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海南樓市調控再升級!3月30日起,全省實施新房5年內禁止轉讓

據央視財經,海南省住建廳近日下發《關於進一步貫徹落實穩定房地產市場要求的通知》,要求各市縣政府要切實擔負起房地產市場調控的主體責任,嚴格執行國家和海南省政府有關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政策措施。根據最新政策,今年3月30日後在海南購買的住房,自取得不動產權證之日起5年內禁止轉讓。之前,海南僅有海口、三亞、萬寧和陵水四個市縣住房限制轉讓年限被提高到了5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635

安邦接管工作組35.6億掛牌轉讓世紀證券

根據北交所5月22日公告,世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91.65%股權被掛牌轉讓,轉讓方為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接管工作組,轉讓底價355924.80萬元。

公告稱,2013年,北京首都旅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下稱“首旅集團”)、廣州天倫萬怡投資有限公司(下稱“天倫萬怡”)通過北京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轉讓其合計持有的世紀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世紀證券”)91.65%的股權(其中,首旅集團轉讓所持世紀證券55.29%的股權,天倫萬怡轉讓所持世紀證券36.36%的股權),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安邦集團”)依法競價成功受讓該標的股權。但截至目前,中國證監會未批準安邦集團提交的股東資格申請,世紀證券尚未就該標的股權辦理工商變更登記手續。

公告稱,根據中國銀保監會2018年2月23日發布的《中國保監會關於對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依法實施接管的公告》(保監公告[2018]5號),中國銀保監會依法對安邦集團實施接管,並成立安邦集團接管工作組。從接管開始之日起,安邦集團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停止履行職責,相關職能全部由接管工作組承擔;接管工作組行使安邦集團經營管理權,有權清查安邦集團資產和負債,依法保全、追收、管理和處分資產。根據工作需要,接管工作組對安邦集團所持世紀證券的股權進行處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589

獨家丨中美WTO再交鋒,焦點在技術轉讓

中美高層最近互相釋放不打貿易戰信號,但兩國在具體領域的交鋒還在進行。

5月28日召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構(DSB)例行會議上,美方主動提起的議題是“中國的技術轉讓政策”。

美國駐WTO大使謝伊(Dennis Shea)4月初剛上任,日內瓦圈內熱議他“帶著改造WTO的使命”而來。本月初,中國首次在該會議上提出多項議題,包括推進上訴機構成員遴選、對美國“232調查”和“301調查”進展的關切等。4月末的DSB例行會議上,中國曾就美國“301調查”發起正式講話。

第一財經記者獨家獲悉的中美等多方材料顯示,美方本次所提議題為當日的第四項,討論過程相當緊湊,發言次序為美、中、歐、日、巴基斯坦、巴西、委內瑞拉等,只有一輪。

中國駐WTO大使張向晨在發言中反駁稱,中國的合資合作要求、外資股比限制和行政審批程序並未要求外方轉讓技術。他當場分析301報告,稱美方偏偏“指鹿為馬”,知識產權制度的初心是促進技術的傳播,不應被濫用,也不應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

中國駐WTO大使張向晨

從現場討論的情況來看,美國傳統盟友歐盟和日本處於中立態度,除了個別成員方,其余代表全部支持中方立場。

一位日內瓦資深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美國在WTO主動提出議題,說明還沒有完全拋棄WTO,在多邊舞臺打口水仗是想爭取人心,而中美貿易爭端還需要看下周美商務部長率團訪華談的結果如何。

美國已於3月23日向WTO發起針對中國的申訴,稱中國政府有關技術許可條件的措施不符合《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中的規定。中方則分別於4月4日和4月5日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項下,將美方301征稅建議措施和232征稅措施訴諸世貿組織。根據WTO的規則,除雙方另有約定外,如果爭端沒有在60天內友好解決,申訴方有權要求成立專家組來裁決,這可能會花費數年才獲最終解決。

