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四英國央行宣布維持基準利率0.5%和資產購買規模3750億英鎊不變,一如市場預期。本次利率決議的會議紀要將在2月18日公布。英國央行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近六年來一直將指標利率維持在0.5%的歷史低位。
消息公布之後,英鎊對美元反應平淡。
1月末英國首席經濟學家Haldane曾表態稱英國央行並不急於升息,真到了升息的時候,調升步伐也將是緩慢的,可能慢到一年才升息0.5個百分點。
本周公布的英國制造業和服務業PMI均好於預期,顯示英國與除美國之外的主要經濟體相比整體前景依然相對較好。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日報從知情人士處得知,中國最大的兩家打車軟件公司,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將合並。合並後,規模將達到60億美元。
知情人士表示,合並的具體方案還未出臺,由阿里巴巴支持的快的打車和騰訊支持的滴滴打車正在尋求大股東的支持,如果談判順利,最終方案有望在未來幾天內公布。
阿里與騰訊可能平均持股。
這次合並意味著雙方長達兩年多的客戶競爭將結束。早期的國內打車市場主要是爭搶客戶資源和融資,滴滴和快的均向乘客和司機分別發放補貼優惠。雙方的“燒錢大戰”隨著阿里巴巴和騰訊2013年的加入愈演愈烈。截至去年5月份,雙方共“燒掉”24億元。此後,阿里和騰訊宣布停止補貼優惠。
美國打車應用公司Uber也加入了這一戰團。去年7月,該公司開始北京推出了打車服務,隨後Uber進入上海,廣州。去年12月,百度(Baidu)曾買入Uber未公開數量的股份。BAT在打車市場也形成競爭格局。
目前,在最新一輪的12億美元融資過程中,Uber的估值達到400億美元。
而根據研究機構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數據,2014年第三季度快的打車在中國占有54.4%的市場份額,而騰訊投資的滴滴打車則占有44.9%的市場份額。
就在上個月,快的打車,從日本電信集團軟銀(SoftBank)及現有股東處,募集了大約6億美元的新一輪資金。而滴滴打車在去年12月融資7億美元,從而令該公司估值達到數十億美元。
滴滴和快的的合並也被認為是為了聯手應對Uber。
目前,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拒絕對合並事宜置評。阿里巴巴和騰訊也拒絕置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日報從知情人士處得知,中國最大的兩家打車軟件公司,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將合並。合並後,規模將達到60億美元。
知情人士表示,合並的具體方案還未出臺,由阿里巴巴支持的快的打車和騰訊支持的滴滴打車正在尋求大股東的支持,如果談判順利,最終方案有望在未來幾天內公布。
阿里與騰訊可能平均持股。
這次合並意味著雙方長達兩年多的客戶競爭將結束。早期的國內打車市場主要是爭搶客戶資源和融資,滴滴和快的均向乘客和司機分別發放補貼優惠。雙方的“燒錢大戰”隨著阿里巴巴和騰訊2013年的加入愈演愈烈。截至去年5月份,雙方共“燒掉”24億元。此後,阿里和騰訊宣布停止補貼優惠。
美國打車應用公司Uber也加入了這一戰團。去年7月,該公司開始在北京推出了打車服務,隨後Uber進入上海,廣州。去年12月,百度(Baidu)曾買入Uber未公開數量的股份。BAT在打車市場也形成競爭格局。
目前,在最新一輪的12億美元融資過程中,Uber的估值達到400億美元。
而根據研究機構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數據,2014年第三季度快的打車在中國占有54.4%的市場份額,而騰訊投資的滴滴打車則占有44.9%的市場份額。
