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外逃貪官的海外生存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221

貪官多往哪逃? (向春/圖)

 原河北省委書記程維高的兒子、位列100名外逃人員紅色通緝令之中的程慕陽,“在溫哥華很活躍,有很多大的地產項目”。

“張曙光在活動上表現很低調,別人只知道他的名字,但不知道他的來歷。”

“因為西方國家對程序比較看重,除非再走一遍司法程序,才有可能取消掉在逃官員的移民身份。”

2015年4月22日,中紀委網站公布了100名涉嫌犯罪的外逃國家工作人員和重要涉案人員名單。

這份名單,是國際刑警組織中國國家中心局按照中國“天網行動”的統一部署,發布的紅色通緝令。紅色通緝令是由國際刑警組織發布的國際通報,因通報左上角的紅色國際刑警徽而得名,通緝對象是有關國家法律部門已發出逮捕令、要求成員國引渡的在逃犯。除了紅色通緝令,還有藍色、綠色、黃色、黑色、橙色和紫色通緝令,紅色屬最高級別。

按照100名“貪官”外逃的國家來看,美國名列第一,共有40人可能逃往該國。可能逃往加拿大的人數排名第二,為26人。此外,新西蘭、澳大利亞、泰國和新加坡都是外逃人員相對集中的國家。

這些“貪官”為什麽會逃往這些國家,他們在海外的生存狀況又是如何?

“有夢趁早追”

“爸爸給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在別人眼里他是成功的商人,但他一直很謙虛,從不輕言放棄……”2015年初,當面對加拿大華文媒體的訪問時,漂亮且自信的女大學生程頌蓮如是回答。

程頌蓮是加拿大聯邦青年自由黨卑詩省分部主席。作為一名年輕的華人政治領袖,程頌蓮受到矚目並不難理解。當中國發出紅色通緝令之後,她的另外一個身份更受人關註:她是原中共河北省委書記程維高的孫女,她口中的“爸爸”則是程維高的兒子、位列100名外逃人員紅色通緝令之中的程慕陽。

據國際刑警組織官網資料,程慕陽1969年出生於江蘇常州,身高1.77米,會講普通話和英語,擁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離開中國前,他是北方國際廣告公司北京分公司經理、香港佳達利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2000年8月,程慕陽經香港逃亡加拿大,居住至今。目前,他以涉嫌貪汙和窩藏轉移贓物罪名,遭到國際刑警組織全球通緝。

“他在溫哥華很活躍,有很多大的地產項目。”一位曾經接觸過程慕陽的溫哥華政界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曾經去過程慕陽在溫哥華的公司,跟他交談過,“程慕陽跟加拿大政界混得很熟,也捐了不少錢。他希望自己的案子發生一些變化。”

程慕陽只是特例,多數外逃加拿大貪官都很低調,只與圈子里的人交往。有時,外逃官員會跟有錢人出沒在高檔中餐廳里,但卻極少參與華人社區活動。上述溫哥華政界人士接觸過一些中國處級和廳級幹部,他發現這些官員只讓老婆孩子跟外界接觸,自己不會拋頭露面,“頂多去賭場偶爾玩一把,其他地方一概不去”。

外逃加拿大的中國貪官主要生活在溫哥華和多倫多,兩個城市的優點明顯——華人社區集中,沒有語言障礙。加拿大《環球華報》總編輯黃運榮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國外逃人員在溫哥華主要居住在兩個地方,一處是距離溫哥華三十多公里的衛星城,那里的房價比溫哥華最好的區稍低一點,消費水平與市區相當,“風景優美,重要的是比較隱蔽”。

另外一處貪官聚集區在西溫哥華,那里與溫哥華市區只隔一座五公里的跨海大橋。“那里都是全海景大豪宅,可直接看到太平洋。傳統上都是英國貴族住的地方,現在基本上是華人住。”黃運榮透露,“那里房子比較大,是溫哥華最貴的地區,一套大約三四百萬加幣(1加幣約合5元人民幣),有些甚至要一千萬加幣。因為只有一條路通進去,平常不會有閑雜人等過去。”

外逃到加拿大的貪官基本以花老本為主。有些資金雄厚者看準加拿大房地產市場比較紅火的時機,靠做房地產生意賺了不少錢。另有一批官員絕不出頭,只讓老婆出面打理生意。有的兒女已經成人,則可以直接靠他們贍養。

像程慕陽一樣,將自己女兒推上加拿大政治前臺的外逃涉案人員,絕對是異數。2015年最新一期華文媒體《先楓周刊》,就是以程頌蓮甜美可人的形象作為封面。這篇名為《有夢趁早追》的文章里介紹:英文名叫Linda的程頌蓮是家中長女,爸爸是江蘇人,母親是內蒙古人,“身上集合了北方的豪邁大氣和南方的輕靈溫婉”。

程頌蓮生於香港,4歲來到加拿大溫哥華。她高中畢業於溫西著名私校約克豪斯,如今是卑詩大學UBC政治科學一年級學生。程頌蓮覺得自己受父親影響很深,“他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跟我講很多新聞,培養了我的世界觀、價值觀,讓我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在談到自己未來誌向時,程頌蓮說,“想當律師,因為希望可以利用司法制度去維護公平公正,幫助客戶爭取應有的利益。”

“只知道名字,不知道來歷”

毗鄰加拿大的美國,是中國外逃貪官人數最多的國家。貪官們多喜歡生活在華人較多的洛杉磯、紐約等地。

作為旅居洛杉磯十多年的華人,張翔(化名)經常與來自國內的官員和富人打交道。通常美國住什麽區就是什麽身份的人,華人社區公寓一般價值幾十萬美金,大多數普通華人家庭都居住於此。張翔發現,有一定“身份”的華人不願住華人社區,“主要是目標太大,容易碰到熟人,他們住在洛杉磯旁邊的馬利布,那里一個別墅要賣四五百萬美金。”

生活在馬利布其實並不方便。許多中國人為了見朋友,不得不開車一兩個小時,跑到洛杉磯的華人社區吃飯、喝茶。對於過去,這些頗有背景的華人常常諱莫如深。然而只要仔細留意他們的言談舉止,張翔明顯感覺得出,他們多數有官方背景,“看女士比較明顯,手上動輒拿十幾萬美金的名牌包。”

與加拿大的外逃貪官一樣,無論是否在國內涉及案件,在美國的官員及其家屬,都不事張揚。美國華文媒體《世界日報》的一位資深編輯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通常這些人都特別低調,像做地下工作。”

美國另一位華文媒體女士透露,她在本世紀初前後,曾經在洛杉磯華人社區舉行的迎新春活動上,見過原鐵道部涉案官員張曙光。“張曙光在活動上表現很低調,別人只知道他的名字,但不知道他的來歷。”她說,後來就很少有知名貪官曝光了。

由於對自己家庭背景非常敏感,從外在表現看,官員親屬們在美國生活時與常人無異。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劉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他的班上有許多中國學生,很多都來自官員家庭,“平時跟他們來往不會談及家庭,你也不可能知道,對方的父母有沒有因為貪腐而遭查處。”

即便是真的外逃貪官,他們在美國也不做事。倒是許多官太太非常活躍,他們在美國做“空手套白狼”的生意,主要依靠國內資源,拿到訂單後在美國采購。“他們都是做涉及壟斷行業的生意,官太太也不會親自出面,只要找個美國當地的公司全權代理就行。”

張翔就認識一個官太太,她在美國籃球明星科比·布萊恩特的住宅旁邊,花五百萬美金買了一棟豪宅。平時她什麽也不做,就在她的大房子里接待國內來的各種官員,她常常炫耀地談及最近又接待了國內某個官員,“不過,最近她提得明顯少了”。

前些日子,張翔在洛杉磯參加了一位國內某二線城市市長女兒的婚禮。婚禮花費十幾萬美金,著實把美國人嚇了一跳:婚禮的攝像師、化妝師都是美國頂尖級別,車輛、婚宴場地也是當地一流,“對中國人來說婚禮花個一百萬不算什麽,但在外國人眼里已經很奢侈了。”

雖然如此風光,但是鑒於目前國內如火如荼的反腐形勢,這位市長女兒已經決定不回國了,“說不定她父親今天還在臺上講話,明天就進去了。自己萬一回去了,就全進去了。”張翔認為,判斷一個官員出事與否,主要看他家人的回國頻率,“有些人可能在觀望或者等待,一年中一兩個月在美國,多數時間在內地或香港。總體來看,真正出事的還是少。”

其實,洛杉磯並非貪官最為理想的避風港,生活不便是重要原因。一位久居紐約的華商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福建廣東那邊的貪官一旦出事,基本上都往紐約跑,因為紐約有老華僑,有根基。

“紐約就是城市,跟上海和北京差不多,可以坐地鐵,不開車也行。”上述紐約華商透露,紐約生活很方便,華人多,講中文,“即便是生活成本高,房價高,但對他們來說都不算什麽。”

“只要沒有人舉報,移民局也不會去查他”

新西蘭也是中國外逃人員喜歡去的國家之一。在那里,具有“中國偉哥之父”稱號的閆永明表現最為高調。

閆永明是通化金馬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董事長。2001年11月,他因涉嫌職務犯罪而逃到新西蘭。到新西蘭後,閆永明改名為劉陽,憑借從國內帶來的雄厚資金,在新西蘭過得非常滋潤。

閆永明投資了很多房地產,在許多餐廳也有股份,並且還跟政界保持了良好關系。據一位新西蘭華文媒體記者透露:“一些政客舉辦選舉造勢活動時,經常被閆永明邀請到他在奧克蘭南區的餐廳舉辦。2005年,國際刑警組織曾經發出針對閆永明的紅色通緝令,但他依靠當地律師以及移民中介的強大遊說能力,最終讓自己安然過關。”

“他之前經常去賭場,生活也比較奢侈,比較放蕩。”旅居奧克蘭多年的華人李旭明(化名)曾經多次接觸過閆永明,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可能是得到了風聲,近一年多來,閆永明都不是非常高調。從今年3月份開始,閆永明就沒有在公開場合露面了。”

中國涉案人員出逃的路徑不一而足。比如閆永明,當初他是以所謂的政治避難為名逃到新西蘭。還有相當一批人準備已久,很早就把錢轉出國,然後通過移民中介把移民身份辦下來。有人總結過貪官外逃的七步法:轉移資產→家屬先行→準備護照→瘋狂撈錢→辭職/不辭而別→藏匿住所→獲得新身份。公開報道中,多數外逃人員選擇將香港作為中轉站,從香港離境後再輾轉其他國家。像程維高之子程慕陽,就是從香港轉道去往加拿大。

“在新西蘭,如果通過了移民申請,只要沒有人舉報,移民局不會去查他。”李旭明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因為西方國家對程序比較看重,除非再走一遍司法程序,才有可能取消掉在逃官員的移民身份。”

原中國銀行黑龍江省分行河松街支行主任高山,在2004年外逃加拿大時,為了盡可能不被發現,讓他的妻子作為主申請人移民。“高山的名字是真的,但有些經歷他沒有寫進去,這也是中國移民的常態。” 加拿大《環球華報》總編輯黃運榮對南方周末記者解釋,“移民顧問也會教他們不該寫的不要寫,所以他們的經歷並沒有完整備案。”

“加拿大地廣人稀,如果外逃貪官行事低調,在一個小鎮上安穩地過上一輩子也未必有人會發現。”黃運榮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如果不是2006年10月高山與他人發生一場車禍,他也不會意外被曝光。

即便如此,中國公安部門又花了六年時間,才迫使高山主動回國投案自首。

最愛逃往美國和加拿大

為什麽外逃人員喜歡將美國和加拿大作為藏身地?