中方駁美“轉移註意力”

面對美國發起的議題,張向晨的發言分為四個部分:DSB不適合討論具體領域的貿易關註;鹿就是鹿,永遠不會變成馬;中國不存在強制技術轉讓;中國將根據世貿規則維護自身權利。

張向晨首先說,美方對提出的問題並未啟動爭端解決程序,尚不在爭端解決機構的管理範圍內,爭端解決機構不是討論美方關註的適當場所。“中方認為,當前DSB有許多更緊迫的問題需要討論解決,特別是上訴機構成員遴選僵局。美國提出的技術轉讓問題將轉移成員的註意力。”

在一個月前的DSB例會上,美方曾明確聲稱,包括技術轉讓在內的三類措施並不涉及世貿義務。此次美方將該議題列入爭端解決機構會議議程,要麽體現了美方立場的前後矛盾,要麽代表著美方立場的改變。如果美方拋棄其單邊主義立場,轉而回到多邊渠道,中方對此表示歡迎。

其次,美國似乎始終把自己放在法官位置來裁判其他成員的貿易政策。不管美國發布了多少頁的報告,不會改變美國“301條款”單邊主義的性質。

第三,無論美方的關註是什麽,只要美方采取關稅報複措施,就必然受到WTO管轄,也必然違反世貿規則。

隨後,張向晨逐步援引及分析301報告稱,美方“有罪推定”的邏輯貫穿報告始終。比如,美方的邏輯是:第一,美國企業認為合資要求構成強制技術轉讓,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在沒有證據證明兩者之間存在關聯關系的情況下同意這一看法;第二,中國存在合資要求,因此,中國就構成強制技術轉讓。而在報告第39頁將美中商業理事會對中國遠程醫療行業政策的猜測當作中國的現實;在報告第28頁將企業和個人的違法行為歸結為中國政府行為;在報告第四部分將中國企業以市場對價收購外國企業的完全市場行為認定為中國政府行為等。

“301調查”中也充斥著證據不足的問題。張向晨說,在美國公眾提交的數十份評論意見中,沒有任何一份意見舉出中國任何一部法律法規強制外國企業轉讓技術,更沒有任何一份意見舉出任何一件真實的案例證明中國政府在實踐中強制轉讓技術。“301調查”報告大量依賴不可證實的匿名調查。即使在匿名調查中,大多數的被調查者均否認存在強迫轉讓技術問題。

又如,USTR在指控中國對外投資是為了獲取外國技術時將中國政府近年來提出的國際產能合作政策作為證據,而眾所周知,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的領域是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如紡織、建築材料、鐵路裝備、電力基礎設施等,在這些領域開展對外投資是為了分享技術而不是獲取技術。

而以中國對美投資為例,對於美國榮鼎集團提交的評論意見,USTR選擇性使用得出對其結論有利的部分,比如聲稱對美投資是為了收購技術然後轉移回中國。而在同一份評論意見中,USTR卻“有意”對下列事實視而不見:中國對外投資的增長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相一致;中國企業對美投資不能簡單歸結為是受中國政府產業政策的影響。

此外,USTR極力誇大少數企業和組織對於中國的抱怨,以此作為對華采取強硬措施的“民意”基礎。但實際上,向USTR提交評論意見的絕大多數利害關系方,如美國商會、美中貿委會、國際商業協會、商業軟件聯盟、藥品研發和制造協會、半導體行業協會、計算技術行業協會、消費者技術協會、服裝和鞋業協會等,明確主張中美之間的經貿分歧應當以符合WTO規則的方式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大多數利害關系方也對中國政府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的努力和成就予以積極評價。

中國駁“強制技術轉讓”

對於謝伊所稱中國存在的“強制技術轉讓”問題,張向晨做出了三點澄清。他說,中方註意到美方就中國政府有關技術許可條件的措施,啟動了WTO爭端解決程序,這一具體議題是在爭端解決機制職權範圍內的。中方將堅決運用WTO規則維護自身合法權利。

