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首相特麗莎•梅發出的所謂“改變我們國家方向”的呼籲贏得了英保守黨的熱烈掌聲以及英鎊的一輪閃電暴跌,並刷新了英鎊31年以來的新低價位。
針對梅內閣所出現的“硬退歐”傾向,與梅政府關系跌入冰點的英國工商界決定“上書”並作出兩點重要警告:無論在“何種情況下”英政府都不應采納硬脫歐的方案;使用世界貿易組織(WTO)法則同歐盟進行貿易的做法,將對英國進出口商造成巨大負擔。
“硬脫歐”的重要風險在於外資將不再樂於持續對英國進行融資,其中一個信號即是在6月24日所發生的英鎊兌美元匯率暴跌11.1%,且在近幾周英鎊的持續下跌也可以看到,在“硬脫歐”的可能性逐漸增加後市場是如何理解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高級官員、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拉赫曼(Desmond Lachman)在其最新一期報告中指出,市場對於“硬脫歐”以及隨後英國無法再持續吸引國際資本的憂慮主要在兩方面:第一,英國將無法像目前一樣擁有通向歐盟單一市場的市場準入;第二,“硬脫歐”將造成英國丟掉其“歐盟金融市場護照”。最終,“硬脫歐”造成的國際資本降低將極大降低英國國內的生活水平。而英鎊的進一步下跌則有可能提高英國進口成本並增加英國國內通脹水平。
警告:無論如何不能“硬脫歐”
在看到英鎊在7日2分鐘之內兌美元匯率一度暴跌逾6%後,英國的工商界高管坐不住了。
據英國《金融時報》披露,英國工商業聯合會(CBI)在當地時間8日致梅的信中警告,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英國脫歐都不能放棄維持同歐盟單一市場的特別聯系,並呼籲英政府在制定脫歐戰略時,要多考慮英國企業利益。
“政府必須在同所有行業及所有企業進行咨詢方面制定一張清晰的路線圖,用以增強各方脫歐信心,即這些複雜的脫歐決定是建立在事實以及對經濟影響的真正理解基礎之上的。”CBI在信中寫道。
此前,梅在5日的一場演講中宣布英國將在2017年3月正式啟動脫歐程序,並在其中強調,將在脫歐談判中將“控制移民”放在比歐盟關稅同盟/單一市場更優先的位置上。
英國工商界人士憂慮,這樣的“硬脫歐”將對英國的對外出口貿易造成巨大傷害。
事實上,在《里斯本條約》中有關“歐盟單一市場”與“勞工的自由流動”之間存在法律上的必然聯系,而將“控制移民”放在單一市場之前意味著英國同歐盟之間的現有貿易關系將無法持續。簡而言之,“硬脫歐”意味著完全退出歐盟的單一市場,甚至連歐盟經濟區成員國的身份都不要了。此外,還要正式切斷英國同歐盟剩余27個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紐帶,重新就貿易協定進行談判。
在梅內閣中,以財政大臣哈蒙德為代表的謹慎“軟脫歐”派和外交大臣約翰遜、脫歐大臣戴維斯以及國際貿易大臣福克斯所代表的“硬脫歐”派就英國應如何脫歐展開激辯。考慮到梅在控制移民方面的堅定立場,“硬脫歐”派在辯論中更占上風。
而戴維斯和福克斯均在此前建議,英國可以在脫歐之後同歐盟采取WTO成員國方式進行貿易往來。在CBI的信中,各高管均意識到了這種建議正在占據決策上風,並警告梅政府,這種貿易方式將令英國的進出口付出巨大代價。
“無關稅的單一共同市場對於英國經濟的健康至關重要,特別是對於英國的制造和服務業而言。”CBI在信中寫道,“政府應對業界明示,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排除WTO貿易方式的這一選擇。”
而在華盛頓參加IMF與世界銀行年會的“軟脫歐”派--哈蒙德則急於滅火,稱目前英國政府尚未決定是否要追求“硬脫歐”的方式。
哈蒙德表示,英國政府在此次的發言中唯一確定的就是,將在2017年4月之前正式開始退歐程序,並觸發《里斯本條約》第50條,而在業界所關心的WTO模式問題上他甚至表示英國仍然保留留在歐盟單一市場內的選項。
梅的發言已然在歐洲造成惡劣後果。除法國總統奧朗德表示脫歐談判必須有代價之外,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也號召歐盟全體商業界人士不要同英國方面進行任何有關脫歐的秘密談判,並稱“一個人不能一只腳在門內一只腳在門外,而在門外的那只腳又想把門內的毀掉。”一直對於英國脫歐談判持寬容態度的德國總理默克爾也終於親自發聲,會將英國脫歐視為德國工業的不利因素。
二戰後重演英鎊危機?
