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互聯網思維」聊開的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0hc.html
  青年朋友小Q是專做印染助劑生意的。他今天來看我,聊起「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思維』好像都是關於最終消費品營銷的吧?可能與我們做中間產品的關係不大吧?」小Q頗感疑惑地問。
   關於什麼是「互聯網思維」,我拜讀過幾篇專家寫的文章,也查了網上各種各樣的解釋,都說它顛覆了傳統營銷思維,然我怎麼都搞不懂它是怎麼個顛覆的。
   互聯網極大地改變了營銷方式,但其基本思想,我看來看去,覺得依然還是秉承以前的「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這個基本理念。你現在確實把它顛覆掉了?這就好比,以前股票都實實在在有一張票子,現在你投資股票,拿得出這種票子嗎?它們都被互聯網的電子符號替代了,但你能以此就說「這顛覆了傳統的投資思維」了?而我們看到,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的基本思維幾十年沒變,他電腦也從來不用,一直沿用老式方法(電話)操作,可他現今在世界投資領域裡的排名怎麼仍然還是第一?
   「互聯網思維」從理念上講,沒有任何新意。所謂互聯網就是「互相聯接網絡」之意,因此互聯網能夠更好地發揮和實踐「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營銷思想。這是因為運用互聯網,1、可以更快地瞭解市場以及客戶的(潛在)需求;2、能夠快速滲透到終端客戶,並與之互動;3、更容易跨界發展。所以,在互聯網時代,誰整合終端客戶能力越強,誰就越能制勝;誰掉以輕心,說不定哪天就會被非本業的人跨界幹掉。
   由此可見,當下許多人噱頭噱腦地大講的「互聯網思維」,其實是講互聯網的營銷方法,而非營銷思維。
   講了這些,現在把話題拉到開頭小Q的提問上來。互聯網營銷要靠網上來進行,但完全可以借它的思考方法,運用到你的中間產品的傳統營銷上面。這裡著重講兩點:
   1、終端客戶整合營銷。
   a、關於終端客戶。你小Q以前的銷售對象主要是中間批發商,後來逐步繞開他們,直接銷給了印染廠,這時印染廠對你來說就是終端客戶,這與互聯網的本質不是一樣的嗎?現在你更要這麼做,因為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遞速度飛快,你不加強這方面的努力,別人就會很快搶佔你的市場。
   b、關於互動體驗。互聯網的「互」就是要求與客戶互動,讓他們體驗產品或服務。這條重要方法你也可拿來用上。以前,你銷售產品基本上是單向進行的,你有什麼銷什麼。現在需要進一步改進,要想方設法讓客戶多多參與你的營銷活動,比如,請他們幫你開發產品或改進工藝,向你提供市場信息,引導你進入新的市場,指點你產品方向,提出你產品和服務的改進意見,等等,這樣客戶不就與你互動了,同時不也就在體驗了?結果呢,互動越多,體驗越深,你賣給他們的產品也就會越多。
   2、跨界發展。現在,好端端的大品牌,被半路出家的突然幹掉,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這說明,互聯網時代邊界越來越模糊,跨界越來越容易。你也不妨用這個認識來拓展你的生意,比如,隨著環保要求的不斷大幅度提高,印染廠想要生存,勢必須要增加濁水、廢氣、污泥等處理方面的投入,這是個增長點,那你何必還只侷限於銷售印染助劑呢,也可順勢營銷環保處理化學品呀。
   「總之,你企業不大,基本都由你在打理,那你平時就不妨開著車,多到終端客戶那裡去轉轉,多與他們泡在一起,與他們多多互動,讓他們多多體驗。他們都在市場的第一線,以他們為中心,讓市場的力量推動你發展。」我說。
   「好!」小Q猛拍一下大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984

