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傑:樓市20年 細價盤架勢
1 :
GS(14)@2017-07-03 22:49:25【明報專訊】香港回歸祖國20年,投資市場升升跌跌,但樓市先急挫後勁升,其中以細價樓盤走勢凌厲,升幅超過大型屋苑,由價細變架勢,令長期持貨的小業主以小勝大,跑贏大市。
香港回歸20周年,樓市經歷1997年金融風暴、2003年SARS、2008年金融海嘯等多件大事,其間樓價多次調整。20年過去,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成分屋苑樓價走勢各異,當中以細單位為主的屋苑表現最突出,累計升幅跑贏藍籌屋苑。以港島為例,嘉輝花園現今呎價為18,378元,比較1997年7月的7,204元,其間累升約1.6倍,升幅明顯高於太古城的88.1%及杏花邨的54.2%。
九龍區亦有同樣情况,以細單位為主的淘大花園累計升幅跑贏黃埔花園。淘大花園其間累升99.5%,黃埔花園其間僅累升58.6%。新界東的沙田第一城及河畔花園表現同樣突出,累計升幅均高於1.1倍。
揀股有難度 磚頭賺到盡
恒生指數今年6月下旬約25,800點,比起20年前的高峰16,820點,高出53.38%,但實際上,目前有些股票連1987年10月美國引發全球股災也不如,部分甚至還輸錢三分之二呢,所以,揀股確實有不少難度。有幸能夠在10多年前買中今天的股王騰訊(0700),由當初上市的3.7元,到現在約280元(以1拆5前計算,價值應是每股1,400元,升幅為377倍。但由上市時持貨至今的股東數目有限,因不少人賺了某個升幅就按捺不住中途「落車」,不易賺盡。反而業主因要居住可以持貨至今,仍然未賣樓,所賺就「由頭到尾都咁好味」。
中原地產亞太區住宅部總裁
[陳永傑]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7946&issue=20170703
湯文亮﹕細價樓指數背馳怪現象
1 :
GS(14)@2017-07-04 08:03:49【明報專訊】6月底的中原指數破了160兼創新高,但已經沒有記者問我點解,6月份成交量大幅下跌,樓價亦早已超出用家負擔能力,這兩個狀况同時出現,就表示樓價將會下跌。
名店經營難 經濟好極有限
我唔知道從幾時開始,不少人叫我做大淡友,包括那些昔日睇樓市極淡的人,今日他們轉了軚,認為樓價有無窮上升空間,一切阻力變成助力,以利息為例,利息上升代表經濟非常好,香港經濟是否很好,不用我多講,大家去睇一睇那些駐有名店街道,包括波斯富街、廣東道等有多少空置的舖位,有人認為那是有商戶經營不善,並非香港經濟轉差,老實說,那些名店的經營者都是全球頂級生意人,如果他們要結業,證明生意的確難做,一線舖位的空置率上升,一定會影響某些人收入,當然亦會影響樓價,但似乎不對,樓價在過去幾個月不斷創新高,與實際經濟背道而馳,實在令人擔心。
我實在不明白,點解咁多人叫我做大淡友,其實我只是向購買細價樓的人提出警告,或者可以叫我做「細淡友」,即是細價樓大淡友。一向以來,我雖然非常關心細價樓指數,但有記者問我點解政府公布的5月份細價樓指數,無論香港、九龍、新界均全面下跌,但中原指數5月份的中小型住宅單位指數繼續上升,兩者相距3%。
細價樓跌 未必拖累其他物業
老實說,如果兩種指數只是升多升少,這就比較容易解釋,但要解釋背道而馳的走勢則有難度,我只能夠說,兩種細價樓指數只有一種值得信賴,今日,在新樓盤的熾熱銷售情况下,5月份細價樓又怎可能下跌,到了下半年就唔敢講,所以,應該是政府的細價樓指數不值得信賴,不過無論如何,細價樓的跌浪已經開始,有人話細價樓下跌,大價樓亦不能避免,我覺得這又不一定,上星期,細價股跌到黐線,股市紋風不動,細價樓下跌,暫時是不會影響到其他類型物業。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4776&issue=20170704
