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醫藥股的投資邏輯變化:以中國動物保健(00940)為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66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3-8 16:30 編輯

醫藥股的投資邏輯變化:以中國動物保健(00940)為例
格隆
醫藥股投資邏輯的變化
兩會報道鋪天蓋地,相信大家都看到了代表們詬病和討論最多的兩個話題:環保+醫保格隆看到的比較煽情的代表語句分別是:1、我來到這個世上,是為了認識藍天和白雲。2、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安放在家門口的平價社區醫療點里)

而現實情況也是:港股醫藥板塊今年面臨著不少壓力(在很多公司的股價上已經反應了不少)

長線來看,中國醫療健康市場約2萬億人民幣規模,目前藥品市場已經占到1萬億以上。藥品行業的增速已經很難再超過整個醫療行業的增速。這也是為什麽目前A股和港股市場醫療器械公司和醫療服務公司的估值普遍高於醫藥公司的原因。

短期來看,今年以來陸續公布的醫藥招標結果是對醫藥公司估值最大的打擊——這實際是經濟下滑,政府財政收入減少,社保壓力山大背景下藥企對政府的強制讓利。不出意外,這個過程會持續很久,藥品生產商的最好日子很可能已經過去,資本市場可能必須改變醫藥行業成長型消費行業的界定

現實預測是:估計在今年主要省份招標結果都塵埃落定之前,醫藥股的估值很難有大幅修正。

毫無疑問,隨著中國“未富先老”的老齡化社會的提前來臨,整個健康產業的增長還是無需懷疑的,這決定了資金會繼續在這個產業里尋寶。格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從傳統制藥企業流出的資金,可以去配置什麽股票(前提假設是不流出大消費板塊)?

從大消費行業來看,澳門博彩和零售行業的基本面都是倒退的,比醫藥行業更差。按照這個邏輯,結論就不難得出了:大健康行業中,業績不受醫藥招標影響的公司就有機會受到資金的追捧,這包括

1)醫療器械公司;
2)醫療服務公司;
3)有醫療電商概念的公司;

一個案例
遵循以上標準,格隆以一只與醫藥招標無關,但是前期被醫藥板塊下跌而誤殺的公司為案例,來說明未來醫藥股投資邏輯的變化與調整。

折價公司叫中國動物保健(940),港股市場唯一的一家獸藥公司——同樣是藥,人有社保壓力,針對人的藥品價格自然是被打擊對象。但動物是沒有社保壓力的,這是邏輯不同的關鍵點。

中國動物保健是一家中國領先的獸藥公司。雖然公司以保健命名,但是目前公司的產品全部都是治療性藥物。公司2007年底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2010年底在香港介紹上市,2013年8月從新加坡交易所退市。

公司目前的大股東是董事會主席王彥剛先生,持有公司53.34%的股份。第二大股東是美國美國著名醫藥公司禮來。禮來旗下的動物保健部門是排名全球前五位的動物保健公司。禮來是在2013年4月通過中國動物保健向其發售認購證的形式入股的,目前持有公司20.35%的股份。禮來的入股強化了中國動物保健在獸藥中國市場的領先地位。

先看一下行業概況與公司基本面
根據中國獸藥協會的統計,2004年至2012年,中國動物保健行業產值由100億元人民幣增長至接近400億元人民幣,年化複合增長率為19.4%。其中獸藥市場由2008年的257億增長至2012年的368億,未來的三年內仍將維持超過10%的年化複合增長。獸藥中疫苗的部分增長遠超過行業增速,未來三年複合增長率高達25%

值得註意的是雖然養殖業是一個波動比較大的行業,但是我們看過去十年的動物保健行業數據發現,在過去十年間,動物保健行業的產值重未發生過按年倒退的情況。可見雖然養殖業是一個波動很大的行業,動物保健行業卻是一個穩健增長的行業。這與我們國家養殖業正在逐步升級走向規模化,醫療防疫成本占養殖成本逐步提高的背景有關。根據相關資料,散養情況下疫苗占養殖成本為0.91%,而在規模化養殖的情況下疫苗占養殖成本可以達到1.53%。而中國的規模化養殖相對於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提升空間,以生豬飼養為例,年屠宰量達到500只以上的農場在中國只占到中國生豬市場的35%,而在美國這個數字是94%。

中國獸藥行業存在的另外一個機會是行業整合機會。從國際市場來看,獸藥行業是一個集中度非常高的行業,前五大公司輝瑞、默克、梅里亞、禮來、拜爾占據了60%的市場份額。而中國的獸藥市場還處在一個非常分散的狀態。以比較傳統的化學藥來看,中國存在1600家藥廠,行業高度分散。因此行業龍頭就會在行業整合中受益。而整合的催化劑就是規模化養殖的占比的提升以及獸藥流通渠道的暢通(比如最近已經被熱炒的醫藥電商概念)

除了上文提到的化學藥以外,獸藥中增長最快速的子品類當屬生物疫苗。生物疫苗市場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政府采購給養殖戶免費使用的強制性疫苗;

第二部分是養殖戶自己采購的市場化疫苗。

先說政府采購疫苗。

首先對於獸藥采購的分管部門是農業部而非衛生部獸藥的招標與人藥的招標是完全不同的兩套體系。獸藥每年都會進行春秋兩次招標,這與人藥招標每隔三年才進行一次完全不同。

另外就是獸藥招標的價格從歷史來看都是非常穩定的,甚至穩中有升。原因是中國的獸藥品質尚處於需要提升的階段,政府也希望通過適當提高招標價格來采購更好的疫苗。

目前政府采購的疫苗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大品類,分別是:口蹄疫疫苗、豬藍耳病疫苗、豬瘟疫苗和禽流感疫苗。如果想要獲得政府招標資格,必需先要取得相關疫苗的牌照。四種疫苗的市場規模和中國動物保健的市場份額如下:

  • 口蹄疫疫苗:市場份額20億人民幣,共有6張牌照,動物保健市場份額為8%。
  • 豬藍耳病活疫苗:市場份額15億,共有12張牌照,動物保健市場份額為10%。
  • 豬瘟活疫苗:市場規模8億,共有31張牌照,動物保健市場份額為10%。
  • 禽流感疫苗:動物保健正在獲取牌照,目前尚無銷售額。

根據3月4日的公告,動物保健已經從遼寧益康手中取得禽流感疫苗相關專利(又是一份拗口的公告,這是香港上市公司公告的通病。格隆匯擬推出專門的欄目,專門解讀香港上市公司的拗口公告,敬請期待),因此禽流感疫苗將成為15年公司業績增長新的驅動力。
市場化疫苗的存在就是因為政府采購的強制性疫苗僅能滿足最基本的防治,遠遠達不到規模化養殖的需求。因此大中型養殖戶都會自己采購更為高端的疫苗——這些養殖戶不會因為禽獸的社保問題而吝嗇在高端疫苗上的采購與投入

再來簡單算算估值
按照市場上大行的平均測算,動物保健14年凈利潤比13年同比增長70%,約為4億港幣。15年比14年同比增長50%,為6億港幣。公司目前104億港幣市值對應15年17.3倍市盈率。而A股的獸藥龍頭公司金宇集團(600201)目前的估值為15年31倍。由於中國動物保健是港股中唯一的獸藥公司,因此並沒有直接可比的參照。但是醫藥板的龍頭公司通常估值為1倍PEG。

如果我們根據動物保健15年1月售出股權激勵中的約束條件(有興趣者可自行去查閱相關條件)來估計公司16年與17年的增長,公司主營業務利潤在未來三年仍保持30%以上的增速。也就是說公司目前估值對應的PEG為0.58,確實算便宜的。

一些大投資邏輯以外的公司疑點
公司此前股價大幅回調,總結一下是存在這麽一些疑問或者瑕疵:

  • 醫藥企業受招標價下調影響,導致整個醫療健康板塊估值受壓。上文已經解釋過了獸藥招標與人藥招標完全是兩個流程。獸藥招標價格會保持穩定甚至是有機會提高。從這個角度來看,動物保健被誤殺的幾率比較大。甚至可以反過來思考,以人為主的醫藥企業的基本面受到了招標價下調的影響,而獸藥龍頭就成了大健康板塊中少數還能保持高速增長的稀缺標的。同樣邏輯也適用於其他主營業務為醫療器械、醫療服務和醫療電商的公司。
  • 公司主席在14年11月減持了7000萬股。公司解釋說當時動物保健流通性不好,而且恰好公司主席因為個人原因需要一筆資金。因此就將部分股份出售給幾家基金。不管出於什麽原因,這種主席出售套現不是什麽太好的事情。公司表示主席都不會再減持公司股份,我們可以拭目以待(最近已經有幾筆增持)。
  • 對公司的另一個質疑是公司賬面億現金與利息收入對應不上,懷疑現金有問題。公司解釋是在新加坡退市是投行要求公司所有現金不能做任何形式的理財。14年下半年財報中就會看見合理的利息收入。不過這個問題,可以相信禮來入股動物保健時候,已經做過仔細的審計,不太可能出現這麽明顯的財務問題。
  • 公司與禮來業務上的合作進度不達預期。公司表示目前禮來正在幫助公司規範運營流程並升級產線使之符合歐盟標準。在15年公司將會與禮來交叉銷售各自的產品。與禮來的合作將提升公司產品質量,幫助公司打開禮來手中的高端客戶資源。
  • 對遼寧益康的收購,有高價買資產之嫌。公司收購遼寧益康,主要是為了獲得該公司手上的禽流感疫苗牌照(收購完成,公司將成為全國少有的四種疫苗牌照齊全的公司)。從公告的數據來看,收購對遼寧益康整體估值為4.5億人民幣,而遼寧益康15年的凈利潤只有1500萬,估值30倍,甚至高於動物保健自身的估值。公司對此的解釋是,遼寧益康的經營利潤接近四千萬人民幣,凈利潤只有1千多萬是因為有較多的財務成本。而動物保健與遼寧益康技術上的合作可以大幅提升遼寧益康的利潤率水平。另外上文已經解釋過,遼寧益康手中的禽流感疫苗的牌照是一個非常稀缺的資源,牌照本身的市場價值甚至都不只4.5億。通過收購遼寧益康,動物保健成為了政府采購的全牌照公司,這將提升動物保健在以後政府招標中的競爭力。

不算多余的結語
格隆分析動物保健這個公司,只是為了說明兩個也許不算正確的結論,來幫助我們調整投資方向:
  • 醫藥股以其兼具需求穩定與利潤成長,而一直都是資本市場青睞有加的寵兒。但未來這個行業的投資邏輯在發生明顯變化。醫藥生產商(主要是人藥)的邏輯可能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
  • 未富先老的中國現實會支撐整個醫療保健行業的發展,未來整個醫療產業鏈的利潤將會更多向器械、下遊的醫療服務、醫療電商轉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58

複星醫藥,“醫療服務+藥品綜合型”龍頭、巨無霸誕生?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93

複星醫藥,“醫療服務+藥品綜合型”龍頭、巨無霸誕生?
作者:chris


複星醫藥今天事件性大漲,火速寫了這篇,嘗試分析一下前景。


是不是未來的“醫療服務+藥品綜合型”龍頭、巨無霸就此誕生?這是我的憧憬,各位看官還是要繼續冷靜觀察。

在買進複星國際前我就持有複星醫藥,但未來這幾年行業宏觀政策 policy-unfriendly是確定的,這個風險絕對不要忽視,習總打壓藥企價格的執行力絕對不要低估!低估就要犯錯,這個已經一再發生。這是我目前只有低倉位醫藥的原因。

索性把複星醫藥的弱點一並先講完。比如研發不給力,拖拖拉拉沒有吸眼球的重磅品種,這個是事實。複星醫藥有多個過億品種,但許多人就是不喜歡,因為不像恒瑞的阿帕替尼、或者聚焦心腦血管、腫瘤等熱門病種。而且複星的創新藥也不見搞什麽名堂來。

再一個,去年收購蘇州二葉制藥,從事抗生素原料藥。抗生素什麽情況大家都清楚的,為什麽還要去碰?不太理解。收購以後兩周,魯抗制藥的抗生素汙染水質問題爆出來。昨天浙江驗出幾千兒童尿液有抗生素,這個濫用得無法無天的行業還怎麽搞。複星竟然收購了這家企業,估計是低PE,貪便宜。另外可能複星始終認為抗感染藥是醫院絕對第一大主力品種,是基礎藥品,不會被打壓得得很重。好吧,這個我們等看,總之聯邦制藥是非常悲催的。

現在說回來,回答文章開篇的提問,龍頭、巨無霸誕生?

