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真實的印度:呼叫中心淡出舞台

1 : GS(14)@2012-11-11 10:48:39

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yzjj/20121015/152913371417.shtml
 呼叫中心改變印度人生活
  「我相信神與我同在」,來自新德里一個貧民窟家庭的桑迪普(Sandeep)滿懷虔誠地告訴筆者。在他家庭突然遭遇不幸、家人飢不果腹的絕境下,他從一家呼叫中心得到了一份接線員的工作,此工作是從印度打電話去說服澳大利亞人改換移動服務商。
  桑迪普說這一切都是因為耶穌在幫助他。出身於貧民窟印度教家庭的他,沒有機會讀大學,但由於從小在一家基督教會慈善機構用英語讀聖經,他學到了一口流利的英語,同時也轉信基督教。去年,父親出現意外,在全家處於絕境下,他每天不斷祈禱,最後擊敗了成群的大學生,獲得了一份呼叫中心的工作。「我的家庭從此有希望了,這是神的旨意」,桑迪普說。
  對於桑迪普來說,能夠拯救他全家的只不過是一份月工資不到15000盧比(約1800元)工作,不過這個收入在印度被定義為中產階級。
  受到低成本和英語優勢的驅動,上世紀90年代,傑克-韋爾奇把通用的後台操作中心搬到新德里的衛星城古爾岡(Gurgaon)。這是印度離岸外包的一個標誌性事件,從此之後,越來越多的歐美客服服務被轉移到印度處理,離岸呼叫中心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在印度遍地開花。
  目前,印度約有40萬個客服每天都在與上百位歐美人通電話,這些通話涉及信用卡利率問題、拖欠電費、競選募捐、如何照料牙齒、甚至利用已獲得的信息進行網絡詐騙等。弗裡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說:「如果你是美國人,不管你的職業是什麼—-醫生、律師、建築師、會計師—-最好學會如何取悅顧客,因為所有能夠數字化的職業現在都可以打包到國外」。
  你知道美國人多有錢嗎?
  然而,呼叫中心在印度遠非是一個致富神話。工作不到一年,桑迪普已經開始在網羅新的工作機會,每天重複撥打上百個陌生電話已經讓他感到麻木,而他也看不到晉陞的前景,他的下一個目標至少是跳到一家更好跨國公司做接線員。
  在印度,呼叫中心接線員工作超過一年的比較少,而即使工作超過幾年的,也沒有什麼機會可晉陞。因此,在這個大部分婦女從事家庭主婦的國度,呼叫中心卻有一半僱員是女性。
  擁有碩士學位的波伊努(Boinu)在印度著名的BPO(業務流程外包)公司HCL做了兩個月的接線員,她的工作是處理美國梅西百貨(Macy's)信用卡的熱線電話。
  「你知道美國人多有錢嗎?他們經常拿著信用卡到梅西百貨(Macy's)刷名表,同樣的手錶梅西比外面貴50%,但他們不在乎,在梅西刷卡那是身份的象徵」,波伊努對富有的美國人的消費習慣瞭如指掌,就好像她生活在這個圈子裡一樣。
  月收入不到2萬盧比(約2400元)的波伊努對美國人的消費力感到驚訝,因為按照規定,月利率3.25%的信用卡的需要付的最低利息是25美元。也就是說,消費者每個月至少得消費近4萬盧比才會按照正常利息計算。這筆最低消費接近波伊努月收入的兩倍。
  「這只是一份臨時工作,我從來沒想過要在這裡做長久」,波伊努向筆者表示,她只是暫時需要錢,聽朋友說,最容易找工作的是呼叫中心,因為那裡只需要講一口流利的英語,所以她才到此救急。
  波伊努的目標是印度國家公務員或者教師,雖然她已經考了很多年,但她相信她很快就能考上教師。她擔心這份晚上工作、白天睡覺的美國作息時間的工作讓她找不到老公。
  要學會和美國人溝通
