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大摩稱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困境被過度誇大 蘋果股價刷新紀錄

已經成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的蘋果公司(AAPL.O)再次刷新該股股價的最高收盤紀錄。摩根士丹利分析師凱蒂·胡伯蒂(Katy Huberty)此前發布了對蘋果利好的研究報告。

據Business Insider報道,在周二在給投資者的一份說明中,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胡伯蒂將蘋果的目標股價從150美元上調至154美元,並為即將到來的iPhone 8進行了幾個預測。

胡伯蒂在研報中指出,蘋果在中國市場的困境被過度誇大,她認為“蘋果將從中國本土智能手機品牌手中搶占用戶,中國1/5的本土品牌智能手機用戶有可能轉向iPhone。”

她還認為,今年秋季iPhone的重大更新將推動用戶對設備的升級,而這將有助於蘋果市場份額的增長。

她表示:“除了對當前iPhone產品的更多適度升級之外,我們預計蘋果將推出一款價格更高的產品,配備AMOLED顯示屏,並帶來弧面外觀、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無線充電技術、3D傳感器,以及更多先進的人工智能軟件功能。盡管我們看到所有地區蘋果最高端用戶的升級加速,但我們的研究表明,中國用戶對於新技術和新尺寸調整更敏感。”

蘋果股價周二蘋果股價收於136.68美元,漲幅0.71%。此前的最高收盤價為上周五的135.72美元。周二盤中,蘋果股價創下歷史新高136.75美元,之前的盤中價紀錄是2月15日的136.27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456

讀書札記170313人、國家與戰爭(一) 盧梭的 獵鹿困境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7/03/13/%e8%ae%80%e6%9b%b8%e6%9c%ad%e8%a8%98170313%e4%ba%ba%e3%80%81%e5%9c%8b%e5%ae%b6%e8%88%87%e6%88%b0%e7%88%ad%e4%b8%80-%e7%9b%a7%e6%a2%ad%e7%9a%84-%e7%8d%b5%e9%b9%bf%e5%9b%b0%e5%a2%83/

讀書札記170313
人、國家與戰爭(一) 盧梭的 獵鹿困境
掌門執筆

《人、國家與戰爭Man,The State,And War:A Theoretical Analysis》 (1954初版,2003三版) 華爾茲Kenneth Waltz
本書堪稱 政治學「國際關係」學門劃時代的經典著作, 華爾茲 藉此開創「新現實主義」學派,成為一代宗師. (他的理論如今不再 “新” 了,被標籤為「守勢現實主義」.) 上世紀下旬,本書與「新自由主義」學派宗師 基歐漢Robert Keohane的《霸權之後After Hegemony》(1984)並稱雙璧, 共同弘揚 國際關係學門成為政治學的顯學.

西方現代政治學發端於十七八世紀歐陸的「啓蒙運動」思潮. 為了掙脫神學「宿命論」的羈絆,開創「人本/人文主義」哲學, 大學者們苦心擬想人類社會的起源狀況,作為文明的起始指涉點, 以構築新型社會理論,來指導當前的政治活動. 這些有趣的見解和猜想成為了現代「政治學」的濫觴.

人類進入社會之前的生活階段被描述成某種
〈自然狀態〉.
關於「自然狀態」的性質共提出了三種主要學說, 全都假設那時候的人類是「自由」的,即不受約束的. *** (ie術語是「消極自由」.)
最先提出的(也是最有sense的) 是 霍布斯混亂無序而又野蠻殘酷的恐怖境況, 他形容是 “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ie “人人相食”),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無政府狀態」.*** 人類為了逃離苦境,於是託庇於有力的 “王者”, 交出自由,換取安穩. 霍氏論証了社會的起源是「王權統治」,其性質從屬於內部統制和安全事務.***

洛克的設想剛好南轅北轍,自然狀態一片和諧安樂, 人類建設社會是為了進一步發展合作和交換.*** 拓展市場首先要明確「產權」,於是人們交出部分自由, 以換取交易暢順,產權保障,與及發生爭端時得到公正的仲裁. 洛氏設想的社會起源是「契約政治」,其性質從屬於經濟生活和法律事務.***

盧梭也是契約論者,也從經濟面著眼,但想像中的情狀卻是一片匱乏窘迫, 而人類建設社會純然是為了糊口果腹,掙紮求存. 他寫出著名的《社會契約論》, 以一個出色的比喻提舉出社會的起源,是為「獵鹿比喻」.
話說漫長的冰河時期生態雕敝, 人類被迫放棄小群體 漫遊採獵的生活型態, 轉型為 集體捕獵大型草食動物以謀生計. 捕獵群居的牛羊鹿馬需要大量人手協同行動, 設置阱,驅趕獵物,殺戮屠宰,運輸分配. 較諸遊團採獵,這需要遠為複雜的社會組織和高明的規劃領導, 社會就從組織和領導中誕生,代價是成員喪失了自由. (不過,據說他們雖然失去了「消極自由」, 卻獲得了「積極自由」,即生活選項增多,以為代償.)

獵鹿一喻,局中有局,非比尋常.
〈盧梭的獵鹿困境〉
遊戲設定: 今有五名原始人捕獵高手,從上古石刻祕笈中學得五行陣法, 每天可獵得大鹿一頭,足夠五人果腹所需. 但工作規條是各人必須按陣法據守五行方位, “不可須臾離也”, “守株待鹿”, 發動陣法圍捕,如此將萬無一失. 不過如其中一人離陣他去, “可離非陣也”, 則陷陣之鹿必會從生門逃出,從而功虧一簣.
又,五行大陣依山形佈局,其地常有野兔出沒. 對任一高手來說,捉野兔不難,但追逐之則需離陣多時, 這會招致陣法崩壞,無法獵鹿. 兼且一兔只夠一人食用,四位手足必然…..捱餓加翻面.

遊戲情境:某天某刻, “白虎方位”的獵手忽爾察覺一頭野兔在其地盤冒出, 正向 “朱雀方位” 逸去. 電光石火之際,他要作出決策, 是離陣逐兔,還是守陣待鹿? 逐兔(暗含著一人獨食)保証本人今日可免捱餓,但眾家兄弟必會翻面; 守陣則顧存了陣法,但不保証今日必可得鹿. 這是典型的決策兩難.
直觀上看,這只是個人的 “天人交戰”,原始經濟學與倫理學之爭. 只要各人理性充盈,道德高尚,情況看來是樂觀的…..

惟是盧梭sense利害,提出的困境並不止此. 他考慮到「智人」非凡的心智與現代人並無分別, 除了能夠思考自身的境況和價值觀,還具備「同理心」. 棋經有雲:「他人有心, 余忖度之.」就算本人足夠高義和理性, 但“朱雀位” 條友一向…..,難保他….. 曹子曰 “寧我負四友,莫使朱雀負我.” 不是大有道理嗎?
盧梭的結論是 「只有一個全由 “真正基督徒”構成的人群才能自動自覺地做到守義.」(但基督不知幾萬年後才降世. ), 否則必須強力結盟,集體制裁,以維持紀律. 盧氏設想的社會起源是「盟約政治」, 其性質偏向於社會組織和公共活動.***

原理上盧梭的「獵鹿困境」已經完全入於現代經濟學「博弈論」範疇, 利害之處是他比 馮紐曼的「囚犯困境」早提出二百年!

〈現實主義〉
如上述,現代政治學始於 霍、洛、盧諸西方大儒,他們的共通點是前社會的人類是「自由的」, 這暗設了 “個人” 存在先於 “社會”, 並由此衍生出個人福利至上的「個人(本位)主義」思想.*** 而 “自由” 則被視為一切幸福的根源,甚至於“不自由,毋寧死.” 這種對自由的至尊價值定向,開創出全方位的現代哲學思潮, 反映在政治學上面是「自由主義政治哲學」; 在經濟學上面是「微觀經濟學原理」.

回到 “國際關際” 學門,「自由主義」學派得承遺緒,向居主流. 該派認為國際事務性質與國內事務相仿彿, “國家”與“國際社會” 的關係, 就好比 “國民”與“國家” 的關係一樣.*** 這推衍出三個基本點:
1國家是國際政治中的主要行為體.
2國家的內部屬性, 對其外部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 舉例, 民主國家傾向以和平妥協手法解決國際糾紛,專制國家則否.
3國家的行為不能單純地從 “權力運作” 面向作出解釋, 而有其背後的政經道理; 正如人的行為不能單從 “利害盤算” 作出解釋, 而有其背後的文化倫理一樣.
由於觀察到現代國家內部日趨民主和法制秩序, 推論(或臆測) 國際社會前景樂觀,世界大同,指日可待.***

但是到了上世紀二戰前後,國際風雲急迫,合縱連橫,戰和無定, Carr和Morganthau等一派美國學者總結當代外交史, 察覺到國與國之間的行為並不像自由主義者所憧憬的那樣子 洛克式斯文, 而是一派 霍布斯式的叢林境況.*** “文明國家” 和 “野蠻國家” 的行為一般地野蠻,並無二致.
他們建立了新型國際關際理論, 開創了「現實主義」學派. 該派也有三個基本點:
1國家是國際政治中的主要行為體. 這點與自由派相同,矛盾的是
2國家的內部屬性對其外部行為無甚影響. 而且
3國家的外部行為只能單純地從 “權力運作” 面向作出解釋, 其背後的道理則源於國際關係的結構特質.**** 此點極其重要.

現實主義者壓倒一切的前設是:「國際社會確實處於無政府狀態」,因為尚未看到任何建立法律秩序的可能性.*** 叢林中的人類為了逃避戰爭, 只得託庇於有力者的強腕,形成「王權政治」; 同理, “國際叢林”中的 “國家”為了逃避戰爭, 也只得託庇於有力的強國,於是形成「國際霸權政治」. (當然這個霸主角色就非我 大美利堅莫屬了!) 「霸權」是國際和平的必要條件,**** 雖則尚未充份.

可以說「自由主義學派」是 洛克思想的延伸; 而「現實主義學派」則是 霍布斯思想的延伸.*** 下篇才講述Kenneth Waltz的「新現實主義」學理,敬請留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864

內外交困,直播商業化寡頭博弈困境:向左或是向右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7/0328/162201.shtml

內外交困,直播商業化寡頭博弈困境:向左或是向右走?
曾響鈴 曾響鈴

內外交困,直播商業化寡頭博弈困境:向左或是向右走?

如今的直播市場可謂春風不得意,寡頭時代或將到來

2017年伊始,直播市場就好不熱鬧。先是2017年1月前後國家相關部門嚴查了“無證”及違規直播平臺,高達9萬個直播間被關閉,超過3萬個主播賬號被封禁……。接著2月份,隨著光圈直播倒閉,倒閉和虧損等負面字眼也纏繞在直播市場中。而政策與亂象之外,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這個被熱炒了數年的直播市場將在2017年迎來洗牌。那麽是背靠微博的一下科技(一直播母公司)、歡聚時代(YY直播母公司)和陌陌等“大佬”主宰市場,還是說將有後起之秀後發制人?

內外交困,直播市場春風不得意

據相關數據統計,2016年中國共有大大小小300多家直播平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美女”和“色情”等荷爾蒙刺激元素是眾多直播平臺“吸睛”的主要手段。龐大的直播流也平臺內容監管帶來挑戰。2016年至今,直播平臺上的涉黃、涉暴甚至涉毒的直播內容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從2016年下半年至今,《關於加強網絡表演管理工作的通知》、《關於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和《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等多個針對直播市場的規定相繼實施。

至此,問題已經搬上臺面——那些曾打“色情”擦邊球的直播平臺,色情經濟被大幅縮減,收入單一,依靠打賞的他們如今又該何以為繼?

