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bute to Tony Measor
2015-07-30 NM
有「亞洲股神」之稱的Tony Measor(東尼),本週二清晨在家中離世,終年八十二歲。
東尼九六年開始,在《壹週刊》寫專欄《天下第一倉》;第一篇,就是介紹滙豐(5)。
其間他毫不吝嗇,與讀者分享所思所想,組合短時間升值九倍。
直至一○年,東尼因中風不得不擱筆。
懷念他,不僅是其投資智慧,也有他的為人作風。
東尼生於英國,但以香港為家。
是註冊會計師,曾任職英文《虎報》,其後才重返證券業。
八七年股災及八八年股市冒升時,他所管理的香港基金,表現是香港最出色的。
東
尼是《壹週刊》的icon。當年找他的,是前《壹》仔總編輯、現《蘋果日報》副社長張劍虹。張劍虹憶述,八十年代初已認識東尼,認為他「有料到」而邀約寫
稿。而專欄《天下第一倉》的一百萬元投資組合,亦屬全港首創。「東尼係第一個搞『預先通報』,買賣前講定俾讀者知,亦講明買賣價位。唔似當時啲分析員,中
咗先話琴日已買!」東尼的投資理念,在於「長線回報」,無懼短期波動。他揀股亦夠「consistent」,着重價值投資,不會因時勢而左搖右擺。老一輩
的讀者,一定記得他經常推介的偉易達(303)、創科實業(669)。另外還有中石油(857),平均買入價僅一元八角,至他最後一期專欄,其股價已升近
九元。他推介的創科,平均價五元六角,今日股價二十七元。
健康轉差就此擱筆
本刊找到他的十多年忠實讀者王小姐,她說:「好難
過。佢分析股票有別其他人,會睇晒整體財政狀況,並指出某些不良公司。呢類人才而家已好少。」不單是其投資智慧,東尼對後輩亦很包容。譯過他稿的記者都
知,東尼的字體公認是最潦草的,難以辨認。加上他說話時咕噥含混,亦很難聽得明,但東尼總是不厭其煩地說多一次。一○年九月,東尼中風,無法再寫專欄。當
時組合升值近六倍,大幅跑贏恒指。其後東尼家人代為向本刊發告別信,感謝讀者過去支持,並解釋東尼突然患有重病,今後都無法再寫作。後來東尼好友艾薩
(Isaac Sofaer)接手專欄,他得知東尼本週二離世,感到悲痛:「東尼很有智慧,香港會懷念他,沒有人可以取代他的地位(There's no
one to take his place)。」
Tribute to Haile Gebrselassie
上一篇講起
小芳 比賽時既情況令站喺旁邊打氣既肥龍有所啟發.又其實喺比賽場上,其他既故事亦存在著不少,而有另外一位好耐之前都寫過,就係至目前為止,男子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Haile Gebrselassie.
想知道一些有關Haile既故事,可以留意一下肥龍呢篇
舊文 .今次再寫Haile,可惜唔係寫佢再次把自己做出既世界紀錄時間再推前一步,相反係從報導知道Haile喺剛過去週日既New York City marathon 比賽途中因傷退出,並且喺賽後宣佈
退休 .
"I have never thought about retiring before but now I am. I am not going to run anymore."
******************************
Haile, you are a real hero and inspirational person! All the best~
******************************
Update on 17 Nov 2010: 真係估唔到世事可以變化得咁快,啱啱寫完退休,八日後Haile已經決定
復出 。都好呀,肥龍好期待Haile可以SUB2完成全馬既一日!
