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利字當頭:經濟學看分組循環制

1 : GS(14)@2012-08-03 13:30:2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3/16572484
八個球員,在奧運羽毛球比賽,因涉嫌為「走線」,未出盡全力,被取消資格。
競賽精神最重要一則,就是大家都有爭勝的心。平時,這樣講會被人說是功利。不過,問題出現之後,我們才發覺,如果競賽是為了提升整體的技能水平,這個崇高的理想,就惟有靠爭勝這個人的功利目標來推動。
任何新現象,背後總有新的因素。今年的奧運羽毛球,就是因為將淘汰制,改變成分組循環制;選手為了避免首名出線,在下一輪遇到強敵,所以紛紛選擇走線。雖然我不會說運動員和國家隊是情有可原,不過,難道制度的設計者又不是太過天真嗎?
經濟學的博弈論說明,分組循環制,難以避免參賽者為了得到最終大獎,作出策略性考慮。事實上,在這種世界級的比賽,個個都是頂尖高手。策略性考慮,對最終能否獲獎,更為關鍵。
話說回頭,為甚麼要由淘汰制變成分組循環呢?循環制,其中一個表面上的好處,就是不會令太多本來有可觀性的強隊,在初賽階段便被淘汰。再者,循環制多打幾場,觀眾也有多點賽事可以欣賞,像英超等對依賴收視支持的比賽,好處十分明顯。不過,真正的循環制,要所有隊伍都比賽過,極度費時,不適合奧運或者世界盃這種嘉年華會式,有時限制的競賽。所以,主辦的單位,才會想出分組循環這種混合制度。
或者,回到最基本,簡單的淘汰制,可能在個別情況下,對某些運氣差一點的參賽者來說,是一種可惜。
不過,至少制度上,卻確保了金牌是實至名歸。奧運要是忠於競賽精神,還是應該取替分組循環。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07

利字當頭:泡沫有否扼殺創新?

1 : GS(14)@2012-08-07 12:20:0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7/16581325
研究貨幣和商業周期的經濟學家,對泡沫成因基本上有共識:沒有信貸的擴張,不可能出現投機泡沫。
各門派對信貸擴張的成因,卻是南轅北轍:一派認為,人的心理本質是非理性,所以會做成亢奮以及恐慌;另一派就認為,人就是因為理性,所以在政府干預的扭曲下,金融機構以 OPM( Other People’ s Money)進行超高風險投機,造成信貸膨脹,而一般人見到資產價格在上升,也一起參與投機,增加信貸需求;金融機構將槓桿加大,滿足了對信貸的需求,但也令投機泡沫的情況更嚴重。
比較少人研究的,是投機泡沫對創新活動的影響。有人認為,便宜錢令社會更願意冒險,所以,在投機泡沫的環境下,有更多機會令新事物出現。甚至有人認為,千禧年前的科網泡沫,就是泡沫鼓勵創新的例子。
也有例子,是便宜錢令企業家不去注重本業,反而用資產和收入放大炒作。05年,毫無零售經驗的對冲基金炒家 Edward Lampert,將美國兩家老牌零售連鎖店: Sears和 Kmart等,合併成新的 Sears Holdings,一心想借強大的現金流來玩財技。結果, Sears Holding過去十年不思進取,成為商學院講美國實體零售業衰亡的最佳案例。另一邊廂,玩轉美國零售業,自然是由賣書到賣菜都有的 Amazon。現在的 Amazon不只是一個購物網站,更加是一個精密的物流網絡。這間公司逐個市場攻破;書店沒有了,現在是家電和百貨。
創新,把事情做得更好,甚麼時候都應該,但泡沫之下,更加要有這種精神,否則,除了輸了給對手,更會輸給泡沫帶來的惰性。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71

利字當頭:那國貨幣最堅?

