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Uber、Instagram、WhatsApp迅速崛起的秘方——API。
推薦人:石慧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本文2134字,需3分鐘。
推薦理由:API的全稱是"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指的是應用程序接口,利用好API,能使公司快速打入市場,也只有通過提供API以及建立一個系統,才能極大地提升競爭力。分享來自華創資本(ID:ChinaGrowthCapital)的這篇文章,它將告訴你怎樣去做。
不要懼怕“在別人眼里的某個塵埃,在你腳下的卻是整個世界“這樣的反雞湯,科技創業者同樣有自己的獨門武器。
網絡上被首富王健林刷屏了。在某檔訪談節目中,首富先生表示:“很多年輕人有自己目標,比如想做首富是對的。但是最好先定一個小目標,比方說我先掙它一個億……”
(為了不引起讀者的不適感,我們就不貼那張已經嚴重審美疲勞的截圖了)
艱難時世下,苦逼的創業者不必忙於認輸。把現有的服務做到極致以創造一個更好的用戶體驗,他們就有機會以較小的資源去抗衡大型企業。
其實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已經有了成功的秘訣:它是Uber、Instagram、WhatsApp迅速崛起的秘方——那就是“API”。
1、什麽是API?僅僅6年的時間,Uber估值指數式的增長到625億美元,這個數據接近汽車巨頭大眾的市值。Uber的服務遍布全球300座城市,有10億的司機在路上工作。 世界各地出租車行業出現了此起彼伏的抗議聲,這讓大眾意識到Uber這樣的服務有破壞傳統行業的潛力。其實,Uber威脅到整個行業的一大成功法寶就是API。
API的全稱是"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指的是“應用程序接口”,一個數據交換或服務請求的協議。
2、“不要重新發明輪子”Uber的成功需要很多條件:用戶和潛在的司機的地理位置都需要確定;兩者之間的距離和最實用的路線需要通過地圖計算出來;用戶需要發送消息告知司機;方便快捷的APP付款和發票開具系統;APP必須不間斷地運行哪怕是在使用高峰期。
如果是剛剛創業的企業,那麽實現上述每一個條件都極其複雜並且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金。而在過去的幾年間已經湧現了很多專業服務,可以提供滿足上述條件的功能,並且通過API讓其他公司也可以享用。
這樣看來,所有條件都可以在一個App里面實現,就像Uber一樣,無需親自處理每個因素的潛在複雜性:比如通過操作系統(ios或者安卓)可以實現定位;Mapkit和Google Maps可以提供路徑計算和地圖;Cloud Messaging能夠發送通知;付款由Braintree處理;發票由Mandrill發送,同時通過雲托管服務(類似於AWS)確保一致性。
這些創業公司把成熟的技術融入到他們自己的App里,通過一個按鈕,然後他們就可以專註於用戶體驗和獲取客戶。因此,這些創業公司並不需要花大量時間用於搭建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服務上,而是專註於提升可能影響顧客看法的用戶體驗上。
3、API經濟的成果這些服務非常適用於小型企業。在只有不多的投資下,創業公司就可以從顧客的視角來創造一個產品。多虧了API經濟,小公司也可以擁有巨大的影響力。
Instagram雖然只有20個員工,但是成功地成長為一家Facebook願意花10億美元來收購的公司。短短五年內,不到50名員工的WhatsApp擁有了4.7億的用戶,Facebook在2014年2月花費了190億美元收購它們。 每一個未能充分利用API潛在優勢的企業,都應該在加速發展中猛然醒悟。
德國柏林一家銀行業創業公司Number26, 它把客戶對傳統銀行的不滿轉換成了獨特的銷售方式:以前開立網上銀行帳戶是一個乏味又麻煩的過程,現在Number26通過整合一些服務,讓你在8分鐘內就可以完成這些流程。Number26沒有自己的銀行,但通過它的App可以連接到Wirecard銀行,Number26無需親自處理複雜的銀行系統,就能給用戶提供實時的銀行信息。
4、你需要更關註用戶體驗即使其他銀行現在也通過攝像頭來驗證身份,他們的發展速度仍然是由原有系統決定-----而Number26沒有這些障礙,它可以把所有的註意力集中在產品設計和用戶體驗。
Number26的創始人兼CEO Valentine Stalf說,大銀行錯失了良機,實現Number26與傳統銀行的結合在將來是不可行的。他表示和Wirecard銀行的合作提供給他們更大的靈活性-----利用API來協助銀行。
因為傳統銀行無法通過這樣一個標準化的第三方接口訪問。 Number26和Wirecard銀行的合作不僅僅是為了說明利用API開發新服務的成本效益,它也展示了API的戰略作用:通過API提供外部客戶全方位的銀行服務,Wirecard銀行成為客戶辦理銀行業務的創新者,從而帶來了新客戶。如果不成功,這對於Wirecard銀行來說也不是問題,因為它不使用自有資金投資這些新興項目。
5、沒有API就沒有完備的系統Twitter是這一原則的範例:最初發展很慢,很多用戶覺得平臺不直觀甚至是不實用。但Twitter通過API而大大受益。
自從2010年開始, Twitter先後收購了TwitPic、Tweetie和Tweetdeck等多家之前API體系下第三方應用,這也促使Twitter的估值增加了數十億。
如今,一家視野足夠大的公司都會看到一個“超過12000個可用的API”清單,這些供應商努力讓他們的服務成為整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Salesforce已經通過API產生了約50%的收入,這個比例在eBay的比例有60%,而在全球最大的在線旅遊公司Expedia達到了90%, IBM也已經劃撥了10億美元給它的人工智能產品----Watson,當然也是利用API。
同時,靠靈活運用API而成功的Uber,現在也提供它自己的API,允許其服務在United Airlines,Open Table 和Google Maps 等應用程序中集成。
這對雙方都有益:Uber獲得額外的曝光,外部的合作夥伴可以補充他們的服務給顧客。類似地,UPS占據了很大一部分包裝航運市場,因為電商網站可以很容易地將他們的服務整合到購物流程中。
6、結論:只有利用API才能使公司快速打入市場,也只有通過提供API以及建立一個系統,才能使他們極大地提升競爭力。
企業應該憑借API把其他人提供的更好的東西整合到核心產品中,而不必另起爐竈,同時通過API讓其他人可以使用自己的核心技術。 API經濟的發展取決於以下兩條規則:
1.產品成功與否取決於用戶體驗,甚至比技術更重要。這也是包括Google和Facebook在內的大企業收購專業的數字設計機構的原因。
2.產品使用的簡易快捷性決定贏家。 這就是為什麽新創業公司們都想著占領API的原因,如果你不想輸在起跑線上,那麽必須擁有API。無論如何,卓越的用戶體驗將決定最後的贏家。
在“四個最嚴”的食品安全監管要求之下,位於中國西部的金昌開啟了食品安全全民共治模式。
2013年11月份,從村到省,整個甘肅省完成了單一、權威專業的食藥監體系的構建,村里有食品安全信息協管員,鄉鎮設置了食藥監所,同時構建了檢驗檢測體系。再完成這些之後,對於方懷天來講,似乎還缺點什麽。食品安全需要政府、企業以及社會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即社會共治,才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當前政府、企業都在行動,共治中消費者的交流溝通更不能欠缺,缺了誰都不能說完成了食品安全監管這個任務。
“目前我們統一權威的監管體系已經建立起來,從人到檢測設備、從制度到監管能力。但是作為上等醫應該先宣傳,把法制教育和宣傳放在前面,從娃娃抓起,發動全社會力量,才能共同把住食品安全這道關。”8月24日,甘肅省金昌市食藥監局局長方懷天在接受國家食藥監總局“走基層”媒體采訪團時表示。
從餐桌、食品安全宣傳車,步步從微小細節夯實食品安全,從消費者角度,把社會共治落到實處。
餐桌上的小工具避免“病從口入”
在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體系以及監管體系之後,方懷天開始了“病從口入”的食品安全理念滲透。2012年,金昌啟動了“文明餐桌”行動, 從最基礎做起,來傳遞食品安全信息,而一把20厘米長的小小分餐叉,正是它承載了這種理念的傳遞。
金昌推動傳統餐飲服務及用餐方式變革,創新餐飲具,選擇長約20厘米、寬1~2厘米,帶方頭或圓頭的衛生不銹鋼鑷,作為一種個人用餐具,供專門從餐桌取菜;餐桌飲具,在杯把處用顏色或數字逐一標識,防止混用。
“只要是酒店、桌餐的地方都有分餐夾。過去提倡文明餐桌讓餐不夾菜,夾菜用公筷,但是公筷在使用過程中容易混淆,所以我們研究出使用分餐夾,這樣不但使用方便,且不易混淆。”方懷天表示。
其實分餐夾不僅僅是使用方便,更重要的是它具有保護公眾食品安全的功能。中國是乙肝大國,也是胃癌發病率高的國家,具有傳染性的乙肝病毒以及可以誘發胃癌的幽門螺旋桿菌,都可以通過飲食方式進行傳播,文明的就餐方式可以最大化的截斷疾病的傳播途徑。
據估算,目前中國有乙肝病毒攜帶者約9000萬人,其中約2800萬人為慢性乙肝患者。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報告,世界胃癌年發病率為13.86/10萬人。我國是胃癌的高發區,胃癌年患病率和死亡率均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
除了分餐夾之外,金昌在餐飲服務企業還掀起了新的服務模式——打包。
“我們在客人坐定,上餐前的半小時才開始布置餐桌,把碗碟擺在客人面前,之前都是放在消毒櫃里,每個包間都配置一個消毒櫃。同時提供一次性的打包餐盒,以便客人可以把沒有吃完的菜打包回去。”金昌大漠金酒店副總經理王衛峰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這種打包模式看似是為了消費者節儉,更重要的是也給王衛峰減少了工作。
“過去每五桌都能收到30斤垃圾,但是現在60桌才收8盆垃圾。原來一個月處理餐廚垃圾需要700元,現在只需要400元,現在剩下的都是純垃圾。”王衛峰表示,“我們對服務人員有要求,如果能夠鼓勵客人打包,是有獎勵的。此外在點餐時,按照依就餐人數1:1.5的比例點菜,吃多少點多少。同時飲水杯表明編號,這頓飯期間的水杯就是固定到個人。從業人員操作時做到佩戴遮擋式的透明口罩,防止飛沫和病菌的傳播。”
金昌一系列的創新措施,消除了制約餐桌文明廣泛推行的瓶頸,既實現了衛生用餐,又保留了老百姓喜愛的傳統聚餐方式,提升了傳統中餐用餐文明程度把“文明餐桌”創建由宣傳倡導推進到行為幹預,整體提升了全市食品安全水平和文明消費程度,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行為潛在的帶來的經濟價值以及完成中國人的大健康夢。
