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30913身份經濟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13/sense%E9%9A%A8%E7%AD%86130913%E8%BA%AB%E4%BB%BD%E7%B6%93%E6%BF%9F%E5%AD%B8/

此身合是詩人未? 細雨騎驢入劍門。
(細雨劍門關,陸游驢背問:我的「身份」夠得上詩人嗎?)
SENSE隨筆130913
身份經濟學(一) 身份是甚麽?
掌門執筆

〈楔子〉有關身份的三個案例
甲.生活案例:法官可否當街吃小食?
年前與讀書會一位當訴訟律師的會友閑聊,她對我這樣說: “點解唔諗轉職當法官? 掌門,你知剌,我鍾意係街邊 “篤魚蛋” 架馬,做左法官…..”
就職誓章當然不會對法官的私生活作出指引,更何況 “當街吃小食” 那般芝麻綠豆的事情,只不過那樣做會「有失身份」罷了。
於此可見,「身份」是一種社會現象。***

乙.有趣案例:孩童與旋轉木馬
那麼,涉世未深的孩童有沒有「身份」觀念呢?
學者Goffman細心觀察孩童在遊樂場玩旋轉木馬時的行為模式, 三四歲孩童要父母隨侍身旁才敢玩; 五六歲的要父母站在外圍較遠處,一邊玩一邊向他們笑著揮手; 十二三歲的孩童就算怎麼愛玩,音樂未終就沮喪地 “下台”…… 大個仔剌,仲玩旋轉木馬,低唔低B呀?
結論:孩童是有身份觀念的。

丙.可悲案例:種姓制度的遺毒
學者Hoff & Pandey進行了一項社會心理學實驗,研究印度種姓制度對現代國民的負面心理影響。***
兩組祖先種姓成份比例相同的群組,當著觀眾面前,進行解開謎宮難題的問答遊戲,遊戲附有豐厚獎品。 兩組人員獲得完全相同的對待條件,除了一項:一組人員答題前先被大聲讀出姓名;另一組則沒有這樣做。 實驗結果:被讀出姓名那組人員中,高種姓後裔的解答成績沒有受到影響;而低種姓後裔的成績則低跌了23%!
發生了甚麼事? 在印度,一個人的姓氏就是所屬種姓的標記! (例如A字人梗係婆羅門階層剌;姓Sandboy頂多吠舍;姓Zachary點靚仔都冇用,鐵定是首陀羅。 註:婆羅門是最上等種姓,乃教士階層;次等剎帝利為武士貴族;吠舍即平民;首陀羅是奴隸。) 只要當眾大聲讀出一個人的姓氏,祖先屬於低種姓的人就仆直….. 可悲!

〈身份〉
Def.「身份」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由三項要素所構成: 社會類型、 行為規範 和 身份效用。*** 三者環環相扣,密不可分。

A社會類型:按照生活上的重大差異,社會將成員劃分為不同的階層或組別。***
不同組別間的互動狀況 (按:不同組別既相生,又相尅。),與及同組別成員間的互動狀況 (按:同種之間競爭反倒是主流。), 形塑了不同組別之間生活習風上的明顯差異,產生了對立的「社會類型」。****

例子1:最最原始、頑固、無以尚之的社會類型就是「性別gender」!
社會將這兩組人類成員從職業、行為到思想層面上都嚴厲區隔開***,輕則不同學校就讀,重者必須佩戴面紗出街…..

例子2:中國的士大夫與農民,歐洲和日本的封建武士與平民,都是歷史上極為重要的社會類型。
定型到了深沉厚積之處,中國士大夫定必 “愛民如子” (按:為人子者一般來說非常唔掂。); 日本武士則有權 “捨殺” 平民。(註:古代日本曾有法律 “捨殺令” ,武士以 “不敬” 為理由斬殺平民,可免殺人罪,係咁意賠d錢算數。)

B行為規範:對立的社會類型生活上的慣性, 經過長時間積澱,精緻化和意識形態化,最終形成風格鮮明的,高度統一的形象習風,是為「行為規範」。****

例子3:就人類學所知,任何民族文化都「男女有別」,概無例外。
為了在生活實踐上進行嚴格區分,社會創製了風格迥異的 服飾、身體語言、群體活動、價值觀念….. 種種等等, 把兩組人徹頭徹尾,從宏觀至微觀分隔開來,從而呈現了「性別」。
一個人如何呈現其「性別」,就成為一種行為規範。*** (唔知點做?Elle會教識你,只要你有錢。)

例子4:中國士大夫身穿長袍,文質彬彬,滿口仁義道德,詩詞文章。
日本武士雙刀不離身,剛毅端莊,沉默寡言,動輒(儀式化) 殺身成仁。
歐陸貴族跨馬持矛,輕生重義,風流倜儻,禮下(貴族)婦女。 這些都是行為規範。

C身份效用:一個人的行藏舉止符合他所屬「社會類型」的「行為規範」,***** 他因此獲得同儕(相同社會類型的人)認同,異己者(對立社會類型的人) 接納尊重,他獲得「身份效用」。 這裡「效用utility」一詞純粹是經濟學意義上的用法。***

例子5:男人要似 “番”個男人,女人千祁唔好似 “左”個男人…..
例子6:法官在太平時日要 “隱居深山” ,不得隨便露面或發表政見,亂世時才下山到法院 “主持正義” 。(請參閱《演說1302劍與天平》。)
既然主持正義,當然要扮晒道貌岸然,不苟言笑….. 這樣子才適切法官的身份。篤乜鬼野魚疍!

話時話,一個女人如果外觀舉止似男人,她受到的攻擊將會來自那個性別群組呢?下回的著名案件Mrs. Hopkins vs Princewaterhouse Coopers (1989) ,聯邦最高法院判詞會話你知。

以上學理出自:《身份經濟學Identity Economics:How our identities shape our Work, Wages, and Well-being?》(2010)
George Akerlof (2001諾獎得主) & Rachel Krant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86

說史130915忍者:伊賀流 與 甲賀流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15/%E8%AA%AA%E5%8F%B2130915%E5%BF%8D%E8%80%85%EF%BC%9A%E4%BC%8A%E8%B3%80%E6%B5%81-%E8%88%87-%E7%94%B2%E8%B3%80%E6%B5%81/

說史130915
忍者:伊賀流 與 甲賀流
掌門執筆

忍者
忍者,在日本歷史上出現得很早。史載最早的忍者是 “飛鳥時代”的「志能便」大伴細人。 那時的忍者身份上不過是身懷絕技的家臣,夠不上專業兵種,也不是有組織的部族或流派。

現代意義上的「忍者」是一種專業的“間諜”群體,執行 蒐集情報、策反敵陣人員、刺殺…..等常規任務***,與CIA、MI6、KGB等行家所作所為,毫無分別。 這類忍者起於“戰國時代”,亦大盛於斯時。 進入“江户幕府”,天下承平,鳥盡弓藏,行業於焉衰落。

日本史上的 “戰國時代”沒有嚴格劃分, 一般說法始於公元1467年「應仁之亂」,終於1603年江户開府,如此算來大亂世持續一百三十餘年。既稱戰國,自然是群雄割據,爭戰不絕,專業諜報工作於是乘時而興。

據考証史上共記載過49個忍者組織或流派***,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是效忠於一國一姓的專業僱傭軍,例如上杉謙信屬下的「軒猿」、武田信玄的「亂波」、北條氏的「風魔」、毛利元就的「世鬼忍」和 伊達政宗的「黑脛巾組」。D名好鬼有型。
好像「伊賀忍」那樣國際流動的,合約式by contract的,超時代的其實甚少。

伊賀流與甲賀流
伊賀與甲賀有如 少林與武當,乃是忍者行業中的雙璧,最有實力和最成功的兩個堂口。其中又以「伊賀流」 更為源遠流長, 分支眾多, 大有 “天下忍術出伊賀” 之勢度.
伊賀與甲賀兩地一山之隔, 地質粘滯, 不宜耕作, 居民自古多作商販和僱傭兵. 忍者既從事諜報, 最重要的自然是身份掩飾cover***, 商販和傭兵一表一裡, 簡直天作之合. 他們走向這個 “新興行業” 是有歷史條件的.

在近現代日本通俗文藝創作中, 每每將伊賀與甲賀兩派描寫為宿敵世仇, 分事曹漢, 執行任務時針鋒相對, 碰面絕不留情. 又常貼上 “正義的伊賀” 和 “邪惡的甲賀” 標籤, 做成戲劇衝突和張力, 讓觀眾們十足過癮. 諸多文藝創作中以 山田風太郎的 <<甲賀忍法帖>> 描繪兩族間的恩怨情仇, 和跨族的男女戀愛最為膾炙人口.

歷史與文藝當然大相逕庭, 但兩族抗衡的說法也非純屬捕風捉影. 事緣戰國末期成為 豐臣秀吉 與 德川家康 兩集團對決的局面. 那時期伊賀族在大名鼎鼎的上忍 服部半藏 的率領下效忠德川氏;*** 而甲賀族則投身豐臣家, 其工作正是監視德川的動靜. (註: 豐臣秀吉在世時德川家康相當長時間屈居其下.) 最終德川滅了豐家, 當上大將軍, 開江户幕府二百餘年基業. 成王敗寇, 民間傳說自然而然地追捧伊賀而把甲賀抹黑了.

兩派風格的比較分析
伊賀與甲賀確實在組織和行事風格上迥然有異.
戰國初期, 伊賀谷發展出一個地方自治共同體 “伊賀惣國一揆”, 由上忍三家 “服部” “百地” “藤林” 把持. 逐漸形成一種獨特的, 不對單一宗主附隸效忠, 而是以自由的僱傭兵團身份, 與不同的主君訂立商業合約, 提供專業諜報服務. 這種 “認錢不認人” 的哲學完全違背封建主義道德****,非常前衛. 可以想見他們如何受到主流武士階層的不齒輕賤.

