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閱讀收藏】全球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之交易思想(一)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49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6 10:25 編輯

【閱讀收藏】全球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之交易思想(一)

來源:量化與對沖


1、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享年94歲(1870年8月19日-1965年6月20日)

●經歷了美國1929年股災仍能積累幾千萬美元財富的大投資家

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風險投資家,一位曾經征服了華爾街,後又征服了華盛頓的最著名、最受人敬慕的人物。1897年以300美元做風險投資起家,32歲積累了320萬元的財富,經歷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之後,仍能積累起幾千萬美元的財富。巴魯克是那個時代少有的幾位“既賺了錢又保存了勝利果實的大炒家”。

據估計,巴魯克1929年財產最高值可能在2200萬元至2500萬美元之間。1931年11的財產清單顯示巴魯克那時的總資產是1600萬美元,其中現金870萬美元,股票369萬美元,債券306萬美元,借貸55萬元。巴魯克留下來的物業價值超過了1400萬美元,一生對各項事業的捐款將近2000萬美元。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譯本名為《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巴魯克被列為5位最偉大證券交易者之一。

美國共同基金之父羅伊•紐伯格(也是我選的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之一)說:“巴魯克是能最好把握時機的投資者,他的哲學是,只求做好但不貪婪。他從不等待最高點或最低點。他在強市中買,在弱市中賣。他提倡早買早賣。”

●“群眾永遠是錯的”是巴魯克投資哲學的第一要義

巴魯克的一個經典小故事:有一天,他在華爾街上擦鞋,擦鞋童向他提供了股票賺錢的秘訣。巴魯克一回到辦公室就把所有的股票全部拋出去了。

“群眾永遠是錯的”是巴魯克投資哲學的第一要義。他很多關於投資的深刻認識都是從這一基本原理衍生而來的。比如,巴魯克主張一個非常簡單的標準,來鑒別何時算是應該買入的低價和該賣出的高位:當人們都為股市歡呼時,你就得果斷賣出,別管它還會不會繼續漲;當股票便宜到沒人想要的時候,你應該敢於買進,不要管它是否還會再下跌。人們常常驚異巴魯克的判斷力,能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

經典名著《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探討群體的病態心理現象,作者是Charles Mackay,第一版寫於1841年。該書是巴魯克最喜歡的一本書。該書目前享有的聲望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位赫赫有名的金融家。巴魯克曾經鼓勵、促成了該書在1932年的再版發行,並且為之撰寫了一篇序言。巴魯克稱贊這本書為研究自於各種經濟活動中的人的心理現象提供了啟示。

●巴魯克的投資十守則

巴魯克提出的投資十守則,看起來平淡無奇,運用起來穩紮穩打,非常有效。

在巴魯克的自傳《My Own Story》中,他談到:“我對所有的炒股規則都抱有懷疑,所以很不願意多談。但就我的親身經歷,以下的幾點或許能幫助你自律:

1、除非你能將炒股當成全時工作,否則別冒險。

2、對任何給你‘內幕消息’的人士,無論是理發師、美容師還是餐館跑堂,都要小心。

3、在你買股票之前,找出公司的所有資料,它的管理層、競爭者,它的盈利及增長的可能性。

4、別試著在最低點買股、最高點賣股,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撒謊。

5、學習快速幹凈地止損。別希望自己每次都正確。如果犯了錯,越快止損越好。

6、別買太多股票,最好只買幾只股票,以保證你能夠仔細地觀察它們。

7、定期有計劃地檢查你的投資,看看有什麽新的發展可能改變你的想法。

8、研究稅務情況,在賣股時爭取最大的稅務效益。

9、永遠持有一部分現金,不要將錢全部投入股市。

10、不要嘗試成為萬事通,專心於你了解最多的行業。

●巴魯克的最經典名言

我個人認為巴魯克的下面這句名言是其最經典的。巴魯克說:“如果投機者一半的時間是正確的,他很幸運。假如一個人意識到他所犯的錯誤,並且立即放棄虧損,那麽,他在10次中做對了3或4次,就可以為他帶來財富。”

我個人理解,巴魯克的這句經典名言其實道出了交易的精髓、交易的第一法則: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巴魯克設定的止損點是10%。

●巴魯克的相關著作

1、《A Philosophy for Our Time》(1954年)

2、《My Own Story》(1957年,自傳)

3、《Baruch: The Public Years》(1960年,自傳)

4、《Bernard M. Baruch: the Adventures of a Wall Street legend》,1993年初版、1997年再版,作者James Grant。中譯本名為《華爾街冒險家:投資大師巴魯克傳》,2007年出版。

-------------------------------------------------------------------------------

2、傑西•利弗莫爾(Jesse Livermore),享年63歲(1877年7月26日-1940年11月28日)

●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者

Livermore在15歲的時候開始股票交易,堪稱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者。他在美國股票市場上四起四落,驚心動魄的戰史,以及他表現出來的驚人意誌力和智慧,至今仍令人們十分敬佩。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譯本名為《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Livermore被列為5位最偉大證券交易者之一。

1940年11月28日,Livermore因為嚴重的抑郁癥開槍自殺身亡。死時留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的一生是個失敗。

●《股票作手回憶錄》是各方公認的經典投資書籍

無論是投機者,還是價值投資者,都認為以Livermore生平為背景的一本書《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股票作手回憶錄)》是一本投資經典書籍。這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因為價值投資者認為的好書,投機者往往不屑一顧,反之亦然。

如果只選10本最經典的投資書籍,相信《股票作手回憶錄》定能入選。

●Jesse Livermore的交易策略

Livermore這位隱逸天才的那些富有革命性的交易策略,今天的人們仍然在使用。Livermore的交易策略是在自己多年的股票交易經歷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些策略,我總結概述如下:

(1)賺大錢不是靠個股價起伏,而是靠主要波動,也就是說不靠解盤,而靠評估整個市場和市場趨勢。能夠同時判斷正確又堅持不動的人很罕見,Livermore發現這是最難學習的一件事情。但是股票作手只有確實了解這一點之後,他才能夠賺大錢。

(2)Livermore的交易系統的精華,是以研究大盤趨勢為基礎。一定要等到大盤上漲時,才開始買進,或者在大盤下跌時,才開始放空。Livermore說世界上最強、最真實的朋友,那就是大盤趨勢。當市場猶疑不決或是上下振蕩的時候,Livermore總是呆在場外。Livermore不遺余力地一再重複這些原則:一廂情願的想法必須徹底消除;假如你不放過每一個交易日,天天投機,你就不可能成功;每年僅有廖廖可數的幾次機會,可能只有四五次,只有這些時機,才可以允許自己下場開立頭寸;在上述時機之外的空當里,你應該讓市場逐步醞釀下一場大幅運動。

(3)操作時一定要追隨領頭羊,其他股票何去何從用不著考慮。你關註的重點應該是那些領頭行業和強勢行業中的領頭股票。領頭羊股票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突破阻力區域、率先創造新的最高價格。要保持思想的靈活性,記住,今天的領頭羊也許不是兩年之後的領頭羊。正如婦女的衣服、帽子人造珠寶的時尚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股票市場也不斷拋棄過去的領頭羊,新領頭羊取代了舊領頭羊的位置。以前牛市中的領頭羊股票很難成為新的牛市中的領頭羊股票,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經濟和商業情況的變化將產生更大預期利潤的新的交易機會。

(4)堅決執行止損規則。Livermore把自己的首次損失控制在10%以內。Livermore說,確保投機事業持續下去的惟一抉擇是,小心守護自己的資本帳戶,決不允許虧損大到足以威脅未來操作的程度,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5)堅決執行向上的金字塔買入原則。請記住,股票永遠不會太高,高到讓你不能開始買進,也不會低到不能開始賣出。但是在第一筆交易後,除非第一筆出現利潤,否則別做第二筆。Livermore說,如果你的頭筆交易已經處於虧損狀態,就絕不要繼續跟時,絕不要攤低虧損的頭寸。一定要把這個想法深深地刻在你的腦子里。只有當股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才繼續購買更多的股份。如果是向下放空,只有股價符合預計向下走時,才一路加碼。Livermore喜歡做空那些價格創新低的股票。

(6)避免購買那些低價的股票。大筆的利潤是在大的價格起伏中獲得的,它通常不會來自那些低價的股票。

●像Livermore那樣進行交易

Richard Smitten根據Livermore的私人文件和對其家人的訪談,提供了他對Livermore交易方法的深刻看法。

Richard Smitten總結了Livermore的交易秘訣。一個成功的交易者應該永遠學習3件事情:(1)市場時機,(2)資金管理,(3)情緒控制。Richard Smitten在他的著作中總結了Livermore的市場規則、時機規則、資金管理規則,且明確指出:投機者必須控制的最大問題就是他的情緒,情緒控制是市場中最重要的因素。

●Jesse Livermore關於人性的經典名言

記住,驅動股市的不是理智、邏輯或純經濟因素,驅動股市的是從來不會改變的人的本性。它不會改變,因為它是我們的本性。

在華爾街或在股票投機中,沒有什麽新的東西。過去發生的事情在將來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這是因為人的本性不會改變,正是以人的本性為基礎的情緒使人變得愚蠢。我相信這一點。

●Jesse Livermore的相關著作

1、《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1923年首次出版,作者Edwin Lefevre。中譯本已經有三個,海南出版社(1999年)、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均取名為《股票作手回憶錄》,地震出版社(2007年)取名為《股票大作手回憶錄》。

2、《How to Trade in Stocks》,作者Jesse Livermore(1940年3月出版)。中譯本名為《股票大作手操盤術》,丁聖元翻譯,企業管理出版社2003年。

3、《How to Trade in Stocks》,原著Jesse Livermore(1940年3月出版),Richard Smitten補編(2001年出版)。中譯本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商:股市作手傑西•利弗莫爾操盤秘訣》,地震出版社(2007年)。

4、《Jesse Livermore:Speculator-King》,Paul Sarnoff(1967年/1985年)。

5、《Trade Like Jesse Livermore》,Richard Smitten(2004年)。

----------------------------------------------------------------------------------

3、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享年82歲(1894年5月9日-1976年9月21日)

●格雷厄姆:證券分析之父

格雷厄姆作為一代宗師,他的金融分析學說和思想在投資領域產生了極為巨大的震動,影響了幾乎三代重要的投資者,如今活躍在華爾街的數十位上億的投資管理人都自稱為格雷厄姆的信徒,他享有“華爾街教父”的美譽。

格雷厄姆被喻為“華爾街院長”和“證券分析之父”。作為投資界最重要的思想家,對投資界的最大貢獻就是將明確的邏輯和理性帶到了微觀基本分析之中,並成為巴菲特等許多成功投資家的啟蒙宗師。與戴維•多德(David Dodd)所著的《Security Analysis(證券分析)》直到目前一直是投資界最經典和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1926年,格雷厄姆聯手傑羅姆•紐曼創建投資公司:格雷厄姆·紐曼公司,並重回母校哥倫比亞大學授課直至1956年退休。雖然格雷厄姆的個人資產在1929年的股災遭受重創,但幸運的是,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卻幸存下來,並且開始不斷成長。到1956年結束時,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平均年回報率為17%。

格雷厄姆1948年創立的基金(GEICO)到1972年的24年里增長了超過80倍以上,年均複利增長在20%以上。他取得的成就來自於他與生俱來的能力及終生與人為善的信念。

美國《紐約時報》(2006年)評出了全球十大頂尖基金經理人,格雷厄姆和戴維•多德被稱為“價值投資之父 ”,排名第四。

●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

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就是依據價值分析法在股票長期處於低價時買進,而在價格合適時賣出,“讓別人去賺多余的利潤”。

格雷厄姆創造了“安全邊際”一詞來解釋他的常識性選股法則,既挑選那些暫時股價跌落,但是長期來看基本面牢靠的公司股票。任何投資的安全邊際產生於其購買價格和內在價值之間的差距,兩者差別越大(購入價低於實際價值),就越值得投資,無論從安全還是回報角度來看都是如此。投資界通常將這些情況稱為低估值(如市盈率、市凈率、市銷率)倍數股票。

●格雷厄姆的投資要點

人們經常記得股神巴菲特說過這樣的話:“第一,不要損失本金,第二,永遠記住第一點。”其實,這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本人總結的投資要點。

格雷厄姆創造的“安全邊際”,是價值投資的精髓。

“安全邊際”為格雷厄姆的投資要點“第一,不要損失本金,第二,永遠記住第一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保障。

●格雷厄姆去世前宣布不再信奉基本分析,值得認真思考

格雷厄姆去世前不久,在接受美國《財務分析師》雜誌訪談中,宣布他不再信奉基本分析派,最終相信“有效市場”理論。

格雷厄姆估計沒有想到他放棄的基本分析理論,被他的一些弟子們(以巴菲特為代表)發揚光大,在他去世後的三四十年中,價值投資理論成為投資界最重要的學派之一。

格雷厄姆為什麽會在去世前宣布轉而相信“有效市場”理論呢?以下分析純屬個人觀點:我個人認為,格雷厄姆晚年可能認識到了基本面不是股價波動的最重要因素,他應該已經意識了還有比基本面更重要的影響因素。格雷厄姆或許沒有來得及說出他的想法,或者他也說不清楚影響股價波動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麽。因此,他才轉向“不可知論”,最終相信“有效市場”理論。“有效市場”理論,在我看來,其實就是一種“不可知論”,因為主張積極型的投資還不如無人管理的大盤指數,所以“有效市場”理論就是等於在說不知道導致股價波動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麽。格雷厄姆去世9年後,從1985年開始創立的行為金融學的研究理論認為:心理學是理解股價波動的最重要因素。股票市場的價格定位並不完全由基本面來決定。行為金融學認為,要理解股市價格運動的基礎,我們必須轉向心理學。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是一個創造性的概念,但至今也無人能夠告訴我們多大的安全邊際就應該開始買入。行為金融學在試圖解答格雷厄姆晚年的困惑。

●格雷厄姆的相關著作

1、《Security Analysis》,1934年初版,作者Benjamin Graham,David Dodd。中譯本名為《證券分析》。

2、《The Intelligent Investor》,1949年初版,作者Benjamin Graham。中譯本名為《聰明的投資者》、《格雷厄姆投資指南》。

3、《Benjamin Graham: The Memoirs Of The Dean Of Wall Street》by Benjamin Graham and Seymour Chatman (editor) (1996)。中譯本名為《格雷厄姆華爾街教父回憶錄》(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

4、《Benjamin Graham On Value Investing: Lessons From The Dean Of Wall Street》,作者Janet Lowe。中譯本名為《本傑明•格雷厄姆論價值投資》(1999年)。

--------------------------------------------------------------------------------

4、是川銀藏,享年95歲(1897年-1992年9月)

●是川銀藏:令巴菲特、索羅斯推崇備至的人物?

