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華為高管建議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官司“打一打”企業有望更健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227.html

“我對中小企業的建議是知識產權(官司)打一打更健康。這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華為知識產權部副部長成緒新在17日深圳的一個研討會上說。

當天,2016年粵港知識產權與中小企業發展研討會在深圳舉行,會議由深圳市市場和質量監管委承辦。

訴訟幫華為節省了廣告費

“華為為什麽現在這麽健康?因為過去被打了。知識產權對企業來說很重要,但沒有人會手把手教你。只有經歷訴訟之後,才會知道缺陷在哪里。”成緒新說。

華為在國外的知識產權案件可以追溯到13年前。早在2003年1月,思科正式起訴中國華為公司及華為美國分公司,要求停止侵犯思科知識產權。華為隨後迅速回應,表示一貫尊重他人知識產權,並註重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

2004年7月,思科與華為達成和解,法院終止思科對華為的訴訟。案件持續了一年半之久。

這十幾年來,華為和競爭對手之間因知識產權而引起的糾紛屢見報端。半個多月前,華為宣布,在深圳和美國加州提起對三星的知識產權訴訟,這是中國企業首次對全球最大手機制造商發起類似訴訟。

而此前,華為已經開始向蘋果收取專利費。有觀點稱,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在專利市場上的被動局面正在扭轉。

成緒新說:“感謝思科給華為上了一節課。華為為了那場訴訟花了幾百萬美金,這在當時來說是一大筆費用,但是華為知道了知識產權的價值。”

那場官司也讓華為省去了一大筆廣告費用。成緒新說,在那之前國外消費者對中國的認識還停留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對中國企業有偏見,華為在進入國外市場時得不到他們的尊重。

但是在那以後,華為在美國以及其他國家做生意時,知名度大大提高。成緒新戲稱:“都不需要自我介紹了,只需要說幾句話,比如說思科之前從來不訴訟,那麽為什麽現在起訴我們呢?因為華為的競爭力對他們構成了威脅。所以如果你們信任思科,就可以信任華為。”

企業對知識產權不夠重視

成緒新對中小企業提出知識產權忠告的背景是,深圳大量擁有自主品牌和專利的科技型企業正在走向國外。

深圳市副市長陳彪在會議上說,深圳從不到3萬人的邊陲小鎮發展為人口超過千萬的城市,創造了現代化發展史上的奇跡。

他給出了一組數據:深圳的科技型企業有3萬多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524家。深圳也高度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是中國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之一。PCT國際專利的申請量連續12年占全國總量的半壁江山。“十三五”期間,深圳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繼續培養創新化城市。

不止深圳,整個中國近幾年來專利申請的數量也在快速增加,但是專利轉化為生產力的比率仍有待提高。

外界分析,中國雖然已經成為知識產權大國,但是核心知識產權少,尚未成為知識產權強國。這導致國內企業進軍國際市場時遇到強大的阻力。

深圳一家為出口型企業提供知識產權保護和咨詢的企業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中小企業在國外市場遇到的知識產權案件數量在增加。他說:“越來越多擁有自主品牌的中小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遇到麻煩:要麽侵權,要麽被侵權,主要是商標和外觀等問題。但是他們遇到知識產權訴訟時,大多會輸,因為他們不熟悉產品銷售市場的國家文化,也不願意花費高昂的費用聘請律師。”

知識產權意識薄弱也是中小企業開拓國外市場時的一大阻力。

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李揚前幾年給深圳一家出口企業做知識產權方面的顧問,但是發現他們對知識產權並不重視,詢問者寥寥。

“2014年他們突然遇到市場的爆發期,當時馬上給我打電話,恨不得在所有的國家都申請商標註冊,恨不得三個月之內搞定所有的事情。”他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11

深圳科協原主席:華為無人區困惑凸顯開放式創新短板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969.html

華為年報顯示,2015年其在創新研發上的投入已超過1000億元,這個數字遠超蘋果(據Strategy & Show數據,蘋果2015研發投入6億美元,約合42億人民幣),但在今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華為領導者任正非還是提到了華為進入無人區的迷茫。6月19日,在華大藍色彩虹孵化平臺啟動儀式上,深圳科協原主席、源頭創新百人會秘書長周路明認為,這種後繼乏力暴露出華為在開放式創新上的短板,也暴露出國內創新產業上的不足:缺少能夠快速創新的高質量中小企業

周路明認為,相比之下,蘋果構築了良好的開放創新生態,因此雖然其研發投入不多,但在創新效率上卻能趕超華為。

在今年WWDC上,蘋果宣布公開旗下軟件Siri,提供開發者應用。截至今年6月,蘋果平臺上的開發者數量已經達到1300萬,比去年新增200萬,這些開發者為蘋果提供源源不斷的免費軟件應用開發資源。雖然蘋果系統是閉環,但其形成了獨有的開放式創新生態,將技術開發交給適合的人才和公司進行。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在過去四個季度中,蘋果收購了15家公司,大部分為名不見經傳的中小企業,從提供攝像頭、GPS等傳統手機模塊以及內置軟件的公司到人工智能、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的公司,蘋果均有涉足。相對而言,華為收購的中小企業則少很多。從華為在創新上的短板也能看出國內創新產業上的不足:缺少能夠快速創新的高質量中小企業。“國外的產業和中國非常不一樣的就是國外真正的創新不是跨國公司,而是中小公司。華為在創新的生態中沒有很多的小企業給它提供並購,來支撐它的發展。”周路明表示。

因此,周路明認為要解決華為及國內大型企業的無人區困惑,應該將開放式創新與國際協同創新相發展,跨國企業將自己生態開放出來,對於企業創新持續發展有所幫助。

“以前,中國的創新實際上由政府承擔了組織者的身份,但是現在來看非常不適合。”在周路明看來,隨著全球創新鏈壓縮,大型企業或者行業內領先者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以前全球創新的資本、創新鏈拉得非常長,不同的環節有不同的創新組織來完成,現在一個組織都能承擔起創新鏈全部的工作,比如華大和蘋果。”在這個壓縮過程中,市場需求對於基礎研究環節產生重要作用,這也意味著企業提高創新效率,必須舍棄不適合市場需求的研究項目。

“目前,中國的需求端越來越趨於高級化,甚至比美國、歐洲更高級,這個高級化帶來的結果對創新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周路明說。