買指數基金是退而求其次嗎?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1kl.html

  事物的規律往往都是很簡單的,股市也這樣,其最最基本的一條規律就是:它是一個長期多頭市場,即永遠是向上的。由此直接可知,隨著市場化程度日益提高,制度建設及機制安排越日益完善,優勝劣汰日益充分體現,市場將日益趨於有效,於是,作為反映市場發展狀態的各種指數也就更為科學,更加趨於準確。這也是為什麼市場難以長期戰勝的原因,而絕大多數人注定跑贏不了與其投資標的相關對應的指數,因為大多數公司都要衰退,而指數是由擇優公司股票的表現所貢獻,始終是生生不息而鮮活的。
   就拿我自己來說吧,雖然跑贏了上證大盤指數,但由於我做的大都是中等規模的或中小規模的中小盤股,相應對標就應該選擇中證500指數才比較合理。這樣的話,對比檢查發現,除了2008年至2009年的這一年小牛市我明顯超過中證500指數,而此後至今,只比它高出幾個百分點而已;再對比途中的幾個大波段,水平基本與之相當,絲毫不見優勢。鑑於這一歷史及現狀,又因我眼睛不好,很少看東西,精力越來越差,進步越來越慢,不能與時俱進了,因此我越來越感到,按照市場發展規律,如此長期以往,我跑輸中證500指數將是大概率事件。
   我曾在2010年6月22日寫的小文《追求相對收益》中說過:如果哪天有買中證500,我買了,看能有幾個勝得過我?
   半年前,我因眼疾,把自己兩個盤子都分別托給了兩個人全權管理了,並且絕不干涉。前幾天,我與其中的一位青年朋友談股,建議:如果是追求相對收益的話,可以考慮選擇中證500指數作為對標;該指數基金現已推出一年多時間,聽說還比較準的,那就不妨把我那個盤子,一半買這個指數基金,另一半買個股,看看到底哪一半會更好?
   「既然沒能力做到很好,還不如退而求其次,多買一點指數基金吧。」我說。
   「這是『退而求其次』嗎?哪裡是啊!要知道,跑贏中證500談何容易啊!」朋友嘆道。
    呵呵!

 

這是2007年1月至今(7年半時間),中證500指數(上方的紅綠月K線)和上證大盤指數(下方的灰色月K線)的月K線百分比的對比走勢圖。無論是牛市還是熊市,中證500都比上證大盤走得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59

通縮有利於催生牛市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1u1.html
 
  這一兩年來,企業倒閉、歇業停產、開工不足,諸如此類的事情頻頻發生,讓人直接感知產能過剩,需求不足。今年4月份經濟數據顯示,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特別是,從去年開始,全國各地房地產量價齊跌的現象四處蔓延,加劇通縮程度。各種現象和數據表明,我國經濟進入產能過剩和需求不足的通縮時期。
   通縮意味著經濟衰退,固然不好,令人不悅。不過,事物具有正反兩面性,禍兮福之所倚,對於股市,通縮倒是催生牛市的基點。
   一、股市可不是由哪個人揮揮手或動動嘴或哪個機構做做局,就能拉起來的,它的上行最終是要靠整個經濟體效率及價值的提高來推動的。通縮時期,那些產能過剩、效率低下、技術落後、管理鬆懈的企業將失去或減少生存空間,優勝劣汰,各種寶貴的資源就會流向那些具有發展前景的、經營良好的、產業升級的優秀企業,這樣,整個資源得以優化配置,從而整個經濟體效率得到提高,其價值隨之上升。而股市是優化資源配置的場所,它將會提前把這些預期反映出來。
   二、經濟高漲時期(包括通脹時期),股市長期低迷,這是因為它早已提前反映了經濟衰退的趨勢,於是整個估值水準一降再降。現在,反過來,通縮則預示著,未來的經濟體效率勢必超過當前的水平,價值將會增加,於是市場預期將會給出更高的估值水準。
   三、股市是整個市場經濟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將承擔起經濟轉型、調整結構、升級換代的首席重任,是衝出經濟困境的主要突破口。從行為金融學角度看,資本具有無時無刻、無處不去的逐利之天性,那是!A股20多年來的表現就經常如此:當什麼都不好時,哎,股市倒見好了!哈哈!
   綜上所言,只要通縮預期見底,股市預期就會上升,於是牛市隨之而來。這也是股市「否極泰來」的原理之所在。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反對說,通縮將會造成貨幣緊縮,流動性減少,以致股市失血而不能上漲。對於這個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瀏覽一下我2012年7月29日的小文《小侃「預期收益與風險」》,在此我暫不多說,以後再論。這裡只提一問:如果央行放水,你能保證資金一定都會流進股市而不流到房地產或其他低效率的地方嗎?這樣的話,你說屆時股市還怎麼漲得起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79