在7日閃電暴跌後,有人猜測這是由於“胖手指”交易失誤或流氓算法引發、並在亞洲早盤後被低流動性放大,隨後英鎊兌美元匯率在紐約尾盤持穩在1.2435美元,但這仍是英鎊在31年以來的最低價位。自6月24日以來,英鎊兌美元貶值近25%。
哈蒙德此次在華盛頓的采訪中,試圖沖淡對英鎊大跌的憂慮,表示類似於此次的英鎊大跌,是在他預期之中在未來五年內都會發生的“動蕩”事件。
拉赫曼則指出,“在二戰之後,英國對於痛苦的英鎊危機並不陌生”事實上,在1967年,1976和1992年,英國都經歷了此種動蕩。”
“因此這令人更難以理解目前英國學術界和決策圈的在‘硬脫歐’方面的自滿情緒,特別是英國正面臨著外部脆弱性將加強其英鎊危機的可能性之時。”他指出,英國外部脆弱性的一個指標是其對外經常帳戶赤字,目前該赤字已經站到了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這是其在二戰後的最高水平。正如英國央行行長卡尼所指出的,由於英國的對外經常賬戶赤字的規模,這已經令英國在融資上需依賴於“陌生人的仁慈”。
如英鎊持續下跌,在國內方面,英國不得不隨之收緊經濟政策,不僅是為了治理通脹,也要填補對外經常帳戶赤字中原本外資可以填補的空缺。拉赫曼指出,英國居民最終不得不降低其消費水平,企業必須降低投資計劃,而英國整體經濟增長前景也將黯淡。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外籍學者被排除在英國政府脫歐事務顧問團隊之外,這種針對國籍的做法引發了大量爭議。
邀請國內一流學者就一些重要政治議題建言獻策一直是英國政府的慣常做法,但最近英國政府卻告訴一些外籍學者,由於他們不是英國人,所以被排除在顧問團人選之外。有分析提出,英國政府是否擔心外籍學者的意見將危及國家安全?
莎拉·哈格曼(Sara Hagemann)曾在布魯塞爾和哥本哈根任職任教,七年前受聘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歐洲問題研究所,目前擔任該所的助理教授。她最近在社交媒體上稱:“英國政府此前向頂尖學者尋求建議,但是最近卻告訴我和身邊的幾個同事,因為我們不是英國公民,所以不再需要我們就脫歐問題開展工作。”
有消息稱,目前已經有九位專家受到了政策變化的影響。
隨後,英國前任副首相尼克·克萊格(Nick Clegg)也在社交媒體發聲稱,英國政府僅僅因為國籍就拒絕專家的建議,這一做法“令人非常遺憾”。
7日晚上,英國外交與聯邦事務部(FCO)發表聲明:“脫歐公投沒有給我們的工作帶來其他改變。相關工作人員因為工作時長和性質,一直需要接受安全檢查……英國是個開放的國家,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接受來自各方頂尖學者的意見,不會對國籍加以限制。”
但就在外交部聲明之後不久,有人公開了一份內部備忘錄,內容顯示外交部通知學校,只有英國人有資格申請加入脫歐顧問團隊。
英國外交部對其下屬員工一直都有國籍限制,但這次把限制範圍擴大到了顧問團隊,其中透露出的信號不言而喻。有一些學校也向英國媒體證實,英國政府的確通知學校,不再需要外籍專家參與有關脫歐的研究項目。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是英國的頂尖學府,以社會科學及管理學見長,在全球享有極高口碑,校友和學者在政商經界具有很大影響力。
外界質疑,英國外交部是否已經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簽訂合約,而排擠外國人的這種做法是否符合與政府采購相關的法律法規。同時也有部分外籍學者開始擔心自己的研究項目會因為自己的外國身份而受到影響。