就在上個月,快的打車,從日本電信集團軟銀(SoftBank)及現有股東處,募集了大約6億美元的新一輪資金。而滴滴打車在去年12月融資7億美元,從而令該公司估值達到數十億美元。
滴滴和快的的合並也被認為是為了聯手應對Uber。
目前,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拒絕對合並事宜置評。阿里巴巴和騰訊也拒絕置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日報從知情人士處得知,中國最大的兩家打車軟件公司,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將合並。合並後,規模將達到60億美元。
知情人士表示,合並的具體方案還未出臺,由阿里巴巴支持的快的打車和騰訊支持的滴滴打車正在尋求大股東的支持,如果談判順利,最終方案有望在未來幾天內公布。
阿里與騰訊可能平均持股。
這次合並意味著雙方長達兩年多的客戶競爭將結束。早期的國內打車市場主要是爭搶客戶資源和融資,滴滴和快的均向乘客和司機分別發放補貼優惠。雙方的“燒錢大戰”隨著阿里巴巴和騰訊2013年的加入愈演愈烈。截至去年5月份,雙方共“燒掉”24億元。此後,阿里和騰訊宣布停止補貼優惠。
美國打車應用公司Uber也加入了這一戰團。去年7月,該公司開始在北京推出了打車服務,隨後Uber進入上海,廣州。去年12月,百度(Baidu)曾買入Uber未公開數量的股份。BAT在打車市場也形成競爭格局。
目前,在最新一輪的12億美元融資過程中,Uber的估值達到400億美元。
而根據研究機構易觀國際(Analysys International)的數據,2014年第三季度快的打車在中國占有54.4%的市場份額,而騰訊投資的滴滴打車則占有44.9%的市場份額。
就在上個月,快的打車,從日本電信集團軟銀(SoftBank)及現有股東處,募集了大約6億美元的新一輪資金。而滴滴打車在去年12月融資7億美元,從而令該公司估值達到數十億美元。
滴滴和快的的合並也被認為是為了聯手應對Uber。
目前,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拒絕對合並事宜置評。阿里巴巴和騰訊也拒絕置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白人針灸師Ripi每個禮拜都要在四個城市奔波,給40個美國職業橄欖球賽的運動員做針灸治療。 (CFP/圖)
四十多年來,海外中醫針灸師一直試圖在現代科學體系內,證明和捍衛自己的古老醫學理論。當全球最權威的醫學刊物載文稱“針灸無效”,自不免引發軒然大波。
中醫學界很難發出有國際影響的文章。懂西方理論體系的海外針灸師,沒有構建大規模試驗的科研條件;而擁有眾多樣本的國內中醫圈,卻玩不轉國際規則,很難做出高質量的試驗設計。
中醫針灸有療效嗎?針刺止痛是不是安慰劑效應?
把這兩個貌似簡單的問題扔進中國醫學界也會爭執不休,何況是在美國。
2014年10月,美國醫學會雜誌(下稱JAMA)發表了一篇關於針灸對慢性膝關節炎療效的學術論文,文章稱:無論是針灸還是激光針灸(一種利用激光的微細光束照射穴位的新型針灸方法),對治療中度到重度慢性膝蓋疼痛,都和安慰劑效果一樣。換言之,針灸對關節炎止痛無效。
這顛覆了針灸師的經驗判斷:關節炎是針灸應用最多的適應癥之一。
以美國中醫藥針灸學會前會長李永明為代表的華人中醫群體,發起了針灸進入美國40年以來最大的一場保衛戰。
最新的消息是,美國當地時間2015年2月11日,JAMA雜誌將同時刊登李永明、中醫師何紅健和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勞力行教授等五人的反駁觀點和作者的回應。
“我知道這篇文章引發了很多討論。這個結論挑戰了以針灸為職業的人,挑戰了那些相信針灸有效的公眾。”論文的第一作者瑞娜·希曼博士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稱,試驗的爭議已經超出了試驗本身。
2014年10月,當李永明把JAMA的文章扔進兩三百人的北美中醫針灸師的微信群時,“一下子就炸鍋了”。