當然,中國創新也有其天然優勢,在周路明看來,國內在制造業配套上的優勢能夠有助於企業形成更好的開放生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311

華為專利索賠加速 向三星開出八千萬元“首筆罰單”

訴訟是最後解決爭議的方式,而華為正在熟練的運用這種方式在全球範圍內開展一場“專利運動”。

7月6日上午,華為方面向第一財經記者確認,目前已在深圳中院和泉州中院對三星提起訴訟。“這只是本次華為主張一系列被侵權專利中的一件,訴訟過程中華為不方便評案件細節。”華為發言人稱。

今年5月25日淩晨,華為宣布在美國和中國提起對三星公司的知識產權訴訟,而據泉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近日披露的信息顯示,華為終端有限公司向三星(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等索賠8000萬元。

雖然華為方面並未對金額予以確認,但華為方面對記者表示,華為尋求司法裁決的目的主要是維護自身權益不被非法使用及獲得合理補償,而在此次泉州案件中,華為認為被告共有16款產品涉嫌侵權。

華為告三星16款產品涉嫌侵權

在多個場合,華為終端業務高管多次提出試圖超越蘋果、三星的口號,在基礎通信領域的強大專利優勢,以及在終端領域持續巨額投入,為華為在市場競爭中運用專利戰這把利刃提供了基礎。據華為透露,提起訴訟的內容,涉及4G標準專利以及和智能手機功能相關的專利。

而在此次泉州訴訟案件中,華為終端公司稱,2010年年初,公司就“一種可應用於終端組件顯示的處理方法和用戶設備”的技術方案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發明專利申請。經實質審查,該申請於2011年6月5日被授予發明專利權,專利號為ZL201010104157.0。該專利目前合法有效,受法律保護。該發明專利共有16項權利要求,涉及此案的有8項權利要求。

華為終端公司表示,經過分析,該公司發現三星的這些手機的技術特征與201010104157.0號發明專利權中的權利要求(合計8項)的所有技術特征一一對應。經過進一步深入調查分析,認為5被告共有16款產品涉嫌侵權。

華為認為,惠州三星、天津三星未經許可,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大量制作、使用、銷售、許諾銷售被控侵權產品;三星投資公司、福建省某電訊公司、泉州某電器公司以生產經營為目的銷售、許諾銷售被控侵權產品。上述行為均侵犯了華為終端公司對涉案專利享受的發明專利權。

訴訟中,華為要求被告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惠州三星、天津三星和三星投資公司連帶賠償8000萬元,惠州三星、天津三星、三星投資公司連帶承擔華為終端公司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50萬元整。

對於該案件,三星方面暫時沒有更多回應,但在此前的表態中,三星對記者表示將“采取適當措施來維護三星的商業利益。”

專利戰是防禦還是進攻?

去年以來,專利大戰在手機行業中不斷燃起。

2015年3月,已退出手機領域的通信設備廠商愛立信在美國本土對蘋果發起訴訟並申請禁令,涉及多項基礎通信專利和手機專利,去年年底,雙方達成和解。高通和魅族針對專利的問題也各執一詞,而近日也有消息稱,除了三星,華為也在美國得克薩斯州東區法庭提起專利訴訟,指控美國無線運營商T-Mobile拒絕與其達成專利許可協議,並繼續侵犯自己的專利權。華為曾提出按照公平、合理和非歧視條款許可T-Mobile使用其4G專利,但T-Mobile拒絕此要求。

“華為等廠商的訴訟專利案件是一個起點,有可能掀起整個行業,甚至整個國家對知識產權的重視。”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某國產手機廠商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截至目前,華為公司擁有9800余件美國專利,其中有7400多件是通信技術專利,2200多件數字處理技術專利,這兩項技術占其整個專利儲備的98%。而三星公司的美國專利總數超過12萬件,其中在半導體技術、通信技術的專利都超過3萬件,數字處理技術專利超過2萬件,此外,在存儲技術、光學技術、顯示技術的專利也都在1萬件左右。在這樣專利儲備的支持下,三星電子可以更為安全、自主地進行產業和產品布局。

“華為和三星在專利儲備上的實力都非常雄厚。”智慧芽首席專利分析師賈郡對記者表示,隨著手機市場的逐漸飽和、競爭日益加劇,如果華為公司能夠和三星電子達成專利交叉許可協議,則可以降低華為高端品牌手機在全球範圍內的侵權風險。如果雙方能夠達成共同開發協議,華為公司還可以從三星電子那里獲得存儲技術、面板技術的經驗。

而華為相關負責人表示,華為的知識產權只是用於自保與防禦,並非進攻他人的武器。華為希望使用其專利的廠商能提供合理回報,這些將用來抵消自身的專利研發投入的巨額成本。華為作為一家真正的產品公司,一切的出發點在於保護自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343

再訴T-Mobile侵權 專利是華為打開美國市場的敲門磚嗎?

作為近年來全球手機市場的“猛虎”,華為在美國市場的發展卻一直不太順利,磕磕碰碰並不少。

但近日的一則消息則讓外界開始相信,華為要在這個市場“動真格”了。據外媒報道,華為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東部地區法庭向美國四大運營商之一T-Mobile提起專利訴訟,控訴後者拒絕與華為達成專利授權協議,並繼續使用華為的4G LTE相關通信專利。這是繼兩個月前起訴三星電子侵犯4G專利之後,華為在美國發起的又一起專利訴訟案件。

T-Mobile是誰?

