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橫財與恆財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wne.html

註:文章有誤,巴菲特不是猶太人,是德+法。 

 

   巴菲特是猶太人,控制歐洲金融命脈的羅斯柴爾德、華爾街的超級富豪摩根、第一個億萬巨富洛克菲勒、金融大鱷索羅斯、鑽石大王彼德森……也都是猶太人。就連今年7月1日上任世界銀行行長一職的佐利克,也是猶太人。

   我常常在想:同樣散落在全球各地的華人幾乎和猶太人一樣多,中國人和猶太人都是一樣聰明和勤勞,但為什麼他們在金融行業(財富行業)的地位卻相去甚遠?

   如果撇開制度的制約和歷史的原因,我想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或家庭財務教育。一個人早期基本價值觀的形成,主要依賴於家庭教育,特別是財富觀的教育。中國家庭的財富教育往往側重於賺錢(makemoney),而猶太人更強調:keep money。這裡的keepmoney觀念,絕對不是簡單的「存(攢)錢(saving)」概念,而是「財富管理(wealthmanagement)」和「讓錢動起來(make the money work)」的概念。

有一句大家都熟悉的俗語: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大部分的國人認為「橫財」是一個人脫貧致富的捷徑,中國人對「發橫財」的機會有極大的偏好和追求。在境外的華人社區中凡涉及「橫財機會」的,比如彩票、賭馬、賭球、賭博等活動,華人表現得比其他任何種族都踴躍。很多人會認為,如果沒有「橫財」,一個人只能是夠吃夠喝,永遠無法到達財務自由(financialfreedom)的彼岸。

而反觀猶太人,給人的感覺是:節儉(或摳門)、分毫必計。猶太人也有很多關於財富和金錢的寓言,比如,「上帝賜予光明,金錢散發溫暖。」猶太人把「金錢」視為「世俗的上帝」,他們可以調侃上帝,但絕不敢調侃金錢。

中國人在金錢上的表現往往是矛盾和迷亂的,一方面認為「金錢是萬惡之源」,但另一方面又極度渴望「橫財機會」。猶太人對金錢表現出的是尊重(不是崇拜)、嚴謹和理性。猶太人更相信一個人的財富積累需要長期的「恆守」,他們更相信「恆財」。正如猶太人的一句名言「一個人由幸福(富裕)到不幸(貧窮)只要瞬間;而一個人由不幸(貧窮)到幸福(富裕)卻要終生」。

巴菲特的投資生涯從1941年開始,當時年僅11歲的他買入6股CitiesService的股票;經過26年(1967年)其財富達到1000萬美元;再經過40年(2007年)財富達到620億美元,成為全球首富。在66年的過程中,他的財富很少有年份是「翻番」的,大部分年份裡都是保持了一個均衡的增長。巴菲特管理的BerkshireHathaway從1965年——2007年的年均複式回報率(compounded annualgain)是21.1%;累計回報率(overallgain)是4009倍。即在1965年,如果投資10000美元於巴菲特的旗艦公司,42年後資產價值達4009萬美元。顯然,巴菲特發的是「恆財」,而不是「橫財」。

把財富種在心裡

關於金錢觀,涉及到兩個重要的概念:How to make money和How to keepmoney。一般的人會認為前者比後者重要。但猶太人認為後者比前者更重要。猶太人注重理財的傳統由來已久。現在國際上很多著名的猶太人投資銀行家都是幾代人的傳承。

在十九世紀的德國,普魯士的貴族都有僱傭猶太人做理財顧問的習慣,「鐵血宰相」俾斯麥(Bismarck)曾形容猶太顧問是貴族們的「秘密武器」。1859年,俾斯麥就曾僱用了一位猶太銀行家Bleichroder作為他投資和金融方面的顧問。在隨後的30年裡,Bleichroder為俾斯麥創造了巨大的財富,而俾斯麥又利用巨大的財富擴大他的政治影響力,從而成就了他的政治抱負,將德國打造成為歐洲的工業強國和政治大國。

俾斯麥的財富在Bleichroder打理的近30年裡,保持了年均10%的複合增長,而俾斯麥每年都將利潤抽走,用於購買土地和森林。土地和森林就像銀行一樣提供穩定恆久的回報。他的算盤是:土地隨人口的增長,每年約增值2%;木材價格每年漲2.75%,合計4.75%;再加上森林每年的自然生長。這個收益就是無風險的收益。事實證明,雖然在後來的50年德國經歷了戰亂、通脹和蕭條,但俾斯麥的森林和土地卻一直穩定增值。可見當時這一投資策略高度的前瞻和預見性。

在十八世紀、十九世紀中國的經濟還是比當時的歐洲要強大得多,回想那個時候我們的祖先在做什麼?蓋大房子、修祖墳、蓋豪華的宮殿、建豪華的陵墓。我們的先人把財富埋在了地下(成就了中國盜墓行業的興旺);別人的先人把財富種到了地下或心裡。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後來當別人在用計算機計算財富的時候,我們還在靠撥算盤珠子計算財富的重要原因。

追求「恆財」即是按財富增長的內在規律,尋求高概率事件或機會,用時間的長度降低資產波動的風險,複利是「恆財」的加速器,這是一種可持續的財富增長方式。而「橫財」追求者尋求的是「低概率事件或機會」,即使運氣好,短期內獲得巨額的瞬間財富,但這樣獲得的財富並不會使一個人真正獲得財富自由。

大量的事實都證明:以錯誤方式獲得的「橫財」,最終都會以同樣的方式「返還」給市場(或賭場)。極端的例子就是賭博。幸運的賭徒在賭場裡可以贏得大筆的錢,但這些錢只是在他們手上停留瞬間,最終他們都會「返還」給賭場。我認識的一個賭場貴賓廳經理告訴我,每晚都有幸運的賭客贏了大錢,經他手開出的支票少則幾十萬,多則幾百萬上千萬,這些贏錢的大豪客短則隔日,長的半年一年,都會再度返回賭場,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將原來贏的錢又輸了回去,而且輸得更多。

一個人要達到「財務自由(financial freedom)」的彼岸,首先應該接受適時和正確的財務教育(financialeducation),但遺憾的是在我們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環境中,我們常常被灌輸了許多錯誤的財務觀念。我稱這些錯誤的財務觀念或教育為「負的財務教育」。

「負的財務教育」給個人的理財和投資帶來只會是「負財富效應」。只有先建立正確的金錢和財務觀念,才能用正確的方式獲得長久的財富,即「恆財」。那些用錯誤方式獲得的「橫財」,只是財富的短暫停留而已。

 

(來源:投資者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