1897年,是川銀藏生於日本兵庫縣,在我選的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中是唯一的非歐美人士

1912年,小學畢業,是川銀藏就開始闖蕩江湖,二十幾歲就成了富有的企業家。但1927年日本金融危機,又讓他從巨富淪為赤貧。為此,是川銀藏開始了3年的寒窗苦讀,在圖書館遍讀與經濟有關的各種書籍、資料,掌握了經濟變動的基本規律。(筆者註:是川銀藏的這種努力學習行為,我深為佩服,也是我將其選入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之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個人總結的最重要的投資感悟的第一條是“想成為佼佼者,先向佼佼者學習”。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總結得真不錯。許多道理和知識,過去的佼佼者其實早已經在書中告訴了我們。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經常一再重演。視野決定成就,過程決定結果。廣泛閱讀可以擴展視野,反複閱讀投資經典既是一個向佼佼者學習的過程,也是獲得歷史經驗教訓的最佳捷徑

。我要特別感謝2005-2007年的超級大牛市,由於大牛市,才有眾多投資經典書籍的重新印刷出版發行,我才有機會讀到了很多的投資經典書籍,對於投資的認識,相對三年前的自己,出現了質的飛躍。2006-2007年我讀到了關於泡沫和大眾心理方面的一些投資經典書籍,幫助我對股市泡沫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使我有效躲開了2008年超級大熊市的屠殺,基本保住了大牛市的超預期利潤。)

1931年,是川銀藏在34歲時,第一次投資股票,是川銀藏拿妻子幫忙籌措的70日元投入股市,獲得百倍利潤,成為了日本股市的傳奇人物。是川銀藏一生中在股市中大賺超過300億日元。

1981年,是川銀藏84歲高齡了,提前大家發現投資機會、悄悄大量買進住友金屬礦山公司股票,後迅速獲利了結,賺了200多億日元。僅靠股票投資,是川銀藏1982年成為全日本個人所得排行榜名列第一,1983年度名列第二。但是,是川銀藏不久就發覺,賺來的錢,全給課稅課光了。

是川銀藏,僅僅小學畢業,卻憑著他在股市上的驚人業績而在1933年(36歲)設立是川經濟研究所,更登上了大學的教壇。

是川銀藏的自傳中說:我決定用自己的手,寫下自己的人生,藉此告訴世人,靠股票致富是件幾近不可能的事。這是我的使命。一般人或許以為我推翻了這個“不可能”,靠買賣股票而獲得鉅富。可是,事實決非如此。事實上,我現在是一無所有,沒有累積任何財產。在日本的稅制下,我雖靠股票賺了大錢,卻留不住。

據《股神:是川銀藏》一書講述,是川銀藏百發百中的判斷力,預測經濟形勢和股市行情的準確性令人吃驚,因此被稱為股市之神。世界上著名的股市投資家巴菲特、索羅斯、邱永漢等都對是川銀藏的投資手法推崇備至。

●是川銀藏致勝股市的三件法寶

據《股神:是川銀藏》一書陳述,是川銀藏致勝股市的三件法寶是:(1)只吃八分飽,(2)烏龜三原則,(3)股市投資五原則。

(1)只吃八分飽

是川認為,投資股票賣出比買進要難得多,買進的時機抓得再準,如果在賣出時失敗了,還是賺不了錢。

而賣出之所以難是因為一般不知道股票會漲到什麽價位,因此便很容易受周圍人所左右,別人樂觀,自己也跟著樂觀,最後總是因為貪心過度,而錯失賣出的良機。

日本股市有句俗話:“買進要悠然,賣出要迅速。”如果一口氣倒出,一定會造成股價的暴跌,因此,必須格外謹慎,不能讓外界知道自己在出貨,而且,他有時為了讓股票在高價位出脫,還得買進,以拉擡股價,如此買進與賣出交互進行,逐漸減少手中的持股。遵守了“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市場人氣正旺時,是川不忘“飯吃八分飽,沒病沒煩惱”的道理,收斂貪欲,獲利了結。

股市投資法則。

(2)烏龜三原則

是川積累多年的經驗認為,投資股票就像烏龜兔子與烏龜的競賽一樣,兔子因為太過自信,被勝利沖昏了頭,以至於失敗。另一方面,烏龜走得雖慢,卻是穩紮穩打,謹慎小心,反而贏得最後勝利,因此,投資人的心境必須和烏龜一樣,慢慢觀察,審慎買賣。所謂“烏龜三原則”就是:

一、選擇未來大有前途,卻尚未被世人察覺的潛力股,長期持有。

二、每日盯牢經濟與股市行情的變動,而且自己下功夫研究。

三、不可太過於樂觀,不要以為股市會永遠漲個不停,而且要以自有資金操作。

(3)股市投資五原則

對於股市投資人,是川有兩個忠告。第一個忠告是:投資股票必須在自有資金的範圍內。第二個忠告是:不要受報紙雜誌的消息所迷惑,未經考慮就投入資金。

是川把他這一生的投資經驗,整理成“投資五原則”提供給投資者參考。

一、選股票不要靠人推薦,要自己下功夫研究後選擇;

二、自己要能預測一二年後的經濟變化;

三、每只股票都有其適當價位,股價超越其應有水準,切忌追高;

四、股價最後還是得由其業績決定,做手硬做的股票千萬碰不得;

五、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難以預料的事件,因此必須記住,投資股票永遠有風險。

我個人理解,是川銀藏致勝股市的投資經驗,看起來並沒有十分特別的地方,但是川銀藏在股市中賺了很多錢。這充分說明了大道至簡,股市中賺錢的投資原則其實很簡單,關鍵在於執行者的心(執行紀律)。也驗證了下面這句話:股市中賺錢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真正知道內幕消息的人,一種堅持自己操作原則的人。

●是川銀藏的經典名言

我個人選擇的是川銀藏的經典名言如下: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碰到二、三次的大好機會。能否及時把握這千載難逢的良機,就得靠平常的努力與身心的磨練。理論與實踐的合一,再加上日夜的思考訓練,可以增加成功的概率。此外,做重大決策時,往往需要直覺,這個直覺並非來自天賦,而是來自無數次戰鬥所累積的經驗。

我個人的感悟,2008年出現了號稱“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全球股市指數MSCI在2008年已經下跌40%以上,這意味著也可能會有一個“百年一遇”的股市致富良機,但前提是要在2008年的超級大熊市中生存下來。這可能就是人的一生中,難得碰到的大好機會!

●是川銀藏的相關著作

1、是川銀藏93歲時撰寫的自傳《股市之神:是川銀藏》,臺灣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年、2005年出版有中文版。

2、野川編著的《股神:是川銀藏傳奇》,2001年,中國檔案出版社。
-------------------------------------------------
5、傑拉爾德•勒伯(Gerald M. Loeb),享年76歲(1899年-1975年)

●安全度過1929年股災的投資家

Gerald M. Loeb於1899年出生於舊金山,1921年開始證券投資,他幾乎終身都在E.F. Hutton工作,後來終於成為這家券商的副總裁。

Loeb是一位安全度過1929年股災的投資家,他發現1929年股市實際上在9月3日就達到了最高點,這比大崩盤開始幾乎要早了整整2個月。

1935年,Loeb出版的《投資生存戰》(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是這樣描述的:我預見到1929年股市見頂,並及時拋空了股票。我能回憶起來的情況是這樣的:當時,所有的股票並不是同時達到最高價位。在那年,我不僅不斷變換著手中交易的股票種類,而且股票的數量也在減少。當手中一只只的股票開始“表現”不佳時,我就轉向其他表現尚佳的股票。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我完全退出了股市。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譯本名為《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Gerald M. Loeb被列為5位最偉大證券交易者之一。

●股票市場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大眾心理

Loeb進入我選的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可能與我個人的投資偏好與投資哲學有關系。我個人認為,影響股價波動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心理因素。而Loeb在1935年就出版的《投資存亡戰》里就已經明確指出:在日趨成型的股票市場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大眾心理。

Loeb說:“形成證券市場形態的唯一的但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公眾心理。”心理狀況驅使人們在某種條件下以40倍及以上PE購買一只股票,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卻又拒絕以10倍及以下PE購買同一只股票。有時,股票的價值持續幾年被大眾高估,人們一直給出一個比理論估價高出許多的價格。同樣,理論上的價格低估往往也會持續多年。無論自己怎麽想都不重要,因為市場將自己得出股票價值到底是被高估了還是被低估了的結論。

我個人的感悟:A股2006-2007年的暴漲與2008年的暴跌,從基本面和技術面,都很難有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很難得出股市走勢正常的結論。如果從大眾心理的角度來看,市場走勢則顯得十分正常了。2006-2007年,股票新開戶人數急劇增加,投資者瘋狂地購買股票,如果只根據基本面來分析,歷史估價模型並不支持過高的價格,投資者就會過早退出市場(趙丹陽同誌在3000點即已經基本退出市場就是這樣投資者的代表,當然我並不認為趙同誌的操作有什麽不對)。2008年的下跌趨勢形成後,投資者視股票如毒品,瘋狂賣出股票,資金連續大規模地從股市中撤退而流回銀行(2008年各月的定期存款增長率總體上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以至於大盤跌到歷史最低市盈率時,大家似乎仍不願意入場,似乎仍看到不到大盤最終的底部在哪里。這些現象背後的真正原因就是大眾心理。

●Gerald M. Loeb的著作《投資存亡戰》名列十大投資經典

Gerald M. Loeb於1935年出版了著作《投資生存戰》(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很快成為暢銷書,初版就賣出了20余萬冊。該書與價值投資的經典書籍《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1934年初版,作者Benjamin Graham,David Dodd)幾乎同時出版上架。《投資生存戰》於1936年、1937年、1943年、1952年、1953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65年和1996年進行了重版。重版次數之多,相當罕見。

著名投資大師威廉•歐奈爾(William J.O’Neil)在《股票作手回憶錄》(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的序言中說:數年前,我購買了一千多本股市和投資類的書,然而,根據我45年的從業經驗,發現僅有10-12本書真正是有一定的實際價值,而《股票作手回憶錄》就是其中的一本。歐奈爾在他的著作《如何在賣空中獲利》(How To Make Money Selling Stocks Short)的序言中推薦的書籍包括《投資存亡戰》和《股票作手回憶錄》。因此,我認為:《投資存亡戰》應該名列歐奈爾認為的10-12本真正有一定的實際價值的投資書籍名單之中。

逆向投資大師James Fraser選擇的十本最經典的投資書籍(名單如下),Loeb的《投資存亡戰》(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與許多著名的投資經典書籍相提並列。

1、《Why You Win or Lose: The Psychology of Speculation》,作者Fred C.Kelly

2、《烏合之眾》(The Crowd:A Study of Popular Mind),作者Gustave Le Bon

3、《投資存亡戰》(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作者Gerald M. Loeb

4、《股票作手回憶錄》(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作者Edwin Lefevre

5、《投資革命》(Capital Ideas: The Improbable Origins of Modern Wall Street),作者Peter L. Bernstein

6、《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作者Charles Mackay

7、《逆向思考的藝術》(The Art of Contrary Thinking),作者Humphrey B.neill

8、《Popular Financial Delusions》,作者Robert Lincoln Smitley

9、《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A Book of Practical Counsel),作者Benjamin Graham

10、《怎樣選擇成長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作者Philip A. Fisher

(註:這10本書中的6本列入我選的29本投資經典書籍。當時我還沒有讀到《投資存亡戰》這本書,否則,我可能會將其列入我選的30本投資經典書籍名單。)

●Gerald M. Loeb的最經典名言

我個人選擇的Gerald M. Loeb的最經典名言:在過去40年中,我在華爾街上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認識到每個人都是那麽的無知,而且自己也是那麽的無知。

我個人的感悟:2006-2007年的大牛市,出現了很多暴發戶,可是其中大部分人都將市場的運氣歸結為自己的能力,在2008年的超級大熊市中嚴重虧損,這是一種典型的無知。最近三年,我反複閱讀了很多經典書籍,由於閱讀範圍的擴大,我感覺我以前不知道的投資知識越來越多。經典投資書籍就好比放在一個圓周內的東西,閱讀的書籍越多,圓周的直徑就越大,圓周的周長也就越大,圓周外面的未知領域就越大。我經常與朋友交流我的這個觀點,投資書籍讀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我時刻提醒自己:在證券投資領域,我所知道的與我以為我知道的遠遠不是一回事。

●Gerald M. Loeb的相關著作

1、《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1935年初版,作者Gerald M. Loeb,中譯本名為《投資存亡戰》。

2、《The Battle for Stock Market Profits》,1971年初版,作者Gerald M. Loeb

---------------------------------------------------------------------------------

6、羅伊•紐伯格(Roy R. Neuberger),享年96歲(1903年7月21日-1999年)

●最偉大的贏利記錄:68年的投資生涯,沒有一年賠過錢

美國共同基金之父羅伊•紐伯格(Roy R. Neuberger),在68年的投資生涯中,沒有一年賠過錢。我個人的感覺:這一歷史恐怕會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人能夠打破。巴菲特過去51年的投資生涯中,也有一年是虧損的。

美國“保護者共同基金公司”的伊始人,是合股基金的開路先鋒,是美國開放式基金之父。1929年初涉華爾街,是美國唯一一個同時在華爾街經歷了1929年大蕭條和1987年股市崩潰的投資家,不僅兩次都免遭損失,而且在大災中取得了驕人收益。

紐伯格沒有讀過大學,也沒有上過商業學校,被業內人士稱為世紀長壽炒股贏家。他的成功不僅是擁有巨大的財富,還有長壽和美滿的家庭。

●羅伊•紐伯格的成功投資十原則

紐伯格從幾百件實際教訓中歸納了十條最重要的法則。在近70年的投資和交易中,他一直遵守安,這十條法則使他受益匪淺。

一、了解自己

紐伯格說:我認為我本身的素質適合在華爾街工作。當我還是B.奧特曼的買家時,我把所有的股票轉換成現金,又把現金轉換股票。對我來講,交易更多出於本能、天分和當機立斷。它不像長期投資需要耐心。在分析過各種紛亂交織的因素後,如果你能做出有利的決定,那麽,你就是那種適合入市的人。測試一下你的性情、脾氣。你是否有投機心理?對於風險你是否會感到不安?你要百分之百地、誠實地回答你自己。你做判斷時應該是冷靜的、沈著的,沈著並不意味著遲鈍。有時一次行動是相當迅速的。沈著的意思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審慎的判斷。如果你事先準備工作做得好,當機立斷是不成問題的。如果你覺得錯了,趕快退出來,股市不像房地產那樣需要很長時間辦理手續,才能改正。你是隨時可以從中逃出來的。你需要有較多的精力,對數字快速反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常識。你應該對你做的事情有興趣。最初我對這個市場感興趣,不是為了錢,而是因為我不想輸,我想贏。投資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的。你最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行專業投資,如果你對知之甚少,或者根本沒有對公司及細節進行分析,你最好還是離它遠點。

筆者的感悟: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股市是按照人性的弱點來設計的,人性的弱點是很難改變的。只有戰勝自己的人性弱點,才能戰勝自我,才有可能成為股市中10%的贏利者。

