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領22K月薪到操作八位數資金 科技男專挑「三力成長股」 散戶升級成達人

2013-05-13  TWM
 
 

 

從月薪二萬二千元的工程師開始做起,蕭非凡三十九歲就當了專職投資人,他很早就不需為五斗米折腰,至今離開職場十三年,已在股市累積了數千萬元的操作規模,並且建立一套屬於自己「三力成長股」操作心法。

撰文.林心怡

平常日的晚間九點,站在小小會議室前方教課的蕭非凡,滔滔不絕地分享他的投資邏輯。小班制的課堂上,大家聽得津津有味,沒有一個學生中途離席,其中還有幾位是專程從高雄搭高鐵來台北聽課的「粉絲」。這位學員口中的「蕭老師」,不僅熱中教學,也是位手上操作規模逾八位數字的股市達人。

「其實剛出社會時,我壓根兒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靠股市投資,加速累積財富。」蕭非凡笑說。原來,家中有五個兄弟姊妹、出身公務員家庭的他,也曾當過十幾年的平凡上班族。大學念的是交大資訊工程系,喜歡舞文弄墨的他說,嚴格來說自己只對「算術」有興趣而已。「退伍後,我曾在電子公司當過一年的工程師,當時起薪二萬二千元,但我嫌工作內容整天寫程式、修正電腦錯誤實在太無趣,想說報考商研所換跑道,挑戰一下自己的能耐。」買對趨勢股 賺到人生第一個二百萬元只是,他第一次買股票,就遇上一九八八年的「郭婉容事件」,台股萬點崩盤的大修正,讓他初試啼聲就慘遭滑鐵盧。「還記得我第一次買的股票是麗正,花了二十幾萬元,買了三張成本價約在七十七元左右,沒想到後來股市崩跌,最低還一度跌到十幾元,雖然後來股價漲回六十幾元,但還是賠了七、八萬元。」一九九四年至九五年期間,當時任職電子公司行銷企畫的蕭非凡,在一次因緣際會下,有機會認購尚未掛牌的旺宏電子。「當時從友人那裡得知,他們的認購價是面額十元,且若無掛牌上市還會付息買回,我那時就相當看好半導體產業前景,不但標了會,還向姊姊借錢,湊足五十萬元買了五十張,不到二年的時間以股價五十元賣出,獲利二百萬元,賺到了我的第一桶金。」經歷第一次美好的股市投資經驗後,蕭非凡開始迷上股價偏低,但有機會大爆發的成長股,「我的投資經驗是,與其短線殺進殺出,還不如看對產業趨勢,長抱大波段賺得比較多,畢竟一開始,上班族白天還是要專注在正職上。」蕭非凡笑著說,自己一度想換跑道去廣告公司當「創意人」,但沒進成廣告界,倒是在友人引薦下進了創投公司任職,「在一次又一次的Call公司經驗中,讓我累積了對產業研究的興趣與功力。」聚焦「三力」 買美磊、信音、濱川翻倍研究股市期間,蕭非凡看了不少股市的書,「像是科斯托蘭尼的《一個投機者的告白》給我最多的啟發,《蘇黎世投機定律》則是我放在床頭隨時翻閱的金科玉律,其他如費雪的《非常潛力股》、《彼得林區的選股戰略》與威廉歐尼爾的《笑傲股市》,都是成長型投資的葵花寶典;技術分析方面,我從《股票K線戰法》、《股價趨勢技術分析》受惠最深。」因此,從基本面挑成長股,成了蕭非凡的核心選股主軸。例如讓他大賺數倍的信音、美磊,都是他的經典代表作,而他口中的成長股,必須具備「三力」:「產業有成長驅動力」、「企業有競爭力」、「投資具吸引力」。

而這些成長股,首先絕大部分是公司股本小於三十億元、成長動能強,其次是近三年營收或獲利成長率高於產業同業,且獲利呈跳躍式成長,至少三至五成以上,營益率接近或大於一○%。

最重要的是,公司在該產業技術、通路等競爭力中,至少有一項領先者,至於符合上述條件且股價在二十至三十元者,更是他的投資首選。

例如,○六年讓他股價大賺三倍的信音,就符合上述投資邏輯。他分析,信音當時生產的音訊連接器,正逢由筆電應用跨入手機應用的熱門題材,加上該公司在確定接獲華寶及富士康等訂單後,未來每股獲利可望由前一年的二元出頭大幅跳升,讓他在○六年三月股價二十二至二十三元間分批布局,並設定目標價六十五元(約本益比十七倍左右)。後來,同年十二月,信音股價來到目標價後,他開始陸續停利,最高價賣在七十元附近。

「如果我當時對技術面與籌碼面能更著墨些,或許就會續抱到九十元以上再出場。」有了這次「賣太早」的經驗,讓蕭非凡開始搭配技術面找賣點。

另一個讓蕭非凡津津樂道、倍數獲利的經典代表美磊,也是同樣的投資邏輯,○九年三月,他從股價二十元以下開始買進,主力產品為電感、射頻元件的美磊,並一路加碼至接近三十元,直到六十五元才出脫持股,倍數獲利。

「當時為因應薄型筆電與高階智慧型手機興起,相關元件微型化規格升級趨勢形成,美磊不但投入研發早且適時擴產並打入蘋果供應鏈,此舉讓美磊每股獲利可望由前一年的不到二元,出現倍數跳升的機會,這些都是我持續布局加碼的理由。後來我在本益比十五倍,與周線形態的滿足點六十五元開始停利出場,最高賣在六十六元。」至於○九年布局大賺的濱川,則是搭上當時筆電興起第一波輕金屬機殼風潮,使得公司每股獲利可望由前一年的一元出頭成長三倍以上。○九年九月,他在濱川股價三十元以下積極買進,一路加碼到三十元附近,當股價來到六十七元(約十五倍本益比)附近,隔年的四月,股價在七十元附近全數出場。