特色宣傳車傳遞新理念
如果說每年舉辦的“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是通過廣播電視、報紙雜誌、門戶網站等開通食品安全專欄,運用微信、微博、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手段,進行食品安全公益、科普宣傳的方式的話,那麽金昌市的那輛一年四季都在奔跑的特種食品安全宣傳車——LED移動視頻廣告車,就是金昌特有的、用最笨的方法,向老百姓傳輸著食品安全理念。
“這輛車已經開了兩年,區域是金昌的市區、兩鎮、一縣一區。只要天氣不惡劣,每天都是9點出車,下午5點半收車,晚上是7:30-9:30。”負責這輛特種設備車的司機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司機介紹,跑完金昌整個市區需要4個小時,兩鎮需要一天,一縣一區需要兩天。每天都是同樣的工作,車上放著食品安全知識的視頻,行走在金昌市的每個角落。
“雖然每天都只重複一個動作,但是也不煩。這個車不是隨便一個司機就能開,因為車箱里面都是各種設備,需要掌握好設備維護技術。里面含有30個視頻,輪流播放。”雖然是如此枯燥單調的工作,這位司機仍然非常為自己的這輛愛車自豪。
“畢竟很多農村的老人們不上網,看電視少,看不懂報紙,但是他們可以聽到宣傳車的聲音,了解一些食品安全知識。能做到這些,我就滿足了。”司機表示。
這種浸潤式方式,傳遞出去的不僅僅是食品安全知識,更是在潛移默化的提高人們對食品安全素養水平,進而改變生活習慣,真正能夠讓全社會的人介入到捍衛食品安全的隊伍中來。
2008年下半年開始,一場始於華爾街的金融危機開始席卷全球。當時,所有關註的焦點都集中在美國身上。但實際上,危機跨越大西洋,令北歐小國冰島成為第一個遭受切實痛苦的國家。
2008年10月,冰島三大銀行在一周內相繼破產,股市暴跌95%,以歐元計算的GDP急劇下滑65%,絕大多數公司宣告破產,不少公司將業務轉移到海外。冰島也因此成為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30年來救助的首個發達國家。當時,約有三分之一冰島人考慮移民海外。
金融危機令冰島股市一瀉千里、三大銀行收歸國有、經濟損失高達GDP的9倍之多、負債超過GDP的7倍。當時有專家悲觀預期:冰島要走出危機必將以透支國家信用與幾代冰島人的幸福為代價。
然而,經濟驟然跌至谷底的冰島卻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通過一系列非傳統手段和措施迅速實現了複蘇,成就令世人矚目。今年7月23日,冰島商會發布年度經濟報告,稱國小人少的冰島曾是西歐最不發達國家,經過幾十年不斷發展,成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之一。盡管2008年的經濟危機令冰島經濟經歷劇烈變化,但現在的冰島已經一步步走出危機。
2015年,冰島GDP增速為4%,通脹率僅為1.6%,失業率不到5%,政府預算已基本實現平衡。冰島的人均GDP早已在全球名列前茅,GDP量也回到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據冰島央行預測,2016年和2017年的經濟增速將達到4%——是歐元區和英國的兩倍。
冰島的欣欣向榮,和歐元區特別是希臘這樣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是在金融危機中遭到重創,希臘在接受了三輪救助之後依然債臺高築,債務占GDP比例高達180%,成為全球債務最重的國家之一。希臘民眾的生活也沒有太大改觀,失業率維持在23.3%的高位,為歐盟最高;經濟複蘇勢頭極為緩慢,2008~2015年間,除2014年為正增長外,其余年份皆為負增長。
現如今,冰島經濟在傳統的漁業、旅遊業和鋁業基礎上進行了多元化轉型,轉向可再生能源和信息技術,並大有再次騰飛之勢。
一個地理位置偏遠,人口僅32萬的北歐小國,只用了短短8年時間從谷底重新爬起,經濟增速甚至超出了美國、德國等世界或地區經濟的發動機,冰島是如何做到的?
從脫軌到正軌
首先簡要回顧一下冰島經濟發展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1881~1976年,冰島經濟主要依賴漁業。水產品占該國出口的90%以上。20世紀70年代中期,冰島將漁業資源私有化,並設定配額,且配額可以進行交易和借貸。
1996~2001年,在鋁冶煉等能源密集型行業的繁榮和漁業複蘇的推動下,冰島經歷了一段經濟增長期。冰島也在這段時期內成功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由單一傳統漁業經濟轉變為多元經濟。
2002年,時任冰島總理奧德松(DavidOddson)通過將Landsbanki和Bunadrabanki(以及後來的Kaupthing)兩家國有銀行私有化,在金融領域試驗了自由市場經濟,銀行業由此掀起了一輪快速私有化運動。
2003年,冰島三大銀行Kaupthing、Landsbanki和Glitnir總計持有的資產超過10億美元,相當於冰島GDP總量。到2008年,三大銀行所持有資產達到了GDP的800%。
2005年奧德松卸任總理,被任命為冰島中央銀行行長。《時代》雜誌後來稱其為“金融危機的25名罪魁禍首之一”。
2006年,冰島被評為全球第四快樂的國家。在“全球和平指數”中,冰島排名第一。
2007年,美國股市市值在三年半內增加了一倍,而冰島股市價值卻較2003年前大幅飛漲9倍,房地產價格上漲了兩倍,人均年收入近7萬美元,排名全球第五。冰島擁有的海外資產是2002年的50倍。
2001至2007年,銀行業資產在6年里增長了數十倍,冰島的銀行向海外發放了大量的貸款。在此期間,冰島國民經濟快速增長,GDP年均增長4%,2006年達7%。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冰島三大銀行Kaupthing、Landsbanki和Glitnir囤積的資產高達冰島GDP的14倍。
但是,金融危機爆發後,Glitnir難逃厄運,奄奄一息之時面臨被收歸國有的命運,但就在協議生效之前,Glitnir就已經宣布進入破產管理狀態。隨後冰島克朗迅速貶值。當年10月,Kaupthing、Glitnir和Landsbanki三大銀行接連破產。冰島銀行業全面崩潰,全國總共蒸發了1000億美元。
2008年10月,時任英國財政大臣達林(Alistair Darling)啟動了反恐法,凍結了冰島銀行在英國的資產。
2008年11月,冰島央行出臺了新的貨幣管制條例,禁止資本在未經許可的前提下進出冰島。同時,IMF批準了21億歐元的兩年期貸款。這是自1976年以來IMF首次向西方國家提供貸款。
2009年,反對政府處理金融危機方式的一系列抗議遊行演變成了暴動。冰島克朗繼續貶值,通脹率和利率開始飆升。
2012年3月,冰島提前償還了IMF五分之一的貸款,當年6月又償付了第二筆款項。一年後,冰島經濟逐漸步入正軌,GDP連續7個季度出現增長,失業率下降至5%以下。
到了2015年,冰島通脹率1.6%,實現1994年以來的最低值。1.9%的失業率(考慮季節調整因素為2.3%)為2007年以來最低水平。
2016年5月,冰島統計局預計2016年冰島經濟增長率將達到4.3%。由於私人消費和投資的強勁表現,預計冰島經濟將維持強勢增長,2017年為3.5%,2018~2021年平均增速為3%。
2016年6月,冰島財政部發布的2015年財政報告顯示,盡管2015年冰島財政支出超出當年預算,但由於財務投資收益及稅收增加,當年財政盈余依然達到200億克朗,相當於GDP的3.8%,較2014年增長464億克朗。
經濟複蘇不走尋常路
金融危機給冰島金融業帶來了毀滅性打擊:銀行短期融資來源枯竭、資本大量外逃,冰島克朗迅速貶值、通脹率一飛沖天。
雖然說銀行規模過大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但冰島卻用一種與歐洲國家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也是有悖於大部分經濟學家常識的方式做出應對——允許貨幣貶值。
對於債務水平已經不可持續的大銀行,冰島將其收歸國有,僅僅是救助了直接服務於國內經濟的那一部分業務。
冰島央行還收緊了貨幣政策。2009年,其政策利率曾經達到過18%的高位。今年8月24日,冰島央行才決定將利率從5.75%下調至5.25%,這是自2014年12月以來的首次下調。相較之下,英國、歐元區和美國的央行都將利率降低至接近於零的水平,另外還實施了量化寬松政策。
與彌漫於歐洲各國的緊縮背道而馳的是,冰島隨後又允許財政政策來緩解經濟和社會壓力。特別是,公共資金被用於緩解家庭債務。
緊接著,冰島祭出了“殺手鐧”,也是最具爭議的一個措施——在IMF的幫助下施行了嚴格的資本管制,禁止資本流出,也禁止個人購買外匯或外國股票。銀行債權人和其他國外投資者無法撤資。國內資金,包括養老基金在內,不能進行海外投資。
2007年至2010年間,冰島實際工資下降了11%,但冰島政府並沒有削減國家福利,而是提高了稅收。
此外,冰島還做了其他國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把一眾銀行家關進了監獄。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曾反複提及,正是這些打破條條框框的政策讓冰島得以比受創更小的歐元區國家更早恢複元氣。
在今年上半年因隱藏海外資產醜聞而辭職的前總理貢勞格松的任期內,冰島經濟開始逐漸步入正軌。去年10月,冰島提前償還了IMF在2008年提供的一大筆救助款,資本管制措施也正在逐漸撤銷。
蹣跚了幾年之後,冰島經濟在2015年開始加速,今年的增長預期也相當強勁。而由於克朗貶值,遊客人數自2007年以來翻番增長。此外,冰島長期以來的支柱產業——魚類加工行業在過去10年增長了40%,實際工資也已經恢複到危機前水平。不平等和貧困現象有所緩解。
冰島因克朗貶值而產生的經常性賬戶盈余,以及收歸國有的銀行資產在經濟重新邁上增長軌道後重新擁有了價值,使冰島償還了大量的外國債務,剩下的債務,即便在撤銷資本管制後貨幣發生貶值的情況下,也已經降低到可控範圍之內。因為已經還清債務,且收入快速增長,冰島家庭和企業能夠承受更高的借貸成本。
外國投資者也正在被吸引回冰島。良好的增長前景和投資機會吸引了世界一流投資人的目光。冰島《晨報》5月19日報道,比爾·蓋茨將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投資建造酒店,選址毗鄰冰島國家音樂中心,投資約1.3億美元,預計將於2019年開業。
不過,盡管取得了整體性的成功,冰島目前的經濟並非毫無瑕疵。
上文提到的冰島商會報告也指出,雖然近年來冰島經濟保持了強勁增長,卻也面臨不少不確定性:一是解除資本管制後,冰島經濟在不斷上升的工資成本和貨幣升值的壓力下將何去何從;二是冰島是否能通過提升產能和出口實現經濟的長期增長。
