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本周美聯儲高官密集講話 市場謀求弄清退出政策真正走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84

在經歷了上周“制造問題比解答疑問”更多的FOMC會議後,本周投資者試圖從大量美聯儲官員講話中尋找未來貨幣政策的走向。但問題是這些疑問能否得到解決?

上周三美聯儲主席耶倫公布了退出策略細節,保持原先的利率前瞻指引不變。美聯儲稱首次加息後才會停止將到期債券再投資。聯邦基金利率仍將是美聯儲傳達貨幣政策的主要利率。當美聯儲首次加息時,將提高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區間。

然而從美聯儲對利率預期的點陣圖上看,決策者將2015年底的利率預期中位數上調至1.375%,顯著高於6月預計的1.125%。這表明美聯儲加息或提前。

華爾街見聞網此前還分析稱,由於美聯儲對聯邦基金利率的目標表述是一個區間(當前是0-0.25%),市場懷疑短期利率可能周期性的跌出美聯儲的目標區域下限,甚至有相當的幅度。

本周投資者將聽到一大批美聯儲高層的講話試圖解答上述疑問。

周一紐約聯儲主席William Dudley已發表了講話,他表示在美聯儲首次加息的時間點上,利率前瞻指引並非牢不可破的承諾,並將繼續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維持寬松政策。

他還說人們不應高估美聯儲的點陣圖,FOMC在預期上的點陣圖並未捕捉到美聯儲官員們在不確定性上的看法。

周二堪薩斯城聯儲主席Esther George將發布講話。周三克利夫蘭聯儲主席 Loretta Mester,芝加哥聯儲主席Charles Evans也將發表講話。周四亞特蘭大聯儲主席Dennis Lockhart講話將最後壓陣。

證券經紀公司TJM Institutional分析師 Jim Iuorio告訴CNBC:“我認為他們設法向市場傳遞更清晰的信息。官員們的講話將是金融市場的重點”

新際集團(Newedge)的經濟學家David Robin說:“市場人士迫切期盼清晰度和公信力,他們給出的信號不一,加息節奏又有些上移,美聯儲雙向開道,並預料到市場會在判斷上產生困難。”

Rhino Trading Partners的經濟學家Michael Block認為,美聯儲早已在可預見的未來明確了鴿派立場,這也給他看好美國股市和債市的理由。他說

“股市已在追趕寬松政策的預期,債市何時趕上?如果有人指出這些預測只是學術界的遊戲,那麽債券價格就會漲回來。”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920

美聯儲布拉德:仍認為首次加息時間為明年一季度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589

下載

聖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周二表示,他仍然認為美聯儲首次加息時間為2015年第一季度末,並表示他支持9月17日的FOMC(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聲明。

“我看到的數據基本上都符合我們的預測”,而且仍然顯示,美聯儲於明年第一季度末加息是“合理判斷”,布拉德說。但他強調,他對央行政策的展望並不拘泥於時間表,采取何種政策“取決於經濟如何發展”。

布拉德是在聖路易斯聯儲舉行的銀行業會議上對媒體做出上述表態的。這也是上周FOMC會議後美聯儲官員首次做出評論。

華爾街見聞報道,上周三,美聯儲維持聯邦基金利率目標0~0.25%不變;縮減每月QE購買規模100億美元,達到150億美元。美聯儲預計10月結束資產購買,重申QE結束後相當長時間保持高度寬松。美聯儲對“相當長時間”的闡述,緩解了市場對美聯儲可能提早加息的擔憂,目前市場預計美聯儲於明年夏天首次加息。

在最新表態中,布拉德表示他希望看到明年一季度末首次加息,但他也強調,如果經濟(尤其是就業市場)繼續以當前速度改善,他會希望美聯儲更快加息。

布拉德稱,重要的是,任何美聯儲的利率行動都與經濟表現掛鉤,而不是機械的一系列行動。“我希望利率變化能取決於經濟發展,而非按部就班地一部部上升,就想2004-2006年那樣。”布拉德說:“因為否則就會引發新的資產泡沫。”