從失敗驗中 學會「不與市場作對」至於一一年八月布局的立端,他則是看好雲端趨勢的題材,「網路安全為雲端成長關鍵,因此我很看好主力產品為網路安全平台的立端。且該公司掌握國際大廠客戶訂單後,營收及獲利也逐季出現明顯成長訊號,公司每股獲利可望由前一年的損益平衡跳升至二元以上,加上技術線形轉佳,讓我開始試單布局。」雖然蕭非凡於一一年八月在立端股價二十元附近布局買進,且九月歐債惡化時股價仍逆勢上漲超過二十七元,但他考量大盤風險,還是在股價二十七元先行出場。

隔年元月總統大選完股價反彈後,因成長力道未減,當股價突破二十七元後,蕭非凡再度進場,雖然三月創四十一元波段新高,有陸續減碼,但因看好長線趨勢,至今仍持有部位。

不過,投資股市多年,蕭非凡承認也曾因「與趨勢對作」以及「先入為主」的堅持,無法即時順勢操作而錯失獲利良機,甚至蒙受損失。「例如金融海嘯就讓我好好上了一堂總體經濟的課,只不過學費很昂貴!」蕭非凡指出,當時台股指數頻頻破底,最低跌到三九五五點的期間,他卻因為「猜測底部」,一度賠掉了三成的資金,「那次經驗讓我學會了,當全球總經出現了結構性的問題,就不要妄自猜測底部,最後只會越套越深!」此外,他也曾因過度「迷戀」電子股,而錯過了布局傳產股大賺的機會。「因為我長期在電子產業工作,與電子股高倍數的獲利經驗,讓我對該類型股票情有獨鍾,卻一度忽略了部分電子業走向微利時代的事實。在聽聞友人從十幾元開始布局潤泰全,長抱五年最多達一百元的經歷後,改變了我對傳產股的思惟,特別是對中國內需成長股的看法。」蕭非凡表示,「近二年來,我開始研究超過二十檔中國收成股的次產業,從產業集中度、市場占有率、長線觀察籌碼變化,讓我也曾抓到大華金屬、全家等股大賺一倍的獲利報酬。」持續看好「TSMC」概念股至於展望台股未來走勢,蕭非凡直言,大盤指數的低度波動將是常態,在低經濟成長率、大盤指數的低度波動,以及大盤陷入低量狀態的「三低」行情下,資金會朝更有效率的強勢股靠攏。「我認為,強勢股的核心特色大都是贏者全拿,或者建構了跨客戶、跨平台、跨應用的競爭優勢,我在晶圓代工、光學鏡頭、觸控面板,以及記憶體封測等產業就看到了這樣的趨勢。」因此,蕭非凡在今年的投資主軸定調在「TSMC」上,也就是行動裝置的輕薄化︵Thinning︶、零組件的去三星化︵Samsung-away︶、中國收成股︵Mainland China︶與生技醫藥股︵Medicine︶,以及雲端運算︵Cloud-computing︶。

其中,所謂的﹁輕薄化﹂與﹁去三星化﹂趨勢則是發生在面板產業、晶圓代工、載板、記憶體與相關的設備廠商都可望受惠,包括TPK宸鴻、鎧勝、牧德都是他持續看好的股票。

另外,中國收成股可參考產業集中度高且市占率領先的汽車零組件廠商宇隆、汽車用印刷電路板敬鵬、成衣上游廠商東隆興,都是值得留意的標的。至於雲端運算概念仍以網路安全為首選,其中彩富則有機會搭上安全監控產業升級換機潮商機。

「其實,股市不是賺偏財、橫財,是正財、是恆財!」在蕭非凡的股海字典裡,「投資是藝術,也是哲學。」好為人師的蕭非凡,喜歡教學也喜歡寫作,目前的著作包括《沒人教你的基本面投資術》、《散戶升級的必修課》等書籍,並且在網路上以暱稱﹁股海奇兵﹂經營他的﹁史坦部落格﹂,廣受好評,甚至開設股市教學課程,希望以教學相長的方式,分享他多年的投資心得。

蕭非凡

出生:1963年

現職:專業投資人、「台股會客室」講師學歷:台大商研所、交大資訊工程系著作:《沒人教你的基本面投資術》、《散戶升級的必修課》

蕭非凡

成功選股6心法

心法1 股本小於30億元甚至10億元。

心法2 產業成長動能明確。

心法3 近三年營收或獲利成長率高於產業同業,且獲利呈跳躍式成長,至少是30%~50%以上,甚至是超過100%以上者尤佳。

心法4 營益率至少接近或大於10%。

心法5 產業具領先地位,在技術、通路等競爭力中,至少有一項領先。

心法6 股價在20元~30元者優先布局考量。

蕭非凡從基本面持續看好的5檔個股個股 5月7日收盤價(元) 看好理由

F-TPK宸鴻

(3673) 599.00 產業競爭力強,具有「贏者全拿」的基本面優勢。

F-鎧勝

(5264) 175.00 受惠供應鏈洗牌的利多,股價仍有上漲空間。

牧 德

(3563) 60.60 受惠自動化資本支出增加的利多,本益比相對偏低。

敬 鵬

(2355) 37.75 業績持續看好,本益比相對偏低。

東隆興

(4401) 55.00 成衣上游廠商基本面持續看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86

道德勸說管不住國寶人壽參與龍邦改選 保險資金介入董監改選亂象如何解?