這主要源於國際法的規定:除非兩國簽署引渡條約,一個國家並不負有必須為他國引渡罪犯的義務。截止到2014年6月,中國跟38個國家簽署雙邊引渡條約,但主要集中在亞洲及發展中國家,美國、加拿大等官員外逃重災區均不在其列。

從2004年至今,美國僅向中國遣返過兩名貪官,分別是原中國銀行開平支行行長余振東和原黑龍江體改委主任宋士合。兩名外逃人員之所以能被成功遣返,並非因貪汙問題,而是兩人非法進入美國境內,涉嫌簽證欺詐。例如余振東就是被美國政府以簽證欺詐、洗錢、非法入境等罪名起訴。

加拿大與中國至今也沒有簽署引渡條約,“只是簽了打擊經濟罪犯的合作協議,”上述溫哥華政界人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加拿大幫中國如果追回贓款,加拿大也可以拿一點,中國也可以退回一點。”

西方國家與中國的法律體系不同,很多加拿大本地人對中國的司法制度存在疑惑。“前段時間溫哥華有個官司,一個來自中國的騙子,在國內犯過多起民事和刑事案件,並且坐過牢。”黃運榮舉例說,“這個中國騙子在加拿大繼續行騙結果被抓,法庭竟然覺得他在中國的記錄不能作準。因為他們覺得中國的法律不公正,反而應該保護他。”

“總體來看,新西蘭還是比較支持中國的。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雖然有不少中國外逃貪官,但這兩國和加拿大不一樣,加拿大跟得美國太緊。”新西蘭華人李旭明說,過去中國與新西蘭在追逃方面合作有兩大制約因素,一是兩國合作機構不對等,新西蘭是多黨制國家,其司法部不太好與中紀委對接;二是中國可能會對貪官判處死刑,而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沒有死刑,讓他們在遣返中國逃犯時會面對國內不小壓力。

2014年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新西蘭和澳大利亞時,提到了司法合作問題,這讓中國與大洋洲兩國在引渡外逃貪官上已不再有障礙。一位澳大利亞華人社團領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國公布100人的在逃人員名單後,中方跟澳大利亞互動密切,“有消息說,近期會有中國官員赴澳大利亞探討此事。”

為了阻止更多來自中國的貪官移民,新西蘭在移民申請審查中,對“品行調查”要求愈發嚴格。“過去品行調查很容易過,有時候移民局自己看看資料,兩三周就過了。”李旭明從一名移民局高官處獲悉,“現在的品行調查交給了第三方的一個調查公司。有的品行調查要耗時長達一年,包括無犯罪證明、以前的經歷、是否曾被起訴、存不存在追逃等情況,都要一一核實。”

當得知中國外逃涉案人員有大批藏匿新西蘭時,就連一直持排華立場的新西蘭國會議員、優先黨黨魁溫斯頓·皮特爾斯也看不下去了。作為曾經的新西蘭外交部長,他在接受電視采訪時說,“要加強對移民的限制和控制,防止中國的貪腐人員都跑到新西蘭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98

再谈散户的生存之道 阿土哥a

http://xueqiu.com/5111168340/42610872
再谈散户的生存之道
          (  以斯太尔为例)
   我的朋友都知道,我一般不研究个股,我认为假如市场有效、现价合理,那么研究并不能取得超额收益,如果市场无效,那么我们散户在信息资源上更是处于劣势。但是一个朋友重仓买入了000760这个股票,使我稍微关注了一下,今天得空就以其为标本,说一说散户的生存之道,做为拙文http://xueqiu.com/5111168340/38551951的补充。
000760原名博盈投资,08年亏损,09年开始半死不活,每年收益一两分钱,说实话,这种股就是跌到1元、跌到0.5PB我也不会买入。正因为股价一直低迷,开始有大鳄看上了这个壳资源。2012年4月,硅谷天堂通过武汉梧桐硅谷天堂(2012年3月设立)以2.84亿元购得奥地利公司斯太尔,完成交割后旋即以5亿元转手卖给博盈投资。2012年11月,博盈投资向英达钢构及五家PE基金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15亿元(五家PE其中即有硅谷天堂系的)。其中5亿用于收购武汉梧桐硅谷天堂100%股权,3亿用于武汉梧桐硅谷天堂全资子公司斯太尔动力的增资。英达钢构成为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5.21%。英达钢构在预案中承诺:武汉梧桐2013年度、2014年度、2015年度每年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3亿元、3.4亿元和6.1亿元。该案例轰动一时,有报道称,几个月的时间,一系列精巧的并购重组设计方案,成功的使得一家名不见传的钢构企业入主一家上市公司,控制权悄然发生变更的同时,又避开了重大资产重组的认定,绕过了证监会的审核,成功完成了预定的目标。这就是博盈投资并购重组案例,成为2012月份资本市场令人瞩目的事件,显示了方案设计者高超的资本运作手法和对国内并购重组方面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复牌后公司股价一路飙升,庄家和散户其乐融融。
但事实如何呢?我根据公开信息且从几个方面质疑一下
1、买入的资产到底价值几何?
我不是发动机业务的行家,仅凭公开信息,上市公司花5亿元买入的奥地利斯太尔公司背景十分高大上,但2009年、 2010年、2011年、2012年前三季度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768万欧元、2209万欧元、2948万欧元、1835万欧元,年盈利只有几百万元人民币,即使在收购之后用真金白银再增资3亿元用于扩大产能,奥地利斯太尔公司2014年的营业收入仍然1.75亿元。根据公司的公告信息,2004年起该公司增资到167万欧元,但一直到2007年度和2008年度,公司的总营业收入一年才3万多欧元,截止到收购时,未分配利润397万欧元,合计净资产约570万欧元,折人民币约4000多万元,我不知道为什么投入数亿美元的研究公司,无比多世界顶尖的技术专利,会以几百万元的低价卖掉,而买入的人经过了十多年发展,这个公司净资产仍然只有区区4000多万元。然而,就是这样一样公司,为什么武汉梧桐硅谷天堂花2.8亿元去收购它?也许因为他转手可以按5亿元卖给上市公司,那为什么上市公司用5亿元去收购?董事会的解释是,采用收益法进行评估,可以算出该企业的经营性资产价值约为6.3亿,扣除付息债务约0.8亿后,可以得到武汉梧桐的全部股东权益的预估值约为5.5亿元人民币,顺便再打个9折优惠给你了。
对于一个价值4000多万净资产的公司,如何能够计算得出价值5.5亿呢?公告的解释原文如下:从2011年4月开始至今,武汉梧桐对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已有的产能来释放Steyr Motors技术潜能的可行性作了详尽的调查研究,目的是将其转型为一个“研发为导向的批量生产型企业”。在未来几年,企业将在保留既有的高端发动机研发的市场和客户的同时,一方面借助完整的国产化采购和代工生产体系降低生产成本,扩大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研发、推广适销于中国农用市场的经济型连体机身柴油机产品。目前,适销于中国农用市场的经济型连体机身柴油机产品正在研发过程中。通过本次非公来发行,公司对Steyr Motors的研发和生产与中国的规模化生产进行整合后,且将上述适合中国农用市场的产品研发完成并规模化生产后,考虑未来经济型连体机身柴油机等新业务后的利润,2013至2015年公司扣非后净利润将达到2.3亿元、3.4亿元、6.1亿元。
    我个人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考虑,一个技术型的公司,通过产能的释放,能够以4000多万的净资产,三年之内赚到11.8亿元的净利润,如果有这么好的事情,奥地利这些人无疑是傻逼才卖这个公司,而且武汉梧桐既然以2.8亿元买到手,也应该紧紧地抓在手上,为何会那么热心地分享给你我小散呢?也许是,公司董事会信誓旦旦给股东拍了胸脯做出了业绩承诺。
2、业绩承诺能否兑现
公司2012年承诺2013年收购资产当年就能够达到2.3亿元的净利润,但实际上从2012年10月底董事会提出议案,直到2013年11月初,花了一年时间证监会才审批通过,对于监管套利与反套利这个猫鼠游戏,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因此,业绩补偿推迟一年,对于散户来说,业绩承诺推迟一年并不要紧,只要能早日赚到这11.8亿元。原来公司预计几个月时间就可以将高大上的技术,马上国产量产化,结果一拖再拖,以下摘录的公告,基本上说得很好听,我只是摘抄供下来供以后自己对照,建议你可以直接略过,因为事实到了现在,仍然没有量产,最新的报告说,首批样机装机点火成功,至于生产线,2015年第四季度可交付使用,什么时候量产?还是等下一次报告吧。从2012年10月到2015年四季度,三年时间过去了,国产化还是0,如果国产化的困难那么多,为什么董事会没有预计到?此事是不是有人要对股民负责?
在2012年10月的收购预案中,公司公告如下:
目前,Steyr Motors 母公司武汉梧桐已分别与山东鑫亚和成都桐林达成委托生产框架性协议,将 M14 基础缸体委托成都桐林生产,将 M14 燃油喷射系统委托山东鑫亚生产。Steyr Motors 计划 M14 在 2013 年 4 月份正式投入小批量生产,确保当年完成 2 万台产量,用于国际市场以 M14 发动机为主的销售工作。
2013年年报,公司公告如下:
同时,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对目前国产化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尽职调查和进程落实,目前整体进度较原计划有一定延迟,主要原因主要如下:
一、因Steyr Motors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对各组装零部件加工精度及自动化批量组装生产线要求很高。在国产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公司管理层认为原国产化计划对上述问题的准备有所不足,国内部分代工企业现有的技术水平及设备性能,能满足小批量生产条件的质量保证,但无法保证大规模量产的品质要求;
二、国产化启动阶段,国家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公司在2013年12月底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到位并收购斯太尔动力有限公司100%股权前,斯太尔动力有限公司仅靠自身筹集资金推进国产化进程,但迫于当时货币政策影响,筹资能力有限,无法完全支撑国产化对资金的需求,客观上导致国产化工作不如预期。
截止目前为止,公司已完成大部分零部件国内代工企业的技术工艺论证;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已到位,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正在全力以赴推进国产化进程,2014年1月完成对斯太尔动力有限公司100%股权收购;为保证公司产品达到大规模量产的品质要求,2014年3月,根据公司发展战略需要将国产化生产基地落户常州武进,未来公司将集中主要资源打造常州武进国产化总装基地,使其尽快成为公司国产化生产的中心;2014年3月底,国产化实施阶段的总装生产线一期量产方案设计完成,正在审核中;图纸转化、模具、工艺路线已基本完成;国产化人员招聘及厂房改造正在积极推进。虽然目前国产化工作有所推迟,但主要问题已妥善解决,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正在竭尽全力加快国产化进程,尽快实现批量生产。
2014年1季报,公告如下:
因Steyr Motors(EU)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对各组装零部件加工精度及自动化批量组装生产线要求很高。在国产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公司管理层认为原国产化计划对上述问题的准备有所不足,国内部分代工企业现有的技术水平及设备性能,能满足小批量生产条件的质量保证,但无法保证大规模量产的品质要求。
目前,公司完成常州生产基地的组织架构布局,正在加快行政审批进度,国产化总装生产线一期、零部件机精加工生产线一期的工艺厂区布局设计方案正在聘请专业中介机构进行最后论证。目前,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提供我公司的临时工业化标准厂房已交付使用,公司正在加紧配套设施改进、生产线设备的采购方案确认、配套人员的招聘和培训等,争取2014年三季度至四季度开始具备生产能力。
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方案中缸体代工企业成都桐林精密部件集团(以下简称“成都桐林”或“TPP”)已具备Steyr Motors(EU)核心技术产品M12/M14 Monoblock 缸体国产化批量生产能力,目前,M12Monoblock缸体已开始向Steyr Motors(EU)小批量供货;公司发动机国产化部分核心零部件已在欧洲完成或正在进行检测。
  
