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生促局前顧問企圖欺詐判囚

1 : GS(14)@2012-04-07 15:17:1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104&art_id=16224979

【本報訊】香港生產力促進局向高級男顧問開設的公司購買電子產品,付款近 40萬元。顧問收錢後,訛稱要等客戶指示,要求下屬簽署收貨單,意圖誤導局方以為有產品交易,下屬終向廉署舉報。顧問昨求情時指,局方平日制度及監管有問題,他迫於經濟困難下犯案。法官亦批評局方管理鬆懈,但同時斥責顧問嚴重違反誠信,判他入獄 22個月。

下屬向廉署舉報

已離職的 41歲被告凌重恆(圖),早前否認欺詐及洗黑錢等共 28項罪,最終被裁定一項企圖欺詐罪成。辯方昨在區域法院求情指,被告要供養內地的情婦,共有四名子女要照顧。其實被告預備了辭職信及支票欲賠償予局方,但同日已被捕,故未能遞交。辯方又稱,局方管理有問題,員工平日有很大空間不跟從政策行事,例如曾有員工無查清實際情況,便於收貨單上簽署。
對於辯方指有關欺詐實不可能成功,暫委法官林偉權並不同意,直指於局方管理鬆懈的情況下,被告大可成功詐騙,但考慮控方由拘捕至檢控,花逾兩年時間,遂酌情減刑。
案發於 08年 2月,局方向被告公司購買值 39.8萬元的汽車電池測試機器,本欲提供予另一客戶。同年 5月,被告向下屬訛稱要等候客戶指示,暫未能交貨,但要求下屬在收貨單簽署,又向下屬稱若局方追問,便會在內地購買 1萬多元的產品頂替,下屬終向廉署舉報。

案件編號: DCCC1316/1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8649

對面台特約: 成立一間以「Fee Only」的理財顧問公司

1 : GS(14)@2013-08-11 22:50:21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 ... 29bec71422fa48a0651
由 hk852 » 週日 8月 11日, 2013年 8:04 pm
這篇是小弟有感而發寫的,分三部份發出,方便網友自行選擇有興趣的看。

金融公司和客戶的關係
外國和香港的IFA比較
小弟的打算

金融公司和客戶的關係
自從接觸本港的保險業及所謂IFA後,小弟一直留意利益衝突的問題

常常思考為什麼知識和產品的銷售一定要結合?為什麼一定要賣產品才有收入?為什麼知識不值錢?

像教育業,才有資格將知識和產品一起銷售,因為它們根本是同一樣東西。但理財策劃本身是一項知識,應該有價值;金融產品則是另一產品,也應有價值。但產品只是「方法(Means)」,客戶透過Means去達到目的,而Means則有很多種。

但由於從業員的收入和出售產品是掛釣,而製造這些產品則是金融公司,就是金融公司「出糧」給從業員,所以從業員不會推介客戶買「沒有佣金收入的產品」,如沒有佣金的基金及ETF等。

不過,小弟認同知識有價,包括投資哲學,理財策劃。小弟會欣賞從業員製作的分析,但從業員最終的收入是取決於產品能不能夠賣出,以及賣出的金額有多高。如果賣不出產品,那麼分析是沒有價值的,這就是從業員的限制,他們為著飯碗,總要接受「跑數」或者「捽數」。那所謂的「知識」只是附加價值,並不能夠獨立出售,那是可悲的事。

另一方面,客戶的質素又怎樣?他們又怎樣看待這一回事呢?人們習慣醫生是收逐次收費,習慣律師是每分鐘收費,但並不習慣理財策劃是需要收費,可能一) 環境使然,因為保險業一開始建立就是銷售人員,是佣金收入制,此制度行來已久,市民亦習慣。可能二) 82定律,80%都是一般「中產」或以下的家庭,他們覺得額外付款給理財策劃是一件很笨的事,倒不如自己理財,而自己理財則只是找「保險經紀」及「自行買賣股票,衍生工具」,這裡便不需要付出「明顯的成本」。但不要以為有錢人就願意支付,「在內地,向客戶收費還“不太現實”。 不少業內人士異口同聲地表示,即使定位於百萬階層以上富人群的第三方機構,也無法收取諮詢費和會費。」