「利潤=售價-成本」的含義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1op.html
做銷售工作的徒弟小W,好不容易找到個新客戶,花了一個多月時間為其試制一個新產品,眼看就要做大貨了,想不到這客戶突然變卦,把單子下給了另外一家廠。小W那個胸悶沮喪啊!
 

  「客戶為什麼跑了呢?」我問。
   「是我出價太高的緣故。」小W解釋說,「我對這個產品心裡沒底,怕出意外,把成本算得過高了。」
   「這種產品市面上有沒有?」我問。
   「有的。」小W回答,「現在有好幾家廠在做。」
   在紡織面料及服裝這個過度競爭的生意場中,類似小W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這是因「以我為中心」的習慣思維方式造成的。對於售價,很多人都習慣這麼核算:先估算成本,然後加上既定利潤,即,售價=成本+利潤。這個公式反映了「以產品或成本為導向,以我為中心」的營銷觀念,這顯然是錯誤的。現代營銷應該「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所以應把上面的公式「移項」變為:
                                 利潤=售價-成本
   這裡,「售價」其實是由市場決定的,是個在一定範圍內的定量,它不是客戶定的,更不是你定的,於是,「利潤」的多少就取決於「成本」了,這倒是個變量,要想獲得更多的利潤,就得想辦法降低成本。這樣既不會損害客戶,又遵循了市場規律。
   如果你按照這個思路去想,你會隨意亂算成本嗎?你成本再高,客戶與之又有何故?
   「因為不肯讓價,你不知頂掉或流失了多少客戶了呢!是不是?」我對小W說,「對於客戶的要求,你只需站在客戶的立場上思考,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面對這個所謂的新產品業務,你先把自己當作是這個客戶,問自己應該怎麼做?下給誰做更好?經過貨比三家,找到一個較好的方案,然後,你再把自己的角色轉回來,作為供應者把產品做給這個客戶,不就成了?簡單吧?」
   「哦——」小W應答,但不知他究竟聽沒聽懂。
   現代營銷(包括互聯網營銷),千言萬語,歸根結蒂還是這句話: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480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31m.html

