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財報的幾個真相:如何剔除電商重組的影響 作者:尹生 摘要:扣除電商業務重組的影響,騰訊的實際可持續營收增長為43.6%,實際的毛利率可能出現下降,期間費用出現了結構性提升。營收的高增長歸因於增值業務,但該業務高增長將承壓,未來的增長引擎將切換到廣告,但由於放棄了搜索廣告,該業務的空間將打折扣。 根據剛剛發布的財報,騰訊2014年的營收增長了31%至人民幣127億美元,凈利潤增長了53%至38.5億美元。營收增長率低於2013年的38%,但凈利潤增長比2013年的22%大幅提高。 如何評價這一表現?首先需要處理一個技術問題:去年第一季度開始,騰訊對其電商業務進行了重組,剝離了一部分業務,另一部分業務則由交易額模式轉向了收取廣告和傭金的平臺模式。要得到真實的數字,必須排除這一影響。 2013年,騰訊來自電商的營收為15.8億美元,占16.2%,而2014年下降到7.66億美元,占比下降至6%。其中,2013年第四季度的電商營收為5.4億美元,占全部營收的19.6%。而2014年Q1~Q4來自電商的營收分別為:3.08億美元,2.14億美元,0.74億美元,0.72億美元。 經過前兩個季度的剝離和轉型後,電商業務在最後兩個季度已經轉向了非交易額模式,而且在未來一段時間具有可持續性。以後兩個季度的電商營收的平均水平作為前兩個季度的平均水平,可以得出2014年的可持續電商收入為2.9億美元。 電商重組對其毛利率的具體影響:假定剝離掉的業務的毛利率為20%(這一水平高於京東一倍,主要考慮到其主要營收中包括了平臺模式,該部分收入毛利率較高),則如果剔除掉不可持續的電商營收部分,2013年的毛利率可以直線提高11個百分點,而2014年還可以提高3個百分點。如果假定電商業務的毛利率為10%,則可以貢獻的毛利率可以達到13.5個百分點。 財報顯示,騰訊毛利率從2013年的54%提高到了2014年的61%,提高了7個百分點,可以預計2015年騰訊的毛利率相比目前的水平,還會略有提高(至大約64%的水平)。但無論是2014年的61%,還是2015年預期的64%,反映的並非騰訊可持續業務毛利率的改善,而只是一次性調整後的影響,如果扣除掉調整的影響,騰訊的毛利率實際上出現了1個百分點以上的下降。 電商重組對營收的影響:如果剔除掉2013年和2014年營收中不可持續的電商部分,則騰訊2013年的營收為85.3億美元,2014年為122.5億美元,同比增長了43.6%。這一增長水平和阿里巴巴相當,低於百度的53.6%和Facebook的58.3%。 期間費用略有提高:2014年騰訊銷售與市場推廣,一般及行政開支兩項占比為27.8%,最後兩個季度為28.8%,2013年為25.9%,最後兩個季度為27.3%。這兩項占比的提升對凈利潤率產生了兩個百分點的負面作用,考慮到非通用會計準則的盈利同比增長低於通用會計準則,及二者數額上的較少差距,可以推測期間費用的提升並非人員激勵等一次性開支的影響,而是成本結構的結構性改變,或加大投入所致,具有剛性。 相比2013年,另一個巨大的變化,是增長引擎的切換。2013年,電商是增長最快的業務,且占比接近20%,而2014年的營收增長則主要歸因於包括遊戲在內的增值服務的高速增長(同比增長了40.7%),增值服務收入占比也從2013年的74.4%提高到84%,其中第四季度為81.7%,一年前為70.3%。 增值服務收入增長很大程度上歸因於用戶規模的增長,期間其手機QQ智能終端用戶的月活躍用戶增加了33%至5.76億,微信月活躍用戶增長了41%至5億人。不過騰訊沒有披露其來自移動端的營收,2014年的前幾個季度,該公司的這一指標在BAT中墊底。 隨著中國智能手機用戶高增長時代的結束,依靠用戶規模的增加而導致的增長可能會放緩,這使得騰訊面臨巨大的增長壓力:它要麽增加每個用戶的收入貢獻,但一些業務可能在轉向移動時可能發生用戶付費行為的變化(它已經面對這種情況——其增值服務付費註冊用戶數下降了6%,然第四季度主要由付費註冊用戶數產生的社交網絡收入卻同比增長了50%); 或者尋找新的收入模式和來源。過去業界普遍預期其能夠借助微信改變阿里巴巴在電商交易市場的一家獨大局面,但現在看來這種預期是過於樂觀了,該公司冒著得罪用戶的危險推出微信朋友圈廣告這一事實顯示,該公司似乎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並轉而大力發展廣告業務,以填補電商業務剝離的空白。 根據財報,其廣告收入從2013年的50億元增長65%至83億元,全年占比10.5%,第四季度占比為12.5%,2013年這兩個數字分別為8.3%和8.8%。不過這意味著騰訊的每個用戶的價值,應該比照Facebook,而非阿里巴巴,後者的單用戶價值是Facebook的數倍。 盡管微信的商業化仍然有一定潛力,但由於整體增值服務增長可能會出現放緩,而廣告占比又相對較小,且搜索廣告是在線廣告的主體部分,而騰訊已經放棄了該業務,這將壓制其廣告增長的空間。另外,過多的廣告營收壓力可能會傷害騰訊旗下產品的用戶體驗,特別是微信,這是另一個潛在風險——社交產品的用戶對廣告的容忍度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估值水平:按照可持續收入,目前Facebook的PS(市銷率)為18,PSG(經過增長調整的市銷率)為0.31,百度PS為9.4,PSG為0.18,阿里巴巴PS為18.4,PSG為0.42,騰訊PS為13.4,PSG為0.31,四家公司的毛利率都介於60~70%之間。(作者公眾號:價值線) |
某展銷會上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展廳(資料照片)。 (新華社/圖)
3月26日,中國石油披露了2014年年度業績報告。報告顯示,受原油價格下跌、國內成品油價格連續下調等因素影響,2014年實現營業總收入22829.6萬億元,同比增1.1%;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071.7億元,同比下降17.3%。
據證券時報消息,這一業績水平已好於機構預期。此前,巴克萊資本發布報告認為,庫存跌價損失將打擊中國石油去年第四季業績,預測其全年盈利將下降21%。
有業內人士指出,該業績水平的取得還是源於去年總體較高的平均實現油價。年報顯示,中國石油去年平均實現原油價格為94.83美元/桶。
雖然中國石油凈利潤下降了17.3%,但若按一年365天計算,中國石油2014年仍平均日賺2.936億元。
具體分板塊來看,報告顯示,中國石油去年油氣當量產量14.504億桶,增長3.6%。這使得其勘探與生產板塊實現經營利潤1868.97億元,仍充當公司最重要的盈利貢獻業務板塊。
2014年中石油煉油與化工板塊經營虧損235.6億元,同比減虧8.32億元。其中,煉油業務受油價下跌以及庫存跌價影響,經營虧損71.55億元。受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市場需求不旺等因素影響,銷售板塊實現經營利潤54.2億元,同比下降28.3%。天然氣與管道業務實現經營利潤131.3億元,同比增加90.60億元。
在海外業務方面,公司海外業務實現油氣當量產量1.472億桶,占公司油氣當量總產量10.1%。2014年本集團海外業務實現營業額人民幣8037.79億元,占總營業額的35.2%;實現稅前利潤人民幣192.42億元,占稅前總利潤的12.3%。海外業務收入和利潤占公司總量比重持續提升。
中國石油預計,2015年世界經濟仍將延續緩慢複蘇態勢,但存在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能源格局正處於深度調整;中國經濟發展仍保持適度平穩增長,對石油、天然氣的需求有望繼續保持剛性增長。
此外,據財新網消息,在資本支出方面,中石油去年的資本性支出為2917.29 億元,同比下降8.5%。資本開支在2015年會繼續下降10%,預計為2660億元。這是中石油連續第三年縮減開支,在2013年和2014年分別降低了10%和9%。
在當天舉行的2014年業績發布會上,中石油副董事長兼總裁汪東進表示,過去幾年在壓縮資本性支出方面確實采取了比較大的動作和措施,公司將堅持有質量有效率可持續的發展方針,從過去的註重規模的擴張到更加註重效益的發展轉變。
中石油計劃繼續縮減整體資本開支,將資源更多的向核心業務傾斜。“從公司優化資本性支出的結構上來說,上遊核心業務,尤其是勘探開發基本保持過去的投資不變,比例則由71%提升到75%以上。在油氣田的開發和生產方面,主要是產能建設,更加註重向產能建設回報高的油氣田傾斜。”汪東進稱。
無獨有偶,中石化此前已公布了去年業績,同樣大幅下滑。據南方周末網此前報道,2014年中國石化利潤暴跌近三成,創下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降幅。
