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國先鋒醫藥(1345):有望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14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8 10:47 編輯

中國先鋒醫藥(1345):有望進入新一輪高速增長
作者:李博
里爾統、戴芬將會成為2015年催化劑
里爾統為意大利阿爾法韋士曼公司生產的註射用磷酸肌酸註射液,主要用於治療缺血性心臟病。在2013年,磷酸肌酸位列中國醫院終端化學藥品銷售第七位,心血管藥物銷售第二位。公司於2012年得到授權在中國大陸指定的五個省份銷售該產品。直到2014年12月,公司與阿爾法韋士曼公司簽訂協議,成為里爾統在中國的獨家進口、銷售和聯合推廣代理。換句話說,2015年將成為里爾統銷售爆發元年。我們預計該產品在2015年的銷售額有望達到8950萬人民幣,同比上升大約420%,成為公司的另一主力核心產品。
另外,戴芬的銷售在2015年也會有所突破。受部分區域銷售渠道的調整,戴芬在去年上半年的銷售下滑明顯,同比減少12.9%,全年銷售為1.14億人民幣,同比減少3.6%。我們看到渠道整合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經在2014年下半年得以消除,我們預計該產品在2015年的銷售將會達到1.34億,同比上升大約18%。

公司對現有分銷產品的控制力度不斷增強,未來有望脫胎於綜合醫藥服務商,逐步打通產業鏈
我們認為,市場對中國先鋒醫藥的理解不應該僅停留在綜合性營銷服務商的階段。事實上,公司的核心產品已經同制藥廠形成共生的關系。例如:

(1)同愛爾康的關系:公司自1996年成立以來就一直為全球最大眼部保健公司愛爾康提供眼科藥品渠道管理服務,並且是該系列產品在國內提供渠道管理服務的唯一供應商。作為愛爾康產品的競標主體,先鋒醫藥致力於提供產品在各省的競標服務,並負責愛爾康覆蓋醫院之外區域的推廣工作。先鋒醫藥已經與愛爾康合作接近20年,我們認為這是向上遊滲透的一種表現,即愛爾康已經不太可能脫離公司進行銷售;

(2)投資Covex:先鋒醫藥在2014年收購Covex大約68.6%的股份並對其債務進行重組,後者主要從事長春西汀原料藥(先鋒醫藥的產品之一)的生產。

(3)投資NovaBay: NovaBay為公司產品紐儲非的生產商。先鋒醫藥於2012年獲得紐儲非在中國及若幹東南亞市場的獨家銷售權。截止2014年年底,先鋒醫藥已收購NovaBay大約15%的股份,進一步穩定其代理權。以上兩個收購可以看做先鋒醫藥向上遊藥品領域滲透的表現;

4)投資Q3:當前先鋒醫藥擁有大約Q3公司33%的股權。Q3公司主要從事醫療器械的設計開發和制造。該投資可理解為先鋒醫藥向上遊醫療器械端滲透的表現。
在下遊方面,隨著中國醫療改革的進行,中國先鋒醫藥一直在積極致力於探索延伸下遊產業鏈的業務模式。
近年來,中國大陸地區醫療體制改革進程不斷加深。隨著政府廇管部門對上下遊醫療資源的不斷開放,民營資本進入醫療領域的範圍得到不斷擴張。作為醫藥營銷的行業領先企業,我們認為先鋒醫藥會借助當前醫藥營銷服務商的角色,進一步打通上下遊,開拓產業鏈。

時勢造英雄:滬港通擴容/深港通開放助力北水南下,加速行業先鋒估值提升
我們認為,深港通的開通幾乎已成定局,屆時大陸資金將進一步湧入香港市場。此外,未來滬港通還會有可能擴容至中下盤,加速提升港股市場中部分股票估值。我們認為,港股市場中小市值、高增長、低估值類醫藥股將會在下半年迎來新機遇。作為小市值、高增長、低估值類醫藥股典型代表之一,中國先鋒醫藥(1345HK)將會迎來新一輪機遇。

*小市值:截止5月27日收市價,公司市值僅為71.2億港幣,在香港醫藥市場中屬￿小規模標的*

高增長:我們預測,公司在2015年的純利將會達到約3.3億人民幣,同比上升約25.2%。在2015年醫藥行業整體保持14%-15%增速的大預期下,上述增長大幅領先市場同類公司(見圖1)

低估值:結合公司5月27日的市值以及我們對其2015年盈利水平的測算,先鋒醫藥在2015年的市盈率大約為17.4倍。

核心產品增長預測:

我們預計2015年的整體收入同比增長20.7%至人民幣18.6億元,理由如下:

*愛爾康:在2014年,基於對內部風控管理的需要,愛爾康公司減少了其部分學術推廣活動,並控制了部分銷售費用。但這一情況已在愛爾康2015年全年銷售計劃中得到緩解,其在2015年的學術推廣活動會繼續得到增強。我們預測愛爾康系列產品將會在2015年至2017年期間保持每年15%的穩定增長

*戴芬:受去年渠道調整所影響,該產品在2014年的銷售額下降3.6%;我們預測由渠道調整所致的影響將在2015年消除,該產品將保持全年18%的增長速度

里爾統:2015年為先鋒醫藥獲得里爾統全國分銷權的第一年,受益於此,我們預計里爾統在2015年的銷售額將會達到約8950萬人民幣,同比上升420%*

長春西汀原料藥:受仿制藥低價競爭和部分省份棄標減少采購量影響,我們預測該款產品的銷售於2015年將會同比減少大約5%

*器械類產品:根據公司在今年前四個月的銷售表現,Wavelight鷹視激光手術系統的銷售低於預期,帶動整個器械類板塊的銷售下調;另外,紐儲非的銷售將會達到大約2200萬人民幣的銷售額。我們預期整個器械板塊在2015年的收入將會達到大約1.9億人民幣,同比下降6%

此外,受益於公司對銷售開支和行政開支的控制、應占聯營公司虧損的下降以及政府補貼的上升,我們預測先鋒醫藥在2015年純利的增長速度會超過收入的增長速度(純利增速:25.2%;收入增速:20.7%),屆時純利將會達到大約3.3億人民幣。同時,我們預測公司在2015年的EPS將會達到每股人民幣0.246元。

估值:

在業務模式上,先鋒醫藥(1345HK)和康哲醫藥(867HK)極其類似,二者都是致力於海外進口藥品於大陸的市場推廣工作,並且兩家公司都開始不斷向上下遊滲透,全產業鏈的發展模式漸露頭角。此外,我們認為,在深港通開通和滬港通擴容的大背景下,先鋒醫藥的模式能夠進一步得到投資者的認可、估值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但我們需要註意,先鋒醫藥在銷售規模、產品結仄以及藥品區分度上同康哲醫藥相比仍有差異。

參照香港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對應2015年的平均市盈率(包括其主要可比公司康哲醫藥於2015年的估值水平),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後,我們認為先鋒醫藥(1345HK)於2015年的合理估值水平應為21.4倍。



來源:交銀國際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34

從綠葉制藥並購失敗思考複星醫藥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823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6-4 17:41 編輯

從綠葉制藥並購失敗思考複星醫藥
作者:chris_jiang2002

五月初,曾經在路演過程中向公司提問,為何不采取並購策略,大舉並購國內醫藥同行,人為制造巨無霸?這個無腦簡單問題的邏輯在於,複星+恒瑞=中國藥企一哥。實際上我看醫藥多年,這個邏輯並非無腦。如果對照美國的情況,目前1000億美元市值以上的歐美大藥企無不依靠並購來擴大規模,消滅對手,做大市場。熟悉歐美制藥業的朋友應當都看到這種靠並購來發展的模式。舉個例子,這個例子是沒有成功的,但卻是全球最大的一個並購。2014年5月,輝瑞公司宣布放棄並購英國大藥企阿斯利康。這一並購的金額是1170億美元,即7254億人民幣!如果達成協議,則輝瑞+阿斯利康的總市值是什麽概念?那將是全球最大藥企!我估算,合並以後的公司,僅研發費用支出一項就可以將我國一些上市大藥企的全年營收給杠了。在醫藥行業,我一向喜歡這種並購。複星集團一路的收購也是讓人興奮的。

梁總在答複為何不並購中國藥企的問題時指出,問題在於價格過高。之後宋總進一步透露了複星遭遇到的案例,國內的醫療機構坐地起價,出爾反爾。我們看到,並非複星不願,而是恪守投資紀律和估值原則,不做牛市的冒進買進。

從其他方面來看,還有幾點複星醫藥沒有狂飆並購:

一,去年公司宣布投入50億大搞藥品研發,則十年的投資規劃已經明確,特別複藥旗下的複宏等栽培了數年的研發品種即將結出果實,2017年會逐步展現。那麽這種情況下,高價收購國內藥企的必要性降低。

二,複星醫藥最近采用了收購國外的醫藥標的,也是睿智而具戰略眼光的。包括了收購Ambrx以及Scanadu。盡管屬於初創公司,但產品前景很好。這些項目是可能具有大爆發和顛覆性的項目。

三,最近我與一些藥企和醫生談,發現各個藥企之間的研發文化、研發實力差距很大,人才結構迥異。複星如果收購國內的藥企,整合是一個不容易的工作。即使能夠整合,又有多少價值?實際上整個中國制藥業就是一個巨大仿制藥廠,往難聽點說就是山寨。最近印度總理訪華,再次呼籲習大大放行印度藥品入華。若真敞開這麽幹,讓印度價廉質優的藥品洪水湧來,至少數百家藥企要關門吧。

四,不並購藥企,轉向並購醫療服務、醫院、器械,這也是複星醫藥正確的戰略。如果在歐美,你一個醫藥企業去並購醫院,邏輯上就會讓人覺得不務正業。然而在中國這個扭曲的醫療市場,並購醫院卻成了不二之選。相信研究醫藥的朋友都懂得原因。目前看,獲得下遊資源越來越重要,打造藥+器械+終端醫院+互聯網的醫療閉環極端重要。說白了,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多擁有一點定價權。說遠了,只有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在中國醫療社會化浪潮里面先布好局。這個模式是複星醫藥競爭力的核心。

實際上今日主要想讓醫藥股愛好者看一個案例。綠葉制藥放棄並購嘉林藥業,股價高位跌40%,惠里基金損失巨大。

綠葉是一個長期依靠並購而壯大的藥企,這一點與複藥雷同。但本次並購發生的時間點是2014年初醫藥股業績火紅時期,股價也處於最高位。綠葉提出39億的高價要約收購嘉林藥業。當時,這個出價震動醫藥界,推高了整個行業的估值,也導致其他藥企放棄正在談判的項目。經過近一年來的招標價壓價,行業回歸理性,醫藥股冷卻下來,估值下行,前景未明,綠葉最終放棄並購。

惠理基金重倉綠葉,本次損失大了。而我本人則是成功逃頂,基於我很早力圖去嗅出高層對於藥價的看法、價值觀、盡力做到比別人更前瞻,得以先人一步做出決策。當然,惠理基金持股高達8%,船大難掉頭。

中國這政策市,尤其醫藥,已經發生過不止一次,抗生素的聯邦制藥已經上演過一回股價大血洗。投資醫藥股的朋友,我一再強調,別低頭只顧看藥,要擡頭看政策、看宏觀、看醫保、專研習大大、克強總、衛計委領導的一言一行。你沒有辦法,投資醫藥就是這麽悲催。

複星醫藥沒有品嘗綠葉冒進的苦果。不過,公司最近其實也有一樁小收購,即當醫改推行並殺低業界估值的時候,複星進場抄底了。這是我們複星股東一貫喜歡的節奏。

以下是醫藥經濟報的一篇文章,供大家參考綠葉並購嘉林的過程。文章或許並未全部展現這場失敗並購的所有方面,但基本邏輯是對的。作為複星醫藥的股東,我們大家都學習一下吧:

6月2日,綠葉制藥集團在港宣布,終止收購北京嘉林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之股權協議。公司股票在短暫停牌後於今日恢複交易。

作為國內醫藥行業較專註創新的制藥企業,綠葉方面表示,公司秉持審慎負責的態度,從宏觀環境和自身發展出發,在充分權衡各方面因素之後,評估此項收購的先決條件未能完全滿足公司之最佳利益,故此做出終止收購北京嘉林藥業股權之協議。