   青年朋友F做股票好多年,練就出一定的功力。由於他特別喜愛這門生意,又沒從事其他職業,遂想為親戚朋友們打理股票,換點腦力錢。但事不順意,股市一直低迷,沒有賺錢效應,F難免鬱悶。
   昨天他來電話說,有幾個「理財公司」的朋友或熟人找他好多次,想請他去這些公司干,他呢正考慮是否去兼一份這樣的工作。他問我怎麼看。
   可能是因為感到實體經濟之艱辛,同時又聽到「金融黃金十年開啟」之言論吧,這一帶不少頭腦靈活者紛紛辦起了「理財公司」。就我有所瞭解的幾家這樣的公司,他們現在都只是在拉客戶,推銷一些理財產品或保險,包括香港地區的產品。我問F:「那幾個想招你去的公司是不是也這樣的?」F答:「是的。」
   於是,我們接著討論起來。
   一、對你來說,幫人做股票而收點腦力費,幫「理財公司」推銷理財產品而獲得業績提成費,兩者都是做生意,好像都一樣。但對於客戶來講,兩者本質上則是完全不一樣的。請你幫忙做股票的人,出錢買的是權益資產(股票),事先並不知道以後這些股票資產損益如何,具有風險,他實際上是個做股票的生意人,而你相當於他的職業經理人,幫助他做這個生意;而請你理財的人,他出錢買的是債務資產(好比高於銀行利息的儲蓄),事先確知回報如何,從而可獲相對來說是無風險的固定收益,而你相當於是他的顧問,幫助他選購產品。由此可見,前者是你在做一件不確定的事,後者是你在做確定性的事,兩者性質不同。
   二、那麼是否可以兩者兼做呢?估計很難!根據你目前的情況來看,兩者是有衝突的。大多數客戶都是隨波逐流的,看到什麼更賺錢就去做什麼。現在股市低迷,黃金不行,房子恐怕就要掉價,借貸具有風險,債券回報不高,銀行存款利息又太低,等等,看來看去,覺得還是買理財產品或保險划算,於是乎,「理財公司」像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互相爭搶客戶。你現在去做這行,等你好不容易拉進幾個客戶時,說不定股市起來了,顯現出賺錢效應,那時這些客戶恐怕要責怪你了:「看!股市這麼好,為什麼不叫買股票呀?現在倒好,錢都套在保險和他理財產品裡了!怎麼弄?」屆時你怎麼回答是好?何況這些人當中一定有潛在的股票投資者呢。現在多拉一個理財客戶,就意味著少一個潛在的股票投資者。再看個例子,你有沒見過,保險公司壽險代理人,既向客戶推銷壽險產品,又幫客戶炒股的?好像沒有的吧?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兩者只能選做一樣。
   三、這兩個工作項目的性質不同,相比之下,幫人做股票的難度更大,這是因為,你不但操作能力要強,而且還要讓客戶認可你的經營理念,充分信任你,具有一定的耐心。可見得,培養一個股票客戶很不容易,時間也會較長。不是什麼客戶都可承接的,應該有所選擇。
   縱觀你的業績,可說是很不錯的!你幫助打理的這些股票客戶,都是這波大熊市入市的,而且大多數人入市或增倉又都發生在階段性反彈的高位(因為看到漲了,他們才敢去買嘛),儘管如此,但到現在,不但沒有一戶虧損,而且都明顯有賺,有的贏利還較大呢!那你想,在股市如此低迷狀態下,你都能取得這般業績,等到稍有好轉,那回報就更可觀啦!從長遠看,股市的回報率比固定收益產品的肯定來得高,這是股市400年以來一再證明的事實。不過對於個人來說,取決於你眼光有多遠,胸懷有多廣,耐力有多強。
   四、當前,「理財公司」日益增多,看似這些人想法超前,行動迅速,搶佔先機,其實,大多數還是跟風追熱的羊群行為。隨著跟進者激增,競爭很快加劇,也許現在就已經有點難做了吧?不然,你那幾個朋友為什麼多次催你加入他們這一行呢?一門生意要爭啊奪啊的,表明有點艱難了。
   格雷厄姆曾說:「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

   我們再來看一下我熟悉的那幾家「理財公司」。我問他們:「為什麼現在不配置代客打理股票之類的項目呢?」他們回答如出一轍:「現在股市這麼不景氣,不是做的好時機!但我們始終關注著,等到形勢好轉,確保能夠賺錢了,我們就會立即行動,迅速啟動這塊項目!」呵呵!看到了吧,屆時不高買低賣才怪呢!我說啊,等到他們什麼時候行動起來了,你不妨就把股票籌碼都倒給他們吧!哈哈!這種投機驅動的運作,什麼熱,追什麼,客戶的利益怎有保障?但有趣的是,他們根本就意識不到這點!我看啊,到時「金融黃金十年」遠沒結束,而這些個「理財公司」恐怕大多數早就沒了呢。
   而用投資的逆向思維來看你,其實,形勢越是不好,就越是好的準備時期,而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你現在繼續耐心準備,慢慢地培養客戶,慢就是快,少就是多,將來定會大見成效。借用一句股諺來比喻,那就是:「橫有多長,豎有多高!」
   五、如果生計發生問題,可以想辦法再找一份與本業不相衝突的工作;同時省吃儉用一點;再不就從股票盈利中取出一點。這個問題總能對付過去的!

