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下半年開始,一場始於華爾街的金融危機開始席卷全球。當時,所有關註的焦點都集中在美國身上。但實際上,危機跨越大西洋,令北歐小國冰島成為第一個遭受切實痛苦的國家。
2008年10月,冰島三大銀行在一周內相繼破產,股市暴跌95%,以歐元計算的GDP急劇下滑65%,絕大多數公司宣告破產,不少公司將業務轉移到海外。冰島也因此成為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30年來救助的首個發達國家。當時,約有三分之一冰島人考慮移民海外。
金融危機令冰島股市一瀉千里、三大銀行收歸國有、經濟損失高達GDP的9倍之多、負債超過GDP的7倍。當時有專家悲觀預期:冰島要走出危機必將以透支國家信用與幾代冰島人的幸福為代價。
然而,經濟驟然跌至谷底的冰島卻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通過一系列非傳統手段和措施迅速實現了複蘇,成就令世人矚目。今年7月23日,冰島商會發布年度經濟報告,稱國小人少的冰島曾是西歐最不發達國家,經過幾十年不斷發展,成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國家之一。盡管2008年的經濟危機令冰島經濟經歷劇烈變化,但現在的冰島已經一步步走出危機。
2015年,冰島GDP增速為4%,通脹率僅為1.6%,失業率不到5%,政府預算已基本實現平衡。冰島的人均GDP早已在全球名列前茅,GDP量也回到了金融危機前的水平。據冰島央行預測,2016年和2017年的經濟增速將達到4%——是歐元區和英國的兩倍。
冰島的欣欣向榮,和歐元區特別是希臘這樣深陷債務危機的國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樣是在金融危機中遭到重創,希臘在接受了三輪救助之後依然債臺高築,債務占GDP比例高達180%,成為全球債務最重的國家之一。希臘民眾的生活也沒有太大改觀,失業率維持在23.3%的高位,為歐盟最高;經濟複蘇勢頭極為緩慢,2008~2015年間,除2014年為正增長外,其余年份皆為負增長。
現如今,冰島經濟在傳統的漁業、旅遊業和鋁業基礎上進行了多元化轉型,轉向可再生能源和信息技術,並大有再次騰飛之勢。
一個地理位置偏遠,人口僅32萬的北歐小國,只用了短短8年時間從谷底重新爬起,經濟增速甚至超出了美國、德國等世界或地區經濟的發動機,冰島是如何做到的?
從脫軌到正軌
首先簡要回顧一下冰島經濟發展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
1881~1976年,冰島經濟主要依賴漁業。水產品占該國出口的90%以上。20世紀70年代中期,冰島將漁業資源私有化,並設定配額,且配額可以進行交易和借貸。
1996~2001年,在鋁冶煉等能源密集型行業的繁榮和漁業複蘇的推動下,冰島經歷了一段經濟增長期。冰島也在這段時期內成功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由單一傳統漁業經濟轉變為多元經濟。
2002年,時任冰島總理奧德松(DavidOddson)通過將Landsbanki和Bunadrabanki(以及後來的Kaupthing)兩家國有銀行私有化,在金融領域試驗了自由市場經濟,銀行業由此掀起了一輪快速私有化運動。
2003年,冰島三大銀行Kaupthing、Landsbanki和Glitnir總計持有的資產超過10億美元,相當於冰島GDP總量。到2008年,三大銀行所持有資產達到了GDP的800%。
2005年奧德松卸任總理,被任命為冰島中央銀行行長。《時代》雜誌後來稱其為“金融危機的25名罪魁禍首之一”。
2006年,冰島被評為全球第四快樂的國家。在“全球和平指數”中,冰島排名第一。
2007年,美國股市市值在三年半內增加了一倍,而冰島股市價值卻較2003年前大幅飛漲9倍,房地產價格上漲了兩倍,人均年收入近7萬美元,排名全球第五。冰島擁有的海外資產是2002年的50倍。
2001至2007年,銀行業資產在6年里增長了數十倍,冰島的銀行向海外發放了大量的貸款。在此期間,冰島國民經濟快速增長,GDP年均增長4%,2006年達7%。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冰島三大銀行Kaupthing、Landsbanki和Glitnir囤積的資產高達冰島GDP的14倍。
但是,金融危機爆發後,Glitnir難逃厄運,奄奄一息之時面臨被收歸國有的命運,但就在協議生效之前,Glitnir就已經宣布進入破產管理狀態。隨後冰島克朗迅速貶值。當年10月,Kaupthing、Glitnir和Landsbanki三大銀行接連破產。冰島銀行業全面崩潰,全國總共蒸發了1000億美元。
