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自創30%價值投資法 郵務員變億元戶 第一線觀察經營者找出成長潛力股

2011-3-14  TWM




在中華郵政上班的張國立,憑藉自 創的三○%價值投資心法,十五年來每年都獲利三成以上,身價更達上億元。

能創造如此輝煌的成績,他認為,除了積極投入研究股票外,還得具備 超人的「忍功﹂。

撰文‧陳翊中

對於奉行價值型投資的投資人來說,透過公開資訊或財報分析找尋潛力股,是必做的 功課,然而,財報分析的盲點,並無法看出經營者的企圖心和誠信度,對於現年四十七歲、目前還在中華郵政擔任分信員的張國立(化名)來說,消除這個盲點,最 好的方法,就是參加投資考察團,透過實地拜訪,尋找投資靈感並增強持股信心。

自一九九五年以來,張國立奉行巴菲特的價值投資哲學,略加調整 創造出符合台股特性的「三○%價值投資﹂心法後,他締造十五年每年平均報酬率三成的驚人成績,當初一百萬元的資本,翻了一百倍,暴增至億元身價,還擁有兩 間店面當包租公。

股神巴菲特花了四十年,以每年二五%到三○%的投資報酬率,透過錢滾錢的複利威力,成就世界第二富豪的地位;然而,要複製 巴菲特哲學,最重要、也最難做到的,就是「持續獲利﹂這四個字。尤其在淺碟的台灣股市,能像張國立一樣逃過四次萬點崩盤,不但存活下來,還能每年「持續獲 利﹂的散戶投資人,卻是鳳毛麟角。

找未來一年內能創造三成報酬率的股票能創造如此輝煌的成績,張國立的成功不是偶然。除了平常用功蒐集資 訊、勤打電話和公司發言人溝通以外,由於他投資的股票,未來的成長動力都來自大陸,近一年來他密集參加了三次大陸參訪團。除了可面對面近距離接觸企業經營 者,觀察經營者的企圖心和誠信,並可透過實地觀察大陸市場的成長潛力,印證他自己的投資判斷是否有偏差。

例如,○九年參加投資考察團,赴大 陸考察期間,雖然他發現中國房地產泡沫嚴重,但城市裡空地還很多,中下階層住房的需求也還未被滿足,便激發了他投資電梯業者永大的想法。

經 過這十五年來,除了○八年金融海嘯那一年先盛後衰打平之外,幾乎年年達成三成報酬率的目標。尤其在金融海嘯隔年的○九年,他透過連續換股操作,創造二 ○○%的報酬率,不但補足前一年落後的進度,還締造十五年來最輝煌的戰績。在去年平穩創造五成的投報率後,對於今年的行情,他依然信心十足地說:「無論指 數高低,一定可以找到年報酬率三成的股票!﹂「當你買進一檔股票前,先問自己這檔股票﹃未來一年內﹄能否創造三成的報酬率!﹂張國立一語道破這套戰法最核 心的基本觀念。

他進一步說,巴菲特告訴我們投資最重要的準則是,第一、不能虧損,第二、遵守第一條。而要達到不虧損,甚至要穩穩獲利三成, 就得要做好「控制持股成本、謹慎選股後重押和照顧持股部位﹂,這是最重要的三件事。

一位和張國立在考察團結識並時常切磋股票投資的林姓友人 說:「他一買進核心持股後,只會逢低加碼、耐心持有,從來不停損;他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要獲利,也不會頻繁換股。﹂資訊和成本不對稱的股票不買「超過 五十元以上的股票我不買!﹂張國立說,在投資一檔股票之前,他會設想自己是公司的經營者,而一家公司是否有價值,大股東最明瞭,價值型選股不要用本益比 (股價╱每股純益),要改用股價淨值比(股價╱每股淨值),才能拉近與大股東持股成本的差距。

股價在每股淨值上下時,是挑選潛力股的最佳標 的;超過五十元以上的股票,即使每股純益再高,成本一定遠比大股東高,「成本不對稱﹂就讓雙方立足點不公平。

巴菲特從來不買看不懂的科技 股,張國立也認同這一點。他認為電子股的景氣變化週期太迅速,沒有大股東和法人的資訊優勢,散戶很難玩得過大戶。正因為產業變化太快,今天的股王,明天很 可能就淪為雞蛋水餃股,對長期投資者來說,風險絕對高於報酬。

另外,轉投資結構複雜的集團股,散戶也同樣存在資訊不對稱的劣勢,即使是市場 公認的績優股如遠東新、鴻海等,他也是敬謝不敏。他笑說,刪掉電子股,再刪掉大型集團股以及財務結構不佳的股票,台股一千一百支股票中,只剩五十檔左右的 股票,在裡面發掘每年漲升三成的股票就輕鬆很多。

張國立觀察已逝的台塑創辦人王永慶、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等大企業家崛起過程最重要的因 素,就是不斷重複「高報酬、低風險﹂的獲利模式。就像郭台銘不會在新興產業剛冒出頭時就切入,但只要產業進入成熟期,風險降低、把握度百分百後,便以鴻海 快速降低成本的專長,迅速攫取市場。投資股票也一樣,和大股東立足點一致,風險就大幅降低。不斷找「高報酬、低風險﹂的股票,透過長期複利的威力,即使一 開始只有幾十萬元資金,一、二十年後做「億元戶﹂並不是太難的事。

