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如何尋找地產公司裡的成長股(三) 那一水的魚

http://xueqiu.com/2074020838/22625700
先看一組數據:
07年-11年,以及2012年3Q淨利率同比上漲:
64.18%;30.33%;64.43%;67.56%;50.02%;35.79%;
110.81%;-16.74%;32.15%;36.65%;32.15%;41.74%;
101.31%;50.35%;57.19%;39.8%;32.74%;10.21%

不要跟我講地產調控,房地產走不下去了云云,以上數據涵蓋了兩次地產調控年份,結果又如何呢?優秀的公司注定優秀……

某些人將酒類股票的投資視為投資神話,無意於貶低,有興趣的可以將以上三支標的公司,與某個酒類公司的利潤增長情況進行對比。

沒錯,以上三家公司均為房地產公司,從上至下分別為榮盛發展、萬科、保利地產。


重申一下我在本系列一、二中的觀點:
看好這樣的房地產公司:
1、合理利潤下的快周轉。
在系列二用一個簡單的模型來說明這個問題,現在回頭想想,仍然覺得複雜了,下面用簡單的文字再說明一遍:
房地產預售制度的特殊性,允許商品在生產週期的前1/3時(也要看公司快周轉的能力,這裡的快周轉,主要指資金的快周轉,也即預售回款前那一段時間的長短),買家就付清了全部商品的價格。
很少有哪個行業能享受這樣的特殊待遇,造船行業,生產週期7年以上比比皆是,但付款是按照進度來付的。或許保險行業是一個例外,巴菲特的浮存金?
這本身就是一個資金鏈,把前面付出成本需要指出的鏈條,跟後面客戶買房交付的房款的鏈條,鏈接在一起,即功成!
等待房價上漲(土地價格)而賺取差價的開發商,無法享受到這種近似於複利般的滾動指數型上漲。



2、不看好一線城市的所有地產項目,以及部分房價較高的限購二線城市。比較看好低價二線城市、以及三四線城市的,小戶型剛需項目。

我對城市的定義為:

北上廣深為一線城市;
大部分省會城市,以及部分高房價的大型城市(多為沿海)叫二線城市;
小部分低房價,不發達的省會城市,以及其他百萬人口城市叫三線城市;
其他廣泛的地級市城市叫四線城市。

首先來看評估房地產泡沫的幾個指標:
租售比:即按收租的模式,多少年收回成本。業內通常認為15年是一條分界線。
房價年家庭收入倍數:房價等於年家庭(兩口)收入的倍數,也即不吃不喝不花多少年能買房。通常認為10年是一個分界線。
空置率:這個不多解釋,電表也好,水表也罷,晚上亮燈也行……

第一個指標租售比,是用來衡量投資的,超過一定界限,被認為只有靠更傻的傻瓜來接盤,才能獲取收益(也即投機);
第二個指標房價年家庭收入倍數,用來衡量購買能力的,購買能力一旦過高,即已超出購房者購買能力。
第三個指標空置率,是用來評估存量房屋用於居住的百分比,前兩個指標只與價格掛鉤,這個指標與存量房掛鉤。


還有一個指標,現在用不到,以後也許會用到,就是一手房/二手房成交比。我們知道在米國,現在的房地產成交大部分已經是二手房成交,這個指標是用于衡量房地產行業朝陽/夕陽行業的一個標準。

我認為:
1、房價過高的城市,在第一、二指標都嚴重顯示泡沫的情況下,不適於介入。且這些地區是調控的重災區。(跟我辯論說一線城市房價沒泡沫,三四線城市才泡沫多的,我不再解釋。)
2、我強調的是,看好低價二線城市、以及三四線城市的,小戶型剛需項目。
3、部分三四線城市,本輪調控以來,出現了一哄而上的局面,我並非一概看好!

2012年三季度以來,有報導部分房企逃離三四線城市,重回一二線城市。我想說這並不影響我的判斷。首先,這是一部分企業的選擇,這個世界上也並不是說有許多人往東走,那麼往東走就是對的。2007年我還在河南的時候,河南本土最大的開發商建業,就已經開始把重心往河南的地級市發展。萬科深入二三線城市的時候,又是什麼時候?是上一輪調控前!而本輪調控以來,當大部分房企都醒悟過來的時候,情況又如何呢?

為什麼有的房企一窩蜂的往熱點地區擠破了頭,而有的房企有戰略性地佈局京滬高鐵沿線的三四線城市呢?

我所知道的,不管在哪個地方,房價越高,小戶型越受青睞,當房價超過5000元/平米時,最好賣的戶型是90平米左右三房。這也是萬科的主力戶型。


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

A地塊,一個是1.5W的樓面地價,0.5W的建安及其他成本,2.5W的售價;
B地塊,1500元樓面地價,3000元建安及其他成本,6000元售價;
你認為A地塊的售價容易達到,還是B地塊?
房地產形勢不好的情況下,A地塊容易出現價格跳水,還是B地塊?

兩點:
1、在A地塊的城市,縮減成本而帶來競爭優勢的努力,往往被高高在上土地價格所磨滅。對於成本控制能力強的房企,在B地塊這樣的城市,才能獲得比其他開發商更強的競爭力。
2、假如A、B地塊都是3年開發完畢,那麼A地塊所獲得的利潤只有土地成本的1/3,B地塊的利潤則剛好與土地成本相同。(未考慮所得稅)。也就是說,通過三年的開發,B地塊的利潤已經足夠再買一個B地塊,而A地塊的利潤只能買到三分之一個A地塊繼續開發。

你認為,開發A地塊與開發B地塊的公司,哪個會成長快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243

