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在臺北國際電腦展上召開盛大發布會,宣布開放Windows Holographic平臺,讓包括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在內的各種設備都能適配同樣的內容。
該平臺是以Windows 10跨平臺設計為基礎的,開放後,各硬件廠商就能如同使用Windows一般開發產品;軟件開發商也能在該平臺上打造基於Windows設備使用的VR App。
微軟Windows與設備全球執行副總裁Terry Myerson介紹稱:“Windows Holographic將提供360度全景攝影、使用者界面和感知應用程式界面的框架,讓開發者能夠打造各種在Windows裝置上使用的VR App,未來還將提供VR商城。”
第一財經記者參加了微軟在昨天的這場發布會,並學到了一個新詞——“混合現實”(MR)。Myerson在主旨演講中表示:“今天我們將專註於一個全新的領域,混合現實(Mixed Reality)。我們將提供具有能夠感知周圍現實世界能力的設備,打破虛擬與現實的界限,這就是混合現實。”
Myerson對混合現實的這一定義讓人很容易想到增強現實AR,不過混合現實的互動程度更高。比如戴上微軟的頭顯設備HoloLens開啟遊戲,玩家可以看見自己房間的墻壁突然出現一個窟窿,跳出亂吼亂叫的怪物,這時玩家要用手上的槍去射死它們,並跳起來躲避怪物的攻擊。整個過程是在自己的房間里,就好像怪物真的進入了房間,要跟它搏鬥。
與混合現實相比,增強現實只是在現實世界中增加了虛擬物件。比如透過手機的鏡頭,可以看到地鐵車廂對面坐著一只皮卡丘。這時如果玩家想要把一個神奇寶貝球扔給這只皮卡丘,在增強現實的情況下,他們必須使用手機或者鍵盤操作方向鍵,才能把這只神奇寶貝球扔出去,而通過混合現實,玩家只要擺動手臂,寶貝球就能扔出去。也就是說增強現實只能是依靠數碼世界來實現,混合現實可以靠你親手實現。
微軟今年3月開賣HoloLens以來,就加大了對混合現實平臺的研發投入。IHS遊戲行業分析師Piers Harding Rolls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增強現實的協同效應要比虛擬現實高很多,這對於微軟以企業應用為中心的戰略非常相符。而虛擬現實主要是以消費者應用為中心的。因此基於HoloLens技術開發的混合現實解決方案的市場機遇會比虛擬現實大很多。”
微軟的Myerson表示,到2020年,全球VR相關設備將突破8000萬臺。僅今年全球發布的高端VR設備就有Oculus Rift和HTC Vive。不過,Myerson同時表示:“目前市面上各種VR設備的最大問題是過於分散,周邊裝置也無法同步,這令協同變得非常困難。比如不同房間的人通過不同的設備看到不同內容的虛擬現實,使用不同的操作界面。這樣有礙於擴大虛擬現實在實際層面的應用。這也是微軟之所以推出Windows Holographic平臺的目的。”
目前專業級的HoloLens售價約為3000美元,約合人民幣近2萬元。參加此次發布會的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消費級的HoloLens今年年內就將發布,消費者或許能在年底的聖誕樹上發現它,價格也會明顯低於目前專業級設備的售價。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在6月1日開啟了自上任以來的第二次中國之行。
這一次,納德拉的行程安排與2014年9月上任之初首度訪華頗為相似,與中國學生對話、在清華大學演講以及出席微軟相關峰會,而第二天的具體行程,納德拉會向一年半前一樣將飛抵深圳與包括OEM、ODM、IDH等硬件與軟件服務商在內的深圳創新技術生態圈(CTE)以及物聯網(IoT)合作夥伴。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4年9月那場安排相當緊湊的訪華行程中,納德拉和小米科技CEO雷軍進行了會面。雖然當時微軟方面只是表示,這只是納德拉本人的私人安排時間。
而這一次,納德拉再度來中國似乎是要展示下他和雷軍當年那場私下會面的成果。
今天的在微軟開發者大會上,納德拉宣布了與小米達成戰略合作夥伴,小米將在其手機和平板設備上預裝微軟Office和Skype等系列應用,今年9月之後出貨的主流小米設備都將參與預裝。另外,微軟和小米的合作還有專利交叉許可及轉讓協議方面的內容。
在此之前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小米將從微軟那里購買大約1500項專利,這對小米進軍國際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有很大的幫助。
而納德拉在微軟開發者大會上表示微軟和小米的合作還將拓展到國際市場上,包括印度和其它國家。對於雙方具體的合作形式,小米高級副總裁的王翔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該項合作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小米將在其安卓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預裝微軟Office和Skype;另一方面則是小米收購了微軟1500多項專利,並獲得了1000多項交叉專利許可。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這次合作中,小米收購了微軟1500多項專利,涵蓋無線通信、雲計算、多媒體等領域,交叉授權方面則涉及1000多項,小米主要給微軟授權了OS、手機、視頻和照相機等領域的專利技術。
只不過,因為有協議要求,小米方面這一次並沒有對外公布具體的購買價格。
2015年6月加盟小米的王翔此前的身份是高通大中華區總裁。王翔加盟小米之後知識產權戰略的定制和知識產權團隊的建設成為他主抓的重點。
作為加入小米以來對外公布的首個專利領域的重大合作,王翔強調此次合作為未來小米在高技術領域的專利合作和談判建立了樣板。
王翔坦言,專利購買不是簡單的買和賣,小米和微軟中間經過了艱苦的談判,歷經數月,來來回回涉及到“非常複雜的討論、評估和討價還價。”但此次合作和談判都是在“平等”和“共贏可持續”等兩項小米原則的基礎上進行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米和微軟的合作協議公布之後,“預裝Office和Skype”被解讀為可能會對WPS業務造成影響。畢竟,作為金山旗下的辦公軟件,WPS和雷軍關系密切。
而王翔對此的回應是:預裝主要是對用戶多樣性需求的滿足,並且考慮到小米移動端產品的境外用戶習慣,可能Office和Skype對他們來說更顯得熟悉。
“WPS一直以來都是小米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以後也是。這個協議不會動搖我們跟WPS的合作協議,我們給用戶提供多一個選擇。”王翔解釋道。
根據協議,微軟將為每股LinkedIn股票支付196美元,微軟方面表示,在收購之後將會繼續保留LinkedIn品牌、文化和獨立性
i黑馬訊 6月13日消息 今日晚間,美國微軟公司宣布,已同意以262億美元現金收購全球最大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受此消息推動,LinkedIn股價盤前飆升47%。
根據協議,微軟將為每股LinkedIn股票支付196美元,較該股上周五收盤價溢價50%。微軟表示,計劃發行新債券為此項交易融資,並預計此項交易將使其2017財年剩余時間的每股盈利減少約1%。
此項交易預計將於今年年底前完成,LinkedIn現任CEO傑夫-韋納(Jeff Weiner)將繼續領導該公司,並向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匯報。微軟方面表示,在收購之後將會繼續保留LinkedIn品牌、文化和獨立性。
據悉,LinkedIn (領英) 創建於 2002 年,致力於向全球職場人士提供溝通平臺,並協助他們事半功倍,發揮所長。作為全球最大的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 會員人數在世界範圍內已超過 3 億,每個《財富》世界500強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2002 年,Reid Hoffman在自家客廳里與合作夥伴共同創建了領英,2003 年5月5日,網站正式上線。
LinkedIn歸並微軟之後將獨立存在,但是它必將實現微軟企業軟件社會化的目的。
文|陳翔
微軟262億美元收購LinkedIn的消息一夜之間已經鋪天開地,隨即LinkedIn股票大漲愈50%。很多人都質疑為什麽?這個被微軟和LinkedIn稱作“全球最領先的企業雲”和“全球最領先的職業網”的結合,到底說明什麽?