另一方面,直播市場的大多數參與者都處在賠本賺吆喝的沼澤地中。最近的事件是今年2月中旬,光圈直播這家早在2015年9月就已拿到1250萬元人民幣天使輪融資、估值高達5億元人民幣的直播平臺,突然倒閉,背後的原因讓人深思。更重要的是,光圈直播的倒下並不是個例。據不完全統計,在國內300多家直播平臺中,1/10的平臺已經死亡,如微播、網聚直播、貓耳直播、咖喱直播、愛鬧直播、趣直播和美瓜直播等數十家直播平臺銷聲匿跡。同樣,國外市場也是類似,2016年10月,“直播鼻祖”Meerkat死亡,令人唏噓不已。它曾有百萬用戶,走紅時估值高達4000萬美元,但在2016年被推特收購後,夾在Periscope和Facebook Live之間依舊無法茍延。

在這樣一種內外交困的現狀之下,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直播行業如果不能在商業變現方面有所突破,很有可能在百播爭鳴後留下一地雞毛。

虧損與倒閉之外,寡頭化初現端倪

沒錯,種種跡象表明,2017年很有可能成為直播市場的洗牌期。截至2016年11月30日,全國共有31家直播公司完成共36起融資,涉及總金額108.32億元人民幣。然而2016年直播行業整體營收只比融資總額高出1/3,這樣的數據放在任何一個行業都是畸形的發展狀態。因此可以斷定2017年,那些資金薄弱或變現跟不上的中小直播平臺將被掃地出門,而一些跑在市場前列的直播公司將更具話語權。

縱觀當前市場,問哪些直播公司有“寡頭像”呢?從一下科技(一直播母公司)、歡聚時代(YY直播母公司)和陌陌三家公司身上可窺一二。

一下科技,旗下三個移動視頻平臺——秒拍、小咖秀和一直播。根據今年2月下旬,微博發布的2016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顯示,截至2016年底,微博月活躍用戶全年凈增長7700萬人,至3.13億人,移動端占比90%。同時,微博的盈利能力進一步提升,2016年第四季度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運營利潤率達到35%。微博的二次崛起離不開一下科技的移動視頻業務支撐。

而同時,微博也是一下科技最大的投資方,二者無論從資金或是業務方面,關系都相當密切。自2013年,微博一共參加一下科技4輪投資,累計投資1.9億美元。值得註意的是,財報中還顯示,微博在視頻和直播上的布局已經取得一定成效,2016年12月,微博視頻的日均播放量相比上一年同期大幅增長了713%,廣告和營銷營收較上年同期增長47%,至1.295億美元。言外之意,為微博提供短視頻和直播服務的一下科技的商業價值增長也必定可觀。這也是為什麽說一下科技有“寡頭像”的原因——背靠微博,產出的內容又反哺微博,發展勢頭正猛。

當然,如此大的直播市場,註定不會是一個人的狂歡。2016年直播收入最高的是YY的母公司歡聚時代,其2016年第三季度凈營收為20.898億元人民幣,凈利潤為4.000億元人民幣,而它的直播服務營收17.904億元人民幣,在整體營收中占比達85.67%。此外,歡聚時代CEO陳洲還表示,2015年第四季度至2016第三季度這一年中,直播共為歡聚時代帶來約80億元人民幣收入。由此可見,歡聚時代不僅在直播市場賺錢了,發展勢頭也同樣兇猛。

同樣,作為僅次於微信和QQ的移動社交平臺,陌陌2016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直播業務產生營收1.086億美元,占陌陌整體收入(1.57億美元)的69.17%。可見,陌陌接下來必定會將直播視為公司核心業務。

除了這些,諸如映客和花椒直播等平臺也有“寡頭像”,他們的月活躍用戶數都比較多,其中映客在2016年9月的數據統計中,月活躍用戶數達到了驚人的1.13億人。

步履蹣跚,直播市場問題出在哪里?

雖然寡頭化時代即將來臨,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直播市場還存在諸多問題。即使是上述的具有“寡頭像”的一下科技等直播公司,也不能高興得太早,就更別提那些行走在虧損與倒閉邊緣的中小直播平臺了。

據業內相關媒體測算,目前大部分直播平臺不算主播和員工的人力成本,光是帶寬費用成本就在3000萬元人民幣以上。以虎牙為例,2016年第三季度該平臺營收約1.97億元人民幣,成本卻接近2.7億元人民幣,虧損超過7200萬元人民幣。以此類推,中小型直播平臺雖然成本費用相對降低,但營收也同步降低,虧損照舊。所以變現問題不解決,而融資又跟不上,那麽故事的結局可以參考光圈直播。

其次,資本遇冷。資本市場進入寒冬是整個互聯網領域遇到的困境,任誰也不能一時半會改變這個大環境。而在這個大環境下,資本變得越發謹慎起來,可預測2017年直播市場的補貼燒錢是不大可能發生了,投資數量和金額也將會斷崖式下跌。那變現能力差的直播平臺又該怎麽辦?

最後,直播平臺內容同質化。隨著直播產業的不斷演進和分化,業內人士將直播內容分為三大主流模式——遊戲、秀場和泛生活。但這為數不多的三種模式,往往會很快就使用戶產生審美疲勞,拉不出差異化的體驗,繼而嚴重影響直播平臺的發展。

欲執牛耳者,該從哪些方面發力?

直播市場的前景毋庸置疑,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國內直播用戶達到3.25億人,占國內網民的45.8%。如此龐大的用戶群體必然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業內預計,直播市場到2020年總產值將超過一千億元人民幣。這麽大一塊蛋糕,人人皆想食之,可用何種方式,才會顯得吃相優雅,且能吃到更多蛋糕呢?或許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流量變現方面

如何將龐大的流量進行商業價值的深度挖掘,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是直播平臺的核心訴求。

其一,硬廣和軟廣是最直接粗暴的方式。硬廣很好理解,就是在直播平臺上的顯然位置植入廣告,2016年,映客一則內容營銷套餐開出2000萬天價引起軒然大波,開屏廣告刊例更是達到微博的26倍。直播平臺將重心轉移到商業變現方面是直播下半場的主要策略,但硬廣刊例價對於品牌方來講最重要還是尋求性價比,硬廣售賣不應該是平臺發力的主要方向。

軟廣拼的是創意,通過直播間品牌定制裝飾墻、直播打賞禮物等場景化的構建方式,能夠弱化廣告感,增加品牌情感。例如,在2016年奧運期間,一直播則聯手脈動定制“脈動金幣”禮物,在全站實現品牌強力曝光,借勢奧運熱點,多個熱門直播間出現脈動金幣,用戶每刷一份禮物,就是一份廣告,直播間有多少觀看,廣告就達到多少曝光,對於品牌而言,無疑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其二,整合營銷。實際上,無論是硬廣還是軟廣,都停留在傳統廣告售賣層面上,沒有體現出直播平臺獨有的優勢。而整合營銷,在目前看來,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直播平臺的主要營收方式。利用直播打造營銷盛會的方式,能精準的將產品和廣告信息傳遞給用戶,達到平臺、品牌、用戶三方共贏。或許不少人對直播廣告普遍的認知是,直播廣告是做不起來的。因為直播是註意力經濟,人們關註的自然是主播,沒有人想去看廣告。真的這樣嗎?非也,去年8月,柳巖通過淘寶直播10分鐘,賣出了2萬件核桃、4500件檸檬片和2000多件面膜等。同樣,在一直播上,喜劇明星沈騰和馬麗登上一直播玩了次場景營銷,3萬份金龍魚產品在15分鐘內售罄,更有一直播一小時賣出美的空調一天的銷售額、一場直播售出15萬份威露士洗手液等例子,不勝枚舉。

其實對於整合營銷而言,拼的是平臺資源。回看一直播與歐麗薇蘭的活動,邀請了沙溢胡可、陸毅鮑蕾兩對夫妻在一直播上直播還原“鋒味菜”,線上通過明星、一直播、微博三方宣傳,線下通過分鐘廣告覆蓋辦公樓與公寓,整合線上線下成一個閉環,明星直播現場代言式導購,再導流到銷售平臺,搭建起“直播+明星+電商+分眾+微博”的矩陣,兩場直播總計收獲了6000萬粉絲互動。而對於一直播而言,還有一個殺手鐧,其與同公司秒拍、小咖秀兩款產品形成的聯動效應,直播中觀看量、評論量高的地方通過後臺自動捕捉剪輯到秒拍、小咖秀上進行二次傳播,品牌傳播效果裂變式增加。

2、UGC(用戶原創內容)方面

直播平臺內容同質化現象眾所周知,所以有什麽方法能打造出平臺特有的內容呢?在直播市場,除了遊戲、秀場和泛生活之外,實際上直播平臺還有財經、母嬰、創投、旅遊等海量垂直內容縫隙可供挖掘。

實際上,目前直播市場上,諸如陌陌、映客和一直播等平臺已經在這些細分領域有所行動。比如,陌陌利用自家的社交平臺在直播市場玩得風生水起,映客邀請到高圓圓、劉濤、汪涵以及天天兄弟團等明星加盟直播,也帶來了客觀的用戶流量。在一直播2017年發布的首份內容榜單中,通過對平臺內容進行多維度梳理,在其運動、星座、娛樂、教育等40余個垂直內容類別中發現,運動、娛樂等領域用戶粘性更強。

直播平臺內容方向上的布局,看似與商業化並無直接關系,然而,這確是平臺長久存在之根本。只有靠優質的內容留住並擴大用戶群,而後的商業邏輯才有立足之地。就一直播而言,擁有董路、陸琪等優秀內容供給方,1月內容榜單中前十名的場均觀看量更是達到100萬以上。故此,一下科技創始人兼CEO韓坤曾表示:一直播在上線當月收入就已過億,目前一下科技的營收一半來自於直播的收入。

3、商業模式方面

前面兩點是策略問題,而商業模式就上升到戰略層面。今年年初,一下科技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四地舉辦商業推介會,將商業化提升至公司的戰略層面,可謂是商業化最積極的一家移動視頻公司。一下科技高級副總裁劉新征在會上表示——將三款產品融合起來,為品牌提供定制營銷方案,成為移動視頻行業的營銷商。將公司秒拍、小咖秀、一直播三個產品進行交錯式、捆綁式銷售,整合全平臺資源,三把利劍全部指向商業變現無疑是個聰明的打法。

最近的例子是,過年期間“秒拍星拜年”活動與大寶品牌的合作中,邀請郎平、林更新等明星使用大寶品牌定制模板錄制“星拜年”視頻,並引發網友自發模仿和轉發,達到很好的品牌互動曝光效果。最終,大寶活動總曝光5.3億次,總播放量超過4000萬,視頻參與數超過5000支。緊接著,在2月中旬,秒拍啟動了短視頻6S貼片廣告,成為移動視頻領域啟動前貼片廣告的第一家平臺,首次試投放的活動廣告,投放了簽約秒拍的50個頭部達人賬號,僅2天時間,視頻播放量達1.3億次,成績斐然。

做為直播平臺,一直播與秒拍、小咖秀既相互獨立又互相聯結的配合每一場廣告營銷,依據品牌調性與目標效果等需求較差選擇,並最終定制完整營銷方案,是一直播進行的商業變現差異化打法,也是目前直播行業中較成系統的商業模式。

最後,肯定還有一些盈利方向等著直播公司們去探索、布局以及角逐。至於2017年,一下科技、歡聚時代、陌陌、映客、花椒直播以及BAT等巨頭,誰能率先在直播市場取得寡頭的席位,咱們還是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吧!

直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193

事發前輝山乳業再借78.3億 銀行或陷“囚徒困境”

輝山乳業(06863.HK)事件繼續發酵,平安銀行的超過20億港元的股權質押貸款,能收回多少是未知數;然而各種相關數據顯示,其他銀行的情況也好不到哪里,銀行的風控為什麽會脆弱到這樣的地步?