我對成長股投資的一點理解-王小剛 梅山戈

http://zl.simuwang.com/?mod=article&did=171999
大學裡我學到的最重要的理論是複利,看到的最重要的書是林奇的《戰勝華爾街》。林奇的書讓我對基金經理這個職業充滿了嚮往,決定畢業後做股票;而複利理論則讓我相信:只要每年能夠獲得25.8%的復合收益率,10年10倍,20歲工作,60歲人人都可以成為億萬富翁!
時隔20年的今天,我投入地從事著基金經理這個職業,為年復合25.8%的收益率奮鬥不息,一直以來的信念和策略就是:「高成長」。
一、理念:
一般我們這麼總結:股價=市盈率(估值)X每股淨利潤。
這三個因素中,最重要的投資根據其中的哪一點,投資分成了所謂的三大派:技術派、價值派和成長派。
技術派主要研究股價,不看估值和利潤,只看形象不看本質,僅僅從股價的趨勢中來尋找規律。大部分初入行的投資者都多多少少看過不少技術分析的理論和書籍,但斌當年就精研過波浪理論,本人剛工作的前幾年,技術分析的書籍也看過數十本。
但技術分析易懂難精,很少有人通過技術分析最終大成功。江湖上雖確有一些天才,從營業部散戶起家,僅靠幾萬幾十萬的資金,目前身家數億甚至數十億(這才是真正的屌絲大逆襲),但我等大部分人必須承認:智商和情商一般的情況下,不要想這等奇蹟落在自己身上。
價值派特別強調安全性(低市盈率、低市淨率、高確定性、堅固的護城河、高安全邊際),投資的核心是便宜,近兩年的銀行、大秦鐵路等都是價值投資者的重點跟蹤標的。投資的邏輯是「價值回歸」、「價值最終會反映到股價上」,對於未來的淨利潤是否高速增長倒不是重點,重點是目前的股價低於公司現在的價值。
估值回歸我個人不太能把握的是:一是覺得估值回歸是個整體的、偏宏觀的事,跟宏觀經濟、流動性都高度相關;二是回歸的時間不好把握,等待回歸的時間可能要以年計。前兩年重倉銀行股的同學,需極強的耐心、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而耐心、心理承受能力都不足的本人,更追求每年都有一定的絕對收益,給客戶以交待,給自己以信心。
把重點放在淨利潤,尤其是未來幾年的淨利潤上,假設目前的估值就是合理的,淨利潤每年增長50%,股價理論上也漲50%;買幾個連續幾年每年淨利潤增長50%的股票,不就每年都能賺50%,不就年50%的複利了麼?不就60歲的時候億萬富翁了麼?
(02年以來的茅台、04-07年的蘇寧;近幾年的10倍股歌爾聲學、金螳螂等,不就利潤不停增長,股價不停上漲麼)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實際上可能未來預期的淨利潤增長沒有了,並且以前的淨利潤都是假的,估值也大幅回落,股價暴跌80%(銀廣夏、東方電子等)甚至摘牌了(環保股份等)。
就我個人而言,做股價趨勢時技術分析看不準、短線波段做不了;做價值投資時估值回升沒耐心,安全邊際算不清;我就踏踏實實研究公司,跟蹤成長,做好成長股投資,不也可以長期平均下來,每年去追求25.8%的收益率麼?
二、策略
高成長投資最重要的,自然是淨利潤的成長速度。前提還是假設估值目前不變(市盈率不變的情況下),成長速度越高,成長時間越長,自然收益率也就越高。
蘇寧電器05-07年三年淨利潤增長率分別是92%、109%、95%。假設04年底1萬,三年下來1萬就變成7.8萬元了。
實際上蘇寧這三年漲了27倍,除了淨利潤增長之外,估值也提升了,從04年的20倍左右,提升到了07年底的50餘倍,因為這三年指數漲了接近5倍。
市盈率提升1倍,淨利潤也提升1倍的情況下,股價=(1+1)X(1+1)=4!,股價會漲3倍,市盈率和淨利潤同時提升,股價因此乘數效應上漲,大家可能知道,這就是戴維斯雙擊。
成長的速度除了高之外,必須還得持續。週期股1-2年的淨利潤增長速度往往極高,但無法持續也無法預期,我們說的持續性是指在未來數年可預期繼續保持。
我們前面假設估值不變這種理想情況下,其實成長的速度和持續性都會影響估值。在利潤增長1倍但估值回落50%的情況下,我們仍然無法獲利(我03-04年重點跟蹤的江淮汽車就連續兩年淨利潤增長50%但市盈率從20倍回落到了7倍),而估值不變的前提是:大盤穩定+公司利潤增速維持+未來數年仍可持續。大盤是否穩定我們都知道不容易判斷,但行業和公司的利潤增速能否持續相對來說還比較容易些,近兩年銀行股在利潤增長的情況下估值大幅回落至市盈率5倍左右,就是因為投資者對其未來的持續性產生了嚴重的懷疑。
估值是否穩定更重要的是取決於行業前景和趨勢,若投資者對行業前景看淡,預期成長趨勢無法維持,估值就會混亂。如近兩年的銀行股、近半年的白酒股(尤其是五糧液),估值就一降再降。
所以,成長股的核心就是看未來的成長速度能否持續。
如何選擇成長股:
前面提到了成長速度,提到了持續性,就本人而言,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選擇(請參考劉建位的《巴菲特如何選擇超級明星股》)
首先看行業增速,行業是不是持續、相對高速地增長。近幾年醫療健康
第二是看公司競爭力,看公司在行業裡面的綜合實力、江湖地位,是不是能夠代表行業、增速高於行業。
第三是看管理層,看管理層人品是否誠實可信,眼光長遠,執行力強。
第四是看估值,買入時不要貴地離譜,需要長時間的消化估值。成長股投資不像價值派,特別強調安全邊際,大部分情況下只要買得合理,不貴就好(我個人會參考技術分析、大盤綜合情況下選擇買點)。
估值是門藝術,是略高還是略低很難精確判斷,芒格開玩笑說,從來沒見過巴菲特說過怎麼估值,巴菲特則說是胖還是瘦一眼就能看得出來何必用稱重器。
三、風險
成長股投資最大的風險首先是買錯了,其次是買貴了。
買錯了就是說碰到了偽成長。
成長股投資的基礎是對未來成長的良好預期,預期落空自然投資的邏輯就沒有了。
買貴了還好一點,靠時間還可消化估值,買錯了則只能迅速止損出局,否則損失慘重(戴維斯還有雙殺,十年前的東方電子、藍田股份、銀廣夏、環保股份還記得麼?近兩年的重慶啤酒、中恆集團也是教訓)
近兩年在鼎鋒團隊的支持下,我們的選股成功率大幅提高,但估計成功率也就十之六七。2012年雖然本人管理的兩期信託產品取得了28%的淨收益率(包括業績分成和管理費的總收益率大致在32%),但年初依然有幾隻股票選擇錯誤,被迫中間止損出局。
四、書籍推薦: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
歐奈爾的《笑傲股市》
林建位的:巴菲特如何選擇超級明星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33

歐洲股神最看好的大陸成長股 做對三件事 金鷹稱霸中國百貨業

2013-01-07   TWM
 
 

 

中國百貨市場競爭十分激烈,金鷹百貨卻能在二、三線城市崛起,取得亮眼成績,靠的就是深耕回頭客族群,並盡量以自地自建降低租金成本。未來金鷹百貨將加強日常購物功能,持續吸引客源。

撰文‧周岐原

「我心中最好的百貨業者是金鷹商貿,這家公司聚焦北京、上海以外的城市,他們有一連串擴張計畫,成長格外迅速……。」二○一一年十二月,一度退休又重出江湖的著名投資家安東尼.波頓(Anthony Bolton)說。這位宣布要聚焦中國內需商機的前基金經理人對英國《金融時報》表示:「我認為投資金鷹,就是抓住這些地區成長動力的最佳機會。」安東尼.波頓不是唯一看好金鷹的投資人。放眼兩岸三地百貨股,金鷹商貿以總市值逾三六○億港幣(約一三六八億新台幣),成為類股第一。目前金鷹本益比達二十四倍,不僅比中國最大電信商中國移動十一倍更高、也超過剛成為恒生成分股的昆侖能源的十八倍;同樣是中國內需股,投資人給予金鷹商貿的評價更高。「經營數字比較令人放心嘛,再來,大家覺得它的管理團隊比較專注業務。」一位零售內需股分析師直言。

上百萬回頭客 吃下六成業績論分店數量,金鷹商貿僅經營二十八家據點,並非最多,但港股自年中反彈以來,金鷹股價一度從十二港幣站上十九.八港幣,三個月內漲幅最多達六五%!究竟金鷹百貨有什麼吸引投資人的魅力?

答案有三。第一,金鷹百貨總是能抓住顧客的心。

在前來金鷹百貨的消費者中,持VIP卡的回頭客是主要族群,這批超過一一○萬人的VIP,是金鷹最強大的業績保證;因為在金鷹整體營收當中,約六三%是來自VIP客群重複購買。中國百貨業競爭十分激烈,例如光是站在江蘇南京市新街口環視四周,就有德基、金鷹、大洋等多家百貨公司,但金鷹靠著精耕VIP客群、提供最低折扣現金和各種消費折價券,緊緊抓住顧客求新穎又要便宜的需求,因此創造佳績。

令人驚訝的是,經營已有二十年歷史的南京新街口旗艦店,不僅是全中國經營坪效最佳的單一據點,連店內蘭蔻、雅詩蘭黛化妝品專櫃,銷售數字也是全世界排名前三名,展現打敗北京、上海的消費力!「金鷹的樓面已經算舊了,但它就是比較便宜,折扣現金又是最高的,我還是喜歡去金鷹買東西!」一位女性顧客笑說。

王恒在受訪時,則對本刊強調:「硬體建設彼此追趕,很容易落後,就算開了更新的店,誰能保證銷售與之前一樣好?所以做百貨業,客戶忠誠最重要。」王恒指出,放眼未來,電子商務將是金鷹持續加強VIP忠誠度的主戰場,由於現有一百多萬客戶均持有不少購物折價券,「(消費模式)將可增強對他們的個性化服務。」土地多自有 租金比同行低四%他預告:「兩年後,顧客無論是到金鷹的線上或實體通路都將可以購物」;除了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王恒更打算將金鷹的VIP客群和其他廠商進行異業合作,從電信、電器到銀行,未來金鷹VIP顧客手中的貴賓卡,可能發展出如台灣悠遊卡一般的支付功能!

金鷹第二個強項,是其土地資產自有率高,保護了通路經營的利潤。當中國商用不動產房價高漲,房東與房客之間爭端也越來越多;例如一一年底,太平洋百貨四川成都店就遇到惡性漲房租的爭議事件。這家位在成都市鬧區春熙路的分店,遭房東要求將租金由原有○.二六億人民幣大漲到一.二億人民幣,雙方僵持不下,但房客的弱勢地位仍然無法得到有效保障。

相形之下,王恒先購置土地,透過百貨經營提高坪效,再回頭帶動商圈地價的作法,顯得十分高明。王恒強調:「無論在哪個區域,最好的店面永遠是稀缺資產。」但他也表示,為了資金運用的效率考量,未來金鷹百貨頂多提升土地自有率至七成,不會再向上提高。

同樣是經營百貨公司,和金鷹購地思惟截然不同的百盛集團(Parkson),過去多以租賃拓展據點;由於往年租金相對低廉,這樣做,好處是可以快速擴張分店數量,使百盛成為全國性百貨集團。但近年中國消費者購買力顯著提升,百貨店面越來越貴,房東提出的租金漲幅也越來越可觀,未能及時調整租賃模式的百盛,因此受到不小影響,股價三年來下跌六成。以一二年第三季為例,百盛用於租金的開支比一一年大增三四%,因為營收無法全數彌補這個缺口,導致百盛集團的淨利下滑逾四成。

券商私下指出,中國百貨業整體的租金╱銷售收入比(rental ratio),目前大約在五%上下;但比起同業,由於目前金鷹百貨土地自有率已達近六成,營收、獲利得以抑制租金上漲的影響,故租金大約只占銷售收入的一.一%,比同業明顯降低許多,也提升了金鷹的獲利能力。

快速抓住消費趨勢 永不退燒金鷹第三個對投資人有吸引力的重點,是其快速抓住消費趨勢的能力,當前最流行什麼就賣什麼,即使再蓋一座全新商場也沒有問題。只要是符合大眾需求,金鷹便會在準備開張的新店內全面導入,藉此迅速獲取主要消費階層的認同。

例如,王恒積極要求未來加入營運的新百貨分店,一定要將營運重點從男女裝、服飾,轉向「全生活功能」,也就是吃、喝、玩、樂等生活項目。王恒直言:「未來的百貨經營會與以前截然不同,新趨勢可能是結合購物中心和百貨的超大店面形態。」為提升「全生活功能」定位的樓板比例,金鷹百貨準備在一四年開幕的南京河西新店,高達十五萬坪的營業面積中,除了電影院、美食街,還包含溜冰場、高爾夫練習場,甚至連戶外雲霄飛車也在硬體建設規畫之列。可見隨時推出截然不同以往的創新,是王恒經營百貨的信念,更是金鷹超越同業的利基。

傲視同業!

