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6日,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報道,記者從今天召開的全國社保局長會上了解到,2016年我國五項社會保險基金總收入為5.28 萬億,各項基金保持收支總體平衡,累計結余超過6.5萬億元。
2016年,我國五項社保基金總收入為5.28 萬億,總支出4.65 萬億,收支保持總體平衡,累計結余超過6.5萬億。截至年末,基本養老保險覆蓋人數超過8.8億,基本醫保基本實現全覆蓋,完成年度社保擴面的任務。人社部副部長遊鈞透露,目前,已有包括北京、上海等7省區市,共計3600億的基本養老保金,開始委托進行投資運營,突破原來社保基金只存國有銀行和買國債的限制,為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實實在在打開了通道。
遊鈞表示,下一步,將加強對重點地區基金運行情況的預測預警、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的同時,繼續做好2017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待遇的調整強化確保發放的主體責任,夯實繳費基數,加強基金征繳和稽核清欠力度,完善擴面征繳激勵約束機制和省級統籌基金調劑制度。多渠道籌集保發放資金,加強對重點地區、重點省份基金運行情況的預測預警。
此外,針對百姓關心的異地就醫問題,遊鈞透露,目前全國所有省份都已實現了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有北京等15個省區市正式接入國家異地就醫結算系統。在年內完成跨省異地安置退休人員住院費用直接結算的同時,將探索逐步擴大到符合轉診規定的異地住院費用。
遊鈞指出,各地要研究出臺轉診政策及就醫地管理的具體措施。積極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加強醫保基金預算管理,推進按病種付費、人頭付費、疾病診斷相關分組付費的方式,強化對醫療行為監控,發揮醫保在醫改中的基礎性作用。
http://www.xcf.cn/syms/tt/201703/t20170310_779871.htm
伴随着乐天“萨德”事件的不断发酵,不少中国企业陆续发声表态,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当属辣条界的“扛把子”——卫龙。3月1日,卫龙通过官方微博第一时间宣布所有产品从乐天下架,并称今后将不再与乐天合作、供货。这种“坚决不留一根辣条给乐天”的行为,被网友盛赞气场两米八。截止目前,此条微博的评论点赞量已经超过57万了。
这样的影响力,再次证实了卫龙这辣条届“网红“的名头,绝不是浪得虚名。蹭热点功力堪比杜蕾斯,微博抢热门速度可媲美海尔。果然,没多久,这货就妥妥登上食品界的热搜榜。
显然,”卫龙“早就不是我们之前认识的那个辣条了。
辣条总体有多大规模?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不过,网上曾流传过一个段子,或许从中我们可以感受一二:“恭喜中国电影(600977)2015年市场票房总值达300亿,创历史新高……然而还不如河南一个省卖辣条赚得多……”据统计,仅在河南地区,辣条这个品类就有200亿的产值,近300亿的销售额,近300家生产企业。而辣条的鼻祖“卫龙”也在近几年从一家小企业翻身变成了食品届的领头羊。
一场天灾造就的商机:21岁高中生一手缔造了500亿年产值的辣条王国!
说起辣条的诞生,也不过只有短短20年的时间,它的发明创造,带有强烈的偶然因素,甚至可以说完全是一场天灾造就的商机。
事实上,辣条起源于湖南平江的酱干。平江县位于湘北汨罗江畔,属于国家级贫困县,那里有着悠久的做酱干豆制品的传统。在《平江县志》中就有记载:“食品工业是平江的传统产业,清朝康熙年间,平江的长寿酱干就被列为宫廷贡品。”可以说,在平江,家家户户都会做酱干。卖酱干是很多平江人养家糊口的基本出路。
1998年,湖南洪水,面对这场自然灾难,农民损失惨重,平江县也不例外。当年,生产酱干的原材料大豆出现了大幅度涨价,由7毛多一斤,一下子涨到一块五,酱干行情持续走低。酱干行业一片哀鸿。
相较而言,当时市面上最便宜的原材料就是面粉,且市场供应的量也比较充裕。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当地酱干作坊的老师傅们,联合研发了一种面筋小食品。最初,这类面筋食品口味与酱干相仿,只有咸味与辣味,而给麻辣加上甜味可以说是一项“伟大的创举”。自此之后,面筋一举由只限于小范围经营的袖珍行业,迅速成为在全国燎原的辣条。
辣条的配方迅速在平江流传开来,尽管形状、口感各不相同,但味道都是一样的。原本做酱干制品的作坊、工厂,就地转化,开始生产更受市场欢迎的面筋制品,面筋企业得以批量复制,瞬间发展壮大。但是,地处长江中下游山区的平江县并不出产小麦。囿于原材料不足,一些平江人开始到外地寻找机会。顺着京广线北上,盛产小麦的中原地区交通便捷,劳动力充足,成为平江人走出去的创业聚集地。据说,全国99%的辣条经营者为平江籍。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正是借着这波浪潮开启了自己的辣条帝国。
图为刘卫平
1999年,刘卫平21岁,仅有高中学历的他十分敢干,带着辣条配方,他跑到了河南漯河。低学历做低门槛的低端食品,刘卫平挣扎了整整3年,终于攒够了自己开厂的钱。2003年,当时成龙正火,刘卫平将自己的品牌取名叫“卫龙”。
如今,卫龙总占地面积300多亩,拥有员工3000余人,而总公司漯河市平平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虽然从网站上并不能获得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等具体数据,但是卫龙辣条作为辣条届的扛把子,年产值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500-600亿。不仅如此,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还制定了5年10亿的投资计划。
这些年,卫龙不仅摘掉了垃圾、三无产品的帽子,而且还华丽转身,成功远销国外。售价高达12美元(合人民币七八十块),成为继老干妈辣酱之后第二种登上美国奢侈食品榜单外国人抢断货的十大中国“奢侈品”之一。据说,连普京都对它欲罢不能……
不仅如此,它还成功吸引了BBC的注意被老外誉为“中国25岁以下年轻人最受欢迎的小吃”,就连拍摄BBC视频的两位大叔也忍不住在节目中坦言“我非常喜欢辣条”、“这个市场据估计每年有500亿”。
一包售价5毛的三无产品,凭啥逆袭成为年产值500亿的网红零食?
事实上,辣条产生的前十年里,辣条行业曾经历过一个野蛮生长期。在当时,辣条生产要求和制作成本都不高,价格又低,没啥正规的生产标准,小作坊式生产商遍地开花。市面上辣条的普遍价格为0.5元、1元,几乎各大超市、杂货店均有销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调味面制品市场消费总量在500亿左右,其中湖南占整个辣条市场的60%,年产值超300亿。湖南有辣条企业近1000多家,河南生产辣条的企业更是超过了300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据了解,2010年下半年,辣条供大于求现象十分严重,能盈利的企业仅在10%左右。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生产辣条的企业这么多,为啥最后闯出一片天地的,是卫龙呢?
1、树立品牌,扩大规模。
在起步阶段,卫龙也曾经历过“三无”阶段。2001年,卫龙的创始人刘卫平终于创立了自己的工厂——平平食品厂。虽然工厂规模不大,但刘卫平的野心却很大,在不少工厂仍沉浸在小作坊加工赚取利润时,刘卫平却开启了一系列的品牌化之路。
2003年,刘卫平注册了属于自己的商标——“卫龙Weilong”,开始以此为核心生产辣条等休闲食品。
2004年,有了独立品牌的刘卫平,开始了依靠先进设备和规模驱动发展的道路,并在规模大幅提高后,亲自带领销售团队进行疯狂的地推,从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商超到24小时便利超市,再到学校和社区的小型便利店,处处都有刘卫平团队的身影。
可以说,拥有属于自己的品牌,让卫龙迈出了摆脱小作坊的第一步。而最初一家一家地推式的推广,更是为卫龙闯出自己的辣条江湖做了很好的渠道建设。
2、拥抱危机,把控质量
最初的几年时间里,辣条的生产一直处于缺乏统一要求标准的低门槛生产状态。许多辣条加工都在乡间小作坊里进行,缺乏生产监管和经营规范。经过简单的包装后,辣条就被销往各中小学校,经常爆出非法添加等生产丑闻和食品安全事故,成为国家食品监管“重地”。
人们在吃得津津有味的同时,伴随的阴影和顾虑一直是辣条的食品生产卫生、安全问题。曾经,江湖传言,辣条是卫生纸做的,是地沟油泡的,是在厕所熏成重口味,甚至由炼尸油制成balabala……
2005,辣条行业遭遇重大危机。中央电视台曝光了平江一家面筋厂,有工人在原料中投放非法添加剂霉克星。其后,辣条黑作坊被不断曝光,加上几毛一袋的定位及低劣的包装,这让辣条成为国民心目中的“垃圾食品”,辣条以及面筋生产企业也成为众矢之的。在一波严过一波的整治风暴下,成批小作坊小厂商纷纷倒掉,辣条企业从最鼎盛时的2000多家,只剩下零星的500多家。
危机关头,为脱掉“垃圾食品”帽子,年产值12亿的卫龙企业开始花巨资新建产房,将生产车间改造为全自动化,严格控制食品生产质量。同时,卫龙还聘请专业资质的质检机构为自己的生产服务,对生产进行全面升级。此后,为了迎合新一代消费者的需要,卫龙又进一步开辟细分市场,推出面制品、豆制品、海产肉类等多种口味、系列的全新产品。
2014年,卫龙已经成为辣条领域当之无愧的头号企业。辣条江湖正式进入“卫龙时代”。
为了洗清“垃圾食品”的印象,卫龙特意邀请专业的摄影团队进入车间拍摄公司的宣传片,同时邀请媒体和网络红人直播生产车间,高度自动化的闪亮设备、一尘不染的洁净车间,瞬间让广大吃货瞠目结舌。这不,连人民网(603000)都手动点赞,“它不仅好吃,还干净卫生,气魄宏大哦……”
卫龙生产车间
自此,卫龙成功摘掉了“三无”帽,摇身一变,成为零食界的“LV”。
3、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网络营销手段
卫龙企业的逆袭,除了食品本身的质量,擅长造势、热点营销也是他们能够逆袭的重要因素。
借助网络红人直播生产车间一举破除了辣条“垃圾食品”的三无产品形象,初战告捷后,刘卫平真正尝到了网络营销得甜头。之后,卫龙便在网红的“不归路”上一去不回头了。
从最初与暴走漫画的合作,微博段子手的炒作,天猫网站的不发货黑客事件,网络上的恶搞系列视频,到苹果风,“国际奢侈品”,再到老司机情色网站风格,卫龙玩到仿佛忘记了自己只是“辣条”的现实,二次元、科技风、污厘头儿,简直是信手拈来。
卫龙模仿苹果的线下体验店
说到这些辣眼睛的营销事件,不得不提就是卫龙“苹果风”,凭借模仿苹果的文案,在iPhone7发布会的当天推出了辣条新品“Hotstrip 7”,借势火了一把。Hotstrip 1.0、Hotstrip Mini、Burn Kiss……一时间深得网友的喜爱和追捧,成了食品界的网红。
而那些“来包辣条压压惊”、“其实我该来包辣条静静”、“这个世界没有一包辣条解决不了的问题,如果有,就两包”、“我马上就要发财了,辣条随便吃”……的系列表情包,更是成为社交网络的经典语录。
