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借公佈2013年業績之機,騰訊(00700.HK)宣佈現有股份將以1拆5的比例進行分拆,該計劃最快於今年5月中旬生效。
財報顯示,截至2013年底,騰訊總營收604.3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8%,淨利潤155.02億元,同比增長22%,每股基本盈利8.464元人民幣。
根據公告,騰訊目前以每手100股股份的買賣單位進行買賣。股份拆細生效後,拆細股份仍以每手100股股份為買賣單位。今日騰訊盤中股價557港幣,散戶若想購買該只股票,最低需資金約5.6萬港幣(含手續費),拆股後,只需約1.2萬港幣即可入手。騰訊控股稱,此舉將減低每股股份的面值及買賣價,提升買賣的流通性,從而吸引更多投資者並擴大股東基礎。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拆股是為了降低投資者入場成本,以增加靈活性。」有消息稱,19日騰訊CEO馬化騰在業績發佈會上如是說。
通常而言,上市公司拆細股票有利於擴大投資者基礎,吸引更多散戶投資者參與,增加股票的流動性,股東權益不變,公司的總市值也不變。
據財新網消息,一名外資基金人士稱,拆股的行為將在短期對騰訊的股價有不錯的推動作用,不過之後還需要看騰訊的基本面。不過,也有分析師認為,騰訊此次拆股令散戶接盤沒有壓力,是股價見頂的信號。
分析人士根據財報數據指出,騰訊的業績增長比較穩定,但是利潤率的情況不太理想。2011年騰訊利潤率為35.81%,2012年該數據為29.01%,2013年該數據為25.65%,連續出現下降。
「毛利下降和營收增長均因為2012年易迅並表,電商板塊大幅提升,但整個電商的毛利只有百分之十幾。」該分析人士稱。
根據財報,截至2013年底,微信及其海外版WeChat的合併月活躍用戶達到3.55億,同比增長120.8%;QQ的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同比增長74%至4.26億。
與此同時,財報披露,從2013年第四季開始,騰訊對手Q、微信,這兩個重要的移動產品的月活躍用戶數,進行了定義變更。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從每個季度的最後一個月用戶在微信或Wechat上至少發送一條信息,變為:至少發送一條信息,或至少登錄一次微信上的遊戲中心,或至少更新一次朋友圈。也就是說,騰訊對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數的計入方法放寬了,此前必須發送一條信息才算活躍用戶,現在除了上述,連登錄一次遊戲中心或更新一次朋友圈,也算上了。
根據公告,未來騰訊將深入佈局幾大長期性項目,分別是移動支付、O2O(online to offline)、微信國際市場推廣和網絡視頻服務。
此前,騰訊戰略投資大眾點評網、搜狗,注資電商巨頭京東不難看出其對O2O平台前景相當看好;隨後申請民營銀行,和中信合作試水虛擬信用卡是涉足金融行業的積極表現。不過,虛擬信用卡已被央行緊急叫停。3月13日,在央行下發暫停虛擬信用卡及掃碼支付業務的文件後,騰訊市值一日蒸發超過400億港元。
2013年,騰訊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較2012年增加90%至56.95億元,這項增加主要反映在國際市場加強了微信海外版WeChat的推廣活動以及網絡遊戲、移動工具和電子商務的廣告開支。
早在去年2月底,騰訊即成立微信美國辦公室,負責美國微信用戶的發展及研究、公司客戶關係的建立及拓展合作,這也被視作騰訊國際化戰略的「先遣部隊」。
前述《第一財經日報》報導援引一位騰訊內部人士聲稱,「在把搜索、電商業務『外嫁』搜狗、京東之後,屢次陷入被賣傳聞的視頻業務仍將獨立發展,以及加碼 WeChat國際化挑戰被Facebook收購的WhatsApp等巨頭;O2O戰略還將會繼續補貼,繼續推進移動支付,直攻阿里腹地。」
| ||||||
儘管有不少歷史數據背書「升息對於高收債衝擊不大」,認為高收債的後市樂觀,但聯準會主席葉倫卻又點名其價格偏高,如此氛圍下,投資人面對手上的高收債基金,仍該保持警覺。 撰文‧周思含 在升息預期快速攀高的市場氛圍中,整個九月,高收債的資金流出情況可用「愈演愈烈」來形容;儘管十月第一周在全球股市大跌下,高收債基金重獲資金流入,但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氛圍,仍已彌漫高收債基金市場。 避險守則一:以長期資金介入觀察研究機構EPFR每周公布的全球基金資金流向,九月上旬全球高收債基金罕見地連續兩周出現資金淨流出,隨後一周小額流入,但在九月最後一周,高收債基金又一舉流出十五.