伊賀谷對族人自幼採行 “斯巴達式” 培育制度, 除了武功身手外, 還灌輸意識形態: 忍者執行任務之時要做到絕對效忠組織, 六親不認的地步. 要有 “雖在知交好友, 出手絕不容情.” 的覺悟. 為了貫徹這種紀律精神, 伊賀對違紀和叛逃的忍者必下追殺令, 以警效尤.

伊賀強調忍者的個人技藝和獨立作戰能力, 其訓練體系與此相符, 也側重於個體修練. 甲賀則反是. 甲賀強調團隊協作,**** 訓練體系著重人員間專職分工, 緊密配置. 這方面甲賀更富現代精神. 譬諸足球, 伊賀是巴西, 甲賀是德國.

在個人鍛鍊上面, 甲賀忍者偏好劍術. 所以甲賀忍的手臂比伊賀行家較為粗壯. 另外, 甲賀忍擅長用藥和下毒.*** 由於具備優良傳統, 直到現在甲賀地方仍有著蓬勃的製藥工業.

甲賀在組織上別開生面. 甲賀也形成稱為 “惣” 的政治共同體, 但是不由上忍大族所主導, 其權力分散掌握於中忍階層. 每有大事, 由55部族大會議投票以定行止,*** 這點也是違反封建主義精神的. 甲賀的民主割度竟然早於法國大革命數百年!

以上有趣的知識出自《忍者》作者儲信哲哉。
作者通過試煉,獲 “伊賀忍者愛好者協會”「刀組」頒發「中忍」身份,忍號「追影」。利害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287

SENSE隨筆130916 怪誕行為學 (二)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16/sense%E9%9A%A8%E7%AD%86130916-%E6%80%AA%E8%AA%95%E8%A1%8C%E7%82%BA%E5%AD%B8-%EF%BC%88%E4%BA%8C%EF%BC%89/

SENSE隨筆130916
怪誕行為學 (二)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
阿Kan執筆

〈sense3〉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
問題:為什麽我們免費做義工很開心,工作賺錢反而不高興?
罰款對杜絕遲到有效嗎?
錢是不是激勵員工的最有效辦法?

數年前,美國退休人員組織咨詢律師行業是否願意按低收費為有需要的退休人員服務,標準是一小時30美元,所有律師都說無法接受。
該組織的項目經理絞盡腦汁,想出一條絕世好橋﹕他改為詢問律師們是否願意免費為需要幫助的退休人員服務。回答願意的律師竟然佔壓倒性多數。

零美元怎麼會比30美元更有吸引力?
出現這個有趣的現象,因為我們同時生活在兩個不同的世界裏—- 其中一個世界由「社會規範」主導,另一個則由「市場規範」來制訂法則。***

Def.「社會規範」是指人們建基於社會關係而應該作出的行為。*** 舉例:遵守法律、尊師重道…..
它一般是友好的、界限模糊的、不要求即時回報、甚或無償地付出。例如我們幫鄰居搬沙發,但絕不會要求他馬上過來幫自己洗廁所作為回報;又如搭車時讓座予老弱孕殘,讓座者亦從不期望對等的回報。

另一個與此截然不同的世界由「市場規範」所統治。這裏不存在友情,而且界限十分清楚,交換黑白分明:買貨付款、工作受薪、放貸收息,充斥着成本和贏利的考量。
這種關係未必全然是邪惡或自私的,但卻是純粹經濟理性的,意味著成本效益比較和即時償付。****

在律師例子中,提到了錢的問題後,律師們將之與市場規範聯繫起來,認為報酬與他們的實際工資標準相比太少了,所以無人接受。在沒有提到錢,即純義務幫人的時候,律師們的邏輯思維跟從的是社會規範,所以他們願意免費貢獻時間精力幫人。
為什麼他們不接受30美元,乾脆把自己假想為拿了30美元補貼的義工呢? 這是因為:
Th.一旦市場規範進入了我們的考慮,社會規範就隨之而去。***

有關規範轉移的實驗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 尤裏和明尼蘇達大學教授 奧爾多對從社會規範轉到市場規範案例的長期影響做了一項實驗:在以色列一家日間托兒中心進行測試,觀察運用罰款措施是否能夠有效地減少家長接送孩子時遲到的現象。

實驗的結論是:罰款的效果並不好,事實上它還會帶來長期的負面效應。***
實施罰款之前,老師和家長之間是用社會規範來約束遲到的。大多數家長遲到時都會因為對老師帶來不便而感到內疚,這種內疚感迫使他們盡量準時來接孩子。但是一旦實施了遲到罰款,他們就心安理得地用市場規範取代了社會規範,來詮釋這件事了。
換言之,罰款制度為他們的遲到設立了市場交易,用金錢作補償後,他們在面對交易對象—即老師們—時,便不須再負擔內疚的心理壓力了。不用說,這絕非日托中心的初衷。
幾星期以後,日托中心取消了罰款,亦就是說老師們回到了社會規範。但是家長們也會回到社會規範嗎?他們的內疚之心也會回來嗎?根本沒有!自從取消了罰款,家長們依然故我,他們繼續在接孩子的時候遲到。實際上在取消罰款後,遲到家長的數量反而有所增加。
最後結果是,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都失效了。

Th. 這實驗揭示了一個事實:一旦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發生衝突,社會規範就會退出。***
而且社會規範很難重建***:一旦社會規範被市場規範打敗,它很難再次發揮效力。

長期規範轉移
數十年前世界各地的勞動力市場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工業化的,市場驅動的交換模式。那時候的雇員主要以時薪或日薪計算工資。既然工人計時發薪,他們就會確切地知道何時是為公司工作,何時不是。這很清楚是市場交換,工廠或者辦公室的下班鈴聲一響,買賣完成。在市場規範下,雇員對雇主談不上有多少忠誠。

在現今的商業社會中,人材遠比機器重要。相比低技術流水作業機械式的產出,現代企業注重的是激勵員工靈活創新,保持對公司的忠誠。企業的管理層看到了營造社會規範的優勢:讓雇員們工作有熱情,勤奮,並且關心公司。
企業趨向把計時工資改為月工資***,這模糊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日概念;為員工配了筆記本電腦、移動電話、黑莓手機來消除工作場合和家庭的界限,令員工在回家的路上、晚餐時、甚到在淋浴間裏也想著工作。***

從不少例子可以看到當社會規範(例如共同創業的興奮)強於市場規範(例如薪金隨晉升而增加)時,員工能為公司創造的價值的確令人矚目。看看谷歌這類成功企業為員工提供全面多樣的福利,包括精美的午餐、舒適的休息間、靈活工作娛樂時間,就可以明白強調雇傭間社會規範性的親善關係所帶來的鉅大效益。

如果問員工們想要10,000元現金還是10,000元禮物作為獎勵,大多數員工很可能希望得到現金而不是禮物。盡管有時禮物的真實價值被錯估低估,但它卻能在雇主與雇員之間的社會性關係上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得了10,000元現金及10,000元禮物的員工,一年後誰會更記得公司獎勵了他們10,000元?大家可以預料誰人將會工作更努力,對公司更忠誠,更熱愛他的本份職位?

“開放源代碼軟件”亦反映出社會規範的威力。***
在Linux 有關的協作項目中,人們可以把問題發表在任何一個論壇裏,隨後很快就會有很多人回應那些問題,建議如何修復錯誤—-注意他們用的是休閑時間。但是如果我們花錢雇同樣水平的人來解決問題,這些專家必定獅子大開口,簡直是”要食左你隻車”。那些網絡社區的人樂意把時間貢獻給整個社會,能夠有效激勵他們的就是社會規範和榮譽上的鼓勵。

參考書
《怪誕行為學》 Predictably Irrational : The Hidden Forces that Shape Our Decisions
作者: Dan Ariel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72

SENSE隨筆130918大腦內的兩個小人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18/sense%E9%9A%A8%E7%AD%86130918%E5%A4%A7%E8%85%A6%E5%85%A7%E7%9A%84%E5%85%A9%E5%80%8B%E5%B0%8F%E4%BA%BA/

SENSE隨筆130918
《快思慢想》:大腦內的兩個小人***
執筆人:蟬

每當看到大型廣告牌的時候,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在心內把廣告標語唸出來,就像是不由自主似的。
坐在朋友開的車子中,乘客和駕車者正暢快地閒談著,一當汽車企圖停泊在狹窄的位置時,所有人都會安靜下來,待車泊好了才繼續聊天。
為何會這樣呢?