近五年來,張國立曾經操作過的核心持股不超過十檔,他同時在手的股票最多 不超過三檔,而且不論指數高低,隨時保持滿檔持股的他,仍能維持平均三成的年報酬率,就是因為持續奉行找「未來一年內能創造三成報酬率﹂股票的理念。

就 像○六到○七年間,他發現大賣場的貨架上,佳格旗下的各種產品,價格一定比競爭對手高。回家翻閱財報,發現佳格不但每年本業獲利穩定成長,且毛利率高達四 成,每年光投注在廣告行銷的費用高達兩、三億元,在品牌上建立牢固的「護城河﹂。至於獲利不突出的原因,是因為佳格在大陸的轉投資因為剛開始打品牌通路, 所以呈現虧損,只要大陸投資轉虧為盈,獲利將有強勁爆發力;更重要的是,當時的股價離淨值不遠,代表與大股東的持股成本差不多,是安全且有持續成長力的股 票。

他比較過佳格和聯華食兩家公司,兩家公司同樣擁有自有品牌,但前者毛利率四○%以上,後者毛利率不到三成,而從品牌力、營業費用率各方 面比較,佳格條件都比聯華食強,因此他最後選擇佳格作為核心標的。

不過,當時佳格股性極冷,一天成交量僅一、兩百張,張國立足足花了幾個月 的時間,才買滿一千多張的部位,而且自從他買進之後,股價幾乎不動如山,但在基本面沒有變化之前,他還是耐心持有。直到○八年五月,佳格突然在一個月間一 口氣從十七、八元狂飆至三十五元以上,這時他才全數出清,連同配股配息,兩年報酬率竟高達三○○%!

建倉後,還得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忍功張國 立說,價值投資最好的標的,就是財務結構佳、股價夠低又具備成長性。過去沒有成長性的公司,並不代表未來沒有成長性,關鍵就在洞悉驅使業績變化的重要因 子,就如同佳格獲利成長的關鍵,就在於大陸投資能否止血,只要這項因素持續朝正面發展,持股就可以續抱。

他進一步分析,當股票熱絡時,大家 看法一致,就沒有太大潛力,超前看法一定孤獨。像他這樣的「大戶級﹂投資人,一檔股票花三個月建倉是常見的事,而股價越低,逢低攤平,更可讓成本降低,但 在建倉完成後,就得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忍功。尤其當其他股票漲翻天,手上的股票動也不動時,一般人可能會覺得很難熬,不過只要換個腦袋想,寂寞是價值投 資必然的過程,只要回到這檔股票能不能為你賺三成的初衷,便可釋懷。

金融海嘯過後,台股從三九五五點彈升到九千點,張國立一開始切入股價低 於淨值的黑松,以八、九元買進,半年後於十七、八元出清,獲利一○○%;隨後,他切入汽車零組件股永彰,在十二、三元買進,九個月後在二十六、七元出清, 換到十元出頭,有兩岸直航題材的華航;另一檔○九年五、六月買進的永大,因為看好它在大陸市場的成長性,至今仍持有。透過這幾次的換股操作,○九年、一○ 年他分別創造二○○%和五○%的報酬率。

重押的股票,未來一年的動向都能掌握目前他手上的持股,主要是永大和新天地兩檔股票,前者他看好該 公司在大陸新裝電梯和保養費收入的成長爆發力;後者則是看中複製台灣餐廳模式,可以創造企業第二春的再成長動力。

在決定重押一檔股票之前, 他會把這家公司十年的財務結構、獲利能力、轉投資明細、大股東持股狀況、資本形成結構都調查清楚,而不明白之處,則主動打電話給公司發言人問清楚。他說, 散戶投資人不要怕打電話問發言人,通常只要事先做好功課,發言人都會很樂意回答。透過分析財報和詢問發言人的完整功課,他信心十足地說:「我重押的股票, 未來一年會發生的事情,我都能清楚掌握,只不過不知新聞何時會出來而已。﹂對於重押的股票,只要一有足以影響股價的訊息出來,張國立就會主動打電話問公司 發言人,就像他預期永大每個月營收都會持續成長,但去年十二月營收公布卻不如預期,一問之下,是因為台幣升值後增提認列十、十一月永大中國的匯兌損失,對 本業影響不大,他便放心繼續持有。

在大陸計畫大規模興建經濟適用房的政策下,永大中國今年電梯新接單將由去年的一萬四千台提高至一萬八千 台,每股純益上看五元,再加上電梯完工後,每年都可收取電梯保養費,將可創造可觀的現金流;尤其股價創新高,融資卻不增反減,下降至四、五千張,籌碼安定 度強,更堅定他持股的信心,除非大陸房市有崩盤的危機,或股價急漲到本益比超過十倍的獲利滿足點,否則他不會輕易賣掉。

在奉行價值投資創造 百倍身價後,從一位百萬元的小散戶到操作資金上億元的中實戶,張國立信心十足地說,這套價值投資心法,從幾十萬元的小散戶到資產上億元的大戶都適用。

他 觀察身邊朋友,有些人是靠技術分析短線操作,有的是靠「認養﹂一兩檔股票賺錢,但這都不是「持續有效﹂、「可長可久﹂的方法,十多年來他不必每天盯盤,持 股滿檔也不會睡不著覺。

張國立語重心長地說,人追求財富就是要享受生活,做短線投資壓力很大,反而影響生活品質。現在的他,在國營事業的工 作只是在湊滿退休金年資,今年底以前就可申請退休,靠「三○%價值投資法﹂這套投資心法,身為上班族的張國立,已賺到遠比薪水高出百倍的財富。他也會繼續 參加投資考察團的實地拜訪行程,因為比起幾萬元的團費,未來所能得到的獲利回報,是難以估計的。