上周早些時候,英國內政大臣安珀·魯德(Amber Rudd)還稱,政府正在研究提案,可能要求公司上報雇用的外國職工的名單。這兩個針對外國人的舉措均引發了軒然大波,可能意味著英國首相梅(Theresa May)所領導的新政府將在移民問題上采取強硬立場。
盡管英國學界大多支持留歐,但是在脫歐公投結果面前也不得不接受現實,但學界仍然對脫歐帶來的後果深表擔憂。因為脫歐可能會損害英國與歐盟之間的人員自由流動,使學術交流變得不便。受到影響的不僅僅是研究人員和留學生,還有歐盟對英國科學研究提供的資金支持。
牛津大學最近也表示,出於對未來研究經費的擔憂,部分學者可能已經在考慮跳槽。還有消息稱,不少外國大學可能已經盯上了目前在英國任職的優秀專家學者,準備挖墻腳。英國政府在這種情況下仍然對外國學者采取針對性舉措,顯然將增加優秀學者離開英國的可能性。
對於一般遊客來說,倫敦可能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城市。但路易威登(LV)等奢侈品愛好者請註意:現在的倫敦會是你們的天堂。
根據德勤的一份調查,現在倫敦的設計師品牌和其他一些奢侈品按美元計算的話,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便宜。
匯率驅動
該調查稱,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後,英鎊匯率大跌,刺激了遊客的消費欲望。自今年6月英國舉行脫歐公投以來,英鎊匯率已下跌17%,上周甚至創下近30年來的新低。英鎊匯率的下跌推升了進口酒類、電子產品,甚至是汽車的價格。但大部分奢侈品制造商因利潤較高並未提價。這令英國忽然成為世界上奢侈品“最不昂貴”的地方。
根據10月7日的數據,一個LV經典款Speedy 30手袋在倫敦的售價是645英鎊(約合802美元)。在巴黎和紐約,同款手袋的價格分別為760歐元(約合850美元)和970美元。第一財經記者查詢路易威登中國官網發現,該款手袋在中國的售價為7450元人民幣(約合1115美元),比英國高出300多美元。
又如,一件意大利奢侈品牌布魯奈羅•庫奇內利(Brunello Cucinelli)的男式“V領”羊絨衫,在倫敦650英鎊(約合843美元)即可購入,在法國則需花上942美元,美國995美元,在中國,這件羊絨衫則要花費1287美元。
“現在肯定更便宜了。”來自柏林的生意人哈曼(Dirk Hamann)和妻子在倫敦邦德大街的華倫天奴商店豪氣地購買了兩件夾克和一件毛衣。
德勤時尚和奢侈品行業負責人蒲伯(Nick Pope)稱,英國脫歐公投後的一段時間,該國奢侈品市場的表現證明了遊客的“需求拉動”,遊客為英國奢侈品市場所作的“貢獻”超過總量的一半。
“英國奢侈品價格趨勢主要由英鎊的下跌所驅動,這令英國市場上的相同的奢侈品比其他主要奢侈品市場價格都更便宜。”他說,“人們通常不願意為相同的產品付更多的錢。”
根據官方數據,今年7月,海外居民訪英人次達到380萬次,比去年同期增長了2%。在此期間,這些遊客共花費了約25億英鎊。
中國人對價格敏感
相對較低的奢侈品價格令英國大量吸引高端遊客的錢袋,而外國遊客在歐洲其他奢侈品購物旅遊目的地的開支則出現了下跌。瑞銀一份報告引述退稅服務機構Global Blue的數據顯示,8月外國遊客在英國尋求退稅的金額同比猛增了36%,而在法國,由於擔心恐怖襲擊等原因,同期下降了20%。意大利同期則下降了逾11%。
前述報告稱,就全世界範圍而言,倫敦有64%的奢侈品價格都比其他地方便宜。例如,巴黎世家的軟綢條紋連衣裙在英國買要比在美國便宜400美元。