   還是相信羅傑斯說的:「想成功最快的方法,是做你喜歡做的事,然後全力以赴。」

   「我再仔細思考一下!」F最後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16

閒聊「生態圖」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2tl.html
 
 早在十七、八年前,我就講起過「紹蕭地區紡織印染生態圖」:
   從製造方面來看,越是地處南部的紡織印染企業,生產質量水平越低;越是處在北部或西北部的,水平越高。從商貿方面來看,則與製造方面正好相反,越是南邊的,越會做生意;越是北邊或西北邊的,商貿意識越薄弱。於是乎,蕭山地區的製造水平比紹興地區來得高,但紹興的布生意比蕭山的發達。
   現在,這種分化似乎已經十分明顯,紹興柯橋有個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市場——中國輕紡城,但那裡高質量的面料許許多多都是由蕭山一帶的印染廠加工生產的。而紹興紡織印染的興衰變化似乎都先於蕭山。
   這張生態圖還可延伸擴大:越往浙江南部去,產品製造水平越低;越往北部去,水平越高,倘若跨過錢塘江,到了上海、蘇南一帶,製造水平則更高了。商貿水平與之相反,比如,紹興——金華(比如,義務)——台州(比如,黃岩、路橋、椒江等)——溫州(比如,樂清、瑞安等),沿著這條路線,越往南下,越會做生意,但產品製造水平越差;反之,相反。
   「為什麼會這樣的呢?」有人問。
   「地理位置是個重要根源。」我答。
   浙江省地形是南高北低的,即越往南,山越多;越往北,地勢越平坦;總體是山多地少,只有東北部地區有一塊平原,蕭山就處在其中。山區與平原世世代代下來,造成人的不同性格、不同氣質、不同心情、不同眼光、不同思維等。山裡人,性格相對比較狹隘,但鬥志堅強;被山擋住,眼光較短,但腦子機靈;山多路陡,生活艱難,造就不怕吃苦、敢闖敢幹、單打獨鬥的天性,於是乎,善於做生意。平原人,性格相對比較開朗溫和,由於生活條件較好,重視和睦、穩定,具有合作精神,於是乎,就比較適合需要相互合作的工業化生產,產品也就做得比較好一點了。事實情況也確實如此,越往南去,老闆越多;越往北去,大企業越多。
   我有一位好朋友J,他是紹興南部地區人,十八年前,在本地從租借兩間平房破倉庫開始,創辦制線廠。當時我就竭力強調:生產及技術人員儘量選用外來人,儘可能少用本地人,這樣產品質量才能長期保持優良。他呢,聽進並實施,企業外來人佔比90%以上,生產技術骨幹全都是外地聘來的。在競爭異常激烈的現在,企業已經發展到頗具規模了,但設備、技術、管理仍然一直保持著非常先進的水準,產品質量也一直處於行業上乘水平,並且全部自產自銷,業務充足。很不錯!
   當然,隨著市場經濟發展不斷加快,人員流動也勢必增多並加速,地區之間的「性格」差別正在日益縮小,通過優勢互補,整個浙江地區的經濟將共同發展進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17