綠葉制藥集團有限公司執行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劉殿波回應媒體關註表示,綠葉今後將堅定執行既定戰略目標,持續投入研發以擴大創新產品線;不斷推進國際業務拓展,包括新藥的國際註冊;尋求兼並收購等符合整體戰略的機會,以補充綠葉現有產品組合並提升專註在抗腫瘤、心血管系統以及消化與代謝三大治療領域的優勢地位。劉殿波還表示下一步也將積極把握市場機遇,策略性調整並購發展部署,充分權衡把控利益與風險因素,全面實現價值的提升及企業長遠的發展,以回報投資者的信任,為股東帶來最大的效益。

近年關註阿托伐他汀市場的廣州南新制藥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黃惠文向醫藥經濟報介紹,此前綠葉制藥欲以創紀錄的36.8億元大手筆收購嘉林藥業57.68%的股權,已經驚動業界。當時行業關註的焦點就在本次收購北京嘉林藥業的主要標的應該是嘉林旗下的拳頭產品首仿藥哈樂(阿托伐他汀),但經過這段時間的審核,綠葉應該可以了解到目前嘉林通過自建隊伍來做這個品種,如市場規模在大家所說的11億元水平,按照目前行業類似藥物的一般利潤水平來看,能有一成多的利潤已經算很好。而且這個品種占到嘉林銷售額的90%以上,這樣當初給出的估值水平就偏高了。而且首仿藥盡管在目前的定價改革大背景下,在招標采購中還有一些優勢,能夠單獨列於一個層次,但該產品市場的體現已經不夠強勁,從臨床的數據能夠看到這個品種增長空間近幾年的變化,盡管可能還有幾年的市場回報期,但畢竟前有原研壓制,後有其他仿制藥跟進,市場中長期仍然不被看好。

來自CFDA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數據分析顯示,據國內22個城市樣本醫院數據統計,在2014年樣本醫院使用的全部藥品中,2013~2014年,阿托伐他汀位列前10位藥品金額的第七位,銷售額達13.7億元人民幣。而國內心血管類藥物市場規模從2005年的45.3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189.6億元。其中,2007~2012年增長率均保持在20%以上,連續6年保持較快增長速度;2013~2014年心血管系統用藥市場增長率開始放緩。2005~2013年,心血管藥購藥金額複合增長率為17.2%,9年整體市場增長4.2倍,與國內整體市場基本持平。(來源:醫藥經濟報劉正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45

港股医药行业:波动逐趋缓和,深港通启动将带来更多机遇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56


jiawenyNO1 3天前
港股医药行业:波动逐趋缓和,深港通启动将带来更多机遇

      

作者:刘一贺

行业观点:

港股医药板块在港股医药板块在2015年上半年波动较明显,主要是受到政策不确定性和复杂的市场情绪的影响。

港股医药板块在今年1季度出现疲软的主要原因是:1)板块轮动;2)省级招标对整个产业链带来的价格压力;3)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但随着2季度大量资金南下推高板块整体估值,港股医药板块出现回升并在4月中旬达到3年来的历史新高,对24倍的2015年市盈率的水平。

我们预测市场的波动在下半年会略见缓和。主要因为:1)政策性风险已经逐步淡出,例如省级招标导致的降价压力已经被市场消化;2)医药行业在下半年不太可能出现大幅度的新政改革;3)目前板块估值比较合理,对应232015年市盈率,我们认为板块存在上升的空间,但同港股其他估值更低的板块相比,港股医药板块的上升空间较为有限,这也受制于防御类板块的自身属性所决定。

我们相信在2015年下半年,A-H估值差距收窄的趋势仍不变。中国医药板块一直受到境内外市场的喜爱,主要由于板块长期增长较稳健以及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小等原因影响。随着201411月沪港通的启动,政府将在今年下半年继续启动深港通。我们预期深港通的启动将为医药行业带来更多机遇,理由是:1)深圳市场中小股居多,而多数医药公司都位列其中;2)港股将受到更多投资者的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境内外市场的估值差达到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

催化剂︰

1)盈利增长改善将成为短期内价值提升的催化剂;

2)并购促使行业整合,大公司将利用其平台优势日益壮大;

3)深港通将提升行业估值;基本面良好的中小个股将受惠最多;

4)政策改变利好整个医药行业。

选股建议及投资主题:

我们相信公司的盈利能力是我们相信公司的盈利能力是2015年下半年投资选择的关键年下半年投资选择的关键。港股医药板块目前约为232015年的预测市盈率,相较于国内约为41倍的2015年预测市盈率和许多其他亚洲同业平均33倍的市盈率,我们相信仍有上行空间。同时,我们建议投资者关注一些盈利增长强劲,透明度高以及营运现金流健康的公司。我们将投资策略细分为以下两类:

短期投资主题:

我们推荐基本面良好,但目前被低估且有待被发现的中小个股。。我们看好普华和顺(1358HK)和利君国际(2005HK),是因为我们认为两者上升空间巨大。我们相信普华和顺预期收益增长稳健,以及与A股同业显著的估值差使其极具吸引力。同时,利君国际产品结构的优势,产能逐步升级以及销售稳步提高也将成为其近期价值提升的催化剂。

长期投资主题:

我们看好医药行业的龙头康哲药业我们看好医药行业的龙头康哲药业(867HK)和泰邦和泰邦生物生物(CBPOUS)。 我们相信康哲药业通过战略性的并购买入资产有别于其他第三方销售组织公司。同时凭借其充裕的现金,我们预期在今后将会出现更多类似的并购案例。我们看好泰 邦生物主要是由于其在血浆产业独一无二的地位以及持续稳健的增长前景。我们预期近期政府对血浆产品价格管制的放开将会在未来几年内稳步提升公司的利润率。



(来源:招商证券港股)


格隆汇声明:文章系格隆汇转载文章,代表其特定立场和看法,不代表格隆汇观点。格隆汇作为免费、开放、共享的海外投资研究交流平台,并未持有任何关联公司股票。

0 0 0 分享
  • 用户
  • 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04

“史上最嚴自查公告”波及近半醫藥股 業內稱猝不及防考慮清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59932.html