“這不可能。”大家的第一反應都是不相信。JAMA是全球最權威的醫學刊物之一,與《柳葉刀》、《新英格蘭醫學雜誌》、《英國醫學雜誌》並稱為世界四大權威綜合醫學雜誌,代表著美國主流醫學界的立場,它的研究結論往往左右著臨床醫生的選擇和政府決策。
直至今日,在很多人第一眼看來,這都是一個設計精美、流程嚴謹、樣本量充足的高水平試驗。研究者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運動醫學中心的瑞娜·希曼團隊,他們召集了282名50歲以上、膝蓋疼痛超過3個月的關節炎患者。
研究者將誌願者隨機分為4組:對照組(不治療)、針灸組、激光針灸組以及假激光針灸組(安慰劑組)。12周的治療結束後,針灸和激光針灸對膝蓋疼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這種改善效果並不比安慰劑更好。在治療結束一年後,這種改善效果消失了。因此研究者建議:“不支持對這些病人使用針灸治療。”
刊發後,JAMA極為罕見地為這篇文章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包括路透社、福克斯新聞等美國主流媒體紛紛報道了這一結論。
微信群響個不停,華人針灸師們開始從不同的角度給文章“挑錯”。李永明把原文找了出來,反複研讀。
“第一遍,我也覺得沒問題,試驗看起來很漂亮。”李永明曾為美國健康研究院(NIH)做了十幾年的項目基金評審,對判斷論文水平很有信心。很快,他覺得自己被作者誤導了。
按照作者希曼博士的最初設想,針灸一定優於假激光,因此,她想用此差異來對激光針灸做對比,從而得出針灸和激光針灸的差異。但很可惜:針刺、激光和假激光之間都沒有差別。於是只能推演出針灸無效的結論。
但這並不符合常理。李永明指出,在作者的試驗設計中,並沒有針灸的對照組,因此不可能得出針灸無效的結論。一個可能的推測是,作者偷換了概念,從比較激光針灸和針灸,改為驗證針灸的療效。
為了進一步證明這個猜想,他找出了這個項目的所有資料。作為澳大利亞的國家基金項目,所有的相關材料都會在國家基金評審網上公布。
“我發現在原始試驗設計中他們根本沒有計劃要比較‘針刺治療’與‘假激光針灸’。但作者最後發表論文時的結論正是通過比較‘針刺治療’和‘假激光針灸’得出的。”李永明說。
在他看來,現在的結論完全是“試驗失敗”的結果。
一周時間內,微信群里選出了四十位中醫師作為代表,並開了一場電話會,試圖發揮各自優勢,從不同的角度找到作者失誤的理由,有人研究試驗設計、有人研究邏輯推演、有人研究論證過程……
“我們要避免情緒化,爭取做到有理有據的反駁。”北京中醫藥大學海外校友會主席田海河博士說。
在歷次海外針對針灸的爭議中,因為意見分散和情緒化,他們的反駁難以奏效。現在,田海河覺得他們有理由反駁成功,“我們有來自中國23所中醫院校的專家,代表了真正的中醫理論水平”。
至於為什麽本應該起效的針灸在治療中會失效,中醫師認為是“試驗設計出了問題”。比如樣本量不夠;針刺治療時間不足;試驗方法有缺陷等,尤其是作者采用的澤倫(Zelen)設計是“非常有爭議和局限性的”方法。
如果如他們所言,實驗室是失敗和錯誤的,後果可能會無法預測。一個例子是,2014年,英國國家衛生與保健評價研究院在關節炎診療指南中專門補充了一項建議:反對將針灸用於關節炎的治療,原因是“缺乏證明針灸治療關節炎有效證據”。
很快,四十位中醫師分別向雜誌社寫信。
像是一場宣戰,他們集體向論文結論的科學性發出質疑——這本身在學術界就十分罕見。
和以往的沈默不語相比,華人中醫圈開始主動走到臺前,並願意承擔由此引發的輿論風暴。一個月後的11月2日,在休斯敦舉行的2014年世界針灸學術大會上,主辦方專門開辟了一個章節討論文章爭議。
會上,李永明的觀點被詳述:一個高水平、精美的大規模試驗在一系列的“致命傷”之下,最終得出了錯誤的結論,並用他們的邏輯誤導了雜誌編輯和大眾。一百多位針灸師“群情激奮”,恨不得當時就寫倡議書向社會公開。
但他們最終按捺住了沖動,怕變得“盲目和情緒化”。中醫常常是被切割的對象,越接觸現代科學體系的人,越急於表明自己和中醫沒關系。一個信中醫的人,往往會被貼上“無知、不理性”的標簽。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西醫和中醫容易被劃分為科學和反科學的代表。