来,感受一下卫龙逆天的表情包、文案和海报……
企業終究需要一個產生現金流的機器,沒有這個,泡沫破裂是遲早的問題。
本文由秋源俊二(微信ID:QYJEQYJ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秋源俊二。
當下,樂視進入戰略收縮期,最為難受的時候。
各種負面,離職的、欠薪的、挪用的、賣地的、停止收購的等等,這些無一例外,都是差錢的問題。
細細品讀了周航那份樂視挪用了13億易到款項的文章,別有一番滋味。不過考慮到目前周航加盟的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這份看似為人請命的申訴文,更像是一份“投名狀”。
當然,樂視和易到的聯合聲明,更是深有韻味。
當然,分析動機,不是本文的重點。蛇打三寸,這次周航出手之狠,恰在大規模的司機和用戶的錢,被挪用走了,涉及大規模的群眾利益問題。
欠資本家的錢,是小事;可欠人民大眾的錢,關系社會穩定,這是大事。
這是問題的關鍵。
不過,這從財務融資的角度也說明一個問題,樂視系開始挪用“預付款項”了。
本文梳理一下,這些年,樂視創始人的都用那些的資本騰挪手段,為自己融到資金。
一、
賈躍亭,90年代入讀山西財專就讀於財務管理專業,筆者查閱了一下,這是一所山西非常好的財經類專科學校。那個年代,財專在各地比較受歡迎,屬於沒考上大學的人,完美選擇。
但這已經非常不錯了,類似的潘石屹也是一所河北大專——中國石油管道學院畢業的。
這些年創業後,入讀了長江商學院EMBA。隨著企業成長,賈躍亭經常展現他財技驚人的一面。
二、
在前面的一文中,我總結了樂視這些年的樂視融資術:
1、股權抵押融資,先前的各種股權融資:
2、壓擠供應商的資金,前段時間的供應商欠款風波;
3、挪用控制子公司的資金,這次易到用車;
4、其他外力註資,如孫宏斌的投資;
5、戰略性收縮,例如裁員、賣地賣資產等等行為;
最開始,賈躍亭通過運作,讓樂視網上市,在度過“令XX 案件”靜默期後,“王者歸來”,開始瘋狂融資,尤其是2015年那波牛市。
賈躍亭承諾,將股票套現的錢,無息貸給樂視網。而且一套現就是100億元,當時說的非常好聽,“五年免息100億元”。
這是直接來自股市融資。
三、
隨著牛市結束了。樂視系,各個業務也順利展開。隨後對旗下的樂視手機、樂視體育、樂視影業、樂視汽車等等,去風投機構那里融資。
比如來個A輪什麽的,在牛市之後,運用的是股權融資。
除此之外,還積極開展樂視網股權抵押融資,賈躍亭將股票抵押給金融機構,換來資金。
這基本是第一階段的融資手段,以股權融資為主,債務融資為輔。
四、
其實正常的創業者,如果企業還沒有產生穩定的現金流,將是非常難受的。
也就是說,如果企業發展到現在,應該產生一個小小的現金牛,但是無奈,樂視沒有cash cow 這樣的核心發動機苗頭。
大部分到了這個時候,創業者面對如此,都會讓出控股權,繼續讓企業發展下去。
當然也有很多企業,和機構簽訂對賭協議,換來繼續發展資金。
例如當年的土豆,由於沒錢,最後只能合並,讓出控股權。類似的例子,國美合並永樂電器,但陳曉後面搞出“國美事件”。
當然,也有對賭賭贏了的,例如蒙牛、京東,這些都是勝利者。
此階段,企業的非常脆弱,很多企業都死掉了。
五、
除此之外,剩下的繼續堅持的,多半依靠強大的業務現金流,通過擠占供應商的資金,變相獲得資金。
例如早期的京東,依靠電商行業賬期的問題,由於強大渠道能力,瘋狂的推遲賬期,獲得無息資金。
明顯,樂視手機也是類似,欠這個供應商的屏幕前,欠那個供應商的錢。賬期一拖再拖。
學過波特的五力模型都知道,能夠擠占資金,源於你企業自身的競爭力,對上遊和下遊的掌控力。
顯然,京東能夠挺過那個階段,是因為電商3C大家電行業,就此一家。而這個渠道非常重要。
樂視手機呢?顯然不是這樣的。小米、華為、魅族、OV,等等,說白了,樂視不具備強大的擠占能力。
危機爆發遲早的事情。
六、
除了上遊供應商的資金,還有下遊消費者的資金啊。
如何擠占呢?答案就是預期消費和賣期貨,兩種手法。
預期消費:樂視的各種充值活動、辦會員等;
賣期貨:樂視的超級汽車;
假如樂視沒發生什麽危機,我估計樂視的超級汽車,又給樂視續命一波。
很多創業公司,例如特斯拉也是這樣的,產品成型後,開始賣期貨。現階段很多產品眾籌,都是這個模式。
預期消費和賣期貨,獲得資金。
七、
其實,發展這里,都是合法合理的。剩下的就是涉嫌違法法或者完全出局的情況。
涉嫌違法的主要有四種:
1、挪用準備金模式;
2、把類似預付金等存款性質的資金,挪走;
3、收購產生大量現金流的公司,即使掙錢很少;
4、隨意掏空旗下子公司的資金;
針對第一種:
準備金,比如股民放在券商的準備金。以前上海首富,周正毅收購過富友證券,獲得股民的買股票的準備金。再比如,去年頻頻舉牌的險資,估計很多都違規操作了。
當然,這個模式不是說一定有問題,只要不肆意擴大,不挪走必要資金。問題不大。
這筆資金,相當於永久無息貸款。巴菲特不也是保險的“浮存金”嗎?關鍵在於人心。
現階段,最可能挪用的創業公司就是——摩拜單車和ofo。
針對第二種:
預付金和存款性質的資金,挪用走也很多。
這一次,易到用車顯然就是挪走了打車客戶的預付金。雖然官方申明,說是貸款14意願,只是借走了易到13 億元。
當然,我這里提一下存款,是因為樂視有一個樂視金融,互聯網金融板塊,說實話,就是賣理財產品。
我相信樂視金融,主觀上不會自融或者是挪走客戶的存款金,但是就怕賈躍亭 賊心不改。
但是申明一點:
由於金融的嚴肅性,如果以上分析,導致樂視金融,大規模體現,產生擠兌風波,即便樂視金融沒有問題,也會死掉。
任何機構,都經不起擠兌。
希望,大家理性思考與投資。記住,寫的這的意思,不是說樂視金融違規。我相信他們按照銀行的穩健來運營。
針對第三種:
就是收購現金流公司,把公司資金掏空。
這個方法,尤其適用於零售業。
至於具體收購現金流的企業案例,由於本人積累有限,記得以前看過類似案例,但想不起來了。模糊的印象中,黃光裕時期的國美,幹過這些的事情。
(歡迎大家提供案例)
目前,樂視在這塊,沒有動向。
針對第四種:
掏空旗下的子公司,本質上母公司是有這個權利的。由於不是學法律的,這種法律技術細節,不予討論。
比如以借款名義,非常常見,這一次,易到用車和樂視的,除了備付金,恐怕不少運營資金,都挪走了,但是這個沒人能說得清楚。
曾經的德隆,德隆的三駕車,新疆屯河、湘火炬、合金股份,就是這樣的。
當時為了應付長期大量收購投資、以及支撐股價的問題,都是一旦把公司的控制權弄到手,立刻把資金通過關聯交易(包括借款),挪出來,支撐集團岌岌可危的資金鏈。
甚至是運營資金,也掏出來。 用這些資金,支撐德隆的三駕車,股票在2002——2004年熊市期間,還能夠持續上漲。
這些系統總結出來,其實不是最嚴重的。
我最擔心的是樂視真的成立互聯網銀行,大家還記得山西省副省長的喊話嗎?
王一新對賈躍亭表示,“家鄉的父老會支持你的。你想在家鄉山西申請辦互聯網銀行,今天我在這兒說,我也分管金融,我們支持你!家鄉永遠是你溫暖的大後方。王一新還表示希望包括賈躍亭在內的所有的晉商興旺發達。
你怕不怕,賈躍亭的銀行,提高存款利息,比銀行高,比馬雲爸爸的活期高,甚至接近固定理財收益。
我相信,這才是最恐怖的。
八、
賈躍亭最後一招,就是認輸,把公司該賣的都賣了。
周航的在公開發文中,有這麽一段話:
期待樂視團隊能夠清晰看待當下的危機,接受外界合作夥伴已經提出的建設性方案,迅速、徹底地解決好易到面臨的現實問題。我們也相信樂視最終會做出明智的選擇。
“外界夥伴,提出建設性方案”,這詞匯的意思,是有買主,但是賈躍亭不賣,估計嫌棄價格低。
先前,樂視已經賣了一部分資產給孫宏斌了,接下還會不會賣,難定。
總結:
不管如何融資,也不管如何發展,企業終究需要一個產生現金流的機器,沒有這個,泡沫破裂是遲早的問題。
融資,只是一種用空間換發展時間的手段而已。
當然,據了解,樂視視頻、樂視電視和金融板塊,這幾塊也是掙錢的。
(這個信息,來自我在樂視財務的同學前一段時間提供,大學和她經常一個自習室學習)
其實,說實話,爆出來的壞消息越來越多,我一直在思考樂視的最低落的底部在哪里?
或許不久以後,或許還有一段時間。
總之,這家公司,是學習的案例。我個人的判斷,樂視戰略收縮的拐點快到了。
2017年第一季度已經過完了,要說最熱的投資熱點是什麽,所有人都不會拒絕說是充電寶市場。
本文由新消費內參(微信ID:cychuangy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龍貓君。
共享充電寶的玩法與潛在玩法
根據公開資料,只是最近1個月,就有多達8家充電共享公司和3億資金湧入市場,他們分別是:
SIG 、紅點投資、九合創投、飛毛腿董事長投資的來電科技 ;
IDG資本、欣旺達、海翼投資的街電科技;
金沙江創投、王剛、德同資本、招銀國際、盈動資本投資的小電科技,同時很快就拿到了騰訊、元璟資本億元B輪融資;
巨人集團投資的暢充科技;
梅花天使、祥峰投資與高維資本投資的河馬充電;
下面其實還可以寫更多,可以說這個市場已經早早就進入到百電大戰。 總體而言,目前的充電寶市場可以細分為三類商業模式與業態:
第一類是以來電科技為代表的線下機櫃模式充電寶。
簡而言之,之前看過龍貓君前面文章的都知道,今年是自助終端元年,來電科技有點像是一個裝滿了移動充電寶的線下自助終端,你繳納100元押金後,就可以帶走充電寶,使用一元可以充電一次,累積上限花費是10元錢。
龍貓君已經在深圳體驗了來電科技產品。但是這種模式有一個非常大的弊端,就是總是會擔心一旦走到一個沒有歸還點的地方就沒有辦法將充電寶還回去了,所以這對充電寶終端的布局密度有非常大的問題。
第二類模式是餐廳移動充電樁模式。這個模式與自助充電寶模式相比較最大的不同在於它是典型的餐廳、臺球室、咖啡廳的固定場景。
非常的便捷,也是一元掃碼就可以充電,而且相對於大型充電櫃要造價更加低廉,更容易比較快的回收成本。不過其真正的難度,我會在後面文章聊到。
第三類模式就是免費充電模式。相信每年春節回家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會在火車站見到免費充電的充電樁,巨人集團投資的暢充模式就是專業提供免費充電樁的,然而你以為它是公益充電服務商麽?
此前央視315曾經報道過某些免費充電模式程序里暗藏著強行下載APP和廣告推薦的程序。
所以,總結一下共享充電寶其實目前一共就是這三種業態的玩家。
靠什麽盈利:金融+媒體可能是變現主要通道
從龍貓君之前寫的文章,大家都知道龍貓君最近瘋狂研究線下消費生態中。 很多人同樣也會很好奇共享充電寶到底靠什麽賺錢。 這里面有兩種盈利模式的計算方式:
1 、 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盈利模式。相信經過這麽多互聯網水文的洗禮,大家都知道什麽叫做羊毛出在羊身上。
也就是按照該產品的成本,計算該產品一次性固定投入,接著計算每天的凈收入,然後這些共享充電寶企業依靠每天充電收入來獲得收入,按照一次一元的計算體系,大概一臺設備半年內有望收回成本。這種模式也是最基礎的成本-收入收益模式。
2、羊毛出在豬身上。這也是大家最願意講的故事,畢竟只有未來沒有實現的東西才是看起來最有希望的東西。 放在共享充電寶身上就是兩大潛在的營收點:押金與媒體營收。
押金收入非常容易理解,每臺設備100塊押金,光資金池沈澱帶來的資產增值就是一筆可觀營收,這也是資本們最夢寐以求的生意。
媒體模式也很好理解,今天大家都在等線下的新分眾機會,而這些充電樁就是一個天然的可以線下線上交互的廣告位,所以未來的邏輯肯定是賣廣告。
共享充電寶們真正盈利的想法與主意是,依靠一次一塊錢來維系共享充電寶硬件的投入,再依靠押金沈澱與媒體營收做規模化收入。依靠這兩個夢想與故事去撬動VC的投入,完成全國的跑馬圈地。
總體而言,共享充電寶們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那麽除了上面的盈利空間,共享充電寶還有哪些潛在的盈利模式?