第一,醫療服務。即醫院資產的貢獻。2014年報,這塊營收占比已經10%,大概12億。這塊是不是有大爆發?記得郭總前年豪言要收購500家醫院,我在11塊買進複藥,就是聽了這個。後來兌不了現,其實我也是理解的,郭總過於樂觀了,在我們這塊伸手不見五指一抹黑的醫療體系里面。今年他修正了目標,收100家。我覺得還是太樂觀。我打五折50家。連帶自建的和睦家醫院等等,能做到的話股價就立刻翻兩番。然而我們很清醒,路將很難走,這個是我們醫療體制的束縛,看複星的執行力了。(郭總前兩天剛去溫州中醫院談合作的事)

第二,藥品。郭總今年還有一個豪言,大舉投入研發,未來十年投入50億做大做強藥品研發。這50億是各有分配的,不多複述,公司公報和新聞有詳細資料。簡單分類就是化學藥、創新性仿制藥、生物藥三大塊一共投這麽多。這麽搞法,當然有看頭。不過我就有點不一樣的看法,不如直接上來鯨吞幾家藥企就好,比如豪森、百濟神州、麗珠等等,這樣更快。回顧歷史,全球top 10藥企哪一家不是靠巨型並購壯大的!目前在我們這個嚴酷的行業環境下,不斷有人喊叫1000家藥企要倒閉,那麽複星並購壯大不就是正當時嘛。

第三,醫療器械。這部分占營收比已達15%,發展也不錯。其中以色列激光美容器械公司Alma已經收購(可參閱我相關文章),以及可能收購另外一家納斯達克上市的器械公司,是Alma的競爭對手,等等。複星的厲害是交叉與協同,這些醫療器械進入旗下的醫院使用,兩頭受益。如果醫院買不起貴的設備怎麽辦?好辦,用保險資金買,然後租賃給醫院,同時醫院也得到了設備並提升了服務品質,醫院形象好了,更多的患者也就來就醫。研究複星的人一再看見這種閉環的協同作用,自我循環加強,這就是中國伯克希爾的核心競爭力!(希望大家快點搞懂,這個競爭力類似騰訊,微信—視頻—廣告—O2O本地生活—電商)

第四,掛號網。複星已經投資了掛號網,這個APP植入了複星藥房,形成互聯網+的O2O閉環,幫助複星藥房銷售更多藥品。目前已經有1.2億人次在使用掛號網,複星以牌照作為入股。 複星藥房的線下的藥品倉儲配送能力將全力支持,能夠實現藥價降低20%,患者就喜歡,那麽這個就能夠應對下一波醫藥電商的趨勢,複藥就有競爭力了。看看吧,阿里健康。看看吧,阿里健康和複藥要合作嗎?還有,這里我們看見複藥的藥房其實已經剝離給了國藥,進一步促成國藥成為中國龍頭(其實國藥已經在摩拳擦掌準備藥品電商化了),而複星持有國藥30%股份!巨頭是這樣形成的。

第五,融資。降低負債率是完全可以的,這個對於資金密集型的複藥非常重要。本次增發57億後,22億現金到手,去收購有了彈藥。剩余32億償還負債。我們可以設想這些原有負債成本是多少,沒有個7-9%不行吧。現在還清,那是減低債息多少,至少3億。再下一步呢?既然確信收購醫院100家的大潮開始,還有彈藥嗎?還能再來個50億增發嗎?增發當然可以,也別忘了保險資金。這是複星的獨家必殺技。保險資金可以投非OECD國家15%,那麽今年2000億的保險資金能投中國300億,為什麽不能投一點到複藥呢?這一下資金成本一下降低到6%以下可以吧。彈藥有了吧。

第六,保單。我想說的是保單,而不是保險。道理同上,複星旗下的保信德保險公司去到病床銷售保單給患者,這就是閉環內的生意,微信導入給騰訊自家視頻的流量是優酷等其他幾家的總和還多一倍,這就是為什麽騰訊的廣告輕易做到最大。當然這里受益的是母公司複星國際。

第七,養老地產。複星自己的養老事業,蜂巢已經耕耘多年了,許多人還不知道吧,已經12個項目了。最新一個在沈陽白石島。現在梁總有個設想,醫院附近的土地用於建設養老物業,讓老人就近養老,他們去醫院也方便。這個概念在複星國際已經講過(參閱我其他文章)。這個受益還是母公司,但反過來不也向醫院輸入患者流量嗎!

第八,看看大佬都是誰。這次增發50多億,什麽人也?中國人壽,這個不用講了。泰康人壽,大家可以看看泰康人壽已經參與港股華夏醫療(08143)莆田西醫院的事業,夥同劉永好。泰康在醫療界已經在發力,它看好複藥說明問題。中信,我們之前看見中信旗下的基金中信醫療已經參與了這波醫院收購潮,包括汕尾的醫院。這些大佬參與增發,鎖定三年,相信是陳啟宇總裁、郭總、梁總已經給他們做過路演,美好藍圖已經畫就。應該換句話這麽說:是複藥、複星國際、以及這些力圖投資和發展中國醫療事業的大佬們,一起坐下來,畫了一個美好藍圖,並付諸實施。在這個未來萬億價值的黃金行業中,是不是正在形成了一個平臺,從複興醫藥這里出發,並做成千億市值,五千億市值,我們不能沒有這樣的憧憬!

(供比較:純醫療服務公司鳳凰醫療、愛爾眼科、華夏醫療;帶醫療服務的制藥公司華翰、複星、四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491

194億港元吃下天貓在線醫藥 阿里健康將成阿里系醫藥支柱平臺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06668.html

194億港元吃下天貓在線醫藥 阿里健康將成阿里系醫藥支柱平臺

第一財經日報 關健 2015-04-16 06:00:00

在經歷了半個多月的停牌後,阿里健康(00241.HK)於4月15日複牌。公告顯示,阿里巴巴集團已和阿里健康達成最終協議,將轉讓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的營運權給予阿里健康,換取對後者的持股比例上升至約53%,將其變成阿里巴巴的子公司。

在經歷了半個多月的停牌後,阿里健康(00241.HK)於4月15日複牌。公告顯示,阿里巴巴集團已和阿里健康達成最終協議,將轉讓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的營運權給予阿里健康,換取對後者的持股比例上升至約53%,將其變成阿里巴巴的子公司。

15日早盤複牌時,阿里健康大漲約77%,報12港元,停牌前報6.78港元,而15日收盤時漲幅達80.83%,報12.26港元。這次交易資金折算下來約為194億港元,這實際就是目前天貓醫藥業務的整體估值。

健康和快樂,在阿里巴巴未來追求的這個“天平”上,一邊是阿里健康,一邊是阿里影業,兩者近期動作頻頻,都在持續增加砝碼。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阿里方面了解到,這次對天貓藥品電商業務的剝離註入,目的是進一步打通旗下醫藥業務資源,也對未來的阿里健康雲醫院的模式推廣進行鋪路。

天貓在線醫藥價值幾何

根據雙方此次簽署的協議,阿里健康獲得天貓醫藥館運營權的代價是轉讓其新發行的股份和可轉換債券。目前,阿里集團擁有阿里健康38%股權,待該交易完成後,這一持股比例將上升到約53%(如可轉債完全兌換以後,將上升到約54.6%)。屆時,阿里健康將成為阿里巴巴集團的子公司,預期交易將於2015年第三季度完成。

阿里健康是在2014年10月由中信21世紀更名而來,在此之前的2014年1月,阿里巴巴聯手雲鋒基金,斥資1.7億美元戰略投資中信集團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中信21世紀,後者擁有國內唯一的藥品監管碼體系。該交易完成後,阿里巴巴和雲鋒基金共同擁有中信21世紀54.3%的股份(其中阿里占股38%)。

值得註意的是,在這次的重組中,阿里將旗下的天貓醫藥業務打包註入阿里健康所涉及的資金為194.48億港元。15日下午,《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向阿里巴巴相關人士了解到。

這實際上是目前天貓醫藥業務的估值。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為何值這些錢?

目前,186家擁有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的藥房在天貓平臺上銷售非處方藥、醫療器械、隱形眼鏡和其他保健產品。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間,天貓在線醫藥業務的總商品交易額達到了47.4億元人民幣。

今年2月,天貓醫藥館聯合菜鳥物流和高德,為消費者提供網購藥品3小時送貨極速達的服務。用戶下單後,訂單會通過高德地圖自動分配到離消費者最近的區域,從距離收貨地址最近的線下藥房發出,目前該服務在北京、上海、杭州三個城市部分區域試點,該服務也對擡升其估值起到重要作用。

對於此次阿里巴巴的註資舉動,在行業內被視為符合打通藥品流通鏈條、優化流通渠道的目標,同時為下一步網絡處方藥政策的開放埋好伏筆。一旦網絡處方藥政策開禁後,這186家已入駐的擁有互聯網藥品交易C證的連鎖藥店將徹底打通醫、藥、患鏈條中的藥品流通環節,為阿里健康雲醫院的未來布局鋪路。

由於和政策的高度捆綁等原因,醫療在中國成為互聯網最後涉足的一塊處女地,相比於美國每年在健康領域的花費已占其年GDP的15%,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只占GDP的5%~6%,從目前BAT三巨頭對醫療領域的大舉收購和布局的態勢來看,互聯網醫療已經成為各大企業爭相進入的領域。

雲醫院打造互聯網醫療生態

近期,阿里巴巴集團內部經歷了一系列業務架構調整,比如新成立的阿里汽車事業部,是整合集團旗下的大數據營銷、汽車金融、車主平臺等資源,協同汽車生態產業鏈各合作方,通過無線業務場景做汽車電商O2O服務;另外,智能生活事業部也是阿里最近新成立的部門,整合了旗下阿里智能雲、天貓電器城和淘寶眾籌的資源,扶持智能硬件的孵化。

不難發現,這些架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朝著資源整合的方向在布局,而此次將天貓醫藥館的運營權剝離給阿里健康,也是類似的思路,將業務交給更專業的部門去做,配合以其他業務單元的資源,迎接“聚變”。

