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迎擊》台中精機走出下市陰霾,10年還清67億元債務 黃明和:坦然面對失敗,打斷筋骨顛倒勇
|
|
從風光的工具機龍頭,到歷經下市、負債67億元等風風雨雨,台中精機黃明和終於在去年清償債務、完成重整,他的經營思惟從此大轉彎,雖然獲利不比當年,但無債一身輕後,企業正朝向穩健成長之路邁進。 撰文‧林心怡 從全盛時期市值近四百億元的上市公司,到歷經違約交割、股票下市風暴的巨大變革,曾經是中部工具機龍頭的台中精機,整整花了十年,終於在去年清償債務,完成重整。這一堂價值「六十七億元」的教訓,讓董事長黃明和在經營思惟有了徹頭徹尾的改變。 「如果能重新來過,我不會再過度拉大槓桿,用股票質押借款。」談起台中精機當年下市的始末,黃明和不禁長嘆一口氣。一九九○年,當時擔任台中精機副總的他,順利將公司推上市,之後,資本額三十八億元的台中精機,股價一度最高來到百餘元,當時不到四十歲的黃明和開始失去警覺。 急於進軍國際 過度拉大財務槓桿,淪落股票下市命運「靠著台中精機這塊金字招牌,一堆銀行排隊想要借錢給我們。」黃明和回憶,或許是一路順遂,也或許是仗著財務背景出身的優勢,急於把台中精機品牌推向國際舞台的他,「很有膽識」地大舉用股票向銀行質押借貸,做醫療、半導體與光電設備等投資,希望藉此乘勝追擊在國際打響名號。 不料,九七年一場亞洲金融風暴,導致公司股價崩跌;過度拉大槓桿操作的結果,更讓公司股價禁不起外資、法人的倒貨又狂跌;而當時台中精機發動子公司護盤的資金,就像「徒手接利刃」被殺個措手不及;加上銀行雨天收傘的效應,使公司資金瞬間蒸發至少二十億元;再加上借貸投資新事業的資金缺口,爆發了一連串違約交割,面臨下市重整的命運。 這對一路走來都是「模範生」的台中精機來說,相當難堪,「那時候,多少人在背後說我是敗家子!」身為企業家第二代的黃明和,承受很大的壓力,他坦言,剛出事時,即使一向樂觀的他,也曾經整整失眠二周,不時的心悸、頭痛,讓他身心俱疲,全靠規律地打坐、禪修,才能冷靜面對,設想處理對策。 面對外界的不諒解,黃明和都坦然以對,他誠心地向協力廠商解釋,提出解決方案,尋求這些老客戶的支持,並提出「固本專案」,明快結束或轉移新事業,把全盛時期的一千四百名員工,縮減至七百名。然而,令他最感慨的是,大難臨頭親兄弟各分飛。 「一九九九年,適逢政黨輪替,二哥率先退股遠走美國;二○○一年,受到九一一事件影響,景氣低迷,三哥也退股赴英國定居;大哥早年就在海外發展。父親留下來的事業,四兄弟只剩下我一人留在台灣苦撐。」黃明和說,兄長們離開前,一句「沒法度!就算還三代也還不完!」的洩氣話,讓他相當沮喪。 獨力苦撐大局 員工、廠商、客戶相挺,提早完成重整遺憾的是,○二年父親過世時,公司距離「完成重整」還有好長一段路,更讓黃明和愧疚,為此,他在父親靈前立下「一定要加快公司重整腳步」的誓言。 如今,黃明和履行諾言,台中精機完成重整的時間表,足足提早了五年。 「其實,黃明和不是個好大喜功的人,當年他只是衝太快了!」與黃家是三代世交的機械公會理事長徐秀滄如此形容。在同業眼中,黃明和是個為人不錯的經營者,可惜一時衝過頭的「魯莽」,不但害他負債六十七億元,也遭受家族成員的責難。 所幸,台中精機發生危機時,已累積五十年的業界人脈,這是從已故老董事長黃奇煌早年就奠定的事業基礎,因此,協力廠商的情義相挺,以及客戶對公司的極高品牌忠誠度與信任感,都成為公司得以浴火重生的最佳助力。 「以我多年對工具機產業的研究,我發現,雖然公司負債達六十七億元,但核心幹部沒走,專精技術還在,加上許多客戶、協力廠商也願意力挺,從企業評價的角度來看,公司的確有重整價值。」台中精機的重整監察人、建智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陳貴端形容。 除了有老員工的相隨與死忠客戶的支撐,黃明和的經營策略也做了很大的「改變」,作風從以往的「大膽積極」轉趨「穩健保守」。 首先,對於公司的任何決策思慮更周全。黃明和回憶,「當時二哥(黃明東)曾不只一次提醒我,借這麼多錢,太危險了!萬一遇到不景氣怎麼辦?」但當時黃明和完全沒把這些「忠告」聽進去,現在想想,整個決策過程真的太過粗糙,以致釀成大禍。 步步為營 毛利率逾二成才接單,近三年獲利平穩「當初公司上市後為了衝營收,很多交易條件都設得很寬鬆,因此呆帳率提高,現在我們只接毛利率二成以上的單子,一旦簽約後,就收三成訂金,做到幾乎零呆帳的程度。」黃明和接著說,「在財務上,我們力求穩健,每半年就會盤點、折扣清庫存,以降低存貨及進一步降低負債比,並只用廠房、機械設備做抵押借款。」正因這樣的堅持,台中精機除了在○九年歷經金融海嘯後,營收大幅下滑僅剩十九.三億元,出現虧損;但隨著一○年景氣復甦,營收翻倍成長,大賺近半個資本額,一一年至一三年則每年獲利平穩,即使沒有驚人表現,卻能提前清償負債、完成重整。 「對我來說,信用貸款就像是裹著美麗糖衣的毒藥!」展望未來,黃明和雖然已取得台中精密機械園區二期三.一公頃的土地,也計畫在上海青浦工業園區投產,著手啟動兩岸三十八億元的投資計畫,但他只想安穩地搭上工具機產業今年的成長列車來擴充版圖,短期也沒有讓公司再上市的計畫。 「我們真的是『打斷筋骨顛倒勇』,現在好不容易站起來了,更要用心守護父親留下來的事業。」現在的黃明和體會到,「魯莽」的變革,容易毀了一家公司,「深思熟慮」的「改變」,才是企業永續經營的王道。 黃明和 出生:1955年 現職:台中精機董事長兼總經理 經歷:台中精機總經理 學歷:淡江大學會計系 改變人生的 2個教訓 ● 聚焦核心事業: 上市時採多角化經營策略,但衝過頭、欠缺風險意識;現在專注本業,強化競爭力。 ● 財務應用趨保守: 過去因向銀行質押股票借款,以致發生危機;現在力求穩健保守,負債比控制在二成內。 |
揭秘許家印:18歲時吃發黴饅頭,曾被罵失敗者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3/58371.html
“天字第一號土豪”,這是2013年底,人們對許家印的戲謔評價。這個到處大撒金元、以“救世主”的角色帶領中國足球實現逆襲的企業家,有著看似簡單粗暴的商業哲學--用實實在在的利益去激勵資源正確配置,用最炫目最高調的方式去提升品牌知名度,並利用這種利益激勵與品牌效應迅速實現跨界投資。盡管有著種種的非議和批評,但是許家印就是這樣我行我素。i黑馬分享的這篇文章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許家印。以下為許家印自述:關於童年小時候的我屬於調皮型,沒事就帶著比自己小的小孩去站隊,練習立正稍息,並以此為樂我出生於一片“誓叫日月換新天”的革命熱情高漲的1958年,隨之而來的是大蕭條的恐慌。那時候家里很窮,奶奶會做酸醋,空閑時就會到集市上賣,貼補一些家用,而我父親在地里種了很多柳樹,長大了,就砍下來拿去集市賣,一根賣幾毛錢,一車能賣幾塊錢。小時候我喜歡畫畫,還喜歡擺弄“電器”。從性格上來說,小時候的我屬於調皮型,沒事就帶著比自己小的小孩去站隊,練習立正稍息,並以此為樂。關於十八歲在幹什麽自己帶到學校的饅頭和地瓜餅,過了三天就發黴,但是舍不得扔掉,洗掉黴點以後繼續吃。高中剛畢業我和堂兄一起嘗試做生意賺錢。那時,販賣是農村比較通行的“打工”方式,比如把石灰、煤炭、大米、稻草等物資從一個地方運到另一個地方,賺取其中的差價。1977年,中斷多年的高考恢複了。我聽到消息,第一時間報上了名。不過因為時間倉促,沒考上。第二年,我花了五個月的時間準備,回到高中的學校複習補課。住的是破房子,蓋的是一床滿是補丁的被子。記憶里最深刻的一個場景是:自己帶到學校的饅頭和地瓜餅,過了三天就變黴長毛。但是還是舍不得扔掉,洗掉黴點以後繼續吃。1978年,我終於如願考入武漢鋼鐵學院,成績位列周口市的前三。接到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我收到了父親的禮物―――一塊梅花表。讀小學的時候,有天晚上,我跟父親說,如果考上了大學,能不能送一塊梅花表。沒想到我父親竟然答應了。十年後,父親踐行了他當時的允諾。創辦恒大假如當年公司給我是十萬或二十萬年薪,我可能就不會去想創業了1982年,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到了河南舞陽鋼鐵廠。十年之後,我懷揣2萬元離開舞鋼南下尋夢,從一名處級幹部變為了一名深圳打工仔。在舞鋼,我是管理幾百人的領導;到了深圳中達的幾年,我是個小業務員,對著姑娘小夥子都喊師傅。當時選擇去中達的貿易公司,因為從以第一眼我就覺得公司有個好老板。從他身上我學到了很多管理公司的經驗,我一直很感激他。我剛到深圳,跟著一位姓鄧的師傅出差到廣州做貿易,去遠洋賓館,他們打了一輛的士奔向目的地。那是我第一次坐“小車”。到深圳後的第3個年頭,我開著一部標致車,車上除了司機和他,還有一個出納和一個業務人員,總共4個人,躊躇滿誌地來到了廣州,成立了一家名為鵬達的房地產公司。廣州的項目幾乎是白手起家,當時鵬達的珠島花園一個項目就為母公司中達凈賺兩億多。但是我的工資卻依舊低得離譜,一個月才三千多元,養活家庭都困難,怎麽繼續幹下去?到了1997年,我就自己創辦了恒大。現在想想,歷史就是這麽奇譎。假如當年公司給我是十萬或二十萬年薪,我可能就不會去想創業了。關於失落2008年,恒大地產的上市擱淺,我當時也被描述成失敗者以及可憐的“野心膨脹者”恒大上市的號角在2007年已經吹響,那時候我們已經開始儲備大量人才,提高樓盤品質,囤積大量土地。但到了2008年,受金融危機等影響,恒大地產的上市竟然擱淺了。在輿論的渲染中,這成了當年地產界最悲壯一幕。當時10個人里面9個人都說恒大要倒下,地產界“百日巨變”的預言甚囂塵上,很多人等著恒大倒下以佐證自己的預見性;而我當時也被描述成失敗者以及可憐的“野心膨脹者”。那麽困難的時候,恒大的900多名中層以上領導,沒一個離開恒大。事實證明,我們用強大的意誌和毅力熬過來了。關於親情和愛情工作的確太忙,最對不起的人,一想起眼眶就會紅的人,還是太太在我八個月大的時候,母親得了敗血病,因家貧無錢就醫,匆匆而去,從此我就成了半個孤兒。從小我是跟著奶奶長大。對於我來說,奶奶就如同一位老母親。以前家門口有塊石頭,奶奶就坐在石頭上等我放學回家。記得上小學的第一天,我把剛學會的那句“我愛北京天安門”念給奶奶聽時,年邁的奶奶興奮得忘乎所以。初中的時候我給奶奶畫了一幅素描畫,一直掛在正房北面的墻壁上。我跟我太太是在舞鋼工作期間認識的。員工都是以我為楷模,對太太好。工作的確太忙,最對不起的人,一想起眼眶就會紅的人,還是太太。太太對我非常放心,給我的自由度很大。從來不問我幹什麽去了,她太了解我了。淩晨三四點鐘回家睡覺,睡一會兒就起床去公司,這是我長年累月養成的習慣。有時候開會或者應酬,回家晚了,怕吵醒太太,就躺在沙發上將就一夜。而我的太太也一樣,夜里有時候睡不著,擔心自己翻身會吵醒我,就跑到沙發上睡。她有學歷,有自己的事業,但是為了照顧我,都放棄了。我一直記得1995年,太太因為宮外孕被送進了急救室,生命有危險。為了不打擾我工作,她硬是沒讓醫生給我打電話。我是第二天才從朋友口中得知的,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去看她,心里異常忐忑。關於金錢上大學時吃一毛錢的熱幹面挨過老師批評:“你是吃助學金的人,還吃一毛錢這麽貴的東西!”我沒有亂花錢的習慣,經常在辦公室吃盒飯。經常深更半夜開會,一開就是一個通宵,如果真餓了,就讓家里給我送個饅頭,或者捎個湯、面過來。我最愛的夜宵是熱幹面。我的夜宵里,10頓里有5頓都是熱幹面。在武漢上大學時,唯一奢侈的消費,就是吃學校旁邊一毛錢一碗的熱幹面。為了這一毛錢,我還挨過老師的批評:“你是吃助學金的人,還吃一毛錢這麽貴的東西!”2009年,恒大上市當天,市值達到了422億元,我才知道自己成為內地新首富。但是我並沒有感到很開心,反而覺得無奈。做了首富有啥好處?除了別人心里不平衡來盯著你,甚至不明真相的人來罵你,其實真的沒啥好處。但是你的企業上市了,這是一個公開的秘密,藏不住。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理財周報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有投資就能成功?那些投資超過5000萬美元的創業失敗案例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08/58432.html
成功的創業公司無非是“創造或抓住了痛點,獲得了融資,產品推出後受到了市場追捧,獲得成功,最後也許還會被高額收購。”然而失敗者就不一樣了。他們起初都獲得了相當規模的投資,最終卻失敗了,或是無法進入市場,或是在投資無法成功退出:被迫變賣資產、收購價低於投資額等情況。這其中有不少失敗案例是本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裂時和破裂後的事情,也有不少近期發生的,他們失敗原因不盡相同。i黑馬分享這篇文章,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一些借鑒。獲得投資超過 1 億美元的 16 個創業失敗案例Solyndra投資方:Redpoint Ventures, US Venture Partners失敗原因:太陽能電力行業不是一般人能玩轉的,包括中國無錫尚德和美國 First Solar 在內的大公司都還在摸索盈利的商業模式,Solyndra
這類小公司就更加難以生存了,“無法與獲得國有銀行大額低息貸款、財大氣粗、而且有完善的產品供應鏈的中國公司打價格戰”,就算奧巴馬參觀過、得到過美國能源部批準的 5
億 28 萬美元聯邦貸款擔保也無濟於事。Solyndra 表示,公司正在對期權進行估值,準備把公司和銅銦鎵硒化合物(CIGS)技術打包出售。資料來源:路透社 維基百科Webvan Group投資方:Sequoia Capital, Softbank Capital失敗原因:Webvan 曾是美國一時風光無兩的網上雜貨零售商,初期就吸引包括紅杉、Benchmark、軟銀、高盛、雅虎在內高達 1.2 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在短短
18 個月的時間里,Webvan 成功上市融資 3.75 億美元,市場範圍從舊金山海岸地區擴張到美國 8
個城市,並從零開始建立起了一套巨大的配套基礎設施(其中包括耗資 10 億美元購入一片高科技園區的倉庫)。1999 年 11 月上市後,公司最高市值一度達到 76 億美元,然而瘋狂的燒錢策略讓它未能扛過 2000
年網絡泡沫破滅的災難,短短兩年就宣布破產。兩年時間內總計虧損超過 12 億美元,平均每單虧損 130 美元。2001 年 7 月,Webvan 倒閉,2000
多名員工失業。“他們為基礎設施建設花了太多錢,盡管這是他們商業模式中的一環,但這計劃中的優勢最終卻帶來了最壞的結果。”證券分析師大衛•卡瑟曼(David
Kathman)說,“公司擴張的很快,然而市場需求跟不上,大規模反而成了累贅。其實吧,這和‘雜貨鋪子’Webvan
也有關,網站並不像宣傳得那樣易於使用。”Webvan 的故事成為互聯網泡沫時期最核心的教訓,那就是即便你的理念非常正確,也別發展得太快。資料來源:SFGate 悉尼在線 TECH2IPOBetter Place投資方:VantagePoint Capital Partners, Lend Lease Ventures失敗原因:2013 年 5 月 28 日,美國電動汽車制造商特斯拉(Tesla)的股價盤中漲超 7.27%,首次突破 100 美元,報 104.14
美元。這家成立僅 10 年、只有兩款產品的科技公司,市值已經超過了意大利老牌汽車制造商菲亞特 80 億美元的市值,達到 110
億美元。但就在特斯拉實現盈利,帶動資本市場對電動汽車投資的新一輪追捧時,另一家曾經叱咤風雲的以色列公司 Better Place
卻悄然停止營業,不僅其“改變世界”的夢想沒能實現,更引發了人們對“換電模式”的集體哀悼。在 2007 年,夏•阿加西 (Shai Agassi) 在美國加利福利亞州的帕洛阿爾托創立了 Better Place
公司,希望能降低電動汽車的價格並讓它們更具備實用性,公司獲得了來自包括來自通用電氣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資者的共計 8.36 億美金的風險投資。Better
Place 描繪了一副美好的圖景:當你開著電動汽車行駛在公路上,電量降低至臨近 50% 時,它會自動提示需要充電,並用車載 GPS 系統將你帶到最近的
Better Place 電池屋,在那里用 1-2 分鐘更換電池繼續上路。用戶可以成為 Better Place 會員:每月預購買一定充電量,在此範圍內,Better Place
就不會再收額外的費用,並會提供導航、網絡等全方位服務。Better Place
希望通過這種“手機套餐”式的換電模式成為未來電動汽車世界的運營商――無論你購買的是什麽品牌電動汽車,它都能夠提供電池維護、更換和充電服務。2008 年,Better Place 在以色列推出了第一個電池屋,開始了“燒錢之旅”。當時 Better Place 只有 750
個司機用戶,而建設和維護一個電池屋成本超過一百萬美元,更別提高昂的消費者獲取成本和企業教育成本。理論上來看,覆蓋非常大的區域(如全歐洲、美國或中國)產生的規模效應能降低運營成本、統一電池標準,實現盈利,因此 Better Place 把 6
年內前後三輪融資得來的絕大部分資金都投入到購買電池、建設充電和換電站之中,在以色列和丹麥市場,這家公司一共建有 1000 多個充電站和 54
個換電站,市場普遍認為這是它失敗的主要原因。而且 Better Place 在中國發展並不順利。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抵抗且不提,2010
年與公司奇瑞簽訂了關於“共同開發一款適用於換電解決方案的純電動車”的合作備忘錄,但最後也無疾而終,堅持低速小型電動車路線的奇瑞至今仍采用簡單的“現場充電”。2012 年 4 月,Better Place 發言人 Julie Mullins 表示,預計到 2012 年底大約將有 8000 到 1 萬輛
Better Place 電動車上路。然而,直到破產前,通過銷售而在路上行駛的 Better Place 電動車只有 1400
輛。單一的車型可能是無法吸引更多購買者的原因。6 年來,Better Place 只有由雷諾提供的 Fluence ZE
這一種車型,也沒有其他的汽車廠商加入成為 Better Place 的合作夥伴。而在作為市場之一的丹麥,當地人更喜歡買大型車而不是 Fluence ZE
這樣的四門小轎車。資料來源:VentureBeat evdaysAmp‘d Mobile投資方:Highland Capital Partners, Columbia Capital, Redpoint Ventures失敗原因:移動運營商 Amp’d Mobile 進行過 5 輪融資,共獲投資 3.5 億美元,其中第三輪融資額和第五輪融資額分別高達 1.5 億美元和 1.07
億美元。然而破產前 Amp‘d Mobile 負債已超過 1 億美元,公司自身全部資產不足 1 億美元,所以不得不申請破產保護。Amp’d 專註於年輕人市場,用戶的收入並不高,許多年輕人的手機還和種種家庭計劃套餐綁在一起,由父母支付費用。據統計,在該公司的 17.5 萬用戶中,有
8 萬人無法支付賬單,同時,其他運營商付款周期為 30 天,Amp‘d 則是 90 天,持續增加的債務問題壓倒了 Amp’d,使其一步步走向破產。資料來源:Engadget TechWeb 騰訊科技 維基百科AllAdvantage.com投資方:Alloy Ventures, Walden Venture Capital失敗原因:它的服務與其競爭對手如 mValue 公司的服務有所不同。mValue 公司本月早些時候已經倒閉,AllAdvantage.com
公司也因為在支付費用和分配廣告收益方面出現很多漏洞而多次調整它的經營模式。AllAdvantage.com 成立於 1999