茱比莉朋友圈中的一位SaaS企業創始人判斷一語中的,他在微信寫到:“下一個會是Salesforce?”不僅闡釋了為何微軟會這樣做,而且預測了微軟的戰略路徑。LinkedIn被外界看做披著2B外衣的社交網絡公司,歸並微軟之後將獨立存在,但是它必將實現微軟企業軟件社會化的目的,這和微軟企業軟件雲化相得益彰。
企業軟件社交化:社交網絡也許被認為是消費端的事兒,但是在企業級軟件中,類似Yammer(2012年已被微軟12億美元收購)、釘釘等協同軟件的大熱,甚至微信群在企業中的廣泛應用,都讓企業軟件開始社交化。好處顯而易見,這可以帶來偏平化、跨組織的高效協作。
企業軟件雲化:在雲計算大潮下,微軟的Office365已經成功從傳統生產力工具軟件變成了SaaS雲服務。微軟CEO納德拉在公開聲明中指出,
“與LinkedIn的交易將使Office365和Dynamics與全球最大最有價值的職業網絡聯機在一起,微軟可以開發出更多新方法來提供職業人士的辦公生產力,同時重塑銷售、營銷和人才管理業務流程。”
這就已經招式了微軟的野心,HR、CRM赫然紙上,這正是全球最大的SaaS企業Salesforce的地盤。
這是納德拉上任微軟CEO兩年以來操刀的首次重大並購,這也更為深刻理解納德拉將“雲”作為戰略發展方向。在傳統軟件上,微軟沒有成效的HR、CRM領域,無疑成就了SAP和甲骨文的成功,而在雲計算顛覆一切的趨勢下,通過SaaS雲應用就可以實現變道超車。
因此,Salesforce恐怕是微軟實現大計的必備之選。微軟對Salesforce的態度並非揣測,早些時候,Salesforce一直傳出被軟件巨頭看上的消息,甲骨文和微軟都是熱門人選,當然收購金額更是一度傳聞高達400億美元以上。
當然微軟也可以通過此次262億美元的收購,鞏固自身的CRM Dynamics,但是立竿見影還是直接收購。按照微軟的套路,不僅做了Windows、office、IE,安全,居然又做了平板surface和電腦;
那麽在“雲+移動”的戰略下,雲作為戰略投資,不僅做了IaaS、PaaS的Azure雲,還有SaaS的Office365,再接著整合企業級社交Linkdein進而進軍HR、CRM領域,來個“全套雲”也未嘗不可。
所以如果微軟有足夠的現金,下一個大筆收購就是Salesforce?
微軟在宣布收購完成後,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就收購Linkedin一事向公司員工發出電子郵件。
i黑馬訊 6月14日消息,微軟周一傍晚時宣布,該公司將以262億美元的現金價格收購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這是微軟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項收購交易。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就收購Linkedin一事於北京時間6月14日淩晨向公司員工發出電子郵件,全文如下:
致微軟團隊:
今天,我很激動地在此分享微軟宣布收購Linkedin的消息。在公開的展示文件中,你們可以看到Linkedin CEO傑夫·韋納爾(Jeff Weiner)和我是如何構想未來將有的機會的。
這項交易將把全球領先的專業雲服務與全球領先的職業社交網絡結合到一起。我對Linkedin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的了解,同時也還可回想起社交網絡是如何讓雲服務真正變得各不相同的。在我看來,Linkedin團隊明顯已經發展出了一項不可思議的業務,構建起了一個擁有4.33億名用戶的令人印象深刻的社交網絡。
鑒於這是自我出任微軟CEO以來規模最大的一項並購交易,我想要與你們分享自己有關並購的整體想法。首先,我考慮的問題是一項資產是否將可擴大我們的機會——尤其是,這種資產是否能夠擴大我們的整體可尋址市場?這種資產是否能夠駕馭長期的使用和技術發展趨勢?這種資產是否契合我們的核心業務和整體使命感?