布拉德還表示,他仍然預期美國經濟今明兩年將增長3%,如果能夠實現這一樂觀增勢的話,其他美聯儲官員也會改變對利率政策的看法。

“如果這一預測實現,委員會將回過頭來同意我的建議。”布拉德再次強調,“但一切取決於經濟發展。”

同一天,明尼阿波利斯聯儲主席Narayana Kocherlakota表示,他預計未來4年美國通脹都將低於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48

美聯儲會提早加息?耶倫早有警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18

yellen-hawkish

美聯儲主席耶倫上周表示,她想要投資者做好準備,美聯儲可能早於當前預期加息。不過她的話被市場忽略了。

全球股市、債市和貨幣市場的波動性接近歷史低點,即使上周耶倫警告稱,如果美國經濟表現繼續超出預期,美聯儲可能調整“很長一段時間內維持近零利率”的承諾。

市場對此冷淡的態度反映投資者對美聯儲未來意向的自滿情緒,在對美聯儲考慮放棄維持低利率承諾之時,這未必是好事。

彭博社報道,其危險在於:經濟意外強勢可能加快美聯儲收緊政策,促使市場波動驟升,這可能有損美國經濟增長。

法國巴黎銀行美國經濟學家,前紐約聯儲研究員Laura Rosner表示,風險在於,美聯儲最終會按照其預期和與外界溝通過的方式收緊政策,而市場不得不以混亂的方式快速調整適應。

昨天,美國銀行衡量債券波動的MOVE指數降至57.43,接近1988年以來最低。用來衡量股市波動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波動指數(即恐慌指數VIX)降至14.93,低於20年平均水平20.75。而摩根大通全球外匯波動指數降至7.38%,依然接近7月份錄得的5.29%的歷史低點,也低於10.46%的20年平均水平。

讓市場如此淡定的一大原因是上周美聯儲決議聲明依然重申“QE結束後相當長時間保持高度寬松。”而一旦美聯儲升息,投資者對升息速度的預期要慢於美聯儲的預期。

預計美聯儲明年將迎來首度升息的美聯儲官員就調整前瞻指引爭論不休。盡管政策聲明的言語未變,但耶倫還是利用新聞發布會的機會,堅稱美聯儲前瞻指引取決於經濟如何發展。

“美聯儲可能會提前加息,且加息速度會更加激進;也可能會以更慢的速度推後加息,這取決於未來數據。”(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066

美聯儲高官:美聯儲在加息問題上應極具耐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42

周三,芝加哥聯儲主席Charles Evans和克里夫蘭聯儲主席Loretta Mester就貨幣政策發表講話。Evans表示,美聯儲對加息應極具耐心,哪怕通脹略高於2%也是可以容忍的,認為“相當長時間”措辭妥當。Mester認為應修改前瞻指引中“相當長時間”措辭,但稱這不足以令她在9月會議上投反對票。

evans20140925

華爾街見聞網站對Mester和Evans講話要點進行了整理。

關於美國經濟:

Mester:預計今年下半年和明後年美國經濟增速都可達到3%。這是美聯儲官員中頗為樂觀的GDP預期。

Evans:預計未來美國經濟增速可達到3%。

關於前瞻指引:

Mester:認為美聯儲應修改前瞻指引,“相當長時間”的措辭可能會傳達錯誤的信號。Mester表示,貨幣政策必須與實際經濟狀況和對未來經濟預期相結合。不過Mester稱,反對“相當長時間”的措辭不足以讓她在9月FOMC會議上投反對票,不清楚美聯儲10月會議上是否會放棄“相當長時間”的措辭。

Evans:美聯儲最終將修改前瞻指引,但目前他個人認為“相當長時間”的措辭是合適的。

關於加息:

Mester:寬松政策仍然是合適的;加息時間取決於經濟數據。

Evans:認為“早加息好於晚加息”的觀點非常不妥當。美聯儲對收緊貨幣政策必須有耐心,只有在對勞動力市場和通脹有信心的情況下才能加息。這意味著若屆時通脹略高於2%,也是可以容忍的。Evans認為,美聯儲加息幅度不應太大,這樣可以減輕對經濟複蘇的影響。加息時,美聯儲應爭取有12個月的時間來觀察進展情況。緩解加息擔憂的一個方法就是將加息幅度放小。

