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朋友F做股票好多年,練就出一定的功力。由於他特別喜愛這門生意,又沒從事其他職業,遂想為親戚朋友們打理股票,換點腦力錢。但事不順意,股市一直低迷,沒有賺錢效應,F難免鬱悶。
昨天他來電話說,有幾個「理財公司」的朋友或熟人找他好多次,想請他去這些公司干,他呢正考慮是否去兼一份這樣的工作。他問我怎麼看。
可能是因為感到實體經濟之艱辛,同時又聽到「金融黃金十年開啟」之言論吧,這一帶不少頭腦靈活者紛紛辦起了「理財公司」。就我有所瞭解的幾家這樣的公司,他們現在都只是在拉客戶,推銷一些理財產品或保險,包括香港地區的產品。我問F:「那幾個想招你去的公司是不是也這樣的?」F答:「是的。」
於是,我們接著討論起來。
一、對你來說,幫人做股票而收點腦力費,幫「理財公司」推銷理財產品而獲得業績提成費,兩者都是做生意,好像都一樣。但對於客戶來講,兩者本質上則是完全不一樣的。請你幫忙做股票的人,出錢買的是權益資產(股票),事先並不知道以後這些股票資產損益如何,具有風險,他實際上是個做股票的生意人,而你相當於他的職業經理人,幫助他做這個生意;而請你理財的人,他出錢買的是債務資產(好比高於銀行利息的儲蓄),事先確知回報如何,從而可獲相對來說是無風險的固定收益,而你相當於是他的顧問,幫助他選購產品。由此可見,前者是你在做一件不確定的事,後者是你在做確定性的事,兩者性質不同。
二、那麼是否可以兩者兼做呢?估計很難!根據你目前的情況來看,兩者是有衝突的。大多數客戶都是隨波逐流的,看到什麼更賺錢就去做什麼。現在股市低迷,黃金不行,房子恐怕就要掉價,借貸具有風險,債券回報不高,銀行存款利息又太低,等等,看來看去,覺得還是買理財產品或保險划算,於是乎,「理財公司」像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來,互相爭搶客戶。你現在去做這行,等你好不容易拉進幾個客戶時,說不定股市起來了,顯現出賺錢效應,那時這些客戶恐怕要責怪你了:「看!股市這麼好,為什麼不叫買股票呀?現在倒好,錢都套在保險和他理財產品裡了!怎麼弄?」屆時你怎麼回答是好?何況這些人當中一定有潛在的股票投資者呢。現在多拉一個理財客戶,就意味著少一個潛在的股票投資者。再看個例子,你有沒見過,保險公司壽險代理人,既向客戶推銷壽險產品,又幫客戶炒股的?好像沒有的吧?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兩者只能選做一樣。
三、這兩個工作項目的性質不同,相比之下,幫人做股票的難度更大,這是因為,你不但操作能力要強,而且還要讓客戶認可你的經營理念,充分信任你,具有一定的耐心。可見得,培養一個股票客戶很不容易,時間也會較長。不是什麼客戶都可承接的,應該有所選擇。
縱觀你的業績,可說是很不錯的!你幫助打理的這些股票客戶,都是這波大熊市入市的,而且大多數人入市或增倉又都發生在階段性反彈的高位(因為看到漲了,他們才敢去買嘛),儘管如此,但到現在,不但沒有一戶虧損,而且都明顯有賺,有的贏利還較大呢!那你想,在股市如此低迷狀態下,你都能取得這般業績,等到稍有好轉,那回報就更可觀啦!從長遠看,股市的回報率比固定收益產品的肯定來得高,這是股市400年以來一再證明的事實。不過對於個人來說,取決於你眼光有多遠,胸懷有多廣,耐力有多強。
四、當前,「理財公司」日益增多,看似這些人想法超前,行動迅速,搶佔先機,其實,大多數還是跟風追熱的羊群行為。隨著跟進者激增,競爭很快加劇,也許現在就已經有點難做了吧?不然,你那幾個朋友為什麼多次催你加入他們這一行呢?一門生意要爭啊奪啊的,表明有點艱難了。
格雷厄姆曾說:「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
我們再來看一下我熟悉的那幾家「理財公司」。我問他們:「為什麼現在不配置代客打理股票之類的項目呢?」他們回答如出一轍:「現在股市這麼不景氣,不是做的好時機!但我們始終關注著,等到形勢好轉,確保能夠賺錢了,我們就會立即行動,迅速啟動這塊項目!」呵呵!看到了吧,屆時不高買低賣才怪呢!我說啊,等到他們什麼時候行動起來了,你不妨就把股票籌碼都倒給他們吧!哈哈!這種投機驅動的運作,什麼熱,追什麼,客戶的利益怎有保障?但有趣的是,他們根本就意識不到這點!我看啊,到時「金融黃金十年」遠沒結束,而這些個「理財公司」恐怕大多數早就沒了呢。
而用投資的逆向思維來看你,其實,形勢越是不好,就越是好的準備時期,而機會永遠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你現在繼續耐心準備,慢慢地培養客戶,慢就是快,少就是多,將來定會大見成效。借用一句股諺來比喻,那就是:「橫有多長,豎有多高!」
五、如果生計發生問題,可以想辦法再找一份與本業不相衝突的工作;同時省吃儉用一點;再不就從股票盈利中取出一點。這個問題總能對付過去的!
還是相信羅傑斯說的:「想成功最快的方法,是做你喜歡做的事,然後全力以赴。」
「我再仔細思考一下!」F最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