擁有1.09億用戶,T-Mobile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動電話公司之一,雖然屬於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 AG)的子公司,但在過去,T-Mobile在西歐和美國運營GSM網絡並通過金融手段參與東歐與東南亞的網絡運營。

截至去年年底,T-Mobile在美國共有用戶8300萬人,營收增長8.3%,4G LTE的POP入網點達到3.05億個。過去兩年時間,T-Mobile每個季度新增用戶200萬人。

但拋開這家公司的背景,讓外界更為關註的是T-Mobile背後所代表的運營商市場,在運營商主導的美國市場上,華為此舉無疑是在“冰峰上”行走。

據記者此前的了解,與全球其他區域不同,美國市場的智能手機銷售大約95%都是通過運營商渠道賣出去的。不過,美國各大運營商通常只有在需要廉價、無品牌手機時才會與華為合作,這主要是因為這些運營商已經從三星、蘋果、LG等制造商以及低端廠商那里獲得了充足的手機。

同時,對美國的主要運營商而言,將華為手機增加到他們的銷售產品中從而銷售華為手機並沒有什麽特別信服的理由,對市場的固有思維限制了華為在運營商市場的施展空間。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華為和與T-Mobile的“專利訴訟”在外界看來似乎不算理智,也許會影響華為在當地運營商市場的聲譽。但華為的態度堅決,“我們與T-Mobile美國進行了多次接觸,期望通過友好談判達成有關專利的許可,但並未得到T-Mobile的積極響應,雙方難以達成一致。因此華為發起了此次訴訟,以解決雙方關於專利許可的爭議。”華為在官方聲明中稱。

而事實上,在過去兩年間,雙方已經進行了多次小範圍“交鋒”。

2014年9月,T-Mobile曾經指控華為員工非法竊取其智能手機測試機器人技術,在T-Mobile實驗室未經許可拍照並試圖帶走部件,造成了數千萬美元的損失。當時華為承認自己員工行為不當,並開除了這兩名員工。但在同年,華為也要求T-Mobile開始專利授權談判,但T-Mobile拒絕簽署保密協議與授權談判。

但直到今年年初,華為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反擊”,並且在專利維權上瞄準了美國市場上以往不太“友好”的廠商,T-Mobile顯然是其中一家。

今年1月15日,華為向德州東部聯邦地區法院(Eastern District of Texas)連續發起4起專利侵權訴訟,指責T-Mobile在未獲得授權的情況下,制造、使用、提供銷售、銷售、進口美國並銷售同樣未獲得授權的系統、產品或服務。

隨後,為了協議和授權都達成一致,兩家公司對協議細節進行了反反複複的商討,但華為稱T-mobile拒絕了華為的專利授權條件,並稱華為違反了公正、合理且非歧視的承諾。華為希望法院能承認自己的專利授權協議是公正、合理且非歧視的,並認定T-mobile不願意對專利授權。

“T-Mobile在沒有華為4G無線網絡關鍵性專利的情況下,是無法運營它核心的無線網絡技術的。”華為稱。

專利是美國市場突破口嗎?

“在美國市場我們仍然會和運營商保持良好的關系,從OEM轉型,並且加強電商的渠道布局。”余承東在此前與記者的一場對話中談到,華為仍然在探討通過美國電信運營商來銷售智能手機。

但在與華為內部人士交流時,記者得到的結論是,華為在美國的發展也不能完全只依靠運營商。

來自數據研究公司comScore的調研結果顯示,蘋果和三星依然是美國市場的霸主,加起來占據了接近70%的市場份額。而對於華為來說,盡管終端業務崛起,但華為的諸多旗艦機型卻在美國市場不能上市。除了部分對中國廠商的偏見外,也有聲音指出,美國方面擔心的問題是華為的電信網絡設備會威脅其網絡安全。

華為也在試圖改變這種看法,比如和美國公司微軟以及谷歌的“交好”。

華為計劃在今年秋季發布一款和VR兼容的智能手機。谷歌在合作中提供VR軟件平臺。而與微軟及英特爾合作的二合一產品Mate book近期也將在美國上市,除了傳統銷售渠道,還將進駐全美近百家微軟旗艦店。

但似乎仍不夠,在更多的分析師看來,比起品牌和技術合作,專利訴訟則更加有利於華為在美國的品牌營銷,也有利於華為與運營商的談判砝碼。

“美國市場一直是華為最想進但最難攻破的最後的海外重要市場,和谷歌以及微軟的合作對全球消費者也有心理暗示:華為正在替代三星成為Android的領袖和旗幟。”手機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記者說,專利的問題有更強的暗示效果。

華為的底氣也更足。數據顯示,其在美國擁有9800件專利,其中7400件是通信技術專利,2200件數字處理技術專利。此外,去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顯示,華為以3898件專利申請位列通信公司首位,高通以2442件專利申請位列次席,中興通信以2155件專利申請排行第三。根據華為公布的數據,其2015年研發支出高達92億美元,占其銷售額的15%;而高通財報顯示,其2015財年研發支出54.9億美元,占銷售額的22%。

“在ICT產業中各友商之間應該通過開放式的創新、聯合創新的方式共同推動產業進步。業界解決知識產權問題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談判簽訂專利交叉許可協議後合法使用對方開發的技術和知識產權。訴訟是最後的解決爭議的方式,某些情況下也是一種常見方式。”華為發言人對記者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582

華為美的聯手共謀智慧家居 小米仍是後者股東

在智能手機銷量上趕超小米的華為,這一次“拿下”曾被小米12.6億入股的美的。

7月12日,美的集團與華為消費者業務在佛山美的集團總部舉行戰略合作協議簽字儀式,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與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分別代表雙方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智慧家居領域形成全方位的戰略合作關系。

方洪波與余承東的手握在一起,意喻著美的智能家電產品與華為手機互聯互通。

此次美的集團與華為消費者業務在智慧家居領域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針對移動智能終端與智能家電的互動,渠道共享及聯合營銷,芯片、操作系統(OS)及人工智能(AI)領域,智能家居安全領域,數據分享與數據挖掘,品牌合作等方面構建全方位的戰略合作關系。

此前的2014年年底,美的與小米聯姻曾轟動一時。這次美的與華為合作,會影響之前與小米的合作關系嗎?