——港台主要上市百貨公司市值對照股票代號 股票名稱 市值

(億元新台幣)

3308.HK 金鷹商貿 1,368 1833.HK 銀泰百貨 688 3368.HK 百盛商業 662 2903 遠 百 411 0848.HK 茂業國際 318 0825.HK 新世界百貨 318 0984.HK 永 旺 208 5907 F-大洋 174 資料來源:Google Financ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58

在台灣成長、在美國發跡、在中國致富

2013-01-07  TWM
 
 

 

千億身價 王恒 中國百貨王他,在台灣成長,在美國發跡,在中國致富!

20年前赴中國發展,如今成為身價千億元的中國百貨王。

他以獅子般咬住不放的態度,創造霸業;他的管理績效,連歐洲股神也按讚!

當習近平、李克強拚內需,他的名字,你不能不認識。

撰文‧周岐原

他說話輕聲細語,身材清瘦,是一位外表溫和的男人,在商場上,卻極為霸氣,好比獅子一張口,必定攫取獵物而歸。

他經營的百貨,據點遍布整個江蘇省,不僅僅是「南京王」,更是「江蘇王」,但這未讓他感到滿足。他正在積極籌畫,一年之後,要在南京開一家全世界最大的百貨公司,他即將成為中國百貨之王。

二十年前,他搋著四百萬美元(約新台幣一億一千萬元),前進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如今,他經營的上市公司市值逾三六○億港幣(約新台幣一三六八億元),他,赤手空拳獨自實現了中國夢,創造千億元新台幣的身價。名列富比世全球第二七六名富豪,與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夫婦相近。他,是金鷹國際集團董事長王恒。

南京市區最熱鬧的新街口,位置等同於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百貨商圈,王恒的金鷹百貨在這個商圈周圍擁有兩家分店,是當地吸引最多消費者、業績最好的百貨公司。連同轉投資的其他百貨,他一共掌控了南京地區共七家百貨公司,牢牢掌握江蘇省八千萬人口的消費市場,重要性可想而知。

當中國第五代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高呼﹁以內需帶動中國經濟﹂,王恒,這位在台灣成長、在中國零售市場取得可觀成績的百貨業鉅子,是你不能不認識的名字。

台灣成長 中國致富

二○一○年,王恒的金鷹集團斥資四億元投資台灣上櫃公司中美實業,取得四九%股權。中國百貨大亨出手,一下子轟動台灣資本市場,也讓中美實股價在兩年間暴漲三五○%,金鷹並於隔年取得中美實一席董事。

而這位中國新富豪,和台灣的淵源很深,他的父親曾擔任中央銀行廣東分行行長,國民政府撤退至台灣,父親到了香港,後來當年的台灣銀行總經理毛松年把他的父親找到台灣來,任職於台灣銀行。

王恒七歲時,跟著父親來到台灣,高中念建中補校,後來考上文化學院(現為文化大學),二十二歲赴美留學,在台生活整整十五年,和台灣的關係十分深厚。在王恒眼中,台灣多樣化、精緻的零售服務業,足以和金鷹的百貨零售業務完美結合。未來,勢必還有更多台灣服務業品牌選擇和金鷹結盟、共同進軍中國。

二○一二年十二月,︽今周刊︾採訪團隊飛抵南京,在金鷹集團總部專訪王恒,他暢談經營願景和創業歷程。他是如何實現中國夢?又如何從競爭激烈的百貨市場中崛起?

走進王恒金鷹集團總部五十八樓的董事長室裡,窗外強風呼呼作響,第一眼看到他的辦公桌面,從擺飾到會客茶几,所有物品擺放得整整齊齊、地板一塵不染,令人聯想王恒的行事風格,必然也是一絲不苟。

「我們在南京河西新區的新案,總面積九十六萬平方米(編按:約二十九萬坪),一半經營百貨、另一半作為住宅,預定於一四年開幕。」王恒說話語調十分溫和,但是他一開口介紹公司的近況,就讓人感到震撼。

因為,這個「河西金鷹天地」的面積,幾乎等於四座台北中正紀念堂!其中,用來經營百貨的面積達四十八萬平方公尺,不僅相當於七座台北一○一購物中心,連韓國釜山新世界百貨的二十九萬平方公尺世界紀錄,也將被他輕易打破。換句話說,這項建案啟用之後,王恒將是世界第一的百貨大亨!

在中國市場擁有自己一片天,夢想聽來美妙,王恒的創業歷程,卻不是一帆風順,在懷抱著中國夢的初期,他也曾在環境的巨變中,面臨一段驚險的考驗。

八○年代,王恒從台灣赴美取得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MBA學位後,就在加州從事房地產生意。受從事銀行業父親的影響,他對投資擁有靈敏嗅覺,除了買賣房地產,同時也買進汽車旅館,一邊經營,等業績有起色之後,不動產也增值了,他將產權連同經營權一起出售;如此來回幾次之後,累積了第一桶金。

一九八九年,王恒眼見加州房市泡沫破滅,立刻將手上多數不動產變賣。當時剛滿四十歲的他,捧著滿手資金,到處尋覓下一個標的;被他相中的對象,是當時正在積極尋求開發的二線城市 || 南京。

「八七年我就曾經來中國考察,許多城市都看過,選擇南京,是因為市府提出的條件較為優惠。」王恒指出:「九一年十月,我決定放棄北京、上海,專心在南京發展。」但這位靠房地產起家的投資人萬萬沒想到,進軍中國的第一筆地產生意,就讓他嘗到大大的苦頭。

「最初,我只是要在南京蓋一棟六十層樓高的『市標建築』,但九三年下半年起,宏觀調控一發不可收拾,我只好把事業全移到中國來了。」王恒苦笑著說。

堅持履行承諾 意外創造商機那時,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朱鎔基為壓抑通膨、整頓紊亂的金融情勢,指示各行庫務必在三個月內回收流動資金。這道嚴令一頒布,就像緊箍咒一樣牢牢綁住全中國金融業,原來負責放款的銀行經理,紛紛應政府要求緊縮銀根。這樣一來,王恒剛起步的中國事業立即受到打擊。

王恒原先的規畫是和中國工商銀行合作,雙方各出資兩百萬美元興建大樓。然而政策轉變,工商銀行臨時抽腿,讓整棟大樓的工程進度陷入停擺危機。

「整個工程全停下來,對方(工商銀行)不僅新增貸款額度暫停,連原來投資的兩百萬美元也收回去。」王恒回想起當時幾乎孤立無援的處境,冷靜地說:「當裙樓天花板封頂,我面臨最重大的抉擇:『該不該把工程蓋完?』如果不蓋主樓,這筆投資仍然是正報酬……。」王恒沒說完的是,想完成六十層高的主樓,開銷勢必比只蓋六層裙樓多出數倍,單憑自己一人實力,未必可順利完成。況且,蓋好整棟大樓後能否回收成本、何時回收,也難明確估算,對官方「情義相挺」的決定,風險實在不小。

市況寒風凜凜,王恒竟決定大膽加碼兩百萬美元、獨資興建這棟大樓。投資南京只有兩年的外商王恒,有什麼把握賭這一把?「這棟主樓是我和政府達成的承諾,這種約定不應該輕易破壞」,王恒語氣堅定地說。

目標已定,資金仍沒有著落,王恒只好將整棟仍在施工的大樓作為標的、仔細分析經營條件。評估後,王恒決定將大樓分為三部分,「中段當作寫字樓(辦公室)出租,其他可經營酒店(飯店)及百貨」。

王恒除了出售適合經營飯店的樓層,也積極參與其他工程,就這麼一面籌措資金、一面向上興建,直到九六年,這個讓王恒耗費長達五年心血的目標,終於實現了。「大樓完工後,市府對我們大為改觀。或許這是『塞翁失馬』,後來政府提供我們很多協助」,王恒欣慰地說。