無憂我房李熠:2016將是VR to B 的市場元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29/154462.shtml
導讀 : 本文整理自無憂我房創始人李熠《為什麽2016是VR to B的市場元年》主題演講。
i 黑馬訊 2月29日消息 近日,由i黑馬 主辦的2016年VR開年沙龍——VR機遇、困境及商業化之道召開,無憂我房創始人李熠以《為什麽2016是VR to B的市場元年》為主題發表了主題演講。他指出,2015年還沒有在VR圈布局一定是OUT了,VR大風口的局面已經形成,2016年可能是VR to B市場元年。
在李熠看來,在虛擬現實領域C端的問題並不是B端的問題。過去,在房地產這樣的重資產行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且產品推出後沒有叠代的機會,但是通過VR的布局,只要一個眼鏡一部手機就可以讓購房者看到全國各地各式各樣的的房子,最終通過體驗做出抉擇。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發現產品有問題,也給房產開發商提供了更多調整的空間。以下為演講全文。
以下為無憂我房創始人李熠演講實錄:
從2015年開始,我們看到大量的資金、人才以及科技公司開始全面湧入VR。如果說哪個科技公司,在2015年還沒有在VR圈布局的話,他一定是OUT了。
所以,這也非常肯定了這個大風口整個大的局面已經形成了,但是它需要更多優秀的人和更多資金以及註意力放到上面,才能把以前八年時間的事情,縮短到五年、四年去實現。
在開篇我說了一個觀點,認為VR非常的火,但是2016年可能是VRto B市場。我作為VR to B的從業者深刻的感受到作為內容提供方,現在行業的三大巨頭,有HTC Vive,還有PS,再就是Oculus。
我這里說一個數據,這個數據謹代表我們已經有幾萬個用戶體驗過了VR所總結出來的,僅有10%的用戶體驗過真正VR的魅力。為什麽?因為它的門檻非常高,我把它總結為這幾個部分:
1、你是不是用了最好的圖顯?這個門檻一定是建立在PC端的體驗。這樣一套設備需要多少錢?我們需要配備一套好的體驗的VR內容,在3萬5人民幣。
2、我自己就是一個重度玩家,我玩兒《星級爭霸》12年。但VR如果大面積的推廣到C端,除了成本很大裝配、維護難度也非常大。
3、設備複雜笨重不便攜。
4、內容資源匱乏。
C 端的問題不是B端的問題
我經常用一個表告訴他,我幫你解決什麽問題?我在房地產行業從業八年。現在中國99%的開發商都是在用同一個模式買地、做設計、蓋出樣板間、邀約客戶體驗、再開盤。這個周期多久?從拿地到開盤往往需要9個月,長一點時間12個月,才能開盤。才能把產品給到客戶,讓他去感受。你喜歡這樣的樣板間嗎?如果不喜歡怎麽樣?不喜歡只有降價了,沒有機會去叠代。而有了虛擬現實,一切都可以變得不一樣。
舉個例子,我們現在做一個樣板間,從拿地到這個樣板間推出來VR最快30天,最慢也就是90天,就是拿地後的1-3個月。
幾天可以做出來?我們現在7天以內就可以做出樣板間,以前還需要12天左右做一套,而且我們是做最好的內容,現在可以快速的叠代。我們可能到今年年底的時候,只需要3天,就可以完成一套。時間成本上,大大的縮短。
再往下,需要多少成本呢?樣板間的成本是多少?6千塊一平米,基準價,多的可能1萬2,甚至有的在做豪宅的更高,我們只要它的1/10到1/20,而且還會有交互性,還可以讓他任意的選擇風格。對於開發商,1/10的成本和10倍的效率。
房地產開發商為什麽願意用VR?
無憂我房已經做了3億多的交易。在一年、兩年,可能再長一點的時間,我們每個客戶,會享受到比現在買房好不止10倍的體驗。因為在你還沒有交一分錢的時候,我選擇了這棟小區5號樓18層的A戶型,讓你戴VR去感受它的景觀,感受春天下午2點鐘的光照,你甚至可以在里面待2個小時、12個小時。然後再做你這一生最重要的決定,就是買房,因為買房是很大額的投資。
另外,旅遊地產和海外置業,去一趟的成本太高了,我為什麽不能在VR里把它看完,然後選擇他最感興趣的一個城市、兩個城市的項目,然後再做抉擇,這些對客戶都是免費的,他沒有拒絕的理由。包括個性化的設計和後臺的人工進入,都是可以的。
VR通常會提到眩暈感,核心就是幀數,我們所有產品只要推出來的,全部在90幀以上,這也是我們為什麽用最好的硬件、配置和引擎、團隊做這個東西的原因,因為買房和玩兒遊戲有點不一樣,我們針對的是大宗客戶,我們針對的是200萬甚至1000萬的決策,所以投入很高的成本,提高它的效果,對我們來說和對開發商來說都是願意的。我們可以讓客戶隨時的定制,感受變化,任意樓層、任意高度。
除此以外很多有趣的事情正在發生,比如我們把AI加到了VR里面。客戶在虛擬場景里面其實沒有銷售,正常的環境下,你在正常的售樓處會有個顧問陪你,你可以隨時問他問題,我們的AI已經完成30%了,基本上用戶的問題我們都可以一問一答解決。
另外,氣味、溫度、觸覺,我們和全球的很多合作夥伴都在做。一般是一家三口甚至一家五口一起看房,那怎麽辦?我們就做到10米×10米,用更多光學的捕捉器,都戴上VR,甚至銷售都戴上VR,或者用我們的人工智能銷售。
我們一直在跟開發商強調,讓房地產更輕、更快,我在房地產從業八年,我很深刻的了解到房地產是超級重的資產,因為它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其次推出產品的時候,它沒有叠代的機會,如果我們用互聯網的角度去看就是這樣,如果他發現自己產品定位不準,他唯一的機會是把銷售費用提高,或者降價來把房子賣出去。而我們現在只要一臺眼鏡和一部手機,形成像HTC把手機的功能植入到HTC Vive一樣,N個地點,也可以在全國各地,可以看各種房子。C2B的房子,不需要把投入5千萬到1億的資金,把所有產品拿出來再投入。
如果發現產品有問題,那我們其實在調整的時候是有非常大的空間。還有6個月可以做,這6個月本來就在出方案複盤、擴出設計、施工圖設計,這樣做完之後調整的余地就很小了。
版權聲明:
本文作者王亞奇 ,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公眾號(ID:iheima)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Grammarly: to correct gramatically mistakes
A new application / software to correct all grammatical mistakes!