龍貓君覺得,未來共享充電寶,尤其是櫃式充電寶還會有一條新的商業模式,那就是售賣充電寶。
假設一個用戶只要累積充電到若幹次之後,例如累積充電50次再加上一定價格就可以買走充電寶,或者用戶有默認選項將不再歸還充電寶。
這樣就將充電寶的模式成功由租的模式轉為賣的模式與租的模式相結合,由於前面租的模式已經將該充電寶價值滿足了,這個時候售賣的營收是純利潤收入。
所以這個時候,這些櫃子和充電寶就成為大型充電寶的分銷渠道,同時可以搭載銷售充電線,而櫃子本身可以成為媒介廣告營銷通道,讓用戶在取充電寶的過程中能夠有廣告營銷的效果。
共享充電寶模式真正難點:運營與消費情境的截殺
如上文所說,到目前為止這個模式都是成立的。 但是一個模式出來的時候,大家都會有兩種態度:
1、這肯定又是一個泡沫。所以選擇性去忽視,甚至簡單粗暴的直接不去研究與思考。
每個新生事物出來的時候,都會經歷看不懂到慢慢可以看懂狀態。 滴滴打車剛出現的時候,大家普遍覺得肯定活不久,但是做到今天,證明了其一定意義是一個成功商業模式,我們作為商業從業者,不要用自己的思維好惡去判斷商業本身,是一個基本的商業素養。
2、認為這是一個商業模型,所以立刻蜂擁而至,一窩蜂進入到這個市場。這也不可取,卡位意識固然很重要,但是每一段創業之前,先分析自身優勢劣勢。
這門生意,其實產品要求的技術壁壘並不高,充電寶的技術壁壘,龍貓君專業咨詢過技術領域專家,開發起來並沒有難度,即使某些家號稱會有核心技術的產品,也難保3個月內會被抄襲,所以往往到產品壁壘不高的生意,對運營的壁壘要求卻是極高的。
龍貓君與一位專業從事共享充電寶的地推人員交流發現,該地推人員最大的問題在於運營難度非常大:
首先,商家對於共享充電寶是不熱心的。
龍貓君以前也大量接觸過餐飲商家,對於這些2B小商家而言,凡是不能帶來額外營業收入反而需要耗費精力與維護的產品,商家就不熱衷甚至是反感的。
當初團購容易火,那是因為團購確實可以實在帶來收入,所以對於2B小商家的真理就是,如果你能給我帶來增量收入,我就可以考慮分給你一半。
但是如果你總是從我存量收入里拿走一部分來優化我的效率,我是不允許的。 那位運營人員顯然承認這一點,雖然充電寶企業答應會在充電收入中分成,但是沒有一個商家感覺這個分成有意義。
這點微薄的收入,還不夠維護充電樁的成本,畢竟這個充電樁其實是需要占據桌面的空間的,同時還要防止損壞、丟失以及顧客的抱怨。
對於餐飲商家而言,這個店里除了吃飯是需要付錢的,其他服務理論值都應該是免費的,比如用戶充電這樣的事情,還需要收用戶一塊錢,很容易造成用戶對餐廳的反感,所以在地推過程中,商家維護這個產品的心態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
這恰好是所有充電寶運營商忽略的地方,與代駕這樣的小桌卡不同,代駕廣告一方面能夠讓用戶喝酒,這其實是餐飲商家所希望帶來的。
但是充電寶除了需要維護,事實上跟商家客戶帶不來太好的價值,如果是商家免費提供,餐飲商家還會認為是一項增值服務,而現在的情況是用戶需要付一塊錢。這就跟一塊錢餐具費最初收取的時候都是讓用戶反感了的。
這是其中一方面的難點,另一方面還要讓餐飲這些渠道客戶簽排他性協議也是一個非常困難地行為。
從事過美團地推的人都會理解和明白,排他意味著資源的獨占性。這位運營人員承認這往往會是中間最難的一步,但是如果這個渠道資源不是排他性,所有充電樁都可以進入,那自己的充電樁放在那兒有什麽意義呢。
所以,通過上面的分析,你其實發現這一門共享充電寶的生意,真實的難度是渠道運營的難度,怎麽讓商家同意你進入到這樣的渠道,確實是這門充電寶生意最難的地方。
其次,純粹的資金補貼是未必有效的。這門生意按照百電大戰的邏輯,最終一定會變成O2O大戰的模型,可能需要開啟商家補貼模式。
比如一臺充電寶補貼給商家多少錢,但是這種補貼其實對於拉升C端需求是沒有有意義的,因為商家自身是沒有辦法促進用戶消費的,當用戶沒有對無電恐慌的時候,你不太可能強行鼓勵用戶一定要充一次電。
另外一端就是,會不會開啟用戶補貼模式。但是如果用戶手機充滿了電,你即使因為充電有補貼也不能教育用戶養成每天到店里用共享充電寶的習慣。這就是這個生意真正困難的地方。
最後,由於這個模式是場景喚醒消費的模式。用戶是沒有一丁點品牌忠誠度的。一個商業模型投入了大量資產去做品牌營銷,從而能夠累積品牌端資產。
但是共享充電寶本質是一個渠道生意,用戶對品牌沒有忠誠,用戶更在意的是獲取的便捷性。 所以這個時候你的產品設計的即使再完美,但在該餐廳環境下,沒有其他品牌產品,我又需要充電的時候,我可能會被迫接受另一個產品設計更差的產品,而這個產品可能是運營在三四線城市不太知名的一個共享充電寶品牌。
相信經歷過百團大戰的人都明白,這門依靠地推的生意,是一個曠日持久的戰爭,與摩拜單車這些可以自主投放渠道的生意相比,充電寶看起來更輕,實際上面臨的問題會更麻煩。
所以從概率上來說餐廳生意越好,越有多的客流的餐廳會越可能受到充電寶企業的補貼。 我相信,這才是充電寶企業們面臨的真正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教育商家願意維護和參與這個基礎設施的建設中來。
除了上面談到的運營難度,還有另外一項威脅也不得不說,那就是不要忽視電池技術革命。
雖然行業里的人普遍認為五年內電池技術很難有突破,但是技術革命這件事情到來永遠是悄無聲息的,所以對於共享充電寶的商家而言,最大的困境和難題就是充電的需求不再成為需求了。
最後是消費者的使用場景考核。
龍貓君認為共享充電寶核心賣的是用戶對無電的恐懼。這里面有兩種場景,一種場景是還有電,但是非剛需防範性充電,這種應該基本是主流狀態,另外一種是緊急用電。
這兩種狀態下的用電場景是有很大差異化的,所以不同使用場景下,應該會產生不同商業模式,從應急性而言,機場、火車站是最合適場景,而餐廳場景下更多是恐懼型充電,畢竟沒有人會為了充電去吃一頓飯,但是吃飯的場景下隨機充電是有可能的。
總結:這是一門資本催生的基礎租賃生意
前面已經說了模式與可能潛在的最大的問題,最後想說說自己對這件事的判斷:
1、最終的結果一定是很難一家獨大,鑒於中國的餐廳分布情況以及購物中心的分布現狀,肯定會湧現出非常多家並存局面的基礎運營商,這樣的租賃生意很難具備贏家通吃特點。
所以區域性的運營商會各自占據自己的區域,而且誰先占據了渠道,再想把競爭對手趕出來用自己的充電寶系統,那就只能依靠補貼商家了。
2、小創業者還要不要進入?個人建議是,不要進入這個市場了。
前天跟幾個朋友交流,今天的中國創業已經進入到“選太子模式”。幾家大的資本在項目很早期的時候進入,你即使占據了區域市場,從最終並購價值而言也不太大。
想想團購網站一樣的運營模式,你能賣的不過是商戶渠道資源,這件事上應該在中國沒有人可以超越美團點評,所以小創業者做這樣重複性開拓市場的價值,可以看看當年做團購網站的下場,大部分以虧錢為結局。
3、 請不要叫這個模式為共享充電寶了。這根本不是共享模式,而是分次租賃生意。共享的本質是擁有所有權的個人用戶讓渡它的使用權給其他用戶,是對社會閑散資源的利用。
而充電寶是自己購置重型資產租賃給用戶使用,所以請不要叫它共享充電寶,而是租賃充電寶。 這樣的模式並不新鮮,也不是新鮮事物。
早年在農業的大型農機產品上早就在實行按次付費的金融租賃模式了,只是那些是大宗商品的租賃,這個模式本質和電腦租賃,和辦公空間租賃沒有差別,只是充電寶和自行車剛好是一個高頻租賃行為而已。
4 、所以,我最終看不很看好這個生意呢?
從消費者角度而言,不是什麽強剛需,但是只花一塊錢應急也沒有問題,畢竟成本更低,所以從生意角度而言勉強成立,但是到底多賺錢,多有想象力,我就不敢茍同了。
畢竟資本們認為娃娃機是線下風口的時候,他們也可以砸一個億在娃娃機上,然後告訴大家娃娃機生意邏輯是成立的,因為有些線下生意本身就是成立的,但是有多大創新、便利或者叫共享經濟,龍貓君就實在不敢茍同了。
總結起來就是,資本們選中了一個所謂賽道,然後重金砸它的規模而已,這樣的模式都能成為創新和風口,那也真的只能說明,中國互聯網創業已死,資本玩家永生。中國的創業真的如果進入到有錢就是創新的時代,那就真的是中國創業者的悲哀了。
因爆出30億虛假理財事件,民生銀行A股股價自2016年12月15日至今已經連跌4個月,跌幅接近20%。截至4月18日收盤,民生銀行A股收盤價為8.06元/股,當日下跌2.07%。民生銀行港股亦跌跌不休,從今年2月16日出現階段高點至今,股價從9.48元跌到7.90元,跌幅超16%。
民生銀行股價走勢持續低迷,與近期市場傳出民生銀行北京管理部(分行)航天橋支行30億元的風險事件有直接關系。據媒體報道,因民生銀行北京分行航天橋支行行長張穎被公安機關帶走,其涉嫌偽造產品,並以產品“讓利”轉讓的方式吸引該行私人銀行高凈值客戶,致使逾150名投資者被套,涉案金額或高達30億元。此事還牽涉“蘿蔔章”票據造假及銷售“飛單”兩大環節,涉及多家再貼現銀行。
對此,民生銀行也在4月18日通過公告回應稱,在發現航天橋支行行長張穎有涉嫌違法行為後,已立即向公安部門報案。目前張穎正在接受公安部門調查。而針對媒體報道的涉案金額及具體案情還在調查過程中。
2016年7月29日,上海,2016第十四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China-Joy),王者榮耀遊戲展臺的人物。(東方IC/圖)
(本文首發於2017年6月1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全球最賺錢的遊戲 <王者榮耀>火爆之謎》)
它是全球蘋果用戶iOS手遊收入榜第一位。日活躍用戶5000萬,一季度每月流水30億,《王者榮耀》創造了中國遊戲的歷史。
和很多走紅遊戲一樣,《王者榮耀》火爆之後,也引來了諸如讓青少年成癮等眾多非議。
“我們班有幾個小孩在玩‘王者農藥’,我們陳老師也玩喔。我們在討論當什麽人物,我當‘馬可波羅’、真真當‘諸葛亮’、佳佳當‘達摩’……”小戊是一位5歲的小朋友,在幼兒園上中班,他用稚嫩的聲音在電話里念叨。
真人秀節目《媽媽是超人》中,演員秦昊兩手捧著手機,“這局打得太艱險了。”他瞥了一眼坐在對面略顯不滿的妻子伊能靜,說,“跟朋友社交一下,怎麽了?”