在資金困境中,寧可把最有價值的三角窗店面出售,也要將整棟大樓蓋完,不僅逆轉事業危局,還打下南京這個重要的根據地,王恒一旦堅持目標便絕不鬆口的獅子性格,在此役表露無遺。與王恒結識多年的萬泰銀行董事長盧正昕,對王恒堅定的意志力有深刻觀察:「我認為他(王恒)很有格局,他會自我要求,短、中期目標是什麼,規畫很完整,所以他想做的事情,最後都能做到」。

令王恒驚喜的是,因為六十層高的金鷹大樓是當時的地標,前來參觀的人群很自然地被吸引至賣場消費,所以百貨一開幕隨即造成轟動,成為全市業績最佳的百貨公司。

嗅覺敏銳的王恒發現,原來直接面對消費者的零售業,商機並不在房地產之下,他於是積極尋找擴張百貨連鎖的契機。

布局江蘇省 複製南京模式「有很多城市,像西安、昆明、杭州,都是很有機會的市場,但中國太大、變化速度太快,我們只能依自己各項條件選擇」王恒說:「九九年,我們終於跨出南京。」金鷹百貨向外擴張的第一步,選在鄰近的江蘇南通,如今,金鷹百貨幾乎遍及江蘇全省,近年還拓展到安徽省以及西安、昆明等省會。由金鷹商貿(編按:金鷹百貨在香港掛牌的主體公司)近四年度營收成長率平均達三成來看,王恒以二、三線城市為目標的戰略,顯然奏效。但是,為什麼王恒避開「北上廣」這些一級戰區,選擇讓金鷹百貨在江蘇「遍地開花」?

「江蘇省的富庶程度,在全國居領先地位!」王恒一語道破關鍵。一一年,江蘇省城鎮居民可支配所得約為二.六萬元人民幣,略低於上海、北京、天津等直轄市,在各省中只輸給浙江、廣東,排行全中國第六。這代表江蘇人比其他省分的人民更有能力多次上百貨公司購物,市場規模更大。辛苦熬過黑暗期的王恒,自然要將這種創造現金流的「南京模式」,複製到鄰近的二、三線城市。

有了創業初期的教訓,王恒深深體認到強化經營基礎的重要,他的管理因此格外嚴謹。不只是自己辦公室經常維持整潔,對員工的管理也要求從細部落實。一位內部人士就指出,公司相當注重日常細節的實踐。「例如,上班時間決不能將茶杯擺在桌上,一定要先收好」。他的細膩可見一斑。

另一方面,他也對員工提出遠大的前景,「董事長最常說:『什麼難做?第一最難做,因為永遠有人挑戰你!』」另一位員工透露,王恒常勉勵眾人朝中國百貨第一設想,凡是新店開張前設計、招商準備,「一定是全球招商,找一流品牌進駐。」讓團隊體認到自己與一線百貨公司平起平坐,才能打造絕佳向心力。

王恒深知百貨業獲利程度平平,扣掉房租和薪資成本,公司賣出再多商品,獲利可能只有幾個百分點,因此他的戰略特別與眾不同。他結合房地產主業,以「自地自建」模式,由集團內未上市的營建、工程公司,在自有地上興建大樓,降低租賃成本;藉由百貨、飯店及購物商場集客效應,推升地塊價值,達到地產、零售兩頭獲利的效果。

聯手台商餐飲 整合品牌效益另一方面,王恒也察覺百貨的發展趨勢正在微妙轉變,新建百貨體積越來越大、和購物中心逐漸整合,同時,販售商品也越來越朝日常用「全生活功能」(詳見後文)發展。因此王恒強調,未來金鷹百貨準備引進更多飲食、娛樂及日常用品品牌,為數眾多的餐飲業台商自然是合作首選。據了解,瓦城泰式料理及大成集團管理的「芳草地」餐飲,都正與金鷹洽談進駐事宜,未來將在金鷹百貨平台上,共同爭取中國消費商機。

在國內,金鷹集團目前持股三八%的中美實也有新動作,一二年十月,中美實以二十五.七億元取得Loyal Pacific International Limited︵LPI︶股權,藉此間接持有正崴旗下零售事業「Studio A」四九%,正式進軍中國零售市場。對中美實未來發展規畫,王恒低調表示,將只做大股東、不考慮參與經營,但若「Studio A」專賣蘋果商品的經營模式能在中國生存,未來應該也可以複製到其他事業,算是為日後的擴張埋下伏筆。

當中國內需經濟的形勢大好,金鷹集團的未來並非沒有挑戰。王恒坦言,中國不少城市的商用不動產市場已有泡沫跡象:「南京(泡沫)比較小,但有些地方人流不夠多、購買力跟不上,就會有這個(泡沫)情形」。

同時,中國景氣降溫,也對百貨業帶來衝擊,「壓力非常大,以前一家新店開幕,大約只要一年就開始獲利;但依照目前數字估計,可能要兩年半才能賺錢」,王恒指出。如果房地產、景氣進一步衰退,金鷹集團的本業當然會遭受更多影響,但有過二十年前的寶貴經驗,王恒總是不忘居安思危,這頭溫柔的獅子,看來已做好再次等待獵物的準備。

王 恒

出生:1948年

現職:金鷹國際集團董事長經歷:泛太平洋控股公司董事長學歷: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碩士金鷹 中國百貨業的奇蹟!

——金鷹大事紀

1992年 王恒與中國工商銀行合資興建大樓,事業落腳南京。

1996年 金鷹大樓落成;第一家金鷹百貨開幕。

2000年 金鷹百貨南通分店開幕,開始布局江蘇市場。

2006年 金鷹商貿股票於香港掛牌。

2009年 跨足安徽;標下南京河西新區地王。

2012年 投資蘇州、安徽馬鞍山金鷹廣場。

汽車、房地產到百貨 金鷹觸角遍及大半中國

金鷹

國際商貿

(經營28家百貨,另有3家籌建中,市值約1368億新台幣)

金鷹

國際房產

(於江蘇、雲南、內蒙、安徽開發銷售房地產)

金鷹

國際物業

(於上海、昆明等11座城市經營物業管理)

金鷹

國際汽車

(於南京、廣州經營汽車銷售、保養業務)

金鷹

國際酒店

(現有3家飯店,另有5家籌備中)

新百集團

(上海A股掛牌公司,經營百貨、家居賣場等4個據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62

《鴻海關鍵戰役》大電視爆發 市場成長率上看七成 郭台銘密令 六十吋電視「三萬有找」

2013-01-28  TWM
 
 

 

想換電視嗎?來看看大電視吧!隨著去年鴻海六十吋大電視熱賣,市調機構更直言,今年五十吋以上的大型電視出貨量將暴增七○%。今年你不能不知道的科技產業最重要趨勢之一,那就是大電視。

撰文‧賴筱凡

今年流行的問候語,可能不是「你今天臉書了嗎?」而要改成「你家買大電視了嗎?」大賣場裡,人潮熙來攘往,在液晶電視專賣區停下腳步的客人明顯比以前更多了。「現在上門來詢問大電視的客人,是以前的好幾倍,都會指名要看鴻海賣的電視。」賣場銷售人員講得直白,打從二○一二年十月,鴻海接連與凱擘、中華電信聯手,推出六十吋大電視,鴻海的大眼球計畫初具雛形,大電視更成了今年科技產業最重要的趨勢之一。

大電視的影響程度有多高,來看看這個數據吧!市調機構NPD DisplaySearch就預估,在鴻海大電視的推波助瀾下,五十吋以上的電視今年出貨量將大幅成長七○%,達到三千四百萬台;這個數字在過去一年,只有二千萬台。

然而,這只是鴻海大眼球計畫的開端。根據業內人士透露,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已經下令,今年要再壓低六十吋電視的成本,讓消費者用「三萬元(新台幣)有找」的價格,就能買到這台標榜「鴻海製造、日本面板」的六十吋大電視。

生產成本再壓低

郭台銘讓大電視成鴻海獨賣這一切都得從鴻海買夏普十代線說起。

去年四月,鴻海宣布入股夏普,一來投資一○%躍升為夏普的最大股東,二來就是以郭台銘個人名義買下夏普十代線面板廠;雖然「鴻夏戀」至今仍舊八字沒有一撇,倒是於同年七月一日就正式交割的夏普十代線面板廠,已經率先動了起來。

其實,郭台銘自從買下十代線後,好幾次在公開場合不諱言,「這麼好的東西(指十代線面板品質高),日本人不會賣,我們來幫他們賣!」對內更直接將這座位在日本大坂堺市的十代線面板廠,稱作「Super 10」,簡稱「S10」。

鴻海集團內面板業務相關主管評估,「S10最大的優勢,是拿來切六十吋面板,這是其他面板廠都比不上的。」因為十代線玻璃面積大,以經濟切割考量,能切出八片六十吋電視面板,每台電視的生產成本約落在七七三美元。

