📖 ZKIZ Archives


海外基金操作 布局避險資產才是王道 名師教戰》三達人傳授私房投資絕活


2016-04-04  TCW




展望第二季,海外基金該如何做好挑選與配置?三位基金達人的私房基金投資教戰,給投資人趨吉避凶的新方向。

朱岳中:樂觀看待,聚焦歐洲、東協市場關於第二季全球整體投資環境,基金達人朱岳中首先認為「歐洲優於美國」,歐洲央行寬鬆貨幣政策持續,將有利歐股推升。

觀察總經數字,今年與明年經濟成長率雖分別下修至一.四%與一.七%,但仍維持溫和成長,且財政緊縮程度放緩,也有助經濟回溫。相較美國股市基期已高,他相對看好歐股,目前已布局二成資金在景順歐洲大陸企業基金等標的。

此外,朱岳中也看好東協可望「股匯雙賺」的投資契機,並以「一加一」的策略:一檔東協、一檔印尼基金做投資規畫。他認為,隨著美元漲勢趨緩,過去半年困擾東協國家的「資金流出」疑慮驟降,股市與匯市都醞釀反彈行情,而從外資大幅淨流入印尼、菲律賓來看,也顯見市場肯定東協投資價值。

他尤其看好印尼內需市場與產業升級後的成長契機,認為印尼政府日前大舉開放三十幾種產業讓外資投資,將有利外資長線資金的挹注 。

即使對第二季展望中性偏樂觀,但朱岳中還是提醒投資者必須保有一定程度的風險意識,而他本身亦保有三成資金投資在全球債與新興債,作為攻守兼備的資金配置。

盧冠安:偏空操作,保留現金並避開新興亞洲「全球經濟就像一艘大洋中的輪船,上面沒有救生艇,若發生衰退,絕對不會像二○○八年,是一年多可以解決的問題,大家要有戒慎恐懼的心理準備。」展望未來,基金達人盧冠安看法保守,在第二季投資操作上,傾向「現金為王」與布局「避險資產」,除了保留四成的現金,其他包括黃金、日圓、瑞士法郎等避險性資產高達三成五,並少量布局放空美股ETF的部位。

「我不認為美國第二季會升息!」盧冠安分析,從美國去年通膨率不高,勞動參與率創下歷史新低,估計美國第二季升息機率不大,就算升息後,也會在一年內調降,但他並不把「貨幣寬鬆」看作利多,認為貨幣寬鬆效果已逐漸遞減,甚至出現反效果。

「目前全世界貨幣幾乎都在競相性貶值,但大家都貶的結果等於誰都沒貶,而且人口高齡化之後,需求下降,請問貶值如何促進出口?」盧冠安認為,上次的金融風暴,源頭是美國和歐洲的房地產泡沫,而這次房地產泡沫的中心會在新興亞洲。

尤其人口老化等結構性因素影響,中國、日本及新興市場經濟將難逃持續疲弱。

他分析,不只是已開發國家,就連中國勞動人口數近年來也與台灣一樣落入急轉直下的困境,但隨著領退休金和消耗醫療資源的人數大增,終將造成經濟衰退與財政收支嚴重失衡的衝擊。

至於其他第二季投資的觀察重點,他認為,首先可觀察第一季美股財報以及美國經濟成長率能否持續。當美國遲遲無法升息,貨幣政策甚至再度回到寬鬆老路,那麼全球股市和經濟受到的震撼,絕對會比人民幣貶值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次是從美元匯率長線可能趨貶來看,是否造成停滯性通膨,亦是重點觀察指標。

自來也:市場動盪,新興債可為核心持股「第二季投資,仍有跌深反彈行情,但宜提防在五月中旬過後的市場下修風險。」現為財子學堂人氣部落客的基金達人自來也指出,從美國總經數字來看,雖然今年第一季的數據優於去年第四季,但零售銷售數據與耐久財訂單並無大幅改善,估計今年GDP(國內生產毛額)仍有下修的空間;而展望第二季投資風險,包括美國就業數據大幅下滑、中國政局出現動盪、油價下跌導致大量企業債違約,都是持續須留意的風險因子。

自來也分析,雖然從近期的美國就業數據來看,工資成長率有所提升,但觀察背後的意涵可以發現,工資成長的產業幾乎都是較低薪資的服務業,中高所得的薪資並沒有太大的增長;這樣稍嫌「虛胖」的工資成長率,足以解釋油價下跌,但消費沒大幅成長的現況。

他預估,美國今年第一季的GDP成長率僅在二%左右,而五月中旬公布的第一季企業財報數字恐怕也不理想,屆時將有可能出現較劇烈的震盪回檔。在市場動盪下,他也認為聯準會恐怕不會在六月中的會議宣布升息,至於歐、日央行,貨幣政策勢將持續寬鬆。

相較之下,自來也認為,新興市場與能源股基金,反而成為他的布局重點。首先,新興市場修正時間已長達三年,通常當MSCI新興市場指數股價淨值比跌至一.三倍以下,已到超跌的水準,例如二○○○年的網通泡沫、○八年的金融海嘯都曾出現歷史低點,此時透過定期定額投資,長線都有不錯的報酬率。其次,他認為美元在上半年轉強機率不高,有利原物料股,加上能源增產空間有限,都是他的投資理由。

在第二季的投資布局上,自來也以新興市場債基金作為自己的核心持股,包括施羅德新興市場債、MFS全盛新興債基金,占投資比重達五成,並布局一成在東協基金。至於成熟型的歐美市場則布局二成在霸菱德國增長、富蘭克林成長與聯博美國成長基金等;且因看好油價能跌深反彈挑戰四十三美元附近,他亦布局一成資金在法巴百利達全球能源股票基金,其餘則放在元大多元策略期貨基金等,作為市場波動下的避險配置。

撰文 / 林心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27

90後創業者已不新鮮,95後才是當紅辣子雞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2/155145.shtml

導讀 : 包括張議雲,胡俊承,勾英達,徐可,孔慶勛,王凱歆等六位95後創業者。

大家熟悉的90後創業者可能有許多,超級課程表余佳文、伏牛堂張天一、泡否馬佳佳、SegmentFault社區高陽、禮物說溫成輝、快看漫畫陳安妮、陪我孫宇晨、一起唱尹桑。在這次互聯網創業狂潮之中,90後創業者可謂是賺足了人們的眼球。但大家熟悉的95後創業者可能沒有幾個。

今天,隨著95後的成長,他們正在揭掉被賦予的諸多標簽,逐漸成長為主流,怒刷特屬95後的存在感。那麽就來聊聊在青年創業圈,我們常談論的張議雲,胡俊承,勾英達,徐可,孔慶勛,王凱歆這六位95後創業者。

口袋兼職-張議雲

去年在創業圈,我們都被《95後創業者估值過億:我們不招學霸,只招學渣!》這篇文章刷屏了。張議雲“初中13歲開始創業掙第一桶金幾十萬”、“15歲二次創業掙將近100萬”、“17歲開淘寶店日入過萬”、“18歲四次創業離開PC時代”、“19歲時大三創立口袋兼職App”。

13歲的時候,4歲便開始接觸電腦的張議雲寫了一個給黑客盜取QQ用的木馬程序,掙了人生第一桶金-30萬。高一的時候,他幹脆和幾個網友聯合成立了一個線上黑客培訓平臺,專門‘輔導’對黑客技術感興趣的中小學生。這個平臺招收到了10萬的付費會員,他也成功掙到了人生的第一個100萬。

高考結束後,他關註到在一個網站上可以通過領任務的方式推廣某產品,通過QQ群發截圖來獲得傭金收入。實踐操作便會發現,如果真的加到QQ群中去群發廣告,一是很難加進去,二是一發廣告就被踢出群。於是他自己開發了一款叫威客達的軟件,1分鐘能生成5個QQ群的截圖,賺了不少錢。此後,他把這款軟件放到了網店上去賣,而一個人負責網店所有的運營太辛苦,他又利用“眾包”的概念,發展出了四五百家代理,竟然做到了日入過萬。

張議雲的故事還有很多,但是之後的故事更多的是關於口袋兼職。口袋兼職於2015年1月上線,發展可謂一帆風順。2014年獲得200萬天使投資,2015年獲得2000萬人民幣的A輪融資,估值過億。口袋兼職基於大數據分析給用戶提供匹配的兼職崗位,用戶使用時間越長,系統就能越精準地計算出用戶感興趣的崗位類型及薪酬範圍,然後通過站內消息和手機短信的形式集結並推送給用戶。目前口袋兼職包含幹貨分享,兼職跟蹤,好友探索,匿名社區等多個功能模塊,深耕於校園兼職市場當中。

內行-胡俊承

94年的胡俊承是一名泛95後創業者,在讀大二的暑期抱著出國的目的在上海留學公司工作,但懷抱著創業夢想的他後來和朋友開始休學創業。很快他通過第一個創業項目在短時間內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萬。那時他們想做留學生的專屬社交工具,打破信息的不對稱,讓學生和學長學姐直接溝通。胡俊承作為CEO,把團隊發展到了九人,團隊其他成員都是留學生。

但三個合夥人,一個英國碩士,一個美國學士連續創業者和他最後因為理念不同,團隊解散。第一次創業以失敗而告終,但他卻積累了許多經驗為第二次創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雖然第一次創業並不是一帆風順,可是他並沒有灰心,很快開始了第二次創業。做的是一對一咨詢平臺,主打共享經濟,不久就獲得了數百萬的種子輪投資。胡俊承認為每個人的經歷都是有價值的,誰都可以分享自己的有價值信息,進行有償分享。他認為共享經濟其實是很偶然出現的,它的出現是建立在人們的信任感和社會整體素質的基礎上的,每個人都有他獨特的經歷,只要願意分享,肯定有對別人有幫助的地方。

野農優品-勾英達

初一至高二之間,勾英達創建了完美社區,賺了將近30萬元。曾自學編程設計,拿過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二等獎。高考過後,勾英達卻來到了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與一位來自紐約雪城大學的教育學博士合夥創立了一個在線教育網站,並順利融資。可是結果失敗了,但他並沒有灰心。2014年初,他利用5個多月的時間制作了一款電子合同簽署的app,並成功將其賣給了一家東北的房地產公司,用作內部合同簽署和客戶意向合同的簽署。

創辦的野農優品於2014年11月20日上線,上線不久就獲得了東北傳統企業家投資的50萬資金。2015年2月16日登上央視《朝聞天下》時長5分鐘 ,2015年3月16日登上央視《新聞聯播》時長2分鐘,2015年3月17日登上《環球時報》封面,2015年5月22日上了《創業英雄匯》。

據介紹,野農優品是一家向消費者提供優質產品的電商網站,在這里可以以最優惠的價格購買到最優質的產品,並可以參與他們土地培養。比如可以在農村養一只小羊,或者承包一畝地,在成熟的時候他們會把它的加工配送到你們的家中。勾英達要做的就是整合農村的閑置的土地和閑置的人工進行標準化,供城市人選購和認養這種土地和或者羊、豬。

野農優品的願望是,喚醒中國青年關註農業。勾英達認為,現在在田里耕種的都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年輕人無非是覺得農業很土,是沒出息的人幹的,寧可在大城市打工,也不願意回家務農。農業並不是很土,沒出息,而只是基於中國的國情。我們與美國、法國等農業大國差距還是很大。現在的中國農業沒有年輕人,像一個帶病前行的巨人。農業改變需要青年人,在這個變革的年代,農業可能會因為年輕人的智慧,勤奮,激情而發生改變。勾英達表示他做的事即使失敗,也是一次偉大的嘗試。他希望喚醒中國青年關註農業,再造故鄉。

ERA-徐可

說起徐可,大家可能想到2012年南京翻車女事件,靈藥前女友,艷照泄漏這些關聯事件。95後、美女、海龜、輟學、社交這些標簽映入眼簾。可對我們創業圈來說,給我們印象最深的應該是ERA。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關於徐可創業的報道不斷湧現。《這位95後的美艷姑娘說,陌陌不行的,我行》、《95後創業者徐可如何在七個月獲得四輪融資》、《95後創業者徐可再掀資本波瀾——ESI創投基金正式成立》等等。9天完成天使輪、18天完成Pre-A輪融資。在今年1月宣布已完成第四輪融資,由紫牛基金領投。現在估值已達1.5億。

ERA直接從價值入手,通過基於LBS讓用戶之間以做任務的形式產生價值,讓平臺上的用戶將顏值、技能、身價、信用、人格魅力、社交能力直接變現。ERA采用“接任務—做任務—拿獎勵”的模式,用戶之間的交易是嫁接在在線支付基礎上,在等值交換的原則下,實現勞務和價值的交互。徐可表示ERA想要做的便是致力於讓用戶的每一分錢都花在切實需求點上。

創業貓-孔慶勛

16歲,首次創業的他一個月就將一所校園O2O項目做到全市第二,以“黑馬之姿”被數十家媒體爭相采訪、報道;18歲,高中畢業的他,未投一封簡歷,就已經收到十余家公司的Offer;他建立青年創業者社群“U25”,集結了一大批青年創業者;他在知乎、微信、今日頭條等知名自媒體發表數萬字文章,成為“最年輕撰稿人”。大一的他也即將接入新的一輪投資。