This really helps many people to get they work done without problems on typo or grammatical errors!
This sounds very useful for everyone that will use Facebook or publish any kind of works in english!
Of course I do think mistakes will still be made, but at least this can help filter a lots of careless mistakes, no matter on what platform.
Hope that this can help you too!
The link is here, enjoy!: http://www.linkbucks.com/0jNs
回歸CRM,“殺到骨”的紛享逍客還能長成To B領域的BAT嗎?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31/157776.shtml
回歸CRM,“殺到骨”的紛享逍客還能長成To B領域的BAT嗎?
溫二爺
2016-07-31 10:19
近日,紛享逍客宣布完成E+輪7000萬美元融資,相比之前紛享逍客每每宣布融資消息時激起的熱議,行業對紛享逍客此輪融資消息的反響出奇平淡,或許大家對“融資專業戶”拿錢的消息已經開始多少有些“審美疲勞”。
不過作為SaaS話題王,紛享逍客總能不斷吸引大家的眼球。最新消息,紛享逍客在宣布完成E+輪之後,立即著手大規模裁員。雖然紛享逍客官方對此消息予以否認,並稱“有出有進,是體系的優化與整合”,但根據紛享逍客內部員工傳出的大量消息來看,裁員一事絕非空穴來風,並仍在繼續,大有“要殺就殺到骨頭”的態勢。
紛享逍客CEO羅旭在E+輪發布會上曾表示“在更縱深的戰略與產品變化後,我們需要更專業、更優秀的人才匹配,所以近期的確有適配性調整,也是發展必然。”看來,羅旭所說的“適配性調整”已經開始了。
回顧紛享逍客的融資歷程,2012年10月完成A輪,從2014年開始進入“拿錢快車道”,三年搞定了5輪融資。
關註To B領域的人在談到紛享逍客時總會遇到一個麻煩,我們該如何去定位它?中國版Yammer?SCRM廠商?移動辦公平臺?面對這樣一個戰略方向習慣性轉向的公司,煞費苦心的梳理其定位或是剖析其策略,沒準兒過一陣子它戰略調頭,分析的人立刻就被啪啪打臉。
關於紛享逍客的定位,二爺看到最機智的一個是“移動SaaS項目”,既不說它是什麽,也不提它做什麽,只說它從哪兒來,妙哉!妙哉!
紛享逍客從創立之初到現在先後經歷了4次戰略方向性調整,從最初效仿Yammer做企業內部交流平臺,到以銷售管理為核心轉型移動CRM,再到D輪之後對標企業微信和阿里釘釘將重心轉向企業移動OA協同,直到最近完成E+輪融資之後宣布再次回歸銷售管理,專註CRM和分銷管理,做PaaS。早有媒體人給紛享逍客貼上一個“戰略變色龍”的標簽,頗為形象生動。
紛享逍客去年高調進入OA協同領域,但前不久又宣布回歸銷售管理,重拾CRM,時隔僅僅一年。是什麽讓曾經連產品名稱中的“銷”字都無法容忍的紛享逍客傾巢而出而又匆匆收兵?
1.正面遭遇BAT,運營策略喪失主動性,被動免費帶來營收天枰失衡
說了可能會讓有些人不開心,但紛享逍客切入協同OA之後在與阿里、騰訊的正面交鋒中的確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羅旭也曾表示,面對釘釘和企業微信,紛享逍客殺入紅海只得通過免費的方式來獲客。
中國的互聯網,無論是To B還To C,BAT永遠都是那個會隨時出現在教室後窗的班主任,令人不寒而栗。10年間,當中國互聯網的終極命題從“BAT抄我怎麽辦”變成“BAT不買我怎麽辦”,這其實是一件特悲涼的事情。早先,紛享逍客喊出“成為To B領域BAT”時的豪情萬丈,令人欽佩。
既有不錯的數據增速,又有資本撐腰,紛享逍客有豪情的底氣。但痛快之後,需要坐下來冷靜分析。
在紛享逍客的免費用戶數在從30萬增長到50萬的過程中,其運營成本增加了25%,而付費轉化率在20%左右。這組數據代表著免費用戶的增長並未給紛享逍客帶來足夠的營收提升,但卻占據了大量資源,導致了成本的激增。
面對巨頭,被動選擇免費策略,始料未及的入不敷出,這是紛享逍客暫緩OA協同平臺憧憬,回歸銷售管理領域的主要原因,不過這一次,“逍”字是不是又要改回來了呢?