中石化稱,去年第四季度以來,國際原油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2015年一季度仍處於低位,公司原油實現價格大幅下滑,煉油和成品油銷售業務消化高成本原油、成品油庫存,導致公司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大幅下降,預計將處於盈虧平衡點附近。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3-31 15:58 編輯 天鴿互動2014年度財報出爐,讓你更懂我! 作者:天鴿集團 ![]() 3月30日晚,中國最大的實時互動視頻社交平臺天鴿互動(01980.HK)發布了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2014財年年度業績財報。財報顯示,天鴿互動年度總收入為人民幣6.92億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幣5.48億元增加1.44億元,同比增長26.3%;扣除一次性開支及優先股公平值變動後的經調整凈利潤為人民幣2.67億元,同比增長29.6%,持穩健增長態勢。 ![]() 自去年7月成功在港上市以來,天鴿互動始終頗受投資者青睞,公司業績在多方利好作用下均得到顯著提升。財報數據指出,天鴿互動收入來源主要包括實時社交視頻平臺、遊戲等方面。其中,基於強大的“多對多”視頻串流技術,天鴿互動核心業務實時社交視頻平臺的業績增長強健而穩定,收入為人民幣6.31億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幣5.28億元增加1.03億元,同比增長19.5%,本期毛利人民幣5.87億,增加22.2%。隨著視頻社區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張,天鴿互動實時社交視頻平臺的用戶規模也在不斷增加。其中,累計註冊用戶由2013年12月31日的2.051億人,增加至2014年12月31日的2.685億人;平均月度活躍用戶由2013年的約1082萬人,增加至2014年的1393萬人,而同期的平均月度付費用戶則由約270000人增加至347000人。 ![]() 受益於核心業務強勁增長所帶來的投資收益,天鴿互動的遊戲及其他業務正快速壯大並成熟。從財報數據可知,天鴿互動遊戲及其他業務收入為人民幣0.61億元,比去年同期的人民幣0.2億元增加0.41億元,同比增長高達210%。其中,鑒於卡牌手遊[三國誌:國戰版]、RPG風格手遊[寵物小精靈]的正式進軍,及新款內嵌實時社交遊戲業務[江山美人]的順利測試,天鴿互動手機遊戲業務的月活躍用戶由2013年第四季度的150,000人,增加至2014年第四季度約817,000人,同比增長高達444.7%,取得不俗成績。據透露,天鴿互動計劃每年合共發布3至4款手機遊戲,其中部分將具有實時社交互動功能。 ![]() 除增長迅猛的遊戲業務外,天鴿互動線上至線下娛樂業務也於2014年初步試水並取得預期收效。據了解,自於2013年12月在杭州成立第一家試點測試中心至今,天鴿互動已成功建立多家試點測試中心,短期營運結果已達預期。而其線上到線下測試設施的早期結果則更是令人鼓舞,吸引了不少業內合作者的關註。根據艾瑞的資料,未來,線上到線下業務將以115%的複合年增長率增長,並於2016年達至人民幣1.83萬億元。在此大環境下,天鴿互動線上到線下娛樂業務前景可期。 ![]() 2014年,天鴿互動資本實力突出,先後被納入MSCI中國指數、恒生指數五大指數,頗受海內外資本市場追捧。此期間,天鴿互動持續圍繞“多對多”實時社交視頻這一核心業務,通過行業整合及自主研發,逐漸建立起多元化、細分化的商業生態系統。除線上至線下娛樂及遊戲業務外,天鴿互動還積極深耕健康服務市場,兩度戰略投資國內知名健康管理公司杭州希禾,以積極整合健康產業成為健康服務領域先行者。據透露,2015年,天鴿互動或計劃相繼介入電商、P2P、海外KTV合作等領域,通過持續創新踐行公司多元化發展戰略,以多引擎、多增長點不斷推動公司進步。 ![]() ![]() (轉自天鴿集團) |
掘金財報大數據 股東銳減藏玄機 作者:邵好 一般而言,籌碼快速集中的公司,往往都有較強的資本運作預期。在整合意圖明顯和股東戶數集中的情況下,相關上市公司未來的股價走勢有著較大潛力。但是,如果公司股價已經在前期吸籌過程中大幅上漲,一旦後市整體出現波動,押註籌碼集中股也有著不小的風險。 牛市當中,與其打探消息,不如從公開數據中尋找牛股,最近年報與一季報披露的股東戶數變化就多藏玄機。 據上證報資訊統計,截至4月21日,已有約1900家上市公司通過2014年年報或2015年一季報發布了最新的股東戶數,其中,約有500家上市公司股東戶數較年初環比下降超過10%,部分公司下降幅度甚至超過50%,籌碼集中現象非常明顯。 在分析人士看來,股東戶數向來被視為衡量公司熱度的溫度計,上述公司在一季度出現籌碼集中的情況,說明已經有資金在為後續行情埋下伏筆,資本運作的先兆隱現。 股東銳減 股價大漲 僅從數據出發,剛剛上市的新股無疑是籌碼集中的主要陣營。以2014年12月30日上市的中礦資源為例,由於打新等因素的影響,其在2014年12月31日的股東戶數為49787戶,隨著其股價走勢漸趨平穩,新股的籌碼集中效應也逐漸顯現,截至2015年4月2日,公司股東戶數僅有13897戶,一個季度降幅高達72.09%。 出現同樣情況的上市公司還有王子新材、葵花藥業、新澳股份、道氏技術等一眾公司,其共同特點都是在2014年12月上市,正好與2014年年報統計的時間節點重合,打新賬戶也大多在今年一季度退出。如此一來,新股便集體完成了一次“籌碼集中季”。 與新股籌碼集中“意料之內”相比,一些籌碼快速集中的“老公司”更為值得關註。 統計數據顯示,在扣除新股之後,約有80余家上市公司股東戶數較年初降幅超過30%,成為名副其實的“籌碼集中股”。更令人驚訝的是,部分公司股東戶數的降幅甚至在50%上下,直接在原來股東戶數上打了對折,而這些都發生在剛剛過去的第一季度。 以股東戶數集中最快的陽光電源為例,公司在2014年末時還擁有24057名股東,較2014年三季度末增長了53.65%,而經過了一季度,公司公布2014年年報時透露,截至2015年4月8日,公司的股東戶數僅有9528戶,環比減少了14529戶,降幅高達60.39%。 “股東戶數的快速集中說明有資金在吸收籌碼,現在公司季報未出,還難以判斷是何種機構所為。”有交易人士稱,如此強度的吸籌將會對公司股價造成較大影響,因當前市場熱度較高,公司股價已有所表現。 記者註意到,自今年2月中旬以來,陽光電源就開啟了一波上漲行情,截至3月27日收盤時,股價漲幅已經超過70%。此後,公司更是停牌多日並公布定增計劃,推升股價迅速至41.78元每股的高點。 考慮到市場的火熱行情,上漲幾乎是A股公司一季度的標配,但是,仔細查閱籌碼集中公司的市場表現,搶眼的表演仍令人震驚。統計數據顯示,京天利、神農大豐、寶萊特、金亞科技等公司的籌碼集中程度位居前列,下降幅度分別為52.19%、47.41%、44.62%、43.51%;與之相對應,這些公司的股價也動輒翻倍,年初至今的漲幅分別高達304.94%、112.68%、151.81%、162.85%。 籌碼集中 潛藏玄機 籌碼集聚的同時,股價也在大幅上揚,這一現象也在向市場傳遞著牛市掘金的邏輯。一般而言,此類籌碼快速集中的公司,往往都有著較強的資本運作預期。 勁勝精密就是典型案例之一。2014年末,公司的股東戶數為9554戶,而2015年一季度末,公司股東戶數銳減至6339戶,環比降幅高達33.65%。而在4月的前三個交易日中,公司籌碼進一步集中,短短3天就降低了724戶,股價也是連續3天上揚。隨後,公司便宣布停牌,籌劃重大事項。 類似的情況還有三諾生物和熊貓金控,兩家公司的股東戶數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內分別下降了38.34%和35.37%,籌碼完成集中。此後,三諾生物於3月23日宣布,因籌劃重大事項停牌,而熊貓金控也在3月9日創出新高之後宣布,因籌劃重大事項停牌。 “從目前來看,參與三諾生物和熊貓金控吸籌的資金將會獲得不菲的收益。”某業內人士分析稱,當前行情對重組整合等重大事項非常看好,一旦方案出爐,股票複牌,這兩家公司股價有望連續上漲。 以此邏輯審視現有籌碼高度集中的公司,不難發現其潛在的投資邏輯。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股東戶數環比降幅超過40%的個股絕大部分來自中小板和創業板,除了上文提及的陽光電源等,科林環保、華鵬飛、百圓褲業、思美傳媒、三環集團、兆日科技、寶馨科技、海思科和華數傳媒等也均來自於中小板、創業板個股。 “這些公司的籌碼都在第一季度出現了大幅集中,而且不少公司還是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股東戶數下降的情況,考慮到上述公司的股價在近期有一定程度的回調,可視為較為標準的籌碼集中股。”上述交易人士稱。 另一方面,對於公司未來業務整合的期許也是資金搶籌的原因之一,以寶馨科技為例,盡管公司在3月24日宣布終止收購竔創自動化51%股權、天龍環保51%股權及靖江亞泰51%股權,但市場仍認為,公司在控股權易主之後,將會進一步整合旗下業務。而從股東戶數來看,寶馨科技在3月27日的股東戶數為7453,較年初下降42.29%。 “在整合意圖明顯和股東戶數集中的情況下,相關上市公司未來的股價走勢有著較大潛力。但是,也不能將籌碼視為最重要的指標,如果公司股價已經在前期吸籌過程中大幅上漲,一旦後市整體出現波動,押註籌碼集中股也有著不小的風險。”上述業內人士稱。 (來自中國證券網)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本帖最後由 優格 於 2015-4-27 10:22 編輯 Facebook一季度財報會摘要:移動端帶來的機遇 作者:李倩 2015 年第一季總營收度略低於市場預期,主要受匯率影響:2015 年第一季度,Facebook 總營收為35.4 億美元,同比增長42%。