2008年10月,時任英國財政大臣達林(Alistair Darling)啟動了反恐法,凍結了冰島銀行在英國的資產。
2008年11月,冰島央行出臺了新的貨幣管制條例,禁止資本在未經許可的前提下進出冰島。同時,IMF批準了21億歐元的兩年期貸款。這是自1976年以來IMF首次向西方國家提供貸款。
2009年,反對政府處理金融危機方式的一系列抗議遊行演變成了暴動。冰島克朗繼續貶值,通脹率和利率開始飆升。
2012年3月,冰島提前償還了IMF五分之一的貸款,當年6月又償付了第二筆款項。一年後,冰島經濟逐漸步入正軌,GDP連續7個季度出現增長,失業率下降至5%以下。
到了2015年,冰島通脹率1.6%,實現1994年以來的最低值。1.9%的失業率(考慮季節調整因素為2.3%)為2007年以來最低水平。
2016年5月,冰島統計局預計2016年冰島經濟增長率將達到4.3%。由於私人消費和投資的強勁表現,預計冰島經濟將維持強勢增長,2017年為3.5%,2018~2021年平均增速為3%。
2016年6月,冰島財政部發布的2015年財政報告顯示,盡管2015年冰島財政支出超出當年預算,但由於財務投資收益及稅收增加,當年財政盈余依然達到200億克朗,相當於GDP的3.8%,較2014年增長464億克朗。
經濟複蘇不走尋常路
金融危機給冰島金融業帶來了毀滅性打擊:銀行短期融資來源枯竭、資本大量外逃,冰島克朗迅速貶值、通脹率一飛沖天。
雖然說銀行規模過大是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本原因之一,但冰島卻用一種與歐洲國家反其道而行之的方式,也是有悖於大部分經濟學家常識的方式做出應對——允許貨幣貶值。
對於債務水平已經不可持續的大銀行,冰島將其收歸國有,僅僅是救助了直接服務於國內經濟的那一部分業務。
冰島央行還收緊了貨幣政策。2009年,其政策利率曾經達到過18%的高位。今年8月24日,冰島央行才決定將利率從5.75%下調至5.25%,這是自2014年12月以來的首次下調。相較之下,英國、歐元區和美國的央行都將利率降低至接近於零的水平,另外還實施了量化寬松政策。
與彌漫於歐洲各國的緊縮背道而馳的是,冰島隨後又允許財政政策來緩解經濟和社會壓力。特別是,公共資金被用於緩解家庭債務。
緊接著,冰島祭出了“殺手鐧”,也是最具爭議的一個措施——在IMF的幫助下施行了嚴格的資本管制,禁止資本流出,也禁止個人購買外匯或外國股票。銀行債權人和其他國外投資者無法撤資。國內資金,包括養老基金在內,不能進行海外投資。
2007年至2010年間,冰島實際工資下降了11%,但冰島政府並沒有削減國家福利,而是提高了稅收。
此外,冰島還做了其他國家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把一眾銀行家關進了監獄。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克魯格曼曾反複提及,正是這些打破條條框框的政策讓冰島得以比受創更小的歐元區國家更早恢複元氣。
在今年上半年因隱藏海外資產醜聞而辭職的前總理貢勞格松的任期內,冰島經濟開始逐漸步入正軌。去年10月,冰島提前償還了IMF在2008年提供的一大筆救助款,資本管制措施也正在逐漸撤銷。
蹣跚了幾年之後,冰島經濟在2015年開始加速,今年的增長預期也相當強勁。而由於克朗貶值,遊客人數自2007年以來翻番增長。此外,冰島長期以來的支柱產業——魚類加工行業在過去10年增長了40%,實際工資也已經恢複到危機前水平。不平等和貧困現象有所緩解。
冰島因克朗貶值而產生的經常性賬戶盈余,以及收歸國有的銀行資產在經濟重新邁上增長軌道後重新擁有了價值,使冰島償還了大量的外國債務,剩下的債務,即便在撤銷資本管制後貨幣發生貶值的情況下,也已經降低到可控範圍之內。因為已經還清債務,且收入快速增長,冰島家庭和企業能夠承受更高的借貸成本。
外國投資者也正在被吸引回冰島。良好的增長前景和投資機會吸引了世界一流投資人的目光。冰島《晨報》5月19日報道,比爾·蓋茨將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投資建造酒店,選址毗鄰冰島國家音樂中心,投資約1.3億美元,預計將於2019年開業。
不過,盡管取得了整體性的成功,冰島目前的經濟並非毫無瑕疵。
上文提到的冰島商會報告也指出,雖然近年來冰島經濟保持了強勁增長,卻也面臨不少不確定性:一是解除資本管制後,冰島經濟在不斷上升的工資成本和貨幣升值的壓力下將何去何從;二是冰島是否能通過提升產能和出口實現經濟的長期增長。
包括農業、銀行業、漁業等眾多行業競爭不足導致的經濟效率低下,使冰島人的實際工資低於其他北歐國家,也使得工人工作時間更長、退休年齡延遲。2013年,冰島的單位工作小時國民收入(GNI per hour worked)為30美元,而丹麥為51美元。