年春,網站經營方式為:向訪問者提供“每日抽獎”、“產品促銷”以及“點擊廣告得現金”等活動;在征得訪問者同意的情況下,收集訪問者網上購物習慣等私人信息。通過這些途徑,AllAdvantage
公司從廣告客戶那里獲得了高額的廣告費用。“我們過於依賴風投,而且會員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公司早期的利潤增長。簡單地說,我們用互聯網時代的模式吸引會員,卻用落後的媒體時代所用的方式來銷售廣告,廣告是我們主要收入渠道…當網絡廣告市場和理財市場在
2000-2001 年間衰落時,AllAdvantage.com
所賺利潤已不能滿足會員的迅速增長(以及他們每小時帶來的固定成本)。於是我們不得已停止這個生意,盡管還有很多新的會員加入。”Nielsen 調查表明:AllAdvantage 網站在訪問量下降幅度非常顯著,網站在 2000 年 4 月份的訪問量為 200 萬人次,但是到 12
月時其訪問量就已經降到了 54.7 萬人次。資料來源:AGLOCO 天極網 San Francisco Business TimesKozmo.com投資方:Oak Investment Partners, Flatiron Partners失敗原因:有時候,“利潤”二字並不能代表一切。這就是原本在市場上處於領先地位的在線配送公司 Kozmo.com
得到的深刻教訓。投資人宣布不再為該公司註資,公司停止營業。實際上,Kozmo 的管理層確實已尋找到了在線配送業務的出路,但令人惋惜的是,當時已經太遲了。在納斯達克市場 2000 年 4 月崩盤後,Kozmo
通過裁員以降低成本,並通過增加高附加值的商品、取代配送錄象帶和瓶裝可樂等項目來增加銷售收入。同時開始增收配送費用,開始銷售例如 DVD
播放機在內的更多商品,並積極開展離線業務,比如 Kozmo 曾經通過郵件向用戶寄送產品目錄。“不過很快,其他零售商也開始這麽做。”2000 年 12 月份,公司營業額 200 萬美元,利潤 20 萬美元;而到了 2001 年 6 月份時,公司營業額 80 萬美元,虧損 250
萬美元。Drapkin 公司創始人和負責人,《來自電子商務壕溝的建議》一文的作者邁克爾•德拉普金(Michale
Drapkin)稱:“同日配送服務的問題在於,最高效的服務卻只帶來最微薄的利潤。那麽即使在市場上占據了相當的份額,要返還 2.8
億美元的投資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資料來源:Forbes 搜狐科技eToys投資方:Bessemer Venture Partners, Sequoia Capital失敗原因:自 1997 年成立以來,eToys 在網絡玩具銷售市場中所占的份額不斷擴大,逐漸成長為可與亞馬遜書店比肩的 B2C 電子商務領導者,市值曾高達 15
億美元。但公司的最大心病是一直無法實現收支平衡,虧損額不斷擴大。2000 年 10 月,公司宣布預計當年第四財政季度的銷售收入在 2.1 億美元到 2.4
億美元之間。考慮到玩具銷售的季節性,這個數字對 eToys 來說性命攸關。然而不幸的是,eToys 最終的營業額只有 1.31 億美元。與由盛而衰的電子商務行業里人們耳熟能詳的每一個悲慘故事相比,eToys 的故事似乎沒有什麽不同。但在專家眼里,eToys 的倒閉別有一番滋味。eToys
經營良好,擁有智能化的方便可靠的電子網站和一個運營順暢的配送系統。它所定位的市場對互聯網的運作也十分合理,大多數玩具被買來作為禮物,在這個領域,或許只有同為網上零售商的亞馬遜書店,才能與它一爭高下。eToys
破產原因主要是管理不善:公司高管多是年輕人,觀念超前、充滿自信,主要精力用於建設先進的網絡電子商務基礎架構,靠投資生存,不考慮實際生意;在有了大量投資後,花錢如流水,許多項目超出預算,投入大量資金放在沒有效果的廣告上,以及雇傭了不少水平不符合高薪的技術人員。分析家指出,eToys
破產的影響有二:一是消費型網站的受挫會對網上廣告業造成連鎖損害。在網上廣告蓬勃發展的同時,定價的過於高昂預支了投資者口袋中有限的資金。資本市場對消費型網站的拋棄意味著在線廣告投入的大幅減少甚至消失。現在即便是網絡業巨頭雅虎和美國在線都已經感受到這股寒潮。其他規模較小的網上內容服務商隨時面臨被淘汰出局的厄運。二是 B2C 形式的電子商務網站的失敗會使風險投資變得更加小心翼翼。新經濟公司從風險投資公司得到的資金將大大少於從前。一位曾在一年中幫助 18
家新興公司上市的歐洲資深律師表示,風險投資家的投資戰略將有所轉變,每筆交易的考察時間將會被大大延長,以深入觀察投資項目的進展情況。即便在第一期投資投入以後,還會有連續不斷的考察和重新談判,為新興公司重新定價,以減少投資風險。新興公司的融資大門仍然敞開,但融資之路將越走越難。資料來源:NYT 新浪科技 搜狐科技Caspian Networks投資方: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US Venture Partners失敗原因:先是想要打造核心路由、幫助電信運營商提升服務質量,結果創業未半炒了投資方魷魚。2002 年(註:互聯網泡沫結束後!)早期又獲得 1.2
億美元投資,2003 年核心路由上市,但幾個月後便轉移了市場策略,效仿思科(Cisco)、幫助電信運營商監測和控制 P2P 網絡。2005 年 5 月公司又獲得
5500 萬美元投資,總融資額超過 3 億美元,這讓私募行業大為震動,公司也表示將在 2006 年初開始盈利,但 2006 年 4 月時,Caspian
發明了“公平使用策略框架”(一種分配不同服務間流量的解決方案),號稱自己是“網絡中立”這個議題的終結者。到 2006 年 9 月,Caspian 終於把資金用完難以為繼,宣布破產。顯然,多輪投資者的仙人指路為 Caspian 沒落起到了汗馬功勞。資料來源:Light ReadingPay By Touch投資方:Mobius Venture Capital, Rembrandt Venture Partners失敗原因:Pay By Touch 共獲投資超過 3.4 億美元,“滑動手指付款”的產品遍布全世界,合作夥伴包括:艾伯森,花旗銀行新加坡,殼牌等等……但除了這些早期客戶之外,產品的發展並不如預期一般順利。公司宣稱有超過 3000
家店鋪安裝了指紋掃描器,但從未公布過交易量明細。對於習慣了信用卡和借記卡付款的消費者,指紋支付並沒有充分吸引力。“很難和信用卡公司競爭,”Gartner
分析師阿維娃•利坦(Avivah Litan)指出,“消費者已經習慣了刷卡獲得飛行里程和其他獎勵,沒有使用指紋支付的動機。”資料來源:BloombergRealNames Corporation投資方:Draper Fisher Jurvetson, Clearstone Venture Partners失敗原因:Realnames 公司成立於 1996 年,曾拿到超過 1 億美元的風險投資,並於 2000 年向國際互聯網技術標準組織 IETF
遞交了第一份關於“關鍵字”尋址技術的國際標準,成為是全球最大的“關鍵字”尋址服務提供商。2000 年 3 月,因看好“關鍵字”技術,微軟與 RealNames
簽訂了為期兩年的合同,獲得其 20%的股權 (初始價值約為 8000 萬美元) 和 1500 萬美元的現金。RealNames 公司總裁、CEO
蒂爾稱,RealNames 還承諾在合同期間另外支付 2500 萬美元,讓 IE 瀏覽器提供關鍵字服務。2002 年 3 月 28 日,微軟與 RealNames 的合同到期,微軟對 RealNames 發出最後警告,稱將終止合同,並只給 RealNames
三個月的期限處理善後事宜。 5 月 7 日,微軟決定結束與 RealNames 公司的合作,不再允許該公司在 IE 瀏覽器上啟動“關鍵字”服務系統,並將於 6
月 28 日關閉 RealNames 的服務;5 月 14 日,這家國際著名的關鍵字服務提供商正式宣布倒閉。RealNames
表示它從創立到倒閉都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只能選擇微軟作為合作商,在合作的兩年期間產品表現已經證明,在長期內有很大可能獲得成功,但微軟以“關鍵字服務系統質量不佳”為理由強行終止合作。這麽看來,RealNames
的失敗是個大魚吃小魚的故事。資料來源:Search Engine Watch 新浪科技Procket Networks投資方:New Enterprise Associates, 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失敗原因:推出產品後的一年多時間內,Procket 公司只獲得了極少數客戶,其中大多是大學和小型運營商,最大、而且是唯一的大型運營商客戶是日本 NTT 公司,而
NTT 同時還用著 Cisco 和 Juniper 的產品,後兩者加起來在整個市場上占據了超過 90% 份額。產品銷售達不到市場預期,夢幻創始人團隊相繼離職,使得 Procket 也成了風投者的包袱,2.72 億美元投資急劇縮水,最終於 2004 年 6 月 17
日被思科以 8900 萬美元收購,這固然是一樁劃算的交易,但其實思科中意的是 Procket 的人才,不是硬件。“這樁收購之所以成功進行,是因為我們將獲得 130
位能幹的人才。我們覺得應該買下這家公司,以維持整個團隊,而不是逐一挖角。”倘若果如思科所言,短期內不采用 Procket 的技術,那麽思科相當於花 68.5
萬美元重金禮聘一位 Procket 工程師。六個月前才從思科跳槽的 Procket 首席執行官羅蘭•阿克拉(Roland
Acra)說,被思科收購,對大多數的員工都是好事一樁。“公司破產倒閉是很可悲的,”他說:“創投界現在無意資助另一家初創的核心路由器公司,至少十年內我不認為還會有與
Procket 類似的一家。思科的文化與 Procket 相似,它讓熱心發展技術的人才有貢獻所長的舞臺。”資料來源:CNET 維基百科 新浪科技Boo.com投資方:Arts Alliance 等失敗原因:網上服裝零售商 Boo.com 是歐洲第一家破產的互聯網公司,公司主要創立者是兩位著名模特,他們擁有 40% 股份,Boo
出現正迎合了當時英國網絡公司的時尚――明星加盟,美人主理。因此投資者都是國際大公司,有法國貝納德•阿諾爾集團、貝納通家族、美國 J.P.
摩根集團、高盛集團等,Boo 輕輕松松籌集到 1.35 億美元,也因此被譽為歐洲資金最雄厚的互聯網公司。Boo 目標定位是全球市場,打算為 18
個國家的顧客量體裁衣銷售服裝,前期宣傳投入巨大;為了符合自身格調,辦公室租在成本高昂的倫敦金融中心區,經理們去世界各地看時裝展都是坐頭等艙、住五星級酒店;公司規模迅速擴大,本預計只要
40 名員工,但很快便在世界各大城市如倫敦、紐約、巴黎等地設立辦公室,並雇傭了 450 名員工,超出預期 10 倍以上。網站建設和經營亦不如人意,多國語言、技術問題讓網站上線推遲了近五個月,網站的設計過於超前,實際可供選擇的時裝款式並不多,更重要的是,網站名牌服裝售價與高檔時裝店毫無二致,對消費者缺乏吸引力。所以在上線一個月後,營業額只有
6 萬英鎊,甚至無法支付 450 名員工的薪水。“公司錯過了時機,沒能成功執行這個好的創意,從一開始就把大部分目標客戶排除在外了……沒有高速的網絡連接,就無法正常使用網站的試穿等功能。”其網站大量使用
JavaScript 和 Flash,在 56Kbps 窄帶時代加載速度非常慢。Boo.com 一名經理承認,公司的失敗之處還有全球市場推廣和廣告開銷過大、技術投入太少,短短 2 年時間吞噬了其 1.35
億美元的投資。公司的債權人大多是廣告代理,這些廣告代理從公司手中至少掙了 2500 萬美元。資料來源:eCommerce Times 新浪科技 TECH2IPODeNovis, Inc.投資方:Advanced Technology Ventures, UV Partners失敗原因:DeNovis 為醫療保險和金融服務業提供交易處理和信息管理系統,產品包括 eHD 產品套件,用於與醫療應用程序搭配;HICL 和
ELR,是語言類產品,能夠協助編寫和管理商業計劃、合約和政策。DeNovis 還提供咨詢服務,咨詢項目包括商業流程、員工訓練等,IBM
集團和德勤咨詢都是公司戰略合作夥伴。DeNovis 也是因財務問題而倒下,風投資金用得七七八八之後,還是無法上市或尋找到合適的收購方。資料來源:Boston GlobePets.com投資方:Hummer Winblad Partners, Bowman Capital失敗原因:互聯網泡沫階段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就是,無論你如何聰明地做廣告,也無法拯救自己,最出名的例子就是在線寵物商店
Pets.com。這個公司有一個非常可愛的玩偶吉祥物,受歡迎程度非同一般,當時曾出現在美國超級碗的黃金廣告時段內,也在印到了感恩節大遊行的氣球上。但是不管這個玩偶多可愛或者多煩人,Pets.com
依舊不能吸引寵物主人來網上購買狗糧、貓糧,因為消費者購買之後還需要等幾天才能拿到貨,一刻都等不了。所以,Pets.com
決定靠犧牲運費來換取銷量,然而實際上,Pets.com 上銷售的寵物用品大部分都是虧錢的。2000 年 2 月,在美國亞馬遜的支持下,Pets.com 上市融資
8250 萬美元,巨額開支讓其苦不堪言,9 個月後成功倒閉。幾乎從一開始,Pets.com 就註定要有這樣的結局:盡管有很多人願意為寵物花錢,但貓砂、狗食物罐頭等寵物用品運費高昂,Pets.com
幾乎沒法從中獲利,靠折扣吸引客戶的手段更是讓其收入狀況雪上加霜。資料來源:WSJ TECH2IPOCOPAN Systems投資方:Globespan Capital Partners, Austin Ventures失敗原因:總部位於朗蒙特的數據儲存公司 Copan Systems 破產前募集了多達 1.07 億美元的風投資金。Copan 公司的資產在一個私人拍賣會上以 200
萬美元的價格被矽圖國際公司收購。在倒閉前幾周,一度有傳言說 IBM 會收購它,但最終 IBM 沒有這麽做。“Copan 公司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需要的資金過多。”Austin 風險投資公司的一合作夥伴菲爾•西格爾(Phil Siegel)這樣說到。Austin
Ventures 風險投資公司投資了矽圖國際公司對 Copan 的收購,並且承認這是一筆好買賣。Copan 的產品與眾不同,但缺陷在於沒有賣點,團隊無法理解市場,僅憑自身經驗進行開發。資料來源:Toolbox.comCalxeda投資方:Battery Ventures, Flybridge Capital Partners失敗原因:Calxeda 曾經風光無限,其研發的 ARM 架構處理器被業界認為將是 Intel 等傳統 x86
巨頭的最有力競爭對手之一。但商場無情,在推出第二代產品之後,這家被寄予厚望的業界新銳終因體力不支而倒了下去。某位董事接受采訪時說“公司只是風投資金用完了而已,”在這背後有著不少辛酸。實際上,作為一項新興的技術,ARM
服務器可以說有著一個非常好的開頭。整個業界幾乎一邊倒給予了肯定和積極的評價,這一技術有望改變整個數據中心和互聯網面貌。但在實際的市場需求方面,ARM
服務器卻四處碰壁。很少有公司願意大批量采購 ARM 服務器用於商務實踐。簡單的說,ARM 架構低功耗服務器是 ARM 集群應用的一種,而利用 ARM
集群模擬神經元、建設物聯網等一些更高階的項目早已在各個大學的實驗室里搞的風生水起。ARM
商業服務器在設計、制造、運維、軟件編程等主要核心問題上已經沒有核心問題等待解決,但為何商業市場對 ARM 服務器卻總是叫好不叫座呢?原因很簡單,那便是轉移成本太高。對於任何一個完全理性的消費者,比如企業用戶,面對一項新興的,與原有技術完全不同,但的確有吸引力的技術時,最合理的選擇就是研究――論證――實驗――等待。而想要將一群最終會選擇等待的用戶變為實際的用戶所需要的是漫長的積累和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歸根結底,問題又回到了錢上。然而與 x86 市場的“最上遊的 Intel 具有最多利潤和話語權”不同,處在行業最上遊的 ARM 本身是個員工不過 2 萬人,營業額不過 10
億美元。而處在下遊的三星、高通、蘋果等業界巨頭營業額高達數百上千億美元。這就解釋了為何在 32 位大行其道的時候蘋果為何推出 64bit ARM 芯片,在
Cortex-A9/15 大行其道的時候高通為何還死抱住 Cortex-A8 的大腿。而在話語權方面,高通、蘋果和三星的嗓門顯然也要大過 ARM
自身。話語權和利潤的分散讓 ARM 陣營難以形成有效控制力和合力,想要推動市場更多的還要靠下遊廠商自己。2013 年 12 月 19 日,Calxeda 這家坐落於擁有小矽谷之稱的奧斯汀市的新銳科技企業在“敗光”手中所有現金並融資失敗之後宣布重組
(有消息指出這家企業將會徹底關閉,不過這一消息未經官方證實),包括重組其債務,以及把所有員工送回家,以及在計算將出售哪些資產來賠付投資。Calxeda
的技術並非是沒有價值的,有買家接盤的可能很大,不過出價可能不會太高。投資規模在 0.5 億至 1 億美元之間的創業失敗案例Canopy Financial投資方:GGV Capital, Foundation Capital失敗原因:“…公司管理層在本月早期發現財務報告不實,有‘重大的金融和會計違規行為。’”Canopy Financial
公司提供電子支付、金融賬戶管理、健康儲蓄賬戶投資平臺、彈性支出賬戶和醫保償還安排的解決方案。提供一系列平臺,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醫保方面的金融服務。如此嚴肅的服務出現金融違規,倒也算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了。資料來源:WSJSoapstone Networks投資方:Accel Partners, Oak Investment Partners失敗原因:“自創立以來,Soapstone 就註定是失敗的。”Soapstone
為電信運營商和互聯網服務商提供高速數據網絡設備,以供大規模數據吞吐,公司的路由解決方案能提高整個網絡的數據傳輸量和傳輸效率。盡管已經有確切的性能指標,產品仍需要等大運營商進行緩慢的“質量認證”。Soapstone
的失敗不僅因為運營商骨幹橋接-流量工程(PBB-TE),技術水平無法進一步提升也是一大因素。資料來源:Light ReadingClaria Corporation投資方:US Venture Partners, Crosslink Capital失敗原因:“當意識到市場上競爭對手已遍地都是的時候,已經晚了。此時廣告在互聯網使用者心目中的形象已經扭曲,爆料人稱,Claria
最好的選擇就是停止營業和出售專利。”Claria 是一家充滿爭議的公司,公司原名 Gator 與產品 Gator 同名,Gator
打著系統維護的旗號,收集用戶的網頁瀏覽記錄和信用卡號隱私傳回公司,從推出到 2003 年,安裝量超過 3000 萬,為公司帶來豐厚收入。2003 年 10
月時候公司籌備上市,但由於 Gator 帶來的惡名,公司決定改名為 Claria。ErrorGuard 是一個由 Claria
制作的間諜軟件,聲稱可以“幫你解決電腦的問題。”但其實它是間諜軟件的外殼程序,借著為你的電腦掃描之際而在你的電腦安裝上超過 7 種病毒。ErrorGuard
通常透過模仿 Windows 的錯誤信息來吸引用戶安裝。(編者:你是不是也想起了…… 3721?)資料來源:VentureBeat 維基百科Beenz.com投資方:Gefinor Ventures, Apax Partners失敗原因:電子貨幣 Beenz 既無硬幣幣種,也無紙幣幣種,被稱作“網豆”,公司希望它能夠成為在互聯網上通用的貨幣。要使用 Beenz 網豆,消費者需要先在
Beenz.com
註冊免費賬戶。網站可以向購物或瀏覽的訪問者發放網豆,作為各種互動的獎勵。這樣,消費者訪問一家發放網豆的站點,就會有一筆大小不等的網豆轉到自己的賬戶中。Beenz.com