小議佛教的核心內容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2t5.html

   釋理證大和尚是浙江紹興齊賢羊山石佛禪寺住持,佛門高人。「釋理證」是他的法名,顯然與佛教密切有關。我猜其含義有:
   釋——作為佛祖釋迦牟尼信徒,釋疑解惑,光揚佛學。
   理——體現只在佛教中才有的「三法印」的義理。這三法印通俗地講就是,通過三思而後行,來印證,無實無虛,換位思考,從而化解煩惱。
   證——指個人的修證,包括戒律、禪定、智慧三者。
   我不信佛,也不信其他宗教,但與釋理證是好朋友。石佛禪寺離我這不遠,我經常帶領信佛朋友去那拜見釋理證大和尚,聆聽他指點迷津,其中有的成了他皈依弟子。釋理證功底深厚,氣宇軒昂,胸懷寬廣,博古通今,學識淵博,詩文字畫非常優異,經文釋疑通俗易懂,解惑很得要領,讓人豁然開朗,茅塞頓開。
   我是佛教門外漢,肯定理解不了佛教博大精深的內涵,即使經常聆聽釋理證大和尚談說,也只知一點皮毛而已。我試著站在佛教人士的角度來看佛教,覺得佛教是由釋迦牟尼創立的一門學科和方法,也可叫做佛學;佛法就是讓凡夫之人通過學習佛教以達到佛之境界的一種方法。佛教的核心內容有兩個:智慧和慈悲。從這個意義上講,佛教就是關於智慧與慈悲的學說。而寺院是圍繞著這兩個核心來講解和傳授佛學的地方,這樣,寺院也就好比學校,住持大和尚或方丈就相當於校長。
   從上述佛教的定義分類及基本內容出發,不難理解佛門之人這麼認識佛教:佛教不是信仰、不是哲學、不是科學、不是唯心主義、不是宗教,儘管佛教與這些都有相似之處;佛教更不是迷信;學佛就是要學智慧和慈悲,最高境界就是成佛。
   一、關於佛教的智慧,想必大家都有所領悟與認知。每天微信朋友圈裡有不少朋友發表的佛理分享就很好地說明了這點。但真正顯示佛教大智慧的是「大空性」,這個理念認為,任何事物存在的同時又都是空性,這也是佛教「輪迴」的思維基礎。佛的智慧是讓每位眾生都能從輪迴中解脫。
   我們還可引用六祖惠能大師的《菩提本無樹》,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詮釋佛教的智慧,這首四句偈本身也極具智慧: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二、關於佛教的慈悲,大家也一樣有所認識和體會。對於世俗方面的慈悲,比如,出於慈悲之心,行善施好,解救別人的危難與痛苦,甚至甘願獻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這些都比較直觀,很好理解,在此不必再論。
   這裡著重要提一下的是超世俗的慈悲,這是更偉大的慈悲心,它是要讓所有眾生懂得輪迴的真相併尋求解脫的方法,這是佛的慈悲最偉大之處。幫助別人,解人之難,救人一命,這些都只是解決一時的問題而已,卻解決不了永世的問題。怎麼辦?只有讓眾生明了生死的真相,引導他們學佛修行,才能徹底地解決他們的所有痛苦,這才是真正的利益眾生、度化眾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救度。這種慈悲可稱作「大悲」。而踐行大悲不是強迫行為,正如佛陀所說:「告訴你們解脫的方法,要不要解脫,全由你們自己決定。」這就是說,每個眾生的命運,都是掌握在自己手裡的,而不是由佛陀來安排的。由此可見,大悲盡現佛教的自由、寬容、平等、和平等意義。
   智慧與慈悲又是相輔相成的,所以,學佛需要把這兩個方面合併同修。
   若要最最簡單地說出佛教的真諦,恐怕就兩個字:「智」與「悲」。
   由佛教的智慧與慈悲可見,佛教具有極大的包容性,這個體系中,沒有至高無上的救世主、神明什麼的,人人都可成佛;即便是劊子手,只要放下屠刀,也可立地成佛。
   2013年,據《日內瓦論壇報》報導,國際聯合宗教會(ICARUS)票選佛教獲得全球「最佳宗教世界」獎。此獎由來自世界各地的200位宗教領袖參加投票,其中很多宗教領袖並沒有選擇自己的宗教,而是把自己手中神聖一票投給了佛教,雖然佛教徒只佔ICARUS會員的極少數,但得票數卻最高。獲獎主要理由是,縱觀宗教發展歷史,佛教是唯一沒有因為信教問題而發生過戰爭和殺戮的,這反映了佛教比其他宗教做得更好。有趣的是,佛教界拒絕接受這個獎項,緬甸佛教領袖翰達比丘(BhanteGhurata Hanta)道出其原委:「我們感謝佛教被肯定,但此獎是屬於全人類,因每人皆有佛性。」
   哈哈!足見佛教的智慧與慈悲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18