  在所有呼叫中心的培訓課上,除了糾正印度腔英語外,文化培訓也是重要部分。古爾岡的一家名為德里呼叫中心的公司裡,培訓師對學員講,澳大利亞人常常喝酒,如果你在星期五晚上打電話,那時他們是喝醉的。
  當一個學員問培訓師,澳大利亞人怎麼樣時,培訓師說,有一點要知道,澳大利亞人很種族主義,他們不喜歡印度人,如果他們稱你為「棕色雜種」(brown bastards),你可以直接把電話給掛掉。
  印度人阿爾納博(Arnab)有次神奇的遭遇,美國那邊的電話通上電話就罵「他媽的巴基斯坦佬」(yourfucking Paki),阿爾納博認為這只是工作,並非針對個人,所以冷靜地回答對方,如果他是個巴基斯坦佬,那也是巴基斯坦佬在解決那位美國人的問題,最後對方還向他道歉。
  另一家培訓中心在培訓文化習慣時說,如果一個美國客戶問了一個你不知道的問題,一定要坦白地說「No」,因為在印度,大部分人從來不會說「No」,而只會使勁地說「No problem」(沒有問題)。
  而HCL公司更加嚴格。波伊努說,在他們公司,如果你向客戶承諾一件做不到的事情,那就會被重重地扣獎金。不過,對於不懂得與美國人溝通的人來說,接到更多的客戶要求是——換個美國人接電話。幸好HCL的接線員隨時可以把電話轉接到美國的呼叫中心。
  美國人抱怨印度人搶走工作
  據統計,印度的呼叫中心有75%是針對美國客戶的。在經濟蕭條,失業率上升的壓力下,美國人開始埋怨這些月收入僅為美國同事1/10的印度人搶走了他們的工作。2011年底,美國兩黨議員提交了一份反對呼叫中心外包的法案,旨在禁止美國呼叫中心外包到印度、菲律賓等離岸外包中心。其中有一個條款就是要求接線員要報告國別,而客戶有權要求轉接到美國接線員。
  另一點讓美國人擔心的是,個人信息的洩露成為便利的網絡詐騙工具。經常跳槽的印度人羅漢(Rohan)在講他在呼叫中心工作時,興奮地說,最刺激的事情就是網絡詐騙了。他說,打通電話後,告訴美國客戶,美國政府正在取消對客戶的免費補貼(free money),然後告訴對方不要擔心,只要付好錢,我們就會幫你填上表格等手續,搞定一切。甚至有時候還要對方的信用卡號碼,再進行下一輪詐騙。最近遭受印度呼叫中心的詐騙案,也頻頻出現在媒體上面。
  呼叫中心淡出舞台
  實際上,經過20年的發展,簡單流程的呼叫中心已經淡出印度的IT外包舞台。印度呼叫中心所佔的市場份額,已經連續三年被菲律賓超過。雖然菲律賓的工資水平比印度高出50美元,但是美式英語、政府稅收優惠、較好的基礎設施和治安環境等比較優勢,促使更多的公司從長遠打算,把呼叫中心搬到菲律賓去。
  不僅埃森哲、IBM等國際巨頭把更多的外包轉移到菲律賓,印度本土企業也緊跟其後。總部位於孟買的Aegis,是印度最大的BPO集團之一,其目前在菲律賓的僱員已經接近15000人。
  印度Nasscom(國家軟件和服務企業協會)報告稱,2012年印度BPO的出口總額有160億美元,這個數據是菲律賓呼叫中心的一半。也就是說,印度遠超出一半的BPO的出口已經不是來自呼叫中心,而是一些如軟件設計、云計算、大數據分析等更高技術含量的外包服務。甚至,印度的Aegis公司,其在印度保留下來的呼叫中心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技術含量的綜合性諮詢服務上面,如牙科、嬰兒護理等諮詢。
  印度Nasscom最近計劃把BPO中的O(outsourcing,外包)改名為M(management,管理),以去掉簡單的外包報務的這個不好聽名稱。Nasscom認為印度已經從20年前的簡單接線服務轉變成為高檔的管理諮詢服務。
  從另一方面講,印度人已經不再通過便宜的工資簡單地去搶美國人的飯碗,而是通過自身擁有的高超技術為美國人提供先進的諮詢服務。那些基於講流行美式英語的呼叫中心,不但菲律賓人要搶走,美國人要搶回,從印度IT精英的角度來講,似乎也是要拋棄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11

