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香港商交所變「聯合國」 李華華

2010-06-18  AD






 

成立咗差唔多兩 年嘅香港商品交易所,真係阻滯多多,一嚟佢仲未攞正牌,二嚟中證監又禁止外資期貨交易商利用內地倉庫交收,令到商交所到o依家都未有投資產品正式推出市 面。不過,商交所吸引力非同小可,一直都有新股東注資,中遠控股(1919)母公司中遠集團、工銀亞洲(349)都係創始股東,印度Reliance Money亦有入股,噚日俄鋁(486)大股東歐柏嘉揸住嘅俄羅斯主要投資礦產能源嘅發展基金En+,亦都宣佈買咗商交所一成股份,成為創始股東。嘩,又 中資又印資,o依家有埋俄資,商交所真係成個「聯合國」咁喎!

商交所係私人發起,08年6月成立嗰陣高調咁得到財爺曾俊華嘅祝福,仲喺佢哋 個網頁度拍埋片,高姿態咁話樂意見到商交所成立,主席張震仲同煲呔曾相識多年。商交所董事局亦人才濟濟,港鐵(066)主席錢果豐、人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委 員樊綱同港交所(388)前董事陸恭蕙都係獨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168

香港散戶的夢醒時份 林奇


http://hk.myblog.yahoo.com/lynch200705/article?mid=8707


林奇:林奇今天閱《明報》得悉,由周大福、新世界 (00017)系的鄭裕彤、華人置業(00127)系的劉鑾雄、以及中渝置地(01224)系的張松橋、以至前亞視財經新聞主播梁綽姿(Maria)的老 公趙渡,即國際資源(01051)及中國科技(00985)的主席,再加上一大幫幫手搵食的證券行、律師行、會計師行等,配合個別友好傳媒及財經演員們眾 聲喧嘩,原班人馬傾力演出,發揮「財技」,由是達至大合奏的目的,其方法大同小異:不外是以一支細價股作殼,收購迎合市場潮流的資產,然後不斷配股集資, 炒高股價,引誘一眾無知而貪婪的散戶們以真金白銀「落疊」球掃買Call。美其名是挾「名人效應」加資源憧憬,從而引得無知者眾如蟻附羶,如影隨形!可惜 的是,由國際資源(01051)到現在的中國科技(00985),跟風的散戶全部「扮蟹」,統統「死晒」!人家的口袋早已袋袋平安!一句唔該:「真係多謝 晒!」

寄望我們的港交所和證監會會做啲嘢嗎?別傻別天真了!

「有些事情您現在不必問,有些人您永遠不必等!」林奇耳畔傳 來了陳淑樺的《夢醒時份》。未知道,上過一次又一次「賊船」,以致被一眾「金融海盜」強搶或騎劫的貪婪而又無知的香港散戶們,甚麼時候才會出現其《夢醒時 份》呢?

間間都買礦?周街都係錢呀!錢錢錢錢!錢錢錢錢!

「圍威喂
老細幾多位
咪淨係掛住企處睇
鹹 濕仔
以為有得威
鱷魚頭
老襯底

圍威喂
老細幾多位
咪淨係掛住企處睇
鹹濕仔
以為有得 威
鱷魚頭
老襯底」


延伸閱讀:

傳彤叔大劉沽貨 中科急瀉
T+2前急插四成 似足國際資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0624/News/ea_eaa1.htm

T+2沽貨 不等同非法沽空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0624/News/ea_eaa2.htm

「彤叔幫」股壇四出覓食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00624/News/ea_eaa3.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6

恒指成分股見證香港經濟變遷 林本利

2010-7-8  NM





潮流興懷舊,筆者近日查閱過去 40多年恒指成分股的轉變,發覺這些資料正好見證戰後香港經濟的種種變遷。

恒生指數是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數日,基數點是100點。 當時香港只得英資的香港證券交易所(簡稱香港會),上市公司總數不過60多間,主要是外資大行。恒生銀行初時選取30間上市公司股票作為成分股,到 1969年增加至33間,並且開始正式向外發布恒生指數。

恒指最初的30隻成分股(見附表),大部分屬英資4大行的公司,這4大行包括怡 和(當時包括九龍倉)、和記黃埔(1978年合併)、太古及會德豐(1965年和記脫離會德豐)。其餘的公司,除了九巴和兩間紗廠外,亦是由外資操控,本 地華資的經濟實力,根本無法相比。

