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報道,國家財政部門日前初步擬定了對地方政府性存量債務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數十萬億存量債務余額的清理處置有望進入具有可操作性的實質階段。
這份名為《地方政府性存量債務清理處置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已於日前下發至地方財政部門。《辦法》規定:截至2014年底的存量債務余額應在2015年1月5日前上報;將存量債務分類納入預算管理;統籌財政資金優先償還到期債務;2016年起只能通過省級政府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方式舉借政府債務。
10月2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簡稱《意見》),被看做地方債管理的綱領性文件。該《辦法》旨在貫徹《意見》精神,做好地方政府性債務存量甄別工作,妥善處理存量債務,化解債務風險。《辦法》要求地方政府和債務單位要根據項目建設進度及償債能力等實際情況,滾動編制政府存量債務處置計劃,明確償債資金來源,合理確定分年度的債務償還化解目標。
在確定存量債務余額方面,《辦法》規定,地方各級財政部門要匯總甄別2014年12月31日前未清償的債務余額,省政府財政部門於2015年1月5日前上報財政部,經國務院批準後,鎖定政府一般債務、專項債務及或有債務余額。
鎖定後的政府債務及或有債務存量債務余額只減不增,除正常清償外,債務數據不得調整。地方各級政府要將鎖定後的政府債務及或有債務情況及時向同級人大或其常委會報告,並按照信息公開有關要求及時向社會公開。鎖定債務余額後,地方各級政府、各部門、各債務單位要將政府存量債務分類納入預算管理。其中,一般債務納入一般公共預算管理,專項債務納入基金預算管理。
在將債務納入預算管理後,對於償還債務的資金來源,《辦法》也給出了明確答案。新增地方政府公共財政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財力,清理整合財政專項資金,能夠統籌安排的結余結轉,超收收入資金,扣除按政策規定的各項計提後的土地出讓收入等原則上要優先安排用於償還到期政府債務,尚有剩余的方可用於其他支出。此外,《辦法》還規定,各級財政部門應按照政府債務余額的一定比例建立償債準備金。
值得關註的是,在安排財政資金償還到期債務時,《辦法》規定了明確的資金使用順序。按照規定,財政部門要加大預算統籌力度,一般公共預算可償債財力不足以償還到期一般債務的,可調入政府性基金預算資金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償還;政府性基金預算可償債財力不足以償還到期專項債務的,可調入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資金償債。
中信證券證券研究部認為:
《意見》的亮點有多個亮點。1.總體思路方面一脈相承,重點在於存量債務的處理方案;2.明確了“三不”的處理方案,即不兜底、不一刀切、不逃廢;3.各省均已出臺白名單新政以應和中央政府政策。
不一刀切原則的分析之一:統計方面,近半城投債不在口徑內,政府償還並不是完全可靠的安全墊,債務預警地區值得重點關註、或面臨地區財政重整。
不一刀切原則的分析之二:分割處理,市場的歸市場;“皇帝新衣”褪去,城投債內行業分化將拉大;棚改涉及的債券料將最大受益;重點篩查地域集中於東部。
不一刀切原則的分析之三:行業分析的重要性加大,商業經營性行業的利差料將有所擴大。
不兜底原則的分析之一:中央兜底的迷思消退,實行不救助原則。
不兜底原則的分析之二:當前已經逾期債務的處置將成為重要範本、資產處置和債務重組及破產將是主要處置方式。
不逃廢原則的分析:不逃廢≠兜底,禁止惡意逃廢、地方財政紀律加強、省級為借債中心的情況下,將促使地方強化預警機制。
《意見》對城投債的影響:公益性平臺面臨重大機遇,產業平臺分析較其他產業債更依賴土地。
影響之一:公益性平臺帶來重大機遇,城投債分化繼續拉大,篩查機制較為確定。
影響之二:我們對城投平臺商業化運作的看法:相較公益性平臺利差必然擴大。之間比較更為依賴於當地地產及土地市場狀況、民資是否通過 PPP 或 BOT 等模式介入或可成為重要的考量。(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歐洲央行資產擔保債券購買計劃將於明天開始實行。