網站上時刻公布有關賺取網豆的機會,比如,只要在 MotleyFool 投資網站登記成為一名免費會員,就能獲得 50 個網豆。隨著錢包里的 Beenz
數量的增多,消費者就可以在近 200 家認可 Beenz 支付方式的電子商務網站消費了。為了使這種貨幣被廣泛承認,Beenz.com 嘗試拓寬其使用範圍,同萬事達卡(MasterCard)下屬的 Mondex 達成協議,將網豆同 Mondex
的智能卡結合在一起,消費者可以將積攢的網豆存進智能卡,進入傳統商店使用。Beenz.com 的經營模式是,將虛擬的 Beenz
以每個一美分的價錢賣給網站,網站再通過活動等方式發 Beenz 給網友。或讓網友贏得 Beenz,將其當作現金,在網絡商店消費。最後 Beenz.com
公司會以每個 0.5 美分的價格,向網絡商家購回。然而好景不長,互聯網泡沫破滅後,電子貨幣公司試圖通過企業客戶來發展自身,但 Flooz、Beenz
等先驅的崩潰表明,舊時代的信用卡公司贏得了網上支付戰場的勝利。專家認為,從支付角度來說,類似 Beenz
的電子貨幣不如信用卡,不論是線下還是線上。“如果你上網時‘賺’到了 Beenz,現在盡快花掉它。”Beenz 在四輪融資中共獲得 8000 萬美元,它的失敗與財務毫無關系,停止業務只是為了不虧損更多而已。資料來源:CNET 人民網 TECH2IPOSunRocket投資方:Anthem Capital, BlueRun Ventures失敗原因:一直以來分析家都認為,SunRocket、Vonage 這樣的獨立的 VoIP 服務商將很難生存。盡管 VoIP
服務為客戶提供了相對便宜的解決方案,但服務商獲取用戶的成本非常高。2007 年之前,VoIP 領域還是一片興盛景象,以 Vonage 公司和 Skype 公司為代表的獨立 VoIP
服務商如雨後春筍般大量湧現,給全球電信業帶來了勃勃生機。這些獨立 VoIP
服務商高舉網絡通話大旗,憑借低廉的價格大肆蠶食傳統電信運營商領地,讓眾多傳統運營商措手不及,也讓全球電信業市場格局為之一變。時隔短短數年,這一市場的形勢竟急轉直下:先是作為業內領軍者之一的 Skype 公司委身於在線拍賣商 eBay 公司,接著更讓 VoIP
服務領域、甚至整個電信業為之震驚的是,正式開展業務運營尚不足三年的知名 VoIP 服務商 SunRocket 公司在事先未向客戶示警的情況下,就突然於今年 7
月 16 日停止了業務運營,讓其二十多萬客戶在一時之間無所適從。SunRocket 創建於 1994 年,是最先提供 VoIP 服務的公司之一,SunRocket 公司的失敗讓本已風雨飄搖的 VoIP
服務市場再度布滿了陰靄,也標誌著 Internet 電話公司的命運將更加難以預料。盡管作為一項新興的通訊技術,VoIP
曾在很大程度上改寫、並在繼續改寫著全球電信業的市場格局,但 SunRocket 公司的潰敗卻明白無誤地顯示出獨立 VoIP
服務商似乎很難逃脫滅頂的宿命。電信業市場咨詢機構 Heavy Reading 公司高級分析師 Alan Breznick 也放言:“SunRocket 公司的悲劇將遲早降臨到
Vonage 公司頭上”,他認為,由於時代華納、Comcast 通訊公司等有線服務商和 Verizon
通訊公司等傳統電信運營商相繼推出了捆綁有視頻、語音和寬帶接入的服務套餐,VoIP
服務供應商的價格優勢大打折扣,對用戶的吸引力也大為減弱。更重要的是,用戶在選擇了有線服務商或傳統電信運營商捆綁了多種服務的套餐之後,短時期內通常不會再考慮其它服務商的產品,這也使得獨立
VoIP 服務商爭取客戶的難度進一步加大,生存環境更加惡劣。TeleGeography 公司調研主管斯蒂芬・貝克特(Stephan Beckert
還指出),擁有數以千萬計用戶群體的有線運營商在爭取客戶方面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而這也是 Vonage 公司與 SunRocket 公司等獨立 VoIP
服務商難以望其項背的。SunRocket 公司在運營期間,共自 BlueRun 風險公司、Mayfield 基金等風險投資商處籌集了 8000
多萬美元,但僅僅在爭取到 20 多萬用戶後,這部分資金就被消耗一空,其燒錢速度可謂驚人,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獨立 VoIP
服務商在爭取客戶方面不菲的成本開銷。Vonage 公司的情況同樣不樂觀,這家全球頭號 VoIP 服務商的市場營銷費用已高達數億美元,其每一新用戶的市場營銷費用平均在 275
美元左右,而為每一新用戶提供服務的成本也需要 114 美元,這意味著 Vonage 公司每爭取到一位新用戶,就需要耗費 390
美元,而這類用戶第一年為公司帶來的收入僅為 340 美元。導致這家 VoIP 服務商爭取客戶成本與收入倒掛的主要原因是 VoIP 服務客戶流動性大、易流失,因此
VoIP 服務商只能通過加大市場營銷力度,不斷吸引新用戶來確保業務收入的持續性。此前,SunRocket
公司曾嘗試利用預付費模式解決客戶短期大量流失的問題,即要求用戶預先支持一年到兩年的服務費用才能獲得相應的資費優惠,但這一策略似乎收效甚微,並未能幫助
SunRocket 公司走出覆亡的宿命。資料來源:CNET IT168Veoh Networks投資方:Shelter Capital Partners, Spark Capital失敗原因:視頻分享網站 Veoh 曾在 2008 年一起侵權訴訟中獲得勝利,贏得 Google
叫好,但隨後的環球唱片公司訴訟中,它沒能挺過去,盡管法庭上獲得了勝利,但公司精神上已經垮了。環球唱片稱,Veoh
沒有為其版權內容把好關,人們依然能夠上傳侵權內容。Veoh 由 Myspace 音樂業務前任首席技術官德米特・沙皮羅(Dmitry Shapiro)創立,2006 年 3 月推出測試版視頻服務,2007
年 2 月正式上線,公司曾獲得 7000 萬美元投資。除了用戶生成內容( 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之外, Veoh
還為CBS、ABC、ESPN等大型媒體公司做內容分發服務。(編註:Veoh 網站目前能夠正常訪問,但是體驗極差,不想多說。)資料來源:XconomyDash Navigation投資方: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Sequoia Capital失敗原因:Dash Navigation 總部與 Google 相近,它是一家生產車載導航系統的公司,第一件產品是 Dash Express,由
Sparkfactor Design 設計,於 2008 年 3 月上市,公司因此被 CNET 等雜誌評選為“CES 上最好的創業公司。”Dash
Express 不僅能提供導航,還能根據同類設備的實時交通信息反饋,為用戶提供駕駛方向建議。盡管獲得了多方面的一致好評,600 美元的定價(後來降低至 399 美元)卻是它進入市場的最大障礙,銷售量一直上不去,當年 11 月Dash 公司就裁員
50 人,宣布停止硬件制造,轉換發展方向為販賣導航系統授權。2009 年 6 月,Dash 被黑莓(當時還叫做 Research In Motion)以 830
萬美元收購,這是一位投資咨詢師計算出的估價,具體成交金額雙方並未披露。黑莓於當月底停止 Dash Express 產品服務和支持。資料來源:Gigaom 維基百科Move Networks投資方:Hummer Winblad Venture Partners, Steamboat Ventures失敗原因:早些年 Move Networks 是創業公司里的明星,人們一致看好它,認為它的前景十分廣闊。Move
做到了許多視頻類創業公司(甚至巨頭)無法做到的事情:從技術上達到帶寬要求降低,為網速稍差的用戶提供高質量視頻。Move 共獲投資約 7000 萬美元,與
ABC.com、Fox.com、CW 等公司達成了合作協議。Move Networks
降低帶寬要求的黑科技前提是用戶安裝其插件,這是個雞生蛋的問題:如果不為用戶提供優質內容,憑什麽要求他們安裝插件?如果用戶不安裝插件,公司憑什麽去獲得優質內容?很多人認為插件是
Move 從未獲得大量用戶的主要原因,這時 Adobe 站了出來,宣稱全球聯網的電腦里有 98% 安裝了 Flash,而根據 RIAstats 統計,微軟
Silverlight 插件安裝率也有 50% 左右。除了插件安裝率低外,Move Networks
還收費,要使用它,就必須購買特定的編碼設備和它的管理平臺,所以除了大公司之外,黑科技的使用成本基本算是“過於高昂”,這也制約了它的發展。在線廣告讓不少公司栽過跟頭,Move
算是一個:大多視頻廣告要求 Flash,而 Move 的播放器並不支持 Flash,技術人員沒能想到在視頻中插入廣告的方法,所以就讓 Flash
播放器在廣告時間出現。據公司內部人員稱,Move 錯過了發展的最好時機,技術推出的前兩年還算是市場領先,但公司沒能制定相應發展策略,以至微軟的
Silverlight 3、Adobe 的 Flash Media Server 3.5 後來居上。但這也沒有完全擊潰 Move,CW 依然在用 Move 的視頻技術,Move 業務重心轉移至向互聯網 IPTV
服務商販賣自己,後者也不負所托,那些不願意開發視頻技術、或是沒有相應基礎設施的 IPTV 服務商,都給了 Move 一定支持。Move 管理團隊非常有力,以 DirecTV 首席運營官羅克珊・奧斯汀(Roxanne Austin)為首,她在本世紀初帶領了 DirecTV
走出困境,為 Move 帶來了原先的一些同事,包括創始人、前任 CEO 艾迪・哈滕斯坦(Eddy Hartenstein)。所以說,一個好的開頭是不夠的,Move 沒有實現自己的承諾,在多個方向上碰壁,最後合作商們都拋棄了它。Move
對作出了一系列投資,希望能改進平臺、以及獲得廣告收入,但都無濟於事,最終放棄了與 Flash、Silverlight 的對抗。資料來源:GigaomNirvanix投資方:Valhalla Partners, Mission Ventures失敗原因:Nirvanix 創立於 1998
年,提供公開、私有以及混合方式的雲存儲,按存儲量計費,是最早的雲存儲服務商之一。其雲存儲服務早期市場表現良好,贏得多方投資,在 2002 年 5 月的 C
輪融資中獲得 2500 萬美元後,共計獲得資金超過 7000 萬美元。在進入大規模雲存儲市場數年後,Nirvanix 發現自己的對手是 Amazon、Windows Azure 和
Google,這些巨頭們正打著價格仗,而自己相對它們不具備任何競爭力。2013 年 9 月 30 日 Nirvanix 關閉了網站,留下一篇申明和聯系方式,提醒用戶主動將數據遷移出去,公司會提供相應幫助,並建議可以考慮遷移到
Nirvanix 合作夥伴――IBM SoftLayer。值得一提的是,當時 EA 正發布《戰地 4》,將遊戲關鍵數據放在 Nirvanix 上,總共將近 100TB,EA 技術總監 Steve Scivally
表示,Nirvanix 的總監在 9 月 16 日給他打電話,他打聽到這個雲提供商將會在在兩周內關閉。關閉日期最終延長到 10 月 15 日,為 EA
提供了一個月時間還原其數據。“所有的這些產品都在雲中存儲,”Scivally 說道。Scivally
和他的團隊深思熟慮,決定將所有數據轉移到亞馬遜簡單存儲服務(S3)上。Scivally 介紹:“我們周二一整天(9 月 17
日)都在做計劃,到周四我們開始將這些數據轉移到亞馬遜,我們交換了雲提供商,清除 Panzura 緩存,並開始更新。我們用了兩周時間從 Nirvanix
回收關鍵數據,但是新的數據開始進入亞馬遜的前端。”資料來源:TechTarget 維基百科Expand Networks投資方:The Challenge Fund-Etgar, Tamir Fishman Ventures失敗原因:Expand Networks 是一家廣域網優化方案提供商,主要為企業提供網絡優化技術,專攻服務器程序的遠程控制。公司曾獲來自多家天使投資者的將近 1
億美元。與 Dash Express 車載導航系統有些神似,Expand Networks 也是憑自身產品贏得了贊譽,但由於自身原因最終失敗,不過 Expand
Networks 的問題在於管理。公司破產申請文件表明,入不敷出、無力償還負債是破產主要原因。最終 Riverbed Technology 收購了公司資產,但是不會拯救這家廣域網優化方案提供商。根據 Riverbed
曾發布的新聞稿,它將收購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一些資產,然而 Riverbed 沒有明確表示會收購整個 Expand 公司,或是接管公司的債務和合同。資料來源:GlobesEcast投資方:Doll Capital Management, Crosslink Capital失敗原因:無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繼續運營,Ecast 公司董事會決定關閉服務,Ecast 網絡運營副總裁斯科特・沃克(Scott
Walker)稱:“我們盡力了,但無法避免這個結局,盡管如此,還是要感謝點唱機運營商和行業的支持。”科恩利用一個根本不存在的 Ecast 公司從投資者手中騙取了上千萬美金,這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龐氏騙局。根據 2012 年四月份 CBS
的報道,科恩欺采用“空手套白狼”的計策欺騙投資者,科恩謊稱自己的 Ecast
公司為酒吧專門制作點唱機,而且該點唱機正處於被微軟收購的過程中。科恩利用投資者的錢在舊金山海灣區買了一套豪宅,並過上了非常奢華的生活。科恩再利用自己的富豪生活假象欺騙新的投資者。利用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方法科恩從投資者手中總共欺騙了
3000 萬美元。最後,科恩被判處了 22 年監禁。――《盤點科技史上臭名昭著 13 大罪犯:斯諾登上榜》這段報道有不實之處,欺騙事件發生在 2009 年,在 Ecast 宣布結束運營之前,此時 Ecast 根本不算是“根本不存在的公司”,科恩確實是
Ecast 聯合創始人,而 Ecast 是個切實存在的公司,曾推出一系列產品:SmartSolution
觸摸屏軟件,用於廣告程序和整合第三方硬件平臺進行營銷;SmartMall 互動多媒體服務,客戶可以從中獲取最新的優惠信息;SmartTransit
服務,將用戶和廣告商聯系起來;Jukebox,用於酒吧和夜總會的點唱機。除此之外,Ecast 還有一些爭議:與 TouchTunes 公司的專利官司,起源於 2001 年末時,Ecast 向其發起訴訟稱“誤導用戶認為
Ecast 產品有侵權行為,這屬於不公平競爭”,2003 年 10 月 Ecast 取消訴訟,2004 年 1 月 TouchTunes 反過來起訴
Ecast,稱 Ecast 侵權、產品非法盜用其技術,最終兩公司達成了一致,相互特許專利版權。Ecast 曾一度在市場上取得領先地位,分發數字音樂、遊戲、娛樂信息和廣告的互動多媒體產品覆蓋超過 10000 家酒吧和夜總會。2012 年 3 月 1 日,Ecast 停止點唱機服務,已安置的點唱機能夠繼續播放本地存儲的歌曲,但它們很快將被禁止和取締。資料來源:Vending Times 維基百科Edgix投資方:Battery Ventures, Venrock失敗原因:“近幾年這些失敗的公司里有不少連商業模式都沒建立的,Edgix 就是其一,公司不過是 Cidera 和其他 ISP
緩存解決方案提供商的翻版,技術上沒有多少新意可言。Edgix 上線了一個平臺便開始進入市場,相信自己能夠迅速盈利,結果他們失敗了。”簡而言之,因為市場同質化嚴重、產品無明顯競爭優勢,CDN 提供商、創業公司 Edgix 失敗了。資料來源:NewsdayDoubleTwist投資方:Institutional Venture Partners, Boston Millennia Partners失敗原因:DoubleTwist 原名 Pangea Systems,創立於 1991
年,位於奧克蘭,是一家專門提供基因信息及生物信息分析技術的公司。公司的主要宗旨是加強生命科學技術,以簡化和加速基因方面的研究。公司起初為制藥商和研究機構提供軟件解決方案,到
1997 年時前蘋果董事 約翰・柯西(John Couch)作為 CEO 加入,意圖將生物信息程序帶入科學組織。到 1999 年,公司改名為 DoubleTwist,商業模式從專業化電子商務轉變成商業化和學術化共存,並從多方獲得共計超過 7500
萬美元投資。程序只有付費者能夠在線使用,“我們在其中加入了一些空格和標點符號,”柯西有一次談起時說到,“所以一般人能看到,但是用不了。”“我們的目標是盡快向科研人員普及這些強力而已用的基因分析工具,以加速制藥行業發展。”有著基因組學專家和分析師的背書,DoubleTwist 發展迅速,在 2001 年初達到巔峰,公司有 20 多家訂閱用戶,包括
Affibody、Celgene、ImClone Systems 和 Merck、Roche 等制藥巨頭,日立公司在日本銷售其產品。然而在提交上市申請六個月後的 2001 年 3 月,DoubleTwist 因為行業股票價格的急劇下降撤回上市申請。幾個月後,DoubleTwist
創立的在線雜誌 DailyTwist 停刊,到 2002 年 1 月管理層大幅調整,2002 年 3 月停止運營。“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每個人都很失望,我們有偉大的產品和團隊,只是沒能盈利而已。”首席運營官 Williamson 接受采訪時說到。資料來源:Bio-IT WorldSequoia Communications投資方:Tallwood Ventures, BlueRun Ventures失敗原因:Sequoia 也是一家資金不足而被迫停止運營的公司,投資商 Tallwood Ventures 的一名普通合夥人 Luis Arzubi
稱,“它和我們都沒有其他選擇了。”Sequoia 成立於 2000 年,在幾輪融資中獲得 6400 萬美元,2009 年 8
月宣布倒閉,據報道稱,當時有不少創業公司資金困難,是金融危機導致風投資本緊縮的緣故。資料來源:EE TimesAkimbo投資方:Zone Ventures, Draper Fisher Jurvetson失敗原因:2008 年 5 月機頂盒提供商 Akimbo 進行大規模裁員並終止服務,準備出售。首席財務官彼得・尚特爾(Peter
Chantel)表示,“董事會決定為公司和產品找個出路,最好的情況是能夠被並購。”公司在 2006 年 C 輪融資中獲得來自思科和 AT&T 等投資商的 1550 萬美元,用於與 AT&T 公司合作提供 Homezone
服務,Homezone 服務訂閱者可用整合了 AT&T 雅虎寬帶服務的機頂盒來觀看視頻和電影、衛星網絡的電視節目。2008
年年初公司從已有投資人處獲得了 400 萬美元,但尚特爾表示,還需要 800 至 1000 萬美元才能解決賬務赤字,不幸的是,“沒有找到投資。”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tech2ipo | 編輯:weiyan | 責編:韋
【小敗局】90後創業失敗總結:缺乏原始資本,急於貪大求成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58.html
2011年我買了房,2013年我忍受不了一成不變的打工生活,將首付11萬的房子賣了開始創業。由於我們是個小縣城,2013年初房價在2800元左右,當然現在的房價是3300左右。這都是後話....
從我的世界裡永遠都是做個不平凡的人,朋友們都說我這輩子注定是個不平凡的人,若成能非富即貴不然既是乞丐不如。這話現在看來真是一點不錯.......