“史上最嚴自查公告”波及近半醫藥股 業內稱猝不及防考慮清倉

一財網 王悅 2015-07-24 16:22:00

如果企業的藥物臨床試驗數據不存在問題,自然不必緊張,可偏偏藥物臨床試驗數據造假在國內已經長期存在,這一現象幾乎是行業內的公開秘密,並且至今沒有能夠得到解決。

“最近兩天我會考慮把手上的醫藥股都清倉,7月22日出的自查公告對大多數藥企來說都是重大噩耗,有些上市公司甚至有十多個品種進了自查清單,估計現在企業老總都睡不著覺了吧。”一位長期從事醫藥投資研究的行業人士告知《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在整頓完中藥飲片、銀杏提取物、生化藥等之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CFDA”)又查上了排隊審批的藥品和藥物臨床試驗數據。

7月22日,CFDA發布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關於開展藥物臨床試驗數據自查核查工作的公告(2015年第117號)》(下稱“自查公告”),這份自查公告被稱“史上最嚴的數據核查要求”。

而此次自查涉及到國內103家醫藥上市公司,占醫藥股上市公司總數將近一半。

此次自查堪稱史上最嚴

是的,從這次公告的語氣你就可以體會出有多嚴格,“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廣大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的要求…”,四個“最”讓醫藥圈徹底“醉”了,除了公告語氣上與往常不同,此次自查涉及範圍之廣,以及自查時間之短更是讓不少藥企連夜開會研討對策。

據統計,在此次公布的1622個受理號中有309個受理號分別屬於國內103家上市公司。其中,華海藥業(600521.SH)涉及的受理號數最多,達9個。而若以藥品名稱數排名,排第一的是恒瑞醫藥(600276.SH)和國藥一致(000028.SZ),各14個產品名需要自查。包括輝瑞、諾華、默沙東、GSK等知名跨國藥企也被涉及。

“如果把這次自查通知看成補考通知的話,以往的‘補考’可能會給你一個月的複習時間,但這次自查時間截至8月25號,對多數藥企來說,基本就是等於‘明天就補考’,完全來不及時間去做準備應對。”該業內人士告知記者。

按照此次的自查要求,企業自查的最後節點被定在了8月25日:申請人自查發現臨床試驗數據存在不真實、不完整等問題的,可以在2015年8月25日前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提出撤回註冊申請,其後9月8日前,各省(區、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對行政區域內申請人的自查工作進行監督,也就是區域抽查,最終國家食藥監再進行飛行檢查。

藥企面臨囚徒困境

如果企業的藥物臨床試驗數據不存在問題,自然不必緊張,可偏偏藥物臨床試驗數據造假在國內已經長期存在,這一現象幾乎是行業內的公開秘密,並且至今沒有能夠得到解決。

“在此次公布的自查名單中的批件很多都會出現問題。”該業內人士告知記者。

據了解,國內臨床數據造假多數緣自兩個環節,其一,多數進行臨床數據試驗的醫院為各地的三甲醫院,很難抽出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參與臨床試驗。而一些執行臨床試驗的醫生,也基本都是資深的醫生。“都是最忙的一群人,這些現實問題,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臨床試驗的質量。” 中國藥物臨床試驗網負責人汪金海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其二則是由於中國沒有設立黑名單制度,因此對企業來說,造假成本並不高。相關業內人士表示,在得到臨床實驗結果後,為了通過藥監局審評,不少企業往往會聯合統計單位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修改。而從國內公開信息來看,很少有因臨床試驗階段數據造假而被公開處理的藥企、醫院機構或CRO公司名單和信息。

有問題的申報企業如果嘗試隱瞞自查結果,後果如何?此次通知中給出了一個頗為嚴厲的處罰:對核查中發現臨床試驗數據真實性存在問題的相關申請人,3年內不受理其申請。藥物臨床試驗機構存在弄虛作假的,吊銷藥物臨床試驗機構的資格;對臨床試驗中存在違規行為的人員通報。

“對於醫藥類的上市公司來說,自查出問題進行通告等於是不打自招,對投資者信任度造成負面影響。但如果有問題沒通告,三年內不允許進行新藥申報也是一個相當嚴厲的處罰,萬一被發現,後果會比前期‘自我認錯’更嚴重,不但信譽受損,業績也會直接受到影響。”該業內人士告知記者。

編輯:於百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505

從“生”到“養”,哪些醫藥上市公司會從二胎政策直接受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4914.html

從“生”到“養”,哪些醫藥上市公司會從二胎政策直接受益?

一財網 王悅 2015-10-30 09:34:00

其實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考慮,一是考慮“生”的問題,涉及到的一些醫院、醫療技術手段,比如產前篩查、試管嬰兒技術等;二是“養”的問題,也就是兒童在營養、用藥方面的需求。

根據10月29日晚最新公布的十三五規劃建議,未來中國將全面實施二胎政策,以應對人口老齡化。這是繼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啟動實施“單獨二孩”政策之後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調整。普遍二孩新政策如果落實,將對醫藥市場帶來怎樣的影響?

“其實可以從兩個方向來考慮,一是考慮‘生’的問題,涉及到的一些醫院、醫療技術手段,比如產前篩查、試管嬰兒技術等;二是‘養’的問題,也就是兒童在營養、用藥方面的需求。”醫藥投資機構高特佳合夥人王海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作為投資者來說,最關心的是新政策的落地二級市場有哪些標的是值得關註的?

從“生”的角度考慮:

最直接的是婦幼產子醫院,此前北京和睦家醫院院長盤仲瑩就曾對一財記者表示,在“單獨二胎”政策放開後,孕產婦的年齡普遍增加。此前,《第一財經日報》在進行“私立產子醫院”系列報道時也曾做過調查,在考慮生二胎的母親人群中,年齡在30~35歲的女性比例為29%,35歲以上的女性比例達到了23%,也就是說,“二胎媽媽”在30歲以上的比例超過了50%。

“現在看來,三四十歲的孕產婦開始增加,他們更舍得在生子上花錢,住條件好一些的私立產子醫院。”盤仲瑩告知了記者和睦家近幾年的產婦情況,據悉,在近幾年北京和睦家的營業額每年都保持著十幾、二十的告訴增長,消費人群也從過去的外籍人士變為了外籍、國人一半一半的局面。

但受限於政策規定,目前國內A股尙未能有私立醫院上市公司,包括莆田系在內的私立醫院、投資公司開始將目光瞄準了港股的上市公司,比如今年7月7日,莆田系四大家族之一林氏旗下林玉明所創建的醫療集團和美醫療(01509.HK)在香港聯交所主板完成了掛牌上市。作為莆田系的後起之秀,和美醫療成立僅十余年,旗下主要品牌為“和美婦兒”及“現代女子”。

