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4日發布的5月份宏觀經濟數據顯示,工業、消費、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增速略有放緩。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雖然反映需求的指標,比如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綜合生產指標、效益指標、結構指標、民生指標來看,當前我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在持續。
工業消費增速放緩
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8%,增速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月加快0.3個百分點。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增速與1-4月份持平。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高頻數據來看,5月生產端表現平穩,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增速、高爐開工利用率和焦化企業開工利用率都有所改善。
雖然工業增加值增速略有放緩,但市場預期持續向好。從先行指標來看,5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4.6%,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升至年內高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1.9%,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月上升0.7個百分點,為2017年10月以來最高點。
劉哲認為,工業增加值受到中遊裝備制造行業的拖累,同比增速略有下滑。究其原因,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傳統高耗能企業向低能耗、低汙染、高技術等新經濟轉型,發電耗煤量、開工率等作為跟蹤短期工業生產的領先性有所減弱。
從結構來看,5月新經濟產業增速依然較快,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速仍保持兩位數,增長內生動力強勁。
數據顯示,5月份,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2.3%和9.4%,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5.5和2.6個百分點。
在工業增速放緩的同時,服務業較快發展。5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8.1%,增速比上月加快0.1個百分點。
消費增速也出現了回落。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359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比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1-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5%,增速比1-4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
值得註意的是,消費需求升級明顯,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長較快,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化妝品類、石油及制品類商品零售同比分別增長12.2%、10.3%和14.0%。
關於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比4月份回落較多的原因,毛盛勇表示,第一個原因是假日的移動效應。去年3天端午節的假期是在5月份,今年的端午假期是在6月份;第二個原因是延期消費的效應。最近國務院公布了7月1日開始起對汽車還有部分日用品降低關稅,很多消費者會減少當期消費。
劉哲表示,受到汽車關稅下調等因素的影響,5月汽車銷量增速有所下滑,社零增速回落。網上零售額仍保持30%以上的增速,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不斷提升。預計在6月網上購物節的帶動效應下,消費將有所改善。
制造業投資增速較快
數據顯示,1-5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16043億元,同比增長6.1%,增速比1-4月份回落0.9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134399億元,增長8.1%,比1-4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 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5.2%;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5%,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5.2%,比1-4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增長7.7%,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9.4%。