凈利潤為5.12 億美元,同比下降20%。因為Facebook 來自海外市場的廣告收入占總廣告收入52%,以及受到美元上漲的匯率影響導致總營收低於市場預期的35.6 億美元。GAAP 每股收益為0.18 美元,Non-GAAP 每股收益為0.42 美元,略高於市場預期的0.4 美元。 廣告收入同比增長仍然穩定,PC 端轉移移動端仍是趨勢:廣告收入為33.17 億美元,同比增長46%,占總營收93.6%。其他收入為2.26 億美元,同比下降5%,占總營收的6.4%。值得註意的是移動廣告營收占總廣告營收的73%,相對去年同期的59%有明顯增長。 Facebook 活躍用戶量持續增長:截止2015 年第一季度,Facebook 的日均活躍人數(DAU)為9.36 億人,同比增長17%。移動端DAU 為7.98 億人,同比增長31%。月活躍人數(MAU)為14.4 億人,同比增長13%。移動端MAU 為12.5 億人,同比增長24%。 WhatsApp 新增VoIP、發布“Hello”和Messenger 平臺:Facebook 在本季度開通了WhatsApp 上的Voice over IPcalls(VoIP)語音通話功能讓用戶可以通過WhatsApp 與朋友免費語音通話。而另一方面Messenger 的VoIP 電話目前已經占有全球語音通話10%的市場, 也正是因為占有一定市場份額, Facebook 發布了單獨的語音通話App“Hello”。另外此前Facebook 在F8 大會上發布了Messenger Platform 來允許開發者在這個平臺將自己的應用植入到Messenger 里面。 目標價為 88.27 美元,買入評級:我們使用自由現金流折現對Facebook 進行估值。得出Facebook 的內在價值為88.27 美元。推薦評級為買入。 ![]() 2015 年第一季度財報簡要 2015 年第一季度,Facebook 總營收為35.4 億美元,同比增長42%。凈利潤為5.12億美元,同比下降20%。因為Facebook 來自海外市場的廣告收入占總廣告收入52%,以及受到美元上漲的匯率影響導致總營收低於市場預期的35.6 億美元。GAAP每股收益為0.18 美元,Non-GAAP 每股收益為0.42 美元,略高於市場預期的0.4美元。 廣告營收為33.17 億美元,同比增長46%,占總營收93.6%。其他收入為2.26 億美元,同比下降5%,占總營收的6.4%。 ![]() 值得註意的是移動廣告營收占總廣告營收的73%,相對去年同期的59%有明顯增長。2015 年第一季度移動廣告營收為24 億美元,較全年同期的13 億美元有大幅增長。PC 端的廣告營收繼續下降,下降4 個百分點。另外在2015 年第一季度,平均廣告收取費用增長285%,但是總廣告印象下降了62%。廣告費用的增加主要是因為Facebook 在去年第三季度推出了位於右側欄的廣告使得價錢有所變化。 按地區分析收入來源的話,Facebook 在北美仍然有強勁的收入增長,同比增長53%。亞太地區則是占收入來源的第二位,同樣增長強勁,同比增長57%。歐洲以及全球其他地區分別增粘35%和32%。也正是因為全球收入來源的增長,以及美元匯率的增長使得Facebook 在這個季度在匯率上受到的沖擊也非常大。 運營費用略有增長,主要在研究開發與市場營銷方面 Facebook 在2015 年第一季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為10.62 億美元, 占總營收的30%,較去年同期的18%有明顯加大投入。市場營銷費用為6.37 億美元,占總營收的18%,較去年同期的13%也有加大投入。總務及管理費用為2.83 億美元,占總營收的8%,較去年同期增加一個百分點。 2015 年第一季度GAAP 的費用為26 億美元,同比增長83%。Non-GAAP 的費用為17億美元,同比增長57%。與上個季度相同,WhatsApp 收購相關的股權激勵費用和攤銷費用是GAAP 費用增長的主要原因。而Non-GAAP 費用的增加主要來自於人員增加,本季度員工增加至 10082 人,較去年同期增長48%,較2015 年第四季度新增了800 多人。 運營收入為9.33 億美元,運營利率為26%。Non-GAAP 的運營收入為18 億美元,運營利率為52%。第一季度GAAP 和non-GAAP 的稅率分別為45%和35%。 資本支出為5.02 億美元,同比增長38%,預計全年27-32 億美元。本季度共創造了12 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目前擁有124 億美元的現金與短期投資。 股權激勵費用全年預計30-33 億美元。 Facebook 活躍用戶量持續增長 截止2015 年第一季度,Facebook 的日均活躍人數(DAU)為9.36 億人,同比增長17%。移動端DAU 為7.98 億人,同比增長31%。月活躍人數(MAU)為14.4 億人,同比增長13%。移動端MAU 為12.5 億人,同比增長24%。 ![]() 目前Facebook 有超過14 億的用戶。2014 年收購的通訊軟件WhatsApp 的用戶達到8 億人。值得註意的是WhatsApp 的用戶僅花了3 個月就增加了1 億人,以平均每日100 萬新用戶的增速強勁發展。另一方面,Facebook 自己的通訊軟件Messenger用戶較上季度也增加了1 億用戶,至6 億活躍用戶。而Instagram 的活躍用戶仍在3 億左右。 ![]() WhatsApp 將新增VoIP 功能以及App“Hello”的發布 Facebook 在本季度開通了WhatsApp 上的Voice over IP calls(VoIP)語音通話功能讓用戶可以通過WhatsApp 與朋友免費語音通話。 Messenger 的VoIP 電話目前已經占有全球語音通話10%的市場, 也正是因為占有一定市場份額,Facebook 發布了單獨的語音通話 App“Hello”。Hello 類似於一個撥號和通話的App,通過Facebook 登陸而得到已加好友通訊方式的通訊錄。另外,用戶還可以通過這個Hello 搜索到商家的聯系方式然後直接撥通。在接電話方面,Hello 提供來電顯示以及黑名單功能。個人號碼只要是在Facebook 內加了好友的,就可以在Hello 里面顯示來電顯示,而商家則在擁有自己註冊的Facebook主頁之後也將會顯示信息在來電顯示上。 Facebook CEO Mark Zuckerberg 相信憑著Messenger 已有的6 億活躍用戶所占有的10%的市場份額加上WhatsApp 將會投入的的8 億活躍用戶會對Facebook 在VoIP市場提供更多的優勢。另外VoIP 本身的通話質量等等技術方面是比傳統通訊要好的,但是問題就在於VoIP 撥號必須需要通話的另一端也擁有VoIP 才可以達到使用數據流量達到完全免費。如果另一方沒有VoIP 撥號的話,則需要向運營商交一定的費用。因此只要擁有足夠的用戶量,那麽Facebook 在VoIP 市場的表現毫無疑問將會快速增長。Zuckerberg 的宗旨是要創造免費的通話平臺,而這個是與internet.org 的理念是一樣的。 Messenger 平臺開放,打開Messenger 應用功能多元化 此前Facebook 在F8 大會上發布了Messenger Platform 來允許開發者在這個平臺將自己的應用植入到Messenger 里面。未來Messenger 可能會涉及電商交易,支付,社區服務搜索等等服務,而將不會是僅僅的一款普通通訊軟件。 Messenger 將可以把用戶和商家直接連接在一起。F8 大會中發布的MessengerPlatform 將可以讓用戶通過Messenger 直接與商戶聯系以及購物下單。另外這個服務還提供物流咨詢,實時定位以及貨單信息等等的資訊來方便用戶處理購物訂單。 移動端帶來的機遇 Facebook COO Sheryl K. Sandberg 表示越來越多的Facebook 用戶從PC 端轉移至移動端,而移動端也將會繼續為Facebook 帶來很多新的機遇。在美國,手機用戶平均每5 分鐘使用手機的時間就有超過1 分鐘是花在Facebook 和Instagram 上的。Facebook 在本季度發布了兩款專註於移動端的新產品:Mobile Ads ManagerApp 和Page Creation Tool。Mobile Ads Manager 是一款可以讓商家管理在Facebook 移動端上的廣告一款App。而Page Creation Tool 則是讓商家個性化主頁來達到更高的廣告效率。 另外,美國消費者約有25%媒體時間是花在移動端上的,而其中有20%是花費在Facebook 和Instagram 上的。目前Facebook 占據美國消費者媒體所花費時間的5%,而Facebook 的廣告市場份額還不到5%,說明Facebook 在廣告市場還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 ![]() 除了移動端,視頻在Facebook 上也同樣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為Facebook 帶來了不少新的客戶。