2.資本寒冬之下,理智的“鳴金收兵”,夾著尾巴過冬並不可恥
半年前如果有人說資本寒冬來了會被認為是過度悲觀,而現在大家都在討論該如何過冬。相比其他領域的寒意刺骨,To B領域的情況已經算是相當不錯。我之前跟千米網老石交流,他說,今年給他的感覺跟2000年和2001年那陣子特別像。二爺也聽到某SaaS公司的創始人說“VC的錢都投給網紅和直播了,我們自然得勒緊褲腰帶”戲謔間飄出陣陣酸楚。
循著利潤“同性相吸”而來的投資方總是希望所投的企業能夠成長為新的巨頭,為自己賺取百倍利潤,但資本永遠是理性的,它更加看重企業的營收的數據走向,當下絕大多數資本都明確表示只投擁有自主造血能力的企業。
回頭來看紛享逍客,目前其銷售管理業務仍舊占超過90%的營收。如果紛享逍客仍然“傾國之力”往OA協同平臺方向挺進,而喪失銷售管理業務的優勢,投資方恐怕是會睡不著的,畢竟任何丟失利潤的公司都是很危險的。
對紛享逍客來說,從A輪開始連投4輪的IDG沒有再跟進,B輪進入的北極光止步D輪,DCM中國同樣只陪跑了C輪和D輪,似乎也說明了點些什麽。
戰略收縮以過冬,韜光養晦以待時日,包括“殺到骨”的大規模裁員或是“適配性調整”這並可怕,亦談不上可恥,想當初阿里在2001年也曾跪著過冬,在關明生的主導下完成了2次大規模裁員。
理智的“鳴金收兵,開源節流”並不是什麽丟人的事,偏執的冒進,才是真傻。
3.回歸CRM之路看似順理成章,其實並沒有那麽簡單
根據紛享逍客COO李全良對媒體的表述,紛享逍客回歸銷售管理領域後會從CRM與分銷管理兩個維度並進,並搭建PaaS平臺,用開放平臺來支持企業原有業務系統與紛享逍客的對接,寄希望於打通企業間的溝通與交互,實現企業上下遊業務的連接。
如果說紛享逍客從協同OA的紅海中抽身是以退為進,目的是吃下CRM更多的市場份額以獲取進一步發展空間,那麽這一步恐怕也並不那麽簡單。CRM市場雖然暫無BAT盤踞,但細分領域之下的各CRM廠商各有各的絕活,紅圈營銷已上新三版;SFA起家的銷售易完成C輪融資後布局PaaS平臺;騰訊註資的EC營客通與QQ互通,是電銷領域不可小覷的一支勁旅……CRM領域獲得資本關註的已有數十家,競爭的激烈程度絲毫不亞於協同OA。
(圖片來自:移動信息化研究中心)
特別是在快消、零售、服務等眾多行業都涉及到的外勤領域,以外勤365為代表的外勤CRM廠商,已經把這個領域吃的很深。由於外勤的從業人員多,用戶群體大,最符合移動端使用的特性,需求也最具剛性。如外勤365聚焦在這個領域已經搞了三年多,積累了15萬的企業用戶的規模,在不同的細分行業都已經有標桿客戶買單,頗具線下優勢。
至於紛享逍客此番回歸CRM後,將從哪個細分領域去發力暫未露出端倪,值得註意的是紛享逍客此次提到的分銷管理,其業務邏輯與它之前所擅長的區別甚大,涉及到“品牌商-經銷商-批發商-門店”的多級分銷管理,是個相對複雜的事,對行業積累的要求較高。
從種種收縮的跡象來看,二爺認為,紛享逍客在回歸CRM並決定涉及分銷管理之後,它之前那套“高空廣告的密集轟炸+地面部隊集中突破”的推進方式應該不會再上演,至於是否通過策略性免費的方式去參與競爭,目前不得而知。
即便如此,不可否認的是紛享逍客回歸CRM,優勢是客觀存在的,畢竟這也算是他起家的老本行,積累了一定的用戶體量。但紛享逍客若想將觸手伸長,胃口更大,進入之前涉足較少的細分領域,則必然會遭遇細分領域內有較好沈澱的CRM廠商的阻擊,這一趟回歸之路也許並非是一馬平川,那個“To B領域BAT”的目標還在遠方。
[本文作者溫二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i黑馬立場,題圖來自123RF。]
紛享逍客
To
B
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