二、向成功的投資者學習

紐伯格說:回過頭來看看那些成功的投資者,很明顯,他們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但他們的路都通成功。你可以學習成功的投資者的經驗,但不要盲目追隨他們。因為你的個性,你的需要與別人不同。你可從成功和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從中選擇適合你本身、適合周圍環境的東西。紐伯格推薦的成功的投資者前幾位是:沃倫•巴菲特、本傑明•格雷厄姆、彼得•林奇、喬治•索羅斯和吉米•羅傑斯。

筆者的感悟:我最重要的投資感悟的第一條是“想成為佼佼者,先向佼佼者學習”,第三條是“條條道路通羅馬,各種方法都有可能賺錢”,別人成功的方法,不見得適合自己。最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三、“羊市”思維

紐伯格說:個人投資者對一支股票的影響,有時會讓它上下浮動10個百分點,但那只是一瞬間,一般是一天,不會超過一個星期。這種市場即非牛市也非熊市。我稱這樣的市場為“羊市”。有時羊群會遭到殺戮,有時會被剪掉一身羊毛。有時可以幸運地逃脫,保住羊毛。“羊市”與時裝業有些類似。時裝大師設計新款時裝,二流設計師仿制它,千千萬成的人追趕它,所以裙子忽短忽長。不要低估心理學在股票中的作用,買股票的比賣股票的還要緊張,反之亦然。除去經濟統計學和證券分析因素外,許多因素影響買賣雙方的判斷,一次頭痛這樣的小事就會造成一次錯誤的買賣。在羊市中,人們會盡可能去想多數人會怎樣做。他們相信大多數人一定會排除困難找到一個有利的方案。這樣想是危險的,這樣做是會錯過機會的。設想大多數人是一機構群體,有時他們會互相牽累成為他們自己的犧牲品。

筆者的感悟:我認為心理因素是影響股價波動最重要的因素,投資者的心理波動制造了90%的行情。

四、堅持長線思維

紐伯格說:註重短線投資容易忽略長線投資的重要性。企業經常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長線投資,當然同時會有短期效應,如果短期效果占主導作用,那將危害公司的發展和前景。獲利應建立在長線投資、有效管理、抓住機遇的基礎上。如果安排好這些,短線投資就不會占主要地位。當一支熱門股從小角度分析,它一個季度未完成任務,市場的恐慌就會使得股價下跌。

筆者的感悟:自從有了自己的穩定贏利模式後,我不再關註短線行情的波動,急眼於以月和年為單位的中長線行情。

五、及時進退

紐伯格說:什麽時機可以入市購買股票?什麽時候適合賣出股票、在場外觀望?時機可能不能決定所有事情,但時機可以決定許多事情。本來可能是一個好的長線投資,但是如果在錯誤的時間買入,情況會很糟。有的時候,如果你適時購入一支高投機股票,你同樣可以賺錢。優秀的證券分析人可以不追隨市場大流而做得很好,但如果順潮流而動,操作起來就更簡單些。當股票下跌時,你應該把損失點定在10%。這條法則,多次幫助了我:把錢放在其他收益多的地方要比堅持錯誤的選擇好得多。

筆者的感悟:很多偉大的交易大師,都有嚴格的止損原則。截短虧損、讓利潤奔跑,是證券交易的精髓和第一法則。

六、認真分析公司狀況

紐伯格說:必須認真研究公司的管理狀況、領導層、公司業績以及公司目標,尤其需要認真分析公司真實的資產狀況,包括:設備價值及每股凈資產。這個概念在世紀初曾被廣泛重視,但這之後幾乎被遺忘了。公司的分紅派息也十分重要,需要加以考慮。我對績優公司超出10~15倍市盈率一倍的市盈率是接受的。而它們中許多市盈率只在6~10倍之間,這樣對我們雙方都有利。

筆者的感悟:不管公司從事哪一行,過去推動股價的是基本面,將來仍然如此,最後總是要回歸基本面,總是要回歸價值。股價隨著盈余走,這是我目前和未來永遠奉行的真理。如果您想通過長期投資穩定獲利,那麽就應該在低估時買入持有,最好不要在明顯高估的時候買入持有。

七、不要陷入情網

紐伯格說:在這個充滿冒險的世界里,因為存在著許多可能性,人們會癡迷於某種想法、某個人、某種理想。最後能使人癡迷的恐怕就算股票了。但它只是一張證明你對一家企業所有權的紙,它只是金錢的一種象征。熱愛一支股票是對的,但當它股價偏高時,還是別人去熱愛比較好。

筆者的感悟:很少有公司能夠實現30-50年的持續穩定增長,好公司的股價也有漲過頭的時候,如果出現非常明顯的泡沫,即使是好公司,也應該賣出。

八、投資多元化,但不做套頭交易

紐伯格說:套頭交易就是對一些股票做多頭,對另一些股票做空頭。獲利及風險因素與當今股市相比較而言是低的。但是相信我,當今股市相當有風險。如果你堅持做套頭交易,而且確信有經驗可以幫助你,記住要使它多元化,要統觀全局,確信你的法則是正確的。如果要使你的投資多元化,你就要盡量增加你的收入,如資金。多元化是成功法則中重要的一部分。

筆者的感悟:我目前的投資原則之一是組合投資,單一品種的持倉成本上限是20%。不投資股票的時候,可以買點債券、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

九、觀察周圍環境

紐伯格說:我所說的環境是指市場走向和整個世界環境。你需要變通我給你的那些模式,以適應你所在的市場的運作。一般情況下,如果短期和長期利率開始上升,這是在告訴股票投資者:升勢來了。股票不分季節,按照日歷投資是沒有必要的。記住,對投資者來講,任何時候都是冒險的。對享受人生和享受投資快樂的人來說,季節雖多變,但機會隨時都有。

筆者的感悟:不同的環境背景下,應該有不同的操作策略。我最重要的投資感悟中的一條是:應該擁有適應不同環境的交易系統。我們需要擁有至少兩套不同類型的交易系統,來保證每年都能獲取穩定的收益。

十、不要墨守陳規

紐伯格說:根據形勢的變化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是有必要的。我的觀點是,你應該主動根據經濟、政治因素的變化而變化。至於技術上,有時我們可以控制,但有時卻是在我們控制之外的。我擅長做熊市思維,我與樂觀者們唱反調。但是,如果大多數人有悲觀情,我就與之相反做牛市思維;反之亦然,我同時做套頭交易。

筆者的感悟:在趨勢的過程中,群眾總是正確的,但在趨勢的盡頭,群眾總是錯誤的。合理運用逆向思維,是股市致勝的法寶之一。

●羅伊•紐伯格的相關著作

自傳《So Far,So Good:The First 94 Years》,中譯本名為《世紀炒股贏家》(中國標準出版社)、《忠告:來自94年的投資生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的中譯本取名為《金錢與藝術:美國共同基金之父羅伊·紐伯格自傳》

-------------------------------------------------------------------------------

7、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享年93歲(1906年-1999年9月14日)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我最崇拜的投資家

眾多最偉大的投資家中,我最崇拜的是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我認為自己的投資哲學與科斯托拉尼最為接近,或者說,科斯托拉尼的投資哲學對我現在的投資理念的烙印最深。

科斯托拉尼,德國最負盛名的投資大師,在德國投資界的地位,有如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科斯托拉尼少年時即被父親送到巴黎學習股票投資技巧,在股海縱橫70余年,業績驕人。通過各種金融投資所獲得的財富使得他在35歲時就可以過上帝王般的退休生活。科斯托拉尼被稱為“二十世紀的股票見證人”和“本世紀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

科斯托拉尼是一位蜚聲世界的大投機家。自從十幾歲接觸證券界後,他就和投機結下了不解之緣,80年歲月以投機者自居,並深以為傲。他一生共出版了13本國際暢銷著作。《大投機家》是其最後一本著作,它凝聚著的是一生以投機為業者的忠告。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投資哲學

1、科斯托拉尼關於長期走勢的觀點

科斯托拉尼認為股市長期將繼續增長,因為經濟將長期發展。

科斯托拉尼有一個最著名的投資建議,就是要投資者到藥店買安眠藥吃,然後買下各種績優股,睡上幾年,再從睡夢中醒來,最後必將驚喜連連。

科斯托拉尼是公認的大投機家,但這個建議也反應了他關於“投資”的觀點。他認為基本面是左右股市長期表現的關鍵。因此長期持有基本面持續向好的績優股是非常好的投資方法。

2、科斯托拉尼關於中期走勢的觀點

科斯托拉尼認為基本面是左右股市長期表現的關鍵,而股市中、短期的漲跌有90%是受心理因素影響。股市中期走勢的基本公式:趨勢=資金+心理。

科斯托拉尼認為股市中期的影響因素包括兩個組成部分:資金和心理。他的信條是:資金+心理作用=發展趨勢。資金是指可以隨時投入股市的流動資金。科斯托拉尼的結論:如果大大小小的投資者,願意購買,也有購買能力,那麽股市就全攀升。他們願意購買是因為他們對金融的經濟情況的評價是樂觀的;他們能夠購買,是因為他們包里或銀行存折里有多余的資金。這就是股市行情上升的所有秘訣,即便此時的所有的基本事實以及有關經濟形勢的報道都認為股市會下跌的。

3、科斯托拉尼關於大盤走勢的觀點

科斯托拉尼特別看重大盤運行趨勢。科斯托拉尼認為,如果大盤行情看漲,那麽即使是最差的股民也能賺到一些錢;但如果行情下跌,甚至是最棒的人也不能獲利。所以首先要考慮普遍行情,然後才是選擇股票。只有那些投資股票至少20年以上的投資者才可以不考慮普遍的行情。

科斯托拉尼認為不能根據圖表行情進行交易,他認為,從長期來看圖表分析只有一個規則:人們能贏,但肯定會輸。

不過,科斯托拉尼認為有兩個圖表規則是非常有趣的,即連升連降理論和W、M規則。他認為連升連降理論和W、M規則是投機商憑經驗能看出的征兆中最有意義的。

根據我個人的理解,科斯托拉尼所講的連升連降理論和W、M規則其實反映了技術分析的精髓:順勢而為。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相關著作

科斯托拉尼一共有13本著作,中譯本我已經看到出版了6本。

1、《大投機家》,另一個版名為《金錢遊戲: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2、《大投機家2:一個投機者的智慧》

3、《大投機家3:股票培訓班》

4、《大投機家4:最佳金錢故事》

5、《大投機家5》

6、《大投機家的證券心理學》

科斯托拉尼的書部分內容是重複的,個人觀點,優先閱讀《大投機家》和《大投機家的證券心理學》,其次《大投機家4:最佳金錢故事》(其中有科斯托拉尼的股市測試題,很有意思,測試你有炒股的天分嗎?一年多以前,我的得分在70余分,屬於“進步者”。科斯托拉尼關於“進步者”的評論是:您懂得事務的關聯,能夠正確判斷事態和趨勢,但是您缺乏經驗,您也許已獲得很大成就,但還沒有經歷足夠的失敗以在驚訝中不失去理智,在成為專家之前,還須通過幾場考驗,體驗失敗的痛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53

31省會信息公開調查:18份公開、3份延期、10份拒絕食品監管信息,能否“芝麻開門”?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210

31省會城市食藥局信息公開申請情況 (李伯根/圖)

平均每年每個地級市查辦食品安全行政處罰案件1000件左右。此次調查中,收到15個城市總計212個案件,平均每地僅14.1件。選擇性公開由此可見一斑。

信息公開不易,怎樣公開更難。前者是價值觀,後者是方法論。如何在信息公開與不引發社會恐慌之間尋找平衡點,至關重要。

“某奶粉”是誰?

“這是什麽?”

“你想幹嘛?”

“我們是不可能公開的”

“我們早就主動公開了。”

這是南方周末記者向全國31個省會城市(含自治區首府、直轄市,不含港澳臺地區)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下簡稱食藥局)遞交信息公開申請後,得到的迥然不同的反饋。這也是消費者向地方食藥部門申請信息公開遭際的縮影。

2014年12月底,四川省南充市食藥局公開9起已辦結食品安全違法案件,其中一涉案品牌以“某奶粉”代替。彼時,南充市食藥局稱若曝光企業名稱,“對企業打擊是致命的”。迫於輿論壓力,該局後來公開某奶粉品牌為雀巢能恩,一同涉案的還有知名奶粉品牌貝因美。

作為1歲孩子的母親,廣州消費者何佳最早向南充市食藥局遞交信息公開申請,“奶粉有問題,卻不知誰有問題,是什麽問題”讓她感到恐慌。2015年1月26日,何佳收到南充市食藥局書面答複稱,該信息屬於“行政處罰相關信息”,由工商局查辦,要求其與工商局聯系。

深圳市民楊占青也收到同樣的答複,一字不差。在南充事件之後,長期關註食品藥品安全的楊占青又向山東省食藥局遞交了信息公開申請。

2015年1月下旬,山東省食藥局通報了該省食品安全違法犯罪二十大案例。但除1家企業外,其他19家企業均以“某某”代替。楊占青為此遞交申請,山東省食藥局由此向楊占青公布了其中的10起,稱另外10起“應由公安機關發布”。

鑒於越來越多的讀者反饋“食品安全信息公開難”,2015年1月27日,南方周末記者同時向全國31個省會城市食藥局申請公開“該市2014年度已辦結的食品安全行政處罰案件信息”。

這一信息原本屬於“主動公開”範疇,但其中20個地方食藥局將其視為“依申請公開”信息,並援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信息公開條例》)要求“自收到申請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予以答複”。

至2015年2月26日截止日,武漢、成都、哈爾濱等3地要求延期回複。截止到發稿前,南方周末記者共收到北京等18地公開的信息,而海口等10地拒絕公開、無法公開或無回應。

辦公室推法規處,法規處讓找稽查局

申請食品安全信息公開找哪個部門?