“通過JAMA雜誌,我收到了很多意見信。”希曼說,她已經把正式答複交給雜誌編輯,願意回應質疑。
像所有的科學研究一樣,希曼的團隊開始的是一場漫長的探險。
7年前,澳大利亞政府拿出一大筆資金支持針對醫學替代療法的研究。希曼獲得了這一國家基金課題,並開始臨床研究。
她試圖證明針刺針灸和激光針灸的療效,卻得出了不一樣的結論。
在試驗設計上,沒有“假針刺組”恰恰是希曼認為的設計亮點。因為,社會上普遍應用的“假針刺”會給病人帶來一定刺激,從而引起試驗偏差。
時間不夠是個問題嗎?在大部分針灸師看來,試驗中的治療次數太少了。在中國,常規病人每周會接受三到四次的治療,而試驗只有一周一次的治療頻率。
希曼不贊同這個說法。在她看來,12周是有實際意義的時間,除非有人設計出試驗驗證長時間的針灸療效更好,否則這種批評沒有意義。在澳大利亞,醫保可以負擔12周內8~12次的治療。如果頻率提高,對臨床的參考價值將大大降低。
針對華人中醫師對“療程短”“沒有遵循中醫理論”“試驗目的前後不一致”等的一系列質疑,希曼也都不認可,“我們的試驗步驟和標準是由經過澳大利亞針灸大學考核認證過的針灸師,根據實際應用情況設計的。從此前一萬七千名患者的研究數據來看,這些細微細節對於療效沒有明顯影響。”
“他們沒有一個是針灸的專業人士。”李永明不同意希曼的說法。在他看來,這項試驗的主要作者幾乎全是科研博士,沒有臨床醫學專家,也沒有針灸的專業人士,以從事運動康複和物理治療的研究人員為主。他們是對激光針灸感興趣,而不是針灸。因為按照大多數國家包括澳洲的法律,沒有針灸執照的治療師是不能刺破皮膚的。所以,物理治療師感興趣的是用“激光針灸”代替金屬針具,想證明激光同針刺效果一樣或更好。
對於這點,希曼並沒有正面回應。她覺得社會應該反思和推敲之前那些正面結果,而現在,所有的矛頭都對準了她。
“我不指望我們的研究推翻以往大量的研究結果,但重要的是要讓大家意識到他們得到的療效可能只是安慰劑效果——這就是我們這次試驗想傳達的。”希曼認為,病人、臨床醫生、政策制定者會根據已有的證據和他們的認識做出選擇。
遭遇針灸療效困惑的不止是臨床醫生,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NIH)和美國衛生部(HHS)都曾為證明針灸療效而組織多次論證。
針對這一棘手的問題,上述兩個機構向南方周末記者推薦了美國針灸研究會聯合主席、哈佛醫學院教授維塔利·拿巴多接受采訪。拿巴多認為,希曼的試驗設計存在不足,但“這些批評和爭論都是正當的,未來的研究或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他也指出了至關重要的一點,無論是在真針灸組(針刺和激光),還是假針灸組,經過12周內的治療後,的確顯示是有一定的治療強度和效果的。可希曼團隊卻沒有提及這個結果。
“論文中改善效果的提高程度都高於30%。在科學圈內,30%是一個決定效果顯著與否的門檻,所以我真的不確定為什麽他們把這樣具備臨床統計意義的數據和事實給淡化了。”維塔利·拿巴多說。
無論最終試驗是不是存在缺陷和致命弱點,希曼博士都不是孤獨的否定者。
自針灸傳入美國之後,反對者一直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安慰劑效應,他們認為病人對針灸效果有所期望,再加上很多癥狀本身有主觀性,所以病人治療後會感覺好多了。另一種觀點是,針灸的刺激可以讓身體產生內啡肽(一種類嗎啡激素),從而緩解癥狀。
“針灸就是安慰劑加上一些刺激內啡肽分泌導致的鎮痛作用。”東京大學醫學博士呂洛衿說。他的觀點代表著相當一部分西醫的看法。
一個頗有意思的數據是,在全球範圍內,大型針灸臨床試驗在不同地區的正負結果相差很大。據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勞力行院長介紹,全世界說針灸有效和無效的文章各占50%,在俄羅斯,90%的論文都顯示有效。期刊《對照臨床試驗》對1998年至今的針灸研究做了一份系統性的回顧,發現每宗來自中國的臨床報告都是有效的,換句話說,中國從來未發表過失敗的臨床試驗結果。