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就在“東窗事發”之前,輝山乳業竟然可以在上一個報告期,半年內向銀行新增借款達到78.3億;這也反映銀行風控的存在的各種嚴重問題,在出事前債權人早已經陷入“囚徒困境”的局面。

到出事前的最後階段,輝山乳業繼續通過融資租賃的方式籌集資金,有業內人士認為,租賃公司依賴銀行轉介業務擴張規模,風控缺失;到了最後各種債權人依然希望政府可以協調企業渡過難關。

半年凈新增借款逾31億

輝山乳業現金流量表顯示,截至2016年9月底的半年時間內,“新增銀行貸款及其他借款所得款項”,達到了78.3億元,2015年同期數字僅僅為40.68億元;“銀行貸款及其他貸款還款”則為47.09億元,2015年同期則為17.74億元。

由此可見半年內,輝山乳業貸款凈新增達到了超過31.2億元,除了允許借新還舊以外,銀行還“慷慨”了一把。

2015年輝山乳業曾經大量回購自身股份,截至2015年9月底半年內,“購回自身股份付款”達到了14.84億元;綜合上述幾個因素,這使得截至2016年9月底的半年內,“融資活動所得現金凈額”達到了25.7億元,比2015年同期的0.733億元大幅增加。

3月28日早上,輝山乳業發公告回應市場質疑,此前市場上傳言公司大股東楊凱挪用集團30億元人民幣投資房地產並不屬實;渾水做空之後,中國銀行對公司進行審計後發現公司制造大量假單據,輝山乳業方面都予以否認,表示公司和大股東都沒有批準制作任何造假單據和有挪用行為,中國銀行方面也沒有對公司進行審計,傳言與事實不符。

3月24日輝山乳業暴跌當日,第一財經曾經獨家報道,輝山乳業一位負責銀行貸款的副總已經失聯“跑路”;3月28日輝山乳業也對此作出了證實。

輝山乳業表示,2017年3月21日,暴跌前三天,主席楊凱收到葛坤的信件,稱其最近的工作壓力對其健康造成傷害,她將休假並希望現階段不要聯系她,而從那之後,董事會一直無法聯系到葛坤。葛坤主要負責輝山的銷售和品牌、人力資源等工作,但2013年上市後,還負責財務和現金業務工作,以及維持與主要銀行的關系。輝山乳業表示,在2016年12月渾水發布報告做空輝山乳業之後,導致葛坤的工作壓力不斷增大。

2016年9月底,輝山乳業“期末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達到81.57億元,一年前這個數字只有25.89億元,同比大幅增加了超過兩倍;除了銀行的“慷慨解囊”,其中也有“經營活動所得現金凈額”的凈流入30.6億元。

銀行陷入“囚徒困境”

為何在“東窗事發”前,這麽多家銀行依然對輝山乳業如此慷慨?或許早已經陷入“囚徒困境”,當然也可能是希望輝山乳業可以在政府支持下渡過難關;但其實也有銀行因為風控“給力”,最終成功避免踩到輝山乳業這個“大坑”。

此前,輝山乳業暴跌之余,一份遼寧省金融辦於3月23日下午2點召開輝山乳業債權銀行工作會議的會議通知也隨之曝光。根據該份通知,遼寧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辦公室下發會議通知對象包括:沈陽市政府、遼寧銀監局、遼寧銀行業協會、各有關銀行機構及輝山乳業集團。

根據通知,這些債權行包括國開行、進出口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廣發銀行、平安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浙商銀行、招商銀行、渤海銀行、郵儲銀行、大連銀行、錦州銀行、阜新銀行、遼陽銀行、遼寧省農信社、匯豐銀行、華融資產。

第一財經記者從一位不願透露身份的債權人去了解到,確實存在該會議,且已派其工作人員參加了該會議,會議由遼寧省政府金融辦組織召開,會議主題是維穩。另外,該債權人同時透露,截至2016年9月,輝山乳業銀行授信余額140.2億元,其中信用免擔保15.5億元,擔保貸款103.5億元,抵押貸款21.2億元。授信金額最大為中國銀行,金額33.4億元。第二為中國工商銀行,金額21.1億元。第三為九臺農商銀行,金額18.3億元。

九臺農商銀行(06122.HK)在3月27日暴跌,據港交所股權披露,輝山乳業控股股東,即楊凱旗下公司Champ Harvest Ltd(冠豐有限),也是九臺農商銀行主要股東,持有其17.88%的H股股份,在這不利消息下,九臺農商行昨日一度跌超過10%,收市跌8.71%至4.82港元,在一眾“債主”中受創最深;九臺農商銀行昨日隨即公布,計劃在內地發債不多於13億元。九臺農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九臺農商銀行並未持股輝山乳業,目前在關註事態變化,同時協同政府積極處理此事,並尋求最佳的穩妥的解決方案,將采取措施保障信貸資金安全。

不過,也有風控體系較好的銀行,成功避開了輝山乳業這個“大坑”。

“我們銀行沒有踩這個坑,輝山乳業這個潛在客戶,之前曾經有機構報上來,我們發現關聯交易太多,其中各種財務資料疑點也實在太多,這項目沒到分行層面,就已經被斃掉了。”華南一位股份制銀行分行高管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該高管估計,上述多家銀行其實可能也會發現其中問題,但已經陷入了“囚徒困境”,早就已經難以抽身其中;如果其中一家銀行抽貸的話,那麽這家銀行可能會獨善其身,但也會成為“公敵”;然而繼續放大貸款額度的結果,這就讓系統性的風險越滾越大,最終所有問題一起承擔,所有涉及的銀行,很可能要承擔不少損失。

28日早上輝山乳業的公告也稱,遼寧省政府建議輝山乳業考慮采取措施,使得逾期的利息可於兩周內支付,且流動性情況可於四周內改善。中國銀行、吉林九臺山農村商業銀行及浙商銀行於會上表示,其將繼續對有超過60年經營歷史的輝山乳業保持信心。

“東窗事發”前,融資租賃成救命稻草

“東窗事發”前輝山乳業依然垂死掙紮的借錢;融資租賃極其容易變成“類信貸”業務,同樣成為輝山乳業最後的救命稻草。

輝山乳業的公告稱,其兩家全資子公司遼寧輝山乳業集團恒豐牧業有限公司(下稱“輝山恒豐”)、輝山乳業(中國)有限公司(下稱“輝山中國”),於2016年12月8日,簽訂了融資租賃計劃。協議顯示,兩家公司將在此後6個月內,向中建投租賃(天津)有限責任公司出售其若幹物業、廠房及設備等,以5%的年化利率,取得3億元融資。

即便在此次危機全面爆發前幾天,輝山乳業仍在通過融資租賃大量融資。根據公告,3月17日,輝山恒豐、輝山中國與徐州恒鑫金融租賃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協議,通過向後者出售若幹物業、廠房設備等回租的方式,以年化6%的利率,獲得後者2.5億元融資。遼寧輝山集團轉而又與盈華租賃簽訂協議,將評估值15.54億元的租賃資產,作價7.5億元,向盈華租賃進行融資,租賃期限5年,年化利率為6.2%。從2017年開始,遼寧輝山集團於每年5月、11月,分10期等額支付本金7500萬元及相關利息。

對此,深圳一位融資租賃公司高管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其實對某些規模較小的租賃公司來講,在發展的初期,可能需要通過做一些類信貸的租賃業務來擴充資產規模,期望可以盡快提高市場占有率,很多也是銀行轉介的業務,這也造成了風險控制上的嚴重缺失,使得輝山乳業在“東窗事發”前繼續可以融資。

博大資本行政總裁溫天納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對債權人來說,估計過去需要有多方面考慮:包括是否數地方重點企業,政府希望銀行重點支持相關企業,從消息看,很多債權人會議乃地方政府牽頭,企業可能屬於地方重點企業;企業是否有偽造財務賬目也是個問題,也有可能是債權人希望政府可以支撐企業渡過難關。

28日早上輝山乳業的公告也稱,“就本公司控股股東出售股份以增加其財務資源的市場傳言而言,冠豐在2017年3月16日和2017年3月17日分別出售本公司3725萬股及3100萬股股份。楊凱先生向本公司確認,這是為了向首元國際有限公司(冠豐為其股東之一)擬收購香港人壽保險有限公司提供資金,第一筆訂金須於且已於2017年3月17日支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269

發力新零售 生鮮電商欲破四大困境

繼美味七七、愛鮮蜂、果食幫等生鮮電商平臺紛紛“遇險”後,生鮮電商從業者開始陷入反思,行業痛點仍在,從業者已經損失大半,必須尋找新的出路了。

這幾年,生鮮電商呈現井噴式發展,一度成為資本圈最炙手可熱的投資領域,曾被稱為電商行業的“最後一塊肥肉”卻成了“最難啃的硬骨頭”。那些曾經風光無限的生鮮電商平臺中,有的投入重金卻持續虧損,有的處於“半癱瘓”狀態,有的早已銷聲匿跡。雖然生鮮電商都轉向自建冷鏈物流的重模式,但高昂的物流成本依舊掣肘這一行業的發展。

然而,一種更重的模式反而迅速擴張:不僅自建物流體系,還自建線下門店,而且一建就是四五千平方米的大型電商超市。

盒馬鮮生就是這樣一家新零售模式的生鮮電商。為何會打破傳統生鮮電商模式,嘗試如此“重”的模式?盒馬鮮生創始人侯毅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傳統的生鮮電商無法解決物流成本高、品類不全、易損、即時配送四大問題,在更廣泛的生鮮產業中,該模式很難走通,頂多在一些中高價位的產品中可以有一定的市場空間。

九成生鮮電商虧損

近年來,生鮮電商一度被寄予厚望,由於生鮮電商針對的是剛需極強,頻次極高的米、肉、蛋、果等生鮮產品,因此具有巨大的市場基礎。艾媒咨詢發布的生鮮電商市場研究報告顯示,目前生鮮電商市場規模已經在500億元左右,預計2018年將突破千億元。

一時間,吸引了大批企業和資本進入該行業,企業數量一度達到4000多家。然而,到了去年,生鮮電商漸漸暴露出問題來。去年9月,來自中國農業生鮮電商發展論壇的一組數據顯示,全國4000多家生鮮電商企業中,只有1%實現了盈利,4%持平,88%虧損,剩下的7%是巨額虧損。

在生鮮電商領域里,天天果園目前為止完成最多輪融資——2016年8月已獲得張江高科1億美元的D輪融資。作為生鮮電商的“元老”,天天果園曾在2015年的生鮮電商排名中,位於垂直生鮮電商領域第一。當時,天天果園CEO王偉並沒有預計到2016年生鮮領域一撥又一撥的“先行者”紛紛倒下。先是2016年4月,有著亞馬遜投資的“美味七七”宣布資金鏈斷裂倒閉,然後是O2O本地生活服務電商青年菜君宣布倒閉,天天果園的O2O模式在2016年走到困境,天天果園公開宣布,包括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門店即將全部關閉,天天果園的O2O戰略將有所調整。O2O業務“天天到家”也已被“閃電購”替代。一段熱火朝天的奔忙後,生鮮電商從業者陷入反思,行業該何去何從?