如果其他面板廠想跟進,用六.五代線面板廠切割兩片六十五吋電視面板,每台電視生產成本要達一○五三美元。

「就算把六.五代線折舊完畢,大約也只能把這個數字降到八百美元左右,真的很難跟S10競爭。」面板產業分析師說,正因S10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十代線面板廠,其競爭優勢幾乎絕無僅有,也讓六十吋面板的產能大半被鴻海集團壟斷在自己手中。

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在一片不看好的聲浪中,郭台銘始終堅持要將S10做起來。

拓墣產業研究所所長楊勝帆指出,根據統計,光是過去三個月鴻海推出六十吋大電視後,全球出貨量就有兩百萬台之譜,今年更將上看三五○萬台,後年更將以暴增一.五倍的速度,飆速成長。

業內人士透露,郭台銘為了要讓大電視銷售這個數字三級跳,一方面積極在電視內容做布局,一方面更積極尋找願意貼牌的客戶,除了目前枱面上已知的凱擘、中華電與北美第二大通路商睿俠(RadioShack),大陸家電大廠海爾也正與鴻海洽談中。

大電視加4K

驅動IC、背光模組跟著跳舞此外,郭台銘對內還喊出,要進一步壓低六十吋電視的生產成本,跟五十五吋、五十八吋電視競爭。

「這個動作,無疑是要把其他競爭對手都趕出大電視的市場。」業內人士分析,在鴻海六十吋大電視還沒出現前,市場上最有競爭力的是五十五吋電視,每台生產成本約六百美元。

倘若鴻海進一步壓低六十吋電視生產成本,勢必會擠壓到五十五吋電視的市場。

「因為加幾千元買到的電視大了五吋,這將對消費者非常有吸引力。」目前六十吋面板的產能幾乎都掌握在鴻海集團手中,其次是能提供五十吋與五十八吋面板的群創,再來就是強攻六十五吋面板的友達。

「手上有面板產能的人有限,當然最後還是被鴻海賺走。」業內人士說,在面板供給有限下,三星、索尼想跟鴻海較量這場大電視的仗,還有得打。

如果你以為大電視只是面板廠之間的遊戲,那可就錯了!場景移到美國拉斯維加斯,全球最大消費性電子展CES才剛落幕,今年枱面上最重要的主角不是NB、PC,而換由智慧電視擔綱,從三星、樂金(LG)、索尼都大推擁有4K畫素等級的智慧電視。

隨著大電視熱潮發燒,只有螢幕尺寸放大,相關供應鏈受惠程度不一;然而,如果將今年面板廠要力推的4K規格放進去,那可就不一樣了。

所謂4K,指的是電視解析度將從前的Full HD高畫質,進一步提升到Ultra HD超高畫質。在背後推動這項革命的要角,正是浴火重生的群創。

其實打從去年開始,群創率先訂出超高畫質的規格,成本也大幅降低,逼得友達、三星、樂金都只能乖乖跟著走。群創總經理王志超說,「以前都是我們跟著韓廠走,現在反過來,最有利潤的一塊,我們要先吃。」拿出技術實力說服客戶,找上瑞昱合作,讓群創成了這一波超高畫質的領頭羊。

去年十月,索尼位在日本東京的液晶電視大本營裡,就已將4K電視列入今年行銷的重點產品。由於4K電視跟以往3D電視不同,技術、價格、使用習慣的門檻都比3D電視低,「面板越做越大,消費者對於畫面品質也就更要求,4K就缺這臨門一腳。」索尼內部主管說。

敲開4K這大門的人,正好也是郭台銘。

於是,大電視加4K能滿足消費者挑剔大電視螢幕畫質的要求,幾乎讓電視供應鏈的每家廠商都跟著動起來。

「一般每台液晶電視使用的驅動IC約為八顆,但是畫素提升到4K後,驅動IC的需求量是暴增一倍。」驅動IC廠解釋,由於超高畫素的解析度增加八倍,等於要用更多的驅動IC來控制,若以大電視成長速率增七成來算,就替驅動IC廠多增加二.七億顆的用量。

再者,每台液晶電視的背光模組需求量也大增,「一般三十二吋液晶電視的偏光板、導光板約二片,LED顆粒要四十顆至八十顆。可是六十吋大電視的偏光板、導光板用量在二至四片,LED顆粒數也暴增至一三○顆至一五○顆。今年要成長,就看大電視!」面板產業分析師說。

大眼球計畫首部曲成功

激發大電視消費需求

如果鴻海大眼球計畫奏效,會拉動消費者對大電視的需求,鴻海、群創將是第一線的最大受惠者,第二線能跟著拍手叫好的即是友達,再來就是這些零組件供應商。

從極富鴻海色彩的奕力、F-臻鼎到奇美材、晶電、東貝,都跟著大眼球計畫動起來,這也難怪今年科技產業你不能不知的趨勢,大眼球計畫絕對名列前茅。

趕在農曆年前,電視賣場裡頭人聲鼎沸,鴻海大眼球計畫首部曲大獲全勝,但郭台銘督軍的腳步可沒有停下來。

「如果六十吋大電視的價格進一步壓低到三萬元有找,勢必將再次引爆搶購潮。」面板產業分析師說,這無疑是正式對外宣告,大電視的時代來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36

成長創十年新高 個性強悍直來直往 金融孤鳥王耀興 評價兩極的土銀董座

2013-01-28  TWM
 
 

 

放款利率偏低、用自己攝影作品做成隔年月曆,而引起爭議的土銀董事長王耀興,近四年任內讓土銀獲利寫下兩位數成長;但個人耿直的個性與強悍作風,卻常讓自己惹來爭議。

撰文‧許瀞文

「他就是一隻金融孤鳥,為官清廉,但脾氣很怪。」一位與王耀興熟識超過十年的金控高層精準地形容他。

王耀興是土地銀行董事長,也是一位最特別的銀行董事長。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立委許添財手裡拿著立法院預算中心提供的文件,在財委會上直接質疑他對部分特定企業的貸款利率偏低,是「凱子銀行」;王耀興雖然臉上略顯尷尬,但仍挺直腰桿強勢回應立委質詢。

由立院預算中心所提供的資料顯示,一二年一至八月,土銀前三十名低利放款授信戶,最低的放款利率低到○.六九%,最高的也才○.九八%,加權平均放款利率僅有○.八三四%;甚至比同期土銀平均「存款」利率○.八七%還低,被立委質疑是「凱子銀行」。

許添財質詢時說:「我要將拿到低放款利率的這三十家企業送交監察院調查,看你是否有利益輸送。」王耀興也不示弱:「我絕對可受公評。」勵精圖治 親訪貸款建案只要提起王耀興,不論是金融主管機關或其他銀行同業,幾乎都異口同聲地說:「沒幾個人能和耿直的他相處。」也因為失去人和,從去年以來關於王耀興爭議的新聞經常占據媒體版面。以這次在土銀引爆的放款利率偏低來說,市場上傳聞他與許多建商過從甚密,但王耀興直截了當地說:「這三十家企業中沒有建商,多是電子及傳統產業。」除了放款利率偏低,連土銀每年製作新一年的月曆、桌曆等,也因為連續四年採用王耀興自己的攝影作品,被外界質疑,甚至有傳言他有收權利金;但他堅決否認,今年的月曆也繼續使用自己的作品。

這就是王耀興,在金融圈資歷超過三十年,歷練過財政部金融局,主管金融法規與外商銀行,一九九九年當上金融局局長,成為當時金融業主管機關,資歷很完整。但也因直來直往的個性,在擔任財政部金融局局長任內,與多人傳出不和,因此○二年時,王耀興被調到財稅人員訓練所擔任所長,多位金融圈人士指出,是因為與當時財政部部長李庸三理念相左;而此後六年,王耀興幾乎與金融圈隔絕。

直到○八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王耀興才又「解凍」,從財訓所所長轉任土銀董事長。

而王耀興在接任土銀後,也勵精圖治,土銀近三年的獲利節節高升,○九年獲利五十五億元、一○年獲利七十三億元、一一年獲利八十八億元,平均有兩位數以上成長,近幾年獲利數字是土銀近十年來最好的成績,而逾放比也從一%降至○.二七%,王耀興功不可沒。

「土建融(土地融資與建築融資)占土銀貸款比重較高,但其實每個推案,我都親自去看,甚至實際到樣品屋走走,看屋裡的設計動線,是不是真的符合人性,案子品質夠水準,土銀才敢貸款。」王耀興以此澄清他與建商之間的關係。

作風強勢 黨政人脈豐厚土銀獲利數字雖然好看,但據了解,王耀興耿直的個性和強悍的管理風格,對內對外卻始終被認為不太得人緣。

以他被調任財訓所所長的過程為例,當時原本還是金融局局長的王耀興,因為中國國際商銀(現為兆豐銀行)一件行政上的疏失,雖然中國國際商銀在事後已經改正,但王耀興仍硬要董事長李庸三前往金融局報告,讓兩人因此埋下心結。在李庸三○二年升任財政部部長後,王耀興便識相地自行請調到財訓所。