包括農業、銀行業、漁業等眾多行業競爭不足導致的經濟效率低下,使冰島人的實際工資低於其他北歐國家,也使得工人工作時間更長、退休年齡延遲。2013年,冰島的單位工作小時國民收入(GNI per hour worked)為30美元,而丹麥為51美元。
單位工作小時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per hour worked)將創造一定程度收入所需的工作量納入考量,如此能夠比人均收入更好地衡量經濟表現。
資本管制備受爭議
在對冰島經濟複蘇奇跡的一片叫好聲中也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到現在為止,批評人士依舊抓著資本管制的把柄不放。他們認為,冰島的經濟複蘇只是一絲虛假的曙光。而論據是,冰島經濟的複蘇是在2008年11月出臺嚴苛資本控制背景下實現的。如果撤銷資本管制,將會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如果不撤銷,會造成相當嚴重的後果。
由於無法取出被管制的資金,國外投資者會變得絕望,由此導致的是,即便是銀行業之外的、值得投資的項目,冰島也難以再次借錢。批評人士表示,國內投資者手中的資金無處可去,便會湧入業已十分強勁的旅遊業和股市,催生大量泡沫,而如果泡沫破裂,會引發更多麻煩。
在實施8年之久的情況下,撤銷資本管制變得難以操作。悲觀主義者總是暗示說,一旦撤銷資本管制,國外資金將大量流出,一去不回頭,冰島經濟的童話將崩塌,冰島克朗將一路貶值。為了拯救匯率,利率會變得更高,從而扼殺投資,而通脹將有如脫韁野馬一般難以控制。
貢勞格松也曾明確表示:“資本管制的效果超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顯然這並不是一種可持續措施。”
事實上,冰島的資本管制措施之所以能起效,是因為其背後有實體經濟在支撐。而冰島本身也願意以修複經濟為目的給自己下一劑猛藥。
IMF過去向來堅持自由資本流動是援助和複蘇的先決條件,但最近該組織也發布研究報告,肯定了動蕩國際資本流動大環境下資本管制對於維持經濟穩定的重要作用。
在如何看待資本管制這件事上,冰島本國和外國經濟學家之間存在著某種耐人尋味的分歧。保羅·克魯格曼和IMF都表達了對冰島資本管制的強力支持,但冰島國內的經濟學家們在這個問題上似乎不那麽熱情。
是什麽造成了這種差異?冰島大學經濟學教授阿諾松(Ragnar Arnason)認為,對於冰島資本管制的實際形式和具體實施,外國經濟學家實際上知之甚少,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冰島的經濟政策指手劃腳。
導致2008年10月冰島金融體系大崩盤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大量投資性資本湧入冰島國內,導致貨幣價值虛高,引發貿易赤字和外幣債務的大量累積。危機發生後,外幣支付體系隨即崩潰,匯率下跌25%。套利交易者手中持有的資金達到了GDP的40%,大家都擔心這些投資者中的絕大部分會想辦法離開冰島,從而令匯率進一步下跌。
因此,外國經濟學家眼中的資本管制類似於某種在短期內限制熱錢流入冰島的管控措施。然而,冰島所實施的資本管制更類似於上世紀50年代的資本管制風格,幾乎所有的貨幣交易都需要獲得央行的批準。
想要在國外進行投資的冰島企業也必須獲得央行許可,但很少會被批準。冰島公民如需出國旅行,同樣需要獲得政府許可,因為旅行需要兌換的外幣配額受到嚴格管控,要兌換外幣就首先需要獲得央行授權。想要移民國外更是不可能,因為資本管制,冰島公民無法將個人資產轉移到國外,在這種民主國家中不多見的措施下,冰島公民的人權甚至都有被無視的嫌疑。
阿諾松教授認為,冰島為外界熱捧的資本管制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首先,資本管制扭曲了資本的價格,導致大量資本流失。資本管制的長期結果是冰島工業競爭力的弱化,以及國內工業結構的扭曲。一旦資本管制撤銷後,這兩種扭曲都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和成本來進行結構性調整和修正。
其次,資本管制侵蝕了國內外投資者對冰島經濟的信任,導致貸款和投資出現較大的風險溢價。由此看來,資本管制並不僅僅有害於冰島經濟的長期健康,也不利於維持匯率的最初目標。
最後,資本管制將大量權力移交給政府,使得政府能夠在推行行業政策的同時,將好處給予少部分人。而即便是管制過程中完全避免了政治徇私行為,可能存在的權力濫用還是會引起民眾猜疑,從而損害社會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至於IMF為何在如何處理冰島危機一事上拋棄了其一貫的自由資本市場原則,阿諾松教授認為可能的原因是,在經過審慎考慮之後,在冰島經濟和政治的特定背景下,IMF認為資本管制是當時退而求其次的應對之法。如此也說明,冰島的資本管制措施是一種“一次性事件”,其模式無法在其他地方進行複制。
9月2日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發言人沈丹陽就本屆峰會在經貿領域可望達成哪些共識回應表示,本次峰會在經貿領域有望實現六方面重要成果:
批準 《G20貿易投資工作組工作職責》,實現G20貿易投資政策合作機制化;
批準《G20全球貿易增長戰略》,為促進全球貿易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明方向;
批準首份《G20全球投資指導原則》,為加強全球投資政策協調做出歷史性貢獻;
堅定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積極推進多哈回合談判;
幫助發展中國家和中小企業融入全球價值鏈;
以及批準《G20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等重要文件,深化G20發展領域合作。
沈丹陽稱,上述成果經杭州峰會批準後,將實現從“中國方案”向G20的集體倡議和共同行動的轉變,提高G20在國際合作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激發各方合作熱情。
據悉,在即將召開的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大主題之下設立的四項重點議題中,商務部主要負責“強勁的國際貿易和投資”和“包容和聯動式發展”兩項議題的籌備工作。
http://www.xcf.cn/500frb/tt/201609/t20160901_776359.htm
http://www.xcf.cn/500frb/tt/201609/t20160901_776359.htm “股神”巴菲特86岁了。就在许多追随者周二为他的生日祝福时,人们发现他的财富总值已经达到大约610亿美元。
据CNBC报道,平均算下来,巴菲特(Warren Buffett)生命中的每一天赚到了大约194万美元。当然,这个数字并不能准确反映巴菲特的一生,因为他更多的财富是在下半生赚得的。
与其他全球知名的顶级富豪相比,巴菲特194万美元的平均数名列第七。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和比尔·盖茨(Bill Gates)有生以来每天平均赚到300万美元以上。另外,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Zara品牌创始人阿曼西奥·奥尔特加(Amancio Ortega)、谷歌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平均每天赚到200万美元以上。
作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掌门人,86岁的巴菲特还创下了另一个纪录:标普500全部成分股公司中最年长的CEO。紧随其后的是85岁的新闻集团(News Corp.)CEO默多克(Rupert Murdoch )。32岁的扎克伯格是最年轻CEO。
巴菲特的投资智慧备受推崇,他的“价值投资”哲学使他能够在市场慌乱时做出不同凡响的交易。金融危机期间,巴菲特对高盛(Goldman Sachs)、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和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等企业的投资,最终带来了丰厚的股票分红和利息收入。这些交易既给巴菲特 本人增加了财富,也帮助这些企业度过了危机。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之一奥哈洛兰(Stephen O'Halloran)说,这些投资体现出巴菲特是一个“纯粹的天才”。
今年第二季度,就在投资者因产品销量下滑而纷纷抛售苹果(Apple Inc.)股票之际,巴菲特逆势大幅增持这家科技巨头的股份。分析认为,苹果公司稳定持续的股息以及长期发展前景是吸引价值投资者的主要原因。此外,尽管 原油价格一度从2014年高位下跌逾70%,但最新披露文件显示,伯克希尔·哈撒韦增持了炼油公司Phillips 66。这类企业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只要得到恰当管理和利用,它们就有能力通过石油产品带来巨大现金流。
与追逐“风口”的投资者不同,巴菲特更看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消费必需品。从冰激凌到电脑、从汽车保险到沐浴露,如今他所投资企业的产品足以满足普通人一整天的生活需求。
尽管巴菲特和他的价值投资理念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大批拥趸,但他本人对于财富上的成功有着独到的解释。巴菲特把幸运作为自己不可或缺的成功因素。 巴菲特曾说,他不认为自己达成的任何成就是其他努力的人达不到的。另一方面,可以说正是在巴菲特的引导下,数百万人达成了自己的“小目标”。
美国马里兰大学史密斯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大卫·凯斯(David Kass)说,巴菲特强调幸运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性,所指的不仅仅是他出生的地点,也是指他所生活的时代。他的投资方法在美国以及在他有生之年发挥着良好作用。
瑞信(Credit Suisse)全球金融策略主管莫布森(Michael Mauboussin)认为,巴菲特的事迹解释了伟大商业成就中一些根本性的东西:包括巴菲特在内的非凡者,“是商业行为中大量技艺和足够多运气的产物”。
关于成功和生活,巴菲特的10句话或许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 成功的人和非常成功的人,他们的区别在于,非常成功的人几乎对所有事情都说“不”。
2. 股市是一场没有“好球区域”的(棒球)比赛。你不用对任何一球挥棒,而是能等待属于你那个投球。当你作为投资经理,你的问题在于,你的粉丝们会不停喊:“击球啊,混蛋!”