阿里巴巴集團COO張勇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阿里巴巴對健康領域的布局是想通過大數據和雲計算改變患者就醫的方式和流程,比如拿就診環節來說,患者在A醫院的檢查信息保存在A醫院的後臺IT系統中,當其去B醫院就診時這些信息是不互通的,打通問診信息將是未來阿里巴巴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醫保的打通是阿里在醫療領域正在啃的一塊硬骨頭。據內部透露,走得比較靠前的廣東地區目前已經能實現統籌賬戶的在線結算,但全國各地的醫保政策有上千種,光浙江省就有79個,對接任務很重。

在不久前的一個阿里媒體溝通會上,阿里健康相關人士對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記者介紹說,杭州邵逸夫醫院正在和支付寶嘗試讓醫生在支付寶上“開店”,實際上是鼓勵醫生利用碎片時間與用戶在支付寶錢包上進行互動。

更大的設想被寄希望於今年4月初上線的阿里健康雲醫院。據此,未來的問診流程將變成,用戶打開阿里健康APP,在線向入駐雲醫院平臺醫療機構的醫生進行咨詢、預約掛號,醫生線下對患者診斷後開出電子處方,患者用APP上的電子處方在線下單,周邊藥店搶單響應,之後藥品就由配套物流公司送上門。

在上述過程中,患者還可以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上門采集服務,4月1日阿里健康和第三方檢驗機構迪安診斷合作,推出為醫院診所和患者提供的網上醫學診斷服務,就是一次嘗試。

與零售藥房打通,豐富藥品支持,提高用戶購藥體驗;與診所、醫院等醫療機構簽約,吸引多點執業醫生入駐,繼而引入第三方機構重塑醫療流程;探索對接醫保報銷,社保打通,阿里健康的三步走正在穩步實施中。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581

格隆匯醫藥群:華翰生物折價供股引發的論戰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11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29 18:35 編輯

               格隆匯醫藥群:華翰生物折價供股引發的論戰
  作者:格隆匯整理


導語:華翰生物制藥(587)昨天突然公告,建議每2股供1股,每股供股價1.3元,較昨日收市價2.3元折讓43.48%。根據華瀚最新公告的中期報,賬面上還趴著20億現金,對於突然如此大幅折價供股——要知道香港資本市場可是相當不歡迎這種行為的,民營企業大折讓供股圈錢基本上會打入出老千陣營的。到底是什麽原因?對該事件,專業人士又是如何看待的?格隆匯醫藥群對對此事件做了很深入的探討,小編整理了各位專業人士的看法,供大家參考。
(註:在不影響交流的情況下,對發言者名字做了適當處理)

RSFH
點擊查看:華翰生物制藥供股公告

RSFH
                           
LY
這貨賬上這麽多現金還高比例抽水,太坑爹了!

SS
華瀚又是老千股?

AC
有點意外

HHY
公開發售,股東持有兩股獲一股認購@SS 

TH
華翰以往都是派現少,融資多,這也是我它有所保留的原因

HHY

JPM
華翰的根本癥結在於其股權結構,這一點格老早就指出來。
創始股東占比很少,現在醫院業務又是一個非常有發展潛力的行業,但是又是非常需要創始人等團隊通力合作去拓展的時候。
格老大說的,誰願意拉著一個很長的車卡呢?做得多,分得少。
所以再多的現金都不夠用!
單單舊廠房改造據說就要花掉十幾億。

CR
game over 醫藥股再告別一只

TH
港股玩概念是不能長久的
派息率是選港股的重要因素
當心民企

CR
華夏醫療 鳳凰醫療 華翰 複星 四環 一共五個帶醫院資產~妹的 明天開始全部刪除只留一家

JS
我能不能不合時宜的提示一下華夏醫療的風險?

TH
想玩概念還是回A股吧

JS
我知道大家都很happy地從華夏醫療賺錢了,但覺得華夏醫療的氣質其實比華瀚差好多好多

VR
中肯

JS
華夏醫療4毛多的時候,我就提示過風險的。現在都兩塊了。我這是滿倉踏空的風險[可憐]

XR
我之前的一家國企投過華瀚管理層的一個林板項目 管理層的可信度很值得懷疑
之前那個項目 同樣的一起華瀚的管理層 空轉 國企投了一兩億元 生產線都沒見一條
同樣的管理層 就鄧 龍他們

SL
華翰醫院還是幹得不錯
融資的方式不對

CR
民企是不少“千” 但我總想辦法找到“幹” 一定有!

AC
華瀚,我堅守
往好的想,是不是六盤水兩個國企的附屬醫院要拿下的節操了
GMP改造和醫院都須要投入
華瀚醫院這一票如果幹成了,未來按比例分股分拆上市,N倍
好再沒有滿倉獨股了,否則都沒錢配啦

SL
肯定是醫院那邊需要錢
問題是港股不喜歡供股
配售,或者發可轉債大家可以接受
供股在港股基本是禁區

JS
賬上那幾十億怎麽解釋呢

SL
你看海通國際那麽強勢的票,在供股之後跌成什麽樣子
二十多億對於投資醫院,不算什麽大錢
一兩家醫院就燒完了
海通這種確定不是老千公司的,一旦宣布3.5供股,幾天跌得多兇,我不知道公司是怎麽考慮的。港股基本把供股跟老千畫等號

WPC
海通強在又填權了

TH
低凈值配就有千股嫌疑
海通高過凈值配股

CR
在本輪最高峰時,給幾位友私聊,冒著成為摯友的風險叫賣,不知摯友了還是友盡了…[呲牙]
虎豹賣4% 跟它賣了5% 原來摯友在那~

AC
@CR  盡心提醒、買賣由人,

JS
@AC  對於長線支持華瀚的股東,的確是個增持股票、支持公司長線發展的難得機會

CR
[握手]醫藥股的林子里玩打仗遊戲,也過夠癮了…唉

JS
@CR 跟虎豹一起賣 沒問題吧?

SL
供股沒有改變股權比例啊
只有增發才改變
這哪里叫增持?

TH
高過凈值配才不會損害原來股東權益

JS
可以二級市場上便宜增持啊

AC
現在明白虎豹為啥要減持了

SL
供股和配售有區別的好不好

AC
籌錢配股

LJW
@LY  我看海通國際3月18日公布配股,次日只跌了7%,跌得不多啊

AC
可能虎豹也要加銭

SL
不止跌一天

LJW
後面也沒跌

SL
接近除權日還在跌

TH
華翰華翰又一炸彈
想好怎麽拆彈吧
明天跌幅估計20%

AC
@JS  順其自然

CR
跌下來增持??
這麽好的辦法我想不到[發呆]

AC
GMP改造、醫院都是需要資金投入的
公司完全可以發行債券嘛
華瀚需要供股籌資的傳聞早有了

LZX
供股基本和老千劃等號

TH
13年配售價,2.02元,現在越配越低

JN
白雲山當前賬上現金34.4億,只有6.04億有息債務。白雲山2015年1月公告擬A股定增4.19億股,占發行後總股本的24.5%,發行價格為23.8元,定增規模100億元,本次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的募集資金總額為不超過100億元,在扣除發行費用後全部用於增資廣州王老吉大健康產業有限公司、“大南藥”研發平臺建設、 “大南藥”生產基地一期建設、增資廣州醫藥有限公司、信息化平臺建設等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為確保本次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後公司H股符合香港聯交所上市規則中關於公眾持股比例的規定,經第六屆董事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公司提請股東大會以特別決議審議批準授予公司董事會一般授權,授權董事會根據市場情況和公司需要,決定單獨或同時發行、配發不超過於該等決議案獲股東大會通過時公司已發行境外上市外資股(H股)20%之新增股份。

JN
白雲山公告複牌後,H股股價大幅上漲,最大漲幅43.8%,當前價格漲幅28.2%,還有中國中藥今年初公布完巨額融資和收購公告後,股價也是大漲的,關鍵是融資投向,能否明顯提升ROE水平和每股EPS,
1.3元是給原來股東的一種權利,可以以這個價格再買入華瀚股票, 認購權證是有價值的,是可以出售的

TH
怎麽可以和白雲山比較,白雲山是高價增發
華翰有底氣讓阿里5元入股,那另看了[微笑]

JN
都是融資方式,這種方式給了華瀚原來股東選擇權,可以選擇被攤薄,也可以選擇不被攤薄

TH
問題是這樣的方案有損原來的股東
如果不參與配股就虧大了

DY
@LY 同意,配股理論上不影響股價

JN
定向增發有損於原來股東,因為原來股東沒有選擇權

TH
看看海通國際就知道了

AC
這種方式小股東顯然有被迫成份,確實不受市場歡迎,這是事實

RSFH
理論上中性,實際上影響比較大。
比如近期的509

TH
那要看向誰定向增發

AC
準備配股,大跌增持

TH
對了,看好的就想好什麽位置增持

JN
如果不想參與,你可以把認購權證賣掉,配股和其他再融資一樣,如果確實有好的項目能提升EPS對原來股東是有利的
但是募投項目不好,那就另說了,如果華瀚大股東拿出真金白銀參與,好項目的概率偏大

WZS
海通國際那一單老股東不虧

HHY
@JN同意,並不是所有供股的就當作老千,只要集資回來的錢用在點上就行,如果真心做實事,供股也算省了融資成本,例如之前中國太平也是超過三成折讓供股一樣

MMC
看昨晚大家的討論,總結下來有幾點:1華翰大折讓供股理論上中性,實際影響比較大。短期股價承壓。2對於公司長遠前景,需要看募集資金的投資方向,看錢是否用到點子上。3註意有類似融資需求的公司風險,比如81434華翰的癥結在股權結構上,創始股東占比太少。

MMC
以上總結可能不完整,僅供參考
轉幾個在別的群的觀點
虎豹減持+配股,華瀚大動作,大股東看來在股權上有大訴求,增加控股權,未來看好

MMC
當時在醫藥群里討論過可能面臨的融資,很多人說賬上20億現金,而且是醫院托管模式,後來就沒有後來了,也有人買了也賺到一部分,包括8143也討論過,後擔心巨額融資在0.6出了。自然後面的沒賺到,總結下來,長期而言你只能賺到你可以理解的那部分錢。有的股票你可以拿著翻幾倍,有的卻在大漲前賣掉,這個當中其實沒有偶然
這些討論,供大家參考

AC
雖然我是華瀚的鐵桿,也理解醫院需要大資金投資,但覺得這個做法在港股的傳統上還是比較流氓

HHY
如果供股股份不足,大股東會包底嗎

SL
供股實際可理解為負的現金分紅。

AC
現在理解虎豹為什麽賣股,不是為了降低持股比例而是為了籌前供股,那麽它應該是事先知道的,畢竟他是懂事股東,那麽它就涉賺內幕交易,哪位大神方便與港交所投拆,查它鴨子

AC
籌錢

HHY
走勢比想象中好很多

AC
2元附近拉拉據吧

JN
如果投資者不想參與,可以把認股權賣給大股東,公告披露大股東承諾可以增加持股比例至29.99%

CR
以下是轉的~一個股友講:
關於華瀚,大股東持股比例太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股東並沒有動力提高股價訴求,其一直想收購虎豹的股權,從虎豹高位減持看,這一點正在曲線實施,供股也是獲得股份的曲線機會,一方面公司有項目收購要錢,一方面關聯人事獲得股份。所以這次下跌是很好的機會。牛市來了,牛市思維很重要。