若以行業分類,30隻成分股中,有8隻屬公用事業股,6隻是和航運相關的股份。銀行股只得1隻滙豐,地產 股則有2隻,包括怡和系的置地及會德豐旗下的香港信託(後改名置業信託)。由此可見,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經濟,仍以貿易航運為主,金融和地產業還未成為 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

1967年香港發生暴動,地產市道陷入低潮,一批新冒起的華資地產商把握機會,以低價吸納大量土地,之後在1972年 一窩蜂將公司上市集資。幾間主要地產公司,包括長實、新鴻基、永泰(李兆基成立的地產公司)、新世界、信和、合和和恒隆,都是在這一年上市。

與 此同時,英資大行見到航運業走下坡,地產市道蓬勃發展,便相繼將旗下擁有的船塢和貨倉用地,改為發展商業和住宅大廈。到80年代初,本地工廠的生產線紛紛 北移,不少工廠用地、啤酒廠和牛奶公司牧場,亦改為興建私人屋苑。隨着物業發展收益增加,地產公司的市值大幅上升,陸續有地產公司成為恒指成分股。到 1987年,33隻恒指成分股,有超過10隻屬地產股。

 

97回歸前十多年,本地華資企業積極收購英資企業,逐步操控香港經 濟命脈。1980年包玉剛成功收購九倉,1985年再透過九倉全面收購會德豐。1979年李嘉誠透過長實收購和黃,到1985年再透過和黃收購置地名下的 港燈。在80年代初,李兆基亦透過恒基集團取得中華煤氣及油麻地小輪的控制權。怡和為了避免華資收購,不時要重整公司架構去鞏固控制權,並決定在1994 年底終止在香港上市的地位。

97回歸後,中資企業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力逐漸增加。不少大型國企,相繼在香港以H股方式上市。現時恒指成分股已 增至42隻,超過一半屬國企或中資企業。42隻成分股分為四類:11隻屬金融股、4隻屬公用事業股、7隻屬地產股,其餘歸入工商業股。由此可見,內地經濟 及金融業的表現,對恒指及香港經濟的影響,遠較六、七十年代為大。

恒指最初的30隻成分股,現在只剩下7隻,包括中電、港燈和煤氣3隻公用 事業股,以及滙控(之前滙豐)、九倉、太古及和黃(之前和記黃埔兩間公司)。這7隻僅存的成分股,到底哪一隻在過去數十年來表現最佳?留待日後和讀者再分 析。

(按:本文內容參考馮邦彥多本有關華資及英資財團的著作,筆者特此感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61

广汽私有化骏威方案敲定 香港上市起航


http://www.21cbh.com/HTML/2010-7-16/3OMDAwMDE4NzI3OQ.html


广汽私有化骏威(00203.HK)的对价方案在获得骏威原股东支持的一个月后,最终于7月16日的股东特别大会上获得大笔数通过。

根 据6月7日广汽集团、骏威汽车联合公告公布的作价方案,骏威汽车原股东持有的骏威股份每股可换0.474026股母公司广汽H股,并成为后者的股东,参考 摩根大通、摩根斯坦利、中金此前对广汽H股的估值,骏威的私有化作价达每股6.63港币。骏威汽车7月16日因股东特别大会暂停交易,按照7月 15日的收盘价3.80港币计算,溢价达74.47%。

至此,广汽集团整体上市经过7年的谋划,已经进入收网阶段,即将成为继上汽、东风等 上市后的又一家整体上市车企。需要注意的是,广汽集团此次登陆H 股是以介绍上市的方式,而不是传统形式上的IPO(首次公开募股)筹集资金。与骏威换股完毕后,广汽集团将完全拥有骏威,间接实现整体上市。

该 方案此前已得到国内证监会的批准,目前唯待获得香港联交所的正式批准,以及通过香港高等法院就申请减资命令的聆讯。目前,广汽已通过港交所聆讯。

广 汽集团此举颇具意味,有分析指出,首先,鉴于骏威汽车的资产包括广州本田的50%股权、本田出口基地的股权及广汽的客车资产等,广汽在该公司同时占据 37.9%股份,此举可将二者的股权关系一举理顺。

其二,广汽集团借助骏威这一香港的上市旗舰实现整体上市,省去了繁琐的IPO审批手续, 同时改变了骏威红筹的身份。据知情人士透露,“广汽集团在登陆 H股之后,将很快回归A股,届时国内汽车业的竞争格局可能生变,资金来源更加充裕的广汽或展开新一轮收购,对上汽、一汽和东风三家传统势力造成冲击。”