就Linkedin而言,所有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們都在尋求履行同一種使命,其核心是給個人和組織帶阿里更大的能力。
我們的Office 365商用業務和Dynamics業務都正在取得新的增長,而這項交易對於我們對生產力和業務流程進行再創造的大膽抱負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想想看吧:人們如何找到工作、如何發展自身技能、如何出售產品、如何開拓市場以及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都是需要在一個緊密聯系的職業世界中進行的,需要一個生機勃勃的社交網絡,從而把LinkedIn網絡上一名專業人士的信息與Office 365和Dynamics上的信息結合起來。
這種結合將令一些新的體驗成為可能,比如說LinkedIn信息流能基於你正在做的項目提供相關文章,而Office則可建議一名專家通過LinkedIn與你取得聯系,幫你完成手頭的任務。這些體驗將會變得更加智能,也更能令人愉悅,因此LinkedIn和Office
365的用戶參與度也就將提高。反過來說,新的機會將可通過個人和組織訂閱及定向廣告而被創造出來並被商業化。
傑夫和我都認為,我們有很大機會將可加快Linkedin的增長速度,並給其用戶帶來微軟的資產和規模所能創造出來的價值。事實上,當Linkedin創始人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和我在談及兩家公司合並將可帶來的機會時,他將此稱為Linkedin的“二次創立”時刻,並帶來一個能讓這家公司完成13年前成立時所抱使命的機會。
對Office 365和Dynamics來說,這項交易也同樣能帶來深遠的機會。在過去十年時間里,我們已經將Office從一種生產力工具變成了一種跨越任何平臺和設備的雲服務。這項交易對Office 365和Dynamics而言代表著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原因是它們將可與全球最大的、最有價值的職業社交網絡結合到一起。
實際而言,我們將可重新創造出新的方式,提高專業人才的生產力,同時對銷售、營銷以及人力管理業務流程都進行再創造。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一旦交易完成以後,我們的團隊將可聯手創造出什麽樣的產品。我們預計,交易將在今年完成。
這項交易在很大程度上旨在加快Linkedin的增長速度。為了達到這個目的,LinkedIn將保留其獨特的品牌和獨立性,公司文化也將保持不變,而LinkedIn的公司文化與我們的公司文化是相當契合的。傑夫將繼續擔任LinkedIn CEO,他將向我匯報工作,並加入我們的高級管理團隊。
實際上,我已要求傑夫去做的事情就是根據帶來了我們的整體成功的各項主要績效指標來管理LinkedIn。
隨後,他將決定整合哪些東西是有意義的,而哪些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知道,近期內誰向誰匯報工作是不會有所變化的,就此而言微軟內部的工作匯報關系也不會改變。這種作法旨在讓Linkedin的團隊能將重點放在努力作出成果上去,同時又能與Office 365和Dynamics團隊配合實施產品整合計劃。
在整合期間,我們將會選擇雙方能深度合作的關鍵項目,這些項目最終將可為用戶帶來新的體驗。科特·德爾貝恩(Kurt DelBene)將負責領導微軟內部的整體整合事務,與陸奇和斯科特·格思里(Scott Guthrie)展開密切合作。
我今天身處LinkedIn的加州園區,將在太平洋時間8:45與傑夫、布拉德和艾米召開一次投資者電話會議——如果你們可以的話,也請來參加。隨後,我將花一天時間會見LinkedIn團隊。明天,我將召開一次特別的微軟職員問答大會,希望你們能來參加。
到目前為止,我對Linkedin團隊的了解還只是我們兩家公司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共同特性。我們都非常關心個人和集體的成長,而且都認為我們所做的工作能讓整個世界變得不同。我們將可聯手做到這一點。
在我置身於北加州分享我們有關讓專業人才變得更有能力的觀點的同時,Xbox團隊正在南加州的E3大會上分享我們有關給遊戲玩家也帶來更大能動性的觀點。我鼓勵你們留意E3大會的新聞發布會,此次大會將在太平洋時間9:30召開。
最後,如果你們還不是Linkedin用戶,那麽現在就加入並開始使用和了解更多吧。
薩提亞
今年2月5日,美國著名職業社交網站領英(LinkedIn Corp,LNKD.NYSE)因財報不及預期,股價從192.28美元暴跌至108.38美元,一日跌幅高達43.63%;當地時間6月13日,微軟以每股196美元、總價26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27億元)進行現金收購的消息又使領英大漲46.64%,報收於192.21美元。
“領英今天重獲新生。”聯合創始人兼董事會主席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在聲明中毫不掩飾他的興奮。由於霍夫曼握有領英12%的股票,這一賣就讓他多掙了約9億美元。當然,其他原始股東和機構持股者也都在一夜之間“鹹魚翻生”了。
里德·霍夫曼
微軟印度裔CEO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也很開心,2014年上任以來,他尚無可圈可點的“成績”,在花費大量精力處理了諾基亞的“舊賬”後,他終於可以邁出振興微軟的第一步:給大家畫一個“雲大餅”。
薩提亞·納德拉
但微軟的員工似乎並不像領英的高管們一樣開心。“微軟近幾年不太通過加薪來吸引人才,還不停地裁員,但在買公司上卻很大手筆。”一名微軟的員工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還反問,“我以後是不是可以在上班的時候名正言順地上領英網了?”
創始人一天變現28億美元
霍夫曼無疑是並購案的最大贏家。他與特斯拉CEO馬斯克一樣,是著名的矽谷“PayPal黑幫”(當時PayPal的主要成員為自己的團體起的名字)成員之一,曾成功地投資過Facebook、Airbnb等企業,人稱“矽谷人脈王”。2002年,在PayPal賣給eBay後,霍夫曼創立了領英,在苦心經營14年後,終於能將手中1450萬股的股權全部高價套現,總額超過了28億美元。
“PayPal黑幫”成員:里德·霍夫曼,馬克斯·列夫琴,彼得·蒂爾,埃隆·馬斯克(左至右)
領英CEO傑夫·韋勒(Jeff Weiner)的收益也非常可觀。雖然今年2月領英股價暴跌時,他曾捐出價值1400萬美元的領英股票提振員工士氣,但根據美國證監會(SEC)的記錄,韋勒在收購案中能獲得3200萬美元的補償金。因為根據合同,如果領英被收購,高管們都會得到一筆補償金,除了韋勒,CFO索德羅(Steven Sordello)也能拿到1100萬美元。不過,這些數字是根據去年底領英每股225美元估算的,按照每股196美元的收購價計算,實際到手的現金會略少一些。