關於通脹:

Mester:預計通脹在2016年底前返回到2%水平。

Evans:3%~4%的薪資增速不太可能引起通脹,當前通脹溫和上升態勢是可控的,即便通脹略高於2%,也會上下波動,給經濟造成的成本不會太大。

關於勞動力市場:

Mester:勞動力市場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預計將進一步改善,明年底時失業率或達到5.5%。

Evans:勞動力市場仍存在大量閑置,預計在通脹達到2%之前,勞動力市場先實現充分就業。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281

一張圖告訴你:力挺美聯儲寬松的大多頭怕什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671

為什麽QE即將縮減至終結,而美股多頭似乎仍然有恃無恐?

為什麽從彭博社到《華爾街日報》都先後濃墨重彩地報道或分析過,當美聯儲開始收緊貨幣政策時,會先縮減資產負債表,還是加息?

甚至,路透社曾報道稱,美聯儲開啟緊縮貨幣政策的方案可能是加息提前,同時在較長的時期里繼續維持較大的資產負債規模。彭博社也援引知情人士稱,日本央行的官員也有類似的考慮。

大寬松之後的央行們怕什麽,而美股大多頭又怕什麽?

投資者或能從下圖中看出一些端倪:

(美聯儲資產與標普500指數變化趨勢)

20140924_fed

美聯儲資產負債表 13周ROC(波動率)移動均線 vs 標普500指數 13周ROC移動均線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296

美聯儲加息前後美股的表現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44

美聯儲貨幣政策遲早是要回歸常態的,這意味我們正走在加息的路上。

加息意味著投資者需要承擔更高的利息,以及更高的機會成本,對於股市來說顯然是不利的。因此投資者對美聯儲加息的擔憂絕非杞人憂天。

德銀首席美股策略師David Bianco特意研究了,歷史上,美聯儲加息對股票表現的影響。

他在報告中指出:

在頭幾輪加息中,股市通常會遭賣出,但是賣出的強度和持續時長視具體情況而定。在加息周期的早期,賣出規模通常比較小,會很快恢複過來並且標普500指數在接下來的三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里還會繼續上漲(例如2004、1983和1972年)。但是,在加息周期的晚期,許多賣出就會演變成大幅回調甚至直接轉入熊市。

很可惜,只有事後我們才知道,當時究竟處於加息周期的哪個階段。

Bianco繼續寫道:

判斷假期周期的位置總是主觀的,但是自上一次大蕭條以來的收益率曲線、通脹數據可以幫助我們判斷。

明年可能是另一處於加息周期中期的一年,我們預計標普500指數不會對加息產生激烈反應,但風險在於美聯儲加息的過晚或者幅度太小,以至於通脹加速迫使它以高於預期的水平進行加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352

波動性回歸全賴美聯儲?沒那麽簡單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68

美國私人財富管理公司Evergreen Gavekal認為,先是外匯市場,然後是商品、固定收益市場,現在輪到股市,波動性已經悄然上升。某種程度上說來,這並非意外。美聯儲結束第一輪和第二輪QE時,市場也是這麽表現的。所以當QE3接近結束,市場經歷一段不確定和緊張也是預料之中的。

MSCI

不過,僅把近期市場的波動單一歸咎於美聯儲的行動未免過於簡單了。Evergreen Gavekal從以下五個方面看待市場:

增長:除美國外,大部分國家近期公布的經濟數據都令人失望,特別是歐洲和日本。而繼春季啟動“微刺激”以後,中國的經濟數據再度不及預期。幾乎沒有理由預期年底前中國、意大利、法國或德國經濟增長會出現實質性反彈。而包括俄羅斯、南非、巴西和委內瑞拉在內的新興市場也面臨顯著壓力。這共同構築了全球經濟增長疲乏的前景。