他解釋說,首先,技術轉讓是正常的商業行為,不能把正常的商業交易行為視作政府采取的強制行為。企業必須將創新商業化,否則無法回收為實現創新投入的成本。美國作為最發達的國家,是技術轉讓的主要獲益者。中國是美國技術出口的目的地國之一,中國法律允許外資以技術出資設立合資企業。中國企業樂於引進新技術並願意為此支付合理的知識產權使用費,這正是美方技術轉讓收益的重要來源。美國企業對華技術轉讓是正常的商業行為,是你情我願的雙向選擇和自主決策,完全遵循商業考慮、合同自由和市場化原則。實際上,很多美國企業通過在中國設立合資企業的方式實現了巨大收益,獲取的利潤甚至超過它在美國本土的利潤。

第二,WTO成員有權對市場準入做出保留,這些保留體現在各個成員的入世承諾中。市場準入與強制技術轉讓是截然不同的兩類問題。美方指責中國的合資合作要求、股比限制和行政審批程序,實質是針對中國的市場準入制度,與強制技術轉讓並無關系。中國在特定領域的合資和股比限制等要求,是中國和包括美國在內的WTO成員談判的結果,符合WTO規則和我國入世的承諾。。

第三,知識產權制度的初心是促進技術的傳播,不應被濫用,也不應成為貿易保護主義的工具。事實上,美國301調查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中國法律規定外國企業必須轉讓技術給中國合作夥伴,也沒有任何證據證明中國違反了在WTO做出的不以技術轉讓作為外資市場準入前提條件的承諾。美國301調查泛化並誇大了強制技術轉讓概念,刻意混淆正常的技術轉讓商業活動和政府行為。

日本態度微妙轉向

近期中美多輪交鋒中,頗值得玩味的是歐盟和日本發言的立場。

在第一財經記者獲得的最近幾次重要WTO會議的日本及歐盟代表發言顯示,雖然大部分時候,它們在涉及中美之間關於301調查的議題時整體處於中立立場。但日本在5月初的WTO總理事會上,明顯開始偏向美國立場,但此次發言,又轉向中立。也即,日本雖然贊同美國敦促別國更強有力地保護知識產權,但任何貿易政策都需要與WTO協議保持一致。

5月18日,歐盟通知WTO準備針對美國對其鋼鐵和鋁制品征收關稅展開報複措施,其中包括向摩托車和波旁酒征稅。同日,日本政府也告知WTO已準備好采取報複措施,反對美國對其鋼鐵和鋁制品征收關稅。這些舉動,一改它們早先時候對其親密盟友的緩和立場。

此前,日本外務省在一份聲明中稱,日本政府通知了WTO,有權對價值500億日元(約合4.51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征收關稅,這相當於美國對日本金屬產品征收關稅的額度。

就在最近一個月,中日和中德之間的互動,也頗引關註。

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5月24日與來華進行正式訪問的德國總理默克爾舉行會談時,雙方表示要共同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共同維護自由貿易規則,德中合作將為世界和多邊秩序作出積極貢獻。

WTO總幹事阿澤維多25日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APEC貿易部長會議上,呼籲該組織能夠協助解決全球貿易的挑戰。“貿易整頓的升級將會影響到亞太地區及更廣闊區域的每一個人,通過WTO的工作,我們曾經解決了過去的沖突並保持全球經濟的發展,我們今天必須做同樣的事情。”他說。

美國商務部23日對進口汽車及零配件啟動“232調查”,聲稱數十年的海外進口“削弱了”美國國內汽車產業。據悉,此項調查可能最終導致美國政府對進口汽車加征高達25%的關稅。歐盟、日本等國官員都對此表達擔憂。