“微軟出的價格過高了,尤其因為領英現在還在虧錢。”美國金融信息平臺GuruFocus.com的創始人田測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田測產表示,微軟在並購上並沒有良好的歷史記錄,最典型的案例是2013年以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的手機業務,結果是在大規模裁員後,又以3.5億美元的低價賣給了富士康子公司富智康和芬蘭公司HMD Global。
田測產同時表示,此次並購並不會對微軟長期股價有多少影響,“從微軟龐大的資金流動來看,在領英上的高溢價是微不足道的。”
另有傳聞說微軟此次收購領英系“三顧茅廬”。最初,微軟曾報價5億美元收購領英,結果遭拒。在領英IPO前夕,微軟又給出了近20億美元的報價,雖然接近達成協議,但當時微軟負責戰略與合作的副總裁漢克·維吉爾(Hank Vigil)認為報價太高,最終選擇了放棄。但領英方面表示,韋勒從來沒想過以接近20億美元的價格賣掉公司。
韋勒也在發送給全體員工的郵件中表示:“通過利用領英的網絡去支撐微軟10億用戶生態系統中的社交和身份功能,大幅提升領英的覆蓋範圍和用戶參與度。請想象一下,領英的社交圖譜與Outlook、日程表、活動目錄、Office、Windows、Skype、Dynamics、Cortana、必應,以及許多其他微軟產品交融在一起。”
印度裔CEO的“雲大餅”
相比領英高管們的套現狂歡,這一微軟史上最大的並購案被解讀為納德拉努力振興微軟的主要措施之一。
不過,納德拉2014年接任微軟CEO後,季報與前任同期相比,都是疲軟的。從上述微軟員工的表態也能看出,納德拉的表現似乎並沒有達到服眾的程度,他急需邁出一大步,讓微軟告別在大眾眼中是一所“養老院”的印象。
也有業內分析認為,這項收購對微軟而言確實有著不小的意義,這表明微軟正通過收購方式重新殺回社交網絡,同時也體現出微軟正減少對Windows操作系統的依賴,轉而重視雲服務,進而向一個重要的服務提供商身份轉變。
就如納德拉在公開信中所述:“這筆收購匯集了世界領先的專業雲計算與全球領先的專家網絡。我一直在了解領英,其擁有優秀的雲服務,企業也將不斷壯大。”
“這個交易非常有道理,美國的五大科技公司都在向用戶社區方向轉。領英是非常好的資產,現在微軟買到了。我想,其他五大科技公司應該非常妒忌。”紐約的對沖基金經理陳凱豐告訴第一財經記者。
納德拉原本就出身於“智能雲”部門,他也將微軟未來的業務增長寄希望於“智能雲”。對於Windows系統和Office業務則更多的是希望能夠穩定產生凈利潤,再投入其他項目的擴張。
納德拉對於這筆交易保持樂觀的信心源頭則是,Office 365(針對企業的高端雲服務)、領英和Dynamics(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三者結合後的業務前景,“雲計算業務是我們勢頭最強勁的領域,如果再加上收購領英帶來的雲計算方面的資產,帶來的不只是服務的增加,還有一個強大的服務網絡,這將給我們帶來最好的長期變現機會。”
目前來看,收購領英就等於微軟獲得了1萬名專註“數據”的員工、超過4.33億的用戶,以及30億美元的年營收額。不過,微軟的凈利潤也會因為領英的凈虧損而減少1.7億美元。
回頭來看,微軟近年以來的重大收購案多是為了獲得客戶資源,從而更好地建設“智能雲”。例如,2011年5月,微軟以85億美元並購Skype(一款即時通訊軟件);2012年6月,以12億美元收購企業社交網絡服務商Yammer。
而在這筆買賣中,微軟還動了點“小腦筋”。雖然賬上顯示,微軟目前擁有超過1000億美元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但微軟表示,將發行新債券為此項交易融資。
事實上,微軟的現金出於避稅的考慮,大部分轉移存放在海外賬戶。如果匯回美國將繳納高達35%的公司所得稅。而在美國發行債券籌措現金則不僅不需要納稅,而且利息支出還可以抵扣美國部分的盈利,更進一步省稅。
消息傳出後,穆迪評級公司表示,將考慮微軟AAA級信用評級降級的可能性。為數不多持有穆迪AAA評級的公司目前有微軟、強生和埃克森美孚。
“根據當前的稅法,微軟的舉債行為相當於‘免費的資金回國’。”南加州大學法律與商業教授、稅務專家愛德華·克萊恩巴德(Edward Kleinbard)表示。
一篇文章看懂這次收購。
i黑馬 黑馬說 相信這幾天,你的朋友圈已經被微軟收購LinkedIn刷屏了,也許你還轉發了。但黑馬哥知道,看了各種角度的分析之後,你其實還是沒弄懂這次收購到底是怎麽回事(來打我呀)。別急,讓哥來跟你講講。畢竟這麽重要的事,你一定要明白發生了什麽。
微軟以262 億美元收購LinkedIn,溢價接近50%,這引發了最大的爭論點——微軟虧不虧?他到底想幹什麽?
微軟自己當然覺得值了。
據BI中文站報道,微軟首席執行官納德拉(Satya Nadella)已向員工們發出公開信,表示了他對這項交易的期望,“將全世界領先的專業雲、全世界領先的職業網絡融合在一起”,“是我們重塑生產力和業務流程的目標的關鍵”。
他認為,LinkedIn的職業信息、Office 365和Dynamics中的信息兩方面的結合將創造新體驗,比如讓LinkedIn新聞聚合根據你正在做的工作來推送相關文章;Office則可以提供專家人選,你通過LinkedIn與專家聯系,幫助你完成工作。隨著用戶體驗和參與度上升,微軟就能通過個人和組織付費服務和定向廣告創造新的盈利機會。
騰訊科技展示了微軟的官方解釋。其中提到LinkedIn是全球最大且最具價值的職場網絡。其用戶不斷增長,在200多個國家的地區,有超過4.33億用戶,超過1.05億月活躍用戶;活躍度也不斷增長,每季度450億次頁面瀏覽量,超過700萬個活躍職位發布;收入不斷增長:周營收達30億美元。以及雙方合作將創造出3150億美元的新潛在市場。
LinkedIn得了“便宜”也必須賣個乖。據愛範兒介紹,領英董事長里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在聲明中說,今天對 LinkedIn 來說是個重生的時刻。消息一出,領英股價暴漲,盤前股價上漲幅度直逼50%,達到 194.5 美元,幾乎達到微軟的每股收購價。
領英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沈博陽也表示:這是科技史上最大的收購之一。領英加微軟,想象空間無限。
客觀來講,在過去 6 年間,LinkedIn從一個 7000 萬左右年營收的企業,增長至 30 億美元營業額的企業,增長超過40倍。這種增長速度是驚人的。前 LinkedIn 美國商業分析部高級總監張溪夢認為,華爾街給予 LinkedIn 的估值,基於很多非常基礎的指標。
她撰文介紹說,其中一個重要的公式就是獲客成本(CAC)和用戶生命周期價值(LTV)之間的關系,LinkedIn 獲取企業客戶的成本遠遠低於普通的 SaaS 競爭對手。LinkedIn 對比普通運營良好的 SaaS 企業, CAC/LTV 比值一般只有競爭對手的一半左右。銷售和市場的總cost,比競爭對手或同類型公司低一倍以上。
LinkedIn 的企業級客戶銷售效率是業內最佳之一。其中的數據驅動整個的變現團隊(銷售,市場,運營,產品)用超快的速度獲取了客戶,最有效率的減少了用戶的流失,同時在單位時間內,在既有客戶上有效率的變現和增長。這是華爾街一直給予 LinkedIn 較高估值的核心原因。
而且,雙方攜手帶來巨大的想象空間。來自紐約的一家外國數字產品服務機構,分析了二者聯合能做的9件事。包括微軟可以將LinkedIn作為Windows的一項嵌入服務,當你想聯系LinkedIn中的人脈,你可以直接用Hotmail 和Outlook寫信,一鍵發送。