想像變真實 即影即有Instagram

1 : GS(14)@2015-02-25 17:29:02





■Polaroid或許也明白機身過大及重,因此特別附送了一個頗漂亮的黑色肩袋。



即影即有相機近來火紅,富士的Instax相機系列越出越有,受不少女性用家歡迎。然而,即影即有相紙是萬惡的消費品,售價不菲。因此,若能把數碼相機加即影即有結合,實在是件造褔人群的好事。這部Polaroid Socialmatic,由概念至成真一直是不少即影即有用家所期待的產品。近日它終於到港,這次找來Instagram迷Melissa親身試,究竟它是真材實料,還是名過於實?記者:梁立勤攝影:伍慶泉


Polaroid Socialmatic有着Instagram外形,起初還以為是Instagram自家出品,誰不知原來是Polaroid研發的。癡癡的等待後,當知道它終於在香港出現時,我的確是很興奮。但當看見實物時,確實與期待有點落差。若只以外形來評價,是很漂亮的,做工精緻。可惜,我認為有點重及過於大部,以便攜來定位實在失敗,女性用家不會討好,手袋哪有容下它的空間?單手不能掌握,雙手才能操控也讓我失望。實際試玩的感覺又如何呢?最大問題就是啟動及對焦太慢,拍攝時有延緩情況,是每一次都會延緩。按下快門時,很明顯地發現「咔嚓」一聲後快門才會啟動,這是多麼不能接受的。



濾鏡選擇不多

別忘記,Polaroid Socialmatic的主鏡頭有1,400萬像素,可是在機背的4.5吋螢幕中,我完全看不出它的相片質素有多高。原因是機背螢幕的解像度也實在太低,並且暗,在戶外環境下用家怎能輕鬆使用?既然用上Android,也有專用App,本以為會與Instagram一樣有多款濾鏡可以使用。但可惜只有如黑白、復古、X-ray等數款,實在沉悶,用家相信要自己裝Instagram才可。另外,緊記必須使用2×3吋Zink相紙,售價介乎$125-$145,只有三十張,要慳着用。



■右上角的圖案有不同款式,正如facebook的表情公仔般代表着使用時的心情。

■此機的相片編輯功能較Instagram更豐富,但濾鏡卻只得幾款。

■使用Android為系統,好處是能打機。在不拍攝時可以玩吓。



■打印時間快和流暢,可是打印效果會有偏色問題。

■每次補相紙只能放置最多十張,即影即有相紙的好處是不怕曝光影響沖印。

■只可使用Polaroid專用的Zink相紙,尺寸為2×3吋。



試相



■光暗對比頗佳,暗影有層次感,背光相較預期好。

■色彩還原度不太理想,而且對焦有點差強人意。



Polaroid Socialmatic

系統:Android鏡頭:1,400萬像素(主)/200萬(後)內存:4GB(TF/ MicroSD擴充容量)網絡: GPS、Wi-Fi、Bluetooth相紙:ZINK2×3吋重量:200g續航力:12小時售價︰$2,790查詢︰http://www.shriro.com.hk/


Melissa Yau玩Instagram四年,喜愛攝影時按下快門的一刻,以及攝影時的感覺,手機加Instagram能滿足她這個慾望。

IG迷:反應慢 構圖難

Melissa承認自己一直期待着Polaroid Socialmatic,並打算購買。不過在試玩後卻有不同的見解。「機身太大部,女士們如何能帶到街上使用呢?另沒有Instagram那種快速和專注感,拍攝時系統的延緩實在是一個大問題,對好焦再按快門花了很多時間,怎能拍攝最精采的一刻?我愛用Instagram因配合手機使用,能在最佳的一刻拍下我想要的畫面,再加上多款濾鏡能反映我拍攝時的心情。而最大問題是機背螢幕所顯示的畫面與我拍攝出來的照片構圖有出入,水平線並非如螢幕所顯示,教人怎樣構圖呢?唯一的好處是內置4GB容量,方便儲存相片,選取合適的照片才打印出來,不會造成浪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50225/1905328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040