金融產品由基金公司製造,放在保險公司,銀行裡金融機構出售。在這裡有三方有首先瓜分了利益,包括基金公司的所有人,保險公司的投資型保單裡的保費,從業員的佣金收入。這三方率先瓜分了客戶的利益,這其實沒有問題。正如去高級餐廳吃飯,付額外的費用是值得,而買主動型基金是希望能「長期」打敗指數,很多人為了這額外回報,而願意付出額外的金額,但他們可能並不知道去高級餐龐和買主動型基金的分別。因為我們預期在高級餐廳裡「食環境」,「食好野」,不過如果不符合我們期望,則可以BLACKLIST,這個過程不需要一晚時間。

但投資則大大不同,付出額外費用,你知道你的預期回報是何時嗎?大約十年後吧!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理財策劃也差不多。如果講投資,請別跟小弟說每年REVIEW是有用,如果從業員有能力十年前看中首域的基金經理才跟說吧,如果不能,那就收檔吧。至於轉基金嘛?更反映從業員跟本無能力。也別跟說從業員的專業是規劃,而不是投資。因為從業員的收入是佣金,從業員的規劃不值錢的,從業員一定要推介客戶買產品才錢收。如果從業員的專業是規劃,那夠薑不收金融產品的佣金,而轉向客戶收「顧問費」嗎?那每年的REVIEW才有價值,因為從業員的服務收費由客戶裡直接拿取,那當然是客戶信得過從業員,才願意持續而「直接」給從業員,而不是由金融機構出糧給從業員。
2 : GS(14)@2013-08-11 22:50:46

由 hk852 » 週日 8月 11日, 2013年 8:05 pm
外國和香港的IFA比較
參考美國的IFA公司的顧問收費
Portfolio Solutions: 每年0.25% (每一家庭每季最低為625美金)
Investor Solutions: 每年100萬(美金)以內-1%;100-200萬-0.75%;200-500萬-0.5%,500萬以上-議價

英國呢?根據wiki百科,最近英國新法例執行,Financial Advisor分為兩類。一係Independent,二為Restricted。它規定IFA絕對不能夠收取金融機構的佣金,IFA只能為客戶提供的服務而收費,而且必須在提供服務之前,列明所有收費。
可以參考
http://www.montgo.co.uk/how-services-are-paid-for/

For lump sum investment of £30,000 or more the following scale of banded fees is applicable:

£0 - £30,000 - 3% of the amount invested
£30,000 - £100,000 - 2% of the amount invested
£100,000 - £500,000 - 1% of the amount invested
£500,000 - £1,000,000 - 0.75% of the amount invested
£1,000,000+ by negotiation.

For example for an investment of £100,000 the fee will be 3% of £30,000 plus 2% of £70,000 totalling £2,300. For this work the £160 per hour fee rate is not applicable.

香港呢?主要收入來源便是佣金收入(Commission only),如康宏。某些公司為顧問費及佣金雙軌行(Fee based),如御峰理財。
據康宏理財集團董事陳子建表示,「中國投資者理財意識沒有歐美成熟,他們認為理財師給他們做理財規劃是義務。」據2012的業績顯示,集團之收入約 703,726,000 港元,而投資相連保險計劃(ILAS)仍然是集團主要收入來源,錄得收入約 632,501,000 港元。即是,集團收入近90%的收入為銷售ILAS。ILAS是誰出糧給從業員,大家心知肚明。如果按英國新法下,香港的這類IFA,並不是IFA,只是Financial Advisor中的Restricted,跟Independent一點關係也沒有。