有美國媒體報道稱,對價格尤其敏感的是這些年對歐洲青睞有加的中國遊客,尤其是中國代購。據購物中心集團Westfield英國和歐洲的市場負責人賴安(Myf Ryan)說,中國遊客在該集團旗下兩家倫敦購物中心的消費已經增加,這兩家購物中心里有雅格獅丹(Aquascutum)、阿斯皮納爾(Aspinal)以及博柏利(Burberry)等英國奢侈品牌。
“我們發現中國遊客大量購買設計師品牌。”賴安說,這些遊客平均每人買10件左右,是去年的兩倍。
“新常態”
倫敦希斯羅機場商業負責人科恩(Jonathan Coen)說,機場的奢侈品銷售上漲是很明顯的。他說:“自脫歐公投以來,希斯羅奢侈品品牌的銷售已經出現了大幅增長。”英國統計機構稱,7月該國珠寶和手表類的銷售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6.6%。
倫敦邦德大街附近的一家精品酒店Arch London的預定量也大幅增長。該酒店財務總監稱:“本季度海外遊客大增。”
全球各地的遊客顯然也意識到了英國舉行脫歐公投後給他們帶來的實際好處,根據英國旅遊機構VisitBritain的數據,今年10月~12月從美國到英國旅遊的預定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來自印度的預定增長了11%,中國遊客的預定則大幅增長24%。
不過,蒲伯稱,這樣的低價並不一定會持續很長時間,有幾個品牌已經開始漲價。
“奢侈品牌通常會對大規模調價持謹慎態度。”他說,“但如果這樣水平的匯率超過6個月~12個月,成為一種‘新常態’,令其利潤承壓,我預計會有更多品牌進行調價。”
14日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一項由學者發起的研究顯示,剛剛卸任的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因英國脫歐一事,被評為二戰以來英國倒數第三差的首相。
日前,利茲大學向全英國82名研究1945年以後英國歷史及政治的學者發起了這項研究,他們對二戰結束以後的13位英國首相進行評價。
其中9成學者認為,公投脫歐問題是卡梅倫最大的失敗。其中一名學者更形容卡梅倫的失敗,僅次於1782年的時任首相諾斯爵士失去對美國的統治權。
6月27日,卡梅倫發表辭職聲明
研究顯示,在戰後13名英國首相中,卡梅倫僅僅優於1963年至1964年時任保守黨首相亞力克·道格拉斯·霍姆,以及1955年至1957年時任保守黨首相安東尼·埃登。
學者們還對排名後五位的首相在社會、經濟、外交和英國在世界扮演的角色、政黨、民主等方面的影響進行評價,不幸的是,卡梅倫是唯一一位在各方面都得到負面評價的首相。
另外,這份榜單中,1945年至1951年執政的工黨首相克萊門特·阿特利被評為最佳首相,緊隨其後的是1979年至1990年掌權的保守黨首相撒切爾夫人,排名第3的是1997年至2007年的工黨首相托尼·布萊爾。
倫敦市前市長、現任英國外交大臣的鮑里斯·約翰遜(Boris Johnson)一直被認為是脫歐派的領軍人物之一,但近日卻被曝出,其實他對英國脫歐並不是那麽想的。
盡管約翰遜在公投前還曾於英國的《電訊報》發表文章支持脫歐,但《星期日泰晤士報》卻曝出了他在同一時期另一篇未刊登的文章。文中他列舉了留歐的諸多好處,並警告稱,一旦脫歐,英國將面臨政治、經濟多重危機。
這顯然與約翰遜此前給英國民眾留下的“脫歐先鋒”印象大為不同。面對約翰遜的如此“兩面派”作風,英國民眾正在納悶,約翰遜對於英國在歐盟的去留的真實想法究竟是什麽?