AC
關鍵看下來是否有大項目落實,有則這次風波可以看作靴子落地,前面一片陽光,否則前途渺茫,適時離場,時間暫以三個月為限
我自己的想法
相信前者的概率大

L
是增持的好機會

CR
暫時看不清華翰是“ 千”還是 “幹 ”總之我走了。我去買 “幹 ”的公司。

AC
建議觀察前期參與轉債的國資是否提前轉股參與供股

YB
也可以賭五月收購托管醫院,六月人神,九月業績

ZW
大股東已經給你亮了底牌了,還賭

YB
@ZW 對,是等

AC
半年了,六盤兩家收購的醫院應該差不多了,
這個屬於一廂情願哈

JN
有價值的股票是遲早有表現的。巴菲特告訴我們:股票長期看是稱重機。

AC
人神我不寄厚望,什麽幹細胞也是概念而已,幾個胎盤產品倒有點譜,能否騰飛看醫院這一塊
醫院這一塊既是香噴噴,又沈重重,香:掙錢是不爭的事實,重:需要巨大投資,不是誰都舉得起
地方政府為什麽願意引入投資,必須理解其原理,不全是人情送禮,更多的是雙贏

HJB
我等。。

CR
目前融資成功的:複星醫藥57億,華翰這下30億。 華夏不能不融吧,鳳凰模式不同,不並購只托管。
好吧,AC哥有理

CJY
1.華翰不是千股,給華翰這樣優秀的企業戴千股的帽子不公平
多年來,華翰送股+派現,算是很好的了。絕大多數股民應該都是賺錢的。
這個股票還沒賺錢,只能從自己操作水平找原因。
2.面向所有股東供股比只對部分第三方定向低價增發公平
3.2011年首次調研華翰至今,華翰值得信任。長線看好華翰。
29日,我在醫藥群里說1.3是底,結果1.36止跌。
今天我要說,華翰還會創歷史新高。
萬州國際上市後不久,我說萬州極端情形下4元抄底,結果3.75元見底。如今5.34元了

AC
公立醫院不盈利的貞潔牌訪註定成為政府沈重負擔,特別是投資上的無底洞,實際上醫院掙了很多錢卻只能自己花,不能上交,如今政府也是在經營,投入是要產出的,而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加上城市化人口集中,醫療需求爆增,所以政府引入投資者,雙方同謀醫院既得利益,客觀上解決百姓就醫需求

SS  
華瀚投資符合當前政策方向

JSC
醫療投資是當前的政策方向。那請教一下,華夏醫療有什麽問題嗎?為何AC也不理解這家公司?

CR
華夏,在深圳吃完飯到現在一年了什麽動靜也沒有,沒耐心等
我們追捧已經融到錢的。按理華翰也算進來了

C總認為怎樣,這個邏輯?

CJY
華夏醫療我是2013上半年買的
已經賣了

AC  
@CR   輕資產掙快錢,但沒有收購根基好

JSC
我持有著,但似乎大家都不看好

AC
@CR  複星是不錯的,老板有眼光,夠大局

GL
民企大比例,高折價供股,基本就算出千了。無論華翰這麽做的出發點是無私的目的,比如做事業(比如真的是想籌錢做醫院),還是自私的目的,比如提升創始人股權,都離光明正大有相當距離。做這種必然會惹爭議的動作,說明公司小聰明有余,大智慧不足

LK
主要是賬面上的現金都沒用光,就搞供股。。。
難道有五十億的大項目要投嗎?

LJBL
基本同意GL看法

LJBL
管理層大格局不夠

HW
好公司會二送一,比如867就是這樣做過


AC
@LK 帳上現金期實沒有那麽多,公司之前有解晰

HW
一直認為公司管理團隊最重要!管理團隊是否控股更重要!

DT  
港股的玩法確與A股有很大不同,牛市中,A股對定增尤其是大折價配股(華瀚相當於後者)趨之若鶩,往往會出現搶權(大折價配股幾乎等同給老股東送錢),問題的關鍵是,所募錢的投向未來能否增厚股本回報,對華瀚,還是應該看好!

兩個市場不同,港股老千多,根源是離岸市場,香港交易所及證監會無法深入監管非香港本土企業。至於大陸與香港哪個市場投資者更聰明,留待時間檢驗吧。

JN  
如果大股東希望低價參與再融資,增加股權比例,可以通過折價向關聯方定增,這樣原來股東沒有權利參與,只有默默承受被攤薄的命運,向原來股東發供股權的融資方式是對原來股東利益最大限度的保護。

WT  
a股是因為公司市盈率夠高。拿著近百倍市盈率是收30倍左右市盈率的資產,對原來的股東來說估值也下來了。但港股不一樣。587這樣供股對老股民絕對是一種傷害

WT  
最近的股價走勢說明一切。你供不供的上尚且不論,真看好的,現在進也比前段時間買劃算很多

AC  
@LD   投資者喜好是兩個市場對配股態度截然相反的根本原因:港人作為成熟市場的投資者,買股當儲蓄,更看中實打實的分紅,所以盈利再多不分現金市場就以腳投票。A股作為新興市場,大家追求社會轉型的暴富機會,更看重發展,而不是現金分紅,所以受故事多過利潤

JN
再融資如果能產生額外收益,增加EPS決定是利好,這就是中國中藥大漲的邏輯,當然了,投入的項目不好,那就是利空,但是從再融資的方式上分析,供股比定增好

AC
隨著南下資金的不斷增加,港市的投資者結構也跟著變化,兩者會逐步平衡折中

華瀚今天低開後上升,個人估計應該是傳統港市資金感到失望而出,南下資金勇敢接盤檢漏
主要討論內容到此結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414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对药企的5点影响 医药云端信息

http://xueqiu.com/5867983716/43311395
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中之重,其中,县级公立医院则是连接城市和乡村医疗机构的重要环节。2012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启动以来,共有两批1011个县(市)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2015年将全面深化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今天,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3号)》(以下简称33号文),对县级公立医院做出了总体要求和确定改革目标。其中,对于医药行业具有影响的内容如下:



1.降低药品耗材的费用将用于提升医疗服务价格



33号文最值得关注的一点不在药品政策而在于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文件规定:



在保证医保基金可承受、总体上群众负担不增加的前提下,将通过推进药品和耗材招标采购、流通、使用等方面改革降低的费用,主要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不得直接返还医院。



这句话包含了几层意思:1)医疗服务价格会调整,会提升;2)通过药品、耗材招标、流通、使用等方面改革降低费用来提升医疗服务价格,再一次提醒诸位药价是必降无疑的;3)开支增长是有条件的:保证医保基金可承受、群众负担不增加。



但这还不是本文的最大亮点,亮点在于降低药品耗材价格,以什么方式降低?降低后的费用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那么是否意味着存在二次议价的可能性?因为我们知道,如果单纯的招标降价,降价部分随着价格降低「蒸发」,不会带入后续采购,除非存在招标后的第二次定价,才有可能产生第一次定价(招标)和第二次定价(二次议价)之间的差额。



当然,这仅仅是点苍鹤的猜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33号文强化医保资金的收支预算管理,将逐步在县级公立医院实施医保总额预付制,先核定医保的总盘子,再在这个盘子里划分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的支出,医疗服务价格上升和药品价格下降同步进行。



其次,降低部分不直接返还医院,那么最后究竟以什么方式补偿医院呢?



安徽的带量采购,以省级中标价=医保支付参考价≥实际采购价的方式,将实际采购价与省级中标价之间的差额通过医保支付方式返还给医院;绍兴的做法与此类似,区别在于差额部分通过财政拨付的方式返还给医院;



三明第一批14个品种的医保支付方式,则是按照同通用名同剂型同规格的药品中选择价格最低的那个仿制药作为医保支付价,超出支付价部分的基本医保统筹资金不予支付,其实,差额部分在支付价的设定时被医保基金中心直接「截留」了。



33号文对于差额部分不直接返还医院的规定,有意无意透露了国家不会采取安徽的做法,而是很有可能采取三明的方式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推行。如果是这样的话,又有新的联想:医保三保合一归属权估计快尘埃落定了!



2.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间接增加药品价格管理的压力




33号文明确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权限下放到县(市),这一政策甚至比起安徽医改方案中将此下放到市一级管理更加大胆、步子迈得更大。调整原则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有升有降、逐步到位」,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价格调整政策与医保支付政策相互衔接。



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除了药品耗材外的另一重要收入来源,长期以来的低位运行不仅没有体现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反而逼着医院只能通过卖药来维持日常运营。提升医疗服务价格总体来说是件好事,但从药企角度来看,在医院收入总盘子不变的前提下,服务收入上去了,药品耗材收入肯定会下来。而医疗服务价格权限下放到县(市),再加上其价格调整将与医保支付政策相互衔接,在点苍鹤看来,价格管理其实变得更为复杂。此长彼消,会间接带来对药品耗材价格、使用、医保支付等相关政策的不稳定因素。药企必须关注。



3.利好国产创新药和医用耗材,

辅助性、高回扣的药品、抗菌药物和高值医用耗材利空




在药品供应及使用政策上,33文要求全面落实7号文的各项精神,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在质优价廉的前提下购买国产创新药和医用耗材,这对于国产药品来说无疑是个利好。但请注意,这是国产创新药,不是专利药品仍然没有竞争优势。



对于辅助性、高回扣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来说要注意了,33号文要求将重点围绕以上产品,加强对医务人员处方行为的监控,推行电子处方,按照规范建立系统化、标准化和持续改进的处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用药。各省对于县级公立医院普遍要求基药使用占比在40%-50%,再加上低价药部分,这个比例将在50%以上,这意味着非基药的县级医院市场进一步被压缩,而其中的辅助性、高回扣(高空间?)品种更是危险了。



不仅如此,33文继续重申了医院使用各类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监管,对抗菌药物用药量靠前的品规及处方医生进行公示,运用处方负面清单、处方点评等形式控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严格控制高值医用耗材的不合理使用,加大回溯检查力度,及时查处为追求经济利益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检验等行为。



4.强化医保基金收支预算和临床路径管理




2015年底前,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要覆盖县域内所有公立医院,覆盖30%以上的县级公立医院出院病例数。到2017年,全面实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复合型付费方式。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各省(区、市)要根据县级公立医院功能定位和实际技术能力等,明确诊疗病种范围,建立适宜的临床路径、处方集和诊疗规范,规范处方行为,控制过度检查、过度治疗。



除了医保目录的品种管理之外,33号文甚至把药品使用管理延伸到了非医保品种以外,如:



加强对基本医保目录外药品使用率、药占比、次均费用、参保人员负担水平、住院率、平均住院日、复诊率、人次人头比、转诊转院率、手术和择期手术率等指标的监控。



5.鼓励患者自主到医院外购药




33号文鼓励患者自主选择在医院门诊药房或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采取多种形式推进医药分开。国务院在喊话了,医院要手下留情放开患者,给予其拿药权。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从目前情况看,在没有完全理顺医疗机构各项改革之时,医院仍然没有处方外流的动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981

醫藥生物行業:行業地位再次提升,須重視未來政策執行力度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77

醫藥生物行業:行業地位再次提升,須重視未來政策執行力度
作者:李博



國務院近日下發《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強調對中藥材資源的保護和中藥材產業的發展:4 月 27 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工信部、中醫藥局、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等12 個部門推出的《中藥材保護和發展規劃(2015-2020)年》,明確了七項任務和三大指標。文件指出:到2020 年,中藥材資源保護與監測體系要達到基本完善,瀕危中藥材供需矛盾要得到有效緩解,實現常用中藥材生產的穩步發展和中藥材科技水平的大幅提升。另外,要初步建成中藥材現代生產流通體系,穩定市場價格,提高中藥材保護和發展水平。