系統1與系統2
心理學家Keith Stanovich及Richard West 提出:人擁有兩套截然不同的思考系統,稱之為系統1 和系統2。它們分別具有以下的基本性質:
系統1的運作是無意識與快速的,運作時當事人毫不費力,也不覺得是自主操作的。***
舉例:在街上看到陌生人怒氣沖天地衝過來,大多數人會立即避開。

系統2運作時需要將注意力集中到目標上面,並且需要消耗腦力。***
例如計算複雜的數學題。

Th. 兩個系統在我們清醒時都處於活躍狀態,但它們並不是兩個平行系統。****
當人們面對外界刺激,需要判斷和反應時,系統1會先作出處理,並為系統2提出建議。系統2雖然活躍,但它傾向保持“低調”,在沒發現重大問題的情形下會接受系統1的建議並相信它的判斷。
故此系統1的直覺和印象,很多時候會轉化為我們的信念believes。 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的信念和決定是基於系統1的。***

但是每當遇到問題複雜而系統1無法處理的情況,例如處理雙位乘數問題,系統1便會要求系統2插手。
系統2工作時,當事人會有意識地將注意力投向要處理的問題上面。
系統2另一個重要的職能是:持續監察及修正人的行為,以避免發生錯誤。***
舉例:人在被激怒的時候很可能作出攻擊行為,那會引致危險。於是在情緒不穩時系統2便會嘗試修正,作出“正確”的決定。

兩個系統的合作是相當有效率的, 大多數情況下系統1足以作出正確和快速的判斷,從而節省大量資源。 ***

但此種雙重決策系統也會產生問題:
系統的界限
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體驗系統2全力運行的感覺。 在一堆紙咭上寫上任意的四位數字,嘗試以每秒一組的速度為每組數的每個數位加上1,並唸出答案,例如3673的答案便是4784,這個稱為加1實驗Add-1。實驗結果發現一般人在做加一實驗時系統2都接近滿負荷(腦力較好的人可嘗試Add-3)。

實驗進一步發現:Th. 受試者在系統滿負荷的時候對任務外的事物近乎盲目, 而且對這種盲目狀況一無所知。
Christopher Chabris和Daniel Simons合著的《The Invisible Gorilla》書中記下一個戲劇性實驗。他們拍攝了一段影片,片中安排了兩組分別穿著黑色和白色球衣的籃球員在球場內傳球,要求受試者只數出白衣球隊的傳球次數。由於這個任務比較困難,受試者必需全心投入才能勝任。
在影片半途,一個穿著大猩猩服裝的女人捶著胸在球場中間穿過,過程大概9秒。看過影片的人過萬,但當中只有一半人留意到曾經有大猩猩走過,沒留意到的人堅持沒有猩猩走過,認為那是沒可能會看漏的。**

為甚麼他們看不見那隻大猩猩呢?在點算傳球次數時,系統1負荷處於很高的水平。系統1是自動運行的系統,無法同時處理多個獨立的課題,也不能實施特定的規則去處理不同的問題。*** 故此當系統1正滿負荷應付點算傳球的時候,便無暇亦無能力去作出「多工處理multi-tasking」。

系統2卻不同,它擁有多工處理的能力,但任務轉換成本卻很高,除了要轉換規則,每次還需要將工作記憶清空。**** 若再加上短期記憶自身的限制,在執行類似加3任務時,大腦就好像一個馬戲團演員,同時向空中拋出好幾個球一樣,無法承擔減速的後果。***
系統2最耗費腦力的思考形式就是在被催促之下進行作業。***

懶惰是天性麼?
有散步習慣的朋友會知道,散步時思考是個很不錯的活動。下次散步時不妨做以下的小實驗。以習慣舒適的速度散步,但在途中加插一個環節:心算兩個雙位數的積,你會發現在心算時會停下腳步。這是因為系統2原先正在負責控制身體的工作,額外解答繁複的算術題需要佔用很大的運算能力,身體控制的工作便需要暫時放下。

心理學家Roy Baumeister的實驗發現,要求人去掌控意志和進行自我控制是很“辛苦”的。 如果你必須強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時又面臨一個新挑戰,你就會很不情願或根本無法進行自我控制。這種現象稱為「自我損耗Ego depletion」。***
舉例:受試者要求在兩分鐘內記住一串7位的數字,並被告知記住這串數字是首要任務。 在作業的時候,如果加插要求受試人選擇巧克力蛋糕還是什錦水果沙拉,受試人會偏向依賴直覺選擇(系統1),例如味道較濃的巧克力蛋糕,而放棄周全考量(系統2),即使他認為什果沙拉更健康。

Th. 實驗證明當系統2忙碌時,系統1對行為的影響更大。****
自我損耗與認知投入是兩種不同的思維狀態,前者除了消耗腦力外,還會令人喪失動力。***

Baumeister另一個重大發現,所謂的「腦力」並不是一個比喻,而是具有實徵性的作業狀況。*** 神經系統消耗的葡萄糖比身體其他部位更多,而腦力活動的葡萄糖消費更加高昂。當系統2高度運作時,血糖便會下降,情況就像跑手在肌肉中提取糖份一樣。 他進一步指出,透過注射葡萄糖的確可以令自我損耗的情況得到緩解。

舉例:8位不知情的以色列保釋官每天都要審閱保釋申請,在相當穩定的總體批准率(35%)下,發現每次用餐後獲批的數量會上升,達到65%,而用餐之前的批准率就是零。證明又餓又累的保釋官容易否定申請,因為否定是默認的選擇,而批准則需要額外作功。

由於思考系統(尤其是系統2)的能耗甚大,故不難理解為何“最省力法則”也適用於認知活動。 如果達成同一個目標的方法有多種,人們往往會選擇最簡單的那種。 以經濟學的語言描述,便是追求成本效益,因為 “懶惰是人的本性”。***

參考:
《Thinking, Fast and Slow》, 2011, Daniel Kahneman
Daniel Kahneman是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73

說史130917傑弗遜傳(36) 閒情逸緻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17/%E8%AA%AA%E5%8F%B2130917%E5%82%91%E5%BC%97%E9%81%9C%E5%82%B336-%E9%96%92%E6%83%85%E9%80%B8%E7%B7%BB/

說史130917
傑弗遜傳(36) 閒情逸緻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十八)傑弗遜的退休生活 The Retirement of Jefferson

前文再續,書接上一回。上回講到,《禁運法案》對美國傳統產業造成極大衝擊,在國內惹起廣泛爭議。航運和商業的集中地新英格蘭是受害最深的地區,同時也是聯邦黨的老巢。聯邦黨認為傑弗遜和民主共和黨,因《禁運法案》已經大失民心,1808年大選是他們翻盤的好機會。就算是民主共和黨內部,也有部分人持相似的想法,他們覺得總統這次實在是一意孤行,擔心會因此而失去民眾的支持。

傑弗遜已決定不再參選總統,轉而支持他的好兄弟,現任國務卿,同樣來自維珍尼亞的 麥迪遜James Madison,競逐美國第四任總統。他對大選充滿信心,因為他相信美國人都明白和諒解他的決定。投票的選民比對上屆多了超過三分之一,反映民眾對這次選舉的熱情。然而,選舉的結果卻並沒有想像中般緊湊。與上屆一樣,各州選舉人票的總數是176票,但由於肯德基州有一名選舉人缺席投票,所以有效的選舉人票只有175張,勝選門檻是88張。

1808年感恩節後的第二個星期三12月7日,選舉有結果了。不知道傑弗遜的想法是否正確,反正,麥迪遜是勝出了。聯邦黨雖然順利在新英格蘭勝出,但也僅此而已。麥迪遜囊括了另外的十二個州,獲得了122張選舉人票,而聯邦黨的平克尼只有47張。另外還有六名來自紐約的選舉人,把票投了本來被安排作麥迪遜副手的「紐約人」克林頓。
人民向民主共和黨再次投下了信心的一票,麥迪遜當選美國第四任總統。

總統選舉的結果已是塵埃落定,但各州的聯邦參眾議員選舉還在陸續進行。現任的議員覺得,他們並沒有傑弗遜和麥迪遜的魅力,要繼續獲得人民的支持,他們需要有所表現,尤其是在引起廣泛爭議的《禁運法案》問題上。國會希望能在傑弗遜離任前對「貿易禁運」作一個了結,因為麥迪遜在這個問題的態度上,顯然還要強硬一些。

1809年頭,國會用了兩個月的時間,通過了一項法案。法案取消了美國對外的所有貿易禁運,除了英、法兩國。這只是為了讓總統較易接受,因為只要海岸的封鎖解除,美國的貨船自然就可以自由駛往任何地方的港口—- 只要不被英法的軍艦捕獲的話。

傑弗遜本來覺得禁運應該繼續下去,不過他並沒有對法案行使總統的否決權。傑弗遜認為議會是人民意志的體現,行政部門應予以最大的尊重。整個美國歷史上,亦只有傑弗遜,當政八年卻連一次總統否決權也沒有使用過。***
3月1日法案生效,歷時十五個月的貿易禁運措施宣告結束。三日後,傑弗遜把整個國家的重擔交給麥迪遜,離開他居住了八年的白宮,歸隱田園了。終其一生,再沒有踏足過華盛頓特區,這一片讓他心力交瘁的土地了。

傑弗遜返回維珍尼亞州的夏洛特鎮Charlottesville,在建於其祖地上的 蒙地沙羅Monticello(意為小山丘)莊園,享受退休後的美好時光,弄孫為樂,1812年更榮升曾外祖父。 蒙地沙羅這個名字是傑弗遜自己改的,莊園也由傑弗遜親手設計和監造。
事實上,傑弗遜對建築的研究在當時享負盛名。他將英國「輝格派」之間非常流行的 帕拉第奧式Palladian 建築風格帶到美國,並削除其繁瑣,而保留了箇中重視希臘羅馬式「對稱和諧」價值的精粹。 維珍尼亞議會山莊也是出於傑弗遜的手筆,該建築以古羅馬式廟宇「方堂」Maison Carrée為原型。傑弗遜開啟的這種建築風格,被後世稱為「聯邦式建築」,對美國日後的建築影響深遠。

傑弗遜在「室內設計」及家居裝置方面也很有創意,至今為人津津樂道。例如他親自動手為蒙地沙羅大宅的大門,加裝了「聯動對開式」的齒輪裝置,只要輕輕一推,兩扇大門就會同時打開,堪稱「自動門」的先驅;他製作了世上首張的「旋轉椅」;又在座地大鐘上加裝指針,自動指示每天是星期幾;還有方便僕人從樓下廚房送餐到樓上書房的「小型升降機」,更有世界首創的「便攜式書寫桌套裝」—-可摺疊的小型書桌,打開裏面,筆、墨、紙、刀、封蠟、圖章等文具一應俱全。這樣「走到那裏寫到那裏」的小書桌,開「流通辦公室」之先,簡直就是「筆記本型電腦」的鼻祖。