今日,歐央行表示,擔保證券購買將是均衡、分散的。
歐洲央行於10月2日召開的貨幣政策會議上宣布了兩項購債計劃,一項是將從10月中旬開始購買抵押債券;第二項是將從四季度開始購買資產支持證券(ABS),購買計劃將持續兩年。
至於歐洲央行的購債項目將對市場產生何種影響,歐洲央行副行長副行長Vitor Constancio今日表態稱:資產購買可能影響債券市場和外匯市場。低利率對貨幣市場基金構成挑戰。
對於購債項目對歐央行自身的影響,歐洲中央銀行理事、奧地利央行行長Ewald Nowotny則表示:歐洲央行不會因ABS計劃變成“壞賬銀行”(bad bank)。通脹低迷主要源自於油價,這是一件好事。
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曾預計,購債項目將令歐央行資產負債表增加1萬億歐元左右(約合1.3萬億美元)。
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今日也發表講話,他一如既往地對歐央行的購債項目表示了憂慮,或者說反對。他稱:ABS購買計劃或將風險轉移至納稅人。不過,他認為,歐元區通縮的風險較低。
他此前就表達過自己的擔憂,上周他曾重申,以過高的價格購買資產“可能令風險從各銀行轉移到歐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之中。”
不過,近期的多項經濟數據顯示,歐元區經濟複蘇疲弱,且面臨通縮風險。歐洲央行執委Coeure今日稱,如有需要,歐洲央行將致力於采取更多的措施。
德拉吉也曾確認,如果低通脹持續過長時間,歐洲央行一致同意在必要情況下實施進一步措施。
Coeure今日還強調,歐洲央行依然處在複蘇軌跡上,預計歐元區經濟將在第三、第四季度增長。他預計,12月的新一輪TLTRO認購表現將會比首輪強勁。TLTRO參與度低的部分原因在於歐洲央行資產評估。(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歐洲央行發言人在電話中表示,歐洲央行今天已經開始購買抵押債券。彭博援引消息人士稱,首筆購買為法國抵押債券,隨後央行還購買了西班牙抵押債券。
彭博援引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稱,歐洲央行自法國興業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購買了二級市場的短期債券。歐洲央行在資產購買計劃中,還購買了西班牙抵押債券。歐洲央行試圖通過購買抵押債和ABS為市場註入流動性,從而提振歐元區通脹水平並幫助經濟複蘇。
最新消息稱,歐洲央行購買了意大利擔保債券。
從下周開始,歐洲央行將在每周一下午公布具體的購買規模。
不過在歐洲央行宣布正式購債之後,歐元區邊緣國家的國債收益率卻再度走高。那些早於央行購買債券的“先知先覺者”利用目前的機會脫出頭寸,導致國債收益率上行。其中希臘5年期國債收益率再度大幅走高。
希臘國債遭到拋售,5年期國債收益率大幅飆升。
歐洲央行於10月2日召開的貨幣政策會議上宣布了兩項購債計劃,一項是將從10月中旬開始購買抵押債券;第二項是將從四季度開始購買資產支持證券(ABS),購買計劃將持續兩年。(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周二,消息人士稱若歐央行認為需提供更多刺激,下步考慮買公司債券。歐央行可能買公司債,原因包括:已推出刺激措施規模不大,無法達到央行刺激目標;擴大資產購買規模同時,無需購買政府債券,因全面QE面臨德國強烈阻撓。
據路透社和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如果歐央行認為歐元區經濟和通脹需要更多刺激來提振,那麽歐央行認為購買公司債券是一個可能的選項。歐央行發言人對上述消息回應稱,管委會尚未作出購買公司債的決定,不過最快會在12月討論購買公司債券,若做出購買決定,或於2015年一季開始購買公司債券。
歐央行購買公司債券並不是迫在眉睫的舉動,官員們尚在評估已推出刺激措施的效果。歐央行於6月和9月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包括降息、定向長期貸款計劃(TLTRO)、購買ABS、購買抵押債券。其中,歐央行於本周一開始購買抵押債券,將於今年晚些時候開始購買ABS。