3. 最终,你会发现退潮时谁在裸泳。
4. 在你的生命中,只要别犯太多错误,你只需要把少数事情做对就可以了。
5. 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一个坑里,最重要的事情是别再往下挖了。
6. 我们绝不想为了履行明天的职责而指望陌生人的善意。如果被迫做出选择,我不会用哪怕一晚的睡眠来换取获得额外利润的机会。
7. 诚实是一件非常贵重的礼物,不要指望从品行低下的人那里得到它。
8. 如果你是人类中最幸运的1%,你需要为其余的99%考虑,这是你欠他们的。
9. 后人能乘凉,是因为前人早就栽了树。
10. 屡见不鲜的是,一笔巨大财产最终迷惑了他的所有者。我最珍视的资产,除了健康,就是有趣的、不同的、长久的朋友。
中美元首杭州會晤成果清單公布,雙方在貨幣和財政政策協調、應對產能過剩、培育創新體系、雙邊投資談判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多共識和成果。
9月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杭州西湖國賓館會見前來出席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兩國元首就中美關系和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地區問題坦誠、深入、友好交換了意見,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
外交部網站日前公布了包含35個大項的《中美元首杭州會晤中方成果清單》,其中涉及宏觀經濟、全球經濟治理、 創新政策 、雙邊投資協定以及工業領域結構性改革等諸多合作成果,其中中美雙方在清單中指出:中美雙方共同重申在G20達成的關於匯率的承諾,包括將避免競爭性貶值和不以競爭性的目的來盯住匯率。中方將繼續有序向市場化匯率轉型,強化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中方強調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雙方認識到清晰地進行政策溝通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中美雙方認識到,鋼鐵和其他行業產能過剩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需要集體應對。美方歡迎中方推進以去產能為目標之一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美雙方認識到,由於全球經濟複蘇緩慢和市場需求低迷,電解鋁行業產能過剩增加,成為全球性問題,需要集體應對。中美雙方將共同努力,應對全球電解鋁產能過剩問題。
中美將避免競爭性貶值
在宏觀經濟方面,此次中美雙方認識到,中美兩國經濟緊密交融,本國的經濟發展與對方國家的繁榮高度相關。為兩國經濟奠定強勁和可持續增長基礎的政策對提高中美兩國人民的生活水平至關重要,對世界也有著積極影響。
為此,第一,中美雙方承諾采取包括貨幣、財政和結構性政策在內的所有政策工具提振信心和促進增長。貨幣政策將繼續支持經濟活動和確保價格穩定,並與央行的授權相一致,但僅靠貨幣政策無法實現平衡增長。應靈活運用財政政策以促進增長、創造就業和提高居民需求,並支持結構性改革的實施。
第二,中美雙方共同重申在G20達成的關於匯率的承諾,包括將避免競爭性貶值和不以競爭性的目的來盯住匯率。中方將繼續有序向市場化匯率轉型,強化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中方強調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雙方認識到清晰地進行政策溝通的重要性。
中國央行(PBOC)此前發布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稱,未來人民幣匯率將繼續按照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的形成機制有序運行,逐步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基礎、雙向浮動、有彈性的匯率運行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第三,美方歡迎中方在經濟改革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做出的承諾和已經取得的進展,包括增強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中方致力於堅定不移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推動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和補短板,使中國經濟發展更加可持續。
中方將兼顧經濟穩定增長和結構調整,通過增加居民消費、提高服務業占GDP的比例、確保高質量並由私人部門驅動的投資以擴大國內需求。中方將繼續簡政放權和轉變政府職能,繼續推進金融領域改革,使市場在信貸配置過程中進一步發揮決定性作用,進一步放開服務業競爭,強化社會安全保障網。
第四,美方致力於繼續推動以更高的國內投資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和國民儲蓄為特點的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同時,美國政府繼續將擴大受教育機會、改革移民制度以及提高勞動參與率和生產率等相關政策作為工作重點。
第五,中國的財政政策在擴大內需和支持結構性改革方面發揮了作用,相關措施包括降稅清費,設立專項資金為下崗職工提供支持,階段性降低社保繳費率,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防範風險,大力支持扶貧、生態環保等經濟社會領域薄弱環節發展等。在上述措施的基礎上,中方將繼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支持結構性改革並適度擴大總需求。
第六,美方認識到預算程序可預見性的重要性,以及財政預算不確定性可能對美國及全球經濟產生的影響。美方致力於在中期內實現政府財政的可持續性。
第七,中方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企業去杠桿以及應對相關的銀行業挑戰。在現有進展的基礎上,中方將根據一個全面的戰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包括國企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和法律機制的作用,化解企業債務問題,包括國有企業債務。
第八,鑒於相關改革將對中國乃至全球經濟產生的巨大影響,中方重申相關承諾,將進一步改善經濟和金融政策的透明度以及經濟活動數據的可獲得性,從而使世界範圍的監管者、政策制定者、企業和投資者更好地進行理解。
鋼鐵和其他行業產能過剩是全球性問題
此次,美方在行前多次表示,將對一些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同中方商榷。
在《中美元首杭州會晤中方成果清單》中,在工業領域結構性改方面,中美雙方認識到全球經濟複蘇緩慢和市場需求低迷使得包括一些行業產能過剩在內的結構性問題更加嚴重,這些問題對貿易和工人產生了負面影響。
中美雙方認識到,鋼鐵和其他行業產能過剩是一個全球性問題,需要集體應對。雙方也認識到,政府或政府支持的機構提供的補貼和其他類型的支持可能導致市場扭曲和造成全球產能過剩問題,因此需要予以關註。
中美雙方承諾加強溝通與合作,致力於采取有效措施應對有關挑戰,以加強市場功能和鼓勵調整。
為此目的,中美雙方對可能建立的一個全球論壇表示歡迎。該論壇由G20成員和感興趣的經合組織(OECD)成員積極參加,將其作為交流和分享全球產能動態、政府政策與支持措施信息的合作平臺,由OECD秘書處提供協助。
美方歡迎中方推進以去產能為目標之一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美雙方認識到,由於全球經濟複蘇緩慢和市場需求低迷,電解鋁行業產能過剩增加,成為全球性問題,需要集體應對。中美雙方將共同努力,應對全球電解鋁產能過剩問題。
中美雙方認識到建立和完善公正的破產制度和機制的重要性。中方高度重視運用兼並重組和破產重整、破產和解、破產清算制度和機制依法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在解決產能過剩問題過程中,中方將通過繼續建立專門的破產審判庭、不斷完善破產管理人制度以及運用信息化手段等方式推進破產法的實施。中美雙方承諾最早從2016年開始,以論壇或互訪等方式定期和不定期地就雙方各自破產法的實施進行溝通和交流。
美方支持IMF將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決定