明星當中,楊穎和黃曉明在《王者榮耀》有情侶賬號,林更新叫“更新失敗”,王思聰號稱“國服第一魯班”,而楊冪被爆已接近最高級別,玩了近6000場。
上線20個月,這款遊戲就打破了年齡、身份、圈層的界限,把每個人都變成了“戰士”。《王者榮耀》也成了騰訊的吸金利器。2017年一季報,網遊收入228億元,幾乎占了騰訊總體收入的半壁江山,《王者榮耀》無疑是其中龍頭。
不僅在國內,它已經變成了全球最賺錢的遊戲。根據2017年3月數據,它是全球蘋果用戶iOS手遊收入榜第一位。日活躍用戶5000萬,一季度每月流水30億,《王者榮耀》創造了中國遊戲的歷史。
十幾年前,PC遊戲《傳奇》風靡一時,因為它趕上了全國網吧遍地開花和互聯網普及的時點。進入智能手機時代,《憤怒的小鳥》成為手遊紅利的揭幕者,人們發現手機可以如此清晰而靈敏。
隨著手機技術提高,熱門遊戲越來越“重”,從輕度休閑類的消消樂、跑酷,變為格鬥、角色扮演、多人在線競技,《王者榮耀》就是這一變化的里程碑,更重要的是,它趕上了4G和無線網絡的發達,一款遊戲得以連接所有人。
騰訊如今已是全球最大的遊戲公司。2016年營收排名,全球五大上市遊戲公司依次是騰訊、索尼、動視暴雪、微軟、蘋果。
然而在14年前剛入行時,騰訊的原創遊戲總是難以成功。直到做出了QQ遊戲大廳,情況才有所改變。在那個普通網站註冊一個賬號要填三頁表的時代,可以用QQ號一鍵登錄的遊戲大廳迅速擠占了市場。
幾年後,騰訊出手獲得了一批世界級遊戲的中國大陸代理權,比如《穿越火線》《地下城與勇士》,以及《英雄聯盟》。一位遊戲制作人說,“2009年騰訊代理LOL之後就踏上了封神之路。”
LOL是《英雄聯盟》的簡稱,這款美國拳頭遊戲開發的產品是多人在線戰術競技遊戲(遊戲類型中被稱為“MOBA”)的代表,進入中國後被網友戲稱為“擼啊擼”。它的全球月活躍用戶大約1億,其中一半以上來自中國。騰訊先是拿下了它的中國大陸代理權,又在2011年幾乎全資收購了這一遊戲的開發商。
“我去,怎麽和‘擼啊擼’這麽像?”每個《英雄聯盟》的玩家打開手機、進入《王者榮耀》的頁面都會這麽說。《王者榮耀》可以被看作《英雄聯盟》的手機版,它最初的用戶就是以千萬計的《英雄聯盟》玩家。從這里出發,它可以說已經成功了。
《王者榮耀》把《英雄聯盟》的人物、技能基本上照搬過來,換上了中國人熟悉的名字,項羽、李白、魯班、妲己、馬可波羅……古今中外大亂燉。又降低了新手入門難度,把從前每局半小時縮短到10-15分鐘,更容易占用碎片時間。電腦操作也順暢地轉移到手機上,左右手一起玩,配置低的手機也跑得起來。
買版權、複制、搬上手機,是這款遊戲成功的捷徑。
不過它並不是試圖模仿的唯一一款遊戲,在誕生之初,騰訊內部就有它貼身肉搏的對手。
《王者榮耀》的研發團隊是在成都的騰訊互動娛樂天美工作室群-L1工作室,最初一百多人。負責人姚曉光曾經制作出了《天天酷跑》《天天愛消除》等第一批大獲成功的微信遊戲。
2014年,剛改組的天美工作室花了7個月時間做出了仿LOL的《英雄戰跡》。騰訊旗下的光速工作室也做出了一樣玩法的《全民超神》。兩款遊戲同天測試,狹路相逢,《英雄戰跡》完敗。
當時,《全民超神》是純競技的,主打5V5,不帶養成線,而《英雄戰跡》帶養成線,主打3V3。然而接下來,雙方都朝著各自相反的方向改了,最終《英雄戰跡》更名為《王者榮耀》,2015年10月一經上線就成了神話級產品。
騰訊方面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一組數據:2015年底,《王者榮耀》日活躍賬號750萬;2016年7月,日活3000萬;2016年底達到5000萬。
2016年初,天美工作室拿到了公司級業務突破獎,同年拿到這個獎的還有“春節紅包聯合團隊”。
截至目前,《王者榮耀》總註冊賬號數已達到2億,長期穩定在蘋果App Store中國區的免費遊戲榜首位。
《王者榮耀》不是第一款手機MOBA遊戲,在騰訊之外,也曾有過先行者。《自由之戰》《亂鬥西遊》《虛榮》等MOBA手遊都賺到了錢。早在2014年,網易的第一款MOBA遊戲《亂鬥西遊》就登頂過iOS暢銷榜,然而隨著版本更叠、用戶大量流失,一年半就被擠出了流水榜前十。
它們為什麽沒有成為《王者榮耀》?因為在規則上,玩家的前期投入會影響後期的對戰水平,花錢越多、投入時間越多,就越厲害。在遊戲的世界里,“人民幣玩家”碾壓全場。
遊戲有三種盈利方式:下載時一次性購買;遊戲內嵌廣告;遊戲內道具收費或升級收費。
中國早期遊戲市場培育不成熟,人們對遊戲的理解停留在“打怪、升級、刷裝備”的網遊。而盜版猖獗,使得遊戲免費成為唯一道路,內嵌廣告又體驗太差,大多數遊戲都選擇了道具收費的辦法盈利。
但很多遊戲的付費道具是以破壞遊戲平衡為賣點來吸引人的,花錢越多才能越厲害。這樣容易激起用戶反感。同樣是賣道具,《王者榮耀》卻沒有走這條路。
在《王者榮耀》的世界里,錢分為金幣、鉆石、點券三類,只有點券是要人民幣兌換的,前兩者都可以靠經驗積累。遊戲中可以購買的是英雄、技能和皮膚,其中只有買皮膚必須花錢。花錢與否不影響遊戲體驗,維持公平環境,從而砍掉了新手入門的門檻。
購買皮膚,類似於早年用Q幣購買QQ皮膚、打扮自己的頭像,在這里可以給自己選擇的遊戲人物換裝,屬於騰訊消費的老路數。一款皮膚賣幾十甚至上百塊,僅這門生意,就帶來了日入過億的業績。
但網易卻選擇了與騰訊不同的道路。
一位接近這兩家公司的業內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網易遊戲比如《夢幻西遊》,雖然很賺錢,但比較小眾,進去的人少。它的規則相對複雜,要培養角色、搞裝備、提升道具甚至結婚拜把子,一般人要玩很久才懂,可能玩懂了就已經不想玩了。它用戶量不大,但這種遊戲的玩家願意出錢,用戶付費意願高,黏性大。
比如《王者榮耀》日活躍用戶5000萬,每個用戶每天差不多貢獻7毛錢,一天的利潤就是3500多萬,一個月流水可能就超過10億;而《夢幻西遊》,比如日活躍用戶100萬,但每個用戶能貢獻10塊甚至20塊錢,一個月流水也有3億-6億。
他說,這是兩種不一樣的模式,但《王者榮耀》用戶群體更廣泛。
騰訊作出這個選擇,也在於它是一個流量驚人的互聯網入口。近期騰訊公布一季度年報,微信的日活躍用戶數達9.38億,QQ月活躍賬戶8.61億。這個入口,對遊戲同行來說都是“恐怖”的。
上述業內人士說,沒有社交平臺接入,一款遊戲需要打廣告拉客戶,每新增一個用戶的成本差不多是30塊錢。
“《王者榮耀》每天活躍用戶5000萬,別說5000萬了,我想要500萬人來玩我這個遊戲,營銷費用差不多就要1.5億。”他說,騰訊的遊戲會出現在微信朋友圈下面的“遊戲”入口,“只要那里加一個紅點,微信用戶1/10甚至1/100的人點進去看一下,就已經不得了了。”
他說,現在除了網易,那些遊戲的大廠商像金山、盛大都會選擇把自己以前端遊時代成功過的遊戲改編成手遊,改好後,它自己不發行,找騰訊幫它發行。這也是騰訊變為全球最大遊戲公司的原因之一。
騰訊的遊戲,自帶社交光環。站在《英雄聯盟》的肩膀上,《王者榮耀》接入社交網絡,如虎添翼。
打開手機,在遊戲界面右端,你可以看到在線的微信、QQ好友,發出邀請,就可以一起玩。隨時隨地和朋友們組隊打遊戲,變成了吃飯、K歌之外年輕人們新的娛樂方式。
從前的遊戲,是一個虛擬的世界。而這款遊戲,是現實生活的延伸。
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二十余位《王者榮耀》的玩家,他們普遍表示會玩是因為“周圍的人都在玩,不玩沒有共同話題”。騰訊方面也證實,這款遊戲每次玩家數量的暴漲都在節日,特別是暑假、國慶和春節。
當用戶達到一定數量時,就會引發“羊群效應”,遊戲本身是否好玩已經不重要了,它已經變成了一種社交,如果你不參與就會顯得孤立。在手遊領域,此前也有一夜爆紅的,但遊戲都比較簡單,不能引發更多的交流,玩家玩了一會就扔了。
林歡是一名在廣州上學的大三學生。2017年開學後,一個高中同學從珠海來廣州找他玩,去正佳廣場看了電影以後逛街,覺得很無聊。最後兩人索性坐在商場走廊邊的板凳上玩起了《王者榮耀》,話也多了起來。“從珠海到廣州玩,結果坐在路邊一人一個手機打遊戲。”這幅畫面他現在想起來也覺得搞笑。
在天津工作的小羽是一個1995年出生的女孩,在《王者榮耀》之前,從不玩對戰類的遊戲。她也是在朋友們的影響下加入的。跟她組隊的有三個群,高中同學、大學同學和同事。
小羽有四位堂哥、堂姐,因為都大她10歲左右,從小就很難融入他們,長大後四散各地,聯系不多。但最近發現大家都在玩《王者榮耀》,於是開了個微信群叫“意識很重要”,段位高的她帶領哥哥姐姐玩,約定每天晚上十點開黑,嘻嘻哈哈間拉近了距離。
社交屬性再往深走,就產生了情感依賴,甚至成全愛情。“讓我帶你飛”,是這款遊戲中男女互動的主要模式。女生進入多半是為了陪男友玩,而女生多更激發了男生們玩遊戲的熱情。
一個從前只敢在女神朋友圈下點贊的小男孩,一夜之間成了一個女神天天黏著你、要你帶她上分的“榮耀王者”。這樣的故事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多,但在《王者榮耀》里天天有。
還在上大學的小言,就是通過這款遊戲,交到了自己的男朋友老白。在玩了半年時,她在遊戲QQ群里認識了老白。他是群里段位最高的“榮耀王者”,小言想拉勝率,就找他陪自己“開黑”。第一局,在他的保護下,把砍最後一刀的機會都留給了她,一路過關斬將,輕松獲勝。以後,她就經常找這個在群里顯得高冷的男生和自己打匹配。
從來沒有考慮過網戀的小言第一次發現有人對自己這麽好。她在廣東,男生在江蘇,看了下照片、報了個身高體重,兩人就開始了一段甜蜜的異地戀。
不久,這款“紅娘”遊戲,居然變成了吵架的導火索。“因為我比他差,有的時候他會有一種帶不動的感覺。”小言說。老白打排位賽,會冷落她,她又因為打不上去幹著急,經常吵架。老白建議,“要不我們不玩這個遊戲了。”現在他已經打算畢業後到小言的城市來工作。
往“王者”的塔尖上走,這款遊戲玩得最好的人們有三條去路:代練、主播或職業選手。
南方周末記者聯系了一位在天貓做代練的店主,他的店有8.8萬條評價,月銷量高達282萬。但一周內,他都沒能騰出空來接受采訪。他的朋友圈只有兩類消息,一種是淩晨3點多發的圖片,一種是醫院打針的照片,“疲憊不堪”是日常狀態。
婷小姐是在虎牙直播《王者榮耀》的主播。大家都叫她婷姐,她在微信自我介紹里喊話:“你們不要叫我姐姐了,我才21歲!”
來虎牙直播遊戲前,她在另一個平臺直播唱歌,每天3小時。2015年寒假起,她從最低段位“青銅”開始直播《王者榮耀》。直播的畫面分為兩部分,左邊是遊戲屏幕,右邊是精心打扮過的她,有時還會扮成遊戲人物的樣子,比如穿上“貂蟬”的行頭。
觀眾人數顯示2萬-16萬不等。在直播間里,她經常被問到身高、體重、有沒有男朋友。她說女主播總被認為技術不行,“你贏了,是隊友帶你贏的,‘躺贏’;輸了,就全是你的‘鍋’。”
跟她一樣,女主播的畫面里幾乎都有本人,人們不只看遊戲,也要看顏值。男主播則更拼技術,畫面只有遊戲。
九日是虎牙的另一位主播,今年只有18歲,卻是遊戲“大神”。在做主播之前,他做過代練,48小時從最低的“青銅”打到“王者”,如果打到“王者”上100顆星,代練一次要收上萬元。
他從小學就開始玩《英雄聯盟》了,只要一天就可以打到很高段位,他喜歡複盤和琢磨。現在每天他除了健身,其余時間都在直播。賺的錢給媽媽管。
“王者榮耀Tan_ke”同樣是網紅主播,微博上有17萬粉絲。他27歲,以前在銀行做程序員,因為打遊戲被單位開除了。現在做直播,收入比從前高,最多的一個月收了10萬左右的禮物。
他介紹,職業電競選手對技術水平要求很高,要“王者”55顆星以上。他們來自不同地方,公司包吃包住,有底薪,但收入主要來自比賽的獎金提成和直播的外快。
職業選手的生活很單調,跟運動員類似,大家吃住練都在一起,每天8點起床,除了健身,從早訓練到晚。
南方周末記者聯系的三位男主播,都欣然接受采訪,卻溝通十分困難,一輪問答通常只說兩三個字。以玩遊戲為生活方式和經濟來源,他們的生活像對著一面灰色的墻,禁閉而單調,很多人下線以後都不願意再碰《王者榮耀》。
和很多走紅遊戲一樣,《王者榮耀》火爆之後,也引來了諸如讓青少年成癮等眾多非議。5月26日,中國青年報就發表一篇名為《“王者榮耀”似鴉片般傳播 學生深陷其中》的文章,稱很多學生沈迷其中,甚至報警說“自己被追殺”,還有學生為了給遊戲充值而偷父母的錢。
不過,該文章也稱,為了防止未成年人長時間玩遊戲而耽誤學業,“王者榮耀”遊戲客戶端發布了關於遊戲實名制的公告。通告的最後截止時間顯示,5月17日之後,沒有通過騰訊遊戲實名註冊和防沈迷系統完成實名認證步驟的玩家將無法再進入遊戲。根據防沈迷系統,未滿18歲的玩家每天只能玩兩個小時。
“長達7~8年,我們一次次叠代推倒重來,團隊堅持再堅持,在戰鬥中學會了戰鬥。”
來源 | 創業黑馬學院(ID:heima_ying)
口述 |
導讀
許多創業者都有一個“平臺夢”,也有創業者希望轉型為平臺型公司,但你知道做好一個平臺都該考慮什麽問題麽?