截止本季度,全球有超過75%的Facebook 視頻觀看是在移動端上觀看的,而且每天有40 億次視頻觀看量,較去上個季度的30 億次有明顯增長。Facebook 在F8 大會上發布關於將LiveRail 的視頻廣告平臺加入移動端App 內。另外LiveRail 還將提供匿名地域信息給商家,讓商家可以知道哪些地區發放的視頻廣告更為有效,使得廣告投放更精準和效率。 另外因為視頻廣告也是占用News Feed 的欄目的,所以視頻廣告的業務也是采取競價方式。視屏廣告的競價與其他廣告相同,換句話來說如果一個廣告主願意花費更多的資金投放視頻廣告,那麽其他僅用圖文廣告的廣告主則往往會在競價中被淘汰。 F8 開發者大會其他亮點以及Facebook 未來戰略 Facebook 將利用收購的Oculus Rift 整合環繞360 度地圖制造虛擬360 度視頻讓用戶可以在虛擬現實中體驗不同的環境和文化。 有傳聞表示Facebook 對諾基亞的地圖服務“HERE”產生了興趣,有可能會收購或者戰略合作來獲取Facebook 自己的地圖軟件。HERE 的賬面價值約20 億歐元,估值約44 至69 億歐元,其中傳聞Uber 以及一些德國的汽車制造商也對這個地圖業務感興趣。目前Facebook 在PC 端的地圖是由Bing,也就是微軟支持的,而移動端則是與谷歌地圖有合作。如果Facebook 要整合一整套網絡購物的生態鏈的話,那擁有自己的地圖軟件必定會更加方便。 Facebook 在短期的運營投資將會集中在現有的業務上,如用戶產品和廣告方面。短期投資的例子有Atlas 和LiveRail 的收購與投入。而中期的投資將會集中在開發新產品以及新服務來改變人們的生活質,比如Instagram,WhatsApp 以及Messenger 這幾款社交應用的改善和投入。長期的話,Facebook 會繼續投入internet.org、人工智能以及Oculus 上。Internet.org 是Facebook 的一個讓全球還未鏈接互聯網的地區享用免費互聯網一個計劃。截止2015 年第一個季度,Internet.org 已經在9 個國家內運行,讓約800 萬人能在本無互聯網的環境內連接上網絡。而Oculus 將會為人們帶來新的社交方式,比如在家開會或者使用虛擬現實技術來突破一些社交的屏障等等。 另外CEO Mark Zuckerberg 在財報會上還提到他們並不打算整合WhatsApp 和Messenger。這主要因為兩者的增速都差不多,而且用戶使用它們的方式也都不一樣。兩者對比而言,WhatsApp 更為簡介和實用,本質上是作為一個短信工具的。而Messenger 則需要與Facebook 鏈接,達到與用戶、好友以及商家來交流的工具,人脈更為廣闊以及內容更為豐富和複雜。而且加上Messenger Platform 的推出,相信兩個工具的分化將會越來越大,而且所服務的群體也將會不一樣。 目標價為88.27 美元,買入評級 美元的強勢對海外業務收入計量帶來負面影響,而全球低利率的環境則部分抵消了這個不利因素。 我們使用DCF 自由現金流折現對Facebook 進行估值。假設穩定狀態增長率為3%,無風險利率3.8%, Facebook 的beta 為0.72,股權風險溢價5.6%,Facebook 的股權資本成本為7.83%。得出Facebook 的內在價值為 88.27 美元,比當前股價高出18.5%。維持買入評級。 ![]() (來自第一上海)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 ||||||
《今周刊》是第一個報導苦勞經濟與年輕人低薪問題的財經雜誌,我們很重視台灣低薪問題。此時,立法院正在如火如荼討論「加薪四法」,看似政府終於有所行動,然而,我們發現,「加薪四法」不僅是看錯病給錯藥,而且還有強烈副作用! 撰文‧楊卓翰、陳柏樺、賴若函過去十年台灣的低薪困境,是企業賺飽飽卻不分給員工,還是整體產業附加價值沒有提升? 「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不只是廣告金句,更道出台灣民眾過去十年的共同心聲。怨氣當頭的廣大勞工,自然把矛頭指向企業,說他們每年獲利提升,卻不願意加薪,不把利潤分配給員工。 「22K」現象,讓台灣企業家成了頭號罪犯。為了拯救苦命勞工,「強迫兼利誘」企業分享獲利給員工的「加薪四法」,於焉誕生。 「加薪四法」是四項法條修正案,當中包括《公司法》、《工廠法》、《勞基法》與《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共通點就是透過法令,強迫或鼓勵企業,透過盈餘分紅、加薪,把獲利「還給」勞工。 冠上「貪婪企業家」之名,多麼誘人方便,很快就找到台灣低薪的兇手。但,當大家把矛頭指向資本家,卻從來沒人提出證據,代表資本的股東們真的吃掉大部分的餅嗎? 為了追蹤低薪真相,本刊與「參玖參公民平台」合作,委託台灣經濟新報社,解析台灣一千多家上市、上櫃、興櫃公司的盈餘分配資料,要找出「22K」元兇。 但是,我們卻發現傳說中的「貪婪企業家」,在統計證據下,原來根本不存在! 揭祕一》低薪問題不在盈餘分配上! 員工薪資,跟著企業同步成長將一家公司每年賣東西的營收,扣掉產品原料的直接成本與管銷等其他間接成本,剩下等於這公司創造的「附加價值」。這個附加價值最後由三群人分享,一個是發給員工的員工總薪資、一個是上繳給政府的營利事業所得稅,最後一塊就是股東賺到的稅後淨利。 加薪四法,就是因為政府和民眾都認為「企業賺了錢卻不分給員工」,也就是當企業的附加價值成長,餅越來越大時,分配給股東的部分也越來越大;而員工則是看得到,卻吃不到,分到的餅越來越小。 但從過去十一年的資料發現,台灣上市企業的附加價值總值,從二○○三年的一兆二五八五億元,成長至一三年的二兆二二七三億元,成長約七七%。而分給員工的總薪(薪資、分紅,以及企業幫員工出的勞、健保費用等),在同一時間,則成長了七三%。 企業分配給員工的用人費用加權平均比率,一直維持在附加價值的四七.三%左右,相較於股東分配到的平均比率四六.三%,兩者並沒有社會大眾想像得懸殊。 當企業多賺,員工就多分;員工的薪資,實際上是跟著企業同步成長的,因此分配的比率也沒有變化。 加薪四法的主要提案立委賴士葆接受《今周刊》專訪時指出,去年上市櫃公司的現金股利有一兆多元,「這麼賺,幾乎是破天荒、過去這幾年賺最多的。可是,已經加薪跟準備加薪的公司,才只有五六%,現狀就是如此,企業能夠不分給員工就不分哪。」多數人的想法可能跟賴士葆一樣,但若從數字來看,其實賴士葆錯了。 一兆元現金股利,這個數字固然嚇人,但是當股東分配到的利潤,成長了七三%,員工總薪也成長了七三%。 這就引發一個有趣的問題,台灣的低薪問題,真的出在企業盈餘分配上嗎? 「很多人認為,台灣的低薪問題,是因為獲利沒有分給員工,而是被大股東和股東分走。但是,從統計數字來看,台灣低薪的問題,不是出在這裡(盈餘分配)。」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前所長、資深會計師薛明玲分析。 揭祕二》加新四法是鬧劇! 在錯誤的基準修法,未來將引起紛爭等等!如果問題不出在企業的分配,員工吃到的餅沒有更少,大家一廂情願地讓對錯症、開錯藥的「加薪四法」通過,不就只是一場鬧劇? 結果,可能比鬧劇更嚴重。為「22K」找替罪羔羊,是多麼容易,「加薪四法」,就是罪狀。回頭細看這套修正案(見右表),我們會發現,政府在錯誤的基礎上修法,不但搞錯方向,也有可能傷害企業,讓學者、業者齊聲撻伐。 中研院院士朱敬一在臉書發文指出,雖然成熟期的公司每年營收穩定,但是草創期的公司,可能要先經過虧損期才有盈餘。同時,產業類別、公司規模,也都影響盈餘結構,「政府是想針對哪一種盈餘結構強制加薪?行政上分得清楚嗎?對於業績起落明顯的公司,這又是另一種外力干擾。」朱敬一指出。 揭祕三》強迫加薪是為難企業! 規定固定比例分紅,景氣不好怎麼辦事實上,從上市、上櫃及興櫃公司的營收結構可以看出,因為生命週期不同,過去十一年來用人費用分別占附加價值為四七.三%、五四.九%、六二.一%。這和朱敬一的觀察一致,當公司還在興櫃草創階段,盈餘分配的結構和成熟期大不相同。《公司法》修法,要怎麼針對這種生態個別規定? 而且,員工分紅在各產業的差距也極大。雖然在電子業的員工分紅占企業附加價值十一年平均為三.五%,但在傳產、百貨零售及金融業,占比都不到一%,法令要如何規範?若只是強制,卻不明訂數字,法令更形同具文,徒增企業困擾。 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吳中書也認為,薪資停滯很久了,是應該鼓勵企業為員工加薪;然而,企業調整薪資必須衡量永續經營,「景氣好的時候,企業要留本,可是薪資易漲難跌,假如固定比例分紅,甚至讓勞工參與訂定分紅,會讓企業失去彈性,去應對經營上的狀況。」舉景氣循環明顯的DRAM產業為例,華亞科技公司二○一二年虧損一五五億元,隔年轉虧為盈,又賺二一二億元。若強迫公司有盈餘就要分配一定比率給員工或加薪,企業要怎麼因應大起大落的景氣循環起伏? 揭祕四》減稅補貼花的是人民的錢! 整體稅收將因此減少,結果還是全民買單強迫加薪的手段粗糙,而用減稅鼓勵的政策,也缺少考量。針對《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第三十六條之二的「加薪減稅」,吳中書表示:「幫勞工加薪是好事,但是以減稅來補貼為員工加薪的企業,造成整體稅收減少,結果還是由全民來承擔。」他進一步說明,以減稅的方式來鼓勵企業幫員工加薪,企業有可能僅僅調整高階員工的薪資,以符合減稅的要件,又或者利潤豐厚的跨國企業為員工加薪,享受到賦稅優惠,整體而言未必有好處。 