在全球經濟治理方面,中美雙方繼續致力於支持能夠與全球的現實、挑戰和機遇共同演進的、包容和有彈性的國際經濟體系,包括推動現有和新的國際金融機構開展全方位合作。與2015年9月份雙方達成的承諾相一致,中美雙方還共同承諾支持和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新的和未來的國際金融機構在治理、環保和社會領域的高標準。
為此,第一,雙方支持以強勁的、以份額為基礎的、資源充足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為核心的全球金融安全網。雙方支持維護IMF的現有貸款能力。雙方歡迎2010年IMF份額和治理改革的落實並致力於在2017年年會前完成第15次份額總檢查。雙方重申,份額調整應提高有活力的經濟體的份額占比,以反映其在世界經濟中的相對地位,因此可能的結果是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份額占比整體提高。
第二,美方支持IMF將人民幣在10月1日納入SDR貨幣籃子的決定。雙方支持對擴大SDR的使用進行研究及探索相關舉措,包括更廣泛地發布以SDR作為報告貨幣的財務和統計數據,以及發行SDR計價債券。
第三,中美雙方重申按照世界銀行理事會同意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就世界銀行股權審議進行合作的重要性。美方贊賞中方在亞洲發展基金第12輪增資中增加捐資。美方歡迎中方有意義地增加對國際開發協會和非洲發展基金2016年捐資的意願。
第四,中美雙方將在國際金融組織的協助下共同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第五,中美雙方重申巴黎俱樂部作為官方雙邊債務重組主要國際平臺的作用和討論一系列主權債務問題,並認為巴黎俱樂部應適應官方融資的發展趨勢,包括將其成員範圍擴大到新興債權人。中方將繼續常態性參與巴黎俱樂部,發揮更具建設性的作用,包括進一步討論潛在的成員身份問題。
第六,中美雙方支持將加強的合同條款納入主權債券中的努力。
第七,我們歡迎中美雙方完成G20框架下化石燃料補貼同行審議報告,並贊賞已完成的和將進行的關於有效使用化石燃料和減少導致氣候變化的溫室氣體排放的改革的積極作用。
制定法律支持創新
在創新政策方面,中美雙方認為,創新是發展經濟、創造就業及共享繁榮的關鍵動力,創新在制定解決國內、國際和社會挑戰方案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雙方進一步認識到,中美開展貿易、營商及合力創新的能力,有助於促進兩國人民的福祉並推動全球經濟增長。
作為追求上述共同目標的夥伴,並考慮到中美合作對雙邊關系日益重要,中美雙方認識到,制定和支持適當法律、法規和政策框架對培育健康的創新生態體系非常重要。相關創新體系的特征應包括對基礎科學和研發的強力投資、企業的深度參與和各自政策制定和執行的透明度。中美雙方承諾其各自的創新政策將與非歧視原則保持一致。中美雙方確認發展和保護包括商業秘密在內的知識產權的重要性,並承諾不推進將轉讓知識產權或技術作為在各自市場開展業務的前提條件的一般適用政策或實踐。
為此,首先,中美雙方認識到,政府對促進國內外企業之間公平競爭有重要作用,產品和服務定價等領域的開放和競爭性的市場對促進創新發揮著重要作用。
其次,中美雙方認識到對知識產權的有效和平衡保護將有益於促進創新。雙方將繼續就相關政策進行溝通和交流,包括保護創新者不受惡意訴訟。
第三,雙方確認,獲取廣泛的全球產品、服務和技術解決方案通常將促進商業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
第四,鑒於相互連接的全球數字基礎設施的重要性、創新型技術的價值以及技術用戶的安全關切,雙方承諾,與世界貿易組織(WTO)協定相一致,各自國家在商業領域的通用信息通信技術安全相關的措施:1.應以非歧視方式對待技術;2.將不會不必要地限制或阻止外國信息通信技術產品或服務供應商的商業銷售機會;3.應僅用於小範圍,考慮國際規範,非歧視,且不對商業機構在購買、銷售或使用相關產品方面設置不必要的基於國別的條件或限制。
中美雙邊投資談判取得重大成果
此次,中美在《中美元首杭州會晤中方成果清單》中確認,雙邊投資協定談判(BIT)取得重大成果。
雙方指出,談判旨在達成一項高水平的協定,實現雙方創建非歧視、透明、開放的投資體制的共同目標。雙方於近期交換的第三次負面清單改進出價體現了重大進展,並在談判各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中美雙方承諾將進一步推進談判,以達成一項互利共贏、高水平的協定。
此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孫繼文表示,2016年8月21日至28日,中美雙方在京舉行第28輪中美投資協定談判。8月29日至9月3日,雙方繼續通過團長會議、小範圍會談等方式舉行了一系列密集磋商。
中美雙方確認雙邊投資協定談判取得重大成果。他指出,談判旨在達成一項高水平的協定,實現雙方創建非歧視、透明、開放的投資體制的共同目標。雙方於近期交換的第三次負面清單改進出價體現了重大進展,並在談判各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果。中美雙方承諾將進一步推進談判,以達成一項互利共贏、高水平的協定。
中美投資協定談判自2008年正式啟動,迄今已舉行了28輪談判。2013年7月,在兩國元首的共同推動下,雙方宣布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模式”為基礎進入實質性談判階段,標誌著談判取得重大突破。經不懈努力,雙方於2015年初基本完成了協定文本核心問題和主要條款的談判。2015年6月,雙方首次交換了負面清單出價,正式開啟負面清單談判。之後,雙方針對各自的負面清單進行了數輪密集談判,並在此基礎上分別於2015年9月,2016年6月和2016年9月三次交換負面清單改進出價,推動談判不斷取得新的進展。
當我們在談論“創新”時到底在談論什麽?
一家持續不斷創新的企業才能獲得長期永續的發展。那麽,當我們在談論“創新”時到底在談論什麽,創新來源於哪,技術創新、組織創新還是商業模式創新?如何依靠創新驅動增長,是不斷更叠的前沿技術與高額的研發成本嗎?
顯然,有很多卓越的企業依靠技術方面的不斷進步與巨大的研發投入與關註取得了顯著成績,例如截至2015年底數據顯示,華為研發投入近600億元,研發人員占17萬員工總數的45%;三星則在新技術的研發上投入了141億美元,研發人員比例也達到26%以上,二者均在競爭激烈的全球智能手機制造商中名列前三。
不過在該領域“一將功成萬骨枯”的蘋果卻並沒有采取相同的創新策略。從2007年開始連續三年被《商業周刊》評為“全球最具創新能力的公司”的蘋果,實際上,在2006至2009年里,用於技術研發的費用只有46億美元,相較於微軟等巨頭的投入少的可憐。
喬布斯熱衷於相對廉價與實用的應用創新,他從未把技術看做公司唯一可長期延續的財富和優勢。而就在蘋果獨特的創新理念與策略被全球範圍內認知的十年之前,1997年,一家中國公司便已經開始窺得其中精髓,那就是打出“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口號、將微創新發展到極致的騰訊。
為什麽騰訊可以連續不斷地創新,並且每次創新都可以在產品業務、組織架構、商業邏輯上取得讓人艷羨的成功?這要歸功於騰訊體內那個不為外界所知的創新引擎,這套完整的創新機制,可以保證各種有效的創新源源不斷地被創造出來。
以下段落節選自《騰訊之道:我們應該向騰訊學什麽》
騰訊創新三要素
“騰訊式創新”內容精深博大,概括起來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1)騰訊式創新深入骨髓,雕刻在企業DNA之中,是一種與生俱來的天賦。
(2)騰訊式創新拒絕盲目模仿,是更深層次的創新。
(3)騰訊式創新並非偶爾靈感火花的迸發,而是在一套完整機制下的邏輯產物,足以保證其創新的可複制性和可延續性。
無創新不騰訊
為什麽說騰訊的創新根植於基因內部?
在騰訊新員工入職的第一堂培訓課上,總會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培訓題目——QQ的最早版本是如何進行功能性創新的。這堂課往往讓新員工印象深刻,使剛剛入職的同事從心底認識到,任何軟件只有細致打磨,深刻洞察用戶需求,並不斷進行產品創新,才能追求成功。所以,一旦成為騰訊的員工,立刻就會被這種純粹到極致的創新精神所感染。
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騰訊QQ初問世時的情形。當時以色列的ICQ已於1994年推出,並且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推廣。到了1997年,國內也有很多如PICQ、GICQ這些類似的軟件出現。當時騰訊的QQ還叫OICQ,只是眾多同質化軟件里的一個。
基礎並不好甚至要比競爭對手弱小很多的騰訊,在這一款非常平常的軟件基礎上,率先用互聯網思維替代軟件思維進行創新,才成功打響了“企鵝帝國”未來十幾年的高歌猛進的第一炮。
OICQ截圖
ICQ截圖
OICQ截圖
第一個版本OICQ的創新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個創新是安裝包微小化。