依 照广汽集团(02238.HK)此前发布的公告显示,骏威汽车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为8月16日,8月25日正式撤销其在联交所的上市地位,广汽预期将于 2010年8月30日以22.133亿股规模登陆H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673

香港寬頻撬客免費試用半年電盈寸對手一味減價 李華華


2010-7-14  AD





 

香港寬頻同電訊 盈科(008)呢對歡喜寃家,又再開戰!之前一輪廣告戰後,噚日戰況已經發展到「明搶」嘅地步。話說香港寬頻會推出一個首6個月100M免費嘅轉台優惠, 俾8號仔班網上行客仔,等佢哋試過都話正咯,先簽約囉!公關姐姐話,今次係擺明車馬去撬8號仔啲客o架!

俾對手㩒住搶,8號仔又點睇?電盈 個人客戶業務董事總經理陳紀新同華華講:「我哋係一個硬淨嘅對手!」有幾硬先?新哥話,對家推咗呢樣嘢咁耐,佢哋上客無受影響,亦唔見流失多咗,「個橙減 完價之後又再減,究竟係咩一回事呢?如果咁容易搶到客,點解又要減呢?」

當然,8號仔都唔係坐以待斃嘅。佢哋噚日宣佈,同旅發局合作,透過 遍佈全港嘅7500個PCCW Wi-Fi熱點(新哥話年底會去到8000個o忝),俾訪港旅客免費用嚟查閱最新嘅旅遊資訊,仲會推出「旅客資訊定位地圖」,根據旅客所在位置,喺網上地 圖顯示附近有邊間旅發局認可嘅商店同食肆嘅資料。咁體貼,如果益埋我哋香港呢班「搵食艱難」嘅「原居民」,咁就very good嘞!

李華 華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03

香港“公路王”路劲基建主席自曝:当年收购顺驰“吃亏了”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720/1150135.shtml


 每经记者 杨羚强 发自上海
“到2006年底时,我们才发现窟窿竟然那么大。”7月18日,香港“公路王”路劲基建董事会主席单伟豹在上海世博会民企馆路劲地产日的晚宴上表示。
四年前,路劲基建以共计18亿元收购了顺驰旗下55个项目近700万平方米土地储备,这被称为“中国房地产业有史以来最大并购案”。
在花了三年多时间整理顺驰中国的资产后,单伟豹首次向媒体透露当年的收购,路劲“吃亏”了,直到2009年上述收购才真正赚到钱。经历了三年多的起起伏伏后,单已看淡当年的收购,称上述收购行为不能以一时得失做评价。
收购“吃亏”
2006年的9月,路劲基建发布公告称,以12.8亿元收购顺驰55%的股权。不少人认为路劲基建捡了大便宜。
昨日,单伟豹出席世博会民企馆路劲地产时,首次向媒体表示当年收购顺驰后,年底发现上述收购 “吃亏”。当年收购前后只花了一月多时间,很多事情没有做周全。
单伟豹表示,当年路劲基建收购顺驰中国之初,董事会是否决的。第二次再提出收购建议,董事会内部也有不同声音。
完成收购后,公司在2006年底发现窟窿远比想象大。直到2007年楼价有所上涨,管理团队才欣慰一些,不过没有高兴多久,2008年房价下跌又开始亏,到去年路劲地产才开始真正赚钱。
“有记者问我当年的收购怎么样?没怎么样!”单伟豹表示评估收购顺驰是否成功,不能只看当时的得与失,更要从长远来看。通过这次收购案例,学会了在收购新项目时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调查。
有业内人士表示,当年孙宏斌为顺驰买下一个个“地王”,虽然当时的楼板价非常高而且争议不断,因高地价导致资金缺口扩大,最终不得不以区区十几亿元的价格出售。但放到今日来看,当时买地的价格仍非常便宜,而且布局合理。
仍然看好房地产业务
虽然当年收购顺驰时 “吃亏”了,但单伟豹对房地产业的热情依然不减。
单伟豹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因为公路建设而发展迅速的路劲基建,自从接触了房地产开发业务后,对公路业务的兴趣就没有过去那么浓了。
“只要坚持在房价上涨时卖房,在房价下跌时买地的原则,做房地产几乎是只赚不赔的生意。”单伟豹表示,尤其是内地的房地产业几乎是唯一没有应收账款的行业。由于旺盛的刚性需求,房地产业的发展至少还可以维持20年。特别是二三线城市楼市机会将更多,空间也会更大。
看好房地产业务的单伟豹还表示,将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增加10%~15%的成本建设低碳住宅。
此前,低碳住宅成为今年房地产市场的一大热点,但大部分开发低碳住宅的开发商认为开发低碳住宅是“赔钱赚吆喝”,项目常常是叫好不叫座,加大投入以后,利润并没有同步上涨。对此,单伟豹表示开发低碳住宅,一来可以表现企业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此外还可增加项目的卖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40