「修法對營造勞資雙方融洽的環境有負面影響。」中小企業總會監事長張豐國認為,雖然《中小企業發展條例》採取減稅鼓勵,企業自然拍手叫好,但是張豐國擔憂其他三法,對於業主來說是懲罰性的條款,強制加薪,對台灣整體經濟有不利的影響,也會引發更多勞資雙方敵對的可能。 尤其《勞基法》第二十九條修正草案規定,公司分潤計畫要由勞資會議決定,並交給主管機關審核,影響最劇烈。 「從執行面來看,利潤分享計畫必須經主管機關審核的話,核准機關的態度就非常關鍵。」一名專精《公司法》的律師直言,用行政手段取代市場運作,分紅比例固定與否都會衍生問題,若法條中的盈餘比例固定,個別企業恐難一體適用;比例如果必須透過《勞基法》第二十九條修正草案中的勞資協商,立場相對的兩方產生爭端的可能性勢必提高。 賴士葆則辯護,最初的提案沒有加入「勞資協商」的部分,而是在衛環委員會審查過程中,才在《勞基法》第二十九條修正草案加入相關文字。賴士葆說,就算要勞資協商,其實工會能心平氣和、理性討論,也不至於發生問題,工商團體應該只是擔心少數幾個勞工會比較難溝通。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像台灣一樣,違反公司治理原則,透過政府的行政干預要求企業訂分紅比例。」工總批評。《勞基法》修正草案中,要求企業經勞資協商通過、地方主管機關備查,工總也坦承,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有實行上的困難。因為許多企業在各地都有分公司、工廠,若各工廠盈餘不同、分紅比例不同,勞工之間必然產生衝突。 「政府想要用政策,去干預企業的薪資水準和獲利分配;但是我們應該去看,低薪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薛明玲說:「追根究柢,台灣的低薪現象,還是國內產業的結構問題。」揭祕五》產業結構才是問題所在! 台灣若持續走代工老路,很容易被替代事實上,從台灣前五十大上市公司的薪酬數據,沒有發現員工分紅的問題,反而出現另一個令人擔心的現象。從○八年至一三年,我們可以看到,高級主管薪資(總經理與經理薪資)和全體均薪,中間的差距越來越大。也就是說,問題不是出在股東與員工,而是公司內部的「貧富不均」! 「高階主管薪酬與全體平均薪酬差距的擴大,也不是大家所想的『經理把我的餅拿走了』,」薛明玲說。「問題是在,台灣的產業結構,沒有跟上全球頂尖產業。這造成基層勞工的技術水準,相當容易被替代。」當全球的高成長趨勢,已經從勞力密集,轉向知識密集時代,在自動化取代人力之後,落後產業族群,獲利越來越困難,就算分配不變,但薪資自然無法提升。「但是,台灣的產業,多半仍是代工,也是最容易被替代的一群人。」薛明玲說。 薛明玲強調,對症下藥不是在表面的薪資上做文章:「我們應該思考,台灣的產業化要怎麼走,去發展台灣無法被取代的產業。」在知識經濟轉型的當下,政府須花心思在教育,以及人才政策未來該要怎麼走,從產業結構方面,打破「22K」的魔咒。 低薪困境,是企業賺飽卻不分給員工? 事實上,公司獲利,員工分得的甚至比股東多! 《今周刊》調查台灣所有上市、上櫃以及興櫃公司。依照國際會計標準,將附加價值分配為員工薪資、股東收益、稅負三大部分。我們發現過去11年,隨企業獲利成長,股東並未吃掉員工薪水,而且,上櫃及興櫃公司員工薪資都高於股東。 上市公司 員工11年平均分到47.3% 股東11年平均分到46.3% 上櫃公司 員工11年平均分到54.9% 股東11年平均分到38.7% 興櫃公司 員工11年平均分到62.1% 股東11年平均分到32.4% 資料範圍:上市╱上櫃╱興櫃 (不含創櫃╱全額交割╱管理股票╱TDR)之獲利公司附加價值:稅後淨利+所得稅+員工總薪資員工總薪資:凡支付給員工,不論名目,包括薪資、獎金、保險、退休金、現金分紅、股票分紅等*2003~2007年員工分紅尚未費用化,為統一資料表現;員工總薪資已另加員工分紅(現金、股票);稅負為營利事業所得稅,不含個人綜合所得稅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社、參玖參公民平台開錯藥方,加薪四法問題超多! 修正草案名稱 內容摘要疑慮與爭議《公司法》第235條之1 公司應考量當年度獲利,分配員工酬勞,並於章程規定定額或比率 無罰責、未訂定比例,恐流於具文《工廠法》第40條工廠如有盈餘,應予工人獎金或分配盈餘,鼓勵工廠以盈餘為工人加薪該法久未修正,條文多與《勞基法》重疊,與其修法不如廢除,由《勞基法》取代《勞基法》第29條公司如有盈餘,應透過勞資會議訂立利潤分享計畫,並經主管機關核准後實施 ● 勞資雙方本就站在不同立場,強迫勞資共商分潤計畫,恐引發更多對立、爭議● 違反公司治理原則、過度干預公司經營《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第36條之2 若企業為員工加薪,加薪部分可認列費用,抵減當年營所稅,以抵稅鼓勵企業加薪企業不管為哪些員工加薪都能抵稅,雇主若只為管理階層加薪,亦能獲得減稅 整理:陳柏樺 其實,問題在這: 公司內部給薪呈M型化 從台灣前50大上市公司2008年到2013年的財報發現,雖然股東沒有跟員工搶餅,但公司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等高階主管薪酬,卻與全體均薪差距拉大,M型化的原因來自於台灣產業沒有升級,基層員工容易被替代,薪資自然難以成長。 高級主管薪酬項目:總經理及副總經理之薪資、退職退休金、獎金及特支費等、盈餘分配之員工紅利金額等酬金總加資料來源:台灣經濟新報社、參玖參公民平台 |
京東高管解讀財報:跨境電商業務潛力巨大 作者:木語 5月8日消息,京東集團今日發布其截至2015 年3 月31 日的2015 財年第一季度業績。財報顯示,京東2015年第一季度凈收入為366億元人民幣(約59 億美元),同比增長62%。2015年第一季度凈虧損為7.102億元人民幣(約1.146億美元),凈利潤率為-1.9%。2015年第一季度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下(Non-GAAP)凈虧損為2.056億元人民幣(約3,320萬美元),凈利潤率為-0.6%。 財報發布後,京東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微博)、CFO黃宣德以及京東商城CEO沈皓瑜等高管出席了隨後舉行的分析師電話會議,解讀財報要點並回答分析師提問。 以下為分析師問答環節主要內容: 美國銀行-美林分析師:可否介紹一下京東在跨境海淘方面的戰略和計劃?許多京東的競爭對手都在這個方面進行了拓展。此外,可否介紹一下你們在互聯網金融業務方面的最新進展,可否透露一些這方面的運營數據? 沈皓瑜:跨境電商業務方面,我們在4月15號正式推出了京東全球購業務,目前我們已經有了500到600家在線商家,SKU(庫存量單位)數目大約是幾十萬,我們的模式也有幾種:我們在中國一些城市租用了一些倉庫,用來做京東直接的進口商品銷售,同時我們也給一部分第三方商家提供使用這些倉庫,我們還通過第三方商家做海外直接發貨的模式。 總的來說,全球購業務還處於早期階段,但是我們覺得這項業務非常適合京東的客戶群,也和京東的“正品”、“值得信賴”的品牌形象相符,所以全球購業務看起來對於京東非常有發展潛力。 美國銀行-美林分析師:你們在對全球購業務挑選商品的時候,你們如何避免與京東平臺上現有的品牌商家重複? 沈皓瑜:由於我們的選擇,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會出現商家或者商品重複、互相蠶食競爭的情況。因為我們選擇的大部分都是在國內沒有的商品,至於類似商品的情況,目前我們還沒有太在意,因為市場就在那里,消費者就在那里,我們就留給消費者做選擇。 黃宣德:互聯網金融業務方面,我們的消費者金融業務增長強勁,雖然還是有選擇性的,但是我們也逐漸地擴大了消費者金融的目標用戶群體。可能你也看到媒體的報道了,我們也推出了一些資產眾籌以及其他產品,但是除了消費者金融以及供應鏈金融業務之外,其他產品都還處於早期階段,所以現階段我們還不打算公布這方面的數據,但是接下來幾個季度可能會逐漸開始公布。 劉強東:跨境電商方面我再補充一下,我們今年的打算主要是做好兩件事情,第一是打通跨境電商的海關和保稅倉的通道,現在我們在中國三個城市都已經打通了海關,另外兩個地方的海關正在談,所以年底之前我們會有五個口岸可以對我們的跨境電商進行開放。 第二件事情我們今年是豐富SKU,我們已經組建了導購團,一個一個國家在導,法國、韓國都去了,6月1日將去日本,接下來還回去澳大利亞等不同國家,年底之前我們希望把主要的國家都能完成,所以,今年還是打基礎的一年,目前從客戶的陣容來看我們覺得潛力巨大。選中的跨境品牌也符合我們京東商城的品牌和個性。 瑞銀分析師:第一季度你們新增了多少活躍用戶?其中有多少來自騰訊微信和QQ入口?關於與騰訊的合作,可否介紹一些其他的數據,比如流量、交易額貢獻等? 黃宣德:我們上個季度公布了一些這方面的數據,由於雙十一促銷的原因,我們從微信和QQ入口獲得了流量和新用戶劇增,而第一季度相對而言並沒有太大的促銷活動,所以由於這些季節性的因素,本季度的新增用戶數比不上第四季度。 但是,就對新增用戶數的貢獻比例來看,第一季度與上次公布的數據基本一致,還是大約有20%的新增用戶來自微信和QQ渠道,所以這方面還是一個非常健康的發展狀態。環比來看,用戶數還是有所增加,雖然說第四季度是一個比較強勁的季度。