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系列 ---- 廢柴如何建立人脈?
誰都知道人脈很重要,所以有些廢中廢青廢柴非常勤奮的做人脈,他們往往會這樣做,積極的參與各類活動,見人就交換名片、加 Facebook 、加微信。見到名人或者重要人物必集郵, FB 個車頭相換上 Elon Musk 、 Steve Jobs 、 Mark Zuckerberg 及我們偉大領導人毛澤東的合照,而且他們還會常常拎出手機來給你看看。
廢中、廢青、廢柴久唔久喜歡拉一個Facebook Group ,微信群,名字一般叫什麼「科技園StartUp 行業精英群」,「省港澳南番順英國同學會」,每天早晨準時在群裡說早安、發心靈雞湯。晨早溜溜Tag 你,Share 一篇佢認為的「好文」給你。過年過節,給所有他覺得重要的人和不重要的發一條相同的祝福短信,比較有心的會在複製的時候改一下前面的名字,以示重視。
和你吹水的時候,會神經質本能的提及他「認識」的一些大人物。如果名字是兩個英文字,Mark Zuckerberg ,他們叫Mark ,如果名字是三個字的,一般會去掉姓只說名,比如會稱呼馬化騰為「化騰」或Pony 。如果你問他Pony 是誰?他會一臉驚恐的告訴你:「就是化騰啊,我們都叫他Pony ,乜你唔知咩? 我昨晚才喺花盃食 鐵板燒 見到他。」
碰到這樣的廢中、廢青、廢柴我總會好撚驚、會打冷震, 敬而遠之 。
一個真正的大師,應該投資的是比我們社會地位略低的人,比如說下屬、年輕人,應該盡力的去提攜他們。
一個人要往上走,不但需要上面有人提攜,還需要下面有人支撐,缺少任何一股力量你都是上不去的。蔣介石早年受孫中山提攜一路高升,但是地位並不穩固,因為他缺少下面能夠支撐他的人,後來做了黃埔軍校的校長之後,蔣介石有了自己的班底,中統、軍統那班, 這才算是有了根基。提攜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就好比低價買入潛力股,這類股票才是真正能讓人賺大錢的。
在人脈市場當中,那些So Called 名人、高端才俊就像是藍籌股,誰都想要巴結他們,但是門檻太高,小投資者怎能攀附的上?你即便花很多錢買了某個Seminar 的門票,甚至幸運的在現場和馬雲、馬 化騰 、馬介休 合了張影,那又能怎樣呢?
巴結這事,成本最高,收益最少。
妳們最應該投資兩類人。第一類是和我們層次相仿的人,大家社會地位接近,所處的人生階段接近,做事的時候交集最大,大家之間是一種平等的互助關係。事實上,契弟冇所謂,一般都是一群人一起的,聽說過Édouard Manet( 馬奈) 、Paul Cézanne( 賽尚) 、Oscar-Claude Monet( 莫内) 、Pierre-Auguste Renoir( 雷諾瓦) 、Camille Pissarro( 畢沙羅) 這些名字嗎?他們都是著名的印象派畫家,150 年前他們經常一起在巴黎的Café Guerbois 聚會,共同開創了印象派這個新畫派,也共同分享了世界級畫家的盛名。
日本的大師 :龜倉雄策、橫尾忠則、宇野亞喜良、 田中一光、 粟津潔,寺山修司,細江英公、森山大道、荒木經惟、篠山紀信、大島渚、松本俊夫、今村昌平、若松孝、山下洋輔、細野晴臣、山下達郎、阿部薰、小野洋子、草間彌生、三宅一生、川久保玲,全部有族譜可查。
香港的大師?冇噃。沙田有幾匹,英勇大師、英明大師、精英大師,死嘅死,退役嘅退役。
為乜要人脈?說白了,不就是指望人家以後能給你帶來些Jetso 嗎。認識人多不等於人脈廣,如果你認識了很多人,但是在需要的時候人家不願意幫你,那你認識那麼多人又有廢柴有撚用咩?所以,人脈法則第一條就是要扭轉以多寡論英雄的人脈觀。Quality, not Quantity 。
有人喜歡參加飯局,這類事情投入產出比很低。如果一定要吃,飯局的人數最好控制在4 個人以內,超過4 個人的談話就沒有內容了。談話內容不局限於工作,如果能夠談及個人經歷、世界觀、價值觀,那最好不過了。一次深交抵得上無數次的泛泛之交。
正如當你成功搭訕了一條女之後,最好在1 個月內能約她深交一次,可以請她出來飲雀巢咖啡,最好梗係好似那個「中環劏豬櫈」盧乜人博士, 一個星期執幾劑, 著舊鞋兼執二攤, 又環保又積福, 多爽 。
美國最著名的老狐狸基辛格非常善於利用平臺來經營自己的人脈。他在哈佛任教期間,曾經主持過一個「國際研討班」暑期項目,每年都有來自世界各國的年輕領袖來哈佛參加這個研討班,這些人當中有很多後來成為了聲名烜赫的大人物,比如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法國總統Valéry Giscard d'Estaing (德斯坦) 、以色列總統 Yigal Allon ( 以他為名的Museum 就展出挪亞方舟) 、馬來西亞總理馬哈廸,其他人後來也大多非富即貴。
除此之外,基辛格還主持了一份叫《融合》的學術季刊,他利用這個媒體平臺向大人物進行約稿,結交了許多知名人士。
不過這裡要補充一句,雖然平臺給了基辛格很大的幫助,但平臺只是一塊踏腳石,基辛格之所以能和這些人交上朋友,主要還是靠自己的淵博學識,這就是他的被利用價值。
老懵董一生在山寨、克隆 基辛格,二人只有一樣嘢相似,就係點解「仲未死」?
VIDEO
大師系列 ---- 最重要的事,都是你不知道的事
人品是做人脈最最最重要的東西,用股票來舉例,如果說被利用價值是你的利潤的話,那麼你的人品就相當於是市盈率,你的人脈價值就是被利用價值和人品值乘埋。也就是說,在你的被利用價值一定的情況下,你的人品越好,你就能收穫越多的回報。人品是一個杠杆,它能夠成倍的放大你的價值,也能成倍減少你的價值。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裡,圈子小到你意想不到,口碑傳播的速度也快到你意想不到。曾經有幾次,我收到過N 個人的Whatsapp ,詢問一個曾經在我手下共事的員工的評價,我冷冷一句:「此人不可用」。
圈子很小,珍惜人品。
做Branding 的人都知道品牌要有定位,每個人也要有個人品牌的,只不過有人管它叫「名聲」,要想讓自己在人脈市場裡獲得良好的推廣效果,應有定位,那就是「個性」。如果太有個性,會否損失一部分不認可自己的朋友?我說契弟弟,你根本就沒有擁有過他們,又談何損失呢?話不投機半句多,幹嘛非要扭曲自己去奉迎他們呢?如果你想所有人都喜歡你,最後只有一種結果,那就是所有人都不在乎你。只有那些喜歡聽奉承話的人,這些人有什麼值得交往的呢?如果你總是順著人家說,那你的價值又是什麼呢?