隨後不久,國務院又印發《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重點部署中醫藥健康服務行業,明確了未來發展方向和主要任務:緊接著在 5月 7 日,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 年)》。文件中提到加強中醫診療設備、中醫健身產品、中藥、保健食品研發,重點研發中醫健康識別系統、智能中醫體檢系統、經絡健康辨識儀等中醫健康辨識、幹預設備;探索發展用於中醫診療的便攜式健康數據采集設備,與物聯網、移動互聯網融合,發展自動化、智能化的中醫藥健康信息服務。

政策執行力度是關鍵:雖然上述兩文件都提到了 2020 年的發展目標,但具體發展措施較為籠統,沒有提及相應支撐體系的建立以及清晰明確的實施方案。我們認為,兩項文件的印發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醫藥產業的行業地位,但具體的利好程度則取決於未來政策的執行力度。

傳統中醫藥行業的發展,尤其是中藥標準化,利於行業龍頭:無論是在之前刊印的“中醫藥發展‘十二五’規劃”還是近日公布的上述兩項發展規劃,文件中都包含了中醫藥行業發展標準化的問題。而“標準化”的提法顯然意味著,無論現代中藥還是傳統中藥,質量的提高才是產業發展的方向。例如:龍頭企業進行的指紋圖譜分析、成分分析等研究使得中醫藥的發展更加趨於標準化。我們認為,在資金層面、技術層面以及市場方面取得優勢地位的公司將在未來贏得更多發展機遇。

投資者可重點關註行業龍頭:我們認為投資者可以重點留意的中藥龍頭企業包括:1)港股市場:同仁堂科技(1666 HK)、中國中藥(570 HK)、神威藥業(2877 HK)、同仁堂國藥(8138 HK)以及朗生醫藥(503 HK), 2)A 股市場:天士力(600535 CH)、康美藥業(600518 CH)、片仔癀(600436 CH)以及康緣藥業(600557 CH)。我們可以註意到,上述港股公司的估值(2015 年平均市盈率:20.5x)較上述A 股公司的估值(2015 年平均市盈率:33.1x)更為吸引。

(來自交銀國際)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430

生物醫藥行業“業績增長態勢良好,持續關註改革和創新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487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12 11:18 編輯

生物醫藥行業:業績增長態勢良好,持續關註改革和創新
作者:劉生平
摘要:

行業營收增速下滑,盈利水平提升,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等細分。行業業績良好。2014醫藥行業營收同比增長13.57%,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7.71%,增速有所放緩,今年一季度營收增速放緩至12.87%,利潤增速提升至20.7%。細分行業運行數據來看:醫療服務、醫療器械、生物制品增速持續高於行業平均增速;中藥板塊增速放緩;化學原料藥板塊增速回落,化學制劑板塊增速回升。

醫藥上市公司業績增長態勢良好,盈利能力提升。從成長性、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和費用控制等方面分析醫藥行業上市公司2014年度運行情況。從成長性來看,上市公司整體的營收增速保持在15%左右,受益於行業政策、產業布局以及醫療體制改革推進,各子行業表現出較好的業績增長態勢。從盈利能力來看,前幾年盈利能力下滑的趨勢有望繼續反轉,其中醫療服務子行業盈利能力表現突出。從資產質量方面來看,2014年流動比例和速動比例延續了小幅回落的態勢,而資產負債率小幅下降但仍在歷史高位,這與13年以來醫藥板塊並購重組事件頻繁有關。從費用控制來看,由於招標延後,除化學制劑外各細分行業的銷售費用率均在2014年有一定的回落。總體來說,醫藥上市公司2014年運行數據良好,今年藥品招標提速將推動各子行業業績持續向好。

行業估值企穩回升,建議布局改革創新和跨界轉型個股。醫藥行業估值在上半年呈現企穩回升態勢。我們認為隨著下半年醫藥招標的推進和行業政策的利好,醫藥行業指數有望持續震蕩上行。從投資標的選擇來看,我們建議布局兩類個股:一類是以改革創新為主題的個股;另一類是跨界轉型類的上市公司。

第一部分:醫藥制造業行業簡析

一、全行業分析

2014年全年醫藥行業實現營業收入6846.36億元,同比增長13.57%;實現營業利潤633.86億,同比增長17.71%,行業處在低速增長區間,但利潤增速繼續高於營收增速,表明行業盈利能力得到提升。2015年一季度醫藥行業實現營業收入1836.74億元,同比增長12.87%;實現利潤總額183.40億,同比增長20.7%。環比來看,今年一季度較去年四季度相比,季度營業收入增幅繼續回落,但營業利潤的增幅大幅上升,進一步表明行業的盈利能力持續改善。

2014年全年銷售毛利率為29.81%,為三年來最高,同比提升0.07個百分點,銷售凈利率為8.18%,同比提升0.13個百分點。2015年一季度銷售毛利率為29.42%,銷售凈利率為8.66%,均為2012年以來的最高水平。2014年全年銷售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和財務費用率分別為12.98%、6.73%、0.92%,銷售費用率降低0.3個百分點,財務費用率提升0.11個百分點,管理費用率基本持平。2015年一季度銷售費用率同比繼續下降至12.14%,管理費用率和財務費用率分別為6.46%和0.97%,同比均略有提升。

隨著目前中國醫藥行業已經進入整體轉型升級時期,加上新版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和新版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範(GSP)的推行,在政策推動下整個生物醫藥行業並購重組不斷升溫。2014年全年生物醫藥行業共發生重組並購244起,交易金額達727億。

二、子行業分析:
從子行業2009年以來的銷售收入增速數據來看,醫藥各子行業分別呈現出不同的增長速度。首先醫療服務行業近年來一直維持高於行業增速的態勢發展,除2012年增速低於整個行業的平均增速,僅有個位數的增長,不過增速一路提升,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增速為35.42%,其中在2010年還出現了高達50.51%的同比增長。其次中藥行業自2010年以來一直保持高於行業平均增速的增長態勢,截止到今年上半年增速為18.87%。化學制劑子行業增速一直是在以略低於行業平均水平前行,這主要與該子行業發展相對成熟,競爭比較激烈有關。而化學原料藥這個子行業則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增速相對於全行業平均水平來說極不穩定,不過經歷了2009年低谷之後,目前收入增速也已經回複至14.88%。

第二部分: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年報及一季報簡析

一、醫藥行業上市公司成長性分析
從2010年-2015年一季度醫藥上市公司營收增速圖來看,整體醫藥行業營業收入增速保持在15%左右,近年來增速中樞不斷下行到13%左右。細分行業中,以化學原料藥周期性最強。化學制劑行業由於近年來的醫藥招標價格連續下降和仿制藥激烈的競爭而使得行業增速低於整體行業平均增速。除原料藥和化學制劑兩個細分行業外,醫藥商業、中藥、醫療器械、生物制品以及醫療服務均表現出較好的業績增長勢頭。尤其是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領域保持了20%以上的營收行業增速,遠高於整體醫藥生物上市公司的營收增速。這樣的趨勢是與行業政策、產業布局以及醫療體制改革推進等分不開的。

我們結合各子行業2010年-2015年一季度營業利潤增速圖來看,化學原料藥由於原料藥價格的每年均價下降而造成毛利率降低,從而使得其子行業營業利潤一直較低。而以中藥和醫療服務兩個子板塊的營業利潤增速表現最為穩健,且一直保持在20%左右,高於醫藥生物整體營業利潤增速。醫療器械則由於有出口器械占比較多而造成營業利潤和收入增速趨勢不同步。

從下圖中可以看到醫藥行業存在較為明顯的季節性。一般說來,三、四季度均屬於醫藥公司旺季。尤其是四季度屬於醫藥公司結算季度,沖業績的現象較為普遍,因此環比增速也體現得較為明顯。但是2013年三季度業績環比出現下滑,這是由於2013年下半年反商業賄賂而使得醫藥行業業績受到影響。

從2014年的營收增速數據來看,各細分行業中化學原料藥和化學制劑大幅低於行業平均增速,中藥行業增速略低於行業增速。其他子行業營收同比增速均高於行業增速。其中以醫療服務、醫療器械和生物制品三個子板塊表現較好,均在20%以上的營收同比增速。

二、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分析

從近五年(2010-2014年)的數據來看,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所下滑,凈資產收益率從2010年的13.62%逐年下滑到2014年的10.95%。營業利潤率也從2010年的10.71%逐年下降到了2013年的9.06%,2014年有所企穩,為9.29%。分行業看,醫療服務的凈資產收益率和營業利潤率在2012年以來持續提升,中藥行業波動不大,維持相對穩定,而其他子行業均呈現下滑趨勢,造成了整體醫藥行業的盈利能力下滑。銷售毛利率基本穩定維持在29%上下。

其中,我們註意到化學制藥行業的凈資產收益率降幅最大。這和2011年開始的抗生素限用以及盲目擴張造成的產能過剩有直接聯系。

從近兩年(2013-2015Q1)單季度的數據,盈利能力代表性最強的凈資產收益率數據來看,2015年一季度的凈資產收益率2.91%,同比下滑0.03個百分點,表現依然乏力,而營業利潤率提升顯著,以生物制品最為突出。

從各子行業的角度來看,生物制品和中藥依然是毛利率較高的子行業。醫療服務的毛利率從2012年一季度的高位逐季回落,2015年一季度已降至31.55%。化學制藥的毛利率從2013年突破40%以後,2015年一季度小幅回落至39.32%。毛利率最低的醫藥商業已緩升至12.34%。

在營業利潤率方面,除了生物制品波動較大,各個子行業的營業利潤率基本都在一季度明顯反轉提升,其後逐個季度下滑,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

三、上市公司資產質量分析

從上市公司流動比例和速動比例來看,2011年是近三年的高點,2014年繼續回落。而資產負債率呈現相反的走勢,經歷了2011年的低點之後,2013年上升到43%,已接近了2009年的45%,2014年仍處在42.4%的高位。這與2013年以來醫藥板塊並購重組事件愈發頻繁有關。

而我們對流動負債和非流動負債的分析可以發現,2010以來年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流動負債占總債務比例持續下降,而非流動的負債率持續上升,長債可以克服短期的現金流壓力,在經濟運行不好時,少借短債換成長債可以減輕企業的財務支付壓力。

四、上市公司銷售分析

對於醫藥類企業來說,我們認為最重要的莫過於銷售及研發,而在中國目前的市場環境里,銷售甚至更重於研發,因此我們重點將銷售相關數據提出來做一簡單的分析,通過五年的數據分析,我們可以從下圖中看到,醫藥行業上市公司的銷售費用率從2011年的低點開始迅速上升,2014年有所回落。其中,醫療服務的降幅最大,主要是標的公司的大部分新建醫院已渡過市場培育期,其次是醫療器械、中藥、生物制品,只有化學制藥依然在上升,受新基藥目錄出臺的影響,大量藥企把銷售網絡覆蓋到基層市場,以應對招標,在2011年以來,銷售費用率提升顯著,2014年應該已達到高點,2015年有望企穩回落。相比之下,其他幾個行業的銷售費用率水平比較穩定,大部分控制在合理水平。