2010年一篇報導指,披露佣金或會令中介人的收費模式出現劇變,王利民指出,既然計算佣金困難,一般客戶亦難以明白實質計法,故本港中介人可能會倣效外國,由每張保單中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轉為收取定額顧問費,「可以是月費形式,亦可以是按每項服務收取。」

老實講,英國都分2 TYPE,Restricted佢地都可以收佣金,只係唔可以叫自己做「Independent」。香港的法律真係成日都跟唔上時代。

hk852
  
  文章: 267
  註冊時間: 週六 12月 25日, 2010年 3:30 pm

回頂端

  

Re: 成立一間以「Fee Only」的理財顧問公司

文章由 hk852 » 週日 8月 11日, 2013年 8:07 pm
小弟的打算
小弟只是剛剛大學畢業,不是讀金融或商業相關的學科出身,更沒有甚麼金融專業資格,對金融實質操作亦沒有經驗,本應沒有資格對金融環境說三道四。但經過零八年金融危機後,發覺本港的金融機構因為競爭愈來愈大,但提供的質素反而愈來愈差。

可能是引入美國式的捽數及蜜蜂文化,當員工及客戶不是人,只是一隻蜜蜂和大肥羊,蜜蜂就狠狠地被上級「捽」,辛勤工作而不必理由道德問題,肥羊就等著入虎口被人宰而不自知,肥羊還以為蜜蜂「幫了自己」,而不知世界那麼大。當然蜜蜂都不會知道自己宰割別人,這就是分工的好處,可以不用理由道德問題,專心做好銷售工作就好了,有錢袋落袋就足夠了,「幫到別人儲錢,自己又賺到錢」是蜜蜂常用的左右銘及肥羊的自我安慰。

但利益衝突的問題一直存在,小弟不會旨意政府,金融機構會解決這問題。但小弟確實想改善這個問題,上述的想法存在在小弟的腦裡很久,但卻不知道應該怎樣做好。

小弟目標很簡單,希望幫助收入不高的人,在無利益衝突下,做好理財規劃,不希望因為「窮」,「無咩錢」之下,只好去搵香港的保險從業員或so-called IFA。
小弟不是說保險從業員或IFA是壞蛋,他們當然會照顧客利益,因為自己身邊亦有親人及舊同學在這行發展,我確信他們的人格沒有問題。

但小弟明白他們只是賣產品而收取佣金,客戶及IFA都不需要思考「主動型基金」的收費問題,而他們賣的正正就是主動型基金,所以客戶就只有買主動型基金,但從來沒有人介紹或提供其他選擇給客戶,如ETF, No-LoadFund等。在資訊不對稱下,我認為客戶所作的決定不符合道德,因為他們並未有足夠資訊下作出決定。加上因為中學及大學裡,都沒有強制的理財及金融知識需要學習,形成了先天劣勢。

但小弟參考外國的例子後,發覺IFA多數服務高資產人士,好像只有高收入的人士才願意支付費用。所以在香港,又多一個「必要之惡」的藉口,就是ILAS幫助收入不高的人儲蓄及投資。難道asset management 只適合高收入人士? 明明最需要幫助的人 (低收入及知識少) 竟然要處於資訊極度不平衡下作出決定。

個人不能夠接受這種情況持續發生,但只有一腔嚕蘇,卻沒有明確可行的方案在手,因此,希望在此拋磚引玉,望各位網友:
1) 批評小弟的想法,提出異議
2) 如有相同想法,不妨交流交流。
小弟曾聽講一位同學說,她有位朋友是做投資演講,她的朋友和小弟想法相同,認為大眾不應該被局限於某類金融產品如ILAS。只要有資訊在手,正確投資觀,選擇自然大大增加。所以演講都可以是一個方法。畢竟,教育是最重要,其實香港的散戶教育水平唔算差,但有些人係唔會想接觸投資或金融,或者根本不認識資本市場 (例如我個系的同學),佢地唔係叫散戶,而只係一般人,佢地通常都係保險從業員及IFA的銷售對像。