妳若盛開,清風自來,只要堅定的做好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玩命,自然就能散發出一種氣場,它會把那些認可我們的人吸引過來。
人脈是投資不是消費,投資品和消費品最大的區別在於,輕易不會去「消耗」投資品。比如說我手中有10,000 股阿里巴巴的股票,我預期它的價格會到200 美元,那一定會把這些股票都留著。人脈也是一種投資,投資標的是什麼呢?就是Face 。
面子相當於就是人脈市場的股票。如果你給了某人一個Face ,就相當於購買了1 股他發行的股票,當你在需要的時候你可以請他還你一個面子,這就相當於是拋售了這個股票。股票拋了就沒有了,買唔番,所以面子輕易不要去動用,你用一次就少一次。如果能用錢解決的,儘量直接用錢解決,面子儘量用在錢解決不了的事情上。
「脫歐」當然是痛苦的,匯率貶值與未來發展蒙塵,哪一樣都是代價。「脫皮」「脫胎」仲痛苦,但是人們怕去談論代價,是因為無法承受一下子掉出舒適區後短期的慌亂,卻低估了糾錯與清零後帶來的長期價值。世間幾乎沒有一種可以佔盡所有好處的活法,既要野生的自由靈活也覬覦招安後的利益捆綁。
「脫歐」倒是變成了一擊能打醒英國紳士的拳頭。這和人生一樣,沒有哪一個可以稱作保險箱的東西可以為妳終生買單,顏值,不與時俱進的才華,不進步的婚姻,看起來鐵飯碗的工作,都不能。 能把你捧在巔峰的,是天時地利人和,可讓妳扎實落地並爬得更高的,往往是一次又一次災難,和仆街冚家鏟。
所有的一切都告訴妖,傳統行業、重複性高的缺乏知識含量的行業或許會經歷一段痛苦的時光,固有的體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切割、讓渡、裂變、甚至消失,和如今深陷泥潭的歐洲一樣,都急需一場變革。李開復講過一段很好的話,大意是這樣,父母知道的,很多其實是錯的,因為父母那個年代的事,現在已經不是那麼一回事了。過去熱門的專業,現在不見得熱門。10 年前如果有哪個父親在孩子報考大學時叫他去學Big data ,我佩服他。如果父母總是用安穩去制約孩子,那麼那些安穩都會在未來被機器取代。
人間這條路,「脫胎」「脫皮」「脫墨」也從來不是形單影隻。飛來的一場橫禍,心存芥蒂的告別,意外中斷的按部就班,觸犯了你得過且過的日子。
關注馬雲的人,都知道他特別習慣拋出「危險論」。別人說Baba 你風光無限,而他說自己其實每天都如履薄冰。現在是阿里最危險的時候,別人對你的期望值太高,覺得你們公司什麼都能幹。一個人認為自己什麼都懂,什麼都能幹的時候,麻煩就來了。
龍應台有一篇風靡強國的作品,叫做《(不)相信》。是說年輕的時候相信的東西隨著年長漸漸地變得不相信,而不相信的東西卻慢慢變得相信,那些慢慢開始相信的東西,往往都是些老生常談。「不破不立」、「船路到橋頭自然直」、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些都是廢青特別不屑的老派言論,可在你的人生當真脫歐以後,或許才會真正覺得醍醐灌頂。
挑戰大師的樂趣
曾幾何時這裡會分享一些名人投資語錄,以前就有分享過芒格 、東尼 、林奇 、林森池 等,這些分享停止了一段日子,今天又找來一些巴菲特與其師傅Graham的名句來分享一下。 由於價值投資已經面世多年,今時今日大家可能都對這些名句耳熟能詳,就當溫故知新。由於這裡分享價值投資日子有功,受過不少批評挑戰,突然想到一個好玩法,不如我於每一句語錄下加入一些思考題,讓大家反思討論一下吧。 1. 從短期來看,股市是一個投票機。而從長期來看,股市是一個秤重機。 思考題:何謂短期?何謂長期?如果股市一直在造「投票機」而沒有變回「秤重機」的話,怎麼辦?投資者如何明瞭是市場錯還是自己錯? 2. 最聰明的投資方式,就是把自己當成持股公司的老闆。 思考題:大家都會明白「當成」與「真正」持股公司老闆在本質上是有分別的,這分別如何影響著價值投資者? 3. 投資的原則:第一條,千萬不要虧損;第二條,千萬不要忘記第一條。 思考題:大家對這句話有否錯誤演繹呢?一位會止蝕的投資者看見這句話的想法會如何呢? 4. 個人投資者如果有正確的投資原則及投資建議,日積月累下來,投資績效一定遠勝於機構投資人。信託投資公司的投資選擇通常不超過300個,但散戶卻可以有多達3000個。真正潛力股的流通數量通常有限,達不到法人一次購買的規模;從這個角度來看,機械法人反而不見得是散戶的競爭對手。 思考題:這是涉及投資範圍的問題,由於規模問題,散戶選擇看似比機構投資者更多,但若計及門檻,結果又會如何呢?不少投資機會是散戶永遠不能接觸到的吧。 5. 定價周期性的公司要依據它們的「平均利潤率」,一定不要為某一年的利潤支付過高的溢價。通過計算公司在過去7-10年間的年度平均利潤,你同樣可以對未來的平均利潤有一個相當準確的估計。 思考題:投資於過去7-10年的數據有兩大盲點,第一,你不會買到創新科技爆升的公司,只能買入一些已經有成績的公司。第二,有機會遇到7-10年利潤強勁但又剛巧變質的公司。投資者該如何是好呢? 6. 如果總是做顯而易見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賺不到錢。對於理性投資,精神態度比技巧更重要。 思考題:有多少人看這句話時,把它演繹成「凡眾必錯」,扒冷求勝,這樣對嗎? 7. 每個人都知道,在市場交易中大多數人最後是賠錢的。那些不肯放棄的人要麼不理智、要麼想用金錢來換取其中的樂趣、要麼具有超常的天賦,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並非投資者。 思考題:不少名言教人不要放棄,但這句話則相反,到底如何拿捏才好呢? 8. 投資者與投機者最實際的區別在於他們對股市運動的態度上:投機者的興趣主要在參與市場波動並從中謀取利潤,投資者的興趣主要在以適當的價格取得和持有適當的股票。投資操作就是基於透徹的分析,確保本金的安全並能獲得滿意的回報。不能滿足這個要求的操作就是投機。 思考題:這些話對投資與投機作了簡單區分,可是,投機行為到底有什麼不妥呢? 9. 對待價格波動的正確精神態度是所有成功的股票投資的試金石。 思考題:是否單單不理會市場波動就是成功的股票投資呢? 10. 對於投機者,時機具有心理上的重要性,因為他想在短時間內獲取大筆利潤,在他的證券上升之前等待一年的想法是不適合他的,而等待的時間對投資者而言則無關緊要。 思考題:這是否代表,投資者從來不可能在短期內獲得巨富,而投機者卻可以? 11. 價格波動對真正的投資者只有一個重要的意義:但價格大幅下跌後提供給投資者買入的機會,當價格大幅上漲後提供給投資者出售的機會。 思考題:價格下跌是否與價值本身全無關係呢?相信市場有效論的投資者會怎樣想? 12. 股票市場上的絕大多數理論收益並不是那些處於連續繁榮的公司所創造的,而是那些經歷大起大落的公司創造的,是通過在股票低價時買進、高價時賣出創造出來的。 思考題:這是很好的「錢從何來」習題,然而,為何我們不能賺取那些經歷大起大落的公司所創造的價值呢? 13. 過去的數據並不能對未來發展提供保證,只是建議罷了。 思考題:這個道理不難明,難就難在如何判斷其數據的可延續性,對不? 14. 在正常條件下,為投資而購買的一般普通股,其安全邊際在於大大高於現行債券利率的期望獲利能力。 思考題:在有效的市場之下,真的經常有這樣的東西嗎?還是有些風險只是被視而不見? 15. 很多投資人會把注意力由可見的固定資產轉移到無形資產上,例如經營能力和企業的本質,而這會暗中為投資者帶來具有風險的思考模式。 思考題:按這一套,就只能買入折讓股,今時今日的騰訊、facebook、Apple等增長股大概都不可能買入了,是嗎? 16. 由股市造成的錯誤遲早都會由股市自身來糾正,市場不可能對明顯的錯誤長久視而不見,一旦這種錯誤得到糾正之時,就是有眼光的投資者獲利之時。 思考題:問題又來到「遲早」二字,這代表何時?又怎分辨市場錯還是自己錯? 17. 投資者的注意力不要放在股票機上,而要放在股票背後的企業身上。通過注意盈利情況、資產情況,未來願景等諸如此類的因素上,投資者可以對公司獨立於其市場價格的「內在價值」形成一個概念。 思考題:市場所給予的價格,若不是基於內在價值,是基於什麼呢? 18. 無法抑制的樂觀主義能導致狂熱的投機,而其中一個最主要的特徵是它無法汲取歷史的教訓。 思考題:很多時,價值投資者賺錢最多之時正是於大眾狂熱投機時,避開這個時段真的好處多於壞處嗎? 19. 做個有耐性的投資者,願意等到企業的的價格變得有吸引力時才購買股票。 思考題:或許不少經驗告訴我們,多數優質股都很難會有便宜的時候,怎麼辦? 20. 你是正確的,因為你的事實是正確的,你的邏輯是正確的,而這也是唯一證明你正確的東西。 思考題: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事實與邏輯都是正確的呢? 後記: 拋磚引玉一下,大家有心機看畢的話不妨發表一下個人意見,談談對以上那些思考題的看法,只有反思才有機會知道自己真的明白大師所言。
大師系列 ---- 將強國電影海報拉至Worldclass
都說讀 Graphic Design 冇前途,你怎可能追得過阮大勇?追得過黃海?