單位工作小時國民收入(national income per hour worked)將創造一定程度收入所需的工作量納入考量,如此能夠比人均收入更好地衡量經濟表現。
資本管制備受爭議
在對冰島經濟複蘇奇跡的一片叫好聲中也有一些不一樣的聲音。到現在為止,批評人士依舊抓著資本管制的把柄不放。他們認為,冰島的經濟複蘇只是一絲虛假的曙光。而論據是,冰島經濟的複蘇是在2008年11月出臺嚴苛資本控制背景下實現的。如果撤銷資本管制,將會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如果不撤銷,會造成相當嚴重的後果。
由於無法取出被管制的資金,國外投資者會變得絕望,由此導致的是,即便是銀行業之外的、值得投資的項目,冰島也難以再次借錢。批評人士表示,國內投資者手中的資金無處可去,便會湧入業已十分強勁的旅遊業和股市,催生大量泡沫,而如果泡沫破裂,會引發更多麻煩。
在實施8年之久的情況下,撤銷資本管制變得難以操作。悲觀主義者總是暗示說,一旦撤銷資本管制,國外資金將大量流出,一去不回頭,冰島經濟的童話將崩塌,冰島克朗將一路貶值。為了拯救匯率,利率會變得更高,從而扼殺投資,而通脹將有如脫韁野馬一般難以控制。
貢勞格松也曾明確表示:“資本管制的效果超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顯然這並不是一種可持續措施。”
事實上,冰島的資本管制措施之所以能起效,是因為其背後有實體經濟在支撐。而冰島本身也願意以修複經濟為目的給自己下一劑猛藥。
IMF過去向來堅持自由資本流動是援助和複蘇的先決條件,但最近該組織也發布研究報告,肯定了動蕩國際資本流動大環境下資本管制對於維持經濟穩定的重要作用。
在如何看待資本管制這件事上,冰島本國和外國經濟學家之間存在著某種耐人尋味的分歧。保羅·克魯格曼和IMF都表達了對冰島資本管制的強力支持,但冰島國內的經濟學家們在這個問題上似乎不那麽熱情。
是什麽造成了這種差異?冰島大學經濟學教授阿諾松(Ragnar Arnason)認為,對於冰島資本管制的實際形式和具體實施,外國經濟學家實際上知之甚少,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對冰島的經濟政策指手劃腳。
導致2008年10月冰島金融體系大崩盤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大量投資性資本湧入冰島國內,導致貨幣價值虛高,引發貿易赤字和外幣債務的大量累積。危機發生後,外幣支付體系隨即崩潰,匯率下跌25%。套利交易者手中持有的資金達到了GDP的40%,大家都擔心這些投資者中的絕大部分會想辦法離開冰島,從而令匯率進一步下跌。
因此,外國經濟學家眼中的資本管制類似於某種在短期內限制熱錢流入冰島的管控措施。然而,冰島所實施的資本管制更類似於上世紀50年代的資本管制風格,幾乎所有的貨幣交易都需要獲得央行的批準。
想要在國外進行投資的冰島企業也必須獲得央行許可,但很少會被批準。冰島公民如需出國旅行,同樣需要獲得政府許可,因為旅行需要兌換的外幣配額受到嚴格管控,要兌換外幣就首先需要獲得央行授權。想要移民國外更是不可能,因為資本管制,冰島公民無法將個人資產轉移到國外,在這種民主國家中不多見的措施下,冰島公民的人權甚至都有被無視的嫌疑。
阿諾松教授認為,冰島為外界熱捧的資本管制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首先,資本管制扭曲了資本的價格,導致大量資本流失。資本管制的長期結果是冰島工業競爭力的弱化,以及國內工業結構的扭曲。一旦資本管制撤銷後,這兩種扭曲都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和成本來進行結構性調整和修正。
其次,資本管制侵蝕了國內外投資者對冰島經濟的信任,導致貸款和投資出現較大的風險溢價。由此看來,資本管制並不僅僅有害於冰島經濟的長期健康,也不利於維持匯率的最初目標。
最後,資本管制將大量權力移交給政府,使得政府能夠在推行行業政策的同時,將好處給予少部分人。而即便是管制過程中完全避免了政治徇私行為,可能存在的權力濫用還是會引起民眾猜疑,從而損害社會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至於IMF為何在如何處理冰島危機一事上拋棄了其一貫的自由資本市場原則,阿諾松教授認為可能的原因是,在經過審慎考慮之後,在冰島經濟和政治的特定背景下,IMF認為資本管制是當時退而求其次的應對之法。如此也說明,冰島的資本管制措施是一種“一次性事件”,其模式無法在其他地方進行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