傳統模式面臨四大困境

食行生鮮CEO張洪良表示,2016年是中國生鮮電商的倒閉年和轉型年,很多傳統B2C模式的生鮮電商遇到困境,這背後主要由於:一、生鮮產品非標;二、產品對冷鏈依賴度極強;三、產品對於時效性要求極高。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生鮮銷售方式是通過不斷壓榨上遊的利潤來獲得競銷差價,不是通過創造價值來獲得成功的模式。

品鮮GO總經理MarkusHoeffgen也向記者表示:“眾多生鮮電商陷入困境,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盲目燒錢忽視消費者需求。現在互聯網是創業的風口,有不少企業都被投資者看好,手里有了充足的資金,自然就想發展步伐快一些。但是從現狀來看,有不少企業又走上了低價競爭的老路,可質量並不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侯毅表示:“目前生鮮電商存在四大痛點。首先,目前傳統生鮮電商都需要冷鏈物流,冷鏈物流成本很高,因此必須提高客單價,導致生鮮電商的產品大都集中在價格很高的進口水果、澳洲牛肉等高價產品。這也導致第二個問題,品類不全,一些低價的蔬菜水果等產品利潤很難覆蓋高昂的冷鏈成本,因此這類產品很難進入傳統生鮮電商的‘貨架’。第三個問題也就是易損,由於生鮮電商庫存及冷鏈運輸中對保存要求很高,很容易產生損耗,這也進一步推高了大量生鮮電商的成本。最後,配送不及時,做飯是很隨機的事情,提前購買一周的生鮮食材會帶來很大浪費,即時采購、即時配送才更能滿足用戶需求。因此,目前很多生鮮電商出現難以為繼的狀況。”

重構模式發力新零售

就在生鮮電商行業艱難探索的時候,2016年1月上海浦東金橋悄然開出了一家4500平方米的生鮮電商超市,這家名為盒馬鮮生超市看著像超市,實際上也是一家生鮮電商,這種被業內稱為“四不像”模式以線下體驗門店為入口,並將之作為線上業務的倉儲、分揀及配送中心,通過線下業務為輔、線上業務為主的一體化運作發力新零售。

其線下門店相比傳統超市,增加了體驗互動、物流配送、粉絲運營等功能,但與其他生鮮商超不同的是,盒馬鮮生主要是通過支付寶來完成付款。消費者到店消費時,服務員首先會指導消費者安裝“盒馬App”,然後再註冊成為其會員,最後再通過App中的支付寶完成付款。同時,它也在每個門店都特設現金代付窗口,支持現金支付。

侯毅表示,在線支付方式將創造兩方面價值。一方面,運營方通過在線支付可以完全掌控線下端消費數據,也有利於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的建立。因為過去通過現金支付,零售商對線下消費數據、動向是難以掌握的,而在線支付可以形成大數據、廣告、營銷價值,以填補O2O成本。另一方面,在線支付方式可以讓每位到店消費者將盒馬鮮生App下載到手機里,並成為其會員。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增強客戶消費過程的流暢性,更重要的是能夠增加與用戶的黏性,打造O2O閉環。而這種用戶黏性是傳統的生鮮電商線下體驗店所比不了的。

對於傳統生鮮電商的四大痛點,侯毅表示,由於有了線下生鮮超市,主要負責方圓三公里的生鮮配送,可以以較低的物流成本實現更廣泛的生鮮品類,包括低價的生鮮產品也可以實現配送,解決了品類問題以及及時配送問題,生鮮產品從商超直接配送到附近居民手中,物損也大大減少。

據悉,盒馬鮮生國內首家線下門店上海金橋店試運營成功後,已開始了擴張模式,目前在上海已經擁有7家門店,在寧波有1家門店。不過,盒馬鮮生的模式較重,也將面臨巨大的線下門店擴張成本,這對其資金鏈是個考驗。對此,侯毅表示,如今市場上不缺錢,缺的是好的模式,只要模式被驗證可行,該來的自然會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764

澳大利亞金融系統調查委員會主席戴維·默里: 讓全球經濟走出困境,最好的辦法是自由貿易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936

中國遊客一家在悉尼歌劇院前合影留念。(南方周末記者 馮葉/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4月6日《南方周末》)

戴維·默里(David Murray)曾是澳大利亞聯邦銀行首席執行官。在他任職期間,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取得了24%的複合年增長率,並成為完全私有化的金融服務提供商。

2006年,戴維·默里被任命為澳大利亞政府未來基金監理會首任主席。2013年,戴維·默里又被任命為金融系統調查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負責調查金融系統如何更好地迎合澳大利亞未來發展需求,以促進本國經濟增長。

“從金子到羊毛,再到鐵礦石”

南方周末:你為什麽擔任中澳企業家峰會的聯席主席?

戴維·默里:我過去就與中澳企業家峰會的組織者相識,現在中澳雙方又簽訂了自由貿易協定,我願意盡全力推動中澳之間的合作。

南方周末:澳大利亞哪些領域最受中國企業的青睞?

戴維·默里:澳中的貿易最早是從金子開始的,然後是羊毛,再到鐵礦石。現在中國的興趣已經轉換到了旅遊、農業和房地產。我也看到了很大的機遇,還可以合作的領域有健康、教育、金融、技術等。

南方周末:澳大利亞對中國一直是貿易順差,這種情況會持續多久?

戴維·默里:中國是制造業大國,澳洲是農產品大國,但中國的消費市場要比澳大利亞大得多,所以澳洲對中國順差是正常的。中國可以從其他地方賺到順差,比如美國。長遠來看,我們應該希望澳大利亞對中國的順差會一直存在,因為這意味著中國和澳大利亞的經濟都很成功。

南方周末:隨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澳大利亞是否也在調整經濟策略?

戴維·默里:當中國經濟增速接近10%左右的時候,是一個比現在要小得多的經濟體,而當中國經濟體量越來越大,就越難超高速增長,增速放緩是不可避免的。拿澳大利亞礦產出口量來說,盡管與過去相比,體量一般,但仍然是一個巨大的需求。

中國正在改變經濟結構,更多的消費,更少的投資,每次發生這種改變的時候,都會導致澳大利亞的某些出口產品減少,但這是非常正常的一個過渡,澳大利亞不會悲觀。

“澳大利亞的房價已經非常高了”

南方周末:大量外資湧入,澳大利亞會不會擔心資產泡沫的風險?

戴維·默里:一般來說,我們並不擔心大量的資本湧入。我們和中國的情況相反,中國有大量的土地和大量的人口,澳大利亞雖然也幅員遼闊,但是只有很少的人口,這意味著澳大利亞可以利用土地去出口一些軟商品。在這方面,我們可以成為可靠的供應商。但我們同時需要中國成為可靠的制造業供應商,我們恰好互補。

作為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我們向來缺少資本,從二百多年前建國以來就一直依靠外資,所以我們歡迎外資。當然外資的湧入會在澳大利亞政府層面有一些壓力,但這不代表我們不喜歡外資。

南方周末:澳大利亞人是否會擔心熱錢湧入房地產市場,會讓本地人買不起房子?

戴維·默里:澳大利亞的高房價是由於多個因素湊在了一起,高移民率,利率下降到了歷史最低點,同時又有很多外資盯上了房地產。很大程度上,這也是因為這個國家是具有吸引力的,因為非常穩定、法律健全、土地產權明晰等。

高房價可能確實讓一些本地人越來越買不起房子。所以,現在澳大利亞政府面臨的問題是,持續的房價可能會催生不穩定因素,新加坡等亞洲很多國家存在這個問題。如果本地人買不起房子,就會引發社區的反彈,就會變成一個政治問題。

澳大利亞政府出臺了一些限制外資的政策,但這並不是針對中國,對美國、英國、德國都是一樣的。但是,澳大利亞也會觀察其他國家的房地產投資是否也對澳大利亞人敞開,如果這種敞開並不均等,就會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

南方周末:面對限制外資的情況,你覺得對於房地產投資者來說是否還有機會?

戴維·默里:在我看來,投資澳大利亞房地產的話應該要有警惕,從全球範圍來看,澳大利亞的房價已經非常高了。我認為悉尼和墨爾本是有房地產泡沫的。

房價正在自我加強,每個人都相信房價會無論如何一直上漲。澳大利亞當局尤其是中央銀行正在擔心不穩定的問題,因為如果房價下跌,實際上會影響到整個經濟。所以新的投資者可能會恰好踩在中央銀行的謹慎措施上。

南方周末:政府會通過什麽政策抑制房地產泡沫?

戴維·默里:市場很有可能會自我調節,如果人們意識到房價已經很高了並且開始收手。一年前,謹慎的政策制定者比如央行采取了一些緩和房地產投資的措施,潛在的買家很有可能在借貸問題上要花費更大的力氣,新加坡和香港也正在發生同樣的事。

南方周末:澳大利亞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阻止了一些來自中國的收購,這是偶然現象還是澳大利亞的戰略舉措?

戴維·默里:這取決於本地人民的看法,所以並不容易解讀。民眾對於基建等公共領域還是比較敏感的。但總的來說,叫停的項目只是個案。

南方周末:那是否意味著澳大利亞對外資的態度趨於保守?

戴維·默里:我們隨潮流湧動。澳大利亞是一個多文化國家,人們來自世界各地,實際上我們非常包容。一些中國高層告訴我,中國需要澳大利亞的食品、能源等等,這些基本的需求讓兩個國家的關系非常牢固。

南方周末:請談談一個國家應該如何調控資金的流入和流出?

戴維·默里:我想中國的情況與澳大利亞不同。我們有自由流動的匯率,我們沒有資本管制。我們曾經也有這些限制,但只能逐步去改變,因為如果突然放開資本管制,結果可能是不可控的。

自由貿易和投資都很關鍵,對於全球來說,中國推動自由貿易的決策是強有力的,我十分贊同。希望有一天,中國也可以有自由流動的匯率和資本,但必須一步一步來。

戴維·默里(David Murray),澳大利亞勛章獲得者。(視覺中國/圖)

“決不要緊縮”

南方周末:澳大利亞的政府和企業債務都不多,主要是什麽原因?

戴維·默里:因為保守?(開玩笑)如果你的土地多而人口少,並且依賴農產品出口,這樣的經濟會比較脆弱。一般來講,商品供應商在定價方面比較被動,而商品的價格又有很長的波動周期。所以如果你是一家商品供應企業,你會非常在意自己的負債率,因為如果一旦高利率和商品價格降低同時發生,就會影響到聯邦預算。

所以澳大利亞很自然的債務比較少,這也意味著我們必須努力提高商品質量,總之,我們需要更低的債務率,健全的體系,運營很好的銀行以及穩定的政府。因為我們經常利用外資,如果外資擔心我們的信用不足,我們就會遇到麻煩。

澳大利亞的企業債務率不高,因為澳大利亞長期經濟增長;澳大利亞住房貸款比較高,因為高移民率;政府債務率比過去的水平要高,現在則需要穩定。

南方周末:你認為中國需要貨幣緊縮措施嗎?

戴維·默里:決不要緊縮,那太危險了。記得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很多國家的中央銀行采用了非常規的貨幣刺激,他們對於緊縮都很謹慎。緊縮很容易失控,非常危險。

從國家層面來說,中國的國家債務不是太大的問題,在全球經濟里處於借貸者的角色;但是對於中國企業來說,要盡量慢慢降低杠桿;中國住房貸款低於國際平均水平。

南方周末:你覺得中國有一天是否會因賺不到合理的利潤而放棄美元儲備?

戴維·默里:這個問題最好先看美元儲備是怎麽來的,中國有美元儲備是因為美國人買了大量的中國商品,所以如果你仍然想要中美貿易,就得要美元儲備。但美元儲備收益率確實很低,為什麽低呢?因為全球經濟都陷入了困境,而讓全球經濟走出困境,最好的辦法就是全球自由貿易,這也是中國和澳大利亞正在做的事。

南方周末:澳大利亞在外匯儲備投資方面有什麽策略?