而現任行政院院長陳沖,也曾在某公開場合,脫口說出「王耀興一定對我印象很差」,甚至可能常常說自己壞話。原來陳沖曾經是王耀興在金融局時的長官,兩人也因為王耀興耿直、情緒化的個性,有過不愉快。

據一位金融主管機關高層提到,王耀興的個性相當情緒化,會因為對方做錯事或自己心情不悅而大聲罵人,經常讓對方摸不著頭緒;也可能因為這樣,而和當時的主管陳沖有些誤會,久了之後變成難解的一個結。

一位金融主管機關高層便指出,王耀興其實想往合庫金控、兆豐金控發展,但因為失去人和,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只能繼續待在土銀,也成了土銀歷年來做最久的董事長。

雖然在金融圈內人際關係欠佳,但在黨政人脈上,王耀興則是一位相當忠貞的國民黨黨員,和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國民黨前祕書長金溥聰的私交都很好。「我在國民黨黨齡超過四十年,我就是為黨奉獻,其他的我不願多談。」王耀興強調。

金融圈傳出,去年的總統大選王耀興相當賣力輔選,募款功力一流,深得金溥聰的讚賞;偶爾也會安排建商和黨政高層吃飯,例如,就曾有媒體拍到過麗寶建設董事長吳寶田和國民黨高層在土銀台北市瑞安街的「瑞園」招待所餐敘。

繼續帶著強勢作風,王耀興在金融圈內引發兩極評價,明年八月王耀興便屆齡退休,而他是否能如自己所願轉往其他民營金控發展,值得外界關注。

王耀興

出生:1949年

現職:土地銀行董事長

經歷:財稅人員訓練所所長

財政部金融局局長

學歷:政大財政研究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38

股價暴跌背後隱藏科技三大趨勢 蘋果高成長神話破滅後的新世界

2013-02-04  TWM
 
 

 

一月二十四日,蘋果股價暴跌了一一%,當外界對蘋果能否重返成長之路表示疑慮之際,分析師更關心的是,歷經這次「蘋果懸崖」後,全球科技產業未來將呈現怎樣的新態勢?

撰文‧楊卓翰

群雄爭霸的三國年代,蜀國的神鬼軍師,盡是發明古怪的攻城利器,讓各國無力招架,城池一座一座淪陷,蜀國領地不斷擴大,成就一時霸業。然而,有一天,神鬼軍師病逝了,蜀國再也發明不出新武器,但各國軍隊已把新攻城兵器操練嫻熟;未來的蜀國還能叱咤戰場?還是中原情勢將出現逆轉?

將近二千年前的三國故事,今日彷彿在全球的科技界重演。美國時間一月二十三日晚上,蘋果公司「神鬼軍師」的接班人庫克(Tim Cook)發表二○一三年第一季財報;過去十年,蘋果每季淨利潤增長都超過一○%,不過那晚,蘋果十年來的高成長神話,終於畫下句點;不但營收成長低於市場預期,淨利成長僅○.一%,幾近停滯。

毫無疑問的,蘋果曾是當今全球科技業市值最高的霸主,但當它的高成長魔力不再,影響的不只是蘋果自身的股價,全球科技業也將一併洗牌!當外界一片驚呼聲中,其實早在去年就有一位「先知」,不斷疾呼「蘋果要倒了!」「去年我說過,在一三年底之前,蘋果會跌到一股四二五美元;經過這麼糟糕的財報,我很肯定,今年第一季結束之前,蘋果就會跌破四二五美元價位。」美國債券天王Doubleline資產管理公司創辦人傑佛瑞.岡雷克(Jeffrey Gundlach),去年四月唱衰蘋果股價時還被市場唾棄;但今天,美國最大財經電視台CNBC、彭博電視台都搶著採訪他。

科技新世界1

從手機到平板 行動產業將出現大變動「蘋果現在是一家已經崩壞的公司(broken company),這幾年都在不斷地被買超(0verowned)。修正還沒結束,長期股價跌到三百美元,不無可能!」岡雷克發出更大膽的預言。他的預言如今家喻戶曉,但真正重要的是,當蘋果高成長不再,科技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

就在蘋果股價跌落凡間時,另一位科技巨人,營收正突破天際;淹沒在蘋果騷動裡的,是和蘋果同時發布營收的微軟。微軟過去三個月營收二一六億美元,創下成立三十七年來的歷史新高;其中Win 8及微軟的平板電腦Surface貢獻二四%的成長;和去年同期相比,微軟手機銷量更足足成長四倍。

不只是微軟,RIM的新黑莓機也獲得良好評價;諾基亞的Win 8手機也在歐美收復了部分市占率,並在持續十八個月的虧損後,首度轉虧為盈。當蘋果的iPhone 5產量從一四○○萬支下砍到七百萬支時,其他的科技公司在同一時間都活過來了。

「○七年,賈伯斯發表iPhone時,蘋果領先了所有競爭者五年;五年到了,其他競爭者就會迎頭趕上。」岡雷克認為,賈伯斯雖然開創智慧型手機大局,但當蘋果停下高成長的腳步,蘋果面對的競爭者太強,將會逐一把蘋果的市占率吃掉。除了三星,更多的新興品牌例如華為、中興等手機製造商,也將在這波朝代更替時,抓緊機會擴張地盤。

科技新世界2

個人電腦將出現新的生態圈「隨著蘋果在行動裝置的動能衰退,iOS(蘋果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的市占率自然會讓給Android OS,這不只影響手機版圖,還連帶影響平板產業。」美國科技分析師薛米.夏(Semil Shah)指出,蘋果去年在iPad銷售雖然略有成長,「但是市占率卻從六○%掉到五○%,都被三星、宏碁給搶走了。」「但最令人興奮的,還是本來大家都以為已經瀕死的個人電腦!」薛米.夏指出,蘋果這兩年來在行動市場的總市占率下滑大約一○%,但是Mac銷量僅去年就掉了二成;而且搶走蘋果市占率的不是昔日的個人電腦王者Wintel(微軟─英特爾聯盟),而是谷歌(Google)獨家開發的個人電腦作業系統Chrome OS!

根據NetMarketshare調查,去年十月上市的Windows 8到現在PC作業系統市占率僅一.七%(Windows家族下降三%),但過去不列入統計的Chrome OS則上升到一%。難怪宏碁董事長王振堂會高興地指出,去年宏碁Chrome OS筆電在美國推出不到兩個月,出貨量就已占宏碁在美的五%至一○%,未來還打算推出更多Chrome OS機種。此外,聯想、三星也都準備推出Chrome OS筆電,個人電腦領域儼然形成新的生態圈。

科技新世界3

硬體不再關鍵,雲端見真章「蘋果不受消費者青睞,和Chrome OS生態圈的興起,都預言著一件事:未來科技將正式從硬體帶動進步的時代,走向軟體的時代!」薛米.夏分析。巴克萊資本IT產業分析師瑞特茲(Ben A. Reitzes)也一語道破,「很多人都在看蘋果的硬體賣得怎麼樣,但蘋果本質上是一個巨大的雲端平台,未來蘋果要反彈,網路服務才是決勝負關鍵。」「蘋果的地圖問題,讓使用者發現谷歌有多麼珍貴,還有蘋果在雲端的問題有多大。」瑞特茲認為,Android開放式的平台很快就有和iTunes競爭的雲端產品出現,但是蘋果卻無法複製Gmail、地圖的成功。「不只是谷歌,蘋果還有亞馬遜的商城要競爭;相較之下,亞馬遜和谷歌的雲端服務都比蘋果要好。如果蘋果要再次成長,就必須把創新精神放在雲端整合;至於硬體跑得再快、外型再亮眼,已經無法吸住消費者了。」九七年,蘋果股價曾跌到每股三美元,面臨破產危機;賈伯斯花了六年,才讓蘋果從○三年開始創造高成長神話。如今庫克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重寫蘋果神話?但可以肯定的是,經過這次「蘋果懸崖」,全球科技的走向即將呈現不同的態勢了。

岡雷克

現職:DoubleLine執行長兼投資長

經歷:TCW基金投資長

學歷:耶魯大學數學系博士地位:霸榮「債券天王」、2011年《財星》「五大明星操盤人」、2012年《彭博》「華爾街最有影響力的五十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41

全球最大的導航設備提供商Garmin成長秘訣

http://news.imeigu.com/a/1354003245779.html

(i美股訊)本報告為國金證券2012年11月25日發佈的《北斗地理信息行業研究月報》內容的摘選,報告撰寫人為國金證券分析師易歡歡。主要內容如下:

Garmin是世界領先的導航、通訊及信息設備和應用提供商,大部分產品都 應用了 GPS 技術。Garmin 為汽車/移動、戶外、健身、航海和導航市場設 計、研發、生產和銷售一系列手持便攜和固定式 GPS 產品和其他導航、通 訊和信息產品。

