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14日發布的5月份宏觀經濟數據顯示,工業、消費、固定資產投資等指標增速略有放緩。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雖然反映需求的指標,比如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綜合生產指標、效益指標、結構指標、民生指標來看,當前我國經濟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在持續。
工業消費增速放緩
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8%,增速比上月回落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月加快0.3個百分點。1-5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增速與1-4月份持平。
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從高頻數據來看,5月生產端表現平穩,六大發電集團日均耗煤增速、高爐開工利用率和焦化企業開工利用率都有所改善。
雖然工業增加值增速略有放緩,但市場預期持續向好。從先行指標來看,5月份,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4.6%,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升至年內高點。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為51.9%,比上月上升0.5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月上升0.7個百分點,為2017年10月以來最高點。
劉哲認為,工業增加值受到中遊裝備制造行業的拖累,同比增速略有下滑。究其原因,隨著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傳統高耗能企業向低能耗、低汙染、高技術等新經濟轉型,發電耗煤量、開工率等作為跟蹤短期工業生產的領先性有所減弱。
從結構來看,5月新經濟產業增速依然較快,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增速仍保持兩位數,增長內生動力強勁。
數據顯示,5月份,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2.3%和9.4%,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5.5和2.6個百分點。
在工業增速放緩的同時,服務業較快發展。5月份,全國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增長8.1%,增速比上月加快0.1個百分點。
消費增速也出現了回落。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359億元,同比增長8.5%,增速比上月回落0.9個百分點。1-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9.5%,增速比1-4月份回落0.2個百分點。
值得註意的是,消費需求升級明顯,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長較快,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類、化妝品類、石油及制品類商品零售同比分別增長12.2%、10.3%和14.0%。
關於5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比4月份回落較多的原因,毛盛勇表示,第一個原因是假日的移動效應。去年3天端午節的假期是在5月份,今年的端午假期是在6月份;第二個原因是延期消費的效應。最近國務院公布了7月1日開始起對汽車還有部分日用品降低關稅,很多消費者會減少當期消費。
劉哲表示,受到汽車關稅下調等因素的影響,5月汽車銷量增速有所下滑,社零增速回落。網上零售額仍保持30%以上的增速,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不斷提升。預計在6月網上購物節的帶動效應下,消費將有所改善。
制造業投資增速較快
數據顯示,1-5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216043億元,同比增長6.1%,增速比1-4月份回落0.9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投資134399億元,增長8.1%,比1-4月份回落0.3個百分點, 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5.2%;第二產業投資增長2.5%,其中制造業投資增長5.2%,比1-4月份加快0.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增長7.7%,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長9.4%。
劉哲表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回落,主要受到基建投資增速下滑的拖累。制造業投資延續企穩回升態勢,增速較4月提高0.4個百分點,房地產投資增速基本與上月持平,預計短期基建投資不會重回擴張,但制造業投資,尤其是半導體、5G、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業投資增速有望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將繼續呈現結構分化。
而制造業投資增速加快,連續兩個月出現了回升的好勢頭。毛盛勇分析,今年以來內需和外需增勢良好,拉動了制造業投資的增長。今年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簡政、減稅、降費,效益反映在工業企業里面,綜合成本有所下降。
毛盛勇表示,盡管制造業投資增速在回升,但是水平還是比較低,只有5.2%。特別是制造業中,多數都是中小企業,還有很多的民營企業。下一步要更好地理順體制機制,更好地優化市場環境,特別是要把黨中央、國務院支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這樣才能更好地鞏固制造業投資企穩回升勢頭。
在房地產投資方面,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41420億元,同比增長10.2%。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5640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9%。全國商品房銷售額48778億元,同比增長11.8%。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張波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從全國來看,房地產整體投資熱度已呈現降溫態勢。無論從開發投資還是拿地來看,房企似乎已經變得更為理性。
張波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市場熱度來看,持續調控的嚴壓之下,結合因城施策、分類調控政策作用,市場的平穩也在意料之中,從1-5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來看,同比增長2.9%,全國很難出現銷量的大幅漲跌,但依然關註一些區域防止被熱炒,例如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海南被全島限購後轉移的投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