而已小弟將想法和導師分享,他說有想法沒有用,因為人家根本不會聽你的想法,除非你好有料。所以參考美國例子,從事IFA的專業人士90%以上都擁有長期在金融機構或律師、會計、稅務事務所的從業經驗,年紀在40歲甚至50歲以上,即俗語所講的「成功人士」。他們就是有料的人,自然增加了別人信心。

小弟諗住可能入左某些金融機構度做下,摸索下環境,起碼叫有D經驗,再作打算。因為人地覺得你無料,點會有興趣聽。
3 : GS(14)@2013-08-11 22:51:31

由 阿懵 » 週日 8月 11日, 2013年 8:28 pm
其實唔係有冇料問題, 係你個社會地位, 名氣, 你有呢兩者就已經易辦事, 大把傻佬送錢入你袋. 另一種方法就係識有呢兩類o既人, 背後操縱佢o地, 當然呢樣技術含量高, 同埋絕不要同你件工具談感情, 佢稍有背叛之舉就滅於微時.

金融世界, 只有勝敗, 沒有感情, 要講人情味, 你就要改變成個世界金融界氣候, 呢一點, 更難吧!



文章由 阿懵 » 週日 8月 11日, 2013年 8:32 pm
"明明最需要幫助的人 (低收入及知識少) 竟然要處於資訊極度不平衡下作出決定。"

呢個係永冇辦法解決o既問題, 等同軍備兢賽, 冇公平唔公平, 只有"先手必勝".



文章由 知無 » 週日 8月 11日, 2013年 8:33 pm
想法很好,但實行很難,之前好多IFA稍為想收少少 Analysis charge 都唔成功。
市場很現實,每個 consultant 都想做得獨立客觀、專業,但事實離不開 products selling !



文章由 阿懵 » 週日 8月 11日, 2013年 8:36 pm
唔係你人格有冇問題, 但大部份人只要將錢或財富託付俾你, 就自然有輸打贏要精神, 呢點在你幫佢賺到錢o個陣係唔會浮現, 但邊個可以保証"不敗"? 當你輸掉佢o地o既錢o既時候, o係佢o地角度o黎講, 你就係天地不容o既騙子同神棍.



文章由 godchild » 週日 8月 11日, 2013年 9:34 pm
最大問題係...你對呢D"普通人"好, 佢地反而覺得你係老千..



文章由 ok » 週日 8月 11日, 2013年 9:40 pm
其實經紀行的研究部是做這樣的工作,將研究成果送給客戶,希望客戶會經行買賣,即佣金包了研究費。



文章由 Jzx90 » 週日 8月 11日, 2013年 10:23 pm
梁業豪做左好多年, 都仲生存到
4 : greatsoup38(830)@2013-08-14 13:54:27

http://forum3.hkgolden.com/view. ... ghlight_id=0&page=1
1
中國人天生賤骨頭,正如樓上所講,中國人情願聽十個垃圾agent 或broker的bullshit都不願比一毫子聽一個CFA/CFA/RFP講意見

2
香港的金融產品其實唔係真係咁好
好多美國有的產品香港無
就算你整到個完全既financial plan好難搵到一隻產品去fit個你financial plan

3
保險∕財策呢個名已經比班淨係識賣whole life plan既垃圾agent 同班淨係識賣投資相連保單既Hi HiIFA向左走向右走整到臭哂,有返咁上下社會經驗既人一聽到保險財策就會起角

4
絕大部份人都係非理性,會情願聽一個「感覺良好」或者靚仔靚女既不學無術之徒講野,都不願聽一個初認識既專業CFA CFA RFP講野
例子:
我有位朋友大學讀finance+risk management, ALEVEL Pure Maths拎A,都比個agent 水左佢買張10年IRR少於2%既非投資相連既101%saving單