一 五大業務部門

Garmin公司將業務分成五大部門:手持戶外導航、健身運動導航、航海導 航、汽車/移動導航和航空導航,其中汽車/移動導航是收入最大的部門,佔總收入的 50%,而健身運功和航空導航則是高利潤部門,且增長迅速。

Garmin以五個不同商業部門進行運營,這些部門產品的天然屬性及對應客 戶類型顯著不同,因此不同部門間分開管理。

1,Outdoor(手持戶外導航設備)(2011 年淨收入 3.6 億美元,毛利潤 2.4 億美元,運營利潤 1.6 億美元);應對用戶戶外活動所面對的自然 環境與功能需求,量身設計的一系列的掌上手持型定位導航產品。

2,Fitness(健身運動導航設備)(2011 年淨收入 3.0 億美元,毛利潤 1.8 億美元,運營利潤 1.0 億美元);Garmin 運動健身衛星導航產品 能完整記錄運動時間、距離、速度及位置軌跡,提示運動時所消耗的 熱量,幫助用戶記錄每天運動的里程和軌跡等數據。

3,Marine(航海導航設備)(2011 年淨收入 2.2 億美元,毛利潤 1.3 億 美元,運營利潤 0.6 億美元);Garmin 的航海產品包括手持、網絡產 品和多功能展示、固定式 GPS/海圖標繪儀產品、設備、魚群探測 儀、雷達、自動駕駛儀、VHF 收音機、航海網絡產品和測深儀產品。 從單純定位導航至結合電子地圖、潮位數據、日出日落等實用信息, 並依環境需求,提供不同尺寸、灰度黑白或高階彩色的顯示屏等特性 的產品。

4,Automotive/Mobile(汽車/移動導航設備)(2011 年淨收入 15.9 億美 元,毛利潤 6.0 億美元,運營利潤 1.6 億美元);Garmin 提供了一系 列的汽車自動導航設備,以及為移動 GPS 市場設計的各種產品和應 用,全系列無按鍵觸控操作。

5,Aviation(航空導航設備)(2011 年淨收入 2.8 億美元,毛利潤 1.9 億美元,運營利潤 0.7 億美元);Garmin 航空產品線包括 GPS 導 航、VHF 通訊發送器/接收器、多功能展示、電子飛行裝置系統 (EFIS)、自動飛行控制系統、交通諮詢系統和交通避免碰撞系統。

二 財務解讀

公司2011年總收入27.6億美元,運營利潤5.5億美元,淨利潤5.2億美 元,近五年收入和淨利潤增長如下圖所示:

成本費用構成如下圖所示:

此外,截止2011 年 12 月 31 日,Garmin全球全職和兼職員工共有 9,229 人,其中美國 3403 人,加拿大 62 人,台灣 4403 人,歐洲 1023 人,全球其他地區 338人。

三 成長秘訣

1、持續創新的產品; 由於保持著很高的研發投入,(2011年研發投入佔比達10.8%)公司的產品引領著行業的發展,並擁 有完整且多樣化的產品線,不斷擴展導航設備的應用領域,不僅降 低依賴某個行業增長的風險又不斷挖掘新需求;到目前為止, Garmin 累計已生產超過億台的 GPS 接收器。

2、服務: Garmin 的營銷據點廣佈全世界各地,設計生產創新的產品固然促使 Garmin 迅速竄起,但締造 Garmin 長期以來成功的因素,很重要的 是公司堅持完善售後服務。經常可以看到,公司進行大規模的產品 召回,這在其他導航設備生產商那裡是不多見並且很難做到的。

四 Garmin 伴隨導航產業發展壯大

1,Garmin的發展是伴隨整個GPS民用的迅速擴大而發展起來的,並在消費 需求上具有很高的敏銳度;公司產品從最初的車載導航,一步一步跨越到 健身娛樂、戶外、航海航空等領域,並引領著導航設備的發展趨勢。

2,Garmin引領著GPS產品的發展,在其最近的十年中建立了許多「第一」 的記錄,從研發第一台使用於非精密進場的通用型航空專用衛星定位儀, 到首次生產具備 GPS 與 VHF 雙重功能的掌上型產品,甚至再將全世界最 小的 GPS 推廣到戶外活動的領域。公司不斷地投注於尖端科技的研發, 屢創第一的記錄便會持續地增加。

最後,風險提示:估值偏高;行業競爭加劇;北斗推進低於預期。

(本文來源:i美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957

S型生命成長曲線 (Throw Your Life a Curve)

http://xueqiu.com/3773003357/23043131
轉載自: HBR。
原文鏈接:http://blogs.hbr.org/johnson/2012/09/throw-your-life-a-curve.html

導讀:探討企業成長規律和人生規律的好文。 對我發展自己的成長企業投資模型和對未來的規劃幫助很大。 (終於找到中文版本的了) 


中文版本:

我們的世界觀是由我們的個人準則為支撐的:觀察構成我們個人的社交體系的各要素(包括人)間的相互作用,並尋找接下來將會發生的事情的預測方法。當體系間體現為線性行為關係且會立即作出反應時,我們的預測會相當的準確。學走步的小孩之所以善於發現燈的開關,是因為開與關的因果關係很直接。小孩一按開關,燈就會立即亮起來。然而,在存在時間遞延或非線性關係時,我們的預測力就會驟然下降。例如,股價下跌時卻實現了比預期還要高的收益,CEO一定會覺得很奇怪。

瞭解一下我的合著人,在麻省理工學院受過戰略工程師培訓、作為新興企業及財富500強企業諮詢師的蒙德斯格雷西亞(Juan Carlos Méndez-García)。據蒙德斯格雷西亞稱,理解非線性世界的最好模型是S型曲線(S-Curve)。我們已經應用該模型來理解顛覆性創新的擴散,而且我們預測可用它來理解人格分裂——我們職業路徑中的必經點。

在像企業或人腦這樣的複雜體系中,因果關係通常不會像開關與燈泡之間的關係那樣明顯。由於存在時間的延遲關係和依賴關係,即使是大量的投入在近期內所產生的收益抑或微乎甚微,或今天的高產出也許就是長期以來的行動結果。S型曲線通過沿途路標來解釋這樣的系統。我們的前提是,那些能夠成功地以這些逐級學習循環與該S型學習曲線為指導甚至加以應用的人,他們將在這種人格分裂(亦稱「自我顛覆」)的時代裡茁壯成長。

查看原圖
在我們面臨新領域專業技能的培養、提升個人學習曲線時,起初的進步會很慢。但我們可通過刻苦訓練而獲得一種牽引力,牽引我們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從而推動我們進入能力提升和自信心提升的最有效點。然而,當我們到達精通階段時,惡性循環開始出現:我們做的事情越平常,我們對學習成果「感覺良好」所持的欣賞態度就越低。這兩種循環(良性與惡性循環)構成了上述的S型曲線。

查看原圖
有關S型曲線如何才能幫助我們更好地預測未來,高爾夫運動員丹.麥可勞林(Dan McLaughlin)的經歷就是一個鐵錚錚的例子。2010年4月,從未打過18洞高爾夫球的麥可勞林辭掉了他商業攝影師的工作。經過1萬個小時的刻苦訓練後,終於實現了做一名頂級職業高爾夫球員的目標。在最初的18個月訓練中,他放球、切球、發球的進步很慢。後來,他將各個環節整合、連貫在一起,訓練速度得到了提高並很快進入高速增長期。不過對於他是如何迅速克服訓練障礙的,他未做任何記錄,為此我們很難對他的訓練過程做出相應的S型曲線。他僅僅花了28個月就實現他的計劃。而據美國高爾夫協會數據統計,近2600萬球員在訓練時都會遇到過類似障礙,而麥克勞林克服訓練障礙的能力卻超出了其中91%的球員。

正如我們在學習新知識時,掌握S型曲線可能會讓我們陷入灰心的困境,但它也可幫助我們明白為什麼一旦達到某個高度、處於停滯階段時我們會感到厭倦。當我們達到精通階段時,我們的學習速度開始減慢,而當做事得心應手就意味著有能力實現時,這還意味著我們大腦裡感覺良好的神經介質在減少,興奮的動因已經結束。

查看原圖
當我們的學習到達一定的頂峰時,我們應該不會跳到新的學習曲線,而實際上也許是在迅速下降。但這未必就是指經濟衰落,而是指我們的情志與社交健康將會受到衝擊。企業創新工廠(Business Innovation Factory)的主要推動人索爾.卡普蘭(Saul Kaplan)曾說:「我這一生一直在追求陡峭的學習型曲線,因為只有這樣我才能全力以赴的去工作。當我全力以赴的去工作時,金錢和地位通常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了」。或者用詹姆斯.歐沃斯(James Allworth)的理解就是,「史蒂夫.喬布斯解決了創新者進退兩難的窘境,因為他關心的不是利潤,而是產品的越來越好」。那麼,請忘記追求利潤的巔峰吧:追求和放大學習型曲線的範疇。

S型曲線構思模型是針對個人分裂而提出的前所未有的實例。面對線性問題時我們也許是預測未來的數學專家,但問題是商業和生活問題都不是線性問題,而我們人腦最終需要的甚至是必需的東西是不可預知的多巴胺。更重要的是,由於我們是生活在一個日益曲折多變的世界裡,那麼能夠甩開競爭的最佳曲線就是你從某一曲線躍遷至下一曲線的能力。

英文原文:

Our view of the world is powered by personal algorithms: observing how all of the component pieces (and people) that make up our personal social system interact, and looking for patterns to predict what will happen next.  When systems behave linearly and react immediately, we tend to be fairly accurate with our forecasts. This is why toddlers love discovering light switches: cause and effect are immediate. The child flips the switch, and on goes the light.  But our predictive power plummets when there is a time delay or non-linearity, as in the case of a CEO who delivers better-than-expected earnings only to wonder at a drop in the stock price.