樂香園:細價股股災第一槍
1 :
GS(14)@2017-07-05 03:46:31上周爆發細價股股災,多達20隻股份暴跌30%至90%,市值共蒸發逾480億元,震撼股壇,很多人估計是因為有莊家「爆煲」,要沽貨離場,從而牽一髮而動全身,產生雪崩效應,但到底誰人「開第一槍」?友人跟密西比說,事件第一槍不是來自當日第一個沽貨的人(或機構),而是一份個多月前公告。友人說:「5月嗰陣有間公司出咗份公告,話一筆原本借畀財務公司嘅過億貸款,都係決定唔借,其中已俾嗰間財務公司提走咗嘅8000萬,就會喺9個月內攞返咁話,決定咗唔再借出去嘅錢,就會改用途,改為發展現有業務。」公司更改資金用途,很平常吧?友人搖搖頭說:「單睇公告當然好正常,但你睇埋佢借畀邊個,睇埋公司嘅網絡,再睇埋爆發細價股股災嗰日邊個主力掟貨,你就明白到底發生緊乜嘢事……一句到尾,有人唔知因為乜嘢原因,唔再揼錢落個網絡度,個網絡無錢再運作唔到落去,有人要沽貨填數,結果出現大跌人踩人囉。」事件就此完結?友人聳聳肩笑說:「你問吓證監啦不如。」密西比
97年主權移交至今,香港前進還是倒退?「蘋果」與你細數廿載風雨。【回歸二十年】專頁:
http://hksar20.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03/20076850
湯文亮:新政府對細價樓提出警告
1 :
GS(14)@2017-07-06 22:52:02【明報專訊】由林鄭月娥帶領的新政府,在中央政府的要求下,處事作風一定會比以往任何一個特首更加硬朗,在政治上如此,在居住問題上亦會如此。林太表示,政府將會興建更多適合首次置業人士的上車盤,售價一定比市價有大幅折讓,但買賣亦會有所限制。換句話說,政府是會提供比現在那些車位式單位大的細價樓,亦即是對細價樓,尤其是那些車位式單位的買家提出了警告,在不久將來,可以以更低樓價買到更好單位,現在千祈唔好浪費他們的「丁權」。政府的預告,應該可以冷卻那些車位式單位置業者情緒,這可以說是新政府出的第一招,雖然是無形的,但有效程度不會低於任何辣招,問題是新政府是否能夠做得到。
一定會有人質疑,香港政府講就叻,做就做唔到,不過,地產商可能早已收到消息,並且深信不疑,否則就不會推出那些免壓力測試的高成數按揭,即是借錢畀人買自己的新樓;所以,我估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將會有更多新樓盤推出市場,售價可能會比市價有折讓,對置業者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但對於在近期買了新樓的人來說,又未必是好事。
我認為,政府為首次置業者提供的細價樓,樓價毋須大幅折讓,不過買家可以取得高成數按揭,而且是由銀行提供的正常利率以及正常年期的高成數按揭,這才符合首次置業的原則,因為大多數的首次置業者,最困難就是攞出一筆數目不菲的首期;對於細價新樓,尤其是車位式單位巿場,將會是一個打擊,現在一切都是一個概念,一切都要看新政府是否能夠說而有行,或者講下就算數。
穩定民心 樓價自然穩
調控樓市,最有效方法就是令到有心買樓的人知道政府是有能力提供足夠供應量,市民對政府有信心,樓價自然就會穩定,市民對上一屆政府就是缺乏了信心,甚至不會相信在未來3至4年內可以提供9.6萬個單位,政府愈出招,樓價愈飈升。
今次,林太提出一個很溫和的警告,甚至不是警告,只是解決居住問題的一個方法,效果卻會是明顯的。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5070&issue=20170705