兩岸三地:香港旅遊業困局 Uncle Ray


2010-7-20  AD





 

上星期筆者不在 香港,回來後才從YouTube上看到導遊阿珍事件。旅遊業是香港四大支柱,97年之前,來港旅客以東南亞、歐美及日本為主。當時香港sell的是中西文 化滙聚之地,西方人到香港可以體驗大牌檔、街市等地道香港文化特色,亦可到赤柱等與西方文化相近的地方,左右逢源;那個年頭,從沒聽說歐美日本零團費事 件。

經過多年「地產主義」的折磨,香港旅遊業餘下的賣點,竟是一個又一個shopping mall,內裏是一式一樣的店舖、餐廳,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玻璃幕牆。當這些mall在深圳、北京、東莞、上海被「山寨」起來的時候,香港對內地人的吸引力自然越來越小。

國內大款到香港購物,就是因為可買到「真」貨。從阿珍的case看來,內地同胞跟團到香港購物,地點會是九龍灣某些工廠大廈。香港旅遊業的困難是,到底我們sell甚麼?及sell給誰?如果我們target北方13億有錢或無錢的小農,阿珍事件無可避免。

Uncle Ray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89

直擊普洱茶大王白水清香港基地 一片茶餅一五九萬元天價的祕密

2010-7-26 TWM





普洱茶,被稱作「喝掉的古董」,在香港柴灣的老舊工業區內,竟藏了一座價值上億元的普洱茶祕密基地,擁有者是一位僅有小學學歷的茶農之子,他是如何成為普洱茶大王?

撰文‧林宸誼

二○○八年十二月,重量級拍賣商中國嘉德,首度為單一商品舉辦拍賣會,主角是陳年普洱茶,當天,一箬(包裝單位)有七片,一片重量不到三百公克,出身清末 民初的極品之一「福元昌」普洱茶餅,以一片人民幣三十三.六萬元(約新台幣一五九萬元)的天價奪下最高標。若以普洱茶專家表示,每片普洱茶餅平均分三十次 沖泡計算,等於每次的沖泡,價值新台幣五萬元以上。

這場拍賣會上,最受矚目的並非標下天價普洱茶餅的中國富豪,而是提供這片茶餅的香港泉盛貿易董事長白水清。

因為,不只這片「福元昌」茶餅,當天標價第二與第三高的普洱茶餅,也全出自他的手,香港媒體如此形容今年五十五歲的白水清,「普洱存量勝過北京故宮」。身為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的他,更被雲南當地封為「全球普洱茶十傑」之一。

掃蕩市場七○年代散貨

兩岸三地﹁剩不到五%﹂

七月初,本刊取得白水清同意,成為台灣第一家走進這個全球最大普洱茶祕密基地的媒體。出發之前,就已有台灣普洱茶行家透露,白水清不像一般茶商會開設門市 或茶行做零售,他的客源以中國、香港、台灣與東南亞的富豪與收藏家為主,因此,除非經由熟客介紹,不然很難找得到他的倉庫。

儘管已有心理準備,但讓人意外的是,這個祕密基地竟位於距離香港市中心約二十分鐘車程的柴灣工業區的一棟老大廈內,穿越貨車車陣與工人吆喝聲,還得搭上貨 梯直上十二樓;第一眼見到白水清,穿件粉紅色POLO衫,挺著中年男子慣有的鮪魚肚,很難想像,他就是普洱茶大王。在這裡他有二座倉庫,合計一萬平方公 尺,相當於三千多坪,存滿了比黃金還值錢的普洱茶,價值人民幣上億元。

普洱茶產在雲南,炒茶則在廣州,作為彈丸之地的香港,則因其悶熱潮溼的氣候而成為藏茶寶地,這也是白水清選擇在香港打造全球最大普洱茶基地的原因。走在狹 窄的通道,牆上到處掛著抽風機,每一落都代表不同年代的普洱茶,而這還只是白水清的其中一個祕密基地而已,在東莞、廣州、廈門與白水清的故鄉福建安溪,也 都設有倉庫存茶。