蘋影話:《回憶中的瑪妮》蒼白漂亮的夢與真實

1 : GS(14)@2015-04-09 19:20:02

前數年某一個夏日,獨個兒走在京都的街是因為太早起床而仍然意識矇矓?還是忽然走了神,當時的街道上人不太多,一個又一個男或女的影子,在我的面前飄過。很奇怪,總覺得十多二十年前的日本不是這個樣子,好像有甚麼東西失去了,也許當時剛發生福島事件不久,意識上突然將兩者連繫起來:顏色,日本少了很多的顏色,或者京都是古城,不會有人穿得像東京街頭那些公主病少女那樣鮮艷得虛假。《回憶中的瑪妮》在我心中是一部京都式的動畫電影,你會以如歌的行板的速度來漫步觀看各個身穿簡約服裝的男女,你看到的是沒有閃亮燈光的白日廟宇。我總覺得人頭湧湧的清水寺是京都內的一座繁華孤島,當你離開清水寺步行十分鐘,會發現整個京都不是清水寺那幅景象,而是《回憶中的瑪妮》。大概因為背景是參考北海道的風光,電影散發着沉鬱而明亮;無色而多彩的背景,說不出的優雅和細膩,更加凸顯了宮崎駿式的動畫電影追求的光影效果。改編自外國兒童小說的故事,其實我絕不喜愛,總是描寫一個古老的豪華大宅內,一個孤獨的小女孩,背負着某些破敗了的歷史,然後由一個外來的過客去解開這個謎,而這個過客,最後總能在經歷中找到了自我。太多這類資產階級無病呻吟的作品了。不必爭論這部電影內兩個小女孩:杏奈和瑪妮之間接近脫軌的愛情是同性戀呢?還是普通深厚的友情。看你是站在甚麼樣的立場,而且我總覺得導演米林宏昌也拿不定主意,在杏奈和瑪妮相遇之後,杏奈的打扮漸漸變得中性化,相反,有不同頭髮顏色的瑪妮,活像永遠長不大的漂亮洋娃娃,這段感情無論是同性,或者異性,大概都是愛情吧?當然,最後你會明白這是一段甚麼樣的愛情。孤獨會不會是如今日本女性的心態?不論從任何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杏奈的孤獨性格,都是一種只存在於她自己內心的病態,世上的其他人都沒有拒絕她進入廣大的圈子內,相反,這個圈子很明顯是由她自己建築而成,在我成長的文化中,總是看到日本男人刻意地把女性描寫為一個漂亮的娃娃,除此以外甚麼都不是。杏奈的孤獨到底來自本身還是有社會意義的?我不知道,只知道她們是那麼的被歧視和寂寞。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50409/191053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417

了解真實個性 再定投資策略 黃國英

1 : GS(14)@2015-05-14 11:00:40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42623
上回談到,評估操作方法與個性有否相沖,可從三個角度思考:交易員的社交習慣、認知模式、情緒模式。社交習慣前文已述,今次集中講其餘兩者。

要了解自己的認知模式,準備完整的交易紀錄,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很多交易員認為,知道大體贏輸數目便可,這就會錯失一個能提供進步空間的寶庫。除買賣價錢等硬資料,為何交易、出手前看甚麼;臨時起意還是依計行事,及交易持續的長度,紀錄愈詳細愈好。之後便可統計每類交易的表現。

交易員各有不同個性:有些擅長短線、即市反應,看着大利市機跳跳吓,便找到操作感覺,反而愈多量化的資訊,研究愈久,表現不進反退;部分則相反,沒這種獵人本能,每次靠感覺短線操作,都是瓜多過菜,只有放棄即食,想清楚中長線方向,出手才有把握。從往績中,可分辨自己是哪類交易員。知道以後,就可調節操作的環境,來配合自己。