細價股一周:洗倉餘波漸浮現
1 :
GS(14)@2017-07-07 02:39:25細股洗倉事件持續發酵,適逢昨日港股大跌,市場情緒轉差,大家不問因由沽貨離場。毫股、仙股、創業板等等細價股不論好壞皆受影響。多家與隆成金融(1225)有密切關連的公司股價尚未止瀉,漢華專業(8193)、聯旺集團(8217)等股價昨日再破底,中國集成(1027)大股東黃文集大手沽貨,股價封死1仙水平,跌無可跌,股東欲沽無門,變相停牌。兵荒馬亂,市場氣氛轉差,餘波逐步浮現。多家公司取消集資活動。中國海景(1106)去年底有意斥9億元收購廣西舞台劇公司,交易告吹;寶威控股(024)與基金公司股份認購協議失效;星美文化(2366)向主席配股協議取消,公司原擬配售3.57億股,配售價0.7元。還有多家新股間接受牽連。上星期兩間創業板新股股價大瀉,累積跌幅逾三成。路勁基建(1098)因應市況轉壞,擱置分拆勁投國際(3682)。舉目所見,現時仍有近30間公司招股,不少公司雖然集資額極少,惟公開發售部份未見反應,或難以錄得足額認購。若勉強上市,股價面臨嚴峻考驗。證監會持牌人,沒持以上股份梁杰文財技學人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705/20078974
細價股一周:為集資可以幾盡
1 :
GS(14)@2017-08-02 05:56:06去年底聯交所及證監會聯合聲明,密切關注供股中若少數股東放棄認購,其權益將被大幅攤薄的事宜。同時不記名公佈兩間上市公司被否決供股的理據。供股不獲批准,多數公司怕生事端,抱持息事寧人的想法,不會主動公開內情。中國農產品(149)創先河,公告天下堅持供股,最終可否成事未有定案,上星期復牌後股價已先行一步,下挫一半。中國農產品先「五合一」後折讓近63%「一供七」,隨後再配售一批可換股票據,供股及發行票據合共集資約15億,公司股價昨日逆市破一年新低,市值不足2億。通告最惹人注目的是警告部份:證監會執行人員及上市科擔心不參與供股的少數股東的權益將被大幅攤薄,不願就供股股份買賣授出上市批准,供股可能失敗。公司集資往績輝煌,差不多每年皆進行大比例供股,三年前起「四十合一」後「一供十五」,前年「八合一」後「一供八」,接下來「五合一」及「二供三」,若以經調整股價計算,幾年間下跌幅度逾99%。證監會持牌人,沒持以上股份梁杰文財技學人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802/20109356
湯文亮﹕首置上車盤將推冧細價樓
1 :
GS(14)@2017-09-10 14:50:53【明報專訊】在新一屆政府官員上任之後,對土地供應和青年置業非常關心,而且速戰速決。在土地供應方面,成立搵地小組,坐言起行,已經開了第一次會議。雖然我認為搵地小組是棧道兵,目的是轉移大家注意力,政府在搵地方面應該胸有成竹,否則怎會在土地未肯定獲得之前,政府已經宣布青年置業計劃,而且行軍迅速,這個計劃亦被定名為「首置上車盤」計劃?
政府搵地料胸有成竹
當大家對這個計劃還未了解之前,有人已經為這個計劃擔心不已,首先當然是發展納米樓或者細價樓地產商,其次是買了納米樓的首置人士,他們不但喪失買首置上車盤的權利,而且他們所買的住宅有可能會大幅貶值,簡單來說,首置上車盤計劃將打冧細價樓市場。
以往不少對樓市睇好的專家,無論市况出現了什麼現象,他們都能夠演繹為對樓市有利,例如低息當然是對樓市有利,但若果加息,則會被認為經濟向好,對樓市有利,最奇怪的是即使銀主盤增加,他們會認為銀主盤業主是有心放棄他們的物業,業主其實是有能力再買住宅單位的,結果造成購買力增加,樓價當然上升,所以這些專家認為銀主盤愈多,對樓市愈有利!