1 : GS(14)@2012-08-08 14:48:4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8/16584531
上星期,臉書上見到一張圖寫着 Economic Olympic: Access to Sound Money(經濟奧運:健全貨幣)。想不到,這張圖作者的心目中,冠軍竟然是日本!
再仔細研究,原來有批人做了個排名,其中健全貨幣這個「項目」,他們簡單地用了通脹作指標。日本連年通縮,這個項目自然名列前茅。
日本通縮,原因不是日央行有節制,而是金融系統的前塵未了,積累太多,流動性越來越慢。當然,健全貨幣的定義,如果單純指購買力,日元無論是對內對外,購買力都有提升。不過,去年日本央行也有寬鬆過,而且日本政府負債已經超過 GDP的200%,這樣也配做健全貨幣,又好像有點不妥。
港元乃最健全貨幣
事實上,我認為港元才是世界最健全貨幣。當然,這個講法也會有人不同意,尤其當香港的通脹仍然肆虐。
不過,每當外國有經濟學人,又或者財經記者要我介紹香港,通常我都會話:「先將你手上的港紙拿出來,看看這個獨一無二的發行制度。一,港紙除了最細面額的十元,都不是政府發行。二,『憑票即付』這四個字,在今時今日的世界,絕無僅有。」
有人笑說,港元掛鈎了美元,美元制度不健全,港元也憑甚麼去說自己的制度是健全?可是不要忘記,每一張港元,背後都有百分百的美元。換言之,只要金管局一聲令下,港元可以即時和另一隻貨幣掛鈎,而又不失百分百的保證。再者,一天美元的結算貨幣地位依然,除了掛美元,真的沒有別的選擇。只可以說,在這種環境下,除非有日本病,否則,用紙幣的代價,就是人民購買力不斷被削弱。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99

利字當頭:肉男在中環

1 : GS(14)@2012-08-10 14:01:3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0/16591404
香港的零售業,在這個夏天,平添了許多色彩。這個星期, OL和放暑假的妹妹,不顧悶熱天氣和路邊空氣,擠擁在畢打街。無錯,那間時裝店,請來了十來位洋模特,袒胸露臂。起初,幾天港姊港妹,只是在幾呎以外,像見到異星人,舉機拍照。之後,他們行近一點點,又行近一點點。昨天下午茶過後,我已經見到排隊的 OL,由華人行一直到花旗銀行;遠在歷山大廈,也聽到陣陣的尖叫聲。
香港,終於解放了,一半。這間時裝店在曼克頓第五街的旗艦店,是有比堅尼女郎。當然,畢打街不是西洋菜街,旺角龍友,絕對不應該入侵中環。不過,我還是希望這間時裝店的主管會考慮,照足國際標準做法,男女平等。要知道,雖然女性在時裝的消費比較多,但男士服裝的毛利率,普遍還是比較高。題外話,今天我在《爽報》的專欄《富士通》寫了一篇關於時裝零售業的分析,其實,這個行業,還是甚為賺錢的。
除了肉男時裝,這個星期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在銅鑼灣的誠品。這是在台灣以外的第一間誠品,香港許多閱讀愛好者都很雀躍。不過,我還是覺得,香港這個市場,真正會花錢在書的消費者,老早有一部 Kindle,而且中文書當中,可讀性高的始終屬少數。誠品的營運模式,在香港不是完全沒有空間,但成本控制這一環,尤其關鍵。據說,已經有發行商和誠品在這方面鬧得頗為不愉快。看來,傳統書店要轉型,還是要想想怎樣跟國際接軌。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846

利字當頭:病態賭徒

1 : GS(14)@2012-08-13 10:41:2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3/16598436
潛藏在人類基因,有份賭性。但人也怕輸,所以,絕大多數人,才不致變成病態賭徒。
記得在蘋果上班的日子,有次和馬版的前輩閒聊:「久不久會有大陸人打電話來,問六合彩貼士,就算一、兩個號碼都好。笑死我。如果有六合彩貼士,我還要返工聽電話?」
「隨便亂講幾個號碼吧!他們輸了,就不再電話滋擾。」我說。「才不會!只49個號碼,亂講也總有一、兩個號碼在附近。他們聽你,買不中,結果還是會以為,你的貼士有甚麼暗號要解碼。」馬版前輩見盡賭徒,對賭徒的心態,比誰都掌握得準。
上星期五,另一位前輩周顯,在投資一週講六合彩做假,題目確實觸目。如果我沒有理解錯:周前輩是想說,六合彩為了打擊外圍,背後總有人操控結果,更說這是「業界公開事實」。
用邏輯去想,有人操控的結果,就有跡可尋,有跡可尋,就有獲利機會。周前輩說「無數聰明人士去研究」,應該是講那些機關算盡想破局發橫財的人吧。但正如馬版前輩所講,要是結果有人操控,知內情的人,老早就不用幹活,對吧?這種運作可以怎樣維繫,恕我怎樣都參透不來。所以,我寧願簡單地相信,六合彩是純粹的隨機事件。
股、金、滙市,預測家何嘗不是成行成市?病態賭徒對專家的迷信,令他們越賭越大。說陰謀論,我反而覺得,將隨機結果講成有跡可尋,目的是為了增加賭注彩池。賭場百家樂、骰寶、輪盤枱,總有顯示之前開甚麼,是引人下注的最有效工具。六合彩外圍說有人操控結果,未知會否有異曲同工之效?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14