20世紀90年代末期,國內網絡狀況並不好,下載速度很慢。而當時軟件普遍的安裝包大小都為1~2MB,所以下載一款軟件往往需要花費半個多小時的時間,用戶體驗特別糟糕。
騰訊發現了這個致命的用戶痛點,立即做出一個相當關鍵的創新:騰訊第一版OICQ的安裝包只有200KB,在網絡環境複雜的場景下,極大地節約了用戶下載成本,從而增加了產品被用戶體驗的機會。
第二個創新是用服務器保存關系鏈。
在騰訊之前,所有的軟件商都在用軟件思維來做產品,用戶的資料、關系均保存在電腦主機上。而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國內私人電腦保有量很低,網絡環境很不安全。常見的使用場景是在網吧上網,多人共用一臺電腦。
資料存儲在本地這一設計,必然會導致用戶的信息、關系鏈極易被竊取。騰訊敏銳地洞察到這一點,立即做出很大的創新:把用戶在OICQ上的關系鏈等資料都保存在服務器端,類似於現在的雲服務概念,成功化解了用戶對信息安全的擔憂。
第三個創新是在社交方面。
當時所有的IM軟件都把重心聚焦在如何快速傳輸用戶的文本信息上,只有OICQ率先洞察到用戶在即時通訊里面的最本質需求——交友。於是OICQ讓每個用戶可以在線上溝通時自行設置一個個性頭像,營造出一個逼真的聊天環境,讓人感覺是在與活生生的人溝通,而不是僅僅面對冰冷的機器。
除了虛擬形象的設計外,騰訊還創新出陌生人在線顯示功能,滿足用戶陌生交友的需求。而當時,其他IM軟件都還要知道對方的賬號,才能添加到自己的好友列表里再進行聊天。這樣相對熟人交友的產品設計,對於渴望擴大交友圈的用戶是無法得到滿足的。騰訊的OICQ在這點上很準確地抓住了用戶的需求。
第四個創新是滿足海量用戶的服務需求。
騰訊非常重視服務器的性能。OICQ剛推出的時候,騰訊的服務器資源非常少,於是騰訊的技術人員持續改進服務器的性能,單臺服務器的PCU[1]也從1KB、2KB很快上升到4KB。這種對承載能力的持續不斷優化,最終奠定了為海量用戶服務的技術根基。
第五個創新是快速反應。
騰訊的OICQ問世時,國內互聯網的連接是由很多割裂的運營商獨自運作的,網絡環境非常複雜,很多線上用戶體驗非常差。而每次面對用戶所反映的情況,騰訊的客服總會非常認真地去對待,並快速優化網絡,保證自己的軟件即使是在網絡不好的狀況下,也能持續為用戶服務。
OICQ,這個讓騰訊安身立命的軟件,就是在這樣一個同質化競爭異常殘酷的市場中,靠著對用戶需求的敏銳洞察、對場景變化的快速把握、對用戶反饋的即時響應,在很多細微、貼心的地方踐行著創新,不斷讓自己比別人更好用一點點,最終實現了脫穎而出的目的。
同樣是聊天軟件,QQ卻推出國外在當時沒有的創新功能。如我們撥打對方手機時,如果對方剛好打過來則會因占線而打不通,但QQ在請求視頻的時候雙方同時發起的話,就會通過技術手段直接幫用戶接通。無數個微創新帶來極佳用戶體驗。當然還有商業模式的創新,也值得深入研究和學習。
—— 辛英玉YLYQ副總裁,曾供職於騰訊電商控股公司。
QQgame的突圍之路
在騰訊的發展歷程中,OICQ的創新僅僅是開始。此後,它所取得的每一項榮譽、搶占的每一個市場、樹立的每一塊里程碑,都是依靠睿智的創新鑄就而成的。
2000年,在整個互聯網世界都還沒有找到任何商業模式時,騰訊第一個發現並實踐了移動互聯網的創新,實現了PC和手機短信的直接連接。
2002年,在大家瘋狂沈迷於聊天室,與陌生人一起匿名交流時,騰訊推出了QQ群,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固定的群組。
2003年,騰訊在做遊戲大廳時迎擊遊戲市場上絕對的老大——月活躍用戶達到千萬量級的聯眾。理論上來說,在這種有成熟產品的市場上,新產品是很難突破其業務封鎖的。但騰訊還是毅然決然地推出了QQgame,並不停地在細節上進行優化。
舉一個很小的例子,以前新進用戶登錄遊戲房間時,由於網絡或房間主的一些操作,容易被隨意踢出,極大地打擊了新人用戶的積極性。而QQgame針對這個痛點做了很多創新,如新設置一個“快速加入”按鈕,可以幫用戶自動尋找房間,迅速開啟一局遊戲。此外,QQgame還對用戶進行了一些身份識別,給予他們VIP或者閃光頭像等特征。就是憑借著這種持續的創新和不斷的優化,騰訊最終戰勝聯眾,贏得了市場。
這樣的創新數不勝數,直到2010年,騰訊公司有史以來最為成功的創新、國民級產品微信問世,騰訊將創新再次推向更高的層次。雖然,當時在美國、韓國,包括國內的米聊都在做類似產品,但是微信卻靠著持續的創新叠代,成功占領了市場。
騰訊的創新機制,我想主要來源於對“以用戶價值為依歸”的深刻遵循,為此不遺余力地進行人性、規律的探索。同時也賦予了產品人員無上的自主權及資源。
—— 韓宇宙高搜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IO,曾供職於騰訊網站部。
理解產品背後的邏輯
拒絕模仿
騰訊掌門人馬化騰,曾經對研發團隊說過一句非常直白的話:你們一定要理解產品背後的邏輯。
這也是騰訊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並不是一發現市場上出現新的產品或新的功能,就盲目跟風、簡單模仿,而是先集中精力解讀產品或功能引人註意的真實原因,了解他們會實現哪些用戶價值,在此基礎上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想辦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以滿足用戶的此類需求。
前文剛剛提到的OICQ用互聯網思維代替軟件思維,幫助騰訊一舉奠定基礎;還有QQgame通過快速叠代突破聯眾的封鎖,並逐漸超越對手,都是騰訊在這種創新原則下取得成功的實例。
在騰訊的微信業務里,同樣存在這樣的例子。微信剛剛出現時便面臨米聊和國外一些同質性產品的競爭,如果當時騰訊只是簡單模仿這些競爭對手,也就不可能擁有現在的市場了。實際上,微信在初問世時就已經套用了Qzone在Web 2.0時候積累下的三層架構,把用戶的屬性、用戶的關系鏈和插件的APP進行了很好的分離。
此外,微信還創新地做了所有移動端沒有做過的事情。例如把日本人推行了20多年的二維碼作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新入口,帶來了巨大的業務空間,然而日本直到現在還沒能把二維碼完全商業化。還有微信紅包、微信支付等,也都是超越了簡單IM的腦洞大開式創新,極大地滿足了用戶的需求。
騰訊知道,它不可能永遠是那個第一個想到新點子的人,對於這點,它不以為恥,反而積極努力地去向競爭對手不斷學習。學習是光榮的事情。但騰訊更看重學習成果,拒絕模仿和簡單的傳承,而是深入分析、仔細思考、認真理解這些產品背後的邏輯,然後去不停叠代、不停創新,並最終超越這些產品,取得成功。
本地化的創新
2008年以前,騰訊在遊戲市場的份額占比上還排在前三名之外。但是在那一年,騰訊做出了一個非常大的逆轉性行為,它代理了韓國的一款名為《CF》的遊戲。當時《CF》在韓國本土已經運營失敗了。對於這款失敗的產品,騰訊把它引進來之後並沒有直接推向市場,而是依據國內玩家對於射擊類遊戲的理解,做了大量的本地化改進,曾在一個月內改進版本十幾個,全年改進版本100余個之多。
舉個例子,韓國和歐美的射擊類遊戲都在模擬真實槍戰,追求非常真實的彈道。國內玩家絕大部分沒有用過槍,根本就不了解槍的真實體驗感覺。於是,騰訊把該遊戲中的彈道設計得不再那麽規範和真實,而是給了國內低端玩家一些不確定性命中的體驗,滿足了本地用戶的需求。
通過對本土玩家的深刻理解,騰訊不斷持續地優化產品,最終把《CF》做成了當時國內最賺錢的一款遊戲,並一舉確立了在遊戲領域的霸主地位。
騰訊做的所有產品都有自己的邏輯和選擇,騰訊會選擇有自身優勢的項目,並根據對用戶的理解,來創造產品。外部許多專家的分析,往往因為不了解實際情況,倒果為因。
例如2009年的農場,大家說稀缺營銷使得農場團隊大獲成功,真實的原因是,當時訪問量太大,設備一時擴容不及,只能緩步擴容,因此對用戶註冊進行了限制。
例如2014年的微信紅包,大家點評營銷策略如何深入人性,其實春節發紅包是廣東地區的年俗。這個產品最重要的目的是方便老板,全國性流行只是一個結果。
—— 熊暉智遊龍互動科技公司研發副總裁,曾供職於騰訊社交網絡事業群。
QQ秀推出的革命
除了對產品的不斷創新,對於商業模式,騰訊也一直在根據用戶的本質需求進行創新。
事實上,不只在互聯網行業,全世界的絕大多數企業都很少會改變自己的商業模式。商業模式對一個企業來說是根深蒂固的存在基礎,商業模式變化通常意味著公司轉型或者另起爐竈,是一件常人無法想象的事情。
但騰訊就是這樣一家傳奇企業,它的整個發展過程就是持續探索最新商業模式的過程,並且在每一個商業模式上都取得了成功。事實上,從商業模式創新的維度來看,騰訊在全球科技企業範圍內都有相當的標桿意義。
國內的互聯網在1999年才剛剛興起,當時網站唯一的盈利模式就是按照所謂的眼球經濟來做廣告。與現在市場對網絡廣告的瘋狂投入不同,當時的廣告主並不對這種互聯網廣告感興趣。互聯網企業為了生存下來,幾家門戶網站之間互相買廣告,制造一些虛擬的流水來捧對方的場。
就是在這段迷茫的時期,騰訊卻最先找到一條領先於業內的創新商業模式——無線增值。騰訊推出了一款超級手Q的業務,只要用戶購買5元錢包月服務,便可以實現手機端和PC端QQ消息的互通。就是這麽一個微不足道的包月服務,卻讓騰訊第一個開啟了商業模式的創新之路,進而在這一領域賺到了第一桶金。
此後,隨著無線增值業務越做越大,騰訊開始面對一個特別大的弊病——所有的營收都掌握在運營商手里,這對於一個想追求穩健的企業來說非常不安全。