產婦年齡上升除了會讓條件優越的私立產子醫院從中獲益外,一些從事輔助生殖手段的醫療上市公司也會從中獲益。目前由於國家嚴控牌照、公立醫院動力不足帶來了供給瓶頸,國內輔助生殖市場嚴重供不應求,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做一個試管嬰兒手術平均要排隊6個月~1年。根據國泰君安2013年的研究報告,估算輔助生殖潛在市場規模為950億-1250億元,為2013年現有市場的19~21倍,而二胎政策全面放開後,這一市場將更大擴大。

通策醫療(600763.SH)是在試管嬰兒技術方面布局較早的醫療類上市公司,據悉,通策醫療已與昆明市婦幼保健醫院、英國波恩公司合作建有多個輔助生殖中心,其中昆明市婦幼保健醫院已擁有“人工授精”輔助生殖技術牌照,可用以拓展公司的試管嬰兒相關業務,而波恩公司則為擁有IVF國際領先技術的公司,其創始人羅伯特·愛德華茲被譽為“試管嬰兒之父”。

“除此之外,孕產婦的年齡上升還會直接促進產前篩查的業務爆發,因為高齡孕婦嬰兒的畸形率會有所上升,產前篩查國內涉及的上市公司比如科華生物(002022.SZ)、達安基因(002030.SZ)、迪安診斷(300244.SZ)等都會直接受益。”王海蛟對記者表示。

從“養”的角度考慮:

盡管二胎政策放開,與嬰幼兒數量直接上升尚未能直接劃上等號,但在業內人士看來,可以預計的是未來兒童藥物、醫療器械的生產必定會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

事實上,在今年8月18日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中,兒童藥就已與罕見藥一起被提上了加速審批“綠色通道”的議程。顯然,此次二胎政策放開後,未來在藥品審評等方面將會迎來更多的政策優惠。在A股的上市公司中包括葵花藥業(002737.SZ)、康芝藥業(300086.SZ)、華潤三九(000999.SZ)、長春高新(000661.SZ)等都在兒童用藥中銷量較大的解熱鎮痛類、感冒類、抗生素類、呼吸系統類、消食定驚類和營養類中有較大比例的產品覆蓋。

而在醫療器械方面,值得關註的嬰兒保育設備細分行業龍頭企業是戴維醫療(300314.SZ),事實上,戴維醫療也曾一度成為二級市場的“二胎龍頭股”,據了解,目前該公司的主要產品包括嬰兒培養箱、嬰兒輻射保暖臺和新生兒黃疸治療設備等三大系列品種。

編輯:任小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46

法重大醫藥事故致臨床試驗者腦死亡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0645.html

法重大醫藥事故致臨床試驗者腦死亡

一財網 馮迪凡 2016-01-18 23:07:00

在1月7日,有六名身體健康的28-49歲男子服用了最高劑量的藥物,3天後,一名誌願者入院,隨後五名同組誌願者出現相同癥狀並先後入院。

當地時間1月17日,法國重大醫藥事故中的一位腦死亡者不幸去世,另有五名患者在接受醫治,而其中三人或留下不可逆轉的永久性腦損傷。

上述受害者是在作為臨床試驗者時,對一種含有大麻素的止痛藥新藥進行測試時出現了強烈的不良反應後入院的。目前,法國包括醫務人員和實驗室人員仍無法解釋該起重大醫藥事故的緣由,法國有關當局已開始對此案立案調查。

新藥致臨床試驗者腦死亡

這名20歲左右的法國男青年生前為位於法國北部城市雷恩實驗室Biorial充當臨床試驗者,試驗的是一種葡萄牙醫藥公司Bial為治療焦慮癥而研發的神經科新藥,這是此種新藥在人身上進行試驗的第一階段。

通常在進行動物實驗後,新藥要在人身上進行三個階段的測試。第一階段是是邀請健康的誌願者用藥,第二階段則是邀請患者的用藥,第三階段則是就參與過前兩個階段的人士進行的新藥和舊藥的對比實驗,以排除“安慰劑效應。”(安慰劑指不含任何藥理成分的制劑或劑型,外形與真藥相像,如蒸餾水、澱粉片或膠囊等)

此次,共有108人參加了此次臨床試驗,在其中有90人被分別給予了不同劑量的藥物,其余人則服用安慰劑。

在1月7日,有六名身體健康的28-49歲男子服用了最高劑量的藥物,3天後,一名誌願者入院,隨後五名同組誌願者出現相同癥狀並先後入院。在15日前後,一名臨床試驗者出現腦死亡癥狀,隨後在1月17日宣布不治。

目前,此組中的其他五名男子在醫院中處於穩定狀態,然而法國當地醫生擔憂其中有三人將留下無法逆轉的腦損傷。與此同時,該實驗室已被勒令立即停止一切臨床試驗,並聯系所有參與的臨床試驗者。法國醫生為其中的10名臨床試驗者做了詳細檢查,這些人目前身體仍然健康。

治療患者的法國雷恩當地醫院神經科負責人愛登則表示,在病人抵達時,由於病情嚴重,他和他的團隊都以為病人出現了中風征兆,而目前針對這種新藥,沒有解毒藥可用。

法國衛生部長圖海納(Touraine)表示,法國醫藥監管機構在2015年6月26日批準了這一實驗,參加測試的新藥是一種針對人體控制疼痛系統的抑制劑。

圖海納表示,通常在在第一次對人類進行藥物試驗時,旨在“評估其使用安全,容忍度以及分子的藥理學特性。”此次的新藥,已在2015年7月在黑猩猩上完成測試。圖海納在探訪病人後表示一定要徹查到底。

病因尚無法解釋

目前,法國國家藥物安全局和社會事務監察總局均參與了事故調查,法國刑警也已經搜查了Biorial實驗室,然而包括醫院以及實驗室方面都依舊無法解釋此次重大醫藥事故的成因。

根據法國本地媒體報道,一位參與了上述試驗的誌願者在郵件中提供了細節,稱Biorial此次所測試的藥品名稱為“Bia 10-2474”,這一產品“針對因帕金森氏病所引起的不同醫療癥狀,譬如焦慮等等。此藥物還可以治療慢性疼痛,多發性硬化,癌癥,高血壓,甚至可以用來治療肥胖癥。”