投資者是「快思」或「慢想」型,都應該有不同的投資策略。

「慢想型」交易員最大的隱憂,是被價格波動、短期盈虧牽動,放棄原有很可能是正確的行動。昨日還在研究央行政策、地緣政治,一動數百點就拋諸腦後,回歸即場反應,自然容易失利。相反,「快思型」交易員的優勢不在分析,只在捉中市場反應。本來並不精於仔細分析,最忌忽然迷上某一故事,大注投入盲坐。不能分辨真偽,根本全無勝算。入市決定以外,投入的對象、風險管理方法、注碼大小也要與認知模式匹配。「快思型」交易員靠快,投入對象宜流通。「慢想型」交易員靠坐穩,單項注碼不可太大,止蝕應該配合分析,而不受隨機波動影響。

第三個角度是情緒模式。交易員的情緒波動幅度,與操作手法一樣,人人不同。有些維持在中道,重視風險管理、組合結構,多於全壘打式大賺。他們視交易為智力拼圖,多於生死決戰。富個人色彩,視交易為與別人競勝者,操作上多集中火力,於最具信心的項目上,不講究甚麼均衡組合。

兩者同樣可取得成功,分別只在回報模式。前者回報緩緩拾級而上,數字不大但穩定。後者則上落較大,但成功時回報較高。一般的風險管理,所有人都需要,強如索羅斯、鄧肯米勒,也不能不處理虧損倉位。但如不理自己的性格特點,生搬硬套風險管理的理論,會嚴重影響表現。

例如常處中道、取態保守的交易員,他們的回報對波動性比例,數字當然好看,但盲舂舂依此大加槓桿,上落金額一大,反而自亂陣腳,回報比之前更差。又或手法波幅較大者,強行套用一些細微細眼的組合管理技巧,當適合的場地出現,阻礙了應得的大勝,便抵償不了平時的損失。

總括而言,了解自己的真實個性,對自己的優、缺點有自知之明,然後就如投資名宿Steve Clark所講:Do more of what works, and less of what doesn'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0321

真實版「午夜凶鈴」?「亡妻」打電話上節目尋夫

1 : GS(14)@2016-03-14 01:43:47

摩洛哥一名男子兩年前喪妻並為她舉行葬禮,但想不到他的「亡妻」近日突然出現,並打電話上一個電視節目尋親,始揭發原來她倘未身亡,而埋下的屍體是另有其人,十分奇情。男子穆罕默德(Abragh Mohamed)與妻子兩年前遇交通意外,他受輕傷,但妻子就受重傷並送到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一間醫院急症?治理。院方要求穆罕默德先付錢為妻子做手術,他便乘車回家,折返付錢時獲告知妻子已身亡。他並收到她的遺體,屍體當時已經被包好安放在棺材,丈夫便帶着棺木返回家鄉舉行葬禮。不過妻子死後兩年,有朋友通知穆罕默德,他的「亡妻」致電尋親電視節目,稱丈夫在約兩年前失去聯絡,她並提供丈夫的姓名和地址,穆罕默德始發現原來她尚在人間,他當下大感震驚:「我不知道我們埋葬了另一具屍體,而我的妻子仍然在生」。報道沒有闡明兩人是否已經見面,亦未知當中因由,但就揣測她可能失憶,而穆罕默德埋葬的屍體相信屬另一人。英國《每日鏡報》/Inquisitr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13/1952791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7801