今天蒙地沙羅大宅中傑弗遜的工作室內,還可以看到一張傑弗遜親自設計和製造的「過底枱」—當時還沒有發明「過底紙」。由於有這張設計精妙的書桌,幾乎所有給別人的書信,傑弗遜自己都會有一份存底—只有和妻子之間的通信除外。
傑弗遜的愛妻 瑪莎Martha Wayles Skelton在1782年病故後,他把與妻子的通信全部燒毁。*** 傑弗遜終身未再續弦,這在當時並不常見。
除此以外,傑弗遜還製作很多其他便利的小工具和裝置,每一樣在他的手稿中,都有詳細的設計圖和說明,他對自己的這些「成就」似乎也頗為滿意。

音樂是傑弗遜自小的愛好,他特別酷愛提琴,而他的小提琴造詣在當時也頗有名氣。蒙地沙羅Monticello除了可以解作「小山丘」外,還可以解作「提琴山」。雖然傑弗遜在1786年曾因為「把妹」弄傷了手腕,以至從此不能再演奏高難度的樂曲,但他對音樂的熱情從未減退。 在給朋友的信中,傑弗遜曾抱怨自從投身政壇後,俗務纏身,以致未能夠保持著年青時的習慣—每天練習三小時提琴。傑弗遜退休後,「提琴山」每天都會飄送出悠揚樂韻。

雖然傑弗遜嘗有名言曰:「勿逞口腹之欲,淺嚐即止並非讓人沮喪的原因!」不過,他本人對美食絕不抗拒。在擔任駐法大使期間,他已經對歐洲各種不同風格的美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當華盛頓總統把他召回美國當國務卿時,傑弗遜除了攜同多年來費心搜羅的大量食譜外,還特別聘請了一位法國名廚同回美國。在傑弗遜留下的手稿中,我們會發現不少他對各種食品的「研究心得」—包括「呍呢嗱雪糕」的製法(據說傑弗遜正是首個讓「呍呢嗱雪糕」登陸美洲大陸的人)、焗「梳芙厘」鬆軟的秘訣,甚至還有「製通心粉機」的設計圖。

能夠成為傑弗遜晚宴的座上客,是當時不少政界老饕的美好願望。雖然傑弗遜有時會因為公務繁忙,而隨便用點簡餐便算。不過,對於款待客人,他卻是非常慷慨和用心,有時甚至會親自到廚房打點。通心粉、血腸、法式豬腳、兔肉和鴿肉等新奇美食,還有 馬卡龍餅Macaroon、水果撻、炸薯條(這就是薯條叫做「French Fries」的原因。),以及經典法式甜品「白蘭地火燄蜜桃Peach Flambé」,都由傑弗遜的食譜和他的法國廚師,呈現在蒙地沙羅大宅飯廳的餐桌之中。傑弗遜的家廚,成了當時美國政界人士心目中的「美食聖殿」。

傑弗遜固然「識食」,但相比之下,他對美酒也許更有心得,而且酒癮很大,每頓飯幾乎是無酒不歡,是當時的知名「品酒家」。 傑弗遜在蒙地沙羅建造了一個十七呎長、十五呎闊、十呎高的酒窖,收藏了大量紅酒、白酒和烈性佳釀。在駐任法國之時,他已經常藉公幹之便,周游法國以致全歐各地的知名產酒區,搜羅各式佳釀托運回鄉。在返回美國後,他曾在蒙地沙羅嘗試種植從歐洲帶回來的葡萄種,並希望能夠培育出屬於美國本土的優種葡萄。非常可惜的是,這些葡萄由於對美洲本土的原生疾病和害蟲,都沒有足夠的抵抗力,下場是無一倖免。傑弗遜品嚐自己手植手釀美酒的夢想,最終沒有成功。為此,他唯有繼續消費來自歐洲的進口佳釀,還有為數不多的本土產品。傑弗遜與意大利移民 馬西Philip Mazzei的交情非常好,而後者是美國第一個經營釀酒葡萄莊園的商人。有歷史學家指出,嗜酒甚至酗酒,似乎是傑弗遜晚年經濟困頓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由於受到祖父和父親從小的薰陶,傑弗遜對考古學和博物學也有極為濃厚的興趣。早於1784年,他已在一塊屬於自己的土地上,嘗試對一個印第安人墓葬進行考古研究。傑弗遜並沒有採用當時流行的做法,進行大面積發掘以便從遺址中盡量搜尋出所有古物;而是僅在墓穴開鑿了一個供出入的小口,然後進入墓內考察,並留心記錄墓穴的結構和物品的相對位置。這種相當「現代」的考古手法,甚至令美國部分「國粹派」考古學者,追認他為「美國現代考古學之父」。
傑弗遜退休後,亦繼續保持著這方面的興趣。今天,各位到蒙地沙羅莊園參觀,可以看到大宅的房間內,陳列著傑弗遜收藏的各式「原住民」器物,還有劉易斯和克拉克從西部為他帶回來的各種化石。

傑弗遜雖然享受著愉快的退休生活,但卻沒有完全把國事置諸腦後。當然,傑弗遜對麥迪遜擔任總統的能力是絕對信任的。不過,他並不會拒絕與麥迪遜保持通信,一同討論時政。只是,直接涉足政壇卻是傑弗遜所極力避免的。當1812年英美戰爭爆發時,麥迪遜曾力邀傑弗遜仿先總統華盛頓故事,出山擔任國務卿,主持國政。傑弗遜為此費盡心力為麥迪遜出謀劃策,但卻立場鮮明地堅拒再次擔當任何公職。

除了發展廣泛的興趣外,會見不同的客人,也是傑弗退休後每天的「重要工作」。他也一直保持著與不同的朋友通信。傑弗遜和他們討論學術、政治、科學和教育。其中教育是傑弗遜最重視的課題,他認為只有明辨是非的公民,才能建設出理想的國度。為此,在傑弗遜生命最後的時光中,幾乎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放到維珍尼亞的教育事業上—-他一手建設了著名的「維珍尼亞大學」。

嚴格來說,這並不是傑弗遜首次參與「高等學府」的建設。早於1802年,作為總統的傑弗遜已簽署法案,宣佈在紐約北郊哈德遜河西岸,成立「美國軍事學院Th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也就是著名的「西點軍校」。*** 不過,無論這所學校後來培育出多少將帥之才和大企業的CEO,也顯然並非傑弗遜心目中培養完美人格的「理想學府」。

傑弗遜認為,每個人的天賦和學習能力都不盡相同。大體上可分為「勞力者」和「勞心者」兩類,兩類人都應該接受識字和算術等基礎教育,之後,「勞力者」可以學習耕種、鍛鐵等手藝,而「勞心者」則學習科學、醫學和法學。
這種說法在現代難免會被左翼份子斥為「精英主義」—這個詞在現代無疑帶著貶意。不過,若把目光放回當時,就會發現傑弗遜的想法其實已是相當「進步」。因為他強調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論點──每一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

傑弗遜堅信:
“If a Nation expects to be ignorant and free in a state of civilization, it expects what never was and never will be….If we are to guard against ignorance and remain free, it is the responsibility of every American to be informed.”
「如果一個國家期望建立一個同時兼具無知和自由的公民社會,那麼這種期望從來不曾,也永遠不會實現……若我們要抗拒無知並捍衛自由,「了解」就應該是每一個美國人的責任。」

而要具備「了解」的能力,就得接受教育!
根據傑弗遜1800年一封給朋友的信,他構思成立一所大學,已想了幾十年。故此,當他知道夏洛特鎮的鄉紳們,打算在蒙地沙羅附近建一所學校,立即自動請纓參與其中。士紳們同意,校舍設計和課程的制訂,都交由傑弗遜一手包辦。傑弗遜幾十年的夙願和構想,終於得到實踐的機會。

傑弗遜忘情地投入校舍與課程的規劃和建設之中。除了自掏腰包投放資金和積極向外募捐外,他更每天都會到工地視察進度和監工,有時甚至會親自動手參與工程。在大學校園的建築工地上,工人每天上午都會看到,一個髮色金赤,身裁修長(六呎二吋半,在當時算是相當高),衣著不修邊幅的長者,騎馬甚至徒步來到工地現場。

這都是傑弗遜一貫的風格。在1801年會見英國大使時,他曾因衣著過於隨便,並與對方握手而非鞠躬,令對方深感冒犯,甚至出言侮辱,間接促成傑弗遜在華盛頓建立策劃中心,以應對這次外交危機,這被認為是「白宮幕僚」的前身。至於不坐馬車,則主要是因為傑弗遜覺得太貴,他一向不喜歡奢侈的排場。

傑弗遜認為只有每天到現場視察,才能確保工程按圖則進行,遇到實際困難時也能對圖則作出及時的修正。即使哪天病了不能外出,傑弗遜也要走到窗前,用望遠鏡遠眺工地才會安心。
傑弗遜出錢出力的熱情令所有籌劃者、捐款者和建設者非常感動,所有人都會同意,這所「夏洛特鎮大學」是屬於傑弗遜的,也只有他才配作這所學校的創辦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74

說史130920傑弗遜傳(37) 百年樹人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20/%E8%AA%AA%E5%8F%B2130920%E5%82%91%E5%BC%97%E9%81%9C%E5%82%B337-%E7%99%BE%E5%B9%B4%E6%A8%B9%E4%BA%BA/

說史130920

傑弗遜傳(37) 百年樹人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十八)傑弗遜的退休生活 The Retirement of Jefferson