有些地方食藥局內部也未必清楚,更別提消費者了。

以西安市食藥局為例,撥通其網站公布的電話,被告知歸法制辦管;法制辦回應“這是食品稽查分局在管”;食品稽查分局稱“這個信息必須由市局發布,我們是分局”。

實際上,西安是為數不多的已經在食藥局網站上公開案件信息的城市。

按照2014年8月國家食藥總局頒布的《食品藥品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實施細則(試行)》,“縣級以上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指定專門機構負責本部門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日常工作”。

但此次南方周末記者調查顯示,各地食藥局負責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的專門機構並不統一。有的是辦公室,有的是法規處,有的是稽查執法部門。

就具體查辦食品安全案件的稽查執法部門而言,在不同省會城市也存在稽查局、稽查處、稽查大隊三種表述。

“這是各地在食藥機構改革中改革力度不同的結果。”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評價,稽查大隊一般是參公事業單位,稽查處是局內設機構,稽查局(分局)是有行政管理和行政執法權的獨立性較強的機構,通常比一般處室高半級。

“各地都希望成立稽查局,但結果大部分都是稽查大隊。”胡穎廉說。這意味著作為案件信息公開的基礎,各城市的行政執法能力已經存在先天差異。

食品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都由誰來負責 (李伯根/圖)

選擇性公開

食品安全行政處罰案件屬於哪一類信息公開,同樣也存在地區間認知差異。

2007年1月頒布的《信息公開條例》,將政府信息公開分為“主動公開”和“依申請公開”和“保密”三種。

2014年8月,國家食藥總局頒布的《食品藥品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實施細則(試行)》(以下簡稱《細則》)已經明確將“食品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公開”納入縣級以上食藥局“應主動公開”的範疇。主動公開的包括“被處罰的自然人姓名,被處罰的企業或其他組織的名稱、組織機構代碼、法定代表人姓名;違反法律、法規或規章的主要事實”等6項內容。

但此次調查中,南方周末記者發現,除已公開相關信息的11個地方食藥局外,其余20地均要求按照“依申請公開”的程序辦理。

以南寧市食藥局為例,不但需要以傳真的形式提出申請,該局還要求“出示記者證和身份證,否則不予辦理”。當記者提出以公民身份提出申請時,被以“需要說明有何切身利益”為由拒絕。

“規定很豐滿,現實太骨感。”楊占青也常遇到這樣的困惑。

“目前食品安全是地方政府負總責,食藥總局的細則只有指導意義,卻沒有強制性。”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劉鵬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周漢華對此深有同感。他正接受國家食藥總局委托,開展一項關於食藥系統信息公開制度的課題研究。在實地調研中,對於行政處罰信息公開,“一直是較難的部分”。

法律和部門規定要求必須公開的內容,為何實踐中阻力重重?沈陽市食藥局一名工作人員的話道出了一些地方監管部門的擔心:“有時候你公開一個案件,會影響到企業發展。”

周漢華分析指出,對企業而言,“不怕罰款,就怕公開”。信息公開後,消費者會用腳投票。比如南京冠生園月餅事件,當年信息披露之後,很快這家企業就垮了。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為追求GDP形成的地方保護主義,導致地方監管部門面對企業出現錯位、缺位,甚至從監管的“警察”扭曲為“保姆和保安”。有的信息又確實涉及第三方的商業秘密,有的涉及個人隱私,所以地方食藥監管部門存在各種考慮。

即使案件信息公開,也可能只是選擇性公開。

胡穎廉算了一筆賬:國家食藥總局每年會公布食品藥品監管清單,總量在二三十萬件,中國地級市近300個,平均每個地級市每年辦理的食品行政處罰案件應該在1000件左右。

而此次南方周末記者調查中,收到15個城市總計212件信息公開案件,平均每地只有14.1件——遠小於1000件。

除數量外,公開的範圍和對象也是選擇性公開。此次經南方周末記者申請後公開的7地中,南京、福州、石家莊、南寧是公開在食藥局網站上,杭州、長春、濟南則只對申請者本人公開信息。

在胡穎廉看來,這更能體現各地食藥局選擇性公開的現實考量:如果只有本地公開、別的地方都不公開,當地嚴格的監管環境可能會“逼走”企業。

有些食藥局為什麽拒絕公開信息 (李伯根/圖)

公開案件打蒼蠅不打老虎?

在調查中,多個城市都提到了食品藥品機構改革進展緩慢對信息公開工作的影響。

天津和銀川分別推行工商、質監、食藥“三合一”的市場局模式。由於銀川尚未完成改革,因此無法公布信息,已完成改革的天津,其處罰信息散落在不同部門,無法集中整理成發布版本。

完成機構改革後,地方食藥局的職責包含生產、流通和餐飲三個環節。但公開的212件案件中,餐飲環節以44.3%的比例占了近一半。

“餐飲在2010年劃歸食藥局,生產和流通直到2014年才劃歸,因此餐飲案件自然做得多。”廣州市食藥局相關處室負責人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餐飲企業很容易“攤上事兒”也與其數量多、規模較小、原輔材料容易發生變質、直接面對消費者等因素相關,江蘇省南通市食藥局副局長繆寶迎認為,因為餐飲業處罰的對象,通常是小飯館,實際危害比較局限,個案公開影響也有限,因此,被公開的案件“自然也就多了”。而生產、流通這兩塊,盡管改革後職責劃轉,但人員還沒到位,食藥部門對於這兩塊不熟悉,如果企業提出行政複議要吃官司,監管部門也要權衡這個風險。

從公布案件看,的確很少涉及大企業。

上海市食藥局主動公開了“上海俏江南酒店冷凍庫內的156.3公斤肉類產品無動物產品檢疫合格證明”一案。這是為數不多的涉及大型餐飲企業的案件。

“沒有壓力,實事求是,檢驗報告不可能作假。”上海市食藥局負責信息公開的工作人員回應稱,如果企業認為有問題,可以在期限內申請複檢。

據悉,上海俏江南自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便繳納了罰款。

從地區分布上看,15個公布案件的城市,東部10個、中部1個、西部4個。案件數量上也有差異。公布案件最多的廣州達60件,最少的南寧只有1件。信息公開數量和質量似乎與經濟水平成正比。胡穎廉認為,“這背後是治理理念”的差別。

安徽省食藥局局長徐恒秋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對於不合格產品,該省主張“全部曝光”,並且要打快仗。“一檢測出來馬上就公布出去,要等企業找來時,就難辦了,不能給他們找的機會”。

已公開的15省會城市包含哪些案件信息 (李伯根/圖)

信息公開易,怎樣公開難

種種跡象表面,食品安全信息公開已是大勢所趨。

中國政府網消息,2015年3月6日上午,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的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聽完人大代表孫丕恕提出的關於“讓政府數據實現共享和公開”的建議後,明確表態:“你的建議很好!政府掌握的數據要公開,除依法涉密的之外,數據要盡最大可能地公開。”

事實上,正在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信息公開也被放在一個更重要的位置。

“通過加大信息公開的方式,來實現食品安全監管,這部分內容已經審議過兩次。”參與食安法修訂工作的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高秦偉介紹,修訂草案使用的是“信息公布制度”的概念(第109條),特別強調政府義務。同時修訂中增加了風險交流制度(第22條),風險交流是以信息公開為基礎,是信息公開的更高水準。

“信息公開易,怎樣公開難。”廣州食藥局一位負責人指出,越來越多的地方食品安全監管者已經意識到風險交流的價值。比如某企業生產的某批次鹵味食品存在致病菌超標,但是簡單的公開可能造成該企業所有產品滯銷甚至整個城市鹵味市場的恐慌。因此“如何在信息公開與不引發社會恐慌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至關重要”。

胡穎廉認為,應當樹立“公開是常態,不公開才是例外”的原則。高秦偉也認同這一觀點,食藥部門“應持續不斷地進行公開,建立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

“信息公開制度應向上遊和下遊延伸。”周漢華認為,向上遊延伸就是更及時地公開,不能永遠比網絡傳播慢半拍。所謂往下遊延伸,就是要在信息公開同時,要加強對這個信息的解釋和解讀工作。

周漢華以被妖魔化的食品添加劑為例,有些人談添加劑就色變,但添加劑是現代食品工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些濫用添加劑的信息公開之後,要通過後續的專家的科學解讀、政府的政策解讀來讓大家能聽得懂,信得過。

對於操作難度,周漢華坦言“比較棘手”,但並非不可實現。

“可以借鑒最高法院在推動裁判文書公開這個領域的做法。既然裁判文書能夠公開,食品行政處罰當然也能公開。另需完善相關制度。比如原來最高法院的文書公開,連當事人身份證號碼都公開了,但後來最高法院專門作了一個司法解釋,要求把這些信息要做匿名化處理。”

楊占青至今仍在向各地各部門申請信息公開。他有一個信息公開的夢,“人們買食品前,有意識的查一查食藥局公開的信息,將成為一種消費常態”。

(南方周末記者袁端端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800

勤上光電向大股東劃轉18億元隱瞞兩年 資金來源成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7615.html

勤上光電向大股東劃轉18億元隱瞞兩年 資金來源成迷

一財網 楊佼 2015-03-18 22:06:00

2013年和2014年,公司與大股東之間發生高達18.27億元以上的非經營性資金往來,然而,勤上光電賬上的貨幣資金,最多時也未超過17億元,18.27億元的資金規模,已經超過其擁有的現金總量

時隔信披違法違規被處罰僅10個月,勤上光電便因信批違規再吃罰單。

勤上光電日前公告稱,2013年和2014年,該公司與大股東之間發生高達18.27億元以上的非經營性資金往來,卻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沒有披露。為此,廣東證監會對公司相關人員給予警告、罰款的處罰。

目前,投資者最大的疑問是,雙方往來的巨額資金,究竟從何而來。數據顯示,2013年~2014年,勤上光電賬上的貨幣資金,最多時也未超過17億元,18.27億元的資金規模,已經超過其擁有的現金總量。

大股東挪用資金隱瞞兩年

勤上光電此番受到監管處罰,起因是與大股東之間存在金額高達18.27億元的非經營資金往來,但卻未履行信批義務。

根據廣東證監局下達的《行政處罰決定書》(下稱《決定書》),2013年、2014年,勤上光電累計向其勤上集團劃轉資金18.27億元,勤上集團及其子公司則分別累計向上市公司劃轉10.29億元、7.98億元。

在長達兩年的時間里,勤上光電卻對此沒有進行公開披露。然而,早在2014年12月,證監會向勤上光電下發調查通知書,對其進行立案調查。今年3月17日,中國證監會廣東監管局對公司信息披露違法違規事項已調查、審理終結,並對公司及部分人員進行處罰。勤上光電表示,接受上述處罰,不申請行政複議和提起訴訟。

為此,廣東證監局責令勤上光電改正,給予上市公司、李旭亮、毛曉斌、胡玄跟、溫琦警告處分,並分別向其處以50萬元、30萬元、15萬元、10萬元、3萬元罰款。

“如果定價公允,可能就只是信披問題,否則就構成損害上市公司利益。”法律界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分析,從支付利息的情況來看,且又非經營性往來,應當是勤上集團動用了上市公司資金,如果已全部歸還,其性質已構成挪用上市公司資金。

在上述公告中,勤上光電並未披露資金往來的時間、構成、使用期限等詳細情況,亦未說明上述資金往來性質。僅稱勤上集團已為此支付利息2800.83萬元,截至去年底,雙方非經營性資金往來余額為零。

如果按照使用期1年計算,勤上集團使用上述資金的年化利率僅為1.6%左右,而這遠低於同期銀行貸款利率。2014年11月央行降息前,1年期貸款基準利率為6%。即便按下浮20%的下限計算,1年期貸款年化利率亦為4.8%。

在此期間,勤上光電自身經營也每況愈下。業績快報顯示,該公司2014年實現營業收入9.26億元,同比下降18.73%,實現凈利潤3122萬元,比上年大幅下降75.19%。而在2013年,該公司實現凈利潤1.03億元,同比下降1.17%。

“勤上集團負的利息是什麽時候進賬的,上市公司又是什麽時候劃轉,為什麽當初不公告?”有投資者質疑,如果按照市場公允價格計算,勤上集團所付利息,根本就不足以支付上述資金成本。在公司經營顯著下滑的情況下,大股東還以如此之低的成本,挪用上市公司資金,已經損害了上市公司利益。

錢從何來

如此巨額資金往來,使得勤上光電淪為其大股東的提款機。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和2014年9月,勤上光電總資產為31.8億元、32.75億元,凈資產則為22.7億元、23億元。據此計算,上述資金已分別達到其同期凈資產的80%以上。

上述劃轉給勤上集團的巨額資金,勤上光電從何籌集而來,是此事的另外一大疑問。在上述公告中,該公司沒有進行任何說明。

從公開信息來看,勤上光電顯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公開信息顯示,截至2013年和2014年6月底,勤上光電貨幣資金分別為16.02億元、15.34億元。即便是在2012年底,其貨幣資金也不到17億元。

勤上光電自身現金流並不見佳。2013年和2014年前三個季度,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為1332萬元、3945萬元。在2014年三季報中,該公司甚至連貨幣資金情況都沒有披露。

值得註意的是,在向勤上集團劃轉資金期間,勤上光電並沒有對外融資。《第一財經日報》查閱公告發現在,2-13年——2014年,該公司沒有任何對外融資紀錄。2014年7月,勤上光電披露定增預案,擬以以12.3元/股發行股份募集資金,但此事至今沒有實質進展。

按照上述數據計算,勤上光電即便拿出同期全部貨幣資金,也與向勤上集團劃轉的資金存在2億元的缺口。這些資金從何而來,成為巨大疑問。

“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一是上市公司披露的資產數據本身就是不真實的,也有可能分批劃過去的。從所付利息來看,分期劃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上述法律界人士說。但截至發稿,記者未能聯系上勤上光電置評。

而勤上光電信批違規已非首次。早在2014年5月,該公司就因信披違法違規受到廣東證監局局處罰。廣東監管局認定,勤上光電2008~2011年與廣州市芭頓照明工程有限公司、廣東品尚光電科技有限公司關聯交易未依法披露;2009年與內銷第二大客戶的交易情況未依法披露。

編輯:王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63

當網路監控攝影機龍頭安迅士把自己給賣了…安控產業上演存亡戰 18個月見真章

2015-03-30  TWM
 
 

 

被稱為「從沒有停止成長」的安控產業,在物聯網趨勢底下,前途仍是一片大好,但近一年多來,一樁又一樁大型購併案卻接連發生,連位居全球網路監控攝影機龍頭的安迅士都在二月將自己給賣了,究竟安控產業發生了什麼事?