電影圈裡流傳著一句話:一張好海報價值 2000 萬票房。 2014 年,一組海報讓許鞍華《黃金時代》未播先爆, BBC 直接列入威尼斯電影節最值得期待的影片。
許多中外影迷第一次發現,強國也有如此天才的電影海報。
《黃金時代》最令人尖叫的是美國版海報,許多影迷驚為天人,甚至一度懷疑出自某個外國大師之手。金色筆尖中,一個小人的剪影孑立一身,孤對傲梅。近乎蕭條的廢鐵般人生,靈魂卻豐裕如黃金,這就是那代文人在炮火和磨難中鍛出的一抹金色時代。
國際版的法國版、日本版、韓國版、臺灣版、其他海報也深得本土文化的精髓。
2016 年,《我的故宮修文物》口碑又爆棚,這一組「國之匠心」海報更是好評無數,乍一看是 6 件文物:明代錫紅水仙花紋圖盤、明代邊景昭竹鶴圖軸、宋代汝窯天青釉弦紋三足樽、清晚期 “ 掐絲琺瑯萬壽無疆中碗、明代自在觀音像、清代黑色綢繡菊花雙蝶圖竹柄團扇、細看竟大有乾坤,每一處文物殘損處都鑲嵌著一名小小的正在工作的修復師,創意和構思都驚為天人,是對「工匠精神」的最好致敬!
2015 年《道士下山》水墨山間古道,小道士飄然下山來,江湖一場風雨仿佛呼之欲出。 1999 年,黃海畢業於廈門大學設計系畢業後,他進入電視台跑了 3 年社會新聞。 2002 年,黃海成了一名北漂,進入了奧美廣告公司,師從台灣廣告文案大師劉繼武先生,劉繼武為台灣左岸咖啡館創作了一系列經典文案,因而蜚聲廣告界,是神級大師。 2007 年,經歷 5 年奧美的磨煉後,黃海加入了遠山廣告歷任首席設計師、美術總監和創意總監,這是中國第一家把「電影海報設計」作為專業來操作的廣告公司。
也是在 2007 年,黃海為姜文的《太陽照常升起》創作了自己的電影海報,處女作 這是姜文在 PK 掉了幾百張海報後,一眼相中的。當年在康城電影節上一亮相就豔驚四座。黃海一戰成名了。
2012 年,黃海離開遠山廣告,創立了竹也文化,從此開始開創電影海報設計界的傳奇,他為人極其低調,幾乎從不接受媒體採訪,就是這樣一個堅持,不必宣傳,就有大批導演,主動找上門來包括姜文、許鞍華、周星馳等乃至國外的電影團隊。 2016年第 53 屆臺北金馬影展的海報也是黃海操刀,他 向已逝的臺灣導演楊德昌的經典作品《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致敬,畫面中的男孩正是《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少年主角,手中的光象徵「電影之光」。
曾經,電影海報界充斥著千篇一律的明星大特寫,老闆花了這麼多錢請來這麼大星,不用豈不可惜了?所謂不破不立,黃海的第一步就是打破這個慣性,在他的作品中明星從來都不是主角角色才是,電影才是。 《白銀帝國》海報,見不到大大的郭富城,小小的晉商坐于水墨之上,象徵晉商的文化底蘊。
張艾嘉的《念念》是一部文藝電影,他就設計了一張文藝到骨子裡的海報。 王家衛拍《一代宗師》想拍功夫,也想拍情感,黃海設計的海報裡功夫裡就纏繞著綿綿的情愫。 馮德倫拍《太極》,想表現工業革命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馮德倫電影中沒有表現好的東西,黃海用一張海報替他完成了。 後來, Hugh Jackman 主演的科幻電影《Chappie》也請他設計大陸版海報。
有時會簡化到只剩下一個意念。
趙薇主演的《花木蘭》不見了沙場戎裝,不見了對鏡花黃一具盔甲,一抹紅唇巾幗英雄的氣質已躍然而出。
《讓子彈飛》一片羽毛,一粒子彈,再無多餘。
賈樟柯的《山河故人》,黑白相間,凝固山河。
《捉妖記》國際版海報,胡巴不見了,大幅畫面全部留給了東方巨妖。
最有趣的是《哆啦 A 夢:伴我同行》日本片方,請來黃海設計中國版海報。
如今,黃海已是電影海報界的大師,作品更代表原創力量,在國際上大放異彩,每一張海報作品,都具有獨立的藝術生命力,也具有了打動人心的力量。誰說Design冇前途?
大師系列 ----香港史上最Iconic的神秘組織「插圖社」
都說讀Graphic Design 冇前途,畫插圖(illustration) 、 畫公仔更加冇前途,你怎可能追得《插圖社》、 大友克洋、 黃玉郎 、 馬榮成 ?