維珍尼亞政府和議會知道傑弗遜正積極投身教育事業,於是希望這位德高望重的前總統,也能為維珍尼亞制定一套完整的教育系統。這正是傑弗遜一直想做的事,他當然欣然答應。

傑弗遜提出的教育體系,其實是他多年思考的結果,其中已參考了很多古典和當代的教育理論和專家學者的思想精華,當然還有世界各地實踐的結果。這個體系對今天的我們而言,可謂平平無奇,因為它的結構幾乎和我們今天的教育系統一模一樣— 反過來看,也許這種「前瞻性」,正是最值得我們敬佩之處!***

傑弗遜將整個教育系統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初級教育,他認為基礎學校Elementary Schools(似乎已相當於今天的小學和初中)應該遍佈全州,開支則由當地居民負擔。孩子在這裏學習閱讀、書寫、算術和地理。 這一階段的教育應該是強制性的,***每個人都應該接受這些最初階的教育,獲取「了解的能力」。

第二個階段是學院Colleges,也就是今天的高中(甚大專乃至本科課程)。傑弗遜認為維珍尼亞最少要建設九所學院,開支由州政府承擔。基礎學校中成績較好,而又希望學習實用專門知識的畢業生,可以在這些學院裏學習農藝、科學、或各種手工藝。

教育系統的最高層階是一所「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最優秀的學生在大學裏學習政治、法學、醫學、科學和哲學等「高等知識」。他們將會成為醫生、律師、科學家、學者和政治領袖。有錢子弟負擔自己的學費,而州政府則資助出類拔萃的窮苦學生。

 

傑弗遜建議州政府把大學的位置設在夏洛特鎮,那裏位於交通要津,而且氣候溫和。最重要的是,傑弗遜已開始在當地建設「夏洛特鎮大學」,他願意把校舍送給「維珍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條件只有一個—「維珍尼亞大學」的校舍和課程設計,都要由傑弗遜繼續負責。為此,傑弗遜甚至親自到議會游說。

也許與一般人的想象大相逕庭,天才橫溢的傑弗遜竟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公開演說者。他雖然舉止優雅,但大多數時候都像是喃喃自語,以致聽眾往往聽不到他說什麼。阿當斯曾說過,自己從未在傑弗遜的公開演說中,連續聽到三句話。正因如此,傑弗遜取消了前兩任總統到國會親自宣讀國情諮文的傳統,而改為將諮文直接送達國會,並在報章全文刊載。一直到1913年,才由 威爾遜總統Thomas Wilson恢復這個由總統親自演說的「傳統」。在傑弗遜的八年總統任內,一共只作過兩次公開演說。

儘管傑弗遜的演說並不動聽,但既然這位地方賢達、政壇元老親自駕臨,並且願意主動把這個艱鉅的任務攬上身,維珍尼亞的議員們當然是求之不得。他們對傑弗遜的整套計劃也非常認同,但也有人表示憂慮,因為這個計劃涉及龐大開支,擔心稅收會因此而大幅增加。

傑弗遜的支持者努力地進行游說,藉著前總統的威望,議會最後通過了計劃的大部分內容。州政府同意把維珍尼亞大學設在夏洛特鎮,並決定每年向大學撥款一萬五千美元,其中部分用以資助窮苦學生。

得知學校將會成為維珍尼亞最高的學術殿堂,傑弗遜更加用心地建設這所他理想中的大學,投入的精力和金錢也越來越多。精益求精的結果,是建築費的不斷增加。除此以外,傑弗遜還希望能夠聘請頂尖的教授前來任教,他派人到全國各地,甚至歐洲延聘一流學者,這些當然都是錢。為此,傑弗遜除了努力說服州議會增加撥款外,也四出向州內士紳募捐,而他自己也身體力行,幾乎將全份家當都傾注在這所大學之中。

二百多年後的參觀者都會認同,傑弗遜的確是一位優秀的建築師。校園設計揉合了古典希臘和羅馬的風格,優雅精緻。其中最特別的是,他以圖書館為校園的建築中心,而不像當時其他的大學校園,以教堂為中心。在傑弗遜的建築原案中,甚至根本沒有「禮拜堂」這一項。這樣的設計,充份表現了傑弗遜一直推崇的「人文主義精神」。整個校園建築沒有哥德式的高聳,卻充滿古典主義的圓渾和諧。

傑弗遜對校舍的建設非常著緊,不過,他認為課程的制定,才是整所大學的靈魂!為此,傑弗遜與來自政治、法律、教育等不同領域的專家好友反覆討論和研究。傑弗遜在退休後,與因為黨爭而一度反目的好友阿當斯,重修舊好,彼此經常通信,既閒話家常,也交流關於政治、教育等重大議題的意見。而這位前總統,也的確在很多方面,與傑弗遜英雄所見略同。

 

被當世稱為「政治哲學家」的阿當斯有以下兩句名言:

“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is not, in any sense, founded on the Christian religion!”「合眾國政府從任何方面看來,都並非建立在基督教的基礎上!」

“This would be the best of all possible worlds, if there were no religion in it!” 「沒有宗教的世界,是在所有可能出現的世界中,最好的一個!」

經過反覆的思量,傑弗遜作出了一個在當時而言,委實非常大膽且沒有先例地決定—- 把宗教元素剔除在大學的課程以外!這個決定無疑會為他和將會落成的大學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但傑弗遜還是堅持這樣做。究其原因,得由傑弗遜的「宗教觀」說起。

當傑弗遜還活躍於政壇時,他的政敵都喜歡攻擊他是一個「無神論者」—- 這在當時是一個相當嚴重的「道德指控」***,這種指控直到傑弗遜退休後也沒有停止。傑弗遜對此並不認同,他覺得自己是一個虔誠的教徒。他一生信奉唯一的真神,信「天理天道」,甚至相信死後的審判,但拒絕相信世間上任何「超自然的神蹟」,他曾直斥基督教的核心—「聖父恩寵童貞聖母聖靈感動產下聖子」是無稽之談:

“And the day will come, when the mystical generation of Jesus, by the Supreme Being as His Father, in the womb of a virgin, will be classed with the fable of the generation of Minerva, in the brain of Jupiter.”

「總有一天,人們都會認為,耶穌有個超人爸爸,並在處女子宮中神秘誕生的故事,與彌涅耳瓦(即希臘神話中的雅典娜)從朱庇特(宙斯)的腦中爆出來的說法一樣,頂多只是一個寓言。」

傑弗遜甚至毫不隱諱他對「基督教」的反感:「基督教是所有曾經廣泛影響人類的體系中,最為墮落的一個!Christianity is the most perverted system that ever shone on Man.」後世的歷史學家一般都將他定位為「自然神論者Deist」,自然神論者推崇理性原則,把上帝解釋為非人格的始因。****

這其實也是當時歐洲及美洲「自由知識分子」某種程度上的「共同信仰」— 上帝創造了宇宙和它存在、運行的規則,在此之後上帝並不再對這個世界的發展產生影響。這種思潮在美國知識分子中亦非常流行,只是像傑弗遜那樣敢言的人當然不多。

傑弗遜在《獨立宣言》中用「創造者Creator」一字來代表替「神God」,並認為「祂」創造的不單是物質的世界,還包括「道德」和「理性」。傑弗遜在這篇讓他永垂不朽的宣言中指出,「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正是這位「創造者」賦予人類最基本且不可剥奪的權利。

不過,有一點必須說明。儘管傑弗遜對教會的罪行和劣跡深惡痛絕,並對耶穌的「神秘誕生」和「超驗復活」等「神性」嗤之以鼻,但他本人對耶穌的道德教誨極端尊崇,他認為耶穌雖然不是「神」,但卻是一個道德完備的導師,傑弗遜更常自稱為「真正的基督徒」— 畢竟也是吃基督教奶水大的嘛!在他的眾多著作中,有一本也許不太為人所知的《福音簡要》— 裏面是經傑弗遜編刪的「耶穌教誨」,很有點「孔子刪詩」的味道。

 

傑弗遜並且一直主張「政教分離」。*** 維珍尼亞殖民地建立之初,即以英國國教會為「法定宗教」,國教會接受殖民地政府資助,所有出任公職者均會被授予「某區主教」或「某地教會代表」的身份,傑弗遜本人出任公職時也曾被任命為「教區代表」。在傑弗遜發表《維珍尼亞聲明Notes on Virginia》,廢除國教會的「法定地位」之前,當地甚至有法律規定「否認上帝或三位一體之存在……取消任公職之資格……並入獄三年。」

1779年,傑弗遜完成「宗教自由法」的草案。1784年至1786年間,傑弗遜雖然遠在法國,但仍越洋與最佳戰友麥迪遜遙相呼應,聯手對抗美國革命「特級元老」(與Samuel Adams和Thomas Paine同輩),當時的維珍尼亞州長 亨利Patrick Henry。後者主張恢復州政府對教會的官方資助。經過傑麥二哲的不懈努力,1786年具有「州憲」意味的《維珍尼亞宗教自由法Virginia Statute for Religious Freedom》,終於在「維珍尼亞公民大會Virginia General Assembly」上獲得通過。這部法案成了後來《憲法第一修正案》的藍本,被視為是「美式自由」的象徵。

傑弗遜堅決反對宗教對政府的運行構成干預,認為必須建立「政教阻隔之牆Wall of Separation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在他任職總統期間,曾拒絕按照華盛頓和阿當斯的成例,主持宣佈齋戒日Day of Fasting與感恩節的典禮。然而,他也並不認同應該對公職人員的信仰加設限制。因為讓無論什麼人都擁有「相信任何事物」或「不相信任何事物」的權利,這才是「真正的宗教自由」!