蘋影話:《末世街10號》(10 Cloverfield Lane)荒謬原來是真實

1 : GS(14)@2016-04-15 16:30:14

很喜歡看到尊高文(John Goodman)精采的演出,原來他只比我大幾歲。大家有沒有看過88年左右明珠台有部美國處境喜劇叫《肥媽日記》(Roseanne)。當年是我最愛看的處境喜劇之一,也抄橋無數。雖然後來他拍電影並沒有代表作,但每次看到他,我都份外有一份親切感,所以也許影響了我對這部電影的觀點。《末世街10號》只是部低成本、由幾個演員演出的電影,卻非常有緊湊力。有很多觀眾看完後覺得其不知所云,非常失望地離場。對於我,這是人類對未來雙重恐懼的展示:被監禁、被其他不知名的東西侵略。只要你現在在香港,你便感到其中的寒意。Mary Elizabeth Winstead因為感情問題逃離現在的生活時,卻在半途遇到了車禍,醒來發覺被囚禁在一座地下室中。陌生人尊高文對她說,其實她很好運,因為外邊的世界已經大滅絕,人類都死光了,是他救了她。這樣荒謬的說法當然不會令她相信,直至有一天她爬上逃生梯,看到外面的世界,一個滿臉紅斑的婦人拍打着窗戶,要她放其進屋內,她才相信原來荒謬也許是真的。外邊的空氣有毒,吸了便會死亡。影片的前半段就只有三個人在地下室內演出,玩的似乎是變態狂人把她捉來玩弄,而女主角努力地企圖逃離魔掌,直到她發現這個肥男人可能不是變態,或者是瘋狂的,才放棄逃跑的念頭。這是第一重荒謬。然後第二重荒謬來了,原來肥男人口中的女兒,似乎是他自己殺死的,原來第一次她沒看錯,這個人不只瘋狂,還是個暴力的變態者。真和假已經分不了,當然是先走為上着。我們的確恐懼未來會活在一個專制極權的社會之中,沒有自由沒有民主的世界,只有幽閉恐懼。如果是香港人便會有這個擔憂,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其實在我們香港這個家外的世界,其實也面臨崩潰?人類正在遇到危難,地球的一切都在瓦解。香港帶給你恐懼,你卻沒留意原來荒謬也是真實的,危機到處。你已經不知可以逃到甚麼地方,我們都住在末日街了嗎?撰文:仰止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415/1957162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386

旺福樂團首次紐約Show主音:很夢幻、不真實

1 : GS(14)@2016-07-17 16:01:34

玩味十足的台灣樂團「旺福」首次去到美國紐約演出,主音Mami坦言能在中央公園表演,感覺很夢幻、不真實,「以前只來過野餐」;結他手小民則透露屆時會演唱國語、台語甚至英文歌,不擔心難跟外國樂迷交流,「我們會有特別安排,大家肯定會很high!」駐紐約記者:鄭柏齡紐約中央公園「夏日舞台」(SummerStage)活動舉辦了31年,今年首次加入「台灣之夜(Taiwanese Waves)」演唱會,邀請安溥(張懸)、旺福以及落日飛車三組不同音樂類型的台灣歌手及樂隊參加。在台灣有不少年輕樂迷的旺福,不知不覺已出道18年;團員接受《蘋果》專訪表示,過去曾在不同地方如德州、加拿大等演出,今年才首次踏足紐約,而且是音樂殿堂之一的中央公園。從未到過中央公園的小民說「感覺像跑到電影裏一樣」;曾與低音結他手推機到紐約旅遊的Mami則大笑說「我們來過,但只是來野餐」。小民、Mami和鼓手肚皮均有來到紐約,2014年與小民結婚的推機,今次卻因已懷孕6個月而沒有隨團出發,連Mami亦在facebook上說有點不習慣。小民透露,表演當日將演唱約40分鐘,已準備了國語、台語及英文歌給美國樂迷,「想唱的太多,惟有忍痛安排歌單,但保證大家都會很high」。中央公園夏日舞台是紐約最盛大的免費戶外音樂節,每年邀請世界各地歌手及音樂家表演。有不少海外演唱經驗的Mami指,最印象深刻一次在德州奧斯汀(Austin),旺福被一間西班牙電視台邀請到大廈天台演出,全場歌迷皆從未聽過旺福的歌曲,反應卻非常熱烈。小民解釋,雖然樂隊的曲風廣,但內容皆宣揚快樂訊息,紐約歌迷「就算聽不懂,也可以用英文交流,沒有溝通問題」;他說與亞洲樂迷相比,西方樂迷普遍更加熱情,「亞洲歌迷好像比較害羞,這邊的歌迷在台下直接喊出來」,他希望在紐約之旅收集靈感,為明年推出的新專輯做準備。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17/196986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055