2013-05-20  TWM
 
 

 

國寶人壽違背承諾,在龍邦股東會中行使董監改選投票權,金管會火速祭出對國寶人壽的處分,止住外界對主管機關的質疑聲浪。不過,長期以來,國內主管機關對公司治理監督的力度不足,一時之間恐怕仍難獲得改善。

撰文‧葉揚甲

紛擾數月之後,龍邦國際興業董監改選總算在五月七日落幕。選舉結果並不令人意外,公司派在九席董事席位中取得六席,保住經營權;然而,選舉過程中,大股東國寶人壽因違反先前對金管會所做出的「不參與董監改選」承諾,引發爭議。

國寶人壽不僅派員出席龍邦股東會,並且在董監改選中行使投票權,雖然改選結果仍由公司派保住經營權,但市場派卻也取得三席董事,令外界質疑,國寶人壽是否有意藉由壽險保戶資金左右董監改選結果。

雖然國寶人壽在事後強調自己的投票意向是「支持公司派」,但在市場派取得的三席董事裡,其中一席是國寶人壽大股東朱國榮;另一方面,且不論國寶人壽票投何方,公司違反對金管會的承諾,並以壽險資金參與企業董監改選的行為,被認為已嚴重挑戰公司治理原則,這也是事件爆發後,不僅資本市場譁然、金管會迅速對國寶出手懲處,就連學界人士也重話批評的原因。

主管機關放任 未落實修法壽險公司為何不宜介入企業董監改選?其實早在二○○八年五月間,立法院財委會就曾做出決議,要求金管會修改《保險法》,禁止保險公司對其所投資的公司在進行董監改選時行使投票權。

當時,財委會立委質疑,若不禁止保險公司行使董監改選投票權,一旦遇上經營權爭奪戰,手上透過保險資金而握有大批股權的保險公司,必成為各方爭取拉攏的目標,自然容易引發利益輸送等公司治理層面的弊端。立委賴士葆當時亦曾強調,保險資金來自保戶,當保險公司用這些錢去支持特定董監時,法律上沒有依據,保戶沒有權利過問,金管會更是不易管理。

不過,○八年財委會的決議,金管會當時僅以「必須再做評估」回應,而截至今日仍未落實修法。事實上,在學者眼中,主管機關的長期坐視與放任,就是造成今天這一樁「不甩主管機關」、挑戰公司治理事件的主要原因。

「這一次,主管機關不能再缺席!」針對這次事件,台灣公司治理協會理事長呂東英如此評論。在二○一二年亞洲公司治理協會的評鑑中,台灣公司治理排名位居亞洲第六,除了落後於星、港,表現甚至遜於泰國、馬來西亞;而在各項評分中最弱的一環,即是得分僅三十五分的「監理機關執行力度」,該項目相較於新加坡的六十四分、香港的六十八分,差距甚遠。

評鑑報告載明「監理機關執行力度不足」的主要案例,是一二年五月鬧得沸沸揚揚的「中石化董事會經營權爭奪」事件,針對當時的股東會爭議,應該有所表態的主管機關,竟然完全「缺席」。主管機關對公司治理無感,該表態而不表態,正是造成業者敢於對金管會「背信」的原因。

這次事件發生後,顏面無光的金管會一方面重話抨擊,另一方面也迅速對國寶人壽祭出處分。主管機關的快速反應,或許某種程度改善了過去「該表態而未表態」的缺失;然若細看懲罰內容,卻發現金管會似乎還是沒能切中「保險業捲入經營權之戰」問題的「核心」。

不查個人動機 只限縮投資金管會對於國寶人壽的處罰,包括不得再新增投資國內有價證券、除逐項報經主管機關核准外,不得新增國外投資,亦不得再因持有有價證券而行使股東表決權。這些懲罰當然會衝擊國寶人壽的未來營運,但很明顯的是,並不能改變國寶人壽參與龍邦董監改選所造成的事實結果。

試問,不顧金管會承諾、在龍邦股東會行使股權投票的這項行為,難道不是事件中最有問題的部分嗎?為何金管會不積極查明這其中可能潛藏的「個人」動機,反而去限制國寶人壽「公司」的資金用途?

而且,金管會只是重申國寶人壽「往後」不得再行使股權參與投票,言下之意,似乎是對於這一回國寶人壽「不甩」金管會的投票結果,有「這次就算了」的感覺。

如果是這樣,台灣公司治理的「監理機關執行力度」,恐怕還是難以避免被質疑,甚至是不被信任。「若龍邦董監選舉的過程有涉及不法,那麼,主管機關可考慮判定違法的部分選舉無效。」呂東英認為,只有這樣做,在公司治理的推動上才有更實質的意義。

在公司治理領域耕耘甚深的交大財務金融系教授葉銀華則認為,這次主管機關以「函令」的方式祭出行政裁罰,與先前只以「口頭」行政溝通有所不同,可看成是金管會對這次事件的正面回應,值得肯定。不過,金管會更要著眼的是,「該怎麼妥善解決長期經營不善的保險公司?」話說回來,在○八年立法院財委會建議修法未果之後,對於保險業在所投資公司股東會中行使董監改選投票權,金管會依然只能「道德勸說」;而事實證明勸說無效,更怕的是,此例一開恐造成未來更多類似亂象。或許,現在該是金管會「硬」起來的時候了。

淨值缺口持續擴大

國寶人壽近三年財務體質變化項目 2010 2011 2012 資產 487 481 534 負債 608 668 743 淨值缺口 121 187 209 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保發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889

【利率風險系列】大資金如何下注利率變動(一)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185

固定收益投資經理David Schawel在CFA官網上發表系列文章,討論大資金如何應對利率變動。本系列文章的目的是為了探索用來管理利率風險或者下注利率波動的不同類型的工具,以饗讀者。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央行通過擴大資產負債表進行貨幣寬鬆一直就是金融市場的核心主題。儘管市場的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貨幣寬鬆對資產估值的整體影響,但這並非唯一值得關注的地方。

隨著發達經濟體的利率接近歷史低點,包括從保險公司到銀行再到資產管理公司等等在內的機構投資者必須管理更低票面利率的證券所帶來的更高的利率風險。

對於許多投資者,尤其是那些自身資產和負債存在期限錯配的投資者,他們主要的擔憂不是十年期美債收益率目前處於1.50%還是2.25%,他們擔心的是自己的資產負債表是否能夠經受利率的大規模上升。一種被稱作「尾部風險對沖」的工具可以解決該問題。

個人投資者可能使用ETF/ETN或者期貨等工具來應對利率變動,大型機構投資者則可以運用互換期權(swaption)這一可以大規模結構化的工具。

互換期權是在未來某一時點基於某個互換協議的期權。比如一個5*10的支付型互換期權(5 × 10 payer swaption)就是指投資者可以在第5年結束時選擇購買一個10年期互換協議(在該互換協議中,投資者支付固定利率,獲得浮動利率)。投資者支付一個前端費用,而獲得的回報是市場利率與到期行權利率之間的差額再乘以美元久期(DV01)的值。