撰文‧何佩珊

當一家產業龍頭廠商將自己給賣了,意味著什麼?如此不尋常的動作,正發生在安全監控業裡。一場激烈無比的淘汰賽,將要席捲全球安控產業。

今年二月,長期穩居全球IP CAM︵網路監控攝影機︶第一大廠的安迅士︵Axis︶,將自己以二十八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八九一億元︶賣給日本數位相機大廠Canon,對全球安控產業丟下一枚震撼彈。

更令人玩味的是,這其實不是單一購併事件,過去一年多來,我們頻頻看到世界大廠的合縱連橫,如:Canon購併VMS︵視訊管理軟體︶第一大廠Milestone;而另一家美商安控大廠Tyco則買下VMS廠ExacqVision;日本安控大廠Panasonic則是收購VMS業者Video Insight;還有三星也將旗下監控公司Techwin賣給Hanwha。這場整併潮至今還沒有休止跡象。

這一波整併風也影響到台灣的安控公司。相較於二○一三年之前的亮眼成績,在一四年除了奇偶和彩富維持水準,多數業者如晶睿、陞泰、杭特和天鉞電等,都陷入獲利腰斬的窘境;昇銳、云辰、慧友和悠克更見虧損。業界人士大膽預言:「安控退場潮就要來了!」殺價、拔樁 陸廠強勢崛起單純從需求面看,這波退場潮,其實來得一點都不合理。

長期觀察安控產業的安防專業媒體︽a&s︾雜誌總編輯侍家驊指出,九一一事件之後,安控開始受到各國重視,因而逐漸發展成「產業」,而在此之後,這個產業的成長就沒有停止過,即使是在○八年金融海嘯,成長也只是稍稍趨緩。更不用說未來在物聯網發展趨勢下,不論冰箱還是車子等,將有更多智能應用必須與監控結合。他形容:「這個世界永遠都缺少眼睛。」在他看來,安控產業的成長還看不到盡頭。

只是需求面雖無虞,但若是將「大陸廠商」這個因素加進來,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

○八年金融海嘯導致各國財政緊縮,也讓安控品牌的價值被重新檢視,再加以中國政府的大力扶植,都給了中國安控廠商崛起的機會和養分。在去年達到一定的學習曲線後,「(陸廠)漂亮的價格讓市場翻盤翻得很快。」侍家驊指出,中國兩大安控廠海康與大華在全球安控產業的排名,已經分別竄升至第三和第六位。

「海康、大華非常積極,殺很凶。」台灣安控大廠彩富執行副總葉善鈞說。曾位居台灣安控一哥的陞泰也指出,大概前年第四季,陸廠的殺價壓力就已經很明顯,「他們(陸廠)的報價有時候只有我們的一半。」而陸廠帶來的威脅還不僅僅止於價格。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許桂芬以安迅士和海康兩家公司為例指出,安迅士員工總數約兩千人,而海康光是在研發就投入高達四五○○名人力,因此在新產品推出市場的速度上,陸廠也帶給其他業者很大的壓力。

加值差異化 台廠唯一出路可以想見,要拚出更好的規格,又要提出更低的價格,還要比別人更快推出新產品,在這樣的競爭態勢下,明顯不利於規模相對小的企業。

這也是為什麼在整體產業成長前景仍長期被看好的情況下,卻接連出現多起大型整併案,目的就是希望藉由經濟規模,以及前後端軟硬系統整合的差異化,守住市場地位與獲利。

以Canon對安迅士的購併案為例,安迅士已經預見,硬體成熟化後的差異化困境,以及愈來愈低的價格與利潤都是眼前巨大的挑戰;同時Canon則是在數位相機市場的成長遭遇瓶頸,但Canon擅長的影像處理技術與安控卻是再好不過的結合,再加上先前已經購併的VMS大廠Milestone可以和安迅士的網路監控攝影機進行前後端整合,發展出一套整體解決方案,在愈來愈難做出差異化的硬體市場找到突破。

陸廠的崛起,讓全世界都受到挑戰,但對同樣以高性價比作為主要競爭優勢的台廠而言,面臨的威脅恐怕又是別人的倍數,「可以說是具體地被打到了。」侍家驊說,「標準化市場已經輪不到台灣,未來只能往加值差異化去走。」許桂芬認為,目前台廠相對還是保有一些技術領先優勢,但重要是提升系統整合能力,如結合門禁、交通、零售業等等應用。

另外,葉善鈞對未來展望還是持比較樂觀看法,他認為在陸廠的競爭壓力下,歐、美品牌大廠基於成本考量,預期將會有更高的委外意願,這對以代工為主的台灣安控廠來說反而是好機會。

不論如何,各方都相信,一場安控產業大洗牌是絕對避免不了的。侍家驊直言,在這波產業重整中出局的廠商不會只有一、兩家,他更預言,「一切就會發生在未來十八個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04

南投奇蹟18度C 百米飲食版圖載滿對兒子的大愛 父子的約定 讓一顆巧克力掀翻埔里


2015-03-16  TWM
 
 

 

做過麵包師傅,當過保險業務員,茆晉(日爿羊)(日爿羊)的「最好」哲學,讓18度C巧克力工房搖身成為埔里觀光奇蹟。

風光背後,伴隨著喪子的傷痛;但他不僅走出來,還將兒子的大愛化為幸福的承諾。

撰文‧鄧 寧

三月十日下午兩點,台北信義誠品三樓有一場溢滿可可香氣的新書發表會,主人翁是人稱「茆師父」的「18度C巧克力工房」老闆茆晉(日爿羊)(茆音同卯,音同翔);他的新書《巧克力的幸福秘碼》,沒有預期的甜點食譜、不主打烘焙教學,站在會場擁簇人群中的他想分享的,其實是自己在一顆三公分立方的巧克力所灌注的職人精神,以及如何化悲傷為幸福的能力。

與世界麵包冠軍師傅吳寶春不同,茆晉(日爿羊)前半生雖也是麵包師傅,但曾半路出家當保險業務員,四十歲時才在兒女極力要求下開創巧克力事業;十年之間,這家固守南投埔里的18度C巧克力工房,已成為與微熱山丘、妖怪村齊名的「南投三寶」,年營業額高達三億元;對巧克力原料廠而言,更是全世界單點單店進口數量最高的指標客戶,許多國際級甜點大師來台,都會兼程到埔里拜訪茆晉(日爿羊)。

他的店,以前是「走過經過會錯過」現在是埔里最hot觀光景點與茆晉(日爿羊)結識十餘年的堂本麵包、亞森洋菓子負責人陳撫洸笑說,「他的店一開始是『走過、經過、會錯過』,現在卻變成埔里最熱的觀光景點,大家對觀光區的食物期待都不高,但他堅持端出最好的東西、最好的服務,才有今天的18度C。」18度C巧克力工房開在從埔里鎮中心開車五分鐘即可抵達的慈恩街,這裡是茆晉(日爿羊)從小生長的地方;18度C出名後,不少人捧著錢請他到台中、台北開店,但他卻一一婉拒,深信「只要東西好,不怕人不來」。但在中國四川與泰國、美國,茆晉(日爿羊)找到好的事業夥伴,也願意以技術授權方式,幫助當地品牌開設巧克力店,在走出埔里前先跨到了海外;今年,他終於鬆動堅持,願意前進都會區,目前正與台北松菸誠品洽談設櫃細節,將成台灣第二個據點。事實上,也已有券商找上門,意圖勸說18度C進入資本市場,出人意表地,茆晉(日爿羊)並不排斥,但怎麼做,「還是看緣分。」在這短短一百公尺的街道上,18度C已從一家小小的巧克力店,拓展成有冰淇淋店、披薩店、年輪蛋糕店、霜淇淋店、火鍋店與附設停車場的小型觀光園區,遠道而來的遊客,輪流在不同店面間穿梭排隊。

照理說,同時開設業態多元的飲食店,內容必難精緻,但18度C卻打破常態,每次開展新事業,茆晉(日爿羊)無不卯足全力,聘請國內外的一流師傅教學、示範,「我做什麼事都這樣,要學就學最好的,給客人也是最好的。」從國中畢業進入麵包店當學徒,再升上專業師傅,無論在哪家店工作,茆晉(日爿羊)都是吃苦當吃補,「我把自己當長工,就算老闆沒要求,也早到晚退,因為我不想浪費時間,不只要學技術,還要學店面管理,以後才能開自己的店。」別人要用一小時做的事,茆晉(日爿羊)要求自己四十分鐘做完,再主動向主廚討工作,「我是以量取勝哪!能多做事,就是多學習。」肯拚能幹的態度,讓茆晉(日爿羊)在台中盛極一時的麵包老店「麥思多」備受老闆賞識,當時麥思多有三家工廠,茆晉(日爿羊)才進去不到一年就升任廠長,隔年更被調派美國,擔任美國麥思多麵包店的廠長,領台、美雙份薪水,那年他才二十五歲。

在美國待了一年多,茆晉(日爿羊)回台,又在麥思多工作了四年,當時他領的薪水加獎金已是同級烘焙師傅中的最高薪,卻也僅五萬多元;一位在美國結識的企業家欣賞他的工作態度,多年來鼓勵他自行創業,但卻要茆晉(日爿羊)先進保險業「學行銷」。

「他說我不會是好老闆,因為光會做麵包、蛋糕,不懂得賣東西。」友人的鼓吹加上保險業務員的高額獎金,讓茆晉(日爿羊)悄然心動,開始兼職,每天從麥思多下班後就趕回埔里拉保險,「我只有兩小時跑業務,人家跑五個,我就做十個,目標硬是比別人高;三個月後,月收入竟有八到十五萬元,遠遠超過正職。」

人生上半場:拚命三郎

周一到周五跑業務,周末開烘焙教室保險收入讓茆晉(日爿羊)痛下決心轉換跑道,他秉持一樣的工作態度,很快就晉升主任、襄理、區經理、講師,周一至周五認真工作,周末也沒閒著,就在自家開設烘焙教室,「兩張工作桌、一個烤箱、一個攪拌器,一次八名學員,一堂課五百塊,我的學生不只有埔里人,連草屯、彰化都有。」茆晉(日爿羊)略顯不好意思地說,一邊教烘焙,他還與廠商合作,賣了幾百台烤箱出去,每個學員也幾乎都變成保戶,用烘焙拉近關係。

二十六歲的女兒茆蕙蘭回憶,從小到大爸爸都在拚事業,家人相處時間不多,但從開了烘焙教室起,「媽媽、哥哥與我都邊看邊吃,爸爸還教我考到丙級烘焙執照。」個頭不高的茆晉(日爿羊)像能量用不完的電池,從沒休息過一天,他很自豪地表示,從國中畢業出社會迄今,沒有一個月是零收入,即使當上南山人壽區經理,仍不忘加強烘焙技能,到處參加講座,飛去歐洲、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進修,與吳寶春、陳撫洸也是因技術交流而認識。

不斷學習並廣結善緣,也是後來18度C眾多店面得以成功的原因。陳撫洸說,茆晉(日爿羊)每次研發出新產品,就會興致勃勃地拿給每一個人試吃,「從材料到作法,他比我認識的任何人都願意投入金錢與時間。」開義式冰淇淋店,茆晉(日爿羊)先買最貴的義大利製機器,價格足足是國產機器的六倍,並請義大利人指導;開披薩店,先花一年時間找麵粉,再請榮獲拿坡里披薩世界比賽冠軍的師傅教學;開年輪蛋糕店,直接送團隊到日本學習。

套用到待客之道,茆晉(日爿羊)更不馬虎,為了不讓排隊的人龍枯等,他買生豆焙製、買高山茶冷泡,款待來客,而且絕不用便宜材料,每個月光是免費奉茶、奉咖啡,就要支出近百萬元費用,若有人勸他不必如此,他還是老話一句:「要做就做最好的」。

茆晉(日爿羊)的「最好」哲學,不只用在18度C身上,提攜後輩,也不吝分享最好的,他說:「以前我當學徒,師傅總是藏東藏西,配方都留一手,從那時起我就發誓,以後有能力,一定會分享給別人。」當他終於成為「有能力」的老闆,也真的實踐承諾。

吳寶春二○一○年在籌措「法國大師賽」經費時,儘管與茆晉(日爿羊)才初相識,他二話不說拿出五萬元資助,金額雖小,情義卻深;去年七月在挪威奪下全球甜點冠軍的陳立喆、「UIBC世界盃青年西點大賽」第四名的邱舷菱,賽前都受過茆晉(日爿羊)提供的戰鬥特訓。

如今加入18度C當巧克力技師的邱舷菱說,「老闆常常這樣,聽到有台灣人要參加烘焙比賽,就會聯絡主辦單位,說他可以提供選手練習場地,而且食宿全包,不用幫他工作,只要專心練習。」

人生下半場:回饋社會

鼓勵學童讀書、年提撥四千萬元做公益這件義舉在烘焙業界出了名,廠商也願意無償出借機器,茆晉(日爿羊)就像老師一樣:「我會打聽比賽場地怎麼布置、用什麼牌子的機器,我就打造一模一樣的環境讓選手練習。」18度C的主廚蔡佳峰,也在茆晉(日爿羊)的鼓勵下連創比賽佳績,「我以前也待過別的店,老闆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他從不端架子、從不罵人,而且鼓勵員工有自己想法。」自認修養不錯的陳撫洸形容,有些他聽了會怒摔烤盤的事,茆晉(日爿羊)只是一笑置之,還對他說:「這事情給我們一個教訓,以後遇到同樣的事,我們應該怎麼做。」能如此動心忍性,其實是茆晉(日爿羊)已走過風浪,無懼亦無怖。

○八年時,18度C才剛設實體店面一年,愛子茆峻輔卻像是洪仲丘翻版,在離退伍還剩兩個月時,因氣血胸不治去世。承受莫大的喪子之痛,茆晉(日爿羊)一時間找不出生命的解答,卻篤記著兒子生前的囑託:要捐款給陽光基金會、捐款給四川大地震。

18度C靠著口碑打出來的業績,創造出一年逾億元的獲利,茆晉(日爿羊)沒有悉數攢進口袋,反而每年提撥三至四成,相當於三、四千萬元做社會福利公益,當會計師阻止時,他巧妙地說:「不然打電話給我兒子討論看看?」沒有一絲遲疑。

公益彷彿是茆晉(日爿羊)另一份事業,而且他一樣做得有聲有色。南投縣政府教育處課程督學邱國峰就說,「18度C文化基金會」與縣府合作的「我愛閱讀」計畫,幾乎全縣的國小學童都能領到一本閱讀護照,讀四十本書就能到18度C換一盒巧克力;千萬別小覷巧克力的魅力,18度C平均每個月要送出六千多盒巧克力,「暑假更不得了,每個人都有時間看書,開學那個月份,哇!發出一萬三千多盒。」茆晉(日爿羊)呵呵大笑,換算數百萬元的開銷,他一點也不放在心上。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口味。」電影《阿甘正傳》的阿甘,永遠以正面善良的能量面對人生,茆晉(日爿羊)也一樣,即使人生的巧克力盒已吃完大半,嘗遍酸甜苦辣,但他願放入別人巧克力盒內的,都是幸福的滋味。

茆晉(日爿羊)

出生:1966年

現職:18度C巧克力工房負責人經歷:台北揚名食品、台中麥思多麵包師傅;

南山人壽區經理

學歷:埔里高中夜間部

家庭:已婚,育有一子(歿)一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22

以陳頂新案曝光 中儲糧18個月整改打水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07581.html

以陳頂新案曝光 中儲糧18個月整改打水漂

一財網 胡軍華 2015-04-18 11:24:00

央視4月17日報道,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儲糧)遼寧、吉林等地一些糧庫和糧商相互勾結,用陳糧頂替新糧賺取差價,在業界已不是秘密。只要國家對糧食進行天量收儲,中儲糧也好,其他公司也好,出事是大概率事件。

央視4月17日報道,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中儲糧)遼寧、吉林等地一些糧庫和糧商相互勾結,用陳糧頂替新糧賺取差價,在業界已不是秘密。

這一報道對於中儲糧來說,或如晴天霹靂。2013年9月,中央巡視組指出中儲糧存在多個問題,2013年10月,中儲糧董事長、總經理雙雙換人,新班子宣言對以陳頂新等行為“零容忍”、“堅決懲處”,並公布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但是漏洞依然存在,東北幾個糧庫以陳頂新案情的浮出水面,讓中儲糧上下前後約18個月的努力差不多付諸東流。