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卡泰寧認為,難以想象汽車進口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美方對進口汽車及零配件啟動“232調查”令人費解。他指出,如果美國單方面提高汽車關稅,顯然將違反世貿組織規則。日本經濟產業大臣世耕弘成也表示,如果上述汽車關稅生效,將對貿易造成非常廣泛的限制,並擾亂全球汽車市場。他指出,這種局面將令人遺憾,因為這還可能對基於世貿組織規則建立的多邊貿易體系產生負面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913

新規征求意見:合資壽險外資持股最高51%,5年內主要股東不能轉讓股權

保險業對外開放又有了新的進展。5月30日,銀保監會就《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公開征求意見,根據《征求意見稿》內容,合資壽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1%。

在今年博鰲論壇上,央行行長易綱就表示將放寬外資金融機構設立限制,放寬外資金融機構業務範圍等。其中,有關保險業的開放政策就包括在上半年將人身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的上限放寬到51%,三年以後不再設限等。

“《征求意見稿》最大的突破是落實了此前關於51%的持股比例,政策放開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5年內不能轉讓所持有股權

在持股比例方面,《征求意見稿》規定,外國保險公司與中國的公司、企業合資在中國境內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合資保險公司(下稱“合資壽險公司”),其中外資比例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51%。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股東,屬於外資保險公司主要股東:(一)持有資本總額或者股份總額50%以上的;(二)單一持股比例最大的;(三)持有資本總額或者股份總額不足50%,但對保險公司經營管理有重大影響的。

外國保險公司直接或者間接持有的合資壽險公司股份,不得超過51%的比例限制,外國保險公司註冊資本或者營運資金應當為實繳貨幣。

《征求意見稿》提出,外資保險公司至少有1家經營正常的保險公司作為主要股東。如果進行股權變更,變更後至少有1家經營正常的保險公司作為主要股東。

在股權變更方面,《征求意見稿》規定,除了經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批準進行風險處置的,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責令依法轉讓的,涉及司法強制執行的,或者在同一投資人控制的不同主體之間轉讓股權等特殊情形外,外資保險公司主要股東自取得股權之日起5年內不得轉讓所持有的股權。

《征求意見稿》規定,外資保險公司主要股東擬減持股權或退出中國市場的,應履行股東義務,必要時及時補充資本,保證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符合監管機構要求。

朱俊生表示,《征求意見稿》做了一些限制,但不是針對股權比例本身,而是在股權比例放開後,對於股權的轉讓、應承擔的義務方面,做了明確規定。

“是希望外資保險公司進來之後,能夠長期在中國市場經營。這也是絕大多數外資保險公司希望擴大股權比例,開拓中國市場的初衷。”他指出,雖然《征求意見稿》進行了一些限制,但對真正想開拓中國市場開展業務的外資保險公司並沒有太大影響。

在外資股東減持或退出中國市場的規定上,南開大學經濟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朱銘來認為,“細化監管規則,將風險防患於未然。 ”

朱銘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過去監管對於外資的管理更多的是在市場準入方面,對於退出並沒有明確的規定。“由於合資公司發展會有理念沖突,因此一旦退出市場,就會有一些比較麻煩棘手的問題。從管理的角度來看,歡迎人家進來,但是如果將來外資想撤走,出了一個規範化的管理規定固定,以避免出現中資外資因為股權問題出現糾紛。”

另外,在設立分支機構方面,《征求意見稿》規定,外資保險公司可以根據業務發展需要申請設立分支機構。外國保險公司分公司成立後,外國保險公司不得以任何形式抽回營運資金。

外國保險公司分公司只能在其所在省、自治區或者直轄市的行政轄區內開展業務。合資保險公司、獨資保險公司在其住所地以外的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業務的,應當設立分支機構。分支機構的設立和管理適用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的有關規定。

持股比例放開有利外資險企,但也要區分來看

今年以來,保險業一系列開放政策相繼落地。例如,4月發布的《關於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的通知》,意味著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將與中資一致,並已於當天生效。