真實版險過剃頭機師險被機翼「斬首」

1 : GS(14)@2016-09-23 08:09:54

美國內華達州一名特技飛行員,準備出賽之前飛機引擎突然故障,向在場指揮員示意後卻未能順利傳達,被隨後的另一架飛機撞上。他幾乎被對方的機翼「斬首」,幸好最終只是右手受傷。理查德(Thom Richard)周二在YouTube上載事發片段,他當時正參加雷諾全國飛行冠軍賽,不過在跑道準備起飛時引擎失靈,打開機艙門示意退出。他相信自己已清楚傳達信息,卻發現在場的人開始跑出跑道揮手,似有甚麼出錯。在這千鈞一髮間,排在理查德身後的飛機就直接撞上他的飛機,幸航道有稍稍偏離,才令他不致被斬首。理查德表示:「衝擊很猛烈並發出巨響,我舉起艙門的右手在時速96公里下被撞到……螺旋槳將我右邊的機翼割開三截,令我整架飛機轉了180度。」幸好理查德除了右手受傷外並無大礙,而對方的機師亦無受傷,他表示:「我沒有半點不高興,反而覺得很幸運,我差點就變成肉醬了……受傷的手只是一個很小的代價,它會好的,雖然單手打字有點困難……我用盡了我的九條命,但除非你打算用到它,不然有九條命有何用?」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923/1977961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9703

收市閒情:傑青揭露真實香港

1 : GS(14)@2016-10-12 07:51:14

黃仰芳拎「傑青」,以為自己好傑出,於是衝出嚟同大家分享「兩年供斷樓方程式(經傳媒查證後實為兩年半)」,(聲稱)10年睇唔超過5套戲同concert、(聲稱)從來唔會同同事吹水或hea時間。你話佢唔配做傑青?我話佢直頭代表到香港現時核心價值!現時人人呻上唔到車,證明只要你上到車,已經係超人!畀錢個仔上車就已升格做慈父;黃仰芳俾人叫「傑青」,又有幾出奇?黃仰芳冇家底冇父幹,靠自己買到樓,兩年半供斷會,都算係叻女。係,佢係做傳銷,不過你睇吓以前拎過傑青嘅人,2006年傑青之一係何猷龍,超級「富二代」,每日開賭做莊家,對社會嘅最大貢獻?為賭徒提供精神食糧?根本黃仰芳拎傑青,係反映香港主流核心價值係,不問過程、只睇結果。你又會話,佢03年接受訪問時,講「金錢不代表一切」、「work-life balance才是最重要」;今時今日講嘅買樓方程式又係另一套。呢方面又反映佢喺「如何做世界女」方面有傑出成就,好明顯佢今次分享買樓心得,係知呢類topic最易做soundbite,證明佢係有準備。佢可能講大話,咁又點?梁振英、朱培慶都拎過傑青啦!當然,拎過傑青嘅仲有好多實至名歸嘅人,好似83年得主羅文、89年程介南、94年羅冠蘭、95年陳文敏、96年李麗珊、之後仲有梁美芬、葛珮帆、成龍……你仲未明「香港十大傑出青年選舉」最核心本質係咩?選舉由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搞,簡單講就係小圈子選舉,就好似TVB搞個圍內嘅選美,個名前面加「香港」兩隻字,大家就以為「香港小姐」真係代表香港。根本做唔做到「傑出青年」,在乎嘅唔係你對社會有幾大貢獻,而係有冇人提名(所以佢有肥胡)。Sorry, this is Hong Kong。所以,特首選舉,認真便輸了。千頌C
http://www.fb.com/winbigwok本欄逢周三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61012/1979785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648