 2014年半年报公告如下:
A.常州生产基地第一期工程第一段的产能建设部分实施安排
a)上市公司目前已完成临时厂区办公场所的改造、装修工作;
b)上市公司正在积极推进国产化人员招聘及临时厂房改造;
c)上市公司预计于2014年12月底完成第一期工程第一段标准厂房改造工作;
d)上市公司预计于2015年2月完成首批国产化样机的生产工作;
e)2015年3月期间,上市公司将对样机各项指标进行检验和调测,以保证国产化生产线能够达到Steyr Motors的技术要求;
f)2015年3月期间,上市公司将完成对生产工艺和生产流水线的测试,确认其在量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水平;
g)2015年5月底前,常州生产基地第一期工程第一段将具备生产能力,并完成小批量生产,并根据生产过程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环节进行调整,确保规模化量产时的稳定性;
h)2015年5月底前,常州生产基地第一期工程第一段将具备量产4缸和6缸道路发动机、2缸4缸和6缸非道路发动机和4缸船用发动机等产品的量产能力;
i)上市公司目前已经启动办理有关常州生产基地一期建设所需前置条件的相关手续工作,包括必要的行政审批核准/备案文件、环评、土地房产使用权取得安排、有关建设施工许可等,计划在2015年二季度办理完成。
B.常州生产基地第一期工程第二段的发动机应用工程中心建设部分计划安排
a)2014年四季度完成发动机应用工程中心建设的总体框架规划方案;
b)2015年二季度完成发动机应用工程中心建设的初步设计方案;
c)2015年三季度完成发动机应用工程中心建设的详细设计方案;
d)2015年四季度预计开始启动发动机应用工程中心建设施工。
C.常州生产基地第一期工程第三段的11万台产能建设部分计划安排
a)年产11万台发动机的初步规划方案制定完成,包括缸体精加工生产线、11万台发动机总装生产线、仓储物流工程等;
b)2015年完成上述规划的初步设计方案后视市场情况适时启动详细设计并开工建设;
高压共轨
鉴于国家对于排放要求日益严格,上市公司柴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技术路线在继续保持高压泵喷嘴独有技术先进性的同时,将原有高压共轨储备技术能力尽快释放,为加快高压共轨系统的工业化生产速度,奥地利斯太尔已与博世(Bosch)就SteyrMotors柴油发动机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展开技术研发合作。
TPP代工
目前,TPP代工的M12Monoblock缸体已通过奥地利斯太尔质量认证程序,并已开始向其批量提供M12Monoblock缸体。
TPP代工的M14Monoblock缸体铸造已通过了奥地利斯太尔质量认证程序,具备批量供货条件。
M16Monoblock缸体的国产化开发工作已与TPP达成协议。
2014年三季度报告如下:
2、技术研发项目
EM11和EM12项目
EM11基础型号发动机研发已完成,相关专有技术已对外许可使用;EM12生产成本估算价格的基础概念设计已完成,上市公司目前正在论证该型号产品的市场策略,以确定下一步工作开展方向。
M12 CR HD柴油机的研发和试生产
功能样机已经在台架上进行测试(机械测试)过程中,预计2015年年底可提供样机给客户进行搭载。
M14 CR HD柴油机的研发和试生产
功能样机已经在台架上进行测试(机械测试)过程中,预计2015年年底可提供样机给客户进行搭载。
M16 CR HD柴油机的研发和试生产
样机部件采购已开始,首台样机计划于2015年6月底提供,首批用于搭载和标定的发动机将于2015年四季度底提供。
公司斯太尔发动机国产化项目
1、上市公司已完成公司常州办公地址职能部门办公区域的改造、装修工作;
2、上市公司已如期完成国产化首批骨干人员招聘及奥地利培训工作;
3、上市公司已基本完成第一期工程第一段标准厂房办公区域、生产区域改造工作;
2014年年报公告如下
1、加快生产基地建设,推进柴油发动机国产化进程
报告期内,在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全面到位后,各募投项目均得到稳步实施。在国产化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公司管理层意识到原国产化进程计划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国内部分代工企业现有的技术水平及设备性能,仅能满足小批量生产条件的质量保证,无法保证大规模量产的品质要求。为克服斯太尔产品技术含量较高、对各组装零部件加工精度及自动化批量组装生产线要求较高等问题,公司于2014年5月9日在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全资子公司常州斯太尔,致力于柴油发动机的研发、生产、采购及销售,并开始全面贯彻ISO9001、TS16949体系和国家军用标准体系,有效保证了柴油发动机国产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截至目前,一期一段标准厂房已按照军方标准(地坪承载、恒温、恒湿、微正压等),高质量地改造完成,两条SKD(半散件组装)生产线(M14/M16)也组装完毕,具备了生产、检测、装配的能力。2014年11月,首批M14UI/M16UI样机装机点火成功,实现M14UI零部件87%国产化率,以及M16样机零部件50%国产化率,提前完成了下线任务。为了适应今后批量化的生产需求,目前公司已与国内优质供应商签订了完整的发动机装配生产线(M12/M14/M16)升级建设合同,该生产线2015年第四季度可交付使用,预计形成年产3万台(两班)的生产能力。
在一期一段按国产化进度,高质量完成的基础上,公司开始推进一期二段发动机应用工程中心的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了总体框架规划方案和初步设计方案,预计2015年三季度完成发动机应用工程中心建设的详细设计方案;2015年四季度预计开始启动发动机应用工程中心建设施工。
常州生产基地一期三段11万台产能建设项目,按计划有序地推进,目前正着手制定初步规划方案,包括缸体精加工生产线、11万台发动机总装生产线、仓储物流工程等,预计2015年底前完成初步规划方案,之后视市场情况适时启动设计工作。
2、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布局长期产品规划
报告期内,公司针对柴油机市场需求以及行业政策的大幅变动,为保证产品的技术先进性、成本优势和质量保障,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具体如下:
①由于国家对农机行业的政策扶持,公司大力推进EM11发动机的研发,已完成了基础样机的性能开发和样机交付,并且成功了实现了专有权使用许可。现阶段,公司正在对EM11基础机型性能、质量、重量、油耗等指标进行大幅优化,适用于发电机组、船舶工业、电力工业等领域。
②2015年,国家全面实施国Ⅳ排放标准,公司将继续依托奥地利斯太尔强大的研发实力,完成M12CR Euro V发动机、M14 CR Euro V(1.99)发动机、M14 CR Euro V (2.11)发动机的开发,使基础发动机各项性能达到开发要求,并完成后处理系统开发,以满足产品国五(欧五)排放的要求。
M12CR Euro V发动机与电机组成APU,用做插电式新能源汽车增程器、UPS、船舶辅助动力、高铁机车辅助动力、军用车辆辅助动力等。
M14 CR Euro V (1.99) 发动机、M14 CR Euro V (2.11)发动机具有体积小、升功率高、油品适应性强等特点,能够有效满足中高端轻型车的市场需求,目前已经完成M14 CR Euro 5 (1.99) 发动机第一阶段样机的开发。
③为适应新能源汽车和APU未来需求的快速增长,公司在研发M12CR Euro V的基础上,增加了TFM (E-Machine)高速电机以及M12CR Euro V + TFM集体机的研发项目。
④在前期研发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公司技术储备不断扩充,开始为今后销售做准备,包括Engine + Motor (based on China)集成、M12UI APU系统集成,以及M14和M16供客户进行搭载。

这么长估计没人看,我只想从2014年的年报中举几个数字来分析,公司已经将车桥业务按净资产剥离给了原股东(相当于原股东将净壳卖给了新股东,在这个过程中,利益是如何分配的?真的是深不可测啊),那么纯粹发动机业务营业收入是2.71亿元,其中国外1.76亿,国内的只有技术服务收入0.95亿元(应该是2014年上半年签的技术专利出售1亿元),除此之外,国内的发动机销售基本为0,那么,2012年公告的委托成都桐林生产的2万台发动机呢?自己建厂国产化有困难,那么你技术那么先进,国内市场需求那么大,TPP的生产质量已经获得奥方认可,为什么,仅仅是开始向奥方供货,国内却一台都没卖出去?有人对此事做个解释吗?
当然,也许散户是因为有人打了保票,因为有人说,如果赚不到11.8亿,你找我,我赔。那么,这个人,你赔得起吗?
3、业绩赔偿,能否兑现
好吧,你可以说计划没有变化快,国家产业升级、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总之11.8亿元你赚不到,我们之前是因为有人要赔才买入的,那么,这个冤大头是谁,赶紧出来赔钱吧。东营市英达钢结构有限公司,做为此次定向增发的对象,是一家做钢结构的公司,实际上与汽车配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个公司,他为什么要出4亿真金白银来买这个资产呢?他为什么如此看好,他有多大的把握点石成金,将一个净资产4000万的公司,变成三年盈利11.8亿元的公司?他甚至还要为武汉梧桐背书,向其它所参与者(包括资产的卖出方天堂硅谷)打包票,承诺如果赚不到11.8亿元由他赔呢?我所知道的,按收益法估值将资产高价注入到上市公司的例子非常多,这个案例按10PB估值比起其它20PB,50PB的例子,还算不上令人发指,但一个事实是,做出业绩承诺的人,一定是注入资产的受益人,也就是卖出资产的人,而英达钢构,他是做为资产的买入方,他为什么要为卖方背书????这里面水太深了,恕我脑子不够用,真的。除非,除非,一开始他就不打算负这个责?我知道钢结构行业是一个门槛不高,竞争十分激烈的公司,我所了解到的好几个钢构公司都是因为被大量应收账款和极低毛利率拖跨。按照收购时的报表,英达钢构注册资本1.56亿,所有者权益5.3亿元,2011年营业收入6.3亿元,净利润7400万元,就这样一家公司,如何拿出4亿现金来入资?他如何承担起11.8亿元的赔偿责任?也许,他只是个打酱油的?从2014年的年报中,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味的细节,董事长刘晓疆,大家都知道他是德隆系的人,我不知道他是哪个股东代表派出来的,他的从公司支取的报酬是274.8万,而做为第一大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现任董事冯文杰,从公司支取了4.8万元,额,没错,是个位数的零头,而他在股东公司英达钢构支取的薪水也不多,6万元。也许他也不是个冤大头,公开信息显示,2013年11月28日募集资金到位,他以4亿元入股资金,当时市值已经超过12亿,2013年12月10日,时间过去了不到半个月,股票就已经质押出去,至于借到了多少钱,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了。
业绩承诺实现不了,其实并不一定是坏事,2014年,我曾经从大连重工的业绩承诺补偿中吃到大肉,(http://xueqiu.com/5111168340/29295955http://bbs.toplicai.cn/read.php?tid=105468)但是,参考一下金利科技的业绩补偿,则是另外一重境界了,本来用于赔偿的股份已经质押出去,要赔钱,没有,要起诉一年半载过去了,却连法律文书都没办法送达,谈何补偿?(http://www.cninfo.com.cn/finalpage/2015-04-25)。我不知道接下来英达钢构会提出何种变更方案,但是,你觉得他会提出对散户更加有利的提案吗?
我的这个朋友,我想提醒他,我虽然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在股市里面赚大钱,至少,我知道如何避开明显的陷阱,这个公司,之前的多次停牌,20倍溢价进军亏损锂电池行业,不停地资产置入置出,长时间的停牌,不停地煎熬,我劝他和我一样坚持买中国平安做价值投资,但他总是淡定地说,“他们在下一盘很大很大的棋……”他总是说,他们的股份三年后才解冻,来日方长,到时你一定会目瞪口呆,因为,天堂硅谷系的XXX票、还有XXX票已经翻3倍了,虽然他也知道,这一切只是泡沫,但他要与庄共舞,是的,和一群最聪明的,最残忍的狼一起高潮吧,我只能祝福他……谁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在中国的资本市场里面的散户,他们一定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没有之一。
芒格说过,“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就好啦,那我将永远不去那个地方”,这,也是散户的生存之道之一,与我的朋友共勉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28