那年奉Tommy Li 命上去佢電台Radiodada 吹水,呃咗碗扎幌拉麵食,另加橙茶雪糕,期間,我們提及香港廣告及設計史上,最神秘又最勁揪的一個組織《插圖社 illustration workshop 》,這個類似五陵會、投名狀、拜關公斬雞頭的同盟會,影響著一整代人,但是,史上對之文獻極少,我倆均慨歎,及後三十多年冇任何組織能夠比得上插圖社。
Tommy 兄拋出一句:「你上一次同行家碰面聚首係幾時吖?」我 R 曬頭:「又好似冇噃,咁你呢? 」原來佢都冇!可想而知,要搵一班志同道合,滴血為盟的同業先進有多難,所以,真係力有不逮。後來才有了老占同學會這個鬆散的同盟。
這是一個沒有大師的年代。70 年代中是香港設計起飛的第一期,1975 年,六位在大一學插圖的年青設計師,郭立熹、吳鋒濠、蘇澄源、黃健豪、莫康孫和李錦輝,成立了《插圖社》,後加入楊志釗( 約於2000 年最早離世) ;復郭立熹(2008 )和蘇澄源(2011 )已分別辭世。
這班人通通可查族譜,在79 年的初夏自告奮勇要替《號外》拍封面及時裝大片,根據陳冠中的回憶。「這對《號外》以至當時的一般本地雜誌來說都是大手筆,沒有義工可負擔不起。7 月號的封面和時裝特輯,《插圖社》眾人擔任美指兼版式設計,帶來的團隊是:模特兒Grace 余嘉文、攝影師梁家泰、服裝統籌師譚燕玉( 沒錯,就是那個Vivienne Tam) 及髮型師Simon Wong 。現在回望,79 年的五期《插圖社》封面和時裝大片都是超前的香港設計經典。
今天各種產業都大談設計,創意,談文創,年青人像喝設計奶汁長大。《插圖社》的成員,平常在髮型、衣著、氣質、行為、工作和生活空間,方方面面都充滿設計感,Cool 爆型爆,好像他們是為了設計而活著的。
我當時買不起號外,只能在舊書攤上翻看,那種震撼,好似須藤元氣上電咁勁。
插圖社的創會會員元老如莫康孫Tomaz 、吳峰濠Louis ,早已經在中港廣告設計界殿堂級人物,個個獨當一面。Tomaz 是北京麥肯光明廣告公司總經理,剛剛退休,全球華文廣告圈的四大鱷之一。中國廣告界的代表人物,他是第一批由大陸以外地區進入大陸開拓事業的廣告人之一,對大陸廣告業的引領作用和重大影響,為全行業所公認。他儒雅謙和的紳士形象也早已成為年輕廣告人理想的「匠心」代言人,業界尊稱他為「中國廣告四大教父」之一,而熟悉他的人都愛親切地稱他為「老莫」。莫康孫經常去高校講學,無私分享創意經驗,致力於培養新一代廣告創意人才。且經常為國內廣告雜誌投稿、也參與評論編輯的《龍吟榜》多家雜誌編委。
莫康孫於1981 年加入McCann ,先後輾轉包括麥肯香港、新加Bore 、紐約、台北、北京、廣州、上海等多家辦公室擔任創意要職及高層管理,之後2012 年被正式任命為麥肯光明中國區董事長。闖蕩廣告界四十多年,在他效力麥肯的三十六年中,尤其是1994 年進入中國市場打拚的二十多年來,他對麥肯全面深耕中國本土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並讓麥肯引領行業創意標杆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Louis Ng 和他Film Factory ,被 The Gunn Report 多次評爲全球最優秀的電視廣告製作公司之一,他不斷現在D&AD 出版的The Commercials Book 全球優秀導演名單之列,但在大眾傳媒甚至業界傳媒中,你看不到他們的名字,更聽不到他們的故事。吳鋒濠和他的門徒從來不喜歡在公衆場合抛頭露面,更不願意在媒體面前曝光,他們的低調成功導致Louis Ng 成爲了廣告界又愛又恨的名字。他的作品包括一切品牌:萬寶路、國泰航空、Canon 、Citychain 等等,贏過無數國際Awards 。
莫康孫(Tomaz Mok )剛從麥肯光明廣告有限公司董事長榮退,退休後,莫康孫與其他三位同事成立了創意熱店「Match ( 馬馬也) 」。
談及退休的緣由和未來設想,老莫說道:「我很幸運,在麥肯的廣告生涯是我人生中成果最豐碩、最令人滿意的時期。我曾經說過要做到做不動的那天,但是歲月無情,身體終究有透支的時候,我必須開始去規劃自己的『第二人生』。人們常說最好的時間就該享受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多花時間陪陪家裡的大領導,但實際那個想擁有更多她的陪伴的人—— 反倒是我。未來的退休生活對我而言,不是停止做事情,而是另一個青春的開始。」
有人說,這行業是一個江湖。有江湖,就必將有師徒關係存在。如果廣告是一個保守的行業,它就很難發展。 一個行業,如果沒有智慧和經驗相傳,就很難形成真正的行業財富。
95 後90 後的廣告人設計人創意人,國內已經有無數這樣「插圖社」組織,奉勸一句,團結一些,無私一些,靠我地一班中坑係唔夠嘅,最多咪搞過同學會聚一聚,Rudi兄,你 咪成日話自己是細艇,你才是 打沉4A 遼寧號 的核動力潜艇 , 團結就是力量,香港 新勢 力靠你 班大師兄 了。 ( 未完)
VIDEO
人物丨從拳王到披薩大師, 舒格雷·李MASTER PIZZA掌門人李文揚的創業成長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23/166140.shtml
人物丨從拳王到披薩大師, 舒格雷·李MASTER PIZZA掌門人李文揚的創業成長路
四郎
2017-11-23 16:09
常常這樣評論他:“從拳王到披薩大師,他的一路的確是劈荊斬刺的開掛人生。”
簡單的白T恤,系起黑圍裙,在縈繞著火腿燜飯、雞湯香味兒的廚房里他嫻熟地切著菜花、淹好魚;廚房外團隊的小夥伴玩著遊戲,有歡聲有笑語……這是2017年中秋節,當別人都回家陪父母,出門遊山玩水時,已有2個多月沒著家的他認真地在辦公室為來自他鄉的同事做著晚飯。他是舒格雷·李MASTER PIZZA掌門人、世界拳王李文揚。
2017年6月29日,李文揚應邀參加熱門創投電視真人秀《合夥中國人》,舒格雷·李MASTER PIZZA深獲現場各位大佬喜愛;10月 4日,李文揚登錄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時間都去哪兒了》專題片,再次被拉到聚光燈下的李文揚比以前更忙了,正如同事對他的評價:“老大就像一臺永動機,一年365天,有360天在工作,5天在生病……”
一
十年練拳成拳王
李文揚的朋友常常這樣評論他:“從拳王到披薩大師,他的一路的確是劈荊斬刺的開掛人生。”
本就體弱多病的李文揚7歲又患上哮喘病,別人家的孩子都是上房揭瓦下河摸魚,而他躺在病床上輸液、打針、吃藥才是家常便飯。別看李文揚是個瘦弱的病秧子,卻從小就迷戀看功夫片,看完還瞞著父母偷偷模仿動作,內心對成為“武林高手”有著堅定而執著的追求。
“這是我自己做出的第一個決定,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14歲,李文揚拗過心疼他的父母,進了體校。他說:“體校的訓練非常辛苦,要不是我特好面子,還真有可能撐不下來。”
進體校後,李文揚骨子里倔強、堅韌的基因在訓練中逐漸蘇醒,困難中他學會了不放棄:一天內他靠脫水減重4.5公斤……憑著那股勁兒他從雲南昭通體校的業余拳擊學員到雲南省體工隊隊員,再到廣東省青少年拳擊錦標賽……
拳擊圈,李文揚脫胎換骨有了自己的“江湖”,但要成為“武林高手”需要再訓練再摸爬打滾,2010年李文揚奪得了WBC亞洲青年冠軍,半年後再次奪得WBC的冠軍。2011年10月25日,李文揚在UBO的比賽中奪得了世界冠軍,成為中國第一個職業拳擊冠軍。正當李文揚事業到達巔峰,他即將和美國的拳擊俱樂部簽約時。在一次訓練中,李文揚的視網膜再次脫落,他不得不回家休養。
處於“半退役”的李文揚,照樣閑不下來,他開始創業,“創業”二字自帶魔力,更像一張試紙,敏銳地考驗著裹挾在其中的李文揚,他回昭通開過“蒸腳店”、賣過網校學習卡、在昆明推一輛二手三輪車賣粥卻被交警沒收……
從拳手走到職業拳擊運動員,李文揚用了十年,這十年,關於他的付出任何言語的形容都會顯得蒼白。四年前,在夢想與現實之間,在亂象紛繁下,他竟然用行動把二者結合。李文揚始終如他所說“除了拼盡全力,沒有回頭路!”
二
四年創業,化身披薩大師
不斷嘗試後,他看到了門縫里透出來的那束光,李文揚開了名叫舒格雷·李MASTER PIZZA的披薩店,披薩一做就是四年了……李文揚說,“Sugar Ray lee”是他在賽場上的名字,“MASTER PIZZA”是因為大師是一種境界和追求,李文揚要團隊抱著敬畏與信仰之心做好每一塊披薩。
一個靠拳頭吃飯的“粗人”,在沒有背景和資源借力的情況下,僅用四年,把1間40平米的披薩小店開出4家分店、近20家加盟店,不能不說這是雲南餐飲界的奇跡!