動能:自今年夏季以來,歐洲股市增長動能進一步惡化,歐洲央行宣布購買ABS計劃之後的13個交易日里,Eurostoxx指數有9天是下跌的。更令人擔心的是,過去幾周歐洲出現的股市負增長效應似乎正在蔓延。美股小盤股指數Russell 2000指數年線下跌。澳大利亞股指和馬來西亞KLCI股指亦然。

流動性:信貸利差走寬、美元指數上漲、歐洲央行TLTRO效果欠佳,且偶有公司破產下,多個跡象顯示流動性環境每天都在收緊。

行為金融學:我們推進行為金融學工作是抱著這樣一種觀念,即一個特定的市場中,2/3的時間是表現“正常”的。一些個股走勢很大程度上是無序的,且受許多不同因素驅動:比如原油類股跟隨原油價格波動,銀行類股受收益率曲線的變動影響。而剩下1/3時間,市場會陷入“反常”狀態,即所有股票走勢變得具有關聯性,且只受一個因素影響。在這樣的環境下,通過挑選股票已不太可能起到增值作用。從我們的行為金融指標來看,今天越來越多市場正顯現“反常”狀態。

估值:這是個頗具爭議的話題。在利率逼近零的情況下,很多人認為各地股市普遍估值偏低,即便許多市場股市從歷史水平來看並非如此。此外,也有人會說一個國家的股市被低估的原因在於大量板塊嚴重承壓(比如中國的國有企業,歐洲的銀行、公用事業、電信和石油領域)。

綜上所述,Evergreen Gavekal得出的結論是:股市環境正變得越來越糟。全球經濟增長令人失望,流動性和動能惡化,市場表現開始反常。當你考慮到9月和10月通常是挑戰股市投資者腦神經的兩個月份,也許就不難解釋近期這波獲利了結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78

美聯儲鷹派Fisher:太晚加息會讓通脹失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784

20140929feds-fisher-wants-october-end-to-qe3-sees-no-2014-rate-hike

達拉斯聯儲主席Richard Fisher周日表示,他擔心美聯儲升息太晚,可能會讓通脹失控。

據《華爾街日報》,Fisher接受福克斯商業新聞采訪時稱,美國經濟增長“毫無疑問領先於全球其他地區,我擔心美聯儲加息的步伐趕不上通脹。”

在提到工資上漲引發的通脹回升時,Fisher表示“我目前還不是很擔心,但我在達拉斯已經看到了這一現象,如果美聯儲不及時行動,那麽可能會蔓延到全國。”

鷹派官員Fisher一直是美聯儲超級寬松貨幣政策的堅定反對者,他擔心美聯儲向金融系統註入的流動新遠遠超過了實際需求,引發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因素。在本月初的FOMC投票中,他和Plosser共同反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保持零利率的決議。

Fisher指出,在達拉斯地區的調查中,“我們看到了工資導致的通脹上漲壓力創下危機以來新高。”

他警告投資者為加息做好準備:“我們一直在助推市場,但在某個時刻,大樹們可能停止生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589

美銀:美聯儲“偷偷摸摸”退出,改變全球投資格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07

Slider_Invest_Sektorstudien

美銀美林首席投資官Michael Harnett近日在報告中指出,盡管在通脹缺位的情況下美聯儲的緊縮政策將會非常緩慢,但美聯儲“偷偷摸摸的退出”已經開始改變全球投資格局。

Harnett建議投資者可以增持受到此前零利率政策傷害的行業/國家的頭寸,包括做多美元和美國的銀行股。

他同時建議減持受益於零利率政策的行業/國家的頭寸,特別要小心黃金、企業債券和套利交易。

在很多基金經理的眼中,美國的經濟也就算是好壞參半,比如就業人數增長了但工資沒漲,能源開發出現了熱潮但政府在減稅、移民及基建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

不過,跟歐洲和日本相比,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好得多。資金希望流向美國,因為這里的收益率更高,並且有望繼續走高,雖然沒人知道具體什麽時候會發生。