基於傑弗遜對「上帝干涉凱撒」— 宗教侵凌世俗事務的強烈反對,也為了保障「真正的宗教自由」,傑弗遜堅持將宗教課題,摒棄於維珍尼亞大學的課程之外。維珍尼亞大學是美國史上第一間沒有「宗教背景」的學校。*** 校內沒有教牧,更沒有宗教課程— 這簡直就像今天中國大陸有這麼的一間重點大學,校內竟然不設「黨委書記」,也沒有「政治課」,一樣教人不可思議!

除此以外,維珍尼亞大學的課程編排還有一另項創新之處。傑弗遜的維珍尼亞大學,並沒有今天大學的所謂「學系」和「主修」概念,所有科目都是選修的,學生可以完全按照自己愛好和專長,自由地追求學問— 這才是真正的「大學」呀!今天的「碩士」、「博士」表面上都「上溯古風」,號曰「哲學」;唯卻在後面加上「in Chemistry」、「in Engineering」之類。嗚呼!夫君子不器,專於理工(或任何科目),則何博之有?當然,時至今日,維珍尼亞大學的這個「優良傳統」也早已蕩然無存,實在令人不勝感嘆!

維珍尼亞大學還開了另一個風氣之先,就是她的入學考試制度。傑弗遜認為維珍尼亞大學既是為全州人民而設,則全州人民亦當可按同一標準申請入學。任何維珍尼亞居民,無論出身背景、貴賤貧富,只要能夠通過入學考試,即可獲得取錄。

 

經過六年的艱苦營建,1825年3月,維吉尼亞大學終於開學了。首屆學生有三十人。傑弗遜去世前,經常都會邀請教職員和學生到蒙地沙羅作客,其中一名學生就是後來成為知名作家,被譽為「推理小說之父」的 愛倫.玻Edgar Allan Poe。

傑弗遜雖然為了建立維珍尼亞大學,付出了所有的金錢、體力和心思,但在其有生之年,能夠看到校園落成啟用,師生在校園內自由地追逐真理,可謂此生無憾!

我們一起回顧了傑弗遜偉大的一生,下一集將會是本故事的大結局。在最後的一集裏,我們將會看到傑弗遜,還有他偉大對手們的最後時光。敬請期待下一集──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結局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75

SENSE隨筆130921 榮格心理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21/sense%E9%9A%A8%E7%AD%86130921-%E6%A6%AE%E6%A0%BC%E5%BF%83%E7%90%86%E5%AD%B8/

SENSE隨筆130921

榮格心理學

康仔執筆

 

〈掌門楔子〉天才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及其門徒們

管理學祖師Peter Drucker在回憶錄中記下一則小故事: 年幼時隨父親在維也納街頭漫步,遇見一位儀表不凡的長者,父親與之佇立傾談良久,執禮甚恭。

小Drucker悶到嘔,其人離去後乃問: 「老豆,你常日好勁好型架,好少見咁 “師叔” 噃,呢位阿伯乜料呀?」父曰:「他是現今歐洲最有影響力的人。」*** 小Drucker心想:他一定是國王。 稍長才知道長者的名字叫Sigmund Freud。

 

佛氏才華絕世,開創「心理動力學」流派,獨領風騷一代間,當得上是位 “超級宗師”。 雖則其獨門武功「精神分析」疏於實證,在當代學術界久已立足維艱。但在二戰前後卻是風靡天下,無人不識。

無論 “實證性” 多麽薄弱,佛氏的「潛意識學說」內涵 結構主義與機械論式思想,以「無情觀」解剖人性****,的確鋒利深邃,扣人心絃!

 

佛氏門下人材濟濟,極一時之盛。然而最令我激賞的不是他高足眾多,而是門徒中 “叛出師門” 的真正高材眾多!***

佛氏門下盡皆崇信師尊的「潛意識學說」,但對潛意識的內核卻意見分歧。師尊一刀切認為 “性慾” 壓倒一切。 著名門徒中 阿德勒Adler認為 “自卑/優越感” 才是真身;弗洛姆Fromm說那是 “集體潛意識” ;漢娜Horney指其源出人關際係之失調。

大弟子榮格最早叛離,拋出 “原型論” 認為…… 詳見康法師內文。

 

這種 柏拉圖—阿里士多德式「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傳統***,乃是西方學術之精魂,而為中國所缺欠者……

(掌門按:話說佛師其人 “掌門症” 極重,好鬼小器,弟子有質疑其核心理論者輒開除 “徒籍”…… 都話剌,一個人成日自詡為 “掌門”係唔掂既……)

 

反之,你聽過Anna Freud的名字嗎?佛師之女,世上首位 “精神分析師” ,嫡系真傳,對本門武功多所闡發…… 未聽過?皆因她並未叛出師門。

 

 

〈康仔篇章〉

榮格是一個廣泛接受中西文化的人,他對心理學及潛意識自有一套框架學說, 奇怪的是這套框架的思想核心竟然強調 “世界為一不可分析的整體”,違背了西方思想主流 “世界是可分析的” 這一見解。這點稍後我會慢慢解釋。

現在先要了解榮格個人背景,然後你就會較為明白他為何這樣子思想了。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Carl Gustav Jung ( 1875-1961)

榮格的祖父會通靈,父親只是個普通的新教牧師,與他關係不好。他認為父親只是為了糊口工作,喪失真心的信仰,且無力面對現實,而他本人經過多方討究後亦背離了新教。

 

他本身是位醫生,家族成員中卻有通靈術師,故此很早就接觸到 “人鬼神” 三界。

人方面,他有位多重人格的母親。 父親去世時母親十分悲傷,她轉頭對著榮格說:「在這個時候你父親過世,對你來說還是比較好。」因當時榮格要進大學讀書,經常與父親發生衝突。

鬼方面,他的15歲靈媒表姐,在通靈過程中會變身成為某個死去的人,與在世的人對話。 後來榮格解釋為潛意識的力量使她從肉體中走了出來。

 

神方面,他不能接受 “為何有全能的神亦有魔鬼”,十字軍的手法是神意嗎? 由於無法解釋神的行為,最後他只好在做夢間與神溝通,在解夢時自圓其說,述說神的存在。

最終他認為神與靈魂都是存在的,能感受它們的存在正是心靈的力量,故此並非人人都可感受得到。他去過很多地方研究各種不可思議現象,如東方的易經,筮竹(竹籤卦)算命等。

 

他在東方學到 “萬物為一體” 的思想,萬物都有不可分割的關聯,那與西方的理性主義宇宙觀根本上是不能並存的。 於是榮格心理學接受東方 “萬物皆有關聯性” 的本體論,同時亦接受運用西方 “分析性” 的方法論,創建出獨特的學術風格。

 

榮格人生中情感傷害最大的應該是與師父(佛洛伊德) 決裂, 之後他自閉了幾年(閉關)才重新出道。 當時榮格與其師所教的 “潛意識 理論” 出現核心的意見分歧,佛師將潛意識泛指為邪惡的,是慾望被壓抑下來的產物,這些被壓抑下來的慾望就是 “性慾”。*** 而榮格不同意這種見解,最後師徒關係破裂,榮格更出論文話師父D嘢錯,因而情感各自受傷。

 

總結:

在榮格人生中,遇到過種種 “人鬼神”不同位格的事物,他反思批判,看到父母的多重人格,對鬼神的存在成疑,最後養成自主與反抗的精神,對師父的叛逆,創建自我的信念。

 

大家初步了解榮格後,我會慢慢講述榮格心理學的重點。下一章先講甚麼是1.意識 與2.潛意識,完整的內心是怎樣子的。並以故事形式講述: 敝人的 學識淺見—-「好食食多啲,唔好食食飽啲」理論,並分析其中系統1,2的內心對立面……

(掌門按:一代法師,利害利害!)

 

 

參考書

《圖解榮格心理學》長尾剛

《人及其象徵Man and his Symbols》Jung及其他作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476

SENSE隨筆130924有失身份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24/sense%E9%9A%A8%E7%AD%86130924%E6%9C%89%E5%A4%B1%E8%BA%AB%E4%BB%BD/

蝸牛角上爭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SENSE隨筆130924
身份經濟學(二)有失身份
掌門執筆

〈楔子〉Mrs. Hopkins vs Princewaterhouse Coopers (1989)
霍普金斯女士依據《民權法Civil Rights Act》第七條下的“性別歧視條款” 控訴普華永道公司,案件於1989年上訴至聯邦最高法院。該院裁定霍女士得直,這案例重新訂明判別 “性別歧視” 的準則,影響很是深遠。

事緣霍女士1978年起任職普華永道,一路戰功彪炳,殺敵無數,更且曾隻手為公司取得25m美元有史以來最大宗合約。 1982年她資歷已足,被提名為事務所合伙人,88名候選人中她是唯一的女性。 她志在必得,怎知名落孫山。 內部文件顯示一眾高級合伙人一致同意她武功了得,臨陣英勇,問題是全公司同儕卻一致認為她是一名“男人婆”…..

她衝冠一怒,告晒全體高級合伙人“性別歧視”, 訟案纏鬥數年, 終極決戰於紫禁之巔。 最高法院裁定她勝訴, 判詞才是重點:你地金融界又要d女戰將心狠手辣,見血封喉;又要佢地婀娜多姿,嫵媚婉轉,咁算點?雙重標準咁抵死,判你地敗訴!

從這個例子可以觀察得到:首次,就算霍女士那般十足利害的人物,也雖禁丟失「女性」身份的打擊。其次,打壓她的是對家「男性」集團。
後者尤其值得深思:她不是已經“投誠”男性集團了麼?男人們為甚麼不以“同化”了她為喜事,欣然接納一名“好兄弟”呢?他們為何害怕“男人婆”?…..