盡管距離歐央行實際購買公司債券還有些遙遠,但歐央行願意考慮備選方案,這對歐美股市有明顯提振,歐元也因此走弱。
歐央行為什麽會考慮購買公司債呢?原因包括至少以下兩點:
1. 已推出的刺激措施規模不大,無法達到歐央行刺激目標。
此前,歐央行行長德拉吉表示,準備好調整非常規刺激的規模和具體刺激措施,屆時歐央行資產負債表也會隨之增長。德拉吉預計歐央行資產負債表可以回到2012年初時的水平,較當前超出7000億歐元。
近來有相關人士擔心,歐央行推出的刺激措施無法達到上述目標力度:首批TLTRO規模遠低於預期;在不扭曲價格的前提下,抵押債券和ABS購買規模也不可能太大。據英國《金融時報》,去年以歐元計價的抵押債券市場規模約1.74萬億歐元,ABS市場中可供歐央行購買的規模只有7450億歐元。
2. 可以回避購買政府債券。
歐央行購買公司債的一個好處是,在擴大資產購買規模的同時,不需要購買政府債券。一直以來,由於擔心通脹失控和央行失去獨立性,德國強烈反對歐洲央行效仿美國、英國、日本推出QE。據Dealogic數據,歐元區公司債市場規模有1.4萬億歐元。
不過,購買公司債券也有缺點。歐央行會買一些公司的債券,而不買另一些公司的債券,這將引發市場擔憂,讓人們認為歐央行自行挑選了私人部門的贏家和輸家。如果想避免這個問題,歐央行可以選擇購買公司債指數。
歐央行進一步行動勢必面臨強大阻力,特別是以德國為首的保守派反對。此前,德國央行行長魏德曼表示,反對歐央行購買抵押債券和ABS,因為這將金融機構的風險轉移到了歐央行,而最終是納稅人承擔損失。上周,歐央行執委會委員Yves Mersch還警告稱,大範圍資產購買會加大貧富差距。
據華爾街日報,法巴銀行分析師認為,歐央行確實可能購買公司債,因為若要將歐央行資產負債表提升到2012年初時的水平,單憑目前已經推出的措施還不太夠。摩根大通研究報告顯示,基於當前市場環境,歐央行可以在一年內購買500億歐元公司債。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歐洲央行的寬松規模持續擴大,繼購買法國短期債券、西班牙債券之後,歐洲央行又將購買債券的目標瞄準了意大利。
彭博新聞社引述兩位知情人士稱,在歐洲央行資產購買項目啟動的第二天,歐洲央行再次進入市場,購買了意大利資產擔保債券(covered bonds)。
其中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意大利聯合聖保羅銀行發行的債券也在被購買之列。但目前這些信息尚未公開。
歐洲央行昨日從法國興業銀行和法國巴黎銀行購買了短期法國債券,並從其他銀行購買了西班牙債券。
據彭博引述MEAG Munich Ergo資產管理公司的高級基金經理Richard Schmidt表示:
“購買資產擔保債券是在歐洲實施定量寬松政策、擴大歐洲央行資產負債表規模的好辦法。從政治角度來看,與購買政府債券相比,購買這類債券更容易實現。”
一位歐洲央行官員拒絕就此次債券購買發表評論。
昨天盤中,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稱歐洲央行在考慮購買公司債券。歐洲央行發言人對此表示,管委會尚未作出購買企業債的決定,不過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最快會在12月份將討論購買企業債券,有可能做出購買決定,或在2015年第一季開始購買企業債券。
一旦歐洲央行正式決定購買企業債券的話,那麽將意味著歐洲央行的寬松力度比美聯儲的量化寬松還要強勁。私人資產價格將受到直接影響。如果徳拉吉上述這些措施都不能改變經濟狀況的話,他可能不得不選擇直接購買公司股票。
此前華爾街見聞曾介紹,歐洲央行於10月2日召開的貨幣政策會議上宣布了兩項購債計劃,一項是將從10月中旬開始購買抵押債券;第二項是將從四季度開始購買資產支持證券(ABS),購買計劃將持續兩年。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關於歐洲央行將購買企業債一事,歐洲央行管委Luc Coene接受比利時《回聲報》(L'Echo)采訪時表示,"我們尚未認真討論過這個問題,但部分委員確實提到過。有意見認為,如果我們局限於使用當前的工具,同時又要達到預期的量,我們可能不得不支付高昂的價格。