今年開始,我們以後將只公布年度的活躍用戶數據。 巴克萊資本分析師:我的問題是關於“京東到家”業務的,可否具體介紹一下這項業務?雖然這項業務還處在測試階段,但是目前的進展和獲得的反饋如何?這項業務以後會不會對公司收入帶來實質性的貢獻?這項業務的利潤率情況是怎樣的? 劉強東:O2O項目從今年開始我們正式落地了,經過了我們一年時間的商業模式調整、研發、消費者調研、商家調研,現在商業模式已經確定了,所以從3月16號正式上線,目前第一個開通的城市是北京,上海現在正在測試之中,我們在第二季度結束之前,會至少開通四個城市,也就是剩下廣州和深圳,年底之前我們還會開通更多的省會城市,比如南京、杭州、成都之類的。 目前我們這個產品在北京開通一段時間後是非常受歡迎的,每天的增長速度都非常喜人,我相信這個產品可以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喜愛。 毛利潤方面,由於這個產品剛剛上線,我們目前是連接商超和消費者,所以目前我們收的費用都很低,還在進行用戶增長的階段,我們並不去關註毛利潤率。 隨著“京東到家”業務的擴充,公司最想做的其實是物流眾包平臺,這在未來將是很大的生意,可以服務我們更多的用戶。目前我們的物流眾包平臺已經有一千多名員工,在五月底之前我們會向社會開放,會招收大量的社會余力。 巴克萊資本分析師:可否介紹一下物流眾包業務具體指的是什麽? 黃宣德:基本上就是兼職幫京東到家送快遞,不是京東的正式員工。這個模式基本可以說是物流行業的Uber。 William Blair分析師:可否介紹一下目前排隊使用京東倉儲物流服務的第三方商家的情況?這項業務在2015年能否達到成熟階段?這項業務的發展限制條件是你們的物流能力嗎?還是說這項業務仍需加大推廣贏得更多的需求? 黃宣德:其實並沒有太多商家在排隊等待使用我們的服務,以前我們也提到過,在最後一公里的投遞服務方面,我們已經處理商家30%的包裹了,未來我們需要做的是讓他們也使用我們的倉儲服務,所以我們的倉儲能力是一個限制條件,但是目前我們的重心還是向商家“銷售”京東的倉儲服務方面。 在勸使商家使用京東服務方面,勸使其使用京東倉儲服務比起勸使其使用京東最後一公里投遞服務要難,但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你可能也看到新聞,我們最近開始和優衣庫合作,他們不僅使用我們的最後一公里投遞服務,還是用京東的倉儲服務。但整體來說,倉儲服務的發展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William Blair分析師:第三方商家的Take Rate(指京東從第三方平臺業務中獲得的各項收入)似乎有所下降,可否介紹一下具體的情況? 黃宣德:第三方商家的Take Rate比較穩定,但是不同的商品類別可能比較不一樣,所以整體的Take Rate數據各個季度有所波動可能是由於商品類別組合的變化導致的。 沈皓瑜:比如說,第四季度的服裝銷量比較高,而服裝業務的Take Rate相對比較高,然後第一季度可能食品飲料、春節相關禮品等類別的銷量會比較好,所以Take Rate會比較不一樣。 奧本海默分析師:我的問題與你們的全球購業務相關,你們的物流和倉儲服務與競爭對手形成了差異化,可否具體介紹一下海購業務方面你們的其他服務,比如你們已經提供了一站式清關服務,你們還認為京東的倉儲和投遞服務比市場上其他對手要好嗎?目前來看,全球購訂單平均的送貨時間是多長? 第二個問題是關於你們與途牛旅行網的合作的,如果途牛成為京東旅遊業務的獨家運營方,鑒於途牛主要做的是出境遊業務,是否意味著京東旅遊也將只註重出境遊? 京東:關於跨境物流,我們還是希望可以講暢銷商品在海關建立保稅倉庫的形式,這樣可以保持非常好的用戶體驗,可以說這種方式下的用戶體驗和我們自營B2C業務的體驗是一致的,因為我們現在在海關基本上通關時間只有一兩個小時。 對於銷量比較小的長尾產品,由於考慮到庫存的風險,我們還是選擇從境外直接發貨,這個用戶體驗老實說沒有我們B2C業務的好。根據不同的國家有所不同,長尾產品平均的到貨時間是四天到五天。 沈皓瑜:關於與途牛的合作,我們僅僅給了途牛運營一些組團遊和休閑旅遊業務,在機票和酒店預訂業務方面,途牛會是我們平臺上的一個優先合作夥伴,但並不是獨家的合作夥伴。我們會保持京東旅遊的運營權,但是會給途牛一些京東旅遊下面子頻道的獨家授權。 傑富瑞分析師:可否介紹一下目前移動端的訂單量與PC相比有什麽不同?長期來看,你們覺得京東第三方商家業務對公司的整體收入貢獻會是多少?京東第三方平臺業務與其他競爭對手相比有何差異化因素? 黃宣德:關於第一個問題,我們不具體公布移動端的情況。 關於第三方平臺業務,第四季度是第三方平臺業務的旺季,所以第一季度環比來看京東自營業務與第三方平臺業務的增速基本一樣,但是未來第三方平臺業務的增長肯定會比自營業務的增長要快。這方面我們並沒有什麽具體的目標,但是剛才劉總也提到了,未來幾年來看很可能京東第三方平臺的交易額會占多數。 劉強東:原因是我們第三方平臺上的商品品類的市場規模是要遠遠大於京東自營商品的市場規模的。 黃宣德:對於第三方平臺差異化的問題,一個是我們的消費者全體的購買力比較高,二是我們對商家提供倉儲和物流服務。 摩根大通分析師:我想了解一下對於你們自營和第三方業務來說,各自的品類擴張策略是什麽?現在你們投資了途牛,所以很明顯是要在旅遊業務方面發力,那麽未來三到五年內還將在哪些領域進行拓展? 沈皓瑜:我們現在已經是一家全品類的在線零售平臺,我們已經覆蓋了所有重要的品類,與途牛以及易車網的戰略結盟,主要目的是加強我們在比較專業的垂直領域的發展,在這些領域專業性是比較重要的,所以這些舉動並沒有改變我們的品類擴張策略。目前在第三方平臺上,很多品類的增長率是三位百分數,我們在所有品類方面的進展都很好。 派傑分析師:過去你們談到比起別的電商平臺京東的增長更快,現在你們還這樣認為嗎?其次,現在隨著阿里巴巴的上市,他們的發展策略也越來越透明,了解他們的增長策略後有沒有改變你們的長期發展戰略? 沈皓瑜:我們的增長確實比這個市場整體以及最大的競爭對手的增長要快得多,過去幾個季度我們發現很多領域的增長還在加快,我們對於服務和產品質量的追求確實為我們帶來了獨特的優勢,所以,從戰略方面來看我們並沒有什麽改變。 劉強東:在電商領域,永遠不變的定律就是誰能給用戶提供最好的體驗,誰的增長就一定最快。(轉自:美股IPO) |
騰訊公布第一季度財報:凈利超分析師預期 騰訊科技訊 5月13日,騰訊控股(0700.HK) 今天公布截至2015年3月31日未經審核的第一季度綜合業績。財報顯示,騰訊本季度營收為人民幣223.99億元(36.47億美元 ),比去年同期增長22%。按照非通用會計準則,凈利潤為70.53億元,同比增長36%。 根據湯森路透匯總的數據,11位分析師平均預計,按非通用會計準則(Non-IFRS),騰訊第一季度盈利人民幣67.02億元;財報顯示,該公司第一季度盈利70.53億元,超出分析師預期。 另外,11位分析師平均預計,騰訊第一季度總收入人民幣220.94億元;財報顯示,該公司總收入223.99億元,超出分析師預期。 以下為2015年第一季度業績摘要: 總收入為人民幣223.99億元(36.4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2%。 經營盈利為人民幣93.72億元(15.26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0%;經營利潤率與去年同期的42%持平。 期內盈利為人民幣69.30億元(11.2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凈利率由去年同期的35%降至31%。 本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為人民幣68.83億元(11.21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 每股基本盈利為人民幣0.741元,每股攤薄盈利2為人民幣0.733元。 按非通用會計準則(撇除股份酬金、視同處置收益、無形資產攤銷及減值撥備): - 經營盈利為人民幣93.99億元(15.3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5%;經營利潤率由去年同期的35%升至42%。 - 期內盈利為人民幣71.44億元(11.6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7%;凈利率由去年同期的28%升至32%。 - 本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為人民幣70.53億元(11.4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6%。 - 每股基本盈利為人民幣0.759元,每股攤薄盈利為人民幣0.752元。 騰訊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表示:“2015年第一季度,我們擴大了移動用戶的基數,深化了與用戶互動的方式,也取得了穩健的財務業績。我們主要的移動產品擴大了在中國互聯網行業的領先地位,同時也持續拓展了用戶在其上的行為,從社交通信到遊戲、娛樂、媒體內容、支付及其他。受惠於移動社交及視頻廣告,我們的廣告總收入實現了同比超過一倍的增長。