新興市場的前景會更加複雜。過去,美國表現好時,新興市場也會跟著一起好。摩根大通首席投資官Michael Cembalest曾指出,在過去25年里,能一直賺錢的一個策略就是:相較於歐洲和日本要超配美國及新興市場的股票。

但是如今的情況已經不是這麽簡單了,特別是亞洲。中國的增長在放緩,東亞整體的出口增速都在減慢。大宗商品生產企業和制造業企業都在承受壓力。

摩根士丹利亞洲信貸研究主管Viktor Hjort表示,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高收益債券發行企業的情況要比2008年還糟糕,很多行業面臨產能過剩及定價能力不斷下降的問題。信貸違約情況越來越多出現在房地產、采礦、水泥等行業。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很多對沖基金在押註做空澳大利亞,因為商品價格不斷下跌毫無終結跡象,同時做空澳元和價格並不便宜的礦業股成為不錯的選擇。

廉價美元的時代即將結束,美國的流動性將趨於收緊,相反歐洲和日本將更加寬松。美國的複蘇將不會像以前那樣成為亞洲的助推劑,伴隨著價格更低的能源和勞動力成本使得美國的吸引力更大,反之對亞洲形成利空。這也是為何對沖基金們也在做空航運股和海上鉆井設備公司的股票,因為亞洲可能放緩而美國也還不足以強大到支撐所有的這些行業。(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02

美聯儲縱容高盛不當獲利?“無間道”錄音起底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10

美聯儲,高盛,FED,Goldman Sachs,金融監管

上周,美國一檔在500多個廣播電臺播放的公共節目“美國生活”(This American Life)爆出一條震動美國國會的消息:一位前美聯儲的監察員秘密錄下了聯儲內部、以及聯儲監管者和高盛高管的對話,它們反映出,紐約聯儲沒能鼓勵、反倒妨礙監察人員,變相縱容高盛進行不合法規的交易,而且拒不接受對高盛利益沖突管控不足的評估。

這位公開高盛內部錄音的“無間道”名叫Carmen  Segarra。2011年10月31日,她成為紐約聯儲派駐高盛的風險監察專家,調查高盛是否遵循法規,是否無論進行何種金融活動均按要求進行風險管理,特別是對利益沖突的管理。不過,她才做了七個月就被解雇。去年她起訴紐約聯儲不當解雇,索賠700萬美元。今年4月,她的上訴被聯邦法官駁回,理由是其申訴未能證明應出於保護告密者而給予賠償。

上周Segarra接受“美國生活”節目采訪,將自己2011年到2012年錄下的上述紐約聯儲和高盛相關對話與會議內容公之於眾,錄音時長約46小時。一些美國國會議員對此深感不安。參議院銀行委員會的民主黨議員Elizabeth Warren呼籲召開聽證會,該委員會的另一位民主黨委員Sherrod Brown要求就錄音引起的指控展開“全面深入的調查”。

紐約聯儲官網發布聲明稱,該機構“堅決否認就監管金融機構方面的誠信指控。”高盛的發言人稱,該司已執行了更嚴格的投資規定,從嚴管理旗下銀行家進行個人股票與債券投資。一位知情者向路透表示,高盛新的利益沖突規定已經實行了一段時日,但那些規定都與Segarra的這類指控無關。

諷刺的是,當初紐約聯儲雇用Segarra的目的是查明高盛有無不合法規的行為,可Segarra的錄音卻讓紐約聯儲也成了與高盛沆瀣一氣的“被告”。這樁官司的起因還得從六年前的金融危機說起。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美聯儲等政府機構備受監管失察的指責,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不得不請一位“外人”——哥倫比亞大學金融學教授David Beim介入調查危機成因,授予他可以毫無限制獲取資料的權力,但所有調查結果都不得公開,必須保密。

走訪了紐約聯儲的幾十位員工以後,Beim發現了令他震驚的真相:原來紐約聯儲監管美國大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可怕障礙是自身的文化,紐約聯儲不但極為不願披露所監管銀行的風險,而且對監管對象不能一視同仁,有親疏之分。紐約聯儲的監察員常常迫於上司的壓力,把調查結果寫成取得被監管機構共識的報告,其中對機構舉動的描述已經大打折扣。