張國立

出 生:1964年

現職:中華郵政員工

學歷:專科畢業

婚姻:已婚

投 資資歷:1992年開始投入股市,自創「30%價值投資法」,15年平均年報酬率30%。

張國立投資態度:

1. 不看大盤指數,只問這家公司價格是否有投資價值。

2. 投資股票一定要做好功課,了解該公司十年的財務結構、大股東持股比率等。

3. 以大股東的心態做股票,可大幅降低風險。

4. 專注投資於熟悉的公司和產業,不去追逐明星產業。

5. 不做短線投資,以免壓力過大,影響生活品質。

張國立的投資心法

1. 不隨便賣掉核心持股,除非股價急漲超過獲利滿足點,否則不輕易賣出持股。

2. 不買持股成本不對稱的股票:不買50元以上的高價股、不碰新上市股,從與每股淨值接近的股票挑潛力股。

3. 不買大股東誠信不佳的股票:財務結構不佳、大股東持股比率太低、子公司太多、向股東要錢太頻繁、經營者誠信不佳的股票不碰。

4. 只買會漲三成以上

的股票:買進一檔股票前,投資以年為單位,並問一年內有沒有漲三成的潛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42

所謂價值投資 拉利Larry的投資日記

http://stock-challenge.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1959.html

對於價值投資者而言,相信都不會對以下說話感到陌生:「有買貴無買錯」、「現在已經進入價值範圍,就算股價還會下跌,現價都應該買入」、「如果看長線的話,買貴少少都沒有問題」。但實際上,小投資者要運用智慧去分辨何時是價值、何時是價值陷阱或危機,絕對不是一件易事。


記得於08年,香港人熱愛的股王匯豐(
00005)在金融海嘯中崩堤,不少投資者一直認為匯豐下跌只是短期的事,長線的話,目標價至少達200元,於是從140元反覆回落時,不但沒有止蝕,反而還不斷加碼,最終對投資組合構成重大打擊。而匯豐股價直至今日為止,依然還未能攀越100大關。




只買不賣非上策


對於以上經歷,相信各位讀者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造成以上問題,主要原因是大 家容易代入長線投資者的身分,不知不覺間忽略了市場或股票本身的短期變化,大家當見到股價下跌時,會跟自己說:「價值投資者不應該理會短線波動」,於是繼 續死心塌地持有股份。更甚者更可能做到「偏聽」,好消息自動入耳,壞消息則自動過濾,可以完全做到不被外間影響。


實際上,價值投資者的宗旨「Buy and Hold」,並不代表我們要「死Hold」。「Buy and Hold」的原則,是要求價值投資者在買入股票前,要仔細充分考慮,以打算長線持有的心態去作出分析,避免因短期情緒或者市場消息而胡亂買入。


另外,Hold也不是「死Hold」,倘若市場突變,又或者公司基本因素上出了變化, 令股票價值大跌,繼而價格向下修正,你就要有隨時賣出的準備,而不是選擇死守便可以補救。


定期檢討 NAV


不過,要知道市場或者公司基本因素是否已經變化,對於普通人來說,又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思前想後,一直都沒有想到一個好方法,直至畢業工作以後,師父教落投資組合應該要以市價計算「Mark to Market」,才令我恍然大悟。一般人在整理投資買賣組合時,都會只紀錄買入價,而不會用「Mark to Market」的概念去計算投資組合的資產淨值(NAV) ,於是,很容易減低對大市或者股票的敏感度。


嘗試舉例:你投資組合只買入一個股票AAA,買入價2元,一個月之前股價10元,現在只有6元,你可能會覺得沒有甚麼問題,反正還賺錢,但是實際上NAV已經在一個月間跌了4成,很明顯有些問題應已出現。


因此,我現在會將投資組合每日「Market to Market」,並且計算出每月、每周及每日的NAV,倘若組合的NAV下跌至超過10%時,我會開始思考手上組合的部署,是否已經出了問題。NAV下跌 超過20%時,便會考慮硬性止蝕某些較高風險的股票,以避免在悲劇形成後才懂得大呼「黑天鵝又來臨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13

低P/B是否價值投資,還是老千?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145

巴黎:


最近天知君高價買了永義國際後下跌,天知君像巴黎,都是價值投資派,令人不其然想,價值投資派為何會買入眾人說的老千股。

從另一角度看,以高價買入一支認為好的藍籌股、以及買入一支只靠幻想未來前景的股票的傷害,或以圖表方法買股票,實和買入老千股沒有分別,只是那個老千往往就是自已

一些老千股----如果從來沒有過賺錢的企業也算是,可以從無到有地收購一間實體企業,例如盈科收購電訊,若你能在相對價值極低價格買入,你的利潤仍然會非常可觀。

我不知永義國際,所以不能說它的未來結局會如何,我只能說自已過去亦犯過在計算股票價值過程時的類似錯誤------以帳面、市價計算價值。

之前有一個Trader Blog主說,沒有人有資格說一支股票的價值算了是,他認為市價才是。

這個Trader和很多散戶一樣,對價值投資完全沒有悟性,即使其實價值投資原則很容易了解。

一間租金是20萬一年的國內物業,現在有買有賣、活躍的成交市價可能是一千萬,你可以說沒有人能決定它的價格,巴黎不會也沒有資格反對。只是那並不是這物業的價值,而是價格,重複,是價格,不是價值。