邓晓峰讲述价值投资生存之道:寻找非理性市场中的认知偏差

http://xueqiu.com/5545011370/43347748
2015-05-09 上海证券报一基金圈

以下为演讲实录:

邓晓峰:感谢各位嘉宾,以及上海证券报的各位朋友,我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做一个简短的分享,说实话,上证报派给我的题目给我很大的压力,现在这是一个牛市,牛市好像什么股票都能涨,股神特别多,我们的收益率可能远远比不上市场上这么多优秀的人士。而且中国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市场,很多人都在谈论中国适不适合做价值投资,中国的市场效率比较低,往往公司的基本面跟公司的股价不能同步反映,业绩好比不上概念好。而且中国还有一个特点,散户众多,韭菜是一茬又一茬,永远割不完。 中国的市场应该说是一个高度鼓励冒险的市场,这种市场的结果使市场上大多数参与者投资的行为越来越趋于一致,越来越偏向于成长性的风格。

我记得在2014年年终参加社保基金理事会的定期会议的时候,当时主持人让我们18家管理人给自己定一个位,谈谈自己的风格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一端是价值,一端是成长,大家看看在什么位置。认领价值的只有我一位,大多数同仁都觉得自己是成长的风格,其他的同仁觉得自己的风格是属于混合型。我觉得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情况,沧海桑田,在中国,机构投资者整体的行为中已经转向了趋势和成长。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我内心还是感觉有很多欣喜的,因为在目前的情况之下,采用跟我们类似策略的人是越来越少的,这个活会越来越容易。我觉得当这个市场里面大家的情绪偏好高度聚焦之后,它会给我们留出很多空间,有很多机会明显的摆在眼前,而且它能够停留相当长的时间。另外,作为中国一个后劲的国家,很有优势的是我们可以借鉴先进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我们可以据此做一些研究和专业性的判断,使我们在做基本面研究的时候胜率更高,做投资的时候失败的概率更小。我觉得这也是一个在中国做价值投资有优势的地方。简单一句话,在中国研究能够创造很高的价值,只要研究做的好,肯定有很多机会会在我们的眼前。

中国的资本市场上曾经出现的一些偏见,这些偏见最后都变化成为巨大的投资机会,我记得我刚进入博时的时候,博时是以投汽车股闻名的,可是股神巴菲特说过“有四个轮子的都不能买”。我当时也很困惑,后来我们做了一些研究,发现不是这个样子的,市场认知有巨大的偏差,首先从历史上看,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分红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市值。我们后来分析中国汽车公司的数据发现这些公司根本不是一个重资产行业,每年固定资产周转率达到了5-6次,很明显是一个很轻资产的行业。一般一个整车厂固定资产投资能够在一年半到两年之内彻底收回,这肯定不是一个重资产的行业,继续分析下去会发现在中国,这个产业其实已经高度优化了,他们的零部件企业和整车厂的关系已经不像早年,这个产业发展高度一体,还是一个专业化分工的情况。所以我们研究会发现,这里面市场共同的认知和我们看到的数据有很大的偏差,正好中国的汽车工业又处于需求不断增长的年代,它在过去十年,应该说是中国制造业里面盈利增长最快的大行业之一,去年整个行业的净利润可能是超过了2500亿,行业ROE水平接近20%,这是一个很好的行业,这是一个历史上来看,因为我们经验不足,或者说因为我们简单的听了一些权威的表述,可能存在一个偏差的问题,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机会。

另外一个很出名的就是航空行业,不仅有轮子,还有翅膀,我们在2006年做航空投资的时候,各方面的压力很大,企业遇到油价不断上涨,盈利亏损,像南航公司的市值跌到80个亿,转过年你看到这个公司有巨大的经营杠杆,当需求的增速稍微超越飞机供应增速之后,行业利润率大幅度上升,又加上人民币升值的概念,这个行业整体实现了标准的双杀,公司股价在一年之内基本上能涨10倍。航空行业这么差的行业,在中国不管是在上一轮牛市还是在这一轮牛市,它的表现都是非常好的,这个表现跟我们教科书上,或者说著名的投资人简单做出的判断还是存在很多差异的,还是有很多误区的。2002年、2003年的时候大家都说白酒行业是一个夕阳行业,当时为了把茅台加入公司的核心词,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大家有很多方面的怀疑,最后发现这个怀疑都是错的。事实上从2003年、2004年开始白酒行业进入了黄金的发展10年时间,很多东西都有误区和偏差。我自己是做TMT研究出身的,我对这些做钢铁的老大黑粗的东西有天然的抵触情绪,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完全错失了这个行业。从2001年市场2200见底,到2005年市场跌破1000点,钢铁行业居然全部获得了正回报,2006、2007年这个行业的回报率非常之高。因为我们简单的套用了一些话语,忽视了这个行业在它本身高速发展阶段,在2001至2005年是钢铁行业最好的成长期,几乎所有的公司利润都成长了10倍,因为这些偏见使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因为我们确实不够客观。

前几年我们公募基金行业已经找不到电力行业的研究员了,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个行业没有机会,特别是从2008年到2011年全行业持续亏损以后,但是我们看到在2011年开始,这个行业的利润持续、快速、大幅增长,超过所有人的预期,为什么?从2008年到2011年整个行业的亏损时期,这些上市公司、电力企业仍在做巨大的资本开支,所有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可能都在90%左右,同时因为环境很恶劣。等到煤炭行业的高峰过去,煤价开始调整的时候,电力行业的利润非常惊人,这就是全款买房和贷款买房的差异,这个生意因为用了太多的杠杆,至少6、7倍的杠杆,当它的总资产回报率恢复到一个行业正常应该有的水平的时候,它的净资产回报率是非常惊人,我们看到这些公司2013、2014年高峰时期,他们的净资产收益率很多都超过了50%,这个也跟我们想当然的认知存在巨大的差异。当然这几年的市场应该说是这个社会的认知高度一致,大家都认为机会在新兴产业,传统行业已经没有机会了,包括建筑类的公司,可能市盈率只有3、4倍,从目前来看,它因为过去的估值水平太低,没有向下的空间,只有向上的动力了。这个市场上偏见随时存在,而且这个偏见非常之多,市场情绪越极端,留下的空白就越多。

我们做了一个指数,这是整个电力行业从2011年1月1日到2015年5月4日回报率的表现和创业板指数的对比,和沪深300的对比,和中小板指数的对比,挺有意思的。它的回报率其实跟创业板基本上是一致的,4年的时间,非常好的机会,巨大的一个行业,很难得,真的是在无声处听惊雷,我也没想到。我自己认为中国的市场是一个价值投资的沃土,我们判断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市场参与者的结构,投资的行为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这种偏见或者说一些群体性的谬误仍会不断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有巨大的空白和机会。我们只要做好研究,研究能够创造巨大的价值,我们需要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这样有了一个地图在这里,有了一个指示在这里,可以更方便地观察中国产业发展的情况和未来的展望。我们需要找到一些认知的偏差,尤其是大众的认知跟客观的现实发生的偏差,我相信这都是未来的机会。

我们回顾了一下过去40年标普500主要行业的利润分布,市值的分布,我经常看这个图,这个图决定了我们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哪些方向上,标普500是美国经济一个非常好的代表,非常好的一个浓缩,它的行业利润结构也基本上反映了这个社会利润的结构,我们看到主要的几个行业,金融业一直是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基本上占了标普500利润的18至20个点的比例范围之内。在2007年泡沫顶峰的时候,曾经到1/3的位置,医疗行业接近10%的比例,科技行业挺有意思,20%,现在已经成为第一大行业。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当年在泡沫的时候,这个行业利润的占比还没有现在这么高,日常消费品基本上10%的水平,耐用消费品也是10%,其它的相对比较小。我们相信它对中国产业界未来的利润结构还是有前瞻指示意义的,因为中国和美国是一个类似的大国,我们都有庞大的市场和内需,我们自己就是一个最大的世界。

这个图表是市值分布的结构,从它的分布结构来看,其实第一个美国大多数行业,它的市盈率差异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基本上跟盈利高度结合,金融行业的估值跟标普500平均相比略有折扣,接近10%。医疗行业有一个溢价,超过10%。很有意思的是科技行业居然还是估值水平有折扣的现状,我觉得这背后反映的可能是科技行业很少有常胜将军,当公司做到很大以后,因为摩尔定律的存在,蛋糕会不断缩小,只要渗透率到一定水平就会面临蛋糕缩小的情况,所以科技行业需要不断的创新,一旦成熟,其实它的估值水平甚至不如一些传统行业,比如消费品行业,我们看到不管是日常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它的市值结构、估值水平长期来看还是稳定的。能源行业一直是有一个折价情况。

在这里我们还想讨论一下市场讨论很多的,说中国金融业、银行业占上市公司市值的比例已经太高了,占沪深300比例已经太高了,所以这些行业是没有机会的,它未来是缩小的。我觉得可能坐标系稍微有一点偏差,美国金融行业上市公司在整个国家、整个金融版图中的比例是比较均衡的,而我们国家最主要的金融企业都已经上市了,所以金融行业占上市公司的比例是一个错误的指标。我们应该看金融行业的利润占全社会的利润比例,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大概是18-20%。我觉得中国的金融行业不是像社会上有很多偏差和误会的,说这个行业一夜繁荣百夜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们知道中国规模以上工业级的利润在2013年的时候利润总额超过6万亿,整个金融行业的利润大概是2万亿左右,再加上其它的第三产业,房地产整个加起来,其实也就占全社会利润的20%,应该说金融行业的利润结构如果跟美国这样一个大国相比,我们可能是略高的,但这个百分点可能只有2%至3%,远远不是像我们目前想象的这样一个严重偏离的情况。只不过上市公司代表了中国金融行业的绝大部分,而上市公司没有代表中国其它产业的绝大部分,这里面是有偏差的。我觉得在目前,我们往后看,这个偏差也会带来回报。

说实话在资产管理行业是一个比较残酷的行业,非常讲究业绩排名,一年的业绩差还可以,两年业绩差基本上要被淘汰,做价值投资也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我们经常被市场打得鼻青脸肿,因为市场上面采取我们策略的人相对是少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和市场还是处于偏离的状态,经常被市场所损害。为了应对这个市场,组合方面要采取多策略的方法,要有相对独立的策略去应对中国这样一个很广泛的市场。我们需要广泛的覆盖公司,持续的扫描,等待合适的时机。我觉得时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点,我们不是简单的说公司高了我们就会买,或者公司低了我们买,因为市场非常残酷你需要跟踪它的基本面找到一些驱动的因素,市场的预期和公司的基本面连续的背离,这种时候才能更快更多的把自己的比例加上去,以应对这样比较恶劣的生态环境,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完全脱离这个市场,我们还是在这个市场里面生存的。