Beim在調查報告中不僅揭示了根本問題,還提供了解決方法。他敦促紐約聯儲聘請敢於說出真相的專家監察員,並鼓勵他們披露真相。Beim認為,這才是避免又一場金融危機的治本對策。

一年後,國會賦予美聯儲更大的監管權,紐約聯儲開始聘用專業的監察員,派駐對金融系統風險最大的“大而不能倒”機構,當時紐約聯儲調整了組織結構,要派更多的專家監察員執行監管,Segarra就是重組後招入的風險評估專家。

過去美聯儲在銀行安插的監察員頭銜是“客戶關系經理”。如果他們覺得某個領域需要深入審查,通常會再請一位風險評估的專家為他們核查。根據新的組織框架,原來的客戶關系經理改名為“行業專家”。他們要花更多時間了解銀行怎樣獲利,向紐約聯儲委派去相關銀行坐鎮的更高一級負責人匯報工作。

Segarra就是Beim上述報告所指的那種專家。她有工作熱情,為人坦誠,在常春藤聯盟的高校畢業後做了律師,擁有至少十三年的合規工作經驗。所謂合規就是幫助銀行遵守政府的各類法規。

可Segarra在高盛的調查工作並不順利。因為對目睹的事實感到擔憂,她覺得需要做一份記錄,以免調查活動受到幹擾,所以買了一部微型錄音機,在與上司交談和在高盛期間工作時開始錄下一些對話內容。

這些錄音和Beim三年前遞交給杜德利的報告一樣,都暴露了紐約聯儲內部無視、甚至掩飾大型金融機構風險問題的畸形文化。錄音顯示,紐約聯儲時常不願推進審查高盛,竭力樹立權威並設法讓Segarra等新一批專家監察員同流合汙。

桑坦德交易:美聯儲的妥協

Michael Silva是當年幫助Beim調查的紐約聯儲員工。在Segarra被派駐高盛兩個月後,Silva和她一起被卷入了錄音中多次提到的高盛與桑坦德銀行交易。

那是在2012年1月6日,一位高盛的高官給Silva、Segarra和她的上司Johnathon Kim發去電郵,通知他們高盛希望同西班牙大銀行桑坦德做一筆交易,西班牙的監管機構已經同意,高盛要向美國的監管機構征詢有無疑問。

當時歐洲銀行業管理局(EBA)要求全歐洲的銀行增加銀行資本金,以防未來可能出現損傷,特別是西班牙的銀行。為了達到EBA的增資要求,桑坦德決定將部分股份轉讓給高盛的巴西分公司,這樣做可以減少桑坦德需要增加的資本金,提前六個月達到EBA要求的資本充足率。高盛在持有幾年以後再返還這部分桑坦德的股份,並向桑坦德收取一些費用。

Segarra的錄音顯示,一位紐約聯儲的員工將這筆交易比作,高盛“為照看一個行李箱收費”,Silva承認交易會讓高盛得到4000萬美元收費,可能最終收入有幾億美元,但他不喜歡這種交易。他認為這樣做不對,是在幫助桑坦德偽裝得更健康。

那筆交易周日完成,此後一周Silver和高盛的高層談到這個問題。他告訴下屬自己問過高盛為什麽“應該”交易。據Silver所說,美聯儲和高盛對桑坦德的這筆交易存在分歧。

在Segarra看來,Silva和他手下的監察員關心的都是一些含糊其辭的抽象問題,比如什麽應不應該、什麽“名譽風險”,可高盛還有更緊迫的合規問題沒能解決,比如調查交易雙方的背景是否符合反洗錢法規。

桑坦德交易結束後不久,Segarra向自己的上級匯報了Silva的擔憂,他們要求她調查這筆交易。那時Silva向Segarra暗示,紐約聯儲的法務主管Tom Baxter“管著我”,“他不希望我讓美聯儲行使並未得到的權力。”