早 一排,盈科北京中心,以10厘租金回報招標,引來多個財團興趣,以那些財團看上述舉的那個市價千萬的物業,很明顯,它的價值,只約值2百萬(兩折),而它 的價格卻實在是一千萬。這道理是如此的明顯,如此的有說服力,即使測量師獨立評估,即使市場有買有賣。而我們每天看到匯豐、平保、和黃、AIG、 AIA....等等的成交的只是其價格,而不是它們內在的價值,無論證明那個成交價的是何等權威。

所以價值是由比較能有多小持續收入,安全性,而非價格而來。付出的,帳面上顯示的是價格,得到的是價值。

價值投資派追求的是價值,利用的是價格。

很多價值投資學習者常常在計算P/B時犯錯,過渡相信了權威,會計師的報告,而忘掉了普通常識,不過這是正常,夫子說,錯一次的不算錯,一再犯的才算,知錯能改,就是價值投資法與投機長遠成績分別的原因所在。



後記:

前一週,因為超大下跌至4元以下,有朋友猛問我看法。我不會以價格下跌判斷一支股票是否老千股,我用的是業績。

假如你買入一支必須要以大量再投資去支撐高增長的企業,你還會不切現實地想:為什麼息率如此低?為什麼固定資產猛增?然後卻懷疑做正常事情的人是老千?!

你的問題應該是:這支股票的銷貨是否真的因為固定資產上升而上升?它的盈利率能否保持?它的借貸是否嚴控?!它的管理層說的和實際做出來的成績有沒有落差?!

如果沒有的話,對這個經理,還能欲加之罪?!

相反,我會信任這經理多過來說是非的人。這是我敬重,影響我一生的前老板教我做人、用人的道理,我之前舊文也說過,現在又要番炒一次,將來遇到重複沒有大原則的詢問時,可能也會再用。

超大的價值從來沒有下跌過,它的價格卻不。只可惜自已建倉太快,倉已滿,不能再在如此吸引的價格再進,但另一支"老千股"中國綠色又如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33

中國動向(3818.hk) - 無"動"力﹑無方"向"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1227

強差人意的業績......回顧自己當初的分析,竟然是完全高估了 它的增長動力和低估了存貨問題,而後者其實就是增長動力被牽制的主要原因。當初自己是一廂情願地期望動向的增長會與同業同步,介乎17至31%,而對於存 貨問題,自己卻認為是行業問題而非公司自身問題。這兩個嚴重錯誤,變使這是投資帳面虧損近26%。望以此文為戒,警惕以後更小心分析零售業。
  Earnings growth (YoY) P/E (X) PEG
Li Ning 17% 10.4 0.60
Anta 24% 16.2 0.68
Peak 31% 11.2 0.36
Xtep 26% 11.9 0.46
Dongxiang 0% 8.2 31.00
Meike 29% 12.8 0.45
Flyke Annual results to be announced on 25 March
以新CEO桑坦德女士所言,應收帳的上升是要幫助分銷商處理滯銷的存貨。 她說道分銷商的存貨對銷售比是9.4個月,而一般來說是3至4個月。因此她說2011年是"Year of adjustment",希望今年能將分銷商的存貨對銷售比控制在6個月。分銷商滯銷,換言之訂單也會減少,她預期第3季訂單減少中雙位數字,全年平均下 跌高單位數。因此,“唔洗問阿貴”,2011年盈利肯定是要倒退的了。
以現市值來看,市場先生估計每間動向值3百80萬(人民幣,下同),而每間動向每年能為總公司賺46萬;至於安踏,市場先生的報價是每間安踏值4百萬(比動向多20萬),而每間安踏每年能為總公司賺24萬(比動向少22萬)。我認為,如果市場先生繼續壓低動向與其同業的估值,動向比低估的可能性就更大。
  Number of stores Valuation per store (RMB) Earnings per store (RMB)
Li Ning 7915 1,740,016 166,560
Anta 7549 3,970,840 238,712
Peak 7224 1,515,927 135,371
Xtep 7031 1,637,184 137,635
Dongxiang 3771 3,771,590 461,620
Meike 1865 948,311 74,261
Flyke Annual results to be announced on 25 March

至於“標準”分析員的鐘擺,當然盪至另一極端,紛紛下調其目標價,建議其 客戶止蝕或沽空。可能久而久之會對動向失去興趣,那動向被低估的機會又會更大。Peter Lynch的18號守則是:When even the analysts are bored, it's time to start buying.
總括而言,我不認為現時是買動向的最好時機,但會緊貼它的一舉一動以捕捉時機。另外,其實個人認為匹克(1968.hk)和特步(1368.hk)。前者是31%增長者,P/E卻只得11倍,後者是26%增長者而P/E亦只12倍,值得繼續緊貼研究。
後記:
寫此文時心情極為沉重,之前還以為自己對零售業有不錯的認識,現在才發現自己不知道的還有很多很多......
佐丹奴(709.hk)業績好到不得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57

內在價值任我行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373

巴黎:

上篇文已經說出,一個穩固盈利條件,在篩選組合股票的重要。但我的Blog內以往卻談過很多不屬於此類的股票,例如宏安,到底又是什麼回事呢?!