劉哲表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主要受到基建投資增速下滑的拖累。制造業投資延續企穩回升態勢,增速較4月提高0.4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增速基本與上月持平,預計短期基建投資不會重回擴張,但制造業投資,尤其是半導體、5G、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業投資增速有望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繼續呈現結構分化。
而制造業投資增速加快,連續兩個月出現了回升的好勢頭。毛盛勇分析,今年以來內需和外需增勢良好,拉動了制造業投資的增長。今年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簡政、減稅、降費,效益反映在工業企業里面,綜合成本有所下降。
毛盛勇表示,盡管制造業投資增速在回升,但是水平還是比較低,只有5.2%。特別是制造業中,多數都是中小企業,還有很多的民營企業。下一步要更好地理順體制機制,更好地優化市場環境,特別是要把黨中央、國務院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這樣才能更好地鞏固制造業投資企穩回升勢頭。
在房地產投資方面,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1420億元,同比增長10.2%。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5640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9%。全國商品房銷售額48778億元,同比增長11.8%。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全國來看,房地產整體投資熱度已呈現降溫態勢。無論從開發投資還是拿地來看,房企似乎已經變得更為理性。
張波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市場熱度來看,持續調控的嚴壓之下,結合因城施策、分類調控政策作用,市場的平穩也在意料之中,從1-5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來看,同比增長2.9%,全國很難出現銷量的大幅漲跌,但依然關註一些區域防止被熱炒,例如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海南被全島限購後轉移的投機需求。
自6月12新補貼政策正式實施以來,新能源汽車增速有所放緩。隨著補貼政策的進一步退坡,車企將如何面臨挑戰?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6萬輛和8.4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31.7%和42.9%,銷量環比下降17.5%。而今年前6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1.3萬輛和41.2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94.9%和111.5%。相比於前幾個月的增速,新能源汽車6月增速明顯放緩。
今年2月份,財政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發展改革委四部委聯合發布了《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下稱“新政”),6月12日之前為過渡期,從6月12日開始,新政按照新的標準進行補貼。續航里程長的新能源車型將享受到更高的補貼,而150公里以下的新能源汽車將取消補貼,續航里程在150~300公里之間的車型補貼分別下調20%~50%不等,續航里程在300公里以上的車型,補貼上調2%~4%不等。新政還對能量密度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今年的補貼過渡期,補貼政策影響因素非常清晰:里程、能量、密度、能耗優化等等。”北汽新能源副總經理李一秀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2017年北汽新能源能夠在純電動領域實現全球銷量第一,很大一部分的因素就是徹底擺脫對地補的依賴。
目前,整個市場受補貼新政的影響也較為明顯,一些新能源車企已經開始推出更高續航里程的車型,而一些低巡航里程的車型逐漸被市場淘汰,比如比亞迪E6和北汽EU系列車型續航里程已達400km以上。
而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開始實施後,由於續航里程在300公里以下的車型補貼有所下降,其售價相應變高,一些車型銷量因而變少,廠家為了調整也停產了部分車型。以6月份純電動車的銷量為例,全國乘用車聯席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北汽EX系列以5708輛接棒北汽EC系列排在純電動車市場第一,而續航里程較短的EC系列因為補貼新政影響,6月銷量只有3輛,較上月1.26萬臺的銷量是斷崖式下跌。