四年前團隊只有3個人,租不起5層以上的樓房作辦公室,買不起大屏幕的投影儀來辦公,於是李文揚和另外兩個夥伴直接住在辦公室,不僅節省來回路途浪費的時間,也方便熬夜加班……即便如此困難,在披薩新品研發、食材甄選方面,李文揚從未含糊過:他在泰國比賽時,無意間吃到的鮮蝦做的披薩,回國後念念不忘,並多次去嘗試,帶回雲南研發……現在倫披尼甜辣蝦披薩早已是舒格雷·李MASTERPIZZA的明星披薩了;舒格雷·李MASTER PIZZA做披薩的面粉、醬料等等都本著生態、安全、有營養的原則經過多次嚴格品控、篩選、嘗試後決定的,就連雲南隨處可見的榴蓮,李文揚也要求團隊要堅持使用泰國進口的最好的金枕榴蓮……
四年的堅持與沈澱,舒格雷·李MASTER PIZZA從無人知曉到鐵粉成群。李文揚和他的團隊不僅在寫字樓有了寬敞明亮的辦公室、辦公司用品、中央廚房,而且團隊從屈指可數的幾人發展到幾百人的大家庭。李文揚也無需再像四年前身兼數職,要研發新品、要設計海報、還要找各種渠道做推廣等等。那他為何還360天在工作5天在生病?答案很簡單,他演不了高高在上的老板,他的角色永遠是一個大哥,帶著一群誌同道合的兄弟姐妹用面團揉出“玫瑰蜜園”等冠軍披薩的“王者”!
只要睜開眼,李文揚就像照顧孩子,隨時都在關註舒格雷·李MASTER PIZZA的一舉一動,無論是外賣平臺還是堂室,只要有評論他都會第一時間去看,他永遠是第一個發現非好評的人,不論多忙,每周他都會抽出時間到各門店;見加盟商的時間比見家人還多,向合夥人講解品牌講到脖子沙啞;就連吃飯的那丁點時間也在和同事對接工作……
舒格雷·李MASTER PIZZA萬達店店長談到:6月初,李文揚到北京學習,半夜4點多才回到酒店的他還把白天學到的知識,用邏輯清晰的語音加簡潔明了的文字分享給大家。就連這麽簡單的小事兒,李文揚都可以做得認真嚴謹,可想而知,其他方面他會有多拼命!所以,他360天在工作5天在生病的狀態其實一點也不誇張,也不矯情。
三
堅持品控,鑄造品牌
“經過今日對品牌的解剖與分析,本人收獲豐盛,也清楚明白整個團隊的精神與信念,感知自己沒有看錯……”這是來自汕頭的加盟商與李文揚第一次見面後寫下的一段話,讀起來平談無奇卻用最直接的方式道出了李文揚與團隊的信念、舒格雷·李MASTER PIZZA的品牌內涵。
2017年是舒格雷•李MASTER PIZZA的機遇更是挑戰。
上海國際披薩大師賽李文揚率領團隊,征戰諸地,“玫瑰蜜園”(Roses)力挫國際諸披薩大師斬獲總冠軍!隨後李文揚上了美國ABC熱門創投電視真人秀Shak Tank《鯊魚缸》的中國版《合夥中國人》舒格雷•李MASTER PIZZA深獲大佬們喜愛。
越來越多的美食愛好者慕名而至,加盟商拖家帶口地趕過來,但“掌聲越熱烈就越危險”,有一部分人打著合夥人的旗號加入團隊,以各種理由騙股,向加盟商散步虛假消息,詆毀舒格雷·李,網絡上山寨公司層出不窮……
奇奇怪怪的事件,並沒有影響李文揚對未來的期望,他躥到白板前寫寫畫畫,向加盟商介紹品牌到深夜,發燒也舍不得安分,親自開車帶隊到昆明各店考察。
“品牌有與生俱來的年輕基因,堅持即為成長。”在餐飲這片競爭激烈的紅海甚至是血海中,曾有外界一再提前宣判舒格雷·李的死刑,李文揚和團隊卻讓這場眾人圍觀的死刑遲遲沒有來臨。
舒格雷·李像空氣一樣貫穿於更多人的生活中,公司在“瘋”長,李文揚與格雷·李都是彼此的“孩子”,彼此堅持著,他說“有品牌的內涵,就不需要擔心被模仿。表象是容易學習的,但真正支撐表象的是品牌的內涵!”舒格雷·李大師MASTER PIZZA起於披薩,據悉,披薩最快的出餐速度是7分鐘,但舒格雷·李大師披薩4分鐘就能將一份色香味俱全的披薩呈現到每位食客面前。談到產品李文揚的話特別多:“我們要做中國餐飲界的新英雄,成為國際化餐飲連鎖品牌!”
四
名副其實的“披薩大師”載譽而來
從拳王化身披薩大師,並非一個店名就能承載。李文揚的大師披薩,在昆明的東西南北都有分店,在雲南很多州市也開起了新店,每天大師披薩微信公眾號、新浪微博等平臺都會有很多加盟商咨詢如何加入……不僅如此,2016年在上海國際披薩大師賽中還獲得亞軍;
2016年中國披薩冠軍賽榮獲最佳口味與創意獎、2017年的上海國際披薩大師賽上李文揚率領團隊,征戰諸地以一款名為“玫瑰蜜園”(Roses)的作品力挫國際諸多披薩大師斬獲總冠軍!
舒格雷·李大師披薩為什麽能力挫那麽多的國際大師、能獲得那麽多人的喜歡呢?因為她們身上除了披薩本該具有的香甜辣爽還有拳王的品質:堅韌、專註、執著、努力!
從拳王到披薩大師,對李文揚來說都不是終點,他曾說過:“只是靜待時機,總有一天我還要回來。”抓起一把面粉從半空中旋轉著勻稱地散落下來,把案板上的面團搓圓敲扁……李文揚最喜歡看著自己做出來的披薩被擡上桌,看著大家吃得歡天喜地,他心里總能樂開花。
10月19日著名華裔女作家,前洛杉磯副市長Joy Chen陳榆女士到昆明,她下飛機第一件事就是到舒格雷·李MASTER PIZZA萬達店品嘗“玫瑰蜜園Roses”,並給予了的高度的評價,還在自己的微博上毫不吝嗇贊美之詞的宣傳了一番:
五
創業者的“時間都去哪兒了”
接受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時間都去哪兒了》采訪當天,是李文揚到上海創業第一天,一下飛機為幫分店的團隊尋找住處他拖著行李箱跑遍寶山區,比起匆匆忙忙的步伐,四處奔波的辛苦,最先讓人哽咽的是遠在雲南的老母親給他發的信息:“兒臣是額娘的心肝,是阿瑪的寶貝。”
工作幾乎是李文揚的全部,他上班不是朝九晚五,而是朝五晚十二,從年初一到年三十,幾年如一日,除了打拳,他沒有什麽享受,簡直就是為了工作而生。同事們說,他雖然在昆明生活,但是已經好幾年沒到翠湖邊坐坐,看風景對他來說是一種奢侈。
面對一年見不著幾次,半年飛行37次,60863公里,超過104個小時的兒子,在兒子30歲生日這天,他們根本不知道兒子在上海……兩老沒有抱怨,唯有暖心的愛意與牽掛。是的,如專題片《時間都去哪兒了》所言,被采訪當日剛好是李文揚30歲生日,而立之年,已經歷過半百的往事,回憶勾勒的哪是是過往的辛勞,明明是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李文揚臉上掛著微微的笑,堅韌、專註、執著,努力的力量似乎能穿透光,穿透墻。他說:“當我選擇創業的時候,有人問過我未來想要掙多少錢,我並不知道如何量化自己的財富目標,我就告訴自己說,我希望在30歲的時候能為社會創立300個就業崗位!因為在我看來,若我能做到那個規模的時候,我應該不會缺錢了,至於具體的財富數字,順其自然即可!現在這個目標算是實現了,對於未來,我的理想目標是……。”
李文揚的身後,是一群朝氣昂揚,有理想的年輕團隊,李文揚的眼前照樣是無休止的武林爭霸。某種意義上,他是美食界的另一種戰士,以披薩為拳,守衛著夢想與現實的世界。
[本文作者四郎,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李文揚
世界拳王
披薩大師
贊(...)