4月27日,上海保監局正式為韋萊保險經紀有限公司辦理《經營保險經紀業務許可證》換證手續,韋萊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成為全國首家獲準擴展經營範圍的外資保險經紀機構。

中國保險業的開放進程勢不可擋。5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正式批準安盛人壽保險有限公司發起籌建工銀安盛資產管理有限公司,成為我國提出進一步擴大保險業對外開放後,獲批的第一家合資保險資管公司。

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將有助於利用好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更好地挖掘外資機構的特色金融服務,實現“以外促內”,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保險加速放開後,外資險企是否會水土不服?對於中資險企會有何影響?

針對此次《征求意見稿》落實的關於51%持股比例問題,朱銘來表示,51%的持股比例放開對於外資險企來說是好事,但由於過去合資公司規模一直有限,對於這個問題的根本原因要區分來看。

“過去合資公司究竟是由於什麽原因沒有發展的很好,並且規模一直很有限?如果就是因為經營理念的差異,那麽此次持股比例放開後,外資保險公司在經營管理上有自主權,可以讓他們的經營理念更好的落地。”

他指出,在合規性方面,外資險企做的是不錯的。“一直在做保障性產品,對於資本擴張並不是很感興趣。”

但他同時提出,“如果外資經營規模沒有擴大,不是單純因為經營理念的原因,還包括比如品牌認可、產品價格等是否能讓更多客群接受,那麽此次持股比例放開對於外資險企而言,未來就不見得會有飛速的發展。 ”

針對《關於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的通知》中,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將與中資一致的規定,朱俊生認為,“保險經紀在內的中介行業的開放,將有助於外資財險公司深化市場分工與提升專業化經營水平。”

他表示,在外資保險中介的支持下,外資產險公司更能夠專註於產品開發、精算、投資、風險管理等核心價值環節,而保險代理、經紀與公估等中介則將承擔很多銷售、理賠等功能,實現產銷分離。外資產險公司通過分工的深化促進技術創新,創新商業模式,提高經營效率,市場份額有望逐步提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056

商務部就歐盟將我技術轉讓措施訴諸世貿爭端解決機制發表談話

6月1日,歐盟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項下要求與中方進行磋商,啟動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歐方稱中國政府有關技術轉讓措施不符合《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等世貿組織規則的相關規定。商務部條約法律司負責人就此發表談話。

中方已經收到歐方提出的磋商請求。中國政府一向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采取了眾多強有力的措施保護國內外知識產權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知識產權合作方面,中歐雙方建立了知識產權工作組機制。通過這一機制,中歐雙方一直保持著有效溝通,在諸多領域取得了積極成果。中方對歐方提出起訴表示遺憾,將根據世貿組織爭端解決程序進行妥善處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272

九鼎集團獲標普“BB”評級:轉讓九州證券有助債務償付

2018年8月31日,標普全球評級宣布,將九鼎集團(430719.OC)的長期和短期發行人信用評級維持在“BB”和“B”的水平,並將評級從信用觀察中移除。九鼎集團的評級展望為“進展中”。

標普表示,出讓九州證券控股權將令九鼎集團的財務狀況得到改善。標普同時將九鼎集團境外子公司Jiuding Group Finance Co., Ltd.(九鼎融資有限公司)發行的高級無擔保債券評級維持在“BB”。

8月31日,標普發布對九鼎集團的評級報告

“九鼎集團準備將子公司九州證券的控股權賣給戰略投資者,我們認為這將整體改善九鼎集團的信用狀況,因為公司可能用股權轉讓費來償付債務。”標普在周五的報告中指出。

標普表示,雖然本次評級調整體現了樂觀態度,但是九州證券能否成功轉讓還有待監管者的批準,有一定不確定性,審批過程會比較長,因此標普沒有把這筆交易納入未來一年的預測因素。