Coene稱,“要避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將幹預延伸至其他金融產品上,例如企業債券。這就是當前在討論的東西,但是目前尚無具體提議。”
Coene講話後不久,歐元短線出現較大跌幅:
華爾街見聞網站援引路透社報道介紹過,周二(歐洲)盤中,消息人士稱歐洲央行在考慮購買公司債券。歐洲央行發言人對此表示,管委會尚未作出購買企業債的決定,不過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最快將在12月份討論購買企業債券,有可能做出購買決定,或在2015年第一季開始購買。
消息傳出後,歐元/美元自1.2810上方迅速下跌至1.2780,並進一步下探至1.2720附近。
然而,隨後英國《金融時報》援引不願透露姓名的歐洲央行人士稱,歐洲央行目前並沒有考慮購買企業債。12月的央行決議上,該話題並不在議題之上。歐元對美元隨後出現明顯反彈,自1.2747上揚至1.2783,不過很快回吐漲幅。
今日Coene的言論,也算是歐洲央行對市場傳聞的一種回應。
本周一歐洲央行剛剛宣布開始購買抵押債券。消息人士稱,歐洲央行購買了法國和西班牙及意大利的抵押債券。
歐洲央行於10月2日召開的貨幣政策會議上宣布了兩項購債計劃,一項是將從10月中旬開始購買抵押債券;第二項是將從四季度開始購買資產支持證券(ABS),購買計劃將持續兩年。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 ||||||
國際板債券是冷了八年的冷凍庫,現在卻燒得火熱! 根據櫃買中心統計,今年(至十月九日為止),共發行四十六檔國際債券,發行總額約四千四百一十四億元,比前陣子熱門話題寶島債多了近六倍(今年寶島債發行額度為六百三十五億元)。 發行者個個來頭不小,德意志銀行、法商興業銀行、花旗集團和中國交通銀行等國際級金融機構。只是,二○○六年國際板債券剛成立時,每年頂多發行一、兩檔債券,為何今年冷灶燒熱? 關鍵就在於六月,金管會保險局開放壽險業投資國際板債券,可不計入海外投資上限,只要是售給專業投資者,不對一般投資者銷售,金管會同意可免去冗長的審查過程,最快僅三天就可以發債,手續簡便,促使發債者蜂擁而入。 因為台灣的低利環境,而叫苦連天的壽險業,也因此找到一個相對「高利」的投資標的。 相較於台灣二十年期國債殖利率,僅二.二%;今年法商興業銀行發行同天期債券,殖利率高達四.一%。 七月開始,國際板債券就開始「搶搶滾」,無論供給或需求往上飆升。 認購者多是壽險法人,櫃買中心債券部經理陳德鄉分析,國際板債券符合長天期、高殖利率、發行量大三個特點,「這幾乎為壽險業量身打造。」他指出,「在台發行的優點,就是法人投資機構多,三到四家就可以吃下買盤,」對發行者而言進度好掌控。 有助提升本地債券利率 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林昭廷認為,台灣的發債利率,比國外少了二十到三十個基點(約○.二%至○.三%),成本低,也促使海外金融機構蜂擁到台灣發債。 一位本土金控主管認為,壽險狂熱的背後,隱含著台灣本地債券收益率過低的不合理現象,但國際債券的高利,是否能「連動」提升本地債券利率? 林昭廷評估,「這對於國內利率結構確實會有影響。」業界人士也認為,「現在是量少,等量再提升多一點就可能引發資金抽離(本地債),新台幣緊俏的現象。」 國際債券市場加溫,似乎已形成三贏局面,發債者快速籌資,壽險業可獲得較高報酬率,原本冷門的市場也開始火熱。 投資市場的活絡,取決於主管機關這個造市者的靈活度,只要改變一下想法,冷灶也能有新生命。 | ||||||
隔夜美國30年期國債期貨(2015年6月到期)價格出現了十分詭異的波動。在收盤前兩小時價格僅有145,但是收盤卻飆升至150,漲幅達到7.3%。根據統計,當天的交易量為1639手合約,名義交易量1.64億美元。
2015年6月到期的30年期國債期貨與眾不同之處在於,美國政府近期宣布在2001年至2006年發售的30年期國債期貨將不會計入價格之中。休斯頓大學金融教授Craig Pirrong表示,“如此大幅的波動實屬罕見。通常來說,7.3%的漲跌可能需要幾周才能完成。我懷疑有些交易員使用了未在統計範圍內的數據,錯誤的交易模型引發了價格的扭曲。當然,我不希望自己是那個倒黴蛋。”
隔夜第一筆交易出現在美東時間11:17,價格是141.375美元;當時2015年3月的期貨價格為140.91美元,兩者十分接近。但是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交易員表示,根據隱含價值來看的話, 2015年6月到期的合約價格應該價值151美元。