實際上,只要國家對糧食進行天量收儲,中儲糧也好,其他公司也好,出事是大概率事件。

天量收儲的糧食,要管好很難。

2014年,中儲糧會同有關部門,全年累計組織完成政策性收購近1.25億噸,收購量創歷史新高。

1.25億噸是個天量的數字,按照2014年中國全年糧食產量60710萬噸的數字計算,中儲糧控制了全國近二成的糧食,如此龐大的體量在全世界也極為罕見。

管理這樣天量的糧食,對於中儲糧來說,可以用“小馬拉大車”來形容。

中儲糧自己的庫容遠低於政策性糧食的收儲量。中儲糧公布的數據顯示,該公司直屬企業倉容總量達500多億斤,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糧食倉儲企業。500多億斤的倉容約合0.25億噸,以2014年為例,當年政策性收購的糧食是約1.25億噸,中儲糧的倉容遠遠達不到全部收納政策性糧食的數量。

諸多隱患因此產生。

第一個是大量糧食不得以露天堆放,火災風險陡增。2014年10月8日淩晨3時,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海林直屬庫租賃的罩棚倉庫起火。經初步查實,中儲糧黑龍江分公司海林直屬庫在2013年臨儲糧收購中,因自有庫容緊張,按照國家有關政策規定,租賃黑龍江海林市耐力木業有限公司的罩棚倉,儲存玉米總計4.27萬噸。結果同一院內的耐力木業公司木材加工車間,引發與其緊鄰的臨儲玉米罩棚倉著火。

此前也有類似情況。2013年5月31日,中儲糧總公司所屬黑龍江林甸直屬庫露天儲糧設施發生火災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07.9萬元,在社會上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水火無情,有時難以避免;而有一些風險,其實是可以控制和預防的。

中國是糧食生產大國,糧食主產區從南到北,但是中儲糧的自有庫點有限。2014年,中儲糧擁有直屬庫346戶,企業職工44865人。

一位糧食行業人士說,不是每一個糧食主產區都有中儲糧的直屬庫,在糧食產區,可能好幾個縣才有一個中儲糧直屬庫。中儲糧的直屬庫只覆蓋小部分的糧食主產區,但是又承擔天量的糧食收儲任務,無奈只能向地方糧食局系統和民營企業求助,將這些單位中的一部分“收編”進中儲糧系統。

以黑龍江為例,截止2015年2月5日,該省2014年政策性糧食累計收購達到4000萬噸,收購總量再創歷史新高。其中共下達水稻委托收儲庫點和租倉庫點1052個,玉米委托收儲庫點和租倉庫點1057個。黑龍江大量的收儲庫點和糧食倉容並非中儲糧自有。

中儲糧自有的庫點,可以從人、財、物等幾個主要的方面進行垂直管理,但是“收編”的民營和地方糧食系統的庫點,能多大程度上“聽話”,要打上大大的問號。

此次出事的兩個庫點,就是屬於“收編”的性質。其中,遼寧省開原市慶雲堡中心糧庫為中儲糧開原直屬庫租賃的民營庫點,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白依拉嘎收儲庫為中儲糧松原直屬庫委托的地方國有糧食庫點。可以說,中儲糧管理的軟肋,相較於中儲糧的346個直屬庫,正是這些被“收編”進來的原地方國有糧食系統和民營單位。

因此,適度減少每年的政策性糧食的收儲量,與中儲糧的實際庫容相符合,與中儲糧的管理半徑相匹配,是減少腐敗風險、控制危機的釜底抽薪之道。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60

匯源逾18億出售旗下9工廠 甩包袱前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569.html

匯源逾18億出售旗下9工廠 甩包袱前行

一財網 張誌偉 2015-06-19 14:57:00

匯源果汁目前在全國有40多家工廠,產能大於市場銷售,很多工廠開工率不足

根據匯源果汁(01886.HK)最新發布的公告,公司以18.12億元人民幣將旗下一批間接全資附屬公司的全部股權轉讓給一家資產管理公司,轉讓的這批工廠包括北京匯源、江西匯源、吉林匯源、錦州匯源、山東匯源、山東聖水峪、山東新明匯源、山西匯源及肇東匯源。主要業務為制造、加工及銷售果汁、飲料產品及瓶裝水。

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上述9家工廠資產賬面凈值為15.58億元。根據第三方評估公司的估值,2015年2月28日的估值為15.47億元。交易完成後,9家公司將不再是匯源果汁的附屬公司。

匯源果汁方面認為,“此事可以提升匯源整體盈利能力、優化其資本結構、增加現金儲備、降低固定成本,並可以改善公司的債務結構及降低負債比率。”

瘦身後,匯源果汁將更專註於拓展市場及渠道和產品細分方面,繼續擴大核心產品的市場份額,並逐漸建立適合公司的新型互聯網商業模式。

此次之前,匯源果汁一直在優化資產,並屢有出售工廠的消息釋放出來。2014年5月12日,公司宣布以3.6億元現金價格,將黃岡匯源的全部股權轉讓給一家叫做成都匯欣的公司。更早一些時候,匯源曾先後出售上海、成都兩地工廠,共計賣了4.26億元。

對此,營銷專家肖竹青認為,匯源果汁目前在全國有40多家工廠,產能大於市場銷售,很多工廠開工率不足。本次出售的果汁加工廠都是小廠,出售可以為匯源輸血,同時增加投資者收益。

公開信息顯示,接盤方北京方正富邦創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是證監會批準設立的第四家從事創新類業務的基金公司子公司,股東分別是方正富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方正證券和富邦證券投資信托股份有限公司。

根據匯源果汁2014年財報,公司去年制成品存貨為1.68億元,與2013年的1.05億相比增長60%;去年公司負債率為41.3%,同比下降2.4個百分點。截至去年底,銀行借款總額為34.58億元,其中一年內的短期借款為31.3億元。

眼看2015年已過一半,這一年內31.3億元的短期借款償還壓力很大,這也不難理解上述9家子公司股權換“彈藥”了。

財報顯示,2014年匯源果汁營收45.92億元,同比增長2%。其中,百分百果汁銷售收入12.61億元,同比增長4.7%。報告期內,毛利率由2013年的31%提升至2014年的34.7%。

去年8月底,匯源果汁發布一則人事任免公告,其中,最引人關註的是公司常務副總裁於洪莉接替蘇盈福出任公司行政總裁,蘇盈福繼續擔任公司特別顧問協助朱新禮發展匯源國際業務和制定運營策略,此項人事調整自2014年10月1日起生效。

接任蘇盈福的於洪莉,2000年就加入匯源,曾在匯源果汁集團多個崗位任職,分別是辦公室主任、人力資源副總裁,生產中心副總裁、果汁事業部總經理和常務副總裁等。

對於匯源最近一系列的人事變動,中國食品商務研究院研究員朱丹蓬分析稱,“匯源必須先把內部架構理順,這樣外部才可以打仗,這很關鍵。”果汁飲料消費市場近年不太景氣,匯源業績表現與公司內部架構重塑關系很大。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93

萬達內部腐敗事件曝光 王健林鐵腕整治18人 0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5-07-14/929975.html

行伍出生的中國首富王健林篤信軍事化管理可以確保他的商業帝國穩如泰山,但現在,他或許發現,嚴厲的紀律並不能杜絕“蛀蟲”在帝國的角落—甚至中樞—接連出現。

行伍出生的中國首富王健林篤信軍事化管理可以確保他的商業帝國穩如泰山,但現在,他或許發現,嚴厲的紀律並不能杜絕“蛀蟲”在帝國的角落—甚至中樞—接連出現。

7月10日,時代周報記者獲得一份名為“許振營等移交司法、唐劍峰等解除勞動關系的審計通報”的萬達集團內部文件(下稱“審計通報”)。這份發布於7月10日,編號為“大萬股【2015】19號”的文件,措辭嚴厲地通報了集團內部18起貪腐事件,詳細描述了17名萬達集團內部員工和1位萬達合作方員工的貪腐行為,並公布了對這些人員的處理方法。

截至發稿,萬達集團的網站、微博、微信等官方發聲渠道沒有發布上述文件。7月11日,萬達集團召開了2015年上半年工作會議,但從萬達官方發布的工作報告來看,工作會議沒有提及上述通報內容。

時代周報記者一時無法聯系上述18位被通報者對文件內容進行核實。

萬達商業董事兼執行總裁曲德君讓記者“聯系企業文化部門”,拒絕對“審計通報”進行置評。

萬達商業地產副總裁王誌彬聲稱沒有見過“審計通報”,但隨後,他以“內部紀律”為由表示“不能隨便”回答時代周報記者提出的問題。

萬達商業地產副總裁兼中區總經理呂正韜拒絕對“審計通報”進行置評。

萬達董事會秘書王鍵以“公司有紀律”為由拒絕了時代周報記者的采訪要求。

萬達集團企業文化活動中心品牌部總經理李海峰沒有回應時代周報記者的采訪電話和信息。

但是,上述17名萬達內部員工的名字均出現在了萬達集團官網上的“解除勞動關系人員名單”中,這份名單記錄了萬達集團2010年之後因廉潔問題解除勞動合同關系的全部人員信息。

截至7月13日,至少有三家萬達集團分公司向時代周報記者證實文件中的幾名被通報者已經離職。

以上兩點在一定程度上交叉證明了“審計通報”的真實性。

鐵腕整治18人

這份長達2500多字的審計通報,落款為“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由萬達集團審計中心經辦,抄送至集團董事長、總裁,各系統總裁、執行總裁、副總裁。

文件顯示,萬達集團本次內部反腐共處理了18人,17人為萬達內部員工,1人為萬達總包單位的工作人員,涉及人員均為萬達集團總部和地方公司的高管,其中總經理級別共計4人:商管總部綜合管理中心大客戶部總經理唐劍鋒、西雙版納國際度假區管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吳全宏、商管總部中區運營中心商業物業部總經理馮勁舸、牡丹江項目公司總經理榮從橋。其他人員均擔任副總經理、項目總經理、主任工程師等高管職位。

牽涉到的部門包含了萬達百貨總部、商管系統、牡丹江項目公司、西安項目公司,前三者所涉及的人員最多。

萬達百貨總部涉及6人,為各部門之最。其中百貨總部綜合管理中心工程物管部成為重災區,物管部總經理高毅、經理範學立(2014年4月離職)、及三位經理、副總經理均涉事,他們被指“多次組織、操縱工程類集采招標”,從中“以權謀私”,部分高管“金額巨大、性質惡劣”。

時代周報記者嘗試聯系高毅等人,但上述人士的手機均無人接聽。

萬達現商管系統涉及5人,原商管系統涉及1人,也呈現“窩案”狀態。其中級別最高的是商管總部綜合管理中心大客戶部總經理唐劍鋒、副總經理陳淩峰、商管總部中區營運中心商業物業部總經理馮勁舸,他們被指“多次接受地方公司超規格接待,包括去夜總會進行不正當消費”和收受賄賂。

其次,上海松江商管總經理史中被指“違反規定”、“向業主商戶亂收費”、並“截留公司收入形成小金庫,並多次使用小金庫資金超規格接待上級領導,包括去夜總會進行不正當消費”。

時代周報記者發現,萬達福建分公司成為商管系統窩案的發源地。審計通報顯示,唐劍鋒、西雙版納國際度假區管理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吳全宏、福州倉山商管招商營運副總經理肖養鑫三人分別明確被點出其在福州區域任總經理、福州倉山商管總經理和福州倉山商管招商運營副總經理職位時“以權謀私”,而時代周報記者查詢履歷資料發現,此次涉事的陳淩峰,在2013年也曾擔任萬達福建泉州萬達廣場商業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一職,此後被升調萬達商管總部。

唐劍鋒、陳淩峰的手機處於停機狀態。7月13日,福建倉山萬達廣場向時代周報記者證實肖養鑫已經離職,萬達上海松江商管公司工作人員向時代周報記者證實史中已於此前一周離職,但對於他們離職原因,上述工作人員均以“公司紀律”為由拒絕透露。

萬達牡丹江項目公司涉貪腐5人,其中涉及外包公司人員1名,是萬達貪腐事件中內外勾結的典型。此次涉事的外部員工是萬達牡丹江項目總包單位中建一局項目經理肖豐,審計報告指出,萬達牡丹江項目公司總經理榮從橋、另三位項目公司副總經理,與肖豐相互勾結,通過中建一局變更項目圖紙虛增工作量,套現450萬元。

萬達牡丹江項目公司工作人員向時代周報記者證實上述4名萬達牡丹江項目公司高管均已離職。同時,上述工作人員以“公司內部紀律”為由拒絕回答離職原因。

此外,萬達西安項目公司工程副總經理許振營也被指“索賄、隨意以各種名義罰款並私設小金庫”。

按照審計通報給出的處理意見,17名涉案的萬達員工均被解除勞動合同,情節嚴重的1人已經被立案,1人已經移交司法,6人將被 “視情況移交司法”處理。肖豐被列入萬達黑名單,萬達集團要求中建一局承擔違規套現金額的雙倍違約金900萬元,並要求中建一局立即全面整改。

中建一局方面拒絕了時代周報記者的采訪,肖豐最近一次出現在公開場合是5月9日參加牡丹江萬達廣場項目的2015年度牡丹江市建設設施安全文明標準化現場觀摩會,時代周報記者現在無法聯系到肖豐進行置評。

上述17名萬達員工的名字出現在萬達官網(www.wanda.cn)公示的“解除勞動關系人員名單”中,盡管官網無法直接瀏覽具體信息,但通過搜索引擎檢索,上述人員的姓名、原職務及解聘等信息與前述文件中的信息完全一致。

萬達的“民間中紀委”

“內部紀律”—這是時代周報記者在采訪萬達員工時聽到最高頻的詞匯。作為中國最成功的集團企業之一,萬達集團可能擁有行業內最嚴苛的內部管理制度。這些紀律條文,不僅包括嚴格規定女員工裙子的長度,也包括對集團內部出現的腐敗分子絕不姑息。

王健林獨特的管理之道,與其本身19年的軍旅生涯有著莫大關系。現年61歲的王健林15歲參軍,28歲成為正團級軍官。1988年,34歲的王健林,請纓主持負債149萬元瀕臨破產的西崗區住宅開發公司,承接舊城的改造,正式下海。之後,依靠著“鐵腕治軍”的企業管理方法,王健林帶領萬達集團成為如今總資產高達5341億元、員工超過11萬人的商業帝國。

靠業績說話,是王健林給萬達高管下的指標。“萬達就是這樣,誰完不成任務誰就夠嗆,不一定還能在原來的位置上做。”王健林曾在內部會議上不避諱地表示。不僅如此,王健林對自己有著極其嚴苛的紀律要求,按他親口所述:每天7點多到公司,早來晚走,很少休息;從不幹涉招標,在公司里沒有任何親戚,而且對自己的親屬也嚴格要求,不允許親屬與公司做生意。

在諸多場合,王健林均表達了“無法容忍腐敗”的態度。在2015年6月23日的一次演講中,他給民營企業開出的良方正是“反腐”,“反腐把國有企業的無邊界擴張遏制了,通過反腐把很多官商勾結從市場上掃走了,大幅度降低了市場上的不公平現象。”他說道。