我們的春節紅包活動讓支付服務更為普及,也促進了總支付量的增長。展望未來,我們希望通過‘互聯網+’戰略與廣泛的合作夥伴聯手,將用戶與各個垂直行業的服務連接在一起,讓用戶享受更多由科技帶來的益處。” 2015年第一季度財務分析 增值服務。本公司增值服務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29%至人民幣186.26億元。網絡遊戲收入增長28%至人民幣133.13億元。該項增加主要受智能手機遊戲收入的增加所推動,主要反映公司的多元化遊戲組合及采用毛收入確認收入的較小程度的影響。受公司主要遊戲品類收入增長的影響,PC遊戲收入亦有所上升。社交網絡收入增長32%至人民幣53.13億元。該項增加主要反映移動平臺遊戲內按條銷售額收入的增加,及公司從QQ會員、QQ空間及數字內容包月服務取得較高的收入。倘於2014年第一季度智能手機遊戲收入采用毛收入確認,則於2015年第一季度公司增值服務業務、網絡遊戲及社交網絡的收入將分別增長26%、24%及29%。 網絡廣告。本公司網絡廣告業務的收入同比增長131%至人民幣27.24億元。該項增加主要受視頻廣告收入隨視頻播放量的增加而提升及QQ空間手機版和微信公眾賬號上社交網絡效果廣告的貢獻增加而推動。 2015年第一季度其它主要財務信息 本季度股份報酬開支為人民幣5.93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5%。 EBITDA 為人民幣99.45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47%。經調整的EBITDA為人民幣105.06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48%。 資本開支為人民幣13.32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17%。 自由現金流為人民幣83.50億元,較去年同期上升52%。 公司的現金凈額為人民幣253.19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26%,主要因為公司所作的戰略投資,此部分被全年新增的自由現金流抵消。所持已上市投資公司(包括聯營公司及可供出售金融資產)股份的公允價值總額於2015年第一季末為人民幣740億元。 策略摘要 2015年第一季度,公司采取若幹措施以提升移動生態系統及發展數字內容業務,如: (1) 透過豐富支付場景提升公司的支付服務,包括中國春節期間紅包活動,以吸引更多用戶使用公司的支付平臺; (2) 擴展公司的移動社交廣告資源,如微信朋友圈廣告,以及發展第三方廣告聯盟; (3) 與NBA合作,向中國用戶獨家提供NBA賽事的網絡視頻及有關內容。 在資產負債表管理上,於2015年4月,公司將全球中期票據計劃的本金總值的限額提高50億美元至100億美元。 此外,穆迪在2015年3月將公司的長期企業信用評級由A3調高至A2;標準普爾在2015年4月將公司的長期企業信用評級由A-調高至A。 業務回顧及展望 分部及產品摘要 經營資料 -QQ月活躍賬戶數達到8.32億,比去年同期下降2%。 -QQ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達到6.03億,比去年同期增長23%。 -QQ 最高同時在線賬戶數達到2.28億,比去年同期增長14%。 -微信和WeChat的合並月活躍賬戶數達到5.49億,比去年同期增長39%。 -QQ空間月活躍賬戶數達到6.68億,比去年同期增長4%。 -QQ空間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數達到5.68億,比去年同期增長22%。 -增值服務付費註冊賬戶數為0.82億,比去年同期下降7%。 主要平臺 於2015年第一季度,QQ及QQ空間受益於中國手機用戶進一步增長及用戶參與度提升。 -就QQ而言,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於季度末同比增長23%至6.03億,而最高同時在線賬戶同比增長14%至2.28億。QQ手機版因附近的群、音視頻聊天、短視頻分享及文件傳輸等方面功能的提升而更受歡迎。 -就QQ空間而言,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於季度末同比增長22%至5.68億。用戶指標提升部份原因可歸功於中國春節期間的季節效應。此外,受益於短視頻片分享及圖片編輯等方面功能的提升,用戶活躍度及粘性得以持續增加。 於季度末,微信及WeChat的合並月活躍賬戶達5.49億,同比增長39%。 -公司幫助主要城市的用戶透過微信辦理本地公共服務(如交通、公用事業、醫療及政府服務)從而深化用戶參與度。公司亦擴展了“搖一搖”的功能,幫助特定商家向用戶提供促銷優惠券。 -就WeChat而言,公司繼續提升特定海外市場的用戶參與度。 由於公司推出活動,如中國春節期間紅包活動,建立知名度及用戶習慣,微信支付及QQ錢包受到廣泛歡迎。 公司的網絡媒體平臺持續在中國保持領先地位。騰訊新聞憑借優質內容、優化的用戶體驗及QQ手機版和微信上的插件鞏固其作為中國領先的移動新聞平臺的地位。騰訊視頻憑借豐富內容及優化的用戶體驗,增強了其作為中國覆蓋最廣的移動視頻平臺的地位。 增值服務 於2015年第一季度,公司的社交網絡業務受惠於移動平臺遊戲內按條銷售收入的增長,以及公司加強QQ會員、QQ空間和數字內容包月服務的移動特權和手機用戶體驗所帶來的包月服務收入增長。公司將繼續為文學、音樂及視頻包月服務推出更多優質內容。 在網絡遊戲方面,公司持續在中國市場保持領先地位: - 就PC遊戲而言,本季度收入實現同比穩健增長,受益於主要遊戲收入的增長。例如,《英雄聯盟》因用戶群擴大錄得強勁業績,而《足球在線3》因遊戲內按條銷售交易增長(包括銷售球員卡)而錄得收入增長。 - 就移動遊戲而言,由於本季度用戶增加,公司實現強勁的同比收入增長。於2015年第一季度,透過包括QQ手機版和微信的遊戲中心、應用寶應用商店及其他渠道分發的智能手機遊戲的總收入約為人民幣44.0億元,按毛收入計,同比增長82%,環比增長8%4。為鞏固公司作為中國移動(微博)遊戲領先發行商的地位,公司透過推出新類型的遊戲(如射擊遊戲及智力問答遊戲)、取得熱門PC遊戲及移動遊戲續集的版權,以及取得非遊戲類知識產權(如《我叫MT2》、《無盡之劍:命運》、《保衛蘿蔔3》、《火影忍者》及《地下城與勇士》手機版),使公司的智能手機遊戲組合多元化。 展望未來,公司旨在豐富不同類型的PC及移動遊戲組合,並鞏固公司的市場領先地位。 網絡廣告 於2015年第一季度,公司的網絡廣告業務的收入實現快速同比增長,主要反映視頻播放量增長而推動視頻廣告收入增長,以及QQ空間手機版和微信公眾賬號所帶來的社交網絡效果廣告的收入增長。於2015年第一季度,約40%的品牌展示廣告來自移動平臺,約75%的效果廣告收入來自移動平臺。展望未來,公司將繼續積極投資於主要內容以進一步提升公司的流量,並擴展公司的移動廣告資源,提升公司的效果廣告服務能力。 (來自新浪科技)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
經歷足夠波折終於成功上市的窩窩(原名窩窩團,WOWO.NASDAQ)今天交出了4月份在美上市以來的首份成績單。
這份截至2014年12月31日的財報顯示,2014年第四季度窩窩凈收入總額為940萬美元,同比增長9.4%。平臺使用費凈收入為480萬美元,同比增長46.4%,占總額的比例增長至50.4%。毛利潤為790萬美元,同比上漲16.8%,毛利率也由去年同期的78.6%上漲至83.9%。歸屬於窩窩團的凈虧損為770萬美元,上年同期為凈虧損1110萬美元。
具體來看,2014年第四季度凈收入的增長主要是來自平臺使用費增長的驅動。
其財報顯示,這一季度來自平臺使用費的凈收入占凈收入總額的比例從2013年同期的37.6%上漲到2014年第四季度的50.4%。相應的,來自傭金的凈收入相比去年同期的540萬美元下降12.9%,為470萬美元。
對於上述業績業績數據的改善,窩窩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徐茂棟給出的解釋是:“公司平臺級產品在第三季度進行了升級,幫助商戶一站式搭建並管理網上店鋪;而第四季度商戶以及付費商戶基數實現較快增長也推動了業績的較快增長。”
據悉,2014年三季度,窩窩的平臺級產品網店通曾進行了重大升級,本地生活服務商家能夠通過升級後的網店通一站式創建並管理自有品牌的APP、窩窩專賣店,以及第三方互聯網渠道上的店鋪(微信微店,支付寶服務窗,百度直達號),並可以管理運營自己的用戶,讓商家可以與本地生活服務的消費者實時互動。
按照窩窩財報披露的信息,窩窩在第四季度及第一季度接入了多家垂直行業的服務供應商到窩窩的平臺,如攜程網、格瓦拉、時光網,這些第三方服務商給窩窩提供了更多豐富的產品以及潛在商家。
與此同時,2014年第四季度,窩窩電商平臺入駐商戶總數同比增長53.2%達到117889家。截至2014年12月31日,窩窩平臺註冊用戶總數為3600萬,同比增長33.8%。
而從2014年全年來看,窩窩凈收入總額同比下降17.0%至3010萬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為3630萬美元。來自平臺使用費的凈收入相比去年同期的1000萬美元上漲20.9%,達到1210萬美元。2014年全年歸屬公司凈虧損為4390萬美元,而調整後歸屬公司凈虧損為3810萬美元。