我觉得在牛市情况底下或者极端情况之下,我们做价值投资的应对,在牛市里面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有足够多的公司享受足够多的涨幅,我们能够把握住自己应该把握的力度,这对我来说可能是最关键的,有些公司可能表现得很好,但是对我来说没有办法成为我全程享受利润的一个标的,我觉得这种公司对我可能意义不是那么大。中国的市场是一个极端的市场,经常过头,跌的时候过头,涨的时候也过头,在牛市疯狂阶段我们需要兑现收益,实现资产的再平衡,这样以权益投资的比例转移到固定收益或者其他现金类的资产上面,这一步一定要走,因为中国的市场确实是一个极端的市场,它不是一个理想状态下的理性的市场。

最后,我有一个体会,长期持有一定是一个结果而不是我们的目的,在中国因为这个市场很极端,因为这个市场没有效率,我们做一项投资可能要花很长的时间市场才有充分的反映,我们需要有长期的准备,这是长期投资的原因。但是当这些公司的股价脱离基本面的时候我们要很客观,我们应该明晰收益,也应该回避风险。谢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975

瘋狂股市中的生存之道——遠離股市之敵,親近投資之友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607

瘋狂股市中的生存之道——遠離股市之敵,親近投資之友
作者:老李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投資圈是一個小社會,在這個圈子中,各色人等不一而足,懷著各種目的想把你榨幹的人不少,而真正值得交往的投資之友少之又少。在投資這份有點危險的工作中,好友絕對值千金。我們實在應該遠離投資之敵,親近投資之友。

應該遠離的投資之敵的特征:

投資之敵第一類是各類莊家,他們以較低的成本建倉之後,開始不斷放出各種消息或者看多研究報告來炒高股價,散戶們忍不住誘惑紛紛殺入,高位接盤,被套到什麽時候都不知道。莊家是用榨幹散戶血的這種極端殘酷方式來賺錢。中國股市出現過大大小小不少莊家,不少曾經火紅一時,但是鮮有能跨越周期長期存活的,因為久在河邊走,總歸會失手。

投資之敵第二類是各種資本運作捐客,他們擅長各種資本運作,買賣公司,炒作各種概念,借殼運作,大發其財。這里邊往往充滿各種內幕交易,我們普通散戶很難獲知這些信息。對於這種人,我們惹不起,躲得起。

投資之敵第三類是所謂專家&股神,世上本沒有神,所謂的股神往往是刻意包裝的結果,他們大肆誇耀自己的成功案例,而對於自己失敗的例子則絕口不提,他們這麽忽悠散戶,最終目的或是讓你給他“擡轎”,或是向你收取信息費&培訓費,總之他們做這一切都是有經濟目的的。

投資之敵第四類是所謂消息靈通人士,他們經常給你透漏各種消息和概念,真假難辨,但是只要你靜下心來想想,世界上是否有如此的活雷鋒會告訴你能給你帶來真金白銀的消息?

值得交往的投資之友的特征:
幾乎不向別人推薦股票,因為他們知道每個人選股的邏輯不同,買賣時點不同,成本不同。彼得林奇曾經多次說過不希望個人投資者買入他持有的股票,就是這個道理。

謙虛謹慎,能夠聽進別人的反面意見,能坦誠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老李曾經有幸跟中國投資界的一位傳奇人物有過交流,他反思了自己兩次投資失敗的案例,老李受益匪淺!

樂於與別人交流投資體系、投資方法。對於專業投資人來說,建立適合自己的投資體系是你在投資這個市場長期生存的唯一之道。每個人的投資方法,既有缺點,也有優點。跟不同人溝通,可以取長補短完善自己的投資體系。

樂於與人討論行業趨勢、企業管理等內容,因為他們知道買股票就是買入企業的一部分,所以樂於交流關於企業管理的相關內容,真正談具體的股票反而不多。

我們各位散戶活在這個市場,其實挺不容易,既沒有資金優勢,也沒有信息優勢、更沒有分析優勢。那怎麽在這個市場存活?套用那句古話“親賢臣、遠小人”,我們應該“遠離投資之敵,親近投資之友”。

(來自老李談投資)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5873

疯狂股市中的生存之道—— 如何看待魔咒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328


作者:老李


最近港股投资者垂头丧气,进入六月, A股气势如虹,而港股则走势萎靡,A股涨时港股跌,A股跌时港股跌。。。虽然都说“五穷六绝”的魔咒已经失效,但目前走势活脱脱让人感觉魔咒再一次显灵。


资本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魔咒,有人说是无稽之谈,有人说是超自然,。。。重说纷纭,很难判断,但当一种说法深入人心,影响到市场上很多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时,那就很有研究和分析的必要。


从表面上来看,目前港股市场因为6月17日政改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持续跌,但是留意香港媒体和官员最近的发言——政改通过的可能性实在不高(换言之,资本市场的正常预期是政改通不过),那么为什么既然已有这样的预期,而股价却还跌跌不休?


在老李看来,政改不过是空头打压多头的一个借口,过去4、5两月,多头凶猛,空头几无还手之力,空头看似退却,实际上在默默积聚实力,一有机会,就给你好看。这不6月份这几天就给你点颜色看看。6月港股走势会如何?老李不是神仙,也预测不出具体的走势,但是6月港股走势受如下几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影响:


1, 北京时间6月10日凌晨,MSCI会公布是否纳入A股的结果,目前市场预期是基本不会纳入,在老李看来,即使万一纳入,海外资金短期也不会进入A股,因为 A股目前估值太高,这个结果对A股的影响更多是在心理信心层面。如果纳入,A股会否大涨,从而港股跟涨?如果不纳入,A股是否下挫,港股跟跌?(比较悲观 的一种结局是港股跟跌不跟涨) 结果如何,明天见分晓。


2,6月17日,政改方案立法会表决,市场预期基本通不过,若通不过,复合预期,港股再跌的幅度有限,若通过,意外利好,港股会有反弹(可能是拐点,毕竟深港通、基金互认等利好在那里等着)。


3,美联储何时加息?美联储在今年3月曾表示, 加息将最早于6月到来。2015年非农数据表现靓丽,6月份会否加息呢?看美联储6月16-17日政策会议的结果。加息对相对封闭的A股市场影响不大,对港股市场影响较大。


4,A 股不确定的暴跌和调整A股从年初3000多点到现在站上5000点,一直没有很大的调整,6月份会否调整?这个不好说,但是巨幅的波动则可能性较大。今年 以来,港股和A股的联动走势是:A股涨,港股不一定涨,A股跌,港股往往跟跌,所以A股的下跌往往带动港股的下跌。


5,新非典(Mers)的影响如果新非典爆发?虽然目前看来新非典爆发的可能性不大,但如果真的传播开来。。。看看2003年的股价走势。衷心希望Mers现在能够被控制住!


综 上,虽然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但老李认为,6月中旬是择低建仓/增仓港股的良好时机,因为下跌空间有限,但反弹空间更大(下半年可能突破30000 点)。买入基本面良好、管理层诚实有能力、目前没有被高估的企业,千万不要买入没有基本面支撑、热炒概念,涨幅巨大(如已经涨了几倍的很多小票)的股票。


以上是老李根据自己的逻辑做出的判断,最终事实的发展可能符合这个逻辑,也可能完全向相反的逻辑发展,谁又能说得准呢!当你认为自己战无不胜可以操纵市场的时候,其实你已经离灭亡不远了。做为一个普通的投资者,要始终对市场怀有敬畏之心。谢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525

明星衣櫥的生存之路:靠中檔潮牌把收入做到30億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4/150071.html

黑馬說:創立三年,明星衣櫥年營收將達數十億元,即將完成D輪融資。它是怎麽做到的?

明星衣櫥創始人林清華,看準服裝產業消費升級的窗口期,通過多年的運營和積累,試圖以差異化路徑尋找新的商業機會。
 
文 | i黑馬 趙姝焱
編輯 | 王冀


 
\明星衣櫥創始人  林清華


在電商雲集的當下,服裝市場早已成為紅海中的紅海。從市場份額上看,天貓處於絕對壟斷地位,京東、當當、唯品會分列其後,再加上美麗說和蘑菇街一對雙生花……如此高度集中化的市場格局,其他平臺將如何從中謀求機會?

以下為明星衣櫥創始人林清華口述。
 
我從2011年開始創業,一開始把目標選在了當時很火的大數據業務。我發現,時尚流行服飾是可以通過大數據進行結構化解碼的。一套衣服搭得合理、好看,它的各個元素之間一定有關聯性,我們稱之為‘搭配關系’。明星衣櫥通過對潮流服裝的描述,提煉流行標簽,進而積累搭配關系。我們是‘時尚的搬運工’,既不創造搭配,也不創作時尚,只是通過技術手段解決搭配邏輯的問題。

明星衣櫥采取技術加人工的模式,每天從全球一萬多張街拍中挑選出各種風格的時尚精品搭配,比如日韓、歐美、本土等,進行分門別類。隨後,通過積累的搭配模型數據庫,對明星服飾進行解碼,從而在淘寶店鋪等電商平臺的海量更新商品中,尋找出最優匹配單品。

我們以一種“時尚DNA數據庫”的模式,實現流行時尚和大眾消費間有效對接,吸引了大量用戶。通過三年運營,明星衣櫥已經積累幾十億種搭配邏輯和4800萬用戶,日活躍用戶達400多萬,今年的毛收入將達到30億左右。

在擁有海量的數據和用戶後,我們面臨兩種選擇:做時尚搜索引擎,或自營電商平臺。
 

從導購網站到跨境電商

之前,我一度考慮過做一個時尚流量的分發入口。通過與各大網站的合作,當用戶在女性時尚類文章中看到某個關鍵詞時,即可通過明星衣櫥提供的搜索技術,直接導流到購買鏈接,借助與網站和電商分成來獲取利潤。

然而在2014年底融資時,我們最終放棄了這個方向,因為我覺得搜索是沒有前途的。在中國,搜索是封閉的。阿里占據著全網90%的數據,一旦某天阿里把我們屏蔽了,就拿不到數據了。2013年阿里對美麗說、蘑菇街的“全面封殺”,也為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鑒。

為了避免受制於人,我們開始著手建立自營電商平臺。我開始研究服裝制品的供應鏈流程和定價。我曾跑遍中國上百家制衣工廠,了解一件衣服的成本構成。現在我看到一件衣服就能告訴你價格。

接下來是品類定位問題,必須走差異化路徑。如果你賣的商品在淘寶天貓都有,還有什麽價值?只有是獨家的,用戶才會賞光。唯品會做尾貨,明星衣櫥決定只賣新品。當下的中國服裝市場,低價品、山寨貨和奢侈品都足夠多,中間層卻很少。於是,明星衣櫥把目標鎖定在東京、首爾、倫敦、紐約、米蘭等幾個時尚都市,尋求時尚精品,做全球流行品牌商品。

我們在全球招商,提供物流、運營、支付等全面服務,要求就是‘全球同步上新’和‘全球同價’。用戶對服裝電商的兩大需求,主要是新品款式和性價比。我們找到每個區域最優的跨境物流公司合作,組建跨境物流團隊,可以提供倉儲並實現快速通關。品牌招商時,通過談判,要求對方做到新款同步,並提供一個折扣價,將關稅物流等費用涵蓋其中,從而實現全球同價。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從中獲取15%-20%的傭金。
 