2013年初我賣了房子,手裡拿著8萬元開始創業,我前期的打算——房產中介,甚至我對於它的整個戰略都謀劃齊全了。註明一點:房產中介在我們小縣城是一個新興的東西。很多人還是不信任的。
首先說一下我的戰略吧:
第一步:一家房產中介起步,立足本地,將整個房產中介的管理、交易流程總結完畢,並成功實施;
第二步:建立本地的網上房產信息發佈平台,將其建立為一家實體與互聯網相結合的房產中介;
第三步:建立一手房房產團購平台。就是模仿新浪樂居(EJU.COM);
第四步:房產中介開展連鎖加盟模式
組建3位一體的,涵蓋一手房、二手房、線下實體、線上發佈的這樣一個房產中介的新型模式。
然後給大家展示一下我的實際操作方法(以大體時間為線展開):
2013年4月1日店面裝修完畢開業。當時是4名員工,底薪加提成模式,提成佔到中介費(中介費收取:總房款1.5%)30%,底薪是800元,一般情況下在我們本地一個月賣一套房子每個員工大概能拿到2150元左右。
2013年4月、5月兩個月一直都有跟進的單子,但是遲遲都是拿不下,我們中間也總結了很多經驗,其中5月我公司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這位重量級人物是我的一個房產局的哥們。不得不承認他的加入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工作熱情、效率,改進了我們的工作方法。終於在2013年6月、7月前期跟進的單子開始集中爆發,我粗略的算了一下,那兩個月的我的純盈利是2.4萬元,我指的是拋去員工開支,我的純盈利。
註明一下,房產中介在5月份我已經開始涉足一手房了,而且整個流程我能摸得非常清楚,這中間包括我看了很多房地產開發與銷售方面的書加上我們需要經常踩盤瞭解房價走勢。6月份我就接到了一個鄉鎮的社區開發的無產權的樓盤代理,當然我自己是沒有資金操作的,我就借助關係開始尋找銷售代理商,後來盤也接下來了,我每平方抽取5塊錢,按照這個算法我能獲得7萬元收益。但是最可悲的是那個樓盤操作的一塌糊塗,主要原因不是沒人買而是小產權無法辦理按揭貸款,代理商算上裝修,以及營銷開支總共損失了大概20萬左右。我現在感覺真是挺對不住人家的。
2013年8月,我的壓力還並不大,因為這個時候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畢竟中介是賺錢的,自己也清楚的明白,只要好好操作中介我今年肯定能賺錢,明年就更沒問題了。
不幸的事情發生了,2013年8月由於我性子太急,感覺這樣賺錢太慢急於賺大錢,一心想做房產團購,加上前期我做的一個本地的房產信息發佈平台沒推廣好,我就一心想做成,上半月我寫房產團購網的企劃書,寫了2多頁,每個細節戰略我都認為安排的還能好。下半月就開始建站,花了1萬多塊錢,9月中旬,終於上線了。這個時候我就開始按照前期營銷方案開始準備做網站推廣。由於我手頭資金有限,網站推廣的難度隨之增加,經過分析我決定尋求開發商合作,本人是91年的,即沒有家庭背景又沒有資金,純靠自己闖,最後弄的焦頭爛額還是無濟於事,這個時候我手頭只有不到一萬塊錢了,房產中介那幫員工也開始軍心渙散,我一邊得穩住員工一邊還得尋求出路。事已至此我還是抱著最後的一絲希望打了兩期本地傳媒和兩個月的本地最有名的一個網站的首頁廣告花了3600塊錢,做完這些之後我一邊開始等待一邊開始重新分析我的網線,最後得出結論,團購網站的本身是一個非常好的項目問題就出在定位上,原因介紹:第一小縣城本身對於網絡的應用度不夠,第二針對與一個縣城單推房產團購是必死的因為房產不是快銷品,它的商品性質就注定了他不能成為大眾所耳熟能詳的平台,第三缺乏形式上的優勢,本地房地產還沒到需要整合營銷渠道的節點。
於是,我決定做第三個網站,前兩個分別是本地房產發佈平台,本地房產團購平台,總結了以上教訓我打算做本地的團購網站,我又借了兩萬多塊錢,開始我今年的第三個項目,我打算運用本地的團購網站把我的房產團購平台托起來。
大概是2014年11月初,中介由於沒資金運轉已經停了,我分析那時候自己也是鬼迷心竅了,網站開始籌備建設,就是找個普通程序員做個網站這個時候我和那位程序員已經很熟了不過還是收了我4000塊錢,也沒多少錢了,網站上線用了接近一個月,不過有一點我是很肯定自己的網站上線開始招商我們團隊6個人用了不到一個月商戶數量就達到200餘家。招商結束後,網站開始運作,第一個月的營業額破萬,廣告投入了接近兩萬,註:這個時候我已經開始負債了。網站團隊員工還需要工資,至元旦前我總共投訴3要多塊錢就單單本地團購網站這一塊。我的收入我說一下,我們抽點是5%,10000*0.05,也就是說我才賺了500塊錢,如果事情就這樣慢慢的發展也到無所謂,慢慢的就正常了,關鍵是這個時候我們的競爭對手出來了,本地一家門戶網站,論技術不相上下,我的還做了手機客戶端,主要問題是他的網站本身就是大眾所熟悉的這樣競爭起來我們就敗了。後來這家網站老闆找我說,其實這個本地的團購網站,根本無法維持一個公司的正常運轉,這是實話!而且我調查了一下,網站現在的銷售額大有下降趨勢,我們的廣告反而成了美團的廣告,由於我們的支付方式麻煩不夠靈活,缺乏技術支持,申請支付方式處處受限,導致支付方式「狹窄」。很多消費者和商家明白過來之後反而都轉戰美團。其實按照我最初的思路我是想先做本地團購再做本地網上商城的~~前功盡棄了。
創業失敗總結:
1、急於貪大求成。如果我能踏踏實實的做房產中介儘管賺錢速度不是這麼快但是決不至於現在的負債。
2、所做事業與自己原始資本不符。原來總以為操作個網站投資少,彙集資金速度快,其實不然,尤其是在小縣城,大眾對於網絡的認知、認可程度遠遠不濟,這主要的原因,我分析了一下,第一,有知識的青年朋友們都在大城市;第二網站推廣費用遠遠高於多數人所想,推廣的費用高的離譜而且還不能硬推。其實我想過這個問題,宣傳推廣的最高境界就是輿論氛圍,是一種風氣的製造。這是推廣的核心。
3、鋪的攤子太大,資金難以集中發力。當然這個主要原因也在於缺乏原始資本。
4、創新型行業創業引導為主。過程是很緩慢的,所以網站我現在就打算「養」起來。傳統行業雖然雖然賺錢慢但是成功率遠遠高於創新型行業。想急於通過創新型行業賺快錢是不現實的。
5、網絡創業試點地要選好,起步很重要,舉個例子吧,如果我的網站是在一個市級城市做推廣,推廣方式以網絡推廣為主以地面宣傳為輔可能就不是這麼慘。所以「平台」很重要。
現在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我能做的就是堅持穩住這個網站,只要還能留住它我就會堅持留住它,現在網站維護都是我一個人,光桿司令,僅需要晚上辦公就可以。所以白天我要找份工作,重新開始尋找機會等待創業的時機謀劃更好的項目。
給所有將要創業的夥伴們的幾點提醒:
1、不要急於求成,穩中求進,做事情一定要順勢而為,尤其是下坡路的時候儘量不要擴大投資。商戰不是不可以賭,但是要有價值的賭。
2、選擇好合適的項目不要頭腦發熱,不要把自己放到項目裡,要把自己的用戶放到項目裡,不要自己矇騙了自己,有些事情理想都是豐滿的,但是現實還是很骨感的。
3、少看大企業的一些發展規劃,當然戰略還是要學習的,不過創業者其實最該學習的東西,大佬們是真的無法教會的,這個也是教不來學不來的。其實很多黑馬人物,最缺乏的就是資本,很多人也都會運作資本,但是恰恰很缺乏資本,這一點只能依靠自己。
4、屌絲、菜鳥尤其是很多像我一樣缺乏原始資本又沒有條件融到資的創業者不要貪圖大,不要貪圖自己的宏偉大志,一定要記住要從小做起,要學會穩,其實如果你真是一個有能力的人,按部就班的做,你總會成功的。
5、網上看到很多大佬們追求百年企業,其實我們想一下哪有多少百年企業,紅頂商人胡雪巖,當年鋪的攤子那麼大,堪稱商業帝國,負面新聞一出不是也引起擠兌潮,倒閉了嗎;當年史玉柱不也是因為流動資金導致企業問題,最後別人欠他的錢都收不上來了;摩托羅拉、諾基亞,N年前我們看著他們堅不可摧不也是逐漸淡出商業舞台了嗎,企業越大風險越大。我看現在的支付寶就面臨這個問題還有微信支付,這些都存在大量隱患。
6、網絡是一個可以「暴富」的行業也是一個極具風險的行業——知名度高並不意味著財富多並不意味著大更不意味著安全。
7、網絡終究是個媒介、服務的載體,這是他永恆的定義。由此可見,對於互聯網創業永遠要記住兩條:第一,文字和圖片是至關重要的兩環;第二服務的便捷,是其成功必備的砝碼。網絡缺少便捷甚至比線下還要發雜就不要做網絡。
以上是我2013年創業失敗的全部過程以及總結。失敗並不可怕,關鍵是我們要吸取其中的經驗教訓,所以我拿來和大家分享。
60個失敗的投資案例 Livermore
http://xueqiu.com/3895702671/27734812有小夥伴說失敗的投資案例更多,那我們就說說失敗的案例吧。
http://www.douban.com/note/330266299/1. 阿布:我講個失敗的例子吧 身邊的 預期是開小酒館 雞尾酒 加西餐 加一些輕食 13年3月份從咖啡西餐吧 轉型小酒館 開在社區裡 面積一樓加複式2樓大致有150-200 左右 意面、牛排簡餐啥 蛋包飯18-50不等 算是比較便宜的那種 附近是大學 居民也挺多 合夥人有三個 (其中兩個都很年輕 一個會主食 一個調酒加主食)轉讓費10萬 年租金 加上 設備等等20幾萬 但一直很不理想 主要是定位沒定清楚 定位在雞尾酒 但雞尾酒的類目不多 又不精 會調的那位又在另外的餐吧主職 然後店舖的特色不夠 會主食的出品 不夠有賣相
2. 某某:我爹之前攢了銀子投養雞場,包山頭放養那種。小雞還沒長大呢,禽流感就爆發了。後來我爹利用職務之便投了採礦,安插大表哥當小頭目,盈利沒幾年,大表哥攜公款潛逃,自己也被領導雪藏了。我爹還不死心,又開個足道館,內設麻將桌點餐等業務,開了一年多,到現在還賠錢。小夥伴們對足道館有什麼建議?
3. 杉:身邊的例子:舅舅的朋友中大經濟系畢業,90年代初考進法院,後辭職炒股,在90年代末虧得一塌糊塗,連吃飯錢都沒有。後來隻身去到廣州,開始做化工,慢慢有起色。後來轉行開公司,幫別人炒股,也有投資其他的,例如棋牌室,好身家不斷攀升。但是前兩年在廣州增城自己投資了一家酒店,選址相對偏僻,酒店服務類型相對單一,只做飲食類。前期投入建設費用,場地租金,人工費用較大,跟別人借了很多錢。後續資金跟不上加上人氣不足,終於資金鏈斷裂。車子房子全部賣了,現在還欠人家一屁股債。目前不知道人跑到哪了,人生大起大落。鑑於年齡問題,現在翻身就不像90年代那麼輕易了
4. 二胖 :我也說個失敗的例子吧,是我公婆的~ 我公婆在四五線小縣城,90年代靠酒廠關係給各飯店店供應啤酒,積累下了第一桶金,大概十幾萬,後來縣城主產業經濟不行了,飯店也都開不下去了。從此就開始走下坡路了。看海鮮生意不錯,投資,甚至在海邊買了一間房子專門僱人弄,結果那年海鮮及其便宜。賠了。後來投資農產品,折騰半天也沒賺到,也開過店,開過廠,都沒成功,倒是連最初的資本都慢慢用完了,導致我老公上大學時候家裡七湊八湊才湊出來,哎,後來利用自己年輕是學到的點技術,到其他地方打工,日子才慢慢好起來。
5. 不鬧 :大一的時候特別想掙錢,所以在頭腦發熱的情況下,跟幾個學長合夥在學校周邊開了一家小碗菜那種的餐廳,因為是合夥而且人多,當時沒有明確分工,人多手雜,所以偷懶偷拿東西什麼的也就出現了,堅持了2個多月,把店轉了。以後做什麼事,一定要三思而後行啊。
6. 愛卡農的xs:13年上半年 同學和一個富二代在桐廬搞毛蛋,他們用的是鴨蛋(小鴨剛剛成型那種)開始還依靠富二代父親的網絡請衛生方面的專家和營銷方面的諮詢,後來由於禽流感和定價太高,出了一批樣品之後放棄了。2.也是一個同學和別人合夥在濱江高教區投開了很普通的那種餐館,由於之前沒有任何經驗,花錢太多,100多平的地方,服務員請了6個,不知道廚師幾個,一開始是預想生意會很好!後來也就一般,後來到了暑假期,吃的人更少 就放棄了 2人虧了十來萬
7. 雙木天枰:我來說說我一個朋友的。 他10年和幾個合夥人自主開發出租車拼車器,我曾見過工程機,操作和導航系統相似,主要用於北方嚴寒地區拼車顯示方向與分段計價,這個產品在用戶需求性上我認為問題還是不大的,因為拼車現象總是屢禁不絕而北方嚴寒地區總要開窗詢價確實也很不方便,所以做這個項目之前的主要顧慮是怕政府方面明令禁止拼車行為,甚至還曾想過是否要公關他們那邊當地政府承認拼車這個事情(畢竟這也可以搭上節能減排的邊,想做企業的哪能沒點野心,如果真的能把人們的觀念轉變過來,那麼作為第一家生產商前途不要太好),但是12年底我們見面再談這個項目,我猜可能是不了了之了,他原有的團隊轉向了ECU電路板的代工承包,另外還做些加工設備上的經銷。我自己分析之前項目消失的原因,一是可能政府沒能打通,畢竟可能誰也不敢負這個責,所以無法從出租車公司的層面批量出貨;二是成本控制有些問題,產品定價在當時來看雖然不離譜但吸引力不夠,可能導致零售的量也難以保證。銷售達不到一定量,製造業一定是做什麼賠什麼的。如果那個朋友看到,我希望他能知道雖然我猜這個項目沒有成功,但還是欽佩他的膽識和執行力的。
8. 祿來A:我媽托朋友在2011年底基金熱的時候買了十萬左右的混合型和債券型基金,高潮的時候盈利50%左右,我媽屬於不懂瞎投資相信朋友的人,買了以後也不看,結果2012年下半年看的時候已經虧損2%,直到現在虧損10%,還是沒賣。。。還有一次我媽失敗的例子更厲害,我媽入市很早98年,還沒遇到08年牛市就早已封號,原因很簡單,經歷過一次股票退市,經常凡買必跌,凡賣必漲,最後也不知道自己虧了多少,我一直覺得我媽才是真正的黑卡持有者
9. 乖乖隆地咚:99年的時候,姥姥家裡住在思南路的小洋房,現在思南公館的位置。動遷的時候,媽媽為了不讓她的哥哥姐姐再為了錢吵架,一分錢沒有拿。後來最後走的那家動遷價一個平方18.5w,我姥姥家有200+個平方。 02年家裡在上海市中心有兩套房子,媽媽怕單位的人說閒話,賣了一套90平方的。現在均價3.6w。
10. 我老舅是個從年輕就開始創業的,20多歲時,姥爺去世分家,家裡從81年開始開的三線城市飯店給了老舅管理,結果遭遇那會兒正遇到縣城大搞形象工程,逼著路邊的房子全部改樓房,不改就搬走,沒辦法,90年代底,老舅東借西借把酒樓蓋了起來,後來又遇到打白條成風,各路神仙吃飯白條不給錢,拿白條去要,各單位都說一把手換了,或者簽字的人走了。總之20年代初,他欠別人20多萬,別人欠他20多萬,這事兒到現在沒扯清。後來老舅把酒樓包出去,去農村包地種楊樹,學其他舅舅搞養殖,跟我媽搞農業技術推廣,總之都幹過,沒有長遠的。好容易農村中的楊樹快成才了,有人出極低價錢買他的樹,他沒賣,結果沒過多久一場大火給燒了個精光,找看林的老頭,人家賠不起,也管不著,找村支書,人家說這事兒跟我沒關係。於是又一個20多萬打了水漂。
11. 天際行者:我三個同行友人(出版業),2004年辭職經商,合夥開網上書店。那時候噹噹網什麼的也剛起步沒多久,更沒有什麼人做現在很火的「館配」業務。當時他的公司定位在企事業單位專業圖書配送(基本也就是「館配」),不到一年時間,已經業務量穩定上升、現金流轉正,環京津地區基本都覆蓋了(做的早,基本沒遇到競爭)。但就在這個事業發展的關鍵時刻,牽頭人的女友(現在已經是老婆)電令他立刻到英國陪讀、發展,否則馬上分手。此友在一番內心掙扎後,帶著剛剛跟別人借來、準備投入擴大業務的款項,甩下另外兩個合夥人毅然奔向大不列顛。。。此突然變故,造成公司現金枯竭、業務信息丟失,迅速垮掉!另兩位友人的所有投資打了水漂~
12. 天際行者:另一同行友人,2005年初,藉由工作之變,借助某國有出版集團的資源和平台(與自己持股的私人圖書公司合作),搞了一個在線讀書和文化分享社區,其當時的功能基本與豆瓣一樣,比豆瓣還早開張幾個月。網站運行之初,因為借助了原有出版集團的平台,註冊讀者數迅速超過2萬,而且都是優質用戶,書評、薦書榜、讀書會等等線上線下活動非常活躍。但是,也是在這樣一個良好開端下、在擴大影響的關鍵時刻,該國有出版集團上層領導決定,將企業主要精力轉作盈利預期更強更穩定的大中專教材,其他業務不再追加投資。此兄由於身為體制內中層領導,沒有魄力將此社區單獨拿出來自己經營,遂放棄對其的維護和投入,此網站迅速死掉,投資打水漂~
13. 止不住的流浪 :說說我的親身經歷吧:大二的的時候,自己一個人印了十幾張傳單去各大宿舍樓貼,經過半年吧,有了個幾百人的QQ群,平時就一起娛樂,然後跟另外2個朋友開了個校內網站,分3塊:論壇(因為我有一定的人員基礎);外賣(自己聯繫校內的所有商家,幫忙建立網上訂購的外賣服務,每單手續費);網上購物(由於是二線城市大學,找了美邦,以純等牌子加盟)。
前期由於只有我那幾百人的關係,很不景氣,外賣單有,但不穩定,大家沒什麼錢,請不起員工,都自己去送外賣。網上購物由於是請的學長做的平台,有bug,調試了很久。論壇每天都要自己去發帖,刷帖,加人氣,自己還印傳單去宣傳。一個字,累!
但是1年後還是慢慢進入軌道,巔峰時期學校校報還採訪我了。可是由於我們算是學生自發的網站,跟學校的官方校內網衝突了(其實是學生會的人見不得我們好),就迫使我們把論壇板塊關了。我們的基礎就是論壇人員,一關之後,生意一瀉千里。慢慢大家也臨近畢業,各種原因,一個可以跟媲美校內網的idea就這樣扼殺了(當時我們想如果在我們學校成功了,就複製到其他高校,最後統一聯網起來!)。
總結:再怎麼牛,還是要跟官方打好關係,權才是最大的。
14. 小托小尼 :2012年投入6萬在中小學旁開了一個西式快餐加盟小店,經營半年,無力支撐,加上門面難轉,血本無歸,淨身出戶。從此決意與開店創業是路人。
15. 晴天:我知道的一個案例是這樣,一家人90年代初做出租車黑車生意,當年勤快的還是比較賺錢的,這家的夫妻也是比較會持家的。然後攢了錢在市中心做澡堂生意,做了幾年在當地應當算是中產階級了,也算巴結到幾個政府官員。不過地面金貴,澡堂不做,開始做高利貸生意了。到這裡應該都是順風順水,這家夫妻似乎也沒做錯啥,不過他們性格都很吝嗇,開澡堂時有些親朋好友經濟有困難想找幫忙或找個活幹的一律拒絕。之後丈夫的爸爸去世,給了他個小化工廠,看的出有點家底,好好運作應該小日子過得不錯。不過他不太懂這個行業,而且為人過於吝嗇,做個體戶ok,做企業家這樣的性格不太合適。做了兩年有點小虧本,工廠關了。不過手上還有錢,做做高利貸,小日子過過挺好,但是偏偏心氣又高。這時他親戚開了家造紙廠,找他老婆幫忙,因為她老婆做過會計,做了幾個月不做了,要自己幹,覺得這沒什麼。然後承包了個造紙廠,偏偏遇到金融危機,虧了不少錢。無奈關了廠,過了兩年現在準備開個飯館。總結:自己不懂的行業不要一頭猛扎進去;每個人有自己的特點,要清楚自己的特點發揮出來,不合適的事要量力而為。
16. 年畫:真實案例,兩口子都不到25歲新婚夫婦,找爹媽一個人要了10萬塊,在家附近的小區開了一個工作室,美其名曰遊戲工作室文創產業。每天就是顧幾個小夥伴在辦公室裡打遊戲幣,在工作室裡吃,住。不到一年兩口子賠的底掉。遊戲幣毛也沒換回來!掙得遊戲幣還不夠花的,入不敷出當然會堅持不下去!只能繼續回家在火車站附近盯著超市,不過火車站附近爹媽的超市真是賺的蠻多的!
總結一下會賠的原因如下,創業的小夥伴要有人生閱歷,經驗神馬的,要勤奮,好學。
17. karth :失敗的案例啊 拿我在新疆呆的那會來說 老總想掛羊頭賣狗肉,藉著農業開發的幌子扯著項目找政府要地皮 結果12,13年那會政府正在收緊和清查農業開發項目,算是撞槍口上, 政府那邊費了很大力氣才搞通了關係可以拿地,卻因翁上頭的清查, 主要地塊算保護地了,拿不下了``````````` 當地政府為了補償,好歹批了點別的地塊 結果本來是以農業為藉口的項目,真把自己整成了農業生產企業````````
18. 暴走肉:講一個身邊的例子,一個朋友畢業感覺打工沒有意思,就跟家人借了10萬去開甜品店,開甜品可能問題不大,但是他初衷就是為了自己可以做老闆還可以有一間店自己耍,產品從不創新,也不弄活動,服務態度也很一般,開始生意還可以,但是這樣慢慢的生意越來越冷清。去年入不敷出倒閉了.現在創業如果不是為了追求進步而是安於現狀真心不如好好打工.