九鼎集團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則會給公司長期評級帶來負面影響。今年3月,九鼎集團公告稱收到證監會的調查通知書,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有九鼎集團高管層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問題與信息披露有關,並不嚴重。

中報顯示,九鼎集團今年上半年營收為47億元,同比增長19%,歸母凈利潤達5.99億元,同比增長4%。富通保險貢獻了九鼎集團八成的利潤,九鼎投資作為私募股權基金板塊上半年貢獻凈利潤9640萬元,同比下滑27%。

截至去年底,九鼎集團短期借款余額約62億元,其中質押借款51億元,九鼎集團已經累計將持有的九鼎投資(600053.SH)71%的股權質押出去,占其集團持有上市公司總股本的99%,貸款利率在5%至6%附近。

長期借款方面,九鼎集團長期借款到去年底的余額為125億元,其中有一半都是Jiuan-FT Life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Holdings Co., Ltd.借的。這家公司是九鼎集團用來收購富通保險的境外子公司,合並報表後抵消了收購款。

富通保險還有兩筆境外長期借款,分別是Hannover在保險融資提供的4.15億元和從南洋商業銀行來的12億元,利率分別為HIBOR+2.975%和3個月HIBOR+2.3%。

另外,九鼎融資有限公司在去年7月發行了一筆1.5億美元的債券,在香港聯合產權交易所上市交易。這筆債券叫做高級無抵押債,期限3年,利率為6.5%,當時被標普評為“BB”級評,九鼎集團為債券發行提供連帶責任保證擔保。

九鼎集團表示,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有息負債規模降低了16%,上半年公司償債壓力明顯減小,短期借款余額較去年同期62.36億元大幅下降至13.92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余額降至8.6億元,公司降杠桿成果顯著,現金流充沛,財務狀況良好。

標普認為,九鼎集團杠桿率能否降低主要取決於公司的金融投資業績。但是當前的市場狀況下,金融投資回報率在下降,PE投資項目退出的節奏變慢,預計九鼎集團未來一年的投資表現可能會走弱。

截至去年底,PE板塊九鼎投資管理的股權基金實繳規模為3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項目的內部回報率從35.7%小幅下降至34.8%。去年,九鼎集團的共同基金管理規模也穩步增長,同比增長21%至144億元,管理費收入同比增長29%至4.5億元。

標普表示,如果九鼎集團能夠在保住利潤水平的同時降低杠桿率,並且不會大幅降低在富通保險的持股比例,將可能提高對九鼎集團的評級。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
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email protected]

責編:杜卿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923

細劉利福個人持股 轉讓旗下公司 年初分家後新舉動 分析:簡化控股架構

1 : GS(14)@2015-11-08 23:52:4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1106/news/eb_eba1.htm


【明報專訊】繼今年初鄭家純家族淡出後,利福國際(1212)大股東劉氏家族的持股結構,赫然又出現變動。據聯交所資料顯示,利福首席執行官兼大股東「細劉」劉鑾鴻申報,將部分個人名義及公司持股,集中至旗下一間全資子公司Dynamic Castle,涉及金額逾7億元。由於劉氏昆仲罕見精簡持股結構,加上利福近年持續回購股份,因此是次「細劉」申報持股變動,或引發投資者猜想該系或有新動作,甚至重組。

據劉鑾鴻在11月2日申報顯示,他原來分開三間公司及個人實益權益持股,根據最新的申報,他分別把原屬個人名義持有的股份,分成兩批為數約1370.9萬及5387.7萬股利福股份,轉入另一私人公司Dynamic Castle。

全部交易均以場外作價每股11.2元進行,總代價約7.57億元。是次交易作價,亦為11月2日全日的最高價。根據利福的年報顯示,前述的1370.9萬股股份,原為劉鑾鴻旗下的Synergy Smart Investment持有。

總作價約7.57億

完成交易後,劉鑾鴻透過Dynamic Castle的持股,將由原有約1.54億股,增至逾2.22億股,在利福國際持股比重達13.87%。他個人名義實益持股的股份數目,則由原先的1.19億股,降至6605.1萬股,持股比重只為4.12%。