堅持走自己的路

2014年8月,明星衣櫥獲得5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目前即將完成D輪融資,估值已超5億美元。一切看似十分順利,但實際上我們曾面臨重大抉擇。

當時,在唯品會對我們做完盡調之後,另一家巨頭曾多次表達合作意願,而且投資意願十分堅決,甚至金額高出一倍。回憶起當時,其實非常糾結。這是一個非A即B的選擇題,沒有兩全之路。我當時整日思考,並和團隊開會討論。最終,還是選擇接受唯品會的投資,放棄了另一家。

我們最終還是希望做一個比較獨立的產品。如果選擇了另一家,我們就失去了獨立的商業模式,未來也無法上市。相比之下,唯品會的沖突相對小一點。創業還是要有理想的,不是賺點錢套現就可以了。我已近不惑,這將是我人生最後一次創業,希望能堅持到底。

達晨創投參與了我們的C輪融資。我對他們的專業性印象深刻。他們對商業模式很關註,當得知我們最終選擇從導購轉型電商時,他們的合夥人齊慎立即就表示很認可,決斷很快。而且他們的每個合夥人都很好溝通,心態很開放,與互聯網發展相匹配。達晨創投與其他國內基金很不一樣,雖然投資金額不大,仍然認真地做了很多盡調。

轉型電商階段,我們也有很多難點要攻克,畢竟是全新的架構,與我們當初的技術邏輯不一樣。我們正努力建構電商團隊,招商和運營方面也有壓力。隨著公司戰略轉型和業務擴張,我們的團隊也在不斷完善。運營團隊從幾個人擴充到現在一百多人,電商供應鏈業務還在繼續挖人。就像做拼圖遊戲,在各個環節找到最合適的人。

要想做好電商平臺,除了用戶和流量外,商品運營、供應鏈管理和技術後臺也十分關鍵。如何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實現用戶良好的產品體驗,對我們的轉型和差異化發展仍是考驗。好在我們已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正在迅速前進。
\公司簡介

明星衣櫥是一個時尚購物類移動應用,通過大數據幫助用戶以更便捷的方式買到明星同款服飾,並學會時尚搭配。2015年開始,明星衣櫥轉型自營電商平臺,主打全球流行品牌服飾,以“全球同步上新”和“全球同價”為特色。用戶在這款App上瀏覽時尚資訊和達人街拍,可點擊鏈接直接購買相關商品。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趙姝焱,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6月30日,華為發布了最新旗艦手機榮耀7。在國內同行們還在比拼誰能把手機賣得更便宜時,華為卻在高端手機市場用P7、Mate7、P8等一款款產品站穩了腳跟,也成為國內能以高端形象示人的手機品牌。

而華為下一步的目標卻不僅僅是國內,
在華為的全球版圖中,北美市場幾乎是一片空白,在如今的全球手機市場上,華為還能重複這樣的榮耀嗎?


文 | i黑馬 邸曉偉


 
根據華為提供的數據,2015年上半年,華為消費者業務中國區手機出貨量預計超過2500萬臺,同比增長將超過40%。而根據GfK數據,今年4月份華為手機以13.6%的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國內第一,同時ASP(平均零售單價)比去年增長近一倍。今年5月,華為手機全球銷量首次超過了千萬部。這樣的銷售成績之前只有蘋果和三星才能做到,而現在華為也做到了。

今年年初,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曾表示,2015年華為全球手機出貨量的目標為1億部,並將進一步夯實在高端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從上半年業績來看,我們是相當滿意的”,華為消費者業務中國區總裁朱平說:“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無論是與業界的最優相比,還是與我們的願景相比,我們在各個方面還存在著比較大的差距。”

實際上,在華為手機銷量高速增長的同時,國內手機市場卻出現了增速下滑,這也讓外界對於近年來一直高歌猛進的國內手機品牌的前景不免有幾分擔心。

在國內的手機品牌中,華為絕對算是一個另類,在別人都跟著運營商做定制機以追求出貨量的時候,華為已經下定決心大量削減機型聚焦精品;在別人都在千元以下的市場中拼誰賣得更便宜的時候,華為已經向被三星和蘋果壟斷的高端市場主動出擊了,它和中興一起,把持了中國手機市場出貨量的前兩名。

談到華為手機的發展策略,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坦言,他對消費者業務還是期望以利潤為主(應該是向蘋果看齊),而不是像某些國內品牌單純追求市場占有率。“我們對消費者業務的要求是要賺錢,不是以臺數為導向,而是以盈利為導向”,徐直軍說,“我們不期望它(消費者業務)走得太快,而是希望它走穩,能夠長期活下去才是偉大的勝利。”

實際上,華為現在的直接競爭對手,已非國內的眾多廠商,而是蘋果和三星。特別是三星,被外界視為是華為正在嘗試超越的目標。

面對何時能超越三星這一話題,華為消費者業務中國區CMO楊柘表示,華為並沒有設置何時超越三星的時間表,對於華為來說,超越競爭對手,只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最終手段與目的。

“華為手機最大的競爭優勢在哪里?”朱平認為,華為在產品研發上的投入一定是業界最大的。在過去十年,華為的研發投入高達1900億元左右,而且在整個生態產業布局上都有戰略投入。楊柘則表示,華為是長跑型選手,不去追求短期利益。

盡管過去一年,華為消費者業務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然而在華為的全球版圖中,北美市場幾乎是一片空白,其中就包括華為的智能手機業務。在電信設備市場,華為用十幾年時間,一個個超越了曾經的競爭對手。在如今的全球手機市場上,華為還能重複這樣的榮耀嗎?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邸曉偉,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周末接受了《三联生活周刊》的专访,一杯清茶半天海聊,感谢名记庄兄的如椽之笔,与大家分享股灾的生存之道。
【 封面故事 】
做一个智慧的中国股民——重建信心
牛市不能承受之重
牛还是不牛,历史不能告诉未来
一个股灾“幸运儿”的生存之道
潮水退去,谁在裸泳?
机构大佬的周末
 
一个股灾“幸运儿”的生存之道

“在股市上赚多少钱不重要,活得久才重要,在大家都疯狂的时候能不能保持一份清醒,这就是你救命的东西。”雪球网的投资大V释老毛说他在股市上能够长期生存凭借的就是价值投资的理性态度。

血腥的气息
6月中旬开始的“股灾”突然降临的时候,释老毛又一次有了“幸运”的感觉。

半 个月之前的5月29日,他刚刚在经常活动的雪球网上发布了一篇题为《河北扫房记——牛市应该做什么?》的帖子,讲自己卖掉了三全食品的股票,按照京津冀一 体化的战略思路,到价格较低的紧邻通州的河北地段买了一套别墅,其中细致分析了自己选择房子的各种理由。但在帖子最后,他写了一段当时看起来很怪异的文 字:“最后,给雪友一点忠告(不懂请抄写10遍,还不懂抄写100遍)熊市不买股,牛市白辛苦;牛市不买房,熊市泪汪汪。

他说当时编出来这句顺口溜的目的就是想给其他人一个提醒,说到这里的时候,他显然又有点激动,他觉得,假如当时更多的人能够认真思考这段话的意思,面对随后发生的股灾,可能就会从容许多。

作 为一名70后,释老毛坦陈70后可能是中国最幸运的一代人,出生之际,正赶上文革结束;80年代上小学,没赶上大书包、补课班;90年代上中学大学,没赶 上大学扩招泡沫;2000——2005年,就业、创业、安家置业,赶上入世后黄金十年,刚买完房就让他们这代人享受了资产泡沫的魅力;2005之后,手头 开始有积蓄的时候,又恰逢股市罕见的一轮波澜壮阔的牛市,帮助我们这代人实现财务自由。

在上一轮06-07年的大牛市中,他的投资意识被 当时开启的行情唤醒,在具备一定的财经知识的他看来,当时钱存在银行是负利率,而股票无疑有更高的回报。一路读到博士又到大学教书培养了他严谨的学术素 养,在入市的同时,他开始了广泛的阅读。他一看K线图、波浪理论这类技术分析的东西,觉得在科学上都属于伪科学,股市是布朗运动,怎么可能预测?在深入接 触了巴菲特、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经过半年多的研习,他才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价值投资理念。

在2007年上证指数6000点时,他成功的撤出了股市,正如他给出的理由一样,那次的成功逃顶明显是不可复制的“幸运”,他当时虽然觉得市场估值已经离谱,但真正让他做出决定的是他不经意的一个统计,他发现,在历次的党代表大会召开期间,股市都是下跌的。

但2015年这次成功避开“股灾”却显然没有了上一次那种侥幸的成分,这些年不断的学习和市场实践,他已经对股票市场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独立的投资系统。

释 老毛说从2011年开始,他一直就是坚定买入股票的多头,在股票账户上的资金也一直是净流入,把生活基本开支留出来之外,他把所有的家庭现金流都投进了股 市,让他坚定做多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他判断的参照就是银行股,在2007年高位的时候,银行的平均市盈率达到了60倍,而到了2011年底的时候,作为 中国最优秀银行代表的招商银行市盈率已经降低到了10倍,分红率达到4%,这在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些指标完全符合了他购入股票的安全边际,他虽然也没 想到买入后股价还在往下跌,但在他的价值投资体系中,如果价值在那摆着,股价越跌投资者是应该越高兴的。当时他在各种场合就一直在说,“这就是捡钱呀”, 并且中国的上市银行是不可能倒闭的,不存在清盘风险,于是他一路买入并持有,直到2013年6月“钱荒”把银行股砸出了个“黄金坑”。“对优质股票那是一 个百年难遇的极佳买点”,释老毛回忆说。他通过买入并持有招商银行、中国平安、贵州茅台等蓝筹股票度过了那几年漫漫长熊。但2014年上证指数突破3千点 确认牛市状态之后,他便停止了家庭增量资金向股市的净流入。

到了今年4、5月份,他出去吃饭、走路,旁边的人几乎都在谈论股票,甚至连菜 贩子、大学生、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也都纷纷杀进股市,市场上各种故事满天飞,他感觉那种狂躁的市场气氛已经越来越像2007年了。在大盘5000点时,刨去 银行股之外的市场平均市盈率已经达到了50倍的高位,单就中小板和创业板而论,创业板更是达到了将近150倍这种罕见的市梦率神话,成为不折不扣的“神创 板”。在他所了解的资本市场上,纳斯达克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最严重的时候都不如我们现在的泡沫大,他说:“纳斯达克是全世界顶尖科技股的摇篮,我们股 灾下跌了30%还比人家巅峰时的市盈率还高,股价还贵,人类历史上都没有见过这么疯狂的泡沫。”

而更让他不安的是市场上的配资杠杆,杠杆是专业人士和机构的工具,普通股民专业知识不足,用高杠杆只能增加爆仓的风险。虽然在底部区间,他也加了20%的杠杆,但他这种杠杆比例在市场上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A 股市场官方正式推出的融资融券杠杆一般为1:1,但场外配资目前行情下一般为1:3,正常情况一般都是1:5,5月份行情疯狂时甚至很多高达1:10,而 且配资客户的门槛非常低,10万甚至几万就可以参与配资了。也就是说, 只要你手里有10万的资金,找到一家配资网站,1个多小时就能完成从开户到交易的整个流程,然后参与股市的资金量就可以轻松达到50万(按1:4杠杆), 股票一个涨停板获得的收益就是5万左右,达到了10万本金下50%的收益率。真正可怕的是,这种配资的杠杆是有如复利式的增长。比如盈利五万之后,他配资 之后的股票市值不是简单的55万,而是(10+5)*15=75万。