1月4至1月18日,參與試驗的誌願者領取了1900歐元的報酬。

法國負責賠償醫療事故中受害者的公共機構Oniam表示,在過去15年的藥物試驗中,法國僅有10例左右的事故,且“其後果與雷恩的事故比起來,遠遠沒有這麽嚴重。”

實際上,歐洲最近一次出現重大醫藥事故是在2006年,彼時在倫敦有六名誌願者服用德國藥品生產企業TeGenero 的新藥TGN1412。這是一種治療某種類型癌癥和其他免疫性疾病的新藥。在試驗期間六名誌願者均染上重病,其中一位出現了多器官功能衰竭癥狀,兩名則處於危急狀態,其中一個最終失去了所有的手指和腳趾。

據受害者表述,他們覺得他們的大腦好像著了火,眼睛也要從眼眶掉出來,雖然最後這些誌願者都幸運地活下來,然而他們的免疫系統已經被永遠損害了。

編輯:方向明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657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逆勢上行:與紅杉、美敦力聯手設基金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1/4743158.html

蘇州生物醫藥產業逆勢上行:與紅杉、美敦力聯手設基金

一財網 王雨田 2016-01-24 10:15:00

美敦力-紅杉中國醫療科技創投基金首期募集總金額為6千萬美元,主要致力於投資源自中國本土創新且產品和商業模式具備全球潛力的初創企業,也關註向中國引入海外創新企業開發的、符合中國市場獨特需求的醫療科技技術和產品。

23日,由蘇州生物納米園與美敦力、紅杉資本共同出資建立的美敦力-紅杉中國醫療科技創投基金正式啟動,並舉辦了首期醫療技術創新沙龍。美敦力是全球最大的醫療器械公司,紅杉資本是源自美國矽谷的著名投資基金,這標誌著蘇州生物醫藥產業再上臺階。

蘇州生物納米園作為蘇州工業園區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高地,聚集了400余家高科技研發企業,形成了新藥創制、醫療器械、生物技術等產業集群,被業界認可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創新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

美敦力-紅杉中國醫療科技創投基金首期募集總金額為6千萬美元,主要致力於投資源自中國本土創新且產品和商業模式具備全球潛力的初創企業,也關註向中國引入海外創新企業開發的、符合中國市場獨特需求的醫療科技技術和產品,並幫助他們實現在中國的本土化和商業化。

同時,美敦力還在園區設立美敦力中國孵化器,主要負責項目引進和孵化,項目的技術來源主要包括美敦力全球投資項目、美敦力全球或本土研發項目、或者其他的第三方公司。美敦力中國基金管理公司負責孵化器運營,通過為項目提供發展所需的資金、企業管理和市場渠道等方面的資源,一方面開拓中國市場,一方面加速中國醫療器械產業的自主創新。

啟動儀式後,來自以色列和美國的醫療科技公司針對孵化器和創業者的經驗進行了實踐案例分享;隨後還舉辦了糖尿病技術創新圓桌討論,來自中外糖尿病領域的專家與企業家就“中國與全球糖尿病臨床需求”和“糖尿病創新趨勢及動向”展開“頭腦風暴”。

據悉,蘇州生物納米園作為蘇州工業園區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創新載體,在高端醫療器械和新藥研發兩個領域,除傳統的招商引進外,不斷探索引進各類孵化器,並探索利用風險投資等社會資本參與,如專註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美敦力中國孵化器及凱鑫孵化器、專註於基因診斷領域的達安大健康孵化器、專註於產學研合作的轉化醫學產業技術孵化器、以及依托公共服務平臺的百拓生物醫藥眾創空間等,不斷結合產業需求拓展商業模式,進而提升產業集聚性和區域創新力。

編輯:姚君青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311

關於醫藥問題 總理最看重百姓的“基本”感受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49244.html

關於醫藥問題 總理最看重百姓的“基本”感受

一財網 陳翰詠 2016-02-14 21:58:00

2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一上來兩個議題都與醫藥相關:部署推動醫藥產業創新升級,確定進一步扶持中醫藥發展措施。

2月1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一上來兩個議題都與醫藥相關:部署推動醫藥產業創新升級,確定進一步扶持中醫藥發展措施。

醫藥是直接事關民生的大產業。據有關部門當天會議上匯報的數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醫藥產業收入和利潤複合增長率長期保持在20%以上;“十二五”期間,中藥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超過26%。但與國際對比看,許多發達國家醫藥產業占GDP比重普遍在8%以上,個別國家這一比重更高;而我國僅占5%多一點,可以說其中潛力巨大。

國務院常務會議重點研究醫藥產業對於當前穩增長的帶動作用,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然而一個值得註意的細節是,李克強總理在講話中,特意調換了常規排序,稱醫藥產業發展首先是“惠民生”,其次才是“穩增長”。

醫藥是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屬於基本民生。產業發展當然可以帶動經濟增長,但它必須首先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的健康需求,同時,它還事關整個社會的心理安定需求。總理的表述,不光是一個簡單的前後排列問題,而是最直接也最樸素地體現了施政的情感基礎和邏輯次序——所謂“行大道、民為本”。

不僅在施政理念上看重老百姓的“基本”,針對文件的具體要求中,李克強也強調“基本”。老百姓對醫藥事業的最基本感受,無非兩個:價格和質量。總理的要求也正是緊貼著這兩者提出來的:關於醫藥產業、中醫藥發展的指導意見和規劃綱要,一定要與醫改緊密結合。唯如此,才能最終落到服務人民健康這一根本宗旨之上。“當前醫改最重要的是價格改革。價格問題盡管是沈屙舊疾,一下子處理很難,但必須堅決推進!”總理強調道。

李克強還特意強調了基本藥物制度。他說,群眾有抱怨,醫藥質量不行。我國在某些高精尖醫藥上存在差距,這需要時間,但必須補上基本藥物差距這塊短板。“不能讓老百姓出國買感冒藥、創可貼這類現象長久發生。要下決心,闖過基本藥物這一質量關。”當天常務會決定,健全安全性評價和產品溯源體系,強化全過程質量監管,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實施藥品、醫療器械標準提高行動,尤其要提高基本藥物質量;探索實施產品質量安全強制商業保險。

會議對醫藥領域審批改革也提出要求。簡政放權的根本目的是為了老百姓。總理強調,不允許在“審批”名目下搞那麽多五花八門的所謂“新藥”:“還不是為了漲價?!”