隨著利率走高,互換期權的價格漲速以遞減的速率上升,這使其成為對大型機構更合適的工具來管理小幅波動。也就是說,隨著利率上升,其貼現率上升,蠶食了互換合約的現值;也就是常說的「負凸性(negative convexity)

而另一個替代方案就是固定期限互換利率封頂協議 (CMS rate caps)

固定期限互換(CMS)利率封頂的持有者在利率升至某一行權利率之上時可以獲得收益,這一參照利率可以是譬如10年期互換利率。固定期限互換利率封頂與互換期權不同,利率變化所帶來的價值改變是固定的,因此不存在「負凸性」的問題。

另外,由於CMS「固定期限」(固定久期,指利率變動帶來固定的價格變動)的緣故,它與互換期權的收益率曲線是不同的。當利率上升導致收益率曲線下滑時,如果其他條件相同,拋售10年期CMS封頂協議的投資者將比拋售傳統互換期權的投資者獲益更多(因前者不存在負凸性)。

多數期權市場都有很多買方和賣方,但是基於利率的價外期權的賣方卻不多。譬如AIG拋售CDS;為了讓投行或者對沖基金賣出這類期權,需要提供額外的補償。

因此價外期權、價內期權和平價期權所面臨的隱含波動率的差異(即波動率偏離)是很大的。價外期權的隱含波動率比平價期權的隱含波動率大得多。結合之前提到的高額前端費用,過去數年的低利率環境意味著多數價外期權封頂的持有者寧可看著他們的期權失效,而這就使得期權賣方獲利(賺取加價費用premium)。即使利率上升,如果買方想要獲利,這些期權的高額加價費用也意味著利率的上升需要超過收益率曲線隱含的速度。買方可能有一天被證明是正確的,但是風險對沖的高額成本還是更傾向於對賣方有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55

北京公交一卡通沉澱資金是如何洗白的?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572.html

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幾個月前有人在網上曝出北京公交卡沉澱資金高達數十億元以上。主要來源是辦卡的20元押金,以及卡內餘額。面對這麼一大筆錢的去向,有關部門選擇了沉默來應對。

週日去北京園博會,其中非常有意思的一個場景就是可以憑你的公交卡換一個帶有紀念意義的園博會的聯名卡。當然了,聽起來還是非常有誘惑力的。你可以免費用你的公交卡換聯名卡,卡內餘額無縫轉移到新卡。多麼划算的事?所以旁邊圍了裡三層外三層很多人搶著換卡。但龍真想你一定沒有細看這張聯名卡上的小字,工作人員也一定沒向你解釋:聯名卡不退卡,不換卡。這就意味著你在看著佔了便宜的衝動中,你跟商家達成了一筆價值20元的交易,你用20元的可退的公交一卡通的工本費換回了一個漂亮的帶公交卡功能的卡片,它成本幾角錢甚至幾分錢!而你還認為是免費的!這比旁邊的慶豐包子鋪,護國寺小吃,KFC的盈利模式可高明太多了!最主要還把公交卡的沉澱資金合法化了!

這二十元錢跟我是再也沒啥關係了,作為消費者也沒有理由再問這筆錢了。在這個純商業行為裡,作為公民我對公交聯名卡接下來的分成機制非常有興趣。其他的聯名卡都是廣告商向一卡通公司交廣告費,再自銷。但園博會這次的玩法我有理由相信這是一個清理過往沉澱資金的新玩法。

通過這件事,我對那些火車站旁,長途汽車站旁,地鐵站旁收公交卡,代取餘額的兄弟們工作性質有了新的理解。他們是真正不想讓國家蛀蟲得利,而把這些沉澱資金放到自己口袋裡的類似郭美美級別的讓腐敗分子無力可圖的英雄。向他們致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131

傳PPTV資金鏈告緊欲發債救急,誰能救它?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1948.html

【導讀】PPTV的命運正面臨關鍵時刻。這家視頻網站資金鏈緊張或將斷裂的傳聞已在業內流傳甚廣,多位接近PPTV的視頻業高層和投資業人士日前均向騰訊科技表示,傳言非虛。一位近期參與了與PPTV談判的人士更是透露,PPTV手頭的現金僅夠支撐到今年7月份。

騰訊科技獲悉,PPTV目前正在籌備發行新的總價值1億人民幣的債券,以緩解迫在眉睫的資金壓力,而相關投資者正在對其償債能力進行評估。

與此同時,PPTV的資本運作消息不斷。據騰訊科技調查,此前搜狐與PPTV確實在展開併購談判,但目前已陷入僵局。而最新的消息是,阿里巴巴已入局和PPTV接觸,提出的方案是,阿里巴巴通過收購軟銀等投資機構的股份,實現對PPTV的控股。

對於阿里巴巴而言,併購PPTV最簡單的邏輯在於,豐富整個集團的業務內容,做大規模打包上市。此外,視頻是互聯網上的一個核心應用,用戶耗時很長,在電商和廣告資源的整合上也是極大的利好。騰訊科技獲知,此前阿里巴巴曾與多家視頻網站洽談過投資或收購。

阿里資本董事總經理張鴻平昨天在接受騰訊科技表採訪時簡單表示,視頻是互聯網一個重要的發展領域,但是對與此相關的投資目前不予置評。

難抬身價的PPTV

賬面資金嚴重緊缺、資金斷流的傳聞讓PPTV置於風口浪尖之上。

騰訊科技早前獲得的一份詳細資料顯示,2012年以來PPTV曾經分別向招商銀行、交通銀行、浦發銀行、工商銀行、中國銀行等國內多家銀行貸款金額近2億元人民幣。

一位接近PPTV的投資人士向騰訊科技透露,這些貸款大部分都是由PPTV創始人姚欣作為擔保人,而姚欣正為此感受到巨大壓力。除此之外,PPTV之前還曾與信託公司、銀行合作發行過基於版權產品的信託基金來融資,考慮到版權價值的短期上下浮動性較大,這類信託產品也面臨著較高的信用風險。