分享到:
從最大產品經理社區到外包大師 融資7500萬後 他說站在別人的遠方繼續戰鬥下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8/0126/167097.shtml
從最大產品經理社區到外包大師 融資7500萬後 他說站在別人的遠方繼續戰鬥下去
他成功的做了世界上最大的產品經理社區PMCAFF,從PMCAFF到外包大師,阿德團隊在面臨各種挑戰,他的心態是——擁抱挑戰。
來源 | 品途商業評論(ID:pintu360)
作者 | 尹天琦
陳建閩,人稱阿德。他是一位資深的產品經理,十余年的產品經理經驗讓他的項目最近拿到了7500萬的融資。
“阿德幹什麽,我就投什麽。”阿德的投資人多年來一直追隨他,不僅僅是因為他成功的做了世界上最大的產品經理社區PMCAFF,還因為 他開放的心態和擁抱挑戰的初心。
PMCAFF的前世今生
2007年互聯網世界風雲變幻,產品經理還是一個不為人知的新興工種。那時候不但數量稀缺,而且交流經驗很少,大多都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沒有成體系的人才培養模式。
作為國內最早的產品經理之一,阿德發現做產品實在太難了,國內沒有產品的交流氛圍,想要提升產品體驗則難上加難。他想,倒不如自己組織一群業內人士進行交流。阿德和早期的合夥人費費組織了一群人經常交流產品方法,提升能力。
“ 體驗好並不一定能解決商業問題 。如果體驗好,對方只會說,你的體驗做得很好,然後就沒有然後。用戶不會因為體驗好而買單。”大家聚起來不僅僅討論如何提升用戶體驗,還會討論如何解決商業化問題,這便是PMCAFF的早期雛形。
PM=產品經理,CAFF=茶館 ,名字之意即PM在CAFF交流。至今為止PMCAFF已經走過了10個年頭,成為中國,乃至世界最大的公益產品社區。
10年的創業歷程充滿艱辛,早期產品社區的花銷都是由阿德和幾個合夥人自掏腰包。雖然一直沒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但是阿德卻發現當初不計回報的初心反而讓自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這後來,PMCAFF不僅獲得了包括BAT和新浪等巨頭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獲得了一批優秀的產品經理。
“平臺上的35萬產品經理的最大價值是創造整個互聯網的價值。”這是阿德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
互聯網改變的不僅是生活本身,它把美好的初心連接起來生發出無限可能。
從PMCAFF到外包大師
2016年12月,互聯網解決方案平臺“外包大師”上線,產品經過3個月測試,完成22筆訂單,平均客單價14萬。就像張小龍創造出微信改變了人的交流方式,阿德想要改變人的“使用”方式。
每天跟產品經理打交道,德叔對產品經理有著更深刻的認知。他說,優秀的產品經理,可能會讓你的產品死的更快。因為優秀的PM往往有自身的長板,形成專業壁壘,長期精專於某一領域的工作習慣並不能平衡跨界的知識需求,當把他換去其他領域的時候,就會變得困難重重。
一個好產品的生產,並不如我們想象的那麽順暢。阿德說,騰訊內部好幾個微信團隊PK,最終張小龍才勝出,這位產品經理所創造的價值是非常具有顛覆性的。
阿德說, 精良的產品背後一定有一個強大並且有趣的團隊 。互聯網公司的CEO要打兩份工,一份是產品經理,一份是CEO。
產品經理和技術人員的角色在如今互聯網時代變得越來越重要,但是想要找到這些技術人才很不易,養活一批技術人員更是一大筆開銷。外包大師的模式正是幫助各種類型的公司解決高級互聯網人才荒的問題。在互聯網產品技術服務方面,快速成長成為外包行業里的一匹黑馬,能夠快速且專業的幫助客戶解決燃眉之急。
“ 企業面臨外包最大挑戰是不知道怎麽選,不知道怎麽管理 。”作為外包大師的CEO阿德說:“外包大師就是全天下的互聯網產品技術部,BAT級別和標準,如果你需要,隨時使用,用完即走”。
外包大師正是憑借這種共享模式快速發展,不管是大型的互聯網公司,還是成長型、初創型,甚至是傳統企業,對於外包大師這樣的模式和服務都有極大的需求。外包大師自2016年12月上線至今已經服務了超過150多家客戶,其中不乏新東方、什麽值得買、淘寶、中國銀行、B612、在行等B端巨頭企業。
“未來企業的發展方向、組織形式完全產生了變化,在未來企業想要使用人才非常艱難,怎樣讓優秀的人為你服務,但不一定招募到你團隊里,你可以用更好的解決方案來做這個事情,外包大師就是要提供這樣的解決方案。”阿德說。
養40個技術一年700多萬,怎麽辦?