那些顛覆了樓市規律的評論,我不懂反駁,但今次的首置上車盤計劃,我暫時未聽到有人說計劃對細價樓價有利;或者稍後會有分析師話,首置上車盤激發起年輕人的置業意欲,但首置上車的名額始終有限,被激發起的購買力會投入私人細價樓巿場,造成細價樓價急升。大家千祈唔好以為我講笑,分析師言論很多時都會出人意表。
林鄭實牙實齒 成功機會大
今次政府提出的首置上車盤計劃並非突如其來,早在林太上任特首的時候已經表明會推行,只不過很多評論認為政府與上幾屆一樣,根本沒有辦法搵地,首置上車亦只不過是一個「計劃」而已;可是現在林太實牙實齒,計劃的成功機會很大,今次真的是契弟走得摩。
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敢說亮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980&issue=20170908
陳德豪﹕港股炒風蔓延至細價股
1 :
GS(14)@2017-09-10 14:55:50【明報專訊】恒生指數連升8個月,指數到了28000點,距離2015年的高位(28588點)只有數百點的距離,但很快又回落到28000點以下,難道28000點的阻力真的那麼大?仍未到28588點已經需要鳴金收兵嗎?
貨在強手 散戶買入機會低
很多朋友問我,連升8個月後,9月會否再來一根陽燭,還是回調一下?事實上,我沒有水晶球,真的不知道後市將會是龍是鳳。 根據過往經驗,來到現時的重要位置,多數會花一段時間整固。短期而言,往上,也就是2015年的高位,然而,就算不能夠一次衝過,往下的空間也不大。理由是,整個牛市趨勢已經成形,趨勢出了,就像航空母艦離開港口,要掉頭就不容易,除非有非不得已的理由,否則只會向着目標前進。
這次的牛市和以往的有幾方面不一樣。首先,從數據分析或與友好券商的草根調研也反映,這次的上升,散戶的參與度十分之低,相反,從2016年至今,從海外流入買港股的資金,以及國內透過滬港通深港通南下的資金,不知不覺地將巨量的港股籌碼牢牢地鎖緊,貨在強手 ,在市場流通的股票大量減少。 技術上,指數及股價在25000點以下,反覆上落多年,25000的阻力現在反而成為很大支持。我不相信,恒生指數在短期能大幅回落,讓多數人有買貨的機會,恆久以來,機會是不會等人的。
9月整固 待「十九大」再炒起
港股在7月的大升,8月的強勢後,炒業績的資金相信已有不錯的收穫,接下來9月,似乎找不到強而有力的催化劑(Catalyst),給予大戶再將指數拉升,大家有可能在等待10月中的「十九大」,而在「十九大」前的十月初,將會是國內的長假,在此之前,理論上國內的資金也會適度地減倉,所以上文提到在9月份,整個大市整固也是正常。
近日,市場開始有微妙的變化,就是我在兩個月前預期會發生的,中細價股似乎蠢蠢欲動。不難發現,在每日的二十大升幅列表中,很久沒有被炒作的中細價股開始回升,而且成交量上升。 我在早前的文章提出,國內創業板指數已到了可以收集的位置,筆者所管理的帳戶買入了南方中創業板ETF(3147)。國內的創業板和香港的中細價股關連度高,所以我也預期港股中細價股也會開始回升,這其實是物極必反的道理。
中細價股成交增 收集迎升浪
我再翻查研究資料,恒生小型股指數對恒生大型股指數的比例,跌至10年來最低的水平。在最近12個月,持有持續下跌的中小盤股的結果是何其慘痛,例如﹕持有內銀股能賺取近30%的利潤,相反,中小盤股下跌 20%至30%的比比皆是,這種落差造就了多數投資者選擇賣出手中的小盤股,轉投至大盤股,繼而令到中小盤股在的小量買盤的情况下進一步下跌。
筆者所管理的客戶的基金資金量較大,所以只能集中精力在大市值的股份中,對於靈活的個人投資者而言,應該把握這次機會參與細價股升浪的機會。
太平基業證券投資總監 facebook.com/ethanchanth
[陳德豪 對冲博弈]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9846&issue=20170906
周顯﹕細價股鑊氣返來了?