“中國的期刊是不是不願意發表陰性(無效)的文章?”勞力行問。他猜測,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國學者的國際影響力。
40年來,中醫針灸始終渴望被世界接納。這種傳統療法和憑借經驗生長的古老醫學,一直試圖在西方科學理論體系內,用他者的範式,證明和捍衛自己的醫學理論。
“但這看似簡單的問題,困擾了臨床醫生和科學家幾十年。”李永明有些惆悵。
按照循證醫學理論,臨床治療的經驗和病例不是“證據”,任何療法如果不可重複,不能經過嚴格的“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就不能證明該療法的有效性。而中醫講究辯證治療,很難固定用一種方法治療某種疾病。這也是華人中醫師們反駁JAMA文章作者的一個重要理由,“他們對病人沒有辯證治療,企圖用同一種針法治療所有人。”
也有人指責,一些醫學期刊對待中醫針灸存在一種“偏意”。檢索JAMA歷史文章發現,他們曾發表過5篇針灸的大型臨床試驗結果,全部是陰性(無效)結論。南方周末記者把這個問題和文章引發的爭議拋給JAMA雜誌的主編、副主編及文章編輯,遺憾的是,三位編輯無一接受采訪。“我們不能就刊發文章的爭議發表觀點”。
“這是價值觀的差異。”世界針聯主席、中國中醫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劉保延說。他相信針灸一定可以驗證,但更看重個體化和臨床療效。
但是中醫學界很難發出有國際影響力的文章。
一方面,在海外的華人針灸師多是臨床醫生,他們理解並認可循證醫學,但卻沒有構建大規模試驗的科研條件;而擁有眾多病人和群眾基礎的中國國內,卻玩不轉國際規則,很難做出高質量、大規模的試驗設計。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沒有臨床效果,而是對起效機制和療效的解釋始終不明朗。針灸師常常是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做出的結果,卻是兩組療效“沒有統計學差異”,和這次JAMA的文章一樣。
經過幾十年的抗爭之後,華人中醫師悟出了一個道理:想要捍衛他們所代表的中醫理論,影響美國主流社會的認識,聯合是他們的唯一選擇。
此前,他們沈默、拘謹、畏懼諫言、極少參與公共事務。現在,他們開始隱藏起天生的羞澀和保守,在非母語的體系下,寫傳單,開宣講會,進入主流協會,參與國際研討,讓大家知道“不能隨便欺負華人”。
勞力行和李永明等醫生都表示,希望國內能給予他們更多的支持。他們知道,僅靠在美國的幾千名針灸師難以抗衡日益發展的其它團體。
在全美近4萬名執業針灸師中,華人只有幾千人,主要集中在加州、紐約和佛羅里達。
“我們要還原中醫針灸的本質,要呼籲國內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來研究。”田海河說。
但這畢竟不是在中國。在美國學術自由、觀點開放的社會背景下,針灸行業是充分競爭的自由市場,誰更強大,誰就可以制定遊戲規則。美國的針灸學會和法規制定部門的負責人大多是非華人。在國際期刊發表研究文章的也多是西方學者。
JAMA事件前後,華人中醫師組成了好幾個聯盟,希望改變以往松散的架構,他們開始定期聚會,探討重要議題。
2015年1月24日,距離中國的農歷新年不到一個月,紐約暴雪。一百多名華人針灸師在著名的中國城“法拉盛”舉行了新年歡慶晚宴,並給這一年中最出色的五名針灸師頒獎。“新年快樂!”眾人歡呼,並以一曲最傳統的大合唱“明天會更好”作結。
日本央行周三維持利率和資產購買規模不變,符合預期。央行還上調了出口和產出的評估,盡管數據顯示複蘇相當微弱。
此前公布的日本GDP顯示,去年四季度日本經濟擺脫了萎縮實現2.2%的年化環比增速,但是這一增速大幅低於市場的預期,凸顯出日本4月提高消費稅以來揮之不去的陰影。
而日本央行依然堅持認為,經濟正在溫和複蘇,伴隨著企業提高工資以及支出,其相信日本正在沿著“下一財年通脹達到2%”的軌跡上運行。
去年12月日本的工業產出增長1%,出口增幅為一年最高,日本央行提高了未來產出和出口的評估。