存貨周轉天數與應收賬款周轉天數

從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存貨周轉天數和應收帳款周轉天數自2010年以來都一直呈現上升的趨勢,說明醫藥行業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從單季度的數值來看,考慮到醫藥行業的銷售有一定季節性,年報的應收帳款周轉天數是全年的低點,但是一季度同比上升的趨勢還是非常明顯,尤其是2015年一季度大幅提升,這讓我們愈發關註醫藥企業的風險控制,從存貨和應收賬款的變化情況能夠幫助我們評估醫藥企業的生產銷售管控能力。

從細分子行業來看,中藥行業的存貨周轉天數快速增長,在2015年一季度達到了217天。相反,醫療服務的存貨周轉天數從2014年一季度開始持續下降,2015年一季度僅為57天,存貨周轉效率較高。

從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的數據來看,醫藥行業各主要子行業2015年一季度相較於2013年和2014年同期都有明顯的上升,但是值得關註的是中藥行業仍處在最低的水平。

綜上所述,從營運質量來分析,中藥和醫療服務表現最佳,仍然是我們看好的投資板塊。

估值與漲跌幅分析

從醫藥行業歷史估值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醫藥行業的估值在11年末隨著大盤的下跌到最低點到達最低點後,並沒有繼續跟隨大盤持續低迷而下跌,反而背離大盤在長達兩年時間里逐漸提高估值,截至5月5日預測市盈率已經為52.41倍,接近5年來最高。自2011年起醫藥/滬深300的比例在一路提升,進入2014年四季度醫藥行業估值略有回調,2015年一季度後又迅速提升並在一季度末有所回落。短期內雖然大盤無法反彈並持續低迷,醫藥行業可能有逐漸走低的趨勢但有望在年中有所表現。

從半年周期的漲跌幅榜來看,漲幅居前的既有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各種題材概念股也包含醫療服務/器械相關的白馬股,而跌幅居前的同樣包含一些業績不達預期的中小個股,這可能因為在整個經濟低迷的條件下醫藥行業有下行的趨勢有關。很多中小企業經營業績一般,卻依靠不同的概念炒作下獲得社會資金的青睞,因此漲幅較大。

五、行業推薦綜

上分析,我們列表如下,從全行業的角度來分看,各領域均保持穩定增長,但是在盈利能力方面,生物制品還是最強的。而從上市公司的角度來說,一季度化學原料藥、化學制劑和中藥板塊銷售毛利率和凈利率保持平穩;而醫療服務由於投資趨於理性而使得毛利率營業利潤率有所下降。而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雖然銷售毛利率和利潤率有所下降,但都是擴張初期市場鋪開的必然結果,其代表的是未來產業布局和投資的方向。另外,中藥和生物制品在一季度表現較為平穩,而且在低價藥目錄以及生物仿制藥鼓勵政策的不斷出臺,我們預計這兩個板塊的關註熱度將逐步提升。隨著近期藥價改革落地,有望帶來血制品行業的業績彈性。因此,我們推薦中藥、生物制品、醫療服務和醫療器械等板塊。




來源:國聯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684

泰淩醫藥(1011):2015醫藥板塊的黑馬股 萬事俱備東風已來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38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5-15 09:05 編輯

泰淩醫藥(1011):2015醫藥板塊的黑馬股 萬事俱備東風已來
作者:格隆匯 杜先傑


在港股IPO上市的醫藥股中,或許沒有一家像泰淩醫藥(1011.HK)一樣命運多舛。


泰淩醫藥於2011年4月在香港IPO上市,當時它同時是全國第一大疫苗分銷商(市占率超過20%,遠超第二名的中國生物集團)和全國第二大第三方藥品代理商(市占率僅次於康哲藥業),因此一度獲得資本市場廣泛關註。此次IPO由瑞銀,高盛兩家外資大行操刀,以預測市盈率25倍定價集資超過兩億美金,上市後TPG持股37.8%是大股東(上市前投資6000萬美金)。


但上市後藥品行業政策風雲突變——國家食藥監總局於11年泰淩上市同年相繼出臺新藥典,嚴控進口疫苗的準入,以及對地方疾病控制中心的撥款嚴格管制。這雙重嚴管政策對主營疫苗業務的泰淩幾乎是沒頂之災,直接導致上市後業績雪崩。


公司決定壯士斷腕。從2012年開始,公司逐步剝離主營疫苗業務,同時培育新的業務板塊。到2014年底為止,為了剝離疫苗板塊,上市公司三年一共產生了超過十億人民幣的重組和撥備費用。其間恰逢主要供應商葛蘭素(GSK)因為“賄賂門”重組其中國業務,拖累泰淩股價從上市時的HKD4.54跌到1塊以下。


過去三年,由於公司管理層專心業務重組,泰淩基本上從投資者的視野消失。這三年里,曾經的直接競爭對手康哲醫藥(867.HK)由於沒有涉足疫苗行業,輕裝上陣迅速轉型,已經發展為市值370億港股,市盈率高達40倍的中大型醫藥股。相比而言,泰淩醫藥現在市值只有18億港幣左右,由於2011到2013年都是虧損,市盈率也無從談起。


但是,諸多跡象顯示,在沈寂了四年以後,2015年極有可能是泰淩醫藥的業績迎來大幅反轉的一年,並為未來數年高速成長奠定基礎。我們大膽推測,公司正在迅速地從一家老牌疫苗和藥品分銷商,轉型成為以推廣自主新藥和第三方(複旦張江)創新藥為主業的綜合型醫藥集團。


一、重大事件回顧

首先,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公司過去半年來,在資本市場和業務層面發生的主要事件:


第一,2014年12月5日,大股東TPG 公告以HKD0.96悉數減持他們在泰淩醫藥持有的近2.2億股,套現約2.1億港幣,完全退出上市公司。TPG此次減持價格僅比上市後歷史最低價0.79高了出大約21%,行為反常。翻查HKEX紀錄,TPG僅在泰淩IPO時以招股價4.54減持了8600萬股,之後再無任何減持行為。


在2014年中報,泰淩正式宣布扭虧為盈,發出業績反轉信號。此時,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TPG為何會在黎明前夜,忽然以如此低價退出持有了超過三年的泰淩醫藥?


TPG當年入股泰淩的基金成立於08年,按行業慣例,他們具有10年投資周期,至今並未有退出壓力。公司其後還在2015年1月和2月相繼發布了2014年度業績盈喜,和國藥健康合資成立第三方醫藥平臺公司,獨家代理的里葆多中標進入浙江大醫保等一系列利好公告。根據常理,TPG如果確實計劃退出,完全可以在此時通過大宗交易以一個更合適的價格出手。無論從哪個角度看,TPG此時清倉泰淩都顯得非同尋常。


但此次配售仍有跡可循:一方面,我們發現TPG此次配售舊股選擇的是中資券商申銀萬國,而並非外資慣用的大行(如保薦人高盛和瑞銀)。而且,接盤方盡可能分散持股以低於5%,避免披露身份。根據我們的經驗,接盤方應該是申萬引薦的內資機構或大戶。從買方角度看,泰淩當時市值僅10億港幣,流動性非常低,能夠大膽一次投入2.1億港幣入股的很可能是國內有名的行業投資專家,對泰淩的業務前景有相當信心。另一方面,從交易的角度看,以2.1億的成本入股10億市值的上市公司,除非公司股價成長數倍以上,否則買方根本無法通過二級市場減持退出。


第二,2015年1月13日,泰淩公告以每股港幣1.05配售2.16億股新股給不少於6名承配人,集資超過2.2個億。這次配股和上次TPG的減持一樣,仍然由申銀萬國作為配售代理。


翻看泰淩的歷史記錄,公司自2011年上市以後,完全沒有進行任何的集資行為。但這次短短一個月時間內,總共4.3億全新資金流入上市公司,而且極為低調。我們推測這4.3億背後的投資機構,TPG以及上市公司三方之間可能早有預謀。


披露易再次透露了一條重要信息:此次配售新股引入了一位持股超過5%的個人股東,名為楊宗孟(配售買入6200萬股,總持股數達到6350萬股)。我們調查發現,楊宗孟頻繁出現在多個走勢活躍的A股和港股上市公司的十大股東名冊中,此人很可能是一位隱形的資本運作高手。


以楊宗孟通過配售入股的複旦張江後為例,楊以1塊成本購入8000萬股占比8.75%,目前已漲至6塊以上。楊賬面收益超過5億港幣,收益率超過5倍。根據我們觀察,楊的操作風格是長線重倉,捕捉超額收益。如無意外,楊此次低調入股泰淩醫藥,可能對公司已經有了一系列長線規劃。就二級市場股價而言,自楊入股以來,泰淩不僅已經上漲30%,而且流動性大為改觀,公司也開始積極與資本市場展開互動。


第三,2015年1月15日,泰淩公告授出4100萬股購股權(行使價為每股港幣1.2元),除了大股東吳鐵列明獲得分配400萬份,我們推測其余大部分授予了內部核心骨幹作為股權激勵。在業績反轉前夕,在股價仍在低位時,公司及時通過股權激勵綁定骨幹員工,無疑是對經營具有相當信心。


最近有一個我們親身經歷的案例,與泰淩情況極為類似:中國光纖(代碼3777.HK)在2013年7月股價低迷時授出7600萬份期權給中高層管理人員,並在2013年9月低價配股,其後隨著業績快速增長,股價在一年內從港幣1.2上升到了最高的2.9元左右。以中國光纖為例,我們推測泰淩醫藥在2015年同樣具備業績和股價同時起飛的潛力。


第四,2015年2月4日,泰淩公告和國藥(1099.HK)旗下的國藥健康實業(上海)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合資公司,註冊資本2000萬人民幣,其中國藥健康占股60%,泰淩30%,管理層10%。公司致力於打造為中國國內實力強大的第三方藥品營銷公司。


眾所周知,國藥集團名列內地國資委國企改革試點名單之一,因此不排除此次國藥與泰淩成立合資公司是國藥進行所有制改革的一次“試水”。更重要的是,合資公司主營的第三方藥品銷售平臺直指行業第一康哲醫藥——國藥的優勢是後端配送能力,泰淩則擁有4000多家醫院的完善銷售網絡,兩者強強聯合抗衡康哲,共同捕捉第三方藥品推廣平臺這一高端價值鏈的戰略發展機會。根據HKEX歷史記錄,早在13年國藥和泰淩就曾計劃成立疫苗和冷鏈合資公司,雙方淵源已久,只是由於泰淩當時忙於重組未能成事。此次借國企改革的東風,雙方“成功聯姻”的概率大增。


我們認為,與國藥成立合資公司對於泰淩醫藥最大的意義在於,在當下轉型為醫藥研發與生產以及創新類藥品(主要是和複旦張江的合作)的推廣的關鍵階段,如果繼續獨自開展第三方藥品推廣業務,既會影響上市公司毛利率也會占壓資金。但一旦借助國藥的平臺,不僅能盤活現有渠道資源,而且可能在做強做大的過程中分享利潤,長期看甚至還能利用這一渠道推廣自有藥品。我們大膽預測,合營公司的規模絕不會停留在區區2000萬註冊資本,參考康哲醫藥,該平臺的長期發展模式應該是由實力強大的資金方出資收購原研藥進行推廣。長遠看,這一平臺在業務上可能是泰淩醫藥的重要增長來源,在資本市場則可能是股價發酵的重要催化劑。

第五,2015年2月10日,泰淩公告其獨家代理的複旦張江的里葆多中標為期兩年的浙江省大病醫保產品。由於浙江是醫保大省,這次中標對於里葆多在浙江的銷量將有大幅提升,而且對進入其他發達省份(里葆多畢竟是高價藥)的醫保可能也有指導作用。如無意外,這一公司主要產品在2015年將再次實現放量發展。