而在依靠銀行借貸和緊縮成本維持運營的情況下,PPTV也開始不斷接觸新的潛在買家,以求對搜狐施加壓力或尋求其他的投資機遇。但另一方面,由於PPTV自身前景變得極不明朗,近來深陷各種負面傳聞的PPTV,已逐漸喪失了自己在這場大交易中的地位和權重,眾多潛在的合作方也落井下石選擇了觀望。

兩年前,藉著優酷網成功上市的東風,PPTV幸運獲得軟銀2.5億美金巨額投資,成為有史以來獲得最高單筆融資的視頻企業。

但是,在互聯網也是最能燒錢的視頻領域,激進的擴張策略迅速耗盡了PPTV這筆財富。據瞭解,超過10億人民幣被用於大規模的購買內地電視劇、TVB港劇、台灣綜藝節目、韓劇以及英超等體育直播內容。同時,市場推廣和人力成本也高居不下。據悉,到2012年初,PPTV的賬面資金就已經僅剩不足3000萬美元,僅依靠已有版權分銷和置換進行內容庫更新。

曾經用10分鐘的演講時間便贏得孫正義2.5億美金豪賭的陶闖,現在面臨著無故事可講的尷尬。PPTV的業績便首遭質疑,一位視頻行業人士曾透露:陶闖對外宣稱2012年PPTV營收達8億元,但其中大約有3.6億元收入是來自於版權置換及版權直線攤銷,如果按照視頻行業主流的收入計算方式,PPTV的年收入僅為4.4億元。

而前四輪融資僅數千萬美元的PPS被百度以3.7億美金收購之後,在運營和財務狀況上遭受普遍質疑的PPTV,其估值也引發了新的爭議。

據接近搜狐和PPTV交易談判的人士透露,PPTV目前的最新估值在業內已經從最早的7億美金跌落至4.5億美金。因而,即便是搜狐視頻和PPTV原本被視作最有可能合作的兩家視頻網站,現在也已走入談判的僵局。

誰是拯救者

不過,儘管各種警報拉響,但沒有人會真的判定,PPTV會徹底走上絕境,畢竟,在網絡視頻領域,PPTV依然有著舉足輕重的規模和影響力。

來自艾瑞諮詢的數據顯示,最近兩年來,PPTV在PC和移動用戶規模、營收規模上都獲得了強勁的增長。最近十二個月,PPTV在用戶規模增長上的速度接近40%,高於行業26.7%的增長水平。PPTV在移動端的日均用戶和日均時長都處於行業領先的位置,移動端品牌廣告在2013年預計也將到達破億的規模。

如果單單放到視頻行業來看,PPTV的歸屬依然決定了下一個能在這個領域對金牌、銀牌發起衝擊的戰略組合,因此PPTV才會有底氣同時向多家企業拋出合作的意向。只是,在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危機中後,PPTV的命運已經完全不由自己來掌握,而取決於互聯網巨頭們對於收購時機、成本和利弊的多方權衡。

那麼,誰又能最終成為PPTV的救命騎士?

在優酷合併土豆,百度愛奇藝整合PPS後,業內剩下有能力併購PPTV的只剩下騰訊視頻和搜狐視頻。「對於騰訊視頻來說,客戶端產品旗下不缺。」一位騰訊內部人士曾透露,騰訊收購PPTV的戰略意義不大。

搜狐公司創始人張朝陽最近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強調,搜狐視頻將被作為集團戰略核心來發展。這一方面有賴於張朝陽多年來個人的娛樂情節,另一個讓他始料不及的變數在於,搜狗在短短一年時間裡被360超越,市場份額已下滑至第三。

如果搜狐視頻和PPTV達成合作協議,即便出於日後合併財務報表的考慮,張朝陽也勢必會牢牢把握自己對PPTV的控股權和管理權。客觀上看,這要求PPTV現有的管理團隊的淡化或退出——顯然,無論是姚欣還是陶闖,都很難讓他們做到這一點。

而PPTV複雜的股東治理結構也足以讓搜狐望而卻步。此前,騰訊科技曾做過深度解析,軟銀入股PPTV時簽訂了對其他股東相對苛刻的條款,其持有的是參與優先股,即如果公司出售,軟銀可以優先收回其投資的2.5億美元,然後再按照股份比例分享剩餘收益。假設搜狐以4.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PPTV,其他包括藍馳創投和德豐傑基金在內的股東幾乎無人能夠從中獲益。要想提供一個讓所有股東都滿意的收購方案,難度極高。

當然,僅僅從搜狐視頻和PPTV的整合前景來看,同樣不容樂觀。張朝陽曾透露,搜狐視頻的最大弱勢在於UGC內容和社區性質上的缺失,而過去兩年主打視頻電視化、媒體化運營的PPTV在這發麵也無多少建樹,雖然靠版權和推廣吸引了流量,但是用戶沒有形成真正的黏性,一旦形成戰略合作,未來依然必須靠買內容來繼續支撐現有的商業模型。

據騰訊科技瞭解,因為上述原因,搜狐針對併購開出的條件也較為苛刻,無法保證PPTV後續的獨立性,換股方式也較為複雜,PPTV方面並不滿意。

當然,所有的併購不到最後都難言不可能。只要PPTV被逼入絕境,出售價格夠低,相信對搜狐仍具有吸引力。

不過PPTV並非只有搜狐一個拯救對象。新入局的阿里巴巴同樣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阿里入資PPTV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於,軟銀是阿里巴巴集團和PPTV共同的股東,阿里巴巴併購PPTV,可以幫助軟銀成功套現退出。

有消息人士分析說,馬云希望未來將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小微金融服務,也像當年的支付寶一樣轉移到自己控股的浙江阿里巴巴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裡,並以PPTV的相關交易作為與軟銀達成一致的籌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660

因果推斷:資金流入 vs. 商品價格波動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743

Benoit Guilleminot和他的同事撰文,用美國市場農產品的交易數據來研究指數資金流對於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這引發了人們對金融市場中因果推斷的興趣。