〈有失身份〉身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丟失身份。****
上回說至:Def.「身份」由三項要素所構成:社會類型、行為規範和身份效用。
社會類型:按照生活上的重大差異,社會將成員劃分為不同的階層或組別。
行為規範:對立的社會類型最終形成風格鮮明的,高度統一的形象習風。
身份效用:一個人的行藏舉止符合他所屬「社會類型」的「行為規範」,*** 才會獲得相同社會類型的人認同,對立社會類型的人接納尊重,由此產生「身份效用」。

那麽,反過來說,Th.一個人的行藏舉止違反他所屬「社會類型」的「行為規範」,同陣營的人便會厭惡他,不願意和他相處共事;對家陣營的人也會害怕他,不懂得怎樣和他相處共事。他損失了「身份效用」***,後果堪虞。

頑固例子1:當今之世,除性別外,軍人可能是最「自重身份」的社群。*** 軍人形象剛直偉岸,自豪感極重,同袍意識極深,就算對敵國的同業亦敬重有加。相對的是,他們內心其實很瞧不起平民,凡俗之輩,懦弱散漫….. 我地一個抵你地十個,冇左我地你地就知死…..
究其因由,專業軍人自入軍校軍營,便與世隔絕,接受全天候的專業技能和生活紀律鍛鍊,被灌輸極頑強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重榮譽,輕生死。*** 學成,他們體格壯碩,臨危不亂,能殺人!

相對平民,軍人數量很少。他們緊靠在一起,*** 在殺機四伏的戰場協同存活,又怎可能欠缺 “同袍意識” 呢? 他們之間必須絕對信任,去到 “性命相託” 的地步!反過來看就清楚,他們是絕對不容忍存有 “信任污點” 的伙伴的!***
誰人會不被信任? 貪生怕死、見利忘義….. 衰仔、冇義氣….. 「失去軍人身份」的人。這樣的一個人根本沒法在軍隊中生活下去。

同理,在古時日本,武士丟失身份必須切腹,以死明志,以期重獲社群接納。「身份」有時是要用性命來償付的! 中國的士大夫和歐洲的基督教教士對「身份認同」的高標準與此相似。 士大夫失節,教士破戒,招致「身敗名裂」之時,也是要生要死的!

〈身份的運作機制〉
「身份認同」是以怎樣的機制在社會生活中起作用的呢?
Akerlof提出「內部人和外部人原理」用來解釋日常生活中的身份運作。

Th. 在一個緊密團體之中,同質的人群為了凝聚圍內和劃清界外,訂出行為標準, “順我者入圍in, 逆我者出局out” 。**** 入圍者是為「內部人」;出局者便成為「外部人」。
內部人分享資訊資源,相互翼護,共同抗衡外部人。***
舉例:嚴肅者,一國之內有政黨,一黨之內有派系。 輕鬆者,球隊和演藝人的粉絲團,莫不如是。

那麽「外部人」們怎麽辦?很明顯,他們只得組成自身的「內部人」團體***,以抗衡對家施加的壓力。於是
Th. 「內部人」把「外部人」轉化為另一群組。****
群組之間長期對立抗衡,便形成了風格鮮明,甚且是針鋒相對的行為規範。***
這種「入圍–出局in or out」「內部人–外部人」現象在人類社會中無處不有,即是 “埋堆” ,問題是情勢有幾嚴酷而矣。

悲劇例子2: 研究案例顯示,因於族裔壓力,美國貧民區高中的男性黑人學生結黨之風甚盛,他們自稱 “小伙子” “堅友” ,醉心街舞饒舌歌,與校方作對為其學業….. 非裔學生中如有學業成績優良者,便會招致 “油頭粉面” “衰仔” 的口實而遭杯葛, 因喪失了“黑人身份”而難以在社區立足。 黑人中很多學業原本不差的人只得自暴自棄,真可謂“苟存性命於亂世”。

Th. 「內部人–外部人」機制做成了「身份效用/損失」。****
此點未為傳統經濟學所覺識,所以無法以經濟分析解釋上例中黑人學生的行為。Akerlof為此開拓「身份經濟學」….. 且看下回分解。

以上學理出自:《身份經濟學Identity Economics:How our identities shape our Work, Wages, and Well-being?》(2010)
George Akerlof (2001諾獎得主) & Rachel Kranto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58

說史130926最寒冷的冬天 (一)越過38線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26/%E8%AA%AA%E5%8F%B2130926%E6%9C%80%E5%AF%92%E5%86%B7%E7%9A%84%E5%86%AC%E5%A4%A9-%E4%B8%80%E8%B6%8A%E9%81%8E38%E7%B7%9A/

說史130926

最寒冷的冬天 (一)越過38線

蕭律師執筆

 

最寒冷的冬天 :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 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David Halberstam

譯者:王祖寕、劉演龍

出版:八旗文化

本書不單純是一本戰爭史;它更融合了軍事、傳記、歷史、政治和外交,因此氣勢磅礡,恢弘跌宕。作者曾獲普立兹獎,譯者行文流暢可喜,謹向各位推薦。

 

〈事件簿〉風雲變色

韓戰(1950-1953)已經過去了一個甲子,那場奠定了冷戰格局,並改寫台灣命運的戰爭,隨著當事人的凋零,已經退居歷史幕後,成為一個被遺忘的戰爭。

1950年6月25日,北韓軍七個精銳師一舉越過北緯38度線,揚言要在三週之內解放整個南方地區。 在中國內戰期間,這七個精銳師中許多士兵都曾為中共效力。

此前大約六個月,美國國務卿 艾其遜Dean Acheson一時措辭輕率,從而鑄成災難性大錯。當時駐韓美軍為數極少,僅相當於一個微不足道的軍事顧問團,對北韓這次進攻,毫無防備。在這次攻擊行動開始後幾週裡,北韓軍勢如破竹,節節勝利。美國很快就決定派遣軍隊及組織聯合國軍開赴南韓,以抵禦北韓的進攻。

 

然而韓戰不僅沒有在三週內結束,反而持續了三年之久。***

在這場艱苦的戰爭中,面對敵方數量上的強大優勢,兵士相對有限的美軍與聯合國軍只能揚長避短,發揮武器裝備與技術的優勢以資抗衡。 朝鮮半島不僅地勢崎嶇險峻,而且氣候也十分惡劣。 對美軍最大的威脅不是北韓或中國士兵,而是這裡冬季凜洌剌骨的寒風。軍事歷史學家S.L.A. 馬歇爾稱之為「二十世紀最令人難以忍受的局部戰爭」。 崇山峻嶺不僅抵消美軍及聯合國軍在武器裝備上(尤其是裝甲車)的優勢,還為敵方提供棲身之所及天然屏障。***

美國總統 杜魯門一開始就非常謹慎:凡有可能激化美蘇對峙局面的因素,都加以限制。*** 他雖親口號召美軍奔赴韓國戰場,卻不願將此行冠名為戰爭;他力圖淡化這一衝突的本質,定調駐韓美軍不過是維持秩序的警員而已。無獨有偶,四個月後,中共領導人 毛澤東下令數十萬軍隊挺進北韓時,出於某種相似的原因,採用同樣微妙的措辭:「志願軍」。***

這正是政策乃至戰爭的玄機所在。事實證明,韓戰既不是一場僅為捍衛國家統一的大規模戰爭;反之,這是曠日廢時、永無希望的戰爭。個中緣由,除了在前線浴血奮戰的美軍將士外,大多數美國人都寧可不求甚解。

許多駐韓美軍對這次勞師遠征滿懷怨懟。兵員不足,素質低下,裝備陳舊,再加上高級將領愚蠢透頂,每讓美軍陷入窘境之中。 這些大兵看來,二戰期間美軍戰績之輝煌,質素之精良,將士之用命與韓戰初期的困窘形成強烈對比。他們之中愈是身經百戰,就愈對當前狀況感到心灰意冷與驚恐不安。

美國一招不慎,讓中國也捲入了戰爭。韓戰讓兩大陣營從「冷戰」暫時轉入「熱戰」,不僅加劇了美國與共產主義世界之間業已存在、並且不斷升級的緊張局勢,也加深了美軍與共產黨勢力在亞洲爭奪地盤的鴻溝。

簽署停戰協定時,雙方都宣稱自己取得了勝利,但實際上朝鮮半島的局勢與戰前毫無二致。然而美國的亞洲戰略視野變了,國內的政治平衡也被打破了。***

 

劍指東南

1950年6月15日,北韓六個師秘密開赴北緯38度附近,與駐紥在那裡的隊伍會合。同時大批工兵暗中加固通往南方主要幹道上的那些簡易橋梁,以便重達32噸的蘇製T-34坦克能順利通過。

24號晚上,天降大雨,北韓軍約90,000名士兵突破38度線一路南下。這是一場經過精心策劃的多路進攻,利用公路幹線及鐵路加速前進,行動異常敏捷。被包圍的南韓軍隊目瞪口呆,根本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

 

1945年,當 金日成被蘇聯扶植於平壤時,就對揮師南下統一韓國念念不忘,一再懇請 史太林准許他採取行動。 毛澤東的成功似乎加劇了他的挫折感。但沒有蘇聯的准許,他不敢輕舉妄動。 他一再向史太林游說,他兜售的想法十分簡單,聽起來似乎輕而易舉:只要他一發兵南下,南方人民就會立即揭竿而起,簞食瓢漿以迎王師,戰爭幾天之內就能順利結束。 但史大林不願與美國正面衝突。同樣,李承晚也認為,只要美國支持,攻克北方簡直易如反掌。

但美國國務卿 艾奇遜的一篇演說,改變了史太林的態度。***

艾奇遜似乎在暗示,韓國已經不在美國亞洲防禦範圍之內,而莫斯科則把艾奇遜的演說解讀為,如果韓國境內發生任何衝突,美國可能不會輕易介入。這真是天大的誤解,嚴重影響了共產主義勢力的形勢判斷, 史太林就誤判為:金日成南侵,美國不會插手。