利字當頭:目測經濟

1 : GS(14)@2012-08-14 13:58:1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4/16602521
我經常說「目測經濟」,朋友以為我說笑。其實,我是認真的。自從電腦越來越普及,經濟分析這一行,已經變成了一班統計人員的玩意;隨意抽一大堆未必有意義的數字,運算一輪,見到有丁點關聯,就來穿鑿附會。最離譜的,還是意見調查;將主觀的感覺,以望似客觀的數字包裝,就當作科學。濫用統計運算與經濟學混為一談,然後被用作制訂政策,結果會是怎樣,實在不難想像。對我們日常息息相關的貨幣政策,很大程度上,就是靠這些偽科學堆砌出來。
當然,目測經濟嘛,不一定更準確。畢竟,人類除咗無法準確預測未來,另外一個不可能,就是在某個特定時空,準確掌握所有資訊。因此哲學一點說,兩個不可能,其實是在講同一件事。
自由行購物手緊了
說遠了,回到目測經濟。話說,這幾個月來,我一直都有留意,名店門外的人龍比之前短。但數字反映,訪港旅客人數並沒有下跌。信數字的人,會說那只是我主觀的想法。但我堅持,現象反映問題,見一葉知秋,才能及時反應,否則,等到數字出來,已經太遲。
其實第二季開始時我已察覺,人民幣滙率持續回落,自由行旅客手上大袋細袋的名牌,也沒有以前的大陣仗。主觀感覺告訴我,大陸經濟的放緩,可能比報告所講更嚴重。
我不知道那些大行,憑甚麼理由,去相信今年下半年大陸經濟會有 V型反彈。當然,08年的一次,美國超寬鬆和大陸四萬億,造就了一次 V形反彈。不過,歷史未必一定會重演,而且這次央行已經無招可出。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958

利字當頭:迫金的反智

1 : GS(14)@2012-08-15 18:52:3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5/16604811
有間迫金公司,搞了個甚麼民意調查。當然,迫金公司不會問市民:「你贊成取消強積金嗎?」
迫金公司說:「受訪者對半自由行依然認知不足。」好,所以呢?之前,迫金局就是用類似的原因,將半自由行不斷往後退。當然,我不是說這個調查,背後有任何目的。但是,不爭的事實是,迫金公司本來甚麼都不做,一樣有生意;現在,他們就不知道做甚麼,去爭生意。
迫金公司又說:「過半數受訪者贊成提高退休年齡,只有近兩成受訪者反對。」理由呢?支持提高退休年齡的,是因為有能力繼續工作;反對的,哦,原來是不想工作到老。
「阿媽是男人,抑或女人?」我奇怪,迫金公司為甚麼不問這條更有意義的問題。事實上,工會提出退休年齡,其中一個理由,是見到人均壽命不斷增加,要是工作的繼續工作下去,後來的就很難「上位」。無錯,對工會這些社會主義者,沒有創業,也不會講「發圍」,更不知道社會模式轉變。世界,對工會來說,是不變的,人,也不會進步,只可以一步步等上位,所以老人家要讓位,要有退休年齡。
退休,本來就是個人的決定。那些填鴨式教育的產品,將退休講到理所當然,像人權一樣。
「你都會老㗎!」我試過被那些填鴨式教育的產品,自以為很有智慧的如此批評。
慳的啦!我知我會老,所以我會為自己打算。難道,填鴨式教育的產品,真的以為有人不知道自己會老?搞強迫金,就是要本來會為自己打算的一群,被不知道怎樣搵生意的次級金融機構持續剝削。大鑊飯,一樣是迫金,要有工作的被沒有工作的剝削。社會的反智,莫過於此。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15