態度大不同
在今年2月於《電訊報》發表的這篇文章中,約翰遜多次強調,英國人民的脫歐公投是為了對自己的國家負責,是為了掌控國家而不必事事聽歐盟指揮。他尤其指出,英國民眾要實現所希望的改革,唯一的方式就是脫歐。
在如此強勢的表態下,時任倫敦市市長的約翰遜也成為了脫歐派的領軍人物,並活躍在各種脫歐活動的第一線。
但在《星期日泰晤士報》上這篇未刊登的文章中,鮑里斯卻“換了副面孔”,將英國留歐形容為“世界以及歐洲的福音”,並指出英國脫歐會帶使經濟受挫動蕩,同時蘇格蘭可能再次提起獨立公投,而俄羅斯也可能出手謀利。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稱,此前約翰遜已承認這篇文章的存在,但並沒有給出實際內容。而披露文章的《星期日泰晤士報》則聲稱,約翰遜在這之前還寫過一篇爭議脫歐的文章,當下公布的這一篇則澄清了他的看法。但是,直到最後,他轉變了立場,在《電訊報》上發表了支持脫歐的文章。
立場矛盾
如今,作為新任的外交大臣,約翰遜上周還曾堅稱,脫歐之後英國得到的貿易合同、市場渠道等將會更加有利於其經濟發展,而這些是歐盟的單一市場所無法比擬的。他甚至將歐盟的單一市場形容為“越來越無用”的一個設想。
但在被曝光的這篇文章中,約翰遜卻對歐洲自由貿易區表示支持。他寫道:“在我們的家門口就有一個市場在等著英國的公司產業進一步開發”、“和我們由此獲得的資源相比,成員費用就不算什麽了”、“為什麽我們要一意孤行,拒絕這個市場呢?”
他還表示,脫歐之後可能隨之而來的許多問題還無法回答應對。
他寫道:“幾乎所有人都預計脫歐會導致英國經濟受挫震蕩”、“屆時經濟問題會有多嚴重呢?我確信那些唱衰者誇大了可能的後果,但他們的話真的完全是錯誤的嗎?我們又怎麽知道呢?”
事實上,約翰遜的這些警告並非危言聳聽,的確有部分已經發生。在脫歐公投塵埃落定後,英鎊狂跌至1980年以來的最低點,對美元匯率下降約18%。而蘇格蘭首席大臣妮古拉·斯特金(Nicolas Sturgeon)已經表示,如果英國退出歐盟單一市場,蘇格蘭將尋求第二次獨立公投。
對於約翰遜在脫歐問題上的“兩面派”,《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政治編輯蒂姆·希普曼(Tim Shipman)則評價稱,其言論顯然與他在進入以特蕾莎·梅領導的新內閣後的立場截然不同,“沒有人知道他究竟在玩什麽把戲。”
據外媒報道,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表示,英國公投脫離歐盟明顯是意在重獲移民控制權的投票,並稱她希望能確保英國在脫歐談判中為企業爭取到有利的協議。
特雷莎·梅19日對議會說:“政府非常明確,6月23日的公投就是為了確保將移民控制權從歐盟手中拿回,但我們希望能夠為與歐洲市場有商品和服務貿易往來、或者在其中有營運業務的企業爭取到最佳準入權。”
她表示,這是政府將努力的方向,將積極爭取。議會將有其發言權,這將是耗時較長的談判,為期兩年或更長時間。
特雷莎·梅也表示,她將尋求與英聯邦國家達成貿易協議的可能性。
她重申,英國並不是通過脫歐“背棄歐洲”,並承諾,直到脫歐程序完成前,英國都將會是歐盟中“負責任、積極參與的成員”。
本月初,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英國首相特蕾莎·梅表示將於2017年3月底之前正式啟動脫歐進程。
特蕾莎正式確認了執行“里斯本條約”第50條款的時間點,該條款規定了為期兩年的脫歐進程。她同時承諾將在下一次女王在議會發表講話的時候施行“大廢除法案”,這將推翻英國加入歐盟的法案,歐共體1972法將被從英國法令全書中刪除。