微軟可以將LinkedIn嵌入Microsoft Office。Office將承擔更多社交功能。當你不知道論文中的某一部分怎麽寫,你可以請求行業專家為你填充這部分內容。微軟還有一個巨大的機會,將LinkedIn變成全球商界的交流平臺。
微軟可以利用LinkedIn的數據制定產品策略。微軟能在紮克伯克之前知道Facebook的走向,知道全球的HR在尋找什麽。因此,它可以用這些信息向公司推廣自己的服務。微軟還可以利用LinkedIn的數據創造新的廣告產品。它一邊知道了你每周打開幾次Microsoft Excel, 另一邊又知道了你在現在的職位上待了多久,你的上司是否剛獲提升。這樣的連接,一定會讓世界上最大的廣告商和媒體廣告買主蓄勢待發。
最終,微軟將會提升LinkedIn,讓其更像一個現代的、聚焦商業的社交網絡。
有人覺得值,自然也有人唱衰。畢竟,數據不都是鼓舞人心的。據悉,今年2月,LinkedIn的股價已經出現了一次“大波動”,在公司報表放出後,盈利一項的數字沒有達到預期,股價下跌近 41%,市值蒸發 100 億美元。那次下跌的初始價格正好是192美元,與微軟目前 196 美元的單股收購報價相差無幾。簡單來說,這4個多月來領英在股價上面的虧空直接被微軟一舉填補。
更有意思的是,領英在上市前,曾想以20億美元作價賣給微軟,但微軟當時沒有收購。BI透露,微軟最早的報價是 5 億美元。對此,職場社交軟件脈脈上有人評論稱,微軟真逗,5億不要,兩百多億要了,另有人對此回複稱,如果領英當時賣了,現在也就不值這個價。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領英還真是高明。
脈脈CEO林凡也談了他對此次交易的看法。他認為,LinkedIn團隊已經耗費了15年,團隊的變現訴求更大,而微軟又急於鞏固地位,才促成了這次的收購。對2B創業肯定是利好。“這次收購是全現金交易,對於核心團隊來說,當手上的股權全部換成現金以後,不管明面上說得有多好聽,實際上當口袋里有這麽多錢的時候,有多少人會繼續努力奮鬥,有多少人會去享受生活,大概都能想清楚……”
林凡還爆出一條小道消息,Facebook即將設立中國公司,有些員工就是從領英中國挖來的,這些人甚至都還未正式提出離職。
無論如何,這次交易再次證實了職場社交的前景,也對國內社交市場產生了不小的震動。
“我們更關註用戶,不太在意競爭對手的變化,因為滿足用戶需求才是最終成功的關鍵。不過客觀來說,收購必然會帶來領英中國的目標、人員結構等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對脈脈在中國市場的競爭態勢是有利的。”林凡認為這次新聞對脈脈的競爭態勢是“有利的”,難怪也有用戶也脈脈上面開玩笑,脈脈這下身價高了,以後會不會也和巨頭結婚呢?
黑馬哥總結:微軟為什麽要領英?主要看中其數據能和微軟的企業業務相結合,並使其市場得到進一步增長。微軟有的是錢,但缺少代表未來的產品形態,做過MSN,但已死掉,此後一直缺少一款直接觸達用戶的工具。領英做了14年,用戶遍布全球兩百多個國家,數據庫龐大,盈利能力尚佳,代表著未來,同時也是微軟應對Facebook、Google等不斷深入企業服務領域、加劇市場競爭的一個手段。
而對於領英團隊來說,或許正如林凡所言,創業了14年,獲得兩百多億美金現金,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只是從此以後,“美國最佳老板”傑夫·韋納要給微軟匯報工作了。
6月14日,微軟宣布將完成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項收購交易:以262億美元的現金價格收購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
據了解,微軟目前擁有12億Office用戶,Windows 10裝機量已超過3億,Office 365月活躍用戶7000萬,Dynamics用戶800萬人。但這只占微軟可觸及市場範圍的9%,說明微軟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
微軟盡管此前十分明智地斥資2.4億美元對Facebook進行了投資,但是一直以來,在社交網絡領域,微軟並不能算作是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此番,如果能夠成功收購Linkedin,微軟將擁有其4.33億的用戶和1.05億的月活躍用戶。
回溯微軟的收購歷史,不乏成功的案例,但也敗筆頗多。現在,讀者不妨跟著一財小編一起,看看那些年微軟巨資收購的企業們現在“過得”怎麽樣。
2000年:14億美金收購Visio
在比爾蓋茨將CEO寶座傳位於史蒂夫-鮑爾默之後的幾年,微軟迎來了最活躍的收購期。
2000年1月7日,微軟花費近14億美元完成了對Visio公司的收購。據了解,該公司成立於1990年9月,起初名為Axon。1992年,公司更名為Shapeware。同年11月,Shapeware發布了第一個產品:Visio。
1995年8月18日,Shapeware發布Visio 4,這是專門為Windows 95開發的第一個應用程序。1995年11月,公司更名為Visio。在2000年的收購完成後,Visio並入Microsoft Office共同發行。
目前,Visio可以說是微軟最卓越的繪圖軟件。隨著Office套件的更新,Visio分別以標準版和專業版進行銷售,是Office 365套件的一部分,每年的銷售額高達數億美元。
2007年:63億美元收購aQuantiv
迄今為止,微軟最糟糕的收購活動要數aQuantiv公司。該收購案證明,通過投資網絡廣告業務與谷歌競爭可能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2007年期間,在谷歌收購美國網絡廣告公司Double Click之後,微軟也出手收購在線廣告公司aQuantiv。然而在微軟收購aQuantiv後,對後者的業務整合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雖然微軟此前將部分aQuantiv技術用於自家廣告平臺中,但卻將aQuantiv的大部分原有技術束之高閣。
2009年8月,微軟將原隸屬於aQuantiv的網絡廣告代理公司Razorfish出售給廣告巨頭WPP,交易額為5.3億美元。
據悉,aQuantiv原高管多數已從微軟離職,其中包括aQuantiv前CEO布賴恩·麥克安德魯斯。
2011年:85億美元收購Skype
2011年5月10日,微軟以85億美元現金收購Skype。據悉,交易有助於微軟吸引更多互聯網用戶,並在互聯網廣告市場縮小與谷歌之間的差距。該並購交易打破了Skype在2010年8月公布的IPO計劃,Skype當時在提交給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文件中稱,正試圖將免費的PC-to-PC用戶轉變為付費用戶。
如今,據Skype推出已有十多年,而在微軟收購Skype的這一段歲月里,微信、WhatsApp、Line等新興應用快速崛起,早已掩蓋了Skype當初的輝煌。
2013年: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
2013年9月,微軟以7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而到2014年7月,微軟CEO納德拉就宣布大規模裁員1.8萬人,對象集中在隨收購諾基亞設備而來的2.5萬名員工。