19. 黛西:我同學在大學城搞了個白臭豆腐店,當時做得不錯一年下來差不多賺了二十w。他野心比較大,發展了很多加盟店,再步行街開了兩個分店,結果因為豆腐供應不足,天氣炎熱,步行街修地鐵等原因,銷售量沒達到預期。現在虧損虧損虧損。。。。暫時沒有倒閉。但是資金壓力很大,現在準備分若干股份吸引資金,結果請聽下回分解。。
20. Aaron去愛爾蘭:說一個學長的案例,他06年大學剛畢業一年左右,和2位大學同學一共仨創辦了一個做行畫(裝飾性油畫)出口的公司,他自己生產,自己找歐美客戶。
一年左右破產關門,可謂刻骨銘心,因為創業的錢都是借的,還了3年左右……
失敗原因:
1、股權結構模糊。股份佔比、出資比例全是口頭商量,以至於不但工作中互相扯皮,公司關門以後大家的關係都受到影響;
2、做了自己不熟悉的行業。對行業瞭解太少,僅僅是因為其中一人在這個行業幹過大半年,沒有掌握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3、花錢沒有計劃。光是參加廣交會2次(包括1次被騙)就花了幾十萬人民幣,而且效果不好,而對於網絡如阿里巴巴找客戶沒有深入做;
4、沒有意識到產品是核心。做出口,賺的是國家給的出口退稅,在這個前提下怎麼以低成本生產出好的行畫。
5、缺少激勵措施,當時沒有明確的給業務員(她們對公司業務很關鍵)足夠的提成和承諾。
21. 黛西:我是做教育的,具體模式是英語加繪本,當時總投入為十萬左右,失敗在於定位不准(3-12歲)都有,個人力量有限。招的人給的工資上不去又不願意搞回傳統的總之太混亂了搞得自己內分泌失調就關了虧了大概兩三萬。我還是堅信這個項目值得做的,只是自己太嫩了點,嘻嘻。
22. 0:我親戚一小姑娘在一個舞蹈學校行政管理,她去年暑假去工作的,那個舞蹈學校之前已經開了3個了,一個在市裡,倆個在鎮上,因為那倆個鎮發展廚具業所以比較富裕,那倆個學校收益很好,市裡的那個不太好,收益持平不賠不賺,結果老闆信心爆滿,心想在城鎮發展回很好,又在去年10月份開了一個新舞蹈培訓班,不大,倆間教室一個間前台服務。結果因開業時間靠後天氣見冷,孩子不願出門,到現在報名的不到15個。當初他們選的學校地址在一新小區,一棟樓20戶人家入住率不到一半,也就78戶,而且是新開發的小區周圍人很分散,現在一直在賠錢。關鍵是那個鎮沒什麼重大經濟產業,熱門收入
23. 蘇蘇:我說個失敗經驗,是我叔叔,去年發生的事 。去年年初叔叔和他在上海混了多年的侄子合資投了個飯店,叔叔投資15萬,侄子投資人力和店面的位置等事,沒有出一分股份錢。(侄子每次春節回家總是說他上海做的風生水起,自己管理8家餐館,老闆對他的福利好等等,各種誇耀自己)。
飯店的地段很好,人流量大。面積多大不清楚,月租不超過3萬,所有員工的工資不超過3萬,有些員工是自家的親戚幫忙。
在飯店經營4個月,第一個月毛利潤是14萬,兩人算賬除掉開支分了叔叔6800元,兩人是4,6分成,叔叔佔4成。具體為什麼算下來只有6800就不得而知了。不包括自己2000元工資,平時叔叔也在做事。餘下三個月就沒有算賬當然也沒有分股份錢給叔叔。叔叔想,自己的親侄子不好意思提錢的事情。等一個月沒提算賬,第二月也沒提,第三個月叔叔忍不住了就提算賬的事,侄子公開性的提出讓叔叔走人,也沒股份錢。
這四個月,店裡的員工只承認侄子是老闆,叔叔是員工,(員工知道叔叔投錢了)都沒有好臉色,當叔叔說的話都是放屁,對叔叔指手畫腳,惡言相對等等。
沒辦法只能回家,侄子說,工資照給,但是沒有股份錢。那時都只是口頭承諾,沒有簽合同。誰也沒想到成這個樣子。叔叔回來了,帶回8000元的工資和一張15萬欠條。之間的心酸,沒法用語言形容。算是中年的家道中落了
24. 大熊:我來說說自己的失敗經歷。本科時候做過學校的論壇,租服務器,備案,搭模板等等亂七八糟的事情做好之後,論壇上線了。出發點一是為了服務同學,二是希望有朝一日論壇壯大了為線下生意服務。沒有團隊,不懂運營,以及技術白痴,現在這個論壇已經長草了。。。就這些
25. xhot:02年的時候我爸跟親戚合作搞了個路燈桿廠,但是我爸不太懂交際,只是負責生產日常,親戚負責銷售,生意其實還不錯,可是都沒拿到錢,因為都是親戚出去要的錢,每次出去回來就說沒收到錢,貨倒都是發了,這樣開了2年堅持不下去了,後來才知道錢都被親戚自己拿去了,大概虧了100多W。
26. ivy:有一老先生,當年在國企做一種食品添加材料,後來退休就自己開廠做。專門出口國外市場,國內沒人用,因為價格高,中國人自己添加的都是化工合成的,這老先生做的是真正的發酵產品。開始第一代產品出口日本,德國,還獲得了猶太食品認證。
沒想到第二代產品出來,沒人要了。
因為日本直接做到了第二代產品大批量生產。這研發就全水漂了。。老先生的第二代產品只能一次產50kg。
後來老先生把工廠連土地全賣了。自己還落了600萬銀子。就那土地升值了。
27. 江西_外貿_言: 五年級家裡開煤礦,決定礦井方向的那個師傅被買通了,然後另外一家故意從相反的方向打礦井,就穿了,兩家就鬥上了,對方找了個勞改釋放的,揣槍上門,揚言說要不讓礦井就綁架什麼之類的。當時管理礦上和礦下的是爺爺和外公,爺爺是一家國有礦退下的書記,外公也是做了多年的老手了,兩人都互相各種看不順眼,導致我爸媽因為這事吵架打架。內憂外患之下就把礦井賣了,大概150w,後來這個礦的接受股東大概賺了1個億吧,我爸就再也沒臉回去了,爸媽後來也隔閡越來越深離婚了。家族之間的合夥生意非常難做,不是很有道行的都容易被坑。不過當年的那幾個暴富的股東一個賭博兒子吸毒,一個做生意被騙的差不多,有一個守著老本過日子兩兒子作為也一般。姨媽家也是差不多的光景,賭博吸毒做生意的敗光。
28. 迪卡斯:上初中那會山西開小煤礦如火如荼。賣豬肉攢點錢買些雷管都去開煤礦去了。我家也去開個煤礦。我們是兩家人入股。一家搞定白道,一家搞定其他煤礦不過來找麻煩。這個煤礦在縣裡距市區有三個小時的車程。因此我爸就找了一個窮親戚管理。這個窮親戚壞事了。他把產量少報一半。另一半就自己賣了。事故方面的基本又不管。另一家因為這個親戚對我家意見很大。然後就內鬥。半年之後我們就把礦賣了。兩家都身心俱疲。
29. 煙雨:我也來說個失敗案例,05年我親戚開了一家地板廠,當時地板廠大熱,賺了很多錢,但是由於此人不懂會計和經營之類的知識,所有業務收支全都是請人代算,自己就負責拉業務,07年左右房地產上漲,代算的人跳槽了,他對自己的廠盲目看好,擴大規模,買設備造廠房和職工宿舍花了幾千萬,結果房地產一漲,地板廠也多了,他的廠競爭不過人家就倒閉了
30. pp:也是我家親戚。看好中亞酒精廠投資,在國內貸款買設備,和那邊官員也算好分紅。結果因為隸屬國營外貿,總公司卡著要錢,眼紅想分紅。這親戚說,我錢都是借銀行的,都買設備了,還沒掙哪裡有錢給你。總公司主管眼紅這個項目,愣是聯合檢查院把親戚抓了進去。搞得項目最後也流產了。這個算投資失敗嗎?人事搞不平,也算失敗原因之一吧。
31. 風飛絮 : 08年年初存款。本想定期一年。結果被銀行櫃員忽悠買入了帶有保險性質的存款,說是存三年,央行利率上漲,該存單的利率也跟著漲,當時心動了,買了2W,貌似當時的利率是2.75%左右(當然後來一次一次的加息……)。三年後想去取出,銀行櫃員說取出來損失利息,不如繼續存下去,反正不用操心,一直漲。(備註:存單上並不顯示利息多少,但是有個2.5%的手續費,忘記是怎麼算的了。銀行解釋說手續費是保險的,你是存款,不會扣除的)到了第四年實在是忍不住了,到銀行質問究竟有多少利息,銀行不情願的查了一下告訴我,一千多一點。震怒!後取出……從此,帶有保險性質的存款成了陌路人……
32. 破曉 : 10年的時候開了家花店,也賣綠植,當時還兼營婚慶事務。選址並沒有選在主街上,其主要原因就是主街的門面費貴。剛開始的時候主力放在賣捧花上,綠植為輔,利潤比較高的項目還是婚慶。銷售也是三條線鋪開,一個門面直營,一個關係網公司訂購,一個網絡推廣。維持了快2年時間,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狀態,後面選擇關閉。
後面分析了下原因,覺得當時沒掙到錢的原因三點,1選址錯;2推廣不夠深入:一、公司訂花單一且數額不多,就只依靠關係聯繫了一家公司。二、曾經試著進行網絡推廣,當時在本地一個很火的BBS上租了一個宣傳模塊,但畢竟自己不懂,只是瞎弄了兩下,圖片什麼的也沒跟上就不了了之了。三、婚慶這塊主要依靠熟人介紹;3沒有很好的品牌意識,現在看到微薄上有幾個做的很好的鮮花營銷案例,他們也都是概念品牌做得非常好。
33. 大源: 自己家遇到的:
一:我媽原來買基金,因為叔叔是銀行的人,所以比較相信,結果那會股市熊市,基金也不景氣就賠的不少,賠了一半吧,也不甘心於是沒有聽我的建議及時出身。我也不懂,但是我知道我媽也不懂所以能多及時出身就多及時出身。
二:家裡原來投資的一個家具城,就在我家對面。我家是中部一個在周邊市縣經濟較發達的縣城,家裡那條街是比較繁華的,但是由於是老街所以特別窄。最後賠了,賠的原因大概就是請的經理人不太行,而幾個股東本來都是各自有自己的生意,這次是幾個同學聚一塊搞了個東西,賠了。直接管事的一定要找靠譜的。
三:投資房子,這是被騙了。像全國所有地方一樣,近幾年我們這邊各種拆房建房,我叔叔認識一個房地產商,就借錢準備買棟別墅。開口200,我爸問100行不行,當場答應了,我爸一聽感覺不靠譜,最後拗不過我叔就投了30。也像全國各地其他的地方一樣,地產商留了各種爛尾樓跑了。我大三時候的事,現在我研一了錢還沒弄回來。
家裡投資的東西,我爸直接管理的一般都賠不了,間接投資好像很多都不賺。。
34. 蘇蘇:表姐有家沖印館是和人合夥開的,在膠卷時代店面還是賺了不少的,不過因為她本身有工作,這只是副業,所以財務上的事情一直是合夥人在打理,她偶爾過去看看,後來合夥人就瞞著她做假賬什麼的,她自己根本不清楚中間的利潤多少,導致她的分紅一直不高,結果沒想到合夥人狠賺一筆卷錢撤股了,留她一堆舊機器,現在沖印也不景氣,不過都換成了自家親戚打理,能賺些小錢吧
在沖印店比較賺錢的那幾年,表姐還和人在市區中心稍偏的地段和人合夥投資了酒吧,位置還可以,我說一下她酒吧經營不下去的原因:1、附近都是些一般商戶和一般住宅樓,消費圈沒找對 2、去那裡的朋友多一些,表姐她們人比較實在,不好賺朋友太多,有些去直接免單 3、這次倒沒被合夥人坑,但因為前幾年我們這小城市根本就不流行酒吧文化,那時候人都愛去KTV,這兩年KTV滿大街都是,酒吧又開始時興,投資時機不對 後來酒吧賠大發了,沖印店能勉強補貼這邊賠的錢
35. 他們叫我小朋友: 2008年的上大二,我們三個同學合夥在校園裡賣U盤。一個合夥人老家在東南沿海某省,能夠提供貨源,進貨價格是中關村售價的1/3,考慮到我們身處學院路地區,市場應該還比較好做,就開始了擺地攤和在各種宣傳欄上貼廣告。那時候1G的U盤在商場裡要賣到三四百塊,我們的售價明顯有優勢,可是實際上銷量非常一般,每天賣出一兩個算是不錯的了。豈料後來中關村的U盤價格基本是沒幾天就要降一次,我們壓貨太多,眼看中關村的市場價格每天都在逼近我們的進貨價。減價是必然的了,最後一部分還是半賣半送的被本校的一些朋友消化,忙活了半年,結果是不賠不賺。
失敗原因:1.作為在校學生,不瞭解自己所賣產品,更不熟悉市場,基本屬於用賣白菜的思維去做3C產品的銷售;2.沒察覺出電商大勢已到,我們三個人當時都沒有淘寶賬號,對互聯網不瞭解,還好時間較早,沒趕上電商開始普及的時候,否則就血本無歸了。
36. 王小貓。面試失敗。今天下午去了某創業互聯網公司,做在線教育的。首先自己在教育背景和市場背景方向都是匹配的。但是和營銷運營總監聊了以後總結出:沒有相關工作經驗,只有想法,沒有具體戰略實施,沒有對細節有把握,一上來是很難在創業公司裡相關職位獨當一面的。所以套用一句話:當你實力撐不起你的野心時,那就靜下來好好學習。自己牛逼了也就不怕傻逼了。
37. tk : 我目前唯一的一次創業。大學的時候在學校旁邊租了個門面,雇了幾個學生,專門送外賣以及宵夜,並且在學校裡大肆宣傳,因為打著同學、校友的幌子,初期盈利還不錯,尤其是到了週五週六晚上,三個人一起做飯都忙不過來。如果有老師訂了外賣,我本人親自去送,一個學期下來學院的幾乎老師全都聽說過我了。之後雄心勃勃的想在其他校區開兩家分店,因為資金不足甚至去借了高利貸,但是現實是血淋淋的。想要不掛科的同時還想賺大錢,幾乎是不可能的。最後因為資金、時間、管理投入不夠,對發展前景過分樂觀,開了兩家店之後撐了半個學期就關門大吉了,房租太TM高了。。。高利貸的錢沒還上,厚著臉皮跟家裡要,被爸媽臭罵一頓。然後就讀研工作到現在,快成SB了
38. 不吃草的兔子 :前幾年,我哥剛結婚時候,包頭開一小超市,到後來超市倒閉。中間經歷的一些奇葩事情。 1、 聽他丈母娘的話,從我們老家進了一大批汾酒。 誰知道包頭那面的對汾酒不感興趣,。 只能堆放到倉庫裡,被我家老爺子一點點的送人,送掉。 現在還有好多送人都感覺檔次低,喝又喝不了的酒。 2、 我也聽他們說,那時候,有人想把假煙放他那買,事後對半分。他盡然不做。。 都餓死了,還堅持狗屁原則。能說什麼呢? 3、 據說,他們方便麵盡然能過期,過期就過期吧!快點賣掉也可以。 你瞄的竟然被查封了。。。。 4、 倒閉之後,折現問題。。。 這個問題是我奶奶提出來的。 具體我就不想說了,反真是沒有處理。。。 5、 還有一個重大問題沒說,選址問題。 據說是,我家老爺子選的地方,具體什麼地方我也沒去過。 我哥表示反對沒有奏效。 沒有主見是多麼可怕。。。。。
39. 貓不知:為了做一個攝影師,從攝影助理開始做起,做到公司升我當店長的時候跟人合夥開了自己的工作室,找了一個寬大的房子,做成自己理想的樣子,開業那一天像生孩子一樣欣喜。隨後員工的工資,房租的壓力,營銷的欠缺,種種問題接踵而來,半年後本著止損的態度親手掐死自己的孩子。事後才發現,就算我這一年啥也不干,天天吃喝玩樂也花不了這麼多錢,我到底都幹了些什麼?
40. 某某:我爸在08年的時候和他朋友拿到了安踏Kids的南寧經銷權。安踏(大人)在南寧一年至少3K萬利潤 可是我爸那年去效益不好 倆人加起來可能虧損200萬 他們就沒做了 結果過了幾年效益很好 安踏很土 不過如果地區好 利潤可觀
41. 郭不同:我知道的例子很簡單,工作上的一位前輩,投資開了一家飯店,專做午晚飯。當時我們公司有五百人吧。前輩都有在公司裡宣傳,公司的老總也有訂餐。自己去過,最大特色是湯是很好喝,比起那些大飯店酒店的都好。只是一年左右的時間裡,前輩都有抱怨生意不好,店在橫街,人流不多,同一街上的店都已經有好幾家飯店是開了又關又轉讓了。一年後吧,再去,發現那些靚湯沒有了,變成了瓦煲焗飯的,前輩又在抱怨,說做早餐好,賺錢快,沒午晚餐麻煩。現在前輩也不做了,前後花了20多W吧。
前輩說了些有趣的事,
一是他店有個人是開車專門去他店吃的,因為醬油都是用好的,好像說有一次換了一種沒那麼好的醬油,結果那人一吃就吃的出來,搞到他都不敢用差的,成本就降不下來。
二是同一街上有一家店,店主在上面有房,於是把自己房的電,水接到店裡去用,因為不算是商業用電用水,便宜很多。
三是兩個年輕人也開飯店,結果做不下去,轉讓又轉不出去,現在店改成洗車的了,反而賺到了。
42. 蒼狼。天空:大二的時候,在社團工作中總是需要進行一些採購任務,慢慢的與批發區的老闆混的挺熟的。當時看學校裡同學對網球的熱情蠻高漲的,就在批發區對不同質量品牌的網球進行了價格調查,然後自己投資1000多元(窮小子一枚),採購了10幾副吧。然後請寢室的一個哥們幫我設計宣傳單,在學校裡進行張貼。利益分配是7:3.但由於當時只是一頭熱血,也沒有對營銷知識進行深入的瞭解。第一批網球後來通過關係好的朋友、學弟學妹也算是銷售出去了。兩個人每人賺了小幾百塊錢,毫無成就感,就放棄了。
總結:不論是創業還是創富,自己擁有專業的知識很重要的,包括產品的知識,營銷的知識。另外一點就是客戶,一定要簡歷相關的客戶庫,並不斷的與潛在客戶互動。最後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求成長,而不是非常短視,爭取少量錢。
43. 吸金大王王久久:半年前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自己做服裝批發,完全沒有任何渠道對各種時裝不瞭解的情況下就開始了,一直在磕磕絆絆不停的在學習,找經驗,總結教訓,目前狀況完全沒有盈利,甚至還在投錢,可我還是在堅持,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好起來。
44. 零如余:說個我身邊的。 兩個男生,一個拿錢,一個做技術,兩個人在大二的時候合夥開了個工作室,專門做攝影攝像,寫真,宣傳片,活動,會議什麼的都能接,但是不到半年就撤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人脈還沒有拓展開來,大家面對的都是學生,和後幾年認識的人層次上還是差很多,而且面對學生宣傳也沒什麼針對性(個人覺得對學生就應該宣傳個人寫真拍攝,價錢是攝影館的一半,拍出來效果也很好),另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幾個月沒接到單子,投錢的那個同學投不下去了,工作室開在市中心,房租還是比較貴的。
45 S: 前段時間,包括這段時間,比特幣都很火,我去年玩的,算是比較早的一批,到年底也翻了一些,因為交易平台會開qq群,人滿了再開新的群,我們那個群都算是「老人」了,大家都比較理智,心態比較平和,都挺聊得來的。比特幣價格飛漲,萊特也是,中國人什麼最擅長呢?沒錯,山寨。那時候越來越多的人轉而弄山寨幣的開發,礦機,山寨幣的價格也漲得挺快的,一副欣欣向榮的景象。一天,群裡的一個人給我發了個消息來,問我有沒有興趣一起做幣,我說,好啊,看看去。就進了群,群裡十幾個人,大家討論幾天,願意做的留下,不願意的退,到時間要做幣了封群。我當時也看形勢好,那時候還出來好幾個山寨平台,上線了幾十種山寨幣,都知道這東西就是風光一下曇花一現的,就做個車撈一把。後來就分配,2000元一股,每個人自願投資,有兩個發起的就是把剩下的都包了。做幣需要技術,翻譯,宣傳等等等等,首先我們就沒有開發的人寫代碼,不過有團隊做,但是預約單已經排到很久以後了,這不行啊,怎麼辦呢?後來找了很多人,都不放心,這東西不像別的,不是自己人做的,源代碼就在人家手裡啊⋯⋯這個技術性的東西我不懂,後來和懂一點的人聊了才知道一些,反正當時就被騙了吧,找的做幣的人遲遲不出幣,那個發起人一天到晚不在線,現在形勢⋯⋯山寨幣都死了成百上千了,不是好時候了,大家說算了不做了,找那個發起的主要負責的人,那人也玩兒消失⋯⋯都不是現實裡的人,不認識⋯⋯一個騙一個⋯⋯現在還在催著呢,都兩個月了,那錢還遲遲拿不回來,算是失敗了,不過當時就是抱著最壞做了沒用了的打算,那投資的錢也是玩幣賺的裡面拿了一些,不多,想著當虧了⋯⋯簡單點說說,話還是不少