在接受“星期日泰晤士報”采訪時,梅表示廢除法案將標誌著“英國再度成為主權獨立國家的第一階段”,“這意味著權力重歸英國民選政府,同時意味著歐盟法律效力在英國的終結”。
另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特雷莎·梅18日晚承諾,英國將引入“有針對性的簽證系統”控制移民到英國。周六公布的郵件顯示,特蕾莎·梅可能是打算讓歐盟移民在被允許在英國工作之前擁有一門熟練的技能。
10月20日,蘇格蘭政府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二次獨立公投法案草案,向選民征求意見。蘇格蘭政府稱,如果英國政府一意孤行,堅持“硬脫歐”,法案草案在征求意見後,將隨時可能提交蘇格蘭議會進行表決,以“維護蘇格蘭的利益”。法案草案的征求意見期將持續到明年1月11日。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新草案就公投操作程序和內容作了陳述,基本與2014年獨立公投方案相似。但是,新草案並未明確設置公投時間表,只是表示在明年1月的公共咨詢階段結束後,蘇格蘭議會將負責決定何時或者是否舉行公投,而這個決定還需要通過英國政府批準才具有法律約束。
受“硬脫歐”刺激?
據光明日報消息,蘇格蘭政府首席部長斯特金稱:“我的優先任務很明確,我們將盡自己所能保護蘇格蘭的利益。”她表示,英國脫歐,尤其是“硬脫歐”,對蘇格蘭就業和經濟造成的損害顯而易見。蘇格蘭將在英國全國範圍內尋求避免“硬脫歐”,並將提出保護蘇格蘭在歐盟單一市場中位置的提議。但是,如果蘇格蘭的利益無法得到保護,那麽蘇格蘭人民就有權考慮獨立。
所謂“硬脫歐”是指英國徹底從歐盟獨立出來,重新與歐盟通過談判建立各種關系,包括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則下建立貿易關系,而且優先考慮控制移民,而不是歐盟單一市場的準入權。這與歐盟方面堅持的單一市場準入與自由移民掛鉤正相反。
2014年9月17日,英國格拉斯哥,支持蘇格蘭獨立的民眾集會。(圖:搜狐)
眾所周知,蘇格蘭在2年前就曾進行過獨立公投。2014年9月19日,蘇格蘭獨立公投計票結果顯示,55.8%、共1877252名選民對獨立說“不”,英國繼續保持統一。
據解放日報消息,蘇格蘭此番理直氣壯要求二度公投,從技術上說在於其手中握有一道“前朝聖旨”——英國前首相卡梅倫在2014年蘇格蘭首次獨立公投前夕曾表示,如果蘇格蘭選擇留在歐盟,而英國全國卻投票支持脫歐,蘇格蘭有理由要求二度公投。而6月的英國脫歐公投結果是,英國52%的人選擇脫,蘇格蘭卻有62%的人要留,恰恰滿足了二度公投的“卡梅倫條件”。
專家:蘇格蘭真正目的是想維護自身的特殊利益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特雷莎·梅強調“硬脫歐”或成為此次蘇格蘭開始二次公投的導火索。因為“硬脫歐”意味著脫歐談判的焦點將完全放在英國如何與歐盟分道揚鑣上,蘇格蘭的利益可能被邊緣化。
複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表示,蘇格蘭之所以要在此時擡高獨立公投的調門,是因為6月脫歐公投後的事態發展直接刺激了蘇格蘭的神經。由於“硬脫歐”方式將導致英國無法繼續享受與歐盟國家間的自由貿易特權,斯特金擔憂蘇格蘭的經濟、就業和生活水準將受到“硬脫歐”的沖擊。