編輯:任紹敏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72

香港新股上市分析:興科蓉醫藥控股有限公司(06833)

利好
  •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中國營銷、推廣及渠道管理服務市場是中國醫藥流通市場的一部分,2014年市場規模為人民幣149.598億元,佔中國醫藥流通市場約1.0%;
  •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人血白蛋白為中國血漿藥品市場最大組成部分,按2014年的銷售收益計算,市場份額為55.8%;
  •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因血漿藥品供不應求、有利的政府措施、市場發展及中國製造工藝技術改良驅動,中國血漿藥品市場2010年至2014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23.2%,高於同期中國整體醫藥市場及進口藥品市場的複合年增長率,並且預計血漿藥品市場2015年至2019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22.4%;
  •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0年至2014年中國進口人血白蛋白市場複合年增長率為30.8%,預期2015年至2019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19.8%,超過中國整體醫藥市場過往及預期的增長;
  •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2013年至2014年,人血白蛋白注射液銷售額年增長率為150.2%,分別佔各財年中國所有人血白蛋白產品銷售額的3.5%及7.3%;
  • 公司在中國內地從事改善人體血漿藥品、抗生素及專注於治療領域與人體血漿製品及其他快速增長之類別互補的其他藥品的市場營銷、推廣及渠道管理服務,是目前市場裡頭鮮有的股份類別;
  •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按2014年的收益計算,公司是中國醫藥行業第三大營銷、推廣及渠道管理服務供應商,佔有6.4%的市場份額,亦是中國血漿藥品(中國醫藥市場增長最快的分部之一)唯一的營銷、推廣及渠道管理服務供應商;
  • 旗下產品包括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是中國唯一允許進口及銷售的血漿藥品,為目前唯一可用於治療早產兒的人血白蛋白產品,是中國第四大暢銷人血白蛋白產品;
  • 於2011年4月,與麥道甘美生產的安可欣及麥道必的中國獨家銷售代理Deutsche Sinomed訂立獨家經銷協議,擔任上述兩種產品的中國獨家服務供應商、於2012年11月,與奧克特琺瑪簽訂長期經銷協議(惟須每年協商定價),在中國供應人血白蛋白注射液,自此在中國24個省、市及自治區成為該產品的獨家服務供應商,而與無關聯的一家醫藥批發商有在中國其餘七個省、市及自治區銷售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的獨家權利,自2004年起至今一直在中國銷售人血白蛋白注射液、於2014年自鵬盈採購滔羅特、泰特及愛賽福,並於2015年3月透過鵬盈自貝斯迪和福斯卡瑪的中國獨家銷售代理銓福獲得該等產品於中國的獨家供應權、於2015年8月,奧克特琺瑪確認於該等地區供應人血白蛋白注射液的獨家權利、於2015年9月,成為遼寧萬嘉芯能Q10在中國的獨家服務供應商,自2015年10月至2025年12月為期十年。已取得供應多個產品的權利;
  • 收益由2012年的人民幣2,616.6萬元增加到2013年的人民幣5.3248億元,再增加到2014年的人民幣9.50079億元,而截至2014年10月31日為止十個月及截至2015年10月31日為止十個月,收益分別為人民幣7.18418億元及人民幣8.50795億元;
  • 2012年、2013年、2014年、2014年首十個月及2015年首十個月,毛利分別為人民幣323.2萬元、人民幣6,111.9萬元、人民幣1.2977億元、人民幣1.00042億元及人民幣1.13414億元;
  • 集資金額當中約45%將用於(i)收購新產品的銷售及經銷權及(ii)收購醫藥行業具備專有知識產權或增長潛力的企業、約14%將用於在四川雙流保稅區開發冷鏈設施及研發基地、以及約8%將用作營運資金及其他一般企業用途;
  • 兩名基石投資者:(1)從事投資及資產管理業務的四川惠豐投資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及(2)中國光大控股有限公司(00165)的全資附屬公司Prestigious Leader Limited,分別已同意認購5,000,000美元及50,000,000港元,合共約88,860,000百萬港元可購買的國際發售股份;
  • 是次公售400,000,000股股份(400,000,000股/4,000股 = 10萬手),規模細小,不能抹煞於股份掛牌上市初期因「貨源歸邊」而出現短期股價走高的情況;
利淡
  • 公售規模細小,預期股份流動性不高;
  • 集資金額當中約33%將不可撤回地用作償還部分貸款及銀行貿易信貸;
  • 於2011年開展業務,經營歷史有限;
  • 作為生物原料,血漿本身易受污染、感染、摻假、變質及瑕疵等難以發現或規避的風險影響,故與其他藥品相比血漿藥品面對特有風險,因此,血漿製品及進口該等藥品的公司受到法律法規嚴格監管;
  • 全部收益來自通過中國經銷商及分經銷商最終向公立醫院銷售產品,根據中國法律,經銷商主要可通過國家或省級公開競標向該等公立機構銷售藥品,由於競標須專業知識及經驗的配合,程序也較複雜,因而未必能夠成功中標;
  • 中國政府實施價格管制政策;
  • 替代產品競爭日益激烈;
  • 自供應商採購產品組合中的產品,所收取的價格大部分以美元及歐元計值,而向客戶收取的價格以人民幣計值,美元或歐元匯率波動或會影響現金流、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
  • 目前所有的收益來自為五名供應商(即奧克特琺瑪、麥道甘美、貝斯迪、福斯卡瑪及遼寧萬嘉)擔當營銷、推廣及渠道管理服務的主要或獨家供應商。在2012年,自麥道甘美採購產品的採購額佔總採購額100%,全部收益合共人民幣2,620萬元均來自銷售安可欣及麥道必這兩款麥道甘美產品。在2013年、2014年及2015年首十個月,最大的供應商為奧克特琺瑪,其產品分別佔各期間總採購額54.5%、56.7%及65.0%,奧克特琺瑪供應的人血白蛋白注射液分別佔2013年、2014年及2015年首十個月收益47.2%、66.2%及64.9%;
  • 《保險目錄》或《基本藥物目錄》不時修訂,修訂後有可能不包括產品組合目前的產品;
  • 依賴第三方公司提供倉儲及交付服務;
  • 根據中國法律,或會因產品瑕疵造成的有關危害或損壞而遭受產品責任索賠;
  • 截至2012年、2013年及2014年12月31日為止三個財年和截至2015年10月31日為止十個月,毛利率分別為12.35%、11.48%、13.66%及13.33%,淨利潤率則分別為1.0%、8.1%、8.4%及6.0%,由於業務屬於低利潤業務,因此容易受到成本增加及競爭影響;
  • 於2012年、2013年、2014年12月31日及2015年12 月31日,分別錄得流動負債淨額人民幣476.8萬元、人民幣5,529.6萬元、人民幣2,963.7萬元及人民幣6,922.6萬元;
  • 考慮到截至2014年10月31日為止十個月及截至2015年10月31日為止十個月,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及全面收入總額為人民幣5,064.2萬元及人民幣5,108萬元,兩者相差不多,因此簡單地參考截至2014年12月31日為止財年,公司擁有人應佔溢利及全面收入總額為人民幣6,936.7萬元(折合每股溢利約人民幣0.0434元,=人民幣6,936.7萬元/16億股),相當於2014財年招股區間(0.8-1.11港元)市盈率介於15.38-21.34倍;