46. Dalloway:說下我父母吧,96年左右在火車站下站口開小飯店,生意好到爆,攢下第一筆錢沒選擇在市裡買房,而是回老家起房子,豪華裝修(說是怕我哥哥唸書不出息,房子留給他結婚用);00年左右回縣城開酒家(涉黃、賭、毒),2年期間出了3起砍殺事件,生意勉強火起來後被合資的姑父全盤坑掉;繼而轉戰工廠食堂連鎖,因缺乏管理意識,1年就把家底賠得只足夠支撐到我哥哥跟我分別大學畢業。現如今我爸在我哥哥公司做司機,我在杭州工作,近期想在杭州找個店面把我媽接過來開腸粉店。我父母堅持重頭再來的原因,是想攢錢給我哥哥分擔結婚買房壓力。
47. 蘑蘑咕咕咕菇菇:國企工作三年,主業相對輕鬆下班就沒事了。招呼了4個朋友一人出4萬塊錢在北京五道口開了一個桌游吧,店址在居民區內高層。該小區有很多商戶人氣很旺,前期宣傳主要靠網絡上到處發帖發微博,另外就是在周邊大學裡的校報上登廣告。我們桌游吧的主要特色是提供包場辦party的活動,生意在1個月後開始有起色,面向周邊大學的學生。主要成本是每月1w多的房租,桌游吧收費是每人30元,送免費飲料和小吃。就在有起色階段,樓下住戶開始投訴我們,理由是厭惡在該小區商用,屢次帶著禮物上門溝通依然無效,每次都是劈頭蓋臉把我們一頓罵。天天投訴物業最後報警說我們商用擾民,警察那邊我們扛不住,只好在生意剛有起步階段收手。後來想過遷址到該小區的底商,但是房租更高,需要追加成本且就之前的經營狀況看來很難回本,養店不容易。小本生意更是難有滿意的利潤,失敗告終。
48. lost:我有過幾次 1.06年畢業的,之前很喜歡看城市畫報這種雜誌,弄得自己特別嚮往什麼開工作室之類的自由輕鬆小資的東西,然後大學和一幫朋友喜歡折騰點潮牌,然後其中一個朋友畢業了開了服裝店倒騰這些,他做得還不錯,我就心癢癢,在長沙五一路一個新開的寫字樓租了一間想做那種寫字樓裡隱蔽高端小店,然後就一直虧,朋友那邊給的貨不給力,好多奇怪碼,自己人不在長沙,叫朋友看管,朋友也不上心,反正就是全虧
10年有一個奶茶甜品店的綿綿冰不錯就經常去吃,那個店怎麼說比一般奶茶店高檔有綿綿冰燒仙草什麼的,還有地方坐,但又沒有那些甜品店舒服,就高不成低不就,慢慢和老闆熟了,老闆說想頂這個店,因為這店給他兒子開的,他兒子才17,本來死活要開,開了幾個月勁頭過了不干了,他自己是搞房地產汽車配件的,身價應該上億,在很多地方都有物業,在珠海也有幾套豪宅,我們還去玩過的,然後我們就覺得這麼有錢的人不能坑我們兩個年輕人,然後店是裝修什麼的不錯,就頂了兼職做,後來碰到掃黃,那裡是在珠海紅燈區附近,小姐帶旺那那塊,鋪租高,所以生意很差一個月賠一兩萬,後來和那老闆扯皮要回我們之前保證金,也耍賴了還說可以跟我們打官司,然後叫律師給我們看合同,才發現有漏洞
教訓就是1.不要做自己不熟的領域,不要頭腦發熱不深思熟慮 2.不要以為有錢人就不坑小錢了,有錢人才最坑人 3.如果想賺錢,兼職做生意基本很難很難,除非你有全職的業內精英跟你合作
49. 純金的小銅佛:我認識一個看門的老大爺,又一次聊天才知道他早年是高中生,和老婆出去闖,剛開始的時候他在電影院放電影,後來有空就給人婚慶的時候放電影賺外快,算是積累了一些資金。後來又開了糧油店,資金進一步增加,在90年代的時候就有了一百萬。之後拿所有的錢開了一個生產紙箱的廠子,據說還是效益挺好了。
他後來之所以家道中落是因為他老婆得癌了,需要拿錢治病,資金鏈一斷,廠子就開不下去了。所以一個人的身體很重要,不然身體吃不消就很難掙錢了。
再說一個我爸的,我爸也是高中生。當年很年輕,想創業,經常倒賣東西,當時也掙了點小錢。後來和朋友合夥倒賣一卡車煤,結果因為兩人都不懂行,別人偷偷換了一車質量很差的煤給他們,結果運回來廠子肯定不要。那個合夥人一氣之下就撒手不管了,我爸只能自己千辛萬苦把那車煤低價處理掉,才挽回了一些損失。我爸後來也做了一些其他的創業,但都是因為不懂行而創業失敗,我有時候真的很為他的頭腦發熱捉雞。現在我老媽管著他,平時也就拿著小錢炒炒股了。
50. Lin夕夕夕夕:11年的時候,我們那突然流行起新奧爾良烤翅,朋友說我們可以做反正上班也比較清閒,預計投資1200塊兩個人。於是在一個熟人介紹下買了她朋友不做的車,800塊,還有其它東西竹籤手套材料以及調料包和炭火,200塊,還有100準備買材料,因為我們沒做過準備少買點,當時去菜市場對比了幾家雞腿和雞翅的價格,得出的最少定價為雞腿2塊一個,雞翅2.5一個。雞腿雞翅各買了20個左右。因為是朋友介紹的熟人,所以順便教授了我們一些技巧和方法。據她所說按照當時一個雞腿雞翅價位為8塊錢一個,每天晚上6點以後擺攤買,12點收攤。最少一天為30個計算(她們當時最少一天買的數量)價格為240。一個月擺20天4800。所以我們覺得還是靠譜,而且朋友家就是最繁華的的路邊,晚上這裡夜市也很多。開張之前我們先試烤了幾個感覺味道還不錯。所以第一天我們開張,基本20個全部賣完,生意反響不錯,但當時賣得時候我自己把調料加錯導致很鹹!!!朋友吃了一口後大叫到:好難吃啊!!!還好我急忙把他拉過來叫她閉嘴!於是加了點水進去!就第一天的情況看來還是很樂觀!於是第二天我們早上又買了30個。中午的時候朋友打電話來告訴我她不想做了,她媽媽不同意還有就是她看到雞腿就想吐。後來在我的勸說下她晚上又擺攤出去,(當時公司有事晚上去不了)到我趕到現場發現所有的雞腿都硬得可以當棒球棍用!!!於是和她大吵一架,雙方都決定不在做了!!!!這次事件的教訓就是不要盲目的和朋友做生意。
51. 飯糰:叔叔以前投資老家附近的藥廠,賺了很多錢,最後因為藥廠好像要通過一個國家認證,鄭筱萸弄得那個。老家的藥廠沒有被認證就關門。跑到省裡另外一個認證過的藥廠搞,結果因為人生地不熟、請的配藥的人又故意配錯了一車藥。陪的很慘。。。。好在最近幾年在老家搞基礎建設翻身了。。。。我覺得做生意不但要對這個行業熟悉,對所在這個城市、人也要熟悉。像打仗一樣。。孤軍深入很危險。。。
52. 飯糰 :我上高中的時候叔叔因為一個朋友的關係,接了一個糠醛加工廠,用玉米芯做出來一種工業原料,剛開始很賺錢的,但是最後因為遇到08年的金融危機影響了價格,而且那些農民對玉米芯一點不重視,收上來的也質量也不是很好,當地農民還打架,最後被迫關掉了,也損失了不少錢。總之還是因為對這行不瞭解。。。
53. 阿飛:那年大一 北京冬季還會下雪 沒有霧霾 批發了很多北京特產穿梭在各個宿舍樓賣 結果學校提前放假 沒有賣完 只好帶回家吃了 家裡人還說 第一年回來買這麼多。。。囧。。
54. 放浪不羈小表哥:這個我也來現身說法一下吧,就是自己家裡的事。
我媽他們姐弟四人,90年代中期開始搗貨賣,之後自然而然的發展成了商貿行業,代理了幾種品牌的酒,還有一線方便麵品牌,香煙什麼的,當時做的非常大,每年都要增加一輛貨車,很早別人都稱他們曹百萬,自家買的商舖有六七間。到了02年的時候,我那不學無術的小舅勸我媽開廠,進入紡織行業,當時由於做商貿的還比較賺錢,但畢竟都是體力活,而且不太體面吧,我媽就決定傾其所有,變賣所有貨品和商舖,將資金全部投入開紡織廠,05年廠開起來了,苦苦支撐3年,然後08年金融危機,紡織業深受其害,呵呵關門倒閉。
所以說做事還是別太盲目,還有就是選對隊友很重要。。。
55. 文產: 國內的暫時想不起來,我說個最近聽說的倫敦著名老牌獨立書店Owl & Pussycat
倒閉的例子吧。是那個書店老闆親口說的。她說,真正逼死獨立書店的,不是電子書,而是紙質書無下限的折扣。自從暢銷書進入超市之後,價格就越來越低,因為連鎖超市的銷量大,出版商給的折扣就多,逼得獨立書店老闆去超市掃貨。另外,出版市場有個奇怪而荒謬的現象,賣的越好的書折扣打得更多,賣得越便宜。於是在價格戰中,獨立的實體書店不敵超市,不敵亞馬遜,最終倒閉。雖然倫敦獨立書店本身做的很好,各有特色,很多人為了支持獨立書店,特地去書店買稍微貴一點的書,但是由於折扣問題沒有解決,所以獨立書店被犧牲掉了。
56. Teey: 有個朋友想開餐飲,因為受到了身邊朋友的影響,就總想把一線城市那種高端溫馨感覺的餐廳安放到我們這個三四線城市裡來,地址選在這城市的老城區主街上,周邊有醫院和三所學校,都是當地比較有名氣的,店租2W6,一份普通便飯套餐20-30之間,屬於當地學生消費比較貴一些的,因為環境還行,生意就保持著收支平衡這樣,幾乎沒有錢賺,那個朋友就和合夥人商量,覺得應該是店舖裝修不夠針對性,因為她是想做白天餐飲為主 晚上休閒吧為主,於是重新裝修了一番,但生意沒有什麼太大的改善,於是又討論,覺得應該是廚師的問題,然後去台灣找了個據說是主做意大利餐廳的大廚師,當然,這只是片面之詞。後來,因為廚師請來,費用又加重了,所以餐廳的東西也賣貴了,人自然就越來越少了。
57. eagle:地區鞋業服裝業發達的小地方,人物是早年發跡的製衣廠小老闆,做的是俄羅斯的衣服生意。早期就擁有規模比較大的廠房,後期又擴建了,可能廠房也有幾百萬的投資。後來資金鏈斷裂,跑路了。事件經過不清楚不細談,但提幾點可能是失敗的原因。首先,廠房盲目擴張,,可能花了很多的流動資金。第二,當時可能處於市場比較嚴峻的波動期,早前是服裝業變革,向正規化前品牌化變化,因為不只做海外,代工也是大部分,地方服裝業特色資金拖欠嚴重。倒閉剛好在金融危機前後。人工費上升。前面兩點是猜測居多,後面舉一下事實發生的。家族經營,實質就廠長夫妻幾個人管理,聘了一個親戚後,花大錢幫其簽證到俄羅斯,協助管理生意,但事實上可能被偷吃了。後來鬧矛盾散了。當時俄羅斯針對中國商人,有一段時間,中國的貨都被扣了,警察也不好應付。被扣了很多貨,沒有辦法,損失巨大。後來也不知道有沒有拿回來。遭過小偷,十多萬的布被偷走了。那時的錢和現在不一樣。生意不好,借太多錢,可能是高利貸。後來還高薪聘了一個外來的廠長想扭轉局面。但這人可能是滿光鮮的,會吹,但在遍地是家族企業的的地方可能起不了效果。後來還發生廠裡司機撞死人的事,廠長坐在車內,被抓。這種事件大家都知道,對一個家庭影響很大。後來雖然不是廠長過錯,但還是花財消災,賠了幾十萬。
58. 鴿神:我來說個:早先幾年通過朋友關係,以3000元租金抽中我們當地春節期間15天的春聯銷售攤位。那時狗屎運拿到的是最好的位置,街口,上下倆層。我們三個合夥人,都是有工作的。當時開車去批發市場進貨,點貨,定價,上貨,忙的興高采烈。剛開業一週還很有幹勁,三人以各種理由請假,天天往店裡跑,之後就慢慢這個沒空,那個有事了。生意也還行,但遠比不上對面破攤上手寫春聯的老伯。最後快結束時,剩一堆貨
59. 紀文:去年6月份我在cctv節目看到一個投資項目黃金白銀T+D,,節目很會吹水,而且能在CCTV播出,應該不會騙人。。。於是乎,我開始玩起T+D黃金白銀,,操作十分簡單,不管黃金白銀是上漲還是下降,只要你做多做空方向把握對了,都能賺錢。而且有直播室有專家為你坐鎮,教你什麼位置買入或賣出,做空還是做多,平台有四個直播室,直播室意見可能不一樣,也就是說今天你跟對直播室你就賺錢,跟錯了就慘了。而我就是哪個運氣極差的那個,玩了三個月輸了將近一半。浪費我時間和精力,還有我的錢啊。
60. 瘋狂鈔票:原來上學的時候,看當時用手機的挺多就像開個手機維修的,然後進了一些充電器,手機套等小配件,然後招聘了一個修手機的,發現這個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的,賣充值卡和配件這些壓錢不說還不掙幾個錢,並且有的時候讓那個修手機給別人修說缺配件,開始自己去買,買回來有的時候不對後來索性讓那個人去買,過了一段時間發現他買東西掙得比我每個月給他的錢都多,幹了差不多兩年的每個月辛辛苦苦也就一千多塊錢不夠累的,就把店面盤給別人了
以32家公司做案例 探尋Top20創業失敗緣由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5/58985.html融資、收購、重大產品更新,無論是有意或無意,創業媒體圈似乎總聚焦在光鮮的貝殼。而那些生命短暫的失敗創業卻猶如沙粒般無聲息的被大浪捲入大海。
前車之鑑,後事之師。國外創業服務網站ChubbyBrain在 2010 年曾對 32 家創業失敗的公司進行了詳細的走訪調查,最終梳理出 Top20 創業失敗緣由。本文由36氪編譯。
下圖是 20 條創業失敗緣由總覽:

Top 20 創業時機不對
經濟大環境和細分領域的市場成熟度都是創業時機的指標。典型的例子就是 2010 年的那批創業。當時 08 年的經濟危機影響尚未褪去,投融資環境從 2009 年開始就出現懸崖般的下滑,最重要的是當年消費者(也就是 C 端創業公司的目標客戶群體)的購買力出現下滑。大蕭條背景下,專營藝術品交易的網站 Untitled Partners 就是遭遇多重打擊的其中一家創業公司,最終無力回天。Untitled Partners 當年也對這次失敗做了總結:
我們的市場判斷是基於《華爾街日報》以及《紐約時報》的數篇文章,同時也參考了「梅摩全球藝術品指數」。這些文章和數據的其中一個中心結論是藝術品市場存在反週期性,與標普指數的相關度低。長期來看這個結論沒錯。但就當下的環境來看,兩者仍存在極強的正相關。而作為創業公司,我們無力等到反週期的出現。另外,普通藝術品客戶購買力的下降也是我們事先沒能考慮到的變數。
19 總想著先把創業作為兼職
保留現有的工作,保證一份穩定的收入來源,用業餘時間進行創業。顯然,不少創業者會認為這是在創業初期最保險安全的做法。吃了大虧的初創企業 Overto 可不這樣認為:
我們原以為可以利用下班後的時間來開發運營我們的因特網服務。沒錯,的確是這樣,如果我們運氣夠好,服務器一次差錯都不出現的話。而當我們的基礎架構出現問題的時候,事情開始並不如我們預想的那樣發展。我們的團隊沒有一名全職員工,之後出現的機構服務器掛機都是在我們的上班時間,問題總是不能及時解決,掛掉了好幾次。你可以想像這對品牌和用戶體驗的影響。更糟糕的是,由於之後我們在問題修復上花了過多時間,產品新功能的開發幾乎處在停滯狀態。
除了以上弊端,你可以想像,一個全員兼職的創業團隊還存在一個根本性的問題:缺乏危機感,反正大家都有一份保底的工作。事實上,在接受調查的 32 家公司中,有好幾家公司就把缺乏全職員工歸結為創業失敗的最重要因素。
18 公司選址
選址是個問題,這體現在多個方面。首先,公司選址最好與公司發展的理念,目標客戶、潛在投資人所在地契合。
一個切身的感受是,我曾經採訪過一家在福建廈門的創業公司——移動情趣電商性價比。這是一家做的不錯的創業公司,據說銷售額在成立一年多一些的時間已超過 1 億人民幣,但卻鮮少見諸於媒體。事實上,據創始人黃天財所述,在福建的二三線城市有不少靠譜的創業公司,但卻鮮少有機會和媒體、投資人、潛在合作夥伴聯繫。當然,蝸居二三線城市也有好處,那就是創業成本低,運氣好政府扶持還給力。利弊兩端需要創業者自身做權衡。
另外,對於很多更早期的初創公司來說,遠程協作是公司的主要組織形式。節省成本的好處很明顯,但要切記保證團隊的溝通協作效率。
事實上,根據 ChubbyBrain 的調查來看,至少有兩家公司認為創業失敗的主要原因是選址不當。其中一家就是為企業提供防止惡意軟件入侵的 Nouncer 公司。
Nouncer 將公司地址定在了紐約。它認為紐約不缺錢、創業氛圍濃厚、人才濟濟、不乏創業導師等各種優點。但它卻沒能考慮到紐約的唯一缺點——無法為它們提供第一批種子企業用戶。相比於紐約來說,舊金山才是遭受黑客攻擊頻繁的城市。
17 吸引不了投資者
調查中有幾位創業者很坦誠地表示,公司最終倒閉的直接原因是他們吸引不了投資者。這當中不排除有運氣不佳的原因。沒準是因為他們接觸的投資者都不識貨,或者創業者自身沒能接觸足夠廣泛的投資者。但在融資失敗後,不能逃避的一個操作是,拋開外部因素,重新審視自己的創業項目。理念、產品、目標客戶群、商業模式等問題是否都思考到位。利用好這個自省的機會!
16 在競爭中喪生
在創業早期過度重視競爭不是好事,但完全忽略掉對手也並非明智之舉。尤其是在市場轉熱,模式已得到市場驗證的情況下,你必須做好有大批新手加入競爭的心理準備。調查中,10% 的創業者就吃了完全忽視競爭的虧。其中一位就是理財服務網站 Wesabe 的創始人 Marc Hedlund。他的創業失敗總結是這樣的:
不依賴單家公司的理財產品、注重保護用戶個人隱私、幫助用戶實現更好的理財方式,所有這些Mint做到了,我們也做到了。差就差在我們的用戶門檻過高,需要用戶做的事情太多。其實這一表層可用性的優化是不難做到的,錯就錯在我們沒能及時關注競爭對手,並作出變化,因而結果出現了質的差別。
15 身心俱疲
混跡創業圈,很少在早期團隊看到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工作到 10 點是家常便飯,挑燈也是常有的事。此種熱情一度還成為創業者引以為傲的資本,直到去年年底開復老師患癌事件的發生,圈內才又一次敲響了預支身體帶來危害的警鐘。事實上,過度拚命工作不僅會對身體造成傷害,這次調查中超過 12% 的創業者還把此歸結為他們創業失敗的原因之一。工作時間長和工作效率高很多時候並不能成正比。而且與其每件事都親歷親為,還不如慢慢學會逐漸把工作任務下放給團隊成員。同時,對於某些可以預期失敗結果的事,何不提前放棄,節省精力。
14 注意力分散,被華而不實的東西迷住雙眼
一個創業可以引發多種可能性,巨大的想像空間。這是創業的魅力所在,同時卻也是導致眾多創業公司最終敗下陣來的最大絆腳石。我的這個項目可以引申出這項業務、這項業務、這項業務...... 做哪項好呢?還是先做成能承載所有業務的平台吧。這是缺少核心競爭力產品的做法,謹防後來者單點突破實現趕超。和某個 Mentor 級的投資人聊完之後,突然發現我的產品居然還有這樣的可能性,而現有的產品實在做的太痛苦。如果你僅因為一次談話就改變產品方向,我只能說你轉型失敗的可能性高達 90%。來看看 Kiko 創始人 Mahesh Piddshetti 怎麼說:
多數創業者都有各種各樣的想法。當然這是好事。而且多數人之所以選擇創業就是因為他們腦子裡能夠不斷浮現頗具創造性的想法。這樣的人整天談論的也是新產品、新模式。但他們也是最容易一些華而不實的想法迷住雙眼的人群。恰好我就是他們中的一員,不斷的試驗新產品,最終導致我們的主產品一再延期推出。
13 和投資人/合夥人關係鬧僵
與合夥人鬧不和是創業的一項大忌。Bricabox 的聯合創始人用親身體會給出了建議:「拿我的例子說事,當一個聯合創始人出走時,這本就意味著你已遭受沉重一擊。但萬事也都要有準備,最好的預防措施就是儘量延長期權的授予期。」
和投資人鬧掰的一般主要原因是雙方在公司發展過程中逐漸出現意見分歧。這其中較知名的例子就得數開放源代碼提供商 ArsDigita Corporation,和 General Atlantic、Greylock 在公司發展方向上的意見衝突最終導致公司失去了行業領導地位。所以,慎選投資人很重要啊!不是誰的錢都能拿!