5
香港既工作文化,極強調經驗
以金融界為例
好多老屎忽同管理層情願要一個低學歷但有三四年相關經驗既人(唔理佢工作成績好定差)
都不願比機會一個優秀既新人
呢一點係反映香港人根本骨子裏不專重知識
就算你有CFA CFP RFP
只會換來班管理層一句:無經驗
換來班師奶啊叔一句:what the hell is that?
5 : greatsoup38(830)@2013-08-14 13:54:40

屳家hihihi

Normal
  
其實樓主可以考慮咁樣
美國有好多網站係一d收錢教人買股票既newsletter
你由呢個方向出發
Step 1:開一個blog出黎講個人理財
類似http://homebloggerhk.com/
Step 2:儲夠足夠人流同知名度之後開班/出newsletter
Step 3:再推出一對一既理財顧問服務,按時間/資產值收錢

你覺得點
6 : greatsoup38(830)@2013-08-14 13:54:57

區膏榮

Normal
  

  我知外國既financial planner同香港嗰種係兩樣野
  想問
  一份portfilio講緊半年至一年可能要switch fund/直情拎cash出黎袋錢
  佢係斷次advise計錢
  定係over一個period提供advise比錢???
  只係想了解多啲人地行既方法

  中國人其實好難行哩味
  中國人諗野同西方差好遠[sosad]



http://www.sandiegofeeonly.com/fees.html
依個係美國IFA公司,可以參考佢地收費。
佢地兩分種收費,一種係提供「planning」,一種係「管理費」
Financial Planning Services
Retirement Planning and Strategies
就係佢幫客戶睇哂所有資料,諗1) 理財目標 2)投資計劃 3)現金負債管理。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Review
再睇計埋稅務,風險管理及房地產計劃。
依兩個都係一次過收費,收費根據net worth 而決定。

Portfolio Review:
就係每個鐘收費,客戶聽佢地個Portfolio,但最終個客執唔執行呢,就係個客自己事。

PS:所以我上網睇D IFA,有時佢地會激氣,因為次次見個客,佢都唔鬼執行個Portfolio,又要花時間講,係個客曬緊自己錢,IFA替覺得唔值。

至於Investment Management Services
就類似管理費,收費根據資產值決定

美國IFA盛行,或多或少同401(K)有關,類似香港強積金,但係美國人自己決定買咩,同香港的「強姦金」完全唔同。他媽的,剩係可以買強姦金,他媽的,買盈富基金都夠薑收我管理費,唔係法規保護佢地,根本就無可能會出現如此荒謬的事。

另外,美國IFA通常叫客人做passive investing (Indexing Investment)。因為佢地係靠FEE養,唔係靠金融產品養,佢地係同客戶利益企係一陣線,無可能會叫客戶買active fund,因為唔係fund house出糧俾佢地。
請參考Portfolio Solutions依間公司
http://www.portfoliosolutions.co ... u-2/our-philosophy/
但香港則完全相反,IFA/保險從業員全部叫人買active fund。點解?因為根本係fund house出糧俾佢地囉#bye#

所以人地成功,或多或少同制度有關,香港依個大環境下,好難改變,因為法規根本唔鼓勵依個IFA行業
但美國的IFA,如Portfolio Solutions 收0.25%,但每季至少要收取$625美金,1年即$2500。剩係管理費都要近2萬元港紙。如果資產無1萬美金,就會收高過0.25%。
所以都係服務中產居多。

係香港情況下,我諗中產都未必肯俾,何況中產以下的人?
168有師兄講到
「"明明最需要幫助的人 (低收入及知識少)
7 : greatsoup38(830)@2013-08-14 13:55:18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聽完10個唔同公司嘅垃圾agent 介紹, 自己消化埋d資料, 效果分分鐘好過搵一個CFA 做分析...至於ETF 果d, 宜家係資訊爆炸嘅年代, 上網搵就得, 再無係上唔同forum 到問人

浮浪者

Normal
  
文好長, 但都睇晒, 但你D文斷左冇左D, 唔知有冇重點係入面, 可以既話可唔可以重貼?