﹁七○年代散茶,已經收購了好幾萬斤回來。﹂白水清一邊指著堆高到離天花板只剩不到十公分的紙箱說著,「兩岸三地的市場,流動貨源剩下不到五%,」另一批 文革時期出產的磚形普洱茶,又被稱之為「文革磚」,以一箱一百六十磚、每塊厚磚均逾一千港元計,一箱市值已經逾十六萬港元。生產於六、七○年代的「文革 磚」,坊間已經存貨不多,但白水清存貨卻是一箱一箱堆滿貨倉。

壟斷香港貨源建立普洱王國跨足台灣 掌握六成市場十七年學歷只有小學程度的白水清,家裡本來就是種茶的,十幾歲就在家裡的茶場幹活,也待過村裡的耕山隊,還曾在建築工地做過木工。

一九八二年,白水清移居香港,一個農村小夥子來到大城市,本來想著從此能一步登天,但接連做過小商品、中藥材與玉石生意,可惜沒有一項能成功。

最終,幫他站穩事業第一步的,還是得依賴家鄉生產的鐵觀音茶。二十八歲那年,白水清花一千港元,託人從福建安溪買鐵觀音到香港銷售,當時他的買進價格是一 公斤二十二港元,到了香港卻能以一公斤二百港元售出,有將近十倍的獲利,讓他看見香港飲茶市場的驚人實力,也逐步為他累積起人生的第一桶金。

有了第一桶金,加上自小就學來的飲茶專業知識,白水清開始在香港大舉蒐購普洱茶,這些價值不菲的舊茶,大部分是來自香港八、九○年代因拆樓而結業清倉的舊 茶樓。為何鎖定普洱茶?白水清的理由是:「烏龍茶或鐵觀音,偏酸性,對胃部較刺激;生活水平開始高了,吃太多高脂肪食物,飲普洱茶才不會傷胃。」白水清逐 步建立起專屬於他的普洱王國,掌握大部分老茶貨源的他,站穩香港市場後,白水清再將商業眼光瞄向海外,第一步是台灣。

一九八七年,他先輸出較便宜的普洱熟茶(人為條件下通過高溫溼熱加速熟成轉化,以達到快速實現陳年口感效果)試探台灣飲茶市場,九三年,再以一片一千港元 的紅印普洱價格,成功的賣進台灣,白水清自稱:﹁九三年開始,台灣市場上超過六成普洱,都是從我這兒賣過去的。﹂九○年代中期,普洱茶在台灣大熱,吸引不 少香港茶商將大量陳年普洱賣到台灣賺錢。由於政治原因,當時大陸的貨物不能直接運至台灣販售。

因此,有不少茶商遂透過中間商以走水貨形式,將拆走包裝紙的普洱茶帶到台灣,當時部分人甚至利用北越的產地證,將普洱茶賣至台灣,一年銷量可以達到七、八千萬港元,業界人士指出,白水清因此賺了大錢。

香港媒體統計,從一九九六年至二○○一年間,白水清已經有能力買入將近六百萬港元的杏花村別墅、上萬平方公尺的工廠貨倉、供兩名兒子到英國及加拿大念書,可看出白水清當時已累積出相當財富,不過白水清否認這項說法。

眼看當時市場接受度最高的「紅印」普洱茶的價格,在九七年漲到每片港幣一萬元,白水清評估台灣高端市場已近飽和,他將眼光再轉到韓國與馬來西亞。談及亞洲 普洱茶市場,白水清如數家珍,「從接受度來說,台灣是從一千港元到一萬港元,韓國從港幣一萬元到三萬元,馬來西亞則是由三萬港元到五萬港元,都面臨到飽和 階段……。」

流通量少價格狂飆

七年平均漲幅至少逾七倍

而真正讓白水清紅透半邊天的原因,還是拜大陸富豪崛起,開始加入收購普洱茶的行列之賜。

在海內外普洱茶圈被尊為﹁泰斗﹂的台灣師大教授鄧時海即指出,以前老茶都在香港的茶行、酒樓或者收藏者手裡,只要有錢賺就會放出來,但現在老茶大部分都進了內地這些愛喝老茶的企業家手裡,賣出來就難了。