於是騰訊又進行了持續的創新,並找到了新的互聯網增值服務點:QQ會員業務,一個直接讓個人用戶來埋單的業務模式。因為當時QQ已經擁有了相當大的用戶基數,所以推出會員業務時,即使只有百分之幾的用戶願意購買每月10元錢的包月服務,也會是一個相當大的付費群體,能夠創造非常大的利潤。
在QQ會員之後,騰訊又推出了QQ秀產品,讓用戶在QQ上聊天時可以擁有一個虛擬形象的展示,包括頭飾、衣服、翅膀等各種飾品。就是這麽一個沒有任何實際功能、只能拿來炫耀的小產品,卻開啟了互聯網個人用戶購買服務的習慣。QQ秀一經推出便超過了無線增值業務,成為騰訊當年最賺錢的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QQ秀的成功推出也為互聯網世界帶來一個非常本質的變化,引起一場革命。雖然QQ秀的每一個小產品都僅僅售價一兩元錢,但卻改變了用戶網絡購物的習慣,而且用戶想要購買,就必須得有一個個人賬戶,叫作QQ個賬,這為後來騰訊其他需要支付的業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4年,騰訊又找到了一個時至今日仍是它最主要的商業模式——遊戲。騰訊的遊戲不簡單止步於對遊戲產品的開發和新產品的引進,而是把整個遊戲做成了一個泛娛樂的生態,並在2015年被業界公認為“互聯網發展八大趨勢之一”。
2005年,騰訊的商業模式創新仍在繼續。騰訊把Web 1.0升級到Web 2.0,推出了大家熟知的QQ空間,很快就成為國內最大的Web 2.0服務廠商,騰訊也第一次找到了嫁接在Web 2.0上多種多樣的互聯網增值服務,如黃鉆、QQ音樂等。
從2001年進入移動互聯網行業到2011年,騰訊在這10年期間又成功推出了微信,拿到了下一個10年移動互聯網的門票。
小馬哥曾經說過,創新是對用戶體驗的極致追求。這句話在我這個“老鵝”看來包含兩層意思,一是不為創新而創新;二是創新需從細節入手,由這些細節堆疊形成用戶有感的體驗。
這句話的另一側面體現了騰訊的文化價值觀“一切以用戶價值為依歸”,不做讓用戶無感的創新。外界一直詬病騰訊抄襲,如果一味抄襲能做成一個近2000億美元市值的公司,那這個世界就實在太瘋狂了。
—— 林炮勤智圈知識產權CEO,曾供職於騰訊法務部。
所以我們說,騰訊對互聯網商業模式的探索從未停止,並且憑借創新,在每個商業模式里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如果橫向與其他企業比較就不難發現,這種頻繁的商業模式的創新,並且每次商業模式創新都取得相當的成功,這在全球範圍也是非常難得的,極具教科書式的意義。
騰訊的三次業務架構調整
無論是產品業務的創新,還是商業模式的創新,都需要企業組織的創新來進行相應的匹配。
從業務需求的角度來看,騰訊在適當的時候一共進行過3次組織架構調整,並通過這種創新,邁開了企業與時俱進的腳步。
1999年到2005年期間,騰訊的組織架構以業務部、渠道部、研發部、基礎架構部四大部門為支撐,因為當時騰訊主要業務以QQ為主線,所以這種架構能夠滿足企業的正常運營。
1999—2005年騰訊組織架構圖
進入2005年,騰訊大量的增值業務,如Qzone、QQ秀,開始附加到QQ上面,且實際營收已經超過QQ本身,所以在業務方面,騰訊部門間交流日漸頻繁。
但是,礙於傳統的四大部門體系,越來越多的時間不得不被消耗在跨部門的溝通上。為解決這一問題,騰訊在這年把這些附加在業務部的增值業務全部剝離出來,單獨組成BU[1],從而在內部形成了B0、B1、B2、B3、B4這5條業務線及S、O、R(S代表職能系統,O代表運營平臺系統,R代表平臺研發系統)3個支撐線的格局。
騰訊通過把各個業務獨立出來,讓每一個EVP[2]開始像一個單獨業務的CEO一般,獨立管理各個BU的業務。經過此番調整,每個獨立的業務都擁有自己的發展空間,進而獲得快速成長。
2005—2012年騰訊組織架構圖
到了2012年,騰訊又面臨一個新的挑戰。當時騰訊的PC業務已經觸摸到發展的天花板,難再寸進,而移動業務領域越來越有市場,營收已經遠遠超過PC端。
於是,騰訊內部的各個BU都開始往移動業務方面傾斜,致使手機QQ、QQ空間、Web 2.0這些本來自成體系的產品,被分散到不同的BU,降低了工作效率,更傷害了用戶價值。
騰訊此時做出了第三次業務架構的調整,把BU制改成了BG[3]制,並讓各個BG獨立出來,微信也在此時被設置成為一個獨立的BG。
此外,騰訊還把原來的搜索業務和電子商務進行剝離,分別劃歸搜狗和京東,為下一次業務發展打造出有利的組織基礎。
事實證明,騰訊的這3次架構調整幅度,每一次都十分徹底,並非簡單地打一個補丁。這種根據業務發展的需要,對組織架構進行根本性轉變的行為,既需要極大的魄力,更需要創新的智慧。
2012年調整後的騰訊組織架構圖
我對老東家有3個比較大的直觀感受。
第一個是3Q大戰後的開放戰略。從自研什麽都做,到開放平臺做行業生態體系。這個是被動契機+主動的胸懷。對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開放不只是一個態度,更是一種能力”。這種開放能力是打通行業上下遊的關鍵。
依我的理解,這時候騰訊已經不只是一家只顧自己埋頭發展賺大錢的企業,它停下來(不論是否出於自願),站起來看了四周,準備做點對生態有益的事情。這對於騰訊來說是一個很重大的節點。我覺得是3Q大戰激活了騰訊這位巨人。
第二個是2012年組織架構BG化大調整。SOSO等非核心資產被剝離,決心把開放走向徹底,而且大量對外投資,把生態鏈做得更加緊密可行。
第三個是“互聯網+連接一切”。這里更邁進一步,從互聯網行業生態擴展到所有行業,讓互聯網成為一個基礎設施。當人人都在談論互聯網的時候,就已經沒有什麽互聯網行業了。
—— 趙小彬Ulegal創始人兼CEO,曾供職於騰訊微信法務部。
超出預期才是真正的考核標準
為什麽騰訊可以連續不斷地創新,並且每次創新都可以在產品業務、組織架構、商業邏輯上取得讓人艷羨的成功?這要歸功於騰訊體內那個不為外界所知的創新引擎,這套完整的創新機制,可以保證各種有效的創新源源不斷地被創造出來。
推崇創新
騰訊對創新的追求已經達到無可阻擋、“令人發指”的程度,所有的業務發展或者是個人業績都要通過創新的衡量,才會被真正肯定。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緯度看出騰訊這種“瘋狂”般的創新驅動。
1.對市場的敏感度,對用戶的把握
騰訊內部有個BG叫戰略發展部,是騰訊對外創新的窗口。這個部門基本上不承擔KPI指標,職責為對整個世界範圍內的創新產品進行跟蹤和掃描,這就等於騰訊有一個專門的部門來負責與市場上最新的產品保持連接。
此外,騰訊各個業務部門里也有相應的市場部人員,他們同樣會定期去掃描所在領域最新的產品。即便身為資深“大咖”,騰訊也盡力讓自己每時每刻都是互聯網世界的“小鮮肉”。對於戰略發展部在第2章已有了詳細介紹,這里不再展開。
2.超出預期才是真正的考核標準
騰訊所有的考核都需要超出預期才能拿到最高的評分。騰訊內部的SABC考核制度(現已升級為五星考核標準,本質未變),S的意思就是超出預期。在這種制度面前,僅僅在考核期內做得很好、沒有犯過錯誤、完成了業務量還不夠,只有那些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還做出了一些創新的員工,才能拿到最好的評價。
而且,不論是基層員工,還是中層領導,要獲得晉升,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創新的能力。同樣,騰訊員工要想讓領導認可,讓身邊的同事認可,也必須拿出一個超出預期的業績來。
3.前期立項寬松,上線後看數據
騰訊產品在前期立項時相對寬松,允許各個部門在自主範圍內自定義選擇項目,這種寬松極大地保證了很多創新的想法不會被扼殺掉。立項以後,領導同樣也不會給這些新生項目任何約束,而是保證這些項目有足夠的空間去成長,當然在這期間難免會有一些新項目夭折。
當存活下來的項目上線以後,騰訊的領導會通過關心項目的數據情況,時刻把握項目的進度,但是在這期間又會有一些項目犧牲掉。所以,騰訊為各個項目僅僅提供適合的土壤,讓它們去盡情生長,在這過程中過濾出好的項目,最後推向市場。
4.內部的創新機制
騰訊內部有一系列的創新機制。
騰訊每年頒發給內部最大的獎項就是微創新獎,年會上還會安排專門的頒獎儀式,電梯的廣告也將對獲獎者進行宣傳。
騰訊非常重視專利。早在2003年,騰訊就開始在申請專利方面下功夫了,目前騰訊的專利數量在國內互聯網企業中排名第一。騰訊甚至在內部設置了一個專門的部門來協助和鼓勵員工進行專利申請,這個部門會告訴員工申請專利的格式要求和需要註意的地方。如果申請通過,騰訊還會給專利人一筆數額相當可觀的獎金。
截至2013年4月,騰訊已經有超過8000件國內外專利申請,其中發明專利的比例在99%以上,國外專利的申請占總申請量的25%。專利累計授權已突破1400件,在全球互聯網公司中專利申請及授權總量均位居前三位,成為名副其實的申請專利和擁有授權專利最多的中國互聯網企業。[4]
騰訊真正重視的是創新榜單和專利榜單,而那些外界為騰訊所做的市值榜單、營收榜單等,往往並不能獲得騰訊的關註。
騰訊通過建立這種有形的機制和無形的引導,讓這只企鵝體內所有的“創新”激情都可以被不斷激發出來。
騰訊的創新機制中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來自底層的活力,很多經典的優秀產品都來自最底層員工對自己生活的思考,微信紅包就是一個。這些對自己產品的熱愛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創新源泉!