Enter my co-author, MIT-trained strategist and engineer Juan Carlos Méndez-García, who consults with both start-ups and Fortune 500 companies.  According to Méndez-García, one of the best models for making sense of a non-linear world is the S-curve, the model we hav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diffusion of disruptive innovations, and which he and I speculate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personal disruption — the necessary pivots in our own career paths.

In complex systems like a business (or a brain), cause and effect may not always be as clear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ght switch and the light bulb. There are time-delayed and time-dependent relationships in which huge effort may yield little in the near-term, or in which high output today may be the result of actions taken a long time ago. The S-curve decodes these systems by providing signposts along a path that, while frequently trod, is not always evident. Our hypothesis is that those who can successfully navigate, even harness, the successive cycles of learning and maxing out that resemble the S-curve will thrive in this era of personal disruption.

Let's do a quick review.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how, why and at what rate ideas and technology spread throughout cultures — diffusion or adoption is relatively slow at the outset until a tipping point is reached. Then you enter hypergrowth, which typically happens somewhere between 10-15% of market penetration. Saturation is reached at 90%+.

With Facebook for example, assuming an estimated market opportunity of one billion, it took roughly 4 years to reach penetration of 10%.  Once Facebook reached a critical mass of a hundred million users, hypergrowth kicked in due to the network effect (i.e. friends and family were now on Facebook), as well as virality (email updates, photo albums for friends of friends, etc.).  Though we could quibble, depending on our inputs, over when Facebook will reach saturation, there is no question the rate of growth has begun to slow and is now limited, if for no other reason, by 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can access the service.  (Here's some more on Méndez-García's Facebook and S-curve math.)
查看原圖


As we look to develop competence within a new domain of expertise, moving up a personal learning curve, initially progress is slow.  But through deliberate practice, we gain traction, entering into a virtuous cycle that propels us into a sweet spot of accelerating competence and confidence.  Then, as we approach mastery, the vicious cycle commences:  the more habitual what we are doing becomes, the less we enjoy the "feel good" effects of learning:  these two cycles constitute the S-curve.

查看原圖

One anecdotal example of how the S-curve model can help us better predict the future is the experience of golfer Dan McLaughlin.  Never having played 18 holes of golf, in April 2010, McLaughlin quit his job as a commercial photographer to pursue a goal of becoming a top professional golfer through 10,000 hours of deliberate practice.  During the first 18 months, improvement was slow as McLaughlin first practiced his putting, chipping, and his drive. Then, as he began to put the various pieces together, improvement accelerated, consistent with hypergrowth behavior.  While he didn't track how quickly his handicap decreased, making it impossible for us to build an S-curve, 28 months into the project, he has surpassed 91% of the 26 million golfers who register a handicap with the US Golf Association (USGA) database.  Not surprisingly, his rate of improvement (if measured as handicap) is now slowing as he faces competition from the top 10% amateur golfers.

Just as understanding the S-curve can keep discouragement at bay as we build new knowledge, it can also help us understand why ennui kicks in once we reach the plateau.  As we approach mastery, our learning rate decelerates, and while the ability to do something automatically implies competence, it also means our brains are now producing less of the feel-good neurotransmitters — the thrill ride is over.

查看原圖

As our learning crests, should we fail to jump to new curves, we may actually precipitate our own decline. That doesn't necessarily mean a financial downfall, but our emotional and social well-being will take a hit.  Saul Kaplan, Chief Catalyst at Business Innovation Factory, shares: "My life has been about searching for the steep learning curve because that's where I do my best work. When I do my best work, money and stature have always followed."  Or paraphrasing James Allworth, "Steve Jobs solved the innovator's dilemma because his focus was never on profit, but better and better products."  Forget the plateau of profits: seek and scale a learning curve.

The S-curve mental model makes a compelling case for personal disruption.  We may be quite adept at doing the math around our future when things are linear, but neither business nor life is linear, and ultimately what our brain needs, even requires, is the dopamine of the unpredictable.  More importantly, as we inhabit an increasingly zig-zag world, the best curve you can throw the competition is your ability to leap from one learning curve to the nex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018

煙蒂、成長與超級明星企業 二元思考

http://xueqiu.com/5395815496/23070690
以股價總是圍繞內在價值波動為前提,以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為標籤的價值投資體系,在「安全邊際」上的不同看法,大致可細分為煙蒂、成長和超級明星企業三個流派。

煙蒂派的傑出代表是價值投資的奠基者本傑明·格雷厄姆,大師是「安全邊際」學說的創立者。他認為人類的懼怕和貪婪情緒常使股價同企業的資產、收入、利潤以及未來預期收益等因素所構成的內在價值形成巨大差價,從而形成一個確定性較高的獲利空間,即當股價遠遠低於內在價值時買入,股價市場糾錯回歸內在價值後賣出,這被形象的描述為「撿煙蒂」。煙蒂派的「安全邊際」建立在買入股價與內在價值的差價,即格老提及的以低於公司2/3淨資產價值的價格建立投資組合,以低市盈率作為買入依據。

成長派的當然代表是成長股策略之父菲利普·費雪。他和格雷厄姆在「安全邊際」的看法截然不同。格老認為內在價值大部分來源於可量化的因素而非質量因素,如果內在價值大部分來源於經營能力、企業性質和樂觀的成長率,那麼缺乏「安全邊際」。而費老終其一生投資在成長型股票上,投資那些最有能力的經營團隊,有著長期盈利增長計劃,內在特質很難讓新加入者分享的高成長企業上。他認為長期來看「安全邊際」應該建立在企業的高成長上,對於高成長的可持續超額利潤的標的企業,價格上不要錙銖必較。

兩位大師對於「安全邊際」的看法不同,在股票投資的集中與分散上也風格迥異。格老認為市場先生喜怒無常,儘管股價可能回歸內在價值,但是時間無法確定,為減少風險,應建立一個廣泛的投資組合,把投資分佈在各個行業的多家公司中,其中包括投資國債;而費老認為應買入一種或極少品種的股票。基於出色的公司在任何市場都只有5%左右,而能找到其中股價偏低的則更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一旦機會來臨,就應該重倉買進,甚至是以全部資金買進。

超級明星派是股神沃倫·巴菲特的投資策略。他強調企業要有長期的競爭力,公司管理層誠實、可信並且穩定,在這些前提下,再選擇那些股票具有相對價格優勢的公司。巴菲特形象地描述他的投資策略是85%流著格雷厄姆的血,15%流著費雪的血。論及超級明星策略,不能不提巴老的親密戰友查理·芒格,他認為「格雷厄姆思想中有盲點。他沒有意識到有些生意值得前期投入」,芒格推崇的是「好生意」。巴老和芒格在買入喜詩果糖後從單純關注股價上「安全邊際」進化到公司持續性競爭力下的「安全邊際」。巴老將煙蒂與成長的和諧結合形容為「讓我以非同尋常的速度從猩猩進化到人類」。他說到:「格雷厄姆教會我買便宜貨,而查理把我推進了不要光買便宜貨的投資方向。這是他對於我最大的影響。要把我從格雷厄姆有侷限性的觀點中釋放出來需要巨大的力量,那就是查理的意志力。他讓我視野變得更開闊。」「我開始非常熱衷於以合適的價格購買優質生意。」

理解「安全邊際」在三代大師投資體系中的不同策略,對於洞悉價值投資真諦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三個流派的擁躉眾多,而盲從是價值投資者最大的業障,保持獨立思考要知其然並要知其所以然。選擇哪一種策略,要明晰策略後面的風險和應用可能。例如超級明星策略對於技術類企業就不適合,巴老強調「如果你不能持有一隻股票十年,那你就不要持有它十分鐘」。當下擁有技術類股十年,恐怕多是噩夢,費老鍾情的非賣股摩托羅拉在其暮年則收益大幅下降;而成長策略一定要建立在投資者熟知的行業和企業基礎上,否則所謂的「戴維斯雙殺」一定會是常客;煙蒂策略從歷史統計上總是贏家,那是後視,如果沒有對沖策略的保駕護航也會陷入格老頻臨破產的窘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1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