而這也是讓普洱茶從○三年起開始狂飆的原因,其中現今台灣普洱茶市場流通量最大的七○年代︱︱七五四二普洱茶,七年來價格狂飆十六倍,統計占市場流通量逾 六成的五大品項普洱茶,七年平均漲幅至少逾七倍(見表)。「中國人現在有能力喝人民幣四、五萬元水藍印普洱茶的多的是,」白水清指出。

端出已有百年歷史的老茶,白水清大方提供拍照,自兩年前在中國嘉德舉辦的普洱拍賣會一戰成名後,他無疑已成為茶界談論最多的普洱茶大王。

普洱茶

「被喝掉的古董」

普洱茶之所以珍稀,就是因為茶性溫和、不傷胃、又可補氣的普洱老茶越喝越少。

普洱生茶是直接將殺青、揉捻、乾燥之後的普洱毛青,經蒸熱再壓製成形。而熟茶則是在蒸熱壓製前加上一道「渥堆」(將毛青混合菌種集中堆在一起,使茶葉提高溫度、溼度)的工序。

生茶儲存在相對溼度80%以下為「乾倉」,大於80%為「溼倉」。

白水清私房泡茶術

好普洱茶的沖泡法只須掌握兩個基本要素:水溫和茶葉浸泡時間。

1.普洱茶的水溫:攝氏100度可將普洱茶茶味泡出。

2.茶葉浸泡時間:第一道茶水可捨去,第二道起飲用,浸泡時間大約20秒,第三道浸泡時間略為第二道長些如30秒至40秒,以此類推。

3.普洱茶的沖泡方法步驟:A.將大約10克普洱茶置入茶壺。B.煮開的沸水緩緩注入茶壺中,水位必須超過茶葉。C.濾去浮起的泡沫,浸泡約10秒鐘後, 洗茶一次,倒掉茶湯。D.再次注入沸水,蓋末茶葉,蓋上杯蓋,靜置20秒左右。E.倒出茶湯,品味第一杯茶,先讓茶湯在口腔中靜置3至5分鐘,感受口腔裡 的回甘、生津的味道。F.普洱茶葉是非常耐泡的,喝完第一道後,千萬別把茶葉丟棄,可續泡至全無茶味為止。

白水清

出生: 1955年,福建安溪人

經歷: 茶農、建築工人

現職: 香港泉盛貿易公司董事長

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地位: 2008年中國嘉德拍賣會普洱茶前三高拍品出自他手普洱茶越陳越「金貴」 單位:新台幣 元品項 年度 70年代 80年代 90年代 2000年 7年平均

漲幅(倍)

7542 2003 3000 2000 1000 800 16 2010 60000 45000 8000 2500

7532

雪印 2003 3000 2500 2000 2500 11 2010 60000 45000 12000 3000 8582 2003 N/A 4000 1500 1000 9.5 2010 N/A 50000 15000 3000 水藍印 2003 6000 N/A 1800 1000 7.5 2010 60000 N/A 12000 3000 綠大樹 2003 N/A N/A 1200 1000 7.2 2010 N/A N/A 12000 6000 註: 1.該五種品項占台灣普洱茶市場流通量逾6成2.除80年代水藍印因標示與品種不符外,其餘N/A均表該年未生產資料來源:依台灣多家普洱茶專賣店售價綜 合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080

投資香港股市,外國股市,地產,樓市之(壹壹肆)發達三大要素之:買甚麼?(第九十九回) 阿牛

http://hk.myblog.yahoo.com/yomagyomag/article?mid=1608

投資港股:阿牛揀股法(十)

要講分散投資,最出名嘅名言,就喺   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真喺五年班小學生都識;之但喺我地一方面不停引用呢句說話,另一方面就從來都唔做,淨喺咁買蛋嘅。

                      

既然名言都喺講一套做一套,充滿矛盾;咁阿牛都唔爭在,講過唔算數喇。我八月八號講過:

唔好揀未發育股,揀已經考驗過嘅,參考番上次牛市三期嘅情形,決定買唔買。

咁而家阿牛冇左個地產板塊,就唯有講過唔算數,焗住改改句說話佢攞番嚟用。

呢個喺阿牛真實嘅心理歷情。到今時今日,阿牛自然好清楚已經冇左地產板塊,但喺當日揀南航嘅時候確實喺未知,所以今日喺Blog呢度就照寫出嚟,按時間過程,諗法嘅改變,俾大家參考。

其實啲未發育股,當中亦有啲好嘢嘅,嚟緊嘅日子可以升幾倍都唔定,佢地最大嘅問題,喺唔知邊隻會升,因為全部都未經過大牛市。我地先睇吓半新股,裡面亦有好掂嘅,例如750興業太陽能,上市一年,就已經升幾倍。

       

相反,好唔掂嘅,亦大有人在,大家睇吓1638佳兆業,上市半年就跌左幾倍。

       

點解呢?