在不久之前的5月,微軟宣布以3.5億美元價格將諾基亞功能手機相關業務出售給富士康子公司富智康和芬蘭公司HMD Global。
此外,微軟還將轉讓絕大部分諾基亞功能手機資產,包括品牌、軟件和服務、客服網絡和其他資產、客戶合同及關鍵供貨協議,預計2016年下半年完成,需獲監管批準和滿足其他成交條件。
據悉,富智康將獲得微軟移動越南事業部門,該部門主要是微軟設在越南河內的制造工廠。一旦這項交易完成,約4500名員工將可能轉入富智康集團有限公司或HMD Global。
曾經的全球手機老大諾基亞,滑落到如今3.5億美元遭甩賣的命運,即便以微軟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時的價格計算,其手機業務的價值也縮水將近95%,令人唏噓不已。
2014年:25億美元收購瑞典遊戲開發商Mojang
2014年9月15日,微軟以2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我的世界》(Minecraft)遊戲開發商Mojang公司。
微軟表示,Mojang將繼續向iOS、Android、PlayStation以及Xbox和PC開發遊戲,將開始把Minecraft的會話場景引入到Xbox平臺,並使這一收購幫助其實現遊戲領域內的多樣化投資。
在公司被微軟收購的過程中,Mojang創始人Markus Persson、Carl Manneh以及Jakbok Porser紛紛選擇離開公司。Mojang方面曾表示,在出售給微軟後,公司未來暫無具體計劃,但預計將照常營業。
微軟Xbox業務負責人菲爾·斯賓塞(Phil Spencer)曾經表示將繼續推出《Minecraft》,並繼續對喜愛它的所有社區用戶開放,致力於這一遊戲的成長和發展。
然而業內人士確認為,斥巨資收購一款熱門遊戲對微軟來說意義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大。
TechCrunch2014年9月的報道指出,《Minecraft》給微軟帶來的協同效應不會很大。這款遊戲已經推出了Xbox版本,但跨平臺發展策略使其成為了一種文化現象。除非微軟將這款遊戲從其他平臺下架,否則《Minecraft》也將給蘋果和谷歌帶來不錯的收入。或許,Xbox平臺上的增強版將帶來一些額外收入,但這也可能進一步割裂這款遊戲的內部社區。
沒有人會為了一款特殊版本的《Minecraft》而放棄其他應用,以及Android手機和iPhone,轉而使用Windows Phone手機。如果微軟在收購時存有這樣的目的,那麽很明顯無法實現。因為年輕用戶並不喜歡使用Windows Phone。
今天可能大家都聽到了 LinkedIn 被微軟 262 億美元收購的消息,一個接近溢價 50% 的 offer,把世界上第一大職業社交網絡、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 SaaS(軟件即服務)的廠商融入到微軟的迅速崛起的商業雲戰略中。很多朋友會問,為什麽過往 LinkedIn 會有這麽高的估值,為什麽微軟會溢價 50% 收購 LinkedIn。很多朋友問我,「一個社交網絡值嗎?」「價格是高了,還是低了?」
其實事物的核心往往很簡單,並購、估值、溢價的本源就是「增長」。微軟收購 LinkedIn 在某種程度上說,是通過並購來獲得進一步增長。非常重要的一點,LinkedIn 在過去 6 年間從一個 7000 萬左右年營收的企業,一下子增長至 30 億美元營業額的企業,五年業務增長超過 40 倍。這種增長速度在企業服務領域里面是驚人的。
6 年多以前,我第一次在 LinkedIn 的公司例會上聽到彼得·德魯克的一句話,他說:如果一個事情,你不能衡量它的話,那麽你就不能增長它。這句話的核心理念沈澱出了 LinkedIn 的企業價值觀。增長帶動數據分析,數據帶動變現,變現進一步促進增長。而且這種文化折射出矽谷里面蔓延的精益創業的文化,即創業公司必須要做三件事——Build(建立)、Measure(衡量)、Learn(學習)。這句話在過去的 6 年間不斷得到驗證,不斷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在產品,運營,銷售,市場推廣等各個領域得到大規模的實踐。
很多人曾經懷疑 LinkedIn 的估值過高,實際上華爾街給予 LinkedIn 的估值,基於很多非常基礎的指標。其中一個重要的公式就是獲客成本(CAC)和用戶生命周期價值(LTV)之間的關系,LinkedIn 獲取企業客戶的成本遠遠低於普通的 SaaS 競爭對手。比如說我們曾經打造的整個銷售線索數據系統,客戶成功分析系統,市場營銷數據分析系統,產品分析系統等等讓各個部門做到完全數據分析驅動。這里的直接結果就是,LinkedIn 對比普通運營良好的 SaaS 企業,她的 CAC/LTV 比值,一般只有競爭對手的一半左右。銷售和市場的總 cost,比競爭對手或同類型的公司低一倍以上。這就讓整個的公司增長在同等資源支持下要快好幾倍。
因為大量的客戶都是企業級客戶,LinkedIn 的企業級客戶銷售效率是業內最佳公司之一。其中的數據驅動整個的變現團隊(銷售,市場,運營,產品)用超快的速度獲取了客戶,最有效率的減少了用戶的流失,同時在單位時間內,在既有客戶上有效率的變現和增長。這是華爾街一直給予 LinkedIn 較高估值的核心原因。
LinkedIn 早期的變現戰爭
數據是 LinkedIn 增長戰略里面一個很重要的環節,無論在產品設計、業務運營里面,數據都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LinkedIn 是 2002 年底成立的,2003 年業務框架基本上設計完成,成立早期它就已經把用戶數據和變現的框架講得很清楚了。
整體戰略就是這三個圓圈,第一個是用戶的增長、使用和活躍度,第二個是產生大量的數據,然後數據變現,進行業務變現和增長,再次促進用戶使用,產生數據,變現,使用,增長,數據變現。
哈弗曼(LinkedIn 創始人&CEO)設計 LinkedIn 戰略的時候,他收集大量的用戶信息,想了三種變現方式:
第一種,通過用戶的基本信息來變現,比如說公司發布職位。
第二種,用戶數量增長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有 B2B 企業投廣告。
第三種,當有大量人的信息以後,公司的獵頭會用這個平臺來找候選人。
變現的方式他也想得很清楚,但並沒有在第一天就去做,他核心關註的是用戶體驗和使用度,是整體的增長,增長產生大量的數據,他從數據里學習,未來才做變現。
LinkedIn 在只有 1 萬用戶的時候就開始用數據驅動業務。早期的時候,第一批用戶獲取就完全靠創始人冷啟動,所有的聯合創始人和最早期的 10 個員工,每個人需要拉 500 個朋友進來,這就是他獲取的第一批 1 萬個用戶。
之後,招來第一個產品經理,開始做下一輪的增長,從 1 萬到 2 萬 5 千,這段時間他們去觀測兩個渠道,一個是電子郵件,一個是搜索:
LinkedIn 剛出來創始團隊都有一些光環,所以會有用戶主動搜索 LinkedIn 或者搜索人。我們從數據里發現,從 SEO 的渠道里進來的用戶,比電子郵件邀請進來的人數量差不多,但在產品平臺上的活躍度要高 3 倍。這是之前沒有想到過的,於是做了一個決定:如果要獲取同樣數量的用戶,他們更願意投入資源在使用頻次更高、更願意把時間花在這里的,所以,放棄低活躍的用戶,專註活躍的用戶。
我認為,這是他的產品戰略執行層面里面第一個事情正確做的事情。
創業者應該從什麽時候開始關註數據?