戴維·默里:如果你有自由流動的匯率,並且有好的宏觀經濟政策支持,外匯儲備會比較少,這是澳大利亞自由匯率過去的經驗。因為如果大家在澳大利亞投資很開心,就不會發生突然的資本撤離,所以根據我們的經濟體量來看,我們的外匯儲備是比較少的。

僅有的外匯儲備投資非常保守,一般會投資外國的國債,所以是一個高流動性低風險的策略,這種策略已經很穩定了。

南方周末:哪些關於中國的經歷讓你難以忘懷?

戴維·默里:有兩段經歷比較難忘。一段是我在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遇到的一個人,我們曾一起在聖地亞哥主權財富基金工作,後來經常在世界各地延續我們的友誼,通過他,我更多地了解了中國。

還有一次令人難忘的經歷是,當我還是澳大利亞聯邦銀行CEO的時候,我第一次來到中國。當時我還不了解澳大利亞聯邦銀行在中國的發展歷史,在中國歡迎我的國宴上,我才知道,澳大利亞聯邦銀行曾是一個集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於一身的組織,當時,因為世界貿易的重要性,澳大利亞聯邦銀行曾向另外兩個國家發放過銀行牌照,一個是法國,另外一個就是中國。後來,這個在中國的銀行牌照“沈睡”過一段時間,等我們再次建立聯系的時候,我們沒有讓中國再次申請,而是直接歸還牌照。我過去並不知道中國有多看重與澳大利亞聯邦銀行之間的關系,但是自從那次我去了之後,每次去中國都得到了很好的接待。

(中澳企業家峰會秘書長張薇、澳大利亞專業人士聯盟執行會長譚哲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464

三種思維告訴你 創業型企業如何突破人才困境?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7/162846.shtml

三種思維告訴你 創業型企業如何突破人才困境?
華夏基石e洞察 華夏基石e洞察

三種思維告訴你 創業型企業如何突破人才困境?

成功=正確的戰略+卓越的執行。

本文由華夏基石e洞察(微信ID:chnstonewx)授權i黑發布,作者黎誌鋒

“人才,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稍有抱負的老板都已接受這個觀念,並開始付出行動。在激烈的人才和人心爭奪戰中,老板們卻往往會遭遇百般坎坷,有時候被打擊得簡直要懷疑人生。

在人才策略上,創業型企業與成熟型企業相比,到底存在什麽差別?在吸引人才方面,創業型企業的優勢到底在哪里?老板如何才能招募到自己的“十八羅漢”或者“五虎將”?

改變思路才能尋得出路,創業老板如果能樹立三種人才思維模式,相信定能走出人才的困境。

一、七成定律:樹立正確的識人用人理念

創業老板普遍存在兩個可能連自己都不願意、也不容易覺察的用人誤區,很多本可勝任的人才無意中已被拒之門外。

誤區:十全十美

因為付出了“高薪”,老板的期望值也就高了,否則會感覺“虧得慌”。

所以,無論對人才的內在要求,如基本素質、專業技能、資歷經驗;還是外在形象,如相貌氣質、穿著打扮,甚至面相風水,都求全責備。

誤區:類我效應

老板大都是社會的精英人物。正因為如此,就不那麽容易承認別人也是精英。

無論表面多麽尊重人才的差異性,老板內心的主要標準卻是:是否喜歡這人。

創業老板需要樹立的第一種人才思維,就是“七成定律”。

七成定律:當候選人具備應征崗位70%的要求時,就完全可以使用,不必要一開始就100%勝任崗位。

工作業績能做到70%的人,就不應過分苛求,而要給予欣賞和激勵。

一個團隊有70%的人符合要求,工作盡心盡力,就是一個不錯的團隊。

從字面上看, “七成定律”似乎在勸老板“將就著用”,“要知足”一樣。實則不然,七成定律是完全符合創業型企業用人特點的。為什麽這麽說?

信任激發之能量,足以彌補經驗之不足

通常來說,一個人往往都會高估自己的能力,而低估別人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業績,而低估別人的貢獻。這是人性使然。

人才投奔新生企業,圖的無非就是兩途:“錢途和前途”。“錢”,在創業起始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基本上都是會處於緊缺狀態。但 “前途”——成長機會卻是創業型企業相比成熟型企業要豐富得多的一項激勵資源。

如果一個人在達到崗位要求的70%的時候給他機會,他就會感受到信任和期待,從而激發他的工作熱情和潛能。否則,假設這個人已經達到100%的崗位要求才用他,所謂的機會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企業在“還他的債”而已。

老板總希望把機會留給“有100%把握”的人,本質上是“做生意”的思維。但人才背後應對的潛臺詞或許是這樣的:既然你我都互不虧欠,我又為何要嘔心瀝血,許你以驅馳?

創業期工作需要快速叠代,苛求完美沒有意義

創業時期,最為重要的就是企業能活下去。環境變化快,業務變化快,目標變化快、工作也必然要跟著快速發生調整。因此,在這個階段的很多工作,業績只要達到70%,就足以覆蓋目標的當下意義。

不惜投入,費盡力氣去尋得一個完美的人(PS.世間本就不存在完美的人),來做一些目前階段並不要求完美的工作,這筆賬怎麽算也是劃不來的。

老板寬以待人,才能攏聚人才

彭劍鋒老師曾寫過一篇文章:有道德潔癖的人當不了老板。大意是,人才都是有缺陷的,老板自身也是有缺陷的。做老板要有懂得灰度,灰度就是寬容,要學會裝糊塗,還要懂得善意的示弱。

那麽,何謂寬容?曾有老板問過施煒老師這個問題。施老師笑答,如果老板認定這個人是個人才,即使折騰了老板小半條命,還能夠給予信任和支持者,謂之寬容。

在管理實踐中,如何操作“七成定律”?很簡單,同時抓住兩點即可。

(1)、結合企業所在行業和業務特征,定義3-4項左右的通用素質

很多創業型企業人數不多,管理卻十分複雜,工作效率低下。

為什麽?原因在於經常忽視通用素質的甄選,更為看重的是能力和經驗。

打個比方。烹飪一份素菜,如果既要有上海青、空心菜,又要放胡蘿蔔、萵筍等,因為材料品性不同,各自對加工、火候、調料等要求的差別是非常太大的,這菜要做好就變得相當複雜和艱難了! 

什麽叫通用素質?就是對全體員工(至少包含關鍵崗位)都要求的某種品性。這些素質要適合行業和企業的特征,偏向態度、價值觀一類的意識層面要求。比如,誠實、艱苦奮鬥、奉獻精神、團隊精神等等。

(2)、鎖定當期業務發展階段需要的、相關崗位2-3項核心專業技能

很多創業老板用人都喜歡走極端。

錢多的,經常搞人才高消費,超前配置的牛人,卻往往只是裝點了門面;錢少的,經常搞人才湊合用,弄個人樁立在那也能心安。

創業階段,重任所托非人固然是一種悲哀,英雄無用武之地又何嘗不是一種難堪?合適的才是最好的。從當前發展階段真正需要的崗位績效要求和崗位周邊績效要求入手,擇其緊要的幾項即可,再加上專業類和管理類崗位所需的成長潛質方面的考察,足矣。

二、一將百兵:重新定義人才隊伍的結構

下面說的兩種現象,一定會讓不少老板感到頭疼與困惑。

現象:“人才泡沫”

百把個人的企業,擁有副總、總監、高級經理、經理、主管頭銜者,一摞摞。

工作才幾年,年薪在10萬至30萬的占比不小,其收入與產出卻十分不對稱。

人才動不動就不滿意,耍性子,談條件,講理由,老板十分嘔火。

現象: “經營打轉”

老板堅信戰略是正確的,但是企業老做不出成績。

老板做高層的事,高層做中層的事,中層做基層的事,而基層,卻正在為老板的事情憂心忡忡。上上下下普遍很疲憊、很委屈、很迷茫。轉久了、轉多了、也就轉暈了,開始不停的換人,最終還是老樣子,搞得老板開始懷疑自己的戰略。

為什麽會出現這兩種現象呢?可以用一個公式來解釋背後的成因:

成功=正確的戰略+卓越的執行。

927fafe194d2cf020de8d2d9cdbad1d5_meitu_4

姑且認為戰略是沒有問題的,我們主要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來分析“執行”存在的問題。因為在老板看來,這才是他高薪聘請的人才需要幹的事情。

所謂縱向角度,指戰略、策略、戰術的一體化組合,即戰略執行的連貫。

什麽叫策略?策略就是尋找實現企業戰略背景下既定系列目標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路徑及謀略,當然還包括執行的計劃。

問題就往往出現在“策略”這個環節。因為凡是有些能力的人,都想找個平臺證明自己的存在,都想在企業里面有一定的話語權。對於創業型企業,如果“半生不熟”的中間人才多了,會經常導致策略上舉棋不定!執行上爭論不休!出了問題還找不到責任人!

所謂橫向角度,指團隊橫向協同運作,即戰略執行的效率。

管理大師明茲伯格指出,三個要素實現標準化:技能標準化、流程標準化、輸出成果標準化,是組織高效協同的基礎。

好比一輛車。如果它的發動機是寶馬的,輪胎是奇瑞的,制動系統是長安的,燃油可能是91號的……(技能不標準);一會要在高速上跑,一會又要在鄉間小道上竄……(流程不標準);車上的油表、跑速、發動機轉速等儀表盤顯示也是自相矛盾的……(輸出成果不標準)。

這樣的車能讓人開著奔跑起來才怪!

要改變上述兩種現象,老板需要樹立的第二個思維就是“一將百兵”。

一將百兵:以策略型和果敢型人才為將,以“職場小白”為兵,削減中間混沌層,做到“眼明手快”。

組織扁平化,命令短程化。

充分授予“將軍”指揮、管理士兵的權力。

什麽樣的人才,具備“將才”之資?

創業型企業大多是弱小的,唯一強大的,可能只有老板的夢想。

若有成名之將願意舍身追隨,固然是幸運,但是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的。

歷史告訴我們,諸葛亮受命之前,不過是躬耕於南陽的闊論書生,韓信拜將之前,也不過是項羽帳中的執戟衛士。阿里巴巴的董文紅曾經也只是一個前臺,華為的孟晚州當年是從接線員幹起。

老板要善於去發掘尚隱囊中的毛遂,要敢於啟用文秘出身的衛鞅。

具備“將才”之資的人才特征:

先公後私:大局觀強,公司利益先於、高於個人利益。

客戶思維:善於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問題。

現場意識:實事求是,不想當然,工作接地氣。

分析能力:能夠全面系統分析問題,抓得住問題的要害,可化複雜為簡單。

成就動機:追求進步,肯吃苦,具有極強的毅力和耐力。

16f6d6abe68533c97b38198f168279fd

那麽,創業型企業老板應如何選“將”?