“2018年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補貼速降以每年大概1/3遞減,影響非常大,需要企業有大量的智慧來應對後補貼時代的到來。”李一秀對記者表示,北汽新能源將啟動大戰術,五個月內將連推4款新車。。
此前,為了應對補貼退坡,北汽新能源還啟動了車電價值分離的換電模式,這種商業模式降低了購車成本,但投入較高,未來仍然面臨盈利問題。在北汽新能源總經理鄭剛看來,換電模式是一個需要規模效應的模式,所以在業務上實現的是共享戰略,“到目前為止已經有5家企業來跟我們談換電業務的技術合作或者轉讓問題。”鄭剛對記者表示。
盡管補貼政策在不斷退坡,但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師建華在2018產業創新和新能源汽車峰會上表示:“新能源汽車正以理性平穩的狀態發展,今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有望超過100萬輛。”師建華預計,2025年新能源汽車全球銷量將會突破1800萬輛,中國的新能源汽車銷量會突破470萬輛,占市場整體比重的15%。
就新能源乘用車上半年的表現來看,比亞迪、北汽新能源、上汽新能源的乘用車銷量較高,其中比亞迪達7.1萬輛,北汽新能源達5.4萬輛,上汽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4.4萬輛。北汽新能源在純電動車領域排名第一,比亞迪則在插電混合動力領域排名第一。不過,各家車企今年的銷量目標也較高,比亞迪2018年銷量目標定在了20萬輛,北汽新能源定在了15萬輛。值得註意的是,去年北汽新能源銷量首次超過10萬輛,增長了一倍。
李一秀表示,對於新能源車來說,最重要的是政策導向和客戶的權重導向。“一般新能源汽車銷量會集中在下半年和四季度,這是一個行業特點。”
在師建華看來,未來三到五年,新能源汽車產業競爭將極其激烈。“我們沒有那麽大的市場,我們的企業有些會退出,有些會成長,這種競爭將是前所未有的。”
隨著合資車企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自主車企的競爭環境也越來越激烈。“2017年合資企業汽車銷量達1400萬輛,但新能源車銷量幾乎為零,這將倒逼合資廠商加快推進新能源車的步伐。2020年合資廠商總銷量按照1500萬輛估算,其新增的新能源車銷量至少60萬輛。而自主企業只需要在2017年基礎上再增加70萬輛即可,按照2017年自主新能源車的銷量測算,達到年均30%以上的增長速度便能達成目標。”廣州威爾森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新能源高級咨詢顧問田偉東表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領域有先發優勢,未來需要在高端產品方面進行突破。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2018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日前發布。根據榜單顯示,我國共7家險企入榜,包括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國泰人壽、太平保險、泰康保險。
值得註意的是,去年排名第497的新華保險,今年則跌出榜單。但根據近期新華保險發布2018年中期業績預增公告顯示,預計今年半年度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和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均將增加80%左右。
新華保險轉型效果顯現
對於中期業績預增原因,新華保險表示,主要是受傳統險準備金折現率假設變更的影響。
從2016年起新華保險開啟轉型之路。根據其2017年業績報告顯示,新華保險2017年營業收入1441.32億元,同比下降1.4%;保險業務收入1092.94億元,同比下降2.29%;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凈利為53.83億元,同比增長8.9%;市場份額由2016年的5.2%降至4.2%,保費收入呈現負增長態勢。
新華保險董事長萬峰此前表示,由於公司從2016年開始不下達躉交(一次性付清所有保費)任務,躉交保費遠少於預期,2017年保費收入存在負增長缺口。
根據2017年報顯示,公司進一步壓縮躉交業務,全年躉交保費同比減少約200億元,基本甩掉了躉交包袱。大力發展期交業務,全年實現首年期交保費278億元,同比增長17%;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183億元,同比增長30%;續期保費775億元,同比增長19%。在躉交業務大幅壓縮的情況下,總保費基本持平,續期拉動的保費增長模式初步形成。
在保費結構方面,相較於2016年,2017年續期保費占總保費的比例由58%升至71%,首年期交占新單的比例由50%提升至87%;年期結構方面,十年期及以上期交業務占首年期交的比例由60%提升至66%。
經過兩年轉型,自2018年起新華保險已邁入以續期拉動為主要特征的發展期。根據新華保險發布的未經審計的半年保費收入來看,上半年轉型效果進一步顯現,與去年同期相比,由負增長轉為正增長。同時,原保費收入678.7億元,同比增長10.8%。
四大險企保費增速放緩