利字當頭:團購玩完

1 : GS(14)@2012-08-16 11:37:1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6/16608804
事實上,團購的生意模式,幾乎沒有門檻可言。同樣的模式,世界各地紛紛有人模仿。更多的成功案例,引來更多的 Copycat。
團購究竟是甚麼?說穿了,就是一個巨大的電郵名單,將每日著數送出。人多,命中率自然高。命中率高,商戶也更願意半賣半送,吸引新客。著數多,自然更多人願意交出電郵地址。如是者,團購的電郵名單也越大,商戶越多,著數多……這樣,就有一個不斷自我強化的生意模式,多好!
事與願違
可惜,事與願違。先別說團購賣的,質素如何;據我觀察,許多團購賣的,都是服務。估計是商戶希望客人一次生,兩次熟。所以,團購的商戶搞過一次之後,通常不會在短期內再搞。真正賣東西的,也有用團購去打響品牌。不過,無論是那一種動機,都可以肯定,商戶都不可能長期減價益街坊。另外,本身生意已經夠好的,也不會搞團購。換言之,消費者總不應天真的以為,可以經常又平又靚又正。
最重要是,團購的生意模式,對商戶的找數期夠苛刻。一般而言,交易完成後,收入要分兩次,差不多要大半年才過數。對小商戶來說,有其他的方法去推廣,也不會用團購。據說,不少搞過團購的商戶,說怕怕,這輩子也不再作賤自己。
Groupon剛剛公佈第二季的結果,收入增長放緩,股價,也被放血。說到底,做買買賣賣,除了買多少,也要看賺多少。一味只知多多多多地去做,蝕也做,就像第一次科網泡沫,很難長久的。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31

利字當頭:自由教育

1 : GS(14)@2012-08-17 11:55:0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7/16611962
昨日有線 Money Cafe的三個嘉賓:雷鼎鳴教授、周守仁神父和我,都是華仁舊生,講的題目,是自由教育( Liberal Arts Education)。
這其實是個很古典的概念。雷教授覺得中文的繙譯,一直以來好像欠了點傳真;所以,他便提出了自由教育的繙譯法。我想,這譯法是暫時最好的一個。
有人將自由教育跟通識( General Education)混為一談。通識,本意就是擴闊一個人的眼光,甚麼都多讀一點,最好就能有關聯正反合的思考。但我覺得,自由教育意義更深一層面;融會貫通,是最基本。更重要是,在邏輯、倫理和美學這三個方面,能貫徹得到所學。
邏輯和美學是甚麼,不難明。但倫理是甚麼卻比較陌生。一般德育科,教學生甚麼行為是好甚麼不好。倫理卻教人思考為甚麼一個行為是好。
抽象的概念,有實際用途嗎?大家又有沒有想過,為甚麼香港如此缺乏領袖精神?領袖,最緊要的條件,就是在不同的場合之下,有一定準則去判斷行事。技工填鴨式教育,正欠缺倫理教育。倫理教育不單是在課堂上,也在學生的生活中。倒模量產教育模式,倫理教育很難做得好。
華仁書院特點之一,就是由中一到中七都有倫理課。當然,正如之前所講,倫理教育不止在課堂,但由此可見耶穌會的教育宗旨,就是要培育能明辨是非的領袖。大陸說要出許多 Steve Jobs般,有頭腦,執著完美和敢於創新的人。關鍵不在於技能的培訓,而是有沒有既深且博的自由教育,培育出真正有解難能力的領袖。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78

利字當頭:聰明錢的機會

1 : GS(14)@2012-08-21 15:46:4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21/16621994
據說,歐央行將會為歐洲各國的債券,定下一個息差的限制;換言之,要是歐豬國的債息高過德國債息太多,歐央行便會出手平抑。這個消息一出,就有人理解,這是歐央行量化寬鬆的前奏。
但是,我聽到這個傳聞,第一個反應是:歐豬債對德債的債息將會有這個人為限差,也不代表是歐豬債的債價上升,也可以是德國債價的下跌。
德國的經濟是好是壞,很難講。但可以肯定,以德國的財務狀況,沒有能力擔起整個歐洲的負擔。那個傳聞要是真的,基本上就是將整個歐洲的債務,作出另外一個層次的承擔。
過去兩年多以來,歐洲各國,甚麼奇招都想過,也試過,但是甚麼都沒有真正做過。唯一真正要做的,就是改變那政治文化。可惜,偏偏民粹政治在歐洲抬頭,令人覺得,要見到曙光,還有一大段距離。
至於美國,國債息率升得急。還記得,7月中有預測,8月底之前十年國債息率會跌到一釐以下。結果,當然又是債息由低位反彈。
有人將美國國債價格急跌,解讀成是好消息。好消息?理由是 QE3在可見的將來,未必會發生。事實上,從客觀看來,聯儲局可以出的招數,除了 QE,還有其他。但是不打緊,另一派觀點,說今年 Jackson Hole又會有驚喜。驚喜?又或者是投機者的一廂情願?
從另一個角度看,投機者經歷了資金主導的超寬鬆日子,似乎變得不會去從基礎分析投機品。
從行為投機的角度看,這個現象彷彿告訴我們,聰明錢的機會,在於過濾各種不存在的宏觀猜想。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15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