12 亂用關係網絡
中國社區走哪兒都靠關係,國外很多情況下也是這樣。所以有很多創業者會抱怨缺乏足夠廣泛的關係網絡是創業的一大瓶頸。但是你知道嗎?這次調查中居然有 16% 的創業者表示,他們不缺關係,但問題是他們沒能合理利用。這一點僅供參考。
11 產品定價問題
產品定價問題是 1 分科學,9 分藝術。這次調查中有好些公司就把失敗緣由歸結於產品定價過高 / 過低。比如一位創業者這樣說道:「我花 50 美分買的一串鑰匙鏈,然後以 1.25 美元賣出去,賺的錢僅夠支付我的銷售人員的電話費。」EventVue 的創始人則這樣說道:「這次創業經歷中,我最大的敗筆就是通過過度廉價的定價方案去追逐企業級市場。」
10 產品用戶體驗差
把產品體驗歸類到創業失敗緣由的 Top10 似乎有些言之過重。畢竟前者很難成為後者的直接原因。但從這 32 家公司的例子來看,的確有超過 12% 的創始人把原因歸結於此。需知量變導致質變。無論你是有意還是無意,通過過度犧牲用戶體驗去換取成本節省、新功能研發投入增加等其它競爭優勢,最終用戶是會慢慢流失的。這樣的創業失敗案例大多屬於慢性死亡類,最恐怖的一類。
9 未能正確處理轉型
「轉型」是 2010 年創業圈熱詞。過度頻繁地出現使得「轉型」一詞在當年幾乎演變為了貶義詞。當然,一遇到挫折就馬上開始調轉方向,這種快餐式地轉型是難有前途的。當年這 32 家公司中就有將近 20% 的公司因為這個原因敗下陣來。
4 年之後,轉型一詞的貶義成分逐漸褪去,我們也看到更多公司對於轉型的常態化處理——為了儘量避免損失,對於公司的轉型總是慎重再慎重。
2013 年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人網。從最初的核心業務人人網到分散資源發展人人遊戲、糯米團等周邊業務,再到去年年底全速回歸人人網移動端,人人繞了兩年的彎路。兩年,對於快速發展的科技行業來說早已物是人非。作為翻版 Facebook,它沒能像後者那樣將用戶從大學生市場拓展到大眾市場,微信、陌陌等新興社交應用早已完成了一輪圈地運動。如今的人人也只能打出「力保校園用戶,爭取年輕 90 後」的口號。
8 對領域缺乏熱情和專業知識
無論你認為你的 idea 有多棒,如果你缺乏必要的領域背景,你最好還是調轉方向,選擇自己熟悉的行業。實在覺得這件事大有可為,也必須有運氣找到該領域的專業人士作為聯合創始人以補足。怕就怕整個團隊都是半瓶水。更可怕的是,當事情做到一半的時候,你瞬間發現整個團隊都是朝著這個 idea 的商業願景出發,原始熱情早已泯滅。此種原因在本次調查中佔到 18.8% 的比例。其中一個實例來自新聞服務提供商 NewsTilt。創始人這樣總結這次失敗:
老實說,我們確實不懂新聞行業。最初產生這個 idea 是因為我想為我的博客設計一個完美的評論系統,讓閱讀評論也能如同閱讀文章本身那樣精彩。按照這樣的思路,NewsTilt 誕生了。不過結果卻沒有我們預想的石破天驚。事實上,就連我自己也沒有被我的 NewsTilt 娛樂到,人們喜歡看的還是 Hacker News、Reddit。沒能想通原因。事實上,對新聞行業本身所知不多的我們又如何能想通呢?而我自己更是連一個熱心讀者都不是。當時,我們腦子裡想得更多的還是這個 idea 所能產生的商業價值。
7 產品發佈時機不對
產品發佈過早,可能面臨準備不充分的尷尬,給用戶留下不好的第一印象。但如果發佈過完,大家可能也會擔心錯過時機。兩相權衡也是需要一定的智慧。而這次調查中超過 20% 的創業者就沒能把這件事妥善處理好。
不過,產品到底是提早還是推後一些發佈,這還是有些餓規律可循。首先,它依你的產品類別而定。像 Ebay、Mint 這樣的有關電商、理財方面的網站,它對產品完善程度要求較高,寧可晚一些也不可早一些。而像 Twitter 這樣的社交網站,提早發佈可能會出現紕漏,但影響遠沒有前者來的壞。
最後記住一句很經典的話,來自 32 為失敗創業者之一的 Reid Hoffman:「如果你沒有因你的 1.0 版本感到羞愧,那只能說明你的產品發佈太晚。」
6 我把產品做好了,但是需要商業模式
談到這一點,大家可能會想到 Twitter。直到上市它也未能誕生真正可行的商業模式。但拋開這個例外,保守來看,我們不能把產品目前無法做收入當作不去思考商業模式的藉口。而且,不幸的是,這次調查中 25% 的創業者都在後悔當初沒能把商業模式搞清楚。
5 錢燒完了
如何合理的花費僅有的一筆融資對於沒有過多財務經驗的早期創業者來說是個不小的難題。如何發現不必要的花費,忍痛砍掉那些注定會死的業務,選擇何種速度何種團隊規模推出產品,這都是創業者的必修課。不幸的是,在這次調查中,超過 25% 的創業者都未能做好這次必修課。YouCastr 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家,團隊將糟糕的財務預算作為此次創業失敗的最重要原因。
4 市場推廣不給力
瞭解目標客戶群,有效引起他們的注意,最終將他們轉成真正的用戶。對於一次成功的創業來說,市場推廣佔有很大的比重。而在這一問題上容易犯迷糊的創業團隊往往是一些技術型團隊。全員上下努力做產品,沒有一個人考慮之後的推廣。就在產品即將推出之際,開始想起招募推廣之際,發現人哪是這麼好找的。這次調查中 30% 的創業者就栽在這件事上。
3 Team不對
團隊成員多樣化,各有所長,這也是一條成功創業的金科玉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這次調查中有超過 1/3 的創業者就認為團隊不給力是創業失敗的原因。有人說:「我希望我從一開始就能有一位 CTO」;有人說:「我希望我的創始人是一位懂得商業運作的人」;有的人說:「我希望公司內部能夠有一些制衡,而不僅憑創始人一個人的意志。」
Nouncers 的創始人說:「團隊隱藏的問題是,我沒能有一位聯合創始人和我密切配合。他能在我決定的時候,對我的決定重新做多角度的審視。」
Wesabe 的創始人說:「在公司的整個生命週期中,我有點像一個獨裁者。所以這次失敗我不能怪任何人,只能怪自己。」
2 忽視市場需求
相比去思考如何通過審視市場需求去尋找產品存在的問題,不少團隊比較願意先去解決那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從而獲得「快感」。這條失敗理由排名第二。BricaBox 的創始人就吃了這個虧。他說:「BricaBox 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團隊偏重去解決一些技術型問題,從修復 bug 中找到快感。但這些『技術成就感』在用戶那裡的能見度很低。相反,一些客戶真正關心的問題,我們卻沒能及時發現並解決。」
1 呆板,不注重主動收集用戶反饋
聽起來是大家都知道不應該犯的錯。但它還是成為了此次調查的 No.1 創業失敗理由。比較極端的例子,ecrowds,一家網絡內容管理服務商,承認:「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專注把產品做成我們想要的,完全沒去收集用戶反饋,這很容易導致視野狹窄。現在想來,我認為創業初期,埋頭苦幹做產品最多不能超過 3 個月,之後必須停下來多角度去收集反饋,審視產品,再決定下一步。」
至此,本次調查的來自 32 家創業失敗企業的 20 條失敗理由已全部呈現完畢。可能你會覺得淺顯易懂,你也一直沒犯過這些錯誤。但請還是將以上 20 條好好收藏吧,需要的時候用來提醒下自己。另外,歡迎分享給其他正在創業的小夥伴。
【小敗局】視頻聊天服務Airtime為什麽會失敗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28/59074.html
備受關註的視頻聊天服務Airtime現在正式宣告失敗了。Airtime的知名團隊――包括Napster創始人、Facebook首任總裁西恩-帕克(SeanParker)――已關閉了這項服務,並用重新改版的社交視頻服務OkHello替代了它。過去幾年,很多公司都試圖讓社交視頻成為主流,結果大多數遭到了慘敗。為什麽呢?備受關註的視頻聊天服務Airtime現在正式宣告失敗了。Airtime的知名團隊――包括Napster創始人、Facebook首任總裁西恩-帕克(SeanParker)――已關閉了這項服務,並用重新改版的社交視頻服務OkHello替代了它。OkHello的推出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尚未引起轟動。與Airtime綁定臺式電腦不同,OkHello關註發展前景更廣闊的移動設備。但是在過去幾年中,很多公司都試圖讓社交視頻成為主流,結果大多數遭到了慘敗。例如,基於瀏覽器的Chatroulette和Facebook的Viddy等等。Airtime只是剛剛熄火的視頻聊天服務。帕克及其團隊將會從這些失敗中汲取教訓,學到經驗。如果他們認真總結教訓,他們還可能從Twitter的Vine和谷歌的Hangouts等工具中發現成功的秘訣。在最近幾個月,這些工具已吸引了相當多的註意力。Airtime團隊至少已做對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他們推出OkHello的時候沒有再像推出Airtime那樣進行高調的宣傳。但社交視頻的問題遠遠不止是過度宣傳。視頻是一種特別費神的媒體。如果你使用它,你就要擔心你的表情以及你周圍的環境;如果你想充分利用這種媒體,你就需要很好地控制你的聲音、表情、攝像頭以及麥克風。這提高了參與的難度,妨礙了它變得流行,反而讓那些非視頻社交網絡如Facebook、Flickr和Twitter大獲成功。因為鍵盤輸入要比拍攝視頻簡單得多。Chatroulette曾試圖通過匿名制度來減少這種壓力,但卻催生了一些淫穢的視頻。Viddy則通過積極吸引用戶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大多數用戶都看過一眼後就再沒有回頭。Airtime希望它的3300萬美元的宣傳預算以及可匹配相同誌趣用戶的算法能夠打破堅冰,但結果也是無功而返。那麽,最終的解決方案是什麽呢?視頻服務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簡化用戶之間的互動過程是一個不錯的選擇。Twitter的Vine服務限制視頻的長度為六秒,而Instagram如法炮制,推出了長度為15秒的視頻服務。縮短視頻的長度可以有效地控制視頻的內容,使得拍攝視頻變得就像拍攝靜態的照片一樣輕松。此外,還有其他公司也試圖縮小視頻聊天和視頻制作之間的鴻溝,並獲得了一些成功。例如,Ustream允許普通用戶給朋友或陌生人播放流媒體視頻,並通過文字進行交流,結果它的流量和營收雙雙獲得了增長。P2P文件共享工具開發商Bittorrent準備開發一款P2P流媒體服務,讓這種分享變得更加流暢、成本更低。還有一個選擇是讓用戶在私密的小組里進行交流,而不是讓他們與陌生人即興聊天,或要求他們與所有人分享視頻。谷歌的Hangouts就采用這種方法,結果很受歡迎。組織小型的班集體網絡活動、閱讀活動或戰略小組會議,是一個不錯的方法。OkHello似乎已采用了這種方法。也許西恩及其朋友們最終能獲得成功。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樂學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Google+作為社交網絡為何失敗了?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19雖然谷歌官方沒有宣稱Google+失敗,而且谷歌CEO佩奇也表示不會放棄對Google+的投入,不過這款產品確實遠未達到谷歌的預期。谷歌已經停止將Google+強制接入其他谷歌產品和服務。
這偏離了谷歌原來制定的長期戰略,即Google+作為「社交層」,將融合於Google所有產品之中:搜索、Youtube, Gmail, Picasa, Google Reader等。福布斯中文網發表文章認為,谷歌拋棄Google+會變得更好,因為用戶不會再被強迫使用一款他們並不需要的服務。
導致Google+未達到預期的原因有:
一、谷歌推出Google+是匆忙上陣儘管谷歌內部用長期戰略來形容這款產品,但是最直接也是最本質的原因,是谷歌要應對來自Facebook的挑戰。
Facebook的成功製造了一座巨大的「信息孤島」,用戶通過社交關係獲得信息,與好友分享生活。而這些信息都是無法通過搜索引擎來獲取的。假如用戶可以在這座孤島內獲得所需要的信息,那麼谷歌實際上就被邊緣化了。
這種情況下,谷歌只有兩種選擇:收購Facebook,或者推出Google+消滅Facebook。Facebook拒絕被收購,谷歌只能選擇後者。
瞄準Facebook,雖然有了「敵人」做目標,可是也造成Google+在產品設計等層面缺乏創新,甚至有抄襲Facebook之嫌。從這個層面來說,谷歌將Google+定位為長期戰略實際上名不副實。
二、社交網絡用戶的遷移成本較高Google+推出之時,Facebook已經聚集了大規模的用戶,並且享有了社交網絡產品的知名度,某種程度上成了社交網絡的代名詞。這樣的地位是很難被取代的。
用戶在Facebook上建立了親友關係,這種強關係決定了其轉移到其他社交網絡的成本非常高。谷歌意圖通過與其他產品的整合強行推廣這項服務,這為谷歌帶來了一些用戶,不過這部分用戶沒有在Google+上建立親友網絡,而是基於網絡關係的弱關係網絡。這使得Google+的用戶粘度不高,活躍度欠佳。曾經有媒體用「鬼城」來形容Google+。
來自comScore的數據顯示,從2011年9月至2012年1月,PC用戶平均每月在Google+上只花費3分鐘時間,遠低於Facebook的6至7小時。
三、谷歌的文化不適合封閉型社交產品谷歌推出Google+是為了消滅「信息孤島」的挑戰,但是社交網絡產品本質就是信息孤島,谷歌以製造一座「信息孤島」來應對另一座「信息孤島」,邏輯上本身也講不通。
谷歌以開放著稱,其核心產品是搜索引擎,是信息的聚合和分發地。如今卻要花費巨大精力打造一款封閉產品,並且將其設定為長期戰略,這樣的定位與谷歌的文化並不相符。
在Google+之前,谷歌曾經推出過Blogger、Google Buzz、Google Wave等社交產品,但是最終都沒有成功。
不過上帝在關閉一扇窗的同時,也會打開另一扇窗。谷歌雖然在社交產品上遠未達到預期,但是在移動端推出的Android,已經成為用戶規模最大、應用最多的操作系統。
來源:騰訊科技
【資本】 "眾籌片"《美眉校探》失敗反映出的問題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886使其成功復出,進軍大銀幕的,正是「眾籌資金」。 在Kickstarter眾籌網站迅速籌到超過570萬美金之後,《美眉校探》電影版旋即投入製作,拍攝過程也十分順利。該片已在3月14日上映,院線和網絡同步發行的創舉更是讓其功績顯赫,同時在網絡院線以付費、租賃觀看的形式也將為影片帶來更多線上收益。
然而據外媒報導,《美眉校探》的放映後續並不順暢——此前主創曾向廣大投資者承諾將在電影上映當日免費以「數字拷貝」的形式回饋給大家,但現在很多投資人在下載影片時都遇到了問題。事實上,在反饋投資人這一環節遇到困難的眾籌影片並非僅《美眉校探》一家,扎克·布拉夫發起的其他眾籌片等也都未能建立一個高效的回饋模式。眾籌影片背後有著怎樣的來源和基礎,它的出現為電影製作開闢了什麼樣的新途徑,其發展前景又面臨怎樣的困境?我們不妨簡單梳理一下眾籌片的來龍去脈。
電影資金以眾籌募資形式得來已成為一種新型趨勢,除了國外的《美眉校探》外,國產片如「快男」主題紀錄片、電影《十萬個冷笑話》等都是利用眾籌形式得以立項運作,讓「眾籌」一度成為了電影界熱議的話題。 眾籌片的運作方式在短時間內風行且備受關注的根本原因,還在於這種富有創意的融資方式給業內帶來的衝擊——傳統投資片方對電影項目的主宰力被大大削弱,他們不再擁有絕對話語權。「眾籌」無疑為電影項目的實現提供了一種解決資金難題的可行方式。
眾籌片新困境:核心回饋環節執行困難預期承諾兌現度低 不難發現,眾籌片成功的核心其實在於隨其所誕生的「回饋機制」,在籌資過程中,發起人都會對投資者予以各式承諾來吸引大家,根據現有情況來看,這些承諾本身的確具有說服力,但卻更像是一種宣傳手段,在成片之後的兌現度很低。
《美眉校探》投資人反饋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兩個方面:
其一,免費的電影數字拷貝僅在社交網站Flixster上有供應,但很多人更願意在流行網站如iTunes以及卓越(Amazon)上下載,因為大部分人都有這兩個網站的賬號,這種方式顯然更加便捷;
第二,投資人對回饋給他們的電影畫質版本不滿意,他們看的是標清版,而那些非眾籌網站(Kickstarter)投資人的網民在其他平台上都能看到高清版。
《美眉校探》導演就此事迅速在眾籌網站上表態:「我真的希望3月14日對你們來說是完美的一天,你們的電影在今天全球上映,我希望大家可以在任何一種能夠滿足需求的媒體平台或設備上看到影片。Flixster一直是我們預期的電影數字發行平台,但我知道很多人在用iTunes和卓越,希望我們能提供更多選擇,非常遺憾的是這不可能。Flixster是能夠面向全世界觀眾的最好的電影數字發行平台。」
隨即,導演向翹首企盼的投資者們提供了多種解決方案,表示客服團隊將盡力解決Flixster的任何連接或是操作問題,或者提供退款等其他方式供其選擇。
無獨有偶,另一部眾籌片製作人扎克·布拉夫也面臨投資者們的質疑和「責難」,認為回饋效率低、時間週期長,而且製作方和投資人之間溝通不力。眾籌片在開闢電影製作新途徑的同時也因其獨有形式而遭遇困境。
平心而論,投資力量分散對眾籌片來說是「雙刃劍」——可快速高效籌到預期目標的資金數,但也難以實現所有投資者的預期值。製作人面對的是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投資人形成的群體,這無疑加大了溝通難度,並降低了承諾無水分兌現的可行性。 此外,與權威發行商、贊助商以及具有廣泛知名度的新媒體進行接洽同樣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可以理解眾籌片電影人與他們對話的難度所在,但畢竟多數民眾都是他們的客戶,如無法實現「強強合作」,那麼募資時的承諾很大程度上將成為鏡中花、水中月。長此以往,失去公信力的眾籌片發展前景將十分堪憂。
來源:電影網 作者:苧節
【敗局】17家中國初創公司的失敗史:億唐缺少定位,酷6成線路之爭犧牲品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67541.億唐網
不少人還記得2000年北京街頭出現的大大小小的億唐廣告牌,「今天你是否億唐」的那句倣傚雅虎的廣告詞著實讓億唐風光了好一陣子。億唐想做一個針對中國年輕人的包羅萬象的互聯網門戶。他們自己定義了中國年輕人為「明黃一代」。
失敗的教訓:缺少定位,融資過多1999年,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前夕,剛剛獲得哈佛商學院MBA的唐海松創建了億唐公司,其「夢幻團隊」由5個哈佛MBA和兩個芝加哥大學MBA組成。
憑藉誘人的創業方案,億唐從兩家著名美國風險投資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兩期共5000萬美元左右的融資。
億唐宣稱自己不僅僅是互聯網公司,也是一個「生活時尚集團」,致力於通過網絡、零售和無線服務創造和引進國際先進水平的生活時尚產品,全力服務所謂「明黃e代」的18~35歲之間、定義中國經濟和文化未來的年輕人。
億唐網一夜之間橫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略地,在全國範圍快速「燒錢」:除了在北京、廣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億唐還廣招人手,並在各地進行規模浩大的宣傳造勢活動。2000年年底,互聯網的寒冬突如其來,億唐錢燒光了大半,仍然無法盈利。此後的轉型也一直沒有取得成功,2008年億唐公司只剩下空殼,昔日的「夢幻團隊」在公司燒光錢後也紛紛選擇出走。
在我看來,億唐失敗的最大問題就是沒有定位。這也是大部分互聯網創業者公司的問題。浮誇,不願意沉下心幫用戶解決實際的問題,而是幻想憑錢就可以砸出一個互聯網集團出來。億唐對中國互聯網可以說沒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貢獻,也許唯一貢獻就是提供了一個極其失敗的投資案例。它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貴族,幾千萬美元的資金換來的只有一聲嘆息。
後續發展:2009年5月,etang.com域名由於無續費被公開競拍,最終的競投人以3.5萬美元的價格投得。
2.酷6網視頻網站當年的三傑之一,優酷,土豆和酷6。其中優酷的古永鏘,和李善友都是搜狐系,土豆王微是文藝青年。一度風風火火。
失敗的教訓:路線之爭的犧牲品在被酷6手骨時間僅僅過去一年,酷6網掉隊了。創始人離職,虧損逐年變大,血腥大裁員,再轉型了……陳天橋派駐的酷6新CEO施瑜公開表示:「酷6從此不再購買長視頻版權,包括電影和電視劇等,將關注於社區化、UGC(用戶生成內容)和短視頻。」
在李善友離職,盛大大規模清理了創始團隊之後,陳天橋與李善友就酷6網的發展戰略產生的分歧浮出水面。陳天橋希望酷6的發展方向是「視頻資訊新聞」,而李善友則更希望堅持購買正版版權的「大片模式」,最終不歡而散。
視頻行業一向以「燒錢」著稱,盛大在酷6身上已經投入了將近兩億美元,卻顆粒未收。而這或許正是促使酷6轉型的最直接原因。燒了兩億美元,落得個尷尬轉型。管理方與創始人,理念不同,企業就不會有正確的方向和終點。
後續發展:創始人李善友去了中歐成了創業導師,微博名「老李飛刀」,金盆洗手,退出江湖。酷6的命運就和盛大的命運一樣;一隻在溫水中的青蛙。
3.亞洲互動傳媒:2004年7月,亞洲互動傳媒在英屬百慕大群島設立。亞洲互動傳媒自稱是「中國提供跨媒體平台電視節目指南解決方案的領導者」,其銷售收入中,以電視廣告代理業務為主,TVPG(電視節目指南)和EPG(電子節目指南)為輔。
失敗的教訓:挪用資金導致退市2005年10月,公司獲得紅杉資本的投資。在紅杉資本之後,亞洲互動傳媒先後吸納了包括新加坡野村證券公司、美林日本證券公司、日本最大的廣告公司電通、NTT移動通訊公司、日本最大的衛星通信公司JSAT、伊藤忠商事Itochu等日本著名的金融、廣告公司。
2007年4月,亞洲傳媒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根據其上市《招股說明書》,2005年該公司淨利潤達到4.65億日元(約3000萬元),淨資產18.97億日元(約1.26億元)。但僅過了一年,就令人啞然地無奈退市。
導火索是由於亞洲互動傳媒的會計師事務所拒絕為其2007年年報出具審計意見,並暴露出了其CEO崔建平挪用公司資產的醜聞。亞洲互動傳媒的退市,讓11家財務投資人同時失手,退出平台。
後續發展:公司尷尬退市,紅杉資本創始合夥人張帆也引咎辭職。
4.e國2000年電子商務的明星企業,一度口號為一小時配送到家。
失敗的教訓:市場太超前e國1小時在獲得用戶稱讚的同時也獲得了同樣多的懷疑:「e國1小時」帶來了巨大的配送成本,e國還能賺錢嗎?賣得越多不是虧得越多?沒有新資金的介入,e國還能夠支撐多久?有的人則乾脆認為e國1小時只是「成功的市場運作而已」。有人算了一筆帳,只要e國的訂單每筆10元,就可以把它幹掉。賣得越多,虧得越大,e國面臨著巨大的贏利壓力。
實際上e國的悲劇是在於在市場沒有成熟前過早切入市場;在2000年,中國無論是物流,支付,配送,甚至網購人群都極不成熟。靠一家公司來撐起整個產業鏈,天方夜譚。
後續發展:倒閉!