近期,四大A股上市險企已陸續發布2018年上半年保費收入業績。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四大A股上市險企共實現原保費收入10271.8億元,同比增長12.7%。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速下降8.6個百分點。
截至6月30日,中國人壽、新華保險、中國平安、中國太保的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3602億元、678.7億元、4079.9億元、1911.2億元。從保費收入規模來看,中國平安領跑。
在壽險業務方面,上半年中國人壽、新華保險、平安人壽、中國太保壽險的原保險保費收入情況分別為3602億元、678.7億元、2745.25億元、1300.23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1%、10.8%、21.2%、17.6%。
萬聯證券認為,預計上市險企整體將在二季度以及下半年有一定程度的業績改善。隨著各大保險公司加大市場投入和保障型業務銷售力度,行業規模有望上行,保費增速改善疊加結構優化,上市險企的新業務價值將明顯改善。
根據第一財經記者梳理銀保監會網站披露信息,已有10余家保險公司增資獲批,保險業迎來增資潮。例如,太平再保險(中國)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15億元、中國人壽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188億元人民幣、長江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30億元、泰康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註冊資本變更為40億元等。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新華保險外,今年上半年中國平安、中國人壽、中國太保的原保費增速均有所回落。與此同時,一些中小險企的新增保費也都出現下滑的現象。
“部分公司的增資與轉型中面臨的壓力有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第一財經表示,一些壽險公司在轉型過程中,現金流入減少,但滿期給付、退保等帶來的現金流出壓力大,造成一定的流動性風險,並帶來償付能力的下降。同時,一些中小財險公司出現承保虧損甚至凈利潤虧損,為了維持業務的發展,也需要補充資本金。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整體維持了較快增長,新增利潤主要來源於鋼鐵、石油開采等上遊行業,部分中下遊行業利潤增速緩慢甚至出現負增長,利潤結構分化的問題不容忽視。
國家統計局7月27日發布的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7.2%,增速比1-5月份加快0.7個百分點。其中,6月份利潤增長20%,增速比5月份回落1.1個百分點。
上半年,工業企業效益總體改善,盈利能力明顯增強。今年1-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51%,同比提高0.41個百分點。產成品存貨周轉加快,6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成品存貨周轉天數為16.4天,同比減少0.1天。
在盈利增強的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成本和杠桿率繼續下降。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和費用為92.57元,同比下降0.4元;其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42元,同比下降0.37元。
去杠桿方面,6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6%,同比降低0.4個百分點。其中,國有控股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9.6%,同比降低1.2個百分點,國有企業去杠桿成效更為明顯。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撰文分析,價格上漲是助推6月份利潤保持快速增長的主要原因。盡管6月份工業生產增速比5月份有所回落,但價格上漲對利潤增長形成明顯支撐。
6月份,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上漲4.7%,漲幅比5月份擴大0.6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5.1%,漲幅比5月份擴大0.8個百分點。據測算,6月份價格變動對利潤增長的拉動比5月份多0.3個百分點。