根據我們調查,里葆多對揭示泰淩和複旦張江之間的紐帶有重要啟示意義。泰淩早在2011年便以2000萬人民幣代價向複旦張江簽下了8年的獨家代理合同,當時里葆多市場前景並未明朗,泰淩醫藥就主動與複旦張江合作,簽訂並實現了銷售目標,至今里葆多已經為複旦張江貢獻了50%的年度利潤。由此可見,雙方合作已久,從中報管理層回顧中可以預見,2015年泰淩醫藥和複旦張江在新藥銷售上仍有深入合作空間。


通過總結公司近期一系列行動,我們判斷泰淩醫藥2015年有以下幾大亮點值得關註:


1. 由於複旦張江大股東的入股,我們推測泰淩醫藥和複旦張江可能展開進一步合作。首先在銷售層面,在里葆多的基礎上,泰淩可能獲得複旦張江後續新產品的代理銷售權。其次,考慮到泰淩轉型為醫藥研發生產企業的願景,不排除雙方合作延伸到藥品開發層面。


2. 新進入的投資者投入了4.3億資金進入泰淩。該批投資者我們認為不僅專業,對泰淩的業務有信心,而且熟悉資本市場。隨著股價穩步上升,相信資本運作層面的布局也會逐漸清晰。

3. 泰淩醫藥和國藥的第三方藥品推廣平臺將是一次戰略性長期合作,該平臺和泰淩自有產品的協同效將逐漸發揮出來。

4. 管理層激勵機制已經落實,2015年將是管理層集中精力打造業績的一年。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泰淩現有產品和未來即將上市的產品。


二、核心產品介紹


泰淩醫藥目前有四大核心產品,分別是與複旦張江簽約,獨家代理銷售的里葆多,以及三大自有品牌產品:舒思,氨溴索和喜滴克。


(1)里葆多:


通用名“鹽酸多柔比星脂質體註射液”,由複旦張江生產,自09年7月上市以來一直由泰淩醫藥獨家代理銷售。里葆多是脂質體包裹阿黴素,它大大降低了阿黴素的副作用,其抗腫瘤譜廣,適用於血液腫瘤、淋巴瘤、實體腫瘤如乳腺癌、婦科腫瘤,是是眾多腫瘤化療方案配伍中必不可少的關鍵藥物。


相比市場同類產品,里葆多具有2大關鍵優勢:


a. 安全性好:它克服了遊離的阿黴素藥物心臟毒性大的缺陷,其他如脫發和嘔吐等毒性反應明顯減少;


b. 療效更好:能夠持續向腫瘤組織聚集,腫瘤局部藥物濃度更高,抗腫瘤活性更強,並能部分逆轉以P-gp膜蛋白泵為主導的多藥耐藥。


因此,過去三年里葆多的銷售額複合增速高達200%,據2014年IMS統計,里葆多市場份額在同類產品中達到80%以上(另外兩家合計低於20%)。根據泰淩2014年報表,里葆多實現了超過120%的增長,銷售金額超過2.6億人民幣,總銷售量在50000瓶以上,毛利率維持在74%左右。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公司於2015年2月公告里葆多正式獨家中標進入浙江大病醫保目錄(為期2年)。相信憑著先發優勢,里葆多可能在未來其它省市招標中將獲得更多中標機會,而包括浙江在內的沿海省份均是相關腫瘤的高發省份。因此,我們預計里葆多在2015年繼續維持高速增長應該是大概率事件。唯一的不確定性是,中標醫保後價格下降對毛利率的影響幾何,這需要生產商複旦張江和泰淩醫藥共同研究解決。


(2)舒思:


通用名“富馬酸喹硫片”,由泰淩醫藥的全資子公司蘇州第一制藥獨家生產和銷售。該藥適應癥是治療精神分裂癥及抑郁癥。據媒體報道中國目前有各類精神分裂癥患者8000萬,其中1600萬癥狀明顯,危害家庭及社會,需長期治療。


作為奎硫平類藥物具獨特優勢在於:


a.安全性好如EPS發生率極;


b.其不同劑量針對疾病不同,如大劑量針對精神分裂癥,小劑量治療抑郁癥。


c.對抑郁癥具有雙向情感障礙治療效果


該藥原研藥為思瑞康,來自世界制藥巨頭英國阿斯利康公司。舒思是國內僅有的兩個斯瑞康仿制藥之一(另一為湖南洞庭藥業的啟維)。舒思在國內市場上被作為治療精神分裂癥的一線藥物,已經全面進入國家及各省市的甲乙類醫保目錄。根據我們調研,舒思過去三年收益複合增長率穩定於15%左右。2014年銷售增長50%,達到7600萬人民幣。泰淩蘇州第一制藥具有生產5mg至300mg不同劑型的證照。


從IMS 2014Q4可知,相關藥物年度市場規模高達45億人民幣,而原研品種思瑞康由於種種原因將由國內公司代理銷售,目前增速基本停止。舒思的市場份額在三個同類產品中增長最快達15%,超過中國藥品總增長。除此之外,在適應癥的縱深拓展上,相比康哲已有的黛安神,舒思的副作用和藥效也具有明顯優勢,市場空間同樣廣闊。我們預計2015年舒思的收益增速起碼不低於2014年,將輕松突破1億關口。由於中國當前的政府主導的招標政策,舒思價格有下降趨勢,但相比較原研和同類仿制品價格均不高,相信毛利率影響有限。


(3)氨溴索:


通用名“鹽酸氨溴索”,適用於伴有痰液分泌不正常及排痰功能不良的急、慢性肺部疾病,以及早產兒或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癥(IRDS)的治療。


氨溴索由泰淩醫藥全資子公司蘇州第一制藥廠生產和銷售。該藥的最大優勢在於不良反應較少,因此已經在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及軍區醫院基藥目錄中標,而且覆蓋基層鄉鎮社區醫療機構。


鹽酸氨溴索屬於市場成熟品種,國家生產同類藥品的藥企共40余家,其市場特點是,市場需求量巨大,據IMS2014年Q4數據統計,AMBROXOL市場需求達41億人民幣,其原研藥沐舒坦連續多年為中國10大銷量的品牌之一,2014年銷售量接近12億人民幣,國內有40多家生產企業,蘇州第一制藥廠排名5年來穩定在排名第七,根據我們了解該藥生產線已經滿負荷生產,年均產量約4000萬單位,過去三年收益複合增長率約10%,在2014年達到5000萬人民幣,相信2015年仍將維持相似增速。未來的最大的看點是,泰淩可能考慮與其它大型藥企合作擴大產能,共同生產和銷售氨溴索,那麽不遠的將來可能成為公司另一潛在利潤增長點。


(4)喜滴克


通用名“尿多酸肽註射液”,屬於國家1.1類新藥,公司具有自主產權和專利保護,將於2015年年底上市。它將是泰淩2015年以後最重要的利潤增長引擎。


從喜滴克的研究起源看,早在1975年,美籍華裔生化科學家廖明征博士發現了甲基轉移複合酶在癌細胞分裂起的關鍵作用。其後通過和波蘭醫生的合作,他進一步發現尿液里有一種物質尿多酸肽(CDA-II)可以抑制癌細胞中的甲基轉移複合酶。其抗癌原理是通過選擇性抑制腫瘤細胞中異常甲基轉移複合酶的活性,誘導癌細胞分化和雕亡。


(上圖:喜滴可作用腫瘤細胞機理)


喜滴克的制作來源是從男性新鮮尿液中分離提取、純化的一組天然活性成分,再配置成的全新非細胞毒抗腫瘤制劑,主要成分包括3-羥基苯乙酸、苯乙酰谷氨酰胺、馬尿酸、5-羥基吲哚乙酸及小分子肽等。喜滴克去甲基化治療是當前繼腫瘤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後全球腫瘤治療的又一熱點喜滴克應用於晚期乳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從產品療效看,喜滴克最大的優勢是:


a. 全球唯一對血液和實體瘤均有效的腫瘤誘導分化劑;


b. 安全性良好,沒有所有化療藥物的毒性;


c. 與化療藥物合用療效更好。


除此之外,喜滴克已經進入9個省市的醫保目錄。考慮到中國目前發病率上升最快的兩大腫瘤就是乳腺癌和肺癌。相信患者大量增加是喜滴克的市場機會。


除此之外,我們還了解到喜滴克另一適應癥骨髓增殖異常綜合癥(MDS)也有望被國家走綠色通道批準,而目前MDS早期無特效藥物治療,中晚期化療,晚期僅能對癥處理如輸血等,存在巨大的市場空間。如此適應癥的批準將為泰淩進軍治療MDS領域,為後續產品立足血液疾病領域建立里程碑。


綜合而言,我們有理由相信,在2016年喜滴克將是泰淩醫藥盈利的有力保證,屆時很可能與里葆多共同成為公司兩大支柱腫瘤產品。


三、公司股價和增長:


泰淩醫藥自2011年4月上市以來,股價從IPO時招股價HKD 4.54跌至最低約HKD 0.68,當時一個大的背景是泰淩進行業務重組剝離疫苗業務,以及香港整體醫藥板塊被基金低配。在2014年中報發出“虧轉贏”反轉信號後,至今已經回升至HKD1.4左右(發文前兩天再拉升至1.5),市值HKD 18億。我們認為,作為一只擁有自主新藥(包括1.1類國家新藥)和第三方創新藥,以及明確業績高增長預期的港股主板醫藥公司,股價僅位於“1元股”是極為罕見而且不合理的,市場必將進行合理修複。


從藥品布局看,里葆多和舒思的增長預期十分明確,氨溴索受限於產能將保持穩定,2015年“虧轉盈”後業績繼續高速成長毋庸置疑。未來的焦點是,和複旦張江在里葆多以外的藥品還可能展開縱深開發;與國藥控股和四環醫藥在分銷渠道上乃至資本市場,都明顯有開展創新型合作的跡象。尤其是在1.1類新藥喜滴克上市後,與大型藥廠綁定銷售將是泰淩未來三年業績的重要保證。除此之外,還有隱藏在背後的前期基金大股東TPG,我們都將密切保持跟蹤和研究。


(作者供職於:杜克資本管理有限公司)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以上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51

医药股有望迎来蜜月期 证券市场红周刊

http://xueqiu.com/2994748381/44247928
证券市场红周刊 作者 刘晓旭

  医药行业重磅政策近期密集出台。继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并决定于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后,有关医疗改革方面的政策,如《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与2015年重点任务的通知》等陆续出炉。在诸多利好政策驱动下,医药股有望迎来蜜月期。

公立医院改革进入深水区

  “2015年是医药行业变革的一年,一系列改革方案目的在于破除以药养医,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匿名研究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医药行业受政策影响很大,从目前政策的不断加码中可以看出,相关部门的积极态度将变革推向更为深入的层面。2015年以来,随着互联网医疗(售药)政策落地、关于干细胞、基因测序试点工作快速推进,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快速铺开,包括智慧医疗、医药电商、基因测序、免疫治疗等新概念遍地开花。

  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等医改核心措施的推进,围绕着医院涌现的一些新业态也受到市场的关注。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収〔2015〕33号),这是继《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关于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出台之后,对2015~2017年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全面部署。此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在2014年1300多个试点县的基础上,2015年将推广到全国近3000个县9000多家医院,以破除以药补医,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调整、人亊薪酬、医保支付等为重点。