此外,窩窩方面預計2015年第一季度凈收入為650萬-680萬美金,同比2014年第一季度預計有18%-23%的增長。
對此,徐茂棟表示,2015年窩窩將繼續專註於擴大商戶基數、優化產品體系、提升用戶體驗、提高貨幣化潛力。比如即將升級推出一項功能升級,支持商家基於智能手機在窩窩平臺在線自助開店並運營。
而徐茂棟此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IPO是窩窩非常重要戰略節點,目的是打通成為中國最大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的通道。“我們自己認為合理方式去打通資本市場,獲取資源配置,為我們長期發展註入足夠資金。”
本帖最後由 WENBEN 於 2015-5-20 07:35 編輯 BAT財報、布局大比拼,誰會是贏家? 作者:天成 那麽,首先我們來看看BAT一季報業績數據: ![]() 橫向對比,依舊是騰訊營收最高,阿里最能賺錢,百度近幾年利潤率下降厲害,也難怪大家紛紛要認馬雲當幹爹。 接著,為了保持持續的增長,三家巨頭都在向移動端轉型,我們來看其成效如何: BAT月活躍用戶數據對比 ![]() 移動互聯網時代,三大巨頭抓緊搶占地盤,都希望自身能順利卡位移動流量入口。從以上月活躍用戶數據可以看出,三者移動端轉型比較成功,都將各自領域在PC端的霸主地位複制到了移動端,牢牢把控了在搜索、電商及社交三大領域的入口優勢,同時也在持續通過入資、收購等資本動作,深化布局,期望得到更多的流量入口。 最後,落實到各項營收增長及變現能力上,對比如下: BAT一季度各項營收增長及變現能力對比 ![]() 以上數據顯示,阿里電商移動端增長強勁,GMV占比已經過半,但移動端變現能力較弱,營收占比只有30%,這說明,阿里需要加強移動端變現手段,否則GMV遷移過去,未創造移動收入,會對下一季的營收增長空間帶來麻煩。騰訊移動遊戲則顯現出強勁的收入增長,同比增長82%,同時網絡廣告收入增長也是亮點,得益於視頻廣告和微信廣告的強勢增長,收入同比增長131%。而百度的亮點是移動端變現能力大幅提高,去年還比較弱,但一季度與PC端持平了,不過,從收入結構上看,還是太依賴網絡營銷收入了(占比超98%)。 總體來看,BAT一季度各項業務表現各有千秋,亮點與缺陷並存。 跟蹤分析BAT業績增長很重要,但更值得關註的是BAT的O2O布局特點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畢竟學習借鑒大佬們的投資布局理念,絕對是受益無窮的,因為他們布局的不是當下,是未來。 未來看什麽? 未來看什麽?當時是看對未來的商業布局,主要體現在投資並購上。從2013到現在,BAT都展開了大規模的收購,開始從資本運作層面跑馬圈地,尤其在O2O領域。 BAT生活服務布局對比 ![]() BAT投資布局模式對比 鋪開上面這場BAT戰局的戰略圖看,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一直在忙於利用各自資源將O2O猛將納入各自麾下的布局階段,從餐飲、打車、地圖到服裝、百貨等各類生活服務場景,BAT陣營搭建優勢各異的O2O生態系統,不過,由於各自基礎資源的不同(阿里、騰訊、百度分別以電商、社交、搜索發家)、三位當家的性格迥異,BAT的投資布局呈現一定的模式。 騰訊:產品模式(註重產品體驗) 騰訊在社交通信類產品市場具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業界評說馬化騰是產品派,騰訊的移動布局也沾染了這種氣質,走上了“產品模式”。這幾年,騰訊做出了一個很牛的產品——微信,移動支付、新聞等其他產品都可以仰仗於微信的強勢用戶拉動,完成產品推廣。 一直以來,騰訊希望能賦予微信諸多功能,使之成為龐大的在線應用平臺,最大化地發揮騰訊的價值。所以,我們看到,從大眾點評到嘀嘀打車,騰訊加諸微信之上的應用越來越多。然而微信畢竟只是一個社交類產品,對其他移動產品的帶動力有限。這也導致騰訊除了社交通信之外,在其他的領域一直沒有具有市場領導力的產品。 另外,微信的封閉性一直飽受詬病。這使得騰訊雖然微信做的不錯,但在平臺建設上起色不大。 阿里:平臺模式(註重平臺建立、大格局意識) 阿里在購物、在線支付和瀏覽器領域具有的市場領導力。購物和在線支付的優勢延續於PC端的傳統優勢和固有用戶群,玩法也差不多——搭建電商平臺,一方面穩住用戶,一方面聚攏商家,同時對電商類應用開發者具有吸引力。 阿里在PC時代培養了一大批電子商務的消費者。不過,轉向移動端的時候,用戶的過渡並不是平移的,是需要有移動入口的,但阿里的移動端入口還不夠強。所以我們看到阿里過去一年一直在收購。 阿里在移動搜索、移動地圖、移動社交發了不少力。此前在社交投入了主要的無線資源力推“來往”,2014年阿里花費近54億美元大手筆收購UC和高德,期望拿到移動互聯網的船票。阿里的支付寶錢包雖然居於o2o移動消費的支付環節,也試圖構建場景,延伸出O2O服務。由於支付寶離錢最近,所以也存在很大的想象空間。從阿里健康、阿里醫療、阿里影視再到阿里汽車、阿里智能生活事業部,阿里正在圍繞各個垂直業務進行多種多元整合和探索嘗試。未來一旦串接起來,就會是一盤不容小覷的大棋。 百度:未來模式(O2O布局較弱,開始布局未來—人工智能) 相比阿里和騰訊的積極布局,百度則顯得淡然了許多,百度在O2O市場鮮有投資動作。百度的O2O入口只有百度搜索和百度地圖兩個,比不得阿里的多,也比不了騰訊的熱;在服務內容上依賴於糯米,而糯米在團購市場地位暫時又比不了美團、點評;在移動支付市場,阿里的支付寶錢包占據了大半市場份額,而騰訊也在借勢微信熱度盡全力的推廣微信支付,先比來看,百度錢包則顯相對落寞了些,一來缺少支付寶的用戶基數,二來也沒有微信的熱度可借勢推廣。可能在O2O市場,百度選擇求穩不求全,對比阿里、騰訊兩家,似乎百度的思路更為節能環保了些。 不過,百度似乎在第三條道上走的更遠,那就是人工智能。相較於阿里、騰訊在互聯網、O2O領域的布局,百度這方面較弱,不過他正在學習google,已經在更為深入的人工智能領域開始布局。 2014年5月,頂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專家屋恩達宣布加盟百度,為百度“深度學習”計劃添磚加瓦。百度目前最重要的人工智能領域研究是深度學習和圖像識別(具體內容請百度)。除此之外百度還在機器人、人機交互、3D視覺、異構計算等頂尖領域有所涉獵。另外百度為了吸引更多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才,啟動了“少帥計劃”,只要是30歲以下在人工智能領域有突出能力的人都可以加入,有著豐厚的薪水和在矽谷工作以及百度內部創業孵化的優厚待遇。 誰會是贏家? 騰訊目前以產品(微信)為中心的O2O布局理念,有其短板,一旦產品(微信)過時,依賴於其上的各種產品和服務都將時過境遷,不複存在,需要開發出新的重磅級的產品並再次打造依附其上的生態鏈。此外,相比於阿里投資布局一個領域的堅決性和深度介入性,騰訊投資金額雖多,但更多似乎只是單純的財務投資,並沒有與自身業務深度整合。 百度怎麽說呢,當下布局確實很弱,並且在未來較長一段時期都將處於弱勢。但其現在就開始思考做人工智能方面的事,有著超前的意識,我不清楚這樣的做法是不是過早,不過科技的進步是飛速的,也許很快未來某一天我們就進入了人工智能社會了呢? 從資產質量及布局合理性來看,阿里巴巴前景較好。在資源相互引流上找到方式,借力發展,同時繼續鞏固其支付優勢是其當前最佳的發展方式。當布局的各資產在市場中地位穩固後,阿里巴巴以數據為中心連接的各業務將成為其新的發展亮點。所以,跟著大佬布局,我選阿里,因為我喜歡阿里的風格。 你且看阿里在港股的布局,就能體會阿里的作風——堅決、果敢,一旦布局便深度介入和整合。阿里影業、阿里健康原名分別叫做文化中國、中信21世紀,可是阿里一旦進入,並不是投兩個錢打打醬油這麽簡單,而是真金白銀、實實在在的資產註入和運營,資本市場對此做法相當認同,故稱此二子為“阿里雙雄”。最近,另一只阿里布局的公司——銀泰商業,也被曝光,眾人猜測往後大概率改名叫阿里商業了。如此,阿里三雄誕生,未來或許還會有阿里體育、阿里汽車等等出現,格隆匯已經推出“跟著大佬布局系列”,我認為阿里作為風口之中最大的大佬,更加值得我們跟著來研究和布局。 阿里取勢、騰訊明道、百度優術 BAT誰會是贏家?我不好說,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清,現在也並沒有端倪誰會勝出(看似百度在走弱),但一定要我選一個,我會選阿里。借用格隆老大的話,凡成大事者“取勢、明道、優術”,其中“取勢”才是最重要的,如此看來,對於BAT,我覺得:阿里取勢、騰訊明道、百度優術。 來源:港股那點事 利益聲明: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的信息來源於公開渠道,並經過合理推斷。作者未持有以上公司股票。作者提供的信息和分析僅供投資者參考,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轉載本文,請務必註明來源“港股那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