近日,豬八戒網創始人朱明躍在黑馬營14期“商業模式”模塊,分享了他做平臺11年來的4點思考與心得:
➀ 公司和平臺,到底有什麽區別?
➁ 平臺能創造奇跡的力量源泉在哪里?
➂ 如何運營一個平臺?
➃ 平臺的商業模式如何進化?
註:朱明躍在黑馬營14期分享2小時,共28912字,學霸君僅精選4719字與讀者分享。
至今為止,豬八戒網已走過11年的光陰。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作為一個平臺創業者我的4點思考與心得:
第一點思考:公司VS平臺,有何區別?
先從一個故事講起。4年前,在北京某咖啡廳,我遇到一位設計界大咖,他一上來就毫不客氣地指責說,你們豬八戒網把設計師的價值貶低了,把設計行業攪混了。
看到他咄咄逼人的樣子,我問了他兩個問題:
1.作為中國最大的設計公司,你到底服務了多少客戶?他自豪地說,一年服務100家。我說,中國有8900萬家市場主體,每天以5萬家的速度遞增,你服務100家,那剩下的8000多萬家需要轉型升級,需要專業的品牌營銷服務,指望誰?它們可以指望豬八戒網;
2.你到底養活了多少設計師?他說700個。我說,中國有幾千萬設計從業者,上億設計愛好者。他們無法邁入你們的門檻,但希望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服務世界,成就個人價值,在互聯網時代實現就業和創業。
他一聽有道理,語氣立刻緩和了。我們一個是做公司的,一個是做平臺的,本身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完全沒必要互視為競爭對手。
圖:朱明躍在黑馬成長營課堂
比如,豬八戒網這個平臺,目前聚集了超千萬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和機構,幾百萬家公司可以通過它購買服務,這是一個公司窮盡一生也不可能做到的。為什麽許多人創業一定要做平臺而非公司?因為用公司的方式永遠無法做出這樣的成績單。
再舉個例子,滴滴。那麽多出租辦、交警、稽查都解決不了的市民交通出行問題,滴滴這樣的平臺基本上把人們過去出行的痛點完美解決了,這就是平臺的價值。
總結來看,公司與平臺最大的區別是:公司的組織形式,只能用最高的性價比服務於最核心的那部分人群,超過一定的規模,其財務模型、商業模型就會崩潰;而一個平臺則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更大的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這就是平臺之美。
第二點思考:平臺力來自哪里?
平臺這麽美,它的力量源泉究竟來自哪里?我認為主要有3方面:
1.平臺力的第一個關鍵是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人和組織的關系被重新定義。
公司是公司與員工的組織關系,公司要負擔所有成本,還要減掉自己的利潤,所以每次交易後,員工能拿到10%就很不錯了;但平臺則是平臺和創業者的組織關系,個人變成了平臺上的創業者,每筆交易平臺上的創業者都能拿走90%,甚至免傭後能拿到每筆交易的100%。這樣的利益分配規則,使得人與組織的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
有政府領導曾問我,你們平臺上有上千萬商家,他們又不是你公司的員工,怎麽管理才不會引起社會問題和平臺問題?其實,我從未想過他們是我的員工,因為他們是獨立的創業者,何須像對待員工一樣對他們指手畫腳?他們不需要被管理,只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和平臺、雇主有良好的互動即可。
2.平臺力的第二個關鍵是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
舉個例子,一個淘品牌創始人曾講過這樣一段話讓我振聾發聵。他說,許多淘品牌一直想離開淘寶,或自建B2C商城,或線下開店,或百度引流,結果折騰5、6年後發現,出逃會花費80%的成本,而淘寶以外帶來的訂單占公司總訂單量不足10%。
這是因為離開淘寶平臺,就等於要去沙漠上再造一座平臺,自己引流,自建物流體系,成本何其高!所以這個淘品牌負責人後來終於明白,如果沒有淘寶平臺上的基礎設施,即便他每天有十萬甚至百萬訂單,公司最終都會垮掉。
所以,經營一個平臺就像經營一座城市,一個社會。平臺規模的大小,不取決於有多少錢和有多少人才,而取決於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而時間是平臺基礎設施能力最大的壁壘。
有人說平臺和中介沒什麽區別,過去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因為在平臺上,買家和賣家都不是我,我只是把他們撮合匹配在一起,這不是中介嗎?後來我想明白了,平臺不是中介,兩者最大的區別是:中介是一單一單的買賣,無法沈澱任何基礎設施能力;而平臺則利用IT、互聯網、大數據等沈澱下來了基礎設施能力,這是誰也偷不走、抄不來的,它需要時間沈澱,這也是實現平臺之美的核心力量。
3.平臺力的第三個關鍵是數據。一個平臺在做交易、做買賣、做連接、做匹配的背後,無一不在沈澱用戶數據、行為數據、交易數據。當形成數據海洋之後,平臺就可以推出很多延伸服務,來獲取平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源泉。
仍以豬八戒網為例,我們可能比企業主自己還更早地知道它什麽時候要註冊商標,什麽時候要登記版權,什麽時候該報稅,什麽時候該做資產負債表,通過一系列數據分析、預測、判斷,我們可以做一系列延伸服務,這就是平臺上數據的力量。
第三點思考:如何運營平臺?
很多傳統產業的人覺得平臺創業者是攪局者。一旦平臺創業者遇到挫折、困難,他就說:看,不怎麽樣吧?一個互聯網平臺,能顛覆什麽東西?
我認為他們說的有一定道理,因為無論平臺還是互聯網本質上並未創造或顛覆什麽。但是,平臺運營的本質就是建立連接,並把連接效率提升到極致。
比如,沒有豬八戒網時,北京一家創業公司要做一套VI、註冊商標,該怎麽辦?要麽找朋友欠人情債,要麽找外包,要麽招員工,成本都很高。有了豬八戒網這樣的平臺後,它就可以雇傭一個遠在重慶甚至新疆的設計師完成這個工作;
再比如,沒有豬八戒網時,一個新疆的設計師工作,要麽到單位上班,要麽他服務的客戶只能受制於物理生活半徑。有了豬八戒網後,他可以通過互聯網服務來自全世界的客戶,這便是平臺讓連接和匹配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平臺不可能將所有人連接起來,必須做出選擇,所以究竟該連接誰?我想引入一個“連接強度”的概念,不同的連接方式,決定了平臺的革命性、顛覆性有多強。而且,連接強度不同,利益分配規則也完全不同。
1)如果連接強度為0,直接把裝修公司連接起來,平臺最多盈利20%,80%被裝修公司拿走。消費者得到的好處很低,裝修公司對平臺依賴度也比較低;
2)如果連接強度為1,利益分配可能是平臺降價20%,價格比傳統裝修公司低,選擇更多,用戶體驗更好,以吸引客戶和業主。然後,平臺通過會員費、廣告費、傭金等延伸服務拿到20%,項目經理拿到60%。如此一來,項目經理就從過去裝修公司中的被剝削員工,成為平臺上的創業者;
3)如果連接強度為2,直接連接匠人,或許原來由裝修公司和項目經理吃掉的那部分收益都能省下來,匠人可獲得更多收益。這聽起來似乎很美好。但至今為止,我還未看到一個能成功把業主和匠人連接起來的平臺。我想,主要有2個原因:首先,連接強度越高,越需要改變行業的利益分配及社會潛規則,但與行業為敵很難;其次,連接強度越高,對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要求越高,而基礎設施能力不是一天兩天能建立起來的。
所以,平臺連接強度並非越高越好,也並非越顛覆越好。平臺創業者不要動不動就輕言顛覆世界,也不要動不動就以野蠻人的形象敲傳統產業的門,應該中庸一些,這樣才可能有真正長遠的未來。
那麽,最終該如何確定平臺的連接系數?我總結了一個公式:平臺連接系數=平臺基礎設施能力 X 平臺創業者的情懷變量。這個公式有兩個核心因子:
第一,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到底有多強,是否準備好為1000人的工程師隊伍、產品經理來構建一個龐大的平臺基礎設施?
第二,情懷是平臺創業非常重要的變量,決定了選擇到底連接誰,連接強度到底如何改變、優化、升級。
另外,平臺連接系數需特別註意:所有連接一定是從需求方出發,需求驅動是平臺驅動的重要法寶。因為只要進行雙邊匹配,都會遇到“到底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學霸君註:先有需求方還是先有供給方)的博弈難題,而此博弈過程一定是需求驅動的。
平臺創業者常想,我有資源、錢、人脈、行業經驗,於是建一個平臺把供應商都趕到這個平臺上。結果發現,平臺上一個買家都沒有。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真正解決買家的痛點,它就會不斷推動平臺的成長。所以,一個平臺的成長永遠是在“蛋與雞”的博弈過程中不斷螺旋式前進。
另外,所有平臺創業者都是從長尾市場、非主流市場切入,因為只有長尾市場、非主流市場的買家和賣家才有痛點。如果馬雲一上來就說要把王府井百貨的商家全挪到淘寶平臺上來,可能嗎?結果一定是死掉。當然,任何人都不要低估平臺創業者,因為他們都有一顆進入主流市場的雄心。
總結起來,平臺運營大道至簡,無非三部曲:
1.盡可能壟斷買家的流量;
2.豐富服務能力、平臺能力,提升整個平臺的連接效率。
3.一個平臺無非三種用戶:賣家、買家和員工。要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員工一樣進行強管控。否則會出現許多問題,比如腐敗。
而這三部曲最終也要回答3個核心問題:
買家是否滿意;
賣家是否能養活自己;
員工是否有成就感。
第四點思考:平臺怎麽賺錢?
歸根到底,創業能賺錢才是王道。所以最後,我再講講平臺到底怎麽賺錢。
其實,檢驗一個平臺成功與否的試金石只有一個,那就是你的商業模式到底是直接靠賣產品、服務賺錢,還是透過用戶在用戶身上賺錢。
十年前,有兩個競爭對手融資比我們多,辦公室比我們高大上,但最後死掉了,為什麽?因為它們做平臺掙紮了3年後發現,好不容易每天有10~20萬交易額,結果80%~90%都被商家拿走了,平臺只能賺10%~20%。
面對著慘淡的現實,它們做出了一個 “聰明”但不智慧的決定:自建一個設計公司和一個編程建站公司,賺錢的買賣都由自己公司幹,剩下的邊角余料給平臺上的用戶幹。5個月之後,用戶發現賺錢的總是這兩家公司,於是揚長而去不跟它玩了。
所以說,平臺是 “先成就別人,再成就自己”,先讓用戶賺第一桶金,再賺最後一桶金,這就是構建平臺商業模式時,必須要遵循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商業邏輯。
過去7年,豬八戒網的收入比平臺上排名前3的公司少,直到第8年收入才過億,而我們也經歷了3個階段:
商業模式1.0階段:賺信息不對稱的錢,希望把交易規模做大,平臺在中間收“過路費”。但互聯網時代,想賺信息不對稱的錢越來越難,因為用戶是白眼狼,他們通過平臺“相識、戀愛”,不亦樂乎,但真正“結婚、生子”時,他們就跳單了。這1.0階段,平臺在商業模式上面臨的最大問題;
商業模式2.0階段:互聯網是個沒有圍墻的世界,你越想圍追堵截,把用戶圈養在平臺上,用戶越是翻院墻翻得起勁。所以2014年後,我們決定向互聯網用戶投降,開始免費。
於是平臺進入2.0階段,交易免費,靠數據、延伸服務獲取收入。當然,前提是平臺能夠積累到足夠大的數據量,否則延伸服務無法做好。
商業模式3.0階段:平臺不斷在延伸、進化,就會慢慢成為一個多邊的生態模式。豬八戒網圍繞著用戶不斷演進,後來甚至從線上虛擬平臺進化到線下的社區空間。當一個平臺進化到普通人基本看不到如何賺錢時,它的商業模式就成熟了。
所以,平臺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進化出來的。平臺進化一定要遵循三重價值:
1.實現商業價值是生存的根本;
2.成就員工價值是必經之路;
3.貢獻社會價值是終極追求和目標。
這就是豬八戒網做平臺時一個完整的取經之路。長達8年的時間,騰雲7次推倒重來;但2014年拐點出現後,平臺每年比上一年增長3~5倍。
內因是什麽?