因果推斷關係的類型

因果關係既有先後發生的情況,也有同時發生的情況。前者如同動石撞向靜石,導致靜石移開。後者如同清風吹拂樹葉、樹葉簌簌落下。

 「格蘭傑因果檢驗」正是在前者先後因果關係的概念下橫空出世。

商品價格波動的因果之爭

2008年5月,一位基金經理Michael Masters在證詞中表示,是一批機構投資者擾亂和扭曲了大宗商品期貨市場,導致衍生品和標的物的價格波動。他將這些機構投資者稱為「指數投機者」,因為他們的投資策略是將資金分配到常用指數覆蓋的25個主要商品期貨產品中。

市場上確實存在大宗商品指數資金流和商品價格齊漲的情況。但是很多學者都對這種同時發生的情況作出了不一樣的解釋。其中最有可能的一種是價格的上升導致投機者趨之若鶩;如果是這樣,那麼Michael Masters就是顛倒了黑白。

經濟學中所說的「格蘭傑因果關係」是說,兩種現象的發生存在先後順序。但是,格蘭傑因果檢驗並不必然是真實因果。譬如,一種細菌可能導致人體感染,隨後導致了一系列症狀。早期症狀可以幫助我們可信地推測後期症狀的發生,但是那不意味著早期症狀是後期症狀發生的原因——只是存在先後推測關係而已。這種情況下,我們說,早期症狀對後期症狀存在「格蘭傑因果關係」。

格蘭傑因果關係是先後因果關係的必要非充分條件。如果一系列的投機性資金流發生在商品價格上漲之前,那麼前者與後者之間就是存在格蘭傑因果關係的。

「格蘭傑因果」的倒掉

Guilleminot和同事Jean-Jacques Ohana 、 Steve Ohana認為格蘭傑因果檢驗在這一問題中是無效的。他們表示多數研究沒有發現任何格蘭傑因果關係、沒有發現指數資金流可以預測價格的變動。

他們還表示,指數資金流和商品價格之間不存在先後的因果關係,它們是同時發生的。就像風吹落葉,二者同時發生,因此不是「格蘭傑因果」的先後關係。但是常識告訴我們,同時發生的現象也可能存在因果關係,正如是風導致了葉的飄落,而不是反之。

「趨勢跟蹤」洩密因果關係

Guilleminot等人在文章中研究了12種農產品在美國市場的交易情況;12種農產品按未平倉量從高到低排列見下圖。CFTC將每週交易來源按三種情況進行分類:商品指數交易員(CIT)、業務型非CIT,非業務非CIT。非業務非CIT就是對沖基金。業務型非CIT就是主要的對沖者,即用衍生品來對沖商品價格風險的買者賣者、實物交易員和生產者。而CIT就是Masters之流所指責的指數投資者。

來源:Guilleminot et al., The Interaction of Hedge Funds and Index Investors in Agricultural Derivatives Markets

下圖則列出了玉米市場對沖基金的倉位變動(如黑線所示)和作者用趨勢跟蹤系統模擬的表示平均淨倉位的「平滑趨勢指標」(如紅線所示)。我們可以看到,二者之間存在著不完美但已然很顯著的相關關係。作者認為,「趨勢跟蹤策略是農產品衍生品市場中對沖基金的代表性策略」。

來源:Guilleminot et al., The Interaction of Hedge Funds and Index Investors in Agricultural Derivatives Markets

這就意味著,事實很可能是,大量採用趨勢跟蹤策略的對沖基金在指數投資者進場之後跟進,它們一起導致了玉米價格的顯著波動。正如風吹落葉,雖然時間上沒有先後,但卻存在著同時發生的因果關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684

樂視網貸9千萬流動資金:CEO賈躍亭近八成股票已質押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3161.html

樂視網 昨日晚間公告稱,公司將向國家開發銀行北京分行申請短期流動資金貸款9000萬元,由全資子公司樂視網(天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提供連帶責任擔保。

從樂視網財務數據和CEO賈躍亭的表現來看,公司和其個人都很需要錢,尤其是流動資金。這和公司熱門的超級電視、股票一路火熱程度似乎成正向關係。

樂視網財務數據顯示,公司當前需要流動資金應對短期債務。2013年一季報顯示,公司流動比率為0.91,速動比率為0.89。按照一般企業財務要求,這兩個數字應該在2和1才比較穩健。而公司的流動比率自2011年三季報開始連續7個季度低於2,自2012年一季報開始連續5個季度低於1;速動比率也是自2012年一季報開始連續5個季度低於1。

截至目前,樂視網CEO賈躍亭已經質押了手中近八成的股票,這一比例從市場數據來看已經相當高。有信託界人士表示,「正常大盤流通股根據質地不同,質押貸款比例在五到七成之間,而創業板股票貸款比例基本在四成左右。」

自2011年7月以來,賈躍亭2年時間裡已經9次質押手中的股票,當前77.61%的股票仍在質押中,這些股票佔樂視網總股份數的36.34%。公告顯示,賈躍亭質押股票目的多為個人投資。換句話說,如果賈躍亭無法及時歸還欠款,公司超過1/3的股票或許要易主。

樂視網昨日收於26元,以2012年12月3日7.29元(前復權)的低點計算,半年裡漲2.57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17

資金乾塘港股未見底


2013-06-27  NM
 
 

 

內地「錢荒」危機進一步擴散,加上美國聯儲局放聲氣退市,恒指由上週三起,連續四個交易日捱沽,累跌近一千四百點。內銀股成為跌市火車頭,最慘烈是民生銀行(1988),其A股更跌至停板。專家指出,是次危機只是序幕。人民銀行堅持不放水,有指是中央落重招「教仔」,迫使銀行逐步解決高危借貸問題。因此,即使下半年股市出現反彈,仍會維持「有波幅無升幅」狀況。風高浪急,股民切勿心急撈底。