一位接近美的相關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說,美的與小米的合作正常,小米給美的帶來互聯網思維的啟發、促進美的轉型,小米入股美的後現在仍是美的的股東之一,之前小米與美的曾聯手推出智能空調;美的智能家居一直持開放合作的態度,不會只局限於跟某家企業的合作。

在美的與華為的合作中,在移動智能終端與智能家電的互動方面,雙方的合作將為美的M-Smart和華為Hilink打造一條通道,華為消費者業務全系列終端產品與美的全線智能家電將實現互聯互通。

屆時,華為官方旗艦店和美的線下體驗店都將參與該合作產品的聯合展示。

同時,在物聯網芯片、操作系統(OS)、人工智能(AI)及智能家居安全領域,雙方將進行深入協作,探討整合美的智慧家居與華為消費者業務的優勢技術資源,搭建聯合研發平臺,實現更大的協同效應。

另外,雙方將進行雲端數據的互通與共享,圍繞用戶需求,對智慧家居大數據應用進行共同挖掘與研究,不斷提升智慧家居的用戶體驗。該項合作依托美的與華為各自的品牌、渠道覆蓋和強大的用戶基礎優勢,雙方積極拓展在營銷、產品和商業模式等方面的深入合作,讓用戶有更多的機會體驗智慧家居創新產品與整體解決方案。

對於本次合作,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智能化的極致體驗將逐步改變更多的場景。華為與美的此次攜手,將會把華為最強的連接能力、智能終端體驗,以及美的深厚的家電領域理解註入智能家居領域,強強聯合、優勢互補,讓消費者的早日進入智能化家庭生活時代。”

當前,互聯網+時代,智能控制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和雲計算等技術的成熟以及各種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推動智能家電快速發展,使智慧家居發展趨勢已逐步成為行業共識。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也表示:“作為美的集團雙智戰略的重要板塊,智慧家居發展正處於關鍵節點。美的集團與華為消費者業務雙方開放、互融、共享,實現跨行業的深度合作,共同構建安全可靠、簡單易用、智能互動的智慧家居整體解決方案,將給用戶提供更好的智慧家居體驗,同時雙方將實現更大的商業價值。”

目前,智能家居行業的發展仍受限於品牌廠家之間各自為戰。這次華為與美的兩家大企業的合作,將有利於打破行業壁壘,促進智能家居行業健康成長。

去年,華為也曾跟海爾進行類似的戰略合作。預計隨著巨頭間合作的增加,智能家居行業標準混亂的局面,未來將逐步被市場化的、統一的標準所取代。中國龍頭企業合作意識的增強,無疑將有利於在全球智能家居行業標準整合中謀求更大的話語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11

華為榮耀的新使命

 

華為榮耀開啟新征途。

7月11日晚,搭載海思麒麟950處理器的榮耀8對外正式發布,價格區間在1999-2499元。銷售渠道除了華為商城、京東、天貓榮耀官方旗艦店等電商平臺預約開售外,19日開始還會在國美、蘇寧、迪信通等多個線下渠道同步啟動首銷。

互聯網紅利消失,轉戰線下?榮耀總裁趙明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記者采訪時回應道,榮耀還是一個互聯網手機品牌,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和營銷模式是榮耀的立身之本。但他同時承認,作為互聯網品牌有局限,線下陣地不足,需要與線下渠道合作。

從幾年前宣布脫胎華為獨立運作之後,榮耀在電商模式的探索算是一帆風順,與對標者小米的對打也讓榮耀逐漸在以中低端為主的電商渠道中站穩腳跟。但隨著互聯網渠道大形勢的衰落,小米所引領的互聯網思維模式開始遭受質疑,榮耀如何“轉身”也備受外界關註。

不過,在眾多分析師看來,此次榮耀承擔的不僅僅有轉換“跑道”的風險,還有在華為銷售業績高壓下,如何承擔起銷量重任的挑戰。這一次,榮耀能夠再一次完成使命嗎?
 

   

線下輕資產模式

脫胎於華為B2B模式,正在學習互聯網模式的路上,兩年前的榮耀也許算個“小學生”。但在業內看來,榮耀已經是小米在互聯網領域最強勁的對手,也被人稱呼為傳統手機廠商轉型互聯網的典範。簡單計算一下,去年榮耀4000萬部的出貨量意味著每1.25秒就會賣出一部手機。

這幾年榮耀與小米之間的市場競爭一直非常激烈。從產品參數到價格定位、從米粉節到榮耀狂歡節、從千元機到中端機型、從國內到海外,雙方同臺對壘的火藥味越來越足。但依托於華為集團的技術平臺,榮耀逐漸在中低端市場站穩腳跟,並在和小米的競爭中尋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徑。

對於此時的榮耀,小米或許已經不是最主要的對手。

IDC將2016年的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增幅預期下調了接近一半,最新預期僅為3.1%。其中,中國市場可能出現較低的個位數增長,而受影響較大的是線上渠道。對於榮耀而言,面對線上渠道紅利的萎縮,也不得不開展線下。趙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稱,目前,榮耀線上和線下的銷量比例已經達到了六四開。無獨有偶,小米負責人雷軍近日也表示,小米過去5年做了電商,未來5年渠道重點是線下門店小米之家。

事實上,此前榮耀已經在線下選擇了像國美、蘇寧、迪信通這樣的合作夥伴。由迪信通總裁金鑫主導的“迪信雲聚劃”計劃中,未來2年將整合全國20萬家以上社區手機零售門店,將手機零售店面延伸到鄉鎮,並且與華為等建立渠道聯盟,強推三四線城市品牌。此舉,彌補了華為等縣級以下店面的短板,並且可以追趕已將店面布局到縣鎮的OPPO、vivo。

但線下布局的高額費用讓榮耀的每一步都走的非常小心。趙明強調,榮耀不會選擇傳統蘋果、三星大規模建自己旗艦店店、促銷員的模式,而是堅持以互聯網的模式走到線下,其中定價方式、操盤營銷等等是以線上為基礎。

“榮耀線下也要走輕資產的模式,因此傳統線下模式動輒需要幾千甚至上萬的促銷員,這和榮耀的商業模式定位不相符。”趙明表示,榮耀走的模式有點類似眾籌的模式,但不是互聯網金融的眾籌,榮耀會提供一些優惠措施,但與合作夥伴不會產生投資關系,也不會參股。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到,這次榮耀8首發的渠道中有蘇寧、迪信通、中複、國美、樂語以及鹹陽原興等地方零售商。榮耀方面表示這些線下合作夥伴都是對榮耀品牌進行了長期觀察、未來榮耀會為這些渠道提供一些合作,比如說選擇首發、提供穩定的貨源、遵守線下渠道規則、給予一定促銷等。

“新使命”下的選擇

作為榮耀旗艦新品,榮耀8這次來得有些突然。 

6月27日,榮耀官方微博發布了一張吳亦凡身穿8號honor球衣的圖片,並打出榮耀8“美得與眾不同”的slogan,首次證實榮耀將發布旗艦新品。而這距離榮耀全新的V系列旗艦首款手機榮耀V8發布尚不足兩個月。此前,榮耀數字系列命名的產品(如榮耀6/7)都承擔起約一年旗艦銷售周期的重任。