一 間企業的價值,基本上有兩個大分類,一個是繼續經營(going concern),另一個是清算價值(liquidation value),後者是說,假如這間企業被清算、變賣時的可能價值。所謂變賣,包括破產、重組、私有化或被收購,即我們如果看到一間公司沒有固定資產、沒有 負債,只有現金1億元,那麼扣除可能的費用後,就會是它的清算價值。而收購合并時,收購者的出價,就是其清算的內在價值。
一般而言,我們所說的清算價值,都是說逐件逐件公司資產變賣的價值,雖然企業或從未打算過這樣做。可以想象,求人買的清算計法的價值必定較繼續經營低得多。



上圖的藍線是企業的經營價值,而紅線是清算內在價值,隨時間向下是反映清算時的費用支出的增大。

請 Blog友注意一點是,這是一間非堂穩固盈利公司的圖,對於一間經營混亂,又或只有幾年業績的企業,我們對藍線部份毫無信心。有時此類企業經營越久,價值 越跌。永義和宏安可能屬於混亂的一組,安踏和動向就是屬於年資淺的一組。無論如何,它們彼此都必有一個大概的清算價值。


盈利只是基於期望的危險



圖二反映一個現象是,一間盈利未被嚴證、受過考驗是穩固的企業,即使在年0,以低於經營價甚或清算價的P1買入,隨著時間的逝去,它的經營價值續跌至P2,投資人就會面對損失。當然這種損失無法可以和以高價P0買入,期望它的未來價值大幅上升的落空相比。
Graham 說歷史證明,最大的輸家,是那些以高價買入以為是質優但實為差勁的企業。他說,除非是Net Working Capital 的66%的超低價。以這種超低價買入的保護,並非來自對現在經營者的扭轉期望,而是這種超低價通常是因股東們忍無可忍沽貨而跌至如此低水平,很大機會觸動 專業外人收購,蘊讓可能對它真實價值的釋放。即使收購者或會壓價和食水,並獲得極大部份的原有價值,但賤價買入者往往亦同時大有斬獲!

此類的操作是純技術、法律知識型,比如收購合并的條款的熟知,潛在收購者和被收購、當中人物的關系等等的了解,並無太大相似和繼續經營操作的分析的技巧。


穩定壓倒一切
走筆至此,聰明的Blog友定會發現,即使價值投資人常常強調價格、價值分離招,原來以盈利穩定招,尋覓一支能受考驗的股票更為重要。


以普通價買入美妙股票

實事求是的投資人,經過多番勞動求得了一支盈利穩定的股票,可能按耐不住以高價P1買入,出現所謂理論上要等經營價值逐步回升,而被點穴至年2或更長的情況,如下圖:


我 不會在此為一般人稱這類死牛的人硬說好話,除了投機人的越高越買、越低越賣,我以為沒有聰明投資人不希望自已能在藍線,甚或紅線以下買股票。可是,真正的 內在長期經營價值,並不是一條死實的藍線,舉自已的一個已有20多年的私人投資為例,因為它的資產負債表的淨資產和它的盈利比較,細得非常可憐,和它沒有 報價,經過多年的盈利和派息的上升,我也一直沒有想過它究竟值多小錢的問題。

雖然如此,若有日,有一個人接觸我求買,我想我也會以心動價賣出,心動價是多少呢?請看以下的圖。


自由範圍的概念



真 正的內在價值,雖然它實實在在的存在,可是它卻沒有一條實實在在的線,Graham說,你不會說一個160磅的男人是標準,180磅的就是超重,或135 磅的是超輕,他說應該以肉眼就能判斷去指引你什麼才是不合理。若是這樣,我的心動價就很易計,即使我仍然不能說出準確內在價值在上圖的自由決定範圍的那一 點,我只要注意那深紅色不合理價格那部份就足夠了。

有一些喜愛投機的人,往往追求10-20%的投機盈利,並列出一大堆理據說在那個小數 後3個點數的價位就要買或要沽(每天的財棍不是在電視機上說幾多幾多點嗎?),他們是很難明白聰明投資人為何能夠忍受股票上下三幾十個%,甚至一、二倍的 變化。因為他們從頭到尾也沒有盈利穩定招和價值價格偏離招的想法,更加想不到自由決定範圍內距離是可以如此寬闊。結果就是被善變的價格弄得神神經經,而不 能去利用本就應該是為你服務的市場先生。

最近的三篇文是受了幾個Blog友的回應啟發,文內的邏輯非常嚴謹,尤其是完全沒有違反Graham和股神的一貫要求,並且二者皆兼顧和連貫。也解釋了很多的所謂價值投資陷阱的由來。

我也把CKM001君的長期持有優質股的說法納入文內。不單如此,我甚至可能較他對增長和優質的定義、及對買入價要求更加嚴格。

自覺寫完之後對價值投資有更深的一層領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09

價值投資法的任督二脈在那裡?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345

巴黎:

人有兩個重要的穴位,一個是頭頂的天庭穴,一個是腳底的湧泉穴,據說假如學武功的人把這兩個穴打通,全身的氣就能運行不息,進入一個武術的新境界。

價值投資有緣的人,都會明白並相信市場並非時常完美,很多時會出現價值和價格的分離,巴黎給這方面的研究起一個名稱,叫:

   1) 價格、價值分離招;


很多價值投資後學,包括巴黎,在發現了這種分離現象後,都非常震撼,我們都會不斷尋找在市場上有分離的股票。然後我們發現,自已組合的回報,好像沒有想像中的理想。然後又會因為聽到很多人,包括同意或不同意價值投資法的人說市場有很多看似是價值投資股票,其實是個陷阱。

我現在告訴Blog友,價值投資從來不曾有過陷阱,只要你堅持與另一招式同用,巴黎稱這招為:

   2)穩定盈利招

請注意,這兩招雖然在獨立使用也可能獲得滿意收穫,但永不會較兩招齊發效果理想。

上 回巴黎的文,就是說穩定盈利招,穩定盈利招,並不是一種評估價值的招式,舉一個例子,我有一支投資了20年、並在香港有壟斷地位的食品進口的非上市公司, 它20年都賺錢,股息上升了十幾倍,但是它就是沒有報價的。以穩定盈利招去衡量它,它是非常合格。到此,我只是說它的穩定盈利是合格,我並沒有說它的價值 應值多小,假設這間公司賺5千萬,另一支上市了5年的企業,連續5年都賺1億,但以穩定盈利招衡量後一支,它並不合格,我只是說它不合格,我沒有說它們的 價值誰高誰低。

至此這是2)穩定盈利招的唯一用處,沒有其它。


現實中的一支股票,有以下的每股盈利及派息紀錄*
2001年      0.08
2002年      0.08     0.01
2003          0.10     0.02
2004          0.29     0.045
2005          0.36     0.08
2006          0.60    0.13
2007          0.69     0.17
2008          0.54    0.175
2009          0.75     0.20
2010         0.796    0.20

我們可以用按息率3%、5%、7%、10%、....或P/E4倍、8倍、10倍.....去反求它的價值,但無論以何種方式,我們都相信,類似這種非常穩定的企業,它的內在價值必定也是非常穩定,一如我的私人投資的公司,是嗎?!

現在看看市場先生的下半部份的故事:



設 紅線就是這支股的內在價值,它的高低全取決於你心中的合理回報的期望,假如長期有5%的股息是你的認為,紅線就會高一點,如果你要求是6%,紅線就低一 點,總之,如果使用盈利穩定招衡量它是合格的話,那一條紅線就理應該是穩定,但如果這間公司只有幾年業績,他的最終紅線可能很高,或可能很低,無論多高多 低,我們就是難有信心說得較上一間公司準,是嗎?

現在看看市場先生的藍線報價,我們看到,在2006年以前,它的報價都和紅線差不多距離,如果你加進合理回報範圍的要求的考慮,可能那些距離更加微不足道。

但是在2007年,很明顯,即使你對派息的要求很低,市場先生還是過渡樂觀,而在2008年又過度的悲觀。

因為我們的穩定盈利招已做好,我們就能對市場先生所報的價格和內在價值的分離有掌握了,因此:

價格分離招的把握,是不能離開於穩定盈利招的把握!

現在,我相信有志的同道者距離任督二脈打通不遠了,這篇文的概念非常難以用簡單文句表達,寫起上來,真係有D似粵語長片那些在後學背門傳授內功咁辛苦,
雖然還有最後的練武一週天,但要回回氣,下回續



*上圖是股票0184激成,有關資料來源於一隻牛君Blog,牛君是勤而行之的上仕同學,巴黎在他久不久在我站內的回應啟發不小,尤其是這支激成股票更甚,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0

打通價值投資法任督二脈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288

巴黎:


Graham的經典市場先生例子隱藏了一個至理,Graham說:
你可以完全不理會市場先生
他也說:
賺取合理的回報容易過一般人的想象

我們就從這兩句開始,並假設在一個完全沒有經常報價的環景下的投資,如何能賺到合理的回報。

Graham說:
評價一支股票,必須至小十年,且這支股票的近年盈利,必須較十年前有增長。
這個十年業績要求背後意義是,這支股票曾經歷週期回落的考驗。(借貸比例、流動比例、股數變化、盈利的去向等)

現在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盆如此的生意給你入股,即使不是荀價,你認為能給你合理的回報嗎?!你認為它的回報較另一門始創企業更容易和穩定嗎?!

巴老說:
It's far better to buy a wonderful company at a fair price than a fair company at a wonderful price
巴老強調wonderful Company,Graham雖看似沒有巴老的大想頭,但想深一層,一間能完全滿足Graham的如此穩固盈利、能受考驗的要求,已經是一間wonderful Company了,是不是?!


價值投資是可以沒有P/E、沒有P/B

到現在為止,請留意我是把市場先生的例子分為上下兩部份,上半部是不理會市場先生,等同沒有報價、沒有P/E,沒有P/B,只有Return on Investment(回報),只有強調穩定盈利的企業。

原來價值投資法是可以完全沒有P/E,P/B的計算,原來價值投資第一步是在說,用普通的價格買入一間已經有受過考驗的公司,就已經是一個好的價值投資,原來就是如此簡單。

這真的賺取合理的回報較一般人想象的容易,只要你堅持這個首要原則!

這不是價值投資陷阱

如 果上述條件是價值投資的首要,很明顯,無論何價*,散戶購買只有幾年上市紀錄的中國動向、安踏,並不符合Graham的首要條件。所以無論你以多低的 P/E買入動向,賠錢的時候,不要說這是價值投資的陷阱,這只是人性的苟且、貪婪,並認為近幾年的佳積能一直延續的心理陷阱,因此幾乎99%市場上說的價 值投資陷阱都只是心理陷阱!

這是否太嚴酷呢?!邏輯上Graham或者是對,在實際的市場,我們能否找到這類公司?!答案是正面,例如另 一Blog友就提供了0184激成,它看來能乎合大部份Graham的要求,而這支股票過去十年間派息上升了10倍,明顯,類似激成的派息,穩定的業績, 有沒有報價對一個希望每年有合理回報的投資人分別其實不大!

現在開估,激成的股價十年間上升了4-5倍!