史太林最終決定支持金日成行動,但又刻意保持距離,不願直接介入其中,在入侵問題上閃現半綠半黃的曖昧信號。 由於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人意表,並不一定會按金日成的預言進行,史太林可不想參加這代價高昂的冒險行動。

1949年10月 毛澤東在內戰的最終勝利,進一步刺激了金日成的渴望:中國解放了,現在是解放南韓人民的時候了。 但史太林告訴金日成,他是不會提供過多援助的。即是說,假如美國真的介入,金日成不該期望蘇聯派兵增援;如果打美國不過,找毛澤東吧。

這是史太林典型的一步棋。他既不出言反對,也不提供援助,就是把責任推給一個立足未隱、卻對他感恩戴德的新共產主義政權。毛澤東一直想要統一中國,但在台灣問題上卻遭美國橫加阻攔,如果他想清剿國民黨的最後陣地,他必須仰仗蘇聯的力量。史太林很清楚自己對毛澤東的影響力。

毛澤東向金日成暗示,想要速戰速決,就應當繞過城市,不要讓部隊陷入城市戰中,而要打擊 李承晚軍隊的軍事要地,速度是關鍵。*** 毛澤東並且詢問金日成是否需要中國在中韓邊境派兵,以張聲勢,防止美國介入。金日成一口回絕。顯然,在金日成看來,他的偉大歷險毋須中國人染指。他堅信,戰事不出一個月就結速。毛澤東覺得金日成語氣「傲慢」。

 

6月27日,也就是金日成的軍隊越過北緯38度線兩天後,他才通報中國當局。在此之前,中國只能靠廣擴報導獲取有關消息。當金日成接見中國大使,一口咬定是南韓首先發動攻擊,中國就知道這是大謊。 在「入侵」前幾週,蘇、北韓、中三方,由於某些深刻的歷史淵源,出現了相當的緊張和對立,彼此的互信度驚人地薄弱。****

6月25日清晨北韓軍南下時,南韓軍隊及其美國顧問團完全猝不及防。這場戰爭的雙方並不勢均力敵。北韓軍隊驍勇善戰,武器裝備也相當先進。他們的武器大多是專為這次進攻而由蘇聯新近製造。 士兵訓練有素,而且人數幾乎是南韓軍隊的兩倍,其中近一半士兵有豐富作戰經驗。 經毛澤東允許,大約45,000名曾在中共軍隊服役的韓裔士兵逐步調入北韓軍隊中。

南韓軍隊不僅缺乏訓練,高級軍官個個腐敗無能,士兵思想懈怠,裝備陳舊,基本上沒有作戰能力。在北韓軍猛攻之下,南韓軍隊節節失守,迅速分崩離析。6月27日,即北方發動進攻兩天以後,北韓軍就占領了距離北緯38度線以南六十里的南韓首都漢城,*** 而南韓守軍匆匆炸毀漢江上的橋粱,以便能有片刻的喘息時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59

SENSE隨筆130927你是內向抑或是外向的人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9/27/sense%E9%9A%A8%E7%AD%86130927%E4%BD%A0%E6%98%AF%E5%85%A7%E5%90%91%E6%8A%91%E6%88%96%E6%98%AF%E5%A4%96%E5%90%91%E7%9A%84%E4%BA%BA/

SENSE隨筆130927
你是內向,抑或是外向的人?
執筆人:蟬

內向與外向

心理學家 榮格Carl Jung於1921年發表名著《人格類型 Psychologische Typen》,將人格分成八個類型, 其中再歸為兩大「態度Attitude類型」: 「內傾型Introverts」和「外傾型Extraverts」,大概等於日常用語中的內向和外向。***

心理學界多年來基於榮氏的分類基礎不斷研究,發展出現今招聘(尤其是保險業)時常用的MBTI測驗等人格分類工具,企圖找出較適合受驗者的工作和發展方向。然而學界對於內向和外向性格並無清晰定義,除了因為性格特點複雜細緻外,對於如何分離和解讀實驗結果也存在相當大的問題。

《安靜》的作者Susan Cain提出一個非常獨特的分辨內向和外向的方法:假若你與很多人一起活動完畢後,即使過程很快樂,但卻很需要獨處才能恢復心理平衡(ie俗語所說“充電”)的話,你便是個內向的人;相反你需要和大夥兒活動才能“充電”,便是個外向的人。****

外向文化的堀起

今日主導世界商政界的美國,有不少重要人物都是哈佛商學院的畢業生,據說財富500公司裡有百分之二十的管理層皆從哈商畢業。 哈商的學生有著今時今日成功人士的典型特徵:熱愛社交、善於表達自己、自信、打扮入時整潔、笑容滿面,恍惚任何時候都準備好領導世界似的。

根據哈商一個難得性格內向的學生 陳冬形容,要合乎哈商文化,學生在發言時即使對內容不太確定也必需充滿自信;任何事都應該和同學一起進行而不應該單打獨鬥;要勇於發言,不要等到有完美答案才表達出來,因為有發言總比沒有好。

美國傳奇“人生教練”東尼Anthony ‘Tony’ Robbins的著作《喚醒心中的巨人》是最暢銷的“自我修養”書藉之一。 正如其他同類型的書一樣,他教導人們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他認為要變得更好,便要把自己的潛能釋放,爭取每次與別人相處的機會,盡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在人前展現,令別人記著並喜歡自己。根據東尼的說法,內向並不是不向別人推銷自己的原因,因為成功便是令人喜歡上自己。***

(覺得這些指引很眼熟嗎?皆因你認識SoChun!)

東尼大師其實只是美國人際關係導師傳奇 卡內基Dale Carnegie的翻版。卡內基是美國泛銷售文化的代表人物。 他生於二十世紀初的密蘇里州,年少時性格內向,身體瘦弱,是典型的內向男生。 大學時為了擺脫內向的人生而苦練演講技巧,直到他畢業時,正值美國極之需要銷售員的時代,社交和說話技巧成為巿場需要的技能,而他亦因緣際會成為 “成功的代言人”。

據美國文化歷史家Warren Susman形容,二十世紀美國社會從「強調品德character的文化」轉變為「重視個性personality的文化」。***

在品德文化的氛圍裡,理想的自我形象是認真,有紀律,並且值得尊敬:入暗室而不欺的本性,比在別人面前塑造的形象更重要。

觀乎英文字personality是十八世紀才出現的字詞,而easy-going的說法也是到二十世紀才流行,便會明白重視個性是近代的潮流。

巿場學和銷售行業的興起令廣告內容產生巨變, 廣告由以往直白介紹產品變為注重自我形象的打造,不關注形象便變成罪惡。 人生重點已再不是品德而是個性,而所謂的個性,就是討好其他人。***

舉例:日本個人用品品牌Gatsby一支洗面膏的廣告

性格天注定?

美國心理學家Jerome Kagan是當代最重要的發展心理學家之一。 他在1989年開始了一系列個性發展的研究,至今仍由他的學生繼續進行。 Kagan找了五百名四個月大的嬰兒,在哈佛實驗室進行45分鐘的評估研究,初步分辨出他們是內向還是外向的人。受試者兩歲,四歲,七歲和十一歲的時候再回到實驗室作後續研究。

各位可能覺得在那麼年幼的時候就斷定性格取向乃是言之過早,但研究結果卻顯示並非如此。

受試者在實驗過程中接受不同類型的刺激,例如汽球爆破聲,說話錄音,沾了酒精的棉花棒等,並紀錄他們的反應。 結果顯示大約四成的受試者保持安靜溫順,被稱為「低度反應組」;而百分之二十的兒童則嚎啕大哭,使勁地揮動著手腳,他們被稱為「高度反應組」。

Kagan實驗的假設是違反直覺的:他認為低度反應的受試者是外向的,而高度反應者則為性格內向的人。***

實驗證明Kagan的推測是對的,兩組受試者性格發展大多合乎預期,道理是甚麼呢?Kagan團隊相信人對外部刺激的生理反應如心率,血壓,體溫等都是由大腦中的杏仁核所控制的。杏仁核位於邊緣系統的深處,而邊緣系統是一種古老的大腦網絡,即使像老鼠這種歷史久遠的動物身上也可以找到。邊緣系統控制著很多生物的基本功能,如食慾、性慾和恐懼等等。***

Kagan實驗的假設是人擁有著敏感度不同的杏仁核***。 擁有高敏感度杏仁核的人感知到不熟悉的事物時,就會作出較大的反應,唾液中的皮質醇也分泌得越多。這表明了他受的心理壓力較大,似乎比低敏感度的人更加不舒服。

事實上高反應組的孩子不單對陌生的事物具敏感性,甚至對一般事物也更具敏感性,心理學家將這種高度反應稱為「警覺性的注意力」。他們的眼球運動比別人頻繁,在做決定前亦會比較各種可能的選項。

然則性格是天生的嗎?也不盡然。即使在高敏感組中,也有少部分兒童發展成外向性格的人。根據Kagan的學生及同事Carl Schwartz表示,環境與意志讓人的個性有很大的發展可能,但是沒辦法無限伸延並超出基因限制之外。

這個現象,稱之為「橡皮筋理論」:我們就像一條有彈性的橡皮筋,可以往外伸展擴延,但總有個界限。****

人透過學習,使用前額葉去“說服”和“安撫”杏仁核發出的過敏反應,將面對刺激的反應活動轉由大腦皮層應付,從而減低杏仁核的影響力。 然而杏仁核的反應是沒辦法完全排除的,尤其是在前額葉忙於處理其他問題的時候,杏仁核便會反撲,令壓力和恐懼再次產生。

這觀察似乎和《快思慢想》中所提出的系統1和系統2有很高的吻合度。

 

參考書:

《安靜,就是力量》

《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 2012, Susan Cai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9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