六億美元。 有趣的是,最近這段時間各家機構對高收債基金所提出的正面看法,其實頗具說服力。部分資產管理業者把美國聯準會利率與花旗高收債指數的變動畫成曲線圖,歷史可證,每當聯準會進入升息循環時,高收債指數幾乎都能同步上揚。 南台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朱岳中解釋,高收債可說是「與景氣連動性最高」的債券,因此,雖然升息會對價格造成短期壓力,但也代表經濟正面發展,長期來看,其實是利多於弊。 富蘭克林華美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經理人謝佳伶則表示,美國第二季GDP(國內生產毛額)初值折合年率成長達到四%,擺脫第一季經濟因嚴寒氣候影響而呈現萎縮的局面,這對高收債的展望應屬正面。 看好的理由十足充分,那麼投資人又為何急著殺出手中的基金?問題在於,市場正擔心高收債價格已經出現泡沫化危機。今年七月,聯準會主席葉倫接連點名了許多價格泡沫化的金融資產,她直指,高收債的價格已經「太過牽強」。 整體看來,歷史數據強力說明高收債的明天仍然光明,但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人物又昭告天下必須提高警覺,如此矛盾之下,投資人應該如何面對手中的高收債基金?簡單的說,續抱有理,但也有三個防患未然的「避險守則」最好放在心上。 首先,是盡量以長期資金介入。理由很簡單,至少在升息初期,高收債價格必將受到利率調升的影響;事實上,債券的總報酬率是包含了價格漲跌與配息水準綜合考量,依過去經驗,當高收債基金的總報酬率降至五%以下時,通常就代表基金的淨值極可能出現跌價,而根據富蘭克林投顧的預估,未來一年高收債基金報酬率恐怕就在五至七%。 對此,基金教母蕭碧燕表示,如果你打算長期持有,那麼,短期的價格波動的確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畢竟只要基金沒有踩到太多違約債務的地雷,長期持有必有利息收益,但若是用短期必須動用的資金投入高收債,那麼,未來一年有可能會被迫賠錢賣出。 避險守則二:緊盯利差 利差是指高收益債與政府公債殖利率的差距,若利差太小,代表投資高收債所獲得的利息與政府公債差距有限,既然高收債的風險遠大於政府公債,投資人自然會對高收債興趣缺缺,造成價格下跌。 之所以要說未來一年必須「緊盯」利差,原因在於,過去這段升息揣測滿天飛的時間裡,高收債的殖利率沒有太多變動,但美國政府公債的殖利率卻已大幅彈升,如此一來,高收債的利差已經快速縮小,目前約在四三○個基點左右,已低於過去十年約五百個基點的平均值。如果這個現象持續下去,高收債的跌價速度與幅度,可能都會比你原本想像得更快、更兇。 其實,幾乎已經紅了五年的高收債,如今的確走到了一個略顯尷尬的處境,若美國如期升息,高收債必然會出現短期的價格衝擊;但若升息速度比預期來得更慢,投資人應該高興嗎?或許也不宜。畢竟這多半代表美國景氣復甦不如預期,而在一個景氣不振的環境中,必須以高利率向外借錢、發行高收債的企業,財務壓力必然升高。 避險守則三:觀察違約率 因此,留意違約率的變動狀況,是你未來一年高收債避險守則的第三條。 違約率,是指債券發行機構無法按時償還本金或利息的機率;當違約率升高,債券價格自然下跌。根據美銀美林調查顯示,截至七月底,全球高收益債券過去十二個月平均違約率仍持續下降至一.二九%,低於長期平均。 由數據看,此時或許還不是太過擔心違約率攀高的時候,但若明年第一季聯準會繼續「鴿派當道」、始終不願更積極地釋出升息風向時,眾人或許歡欣,聰明的高收債投資人則該開始冷靜看看高收債違約率的變化,是否透露美國景氣出現大問題了。 |
A股熔斷,給市場最大的感受,就是快。
4天4次熔斷,A股很受傷
4天內第4次熔斷(兩次觸發5%熔斷閾值,兩次觸發7%熔斷閾值),A股第二次因熔斷提前休市。進入2016年的A股,劇情跌宕起伏絲毫不亞於2015年的那個夏天。
今日(7日),兩市雙雙低開,不過隨後便是急速的下跌,滬深300指數於9點42分跌幅達到5%,觸發第一次熔斷。不過,暫停15分鐘後,市場並未有起色,反倒是磁吸效應導致滬深300指數迅速下跌至7%,市場再次熔斷。A股提前休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由於市場觸發熔斷並休市,今日兩市成交量同樣出現地量,滬市成交僅800億元,深市成交1080億元。
A股熔斷,創造了世界紀錄,也必將載入A股史冊:
首先是超越美國。美國股市在1988年實施熔斷機制,卻在1997年才首次觸發。此外,美國股市至今也只有一次熔斷紀錄。A股4天內已經4次觸發,兩度暫停交易提前休市。從首次觸發時間以及觸發次數上已經超越美國。