面對現實的市場先生的報價
話 說回頭,理實的股票市場,不可能沒有報價,不可能沒有市場先生,不過上面的結論顯示,我們得在買入任何股票前,先以將來如果沒有報價的假設,去檢驗這間公 司能否在生意上繼續賺錢,給我們和初買時所期望的合理的回報相同。我們才能夠有資格、信心去面對市場報價的改變,尤其在逆境之下。





*無論如何低價購入動向也不是價值投資,說起來和我以往強調價值和價格分離的價值投資有矛盾,我將在續篇市場先生下半部講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1

價值投資的緣與份,從雷曼債券說起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6234

巴黎:


道德經: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同真正聰明人講道理(價值投資法),佢會坐言起行;同所謂了解既人講道理,啱聽既佢就袋,唔啱聽既佢就詐聽唔到;同一些讀壞書既人講道理,佢會大番你轉頭,還笑鬼你。

如果讀壞書既人唔識笑,咁果D(價值投資法)都唔慌會係真道理。
(這白話解釋是我在網上找的,巴黎作了一點修改)


---------------------------


股神說,價值投資是一個概念,一些人如果在幾分鐘內捉不到,十年後他也很難明白,這不關乎IQ有多高。

因此,如果閣下看完這篇文之後,仍捉不到,請避開價值投資的Blogs,別再浪費彼此的時間,因為你和價值投資法是沒有緣,雖然我不知為何你不明白,用4角錢是可以買價值一元的東西。


最近多間企業公佈業績,很多投機人都金睛火眼看報告,並希望在報告中找到一絲別人不知的資訊,然後作買賣賺錢。

我告訴各Blog友,賺錢並不在業績數字那裡。

我們過去已經被大量二打六的分析員、名嘴說太多太多企業前景、業績...等等,然後順著說買入或沽出的分析,令到一般人以為,好業績、有增長、管理層可信,在當下的價格買入就是明智,反之就要沽。

這種思想根深柢固,蒙閉了各人的心智,包括巴黎的過去,但從我閱讀Graham的"Intellegent Investor"後,就已經是我的過去。

以下正是一個讓你反思的現實例子,你能否在5分鐘內明白?

在香港沒有人會不知雷曼迷債,幾年前,雷曼倒閉,不要說看業績,就連它的下年的財務報告也永不會再出現,那時,即使最水皮的分析家,都能準確地分析到,雷曼的業績是不可能賺錢,它完全沒有前途。

試想一想,忽然間你對某支企業的未來、業績的評估不可能錯,你是否認為自已的下一步的投資會萬無一失呢?!


其後,雷曼的債券隨著這些"準確"的分析,跌到不值15%票面值,大量的香港市民成為苦主,包括我幾個朋友在內。那時我開玩笑地跟朋友說,我想以報價加多30%,即票面20%買入他們的迷債。

當然最後我並沒有。但我卻鼓勵他們,無論如何不要在50%以下妥協。

我的原因是,那些債券有一個大於市場價格很多的價值。如果按我的票面20%買入,保守的50%以上賣出,利錢大約就有2.5倍。

我可沒有像那些天才分析員,理會它的前景已經是走到人生的盡頭,它的業績只是一連串的紅字,然後不問"價格"就叫沽。我只在意它的應有價值到底和那刻的市價相差有多大,自已有沒有機會以4角錢買1元價值的東西?

前天銀行公告最新和解定案,以85%-90%回購,是當日的4.5倍利錢!!

為何一間毫無業績、前途,管理層是
騙子的企業的證券,可以隱藏如此利害的賺錢機會?!

為何一些預測業績得這樣準確的天材,會以四角賣出價值一元的證券,把手上的錢白白送給別人?!



如果你捉到這問題的答案的原則,恭喜你,你是股神說的在幾分鐘內明白價值投資的有緣人,餘下來,要做的事就是做好自已的本份------勤力分辨企業的價值與價格的分離,並把這列為投資的至高目標,只要單單做好這一點,就足以令你站在最頂級的投資手行列中。

如果你還在想一大堆陳腔濫調的所謂原因,對不起,你並不屬於價值投資俱樂部的會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2

價值陷阱的誘惑 張化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q5bi.html

  什麼叫"價值陷阱"?看起來便宜而實際上不便宜的股票是也!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讓你虧了錢以後還不知道怎麼虧的。更不可思議的是,多數受害者事後還振振有詞地為這類公司辯護,原因是這類公司一般都有致命的誘惑力。 
  表面上看,它們好得幾乎無可挑剔,市盈率不高(十倍以下,甚至五倍以下),負債率可能也不高(甚至處於淨現金狀況),擁有的工廠和持有的物業或者其它非主營業務的投資都在升值或者已經升值,重置成本遠遠高於公司現在的賬面價值或者股票市值;等等。
  本人經常掉進"價值陷阱",受害不輕, 現在略有醒悟。我把"價值陷阱"歸 納為兩類:一是夕陽行業的公司,二是不思進取的公司。不思進取的公司又分為幾種情況,包含民營企業家缺乏接班人,老一代惰性漸長,或者正在經歷人生迷茫 (比如枯燥,激情喪失,中年危機或者第二次中年危機,等等),國有企業的制度不允許管理層進取(捆手捆腳),或者管理層自己不願意賣力,沒有動力,而且能 力也受到侷限,等等。 

  我覺得有一個小小的指標可以用來辨別一個公司是否懶惰(不思進取):看看它的銷售額在最近幾年的變化(我不是指利潤額)。也請看看毛利額的變化(而不光是淨利潤額)。進取的公司熱火朝天,不思進取的公司一灘死水。
  為什麼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掉進"價值陷阱"?我猜想可能有這麼幾個原因。一是"靜態思維"在作怪。便宜股票的便宜是無須爭議的。八倍的市贏率低於另外某公司的20倍的市盈率,這不需要辯論。股票價格比淨資產(NAV)低30%總是好過溢價30%。但是,我們忘記了用動態思維來看問題。如果一個公司能夠實現未來3年利潤翻一番,而另外一家公司的利潤原地踏步(甚至下跌),3年以後的估值狀況會如何? 