阿牛唔知。

我亦唔相信有人知;因為剛上市,大家見到嘅業績都喺嗰一兩季,駛唔駛咁認真,炒高幾倍,或者質低幾倍呀!我亦唔信上市時個PE估得咁差,差幾倍,要個市場調節得『咁激』。

咁即喺點呀?

即喺人為囉。

根 本股票市場,幾乎全部都喺人為,同房地產市場唔同,房地產市場喺有實用價值嘅;例如一隻舖,你唔好信我值三千萬,但喺我個個月用佢搵廿萬,個租值就走唔甩 嘅,有數計。所以一舊磚頭,跌到盡有個譜,但更重要嘅喺,升到盡都有個譜,你夾硬炒到剛才間舖五千萬,佢嘅賺錢能力點谷上三十五萬一個月呀?所以咪爆煲 囉。相反,十隻股票,九隻唔派息,話值幾多錢,講嘅啫;PB點正斗,又喺講嘅啫,你明日可以攞佢去折骨賣咩?但炒起上嚟就反而冇束縛,話升幾倍就升幾倍。

我地又睇吓一隻人人都識嘅股票,1211比亞廸。

      

佢上市後,經歷多年都喺咁上下,2007年 就跟大隊升左三倍幾,都算有交代,後來跟隨著海嘯下跌,仲跌破埋上次牛二佢自己條底線;牛二都有廿蚊咁滯,熊市就得番十零蚊。如果攞嚟同早兩日我地睇各種 股票熊市反彈嘅力度比較,例如康師傅,國航等等,咁阿牛就唯有俾佢評級喺『惡劣』,同招金嘅走勢,差唔多衰。之但喺過左半年,阿李錄先生介紹巴菲特先生買 入比亞廸,於是乎市場上平地一聲雷,升價十倍。

你話點解間公司可以忽然叻八倍吖?你教我。

升在乜呢?

一個『口實』

口實即喺乜呢?即喺人人眾口一詞都話:『冇理由咁平喎,應該貴啲』

就喺要呢句說話。

要人講得出呢句說話,得兩個理由。第一,就喺信個人,巴菲特先生就喺人版,大家都唔喺買比亞廸,買巴菲特而已。第二就喺信事實,例如有間公司佢賣啲貨,去年值六十皮,今年市場公價賣百二,你話個股價應該點吖?都未計生意好做,會搏晒老命去增產,賺多左嗰啲。

有冇咁筍嘅嘢呀?

啱啱又有喎,就喺賣呢舊嘢喇。

                  

有『口實』,就有希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14

香港模式渐成楼市“窄门” 代开发模式遏制高房价?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12/yNMDAwMDE5MTcyNA.html

日前国家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蓝皮书指出,截至2009年,中国城镇化率为46.6%,城镇人口达6.2亿,城镇化规模居全球第一,但中国城镇化速度与质量严重不协调,“中国的城镇化是缺乏质量、不协调、不和谐的城镇化”。

黄金十年之后,中国城市化尤其是中国房地产该怎么走?在高房价等地产问题社会化压力下,急待科学解答。

本报记者最新获悉,日前由中国住宅产业化建设促进会等机构举办的“2010中国房地产最具品牌价值企业”的评选中,上海中凯房地产开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凯开发”)跻身十强。

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入榜的传统大型地产企业不同,中凯开发为中国首家房地产代开发企业,首次入榜标志着代开发倡导的房地产投资、开发分离的模式已得到市场认可。

中国房地产黄金十年的调整节点,代开发为核心的美国模式,或许能够在多年的香港模式后给中国房地产难题提出另一种解决之道。

“香港模式在过去的十年中,确实推动了一线城市的快速发展,但它同样带来了高房价难题。”资深房地产营销专家、中凯开发执行总裁许仰东坦言,要在接下来中国城市化向二三四线推进过程中缓解高房价,发展模式之变迫在眉睫。

模式之辩:

香港模式造就高房价?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日趋成熟,众多规模小、品牌弱、资金缺乏的房地产企业面临着生存挑战,其中就包括发展模式之变。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中国房地产过去的黄金十年,焦点主要集中在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发展的主要模式是香港模式。这一模式实现了快速推动产业发展,但同时也刺激房价甚至以更快的速度上涨。