喇,死喇。今次買乜都死喇!跌到咁!」本週二早上,大約二十個股民聚集在中銀觀塘分行,目不轉睛地看着股票機,見愛股插水,紛紛搖頭嘆息。開市初期,恒指一度反彈逾百點,但有散戶立即潑冷水:「呢個只係甜頭,引你買,下午一定會再跌。」果然,恒指回光反照後,即掉頭一度急挫近四百點,內銀股反彈乏力,但有股民不信央行會見死不救,更指如果建行(939)跌至四元就會撈底:「工商銀行(1398)、建設銀行全部都係國有嘅,自己仔嚟,有事嘅話,中央會唔救咩?中國銀行實得o架,佢代表中國嘛!」

整頓內銀燒着港股

不過,金融界人士就不表樂觀。前工銀亞洲董事暨總經理黃遠輝表示,美國已有計劃退市,中央銀行態度亦很明顯,會繼續收緊銀根,整頓借貸市場。他解釋:「內銀濫借問題嚴重,細銀行吸納存款不足,信託公司唔可以接受存款,佢哋都向大行借錢,然後放貸俾高風險嘅公司,賺取高息差。依家中央唔放水,由得拆息急升,就係想針對呢類風險貸款。」

上週四,反映銀行短期流動性的隔夜質押式回購利率(Repo Rates),衝高至三十釐,而上海銀行同業拆息(SHIBOR)亦升至十三釐,創歷史新高。「依家大型銀行擔心,萬一高風險公司還唔到債,令小銀行無錢還俾大銀行,會出現骨牌效應,於是索性有錢都唔拆借出去。」黃遠輝說。市場憂慮中國金融市場崩圍,經濟進一步放緩,觸發環球跌市。後來,有傳人民銀行透過國開行向個別勢危銀行「定點放水」,才令拆息喘穩,本週二分別回落至5.8釐及5.74釐。

自保加快爆煲

基金教父、交銀施羅德投資管理(香港)副董事長雷賢達卻警告,現在只是內地金融市場危機的開端。「中國借貸史無前例咁高,銀行、信託濫發理財產品,水緊絕對唔係因為半年結咁簡單,人行係有心整頓。」他表示,金融海嘯後,美國、中國放水救市的後遺症,導致市場流動性上升,但大部分錢都用以炒作,令理財產品氾濫。因此,習李新班子上任後,先向銀行來個下馬威。本週一,人行更於網站發公告,指內銀應該管理好流動性,暗示不打算放鬆銀根。不過,海通證券中國業務部副總裁郭家耀指,內地廣義貨幣供應(M2)有過百萬億元,銀行不可能缺錢,只是存款及貸款年期錯配,加上濫於放貸,造成短期流動性風險。深圳一家銀行人士週一更向媒體透露,目前其所在銀行已經不放貸款,人人「保命要緊」。

人民幣或掉頭

中央出手調控,銀行自保令資金市場失衡,最終定必危及經濟。中大全球政經碩士課程客席講師黃元山批評,中央的調控手法本末倒置,「佢要銀行提升資本比率,銀行唔放水俾中小企業,而存款利率唔夠高,令資金要搵出路。」結果,中小企被迫要透過影子銀行以高息獲取貸款。他認為,政府應提高存款利率,然後讓利率市場化,令資本市場自由運作,才可根治問題。雷賢達則估計,中國的GDP增長將持續下滑:「中國投資佔GDP百分比高達五成,一定要減低,但中央一直壓抑房地產,靠其他消費一定無咁快追得上,所以GDP增長長遠會跌,低過百分之六都唔出奇。」經濟增長放緩,央行有可能放慢人民幣升值速度,甚至會稍為下調中間價。黃元山解釋:「過去中國政府想透過人民幣升值,逼中國經濟轉型,等佢哋唔好淨靠平價出口,要推動消費。但人民幣過去幾年升得太急,中國消費力未能配合轉型,未來可能會出現回調。」

未震完謹慎撈底

中國金融市場任何風吹草動,都直接影響港股上落。本週二,港股如坐過山車,收市終於喘定,略升四十一點。但是,郭家耀並不睇好後市。「呢啲只係技術性反彈,未來跌勢會持續,支持位係一萬九千點。」他教路,股民可以留意恒生推出的波幅指數,其作用類似美國的恐慌指數,指數上升代表市場恐慌情緒升溫,當指數見頂,就是港股見底之時。「如果想搏反彈,可以考慮騰訊(700),一來現金多,二來資金不受外圍影響。」郭家耀說。

另外,耀才高級研究分析員植耀輝亦提醒股民,大市仍要觀望,並非撈底好時機,「太多變數,睇唔通個市,一定要忍手。」他建議搏反彈的散戶,可以留意業績靚的股份,例如金山軟件(3888)、騰訊及百富環球(327),至於抗跌股,則以中移動(941)為首選,他表示:「中移動業務穩定,估值平,但最好等股價跌到大約七十五蚊先入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371

CFTC正式起訴Corzine 稱其與MF Global動用10億美元客戶資金有關

http://wallstreetcn.com/node/48396

美國證券監管機構對MF Global前首席執行官Jon Corzine,及其前財務主任Edith O'Brien提出民事指控,稱他們在該經紀公司2011年倒閉前不當使用了近10億美元客戶資金有關。
Jon Corzine曾是高盛前董事長,並出任過新澤西州州長,美國參議院議員。他讓MF Global變身為一家微型投行的努力,最終卻因為下注歐債危機而令它破產。

CFTC在向法院控訴書中稱Jon Corzine「沒能盡職的監管MF Global高管,員工,和代理的業務活動」。

CFTC謀求對Corzine和O'Brien實施「數額不確定」的罰款。

CFTC已經要求MF Global返回錯誤使用的近10億美元客戶資金,該經紀公司同意監管方提出的1000萬美元罰款。

CFTC執法部門主管David Meister聲明稱:「起訴書旨在發出一條提醒,企業中任何級別的管理人員都必須在每一天的每一分鐘內保證客戶資金的安全。」

2011年Jon Corzine錯誤押注歐元區危機的方向造成數十億美元虧損MF Global因此破產。

監管機構發現原本應該被隔離的數億客戶資金失蹤,外界對於遺失客戶資金的憤怒令美國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以及CFTC介入調查。