1 :
GS(14)@2017-09-16 22:29:44【明報專訊】上周三那天,多隻股票爆升,有股壇線人說:「這些股票只要撩一撩,就爆升了,好像我們在2012年的情况。我也有很多朋友正在努力尋項目,看來大家都做番嘢。等我再觀察多一個星期,自己炒番兩轉,感受下個氣氛,就知道了。」其實,他講咁多分析,都是廢的,因為他看好的最大原因,不過是因為算命師傅說,他農曆年8月之後會大旺,如此而已。要知道,股壇中人是非常非常非常八卦的呢!
在囚抗爭者基金 探監費實報實銷
前幾天有單新聞,說超過20名民主派立法會議員在8月25日至9月5日期間,輪流探訪雙學東北16子,12日內最少探了13次,這是由於區議員及立法會議員可利用「公務探訪」到監獄探訪囚犯,公務探訪的位置是在冷氣房內。這些議員非常有系統地,從早至晚輪流探訪,盡量花光了探監時間。
我感到有趣的,並非這一點,而是前幾天又有報道,有一個「在囚抗爭者支援基金」,該16名義士可享有每月1萬元的免審查津貼,其親友探監的交通費和購買日用品的費用,亦可實報實銷……
我當然覺得,在囚者付出了政治代價,由「阿公」付款,是天經地義的事,一點也不奇怪。這好比工運要成功,首先是要工會有能力向罷工者半價發薪,否則不可能長期抗爭。反而,如果在囚的政治人物是total loss,其他人卻在外面風流快活,吃人肉饅頭,才是喪失了政治倫理。不過,說到探監成本也可以實報實銷,這實在是創意十足,因為非但「親」可以申請,連「友」也有份。不過我當然相信,往探監的議員們,並沒有實報實銷其探監的支出。
[周顯 投資二三事]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3599&issue=20170911
恒指拉鋸 資金轉炒細價股
1 :
GS(14)@2017-09-17 12:50:44【本報訊】港股成交兩個月低,資金轉炒細價股!港股仍未見明確方向,恒指昨一度反彈131點至27871點,但無力再上,最後僅升1點,收報27741點,失守10天線(27789點),成交更回落至約771億元,為近兩個月來最低。不過多隻細價股續以千萬成交落鑊,部份更狂飆兩成,但有專家指相關現象屬好事,反映資金尚未離場。
專家:錢唔肯走係好事
H指昨收11191點,升8點或0.08%,大市沽空比率為9%,連續兩日不足一成。昨有逾半藍籌股錄下跌,但在多隻中小價股發力下,大市共有約790隻股票錄得升幅,升跌比例為5.5比4.5,上升股份比下跌多。當中恒生綜合中型和小型股指數表現都較恒指佳,同錄約0.8%升幅。至於本年屢屢下挫的創業板指數亦升1.1%,跑贏恒指。除綜合指數成份股外,多隻細價股亦錄得逾千萬成交炒上,並登上昨日50大股票升幅榜。當中不乏受到6月底「粉塵大爆炸」牽連的細價股,中國錢包(802)勁升近四成;雋泰(630)急漲20.6%;中投融資(1226)揚18.3%。另外,教育股亦一同落鑊,宇華(6169)升11.3%;楓葉(1317)彈4.7%。騰祺基金管理投資管理董事沈慶洪表示,大價股受北韓核試影響短期未見方向,加上業績期已過,投資者因而轉為追捧中小型股,「錢唔肯走,(惟有)搵啲嘢炒吓」,這現象暫時來說屬好事,反映資金仍未離場,預期至少9月9日北韓國慶前,相關情況仍會持續。鼎成證券投資策略總監熊麗萍則指,大型藍籌股本年至今已累積一定升幅,投資者因而尋求其他投資機會,且近日有所炒作的中型股都有業績支持屬好事,並相信大價股往後仍有上升機會,但料短期將「停一停」。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906/20144267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