“港资模式推高房价,很大程度上具有必然性。这种模式对土地资源过于依赖,主要利润来自土地的升值,而房地产开发本身的很多管理模式、产业技术等要素则被边缘化,最终走向产品质量停滞而价格暴涨的道路。”许仰东坦言。

而一位资深的开发商人士无奈表示,香港模式易导致高房价,从香港楼市的发展历史其实大家看得很清楚,知道它的负面作用,但在高利润的诱惑下,很难让企业自觉地去改变这种发展模式。

问 题是,现在这种模式正在面临更大的瓶颈和接踵而至的挑战。除了对高房价的痛斥外,中国城市化向中小城市发展的实际拓展中,香港模式的不适应性显而易见。 “如果说,前二十年,中国地产起步及发展初期,这些区域确实成为了地产资金、地产技术、地产资源的积聚地。”许仰东指出,但今天、今后,中国城镇化进程 中,散而多、弱而小的中国地县市,正是未来十年中国城镇化和房地产发展的基石。

一组数据表明了中国地产已经到来的这种转型:至2010年,中国将有5亿多人口迁移,中国2862个县级城市将是人口迁移的主流;中国百强房地产企业大都在一二线市场运行。按目前扩容速度比较,中国一线开发商全面进入县级市,至少到2015年。

小则企业盈利、发展危机,大则城市化发展所需、中小城市的城市化势头无法被动等待香港模式下一线企业的缓慢进入,中国房地产发展模式的变革已经刻不容缓。

代开发:城市化新阶段之匙

上述社科院的蓝皮书指出,今后一段时间,中国城镇化进程仍将处于一个快速推进的时期。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52%左右,到2030年达到65%左右。

“这背后蕴藏着大市场空间,但不同的市场需要不同的房地产发展模式,以实现最科学的发展。”许仰东告诉本报。

中 房信分析师薛建雄指出,内地很多外行企业想进入房地产企业,代开发模式愿意输出管理经验和开发经验迎合了他们的需求,“实际上绿城中国最新推出的新业务模 式也相当于管理输出,但他不但输出了管理,还担了最大的风险,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信认,相对来说竞争力更强。意味着代开发的模式同样需要升级。”

而社科院的蓝皮书认为,目前城市化发展并不和谐,主要体现在:大城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大城市过度膨胀,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不足;“城中村”、“垃圾围城”等问题大量存在,城市品质较低等。

针对这样的问题,解决的重点其实已经浮现。首先在于逐步降低土地的畸形倚重,逐步增加对产业发展本身的开发技术、管理经验等要素的重视;其次在于加速一线城市城市化发展经验向二三四线城市的推广,推动开发力量向今后城市化发展的重点区域流动。

有专家预测,中国地县市的未来城市人口扩容,从目前起的十年时间中,基本上以每年10%左右的速度增长。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预计,以目前主要房地产开发企业向一线城市以外市场的推进节奏,5年之内都很难全面进入大量的县级城市,因为这些传统的港式房企需要大量时间和资金去消化现有的土地储备。

香港模式从根本上无法实现这样的变革,代开发为核心的美国模式才是中国城市化新阶段的钥匙。“只有形成全程化资源嫁接,全程化市场服务才能改变这一格局。”许仰东直言。

据本报了解,上海中凯房地产开发管理或许可以成为改变这一格局传统思维的标识。美国等成熟经济体盛行的这种代开发模式,通过严格的专业化细分,形成横向价值链,构成专业细分、金融动作见长的特点。拒绝开发商敛聚暴利是这种模式的另一特点。

中国全能型房企也将告别历史。可以作为佐证的是,万科一直以普尔特为标杆,而作为美国最大地产商的普尔特,正是美国模式的典型代表,其特征是专业至上,光客户细分就达4大类11项。

代开发模式的另一个意义在于,专业化分工越细,产业链上的环节愈久,愈有利于整合资源和组织社会化大生产。中国房地产也因此有望告别短周期模式的发展阶段,目前美国房地产周期长达18-20年,中国仅4-6年。

许仰东强调,中凯开发管理,也不是美国模式的照搬,是在这一平台上实行高国产化率的“新地产模式”。

中国指数研究院副院长陈晟认为,除了代开发的模式外,若要成功,关键还在于背后需要有基金等资金平台的支持,同时能提供成熟的产品模式、明晰的产品特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3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