(1)先理清楚戰略

戰略是老板的事情,不要將戰略的混沌,轉嫁為對“人才”的依賴。

在用人上問題上總是猶豫難決,其實都是戰略問題沒有真正想清楚。

(2)在業務價值鏈核心環節確立唯一的、策略型的領軍人物

根據波特的業務價值鏈,如有必要,部分環節可進一步細分。

細分到什麽程度比較合適?每一個環節對於產品價值的實現都具備可衡量的、明確的、有重要的成果產出為準。這些環節相互勾連,但關系明確。

(3)老板要花1/2以上的時間在物色將才上。

坐等釣魚的是姜太公,三顧茅廬的是劉備。

老板要想盡一切辦法,拿出足夠誠意,安排足夠時間主動去物色將才。

三、營銷思維:精準設計人才引進的流程

人才缺位是企業浪費時間,錯失發展機遇的最大原因!以最快的速度,最合適的代價去物色人才,並讓人才以最佳的狀態參與戰鬥——應是創業階段人才引進的主導思想。

創業階段,企業和人才相比較,總體上屬於弱勢一方。

因此,創業企業要樹立的第三個人才思維是:營銷思維。在設計人才引進流程的時候,要突破HR專業局限,要將眼光延伸到企業外部的地方。

當然,以下四個要素不是獨立考慮的,需要思路一致,動作連貫。 

要素一:P(Production)產品——崗位需求和人才需求的識別

百把人的公司,不必要找資深的HRD。50萬用戶的APP,不必要找一個大數據和高並發領域的大拿。這是崗位需求的甄別。

舍身處境站在人才的角度,主動、細致地考慮他們的顯性和隱性需求,妥善平衡相關待遇和條件。這是人才需求的甄別。很多企業很容易輕視這一點,要麽以賣方姿態去審視,要麽以媒婆心思去撮合。

只有較為準確的對接了二者需求,才能做到人崗合一,而不是同床異夢。

要素(二):P(Price)定價——薪酬策略

可能是受蔡崇信放棄70萬美元年薪,以500元月薪加盟阿里巴巴的刺激,創業老板遇到質優價高的人才,都喜歡砍砍價。可他們沒有註意馬雲的另外一句話:人才不高興,主要兩個原因——心委屈了,錢沒給夠。

在候選人給出價格之前,讓其充分了解企業真實情況。

為了完成任務,HR總喜歡為企業塗脂抹粉,尤其是在老板重壓之下。

可曾想,相親時面若桃花,洞房時滿臉雀斑,接下來雙方怎麽可能一起好好過日子?

要知道,創業艱難百戰多,剛毅堅持天方闊。如果對現實沒有清醒的認知,企業靠忽悠蒙騙把人才搞進來,又怎麽可能同甘共苦,患難與共?緊要關頭,又怎敢對托付重任?

疑人勿用,用人勿疑!黃埔軍校建校伊始,大門就貼有這樣一副對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升官發財請往他處。所以,老板一定要對自己和自己的事業保持充分自信。革命形勢越是嚴峻的時候,能夠“嚇跑”革命投機分子,只會是一件幸事。

對人才要正確的估值定價。

對人才的估價要根據人才給企業帶來的價值,而不是他目前的薪酬成本。

如果要談到成本,其隱性成本也許要遠遠高於顯性成本(工資和獎金)。隱性成本包括溝通成本、管理成本、團隊成本,最重要的是機會成本。這些成本不像支出,很難量化,也不會在財務報表上體現出來,但最終都會通過你的目標是否能夠預期達成上顯現出來。

老板付薪,購買的是人才的未來,而不是他的過去;購買的是人才的能力,而不是他的經驗。

我們用一個公式說明下這個關系:人才估值 = 人才創造價值 - 人才成本。

如果能給企業帶來一個億的價值,人家要一千萬,你會覺得貴嗎?

道理不難懂,難就難在如何對人才進行正確的估值。

首先,老板要對自己的戰略和以及階段內目標的戰略價值進行充分考量。

其次,老板要熟悉人才績效創造的基本原理。

斯蒂芬• P•羅賓斯教授指出,績效受能力、激勵、機會三種內外部因素的綜合影響。其中,機會指組織的環境支持,機遇,業務運作原理等。企業越大、越成熟,外在因素對於員工績效的影響比率就越大,甚至占主要部分。

當企業評估人才價值的時候,不要被對方以往的光環所迷惑,要搞清楚他的成功更多是源於外部因素,還是個人能力,其業績產生的原理是否適合新的情境。

薪酬約談不砍價。

平時購買一個稍有品牌的物件都很難砍價,何況人才乎?

在我看來,薪酬砍價這個事情,是對人才的一種侮辱(對方情願降薪除外)。對於優質人才,如果他提出的薪酬要求偏低,老板要主動加價才對,不要竊喜撿了個便宜。

當然,企業首先要制定一個符合戰略要求的薪酬策略,先預設一個合理的崗位薪酬區間,不是說來者不拒。

有兩種情況會讓老板犯難:(1)雖然在預設薪酬區間內,但總感覺對方的能力不值他提出的那麽多,怎麽辦?(2)人才的確很不錯,但他提出的薪酬過高,又當如何?

第1種情況好辦。如果有把握甄別對方的能力,就坦誠告訴對方你對他的判斷,如果對方服氣,給個你願意支付的價格。如果不服氣,不可要他;如果沒有把握甄別,也不可要他,更別去談價,因為談不清爽,只會談出怨恨和憋屈。

第2種情況就更好辦。不要他。他和你有緣無分。不是你的菜,強行咽下去一定會胃疼。

最終目的,只有一個:讓人感受到誠意,來之能安,安之願戰。

風險管控——成果和資源約束。

人才入職之前,就能夠進行準確的甄別,此為上策。

但是,面試官再資深,談的再深入,總有一些問題是無法預見的。比如團隊的融合,文化的契合,技能的遷移,態度的提升等。

如果實在沒有把握甄別,或者根本不知道怎麽甄別的時候,入職之前通過雙方都能接受的、明確的成果要求和資源條件進行約束,是最後一道防線,此為中策。

雙方稀里糊塗,虛情假意,半推半就,等入職後再去扯皮,相互指責,此為失策。

要素三:P(Place)渠道——通道場景

單把人買過來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把“心”一起帶過來。

所以,引進通道的設計,絕不僅是選擇幾個合適的招聘渠道。從可能的意向者,可能接觸招聘信息的那一刻起,到他融入和認可企業過程中的所有情境,都是設計通道場景時需要斟酌的。要像和情人對話一樣去考慮其間的關鍵細節,要讓人才感到舒服、方便、坦誠。

整個過程中,人才大致要經歷四個角色的轉變:有意向前,是受眾角色;溝通時,是購買者角色;入職前期,是體驗者角色;融入後,是傳播者角色。

在每一個角色轉變的環節,要反複問以下幾個問題:他會在什麽地方,以什麽方式註意到我?怎麽才能引起他的興趣?怎麽才能打動他?他有哪些疑慮?怎麽消除他的疑慮?

要素四:P(Promotion)推廣——招聘廣告/解說/話術

不要總在講企業有多麽的好,對一些貌似高大上的東西,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

溝通時重要的是,要站在對方的角度說話,“給客戶一個購買的理由”,“給人才一個心動的理由”。

這就要求對潛在人才的潛在需求提前進行細致到位的分析。什麽類型的人最有可能來我這里?他為什麽要來我這里?來這里他要舍棄什麽?希望得到什麽?我能給他需要的嗎?要圍繞這個邏輯去策劃招聘廣告、溝通話術等。

微信圖片_20170427093559

四、結語

三種思維最好一體運行的,否則在操作上,企業總會覺得有些互相矛盾的地方。

不認可“七成定律”,你就一定會經常陷入薪酬談判的糾結當中,因為沒有幾個漂亮又賢淑的姑娘願意帶著豐厚的嫁妝下嫁給一個前途未蔔的“窮鬼”。

不接受“一將百兵”,你就不會,也無法用心去體諒將才說出口了的和沒法說出口的需求,因為“大才、小才”太多,他們的需求你根本考慮不過來。

不運用“營銷思維”去做人才引進,真正的將才是很難迅速歸於麾下的,因為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另外,願意嘗試的企業最好符合這兩個條件:認認真真做產品,誠心正意待人才。因為這三種思維的背後,隱藏的是一種富有責任擔當的、充滿信任和誠意的、腳踏實地的運作邏輯。

創業型企業 人才 思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105

首單公募募集失敗背後:委外收縮下的弱市困境

經歷了股災、債市震蕩以及監管升級等一系列考驗之後,基金發行艱難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但很少有人會想到,自上世紀90年代公募問世、歷經19年後這個行業竟出現了基金募集失敗的極端情況。嘉合睿金定期開放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下稱“嘉合睿金”)近日發布公告稱,基金於3月20日開始募集,並於4月19日結束募集,因未能達到基金合同生效條件,基金合同暫不生效。

第一財經記者向嘉合基金求證緣何做出如此選擇,該公司人士回應道:“公司不準備對外解釋這一情況,所以無法告知相關的緣由和細節。”然而,記者從接近嘉合基金的相關行業人士處獲悉,募集失敗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二:受制於委外新政實施,原本談好的機構資金無法進來;同時礙於投權益為主、鎖定一年的產品契約約定,新的幫忙資金也不願意進來。

無論如何,首單募集失敗給公募基金行業敲響了一記警鐘。在接受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看來,未來極有可能還會有後來者遭遇發行失敗,每一次失敗都將讓相關基金公司的品牌、管理能力受到外界質疑。

首開公募發行失敗先河

4月29日,嘉合基金網站悄然掛出了一則基金合同公告。從字面上來看,這則公告並無特別之處,但它卻開創了公募基金募集失敗的第一例。

按照基金法規定,基金合同生效需滿足兩大硬性條件:募集金額不低於2億元及持有人戶數不低於200戶。200戶的門檻對於任何一家公司而言,幾乎沒有任何難度。過往在弱市逆勢發新基金時,很多基金公司通過公司員工自購的方式輕易達成這一要求。但2億元的門檻在行情並不景氣的當下,如果產品本身並無特色或創新之處的話,通常會遭遇發行難問題。

“肯定是機構資金不願進來,萬不得已,不可能出此下策。”上海一家公募基金副總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過往市場環境再不好,新產品保成立是整個行業“遵守”的行規。慣例遲早是要被打破的,但無論是哪家公司開這頭,都會遭遇市場對於其品牌和管理能力的質疑。

嘉合睿金發行之際,不僅是市況不佳大批基金延期募集之際,也是委外新政出爐使得機構資金難以入市之時。與上述副總經理一樣,接受采訪的其他多位人士均表示,發行失敗的最主要原因是委外新政實施,機構借公募通道入市空間大幅收縮。

公開資料顯示,過去一年,盡管市況不佳,但依靠銀行等委外資金,基金發行勢頭總體較好,有強大渠道優勢的基金公司甚至在這一年中發出了多只百億規模以上的基金,其中工銀瑞信發出逾900億新基金更是震驚業內。

委外業務興起時,中小基金也跟著大型基金的腳步,承接少許業務。相比而言,它們起步相對較晚,承接的委外資金多數來自於城(農)商行、股份制銀行等中小型銀行,而這些銀行的委外業務隨後成為監管政策調控的“重災區”。

隨著政策層面的變化,公募行業依靠委外大肆擴張已經成為過去時。3月以來,無論是央行推出MPA考核,還是銀監會發文監管同業及委外業務,抑或是證監會出臺流動性管理新規要求,都讓委外資金借助資管平臺投向股市和債市的“傳統模式”變得舉步維艱。

按照證監會對委外業務的“新老劃斷”監管要求,3月17日起新設基金,單一持有人認購金額不得超過基金規模的50%。這意味著,過往委外定制基金通過一家機構定制2億元金額以上規模公募產品的模式極有可能拆分成兩家或者更多機構參與的“拼單”方式。這對於一向在銀行面前議價權式微的中小型基金而言,爭取委外機構垂青的希望變得越發渺茫。

嘉合基金亦不例外,它成立於2014年7月30日,作為一家次新基金運作兩年多來,業務規模始終處於行業後列。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嘉合基金旗下僅有兩只公募產品,一只名為嘉合貨幣的貨幣型基金份額66.27億元;另一只名為嘉合磐石的偏債混合型基金份額僅0.46億元。

失敗的另一大原因

市況不佳時,業內多數公司會選擇短期機構幫忙資金保成立,而致使產品募集找不到幫忙資金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極有可能是它的自身產品設計問題。

依據基金合同,嘉合睿金為定期開放的混合型基金,封閉期為一年。過去1年,作為委外基金的熱門,定開債產品大行其道,在債券牛市中,依靠運作、加大杠桿等方式,這類品種收益穩定。但嘉合睿金絕非定開債品種,基金契約顯示封閉運作期間其有權滿倉股票。