Newedge USA LLC利率策略師David Robin認為負責30年期國債期貨交易的CME集團負有一定的責任。Robin表示,“交易所應該意識到如果因為調整計價基準而出現價格非正常波動的話,他們理應采取措施並調整價格。市場需要一個公平、高效並且透明的交易環境。”
CME集團並未對此做出置評。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高盛認為,盡管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債券遭遇15個月來最嚴重的拋售後出現反彈,但它們仍然屬於亞洲債券市場風險最高的資產,投資者應當予以回避。
“我們對中國房地產開發商債券仍持負面看法,不過我們看好品質較好的公司和期限較短的債券,”以駐香港的Kenneth Ho為首的高盛分析師在10月27日的報告中表示。“符合我們標準的一個品種是SOHO中國2017年到期的債券。SOHO中國的杠桿率較低,資金流狀況良好。”
高盛9月4日將中國房地產行業評級從中性下調至負面,理由包括杠桿狀況惡化和存量房增加等因素。根據彭博匯總的數據,中國開發商未償還的美元債券余額約為504億美元,其中72%是在過去兩年發行的。
中國經濟滑坡導致多家房企今年出現了資不抵債或瀕臨違約的情況。非上市公司興潤置業3月份資金鏈斷裂,而華通路橋和中森通浩也幾近違約。
美銀美林指數顯示,新興市場問題債券本月或將連續第三個月下跌,創出全球金融危機以來最長連跌走勢。
國家統計局上周發布9月份70座城市房價指數。同上月相比,新房價格下降的城市有69座,持平的城市有1座。9月份全國房價同比下跌1.2%,乃2013年以來首次下跌。
近幾個月,住房限購政策有所松動,以穩定房地產市場:大多數二線城市已先後放寬或取消限購政策;9月30日,央行和銀監會發布通知放寬購房抵押貸款政策,首次購房者可獲得最高30%的抵押貸款利率優惠(相較於基準利率),通過重新定義“第一次住房貸款”為一些二次購房者提供更優惠的貸款條件。
Kenneth Ho認為,這些措施不太可能扭轉房地產市場的調整趨勢,存量過大的問題一時難以解決,整個行業的杠桿也將維持高位,建議投資者選擇品牌較好的房地產公司。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從阿里巴巴嘗到甜頭之後,全球各大銀行開始押註另一家中國明星公司——小米。
小米首次面向海外發行的10億美元三年期債券受到了29家銀行的瘋搶。此次債券發行將於本周五結束,購買債券的銀行包括德意誌銀行、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瑞信、高盛等。
小米此次發債吸引的銀行數量已經超過了阿里巴巴。在2013年4月80億美元的債券融資中,阿里巴巴一共吸引了22家銀行。
這些銀行購買小米的貸款,一方面是為了能從貸款中獲利,更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關系,以便小米將來IPO或並購時能夠獲得承銷商或咨詢商的資格。
上個月,阿里巴巴登陸紐交所,在IPO中融資250億美元,創全球最大規模IPO記錄。所有的六家承銷行均在剛才提到的22家銀行之列。
目前小米上沒有上市的計劃,但對於這些銀行來說,事先與小米搞好關系總是有備無患。
摩根士丹利亞太區固定收益部主管Julien Begasse de Dhaem表示:“投行看重的是與中國科技公司未來的合作機會,購買其債券是建立良好關系的第一步。”
此次小米借款的利率頗為優厚,其借款利率僅為LIBOR上浮2.325%,而和小米相同評級的公司的融資成本比LIBOR要高出2.5%。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IHS iSuppli數據,小米在今年第三季度成功打敗聯想和華為,成為全球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僅次於三星與蘋果。
目前,小米在中國的智能手機銷量已經超過了三星和蘋果,並積極向印度、新加坡等亞洲國家擴張。2013年8月,小米表示其在第四輪融資中收到了100億美元的估值。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