對於沒有組建產品技術團隊的公司來說,外包大師幫助解決技術問題。但對於已經組建了技術團隊的公司外包大師能發揮作用。
阿德笑談:“ 外包大師不小心成為了很多公司的開人神器 ”。
阿德介紹說,之前有個公司老板很苦惱:公司養了40多個技術,一年僅工資就需要700多萬,效率卻很低,希望跟外包大師戰略合作,減少技術方面的開支。
還有一家上市公司,原先300多個技術,跟外包大師合作之後,不到半年時間已經陸續開掉了200多個技術。據阿德說這家公司目前僅剩下40多個技術,主抓核心部分,周邊應用層業務線的產品技術需求全都交由外包大師提供支持。
外包大師采用新型的公司用人方式,通過系統化的方式和互聯網成熟的項目管控手段,將互聯網高級人才有序的進行組織和協調,做到社會資源的高效利用,為企業提供高效的互聯網產品、設計、技術服務。
創始人兼CEO阿德認為:“外包大師基於甲方需求提供相關人才和服務解決方案輸送給企業,正是因為企業在做互聯網化的時候,特別需要技術、公關、產品等有相關經驗的人才招募,而目前外包大師對標企業包括美國兩家,一個是UPWORK,另外的一個Catalant,通過標準化以及眾包的方式為企業提供服務”。
外包中的難點是人心
雖然外包大師已經獲得很多甲方肯定,但執行起來也常常遇到困難。
曾經有一位老太太拿著80萬找到阿德想要做一個電商平臺,阿德了解了對方的基本想法後說到,您的需求並不需要自己做一個電商平臺,只要利用有贊這個平臺就可以達成。老太太還是不懂,最終外包大師僅收了老太太8000塊錢,就幫她完成了訴求。老人覺得物美價廉,於是又介紹了很多客戶。
還有一位客戶想要開發MP3 系統,要求外包大師把MP3 ROM都寫一遍,開價1萬5。那問題就來了——那麽多大型手機廠商都不自己寫,這個事情後面加2到3個0也不一定幹得出來。外包大師團隊最終拒絕了對方的要求。
這之後,外包大師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幫助中型和大型企業解決問題上。阿德對品途商業評論介紹:“ 小的公司需求不確定,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產品開發的費用。我們有專門篩選的過程 。”
除了,某些需求方的“無理取鬧”。外包工程師卷款跑路的情況也發生過。
阿德感嘆道:“我們篩選人已經非常嚴謹,但仍然有卷款跑路的,或者幹一半不幹了,說他們找到出路了。我們作為平臺方就是要幫助用戶承擔這個風險。很多時候我們扮演承擔風險的責任。”
雖然PMCAFF社區一直想做評級的事情,從而拉黑信用不良的項目外包人員,但最終沒做。
“這事情消耗的成本太高了,再一個,從人情角度講定了級別大家都帶著有色眼鏡就失去了我們做社區的初心。”
人心難以預防。但是如何解決外包人員跑路的情況,規範化工作效率呢?提高效率的工具是關鍵。最近外包大師獲得的7500萬融資也主要用於這件事上。
工具提升效率,布局人工智能和區塊鏈
目前,外包大師會通過APIHUB、ATdesigner和Project Master三個工具來確保每一個服務的效率都是最高的。
APIHUB,通過前後分離規範化代碼實施,降低開發成本,提高代碼質量,並輸出標準的API文檔,讓項目有清晰可查的研發記錄。
ATdesigner,場景瞄準在解決互聯網設計中的多方溝通和協調的問題,該工具能夠讓非專業人士非常精準的表達自己對於設計的意見,能夠有效提高雙方的溝通效率,並記錄所有修訂記錄,做到項目可查可尋。
外包大師項目組根據一年以來的項目管理經驗,通過Project Master來對服務商進行良好的工作安排、溝通和管理,通過項目里程碑和各個節點的跟蹤核查,來確保項目進度萬無一失,下一步將與其他工具及代碼托管平臺進行關聯,以提供更加精確的項目完成情況,降低項目風險。
阿德說:“我們想通過工具降低商務成本的費用,任何人的工作方式會產生新的變化,2018年外包大師也會探索新的工具。”
阿德認為,未來人類溝通方式肯定是網狀結構,這也是他十分看好區塊鏈這項技術的原因。“區塊核心把連接的方式改變了,但我們還處於研究階段。我們現在能做的是在鏈上做優化,未來開放給別人用。”
至於現在特別火熱的人工智能,阿德介紹,我們會幫助甲方找有到有工智能儲備的公司。“比如創新工場,養了一批人工智能專家,我們可以對接他們提供服務。”
開放、擔當是阿德的創業心態,如果不是這樣的心態,不會讓他堅守PMCAFF這樣的公益社區10年的時間。但更多的時候,阿德團隊在面臨各種挑戰,他的心態是——擁抱挑戰。
“創業公司無時無刻不在挑戰,甲方就在挑戰你。最辛苦、最迷茫、最痛苦的時候堅持不下去的人會選擇離開,相信遠方的人會繼續戰鬥。繼續戰鬥下去的人,會站成別人的遠方。”
“人心是柔軟的,大城市讓人心變得堅硬。”他曾在社交網絡這麽寫到。
[本文作者尹天琦,品途商業評論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品途商業評論(ID:pintu360)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MCAFF
外包大師
阿德
創業
贊(...)
分享到:
“上海制造”對標全球卓越制造基地,欲建200個技能大師工作室
自打響“四大品牌”在4月底提升為上海發展新戰略以來,推動“上海制造”升級、加快建設全球卓越制造基地的各項部署正在開展。
本月6日,上海發布《技能提升行動計劃(2018—2021年)》,提出到2021年服務於“上海制造”的人才建設總體目標:屆時高技能人才要占技能勞動者的35%以上,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
作為全國工業重鎮,上海既要振興一批歷史經典品牌,又要持續在先進制造業擁有核心實力,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以高科技為主導的優勢產業集群與人才戰略。
建立高科技產業集群
上海是中國近代重要的民族工業發祥地。改革開放前貢獻了一系列家喻戶曉的“上海制造”品牌,如永久牌自行車、蝴蝶牌縫紉機、大白兔奶糖等。
在工業發展過程中,上海一直都把重點項目帶動作為產業推動的重要抓手。今年4月底,上海市經信委牽頭制訂《全力打響“上海制造”品牌 加快邁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下稱《行動計劃》),提出要加快將上海建設成為全球卓越制造基地;到2020年,3家左右制造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培育8~10家制造業“獨角獸“、200家”隱形冠軍“。上海聚焦發展先進制造業的信心和決心更加明確。
《行動計劃》提出,上海要打造汽車、電子信息兩個萬億級世界級產業集群,培育民用航空、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和綠色化工四個世界級產業集群,並建立“基地+基金+機制”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共建模式,協同推動“集群長三角”建設。
專家認為,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三省一市工業增加值率為22%左右,不到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一半,與世界級產業集群的要求尚有差距。為邁向全球卓越制造基地,上海仍然需要探索區域協同發展的新機制和新路徑。
近年來,上海一方面通過上汽集團、上海電氣等龍頭企業積極布局長三角,以設立生產基地、兼並重組等方式,帶動並實現跨區域構建產業鏈條;另一方面,張江高科技園區在矽谷、以色列、芬蘭設立海外人才工作站,走出去實現高質量的全球合作。
除園區品牌的海外輸出外,“飛地建設”、跨區域園區共建等更多園區合作方式、運行框架與標準也正在不斷探索中。
《行動計劃》還提出,要推動制造與服務、設計、互聯網、AI,及推動軍民深度融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稱:“近十年來,中國機電產品的平均出口單價只有19.75美元/公斤,遠低於日本的39.74美元/公斤,從制造業產業結構看,其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還不夠。”
全球化競爭浪潮下,企業多利用差異化的服務尋求發展。向服務型制造轉變,能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占有率,從而提升企業全球競爭力。
越來越多的個性化定制、綜合解決方案提供、智能信息服務正被有效運用。如永久自行車針對熱衷騎車的年輕人推出“永久C”,打造“輕客”的新概念;上海重點行業雲計算覆蓋率超過50%,部分國有企業采取“混合雲”方式加快業務轉型;上海海立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達到了每萬人703臺,處於全球領先水平。
根據《2017上海產業和信息化發展報告》,上海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指數為87.43,高出全國平均3個百分點;處於集成提升和創新突破階段的企業占30%,高出全國平均16%。
打造技能人才梯隊
為承載“上海制造”擁有核心技術、掌控產業鏈關鍵環節、占據價值鏈高端的發展,技能人才梯隊的形成與支撐必不可少。
“制造業大而不強,是制造業供給結構的突出矛盾。主要體現為中低端和無效供給過剩、高端和有效供給不足的結構性失衡。形成工業和服務業良性互動、融合共生的關系,化解產業結構失衡,是構建創新驅動、以效率為導向的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任務,也是發展實體經濟的關鍵。”黃群慧說。
為了進一步顯現高技能領軍人才的帶動作用,近日發布的上海市《技能提升行動計劃》中也明確,到2021年,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要達到120家,市級首席技師等高技能領軍人才達2000名,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達200個。
《行動計劃》包含了“名家匯聚專項行動”,提出圍繞科學引領,企業家運營、精工巧匠支撐三支隊伍,匯聚卓越產業人才,打造產業“人才夢之隊”,三年內新增100名制造業海外高層次人才和200名行業領軍人才,打造一批 “上海工程師”、 “上海師傅”。
“每維修一臺‘反推’,就能為公司節省下45萬元的成本。”東航首席技師吳誌巨,在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介紹起了團隊自主研發的工藝技術。
吳誌巨口中的“反推”,是指使客機著陸時產生反推力並減速、縮短著陸距離的裝置。以往,由於技術尚未攻關,如果自主維修,可能效果不佳,容易損壞;如果送到國外維修,不僅成本高,而且維修周期也長。該技術實施三年以來,共完成反推修理29臺次,節約直接維修成本772.8萬元。
“兩扇車門之間的間隙,有時會出現上下不一致的情況,有些地方的工人覺得只要不影響使用就不要緊,但在我們這里,差0.1毫米都不行。” 上汽集團的樣板車技師楊山巍說。
楊山巍在去年世界技能大賽車身修理項目獲得金牌,為上海實現金牌零的突破。而這名“95後”也已獲得了上海戶口和獎金,崗位重點培訓等一系列激勵。上汽集團作為上海市首批高技能人才培養基地,人才選拔與培育日趨年輕化。
呢個貼大師真是幾有道理
1 :
GS(14)@2011-02-19 13:27:57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61647&start=45
大師:
每個組合都要調整換馬既,如當2331李寧30元時,同時期和記係40多元,假如有兩個人各持有10萬元身家,
A入了2331,B入了13,現時得出結果係B有20萬,A得番5萬,相差了4倍身家,馬後炮當易講咩都得,
不過都會提醒自己長期持有某股既成本,2331叻時,13跌足幾年,買強勢股賺時間先係主流,
因市場出現700,522機會極少,我吾相信自己會買中咁叻,所以一轉勢就轉馬,
至於避開衰股,垃圾股這個問題對我不大,因玩了咁多年股都吾會長揸衰股不放,短炒就會,
rookie:
唔同時段揀唔同股得出係不一樣回報。 呢個係永恆既廢話。 不過我地要細味大師所寫既。。。
如果你03年執左148(做5/6皮),07年沽出(45蚊)。 升幅超過8x。 同期522只係約4x。 522跑輸!!!