Greylock 也是投資人,以前是 Pinterest 的產品經理。當時增長速度非常快,每年他們都是幾倍的增長,他總結出來一套框架,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里面,創始人在什麽時候應該對數據敏感。
在產品最早期,不需要太多數據,憑借創始人的直覺,產品經理的直覺,做決策占很大的比例。但是到後來的話,數據化運營就越來越重要了,一個人在賭場里面不可能永遠的贏,一個團隊不斷變大的話,不可能所有的員工都有直覺決策力,到未來以後數據來驅動決策能保證效率。
數據會告訴你很多信號,這些信號讓你有一個標準,可促進增長的空間,你帶著假設迅速的驗證。我們現在還在持續的優化,今天我們變成 20% 多的轉化率了。
對數據的敏感度和判斷力是可以通過日積月累培養的。
LinkedIn 的 CEO 每天早晨是五點半、六點就起床,發大量的郵件,為什麽搜索效率增加了,為什麽昨天廣告營收是這樣的,產品經理就跟著起床,全公司的數據分析就跟著起床,全公司運營人就跟著起床。到後來,我們說全公司最好的分析師是誰,是 CEO,他對所有的數據了若執掌。2014 年,我邀請他去我們組里做一次分享,大家問他,你每天看那麽多文件不煩嗎?他說,對他來說不是一個報表,像一張熱力圖一樣,他一看就有感覺了,就知道問題在哪兒。而且到後來數據已經變成了他的一種感覺,對數據的直覺和對產品的深入使用,令他很快就定位到問題所在。這也是為什麽 LinkedIn 的 Net Income,會比很多虧損的 SaaS 企業在財務報表上面好得多的一個原因。這又再次推動 LinkedIn 估值的提高。
LinkedIn 每年反複要去問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只有一件事全公司要做的話,是什麽?得用數字來證明的:一星期內加到 5 個聯系人的用戶,他們的留存/使用頻度/停留時間是那些沒有加到 5 個聯系人的用戶的三倍到五倍,這是他們找到的驅動增長的魔法數字。
但是當時這樣的人非常非常少,於是他們在產品各個入口都增加社交關系。LinkedIn 還有一個上傳地址簿的功能,還給你推薦哪些人你可能認識,同時把這些功能點放在各個產品頁面的入口。
LinkedIn 最早的時候並不知道為什麽增加社交關系會產生那麽大的留存度,我們分析了起碼有兩三百個各種不同的指標,最後沒有任何一個指標能告訴我們,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可是加權以後的結果是這些用戶在上面花了很多時間,間接就成為變現的可能。但是產品經理就把非常複雜的問題簡化,讓所有的東西都關註這一個點:關註這個魔法數字,讓更多的用戶在第一周里加到 5 個聯系人。於是,當時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
數據驅動應該成為企業文化
數據驅動首要的第一點是,CEO 要認識到它的價值;第二點,我們需要基本的框架和方法論,框架很簡單,就是三個,有個 idea 迅速落地,進行驗證,進入下一次閉環;第三點,必須要變成一種數據文化。
在 LinkedIn 全公司都有這樣一種數據文化:
產品部門:雖然今天有 4 億用戶,但是從 1 萬到 2 萬 5 千個用戶的時候就開始用數據分析。例如 2004 年發現不同渠道來的用戶活躍度不一樣,決定做更活躍的用戶。
客戶服務:利用用戶的使用數據判斷哪個客戶會流失。例如使用度下降的客戶會流失,客服每天觀察各個客戶公司的指標,及時跟進聯系客戶增加留存。
銷售部門:95% 以上的銷售每個星期都在用用戶行為數據,判斷哪一家公司有購買服務的可能。他們對每一個客戶進行數據應用量的排名,根據使用度高、使用頻次多、上次距離近等各種因素進行排序,銷售團隊客戶服務團隊會有針對性的互動。智能預測客戶流失,客戶需求,為銷售人員,客服人員提供協助。
市場部門:用數據每周都會優化廣告投放,價格變動,電子郵件營銷,線下活動效果的衡量來促進營業額的提升。
過去很多年,在美國的生活是很舒服的,我之所以從 LinkedIn 離開,是因為我們親身感受數據驅動的力量。2010 年的時候我們做了銷售分析,把公司按照使用度來排名,讓銷售就盯最活躍的和最不活躍的五個用戶,當時給 LinkedIn 帶來 超過 200% 以上的增長。
數據驅動對變現有多重要?