5.若鄰網若鄰網創建於2004年,軟銀投資。目標是模仿LinkedIn,做中國最大的商務社交網站。
失敗的教訓:不顧國情的模仿在2004到2006年那波商務SNS的Copy 2 China高潮中,若鄰還算是活下來的。不過中間經歷了多次的波折,創始人鄒嶺二進二出。網站一度也裁員,幾乎關站。
若鄰和其他的商務SNS一樣。用戶一直上不來。一度大家相信的所謂六度交友的人際關係理論,在實踐中毫無成功的希望。一個普通人可能通過六度能聯繫到奧巴馬;但是這不代表他能認識奧巴馬並尋求到實際的幫助。因此六度理論和龐氏騙局也差不多。
更大的差別在於,美國是一個專業社會,尊重個人的履歷和專業能力。這是LinkedIn崛起的社會學原因。而中國是個關係社會,權力決定了經濟。如果你認識省委書記,你會主動把人脈介紹給別人嗎?更何況是,中國絕大部分掌握財富和權力的人,壓根都不會上這類網站。
後續發展:重組以後,資方獲得了控制權,現在轉型做獵頭。後優士網崛起。
6.分貝網:2003年6月,鄭立和朋友一起創建了163888網站,寓意「一路上發發發」。隨後,他們開發K8錄歌軟件,163888逐漸成了中國首屈一指的網絡歌手聚集地。香香、楊臣剛等網絡歌手在網站成功推出,《老鼠愛大米》等網絡歌曲風靡一時,讓163888網站名聲大噪,號稱「華人第一音樂社區」。
失敗的教訓:走上歪門邪道2004年10月,IDG向其投資200萬美元(據悉,最終投資並沒有完全到位),佔其20%股權。2006年,網站註冊用戶達到1200萬。同年,163888獲得了阿爾卡特VC的600萬美元投資,佔12%股權。
2007年6月,網站啟用了新名字和新域名:分貝網,但分貝網的盈利模式並未有根本轉變,依靠賣空間和收取會員費的盈利模式難以為繼,廣告成了分貝網主要的收入來源。
2009年,鄭立涉嫌經營色情視頻聊天業務被捕,2010年1月,此案開庭審理,鄭立當庭認罪。鄭立涉足色情業務的原因尚不知曉。
後續發展:但分貝網日漸衰弱。公司始終處於虧損狀態,新的投資卻始終沒有到位。最後慘淡倒閉。
7.博客中國博客中國是當年號稱中國互聯網第一人的方興東創建。是Web2.0時代的一面旗幟;曾匯聚了一批民間最頂級的思考者。一度號稱要把新浪拉下馬。
失敗的教訓:管理太差,並忽視了巨頭的後發優勢。2002年,方興東創建博客中國,之後3年內網站始終保持每月超過30%的增長,全球排名一度飆升到60多位。並於2004年獲得了盛大創始人陳天橋和軟銀賽富合夥人羊東的50萬美元天使投資。2005年9月,方興東又從著名風險投資公司GraniteGlobal Ventures、Mobius VentureCapital、軟銀賽富和Bessemer Venture Partner那裡融資1000萬美元,並引發了中國Web2.0的投資熱潮。
隨後,「博客中國」更名為「博客網」,並宣稱要做博客式門戶,號稱「全球最大中文博客網站」,還喊出了「一年超新浪,兩年上市」的目標。於是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博客網的員工就從40多人擴張至400多人,據稱60%~70%的資金都用在人員工資上。同時還在視頻、遊戲、購物、社交等眾多項目上大把燒錢,千萬美元很快就被揮霍殆盡。博客網自此拉開了持續3年的人事劇烈動盪,高層幾乎整體流失,而方興東本人的CEO職務也被一個決策小組取代。到2006年年底,博客網的員工已經縮減恢復到融資當初的40多人。
後續發展:2006年末,以新浪為代表的門戶網站的博客力量已完全超越了博客網等新興垂直網站。隨後,博客幾乎成為任何一個門戶網站標準的配置,門戶網站輕而易舉地複製了方興東們辛辛苦苦摸索和開闢出來的道路。最後方興東回老家義烏折騰電子商務,如今已經在行業裡幾乎消失。
8.飯否在飯否的初期階段,中國大陸與Twitter類似的中文網站有六七家,其中飯否是各方面功能較為完備,最接近Twitter的一個。與Twitter相比,中文微博客為大多數不習慣英文的中國用戶提供了更好的選擇。
失敗的教訓:初創公司不該碰政府敏感領域2009年上半年,飯否的用戶數從年初的30萬左右激增到了百萬。
同年6月2日,惠普成為飯否首個企業付費用戶,開始獲得第一筆收入。與此同時,陳丹青、艾未未、梁文道、連岳等一批文化名人的加入,帶動了飯否的快速成長。
在2009年下半年飯否被有關部門非正常地被關閉,2010飯否創辦人王興在接受採訪時,回憶一年前飯否被突然關停表示:為了應對政府有關部門對網絡言論的監管,飯否當時做出大量刪貼、限制敏感關鍵字、暫停搜索等措施。「我們已經做了大家都能想到的事情。」
當飯否關閉後,新浪微博強勢崛起。並憑著和政府雄厚的關係,以明星和名人策略一舉奠定江湖地位。新浪有足夠多的財力和人力滿足政府的監管標準。
後續發展:王興創辦的美團,並取得了極大成功,成為團購領域內的最大的玩家。在松禾資本的支持下,飯否於2011年低調重開,不過已無法吸引眼球。
9.MyseeMysee是國內最早進行P2P視頻直播研發技術的公司,是集視頻直播、點播、互動娛樂、無線增值等服務於一體的寬帶視頻娛樂服務平台。公司曾聯合各大門戶網站、電信運營商為國內外50餘次的大型活動進行了網絡直播。
失敗的教訓:浮華之敗2005年2月,高燃創立MySee.com,蔣錫培(微博)投資了100萬元人民幣。2006年初,又獲得北極光和賽伯樂等機構一共200萬美元的投資。
但MySee燒錢的速度太快了,幾十個人,每個月要燒掉100多萬元人民幣,辦公室光裝修就花去100多萬元人民幣,還要花大量的資金購買視頻內容。8個月時間,200萬美元的投資款,消耗殆盡。另外,作為創始人和公司總裁,高燃總是默許媒體誇大事實,融資200萬美元變成了融資1000萬美元。據投資人說,他時刻最關注的都是自己的知名度和形象,他到處演講,宣揚創富成就,但只為自己做市場,不為公司做市場。在投資人看來,高燃拿投資人的錢去包裝自己,甚至還有其他的用途,但就是沒有用來給公司做企業。
後續發展:我個人在2010年的一次移動互聯網聚會上最後見過一次高燃。會場沒什麼人認識他。據說北極光鄧峰號召VC行業的人不要再投資和高燃任何相關的企業。媒體總是喜歡包裝英雄,很明顯,他在行業中做人做失敗了。
10.24券24券是哈佛畢業的杜一楠創立的團購公司。杜一楠創立24券前是著名PE公司KKR的投資經理,擅長融資。24券的投資方包括馬來西亞成功集團,新加坡Vickers Venture Partner等機構,前後注資超過1億美金。
失敗教訓:資方和CEO內鬥在團購泡沫破滅後,24券欠了供應商一個多億。投資人派駐代表KK作為COO進入公司。在縮減規模後,在部分城市已經可以實現盈利。但在投資方打算繼續注資時,24券內部撕破臉,CEO杜一楠和投資方代表KK兩派人馬矛盾爆發,互發內部郵件痛斥。後者指責CEO涉嫌「私吞」200萬元公司財產並「跑路」到美國。而實際爆發原因是資方在新的注資條件下,要求CEO把股份稀釋到個位數,引起創始人不滿。
由於我認識24券的資方,對資方介入管理後的一些情況有所瞭解。撇除道德和人品角度不談,創始人杜一楠作為KKR的投資經理,哈佛畢業,在資本圈能忽悠到錢,但是管理能力和經驗肯定不行。資方實際上是一群新加坡的財團投資,而新加坡人管理過於細緻,算計過於精明,不適合中國式的草莽江湖的做派,最後激發和管理層利益上的分配矛盾一點都不奇怪。這只能證明是在錯誤的時機一樁錯誤的婚姻,要離婚的時候又心懷鬼胎。
後續發展:在10月20日,團購網站24券宣佈公司因無法正常運營,將於20日起暫停團購業務,員工全體帶薪長假,如今再進入24券的網站以前琳瑯滿目的團購活動被一份聲明所取代。據說,F團有意收購;資方和杜一楠也有意重開談判,未知下文。
11.PPG:死於人禍PPG,2005年10月成立,業務模式是通過互聯網售賣襯衫。輕資產、減少流通環節的概念,加上狂轟亂炸的電視、戶外廣告,迅速讓PPG建立起市場領導者的地位,滿世界都是「Yes! PPG」的廣告語和吳彥祖自信的微笑。
失敗的教訓:創始人洗錢三輪融資4600萬美元被變相轉移。創業的目的之一是賺錢,但不能僅僅是賺錢,PPG的失敗再一次證明,在企業經營中,人是多麼重要的因素。
2006年第三季度,PPG獲得了TDF和集富亞洲的第一輪600萬美元的聯合投資。2007年4月,PPG獲得了第二輪千萬美元的投資,除了第一輪的TDF和集富亞洲追加投資之外,還引入了凱鵬華盈,它是美國最大的風險投資基金。
2007年年底,三山投資公司擊退其他競爭對手,向PPG注資超過3000萬美元。 2008年,PPG模式出現了凡客誠品、優衫網、CARRIS等幾十家模仿者,PPG不但丟掉了行業老大的地位、官司纏身、高管流散,更傳出創始人李亮捲款潛逃一說。
PPG失敗的真正原因:創始人李亮表面上是做電子商務,但配套的物流、倉儲都是自己的公司,或間接與他有關,他不停地向這些公司打錢,投資人的錢作為費用變相進入他自己的名下。錢轉移光了,李亮也沒了。他從一開始就是有預謀、有準備地圈錢,他很聰明、勤奮,執行力也夠,但就是出發點不純。
後續發展:PPG倒閉,李亮在美國不歸。投資人最後放棄,無疾而終。凡客崛起,從此PPG消失在大眾眼球中。
12.維棉維棉網於2010年11月正式上線,其定位瞄準高端市場。維棉網的線上產品從襪子,陸續擴展到內衣、圍巾等,隨後也加入電商營銷大戰,投入大量資金打廣告。
失敗的教訓:錯誤的行業2010年12月,徐小平在微博上關注到維棉,隨後便在新浪微博上給維棉網CEO林偉發了私信,約他見面聊聊。
僅僅溝通了20分鐘,徐小平就決定給予林偉1000萬元人民幣的天使投資,成為維棉網第二大股東。這一案例一度在業界被傳為佳話。
從今年初開始,維棉網多次陷入危機,「欠下數百萬元廣告款」、「維棉果斷裁員」等新聞屢見報端。今年7月份,供貨商就曾上門討債,但是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裡,維棉仍然未能解決這個問題,最終使得倉庫被執法部門查封。
襪子雖然是易耗品,但是客單價低,根本不適合做電子商務。加上中國高昂的流量成本。這就是一個錯誤的行業。徐小平老師也有犯暈的時候。
後續發展:網站已經無法打開;估計公司已經倒閉。
13.品聚網品聚網於2011年11月10日正式上線試運營,由原盛大金酷CEO葛斌斌等聯合投資創建。葛斌斌一度對外表示,在得到包括盛大等投資方2億人民幣投資支持後,目標是一年內與淘寶平分天下,達到國內第二名的位置,三年後上市。
失敗的教訓:不尊重行業規律2012年1月7日消息稱,盛大旗下電商網站品聚網關閉。品聚網創始人葛斌斌確認,網站關閉主要原因是融資不到位,自己不想留下一個爛攤子,關閉網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盛大集團1月8日發佈聲明指出,盛大對葛斌斌所創辦的品聚網從未進行投資。品聚網的一切企業行為系品聚網及其投資人自身的行為。
在資本泡沫的年代,誰都可以發個大話,要超英趕美。實際上,尊重行業規律最重要。另外,盛大作為家族企業,不是管理別人錢的風險投資,和盛大這樣的財團與狼共舞,沒有實際的進展,是不可能得到橋哥繼續的支持。
據說橋哥的風格是,每個領域我都要進。只要找到合適的人,給你一筆錢和一個時間段。如果做的不好,項目就撤掉。這造成盛大系投資的企業普遍表現不好。而風投也不願意跟投盛大系的公司。
品聚的案例只是盛大系案例縮影。
後續發展:盛大和葛斌斌開始互相隔空叫陣,一度要鬧上法庭,最後無疾而終。
14.五分鐘因為開發了著名的「開心農場」「小小戰爭」遊戲而被大家熟知。
失敗的教訓:轉型失敗2012年5月,「五分鐘」承認B輪融資失敗,並立即從現在辦公的楊浦區創智天地退租。
「五分鐘」的倒閉主要出自內外兩個原因。內因是轉型失敗,外因則是融資不力。
今年4月,「五分鐘」推出了首款HTML5遊戲《鄰邦戰爭》,而其第一款手機遊戲《龜兔再跑》的用戶顯示已突破20萬。表面上看,「五分鐘」似乎在向手機遊戲方向轉型,同時也沒有放棄網頁遊戲。但實力有限的它犯下了戰線過長的錯誤,沒有集中資源專攻一路。這兩年,隨著微博和其他社交網絡的發展,開心網類型的社交網站在國內已經沒有任何絕對優勢。
此外,在手機遊戲領域,競爭要比網頁遊戲更激烈,只要去關注蘋果appstore和安卓市場的排名就會發現,手機遊戲你方唱罷我登場,各領風騷只幾天而已。
資金方面,「五分鐘」燒乾A輪資金,希望通過某種商業模式來吸引新的風投。可惜的是,被開心網帶著走下坡路,轉型似乎看到曙光而又仍然在黑暗中摸索的「五分鐘」在嚴酷的資本面前,幾乎沒有任何說服力。相比較A輪融資可以談些理念,B輪融資就現實得多。公開資料顯示,「五分鐘」至少已獲得兩次投資,2009年12月德豐傑投資350萬美元,2010年7月CyberAgent聯合JAIC中國投資,金額在50萬到100萬美元之間。
除此之外,五分鐘轉型失敗更多的原因是創始人的管理不力。創始人都是大學生創業,沒有工作經驗,而融資成功後,一度沖昏頭腦。最後優秀團隊成員不斷流失,公司轉型失敗也可想而知。
後續發展:據說已經被拆成了兩個公司。徐城仍然帶領舊部運營新浪微遊戲平台;郜韶飛已無發展。
15.推圖推圖創始團隊在得到藍港在線CEO 王峰投資後,團隊從2011年元旦開始研發,一個月後便登陸應用商店。
失敗教訓:競爭過度與馬太效應拍照分享類應用是工具類應用的代表。Instagram和Color在美國誕生之後,中國市場在2011年誕生了諸如推圖、圖釘、拍拍、隨手拍、隨拍、微圖、友圖、樂魔庫、樂麼樂麼等10餘款照片分享類應用。一年過去之後再觀察,它們的現狀均不理想。
推圖團隊是這些照片分享類應用中誕生較早的,但推圖創始人陳仲軍坦誠用戶增長不理想,而圖片分享類應用遇到的困難來自於兩個方面。其一是新浪微博和微信現在均添加了照片分享功能,推圖的用戶被兩者分流了很大一部分;其二是中國的WiFi熱點太少而流量費卻很高,這給圖片分享類應用製造了很大的瓶頸。
此外,移動應用的推廣成本也日益增高。這造成用戶獲取不利,更不用談論商業模式。
後續發展:推圖團隊技術能力很強,目前正在研發新的產品以求轉型。
16.街旁風頭正勁的Foursquare啟發了劉大衛和他的朋友楊遠騁。 而當時劉大衛在台灣的首個創業公司剛剛宣告失敗,他接受投資人建議,來北京和楊遠騁開始了在中國複製Foursquare的新冒險,即街旁網。街旁的投資人來自HTC創始人王雪紅,可謂背景雄厚。
失敗的教訓:不能給用戶和商戶提供獨特價值曾經的獨立博客網站在博客成為門戶標配之後迅速式微,街旁代表的獨立LBS網站結局會否相同,目前尚不急於做出判斷,但同類網站的迅速轉型,如嘀咕網裁員重組後徹底轉向模仿圖片社交網站Pinterest,盛大背景的切客網則在2011年年底轉為LBS+電子商務模式,似乎都預示著,簡單複製Foursquare在中國並不是那麼前景光明。
劉大衛曾設想街旁的主要營收來自品牌合作。早期快速發展階段,街旁的確也獲得了星巴克、喜達屋、耐克等合作夥伴青睞。但知情者透露,即使在鼎盛期,這些夥伴的合作亦多為免費,最高合作金額僅為5至10萬。而且,即使身為新媒體的嘗鮮者,大多數公司對於獨立LBS網站的態度也十分曖昧和保守,通常他們更願意同時與多家網站合作,以覆蓋更多的用戶群體,這也使試圖與客戶簽訂排他協議的街旁願望落空。
虛擬簽到的價值也逐漸受到質疑。單一徽章模式難以維繫用戶黏性,不少用戶的網絡簽到信息一旦和微博關聯起來,很容易成為「垃圾信息」。真正的摧枯拉朽之力還在於新浪、QQ等行業大鱷的猛烈進攻,當微博、微信將LBS作為自由產品的「標配」,這讓以街旁為代表的單純簽到類LBS公司更無價值。
後續發展:種種現實迫使街旁重新思考定位。在街旁創辦不久後,他們就成立了另一家移動互聯網公司—果合。雖然街旁仍然存在,但是用戶已經很少使用。
17.我友網我友網2010年12月高調上線,百名藝人紅人祝賀,號稱要做中國最大的社區電子商務的巨無霸公司,號稱是中國互聯網的最大創新。
失敗的教訓:中國式的神奇這是一家在上海業內極其神奇的公司。也只有中國才能有這麼神奇的企業出現。
創始人是個富二代,家族據說是西安首富。該家族旗下擁有多家上市公司,並擁有中國知名的某家上市民營銀行的5%股份。集團資產超過1200億。
創始人從海外留學回來以後,一心想做互聯網。父親雖然認為孩子胡鬧,但是依舊給了他一大筆錢,讓他在上海創業。一開始做視頻網站,不成功之後。父親本來以為孩子可以收心回來;但是孩子拒絕了。於是父親派自己得力的副總來上海勸他並接手公司事宜。沒想到,該助手到了上海後,被孩子說服,決心留在上海,從事偉大的互聯網變革事業。該副總說服集團掌門人繼續注資,並為此調動其集團在全國的一切資源和關係。
比如互聯網公司所應該擁有的各種牌照,包括視頻,包括支付,都是從上面特批的。上海的各執行部門都是走個過場。比如嘉定政府立刻批了一塊地。
我友立刻高調在全行業挖人。從盛大,阿里都以雙倍,三倍的工資挖了上千人,並目標做成最大的社區電子商務,及社區遊戲公司。總之一切互聯網賺錢的,都要做。
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在燒掉幾個億後,最後裁員轉型。
後續發展:據說是轉型做支付了。
來源:財富人生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