中國前駐歐盟大使丁原洪表示,表面看來,蘇格蘭獨立心切,一再叫嚷要公投,其實不具有現實意義,其真正目的還是想維護自身的特殊利益。因為歐盟有規定,成員國各地區GDP若低於一定水準可給予補貼。蘇格蘭經濟發展落後於英國整體水平,如果英國脫歐,勢必動了蘇格蘭的補貼“奶酪”,因此,蘇格蘭不願跟著英國脫歐。
22日據新華社報道,英國倫敦金融城計劃設立特殊簽證項目,以確保英國“脫歐”後國際金融人才得以留在或進入英國。
上述特殊簽證項目由英國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設計。普華永道認為,英國工作簽證應因地制宜,根據當地商業需求發放。
普華永道全球移民部門負責人Julia Onslow-Cole表示:“為保持全球競爭力,跨國企業仍需要最聰明和最好的人才。因地制宜的簽證體系將有針對性地解決技術性崗位短缺問題。”
在倫敦金融城工作的10名員工中至少有一個是歐洲移民。
報告認為,鑒於英國金融業與歐盟其他成員國業務往來密切,“脫歐”對金融業的沖擊要比對實體經濟更嚴重。金融業是英國支柱產業,為英國貢獻8%的GDP和3.4%的就業崗位。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20日提供的數據顯示,倫敦金融城將近三分之一員工來自國外,大約12%來自歐洲。
此前,據普華永道今年4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英國脫離歐盟後,到2020年,金融業對英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貢獻將萎縮120億英鎊(約合147億美元)。
報道還稱,普華永道預計,如果現行簽證體系不發生改變,在英國工作的來自歐洲大陸的員工中,大約四分之三將在英國“脫歐”後離開英國,包括銀行業、醫療保健業、農業和建築業員工。
英首相特雷莎·梅21日參加歐盟峰會
英國今年6月公投決定離開歐盟,但“脫歐”過程需要花費數年時間。英國《衛報》21日報道,在當日舉行的歐盟峰會上,德國和法國領導人已提醒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英國“脫歐”談判將頗為艱難。
受本月早些時候梅強硬宣布“脫歐”時間表影響,英鎊近期走勢持續低迷。梅宣布英國最晚明年3月底啟動“脫歐”程序。
據悉,自英國公投以來,英鎊急劇貶值,當前英國對美元匯率已下跌約18%。
英國首相府24日發布公告說,首相特雷莎·梅提議在蘇格蘭、威爾士和北愛爾蘭地方政府與英國“脫歐”事務部之間設立直接聯系機構,讓它們獲得更大“脫歐”發言權,使其在年內有至少兩次機會像英國政府提出自己的脫歐訴求。
據新華社報道,根據公告,新設立的聯系機構將由三個地區的代表與英國“脫歐”事務大臣戴維斯共同參與,確保英國在明年年初正式啟動與歐盟的“脫歐”談判前,三個地區與英國政府可以直接聯系、協調立場。
公告說,這一舉措將使這三個地區“幫助塑造英國的‘脫歐’策略”。
24日,梅將與蘇格蘭、威爾士與北愛爾蘭的首席大臣進行會談,這是英國首相兩年來首次同時與三地首席大臣會談。梅表示,她已做好傾聽各方觀點的準備,並強調英國最終“脫歐”立場必須對全英有利。
梅表示,“英國目前正面臨一項至關重要的談判,地方自治政府也需要為此做出貢獻。”
蘇格蘭曾在2年前進行過一次脫歐公投
英國今年6月舉行全民公投決定“脫歐”,但蘇格蘭地區投票結果則傾向“留歐”。蘇格蘭政府此前曾多次警告,為應對英國“脫歐”後可能帶來的影響,蘇格蘭將為包括獨立在內的所有可能性做好準備。
據悉,10月20日,蘇格蘭政府在其官方網站公布了二次獨立公投法案草案,向選民征求意見。蘇格蘭政府稱,如果英國政府一意孤行,堅持“硬脫歐”,法案草案在征求意見後,將隨時可能提交蘇格蘭議會進行表決,以“維護蘇格蘭的利益”。法案草案的征求意見期將持續到明年1月11日。