對於反腐,王健林有一套自己的“方法論”。在《萬達哲學》這本由王健林親自編撰,表達其管理智慧的書中,他說道,萬達有一支很強的審計隊伍,而“我個人在集團不分管具體業務,唯一管的部門就是審計部,審計部就相當於萬達集團的紀委”、“審計通報最厲害,一發就意味著有人被開除或者受到更重處罰”。在書中,王健林對這支隊伍給出的描述是,業務能力強、有很強的威懾力。

王健林口中的這支審計隊伍正是此次“審計報告”中的經辦部門—集團審計中心(審計部)。從萬達集團官網公開的歷年工作報告追溯,萬達審計部成立於2001年,其成員由財務、工程、預算、土水電各專業人才組成,目前這支由王健林直管的隊伍由高茜領導。

1996年1月進入萬達集團的高茜現年65歲,是萬達商業當時上市招股書里面唯一的女性高管。2009年12月起高茜擔任萬達商業地產監事會主席,自2013年9月起同時擔任萬達集團審計中心總經理,此前,高還曾任大連萬達集團房地產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而在加入萬達集團前,高茜曾擔任吉林吉信國際經貿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及中國吉林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副總經理。

高茜領導的審計部門在萬達內部被稱為“民間中紀委”,其雷厲風行的作風深具王健林的個人氣質。

萬達審計監督微信號曾推送的一篇名為《揭秘“民間中紀委”!27年來,萬達帝國的防腐敗秘器》的文章,其中對於萬達審計部門的工作機制作了介紹。“審計到各地,都會舉行一個全員的審前會議,包括打掃的阿姨、司機都得參加!”文章中如是指出。此外,為了培養這支隊伍,“除了請內部的人來講課,每年還會專門請國家各部委專家前來培訓”。按照文章介紹,“審計前,審計人員會拿著王健林的審計指令,然後把這張紙往總經理的桌子上一放,上面寫著審計指令四個大字,哪個公司委派什麽人到你公司進行例行審計,請接待配合,落款:王健林。”

盡管令出必行,但從可以追查的數據上看,這個持有尚方寶劍的“欽差大臣”部門,查處的內部腐敗卻在不斷加多。從2002年的處分2名員工、2006年的7人遭處分、2008年開除3人和降職1人、2009年處分13人、2010年處分員工10人、2011年處理違規員工43人、2012年處分員工64人到2013年處分員工180人,被處分的員工呈現猛增態勢。

而在7月10日的“審計通報”中17個被解聘的數量,在萬達歷年的解聘數據中,位列第二。2013年和2012年的審計中萬達每年解聘了26人,2006年萬達解聘了11人。

“任何企業反腐都是需要的,特別是對於萬達而言。”上海交通大學房地產研究所副所長李驍對時代周報記者評論道,但他同時指出,“企業需要從上到下貫徹執行,甚至有時候更需要從下到上地推行,但是不能走極端化。”

制度反腐的嘗試

王健林或許已經意識到,單靠自上而下的嚴令、懲罰和員工的自律無法阻止腐敗在他看不到的企業角落中滋生,甚至會有損企業內部穩定。

萬達集團自2006年開始的工作報告中均會公示萬達集團當年具體的處分數量,這被視為是王健林“鐵腕治軍”、“不惜情面”的標誌。

但在2014年的工作報告中,萬達集團首次沒有指出具體的處分數量。在王健林給萬達集團排出了新的四大支柱產業,原有的兩大支柱萬達百貨和KTV出列。但就算歷來強調執行力、雷厲風行的王健林也不得不對轉型中的利益格局重塑進行小心的調整。

萬達集團2014年工作報告中只是表述稱“大歌星出現嚴重管理漏洞,財務系統三次預警,總經理和分管副總裁仍不改進,集團只好紀律處分。因為領導的問題,也影響到去年大歌星幾千名員工的收入和獎金”。據資料顯示,大歌星KTV本歸屬於林氏投資集團。該集團與萬達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不僅是萬達集團在全國商業地產項目中的戰略合作夥伴,同時該公司的董事長林寧本人是王健林的夫人。

據公開報道及公司官網顯示,林氏投資集團成立於2005年10月,是集建築裝修裝潢、餐飲娛樂、經濟貿易等業態為一體的多元化集團公司。是萬達集團在全國商業地產項目中的戰略合作夥伴。旗下擁有大連榮欣裝潢有限公司、全國連鎖大歌星量販KTV、大連通達經貿發展有限公司及北京歐蘭特俱樂部。

大歌星量販KTV自2006年於“南寧”開設第一家分店起,至2008年大歌星量販KTV已經在南寧、上海、寧波、哈爾濱、成都、西安、北京等地開設了7家連鎖店,這個時候,萬達大歌星還屬於林氏集團(王健林夫人的公司)。

2008年林氏集團在北京、上海建設新的大歌星量販KTV公司,2009年於上海周浦、蘇州、青島、沈陽、西安、洛陽、南京、重慶等地八家分店陸續起航。

2010年6月,北京大歌星投資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金1億元,成為萬達集團旗下的全國大型文化連鎖企業。

另外,不容忽視的一點是,想要讓萬達“輕”起來,萬達不得不釋放其對物業銷售的依賴,同時提高其酒店租賃等業務的比重,轉型亦會為“權力尋租”的滋生產生溫床。

“特別是在轉型當下,像萬達這樣的企業貪腐問題就會越嚴重,防不勝防,堵不勝堵,但是不得不防,然則風險更大。” 衛民不動產策劃智庫總經理蔡為民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道。

蘭德咨詢總裁宋延慶曾對房地產開發過程進行全面梳理研究之後,得出調研結論稱房地產開發共有116個可能尋租點。“如果繼續細分環節,房地產全價值鏈最多可以分到120-130個具體環節,可明確的有116個尋租點,基本占了房地產全產業鏈的95%。”宋延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在成長為中國最大的商業地產開發商的時間里,萬達訂單式開發模式是其他同行難以複制的優勢。曾經有多個城市和萬達團隊交過手的華潤置地華東區招商經理王凱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相比較華潤置地需要向總部或者大區報批的多線程管控模式,萬達的管控沒有那麽多複雜的流程,體制上相對靈活且地方項目總經理權力較大。

但權力較大的背後也意味著萬達職業經理人擁有更多的權力尋租空間。萬達“審計通報”中涉及的牡丹江項目、西安項目、包括萬達集團在2013年查處的漳州項目公司、江蘇某項目公司,均出現了項目負責人“權力尋租”的行為。

為此,萬達在今年年初宣布對所有萬達廣場綜合體新開工項目都將實行“總包交鑰匙”管控模式。由原先萬達對項目工程一管到底轉為由承包公司一包到底,包括項目的計劃、質量、安全、成本等事宜,最後向萬達交鑰匙。

王健林認為這是萬達集團制度反腐的重要舉措。在他看來,不直接面對分包,可取消招標職能;分包單位的選定及組織建設,均由總包單位負責,總包單位在萬達合格供方品牌庫采購數據庫里,自行選定分包單位、材料設備供貨商,並執行萬達采購數據中價格。王健林甚至把它定義為中國工程建設領域的一項革命性創新之舉。

很顯然,企業反腐勢在必行,但在萬達集團“由重轉輕”進行轉型的關鍵節點,已過花甲之年的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正試圖嘗試更柔軟和高明的方法。

  • 時代周報
  • 李怡
  • 覃碩 楊靜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3583

從18個細分市場,全面解讀社區O2O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807/151404.shtml

社區O2O被媒體熱炒了三年,已經包括萬科、龍湖、恒大、保利、易居中國、彩生活、拉卡拉、順豐等各方巨頭入局。然而由於戰略上的搖擺,方向上換來換去,基本上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賺個吆喝,換個資本市場關註度。

社區O2O這個行業並不像看起來那麽簡單,它不是一個獨立而在的垂直市場,其涉及到居民生活半徑的衣食住行吃喝玩樂的所有問題,與各行各業都有密切的相關性,整個行業涉及面十分廣泛,涵蓋的項目方向非常之多,我初步整理了一下,大致可劃分為18個主要方向:信息、電商、物流、支付、金融、廣告、科技、上門、軟件、門店、上市、社交、家裝、房產、汽車、廢品、會所、養老,這18個垂直方向整合起來,社區O2O市場看起來還是蠻大的,只不過沒有一個方向是容易做的,何況有些企業一次想做18個了。

1.信息,互聯網的信息聚合

互聯網人做社區O2O最先想到的就是從網絡信息切入,最初的社區O2O項目多數都是黃頁類的網絡信息聚合,如今的境況都不怎麽樣,具體的公司就不提了,一來不做廣告,二來不打擊人家。其實,從信息內容質量的角度來看,信息類的社區O2O項目也有很實用的地方,但真正使用時,這類應用往往會被忽視。

一來,58趕集的廣告轟炸效應之下,他們已經成為最大的生活黃頁;二來,黃頁應用本身就是低頻需求,而且在中國對黃頁概念的認知不足。既低頻又缺乏認知,而且可替代性又強,又沒有變現能力,這也是黃頁類社區O2O項目遲遲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原因。如今互聯網已經如此深入生活,信息黃頁將成為歷史,最終命運會淪為社區O2O之下的一個小版塊。

2.電商,社區電商愈發尷尬

社區電商最開始被關註還是得益於當時薛蠻子投資的那個項目,這才有了後來的社區電商熱,不過貌似那家主打社區商超電商的公司現在的處境並不怎麽樣,太早的把自己包裝成明星公司也不是好事,有太多的圍觀群眾喜歡扒皮了,所以負面是少不了的。如今的社區電商發展早已不那麽激動人心了,包括京東做的商超O2O也逐漸銷聲匿跡了。電商很大,但社區電商很小。

在商超之後,社區的生鮮電商、餐飲外賣也成為行業關註熱點,但生鮮電商始終無法打開市場,而餐飲外賣在社區市場也不像在學校市場、商務市場那般所向披靡。社區電商正逐漸淪為傳統電商,市場策略就是推廣APP做流量然後賣貨,這樣的社區電商有何價值可言?想以社區電商切入到整個社區O2O市場,顯然有些過於天真了,社區電商的第一關都過不去,何談整個社區O2O?有關社區電商的更多內容可參見《王利陽:社區O2O,社區電商價值被高估》一文。

3.物流,把握方向沒準有戲

社區物流是我認為最有機會的社區O2O切入點之一,要比社區電商更有潛力,但前提是方向非常關鍵,具體內容在《社區O2O:社區電商實則是跑腿之爭》一文中有過初步探討。這兩天京東到家也在宣傳其眾包物流的建設,部分思路方向與我之前的構思有很多想象之處,也算是對我個人對社區O2O方向判斷的一個案例證明吧。

但京東到家的眾包建設與我的構思還有一定差異的,這一點看了上段提到的那篇文章就會了解,京東到家這麽做眾包存在嚴重的“失控”隱患,一旦眾包物流出現問題不能第一時間解決,那問題就大了。社區物流必須要走眾包+售後結合的發展模式,因為眾包物流才是社區零售的核心競爭力,而售後則是向社區服務市場擴展的根基。社區物流只是切入點,並不是全部。至於有關社區物流快遞櫃的內容,還可參見《王利陽:求別鬧,阿里、騰訊變向切入社區O2O,然並卵》。

4.支付,起步較高很難玩轉

電商、物流之後,支付也是很多企業渴望的切入社區O2O的手段。這一市場最常規的玩法就是“一卡通”形式,當然現在基本上都會結合手機,習慣用實體卡的中老年用戶可以選用實體卡,而年輕用戶則可以直接使用手機APP進行移動支付。其實,無論是實體卡還是手機支付,玩法都是差不多的,基本上都是想整合社區周邊的商家,接入便民支付功能,然後改進一下社區門禁,讓用戶逐漸的適應直到最終離不開它。

這個發展路徑,邏輯上是通的,但央行的《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真的落實的話,很多即便有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公司也多半會夭折。況且有支付寶在移動支付市場的統治力,其他玩家想繞過它的機會不大,支付寶其實也在逐步向社區市場下沈,周邊商家、便民支付等功能一應俱全,下一步最多是解決門禁問題,其實這個暫時不解決也沒關系,不是必要問題。對了,某家想在社區電商市場向阿里發起挑戰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最近又沒什麽動靜了,其想以所謂的開店寶涉足社區電商純是自我娛樂罷了。支付不是社區電商的關鍵核心。

5.金融,可惜看得見摸不著

支付的背後,社區金融才是很多人渴望的利潤所在,不過社區金融市場看的見卻摸不著,尤其是銀行業很早就渴望社區金融市場了,民生、平安、交行、光大、工行等都曾先後尋找機會,但最終卻都鎩羽而歸。由於牌照問題,以及市場反應不積極,各大銀行已經對社區金融失去了耐心,如今反倒是有些物業公司開始打起了社區金融的主意,這主要還是得益於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詳見《王利陽:銀行對社區金融已趨冷,社區O2O無信任不金融》。

此前曾有物業打著購買金融理財產品可抵物業費的方式來發展社區金融,實際上與我們常見的在銀行大額存款送禮品的手段是一樣的,但物業這種脫離了銀行體系的社區金融要想壯大比較困難,因為其本質是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金融需要大量的用戶資金支撐,而單個或者上千個社區也過於小眾,起不到規模化的效果。此外,在央行等十部委發布《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之後,嚴格的監管之下,已經沒有多少市場空子可以鉆了。互聯網金融已經這麽發達了,社區金融還有多少空間?