这样的盈利预期带给市场的是更加疯狂的投机气氛,场外配资规模已经激增至万亿以上,如果算上伞形信托的话,这部分杠杆资金的规模已经超过了2万亿,一旦遇到下跌,高杠杆就会遇到被强行平仓的风险,更可能诱发市场的连锁反应。

管 理层也意识到了杠杆的可能危害,开始查民间配资查杠杆,导致了杠杆资金青睐的创业板开始下跌,5月29日,释老毛在卖出三全食品的时候将杠杆一并去掉,他 判断,大盘6月中开始的下跌虽然凶悍,也还是个正常的市场自发调整,但当管理层一夜出了三个“救市”政策之时,他把心理感受记录在网上:“一夜辗转反侧, 迷迷糊糊,进入股市这么多年从没有过这么不安的感觉……风中飘来血腥的气息。”他认为这样的做法不但不会恢复市场信心,还会让市场情绪出现恐慌性扩散,第 二天高开,他把所有中小市值的股票减持完毕,只留下一半估值合理的大蓝筹的仓位,他相信,这些股票他即便拿个几年也无所谓,最极端的情况,股市关门了,做 茅台、平安等这些中国最优质公司的非流通股东也不错,并且一定会有丰厚的回报。巴菲特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抓住公司,超越市场,买股票就是买公司,靠公司的 内生现金流收回成本,二级市场的股价波动无所谓。

经历六月股灾之后,释老毛一方面希望市场从疯狂中回归理性,另一方面他也不愿意看到新形 势下出现的牛市行情就这么一地鸡毛的草草收场,虽然说现在可以抱着手里的大蓝筹睡觉,但这个觉睡的显然也并不那么甘心。高杠杆、高估值的创业板成了这轮牛 市的Trouble Maker,政府救市不应该救泡沫,而应该稳定市场信心,必须切割创业板,平抑泡沫,决不能再姑息放任恶意炒作、市值管理这些“新庄股”文化。监管部门只 有推进注册制以平衡供需,推出创业板股指期货和个股期权以对冲风险,推出股东群体诉讼以严惩造假者和庄家,通过铁腕改革和制度完善,才会有一个健康、干净 的资本市场。

价值与风险
创业板投资有一种广受追捧的股票操作理论认为高成长,高风险,暴利总 是与风险并存,但释老毛自身的体会却是,对于一般的散户,必须明确价值为根本,尽量规避风险。而风险投资是风投机构(VC)干的事情,不是二级市场的思 路,VC是按大数法则布局的,散户没有那么高的风险承担能力,也没有那么高的行业布局能力。当释老毛5月29日卖出股票买房产的时候,一些评论说到:“等 到创业板上到1万点,就是你哭的时候。”这更加让他意识到了市场的疯狂,价值和风险在这样的情绪中被彻底的扭曲了。

释老毛认为,资本市场 不仅仅是“圈钱”地,也不是什么“财富重新分配”的机器。它应当是一亩肥沃的土壤,能够使全社会的财富共同增长,能够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能够帮助企业寻 找自身的合理价值,能够促进创新的发展。股市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价值发现”, “投资就是企业的一部分,买股票就是买企业,最后能够托你底保障你安全的是这个股票的分红,股价波动赚钱,赚到了是幸运,但你必须要确定的是这个公司在成 长。公司在成长,利润在增加,最终会把股价一点点推上去,当然这可能是个很长的过程。”

释老毛觉得自己遵循的这是一个最朴素的价值投资概 念,但中国股市上众多的参与者,在说起巴菲特的时候都充满了崇敬,对于巴菲特所倡导的价值投资至少也都有所耳闻,结果一旦进入市场,人性当中的贪婪便完全 左右了人们的思维,不用说价值投资,就连最基本的“股市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警示也都像烟盒上的“吸烟有害健康”一样,被彻底抛到了意识不到的角落。股票 市场上的多空对垒一直是一种客观存在,上涨看多,下跌看空,都是市场上反复流行的主流评论,特别是在如今每个人都能自由轻易的释放声音的时代,各种言论都 可能被无限放大,选择性信息接受就像一种流行病,在特定的人群中蔓延发酵,群羊效应激发出的是群体性失聪,留给群体的仅仅是相信或不相信,跟随或不跟随, 在各种裹挟中,思考和独立判断变得越发稀缺。当投资者失去了企业价值这个锚,多空之间似乎已经演变成了一场零和游戏,购入的股票都变成了买入的赌博筹码。

释 老毛认为创业板泡沫诱发的进入其中的高杠杆资金是这次股灾的始作俑者,而牛市刚开始一些舆论鼓噪出的所谓“国家牛市”也让很多人误以为赚钱的效应有了国家 的背书,即便财政部领导做了风险自负的提醒也被市场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于是,“一群啥也不懂的大妈、大学生蜂拥入市,用高利贷高杠杆,以敢死队的精神把一 个流动性欠缺的‘神小创板块’炒到150倍市盈率,制造了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的超级泡沫。”创业板150多倍市盈率在释老毛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他对照 创业板和美国市场的两只同类型股票——暴风科技和迅雷,两个公司业务相当,但美国市场上迅雷的市值只有暴风的十分之一,这个概念换一个说法就是,现在5万 一平米的房子我50万一平米卖给你,而股民在羊群效应下,都想着100万一平米卖给下家,成了绝对的博傻游戏。

一段时间,他按照自己价值 投资的理念曾经多次的提示创业板已经存在的风险,更试图将自己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去思考,其中一个帖子很直白写到:“西格尔做过实验,通过百年跨度的追踪, 实证证明了股票是长期回报最高的资产,还证明了低市盈率股票回报高于高市盈率股票,他选了IBM和新泽西标准石油两个企业,一个朝阳企业,一个夕阳企业, 通过几十年的统计得出结论,低价买入这些传统能源行业,通过分红和股价上涨积累得到回报,比那些高价买入所谓成长股,长期收益率要高很多。”

但 他的提醒得到的往往都是奚落,被指责为羡慕、妒忌、恨,人家的理由是: “我们买了马上就翻翻了,你们在那大谈投资理念,你们才挣30%、50%,你们还拿本金去炒,我直接拿杠杆,几天就翻倍了,过几年就成亿万富翁了,你们就 别丢人了。”“宁在神小创里哭,也不在大蓝筹里笑”,甚至有机构放言“宁死也要死在创业板里”,但释老毛坚信“世界上赚钱哪有那么容易的事,这不是做梦 嘛,凡是一夜暴富的都是让你倾家荡产的事。”结果,这些赌客在股灾中果真都“死在创业板”里了。

他觉得自己提示风险被误解为“风险是你们 唱空唱来的”,这简直就是不可理喻的逻辑,这是一种花剌子模信使效应,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种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 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花剌子模的君王以为这样就能天下太平,结果君王听到的都是好消息,但都是些毫无用处的假消息,直到亡国。7月第一周 的下跌之后,释老毛就在网上不停提醒那些拥有众多粉丝的鼓吹创业板的大V们:“老 毛我含泪苦劝你们,激发天良,已经是这个时候了,不能再消费粉丝了,他们都是社会弱势群体,是无辜的群众,本来就不应该进入股市。上有老,下有小,他们的 血汗钱本应用来入学、看病和养老,而不是毁灭在股市这个万人坑里!你们从大格局到正能量,药不停,吹出一串串明明不可能实现的美丽泡泡,让他们错失了多少 逃生的良机,现在很多人已经倾家荡产,再不负责任的忽悠下去就要家破人亡了!

在股市上活着
“大家都恐惧都抛的时候你能看到机会,敢于重仓压进去,这就是机会,大家都疯狂的买,你要看到风险,就要慢慢把钱撤出来。”释老毛说,这种理性说起来很简单,但落实起来就很难。

这 种理性也就是投资界都说的鸡尾酒效应,鸡尾酒会上大家都在问股票那就是牛市,你也就该卖了,没有人谈论股票的时候,你也就该买了。在中国演绎出的版本就是 证券交易大厅门口的存自行车老太太的赚钱模式,大家都来炒股的时候她靠本行存车挣钱,大家都不来的时候,她就把挣来的钱买了股票。投资是一种大道至简,但 能够去执行的投资者确实凤毛麟角。其中的悖论可能是,我们自己正在做着一些不理性的事情的时候,其实往往是无法判断自己是不是理性的。

这 些年来,释老毛每年阅读的财经类图书都在50本以上,还有大量的财报和研报。他认为投资者主要的工作应该是阅读,大量阅读的好处就是你会发现,市场各种现 象都是历史的重演。因为,大部分人的人性弱点是无法克服的。而股市很残酷的一点是逆人性、反人性的,大家丢弃时你要疯狂的去抢,大家都疯的时候你要感到恐 惧,要忍受别人的嘲弄,你看着别人大把挣钱你要抑制住自己的贪念。一赚二平七亏,这是股票市场的铁律,也是由股市这种逆人性的特点决定的。

“人性的贪婪你怎么去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释老毛甚至说过“散户只能被消灭,不能被教育。散户被消灭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华尔街在二、三十年代也是散户市场,散户市的表现就是市场的主流资金是散户,构成了法国社会学家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在这种市场里机构的行为也是高度散户化的,表现为追涨杀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绝对的稀缺资源,羊群效应很容易出现。”

说起来他在股市能够生存并且盈利的经验,他说:“很简单,炒股你没有商业经验、看不懂财报,这些都无所谓,你只要足够理性,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别人都恐惧的时候你要淡定,别人都癫狂的时候你要清醒,这个不成熟的股市给你的回报率是相当高的。决定投资者赚钱的有三个因素,70%是心态,20%是资金管理,10%才是投资策略。

释 老毛认为,在股市上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是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投资系统并绝对严格的执行,否则就算押中一两只大牛股赚了钱,最终几轮牛熊交替 下来也迟早得被市场消灭。很多股民根本分不清投资和赌博,以为抓住只大牛股就是投资,跟风别人追大牛股就是投资,这其实都是赌博,因为这种投资成功是不可 持续的,也是不可复制的。从概率上讲,任何时期市场风格轮换都会跑出一些牛股,牛股总会把它的投资者和鼓吹者塑造为这个时段的股神,例如今年的创业板牛气 冲天,抓住牛股的投资者都以为股神附体了。但巴菲特的成功不在于他能抓住大牛股,而在于他的价值投资系统能保证他能够几十年持续稳定的赚钱,这才是真股 神!巴菲特在1984年哥伦比亚大学演讲《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们》论述过这个道理,价值投资系统保证了从格雷厄姆到巴菲特等一大批投资人几十 年来持续跑赢市场。巴菲特年化回报才29%,伯克希尔年化回报不过22%,最后却成了首富。

(文中涉及的意见观点仅仅是采访对象的一家之言,不能作为判断市场的依据,更不能作为投资建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591

中科招商瘋狂舉牌“獵食” PE市場自造生存土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62220.html

中科招商瘋狂舉牌“獵食” PE市場自造生存土壤

一財網 黃思瑜 2015-07-29 22:48:00

在PE機構覬覦二級市場的同時,資本市場也在預見中靜待其下一步的投資路徑浮出水面。

A股市場的深度調整,為各路資本提供了抄底舉牌的良機,其中國內PE巨頭中科招商瘋狂舉牌12家上市公司震驚資本市場,被認為是PE界的一大風向標,將為更多PE機構開拓思路、提供路徑。