“很多人都在說榮耀今年怎麽前四到五個月都沒有新產品?現在又有雙旗艦,其實我們就是在積累,我們要從ODM廠家當中雖然拿一款產品來賣是很容易的,但我們就是把自己憋在那里。現在大家可以看到我們推出的旗艦各種產品,每一款產品都是我們對市場,對未來趨勢的理解。”趙明對記者說。

這種新機的發布規律在Counterpoint高級分析師閆占孟看來,是榮耀在轉型期間“新使命”的體現。

“在華為內部,榮耀相當於一個B計劃,在華為品牌表現不好的情況下,榮耀可以做支撐,在榮耀表現不好的情況下,華為可以做支撐。”閆占孟對記者表示,目前的榮耀更多的是在走新技術的路線,如果產品不錯的話,可能很多技術都會運用到華為品牌上面。而在渠道上,榮耀也是可以線上,可以線下,提供各種備選方案。

在分析師看來,榮耀的“轉身”在目前的市場情況下必走的一步。目前,中國手機市場切換進入成熟換機市場,更多用戶開始尋求更高價位、更好品質的產品,並對品牌有了目標需求。對榮耀來說,一方面要完成繼續提高市場份額的目標,另一方面更需提升品牌力,這就要求產品上不能僅僅盯著所謂的“性價比”。

但隨著榮耀旗艦產品價格的走高,與華為的“對打”聲音也不斷湧現。從此前發布的榮耀V8價格來看,高配達到了2799元,這與剛剛發布的華為旗艦機P9價格差距進一步縮小,造成了外界對華為品牌是否在“左手搏右手”的質疑。

但華為的一名內部員工此前對記者表示,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經表示:“榮耀不需要局限於銷售方式,無論是電商還是渠道,怎麽好銷售就怎麽銷售。”言下之意,榮耀應該具有更加獨立的銷售體系,和華為品牌形成雙品牌戰略的同時,也能形成自身的競爭力。

2016年華為手機的出貨目標為1.4億部,不管怎樣,對於華為品牌以及榮耀品牌,這個目標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13

除了光伏逆變器,華為還悄悄潛入了無人機領域!

頂著全球頂尖通信設備企業的光環,華為於2013年通過推出逆變器產品進入光伏行業。逆變器是光伏行業的必備電氣設備,作用是將光伏發電產生的直流電轉變為交流電,再連接進入電網。一年時間,華為就宣布出貨量跨越了GW門檻,第二年,就站到了挑戰行業第一的位置上。

當然,華為的野心其實遠不止於此。今年,你就能購買到基於華為海思Hisilicon芯片的無人機產品。

這些無人機產品所采用的海思芯片,不是在手機上用的“麒麟”系列,而是改造自安防攝像頭里用的芯片。很多人不知道,華為海思在全球視頻監控(安防攝像頭)市場拿下了70%份額。這種靜悄悄攻城略地的方式,符合這家公司低調的風格。

一家今年3月份剛成立的公司,會在市場上提供基於海思視頻監控芯片的無人機方案。根據芯片的影像性能,這家公司準備推出四種基礎方案,面向消費級市場的高、中、低共3種,以及一種面向行業用戶的方案。

由於這套方案采用了飛行平臺和影像系統區分開的設計理念,所以方案的組合很靈活。想進入無人機行業的廠商,可以買整套無人機系統,含影像系統、飛控系統和電調系統,自己只負責ID設計和硬件生產;也可以只買影像系統,然後對接自己的飛控和電調系統。

提供方案的這家初創公司叫宙心科技。據了解,宙心科技成立於2016年3月,專註於智能飛行控制系統、計算機視覺等核心技術及產品研發,致力於為全球客戶提供領先的無人機/ 機器人智能平臺解決方案和服務。總部設在北京,並在深圳設有研發和生產中心。團隊主要成員來自全球知名企業,在智能手機,智能硬件平臺,無人機飛控,計算機視覺算法等領域具有豐富的經驗。

2016年春節剛過,宙心科技的核心成員到深圳阪田,與華為海思團隊進行了幾個月的封閉開發。6月底,他們回到總部北京。7月初,開發布會昭告天下,基於華為海思芯片的無人機平臺誕生。

“華為進入消費級無人機市場,是很慎重的。他們本來有很多 concern (顧慮),但現在沒有了,說你們可以去見媒體了。”6月底,宙心科技創始成員表示,他們基於海思芯片的無人機平臺有三大技術優勢:1、電子穩像算法,最高支持4K分辨率視頻;2、極速圖傳,“從攝像頭采集輸入到地面站影像輸出,延遲只有100ms”;3、快速啟動,“從冷啟動到航拍業務啟動完成,不超過3秒鐘”。

人們常見的疑問是,安防攝像頭芯片的計算性能,可以滿足無人機的視覺計算要求嗎?對此,宙心科技團隊解釋,目前市面上的中高端視頻監控產品,都是主打智能視頻分析功能,比如人類識別、車牌識別等等。從技術上講,海思的芯片采用了一種特殊的設計架構,它將“視頻分析算法運算中頻繁調用且消耗資源較大的主要算子實現硬化,以減少底層運算對CPU資源的消耗,節省CPU資源來做更多的智能分析應用”,這種硬化的算子,可以承載各種視覺算法。最新一代的海思芯片,已經有超過100個算子。

在海思半導體內部,與宙心科技展開合作的部門是數字媒體部(Digital Media),屬於六大部門之一,主要生產用於便攜式相機(mobile camera)、電視機頂盒(IP/DVB STB)和智能電視(Smart TV)的芯片。視頻監控攝像頭、無人機和運動相機,又屬於便攜式相機類目下的產品。

不管主動或被動,華為總是處於話題之中。華為日前與美的集團達成業務合作,引發了IT界和家電行業的普遍緊張情緒。

盡管華為方面一再解釋這只是業務端與家電廠商一次普通的合作,不過基於狼性華為的橫向擴張能力和整合速度,還是被業內解讀為向智能家居行業跨界的前兆,智能家居或許成為華為再轉型的契機。

華為消費者業務與美的集團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針對移動智能終端與智能家電的互動,渠道共享及聯合營銷,芯片、操作系統(OS)及人工智能(AI)領域,智能家居安全領域,數據分享與數據挖掘,品牌合作等方面構建全方位的戰略合作關系。