個人持股比重降至4.12%

至於他與兄長「大劉」劉鑾雄各佔股80%及20%的United Goal Resources,則維持在利福國際持股5.4億股不變,持股水平維持在33.7%水平。劉鑾鴻間接申報利福國際在利福地產(2183)的持股,亦維持不變,繼續以個人名義持有利福地產(2183)共6274萬股。

9月上旬後停止股份回購

劉鑾鴻是次罕見在利福國際的股權變動,為今年初劉氏家族全面購回周大福企業手上的利福國際持股,及向利福國際提出全面收購後,另一項股權上的大動作。由於他罕見在今次將控股結構精簡動作之前,亦同時自9月上旬後停止持續多時的股份回購,利福國際往後的動向,頓時惹起市場關注。

明報記者 陳偉燊
2 : GS(14)@2015-11-08 23:53:5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1106/news/eb_eba2.htm
大細劉頻換資產 鞏固架構
2015年11月6日
【明報專訊】近年大、細劉兄弟在股場方面,趨向將手上的上市資產持股結構鞏固,大打「穩陣波」。由劉鑾雄一房打骰的華人置業(0127),便將過百億元以上的尖沙嘴商業項目、澳門御海.南灣售回大股東,變相將部分資產「私有化」,將公司原先在2013年高峰時達472億元的規模,縮細至今年6月底時的366億元,並且讓第二代退下火線,繼續穩守一方。

私有化資產 第二代退火線

事實上,除了將大量資產私有化外,華置亦將成都三個項目出售予恒大地產(3333),甚至將從友好承購回來的至祥置業(0112,已改名勒泰商業)及金匡企業(0286,已改名同佳健康)股權轉手。

回購股份 進可攻退可守

至於一向由「細劉」劉鑾鴻操盤的利福國際(1212)一系,即使在合作伙伴周大福企業淡出之前,亦已經找來卡塔爾投資局參股。利福國際更從2008年至今年9月8日,中間除了在2010年當年停止股份回購之外,前後多年,累計斥資16.27億元,回購了超過1.37億股,令總股本數目縮細到16.02億股,做到「進可攻、退可守」,這樣亦變相鞏固劉氏家族在利福國際的持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774

二手屢現離奇平價成交或內部轉讓 易被誤導大跌價 宜小心分辨

1 : GS(14)@2015-11-10 08:38:29

【本報訊】淡市少成交,偏離市價的離奇成交價容易擾亂市場資訊,近期屢現青衣盈翠半島樓王平市價三成、深井碧堤半島低市價五成等平價交易遊走網絡世界資訊,然而離奇低價成交價,多為內部轉讓,沒參考性。業界建議,買賣雙方認購物業時,宜先查冊及估價,並綜合多宗成交作比較。記者:陳家雄 陳東陽 朱連峰


昨日有網民在討論區以「盈翠三房實呎775,喪劈至750萬元成交」為題引起關注,記者追查下,盈翠半島2座高層D室,實用767方呎,上月初以750萬元易手,呎價9,778元。比較中銀及滙豐對上述單位網上估值分別1,090萬元及1,076萬元,相差逾30%。同類單位現市價達1,100萬元,今次成交低市價足32%。若比較屋苑平均呎價12,555元,亦低約22%。



盈翠碧堤超低價易手

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原業主Chan Koon Biu及Chong Mui Sum在1999年11月以486.8萬元買入單位,今年10月轉讓予王容錦及陳雪梅。雖然原業主及新買家姓名關鏈性不大,但據悉單位未曾委託任何代理放盤,有理由相信交易屬內部轉讓,即原業主將單位轉售予親屬或好友。記者昨午到上述單位求證是否內部轉讓,從外觀看,單位窗戶打開,有衣物掛於窗台,料有人居住,遂至住客大堂嘗試透過對話機聯絡業主,惟無人應機。深井碧堤半島8座高層F室,上月初以280萬元低市價五成易手,極度驚嚇。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原業主朱氏及蕭氏06年聯合以215萬元買入,今年10月「分契」,單位業權全歸朱氏名下,成交價280萬元。