很難想象,97年出生的孔慶勛已經有了多年的創業經歷。如果你是經常刷知乎的年輕創業者,那麽你一定知道孔慶勛。上萬的粉絲,是知乎創業領域為數不多的大V。許多同齡人都向他求助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每一次他都盡自己能力去幫助對方,然而,他發現這樣幫助的人畢竟有限。是否能建立一個幫助更多創業者,同時又能降低創業服務商成本的高效平臺呢?孔慶勛腦海里冒出這樣的想法。他和他的小夥伴立刻行動了。創業貓的誕生來自於孔慶勛多次連續創業的經驗積累以及對創新創業的前瞻性眼光。

孔慶勛希望創業貓能成為創業服務業的先驅。同時他也希望未來能夠降低創業者的四大成本:時間成本,金錢成本,選擇成本和風險成本,讓創業從此變簡單。

神奇百貨-王凱歆

1998年出生,15歲開始創業,16歲創立深圳大爆炸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9月公司旗下電商平臺神奇百貨App安卓版上線……”今年年初,王凱歆在深圳創立的公司一舉獲得由經緯中國領投,真格基金、創新谷跟投的2000萬元人民幣A輪融資。

上高二時,王凱歆通過觀察身邊的同學,發現95後消費市場巨大,卻沒有相對應的垂直電商。於是,她通過“QQ空間”售賣起這些95後主題的個性衣飾貨品。結果超出了她的想象,最好的時候,月銷售額達到50萬元,從中賺了好幾萬元。

據了解神奇百貨的定位就是95後、00後這一代人,王凱歆希望神奇百貨能夠成為可以伴隨他們成長的一款產品,即使95後成年了,也能從神奇百貨的商品中找到持續的快樂。經過不懈的努力,神奇百貨創造出了不到6個月獲得用戶五六十萬,營業額超過1000萬元的不俗業績,而現在他們正準備迎接更高的挑戰。

在這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時代,伴隨著互聯網而成長的95後都紛紛登上了創業的舞臺。優秀又低調的95後還有許多,比如95後千軍遊戲小謙,從高中開始發表對互聯網的見解,可謂是最早的一批科技自媒體人士,在自媒體圈也具有很高的知名度。95後《贏在微商微店》作者武靖棋也多次在加拿大成功舉辦世界微商大會,微商領域很有威望。當然還有96年專註於眾籌領域,做著星籌寶的小編我也是很低調的。

不難發現這些95後創業者,多數在高校時期就已經在積累經驗的同時賺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在光鮮的背後可能是你無法想象到的付出與努力。

然而許多年輕人,看了媒體報道的那些互聯網創富神話。在沒有絲毫準備的情況下,立馬紮進來想在這里闖出一番屬於自己的天地。許多人都在說年輕人機會成本小,可以隨便試錯,這其實是不正確的。年輕人盲目跟風,為了創業而創業,失敗只是時間問題,這樣的沖動阻礙了年輕人本應有的發展。跟風魯莽創業,失敗率很高,把這時間拿來做能豐富你自身,投資你未來的事,遠比你現在創業要更具價值。多積累,厚積薄發,總有比現在更好的時間段進行創業。

出色的95後創業者還是少數,雖然95後的他們有著同齡人達不到的高度,但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社會經驗,人脈,商業思維等多方面還需積累。在未來的某個時間段,也終將是95後的天下。他們之後的表現,就讓我們敬請期待吧!

作者微信woainiww5201314,95後創業者,關註90後創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178

這才是月薪3W和月薪10W市場總監的區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3/155163.shtml

導讀 : 一般而言,互聯網公司往往小市場,小而快,看重用戶數和ROI;部門一般設置有推廣,BD,新媒體,文案策劃,品牌公關;重心往往放在推廣和BD部門。

月薪十萬的市場總監,應該圍繞用戶價值建立有效關聯,持續性傳遞品牌價值,集中資金與資源,在適當的時機采用飽和廣告攻擊,搶占用戶心智,成就品牌。

以下為正文:

21世紀,移動互聯時代全面到來,自媒體崛起,網紅經濟如火如荼,炒作如洪水泛濫一發不可收拾。

早在博客興起,水軍風頭無倆,天涯後尤甚。

論壇和社區,潛伏著大量水軍,KOL無處不在。總有一些品牌,出了新品,你會發現談論的人無處不在。

其實這往往是水軍發起。到微博之後,這種營銷方式更盛行。

美其名曰,社會化營銷,新媒體。

再到微信,這種營銷方式到了頂峰。

但是,大多叫好不叫座。

按照《社交紅利》的說法,利用社交網絡傳播,速度非常快,花錢確實也少,像臉萌,足跡,圍住神經貓。

但最終都沒有獲得太大的效果,究竟是為什麽呢?

可以說,市場同學,尤其是互聯網公司,對於各類熱點營銷,都樂此不疲。

人都有慣性思維,久而久之,很多同學以為MKT就是做新媒體,搞事件營銷,做數字傳播。事實絕非如此簡單。

我的上司是一位很聰明的人,曾經負責過微信早期的整個海外市場,有一次請教一些市場上的問題,他認為市場應該從全局來考慮,所有的事情應該圍繞戰略來推進。這句話很簡單,但是卻很正確。

今天,我們就這個問題討論一下,月薪十萬和月薪三萬的市場總監區別在哪?

一般而言,互聯網公司往往小市場,小而快,看重用戶數和ROI;部門一般設置有推廣,BD,新媒體,文案策劃,品牌公關;重心往往放在推廣和BD部門。

而傳統公司市場更大,大而慢,看重銷售額和品牌影響力;部門一般設置有渠道銷售,市場活動,文案策劃,品牌公關。重心往往放在渠道銷售和品牌公關部門。

要弄清月薪十萬和月薪三萬的市場總監區別在哪,我們先搞清楚市場營銷的目的。

市場營銷的目的

市場營銷的本質:有盈利的滿足顧客需求。

市場營銷是在創造、溝通、傳播和交換產品中,為顧客、客戶、合作夥伴以及整個社會帶來價值的一系列活動、過程和體系。(該定義於2013年7月通過美國市場營銷協會董事會一致審核)

即市場的主要工作是創造客戶,與客戶溝通,傳播產品和理念,最後與客戶實現產品交換。其終極目標是為用戶、合作夥伴、社會創造價值。

經典4P和4C理論告訴我們,市場的主要手段是分銷,促銷,活動。但光有渠道銷售和市場活動還不夠,用戶只能感受到產品的有形價值,只有品牌帶來的無形價值,才能最大化滿足用戶。

綜上所述,市場營銷的終極目標是不斷為用戶創造更好價值,其核心工作主要分為銷售線,品牌線。實現手段主要包括產品創新,渠道建設,市場活動,媒體廣告,品牌公關,增值服務等六大模塊。

明白了市場營銷的目的,下面我們看一看幾種不同類別的市場人才。

市場人才特征

過去市場人才大致分為四類:

A類:傳統知名企業市場操盤手,最出名的就是寶潔市場人才

特點:深諳行業,對渠道和品牌有深刻見解,能快速推進渠道,擅長品牌運作

B類:頂級咨詢公司和4A公司營銷人才

特點:深諳傳播,有大型傳播案策劃與執行經驗,懂品牌,擅炒作

C類:知名媒體人

特點:擅長寫稿,有媒體資源,能快速推進PR

D類:非資深營銷人

特點:或懂效果營銷;或懂社交傳播;或懂市場活動;或懂品牌公關

一般來說,A和B類都屬於非常優秀的市場人才,大型企業最愛。尤其是第一類,擅長渠道快速推進,提高銷售額,並且深諳品牌運作,能熟練運作各類媒體廣告,密集式轟炸,搶占品牌先機。

而C類,屬於中小企業福音,能花較少的錢,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缺少對市場的把控與高度,缺乏品牌思維。

D類大多屬於純互聯網或純傳統人才,純互聯網市場往往過於看重效果營銷,熱點跟蹤,寫段子等,博眼球,短平快。純傳統人才又過於保守,很多還是停留在寫稿發稿,線下展會,擺臺等方式,見效慢,脫離時代。

戰略差異

從上面可以看出,A類屬於月薪十萬的市場總監序列。其核心能力在於戰略高,能快速推進銷售線和品牌線。集中資金和資源,構建高效銷售體系,打造強勢品牌。

做市場的同學,最渴望的大多是策劃過一個知名案例,如支付寶梵高段子,如51信用卡微博事件,但是殊不知,其結果對市場的影響微乎其微。如果乙方的創意就能解決市場問題,那麽企業何必養那麽龐大的市場隊伍?

市場的核心不在於做多少創意,搞多少活動,核心在於銷售線和品牌線的推進效率與深度,不僅僅是看一個簡單的銷售結果(互聯網公司往往體現在用戶數),完成了多少銷售線索,更多的是看中其在市場的影響力,用戶的影響力。

戰略方面,月薪十萬的市場總監往往通過以下三個層面看:

1. 銷售業績完成情況(用戶數增長指標);

2. 與消費者建立了多少關系:所有的廣告,市場活動,主題營銷有多少用戶知曉並參與,市場上的聲音,廣告的份額;

3. 品牌影響力:有多少用戶喜愛我們,我們在用戶心中的位置和形象,用戶自發的傳播我們的產品。

我們知道公關創造品牌,廣告維護品牌。然而許多公司做公關就是做媒體關系,搞輿情公關。但這對用戶而言毫無價值,用戶需要的是你的態度,你的價值觀,比如中國對外傳遞的和平價值。

總的來說,月薪十萬和月薪三萬的市場總監,其最大差別就是戰略差異。月薪十萬的市場總監有戰略眼光,不會為了活動而活動,也不會為了追熱點而去討好老板。其核心關註點一直放在銷售線和品牌線。

如何利用渠道,廣告,活動來有效關聯我的用戶,只有與足夠多的用戶建立關系,才能全面提升銷售線。如何利用公關,品牌廣告,內容營銷來影響我的用戶,占據用戶心智,形成品牌競爭力。

而對於月薪三萬的市場總監來說,沒有戰略,只有戰術。

其關註點始終在制定各類營銷計劃,考核投入產出,包括微信公眾號粉絲增長,網站的流量提升,SEM的投放效果,媒體發稿的篇數,視頻拍攝的質量,熱點跟蹤的效果等等,那麽最終的結果就是,整個市場沒有系統性的提升,陷入了一種無目標狀態,或者說是目標過多的狀態,無法聚焦。

戰術差異

除了戰略上的差異,戰術上亦有差異。

前面提到過,市場包含了產品創新,渠道建設,市場活動,媒體廣告,品牌公關,增值服務。

月薪三萬的市場總監往往會忽略產品創新,認為產品創新應該是產品經理的事。事實上,市場總監作為業務一線部門,其對市場和用戶更為敏感,承擔起產品創新的責任也是理所當然。從這一點來說,諾基亞的市場總監在某種程度要承擔一定責任。

避免被新的市場趨勢所淘汰,是市場總監的分內職責。而通過增值服務,用戶關系運營,會員差異化服務,不斷提升用戶參與感,為用戶創造更多價值,實現口碑傳播。比較知名的有樂視終端+內容+應用生態體系,為樂視在產品創新和用戶價值層面贏得了巨大的成績。

在市場營銷的推和拉之間,月薪三萬的市場總監往往會采用推,即采用不同的媒體組合進行硬廣投放,投放之前往往會嚴格評估產出比,最終獲得比較不錯的ROI。但是缺點很明顯,用戶對產品沒有明確的記憶力,也缺乏粘性。

而月薪十萬的市場總監往往會采用拉,即從用戶的角度出發,借助人物,活動,內容,與消費者實現價值交換,從而幫助消費者與產品之間在情感上建立溝通與共鳴。比較知名的有可口可樂昵稱瓶,讓年輕人有種青春懷舊的味道。

在一些營銷手法和媒體運作上,月薪十萬的市場總監視野更高,擅長通過贊賞各類國際賽事,一線明星,熱門綜藝,開展娛樂營銷,體育營銷,提高市場影響力。

而月薪三萬的市場總監往往缺乏資源和決策力,大多只能在數字媒體方面做一些文章,比如找KOL做微博營銷。

在戰術方面,月薪十萬的市場總監通過這三個方面來指導工作:

1. 讓消費者知道並了解我們:廣告+商務合作+渠道銷售;

2. 提高銷售轉化率:促銷+節日營銷+主題活動+內容、媒介優化;

3. 激發消費者:廣告轟炸,娛樂營銷,制造流行現象,在細分市場或時間形成爆點,讓用戶主動談論產品。

無論是從細分市場理論,還是從用戶記憶力有限來講,市場都應該抓住機會,找到突破口引爆,比如高頻度的廣告轟炸,比如對細分市場的單點打透,都是為了避免點對點的與用戶建立關系,而是要盡量形成一種影響力,在用戶群中形成爆炸,從而形成用戶圈層滲透,達到用戶自發傳播的目的。畢竟一個一個的做傳播,成本太高了,並且很容易被遺忘。

回到開篇,市場如果只是搞創意和炒作,這樣的人才更適合乙方。

作為甲方的市場操盤手,重心應該放在產品創新,渠道銷售,品牌建設,還有用戶關系維護。

而對於企業發展來說,不管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銷售額與用戶數絕對不是終點,終點一定是品牌,只有品牌,才能擺脫無休止的流量與價格競爭。

所以,月薪十萬的市場總監,應該圍繞用戶價值建立有效關聯,持續性傳遞品牌價值,集中資金與資源,在適當的時機采用飽和廣告攻擊,搶占用戶心智,成就品牌。

標簽 營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311

隨負利率飆漲 REITs還能走多久 政策牌藥效退散 收益率才是王道

2016-04-11  TWM

各國央行競相採行負利率,讓錢淹腳目,房產價格跟著水漲船高,REITs也隨之炙手可熱。 但這波政策財並非長久之計,漲潮時投資哪裡最好?何時抽身才能全身而退?