海瀟後亦差不多。 148 08年低位->高位升幅約5x。 522同期>5x。 相差不遠。
全期看,03年買入 --> 持有至現在,2者升幅 仍以148嬴!!! 8x (148) vs 7x(522)。
關鍵係:
若想渣長線搏超高回報既 ---> 絕對需要"識股於微時"。 否則在上升浪開展後(升2x-3x)才買入者,只能作高沽低渣炒作用。 期間何點買入都會有差異既回報。所以不能說揀錯了148。 呢個先係大師既"要點" (我估)。
如何能識股於微時,能買進,並堅持不止賺直至目標價位到達。 成套野先係最難。
相近例子如1044,700,2338及2128。
rookie
...
價值人:
呢類工字股唔到老散話事, 尤其個頂位, 最伝統的有 330, 179
邪惡控制法
...
價老,係咪303先至?
邪惡既野,對於我地呢亭爛賭老散根本不重要。 重要係嬴唔嬴倒同cash out倒幾多。
rookie
...
我講既有少少廢話,識股於微時,難度之高,不下於中3T。
不過都唔係無蹟可尋,經濟前景,NICHE行業(走俏),低市值(但又唔係低到得幾千萬,最理想1-5億美元市值之間),主事人個相貌言行,公司股權分佈,基礎FINANCIALS(高GEARING唔怕,最怕唔曉還),EARNINGS GROWTH DRIVER,落疊機構投資者(亦吾好太早引入太多FUND,1個夠硬既就可以),牌路,每次業績公佈前後個股價走勢(我經驗係要緩緩上升尤於好業績都無大刺激咁,最怕就係公佈前升多多大成交,公佈後慢慢回落成交劇縮)。
未來明星股總會有個"特定"既PATTERN。 摸得到,捉得到的。 not impossible。
rookie
...
一轉勢就要轉馬,真係"擲地有聲"。
如10年尾內險股,2328如果我唔轉馬,利潤化為烏有。
如09年尾內房,一樣。
11年頭,消費內需股亦言。
比較強勢既係主力歐美dm既工業出口股。 淨係睇隻494已經一葉知秋啦。 邊d follow? 順住條脈絡去索便成。 大師捧隻876同420出黎,仲唔識做?
168能夠有一班叻人撐場,真正係股民之福。
感恩。
rookie
....
價值人:
點解冇人留意o下 2331 係 consumer spending, 13 係 technology (個別)
其實 capex 係初段升得仲快
末段就唔好留戀 capex / consumer spending, 立心等下一個 cycle 吧
...
呢個 topic 其實好得意, 包含晒老散百態
行得 2331 之後 13/315/8 的人, 100%唔會係捉 star 522/700 的人
印鈔分先後, 先去 capex 再去 consumer spending 最後了 類別, o的所謂 star 根本無視 股市整体 表現(因為太歸邊) 一條氣升幾年 但到時到候就打柴
成倉垃圾的人 通常都係捉star捉唔中所引致
大師呢個例子唔止 consumer spending #2331, 內房/基建/鋼鐵 o米一樣, 我舉過好簡單的例子 eg 347, 2007 eps 得 1.10 炒到 40真過火 (40倍 PE o甘滯), 大陸 2008/11 已有 4T stimulus plan, , 跌到 2.7 止跌....你預o左佢 eps 有排都去唔番 1.10 (2010 est 只得 4-5毫子
), 一於做盲俠心口掛個勇字 capex/consumer spending/個別....真係炒番上 20蚊 (8個開)
...fundamental o徒9氣, 2010 eps 個估值 都唔值 11-12蚊 (24X PE) la, 隻野就在 2009/8 炒 1st round 概念 "Capex" 見左頂
去到 劇本最後類別 "個別" eg 315, 又值唔值 廿幾蚊, 三十幾倍 PE 呢 ????
純炒 "劇本流程" 不問價格就得, 到你真係用心去計o下 就知落手係o米真係o甘勇 !!!!!
....
升10倍以上o既股係人都曾經過, 我有一隻肯10年 都千幾個 tim
但3年一個 double就走了
基本冇變甚至差了, 炒起只係人地到個莊...個莊又夠闊佬, 與你何干 ?? 不用可惜
Kelvin Y問:
點找強勢股
價值人:
唔係強勢, 2331 (consumer spending)/13 (telecom) 順住個flow 叫乜鬼強勢 ??? 係 capex/consumer spending/類別
522/700 就叫強勢 (歸邊/個莊夠硬) 話知市點跌都照升
精大不是炒 flow / cycle 的人, 唔好將 flow/cycle 同 強弱勢 混為一談, HSI 10,676後 強勢了1年的 flow/cycle股 而家大多十分弱勢 2331是一例, capex股更多
下面已寫得好清楚, 甚至 so-called 最星級的fund-mgr 們也是話橫行 炒類別
....
成日用個勢字太病態, 4T plan 就話 capex (基建/內房/鋼鐵)強勢 ??? 燒完就弱勢 lor
假如 6個 wks 後, Steve jobs 賣咸鴨蛋, APPL 又轉弱勢 ??
...
不需要了, 呢d股 通常已經升了好多倍...一升就升幾年....只要你唔怕死
以前的 330, 179, 2038....呢d全部都係 可作 reference
....
好多時, 阿爺派錢o米叫強勢, 派完o米弱勢
我諗股場中最傻o個條友知 1070 由 1蚊升到9蚊 而家跌回 3蚊 點解掛
....
阿爺純為做 GDP formula, 來來去去也是 capex/consumer spending
capex 已闖了大禍, 由 infrastructure 變了做炒樓, 家電下鄉都叫做真真正正係 real consumer spending做到o下數
hw:
"xx下鄉" 只係少收左最後一層既VAT, 唔可以算係派錢, 但係就搾乾埋最後一筆購買力. 中國 retail sales YoY growth 18.4%, 通漲應該佔左一半以上, 高消費增長仲可以維持幾耐?
2 :
benjamin66(59940)@2017-09-18 22:09:24 請教一下什麼是邪惡控制法?
3 :
GS(14)@2017-09-22 01:18:14 benjamin66 在2樓 提及 請教一下什麼是邪惡控制法?
收乾貨一路打上去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