  此外,我們也許還有幾個問題要回答:利潤中是否有一次性的特殊項目(退稅收入,物業重估,折舊減少,削減廣告費用,和資產處置等)?竊以為,少上當的辦法是看公司過去3年的平均市盈率,而不是只看當年的數字。我太極端?可能是。不過這樣安全一點。 

  我坦白,我不斷掉到"價值陷阱"的 另外一個原因是懶惰。我老是用工作忙為藉口不肯花力氣去理解某些公司為什麼看起來那麼貴。也許貴有貴的道理。當然,有些公司的貴是因為投資者愚蠢,但是在 另外的很多情況下,它們的貴透露出一種信號:它們的管理層進取,它們有健康的高成長。也許它們還貴得不夠呢!而要能夠正確地做出這種判斷,就要做很多功 課。相反地,懶惰的人只需要比較各個公司的估值水平就行了。那多簡單!一張可比公司的估值水平的比較表每個人都會看。這件事很簡單,所以沒有價值。 

  所以,巴菲特說,這樣按圖索驥買股票不需要技巧,而只有買那些看起來貴而實際上不貴的股票才考驗水平。國內流行的"價值窪地"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名詞!它意味著主要是(或者完全是)估值水平的比較。近來,每當聽到這個詞的時候,我就皺眉頭。其實,公司之間是不可比的,至少不可以簡單地用數字來比較。
   有一個道理,我直到最近才開始有點明白:有淨現金的公司如果不分紅,跟你股民何干?重置成本很高的公司,或者資產升值了的公司如果不處置資產並最終分 紅,跟你股民何干?當然,這些道理適用於任何種類的企業,但是,做為一個股民(或者少數股東),我們要自衛。如果我們看不到大股東的衷心,激情,和改變現 狀的願望,我們有什麼必要跟著他耗費時光呢?在有些"價值陷阱"的 公司,管理層在老的遊戲玩完了之後,無法找到新的遊戲。這本來很正常(公司的使命終結了)。只是他們應該把公司清盤,賣掉,把錢分給股東。但是誰願意放棄 控制權呢?難道你想要他們的命嗎?他們中有些人把公司變成了私家企業:全家老小吃喝玩樂都在公司報銷(這不光是中國獨有的問題)。股民們幹著急,一點辦法 都沒有。你堅信他們應該(或者必然會)把控制權交給他人,新的東道主能夠讓企業有一個新生,但是你只能無限期地等待。如果股票價格跌得厲害,那正好:他們 便用超低的價格把公司私有化。謝謝! 

  在國內市場上,股民們追捧小股票。這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因為大公司增長太有限。而且大國企的社會負擔太重,難以前行。只是小股票被追捧得太過份。在海外市場上,很多特大的和特小的股票都成了"價值陷阱"。本人多年來熱衷小公司和小股票,但最近有一個新的想法:有些小公司完全被遺忘也許有它的道理。如果一家公司在打拚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以後還不能長大,也許行業有問題,商業模式有問題,或者管理層有問題。這三個可能性都不好,當然也就只能有一個結:你不應該買它的股票。 

  在我的小書《一個證券分析師的醒悟》裡,我詳細分析了價值陷阱的若干指標和防範技巧,大家可以參考。 
 

(本文不代表作者的僱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38

德林國際(1126.HK) - Duffy的威力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1257

日本分部按年上升了77%至6.4億(港元,下同),全因其OEM業務生產的Duffy,因為Duffy是由德林設計的,因此全部都是它生產的。至於Duffy有多受歡迎?我不知道,但維基說很受歡迎。

巴西的客戶,BANDAI去年的一個一次性的訂貨,而且還是在淡季出貨的,導致廠房使用率較高,純利率也因而進步。但第二次訂貨卻因之前的貨未清,導致貨期延誤,本來說延後3個月,現在估計要延至明年。

增長方面,它是全球最大玩具OEM生產商,增長應該不大。唯一可說的就是國內人均元具消費是24元人民幣每年,亞洲其他國家是88元人民幣。再者,上海迪士尼會於2014年落成。

外在風險,就是那些公司無法預計和控制的,主要有二。一是日本地震,之前日本迪士尼說好今年給公司的訂單最少是6千5百萬(2010年是6千萬), 現在雖然迪士尼方面未有給任何指示,但管理層自己的目標已降至5千萬。二是油價,利比亞的局勢對公司成本影響舉足輕重,因為玩具原材料合成纖維是原油的副 產品。最後還有一個小風險,就是巴西訂單。

雖然真心希望公司好,但卻希望股價繼續下跌!現價雖比先前沽出時低,卻未能看出與公司價值太大的分野,無論如何,以高於帳面值的價錢買入一間OEM公司都不甚化算!

帳面值:6億4千萬
市值:9億

其他首讀還在寫:公司包括奧普(477.HK)﹑新昌營造(404.HK)﹑恆富(643.HK)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4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