—— 李天鵬用友移動創新中心研發總監,曾供職於騰訊技術工程事業群。
容錯機制
當一個團隊在快速奔跑找尋新的業務拓展方向時,難免會經歷失敗挫折。因此,及時給予這些失敗的團隊以鼓勵,讓他們能進行持續創新,非常重要。
騰訊建立了自己獨特的容錯機制。在容錯機制下,犯錯是被允許的,並且在錯誤出現之後,企業第一時間做的並不是去追究責任,而是客觀地分析失敗背後的原因,吸取經驗教訓,以便下次做得更好。在這里給大家分析幾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發生在“3Q”大戰的時候,騰訊陷入了軟件互相卸載的被動局面。雖然這是由於騰訊當時決策失誤造成的,但即便是在那種突發的輿論壓力下,騰訊也沒有立即追究做這個決定的PR[5]部門的責任,而是思考如何盡快讓事件往好的方向演化。後來騰訊邀請了大量的外部專家,做一次會診,找到病竈,然後吸取經驗教訓。
另一個例子與一款稱為QQ圈的產品相關,這是騰訊內部做的一個讓陌生人通過關系鏈互相認識的產品。這個產品由一個小團隊獨立開發出來,初衷是讓大家通過自己的好友來認識好友的好友,從而結識更多的人,根據六度理論來拓展自己的關系鏈。該項目開發出來之後,在領導會議討論上線前夕面臨非常強烈的質疑,因為當時該產品無法保證在打穿一個人關系鏈的同時,還能夠保證該用戶的隱私,所以這款產品在那次會議上最終被駁回了。
但該項目組並沒有因為這次挫折就放棄,它還是在不停地優化、叠代,尤其是在用戶隱私保護方面做出進一步改進,最後終於成功通過審批,進行了灰度測試。然而,在灰度測試期間,騰訊接到了大量的用戶負面反饋,還是關於隱私安全方面的質疑,於是這款產品又被下架了。
也許,在其他企業這種歷經兩進兩出的產品就直接被Pass掉了,團隊也會因此解散。但在騰訊,QQ圈這款產品還遠沒有結束,一直在持續地優化叠代,不斷加強對用戶隱私的保護,最終突破層層難題上線了。如今,這款產品仍在QQ上,被用戶津津樂道地使用著。
還有一個例子,騰訊團隊曾經開發出一款中國風的RPG[6]遊戲——《QQ仙俠》。這款遊戲的研發時間長達5年,在這5年期間,美術配置被推翻了五六版,人物設定被推翻了三四版,研發團隊也被更換了兩三個。但是,即便這樣不斷變化,不斷試錯,騰訊依然給予這個項目充足的空間,並沒有因此就將之停止。在騰訊看來,盡管這個項目失敗了很多次,的確浪費了一些時間,但是這些試錯的經驗都被積累下來,為騰訊其他自研產品提供了借鑒,節約了時間。
最終《QQ仙俠》經過整整5年的研發,終於上線,可如果騰訊沒有如此寬松的容錯機制,僅靠推崇創新,是不可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的。
以上兩點讓我們看到,推崇創新和容錯機制是支撐騰訊不斷加速創新的兩大引擎,可以讓它不斷進行更多的創新。
近期萬達院線還宣布,與全球首個4D影廳、4D影廳領先品牌4DX,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此舉將為4DX在中國帶來60個影廳的擴張性增長,並且雙方將在市場營銷領域進行合作推廣。
萬達院線與4DX的此次戰略合作,源於萬達院線中已建成的4DX影廳的卓越表現。自從2015年2月萬達院線首家4DX影廳進駐大連港匯店起,4DX影廳在萬達院線的足跡逐步擴張,陸續在國內建成了11家4DX影廳。
而此前的8月30日,萬達院線公布2016年上半年財報。財報顯示,萬達院線實現營業收入57.2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4.12%;凈利潤為8.0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8.05%。
值得註意的是,2016年上半年,萬達院線非票房收入17.22億元,占比約32%,而2015年上半年,萬達院線非票房收入6.36億元,占比18.24%。
雖然萬達近期錢一點也沒少賺,但是從整個市場來看,今年的暑期檔卻慘不忍睹。根據藝恩電影智庫數據,從六月到八月總票房124.3億元,與去年暑期檔總票房124.31億元基本持平。要知道,2015年暑期檔要比2014年增加了30多億,而2016年,除了六月《魔獸》引領了一段票房高潮之後,七月到八月的票房相比去年,反而同比縮水30億。其中,近80部國產片總票房勉強超過48億元,而去年暑期檔國產片總票房為78.13億元,同比縮水近30億。
從2013年開始,暑期檔都維持每年超過30%的增速,是全年最受矚目的檔期之一。而今年卻是五年來暑期檔票房第一次下滑。
中國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方法學》期刊網絡版上發表論文說,他們開發的一項新技術可高效控制CRISPR-Cas9基因編輯系統,從而實現對癌細胞的定向幹預。
據新華社9月6日消息,近年迅猛發展的CRISPR-Cas9系統具有很強的基因編輯和調控能力,通過sgRNA的精確“制導”和cas9核酸酶實施靶向基因功能操作,兩者協同實現編輯和調控能力,這一系統已在生命科學和醫學等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互補結合核酸適配體RNA莖部序列與CRISPR-Cas9系統中sgRNA負責識別靶基因的序列,實現了對CRISPR-Cas9系統的控制,形成一套可精確調控基因激活、抑制和切割等多重功能的新技術。
傳統方法主要借助外部“力量”來消滅癌細胞,但往往會傷及無辜正常細胞,引起極大副作用。對於基因突變導致細胞信號轉導異常的癌癥,研究人員利用新技術能夠控制癌細胞內信號流動方向,有效幹預癌細胞的多種“惡性”行為,啟動這些細胞自身的死亡程序。
研究人員已利用包括膀胱癌在內的多種類型癌細胞驗證了這套新工具的有效性。論文第一作者、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的劉宇辰表示:“這是過去傳統研究方法所不容易或無法實現的,而由於正常細胞不存在癌細胞特有分子,因此它們基本不受影響。”
論文通訊作者、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黃衛人說:“課題組正測試一些體內基因輸送系統的有效性和生物安全性,如工程化大腸桿菌、溶瘤病毒、免疫細胞、納米 顆粒等等。未來如果成功,將能夠進一步提升這種工具的抗癌效應,並且也能拓展到多個領域,包括癌癥、糖尿病等多種疾病的精準治療方案也有望得到改變。”
在二十國集團(G20)杭州峰會公報中,“創新”一詞出現了近百次。其中多次強調“創新驅動”,尤其是科技創新對於全球經濟增長和就業的意義,指出“實現有活力的增長並創造更多就業必須挖掘增長新動力”。
《二十國集團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也提到鼓勵創新的指導原則,其中就包括確保並維持研發支出和提高研發及創新支持政策的有效性和效率。
我國近幾年就通過稅收減免以及現金補助等政策大力支持企業創新,數據顯示我國科研創新經費支出5年增長一倍。但比較遺憾的一個現實是,企業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未能充分享受政策紅利。
稅收優惠覆蓋項目全周期
根據科技部公布的數據,我國的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支出從2010年的7063億元增長為2015年的14220億元,五年間增長102%。高技術產業利潤總額從2010年的4880億元增長為2015年的9000億元左右,五年間增長84%。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6年度上半年全國各大企業均加強了創新力度,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6.4萬件,同比增長41%。
與此同時,我國也陸續發布了一系列文件強調引導企業成為創新主體,並完善激勵企業研發的普惠性政策。比如,2015年底出臺了新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2016年重新制定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和工作指引;2016年中出臺了軟件和集成電路產業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等。
對企業研發來說,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是一個重要方面。深圳市綜合開發研究院信息部部長鄭宇劼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企業所得稅的優惠主要是針對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兩者的企業所得稅均是按照15%的稅率來征收。
據本報記者了解,有些地方為了培育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會先給予當地一些企業地方高新技術企業資質,但這個資質不會涉及企業所得稅的減免,當地政府可能會給予一些政府補貼或者財政資金返還的優惠政策。
深圳南山區一家研發生產超聲激光治療設備的企業首席創新官黃漢年告訴記者:“我們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因而在研發上受到了多個層面的扶持。從國家到深圳市,再到南山區的政府,都給我們提供稅收優惠政策。公司營業額越多,減免的稅越多。一年營業額如果上億元的話,減免的稅有幾百萬元。”
除了稅收優惠,上述這家企業也享受政府的資金支持。黃漢年說:“我們搞研發,需要申請貸款時,政府會把利息補貼給我們,有些是全貼的,有些是貼貸款額度的5%,我們的貸款成本自然降低了很多。”
普華永道中國內地及香港稅務主管合夥人吳家裕告訴記者:“目前大約有70%的國家主要采用稅收抵免的單一方式實施研發優惠政策,部分歐洲國家實施了‘專利盒’的研發優惠政策。”
吳家裕補充,相比其他國家,中國擁有更加完善和全面的研發優惠體系,覆蓋了研發項目的全周期,這在世界上都是極其領先的,且獲得研發相關優惠資質的企業可享受利益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包括優惠稅率、減免稅優惠以及現金補助等。
超半數高新企業未享稅收優惠
對於深圳另一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德力凱來說,除了企業所得稅減免的優惠之外,對他們幫助最大的就是軟件退稅。公司創始人之一王筱毅告訴記者:“我們的產品有一半是軟件構成的, 普通產品按照全國的標準,需要交17%的增值稅,現在軟件部分交17個點,稅務局退還14個點,實際交3個點。”
他們每年交給稅務局一個報告,內容包括研發的各個項目進度、專利數量等。王筱毅說:“目前,我們在發明專利上得到授權的就有8個了。我們在技術上有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等,研發活動認定起來就比較容易,加上我們的財務經理從事這一行都十幾年了,對財稅很熟悉,所以申請起來並不難。”
不過,並非所有的高新技術企業都能采取有效手段,充分享受到政策的紅利。如何能夠合法合規、最大程度地享受研發優惠政策,正成為很多企業十分關註的問題。
據普華永道引用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全國有效期內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有7.9萬家,其中只有3.1萬家企業享受了相關的企業所得稅減免。
普華永道中國研發優惠服務主管合夥人邸占廣告訴記者:“由於企業不熟悉研發優惠政策相關法律條文、難以應用技術先導的處理辦法對研發活動進行準確判定、缺少規範的內部研發管理體系等問題,稅收優惠政策執行效果打了折扣。”
王筱毅解釋:“就拿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為例,企業自己說了不算,如果沒有專利,說不清楚,稅務局也很難認定,有些企業就去找科創委開證明,科創委再去找專家來確認,有些企業就放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