在業內看來,近年來部分國內PE機構沈澱有大量投資項目,面臨資金難以流通的桎梏,在IPO等等路徑受限的情況下,通過在二級市場大肆舉牌,可憑借自身來打通資本運作的道路;此外,二級市場的大幅下挫,恰為較好的進入時機,“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兩相宜”。

在PE機構覬覦二級市場的同時,資本市場也在預見中靜待其下一步的投資路徑浮出水面。

中科招商瘋狂舉牌路徑

大盤的深度調整令一些“肉食動物”異常興奮,中科招商投資管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科招商”)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便通過舉牌“獵食”12家上市公司,一舉震驚資本市場。

7月28日,中科招商舉牌的上市公司陣營再添新丁。該公司通過增持設計股份0.32%的股份,持股比例累計達5.01%超過舉牌線。這是繼天晟新材、祥龍電業、大連聖亞等11家被舉牌上市公司之後的第12個獵食對象。

這12家上市公司在市值和業績上存有著相似點。截至7月29日,除設計科技市值為77.37億元、朗科科技為47.87億元外,其余10家上市公司平均市值在30億元左右;中報業績預告也均顯得不盡人意,除天晟新材預計凈利潤同比增101.06%-129.78%,已有業績預告的8家公司中,其余7家凈利潤多為同比下滑或虧損狀態。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這些公司市值比較小,未來可以向上市公司註入資產,這應該對中科招商後續整合項目有幫助,且目前這些上市公司的股價較前期大打折扣,有一定投資價值。中科招商董事長單祥雙近期向媒體表態時也承認,這些上市公司的產業可做空間大,結構調整空間大,並購重組空間大。

但中科招商的連環出擊方向並不集中,其所投資的行業較為分散。除北礦磁材、海聯訊、朗科科技均屬計算機外,其余股票分別屬於休閑服務、有色金屬、醫藥生物、機械設備、房地產、電氣設備、橡膠和塑料制品等行業。

深圳市世紀恒豐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投資總監宋曦認為,這可能是舉牌的上市公司與中科招商手上有的存量資產有一定關聯,但可以肯定的是,中科招商看好這些行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科招商目前在新興產業技術如信息產業、新材料、新能源、文化傳媒和教育產業等,都有雄厚的產業基礎”。單祥雙稱,此次布局具有重要的戰略目的,將通過資本市場參控一批上市公司,把中科招商的資本和產業優勢與上市公司的平臺優勢相結合。

在單祥雙的計劃中,將重塑這些被舉牌的上市公司,構建“中科招商+上市公司+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新市場”的版圖,未來未來五年,中科招商將會參控股的上市公司30-50家,圍繞著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資本市場進行布局。

PE巨頭介入上市公司的案例在資本市場上並不陌生。同為新三板掛牌公司的北京同創九鼎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九鼎投資”)於今年5月中旬公告稱,以41.50億元拍得江西中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江集團”)100%的股權,並擬將持有的部分資產註入中江集團控股的上市公司中江地產。此為新三板公司吞下A股上市公司的首個案例。

PE機構投資二級市場或將掀起風潮

在國內資本市場的歷史中,“PE+上市公司”的首次組合出現在2011年,此後該模式逐漸被人所熟知。多方業內人士認為,受IPO退出路徑遭到限制、國家政策支持兼並重組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中科招商打通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的此舉,將為更多的PE機構開拓思路,提供路徑。

“以前國內PE機構退出投資項目會發生很多困難,如IPO經常受到二級市場影響而暫停,而PE機構在前些年沈澱了大量的投資項目,如果資金難以流通,可能會是毀滅性的打擊。”一位資產管理公司的高管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宋曦也表示,PE巨頭頻繁舉牌上市公司,跟IPO暫停有一定的關系,同時即將推出的註冊制也將帶來一定的影響,殼資源的稀缺性將會打折扣,投資價值呈現分化狀態。

據了解,中國私募股權投資興起至今,IPO一直是最重要的退出渠道,這主要在於其高回報的特征。但是IPO的暫停與啟動多受A股市場行情影響。於2014年1月重啟的IPO因近期大跌行情影響,在今年7月4日又宣告暫停,成為A股歷史上的第9次IPO暫停。

“現在PE記過視角開闊很多,通過模式創新將一、二級市場通路打開,這樣可憑借自身來鋪墊、打通資本運作的道路,資產的流動性加強。”上述資管公司高管認為,這不僅是PE市場的創新,也為二級市場帶來活力,這是目前二級市場所需要的“活水”。

中科招商的連環舉牌模式被業內一致看好,認為未來將會有更多的PE機構效仿這種模式。而活躍於一級市場的PE巨頭在轉型路徑上有何差異?上述資產管理公司的高管表示,根據國內PE機構的分工,在投資的領域有所差異,他們一般都在熟知的領域進行運作,以中科招商來看,其所舉牌的行業可能與其手中沈澱的項目存有一定的關聯性,這樣可以使得存量資金得到盤活。

宋曦同時稱,PE機構舉牌上市公司可能存在戰略投資和財務投資相混合的情況,如果控股上市公司可能就是戰略投資,但這需要看後續雙方的合作情況以及上市公司的價值。

目前以中科招商為代表的PE舉牌,已讓市場有了一致的預見:估計幾個月之後,部分被舉牌的上市公司可能將在資本運作上有所動作,戰略投資的路徑將會浮出水面。

編輯:許雲峰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5120

移動互聯網的生存之道:連縱合橫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0928/152179.shtml

 

6298564275781063792

 面對移動互聯網的大“機會”,BAT等互聯網巨頭都亂了方寸,PC時代的“土豪”、中小型“投機者”也亂了方寸,巨頭想要的是更遙遠的未來中不掉隊,而中小創業者們則想的是如何持續做“投機者”。

入口不再,分割混戰

  移動互聯網總的來看是不存在“入口”之說的,操作系統方面,美國市場研究公司Kantar公布的數據顯示,蘋果的IOS系統在國內占有24.4%的市場份額,Android為74%。在這剩余的74%的市場份額中,小米、三星、華為則占據10%——15%的比例,其他的vivo、oppo、聯想等則占據剩余的份額,而這剩余的市場份額都是不超過10%的,僅僅擁有百分之十幾的的市場份額,如何能夠被稱作是入口呢?華為、小米依托自身的操作系統,也沒有在移動端占有強勢的支配地位,米聊、小米生活等,都可以算做是“失敗品”。

 我們以PC端的入口為標準,百度之所以被稱為PC端的入口,市場份額方面最高占8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最低的時候也在60%左右。很明顯手機操作系統被諸多手機廠商給分割了,沒有一家獨大的可能性,一者是霸道的蘋果,一者是Android上的二次開發,哪里輪得到其他手機廠商來饗食呢。

 再來看內容方面,手機搜索,目前市場上的手機搜索以手機百度、神馬搜索、搜狗搜索三家為主,早一批的易查、儒豹、宜搜等垃圾手機搜索引擎算是徹底“歇菜”了,手機搜索固然擁有強大的用戶需求,但如電商、旅遊、新聞閱讀、手機音樂、手機視頻等主流需求則被眾多APP進行分流。手機搜索不僅是被分流,某些優秀的APP內容是手機搜索無法搜索到的,也就是說手機搜索所擁有的內容庫還是PC端的,做不到對所有APP進行搜索的手機搜索價值並沒有PC端大,用戶真的想要某個需求的時候,可能直接就下載APP,而非使用手機搜索。手機搜索再也不是PC端的搜索了,算不得入口。

 再看APP,移動互聯網產品的主要形態是獨立的APP,既然手機搜索引擎無法將所有的APP進行內容索引,那麽對APP進行流量分發的應用中心呢,他們可以算是入口嗎?實際上占據74%市場的安卓系應用市場也並不少,以百度手機助手、應用寶、豌豆莢、360手機助手等老牌的應用分發中心為主,而新的競爭者來自手機廠商自身開發的應用分發中心,如小米應用市場、vivo應用市場、華為應用市場等(更多內容見《安卓手機軟硬件互搏,應用分發市場徹底“鬧掰”》)。

 不存在任何一個應用分發中心占據市場超過50%的現象,而APP僅僅能對APP進行索引,APP里的內容部分依然無法被索引到,豌豆莢、應用寶等推出的應用內搜索功能需要直接和其他眾多的APP進行合作,但如今音頻、視頻類產品紛紛重視版權歸屬,在“山頭”明顯的情況下,他們是不可能給應用寶、豌豆莢使用的。空殼子的應用分發中心也算不得入口。

 操作系統、手機搜索、應用分發中心都不算,那麽當前移動互聯網用戶量最為廣泛的微信、手機QQ算不算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呢?騰訊公布的Q2季度財報顯示,QQ智能終端月活躍賬戶達到6.27億,微信和WeChat的合並月活躍賬戶數達到6.00億。從用戶量來看,幾近於移動互聯網用戶量的80%以上,用戶量是足夠了,不過比如知識類的內容百度知道、知乎、在線旅遊、手機視頻等,都不從微信、手機QQ流入,既然不是流入,何談入口之說?就算是走的流量,那也是運營商的歸屬,和微信、手機QQ無關。

 沒有搜索引擎這樣的產品作為大入口,移動互聯網就完全處於“諸侯”們分割混戰的局面,比如百度手機助手“驅逐”豌豆莢,微信屏蔽網易雲音樂等,母公司下的競爭讓各個產品之間毫無基本規則這一概念,首要的要素是,是否會和公司戰略、其他產品線系競爭關系。

連縱合橫,皆為利益

 操作系統、手機搜索、應用分發中心、移動社交工具,這幾個大的通道下既然無法取得支配地位,那麽在內里上,比如內容方面,有沒有可能放棄公司之間的成見,彼此達成戰略合作呢?既然PC端無法連成一串兒,移動端是否有可能連成一條成熟的產品線呢?這是移動互聯網時期新的生存之道,即在同公司、同利益的情況下,進行連縱合橫,彼此“抱團”,將利益最大化。

 這里面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同公司的,PC端的信息量足夠可視化,且用戶完全可以使用獨立的網站來滿足自己的需求,經常有一家公司,多個產品線分離的情況。比如百度,百度糯米、百度錢包、百度地圖、手機百度、百度手機助手可以結合成同一條線,百度手機助手給手機百度提供下載,用戶在手機百度里直接進入到百度糯米的主頁,百度糯米結合百度地圖的定位功能讓,用戶再在百度糯米上購買相關服務,最後再使用百度錢包支付,這里面都是可以打通的。騰訊旗下的如應用寶、微信、大眾點評、QQ音樂等,也都可以連成類似的主線。

 另一種是不同公司之間,但利益不直接發生沖突的,比如網易新聞接入趕集網的內容,在本地生活上讓內容更深入,百度地圖接入Uber,讓用戶可以直接在百度地圖上打車,58到家接入垂直的到家服務商。被BAT等巨頭構築的“護城墻”隔離後,垂直領域的移動互聯網產品開始尋求更多的戰略合作夥伴,以求在內容、流量、收益等方面達成更深的“聯合體”,這樣做的好處是,擴大自身的“信息孤島”,讓更多的合作夥伴來達到共同獲益的結合。

各個獨立的APP都將流量切割,且又沒有大的入口來引流,彼此達成合作關系,在保證共同利益的前提下進行合作,成為了大中型移動互聯網產品新的生存之道,流量+流量才能保證彼此更好的前行,在每個可能的領域內都至少存在三五家甚至上百家的競爭對手,沒有外來力量的幫助,如何能夠脫穎而出呢。

攜手,才有未來。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郭靜,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