如今,全球投資人大多已知道這件事:央行降息、撒錢對經濟景氣的刺激效應正在遞減;但有一種資產,卻一如往常地對利率環境極度敏感,每逢央行喊出貨幣寬鬆政策,這種資產的價格就是一陣急速向上,它就是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

先看過去一季以來,全球央行努力寬鬆的狀況。一月底,日本央行突如其來宣布負利率;三月十日,歐洲央行也無預警深化負利率,還擴大購債規模與種類;三月中,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決議暫緩升息,月底還釋放偏鴿派訊息,「升息應謹慎行事」,市場預測第四季前升息的機率已大幅下降。

各國央行狂撒錢

REITs基金搶「印鈔財」

隨著各地央行的寬鬆宣示,對應的REITs價格也輪番快速上揚一番。美國道瓊REITs指數在料定聯準會按兵不動的前提下,過去一個月擁有九.○八%的漲幅;衡量歐元區REITs的EURO STOXX Total Market REITs指數,從三月十日起算,已漲了十五%;而日本東證REITs指數在央行宣布負利率後,短短兩個交易日就飆漲十一%,事實上,在日本央行過去三年一路撒錢之下,東京證交所掛牌的五十三檔 REITs,市值已暴增為二○一二年底的三倍。

觀察這段期間表現,REITs基金顯然已是投資人「抓住印鈔財」的最佳途徑;瑞銀亞洲全方位不動產基金經理人張繼文解釋:「REITs類似債券產品,對利率相當敏感;當利率下滑,REITs就炙手可熱。因為市場需要穩定收益,同樣是固定收益產品,相較之下,REITs比高收益債穩定,價格波動也比較小,就目前市場黑天鵝環伺的情形來看,相對具有防禦性,市場需求也就很明顯。」

瀚亞亞太不動產基金經理人方定宇則表示,REITs也可視為公債替代品,當地的十年期公債如果因為央行降息而出現價格下跌,REITs就會反向上漲,「目前最大的風險大概就是聯準會升息,但現在看來,還OK啦!」

貨幣寬鬆特效藥對REITs效力究竟有多長?是投資人思考布局時須留意的關鍵問題。攸關該不該追進那些正在受惠寬鬆政策的REITs基金?或者,當聽到某地區央行釋出寬鬆訊號時,該對當地REITs基金的波段漲幅預期多少?

不妨先看歐元區首次踏入負利率時,漲勢持續多久。一四年六月,歐洲央行首次實行負利率,當時歐元區REITs指數約為九三,之後雖受美國升息傳言影響一度下跌,但當年九月歐洲央行將利率由負○.一%再降至負○.二%後,指數即從八三點的低點迅速飆升至一五年四月的一一五高點。

回顧這段漲幅,時間約七個月,漲幅近四成,這樣的「時空」,或可作為投資人面對REITs貨幣寬鬆行情的參考。但另一方面,隨著「藥效」降低,歐元區REITs指數也在隨後開始明顯回跌,但不至於跌破實施負利率前的九三點水位。

對於政策效力,亨德森遠見亞太地產股票基金經理人提姆(Tim Gibson)表示:「之後,只會有更多央行踏日本央行後塵,把貨幣寬鬆政策愈做愈大。」言下之意,REITs的貨幣寬鬆政策特效藥,有機會「持續投藥」,帶來一波波上漲空間;但他也提醒投資人,「政策可收到多少實效,還需要時間證明,而且得看央行在市場上的可信度能否維持。」也就是說,當利率與寬鬆政策不斷出籠,市場對「持續寬鬆」的承諾是否仍然篤信不疑。

考量葉倫鴿派態度 歐美市場可酌量押寶

此外,寬鬆政策不是全無副作用,「大家願意投資房地產是好事,但等到房價太高,就面臨很現實的問題,因為房價是REITs的成本,取得租金的成本變高,租金投報率當然就低了;基本上,當房產價格漲幅遠超過租金漲幅,就會反過來傷害基金的報酬率。」張繼文說。他說,要判斷基金走勢,還是要觀察每月公布的商業不動產空置率、租金的變動率、物價指數、房價走勢等,才能看出基金的轉折點。

全球普遍低利情況下,究竟買哪個區域比較好?

提姆認為,利率與債券殖利率恐怕都走到極限,「這兩者帶來的市場支撐力道很難再有所突破。換句話說,我認為要再從房地產市場『擠出』更多利潤來,只能靠證券配息與配息成長率。」目前歐洲、美洲的配息率大約介於三.五%到四%,日本大約也是三到四%,澳洲、新加坡略高一些,還可以衝到四%至六%。部分亞洲區配息率較歐美略高一些。

當然,提姆是以「不會再有更多降息」為前提,但若心態積極些,考量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與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近期的鴿派態度,或許,歐美市場的REITs基金仍是可以酌量押寶的方向。

各國房市受央行寬鬆政策「灌水」而飆漲,但市井小民可透過投資REITs,分一杯羹。

撰文 / 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449

這才是你成為不了網紅的真正原因!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6/155241.shtml

導讀 : 很少人能說出,網紅為什麽在中國如此紅火的真正原因。

近來,看了一些關於網紅的報道文章,有人批評這種現象,好與不好,後面再說!我感到很遺憾,很少人能說出,網紅為什麽在中國如此紅火的真正原因。我們習慣於結果,而忽視了什麽樣的過程導致了結果。就像我們都在說開車怒路癥,卻很少有人反思原因。最好的營銷是走心的營銷,我們就從大眾的心開始,來說說為什麽!

首先網紅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這個時代的需求!韓寒應該就是一個代表人物,只是哪個時間段,互聯網還不像今天如此發達,但這並不妨礙他的成名,我是看了他在央視的表現,頓時愛上了他。最近又看見另一個人物:PIPA醬,剛開始,以為是某番茄醬,一直沒有點新聞看,昨天終於點進去看了下,原來是一位剛剛崛起的網紅,忍不住搜索了她的視頻來看,原來她是以一種娛樂的,個人吐槽表達方式的視頻網紅,要露臉的。

於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沈思,網紅在中國產生的原因到底是什麽?我們不要太亂,跟著川川來梳理下思路:

網紅的前世今生,為什麽會追溯前世,因為到最後,你會發現,世界上任何事和物都是一次輪回(和佛教無關),比如人性終究會回歸到簡單,地球終究會回歸到最開始的階段(爆炸後的塵埃),我們吃慣了工廠制作(現在又開始追求原生態)。不好意思,跑偏題了。說回網紅,那麽我們來看看網紅前世是什麽?

圖片1

原來,古代就有了網紅,有人問,是很紅,但網在那里?古代的網紅的網,就是社會關系網和書籍,他們的名氣,樣貌,以及才華就是通過社會層層關系這個介質來傳播的。

來看看這位:原來民國時代,就有了鳳姐!

圖片2

網紅其實從未遠去,讓我此生難忘的就是:鳳姐和芙蓉姐姐,對於她們,我一直抱以崇敬的心態,因為她們開拓了我的眼界-原來人可以這樣去嘚瑟出名!註意這里嘚瑟不是貶義詞,後面的文字將著重說明為什麽。而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紅還是批量生產出來的,跟公司簽約,公司幫你包裝炒作推廣。比如淘寶的一些網紅,一個公司簽約幾十個,公司負責後臺的策劃和推廣。

那麽網紅是不是中國的特色,由此,川川不得不去查詢下FB,twitter,instagram,youtube,我發現國外也有網紅。

比如這位YouTube的網紅,PewDiePie,有4000萬訂閱用戶,他的視頻主要為遊戲實況。可以說是從Youtube上成長出的大明星,不僅在網絡世界,一些知名雜誌和新聞媒體也會爭相報道他。年收入多少?1200萬刀!

還有這位:Lilly Singh是一位加拿大籍的歌手,憑借其優秀的歌唱技巧,她在Youtube上的歌唱視頻超過8億點擊~2015年還進行了世界巡回演唱會,在全世界27個城市都舉辦了公演。年收入多少:?250萬美刀!

在歐洲,英國的社交媒體最為發達,因此,英國的網紅也最為集中,英國“網紅”前十名中有1人從事網絡喜劇,還有1人則是美容、烹飪,其余8人均靠遊戲娛樂出道。其中英國本土第一網絡富豪就是電子遊戲評論員KSI(真名奧拉吉德),他憑借年入450萬美元位居福布斯全球“網紅”富豪榜第五位。

你會發現國內的諸如韓寒,鳳姐,pipa醬等,還是國外的那些,都不多。所以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稀缺性,從市場營銷角度講,稀缺性相當重要,稀缺性意味著市場--高溢價市場--藍海市場。那麽,同樣的稀缺性,網紅的區別卻如此之大呢?因為,我們是兩種不同的社會,每種社會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我們仍舊還在社會轉型過渡期。這就是抗日神劇存在的理由,我們通常去批判一些社會現狀,比如抗日神劇,罵導演,罵編劇,罵投資人,可有沒有想過,如果沒有市場,別人幹嘛傻逼的去投資拍攝,這樣想過去,你才發現,原來單單怪罪這些人,只怕有失偏頗,回家看看,你爺爺輩,鄉下叔叔阿姨是不是正在樂呵呵的反複觀看呢?

處女座的人,是不是都愛幻想,反正我會,那麽就開始穿越吧!既然都是稀缺性,我們就再來比較下,古代的網紅和現代的網紅那個更吃香些!試想下,古代的網紅來到2016年4月,必定紅的一塌糊塗,我們都是一群讀著李白詩歌長大的中國人,他老人家一來,毛主席都會醒來。現在的網紅回到古代呢?各種可能性,想起來就有點怕,尤其古代又沒有美圖秀秀,美顏相機,PS技術,想起來,的確十分可怕.....

那我們就簡單總結下,中國的網紅和國外的網紅,主要區別在那里?(記住,我說的是主要,並沒有一竿子打死一篇)有木有知道的?

區別就是:一個拼才華,一個搏出位!一個拼才華靠臉,一個搏出位不要臉!

那麽是不是搏出位不要臉的,就是錯的。我不這樣認為,川川一直認為,只要不傷害到別人,就不是錯的。芙蓉,鳳姐等前輩網紅,除了博你一笑,總沒有去搶走你的男友吧。

好了,上面川川說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網紅鼻祖,鳳姐,她就是一個稀缺性的典型代表,她以幾乎自殘的方式嘚瑟再嘚瑟而博得名氣,謊話說了100諞,成功的騙過了她自己,老實說,你還覺得鳳姐醜嗎?我只記住了她的“才華”,鳳姐成功的運用了心理學上的暗示作用,就比如,你說10遍老鼠,我突然問你一句:貓怕什麽?你會說老鼠。

那麽中國,到底有沒有像鳳姐這樣的人呢?有!必須有的!但都是在精神病院,那麽為什麽鳳姐沒有進去,反而成功了呢?因為鳳姐,成功的把握住了底線,在規則之內嘚瑟。你終於發現,稀缺性也是講究底線的。像最近某直播平臺,直播造人;優衣庫性愛門事件等等,這些稀缺性,沒有了底線,也許他們也很想紅,只不過,用錯了方式了,曇花一現,也許是見識所限,我還真沒有聽到過通過醜聞成就品牌價值的。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明白了我寫此文的中心是什麽了?對,就是稀缺性,我將著重了說明稀缺性,以及在中國造成這種稀缺性的根本原因是什麽?只有了明白了事情的開始和產生的原因,你才明白該做什麽,以及怎麽做,這對有誌於成為網紅的你,或者正打算創業的你,尤其重要。川川一直認為,社會最深層次需求的多樣化(就比如殺馬特和正宗韓流),才是造就目前市場需求多樣化的原因:

圖片3

而不僅僅是人多,一句話理解: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其實這僅僅是表象!真正原因在於:中國的意識形態並沒有統一。

我有一個朋友Y,是做淘寶店鋪的,賣的都是高客單價商品,單靠1個人的力量,既當客服,又當運營,還是打包人員,在短短一年期間,硬是把一個0信譽的店鋪做到了1皇冠。1皇冠難不難?當然不難,萬筆交易評價而已。但如果商品價格都在1000以上,同時不刷一單呢?你平心而論,能做到嗎?我們關系熟悉之後,他開始刷單,那是2013年的事情了。回去後,我在想,我能複制他的模式嗎?我知道他賣什麽,甚至進貨渠道和價格。實際上,我不能。習慣了低價商品的我,突然要去揣摩高端消費者的心理,這很難。他對高端消費者的了解,對於我來說,就是稀缺性,他之前的工作是奢侈品銷售,而我是一個屌絲。