何平認為,上半年新增利潤主要來源於鋼鐵、建材和石油開采等行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利潤增長3.1倍;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1倍;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增長44.1%;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29.4%;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27.4%。這五個行業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貢獻率為67%。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整體維持了較快增長,總體向好,但結構分化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從各行業的利潤增速來看,上遊行業,如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等利潤增速較快,平均增速在40%以上,而中下遊行業,如電氣設備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等增速低於3%,甚至部分細分行業還存在負增長。
劉哲分析,導致利潤結構失衡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市場供需關系、競爭格局等,其中最顯著的是,在去產能背景下,原材料價格出現上漲,增厚了上遊企業利潤,但價格向下遊企業傳導並不順暢,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下遊企業利潤的擠出效應。
海通宏觀姜超團隊發布的一份研報顯示,利潤改善主要由上遊原材料類行業貢獻,但卻是去產能的主要行業,其產能擴張受到政策約束;中下遊行業利潤改善幅度有限,卻又面臨需求放緩、原材料成本高企的雙重約束,產能擴張意願不足,這使得設備投資周期遲遲沒有啟動。因而盈利改善向投資回升的傳導並不順暢,下半年制造業投資或依然偏慢。
關於接下來工業利潤走勢,上述研報分析,社融、名義GDP增速的下行,地產投資下滑、工業價格漲幅趨緩,都將帶動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下行。未來地產投資增速面臨下行壓力,而去產能接近尾聲,意味著下半年工業品價格漲幅將趨於回落。量價兩方面支撐雙雙轉弱,工業利潤面臨下行壓力。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世界貿易組織9日發布最新一期全球貿易景氣指數,預計今年三季度全球貿易增速將繼續放緩。
報告顯示,三季度全球貿易景氣指數為100.3,相較於二季度的101.8繼續下滑,逼近指數榮枯線。這意味著全球貿易增速在數月內將進一步放緩。
每季度更新的全球貿易景氣指數的榮枯線數值為100,意味著貿易增長符合中期趨勢預期。指數大於100顯示該季度貿易增長高於預期水平,反之則顯示貿易增長低於這一水平。
最新公布的全球貿易景氣指數顯示,出口訂單指數繼續此前兩個季度以來的下滑趨勢,而汽車生產和銷售指數與上季度持平,但兩者均低於榮枯線水平。世貿組織分析,這主要受到貿易沖突升級影響。
此外,航空貨物運輸、集裝箱吞吐量以及電子元器件指數均較上季度有所下滑,增長動能不足,但仍維持在榮枯線之上。同時,農業原材料指數有所上升。
世貿組織於2016年7月首次發布全球貿易景氣指數,通過采集主要經濟體的貿易統計數據,就當前世界貿易的短期發展走向提供早期信號,為貿易政策制定者和工商界提供更為及時的國際貿易信息。
隨著房企中期業績的公布,調控政策對中小房企的影響逐漸顯現。
8月9日,九龍倉發出分拆九龍倉置業後的第一份財報。數據顯示,受內地樓市調控影響,公司簽約銷售額跌29%成至102.47億港元。但在去年中,簽約額尚有145.16億港元。
值得註意是,九龍倉原定下的內地銷售目標為220億元,但上半年的完成情況並不樂觀。
102.47億港元的總銷售額中,內地銷售額只有人民幣72.4億元,同比下跌了36%。在銀行按揭貸款放款速度放慢等因素的影響下,確認入賬的銷售額減少,未能確認入賬的銷售額從去年同期的人民幣191.96億元增加至報告期內的213.31億元。
在今日舉行的中報業績會上,集團主席吳天海表示,公司受到限價限購等調控政策的困擾,尤其是在一線城市,今年上半年公司的主要銷售額來自蘇州等二線城市,“公司還在等政策放松。”
花旗也直指,九龍倉表現遜於預期,主要是內地開發物業盈利放緩拖累所致。
此前股東會上,吳天海表示,完成220億元的內地銷售目標較有壓力。這種保守審慎的情緒延續至業績會上,他表示,“不知能否達成220億元的銷售目標,但會盡力完成。”
除了在香港、中國內地投資和開發物業外,九龍倉還運營酒店和物流業務。
值得註意的是,2017年11月份,九龍倉旗下的九龍倉置業正式分拆,獨立上市。九龍倉置業將以香港投資物業為主,資產包組合里包括海港城、時代廣場、荷里活廣場等六項位於香港的投資物業。
為客觀呈現,今年九龍倉中報要和撇除九龍倉置業後的2017年的財務數據作比較。
今年上半年,九龍倉集團總收入上升4%至78.23億港元,其中投資物業增加27%而開發物業僅增加4%;利潤方面,增加84%至27.68億港元,其中投資物業增加21%,開發物業增加123%。
但主要由現代貨箱碼頭和香港空運貨站組成的物流業務,由於市場競爭激烈,分布收入減少8%至12.56億港元,利潤減少30%至2.47億港元。
即使調控政策困住開發商,不過九龍倉一直重視內地市場,多年來投資規模和信心均在港商前列。今年上半年,九龍倉在廣州、蘇州、杭州、佛山等城市買入十宗,總代價為140億元,截止至6月底,土地儲備為380萬平方米,同比多出40萬平方米。
九龍倉表示,將奉行審慎的土地采購政策,聚焦於一二線城市,獲取優質土地擁有更好的回報。
把香港的投資性物業分拆出去後,以開發為主的九龍倉盈利模式類似內地傳統的地產開發商,這也意味著,九龍倉失去穩定的現金流基礎,也難具備對抗行業周期的能力。
按里昂此前觀點,分拆九龍倉置業後,九龍倉集團無疑是將高風險雞蛋放入同一籃子,內地的發展物業和香港樓市走勢均屬未知,資產凈值需要更大的折讓去反映。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又到了港股“股王”騰訊放榜時,市場的悲觀情緒早在財報發布前開始蔓延,經歷20年的長途奔跑,如今的騰訊有些疲憊。