創業時,首先你要有一個很好的概念,讓他迅速地落地,然後我們用數據去證明它是不是有效率。現在流量越來越貴,所以,我們需要通過迅速循環的方法,用數據來證明我們做的事是有效果的,這種效果可以很快地疊加和堆積,形成未來的增長,這就是精益創業的核心。
舉個例子,網站用戶註冊,大家都在做,但這里面有很多的坑。LinkedIn 優化了好幾年,非常小的改動,就能帶來幾何倍數的變化。
GrowingIO 的用戶註冊步驟是三個頁面,有一段時間,我們的最終註冊轉化率是 7.7%,聽上去 8% 和 15% 又能怎麽樣呢?但是很多東西要看細節,我們當時把這個註冊轉化率通過瀏覽器做了一個分群,發現用 Chrome 的人註冊成功率是 12%,用 IE 的註冊成功率是 1%。
因為我們用了一套新的 Java 的框架,在老版 windows 瀏覽器里得不到支持。因此我們接下來只要提高 IE 的註冊成功率,就可以把整體的成功率提高。
在數據分析之前,我們其實查過很多文獻,普通一個 SaaS 軟件的話,基本上從訪客到最後成功的註冊應該是 5% 左右,我們當時覺得 7% 還挺好,但實際上很多人想進來,想買東西都買不了,因為他根本堵在中間了。
為什麽離開 LinkedIn 和很多小夥伴出來打造移動數據分析公司
我們在過去十幾年的工作經驗中,親眼見到了,親手實踐了若幹的數據分析項目。看到了數據分析在各種企業里面巨大的價值,這種價值是超過很多人的想象的。而且這種數據驅動的價值能夠在各種企業里面得到彰顯。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很多的企業沒有做到最簡單的三件事,錯過了用數據驅動增長的機會。
沒有認識到數據分析帶來的巨大價值。
沒有掌握數據分析的非常簡單的方法論和框架,企業內部沒有足夠的人才來應用這套框架。
沒有使用正確的,適合現代潮流的分析工具來做到事半功倍。
這是我們創業 GrowingIO 的原因。GrowingIO 對很多企業都有好處,他不只是對大的互聯網企業,其實,小的創業企業沒有那麽多資源和時間,更需要工具化。今天是工具化的時代,如何很快的用工具來實現價值,是一個核心的競爭力的體現。
(本文作者張溪夢,GrowingIO 創始人、CEO。前 LinkedIn 美國商業分析部高級總監,美國 Data Science Central 評選其為“世界前十位前沿數據科學家”。)
向來在並購上足夠大膽的微軟,這一次將手伸向了LinkedIn。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微軟現任CEO薩蒂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2014年2月履新之後,微軟做出的最大的並購動作。
而在此之前的兩年多時間,納德拉一直忙於收拾他的前任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留下的“爛攤子”。
此前鮑爾默執掌微軟,微軟在2013年9月宣布以72億美元收購諾基亞手機業務。而納德拉似乎一直對諾基亞業務有所不滿。按照業界流傳的消息,當微軟前CEO鮑爾默決定收購諾基亞時,曾經遭到多名董事和高管的反對,現任CEO的納德拉便是其中之一。於是,納德拉上任之後,微軟連續對諾基亞和手機業務進行多次大幅度的裁員,而最新的動作是將諾基亞功能機業務的“包袱”以3.5億美元出售給富士康之後,並且再度對智能手機硬件業務的人員配比動“刀子”。
這一次,在“甩包袱”上絕不手軟的納德拉表明了自己在重大並購上同樣足夠有魄力。
相比諾基亞當年價值72億美金的並購,這一次收購LinkedIn,微軟開出了262億美元的“天價”,相當於3.6個諾基亞。從交易金額上來看,這是微軟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項收購交易。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花大價錢買LinkedIn,微軟到底圖什麽?
對LinkedIn覬覦已久
雖然接近北京時間6月14日淩晨,微軟才宣布將以262億美元的現金價格收購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的消息,但微軟對LinkedIn的興趣由來已久。
在此之前,微軟曾多次嘗試收購LinkedIn。
BI曾報道稱,微軟開出過5億美元收購的價格,雖然接近達成協議,但最終還是告吹。而在LinkedIn IPO之前的數月,微軟又給出了近20億美元的最新報價,但結果在最後時刻因當時負責微軟戰略與合作的副總裁漢克·維吉爾(Hank Vigil)臨時放棄了決定,導致最終收購LinkedIn的計劃破產。而如今錯過時機的微軟只得再以高出當時10倍的價格收購LinkedIn。
不過,這一次微軟和Linkedin似乎都得償所願。
納德拉就收購Linkedin一事向公司員工發出的電子郵件顯示,LinkedIn CEO傑夫•韋納(Jeff Weiner)仍然將擔任LinkedIn CEO ,LinkedIn的品牌、文化及獨立性將得到保留。
“實際上,我已要求傑夫去做的事情就是根據帶來了我們的整體成功的各項主要績效指標來管理LinkedIn。隨後,他將決定整合哪些東西是有意義的,而哪些是沒有意義的。我們知道,近期內誰向誰匯報工作是不會有所變化的,就此而言微軟內部的工作匯報關系也不會改變。”納德拉在上述公開郵件中解釋道。
公開資料顯示,LinkedIn由PayPal前成員里德·霍夫曼在2002年創立,並於2011年在紐交所上市,LinkedIn會員人數在世界範圍內已超過3億,目前,在全球27個城市設立了分部及辦事處。里德·霍夫曼在昨日聲明中說:“今天對 LinkedIn 來說是個重生的時刻。”而LinkedIn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沈博陽隨後也確認了該消息並表示,“這是科技史上最大的收購之一。LinkedIn加微軟,想象空間無限。LinkedIn中國會繼續保持獨立發展,同時獲取更多的資源支持,向著連接全球職場人士的使命努力”。
本次收購消息宣布後,LinkedIn股價出現了暴漲,收盤大漲46.64%,報192.21美元,總市值約257億美元。而微軟收盤下跌2.60%,報50.14美元,總市值約3940億美元。
微軟再戰社交網絡
在納德拉看來,這次並購LinkedIn對於微軟而言,最為直接的影響是微軟Office 365商用業務和Dynamics業務,利用一個生機勃勃的社交網絡,把LinkedIn網絡上一名專業人士的信息與Office 365和Dynamics上的信息結合起來。
“我考慮的問題是一項資產是否將可擴大我們的機會——尤其是,這種資產是否能夠擴大我們的整體可尋址市場?這種資產是否能夠駕馭長期的使用和技術發展趨勢?這種資產是否契合我們的核心業務和整體使命感?”在納德拉看來,收購LinkedIn能為上述所有問題提供答案。
而這背後是,微軟對社交網絡仍然未死的野心。
對於這一次收購,來自業界最大的聲音是微軟通過收購LinkedIn開始涉足社交網絡,雖然LinkedIn還沒有足夠影響力與臉書和推特抗衡,但它擁有的4.33億用戶規模不容小視。
科技網站Techcrunch發布文章評論稱這是一筆雙贏的交易,認為微軟能夠利用這筆交易將把一項核心、目前尚未擁有的業務納入公司戰略,從而為企業提供更廣泛的服務。而在社交網絡服務和專業內容方面,LinkedIn會讓微軟的服務涵蓋面更廣泛。此外,LinkedIn的社交網絡還將賦予微軟一個潛在銷售渠道。
微軟CEO薩提亞·納德拉和LinkedIn CEO傑夫·韋納等雙方高管在宣布合並之後聯合召開的分析師電話會議中解讀雙方達成該交易背後的考慮。
納德拉表示對這筆交易保持樂觀的信心是,Office 365、LinkedIn和Dynamics三者結合後的業務前景。“雲計算業務是我們勢頭最強勁的領域,如果再加上收購LinkedIn帶來的雲計算方面的資產,帶來的不只是服務的增加,還有一個強大的服務網絡,這將給我們帶來最好的長期變現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LinkedIn在今年2月份曾出現股價暴跌,這家針對專業人員的社交網絡一天之內市值暴跌 40%,市場價值縮水 100 億美元。
而韋納表示對公司增長恢複加速的信心,得益於微軟在現有市場的根深蒂固的地位,兩家公司的合並能擴大公司現有的業務和市場,能夠帶來更多的價值並且有機會減少客戶的流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