所以,找到你自己的稀缺性,對有從商創業的你,會輕松很多。

再說一個假設,國外的(主要指發達國家)網紅和中國的網紅互換,會出現什麽樣的情況,我想應該是這樣的:國外的依舊紅,甚至更紅;中國網紅就很難有市場。這里拋開語言不說,僅僅說網紅的表達方式:一種稀缺性是全球化,一種稀缺性是中國化的。什麽是中國式的網紅?中國式的網紅大部分以賣臉為主,少部分靠自己才華,至於原創性就更很少了。

上面,我們了解了稀缺性到底是什麽?那麽重點來了,在中國,這種稀缺性產生的原因是什麽?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就像科學家一直在研究恐龍為什麽會滅絕一樣,其實,他們是在為人類的未來做打算!如果有人又在這里妄加猜測,網紅和恐龍的關系,我就只有:呵呵了。

說原因之前,川川再說回鳳姐,我想問你,鳳姐說的,表達的,嘚瑟的,你難道不會嗎?你肯定會,只是,你不願意那樣做。鳳姐追求事業成功,雖然是幻想;鳳姐還追求白馬王子,比如當眾表示美國總統奧巴馬是其理想型。我想問,各位,哪一個女孩不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帥,又有錢,對自己情有獨鐘。鳳姐喜歡奧巴馬,沒有錯,說出來更沒有錯,是我們,覺得她錯了,因為那太可笑,你那麽醜,怎麽配的上奧巴馬大帥哥?這就是我們的心聲。因為,在我們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我們被灌輸,婚姻需要門當戶對,否則壓力山大,灰姑娘和白馬王子的事情只會出現在童話世界里,包括我在內,看見美女其實是有壓力的。如果沒有門當戶對的婚姻,勢必會出現一方十分的強勢,而另一方被壓制。但實際上是,雙方如果都有獨立的人格,這才會換來彼此尊重,婚姻才會長久,但我們不是這樣的,一個有房,一個沒有,勢必在心理上處於弱勢。那麽,鳳姐的來臨,實際上是沖擊了我們的傳統封閉的心靈,試問,現在還有多少人覺得她惡心的,我一直很欣賞她,鳳姐從剛開始的笑料,卻變成了現在的勵誌人物。

當然,鳳姐在瘋癲之前,應該是沒有想過以上問題的!

因此我們太過封閉自己,以至於一個小小的變化,就讓我們吃驚不已,像炸了鍋的麻雀。於是鳳姐伺機而出,網紅就這樣誕生了。韓寒的出現,難道不是一樣的道理嗎?一個高中就輟學的問題青年,還能做出一番成就,這樣的沖擊,嚴重刺激了我們的教育觀念。但就算是這樣,也僅僅是震動而已,那有那麽容易說變就變,該考公務員的還是會去考。

就像最近的疫苗事件,在微信朋友圈熱的一塌糊塗,現在還能看到嗎?

記得,剛進入社會那段時間,有很多人告訴我,要去適應這個社會,只有社會改變你,你不可能改變這個社會。我想說,過去的確是這樣!

上個月,我經歷了2個事情,算是對我幼小心靈的小小震撼。第一個:我和兩個爺孫同時在等紅燈過馬路,哪位爺爺等不及,牽著孫子小手就準備闖紅燈,孫兒拽著爺爺不讓走:“紅燈不能闖!爺爺聽話了。”第二件事:我走在一對00後初中生的後面,聽到其中一個女孩子說:“剛才出租車打表沒”另一個說“沒有吧”第一個說“沒有打?記下他的號碼我們投訴他”。

誰改變誰?我相信,這樣的他們已經不在少數。

互聯網解決了我們的信息對稱,而移動互聯網告訴了我們真相!有些東西是不可逆的!

現在說到PIA片醬女士,我看過他的兩個視頻,一個說的是送女友什麽禮物,另一個說關於男女平等的。這些你們都懂嗎?以前,我認為很多人都懂,說的都是廢話,僅僅是表達方式有趣一樣,就像相聲一樣,組合有趣的段子說出來罷了。就像有人說周立波的段子全是網上抄的。真有那麽容易嗎?我想我們太高估自己了,我們實際上是需要網紅幫我們代言的。

我們是迷茫的幾代人,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加幾十年的應式教育,造就了一大批迷茫的人,失去自我,沒有主見,我們已經習慣於別人幫我們做出選擇和決定。正是因為如此,才是網紅在中國紅紅火火的真正原因。

怎麽不承認?不承認自己迷茫?我的前女友是一個90後,她為很多姐妹網上挑選衣服,因為她的閨蜜要不然不知道買什麽,或者就買了不喜歡的衣服。由此,我在想,女孩子將衣服堆滿一個衣櫃的原因並不是喜新厭舊,而是買了後後悔,不再想穿,請問各位女孩子,我說對沒有?

巧合,這個想法,在最近是否得到了驗證,我去拜訪一個客戶,他是做中小學美術書畫興趣班培訓的,學生大部分是幾歲的。

我問他:孩子到你這里,剛開始是不是簡單的臨摹。

他說:那是傳統的方法,到我這里,先要讓孩子學會顏色的識別。

我說:這還不簡單嗎,紅黃藍而已。

他說:當然不是那樣的,讓孩子學會顏色的識別,舉個例子,比如孩子看到喜歡的衣服,但是哪一種顏色好看呢?孩子要學會自主的去選擇顏色,從而買哪一個喜歡的衣服。我瞬間想到,我小時候......

圖片4

PIpa醬說女權,說反對一切男女不平等的歧視等。難道不是每個女孩子心里面需要幫助吶喊出的心聲嗎?當家暴無處伸冤,當女學生被脫衣侮辱,當女生工作受到性別歧視,當好不容易10月懷胎,卻遭到辭退,生個孩子還需要排隊.....原來說了上百年的平等和平等,到現在仍有殘余。當然發達國家同樣如此,黑人在美國避免不了被歧視,亞裔林書豪也被排擠......所以,這是永恒的話題,需要有人為他們發聲--所以網紅出現了。

我們太需要別人來指引方向了,我們已經迷失了太久。我們都是一類人,都在幹一樣的事,說一樣的話,所以,網紅出現,沖擊到我們,有時候,看似可笑卻驚醒夢中人;有時候看似有趣,卻是自己的代言人。

陳光標,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吧,難道不算是一個網紅嗎?他的出現打破了更多人對慈善的觀念:做慈善就應該低調不為人所知。古天樂,是我喜歡的一個香港藝人,10多年,默默的捐贈了很多學校。這才是中國人固有的傳統。陳光標卻反其道,大肆宣揚自己,他真夠稀缺的。他對慈善稀缺的行為方式,註定了是一個熱門話題,想不紅都難。陳代言了誰?代言了那些默默做慈善,又難以啟齒的善良的人們。我從陳那里學到,就算捐10元錢,我也要告訴我身邊的朋友,以便影響到他們的善舉,每個人的一小步,就是社會的一大步。

我們只不過是隨波逐流的一代人而已,要我們去創新,為一幫人而代言,何其之難。就連我參加的一些互聯網營銷培訓,大咖們也讓我們去複制,只有複制才是最有效,把風險降到最低。大牛們錯了嗎?他們沒有錯,因為他們看清了現狀,讓一批做了幾十年試卷的一幫人去創新,那比登天還難,連國內的某鵝鵝公司都在拷貝別人模式,你為什麽不呢?於是,網紅,成為了我們幾代人中的稀缺,所以,我對他們的態度是真誠的崇敬。

有人可能會罵我,你小子典型的西方化思想,充滿了抱怨,其實我沒多麽崇高!如果我沒有被傷害到,沒有傷害到我們的下一代,我就不會寫出今天的文章!兒童是中國的未來,過去是毒奶粉,地溝油,而現在連疫苗都出問題,大部分人都在喊著殺罵那些無良企業主,卻很少人懂得反省,其實這個時代的現狀,你和我都有責任!!!

最終網紅這個稀缺的物種幫我做總結,幫我們吐槽,幫我們代言說出心聲。哪怕僅僅是內容的重新組合或表達方式的改變。

因為這是一個缺少辨識度的時代,大部分人都說一樣的話,模糊的可笑。就像看見那些因為經營不善而轉讓的店鋪都打出一樣廣告標語:旺鋪轉讓。但可笑就在這里:的確有很多人相信尼瑪的這是旺鋪!

所以,我愛每一個網紅!中國的進步離不開他們,中國正在變的越來越好!

以上文字,如果你僅僅覺得是一個憤青寫出的文章,那麽你可能會錯過很多,尤其是那些有誌於從事商業發展的人,因為處在變革中的中國,很多商機已經在孕育中,聰明人看出了機會,怨婦看到的都是陰暗面!

你找到這個社會的痛點--稀缺性,你就是網紅!如果你想和川川交流,可以添加川川的微信號 jerrytom520  川川期待能和一幫對社會有責任感,善良,有擔當的人一起交流,一起去發現機會,共同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627

VR電影是個笑話?搞不定這十個大坑,你才是笑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419/155284.shtml

導讀 : 放下你的哲學問題吧! 想學VR拍攝嗎?OK,很難,但是學好了,就去秒殺他人吧。

圈主小侃:

前兩天,一篇《我們正在談的 VR 影視,可能從根本上就是個笑話》在朋友圈刮起了一陣小風。

看似有些戲謔的標題黨,行文卻頗具文藝範兒,有理有據有圖有真相地論證了一個道理,VR不是電影,兩者放在一起就是個joke。

在電影和電視中,個人的眼睛是操控在導演手里的。他設計好了你的全部視野、視線和角度,以此確保你與劇中人的感情同步,並推動情節的發展。

但是,如果觀眾在那一刻根本不看你所設定的點,而是視角轉向別的地方,劇情又該如何發展?

如果當導演希望身為劊子手的我們為屠殺的畫面感到悲慟,進而懷疑自己的職責的時候,我們正在朝天看鴿子,欣賞大海的景色,好像周圍什麽都沒發生,應該如何?

當劇情希望我們從一群圍觀群眾中間找出一個仇人,但是觀眾就是無法找到,又該如何?

我們如何說明這個劇情是合理的呢?又如何實現沈浸感呢?

VR圈早前曾推出一文,《VR電影遠非電影,四大傳統商業模式將不複存在》,其中也提出類似觀點,VR是超越電影的第九類藝術,將與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繪畫、雕塑、建築、電影等藝術形式並駕齊驅。

至於VR是否應該歸於電影,先置一邊不予討論。哲學上的問題留給後來人。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用VR的形式來講述原來的電影故事,無論是在敘事結構,還是拍攝剪輯,都是一番新的天地,挑戰重重。

不過,人總是喜歡去折騰的,喜歡去幹搞不定的事,喜歡去嘗試一切新鮮。

正如VR拍攝,一點點啃,也是件有意思的事,對嗎?

本文來自投稿

引子:

2011年凱文在紐約給我看他最新拍攝制作的全景藝術影片,讓我想起來當代藝術家,電影導演斯蒂夫 麥昆(《為奴十二年》《饑餓》和《羞恥》的導演)的多屏裝置作品。凱文是名視頻裝置(Video Installation)藝術家,他在作品中強調情境再造(Context Reconstruction)。

作為影像策展人的我,對於全景的藝術作品起初很是歡喜,甚至有些小激動,可是我很快的失去了興趣,因我沒發現這樣的作品如何吸引我看完14分鐘,我必須不時的觀看四面八方的視頻,防止我錯過藝術家某個隱晦的鏡頭。

凱文看出來我為難的地方,很快的凱文給我發了鏈接,他找到一個新的播放介質(工具),那還是比較原始的Oculus,他還把視頻放在自己Sprint的老式定制手機中,自己DIY了眼鏡,這也是我最早體驗所謂的虛擬現實。當我用虛擬現實的方式看完凱文的作品,我沒有吐,我只是大呼“太聰明了,這東西改變了我們的觀影感受,藝術家的視覺作品讓我有了臨場感,就好比我去蘇梅島,獨自做禪修般融入環境。”

除了VR,我認識的一位在美國學習工作的中國女藝術家在2010年左右就強力給我推薦AR這項技術如何通過藝術作品表現,她更是瘋狂的認為AR將改變人類的生活,而非僅僅用於藝術。看看今天,回到中國,幾乎人人都在談著,做著VR和AR。

不過,相對於VR遊戲和CG類作品,實景拍攝VR內容確實處處都是坑,作為實踐者,這里提出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十大坑的產生原因和解決方案,即便我們提出的解決方案不甚完美,也希望能幫助到那些不知所措的實踐者。

1 

(斯蒂夫麥昆的展覽)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一坑:視差 PARALLAX

2

產生原因:視差這個詞絕對是全景,虛擬現實出現後才流行起來的詞匯。因為目前的全景拍攝方案都是采用多鏡頭多攝影機拼接而成,視差的存在是在所難免。當一個物體經過兩個鏡頭交接的地方,兩個鏡頭捕捉同一物體會產生相對差距,這個問題目前無法避免。