1.堅持。長達7~8年,我們一次次叠代推倒重來,團隊堅持再堅持,在戰鬥中學會了戰鬥;
2.平臺本身的規律。一個平臺沈澱了7~8年,從量變到質變,實現了飛躍。
外因是什麽?
1.中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創業創新大潮下,每天新增50000家市場主體,這些市場主體需要品牌設計、建站、營銷推廣、開發微信公眾號,這是剛性需求;
2.互聯網+。2014年後,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程度空前高漲,傳統產業的人都怕掉隊,都想趕上互聯網時代的車,整個外部環境完全改觀。
申請加入黑馬成長營,請點擊閱讀原文。
“長達7~8年,我們一次次叠代推倒重來,團隊堅持再堅持,在戰鬥中學會了戰鬥。”
來源 | 創業黑馬學院(ID:heima_ying)
口述 |
導讀
許多創業者都有一個“平臺夢”,也有創業者希望轉型為平臺型公司,但你知道做好一個平臺都該考慮什麽問題麽?
近日,豬八戒網創始人朱明躍在黑馬營14期“商業模式”模塊,分享了他做平臺11年來的4點思考與心得:
➀ 公司和平臺,到底有什麽區別?
➁ 平臺能創造奇跡的力量源泉在哪里?
➂ 如何運營一個平臺?
➃ 平臺的商業模式如何進化?
註:朱明躍在黑馬營14期分享2小時,共28912字,學霸君僅精選4719字與讀者分享。
至今為止,豬八戒網已走過11年的光陰。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作為一個平臺創業者我的4點思考與心得:
第一點思考:公司VS平臺,有何區別?
先從一個故事講起。4年前,在北京某咖啡廳,我遇到一位設計界大咖,他一上來就毫不客氣地指責說,你們豬八戒網把設計師的價值貶低了,把設計行業攪混了。
看到他咄咄逼人的樣子,我問了他兩個問題:
1.作為中國最大的設計公司,你到底服務了多少客戶?他自豪地說,一年服務100家。我說,中國有8900萬家市場主體,每天以5萬家的速度遞增,你服務100家,那剩下的8000多萬家需要轉型升級,需要專業的品牌營銷服務,指望誰?它們可以指望豬八戒網;
2.你到底養活了多少設計師?他說700個。我說,中國有幾千萬設計從業者,上億設計愛好者。他們無法邁入你們的門檻,但希望運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服務世界,成就個人價值,在互聯網時代實現就業和創業。
他一聽有道理,語氣立刻緩和了。我們一個是做公司的,一個是做平臺的,本身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完全沒必要互視為競爭對手。
圖:朱明躍在黑馬成長營課堂
比如,豬八戒網這個平臺,目前聚集了超千萬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和機構,幾百萬家公司可以通過它購買服務,這是一個公司窮盡一生也不可能做到的。為什麽許多人創業一定要做平臺而非公司?因為用公司的方式永遠無法做出這樣的成績單。
再舉個例子,滴滴。那麽多出租辦、交警、稽查都解決不了的市民交通出行問題,滴滴這樣的平臺基本上把人們過去出行的痛點完美解決了,這就是平臺的價值。
總結來看,公司與平臺最大的區別是:公司的組織形式,只能用最高的性價比服務於最核心的那部分人群,超過一定的規模,其財務模型、商業模型就會崩潰;而一個平臺則有更大的想象空間,更大的規模效應和網絡效應,這就是平臺之美。
第二點思考:平臺力來自哪里?
平臺這麽美,它的力量源泉究竟來自哪里?我認為主要有3方面:
1.平臺力的第一個關鍵是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人和組織的關系被重新定義。
公司是公司與員工的組織關系,公司要負擔所有成本,還要減掉自己的利潤,所以每次交易後,員工能拿到10%就很不錯了;但平臺則是平臺和創業者的組織關系,個人變成了平臺上的創業者,每筆交易平臺上的創業者都能拿走90%,甚至免傭後能拿到每筆交易的100%。這樣的利益分配規則,使得人與組織的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
有政府領導曾問我,你們平臺上有上千萬商家,他們又不是你公司的員工,怎麽管理才不會引起社會問題和平臺問題?其實,我從未想過他們是我的員工,因為他們是獨立的創業者,何須像對待員工一樣對他們指手畫腳?他們不需要被管理,只需要遵循市場規律,和平臺、雇主有良好的互動即可。
2.平臺力的第二個關鍵是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
舉個例子,一個淘品牌創始人曾講過這樣一段話讓我振聾發聵。他說,許多淘品牌一直想離開淘寶,或自建B2C商城,或線下開店,或百度引流,結果折騰5、6年後發現,出逃會花費80%的成本,而淘寶以外帶來的訂單占公司總訂單量不足10%。
這是因為離開淘寶平臺,就等於要去沙漠上再造一座平臺,自己引流,自建物流體系,成本何其高!所以這個淘品牌負責人後來終於明白,如果沒有淘寶平臺上的基礎設施,即便他每天有十萬甚至百萬訂單,公司最終都會垮掉。
所以,經營一個平臺就像經營一座城市,一個社會。平臺規模的大小,不取決於有多少錢和有多少人才,而取決於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而時間是平臺基礎設施能力最大的壁壘。
有人說平臺和中介沒什麽區別,過去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因為在平臺上,買家和賣家都不是我,我只是把他們撮合匹配在一起,這不是中介嗎?後來我想明白了,平臺不是中介,兩者最大的區別是:中介是一單一單的買賣,無法沈澱任何基礎設施能力;而平臺則利用IT、互聯網、大數據等沈澱下來了基礎設施能力,這是誰也偷不走、抄不來的,它需要時間沈澱,這也是實現平臺之美的核心力量。
3.平臺力的第三個關鍵是數據。一個平臺在做交易、做買賣、做連接、做匹配的背後,無一不在沈澱用戶數據、行為數據、交易數據。當形成數據海洋之後,平臺就可以推出很多延伸服務,來獲取平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動力源泉。
仍以豬八戒網為例,我們可能比企業主自己還更早地知道它什麽時候要註冊商標,什麽時候要登記版權,什麽時候該報稅,什麽時候該做資產負債表,通過一系列數據分析、預測、判斷,我們可以做一系列延伸服務,這就是平臺上數據的力量。
第三點思考:如何運營平臺?
很多傳統產業的人覺得平臺創業者是攪局者。一旦平臺創業者遇到挫折、困難,他就說:看,不怎麽樣吧?一個互聯網平臺,能顛覆什麽東西?
我認為他們說的有一定道理,因為無論平臺還是互聯網本質上並未創造或顛覆什麽。但是,平臺運營的本質就是建立連接,並把連接效率提升到極致。
比如,沒有豬八戒網時,北京一家創業公司要做一套VI、註冊商標,該怎麽辦?要麽找朋友欠人情債,要麽找外包,要麽招員工,成本都很高。有了豬八戒網這樣的平臺後,它就可以雇傭一個遠在重慶甚至新疆的設計師完成這個工作;
再比如,沒有豬八戒網時,一個新疆的設計師工作,要麽到單位上班,要麽他服務的客戶只能受制於物理生活半徑。有了豬八戒網後,他可以通過互聯網服務來自全世界的客戶,這便是平臺讓連接和匹配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平臺不可能將所有人連接起來,必須做出選擇,所以究竟該連接誰?我想引入一個“連接強度”的概念,不同的連接方式,決定了平臺的革命性、顛覆性有多強。而且,連接強度不同,利益分配規則也完全不同。
1)如果連接強度為0,直接把裝修公司連接起來,平臺最多盈利20%,80%被裝修公司拿走。消費者得到的好處很低,裝修公司對平臺依賴度也比較低;
2)如果連接強度為1,利益分配可能是平臺降價20%,價格比傳統裝修公司低,選擇更多,用戶體驗更好,以吸引客戶和業主。然後,平臺通過會員費、廣告費、傭金等延伸服務拿到20%,項目經理拿到60%。如此一來,項目經理就從過去裝修公司中的被剝削員工,成為平臺上的創業者;
3)如果連接強度為2,直接連接匠人,或許原來由裝修公司和項目經理吃掉的那部分收益都能省下來,匠人可獲得更多收益。這聽起來似乎很美好。但至今為止,我還未看到一個能成功把業主和匠人連接起來的平臺。我想,主要有2個原因:首先,連接強度越高,越需要改變行業的利益分配及社會潛規則,但與行業為敵很難;其次,連接強度越高,對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要求越高,而基礎設施能力不是一天兩天能建立起來的。
所以,平臺連接強度並非越高越好,也並非越顛覆越好。平臺創業者不要動不動就輕言顛覆世界,也不要動不動就以野蠻人的形象敲傳統產業的門,應該中庸一些,這樣才可能有真正長遠的未來。
那麽,最終該如何確定平臺的連接系數?我總結了一個公式:平臺連接系數=平臺基礎設施能力 X 平臺創業者的情懷變量。這個公式有兩個核心因子:
第一,平臺的基礎設施能力到底有多強,是否準備好為1000人的工程師隊伍、產品經理來構建一個龐大的平臺基礎設施?
第二,情懷是平臺創業非常重要的變量,決定了選擇到底連接誰,連接強度到底如何改變、優化、升級。
另外,平臺連接系數需特別註意:所有連接一定是從需求方出發,需求驅動是平臺驅動的重要法寶。因為只要進行雙邊匹配,都會遇到“到底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學霸君註:先有需求方還是先有供給方)的博弈難題,而此博弈過程一定是需求驅動的。
平臺創業者常想,我有資源、錢、人脈、行業經驗,於是建一個平臺把供應商都趕到這個平臺上。結果發現,平臺上一個買家都沒有。如果我們換一種思路,真正解決買家的痛點,它就會不斷推動平臺的成長。所以,一個平臺的成長永遠是在“蛋與雞”的博弈過程中不斷螺旋式前進。
另外,所有平臺創業者都是從長尾市場、非主流市場切入,因為只有長尾市場、非主流市場的買家和賣家才有痛點。如果馬雲一上來就說要把王府井百貨的商家全挪到淘寶平臺上來,可能嗎?結果一定是死掉。當然,任何人都不要低估平臺創業者,因為他們都有一顆進入主流市場的雄心。
總結起來,平臺運營大道至簡,無非三部曲:
1.盡可能壟斷買家的流量;
2.豐富服務能力、平臺能力,提升整個平臺的連接效率。
3.一個平臺無非三種用戶:賣家、買家和員工。要把他們當做自己的員工一樣進行強管控。否則會出現許多問題,比如腐敗。
而這三部曲最終也要回答3個核心問題:
買家是否滿意;
賣家是否能養活自己;
員工是否有成就感。
第四點思考:平臺怎麽賺錢?
歸根到底,創業能賺錢才是王道。所以最後,我再講講平臺到底怎麽賺錢。
其實,檢驗一個平臺成功與否的試金石只有一個,那就是你的商業模式到底是直接靠賣產品、服務賺錢,還是透過用戶在用戶身上賺錢。
十年前,有兩個競爭對手融資比我們多,辦公室比我們高大上,但最後死掉了,為什麽?因為它們做平臺掙紮了3年後發現,好不容易每天有10~20萬交易額,結果80%~90%都被商家拿走了,平臺只能賺10%~20%。
面對著慘淡的現實,它們做出了一個 “聰明”但不智慧的決定:自建一個設計公司和一個編程建站公司,賺錢的買賣都由自己公司幹,剩下的邊角余料給平臺上的用戶幹。5個月之後,用戶發現賺錢的總是這兩家公司,於是揚長而去不跟它玩了。
所以說,平臺是 “先成就別人,再成就自己”,先讓用戶賺第一桶金,再賺最後一桶金,這就是構建平臺商業模式時,必須要遵循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商業邏輯。
過去7年,豬八戒網的收入比平臺上排名前3的公司少,直到第8年收入才過億,而我們也經歷了3個階段:
商業模式1.0階段:賺信息不對稱的錢,希望把交易規模做大,平臺在中間收“過路費”。但互聯網時代,想賺信息不對稱的錢越來越難,因為用戶是白眼狼,他們通過平臺“相識、戀愛”,不亦樂乎,但真正“結婚、生子”時,他們就跳單了。這1.0階段,平臺在商業模式上面臨的最大問題;
商業模式2.0階段:互聯網是個沒有圍墻的世界,你越想圍追堵截,把用戶圈養在平臺上,用戶越是翻院墻翻得起勁。所以2014年後,我們決定向互聯網用戶投降,開始免費。
於是平臺進入2.0階段,交易免費,靠數據、延伸服務獲取收入。當然,前提是平臺能夠積累到足夠大的數據量,否則延伸服務無法做好。
商業模式3.0階段:平臺不斷在延伸、進化,就會慢慢成為一個多邊的生態模式。豬八戒網圍繞著用戶不斷演進,後來甚至從線上虛擬平臺進化到線下的社區空間。當一個平臺進化到普通人基本看不到如何賺錢時,它的商業模式就成熟了。
所以,平臺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進化出來的。平臺進化一定要遵循三重價值:
1.實現商業價值是生存的根本;
2.成就員工價值是必經之路;
3.貢獻社會價值是終極追求和目標。
這就是豬八戒網做平臺時一個完整的取經之路。長達8年的時間,騰雲7次推倒重來;但2014年拐點出現後,平臺每年比上一年增長3~5倍。
內因是什麽?