“工業產出正在上揚。”日本央行在利率決議後的聲明中提到。這一表態比上月更加樂觀,當時日本央行的表示是“產出正在觸底回升”。
此外日本央行維持貨幣基礎年增幅80萬億日元的計劃不變,其重申,將觀察風險,適時調整政策,在通脹率穩定在2%之前,將繼續QQE政策。
目前日本出口的反彈重燃了部分決策者的希望,他們更傾向於現在就停止擴張刺激計劃,盡管如今油價大跌令通脹低於日本央行2%的目標。
委員會關於維持資產購買計劃的投票比例為8:1,委員木內登英投了反對票。
有反對人士批評日本央行行長黑田激進的刺激措施令日元大幅走貶,從而提高進口成本,損害了消費者利益。在下午的新聞發布會上,黑田提到,疲軟日元對每個行業的影響是不同的,外匯匯率由多種因素所影響,只要外匯匯率能夠反映基本面,那就不會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
“如果匯率以較為穩定的方式反映基本面,那麽無需考慮進一步的行動。”他提到。
決議公布後,日元上漲。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日報》分析新近公布的美國官方數據發現,去年中國購買一年以上期限美國國債的規模以有記錄以來最快速度增長。其報道認為,這凸顯了去年中國對長期美國國債價格走高、收益率下跌的影響。
美國財政部本周發布的國際資本流報告(TIC)顯示,去年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總規模減少258億美元至1.2443萬億美元。上述報道稱,這表明中國大量減持一年或以下期限的美國國債,因為同期中國2-30年期限的美國國債凈購買額增加了1856.83億美元,打破了2009年凈購買1234.54億美元的最高紀錄。
去年年底,美國基準國債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收報2.173%,低於前年年底的3.03%,昨日已跌至2.112%。美國國債收益率過去一年下跌讓許多華爾街人士大跌眼鏡,他們原本預計收益率會走高。TIC的數據體現了中國這一美國國債大買家的影響,但該報告數據滯後兩個月公布,這正是華爾街分析人士此前詬病的問題。
上述報道提到,華爾街人士不滿TIC的另一大缺陷是,該報告的數據並未計入中國借英國和比利時等第三方購買美國國債的規模。如TIC以下圖表所示,截至去年12月末,比利時是僅次於中國內地和日本的第三大美國以外美國國債官方持有者,全年增持美國國債786億美元至3354億美元;英國去年持有規模為1892億美元,全年增持255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去年8月文章提到,始於2013年7月的一年內,人口僅1100萬、GDP僅4840億美元的比利時持有美債規模翻倍,去年6月增至3641億美元,成為第三大美債持有國,持倉約相當於國內75%的GDP,而且這是在比利時尚未成立民選政府的541天內發生的。美聯儲經濟學家在去年8月的報告中對比中國的美債持倉和增持規模差距認為,中國利用了美國以外的海外機構作為購買美債的中介。
上述《華爾街日報》報道援引法國農業信貸銀行駐紐約利率衍生品策略師Jonathan Rick估算稱,去年上半年中國月均凈購買美國國債218億美元,購買規模遠高於去年下半年月均的91億美元。這說明近幾個月中國購買長期美國國債的速度下降。
專家認為,這一購買速度變化與中國資本流出的壓力加大有關,這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美聯儲今年加息預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上述報道援引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Darden school of business)研究國際資本流的教授Frank Warnock預計稱,若今年國內資本外流持續,中國可能進一步放慢購買美國國債的速度。隨著中國國內貨幣市場發展、人民幣成為全球貨幣和中國經濟由出口導向型轉變為內需驅動型,中國的美國國債需求還會減少。