解決方案:  理論的說如果我們不解決目前傳統光學成像問題,視差是無法避免的,盡管通過各種後期手段可以消除視差,但是前期的拍攝捕捉只能做到減小視差,無法本質避免。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二坑:過多的攝影機拼接

3

 

產生原因:目前拍攝全景或VR視頻主流的方法是采用2個,4個,6個攝影機(攝像頭),後期借助拼貼軟件進行拼貼合成。越多的鏡頭機器會使得拼貼重合區域增大,同時減小視差。但是過多的攝影機拼接出現的問題也很明顯,這些問題包含數據管理量增大,重合區域過多有效像素利用率降低,出現同步問題,限制拍攝安全距離等。

解決方案: 目前通識的是采用六個機器做交互式排列,如果是全畫幅成像或魚眼鏡頭可以降低到四個機器,而理光和柯達等全景相機用超魚眼可以做到兩個鏡頭。那麽究竟為了平衡質量,減少後期工作量,減小視差,做雙軸全覆蓋,究竟多少個攝影機和鏡頭是最佳方案呢?其實我們還是期待那些攝影機大廠為我們從成像元件或鏡頭層面做基礎性解決。在此之前,我們建議要想達到更好的質量,增加鏡頭攝影機,想要減輕工作量,必須減少。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三坑:數據管理

4

產生原因:因為采用多個攝影機,那麽儲存的數據也會相應增多,而且是根據攝影機數量成倍增加。如果我們用4K RAW格式紀錄,那麽1分鐘的拍攝很可能是1G,10G甚至更大,用六臺或更多的攝影機,往往10分鐘的成片素材就要幾個T,再考慮到需要雙備份,三備份素材,這是一個巨獸級的素材存儲和管理任務。

解決方案:建立合理的數據管理和儲存流程。我們不建議從業者以犧牲畫質追求數據量減少。很多電影人經常買回來4K攝影機用2K工作流程,他們的借口是後期制作成本高,4K播放還沒普及。如果我們帶著這種心態從事VR制作,那我們也會重蹈之前電影工業化跟不上歐美的老路。其實現在20T 30T移動儲存設備成本已經遠遠低於幾年前,還有很多數據管理軟件幫助制作者分類數據。

數據儲存固然重要,管理流程必然是重中之重。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 DMT和DIT是VR影視制作必不可少的專業人員。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四坑:技術指標檢驗

5

產生原因:正是由於多臺攝影機需要後期同步,所以必須保證攝影機的每個參數具備精確的匹配指標。在中國這個不習慣用數控,基本靠眼,靠手,靠經驗的工作環境中,VR拍攝作為高精準的流程必然會讓一批從業者陷入深坑。這也告誡大家,VR制作必須有系統的技術指標檢驗,即便是對焦忘記鎖也會帶來後期巨大的災難。當然用GOPRO的同學會幸災樂禍,因為這些設備都是自動化的,但是正因為自動化,出錯的幾率比手動更高,且不可控。

解決方案:經過多次的測試,我們為VR電影拍攝制作了120余項的標準檢測,包括拍攝設備,監看設備,傳輸設備,實時拼接設備,數據紀錄等,每一項需要檢測和確定的數據都不能隨意。即便用全自動設備,也請做到科學合理的數據檢測和監測。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五坑:鏡頭運動

6

產生原因:很多觀眾和平臺抱怨目前VR視頻鏡頭語言單一,基本就是安置一個攝像頭在原地,一群監控中出現的過客瘋瘋癲癲的在表演。其實這也是難為了制作人員。但是因為現代觀眾已經被傳統影視內容訓練的必須要看“動態”影片。如果在50,60年代的影片,鏡頭運動是相對較少的,到了當代,每個導演都恨不得全程讓攝影手持拍攝,這里就有個問題了。全景的運動是否需要像傳統影片那樣?因為現在能看到的運動還是非常呆板的推進式的運動,而觀眾看了也會大呼好暈。

解決方案: 其實現在都沒有針對性的全景拍攝VR運動穩定設備和方案,在輔助設備還不發達的同時,全景或VR影片只能嘗試平滑的運動。其實比起平滑的運動,我們更關心,這個運動為什麽會出現,運動跟敘事的關系,這也直接影響到目前內容創作,迫使從業者只能靠運動這種本是幫助敘事實現的手段變成了展示技術和科研能力的比拼。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六坑:剪輯失業了

7

產生原因:很多“專業”人士預言,如果VR影視興起,首先失業的是剪輯師。在目前以“場景”為節點的VR敘事中,我們已經不再關註鏡頭了,原本電影作為蒙太奇Montage的魅力好像在全景或VR影片中也顯得不那麽重要了。

解決方案:其實與其操心剪輯師的未來,不如我們腳踏實地試驗探索下到底VR虛擬現實的剪輯應該如何下手,很多VR前輩都願意拿長鏡頭類比VR影片,這就跟1910的電影大量采用長鏡頭一樣,因為那個年代大家並不知道剪輯的魅力和合理性。看看當今好萊塢,每部商業大片制片人和導演都恨不得3秒切一個鏡頭。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七坑:工作人員藏哪里

8

( 交互VR影片《全偵探》場景搭建 )

產生原因:我見到最多被問及的就是,現在拍全景,導演去哪兒,攝影去哪兒,工作人員去哪兒,儼然成了一個“爸爸去哪兒”的大辯論。去哪兒?還真就成了大問題,因為過去這些工作人員永遠藏在攝影機的背後,現在攝影機的後背都是在一起,已經無法給工作人員留有余地。

解決方案: 有些人建議,導演幹脆就藏在演員里,那要是獨角戲的話,導演豈不是只能扮演花花草草。還有人大膽提議,前期不行,後期來湊,可是貌似後期成本比前期還大。其實現在無線設備發展迅速,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借助無線設備,wifi,甚至手機監看從而躲得遠遠的。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八坑:燈光怎麽藏

9

產生原因:拍攝傳統影片最重要的就是燈光,電影是光影的藝術,虛擬現實強調通過虛擬的手段再造現實,那麽很多人會堅持幹脆就把日常的場景拍下來不就很好。這個想法固然好,但是我們本來就能看到周圍一切的東西,這里面我們強調的是VR影視CINEMATIC,所以很多場景或許並不是日常生活即可見到,就好比觀眾想進入阿凡達的世界,對不起,地球上找不到,即便SPACEX還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讓大家一窺遙遠的藍色星球。

那麽塑造電影或者虛擬場景的觀感,就必須利用好燈光。這下可就難為很多電影人了。工作人員可以躲起來,燈光不遮穿幫,遮了還打什麽燈?

解決方案:還原真實光源,戶外可能還好,室內就需要去制作模擬真實光源。在我們不斷實踐過程中,創造了一種“弱光”布光法,以最小最少的光源去幫助攝影機完成細節的捕捉,加強環境的氣氛塑造和光影對比。當然前期的燈光也可以靠後期處理,如果前期能解決的事情就不要留給後期。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九坑:演員該怎麽表演

10

產生原因:過去演員的表演都是面對其他演員,或面對攝影機,演員永遠知道觀眾在哪里,對,就是攝影機。現在,全景拍攝中,演員會不知所措,當然這主要指的是電影電視演員,越是經驗老道的演員在全景拍攝中會顯得緊張局促,因為他們擔心以前拍攝中自己的表演或形象都可以通過剪輯和構圖修飾,現在真的是問題大了。比起演員們擔心的這些問題,表演本身也出現了新的挑戰。有些人會很快的做出結論,幹脆都用戲劇舞臺演員就好了。

解決方案:演員的問題是失去了參照物,因為以前演員知道如何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或想要的一面呈現給觀眾,現在成了即時性的。為了更好的幫助演員進入狀態,不妨從跟演員做即興的workshop開始,幫助演員在形體,運動和眼神交流上進入一個全新的沈浸的狀態。如果是經驗豐富的全景拍攝者,會調教演員平衡為了吸引觀眾目光誇張的表演和擔心表演幅度過小失去觀眾的註意力兩者的關系。

當然時不時的演員總是走到攝影機鏡頭前求上鏡只能讓觀眾產生詭異的反應,就好像在日常生活中,不會突然有個人湊到你眼前,你定會拿出防狼噴霧或一拳打到他臉上。當然如果湊上前的人是宋仲基,那就另當別論了。

VR虛擬現實電影制作的第十坑:視角POV和參與感

vr

產生原因:VR遊戲目前采取的策略是第一人稱視角,因為扮演者能在遊戲的世界中進行交互。對於VR影片來說,目前能做到的交互不是通過操作實現的,無非是多幾個劇情的走向選擇。這就會讓觀眾感覺到封閉視線塑造出來的沈浸感蕩然無存,就像傳統影視一樣,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一個盒子里,觀眾知道盒子里的東西都是虛擬的,是假的,是在作戲。無論大家爭辯第一人稱還是第三人稱還是上帝視角,得到的體驗都是類似的。記得當時《午夜兇鈴》里的貞子從電視機內爬出來的場景是多麽的駭人,而我們以為那就是個盒子,結果真的有東西能爬出來。VR世界所要塑造的不僅僅是跳出盒子,更是讓觀眾置身於盒子中。

解決方案:其實從實現手段上研究視角和參與交互,不如我們先從內容端著手。很多美國的VR影片已經開始嘗試,比如大家總是舉例的 Henry,但是它是個動畫,就是我們其實是在正常世界里會覺得不可能出現的畫面。不過這里我們並不是說Henry作為動畫片就不是VR影片,我們更關心如何在真人拍攝的場景里讓觀眾參與並感知互動。當然這是一個系統問題,從知覺到內容交互,一旦我們解決好了這個問題,相信更多的消費者會毫不猶豫的進入虛擬現實的世界,因為在那里每個觀眾有機會讓女明星陪伴自己,喊“老公”陪自己遊非洲。VRontage也會在日後的文章中以具體案例分析VR虛擬現實影片視角和參與實現。

2331.tmp

VR圈ID :  VR-201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993

很想告訴你,這才是成就一家獨角獸公司的關鍵

來源: http://www.iheima.com/exp/2016/0422/155354.shtml

導讀 : 用戶參與度,是造就一家超過 10 億美金市值公司的關鍵。

 

383206141223359042

矽谷早期投資機構Greylock的合夥人Sarah Tavel,上周二在斯坦福展示了自己針對“非交易性質”消費級公司的一個評估框架,她稱之為“參與層次理論”。Greylock 曾領投 Facebook 的B輪、LinkedIn 的B輪,並參與了 Airbnb 的A輪融資。本文轉載自矽發布微信號 (Guifabucom),已獲矽發布授權。

以下是 Sarah Tavel 的分享:

我們一般迷戀那種經久不衰,並且規模達到數十億美元的公司。先來看個總覽:2000 年後創立的上市科技公司共有 5 家,總市值 100 億美金。

其中,Facebook 創立於 2004 年,2006年時它用戶 700多萬,現在約有 15 億用戶;Linkedin 創立於 2002 年,2004年時它用戶 120 萬,現在全球有 4 億多Members;Airbnb 創立於 2008 年,今年 Airbnb 上已有超過 200 萬房源,為超過 6000 萬租客提供服務,這個規模已經超過地球上任何一家連鎖酒店。

最大一個問題?

對投資機構,最大一個問題可能是:如何判斷一家創業公司有潛力超過 10 億美金估值?

我們認為:這是件考驗“藝術+科學”能力結合的事。所謂“藝術”,是指明白產品如何運作;而“科學”,是指明白如何測量,用什麽方法測量。

公司發展軌跡很重要。創業早期,投資者需要更投入“藝術”的那部分覺察力,去做評估;而隨著公司穩步壯大,量化考核也就是“科學”那部分變得重要起來。

243058627731304338

而這之中,最核心就是理解“用戶參與度”。

449807276484316405

 

「用戶參與層次理論」

以下是我用以評估“非交易性質”的消費級公司的一個評估框架,可以稱之為“參與層次理論”。 

69000081373304484

其中位於底層的是:發展完成產品核心行為設定的用戶數;接下來第二級:留住用戶;到第三級:用戶自發產生“循環效益”情況如何;而到最頂部那級,就是終極目的:打造一家經久不衰、市值超過幾十億美金的公司。

下面我們來逐個分解。

第一級:增加用戶 

很多矽谷公司都在研究如何增加用戶數,並在產品初期有很大下載量。

570722242268055793

但用戶數增加過程表現非常不一樣。如下圖,Snapchat 是波動性增長;Musical.ly 是爆發性增長;而 Yik Yak 曾出現很高波峰值,然後快速下降。

214613185627425472

這里重點是:我們應該關註的,不是整體用戶數增長數量,而是那些完成產品核心任務設定的用戶數增長情況。

打個比方,Pinterest 核心任務是收藏一張圖;Snapchat 是突然發一張自己的快照;Twitter 是發一條推;Youtube 則是上傳一個視頻。

838261757367516994

接下來一個很重要問題是:完成產品核心任務設定的用戶能夠“規模化”到足夠多的量級嗎?