財務比率(12/2012→12/2013→12/2014)

流動比率:0.96→0.83→0.91
速動比率:0.96→0.38→0.59

長期債項/股東權益:0.00%→0.00%→0.00%
總債項/股東權益:0.00%→126.12%→87.24%
總債項/資本運用:0.00%→106.53%→74.33%

股東權益回報率:3.20%→89.45%→65.93%
資本運用回報率:2.72%→75.56%→56.17%
總資產回報率:0.11%→9.70%→15.72%

經營利潤率:2.02%→9.56%→9.87%
稅前利潤率:2.02%→9.56%→9.87%
邊際利潤率:0.53%→6.86%→7.30%

存貨周轉率:0→3.57→9.44


附註:本文只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貝沁才」交流室、編者及作者無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548

遭醫院起訴 遠大醫藥控股公司資金賬戶被凍結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10/996906.html

4月9日,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的官網發布通報,公布了去年6月底天津晶明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下簡稱天津晶明)生產的眼用全氟丙烷氣體引起不良反應的情況。目前,患者已提出起訴,醫院則起訴了天津晶明。

1460251993105845.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劉燦邦 

4月9日,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的官網發布通報,公布了去年6月底天津晶明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下簡稱天津晶明)生產的眼用全氟丙烷氣體引起不良反應的情況。目前,患者已提出起訴,醫院則起訴了天津晶明。

值得註意的是,天津晶明控股股東是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該公司為港股上市企業遠大醫藥(00512.HK)間接控股企業,於2015年1月以1.413億元人民幣(約1.79億港元)完成股權收購。 

因失明事件面臨訴訟索賠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發布通報稱,目前,已有一名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向南通市崇川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上述醫院也向法院對天津晶明提起訴訟,法院已經凍結了該公司的資金賬戶及實施財產保全。

出現不良反應的,是2015年6月5日至6月29日期間實施眼底手術的26名患者。據江蘇新聞廣播報道,該媒體聯系上的7人中,2人已失明,2人接近失明、僅有光感,3人出現了嚴重的視力衰退。

2015年6月底,一些實施眼底手術的患者出現了眼內的不良反應,醫院排查後,將原因鎖定在該批次的眼用全氟丙烷氣體。

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立即成立“全氟丙烷氣體”事件處置小組,根據專家意見對其中的23名患者分批分次連夜進行了補救手術。 

國家食藥監總局於2015年7月9日發出了特急文件,要求在全國暫停銷售使用該批次眼用全氟丙烷氣體,並對已發出的產品進行召回。7月30日,國家食藥監總局通報稱,天津晶明已完成共計8632盒眼用全氟丙烷氣體的召回工作,產品已全部得到控制。經檢驗,上述產品“含量”項目不符合標準規定,江蘇涉事產品和企業召回產品“皮內反應”項目不符合標準規定。根據上述檢驗結果,天津市市場和質量監督管理委員會已對天津晶明立案調查。

10月23日,國家衛生計生辦公廳發布此事的後續處理情況通報,沒收天津晶明違法生產的眼用全氟丙烷氣體,並處以罰款的行政處罰,但未公布具體金額。 

遠大醫藥1.4億入主涉事企業 

公開資料顯示,天津晶明專門從事眼科醫療器械及手術耗材研發銷售。其控股股東是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遠大醫藥(中國)有限公司於2002年加入中國遠大集團,2008年成為母公司、香港上市公司遠大醫藥(00512.HK)的核心企業。

遠大醫藥曾在2014年末公布,以1.413億元人民幣(約1.79億港元)收購天津晶明,2015年1月完成收購天津晶明約73.3%的股權。收購原因在於目標病人群組一致,天津晶明的眼科產品、技術和銷售渠道等與遠大醫藥有較強的協同效應,並可以互相補足。遠大醫藥當時提到,部份產品在中國是獨家產品,其中就包括眼用全氟丙烷氣體。

據遠大醫藥2015年報顯示,天津晶明一年為遠大醫藥帶來了2750萬元的收益。如今,距不良反應事件發生也已過去近10個月。然而,作為控股公司,港股遠大醫藥至今仍未披露此事的消息和最新進展。業內人士分析稱,不良反應產品的停用和召回對天津晶明及遠大醫藥而言,業績或許有一定影響。

記者聯系了天津晶明及遠大醫藥,試圖詢問不良反應事件的行政處罰金額及未披露信息的原因,並致電南通大學附屬醫院的宣傳與品牌建設處,詢問事件進展和不良反應患者情況。截至發稿,均未獲得回複。 

(實習生趙天宇對本文亦有貢獻)

 
  • 每日經濟新聞
  • 羅偉
  • 每經記者 劉燦邦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版權合作及網站合作電話:021-60900099轉688讀者熱線:4008890008

每經訂報電話: 
北京:010-58528501 上海:021-61283003 深圳:0755-83520159
成都:028-86516389 或 028-86740011 廣州:020-89660257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9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