其中,在移動智能終端與智能家電的互動方面,雙方的合作將為華為Hilink和美的M-Smart打造一條通道,華為消費者業務全系列終端產品與美的全線智能家電將實現互聯互通。屆時,華為官方旗艦店和美的線下體驗店都將參與該合作產品的聯合展示。

1987年華為成立,起步的生意是電信設備貿易,發展高端智能手機卻是近五年的事情。從設備貿易商到通信設備生產商,再到手機生產商,被業內視為華為的數次轉型。

(綜合來源:雷鋒網、中國新聞網、中國經營報、財經網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239

智能家居、VR、無人機 華為跨界的路子有點兒寬

近日,一則華為進軍無人機領域的新聞被外界熱議,一家今年3月份成立的無人機公司稱,將使用基於華為海思視頻監控芯片的無人機方案。

雖然起步的生意是電信設備貿易,但近年來華為在終端等領域的發展讓外界看到了這家企業的“行業野心”。目前,除了通信業務外,華為已在多個熱門領域“冒泡”,比如智能家居、VR、遊戲、PC、雲甚至是光伏、葡萄酒貿易這樣和通信關聯度不大的產業。

“華為進入消費級無人機市場,是很慎重的。他們本來有很多顧慮,但現在沒有了。”6月底,宙心科技創始成員表示,他們基於海思芯片的影像性能,準備推出四種無人機基礎方案,面向消費級市場的高、中、低共3種,面向行業用戶1種。

不管主動或被動,華為的每次行業動作總是處於話題之中。除了無人機,華為此前進入PC、雲行業以及布局智能家居等領域的動作不可避免的引發了行業的緊張情緒。

盡管華為方面一再解釋很多業務只是和行業廠商的一次普通合作,但基於“狼性”華為的橫向擴張能力和整合速度,每一次合作還是被業內解讀為對行業的各種“顛覆”和“攪局”。

比如說在無人機領域,盡管華為並沒有公開宣布進軍無人機行業,但目前華為海思在全球視頻監控(安防攝像頭)市場已經拿下了70%的市場份額。從技術上講,海思芯片采用了一種特殊的設計架構,以減少底層運算對CPU資源的消耗,這種硬化的算子可以承載各種視覺算法,而最新一代的海思芯片,已經有超過100個算子。

可以說,如果華為願意,從技術到市場,也許距離並不遙遠。

比如在智能家居領域,華為近年來開始頻繁和家電廠商接觸,並主動開放HiLink連接協議,此舉意在從智能家居技術架構的底層連接協議做起,讓家電之間的互通變得更加簡單。華為榮耀總裁趙明對記者表示,華為希望提供操作系統和底層代碼,從而打破家電之間“不對話”的局面。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華為內部了解到,智能家居市場是未來戰略布局的重要一環,華為希望該業務比例能夠在2~3年之後在提升至終端業務的30%。而在此前電視產品線則是華為為數不多的在分析和研究要不要進入的領域,從家庭的交互中心的角度來說,在手機和Pad的平臺之後,下一個平臺就是電視。

“華為一直還是控制自己介入其他領域的欲望,公司一貫的戰略和理念是你只有在一個領域深入穿插進去,才能進入無人區。無人區的意思是超越現在存在的競爭狀態。”趙明對記者說:“我們現在會做輔助類產品,把我們的產品系列、配套更完善一點,但是我們真的不會進入冰箱、空調、空氣凈化器行業,這些都有專業的廠家,它們做得很好,我們進入以後對這個行業沒有太多的貢獻。”

而為了打消合作夥伴顧慮,華為更是做出承諾,表示不碰觸傳統家電利益。

今年4月,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郭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未來華為的發展依然會聚焦到管道業務上,運營商、企業以及終端業務“三駕馬車”的定位不會改變。

雖然華為對外一直在強調管道業務是華為的核心業務,但實際上面對通信市場變革時,華為的“主動變陣”才是外界對“華為跨界”噪音不斷的原因之一。

比如,運營商市場。

在通訊設備領域,運營商應該說是華為等通信設備企業的“大動脈”,直到現在也是華為三大業務中收入占比最大的業務部門。但在去年,華為宣布開始進入公有雲市場,而在公有雲市場上,除了互聯網廠商,運營商被視為最有優勢的主流玩家。

對於可能與“最佳合作夥伴”展開競爭時,華為的高層對記者表示,如果不變革,也許今天都沒有資格和運營商談網絡轉型的問題,在雲計算正在改變和重構傳統企業信息系統架構的關鍵時期,“不作為”也許比“試錯”更為可怕。

在華為看來,在雲計算領域與運營商合作依然是最佳的合作夥伴,雖然BAT等互聯網企業在雲計算市場占領先機,但只要運營商願意合作,就有機會在與互聯網企業競爭中獲得勝算。

“如果什麽都想做,那就什麽都做不成,華為進入公有雲實際上還是聚焦在基礎設施層面。”華為常務董事、戰略Marketing總裁徐文偉此前對記者表示,華為不會單打獨鬥,不會通吃整個市場,而是明確了自己的業務邊界,使更多合作夥伴和華為合作時放心。

一位華為高層對記者表示,華為一直以來的“跨界”都建立在自身業務的成長和布局上,而且更傾向於與合作夥伴一起合作開發,企業業務和終端業務更是這樣。“如果說今年我們做電視,把價格打下來,就說明對這個產業的貢獻很小,說實話是在破壞這個產業,既樹了敵又輸了行業,並且分散了自己的精力,這樣的話在哪個行業都不會做的很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472

專利訴訟火藥味不斷 諾基亞在美國把華為告了

科技巨頭之間的專利戰愈演愈烈,人們似乎已經難以猜測到下一個站在“被告席”上的會是誰。

7月18日,華為向第一財經確認,華為將采取必要措施就諾基亞網絡提出的指控進行自我辯護。而在幾天前,諾基亞宣布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和華為終端公司提起4起專利侵權訴訟,指向華為3項專利侵權,諾基亞是目前美國運營商T-Moblie的主要供應商。在7月5日,華為剛剛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東區法庭對T-Mobile發起了專利訴訟。

諾基亞的加入,讓這場原本簡單的侵權訴訟戰變得充滿了變數。在華為看來,諾基亞此次的動作有明顯地保護其主要客戶TMoblie的意圖。

孖士打律師行知識產權與科技、媒體及通信業務組顧問張曉燕則對記者表示,在美國,你想訴訟的人都是競爭者。“一旦訴訟開始,舉證的材料就會很多。”這意味著整個訴訟的時間段將會被拉長。

專利同盟?