409440201944276791

這個問題真不好說。社交視頻分享軟件 Viddy 在 Facebook 宣傳後,用戶數有難以想象的激增,但並沒有發展出完成它產品核心任務設定的用戶數量。

512179993375897214

Pinterest 則相反:2011 年發展神速,其中有幾件事:1)它產品傳遞的核心價值觀非常明確;2)產品實現複合式發展;3)有超過 50% 用戶每周會使用 Pinterest 收藏圖片。

877155632307387517

第二級:留住用戶

完成第一步後,關鍵就在於如何留住用戶。

768740716000535225

用戶粘性很重要,如下圖:A 公司每月有 500 萬新用戶增長,其中 80% 會每月使用;B 公司則每月有 250 萬新用戶增長,其中 95% 能保證每月使用。

9695171633843771

6 個月後:A 每月有 500 萬新用戶增長,80% 能保證每月使用;B 每月有 250 萬新用戶增長,其中 95% 能保證每月使用。

273674362810672704

再來看 3 年後的數據:

A 依然還是每月有 500 萬新用戶,80% 能保證每月使用;B 依然每月也還是有 250 萬新用戶,95% 能保證每月使用。

但現在:A 已經共有 2500 萬用戶,而 B 已經有 4200 萬用戶。這里的不同,就和用戶留存率有關。

301119900671103874

► 如何判斷這個產品是否能留住用戶?

投資人往往看兩點:1)用戶參與後,產生的“收益”;2)用戶離開後,他們的損失。

164659605886080850

所謂“收益”,就是指用戶用得越勤,收獲就越多,這絕大部分表現在用戶添加自己數據信息給到產品,然後,公司用這些數據反過來為用戶增益去提高產品體驗。

458958257648640868

“損失”則是指:用戶用得越久,他停用後損失就越大,產品已經變得是他需要“依賴”的東西,成為他“身份”一部分,或者這已經是個用戶積累了某些價值的產品。

53120497199192844

比如 Evernote,它的免費版本就好像是在給用戶“試吃”,你在 Evernote 上記了越多筆記,你就越難不用他。

69269447888234851

Pinterest:你收藏越多,你就越依賴,畢竟它儲存這麽多可以反映你個性、愛好的標簽。而且當你關註越來越多,收藏圖片越來越多時,它會給你推送更多個性化、符合你審美的內容。

636351813007492721

另一方面,很多匿名社交軟件如 Secret 和 Yik Yak 可以輕松增加用戶,但卻很難留住用戶,它們失敗在了第二級。

Twitter 則不是,它可以幫你塑造自己網絡形象,你的新 Follower 或新 Follow 你的人就是你的使用收益,而停用後,你整個關系網的消失就是損失。

713196006917370596

總而言之:產品要想留住用戶,需要提供可觀、逐步增長的“收益”,並強調停用後的嚴重損失。

第三級:產生循環效益

有穩定增長的用戶數和讓人停不下來的產品後,接下來一個問題是:這些用戶可以給我們帶來“循環效益”麽?

276080213178238221

最高級循環效益鏈是這樣的,比如 Pinterest:越多用戶通過它收藏 → 它上面有越多內容 → 用戶可以探索到越多他們想要的東西。

713413102526271271

還有另一些“循環效益鏈”,比如:用戶在 Pinterest 上發現一個有意思的東西 → 分享給他好朋友 → 好朋友也很感興趣,繼而註冊;

又如:B 用戶轉發了 A 用戶的收藏 → A用戶收到消息提示  A 用戶登錄 Pinterest 查看消息,不知不覺在 Pinterest 逛了好久。

116426252403884642

但“循環效益鏈”非常難創造,很多產品甚至都不具備。

比如 Evernote,前文提到它可以輕松增加用戶、留住用戶,但卻在第三級落下馬來,它很難實現“循環效益”。其實,它更偏向於為用戶創造價值,而不是去找內在的循環效益。

558222161982543042

Tinder 倒有些“循環效益鏈”。但仔細一想:一段成功的勾搭,應該會讓男女雙方都不再使用 Tinder,循環效益鏈在這里就斷裂。

481540598619055183

一言以蔽之:是“循環效益鏈”推動著一個公司前進。

520428201525165643

Medium 就正在朝著“參與層次理論”終極目標前進。

830761129670111249

現在來看看測量方面最重要的事

我們已經討論了“參與層次理論”的三個等級,而觀察一個公司最直接方式,就是觀察它產品的用戶表現。

這表現為以下兩個指標:1)每周完成產品核心任務設定的用戶數;2)完成核心任務設定的用戶占比總用戶數的比重。

349851786545323095

用戶表現能揭示出產品的發展趨勢、體現產品參與度,並檢驗產品的用戶粘性。

494371824656002914

如果你能監測用戶表現,你在面對投資者時就一定能很好闡釋你產品的“參與層級”。記住:用戶參與度,是造就一家超過 10 億美金市值公司的關鍵。

916848591843058110

425716780986353351_副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198

模式!爆款!跨界!哪種才是文化眾籌的決勝之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9/155484.shtml

模式!爆款!跨界!哪種才是文化眾籌的決勝之道?
孟永輝 孟永輝

模式!爆款!跨界!哪種才是文化眾籌的決勝之道?

以文化產業為基礎的文化眾籌的發展似乎為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自e租寶出現問題以來,P2P領域就從未逃離過公眾視線,而隨著大大集團、快鹿和中晉系陸續出現問題,互聯網金融的負面消息更是層出不窮。同行業內部不斷出現問題相比,政策大環境同樣在發生著深刻地變化,國家層面對於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大幕已經拉開。

根據融360與中國人民大學國際學院金融風險實驗室聯合發布的第五期網貸評級報告指出,2016年一季度網貸行業新增問題的平臺數量在減少,而近四成的網貸平臺選擇停業。互聯網金融的“陣痛期”加速,整個市場調整開始出現。

面對行業問題頻出,政府監管日益嚴格的現實,互聯網金融的調整開始加劇。人們不禁要問,互聯網金融未來的路在何方?在內外部環境都十分不利的條件下,如何才能“斷臂求生”?而從當前的互聯網金融行業內部的情況來看,眾籌領域似乎是出現問題最少的領域,因此它的發展,特別是以文化產業為基礎的文化眾籌的發展似乎為未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flynt141100046_副本

文化眾籌吸金能力強大,未來發展不容小覷

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節奏的加快,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逐步進入新常態,文化產業作為一項綠色可持續的產業在國家經濟發展中承擔起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而發端於文化產業的文化眾籌同樣開始成為人們破解項目啟動難題,吸引項目關註,促進項目發展的關鍵。

根據《2015年中國文化產業資本報告》顯示,2014年到2015年是資本進入文化領域最為兇猛的兩年。文化產業資本的持續湧入同樣帶動了周邊領域的飛速發展,文化眾籌領域就是一個較為鮮明的例子。而根據這份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文化眾籌領域的吸金規模已經達到9.58億元,以蘇寧眾籌、京東眾籌、聚米眾籌為代表的眾籌平臺更是讓人們領略到了眾籌的力量。

在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中,文化眾籌領域又被互聯網信息、旅遊業和影視制作發行三大領域瓜分完畢。根據統計數據顯示,這三個行業占據了整個文化眾籌領域64.62%的市場份額。可以預見,未來以民宿為代表的旅遊業和以影視眾籌為代表的影視制作發行眾籌將會成為支撐文化眾籌的中堅力量。

文化消費作為一種軟性消費類型,其本身就能附著很多文化之外的東西。以此為原點延伸開來的文化眾籌則能夠疊加更多東西。藝術品、音樂會、觀影會、藝術評鑒會……這些源自文化本身的消費類型將會極大地豐富文化眾籌的內涵。

已經產生裂變的文化消費本身的市場規模將會呈現幾何級數上漲的狀態,未來文化眾籌的發展完全能夠承擔起整個文化產業金融發展的重任,在豐富文化產業內涵的同時,更大地提升文化產業的發展速度。從這個程度上來講,文化眾籌未來的發展將會不容忽視。

kostsov131100238_副本

文化眾籌窗口初啟,市場發展面臨挑戰

雖然文化眾籌強大的吸金能力和優異的市場表現贏得了市場和投資人的青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文化眾籌依然處於起步階段,很多環節發展都還不完備,對於市場的探索還處於初級階段。縱觀國內的文化眾籌市場,京東眾籌、蘇寧眾籌和聚米眾籌這些特色鮮明得到眾籌平臺成了當下眾籌市場值得關註的個體。

京東眾籌、蘇寧眾籌從用戶量上吸引了眾多用戶的關註,聚米眾籌則以收益和優質的項目贏得了投資者的關註……這些特征明顯的文化眾籌平臺的陸續上線印證了文化眾籌的窗口已經開啟,並且利用各自的優勢和特點贏得了諸多用戶的關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文化眾籌市場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

一、眾籌平臺的專業性有待進一步提升。

眾籌的出現始終都和衍生於項目本身的平臺有著很大的關系,而國內的眾籌平臺發展又處於一個初始階段,因此,不可避免地,眾籌平臺的專業性有待於進一步提升。

只有深諳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全面了解項目整體狀況的平臺才能對眾籌平臺上的上線項目進行精準把控。而如果缺少專業的了解和專業的運作團隊的話,眾籌項目就會很容易出現問題,最終只能由投資者埋單,這無論是對投資者還是對眾籌平臺都是一個巨大的傷害。以早前在國內眾籌平臺上眾籌成功的《大魚海棠》為例,雖然它當時以158.25萬元創造了國內眾籌平臺上動漫電影的眾籌記錄,但是最終還是由於制作問題而擱淺。這無疑讓正在處於發展期的文化眾籌受到了較多的質疑。

而對於文化眾籌行業有著深刻了解的眾籌平臺卻並不會有這種問題的困擾。以聚米眾籌平臺成功的《愛愛囧事之魔性校園》為例,憑借著聚米眾籌平臺專業的項目運作以及對市場需求的全面了解,這個眾籌項目不僅順利完成眾籌,成功拍攝制作,而且在騰訊視頻順利上線,並創下了兩天點擊破2000萬的優異成績,而投資人不僅獲得了12%的固定收益,而且有可能會獲得最高達到30%的項目收益。

因此,眾籌平臺的專業性對於文化眾籌行業的良性、快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大魚海棠》和《愛愛囧事之魔性校園》的不同表現恰恰說明了眾籌平臺的專業性對投資者以及行業發展的深度影響。

二、眾籌平臺與P2P的區分有待進一步加強。

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之所以會受到如此多的質疑,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金融屬性過於突出,最終導致項目實際操作當中會出現諸多問題。而出現問題的e租寶、大大集團、快鹿集團和中晉系無一不是項目操作過程不當最終才會導致出現很多問題。

而處於初始發展階段的眾籌平臺卻又和P2P有著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這種關系難以梳理清楚最終導致一些眾籌平臺在發展過程中舉步維艱。根據零壹財經不完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到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互聯網眾籌平臺(不含港澳臺)至少有365家,其中單單在2015年上線的平臺就有168家,同比增長7.0%。值得註意的是,至少有84家平臺停運、倒閉或轉型,約占整個平臺總數的23%。

剖析這些眾籌平臺出現問題的原因,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在上線運營之初並未做好市場細分,在與大平臺競爭的過程中又缺少“劍走偏鋒”的優勢,最終導致它們與P2P平臺並沒有太多區別,平臺失敗在所難免。

因此,國內眾籌平臺對於市場的細分程度以及與P2P平臺的區分程度將會決定它們在這個市場上的地位。作為國內眾籌市場上的第一陣容,蘇寧眾籌、京東眾籌已經將它們與P2P之間的細分做得非常到位,另外它們平臺上的以產品眾籌為主的調性也已經基本確立。

值得註意的是,以聚米眾籌為代表的中小型的眾籌平臺則通過對市場的進一步細分以及最大限度地區分眾籌與P2P之間的不同做到了“小而精”。根據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聚米眾籌平臺目前已經完成了30多部影視項目的眾籌,眾籌成功率達到100%,基本上確立了影視眾籌領域行業第一的地位。

因此,從這個程度上來講,眾籌平臺必須進一步強化它們與P2P平臺的區別才能避免陷入到互聯網金融的陷阱之中。而從一個以情懷打動人的角度來講,眾籌平臺必須緊緊抓住情懷這個情感紐帶將投資者緊密聯系在一起。

三、眾籌平臺內涵有待進一步深挖和強化。

同目前互聯網金融出現的問題一樣,眾籌平臺的內涵有待進一步深挖和強化。雖然很多平臺都在試圖通過對眾籌平臺和眾籌項目進行深度開發和挖掘來找尋項目背後的與金錢關聯度並不是很強的爆點,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對於眾籌平臺的深度開發和挖掘還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

缺少深度開發和挖掘的眾籌平臺展示給投資者的必然是更多的金融屬性,因為畢竟眾籌只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個極其細分的領域,缺少深度的開發必然導致金融屬性的過度泛濫。在互聯網金融處於風口浪尖的今天,顯然過多地強調平臺的金融屬性並不是一個絕佳的選擇。因此,必須通過對眾籌項目的深度挖掘來削弱項目本身的金融屬性,將投資者帶入到一個以情懷為主要調性的情境之中。

即便是現在表現較好的蘇寧眾籌、京東眾籌、聚米眾籌,它們對於眾籌項目的挖掘依然停留在項目本身的產品特性上,對於凝聚成這些產品特性的工作人員的辛勤和汗水的挖掘,這些平臺做得並不是特別到位。未來可以預見的是,這些眾籌平臺對於項目背後故事的深挖和強化,並將用戶帶入到一個富含情懷的情境之中將會最終決定它們的平臺最後能走多遠。

根據零壹財經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國內眾籌市場的總體規模已經達到了100億元。而文化眾籌的吸金規模則已經突破了9.58億元。隨著文化產業發展的被持續引向深入,未來文化眾籌在整個眾籌市場中的比重將會有繼續擴大的趨勢。而當前文化眾籌正處於不斷提速發展的螺旋式上升期,如果以上問題得不到解決,文化眾籌發展將會面臨更多的問題和挑戰,更有可能陷入到當前互聯網金融面臨的怪圈之中。

5432action150700074_副本

什麽才是文化眾籌的決勝之道?