【西遊記】比李安更真實的無國界醫生

1 : GS(14)@2016-11-25 07:37:44

【文化籽:西遊記】凌晨一點,失眠,我不打算翻看過期的平面的《皆大歡喜》。我拿出VR裝置,置身虛擬世界,玩射擊遊戲。眼鏡一被戴上,客廳即時變成戰場,逼真到令你覺得子彈即將射入身體,身體反射動作令你忍不住左閃右避。英國電視劇《黑鏡》(Black Mirror),描述的未來世界,人類的生活、思想、行為模式,統統受到科技支配。何謂真,何謂假,越來越難界定。這個未來世界,相信距離我們已不太遠了。逼真。大概是現時影像娛樂共同追求的目標。遊戲,固然要盡量身歷其境;電影,拍成3D已是基本,不夠逼真,要再加埋震動、氣味、光、風等特效。李安在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利用最新拍攝規格,更將電影的逼真度帶上新高峯。逼真到演員要素顏上陣,逼真到令觀眾看着大銀幕像看着日常風景。李安總結:這次只是試驗,或教育。總有一日,觀眾會適應,會接受,就一定投入到。換句話說,要有心理準備,電影不再像傳統般製造幻象製造夢,將來的電影會呈現一幕幕血淋淋的真實。無論動作片、驚慄片、文藝片,甚至紀錄片。在最假的地方,最真。在《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中,透過一場拍攝得非常逼真的戰事,傳遞反戰訊息。當男主角把軍刀插在敵軍心口,慢慢轉動,在120格、4K、3D的畫面上,垂死者的眼神,由苦苦掙扎到完全絕望,巨細無遺地強迫觀眾接收,的確比一般戰爭電影的畫面震撼。說到底,反戰也為尊重生命。但原著小說畢竟是杜撰,視覺效果再逼真,地球上也不會出現一個比利林恩。真實不過深入災區搶救災民的無國界醫生。同樣是紀綠片,名牌子米高摩亞(Michael Moore)拍攝的《美豬出城》(Where To Invade Next),越來越似綜藝節目。我情願選擇實而不華的「無國界醫生電影節」。五套紀錄片,導演多為曾參與救援工作的人員。我看了其中一齣《歷盡苦楚》(Affliction)。導演Peter Casaer本來是無國界醫生的前線救援人員,逐漸將工作轉移到真實紀錄災區危險。《歷盡苦楚》以2014年西非作背景,伊波拉病毒爆發,奪走超過一萬條生命。電影從疫情爆發的起點出發,一步一步,探討前線醫護人員的困局,既要面對患病的恐懼,又要面對外人的猜疑。再推去國際層面,抨擊世衞及聯合國等官僚架構的冷漠。電影中,最觸動人心的,不是死亡,反是得救。醫護人員因為擔心染上病毒,不敢回家,不敢接觸親人,到化驗結果顯示陰性,那種不能抑制的興奮,像剛從地獄踏回人間。得救又不一定美好,其中一個受訪者,證實無被感染,但整條村的村民,整個家庭的家人,無一倖免。他身為倖存者,被標籤成帶有病毒者,沒有工作,沒有人願意親近,沒有存在意義。他只想死。這種真實,像藏於廢墟中,沒有甚麼人會主動發掘,是新聞報道也不會出現。當然比李安式真實更真實。只是,當真實去到這個程度,你真的還願意關注?連九龍西也未必想關注了,何況非洲西?我們都樂於麻木。麻木令人活得比較舒服,尤其生於像災區般的亂世,關注太多所謂真實,只會一天比一天難過。在黑鏡中,關注一下兔仔毛的出處,發表一下對關愛座的看法,夠了,然後大條道理回到安全區逃避現實自得其樂。可惜,我們身處的世界,不是局限在一塊塊黑鏡。我也不想。在這個專欄,很少撰寫比較冷門的題目,今次例外。因為,我太不想「無國界醫生」的精神變成冷門。與其在虛擬中盡力追尋真實,為何不去試試接觸真實的真實?「無國界醫生電影節」,十二月舉行,五齣作品,談及伊波拉、愛滋病藥物、戰區軍醫日常工作、難民營生活、無國界醫生的發展。最大的代入,從來不是倚賴華麗的畫面,或者一副VR。從來是透過內心。假如,你還可以使用你的內心。


撰文:方俊傑

觀塘長大,壹仔打滾,偏愛西片、西劇、中日韓美女。利物浦悲慘球迷,非西人一個。fb方俊傑



編輯:謝慧珊美術:黃創泰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125/1984436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70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