所謂“硬脫歐”是指英國徹底從歐盟獨立出來,重新與歐盟通過談判建立各種關系,包括在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則下建立貿易關系,而且優先考慮控制移民,而不是歐盟單一市場的準入權。這與歐盟方面堅持的單一市場準入與自由移民掛鉤正相反。
這已經不是蘇格蘭第一次掀起公投風波,2014年9月19日,蘇格蘭曾進行過獨立公投,計票結果顯示,55.8%、共1877252名選民對獨立說“不”,英國繼續保持統一。
在最近公布的多項民調都為特朗普的白宮之路描繪出一幅灰暗的圖景時,特朗普讓他的支持者將希望寄托在一件事上:英國脫歐。
特朗普多次在最近的競選活動中告訴支持者們:“民調根本不準!”因為很有可能大選的時候會出現一大批“沈默”的沒有參加民調的支持者為他帶來一份“驚喜的勝利”,就像今年6月份英國舉行全民公投選擇脫歐一樣。
“我們會贏的。我們會震驚整個世界。”特朗普上周六在重要搖擺州之一的賓夕法尼亞州的一次競選活動中說,“這將是一次‘英國脫歐’附加(Brexit Plus)”。
特朗普表示,11月8日的美國大選將是“超越脫歐”和“脫歐5倍”的歷史時刻。脫歐行動的幕後主推人物英國獨立黨領袖法拉奇(Nigel Farage)表示同意特朗普的說法。法拉奇不僅同特朗普一起多次參加競選活動,還在接受CNN的采訪時表示,他認為美國大選和英國公投有著多個相似的地方。
然而,特朗普的言論剛一做出,就有來自兩黨的策略人士紛紛表示,他的言論純屬“唯恐天下不亂”,而且美國大選制度同英國全民公投的最大不同就在於,美國大選除了“全民公投”之外,還有選舉團制度(Electoral College)。
在英國,只要全民公投達到多數票就可以實現脫歐,但在美國大選中,除了要贏得全國投票的多數票之外,還必須贏得選舉團制度下的270張各州代表團選票。也就是說,“誰當總統”的最終決定很多時候落在一些決定這些選票的重要搖擺州身上,而不是由全民投票來決定的。
事實上,特朗普成不了英國脫歐先生(Mr. Brexit)有三大理由。
首先,為了能出現像英國脫歐那樣的勝利,兩位候選人在大選前民調中的差距必須非常接近,幾乎差距小於1%。
在脫歐公投舉行前的幾個星期,英國所進行的多項民調顯示,“脫歐”陣營的支持率為45.8%。“留歐”陣營的支持率為45.3%,特別是在公投的前一晚,雙方的支持率幾乎持平。
然而,幾個星期內,特朗普和希拉里的全國民調支持率差距都一直維持在5%~10%,特別是在多個重要的搖擺州,兩人的差距開始並不明顯,但希拉里已經一直處於穩定的領先狀態。
其次,美國的族裔情況也讓特朗普取勝的希望變得日益渺茫。因為,雖然大部分英國的少數族裔都反對脫歐,但他們卻沒法參與公投的投票,因此,占英國總人口超過87%的白人選民就有絕對投票優勢。然而,美國的少數族裔卻占據了選舉團制度的1/3,實際上也被看作是影響大選結果的重要力量。
根據一項最新民調,希拉里在非洲裔美國人的支持率上以89%絕對超越特朗普的7%,而在其他少數族裔的支持上,希拉里的支持率均超越特朗普1成以上,在贏得這些重要的少數族裔選票上,特朗普顯然已經沒有任何時間了。
此外,美國大選和英國公投的區別還在於,選擇下一位總統不是就特朗普投“是”與“不是”的問題,而是兩位總統候選人要接受全國投票和選舉團制度的雙重考驗。在大部分的選舉團已經表態並有足夠的根據顯示希拉里能夠輕松獲得所需的270張選票,並且在全國民調中也以超過4%~5%的優勢領先特朗普的情況下,特朗普希望能在11月的大選中迎來英國脫歐神話基本沒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