依據當下的市場環境,股票市場震蕩向下,上證指數跌落3200點,創業板指數逼近股災以來新低。本身厭惡風險的委外資金,在市況如此不佳的情況下,若無保本不收益的承諾,鎖定一年投資股票市場幾無可能。

“現在發行一只基金,成本要幾百萬元。”北京一家公募基金華東區域經理稱:“我們找機構幫忙成立產品,產品成立後不久,機構資金就會出去。當然,作為一家業務規模行業小微的次新基金公司,(嘉合)又有多少實力來向機構打包票,讓機構願意甘心鎖定一年。”

在發行失敗之後,募集資金將進行退款。依據合同規定,若發行失敗,嘉合基金將以固有資產承擔因募集行為產生的債務和費用,結束募集30日內返還投資認購款及利息;嘉合基金和托管人渤海銀河及銷售機構在基金募集中支付的一切費用各自承擔。

不過,上述區域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稱,雖然名義上是費用各自承擔,但實際上渠道向來強勢,基金公司極有可能為托管行及銷售機構代付大部分費用。

募集失敗或有後來者

嘉合睿金募集失敗之後,是否會有批量公司效仿?接受采訪的多位業內人士表示了否定。華南一家大型公募產品經理稱,這與產品清盤不一樣,基金公司可以選擇不發行或者重新變更註冊,但一旦發行並遭遇募集失敗,將對品牌造成巨大影響。這對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都會是忌諱,但也不排除弱市中還會有後來者。

保成立,曾幾何時不光是基金公司的事情,也是托管行的事情。在2008年A股市場熊市發生之後,基金發行一度陷入艱難境地,產品延期募集屢見不鮮。但在托管行預留給基金產品的檔期即將屆滿之際,托管行便會發揮自己的渠道優勢,動輒上億元的資金會火速進入新產品中。

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跟記者講述起當初的基金面臨成立風險時的情況:“托管行會從總行層面下發文件,讓各分行配合銷售,各地都有銷售指標。過去幾年,各家托管行比拼的是各地分行的執行力。而基金公司則要拿出誠意,一方面是向渠道返傭,另一方面還會額外激勵一些容易出量的支行。”

在這位從業人員看來,當初基金公司數量有限,截至2010年末,基金公司總量僅60多家,一家基金公司一年僅發行數只基金產品。保基金成立不僅關乎基金公司發展,也跟托管行的品牌直接相關。

2014年8月起,基金行業先於A股市場推行註冊制,基金發行數量和節奏均大幅提升。一家大型基金公司一年發10只產品的也不少見。2016年,博時基金一家新發基金79只,新基首發募集總規模約508億,這樣的規格在註冊制之前,相當於再造了數家中等規模的基金公司。在這樣市場化的發行模式之下,托管行總部層面發文保產品的模式難以為繼,保產品成立的重任回歸到基金公司層面。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上海渠道銷售人員對第一財經稱,發行一只新基金的成本為上百萬元,但即便如此,基金公司為了品牌和日後的發展,普遍接受“賠本賺吆喝買賣”。但這一次嘉合是真的發不出產品了,這不僅關乎它本身的品牌,同時也跟股東方的支持力度密切相關。

公開資料顯示,嘉合基金由5位股東組成,其中第一大中航信托與上海慧弘實業集團各持股 27.27%,並列第一大股東,廣東萬和集團、福建省聖農實業有限公司、北京智勇仁信投資咨詢分別持股22.73%、18.18%、4.55%,分列第3至5大股東。

股權的分散或許也成為任何一家股東均不願意重金投入去支持嘉合基金的擴張的緣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489

網絡直播行業緣何陷“屢教不改”困境 內容跌破底線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12/1104819.html

001-002thumb_head.thumb_head

自去年開始,網絡直播市場瘋狂增長,幾乎可以用“人人皆可直播”來形容。許多網友想搭乘網絡直播的“便車”一夜暴富,於是,各種跌破“三觀”甚至涉嫌違法犯罪的內容充斥網絡直播間。

針對網絡直播亂象,自2016年12月1日起,國家網信辦實施《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對於直播資質、內容管理、信用體系等提出了具體要求,給規範互聯網直播服務劃定了底線。一些直播平臺也陸續出臺管理規則,對主播和用戶的行為進行規範。

時至今日,《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實施已近半年,網絡直播亂象是否得到遏制?《法制日報》記者進行了調查采訪。

直播內容跌破底線

最近一段時間,“女主播藏身故宮直播慈禧床榻”“水滴直播監控畫面”成為網絡直播行業的兩大焦點“新聞”。在“女主播藏身故宮直播慈禧床榻”事件中,涉事女主播回應稱“當晚和朋友到了懷柔一家影視基地,假裝在故宮里做了直播”。“水滴直播監控畫面”,則是將餐館、商店、培訓機構甚至居民家庭進行實時直播,市民直呼:“太恐怖,我的隱私從何談起?”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當前網絡直播的問題絕不只有這兩起熱點事件。

在某網絡直播平臺,最近比較火的是“生吃各類動植物”類直播。

在這個平臺上,一名用戶發布了376個“直播生吃各種動植物”視頻,其中直播生吃癩蛤蟆的視頻達到了18.9萬的播放量,另外還有直播生吃壁虎、兔子、臭蟲、蝙蝠、蝴蝶等視頻。

視頻中的男子自稱“老張”,年齡大概四十歲左右,直播背景多為墻面斑駁的院落、臥室、豬圈、菜園等,直播場面血腥。

直播過程中,有人問“沒有生命危險嗎”?老張回複:“當然沒有,每個人的抗體都不一樣,你們不要模仿,但是在面臨生命危險的時候是可以吃的,我現在是為你們做榜樣。”

在另一家大型直播平臺,一名女主播在直播時衣著暴露,直播全程都在向觀看者索要“禮物”,話語中多次涉及色情暗示語言。有觀眾要求看“福利”時,這名女主播讓觀眾去她的微博“找福利”。記者在該主播的微博上發現大量尺度較大的照片與視頻。當有觀眾說要舉報主播時,這名女主播回應:“你不要舉報我,上次被舉報停播了一個多月。”

直播的亂象不僅出現在封閉的直播間里,現在還出現了所謂的“打野主播”。

“打野主播”,即網絡主播到田野、山林中獵捕野生動物,邊獵捕邊直播,並以竹鼠“互鬥”、上山“收夾”等關鍵詞作為直播房間的介紹詞,吸引用戶關註。記者發現,類似視頻出現在多家直播平臺,部分網絡主播甚至擁有數十萬粉絲。

記者調查發現,有的網絡直播平臺甚至還出現了虛假廣告。記者統計發現,網絡兼職、三折充話費、低價蘋果手機、高仿耐克阿迪、假煙假酒等,是網絡直播間最常見的虛假廣告內容。在某直播平臺上,主播直播間的“麥序”成了可以買賣的廣告位。這些廣告則打著主播擔保的名義吸引觀眾。

還有一些直播內容直接與違法犯罪相關,比如有直播賭博、吸毒、教唆犯罪。

戶外直播問題最大

對於直播內容的亂象,市民是最有發言權的。

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孫先生平時比較關註網絡直播,他告訴記者,曾有業內分析文章稱,網絡直播的流量分為三大部分,遊戲主播大概占三分之一、美女主播占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是戶外主播。

孫先生告訴記者,他覺得:“戶外主播是最容易出問題的,因為他們需要用一些行為來博人眼球,比如向河里扔共享單車等。這種戶外主題內容不定的網絡直播,內容風險性最大。為了博取關註,一些網絡主播什麽出格的事都幹。” 

孫先生希望直播平臺能多一些公益性的內容,比如講課的學霸或老師。在美國,最受歡迎的網絡直播節目是“數學老師”,主要就是分享學習經驗以及老師答疑解惑。他認為,國內的網絡直播也可以按這個思路來發展,使其成為直播平臺的一股清流。

在北京經營一家文化傳播公司的王先生則認為,當前的網絡直播亂象也是主播們的無奈之舉。

王先生說,網絡直播平臺的賺錢方式和主播的賺錢方式不一樣。直播平臺可以通過抽取提成和出租廣告位的方式賺錢,但網絡主播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觀眾刷的禮物或者打賞,訪問量和關註度是網絡主播變現的關鍵,因此會為了吸引觀眾而突破底線。

“相關部門應加大對網絡直播亂象的管控。”王先生說,據他觀察,目前相關部門對網絡直播行業的管理,一方面是對平臺進行監督,另一方面是對違規網絡主播進行處罰,但這都是治標之策。真正治本的方法應該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素質,可以建立直播主體資質審查機制,也可以建立信用監督評價體系,通過直播主體實名制的方式對其行為加以管控。同時,還可以建立色情暴力內容舉報獎勵機制,利用場外人員的積極性,進行多方面監管。

直播平臺應擔責

2016年12月1日,《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正式實施。其後,相關部門不斷加大對網絡直播的監管力度,查處了一批違規直播平臺。然而,在治理之下,網絡直播亂象仍未收斂,其中有何原因?

中國傳媒大學法律系副主任鄭寧認為,在網紅經濟背景下,網絡直播成為博眼球、利潤大的一個行業,巨大利益的驅動加上自律的缺位,造成網絡直播亂象叢生,違法行為不斷發生,且花樣翻新。

“直播是好事,它的出現可以促進信息的披露和知識的共享。但是現在有個別企業唯利是圖,為了吸引眼球,賺取不光明的利潤、不道德的財富,不惜喪失法律和道德底線。對此,監管部門應當引起高度重視,建議網友抵制的同時也希望業界慎獨自律、見賢思齊、擇善而從。”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說,直播違法違規,包括涉及的一些產業、色情的鏡頭以及虛假廣告的內容,都是藏汙納垢,都應當盡快蕩滌出去,凈化直播市場。網絡直播亂象不僅違反法律法規,而且也危害公序良俗。對於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應當予以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就要追究其刑事責任。即使有些情節比較輕微,但也是不道德的,對青少年危害相當之大。

在治理網絡直播亂象過程中,有不少人認為,應明確直播平臺的責任。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認為,要判斷網絡直播平臺承擔什麽責任,首先要辨別平臺是何種身份,區分直播平臺的類型。

朱巍具體分析說,第一種身份,平臺只提供服務但不提供內容。此時,判斷平臺是否承擔責任,要把避風港規則、通知刪除規則、紅旗規則綜合起來看。凡是平臺明知或應知有違法情況存在且放任其存在,那麽平臺應承擔責任。還有一種情況,比如有人已經向平臺舉報違法違規的現象,若平臺仍沒有采取措施,那麽肯定要承擔責任。

“另外一種身份,即平臺是內容提供者。在這種情況下,平臺不適用避風港規則和紅旗規則,所有視頻都由平臺來承擔責任。”朱巍說,有的App主動提供相關視頻、找他人推薦或者介紹,這就屬於典型的內容提供者,就要直接承擔責任,不需要證明其技術中立。

“對於網絡直播亂象,直播平臺一定是有責任的,其中有五點理由。”劉俊海說,第一,既然搭建了平臺,那麽就必須對其負責;第二,制定規則的時候,應該把法律規則融合進去;第三,對於平臺中兜售黃色鏡頭的用戶,沒有做到及時禁止;第四,平臺有大數據系統,理應做到及時的監控,對自己的地盤負責;第五,無論是通過廣告盈利模式還是付費方式,平臺從消費者那里賺取費用,那就要對消費者負責,在樹立法律信仰和敬畏之心的同時要對消費者懷有感恩之心。

“我們必須要本著對青少年高度負責、對成年人負責、對公眾利益負責、對網絡環境的健康負責的態度對其進行管理。”劉俊海說,監管者一定要運用法律賦予的行政指導、行政監管、行政處罰等執法權限,加大監管力度,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981

【非銀】壞時代的好生意:“不良資產”和“困境資產”投資攻略

來源: http://www.ikuyu.cn/indexinfo?type=1&id=13558&summary=

【非銀】壞時代的好生意:“不良資產”和“困境資產”投資攻略

到“不良資產”和“困境證券”,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來的是什麽樣的景象?