文化眾籌在吸金方面的突出表現讓我們對於它的未來發展充滿了想象,而文化眾籌目前存在專業性不強、缺乏深度挖掘、市場細分不到位等問題又讓我們對於它的未來發展充滿了不確定性。人們不禁要問,文化眾籌的決勝之道到底在哪?破解文化眾籌發展難題的癥結到底在什麽地方?

一、模式創新才能解決行業發展難題,傳遞行業正能量。

文化眾籌之所以依然面臨著如此多的發展瓶頸,除了和它處於發展初級階段之外,另外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就在於現在國內的眾籌平臺缺少模式創新,采用的依然是傳統眾籌的模式。陳舊的模式難以帶來實質性的變化,而發端於互聯網金融則讓當下的互聯網眾籌平臺依然保留較多的互聯網金融屬性,而過多地保留飽受詬病的互聯網金融屬性顯然無法促進眾籌行業的良性健康發展。

當下很多眾籌平臺都將落腳點歸結到偏資金方面,這個方面雖然在短期內能夠吸引投資者的關註,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模式顯然並不能夠一直被投資者所接受。因此,必須改變這種硬性的資金誘惑轉而為投資者提供一種較為軟性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將眾籌變成他生活的一部分。

模式創新的原點必須發端於項目本身,通過挖掘項目本身一些軟性的東西,讓投資者在收益之外找到一些能夠打動他們內心的東西。以當下發展勢頭強勁的網絡大電影為例,我們應當逐步弱化收益在整個項目當中所占的比重,轉而提供一些參演的機會,做導演的機會,明星見面的機會讓投資者參與。這種模式對於現在依然處於網絡大電影拍攝外圍的投資者來講無疑多了一個圓夢做導演,圓夢做演員的機會。這種誘惑力對於一個從小都夢想成為導演或者演員的投資者來講無疑具有更加強大的吸引力。

值得註意的是,盡管當下火爆的《片場風雲之冤家姐妹》、《監靈神探》、《愛愛囧事之魔性校園》在上線到聚米眾籌之初便獲得了眾多投資者的青睞,但是,真正能夠帶給投資者心靈觸動的參與電影導演,參與電影演出的機會依然很少。另外,眾籌平臺可以借助自身的專業背景以及對於行業較為精準的把控來減少項目失敗對於整個行業的影響,解決行業發展中的難題,傳遞行業發展的正能量。

二、全方位互動打造眾籌項目爆款。

當下眾籌市場面臨的一個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將較多的資源放在項目前期的宣傳和眾籌中的宣傳上,對於眾籌項目後續的落地工作,眾籌平臺並不過多地關註,因此,盡管很多眾籌平臺都在進行項目的推薦,但是恰恰忽略了項目後期的運作,這對投資者不僅是一種傷害,對於很多眾籌平臺的聲譽來講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未來的發展中,必須全方位打造眾籌項目爆款,確保每一個上線項目都能夠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務,讓打造眾籌爆款不再是京東眾籌、蘇寧眾籌、聚米眾籌這類眾籌平臺的專利。

全方位互動打造眾籌爆款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建立起“項目——平臺——用戶”三位一體的互動關系,特別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源集中到以互聯網為媒介的雲端,如何挖掘項目,項目與用戶,用戶與平臺,項目與平臺的關系,如何樹立項目與項目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的關系都將是未來眾籌平臺決勝文化眾籌的關鍵。

對平臺方而言,應當從項目前期的考察,項目上線前的籌備,項目上線後的運作、傳播,項目後期的跟蹤、扶植,項目收益的及時回籠,項目本身一些軟性內涵的挖掘都將是全方位打造眾籌爆款的重心;對於用戶而言,基於項目本身建立起來的社群則會成為弱化他們彼此之間金融屬性的關鍵因素,建立社群,通過社群了解用戶需求,實現與項目對接,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減弱金融屬性對於用戶的影響,將用戶以另外一種柔性的紐帶來接在一起;對於項目方來講,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對待平臺和用戶,在保證項目能夠完美落地的前提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需求,讓用戶成為項目的主導,真正讓投資者感受到自己在打造一款眾籌爆款產品。

三、“泛文化”、“亞文化”跨界豐富文化眾籌內涵。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很廣門類,它自身就蘊含著很多的含義,而如果利用文化做好眾籌項目的跨界,將會是決定眾籌項目能夠實現積聚式發展的關鍵。

以文化為中心的泛文化、亞文化的跨界將會讓文化眾籌的內涵更加豐富,更加能夠找到文化眾籌的發展著力點。以當下較為火熱的文化、民宿眾籌為例,這些其實就是文化跨界衍生而來的全新的概念,這些概念無疑極大地豐富了文化眾籌的內涵。

盡管國內以蘇寧眾籌、京東眾籌為代表的很多眾籌平臺依然以科技產品、智能硬件等產品的眾籌為主,但是這些產品顯然沒有以阿里娛樂寶、百度百發、聚米眾籌為代表的文化眾籌的內涵更深,更具影響力。因此,未來以文化為原點發生的泛文化、亞文化的跨界將會極大地豐富文化眾籌的內涵,而這無疑將會成為未來文化眾籌的決勝的關鍵點。

模式?爆款?跨界?誰將成為文化眾籌的決勝之道,我們將拭目以待……

互聯網金融 文化眾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90

年輕人,你看過《新聞聯播》麽?這才是牛逼的IP!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428/155477.shtml

年輕人,你看過《新聞聯播》麽?這才是牛逼的IP!
IDG VIEW IDG VIEW

年輕人,你看過《新聞聯播》麽?這才是牛逼的IP!

從今年大趨勢來看,有一個現象就是巨頭都在強烈自己的泛娛樂化。

現在IP真是太火了。

誰都說自己是個IP,黃燜雞米飯恐怕馬上也要變成IP了。所以珍惜它還不是IP的日子吧,說不定哪天就漲價了。

可是,到底什麽是IP?什麽樣的IP才是好IP?值得投資的IP又長什麽樣?

這些問題,IDG資本副總裁童晨已經在“2016「IDG VIEW」大會”上給出了他的答案。

泛娛樂是IDG資本今年看好的TMT行業三大方向之一,以下內容來自大會泛娛樂圓桌討論——“娛樂至死”,娛樂致富。圓桌後是IDG資本副總裁童晨對於泛娛樂行業的投資解讀,別急,往下拉。

725888098839947897

圓桌主持:

IDG資本 副總裁  童晨(最右)

圓桌嘉賓:

金剛文化 CEO  銅雀叔叔(左)

Faceu CEO  郭列(中)

Insta360 CEO 劉靖康(右)

金剛文化 CEO 銅雀叔叔:

我叫林瑞,之前做的一個公司叫鼓山文化,公司簽下了七成微博大號段子手,做到微博經紀行業第一。後來我發現人們除了短內容之外還有很多無聊的時間,所以現在的新公司“金剛文化”開始做長內容。

Faceu CEO 郭列:

我們之前做的產品叫“臉萌”,現在在做“Faceu”,是一個針對年輕用戶的圖片和短視頻聊天社交app,目標是做到下一個QQ。

Insta360 CEO 劉靖康:

我們是一個針對行業用戶以及普通用戶,提供硬件設備拍攝360度全景內容及VR內容的公司。

IDG資本 副總裁 童晨:

銅雀叔叔是做新媒體、新內容的;Faceu在探索新型的社交方式;Insta360是在VR和AR領域非常前列的一家公司。今年各位也都是剛剛融資成功,都是各自領域里風口浪尖的公司,你們覺得今年各自行業當中最大的變化和機會分別是什麽?

銅雀叔叔:

內容來說,流量已經說了不算了,反而是口碑和粉絲說了算,對於一個內容來說,“愛得深”比“愛的人多”更重要。我們在幫助《美人魚》做營銷的過程中發現,把大量錢轉到口碑,與人溝通上,效果會比以前好很多。

郭列:

從臉萌到Faceu,我發現到了2015年、2016年,大多數圖片內容不能刺激用戶了,相反一些興起的應用都是偏視頻類的。所以看到一個趨勢就是社交和圖片、視頻的結合越來越好,流媒體偏視頻和短視頻的一些應用越來越成為主流。

6460624329714216

林誌玲在用Faceu

劉靖康:

我們看準今年的三個機會:

第一、分享一個事實,在去年4月份以及去年10月份,Facebook在他們的社交平臺對360度視頻提供了資源,什麽意思?360度視頻如同現在的照片或者小視頻一樣,會成為下一代分享體驗、分享生活的方式。但是目前,市面上沒有一個非常方便拍攝360度的設備,我們的產品是插到手機上拍完就可以分享,所以我們抓住的是這個機會:普通用戶在分享的時候有了一種新的方式,可以說是升級了。

第二、大型活動的直播、新聞、現場,包括紀錄片的傳媒公司拍攝視頻、格式也在升級,這也是機會之一。比如今年兩會很多媒體報道現場就是用的我們的設備。

第三、我們目前的設備是360 video,但是我們還做了360 3D video,就是你左右眼看到的東西不一樣,有立體感。很多人看我們360度的視頻,覺得挺好玩、挺新鮮的,但是從來沒有見過3D的,而且沒有暈眩感。我們正在嘗試跟中國一些秀場合作,以後他們看到的不止是平面,更有層級感。我們做了一個實驗,一個同事戴著VR眼鏡,另外有一個直播相機畫面,我親了一下攝像頭,那個同事叫起來了,感覺真的被我親了一下!

393520346715532039

媒體使用全景VR相機 Insta360 4K beta 報道兩會

童晨:

從今年大趨勢來看,有一個現象就是巨頭都在強烈自己的泛娛樂化。騰訊成立了騰訊影業,阿里也成立了阿里影業,還有像樂視和其他巨頭。你們怎麽看待巨頭進軍泛娛樂?競爭中有什麽樣的機會和挑戰?

郭列:

我是從騰訊出來的,這里可以分享一些:

第一、目前巨頭大部分做的是偏PGC的,還是專業生產內容。但是我們看到用戶創造內容的門檻正變得越來越低,慢慢從PGC,變成UGC更多。所以巨頭在PGC這個模塊,但是創業者更多在UGC這個模塊,這是大家對於內容的理解和方向分工的不同。

第二、我們可以看到巨頭和創業者還是不太一樣。我在騰訊看到很多人都非常懂管理,但是他們不是很懂用戶或者懂產品,年齡也稍微大一點,但是主流泛文化大部分是由年輕人用戶的喜好反驅動的。所以我們看到QQ音樂辦晚會,粉絲們把QQ產品打一星,罵他們,因為QQ音樂把李宇春當成“中國內地最受歡迎的男歌手”,粉絲對明星是非常熱愛的。其實創業公司與大公司之間,他們對於用戶的理解和了解,做產品的方式和認真程度還是不太一樣。

銅雀叔叔:

第一、我們目前做的事兒大佬還看不上。

第二、二流作者在乎流量和錢,一流作者不在乎這些,他們要的是服務。我們抓的是創作這一頭,不是很在乎,他們只是幫助我們提高價格而已。

童晨:

補充一個問題,《美人魚》票房在內地空前成功,創造了33億的票房紀錄,其背後強大的互聯網推手團隊功不可沒,基本做到了零差評。對於95後在互聯網上言論的正向引導、負向引導,你的辦法是?

銅雀叔叔:

我簡單說一些。其實年輕人也好、普通老百姓也好,對內容的理解還是需要一些人來告訴他這個是好還是不好。對95後來說,他們對整個主流媒體越來越不相信,不相信新聞聯播、不相信CCTV,不相信專家學者,他們更相信無數小圈子里他們喜歡的,如果讓這些人和他們去充分溝通,他們願意相信。

說回《美人魚》這個案例,當時我們團隊十幾個人和一千個互聯網上有影響力的人進行了溝通,希望他們喜歡這部電影,讓他們來發表一些證據。這些證據對於年輕人來說,可以很快地複制到朋友圈告訴別人我就是這麽想的,當他看到所有的正面評價都是這樣,就沒有負面產生的可能性。(更多銅雀的精彩分享請戳爆款文章:《不管你是哪種類型的朋友圈,你都是在“曬優越”》

248409217674420227

用最笨最累的方法去做新媒體營銷

劉靖康:

(在跟巨頭競爭這個事上)

第一、我們本質上是做硬件的公司,內容相關的目前還做得比較少,所以我們是做工具,也是VR視頻拍攝產業化的推動者之一。我覺得我們跟所謂互聯網創業公司和巨頭的關系還是有些差別。為什麽這麽講?