需用投資思維做企業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2om.html
 周圍好幾個企業家或商人朋友,有的規模還做得挺大,接二連三地倒下了;另有更多的老闆朋友正在頑強掙扎,日子難捱。這派慘象,令人嘆息!
   統觀他們,凸顯兩個共同點:1、只顧追求企業利潤,而不顧企業價值。「賺取更多的錢是硬道理」幾乎是他們的唯一宗旨。2、拒絕或偏看資本市場,蔑視股市,對股票不屑一顧,缺乏最基本的金融學思想。有的還是上市公司老闆呢,但他們幾乎只注重融資(圈錢和貸款)而已。
   他們這種「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及行為到底對不對呢?答案是否定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動機很容易導致短期行為,重視眼前利益,而輕視長遠利益。比如,市場佔有率較高的企業經常肆意漲價,埋下了隱患,競爭對手很快用低價蠶食你的市場份額,而客戶受到損害也會紛紛背離而去;能力不強的企業過度降低成本,影響質量,最終客戶逐漸流失。
   那麼做企業究竟應該奉行什麼原則呢?答案看似很簡單:應該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也叫市值最大化或股東利益最大化。
   我們先來看一個問題:假如有兩個同時建成的企業甲和乙,它們的投建用資一樣多,發售的股票數量也一樣多,預期當年獲取的利潤也一樣多,但甲贏取這些利潤預計比較輕鬆,風險也較低,以後幾年也是這樣,而乙就相對艱難得多,以後也不會輕鬆,那麼這樣的話,甲和乙的股票哪個價格會較高一點呢?顯然是甲的股價會更高。為什麼?股價是投資者對「預期收益與風險」均衡的評估結果,哪個預期收益較高,同時風險較低,哪個就更有價值,於是市場就給出一個更高的估值水平,其價格也就更高。
   明白了這個原理,對於經營企業是非常有利的。追求企業價值,需要瞻前顧後,永續經營;提升企業市值,保護和增加了投資者(股東)利益,直接體現了社會責任。如果一味地追求利潤,過度擴大規模,盲目多元化經營,四處出擊,雖然短期能夠增加絕對利潤,但因透支了未來,企業價值往往會隨之降低,久而久之,投資者(股東)利益受損,就會逐漸離去,最終企業被市場拋棄。一般地,隨著企業越來越大,價值反而會越來越低。這波危機時期,不少倒下的都是大企業,而許許多多小微企業卻經受住了考驗。
   多年以來,我曾向好幾個企業家和商家朋友提議過,不妨買幾手股票做做吧,這樣以利於搞懂一點經營企業的道理,也許還可增強一點風險意識,避免陷入跟風追熱的危險境地(現在看看,大多數都是這麼倒灶的),但直到現在,哪怕倒掉了的或舉步維艱了的,也沒有一個聽進去的。頑固不化,沒辦法!
   巴菲特曾說:「因為我是商人,所以我是一個更好的投資者;因為我是投資者,所以我是一個更好的商人。」可見得,運用金融學(投資)思維來做企業或做生意是多麼的重要,多麼的必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19

「價格聯盟」不堪一擊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2m9.html
 
  染料價格連續大漲,印染廠成本大幅增加,加工費卻難以上漲,不堪重負。做染料的笑哈哈,做印染的苦哈哈。據說,紹興地區所有的印染廠(有近200家了吧)的總利潤還不及本地一家染料生產廠的利潤呢。
   小X是我昔日徒弟,現任生產總經理,只見他每天愁眉不展,唉聲嘆氣。有天,看他精神格外爽朗,開心不已。原來是,這前一天他與4、5家頗具規模的同行廠家的廠長們聚會,他們達成一項協議,就某個主力產品,加工費統一提高0.50元/米。
   「這不就是『價格聯盟』嗎?」我說,「能管用嗎?」
   沒過幾天,只見小X更加鬱悶不樂。他訴苦道:「媽的!什麼統一提價!我們老老實實恪守諾言,死頂著!想不到,價格沒怎麼漲成,客戶倒跑掉好幾個了。一打聽,原來有幾個廠價格沒漲,客戶跑到他們那去了。他媽的豈有此理!」
   價格聯盟是以成本和產品為導向的營銷方法,完全是不適應市場經濟的。成本只決定利潤,而決定不了價格的。同樣的產品,同樣的成本,由於市場不同,客戶不同,用途不同,要求不同,等等,價格就會不同。
   記得18年前,遼寧鞍山有一家生產滌粘化纖仿毛產品胚布的大型國有企業,為了應對價格下滑,於是聯合全國18家同類生產廠家,成立「價格聯盟組織」,制定出最低出廠價。結果,當時許多廠家為了活命,紛紛降價出逃,聯盟組織沒過多久便徹底瓦解了。
   市場經濟一貫是要反壟斷的,紡織服裝是過度競爭行業,現在都什麼年代了,怎麼還想著反其道而行之呢?
   我在一個星期前寫的小文《「利潤=售價-成本」的含義》中也講到過,價格其實是市場決定的,不是用「成本+利潤」這個算式得到的。
   「進一步加強管理,努力提高質量,提高正品率,改進工藝,降低各種消耗,不斷創新,這才是根本出路啊!」我說。
    「對!」小X猛擊大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20