1.堅持。長達7~8年,我們一次次叠代推倒重來,團隊堅持再堅持,在戰鬥中學會了戰鬥;
2.平臺本身的規律。一個平臺沈澱了7~8年,從量變到質變,實現了飛躍。
外因是什麽?
1.中國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創業創新大潮下,每天新增50000家市場主體,這些市場主體需要品牌設計、建站、營銷推廣、開發微信公眾號,這是剛性需求;
2.互聯網+。2014年後,中國的互聯網普及程度空前高漲,傳統產業的人都怕掉隊,都想趕上互聯網時代的車,整個外部環境完全改觀。
申請加入黑馬成長營,請點擊閱讀原文。
今天要講一只新股——眾安保險。
去年年底時,蝸牛妹花了大力氣給你們梳理了港股真正的大佬——歐亞平的資本運作之路。今兒終於在無數辛勤工作的一級狗努力下,得以窺見眾安保險的廬山真面貌。
一只真正的互聯網保險公司
比眾安缺乏線下網點更能體現其互聯網保險公司特質的,是在他的保費來源上。給股東之一阿里做的退貨運費險這麽多年都是公司的生財主力。
其號稱2013至2016年累計銷售逾72億保單,服務逾4.92億客戶(我擦了下屏幕,確定自己是在看一家保險公司,而不是新經濟體美圖的招股書),是中國最大的互聯網保險公司。
很想請一級狗再給我們break down下,這4.92億客戶中,有多少是淘寶用戶啊?客戶粘性和深度怎樣啊?
因為我努力回想自己淘寶時候,不記得點過這玩意啊!再翻賬單是才發現:第一,這是賣家贈送的,保單費在0.15至3.3人民幣,所謂一分也是愛保單。
第二,再點進去明細,剁手的298元貨品集運運費是59元,預計的獲賠運費金額是9塊錢,只賠15%。
可就算在國內,9塊錢也寄不了快遞吧,你們看知乎上這個提問。
不過還有個更慘的,因為給單位買東西試用,於是就退了那些一般般的,結果因為退太多,眾安不理賠了,說好的一份也是愛保單呢?
最後再來看2014年的歷史,當年阿里雙十一賣了571億元,淘寶和天貓也順便售出了1.86億份退貨運費保險,主要由華泰財險和眾安保險兩家貢獻的。
但根據更早的媒體報道,華泰財險的退貨運費保險賠付率一直很高,直接賠付率在93%左右,所以公司在2012年就虧了1400萬,盡管幾年時間里保費價格調整了好幾次,不過然並卵。
這也許能從另一個側面來感受下眾安的生存現狀。
以及,為什麽阿里2016年的GMV同比增長27%,但眾安的退貨險保費收入卻跌了8.1%呢?招股書解釋,這是因為他們更為註重具更大增長潛力的其他產品類別。
給這種為了西瓜主動丟掉芝麻的行為鼓掌,我就想問一句:這和阿里已經占比了51%的國泰財險,有沒有關系?
但我必須要問下,這樣在用戶都不知情的情況下銷售了保險,用戶深度有多少啊。畢竟股東之一的攜程就幹過悄悄賣保險的事兒,然後幾十塊錢的保費被大家發現後,這個輿論,真是嚇死人啊!
一只快速崛起的保險公司
當然,這些我都能想到的問題,公司怎麽可能想不到。眾安一直就表示,會擺脫對單一業務的依賴,這主要就寄希望於車險來實現了。
因為退貨險、碎屏險、延誤險這些撐死了也就50塊,一個車險可至少都是四位數起步,占據了中國80%的財險收入,市場蛋糕之大,增速之快,大家都是蠢蠢欲動。
如果做起來,那麽公司的保單客均價絕對能夠節節升高!(眾安2016年的客均價才9.9元,真的跟網紅wannabe的客均贊賞有的一拼啊,當然人家的估值是12位數,我還是個零,QAQ)
數據也支持我們這個邏輯。公司車險保費收入在2016年時,僅占比0.1%;但較2015年,足足是翻了七倍,也是公司主要的selling point之一。
問題在於,9.9的退貨險基本也就和9.9的淘寶首飾一樣,買來不喜歡我大不了就扔了。但我要給女票買個幾千塊的好一些的首飾,你說你是信淘寶還是信品牌?掏了幾千塊買車險,除了公司品牌,保費,你還得研究下保單,看看售後實力吧。
退貨險理賠的執行主要靠快遞公司,一只互聯網公司在面對車險理賠時候,找誰去做執行呢?
現在當然還是出了問題找幹爹。平安給他做售後,眾安與平安是7:3分成。那麽我的問題就是,平安也有自己的車險啊,以後做大了競爭起來,人家還會不會給你做啊。
而眾安自以為傲的生態體系,確實能在零售端找阿里、小米幫忙做個植入,但車險領域,怎麽做植入?這可是農村包圍到城市後,跟強大敵人的切身肉搏戰啊。2015-2016年能起的這麽快是因為,網絡銷售端可以打八五折,這個價錢是很有優勢的。
但車險在全球都是一個受監管險種,在中國的定價也是有公式的,說白了就是不能無限打折。現在保險公司下面代理人渠道的車險也可以打到九折(所以在大陸有車險需求的筒子們你們放心大膽的往八八折殺價去,不成還能打九折呢),價格上兩個差的沒有原來那麽大了。
再補充車險行業一個動態啊,慧保天下的公號里面說2015年6月開始的商車費改後,網銷車費已經下滑,2016年行業實現的網銷車險保費398.94億元,同比下降44.29%。
那下面要對比的,就是售後服務了。像香港這種小城市,開到荃灣壞了車,打個電話給修車廠,距離再遠也不過兩小時車程,互聯網車險有的搞。
但地大物博的祖國,萬一開到窮鄉僻壤壞了車,那可不就是比拼保險公司線下實力哪家強的時候了。大保險公司平安、人保什麽,覆蓋率奇高,半個小時派個人過來不是不可能,眾安呢,就只在全國17個地區開通了服務,嗯。
這個難題怎麽辦,來到金融狗們最愛的根據發達國家經驗的時候了!你們看啊,在美國,有很多保險公司經營車險時候是用第三方,眾安能不能用第三方呢?
美國可以用第三方是因為車險領域,各家領先優勢都不明顯。在中國,前五大車險約占據市場70%的份額,你說給第三方的生存空間有多大?眾安又能拿到多少份額?
當然,我們也不是對眾安的互聯網模式完全唱黑。他們也有很多很好的想法,比如根據用戶數據量身定做保單;投保人拍照理賠車險等等。
但誰家里是一人一車,車子不會你開開我開開啊,今兒來個喜歡踩油門的,明兒換個愛剎車的,我是這高科技車險程序我都要崩潰了。
拍個照片去理賠當然是方便的,這就跟我們平時醫療保險一樣,小修小補就跟門診險一樣交張表就能很快拿到錢。但超過一定金額,比如住院做個手術,或者出了比較大事故,就不能走互聯網拍照路線了,得調查過往病史、派專人去查勘定損了(防止人為欺詐),那這就又增大了像眾安這種互聯網保險公司的經營難度和消費者的理賠速度,不是單純捯飭捯飭app就能解決的了。
在一級狗扔給二級狗之前,眾安的估值是500億,他們2016年的保費收入是34億人民幣,也不知道上市之後多久才能賺出來500億的保費收入。保監會數據,平安(2318)2016年財險原保費1779億,壽險2752億,合計4531億;太平洋保險(2601)財險961億,壽險1374億,合計2335億;人保財險(2328)財險收入3104億。
Anyway按照現在定價,眾安上市後的估值得超過1000億港幣。平安市值1.04萬億港幣,太平洋保險市值3409億,人保財險市值2197億。
再看另外一個combined ratio,眾安從2015年高峰的126.6%下降到2016年的104.7%,小夥伴說公司出來見人就說自己在黑科技的幫助下,能把這個比率降至75%。
這里科普下combined ratio,保險公司收了100塊保單後,算上成本需要支付多少錢出去。現在退貨費險和車險在的其他類別,眾安的比例達到121.6%,等於收了100塊,所有費用和理賠加一起,承保虧損21.6塊啊(好像也不能吐槽9塊9錢的保費太低了是不是,畢竟是虧錢生意啊)!
像車險這種競爭激烈的險種,行業平均都要100%出頭,做的好的保險公司也就做到97%-98%。不過也許看tech的分析猿不懂保險,看保險的分析猿不懂tech,總會疑神疑鬼,自己是不是被當韭菜割了!
誰的眾安
這應該是今年招股書股東結構中,最牛逼的一間公司了,匯集了馬雲(16.04%)、馬化騰(12.09%)、馬明哲(12.09%)。但是也出現了好多從來都沒有聽過名字的股東。
其中歐亞非(歐亞平他弟)本人持股11.28%,加上歐亞平為大股東的百仕達持股6.52%,17.8%的持股比例已經輕輕松成為眾安的第一大股東了。
而持股比例7.25%的優孚控股(及轉讓賬戶)則有傳言為眾安的員工持股,知道該往哪里劃分了吧。
但不可否認的是,論港股的資本運作和人脈,沒有幾個大佬能牛逼過歐亞平。當年平安配股艱難時候,正是歐亞平的穿針引線,馬化騰才會參股,這也是一種本事啊。現在雖然二級狗嫌股票貴吧,但土豪賣股票豈和我們一般見識,市場傳言現在一半的基石都找到了。
好,最後可以再欣賞一次歐老板這麽多年,運作過的ticker們,讓你們感受下強大的實力。
2003年至今,歐老板運作過(即至少持股5%以上的大股東)的港股上市公司先來張大合照。
這麽大的金融帝國,運作起來,殼殼相控也是需要相當的水平,順著聯交所數據,歐老板旗下的馬甲及關系如下:
咋說哩,這家大業大的看著讓人好嫉妒!小夥伴紛紛表示,歐老板如果馬甲不夠用,喊我們過來當個背心、褲衩都不介意呢!
現在歐亞平還作為大股東的公司主要有三家:百仕達控股(1168)、威華達(622)及中國新進控股(1332)。
其中最特別的一定是百仕達控股啦,歐亞平通過上層主馬甲Asia Pacific Promotion Limited持股45.11%;在威華達這麽多年的持股比例維持在35%左右,最後一次申報是2012年4月27日,歐亞平持股36.56%,除了主馬甲外,股份還通過百仕達Sinolink Worldwide Holdings Limited及其附屬公司持有。這就形成了歐氏金融帝國完美的俄羅斯四層套娃。
說回公司本身,百仕達現時還是做房地產投資業務,市場熱烈期盼著他在上海的兩個項目早日竣工,為股東創造價值。2015年收入3.36億港幣,虧損4.09億,公司總資產96.65億,凈資產79.35億,市值31.87億港幣,PB是0.52倍。
而威華達是金融平臺,有放債跟六號牌業務,自己還持有一定的自營倉位,2015年收入5340萬港幣,凈利7.13億,總資產55.23億,凈資產50.98億,4.54倍的PE,0.64倍的PB,市值31.65億。歐老板的PA股如下:
盛京銀行(2066,這是許老板的deal)
富力地產(2777)
恒騰網絡(136,歐老板賣給許老板、小馬哥的那個殼)
民眾金服(279)
麗珠醫藥(1513)
中國新金融(412)
金利豐金融(1031,殼後朱太的公司,好膩害的)
恒大健康(708,愈發相信歐老板和許老板一定是BFF)
嘉年華國際(996)
叁龍國際(329)
中渝置地(1224,張松橋也是老盆友了)
中國智慧能源(1004)
過去一年的股價(全部截止到2016年11月30日哈),兩大控股平臺都跌了7%左右,跑輸恒指,現在深港通都要開了,代表小股東給歐老板加油哦!