在華為對海外廠商發起專利訴訟時,諾基亞本應該不是其中的一個對象,在某些方面,華為和諾基亞甚至存在“友好的合作關系”。

“華為和諾基亞之間曾存在交叉許可協議,華為希望在更新協議中與此前的條款保持一致,但諾基亞拒絕此提議。因此我們將采取必要措施就諾基亞網絡提出的指控進行自我辯護。”華為對記者表示。

事情需要追溯到上周,諾基亞通信美國公司(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US LLC)當地時間上周三在德克薩斯州東區法院對華為提起訴訟,指控華為、華為終端美國公司銷售和進口侵犯諾基亞專利的美國手機和平板電腦。

諾基亞稱,在此前的許可協議在2013年年底到期後,華為拒絕取得諾基亞技術(Nokia Technologies)和諾基亞通信的技術授權,並繼續在其產品中使用諾基亞重要技術。諾基亞指控華為侵權的產品包括Nexus 6p、榮耀5x、P8 lite、GX8、Ascend Mate 2、SnapTo、Mediapad T1 8.0Pro。

在向法院解釋管轄權問題時,諾基亞稱,“德州東區法院理所應當的對華為有管轄權,因為不久之前華為剛剛在這家法院起訴過我們的客戶。”諾基亞進一步表示,除許可談判,諾基亞還提供了進行仲裁的建議,希望通過仲裁來確定合適的許可費率,甚至可以避免華為與T-Mobile之間的專利訴訟。

從諾基亞的表示來看,訴訟的目的似乎更多的是為客戶T-Mobile“解圍”。在同一時刻,同一地點,華為與T-Mobile的訴訟案件也在進行。

華為方面對記者表示,此前,諾基亞網絡曾要求加入華為訴T-Mobile USA的訴訟,並將此專利侵權指控與華為對T-Mobile USA發起的訴訟合並處理。但由於諾基亞網絡起訴華為的專利與華為起訴T-Mobile的專利主題完全不同,法庭責令諾基亞網絡將其訴訟請求與華為和T-Mobile之間的專利訴訟案分開處理。

誰會是最後贏家?

盡管有些被動,但可以看到在美國的幾場訴訟案件中華為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據記者了解,華為目前在美國擁有9800件專利,其中7400件是通信技術專利,2200件數字處理技術專利。此外,去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數據顯示,華為以3898件專利申請位列通信公司首位,高通以2442件專利申請位列次席。

而華為方面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事情的導火索——對T-Mobile發起的專利起訴,只是出於對巨額專利投入取得的成果進行保護,在過去10年中,華為已投入400億美元進行研發和相關知識產權的開發。

但從訴訟方諾基亞等廠商來看,專利大戰似乎已經不是一個新鮮的詞匯。

眾所周知,借助來自諾基亞科技、諾基亞網絡和阿爾卡特朗訊的知識產權組合,諾基亞掌握了與移動設備和其他產品相關的大量技術。諾基亞先後與三星、LG、HTC、蘋果、黑莓等手機廠商進行專利授權,獲得了不菲的收益。

而在一定程度上,專利授權所獲得的收入已經成了一些昔日霸主的營收主要組成部分。比如愛立信、高通,尤其是當這些巨頭退出了手機終端市場之後,更加“肆無忌憚”地進行“專利封鎖”。

“專利只是實現各自利益的工具。”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記者表示,華為起訴T-Mobile顯然出於商業目的,而作為T-Mobile主要供應商的諾基亞為T-Mobile出頭也是出於商業目的,華為越來越會利用專利作為開拓市場工具來謀取更多商業利益,華為在通訊專利的崛起可以保證其即使不能進入美國市場,一樣可以謀取利益最大化,充分利用美國對專利保護的機制“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不過作為新進巨頭,華為要獲得公正對待還需要經歷漫長過程,訴訟則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王艷輝如是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601

半年銷售收入2455億 一個華為等於三個愛立信

2013年整體銷售收入被華為超過後,曾經的通信業務“老大”愛立信在銷售收入上與“後生”華為的差距越來越大,兩家公司最新公布的財報數據顯示,上半年,一個華為已經相當於三個愛立信。

7月25日,華為正式對外發布2016年上半年度經營業績。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245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40%;營業利潤率12%。

此前,愛立信也公布了二季度銷售數據。財報顯示,愛立信今年第二季度的收入為541億瑞典克朗,同比下降11%;凈利潤為16億瑞典克朗,同比下降26%。加上第一季度的銷售數據522億瑞典克朗,愛立信上半年銷售收入約為1063億瑞典克朗,約合819億人民幣。

值得關註的是,在同一天,有消息指在愛立信擔任了七年CEO職務的衛翰思(HansVesterberg)將卸任公司總裁、CEO和董事會成員的職務,而他在愛立信已經工作了28年。

“蘋果和蘿蔔不能一起比。”盡管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認為華為在業務上已經與愛立信路徑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從數據上看,華為在主營業務通信領域與第二名的差距不斷拉大。

華為官方發言人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各業務領域的收入數據會在發布年報時公布,其他數據暫無披露計劃。而根據記者從內部了解到的情況,上半年華為在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和消費者業務領域增速均超過40%,其中企業業務增速亮眼,IT產品線增速超過50%。

三年收入翻了一倍

2016年華為是否能維持相應的增長目標?在今年4月份的財報溝通會上,華為高管回答這個問題時用了三個字:有機會。

“以運營商為例,目前全球LTE市場正在經歷第二波建設熱潮,而企業業務也在雲化,行業機會較大,終端業務目前全球頂級玩家的營收都超過了1000億美元,這都說明了華為業務仍有增長空間。”華為副董事長兼輪值CEO郭平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在經歷過2011年的低谷後,華為的業績曲線一直向上“瘋狂增長”。記者了解到,2013年上半年,華為的銷售收入僅為1138億人民幣,2015年達到17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而到了今年則比三年前翻了一倍,增長更是達到了40%。而當時定下的三大業務部門運營商網絡、企業解決方案和消費者終端如今已經成為華為收入引擎中的“三駕馬車”。