6.廣告,不能暴富但可小賺

廣告一直都是最有效的賺錢手段,社區廣告也是一個很可觀的市場,現在部分小區公共的室外空間、小區電梯等都有很多廣告出現,當然以前也有,不過以前一般都是靜態的海報類展示廣告,而現在很多都是動態的顯示屏,可以加入很多廣告,甚至還可以掃碼互動,連接wifi等。其實,社區廣告也不是那麽好做的,很多城市的小區內讓不讓有廣告位還得服從上面的監管,社區廣告不是誰都可以做的。

此外,很多樓盤都不是高層樓盤,單個樓內的廣告價值有限,廣告位很難賣出高價,從另一個角度,社區廣告也沒有CCTV那樣的權威性,也賣不出高價。要是手握足夠多的社區廣告位,結合上O2O的技術,賺點小錢還是可以,但要有賺大錢的念頭還是趁早放棄吧。

7.科技,智慧社區夢中未來

伴隨著社區O2O的持續走熱,智慧社區概念也開始頻繁被提及,海爾、長虹、神州等硬件IT企業都宣稱要進軍智慧社區市場,近期恒大與騰訊合作也打起了智慧社區的主意,智慧社區成為科技巨頭們切入社區O2O市場的主要方式之一。因為從國家戰略層面來看,智慧社區是民生發展的主要目標,住建部2014年5月就已提出到2020年智慧社區比例超過50%的長期目標,這激發許多科技、房產巨頭的積極性。

不過,智慧社區的建設成本相對較高,老舊小區改造的難度比較大,新建小區就算具備智慧社區的基礎設施,但要等用戶註滿之後才能發揮效用,這還需要一段時間。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智慧社區與社區O2O結合度會越來越高,但短期內智慧社區沒有太大的價值。詳細內容可參考《王利陽:社區O2O≠智慧社區但相輔相成》一文。

8.上門,到家瓜分社區市場

上門O2O是近期的O2O市場熱點,而從社區O2O的角度來看,上門O2O與社區O2O市場重合度非常高。在之前的《王利陽:社區O2O已被上門O2O割裂,還有機會麽》一文中我已經有過詳細的分析,從服務人群來看,上門O2O做的是“縱向市場”,而社區O2O做的是“橫向市場”,既然上門O2O與社區O2O做同一個市場,未來二者肯定還會有更深入的聯系,被割裂只是暫時的。

從互聯網的規模效應來看,肯定是上門O2O更容易做一些,社區O2O的地域問題限制了其初期的規模效應。但隨著社區O2O與上門O2O相互促進發展,一縱一橫之間的交集會越來越多,更多的機會也會在二者的碰撞中顯現。近期,某號稱融資1億美元的洗衣O2O公司也在通過某家媒體對外傳播向社區O2O轉型的意思,雖然個人對他們的轉型持懷疑態度,但他們的轉型也正好印證了我之前的推論。上門O2O很容易碰到天花板,而在那之後必然會轉向沒有天花板的社區O2O市場。

9.軟件,忽悠物業商戶利器

與做信息聚合差不多的還有很多APP+ERP+CRM的軟件組合項目,基本上大致思路是要免費給物業、商戶提供ERP或CRM系統,然後向住戶推廣APP,希望通過免費軟件的方式拉攏物業和商戶的支持。但實際結果卻是即便物業或商戶接受了免費的軟件,但也沒有動力去推動用戶使用,畢竟如果不能帶來直接收益,物業和商戶都沒有這個動力,而用戶更不會對這類沒有商戶支撐、物業又提供不了優質服務的APP感興趣。

況且,想整合周圍商戶的發展思路,實際上就是與美團、點評等競爭,現在阿里支付寶、百度糯米等也開始大力投入到商戶資源建設上,社區O2O類似的項目基本只有死路一條了。之前曾寫過《王利陽:“線上O”的【工具】職能不足以推動社區O2O》,已經說過線上根本不具備推動社區O2O發展的能力,即便有很多合作商戶和物業,但不能保證線下的服務質量,線上的一切構建都將失去價值,線上只是工具,不要把側重點搞錯了。

10.門店,價值未被充分挖掘

還有些創業者以為開幾個門店就可以做社區O2O了,這與那些以為做個APP就能做社區O2O的一樣單純,門店用好了可以發揮非常大的輔助價值,用不好的話就只能淪為順豐嘿客的尷尬,參見《王利陽:順豐社區O2O一波三折,王衛還是沒想清楚》。傳統的線下零售和生活服務消費體系都有門店,雖然在互聯網人眼里,門店的高額租金是傳統行業的弊病,但也不能全盤否定的實體店的市場作用。

在之前的《王利陽:社區O2O,門店用來做什麽?》文章中,已從多個角度探討了社區門店的市場價值,感興趣可以翻出來再看看。其實,很多做社區電商的都在爭搶一些便利店資源,一來便利店是社區商超O2O的主要供應商,二來便利店等門店具有快遞代收發的職能,這只是目前被挖掘出來的兩點市場價值,要是深入挖掘的話,門店的價值可不只這些,而且在我看來門店很有可能成為社區O2O的標配之一。

11.上市,物業們的最大動力

彩生活是最早開始嘗試發展社區O2O的物業公司,而且也正是借著社區O2O的概念走熱而成功赴港上市,今年2季度時市值達到高峰110億港元,當時如日中天的潘軍接受媒體采訪時豪言“5年後,彩生活市值將過千億”。然而從6月底開始,伴隨著A股大跌,彩生活的股價也持續下跌,市值近乎腰斬到67億,基本被打回了原形。過去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把彩生活當成行業標桿看,如今基本上都認清其到底有多少分量了。

彩生活積極探索社區O2O對行業來說貢獻非常大,在它的帶動下,有太多的物業公司都開始關註到社區O2O市場。今年5月份時號稱拿了衛哲和周忻數億(說數億的早晚被扒底褲)人民幣投資的中奧物業更名中奧到家,全力發展物業O2O超級平臺,業內人士表示中奧是在為上市做包裝,有彩生活在前,中奧物業也需要有互聯網明星投資人做品牌背書。此外,萬科、保利的物業也被傳出欲打造O2O服務平臺分拆上市的消息。其實,想上市的物業不只這些,然而現階段都只是想抱著概念上市,根本就不具備社區O2O的服務能力。

12.社交,市場環境仍不成熟

在美國Nextdoor已成為另一種社交風尚,前不久這家公司完成了D輪1.1億美元的融資,估值已達11億美元。所以國內自然會有不少Nextdoor的追隨者,我本人最開始也是從Nextdoor類的社區社交項目才真正開始研究社區O2O市場的,當時一位好友嘗試在社區社交方面創業,歷經波折之後還是沒能成功。不過Nextdoor所代表的社區社交市場一直是我所關註的,畢竟社交是最有粘性的應用,反過來,社交也是最難做的產品。

雖然當時沒能幫朋友做成社區社交這個事,但我還是覺得社區社交這條路值得嘗試,而且騰訊很早就在關註國內這一市場的動態了。不過,社區社交不是誰都能做,此前叮咚小區聲稱要轉做社區社交時,我就知道它已經徹底沒希望了。去年曾寫過《王利陽:丁磊的易信向社區社交O2O靠攏更具潛力》,個人認為易信要是往這方面嘗試還是很有希望的,包括當時易信做的社交問答、順風車等功能都很符合社區社交的場景,要是丁磊早點能往這個方向一試,沒準今天的易信境況要會好很多。其實,現在也還有機會,就看丁磊聽不聽得進勸了。

13.家裝,積極蹭概念蹭市場

家裝O2O與很多上門O2O項目類似,現在都開始積極的向社區O2O靠攏。因為家裝基本上都是一錘子的買賣,達成交易完成服務之後就不會再有瓜葛,除非發生糾紛。家裝本身有較高利潤的行業,而加入O2O屬性之後線上線下結合的交易模式促使行業出現價格戰傾向,這是家裝O2O的弊端之一,而且家裝市場獲取用戶的成本較高,所以就不得不向產業鏈下遊延伸,以確保項目本身的想象空間。

從家裝開始,首先延伸到的就是家具、家電、家居三大市場,在這之後就是市場空間更為廣闊的社區O2O市場了。反過來,社區O2O市場中也有一部分家裝需求,有些小區內也有新房出售,或者是舊房改造,這都是家裝服務的潛在市場,家裝O2O開始向社區O2O靠攏完全符合市場的發展走勢,當然,與此同時也有很多社區O2O項目開始打起家裝服務的主意了。

14.房產,出售出租短租托管

家裝O2O之上,房產O2O也與社區O2O越走越近。那些新房、二手房、長租、短租的房產項目其實也都是社區商業中的關鍵一環,目前主要由一些房產O2O來經營這塊市場,隨著房產O2O市場走熱,也有一些社區O2O或者大型物業開始關註挖掘房產服務的市場價值了,未來房產O2O企業遇到增長瓶頸時肯定也會轉向發展社區O2O市場。

這個市場邏輯也很簡單,無論是買房還是租房,最後用戶都得居住在小區之內,所以自然要享受到社區O2O服務;反過來,在小區內有房產的人也想出售、出租或者短租房屋,以獲得房產投資收益,這部分的工作房產中介可做,物業公司可做,房產O2O可做,社區O2O同樣可做。所以,按照如今O2O的發展進度來看,用不了多久社區O2O與房產O2O的交集會越來越緊密,二者之間的難免會有競爭關系。

15.汽車,洗車保險代檢出行

有人打房產的主意,就有人打汽車的主意,在社區O2O市場圍繞服務汽車的項目也有不少。其中,最多的就是上門洗車O2O,這也再次證明我之前說的上門與社區做的是同一市場,只是切入方向分別為一縱一橫,未來上門O2O與社區O2O會逐步整合到一起。回過頭來,社區O2O中的汽車服務不只有洗車,我還聽說過一些保險、代檢的項目也都有不錯的營收能力。

不只這些,仔細去挖掘社區O2O價值的話,汽車服務還有很多價值可以挖掘,例如小區內的車位出租,同小區的住戶拼車,小區內的租車需求,二手車交易等,其實都可以做,只是能不能做好的問題。現階段都是由專門的汽車O2O項目來分別切入各市場,隨著各項服務的深入,洗車、租車、拼車、停車、代駕、代檢、保險、二手車等整個汽車服務市場都會成為社區O2O主要服務項。

16.廢品,被忽視的市場機會

很多社區O2O創業者都被利益沖昏了頭腦,以為只有整合商家服務之類的社區商業O2O才有市場價值。如果我做社區O2O創業項目,我只會選擇從廢品市場開始,而且我也已經做了一些準備,估計明年可能會有所行動,真正自己去做一個以廢品為核心的社區O2O項目。有關從廢品切入社區O2O的內容我沒有專門在網上分享過,畢竟在怎麽大公無私的樂於分享,也得給自己留點機會不是麽?

當然我也不是懼怕分享,很多事情別人聽了也不一定能理解透徹,就算能理解也未必能做好,事在人為,即使再好的項目也需要一個有強大執行力的團隊。其實,大概三個月以前有一個以廢品為主的社區O2O團隊來找我咨詢,我也傾囊相授,把我已經想的差不多的東西都說給他們聽,幫他們梳理了一下發展路徑。當時談的挺好,說給我些股份邀請我一起幹,不過後來也沒具體下文了。沒有下文也無所謂,這類的情況已見過不少,等時機成熟了,自己從最基礎的事情做起也是蠻有樂趣的。

17.會所,極致社區服務終端

很多小區內都有社區會所,其實這部分是社區O2O的優質資源,如果利用好的話,將是社區O2O最有效的線下載體,至少通過會所可以聚集大量的社區居民,一般小區會所多是居民用來休閑娛樂放松的地方,也是居民聚集的主要場所,在與用戶如此近距離接觸的環境下才更好開展其他社區增值服務。但大部分物業根本不懂得如何運營會所,他們往往選擇將會所外包,每年賺點穩定的租金就夠了。

會所或許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社區O2O服務終端,其內完全可以承擔很多基礎的社區O2O服務,但有一個問題比較關鍵,經營一個會所每年的固定成本比較高,對於需要快速擴張的社區O2O項目顯然無法承受這麽高昂的運營成本。如果說社區O2O項目已經有了穩定的盈利基礎,未來完全可以考慮在小區提供會所服務。此外,還有一個問題比較尷尬,就是會所固定資產的所有權,有些是歸物業的,有些是歸業委會的,物業的還好談租下即可,但如果是業委會的,商業運營起來就比較麻煩了。

18.養老,未來金礦尚待開發

養老,是一個國家級的議題,社區養老更是各地政府主抓的重點民生項目之一,隨著生活條件逐年提高,社區養老的市場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重視。社區養老說的簡單一點主要是豐富老年人的生活,每天帶著他們打打牌、下下棋、唱唱歌、跳跳舞,提供一些早中晚三餐就有的賺了,要是再複雜一點的話,還得結合上健康醫療、老年旅遊等,市場會更為廣闊。

目前,國內主打社區養老的社區O2O項目並不多,這個市場與廢品回收一樣都不被重視,然而在我看來這兩個市場反而更有機會。從國家的角度養老和廢品都是社會性的議題,如果有企業能做好社區養老服務,至少各地政府都會大力支持的,而且市場本身有非常大的價值可以挖掘,只是一般的年輕創業者們根本想不到服務老年人這回事。其實,養老是社區醫療發展的主要載體,這塊市場非常值得關註。

文/王利陽

微信公號:科技不吐不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990

原上海聯華超市董事長王宗南獲刑18年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219

資料圖:光明集團原董事長王宗南 (東方IC/圖)

新華社消息,8月11日,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對原上海友誼(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友誼集團”)總經理、上海聯華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華超市”)董事長王宗南挪用公款、受賄一案作出一審判決,對王宗南犯挪用公款罪,判處有期徒刑12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犯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11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並處沒收財產人民幣100萬元,決定執行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並處沒收財產人民幣100萬元;挪用公款違法所得120萬余元、受賄款269萬余元及受賄收益833萬余元予以追繳。

公開資料顯示,王宗南出生於1955年,中歐國際工商學院EMBA,碩士學位,高級經濟師。1995年,任友誼集團總經理,上海內外聯綜合商社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兼聯華超市董事長、總經理;2003年4月,任上海百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兼友誼集團董事長、聯華超市董事長、上海友誼複星(控股)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2006年8月至2013年7月,擔任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2014年7月28日,王宗南被上海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立案偵查;兩天後,上海市政協舉行十二屆十二次常委會議,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撤銷王宗南十二屆市政協委員資格的決定。

目前法院調查顯示,王宗南違法犯罪行為主要是發生在其擔任友誼集團領導人期間,即2006年擔任光明食品董事長之前。

曾向複星索賄

法院經審理查明:被告人王宗南在擔任友誼集團總經理、聯華超市董事長期間,於2001年至2006年間,夥同原聯華超市總經理良威、董事張增勇、財務總監徐苓苓、人事總監道書榮(均已被判刑),利用各自的職務便利,先後十余次共同挪用聯華超市及其下屬單位公款共計1.95億余元用於上海立鼎有限公司、上海泉潤有限公司註冊、驗資、受讓股權、參與房地產投資等經營活動,並謀取個人利益。其中,王宗南獲取非法收益計120萬余元。

此外,被告人王宗南還在友誼集團與上海複星高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複星集團”)合作成立上海友誼複星(控股)有限公司後,利用職務便利,為複星集團謀取利益。2003年,王宗南向複星集團董事長郭某提出其父母欲購買複星集團下屬房產公司開發的別墅,郭某同意。同年1月至9月間,王宗南父母以每平方米3000元,總價208萬余元的低價購得本市松江區淶亭南路兩套別墅。經估價,2003年上述兩套別墅的市場價與王宗南父母購房實際價格差額合計269萬余元。此後,上述兩套房產分別於2010年、2013年轉售他人,銷售得款共計1480萬元。

對於低價購買別墅一事,據澎湃新聞消息,王宗南在回答辯方提問時解釋,2003年初父母想買房,於是自己給相熟的開發商打了個電話,詢問是否方便看房。王宗南表示,房屋的購買錢款、房產證的名字均是自己父母的,此外,對於房屋的售價當時也不清楚,直到一年多以後,他才知道房屋的總價。

法院最終認定,被告人王宗南利用職務便利,夥同他人共同挪用公款1.95億余元,還利用職務便利,為他人謀取利益,非法收受賄賂269萬余元,其行為分別構成挪用公款罪、受賄罪,挪用公款情節嚴重,依法應兩罪並罰,據此,依照刑法和相關立法解釋的規定作出上述判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9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