本月初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外管局發布數據稱,去年第四季度中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為912億美元,這是16年來最大規模的逆差,它使去年全年逆差達到960億美元。當時外管局表示,當前資本流出規模可以承受,並非外資撤離。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貶值的預期推動了資本外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華爾街日報》分析新近公布的美國官方數據發現,去年中國購買一年以上期限美國國債的規模以有記錄以來最快速度增長。其報道認為,這凸顯了去年中國對長期美國國債價格走高、收益率下跌的影響。
美國財政部本周發布的國際資本流報告(TIC)顯示,去年中國持有美國國債總規模減少258億美元至1.2443萬億美元。上述報道稱,這表明中國大量減持一年或以下期限的美國國債,因為同期中國2-30年期限的美國國債凈購買額增加了1856.83億美元,打破了2009年凈購買1234.54億美元的最高紀錄。
去年年底,美國基準國債10年期美國國債的收益率收報2.173%,低於前年年底的3.03%,昨日已跌至2.112%。美國國債收益率過去一年下跌讓許多華爾街人士大跌眼鏡,他們原本預計收益率會走高。TIC的數據體現了中國這一美國國債大買家的影響,但該報告數據滯後兩個月公布,這正是華爾街分析人士此前詬病的問題。
上述報道提到,華爾街人士不滿TIC的另一大缺陷是,該報告的數據並未計入中國借英國和比利時等第三方購買美國國債的規模。如TIC以下圖表所示,截至去年12月末,比利時是僅次於中國內地和日本的第三大美國以外美國國債官方持有者,全年增持美國國債786億美元至3354億美元;英國去年持有規模為1892億美元,全年增持255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去年8月文章提到,始於2013年7月的一年內,人口僅1100萬、GDP僅4840億美元的比利時持有美債規模翻倍,去年6月增至3641億美元,成為第三大美債持有國,持倉約相當於國內75%的GDP,而且這是在比利時尚未成立民選政府的541天內發生的。美聯儲經濟學家在去年8月的報告中對比中國的美債持倉和增持規模差距認為,中國利用了美國以外的海外機構作為購買美債的中介。
上述《華爾街日報》報道援引法國農業信貸銀行駐紐約利率衍生品策略師Jonathan Rick估算稱,去年上半年中國月均凈購買美國國債218億美元,購買規模遠高於去年下半年月均的91億美元。這說明近幾個月中國購買長期美國國債的速度下降。
專家認為,這一購買速度變化與中國資本流出的壓力加大有關,這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美聯儲今年加息預期共同作用的結果。
上述報道援引美國弗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Darden school of business)研究國際資本流的教授Frank Warnock預計稱,若今年國內資本外流持續,中國可能進一步放慢購買美國國債的速度。隨著中國國內貨幣市場發展、人民幣成為全球貨幣和中國經濟由出口導向型轉變為內需驅動型,中國的美國國債需求還會減少。
本月初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外管局發布數據稱,去年第四季度中國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為912億美元,這是16年來最大規模的逆差,它使去年全年逆差達到960億美元。當時外管局表示,當前資本流出規模可以承受,並非外資撤離。分析人士認為,人民幣貶值的預期推動了資本外流。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擁有中國最龐大農村網絡的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或在明年上市,阿里巴巴集團可能在其上市前購入股份。