從財報內容來看,2016年的上半年,華為的三大業務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華為官方網站如此總結三大業務的表現:“企業業務進入加速發展的軌道,消費者業務在全球市場保持穩健增長,運營商業務持續深入洞察和技術創新。”

華為內部人士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上半年華為的企業業務也許是增速最快的部門,但是體量不算太大,未來增長空間會更大。而另一名企業業務負責人則向記者強調,目前IT產品線增長不止50%。

據記者了解,華為企業BG2015年銷售收入276.09億人民幣,增速為43.8%,是近3年增速最快的。截至去年年底,企業業務在全球渠道夥伴數量超過8000家,解決方案夥伴超過350家。

華為官方則稱,上半年,華為企業業務堅持采用開放的技術架構,與客戶、合作夥伴聯合創新,為行業用戶提供創新、差異化和領先的產品與解決方案,獲得客戶廣泛認可。雲計算、存儲、SDN等主力產品和平安城市、電力物聯網等解決方案在公共安全、金融、電力、交通、教育、媒資等市場應用廣泛。

對於備受關註的終端業務,華為則表示,以P9、Mate8、榮耀V8、MateBook為代表的旗艦產品備受全球消費者的認可和喜愛,在近30個國家成為最受消費者喜愛的終端品牌之一。華為首款二合一筆記本產品MateBook也已登陸全球數十個國家。

“我們對華為終端增長的全年預判在25%左右,問題不大,也就是出貨1.3億部智能手機。”Counterpoint研究總監閆占孟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上半年華為終端的增長較為穩定,二季度智能手機的大概出貨量在3200萬部,但在國內市場,來自於OPPO等終端品牌也在對華為構成挑戰。

據記者了解,華為消費者BG將於26日對外公布上半年具體銷售數據。

體量最大的運營商業務,華為稱正在從業務、運營、架構和網絡四個方面,為運營商提供全面的轉型支撐及服務,並與行業共同推動5G、IoT等面向未來的前沿技術發展。同時,華為將積極投入,打造產業生態,助力運營商加速數字化轉型,完成其在經濟和產業版圖中的角色轉換及重塑。

做加法的變革

對於這三年的增長,華為一高管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華為還是一個能力有限的公司。“近幾年一直在思考能做什麽不能做什麽、聚焦什麽放棄什麽。2013年華為終於想清楚了,華為將能力聚焦在信息流經過的領域,目標是構築行業領導地位。”

在過去電信設備行業面臨天花板時,華為主動進行了業務結構的改革,核心業務從單一平臺(運營商市場)向多平臺(企業網與消費者業務)轉型,但在當時來說,這樣的選擇非常冒險。

從全球企業網市場來說,這是一個利潤高度集中的市場,40%~50%都集中在北美,而手機終端消費市場更是競爭激烈,4G還未成熟終端廠商就已經將價格戰打到了千元以下。而除此之外,華為還面臨著眾多創新公司的挑戰。

但在華為掌門人任正非看來,當發現一個戰略機會點,華為可以千軍萬馬壓上去,後發式追趕,敢於用投資的方式,而不僅僅是以人力的方式把資源堆上去,這就是和小公司創新不一樣的地方。

“我們一定要從雞蛋殼里打出去,產生一個新生命,而不是讓別人從外面向里打碎了,成了一個煎蛋。”任正非認為,不管什麽樣的信息流動,從空中流下,可能高頻度、小窄帶,存在顛覆互聯網的低頻度、超寬帶的一部分應用,即使顛覆了運營商,華為也要活下來。

而這也正是華為與其他通信廠商拉開差距的根本原因之一,並且收獲成效。

在2015年,華為的運營商業務收入達2323億元人民幣(358億美元),同比增長21%,企業業務收入達276億元人民幣(43億美元),同比增長44%,消費者業務收入更是達到了1291億元人民幣(199億美元),同比增長73%。

相比於華為的自我變革,愛立信則更加專註於無線業務和服務。但移動寬帶投資需求的下降讓愛立信在報告期內的表現並不如意。二季度中,愛立信的網絡設備收入為268億瑞典克朗,同比下降14%;全球服務收入為245億瑞典克朗,同比下降7%;支持解決方案收入為29億瑞典克朗,同比下降7%。

不久前,愛立信表示在2017年間節省90億瑞典克朗的成本和效率項目,目前正在執行過程中。

於是,有業內分析師對這兩家公司評價道,一個在做加法,一個在做減法。

但華為的這種“加法模式”到底能在未來給華為帶來多大的機會?對於華為這種體量的公司來說,如何實現雙位數的複合增長?華為的勝算在哪里?這些也是外界對華為提出的疑問。

未來增長動力

“華為2B(對公)業務2020年的目標為800億美元,其中企業業務在2019年要做到100億美元。此外,華為消費者BG此前也公布了今年的營收目標為300億美元。”在今年4月舉行的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徐直軍毫不避諱地對外公布了華為的近期業績目標。

華為的底氣來源於華為的研發投入。目前華為從事產品與解決方案的研究開發人員約70000名,占公司總人數的45%。在不久前的高管座談會上,任正非強調,華為不是上市公司,每年攻擊城墻口的炮彈投入是200億~300億美元。“沒有任何一家上市公司願意這麽大的投資,因為股東不會同意。華為要生命,不要錢。”

而在此次上半年財報中,記者了解到,營業利潤率的下滑,主要也是因為華為加大了面向未來的投資。

對於下半年的業績預測,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說:“我們將繼續穩健經營,在2016年有信心保持持續增長勢頭和良好的財務狀況。”

對於華為未來的業績發展,任正非則表示,華為未來的發展就是一定能活著,而且一定能成功。因為華為在七八年前就已經把人才“金字塔”頂端炸掉了。“金字塔”是一個封閉的模型,塔尖的這個人有多寬的視野,“金字塔”就有多大。現在炸開了塔尖,組合了非常多精英,戰略方向和前進方向是靠大家共同去探索出來的,而不是靠一個人來判斷局勢。大部隊最大的問題,就是方向不能錯。

“大部隊的方向不出現差錯,我們就不會滅亡。”任正非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80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