買賣雙方宜先行估價

中大經濟學副教授莊太量表示,業主沒理由整冧個價,除私人理由,相信為減少稅款及向銀行承造較大成數按揭。以上述盈翠為例,成交價750萬元及市價1,100萬元計,稅款相差13萬元,4成首期計亦相差140萬元。對於有人在網絡發放偏離市價消息,他認為,如果是股市,「咁係造市,但樓市就冇辦法!」不過全港計,成交眾多,無理由一單成交可整冧個市。業界人士認為,買賣雙方在入市及沽貨前,宜參考多宗同類單位成交價,以及委聘銀行估價,以掌握物業市值。另大角嘴帝峰.皇殿2座頂層B室特色戶,上月1,900萬元易手,原業主2011年2,030.8萬元購入,連稅款,損手最少206萬元,為屋苑今年首宗蝕讓。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51110/19366662
2 : ng caddy(36072)@2015-11-10 11:00:13

內部轉讓,系吳系似股票錦..........搭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3811

嘉湖八折貨屬內部轉讓

1 : GS(14)@2016-02-03 14:42:31

【本報訊】天水圍嘉湖山莊樂湖居3房連天台單位以2房價錢易手,低市價兩成,記者昨日直擊單位,揭開平價真相。租客引述業主回應,八折售予自己人。



連天台戶賣330萬

日前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嘉湖山莊樂湖居5座一個3房連天台單位以330萬元轉手。比上月中同類特色戶,造價418萬元,低市價平兩成,被市場懷疑內部轉讓。記者昨日登門造訪,單位現由租客居住,雖然他不願意上鏡,在記者游說下協助聯絡業主,問明究竟。其後這名租客轉述業主回覆表示:「業主話,單位是賣咗畀自己人,事前問過代理自己單位大約幾錢,代理話大約400萬。咁賣畀自己人,就打個八折啦,咁應該是320萬嘅,不過為攞意頭,就330萬元。」換言之,單位一如市場所料是內部轉讓。綜合業界意見,單位是內部轉讓,成交價不足成為市場參考指標,準買家入市宜參考市價。另外稅局不單因單位成交價追稅,而是因應市況,釐定合理市價收取相關款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0203/1947709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130

司榮彬未完成股權轉讓

1 : GS(14)@2016-03-06 02:15:43

司榮彬


【本報訊】1957年,亞洲電視前身「麗的呼聲」開台啟播,較無綫電視早10年創辦,但未能成為香港人的「大台」,反而越做越沉。箇中原因,主要是股東變換頻繁,令公司發展沒有持續性;加上後期更出現股東爭拗,有股東未有注入新資金,令亞視無法正常營運,被迫逐漸變賣資產為員工出糧,亦因欠薪拖糧致多次傳出「熄機」消息。




亞視無向通訊局提供資料


亞視股權結構目前仍然混亂。雖然德勤曾稱,由司榮彬控制的中國文化傳媒國際已完成收購黃炳均及王征的股份及債務,成為亞視大股東,但通訊局指出,亞視未有提供細節資料,故無法處理股權轉換申請,故此理論上黃炳均及王征仍持有原先的41.67%股權,而德勤則以代理人身份持有10.75%股權。至於王征早前以主要債權人身份申請亞視清盤,庭上亦透露亞視欠債20億元,其中王征佔18億元,換言之,至今王征仍持有亞視大部份債務。亞視59年間共有10名金主投資,平均每6年就易手。除邱德根經營亞視賺錢外,其他投資者均蝕錢收場。■記者胡仲邦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305/1951757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8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