經營不善搖搖欲墜的企業?入不敷出資不抵債的財務報告?還是廠門口拉橫幅討薪的工人?


但如果現在告訴你,過去二十年全球眾多對沖基金策略中,表現最優的正是困境證券投資策略,你相信嗎?

 

根據瑞信對沖網的數據,從1994年1月開始到2017年4月,困境證券投資策略的累積回報為698.74%,年化回報為9.31%,僅次於全球宏觀對沖策略。


但由於其波動率更小,因此反映經風險調整的回報率的夏普比率排名第一。



 

那麽,究竟什麽是不良資產或困境證券投資,為何這麽多人對其望而卻步,而又有聰明的投資者從中賺到了大筆超額收益呢?

 

不良資產不僅僅是NPL

 

在很多人的觀念里,不良資產就等同於銀行的不良貸款(NPLs, non-performing loans)的。這其實是國內市場給大家的誤解。

 

國內的四大不良資產處理機構(AMC)的誕生之初,是為了處理銀行體系中的不良貸款。而由於國內金融市場尚不發達,其他類型的不良資產也鮮有耳聞。因此,在國內將不良資產和銀行的不良貸款劃等號,倒也不算錯的離譜。

 

可事實上,在全球市場,不良資產是個相當寬泛的概念,包括了債權、股權、不動產等等。


舉例來說,除了銀行的不良貸款之外,困境企業的債務和股權、困境房地產,以及信用卡和學生的個人消費貸款等,都可能成為不良資產的一部分。


 

不良資產或者說困境資產(distressed debt),之所以稱為“不良”,是因為這些資產的經營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困境”,因此已經無法帶來預期的現金流,有可能資產會變得一文不值。

 

舉例來說,標的公司可能陷入了經營危機,面臨著破產清算的可能,那麽它的債務就有巨大的違約風險,它的股權也可能變得一文不值。

 

很有意思的是,也正因為此,在不良資產投資領域,股和債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

 

理論上說,債券和貸款的投資者是沖著穩定的利息和相對安全的本金去的。可不良債權很可能無法償付利息,因此這種債權的投資者顯然不是為了利息,而是為了能夠對公司的剩余價值進行索賠才進行的投資,而這本是股東擁有的權力。

 

為什麽說不良資產投資是一門值得深入了解的學問

 

我們必須了解的是,不良資產不等於毫無價值的資產。


由於“不良”,一般的投資人會敬而遠之,因此這些資產既缺乏細致的研究,也沒有高流動性的交易市場,出售的價格往往會打折甚至是“賤賣”。

 

著名的投資大師格雷厄姆曾經說過,“沒有不合適投資的資產,只有不合適買入的價格”。

 

更何況,很多時候這些資產只是因為缺乏合適的運營,或者由於經濟周期原因陷入暫時的困境,並非一文不值的“垃圾”。

 

因此,聰明的不良資產投資機構會踐行逆向投資思維,以合適的價格買入,將其進行合理的處置,再等到恰當的時機將其出售,從而斬獲巨大的利潤。

 

困境投資基金——盤桓在不良資產之上的禿鷲

 

除了對沖基金會采取困境投資策略之外,一些私募基金在一級或一級半市場上同樣在四處尋覓不良資產的投資機會。它們專門覓食不良資產,在經濟蕭條、哀鴻遍野的時候更顯活力,故冠以“禿鷲”之名。

 

禿鷲基金(Vulture Fund)在逆周期中低價買入不良資產,並通過兩種方式獲利:

 

一種是追討部分債務,或促成困境公司破產重組,完成退出並獲得清算價值。

 

另一種是通過收購債權獲得控制權,重整盤活處於經營困難的企業或房產,以時間換空間,提升資產價值,最後出售給第三方完成退出。


 

困境資產的投資價值直觀體現在大幅的折扣上。這是投資者收益的重要來源,給投資者提供了價格下行的保護。


當然,專業的困境資產管理人不只是被動等待市場好轉,而是以積極主動的資本運作、資產運營,帶領不良資產走出困境,這是困境投資基金的核心競爭力。

 

困境資產投資的一個例子

 

一家老牌的困境投資機構通過公開拍賣收購了一筆商業地產不良貸款,購買價格是1個多億歐元,標的資產是歐洲某國多個城市的辦公物業,目前由擁有投資級評級的公司租賃。

 

這筆貸款每年可以產生8%的租金收入,租賃合同的預期收入總額就相當於總購買價格的85%。

 

顯然,這個購買價格具有很不錯的下行保護。

 

那麽買下這筆資產之後,這家困境投資機構都幹了些什麽呢?

 

在完成交易前,這家機構旗下的物業運營商就為每處物業制定了詳細的業務計劃,並與租賃方進行談判。經協商一致,其中的核心物業租賃都進行了續期,而部分未充分利用的非核心物業則得到了釋放。

 

在交易完成後,物業運營商立即制定了營銷計劃,將這些非核心物業掛在了出售市場上。由於該地區經濟強勁,對這類物業的需求非常不錯,光出售的資產價格就超過了整個資產包的購買價格。

 

過了兩年不到,整個投資組合就被出售給了一個區域開發商,總價超過2億歐元。再加上在此期間的租賃收入,這項投資總計產生了將近1億歐元的凈收益。

 

在整個項目中,這家困境投資機構獲得了超過60%的收益,年化收益率則超過30%。

 

可見,經過合理的處置,不良資產可以轉變為具有投資價值的資產的。



壞時代的好生意

 

既然不良資產具有這麽大的價值,為何又會被出售呢?

 

其實對於不良資產投資而言,最壞的時代,即是最好的時代。正如禿鷲在腐肉中覓食一樣,禿鷲基金在大潮退去、危機襲來、泥沙俱下之時,才能在沙子里淘到更多的金子。當社會經濟下行,企業經營困難,無法如期按量償還貸款或債券本息時,禿鷲投資者們就可以進場獵食了。

 

銀行業在這個階段會陷入集體去杠桿的過程中,被迫大量拋售不良資產。


隨著經濟下行,銀行不良率攀升,不良貸款的池子越來越大。銀行化解不良資產的主要手段包括法律訴訟、以物抵債、貸款重整、資產轉讓、債務減免、呆賬核銷等。

 

為什麽他們要以折扣價大量拋售貸款資產呢?這是因為在經濟下行階段,銀行、保險等傳統金融機構必須要滿足監管政策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而通過拋售風險資產來去杠桿,是最直接的方式。

 

具體來說,在傳統的抵押貸款中,由於標的物價值的貶損、抵押率的快速上升,會觸發貸款協議中的保證金催繳(Margin Call)條款,而被要求補充抵押物。


而在借款人抵押物不足的情況下,急於去杠桿的銀行根本沒有時間和能力去針對每一筆貸款進行展期和債務重組的談判。於是,風險資產的轉讓成為最快速和最有效的去杠桿方式。

 

這就給不良資產產業鏈下遊的買家提供了入場良機。

 

為什麽說現在是投資歐洲不良資產的好時機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歐洲銀行業的不良資產在金融危機之後大幅上升。2008年,歐盟銀行業不良率為2.71%,2012年大幅攀升到6.72%。到2015年,雖然歐債危機已經有所緩解,但歐洲銀行不良資產率仍然保持5.63%的高位。

 

 

歐洲銀行業不良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主要與金融危機後歐洲經濟增長乏力、主權危機影響銀行資產質量、政治不穩定等因素對銀行業造成沖擊。

 

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銀行普遍面臨著多重危機:監管的壓力、更高的資本要求、負利率和寬松的貨幣政策導致銀行面臨更平的收益率曲線、更低的資產管理費用和更低的交易收入,顯然會影響銀行的利潤。

 

理論上說,銀行可以通過留存收益、增加貸款息差或者發行股票來改善資本狀況。


但當前情況下,一方面,在歐央行負利率政策下,銀行很難實現高的盈利水平,因此留存收益不足,貸款息差也很難增加;另一方面,銀行股東又不願意過度稀釋現有股權。

 

因此,出售不良資產就成了最優解。雖然出售不良資產可能帶來資產出讓上的損失,但至少可以減輕資本監管的壓力。

 

不良資產供需的錯配創造入市機會

 

盡管銀行業的資產剝離活動在不斷增加中,但歐盟區大量的不良資產和非核心資產的數量仍然驚人。


據估計,2016年歐洲機構的資產負債表依舊持有超過2萬億歐元的不良資產和非核心資產。歐洲金融機構被迫賣出不良資產以符合監管要求,這創造了未來5到10年的投資窗口。

 

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市場供求關系上的錯配現狀。

 

一方面,從供給來看,2016年歐洲不良貸款和非核心資產的銷售水平甚至超過了2015年歷史高點的1410億歐元。

 

另一方面,從需求端看,不良資產的行業門檻高,能參與交易並處置不良貸款的投資者有限,可以投資的基金總量與供給相比小很多。



歐洲經濟開始複蘇,有利於不良資產的處理

 

過去一年的歐洲市場上,英國脫歐、法國大選等政治的不確定性都證明了是虛驚一場。盡管當前市場普遍擔憂英國和意大利的大選前景。但歐洲經濟正在逐漸複蘇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截止至2017年5月,歐洲(主要是歐元區)的宏觀經濟表現良好。


GDP總量保持相對穩定,並從2013年第三季度開始實現正增長。2016年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GDP年增長率達2.3%,為近幾年的最高值。2017年第一季度GDP年增長率也達到了1.3%,經濟複蘇明顯。

 

同時,歐元區失業率持續下降,經濟信心指數持續上揚,2017年第一季度達到109(長期平均為100),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值。

 

 

等等,剛才不是說,在經濟低迷、信貸萎縮的時代才是投資不良資產的好時機嗎?那既然歐洲市場經濟已經開始複蘇,對於不良資產而言還有什麽機會呢?

 

其實前文已經提到,不良資產的增值和處理是分階段進行的。在折價買入之後,除了潛在的當期收入外,還需要進行增值的運營管理。

 

歐洲市場上,大量不良資產供需的錯配帶來了折價買入的時機,而歐洲經濟的複蘇則有利於不良資產的運營增值。更重要的是,歐洲經濟的複蘇將會給資產處置帶來契機,從而有助於不良資產投資回收本金和利潤。

 

著名的困境投資基金,橡樹資本的創始人霍華德馬克斯曾表示,投資不良資產有三個要素:

 

“首先是公司不明智的信貸,第二是無法償還債務的公司出現,第三是可靠的債務重組體制和法律機制。”

 

前兩個條件歐洲已經滿足,盡管歐洲正在複蘇,但經濟的長期低迷積累了大量不良資產,銀行業危機的陰雲仍未散去,歐洲銀行體系內仍有大量的不良貸款有待剝離。

 

第三個條件上,盡管歐洲銀行的監管體系、法律體系、債務市場情況和稅收制度等對不良資產的處置形成了一定的障礙,但是歐洲作為成熟經濟體,相較於中國等新興市場,制度上更成熟,也更市場化。

 

綜上,我們認為在目前的全球經濟形勢下,不良資產投資基金的折價買入期行將結束,但特別在歐洲,運營升值和資產增值期正在到來。


冬天將要過去,春天還會遠嗎?(完)


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僅供受眾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任何參考本文所作的投資決策皆為受眾自行獨立作出,造成的經濟、財務或其他風險均由受眾自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8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