錄音記錄並未表明是什麽困擾著那位法務主管,可它們已經展示出,美聯儲的高層感到,即使聯儲的官員認為高盛不應交易,聯儲也沒有以此為由制止桑坦德與高盛交易的權力。

隨著調查深入,Segarra發現了異常情況:協議條款規定,高盛應警示美聯儲相關條款內容,並且得到“毫無異議”的回複。

這個發現激起Silva不滿,他說高盛方面從未派律師來征詢有無異議,所以召集下屬全面調查整個交易,還說可能會“發現一些更陰暗的東西。”

可Silva的質疑還是沒能阻止交易。在紐約聯儲官員與高盛會晤時,一位高盛的高管解釋,“毫無異議”的條款不意味著高盛進行交易的必要條件。

最後,監管機構並未繼續就此施壓,還是放行。錄音顯示,一位監察員說,

擔心Silva領導的團隊把高盛逼得太緊,“我認為,我們不想在披露這類事方面打擊高盛今後的積極性。”

他建議這樣告訴高盛:

“不要誤解我們的好奇,也不要誤解我們更了解整個市場的願望,它們和給你們的批評一樣,都是作為一家公司必要的。”

而Segarra認為,上述用“好奇”來表達質疑的評語意味著,紐約聯儲的工作人員怕給高盛帶來麻煩。實際上,根據法律規定,只要紐約聯儲提出要求,高盛就應該提供信息,而且高盛此前也主動向紐約聯儲報告了交易的消息。

此後幾個月,派駐高盛的美聯儲工作人員為怎樣表達他們對桑坦德交易的不滿爭論不休。大多數工作成員支持的一種方法是,向高盛發函表達美聯儲的擔憂,可信中並未強制高盛采取任何相關行動。

錄音顯示,一位美聯儲官員2012年1月透露,這件事帶來的唯一負面結果是,高盛以後只會無視紐約聯儲的人。

Beim此前的報告中提到過這種偏袒,認為性質嚴重。他在一次采訪中解釋,這種行為可能讓人自然而然地希望與自己朝夕相處工作的人維持良好的關系。它會產生監管方反倒被監管對象俘獲的危險。為此,紐約聯儲應該每隔幾年就換一批監察員。

利益沖突規管:不能說的秘密

Segarra在高盛的任務就是,判斷高盛是否在全公司範圍內貫徹全面的利益沖突監管政策。到2012年春天,Segarra認為上級也同意自己的結論,即高盛並沒有符合美聯儲指示的這類政策。

Silva後來寫郵件告訴Segarra,高盛的行為準則里有一個名為利益沖突的章節,其中界定了員工的行為。但Segarra認為,那種準則還不足以達到美聯儲的官方指引效果。因為美聯儲規定,這種政策要覆蓋全公司,而且要提供”評估、控制、衡量、監督和匯報“沖突的框架。

錄音中有一段40分鐘的會議記錄,那是Segarra被解雇一周前錄的。錄音顯示,Segarra認為,高盛缺少處理利益沖突的政策,上司反複勸說她改變這個結論。Segarra提出,讓紐約聯儲的高層領導審核自己的證據,還說只要把自己的發現匯報給高層,即使高層推翻了她的結論,她也接受。但就算這樣做上司也不滿意。

在那段對話快錄音快結束的時候,Segarra的上司問:“為什麽你非得說他們沒有那種政策?”

Segarra回答:“從專業的角度,我不能同意。”

Silva說,美聯儲的律師已經斷定高盛有這類政策。他還拿上述桑坦德交易作比較。他說過去自己覺得那項交易是不當的行為,可法務主管給了他壓力。Silva認為:

“我輸掉了桑坦德的交易,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堅稱它是騙局,他們堅持說我的話荒謬絕倫。結果沒人把我的看法當回事。”

現在同樣的事發生在利益沖突政策上。

一周後,Silva把Segarra叫到一間會議室,通知她被解雇了。據錄音顯示,他當時告訴Segarra,紐約聯儲對“(她的)能力失去了信心,認為她未能用其他所有人的判斷替代個人判斷。”(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