  对于此次改革,平安证券认为可从三大类八个方面挖掘其中的投资机会,第一类是从承接县级公立医院整合与转型角度:区域医疗服务平台的信邦制药(以贵州肿瘤医院为核心)、佐力药业(积极介入德清三院合作办医);专科医院的通策医疗(口腔与辅助生殖)、爱尔眼科(眼科)、和佳股份(康复等)、南京新百(养老)。第二类是从医保控费角度:涉及医疗服务中心的迪安诊断(检查检验中心)、麦迪电气(病理诊断中心)、华润万东(医学影像中心);医保控费相关的海南海药(重庆亚德)、海虹控股、瑞康医药;慢性病管理的福瑞股仹(慢性肝病管理O2O)、乐普医疗(心血管全产业链闭环);国产创新药和医用耗材的恒瑞医药、鱼跃医疗、理邦仪器。第三类是从分级诊疗网络建设角度:县级医院及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卫宁软件(医疗信息化龙头)、运盛实业(专注基层医疗信息化的融达信息);进程医疗及网络医院的运盛实业、宜华健康。

民营医院迎来发展机遇

  民营医院建设也在快马加鞭。随着政府不断加大医药领域的改革力度,特别是今年国务院发布《医疗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明确提出了要给民营医院留足发展空间,在2020年前每千人床位数实现300%的增长目标,这给民营医院发展留下想像空间。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4年工作总结和2015年重点工作任务》中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非公立医疗机构,加快推进非公立医疗机构成规模、上水平发展。由此,民营医院也将迎来主题性投资机会。本周福瑞股份、马应龙、信邦制药、重组成功的澳洋科技等民营医院概念股已是异军突起。

  记者了解到,目前民营医院可分为三种类型:准入门槛低的专科医院、提供差异化服务的高端医疗、特定条件下的综合性医院。由于低壁垒和可复制性,民营医院的专科连锁实现了快速扩张。虽然目前整体而言依然是公立医院占据绝对比重,但是民营医院在专科领域的占比却要超过公立医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科医院单个医院体量相对较小,政府方面对此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公立专科医院难以得到明显的政策倾斜,民资进入门槛相对于公立医院要小很多;其次,专科医院扩张易于形成品牌效应。而公立医院由于存在明显的地域性,扩张相对困难。以爱尔眼科为例,公司在上市之初仅有19家连锁医院,上市之后保持每年5~10家医院的速度进行扩张。与之相对应,金陵药业所收购的对象为综合性医院,单从体量而言,综合性医院要远远大于眼科医院,同时,从收购金额也可以看出,专科医院连锁扩张对于资金的要求远小于综合性医院。

  所以,对于民营医院建设这一块,业内人士建议从三方面把握其中的投资机会:民营医院中的专科医院和综合性管理医院集团受益最大,相关的医院服务和外包诊断公司也有望受益;公立医院改革带来的医保支付改革和破除养医,为相关的医疗信息化公司带来发展的契机;基层医院服务职能的转换,带动康复护理类的医疗器械公司的发展。

  “民营医疗将是未来3年至5年持续性的主题。”国泰君安认为,在大型医疗集团逐渐成形、中小医院快速扩张的过程中,具有资源优势的公司将会成为胜出者。对于上市公司来说,资源优势主要来自于两方面:1,背靠较大的集团,具有资金或者资源方面的优势;2,具有医疗行业相关资源,能够产生持续性与协同性。此类资源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意味着在涉足医疗服务时将具有较强的可复制性和业务弹性,将享受较高的估值。具体相关受益公司有:北大医药(背靠北大医疗产业集团,北大医学院旗下拥有8家医院)、复旦复华(复旦大学在上海等地拥有10家医院)、千红制药(进入常州医疗服务领域的起点)、恒康医疗(通过收购兼并快速进入四川医院领域)等。

  迪安诊断5月8日公告称,公司拟使用自筹资金不超过6000万元与深圳高特佳共同发起成立专项产业基金,该产业基金将专注于医疗大健康相关领域的产业整合和战略投资;和佳股份也于4月17日与郑医管理公司合作设立营利性康复医院,进军医学康复产业。公告称今年公司将继续投资建设高水准康复医院旗舰店,未来计划打造100家连锁康复医院。并于2015年4月29日与美国犹他大学医疗集团就向和佳股份提供康复方面的全方位合作等项目签订了《合作框架意向书》,这为公司未来打造连锁康复医院的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互联网医疗主题热贯穿2015年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即把互联网运用到传统行业中,如互联网+医疗。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原有的医疗模式进行改变,使原来医院、医生、病患多方之间的信息孤岛有效地连接起来,有利于医疗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将促进全国医保信息化统一平台的建立、实现医保控费的细化。而在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中,国家已经提出了要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据申万宏源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约为70亿美元,中国为30亿人民币。其中我国移动医疗市场未来将保持高速发展,至201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亿元,未来三年年复合增长率超过80%。

  “互联网医疗正在改变医药流通行业的传统模式,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推广自己的产品,销售能力也将大大提升。”业内人士表示,医药电商、传统药店的互联网改造将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未来具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国家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在5月13日新闻发布会上也指出,要提出推动健康大数据应用,必须逐步转变服务模式。积极推动开展远程服务和移动医疗,逐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内容以及方式,做好上门巡诊等健康延伸服务。

  记者注意到,目前,A股市场上涉足互联网医疗的上市公司已不在少数。如康美药业今年以来紧紧抓住医药电商政策全面松绑和互联网医疗快速崛起的市场契机,全面推行“互联网+”战略,迅速布局和提升医药电商和互联网医疗业务;卫宁软件与上海六院合作打造糖尿病管理APP康信,向综合型控费厂商迈进,其在浙江、吉林等地打造分级诊疗、慢病管理、医药联动的互联网医疗生态体系,是商保的最直接受益者;东华软件的健康乐APP以就医流程优化与轻问诊平台切入,并积极开展与线下实体医疗资源的合作;万兴新锐在医保支付以单病种付费为主体的前提下有望以此来切入医保控费领域。

  “互联网医疗主题将会贯穿2015年全年,相关个股有望轮流表现。”兴业证券认为,在目前医改大背景下,具备强大执行力和业务模型创新能力的医药商业企业已经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如瑞康医药、嘉事堂等;如果不愿意追涨,可以关注目前涨幅不大,但既有行业地位稳固,同时又积极介入慢病管理等互联网医疗业务的企业,如乐普医疗、鱼跃医疗、翰宇药业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363

白雲山和九州通擬共建醫藥雲商網上賣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7823.html

白雲山和九州通擬共建醫藥雲商網上賣藥

一財網 王蔚佳 2015-05-14 10:28:00

廣藥白雲山集團主要提供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包括但不限於白雲山鐵瑪)供醫藥雲渠道銷售,是醫藥雲渠道建設的產品生產商;九州通提供醫藥電商渠道分銷網絡資源,實施白雲山鐵瑪等系列產品銷售的結算、配送等,作為醫藥雲渠道建設的分銷商;賽柏藍提供實施白雲山鐵瑪等系列產品銷售的醫藥領域的相關粉絲資源和基於微信移動互聯技術條件下的移動入口,作為醫藥雲渠道建設的營運商。

5月14日上午,廣藥白雲山集團(600332.SH)、九州通集團(600998.SH)、賽柏藍三方在上海宣布聯合投資布局移動互聯網醫藥雲商——三方擬共同投資設立獨立法人實體“醫藥雲商公司”,以推進、完成系列雲商項目的落地、實施、推進與發展,並將公司發展成為創新模式的醫藥移動互聯網運營公司。

目前,廣藥在最新的中國醫藥工業序列中排名第一,九州通是中國最大的民營醫藥物流企業,而賽柏藍則是醫藥行業訂閱數和影響力最大的公眾平臺。

《第一財經日報》14日從會議現場獲悉,三方合作將重點將“微商”升級為“醫藥雲商”,即通過醫藥雲渠道建設,將醫藥生產商所生產的產品與醫藥電商夥伴的戰略合作,歸攏線上渠道,實現線下傳統醫藥分銷網絡與線上醫藥電商分銷網絡的互聯互通,包括線下的批發、分銷、倉儲、配送,線上的自營網店平臺、第三方平臺、微商等各類可實現有效銷售的銷售端有效覆蓋,形成雲倉儲、雲配送、雲分銷、雲服務,達到醫藥雲渠道全覆蓋醫藥雲終端。

“白雲山出產品,九州通有網上銷售的資質,而賽柏藍高質量的活躍20萬用戶可以轉化為未來最具含金量的平臺用戶基礎。” 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賽柏藍首席顧問牛正乾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透露。

他進一步解釋說,醫藥雲渠道建設指生產商所生產的產品通過與醫藥電商夥伴的戰略合作,有效實現線下傳統醫藥分銷網絡與線上醫藥電商分銷網絡的互聯互通,包括線下的批發、分銷、倉儲、配送,線上的自營網店平臺、第三方平臺、微商等各類可實現有效銷售的銷售端的有效覆蓋。

據了解,三方最先合作的品種是廣藥白雲山集團白雲山和黃中藥的“白雲山鐵瑪”等系列產品,這一產品也是其醫藥雲渠道中創新銷售模式的核心產品。

合作中,廣藥白雲山集團主要提供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包括但不限於白雲山鐵瑪)供醫藥雲渠道銷售,是醫藥雲渠道建設的產品生產商;九州通提供醫藥電商渠道分銷網絡資源,實施白雲山鐵瑪等系列產品銷售的結算、配送等,作為醫藥雲渠道建設的分銷商;賽柏藍提供實施白雲山鐵瑪等系列產品銷售的醫藥領域的相關粉絲資源和基於微信移動互聯技術條件下的移動入口,作為醫藥雲渠道建設的營運商。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關於中國醫藥電商的研究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網上藥店2011年銷售總額不足4億元,2012年增長到16億元,增速達400%;2013年39億元,增速也超過200%,發展潛力巨大。

在項目推進過程中,還將借助線上、線下資源,啟動“眾合創業”計劃,即在國家提出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下,創造低門檻落地醫藥行業的創業、創新,推動更多的人通過項目參與。

事實上,今年2月,白雲山曾宣布與九州通旗下電商平臺“好藥師”正式結成首份“雲渠道”戰略合作協議,將白雲山“中藥偉哥”的“鐵瑪”產品的銷售放在好藥師平臺,雙方將就會員、供貨、預算費用等資源進行深度交叉支持。

而白雲山曾公開表示,預測這一產品預計在未來幾年內將形成5~10億銷售,並成為其旗下主力產品。

除上述投資項目簽約以外,14日上午,廣藥白雲山集團、九州通集團、賽柏藍還就具體的首個雲商項目合作進行了簽約儀式——項目涉及廣州白雲山和記黃埔中藥有限公司“白雲山鐵瑪”產品經銷的“雲渠道、雲終端、O2O、微創業”等一攬子創新商業模式打造。

“相比其他行業,醫藥行業的互聯網發展是整體滯後的,但是發展速度卻是很迅速的。”昨日,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副會長牛正乾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醫藥電商的政策紅利正在快速到來,整體行業發展將在未來兩三年內實現爆發。

公開數據顯示,美國網上藥店的銷售規模已經占到整體銷售規模的30%左右,這一數據在日本、歐洲則分別為17%和23%,而相比之下,中國不足0.5%的數字顯然市場潛力巨大。

編輯:陳姍姍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4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