抓住主要矛盾,思考大盤規律 xuy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f2kf.html
 
 A股任憑你怎麼抱怨它多麼的遲鈍或多麼的無效,終因它是經濟的產物,所以定會受到經濟運行的影響,而大盤指數就是宏觀經濟及其預期的反映。現在回過頭來看看,大盤走勢也確實非常客觀地反映了我國宏觀經濟的運行狀態。
   就拿近十年的形勢來說吧。房地產佔據了我國經濟建設的主導地位,2005年下半年股市對此作出預期反應,大盤指數從998點,只經2年時間,便推升到了6124點的歷史最高點,其中房地產、銀行、金融、鋼鐵等板塊功不可沒。但從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迄今萎靡不振,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房地產、銀行、金融、鋼鐵等板塊死死地拖累大盤,而這也正是股市對以房地產為主導的經濟的預期反映。
   我國的房地產投資佔GDP15%以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20%,各地方土地收入佔到財政的70%以上,去年房地產行業的融資佔全社會融資額的70%多,我國的經濟可謂房地產經濟了。因此,房地產一旦出大問題,國家經濟必遭嚴重影響。市場對此憂心忡忡,這也就是銀行、房地產,金融、鋼鐵等股票一跌再跌的原因,大盤指數也被拽住拖到地下。房地產的過度膨脹,不僅自身風險增加,而且還把風險轉嫁給其他相關行業(比如,銀行、金融、鋼鐵等),從而加大整個社會及經濟的風險,變成了做空股市的力量。這就是股市的預期,你不服也得服。
   然而,物極必反是事物發展之規律,從目前房地產市場的表現來看,今年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預期很可能逆轉,從而導致整個房地產行業滑坡,下滑速度或許超乎人們的想像。這種變化,不僅符合目前宏觀經濟調整的邏輯,也符合房地產自身調整的邏輯。這輪從去年開始的房價下跌並四處蔓延的現象,似乎是在沒有什麼調控政策的干預下發生的吧,這就只能理解為是市場自我調整的結果。
   我國經濟問題是結構性失衡的問題,其中房地產是個主要結症,所以怎樣應對與調整是關鍵。但不管是軟著陸還是硬著落,只要調整有利於經濟結構改善,促進消費和其他領域的投資以及產出的增長就行。雖然房地產調整會造成這個行業的收益下降,但長遠看並不會降低宏觀經濟的總收益;調整可使這部分資源轉移到效率更高的行業中去,促進整個經濟體價值的提高,最終股市將會預期給出更高的估值水平,推動股市價值提升。
   那麼股市是否已經預期到了房地產什麼時候逆轉或正在逆轉?你我他,誰都不知道,因為沒有人比市場更聰明。不過,我們單單從每天接收到的售樓短信和電話越來越多這個現象可知,「拐點」越來越近了。這樣的話,就會如同我在本月14日寫的小文《通縮有利於催生牛市》中說的那樣:「只要通縮預期見底,股市預期就會上升,於是牛市隨之而來。」
   屆時,我股市先起來了,你實體經濟就跟著慢慢調整吧!哈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092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