第二點就是跌速快。今日市場再一次出現了千股跌停,其中跌幅超過9.9%的個股達到了1784只;跌幅超過9%的個股達到2198只。從9點33分開始,A股幾乎呈直線下跌,中途並未震蕩。觸發5%熔斷閾值並恢複交易後,跌速進一步加快。按上海、深圳交易所上午公告,實際交易時間僅15分鐘。即便是2015年市場調整之際,其單日下跌速度同樣難以與今日相比。
第三點就是拋壓大,熔斷快。熔斷時代,與之前市場調整最大的不同就是在達到熔斷閾值後便暫停交易。對於後續資金來講,無論是自救還是抄底都是無濟於事。其實從滬深300的不少權重走勢可以看出,今日中國平安、建設銀行、浦發銀行等個股均有資金在試圖拉升。例如中國平安,其股價在9點58分迅速拉升,不過拋壓太大,股價迅速下跌,隨後滬深300觸發7%閾值,暫停交易。
第四點就是收盤早。20余年雷打不動的3點收市在進入2016年後迅速顛覆,4天內兩度提前休市,今日更是開盤半小時便休市,同樣創造了A股歷史紀錄。
6.66萬億市值不見,股民人均浮虧超10萬
1月4日和今天,A股四次觸發熔斷且提前休市。這兩天,A股實際上只交易了155分鐘(1月4日140分鐘,今天只有15分鐘),但這一部長電影的時間,卻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力:
上證指數下跌488.87點,相比2015年12月31日收盤點位下跌了13.8%;
深證成指下跌了2018.26點,相比2015年12月31日收盤點位下跌了15.9%;
創業板指數下跌了436.66點,相比2015年12月31日收盤點位下跌了16.1%。
冷冰冰的跌幅,或許還不夠直觀,我們如果將這些點位換算成財富,則這155分鐘的破壞力讓人感到恐懼:
據同花順數據,2015年12月31日A股總市值為52.92萬億;
今天還沒有總市值統計數據,但鑒於上證指數跌幅為7.32%,深證成指跌幅8.35%,創業板指數跌幅7.21%,給今天的總市值數據保守算一個縮水幅度7%,則A股目前的市值為46.27萬億(昨天總市值為49.75萬億)。
也就是說,這155分鐘,A股總計損失了至少6.66萬億元的市值。
中登公司公布的最新投資者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2月31日,A股持倉投資者數量為5026.28萬人,平均下來,這155分鐘每個投資者虧損的數額為10.53萬元。而有機構統計,去年全年股民平均盈利也不過2萬元。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證監會9月23日消息,證監會按法定程序核準了12家企業的首發申請,新華網上海銀行等企業過會,募資總額不超155億元。
其中,上交所5家,包括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五洲新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能科節能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電魂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交所中小板2家,包括深圳市和科達精密清洗設備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黃山膠囊股份有限公司。
創業板5家,包括北京萬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無錫路通視信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鰲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集智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和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證監會稱,本次將有無錫路通視信網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古鰲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杭州集智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和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直接定價發行。上述企業及其承銷商將分別與滬深交易所協商確定發行日程,並陸續刊登招股文件。上述12家企業的籌資總額預計不超過155億元。
截至2016年9月22日,中國證監會受理首發企業837家,其中,已過會91家,未過會746家。未過會企業中正常待審企業689家,中止審查企業5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