2016年最新入主的中國新進控股(1332),2015年時候還是歐亞平好朋友、港股殼王莊友堅的太太羅琪茵持有的,當時公司叫確利達國際控股有限公司,2016年歐亞平40.13%入股後,改名為中國光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後,再改名為現在的中國新進控股有限公司。公司業務是包裝產品的生產、財務投資及時裝貿易(真是多元化啊,不知道歐老板要怎麽再裝修下)。
不過每個殼,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進程,歐老板今年買的這個殼呢,是1999年4月30日上市的,2007年被歐亞平的好朋友之一張松橋的中渝置地,先收購、再註入資產形式、進而取代其上市地位,2012年7月12日再把公司分拆上市出來,招股價1.59港元,集資0.23億港元。
這手法就跟上海人民排隊結婚、買房、離婚、再買房一樣,高明!蝸牛妹給跪!
而且最關鍵是,這模式絕對比網紅內容創業的可複制性高多了啊。在wuli港股,時時刻刻都是交配的季節,都可以生生不息的造殼致富啊!這里,就要說到歐老板所在的港股小團體,HEC Capital。
HEC Capital持有中南證券,由莊友堅創辦,在電訊盈科(8)私有化、Passport狙擊豐德麗(571)及中策(235)收購南山人壽中,都擔當了重要角色,集團主要辦公地點在北角A4出口的華匯系商業寫字樓。
關於HEC的股東、故事,絕對可以鴻篇巨制再寫一篇(等博主有時間有心情吧),簡單我們可以看一眼HEC Capital這麽多年的持倉大合照,跟歐老板的大股東持倉,是不是那麽滴似曾相識?
先來兩只跟上海人民買房史一樣的殼公司:149跟1189。
我們歐老板,在2003年12月就早已清倉7.93%的持股,隨即149開掛一殼三主:2004年時候,149是珀麗酒店集團有限公司;2007年變成中國高速(集團)有限公司,大股東是陳洋南;到了2016年又變成中國農產品交易有限公司,大股東是王紀龍等人!
現在14億的市值,過去一年股價爆升1.58倍,但上市至今,股價跌了100%,股價灰常驚心動魄,而我們歐老板,是賣在高位的。
1189的故事就要再曲折點,本來這間公司叫做永安旅遊,這是間1964年就成立了的香港老牌旅行社,結果2002年母公司主席兄弟卷入債務糾紛,欠中銀香港9.5億港幣,被告上了法庭(1994年樓市高峰期2.6億賣了灣仔夏懿大廈八樓跟半山May Tower一個3000尺的豪宅,成了壓低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所以只能引入殼王陳國強入駐,陳國強通過中策花了1.3億現金,認購新股,成為持股48%(攤薄後34%)的大股東,陳國強還拉著李嘉誠一起買了CB(歐亞平跟李超人一樣,都買了5000萬),所以大家都在憧憬和黃會不會把Priceline註入上市公司,股價也是從0.044一下子升到了0.12港幣。
然而殼王坐鎮的公司怎麽可能就此消停呢,發自家的新股,認購中策旗下中國置地的新股,資產賤賣給中國置地。簡而言之就是,陳國強花了1.3億買下永安的殼,然後收回了3億現金和其他資產(上海丈母娘都要跪了)。而早已看透一切的歐老板,是在2004年4月份時,將手上8.53%的股份清倉了的。
現在這個殼叫做珀麗酒店控股,市值竟然只有3.28億,過去一年股價跌20%,上市至今跌幅比149好了那麽一丟丟,跌了99.43%,wuli歐老板賣股票時候,股價大概還有三四塊錢,今天就只有4毛了。
當然歐老板也是認真做實業的,比如1083百江燃氣,歐老板的持倉從2006年10月份的61.33%,逐步降至2007年3月的30.74%;之後公司賣給了四叔李兆基,之後改名為港華燃氣。現在市值109.55億港幣,過去一年股價下跌14.95%,不過上市至今股價還是升了3.8倍的。
還有一只殼股235中策集團,2009年8月時候,歐老板持股107.35%,到了2010年9月20日,持股比例降到了0%。上面永安的CB,中策也有投資的,但中策更加出名的事跡,是2009年時候,與博智金控聯手買南山人壽(臺灣公司)的deal。
結果被踢爆中策的大股東里有張松橋、歐亞平還有中國林大的主席吳良好,盡管負責deal的投行說股東結構沒有一塊錢是中資的,但臺灣最後還是沒放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現在公司是孫粗洪的,市值31.09億,上市至今的股價跌了57.87%。歐老板出貨的價錢,六年之後才再見得到的,高人啊!
2009年時候,歐老板還投過一只創業板轉主板的股票,TSC集團控股(206),這間沒找到特別多的故事,反正歐老板2009年12月7日跟聯交所做的披露,也是那幾年的高位啊。現時公司市值7.56億,上市至今股價跌65.58%。
然後重頭戲來啦,2011年歐老板持有136比例為21.69%,然後2015年,出現了許老板和wuli小馬哥,7.5億賣殼成功。現在公司改名為恒騰網絡,市值500億港幣,過去一年股價升4.92%,but沒想到的是上市至今跌了個99.97%。
另外一只輾轉多手的殼是279,2005年叫恒盛東方控股有限公司,大股東邱深笛;2006年就被莊友堅拿下,改名為內蒙發展(控股)有限公司;2007至2010年又換到了廖駿倫手里,改名為民豐控股有限公司;2013年8月到2016年6月是歐老板出場的時候,持股比例從9.72%降至4.82;然後在2016年279迎來新股東張永東,並最終改名為民眾金融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現時市值71億,過去一年股價升6.38%,上市至今跌了100%。
這是歐老板持股時候的股價表現。
再來一只139。2007年Golden Resources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 Limited持有時候,公司叫做139控股有限公司;2010年換了大股東,公司改名為越南控股有限公司;2014年7月至8月份,歐老板在139的持倉從6.06%降至4.99%;緊接著139再換大股東符如林,改名為中國微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然後又換了個大股東韋振宇,2015年公司叫中國金海國際集團有限公司,2016年改叫中國軟實力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現在市值15億,過去一年跌了68.18%,上市至今跌了99.8%。
而歐老板,再一次跑贏市場。
最後一只博主查到的歐老板碰過的公司是263,2008年是孫粗洪持有,叫做保興投資控股有限公司;2014年時候叫做中國雲錫礦業集團有限公司,大股東黎亮;2015年6月,歐老板申報持股比例5.27%;2016年公司叫做高富集團,聯交所披露易中是搜不到大股東了。
現在市值只有5.33億,過去一年跌了34.75%,上市至今跌了100%。
再看2015年6月,歐老板持股時期的股價表現,你說你跪不跪。
擼完這麽多年的港股PA,你們自己說,歐老板牛不牛逼。況且人家大老板做人做事都是與人為善的說,相信人格是極其有魅力的,比如現在樂視的中國好同學這出,歐老板2008年就在香港為蒙牛奔跑過。
而馬雲爸爸非常自以為傲的環保事業,那還不是靠歐老板帶入門。
歐老板的成功之道,抄送大家學習提高之。
共享寶馬余熱未消,共享豪車“粉墨登場”,19.9元開GTR,49.9元開勞斯萊斯,有人叫好,有人唱衰,還有人坐等共享經濟的泡沫破裂……
來源 | 清博輿情(ID:web_idea)
文 | 清博研究院
註:圖片來自網絡
8月29日,@看看新聞KNEWS 報道一個名為“至尊寶”的豪車共享平臺在杭州推出十幾臺總價約3億元的豪車,引發網友圍觀,相關視頻播放量超過265萬。“央視財經”第一時間參與報道並呼籲關註保險、安全等共享汽車的共同問題。
註:資料來自網絡,清博輿情整理
通過清博輿情監測系統(免費、每兩周叠代的輿情系統、近30000用戶的選擇,yuqing.gsdata.cn )監測“共享豪車”,數據獲取事件段為8月30日15時至18時。北京地區發布的相關信息最多,高達3187條,其次為廣東、上海,相對而言,一線城市及沿海發達地區是共享汽車的主要投放區域,當地網民也對共享汽車話題格外關註。
註:來自清博輿情系統(yuqing.gadata.cn)
微博輿論中性情感占比最高,達到55.51%,正面、負面情感均占22%左右,可見對待“共享豪車”這一新生事物,網友的態度比較理性,既看到了其創新性,也看到了一些弊端與風險。
註:來自清博輿情系統(yuqing.gadata.cn)
微博平臺上,參與這一話題的男性用戶占比高達75.07%,大約是女性用戶的三倍。一般而言,汽車愛好者中男性居多,超跑更是不少男性夢寐以求的追求,共享豪車對他們具有無比的吸引力。
註:來自清博輿情系統(yuqing.gadata.cn)
浮躁的互聯網經濟體餵食民眾虛榮心,賺取眼球推廣平臺或品牌。2017年以來,共享經濟出現噱頭式的泡沫現象,資本和市場齊頭並進、高熱不退,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你看不到的花式共享項目層出不窮。7月19日,“清博輿情”就總結了部分五花八門的共享項目,當時就有輿論指出多數共享項目本質上是租賃服務,只是加上了共享的外包裝和移動互聯網的新技術。
註:資料來自網絡,清博輿情整理
隨著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偽”共享經濟項目,網民逐步對“共享”概念產生一種抵觸情緒,部分網民指出共享概念的濫用、資本和“無厘頭”項目的蜂擁充分體現了當前浮躁的互聯網經濟體狀態。
雖然共享豪車符合閑置資源再利用的共享理念,但是豪車自帶的奢華屬性和附加價值與共享經濟的“經濟”理念相違背,部分輿論質疑共享豪車無非是滿足部分人群對豪車望塵莫及的虛榮心,並不存在便捷出行的剛性需求或緩解交通壓力的社會效益,而豪車的真正消費人群可能也不會使用貼滿廣告的共享豪車。
註:圖片截自微博
因此,部分網民質疑這種缺乏實際功用的共享項目或是借助豪車的“噱頭”,炒作個人品牌或共享平臺,甚至推斷這種嘩眾取寵、受眾面窄小的項目並不會存活太久。值得註意的是,根據共享豪車車身顯示的網址,打開至尊寶豪車共享平臺www.zzbcar.com,網頁卻是這樣的,有網友指出這是一個“nginx默認頁面”,似乎企業還沒做好完全上線的準備。
註:圖片來自網絡
共享汽車的管理風險尚未妥善解決,豪車的加盟恐會增加交管負擔。共享豪車仍然屬於共享汽車的範疇,而後者已經上線許久,雖然獲得了部分民眾認可,但仍存在不少監管問題,包括安全駕駛、違章追責、意外保險等等。
共享豪車的出現無疑對使用者、企業和監管部門提出了更大的考驗。首先,豪車的駕駛技巧不同於普通車輛,並非所有人都能良好適應,短暫的培訓後也很可能出現因操作不當損壞車輛的情況;其次,一旦豪車出現擦碰或者其他事故,其維修費用都是普通民眾難以承受的,若是被他人惡意破壞,責任又該如何劃分。
“刮不起、蹭不起、賠不起”是多數網民的心聲,而這也直接阻礙了共享豪車的市場活力。8月20日,西安一輛共享汽車意外撞上價值700萬的賓利,需要4萬的維修費,而共享汽車保險僅承擔1500以下損失。在缺乏明確的權責界定和管理細則的情況下,這種尷尬局面恐怕會越來越多。
註:圖片截自微博
消除供需“鴻溝”助平民圓夢,或引發富豪階層和豪車品牌的不滿。人類對於速度的追求催生超級跑車這一產物,高技術含量和輕質尖端材料決定了其昂貴的身價。很多平民百姓尤其是男性,從小就對超跑情有獨鐘,但是礙於經濟實力和階層束縛,只能望而卻步,甚至連試車的機會都沒有,產生了一種供需關系的“鴻溝”。
共享豪車負責人的初衷也正是為了實現廣大群眾的超跑夢,“每個男孩都有超跑夢,我喜歡車,也想讓更多人圓夢。”對於超跑愛好者來說,幾百元即可親身感受超跑的質感和動力,仍然具有不小的誘惑力。
相對的,共享豪車可能降低豪車品牌的品牌溢價,削弱豪車擁有者的優越感。眾所周知,動輒上千萬的豪車絕非用來滿足日常出行需求,更多的是作為身份地位的附庸品。共享豪車使富豪階層的專屬物品向普通人群擴散,豪車象征的身份、地位被直接“抹殺”,豪車擁有者與共享豪車使用者的感受幾近相同,富豪階層的優越感全無,而這都不是超跑品牌商和消費者喜聞樂見的。
註:圖片來自知乎網友“雷小熊”
部分信息參考來源:今日頭條文章《共享豪車現身杭州街頭:40元開勞斯萊斯 30元可開蘭博基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