互聯網公司有很典型的特點,比如做打車app的,司機越多,可以更好地提供服務,就有乘客,沒有司機就沒有乘客,可以說強者越強,積累一端就能夠迅速起來。騰訊做社交軟件,積累了大量的關系鏈,我的朋友在上面我就用,朋友不用就不用。

回歸到傳統一點的東西。比如說洗發水,不同的品牌“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我們做各種各樣的東西,很難看到一家企業,或者一個品牌像互聯網那樣絕對壟斷。傳統公司有一個道理就是價格區分市場,各自有不同的用戶群體,用戶有不同的喜好,所以巨頭很難在這塊形成壟斷。

第二、360度VR相機來講,目前巨頭是理光,一年是二三十萬臺,但是運動相機整個市場一年在1000萬臺左右,顯然360度VR相機市場遠遠大於運動相機。也就是說在我們和巨頭或者說比較牛逼的公司,在產生非常激烈的競爭之前,整個市場容量還有非常長時間、非常大的增長空間。

我們不怕什麽巨頭,因為本身和巨頭在競爭。

日本理光是1938年成立的,他們看到我們的產品非常喜歡,邀請我們到他們那兒做交流。我們認為傳統產品有很多機會,不用太關註競爭本身,服務好的你的用戶,用戶願意買單,同時把從他們那里獲得的東西用來做更好的產品。我相信有人願意為你買單的公司不會倒下。

第三、巨頭也會做投資。我們B輪的領投方是迅雷,迅雷最大的股東是小米。

對我們來說,巨頭進入市場,有新概念、新玩法,在教育市場方面是有好處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巨頭進入更多是給創業公司帶來紅利,我不覺得競爭這個事情是1+1=2的東西,而是公司綜合層面的競爭,包括產品、售後體系、市場、銷售渠道等等,它是一個乘法關系。換句話說,巨頭任何一點做得不好,同樣整個做不起來,這一點上大家是平等的。

童晨:

三位都是非常年輕的創業者,前段時間有一些觀點認為年輕創業者會在社會上面臨非常大的挑戰。我想問各位,在過去一年中,你覺得最大的困難和你在今年做現在這個事情的時候,困難是什麽?

銅雀叔叔:

作為一個年輕人還挺難的,你的想法和現在有話語權的年輕人不一樣,我想還是靠時間,把粉絲黏度做好。

郭列:

我明顯感到挖不動人,創業公司現在招人還是挺難的。資本市場不是很好,大公司的人不願意出來,我們這邊遇到的困難更多還是人才上。

劉靖康:

我的觀點和郭列一樣。我們公司原來在南京,2015年3月份全體搬到深圳,為什麽?因為當時開始做硬件,有很多工廠,硬件的配套資源都在深圳。但是一到深圳就傻眼了,我們看得上的人才,基本上騰訊和華為都看上了,挖不動,隨便一個人都五六十萬年薪。以我們之前包括現在,隨便開一個五六十萬年薪還是要想一想。除了錢之外,大家覺得你這個公司的老板這麽年輕,能不能HOLD住那麽多事情,還是有很多質疑,所以我們在這塊遇到非常大的困難。

反過來講,需要一個什麽樣的團隊來做這個事?肯定不全是90後,畢竟我們的事情比較傳統。但是對於90後的老板,如何吸引更多有經驗的人才,或者說大叔進來,你和40歲的大叔共事時會不會有違和感。這些問題都是我們非常大的挑戰。

童晨:泛娛樂的投資邏輯

811134900202229

IDG資本的泛娛樂投資布局(不完全列舉)

娛樂之變:方式端、內容端 

VC關註變化的行業,大眾的娛樂已迎來消費升級。我們更關註在普適性的趨勢中那些善於抓住變化的創業團隊。關於娛樂變化有兩條主線:一是方式的變化;二是內容的變化

最早我們在考量BiliBili的時候,就是看到了彈幕式的娛樂互動是一種新的方式。移動!移動!移動!重要的事情說三遍。移動給我們帶來很多思考,低門檻、隨時、私密都是我們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考察很多項目的出發點2015年,大屏設備已經非常普及,在大屏低價,4G網速提升,2016年支付普及帶來的方式紅利影響下,點播、打賞、遊戲會變得更牛。從方式端尋找投資機會的角度來看,我的理解是無處不在的屏幕以及不斷發展的光學技術會帶來下一波的方式變革,可能成為下一撥大的機會。

另外一條主線是娛樂內容端的變化。我們有內容的新制作(用手機可以拍視頻,相機的分辨率將越來越高)和新傳播方式(移動端出現新的渠道),這些都會為內容端帶來變化。IP最近被炒的非常熱,不過現在的IP有點“太泛濫”。為什麽叫泛娛樂,其實這個概念全部是由 IP 在當中做串聯。什麽叫做IP?要能夠賣出衍生品,能夠影響大家的三觀,且具有一定的人群發展空間。符合更小眾的IP,投資價值不會太大。我認為一個好的IP一定可以與人有長時間的陪伴,像《新聞聯播》、迪士尼等。

剛剛還提到了移動端的新渠道。新媒體的制作方式,使得那些年輕有才華的制作人原本需要大量的資金才能拍電視劇、電影的,如今在大渠道上也能得到嶄露頭角的機會。現在有了新媒體的制作方式和傳播渠道,對一些年輕的有才華的人可以更好地嶄露頭角。

在內容端還有一個是新的傳播方式。現在 95 後網民已經到了開始裝逼的年齡,裝逼最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喜歡在網上表現自己和傳播自己。抓住了這樣一個心理和變化,新一代的平臺會導致新一代的內容生產。 

直播的快感

直播這個概念應該算是2016年瞬間崛起的流量變現模式,究其邏輯,因為直播帶來的裝逼與荷爾蒙的刺激比遊戲更容易獲得快感。在直播這個垂直品類,我們認為可能會有一些平臺產生,先發固然有優勢,但是直播本身還是屬於流量的生意,YY 的直播開始得比其他平臺晚,但是現在YY直播自身收入超過第二名4倍還要多。直播肯定是一種新的社交方式,因為用戶感受從圖片和聲音的朦朧感迅速提升,用時髦的詞叫做“升維打擊”,現在相當於是立體打擊既然所謂的線上 KTV 可以,大賣場、購物方式都會有挺大的機會。

590651779431411912

網紅:真胖還是虛胖?

網紅一定是迅速崛起的一個流量主。我個人認為,沒有“網紅”之前,本來沒有所謂的“一口吃成的胖子”,但現在有了幕後推手,包括買來的流量、社會輿論,可能有一些網紅是有水分的,有一些是真材實料的。所以我們在判斷網紅本身的時候,需要看到底流量來源是什麽情況。歸結起來:本沒有一口吃成的胖子,但是現在的膨化劑比較多,需要看看是真胖還是虛胖。

很多人在討論papi醬的被投資,其實對於網紅的投資和互聯網產品的邏輯本質沒有區別。如果把網紅作為流量主和流量來源,就要去考察起獨特性、流量的擴展性、穩定性、流量變現能力。自己紅和讓別人紅,讓我選肯定是投讓別人紅的。當網紅最終目的實際上是進行觀點輸出,對你想進行影響的人產生影響力。

VR/AR,主機和線下店爆發?

宅男肯定是 VR/AR 第一批的享用者和嘗鮮者。我剛剛從日本動漫展回來,在我觀察秋葉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熱,在中國概念是領先的。其實,硬件需要先於內容 Ready,這個周期多長?我根據摩爾定律結合IMAX的成熟路徑猜測,至少需要 5年。極大可能在該領域先爆發的還是主機市場和線下體驗店,因為主機市場最“宅”,改變最容易的人。線下體驗店則非常適合在中國大城市商圈開展。

電競:亞文化有了出頭日

電競發展起來的原因是亞文化變成了主流認同,尤其是80後有了自己的話語權以後。用戶會更加追求體驗升級,包括技術的升級和裝備的升級。這里尤其是認同感帶來的機會,有一個例子是,現在最貴的一個打 LOL 的選手轉會費高達 4000 萬人民幣,基本跟很多體育運動的頂尖選手水平持平甚至超過。

總結一下泛娛樂投資,我們最愛的還是有智慧且有情懷的團隊。泛娛樂創業本身門檻不高,但同時天花板難突破。我們希望看到“新型”的項目,而IDG資本作為有情懷有溫度的VC機構,希望多投有理想有文化的公司。

425716780986353351_副本

IP 泛娛樂化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195

輸過多少錢才是一個好VC?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504/155579.shtml

輸過多少錢才是一個好VC?
Bill Gurley Bill Gurley

輸過多少錢才是一個好VC?

賠錢是作為一個投資者的一部分,你不可能全部都中。

黑馬說:

本文來自 USV 的合夥人 Fred Wilson 的文章。USV 一向以獨角獸的命中率高而知名,Fred 10 多年的經驗解釋了一個似乎違背常識的道理:不輸錢的 VC 不是好 VC

文| Fred Wilson

記得 90 年代中期,我習慣於得意的說:我投的任何一個 VC 案子沒有輸過錢。後來有一天,有人告訴我:“那是因為你冒的風險不夠。” 90 年代後期,在一系列史詩般的公司煙飛雲滅中,我結束了不輸錢的歷史。在某個單一投資中,我失去了大約 2500 萬到 3000 萬美金。

那些錯誤難以讓我感到自豪。他們是愚蠢的。坦誠的講, 我很羞愧。但是,我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很多東西。我的“連勝”記錄不僅僅是冒的風險不夠,同樣從中也沒有學到什麽東西。90 年代末”沖沖沖”的互聯網時代,校正了我身上的兩個問題。我冒了更大的風險,並學會了很多。

我們的第一個 USV 基金,成立於 2004 年,已被證明是我參與的最好的單一風險投資基金。我們做了 21 個投資。其中 12 個掙了錢。其他 9 個,我們基本輸掉了所有的錢。該基金表現如此出色的原因和這些輸掉的項目沒有任何關系。所有的業績主要來自 5 個項目的回報,回報倍數分別是 115X,82X,68X,30X,21X。

這並不是說,在那期基金,我們實現了全壘打。21 個投資的每一個在做出決定的時候看起來都是明智的投資決策。但是,很多沒有做出來。那期基金,我們在 40% 的投資上失去了全部或接近全部的錢。

我們募集的下一只基金,成立於 2008 年,現在已經 8 年了。我們可以開始來計算一下輸贏的比例了。我們還不知道贏家的最後當量,但已經有一堆贏家了。這將是我參與的表現較好的基金中的一個。雖然我懷疑它能達到 2004 年那期基金的表現,但這仍將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基金。2008 年這期基金我們投資了 22 家公司。我們已經完全沖銷了六家公司。這些都是徹底的損失。而且,我認為等到基金真正結束的時候,還會有幾個要輸掉。因此,看起來像 14 個贏家和 8 個輸家。我們可能會在 40% 的投資上失去全部或接近全部的錢。

我與你分享這一切是想說明:賠錢是作為一個投資者的一部分。就像 Nets 遊戲里,坐在我和我的朋友 John 後面的 Richie 所說:“你不可能全部都中。”

但是,對於你的贏家和輸家,你可以做些事情來改善你的表現。

你可以做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是盡量減少你投資在輸家身上的錢。在我們 2004 年的基金,我們把 1.2 億美金中的 5000 萬美金投資了輸家。這不太好。我們可以,而且應該,及早的識別我們的不良投資並且中止。在我們 2008 年的基金,我認為我們大概會把 1.4 億美金中的 3500 萬美金投資到輸家身上。因此,雖然我們按個數來計算損失的比例大約是 40%,我們按美元金額計算的損失比例會在 20% 左右。2008 年的這期基金,我們做的不錯,在輸家身上沒有分配太多的資本。順便說,大多數的輸家都是我投資的。

諷刺的是,另一個管理你損失的關鍵是花更多的時間在他們在一起,而不是更少。通過花更多的時間,你能夠更加了解你的投資,不管它是行還是不行。你可以使創始人和其他投資人更早的看到光明,從而不必浪費更多的時間和/或金錢。我信奉:愛你的失敗者。從這個意義上講,你不應該孤立他們,你應該努力幫他們獲得正確的結果。明知投資錯了還繼續給他們錢不是愛他們。

最後,想清楚怎麽處理輸家,讓他們出售或快速關閉(讓每個人都有尊嚴),從而為贏家釋放出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正如我們 2004 年的基金所顯示的,一些真正優秀的企業可以把一個基金帶到月球上。你必須確保你把足夠的時間和金錢花到那些偉大的投資上。

當我觀察合作的 VC,向 LP 推薦 VC,或者極少的情況下邀請成為我們 USV 的合夥人,我期待那些做出一定比例失敗投資的人。做出錯誤的投資是難堪的、令人沮喪的、折磨人並且耗時間的,但最重要的是,這是 VC 生意的很大一部分。我尋找那些做過不少失敗投資,但保持了優雅和尊嚴並不斷從中吸取教訓的 VC。他們是能一起工作的最好的 VC。

(譯者:戴汨,愉悅資本創始合夥人,譯文來源:Bill Gurley 個人博客)

VC 賠錢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