委員會報告指出,就在該經紀公司瀕臨破產前夕,MF Global從一個客戶賬戶中轉賬了2億美元,來彌補其在摩根大通的一個1.75億美元透支漏洞。

Jon Corzine一直以來否認自己指導了員工進行這筆匯款。他說自己曾對Edith O'Brien表示對向摩根大通轉帳憂慮。後者則援引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沒有在聽證會上回答官員的任何問題。

CFTC 5名委員之一的Bart Chilton認為:

「我認為這次漫長且耗費精力的調查將成為經紀公司業界的一個標竿,那些在MF Global造成大災難中損失的投資者會為我們在2011年萬聖節後的行動滿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49

不該接受風投資金的五大原因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4503.html

來源:福布斯中文網

在科技界,企業家爭奪風投資金的激烈程度,不亞於禿鷹爭奪橫死在馬路上的小動物屍體。

但從我的經驗來看,保持飢餓狀態能讓你更加敏銳。我對所有那些未能獲得風投資金的創業者的建議是:花點時間尋找一種營收模式,而不是拚命祈求投資。以下便是我認為自力更生比從外部投資者處獲得資金更好(當然並不一定更簡單省事)的五大原因:

1. 風投資金可能會讓你背離創立企業的初衷。當創業者創立企業時,心中往往有著熱切的信仰。他們要麼發現了一個問題,並認為一定能找到解決方法(蘋果公司的早期電腦就是複雜而昂貴計算機的替代品),要麼就是有一個全新的、可能是顛覆性的點子(還是以蘋果為例,其iPod/iTunes徹底顛覆了音樂行業)。乍一看,尋求投資似乎是讓創意起飛的最簡單方法。你有了錢支付各種賬單——房租、抵押貸款、工資、健康保險、硬件和其他必需支出——但問題是,一旦你對投資者負有責任,你就只能聽憑他們的擺佈。你不再只是打造你腦中的那個點子。如果你自力更生,你就能堅守初衷,在不受外界影響的情況下致力於此。

2. 風投會消磨你的前進動力。一旦你接受了投資資金,你就會開始擔心一些和產品或創意無關的事情。突然之間,你就專注於裝修辦公室、購買家具、組織社交性午餐、參加董事會議、接投資人打來的電話等等。這些都是令人分心的事情,通常會磨滅你的黑客精神。突然之間,你必須表現得要像一個成年人,你不能迅速行動,你開始擔心一些和產品無關的事。如果你獲得了投資,那你經營公司的方式就不可能和你自己出每一分錢經營公司的方式一樣。如果你自力更生,你就會更關注真正重要的東西:你的產品。以我自己的經驗來看,即便是在廉價的地下室空間、用破門和鋸木架當桌子,你也能開發出真正成功的產品。

3. 風投會讓你公司的規模擴大速度過快。你剛創業時,團隊可能只有1個人,或3個人,或5個人。但如果你突然間有了一大筆現金,你就可能將團隊拓展成50人——因為你可以這麼做。然後,又是在突然之間,你就必須處理人力資源問題,並管理那些應該是忙碌著的員工(因為你給他們發工資),可是這些員工並沒有很忙,因為並沒有足夠的工作量給他們。如果你一直等到有需要了才招聘(比如說,不招人的話工作量實在太痛苦了),你就可以精挑細選、找到真正適合公司文化並與你的想法有所共鳴的員工。有兩家公司的創始人/CEO我特別欣賞,它們是37 Signals和MailChimp。這兩家公司員工人數都不多——MailChimp成立七年來只有三名員工——即便它們擁有幾萬名客戶。如果你保持精簡,一旦有問題出現,你就能靈活理、保持專注。

4. 風投可能是長期令你分心的事物。如果你不用對投資者負責,你就可以把時間花在開發或產品上。投資者緊盯在你屁股後面時,你就發現自己要做很多事:盡職調查、聆聽董事會成員對你告誡說要把全副心思放在公司上。這些都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分心的事物會導致各種延遲。想想吧:兩三個人決定要去哪家餐館VS十個人決定要去哪家餐館。只有兩個人的話,決定很容易就做出了。十個人的話,不可避免地會有人不喜歡披薩、有人是素食主義者、有人想要走兩步就能到餐館等等。如果你的團隊只有兩三個人,那麼你的產品可能需要6個月時間來策劃和發佈。十個人的話,你或許需要兩年時間。

5. 你一旦接受風投,就意味著你的公司將會被買賣。投資者給你錢,並不是他們人好,或是想要給某人「一個機會」(即便有,也不常見)。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想要十倍或是更多的回報。有時候,這意味著,他們會動用自己所有的力量來讓自己所投資的這家公司成為誘人的收購對象。他們主要關心的就是讓你的產品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顯然這對你、你的員工、你的品牌和你的用戶來說不是好事。是的,確實可能會出現初創企業別無選擇只能接受投資的情況,而這大部分是因為他們的產品沒有營收模式。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多數情況下,創始人從收購所能獲得的回報和出售公司相比是差不多的(甚至更少)。任何人,只要研究過風投公司和創始人計算公司估值的方式之間的差異,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十年前,當我創辦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平面設計公司)時,我讓我父親給我投資,他拒絕了。當時我需要6,000美元去買一台電腦、一台打印機,支付三個月的房租。由於我沒有錢去做我想做的事,我不得不想盡各種辦法。我只能用著一台老電腦,借了一台打印機,在我家的廚房間工作。當然那很艱難,但卻迫使我專注於最重要的事情,最終我明白了,好的客戶並不在意我的辦公室在哪裡。他們在意的是我能夠準時、控制預算、交付良好的產品/服務。在創業的早期,我因為租約到期而接受了第一個網頁設計客戶。為了做好這份工作,我不得不用一個週末的時間自學了基本的HTML語言。如果當時我有錢支付所有的賬單,我可能就會說:「對不起,這活我不接。」然而那單活兒卻為我今天這家科技初創公司播下了成功的種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7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