據《金融時報》援引消息人士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可能將在2016年初進行IPO,並正與阿里巴巴旗下子公司螞蟻金服、一些美國私募基金,和亞洲主權財富基金就出售少數股份談判。目前摩根士丹利已被任命負責同潛在投資者談判。
據一位希望參與該交易的銀行家稱,中國郵政儲蓄銀行IPO規模可能在100億到250億美元之間,如果能達到上限規模,將相當於去年阿里巴巴上市規模,成為史上最大的IPO之一。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於2007年正式從郵政系統分離成為獨立的公司,其上市必須由國務院和財政部批準。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網絡遍及中國農村地區,擁有近8000億美元存款,全國有近4萬家支行,其網點規模超過工商銀行。
一位有意參加IPO中國投資基金負責人告訴《金融時報》稱:“它是一家純粹的儲蓄銀行。它的攬儲能力非常巨大,但同時並沒有一個龐大的貸款規模,所以其風險非常非常低。但是要把它變成一家新型的零售銀行可能是非常困難的。”
阿里巴巴有意入股可能正是看中了郵政儲蓄銀行的龐大的廉價資金。
螞蟻金服成立於2014年10月16日,旗下品牌包括了支付寶、支付寶錢包、余額寶、招財寶、螞蟻小貸及籌備中的網商銀行等品牌。
螞蟻金服立足於給金融機構搭建平臺,讓專業機構能夠依托這個平臺更好地服務普通用戶,以及小微企業。
根據螞蟻金服去年10月的數據,目前集團控制的資金規模達到5790億元。彭博援引消息人士稱,阿里巴巴旗下金融子公司螞蟻金服計劃在2016年IPO,估值預計在500億美元左右。
螞蟻金服目前已經與世行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IFC)合作,在中國提供小微金融服務。如果入股郵儲銀行成功,未來螞蟻金服可以農村地區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借貸活動。
消息人士稱,對郵政儲蓄銀行有興趣的投資者,還包括新加坡星展銀行、馬來西亞Hong Leong銀行、澳新銀行。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淡馬錫、馬來西亞國庫控股公司(Khazanah Nasional Berhad)也有意入股。
美國私募巨頭黑石、KKR以及Warburg Pincus也有意入股。中國國內的博宇資本,中信資本,厚樸投資管理以及春華資本均有意投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日本政府養老投資基金GPIF規模在去年四季度上漲5.2%,使其資產升值至137萬億日元,創下歷史記錄。
四季度,GPIF持有的日本債券上漲1.9%,日本股票上漲6.2%,海外債券上漲9.4%,而海外股票上漲10.3%。
截至12月底,GPIF持有43.1%的日本債券、19.8%的日本股票、13.1%的海外債券、19.6%的海外股票和4.3%的短期資產。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去年10月,GPIF宣布批準將國內、國外股票配置比例從12%提高至25%。批準將日本債券配置比例從60%下調至35%。GPIF未提供短期資產配置目標。
除了更改GPIF資產配置以外,日本央行去年10月還出乎市場意料宣布將基礎貨幣規模增加10萬億日元,增至80萬億日元,並要讓QE項目年度購買ETF和REIT資產的規模翻三倍。
分析人士認為,日本政府的決定將導致日元對美元今年走低,日本股市將因GPIF增加投資而上漲,對日本債券倒沒多少影響。日本最大券商野村證券認為日本央行上述貨幣政策決定顯示,該央行將最大限度影響市場視為更優先的任務,美元對日元和日本股市將明顯受其影響。該央行顯然在與GPIF配合。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