8月15日晚間,騰訊發布2018財年Q2財報,財報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騰訊總收入為人民幣736.7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0%。公司權益持有人應占盈利178.67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滑2%。
遊戲業務承壓
遊戲是騰訊的支柱,但如今這個現金牛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財報顯示Q2網絡遊戲收入為252.02億元,同比增長6%,而第一季度騰訊網絡遊戲收入為287.78億元,第二季度環比下滑12.36%。其中智能手機遊戲業務營收176億人民幣,環比下降19%,在端遊方面,騰訊第二季度收入同比下降5%,環比下降8%,為人民幣129億元。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騰訊遊戲業務走的並不順暢。
雖然《王者榮耀》和《絕地求生》等招牌手遊給騰訊帶來了相當大的流量,但經歷兩年多發展的《王者榮耀》已經呈現疲態,根據極光大數據發布的《2018年Q2移動互聯網行業數據研究報告》顯示,6月王者榮耀的DAU(日活躍用戶)為489萬,較3月時下滑近20%。與此同時,新遊戲《絕地求生》因為遲遲拿不到版號,變現仍待時日。
手遊增長放緩,端遊也遭打擊。8月13日,騰訊WeGame平臺僅僅上線5天的《怪物獵人:世界》因為部分遊戲內容未完全符合政策法規要求,應主管部門要求,執行下架整改,停止遊戲售賣,這給騰訊帶來不小的打擊,也令投資者擔憂。
從行業來看,整個遊戲產業發展也已經開始放緩,大環境愈發艱難。
前不久,中國音數協遊戲工委發布了《2018年1-6月中國遊戲產業報告》,數據顯示中國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1050億元,同比增長5.2%;端遊收入315.5億元,首次出現下滑。移動遊戲同比增長12.9%,相比去年近5成的增速,放緩不少。在這樣的大環境前,騰訊遊戲很難“獨善其身”。
尋求增長新引擎
通訊社交是騰訊的核心,坐擁著微信、QQ這兩大近乎壟斷國內社交領域的產品,騰訊的廣告業務潛力一直備受期待。
騰訊財報顯示,截至6月30日,微信和WeChat的合並月活躍賬戶數達到10.58億,比去年同期增長9.9%,環比增長1.7%。QQ月活用戶8億人,比前一年下降了5.5%,QQ空間月活5.48億,下降9.5%,整體來看即時通訊業務面臨增長天花板。在社交流量遭遇競爭對手分流的情況下,騰訊大力扶持微視,在內容領域進行了多重布局和投資,但從財報來看新業務還不足以獨當一面。
在核心業務網絡遊戲面臨增長困境之時,騰訊需要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廣告業務或許能成為其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根據財報顯示,騰訊網絡廣告業務2018年第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39%達141.10億元。社交及其他廣告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5%達93.80億元,增長主要受微信,主要是微信朋友圈及小程序,移動廣告聯盟以及QQ看點收入的增長所推動。
值得一提的是,在視頻領域騰訊保持了較高增長。財報顯示騰訊視頻的訂購用戶數達7400萬,同比增長121%,這要歸功於獨播劇《扶搖》和《創造101》的流量帶動,相較而言,愛奇藝會員規模達6710萬,其中付費會員為6620萬。
除此之外支付、金融、雲服務也表現亮眼,增速超手遊。財報顯示六月末騰訊支付業務月活躍賬戶已逾8億,日均成交量同比上升逾40%,這主要是受益於智能零售的舉措及高頻小額支付使用場景解決方案,使得線下商業支付筆數保持快速增長,同比增長280%。同時,騰訊雲收入同比翻倍。騰訊雲目前在全球運營45個可用區,遠高於一年前的34個可用區。
放緩買買買步伐
在投資界騰訊被視為最強投手,是中國最大、最活躍、出手最快、錢最多的投資主體。騰訊一季度財報顯示,僅僅是2018年第一季度,騰訊對外投資高達540億元人民幣,是其一季度利潤的兩倍有余。而從橫向上來看,騰訊一季度投資數量比阿里多出一倍有余,比百度多出兩倍,若從B輪前投資數量來看,騰訊已經位於VC前三。
當市場在討論騰訊是否淪為一家投資公司,自我創新因此受阻的時候,騰訊在放緩自己買買買的步伐。
根據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騰訊花在投資並購上的金額約為794.6億元,約為其凈利潤兩倍。但與第一季度投資的540億相比,騰訊第二季度投資並購的金額為254.6億元,略為放緩。
投資也消耗了大量現金儲備。根據財報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騰訊的債務凈額為353.01億元,環比增長主要放映就並購項目及媒體內容的付款,以及派發的股息。今年第二季度,騰訊的自由現金流為153.74億元。
為了投資於可促進遊戲平臺業務發展的遊戲直播服務,以及可促進支付及雲服務業務發展的智慧零售機遇,騰訊也在通過退出一些現有投資,來支持上述投資的部分資金需求,例如近期已出售於投資公司餓了麽及摩拜的權益。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