回你篇野
其實我有d唔問你up乜, 但簡單總括一下
你係想你個角色係好似一個裁縫咁幫客D度身訂做佢自己既投資PLAN?

如果係咁既話我都見外國有, 你篇文都好似提過下, 但只幫有錢人

我覺得呢個角色收費一定係要好貴的, 普通人係唔可以比得起
因為做得呢個位一定要對個客所有生活了解得好清楚, 大至退休計劃, 小至家庭關係都要知
唔了解呢d野幫唔到個人做出最好既計劃
要了解得咁詳細用既時間心機就好多, 你可以做既害就好少
收得錢少點會值得做?

我自己係咁睇

p.s.我有諗過咁幫人做
8 : greatsoup38(830)@2013-08-14 14:28:11

屳家hihihi

係啊
我只係諗下點解決你講話high cost個個問題je
其實普通買人壽
加戶口有足夠錢做流動現金
加去開個美股戶口淨係買ETF
已經解決到99%人既理財需要

浮浪者

Normal
  
其實一個人只要認真跟學就會知道晒呢個市場有咩好既選擇
難只係難在自己既執行力係咪跟plan

this game is easy, but hard to do

浮浪者

Normal
  
因為我只係個實戰型既人, 落場炒我就識。你上面好多英文既terms我真係唔識, 所以睇得唔係幾明sorry[sosad]

屳家hihihi

講真,對一般人黎講,時時刻刻留意個市
識自己揀股
係好難既事,同埋本身真係無興趣既話,唔值得花咁既時間落去由頭學
買下ETF真係好夠


嘉士佰
  
香港大把啦
只不過唔係你層面你接觸唔到JEI
PB D大RM儲夠AUM,就出去自己開IFA,收個客1~2% advisory fee,
做EAM用返PB個PLATFORM,連Broker牌都唔駛有
有數得計,你冇返幾十球美記aum邊圍到皮


淨係讀完大學你邊夠料做,
CTA/LONG SHORT都唔識多隻啦
BOND你梗加未trade過
淨係做保險?[sosad] [sosad]

於心有拎愧

話日未完就出現左我第4同第5點中既人
香港人入非理性+對知識零專重

十個垃圾好過聽一個CFA講?
你知唔知CFA係咩牌?
你呢句說話等於
「病左洗鬼睇醫生?聽十個三姑六婆介紹偏方仲好過去養和睇醫生」

區膏榮

無錯,係香港,只可以買fund house設計的active fund。我梗係唔會話active fund係無料到,例如首域就係好勁的active fund,股神的 Berkshire Hathaway一樣勁。但真係勁的,十隻手指數得哂,點解?因為長期黎講,根本無active fund可以打敗index。所以小弟會話如果對方話搵到下一隻首域,我咪跟你買101K單。
小弟上面都提到,除了基金公司,保險公司都會抽水,買101K的客戶不要天真以為真的買緊基金,佢地其實係買緊保單!
而老外鍾意做的就係退休計劃,佢地係真係要做「長期投資」,所以傾向買收費低廉的指數基金,如果IFA叫客買active fund,除非個IFA識個基金經理吧。


係英國,IFA幫個客戶買純保險係可以收佣金。但101K同saving plan都唔係純保險。佢地唔可以以IFA個名建議個客戶買,因為佢地會收佣金。

同時,於心有向左走向右走愧 君說得有道理
完整財務策劃唔係單一既投資項目
而係一個有連續性講求紀律既儲蓄策劃+足夠既保險保障

屳家hihihi 君的建議好好。如果要做,小弟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學習。因為小弟不是讀金融/BBA/ E&F出身,對很多資料都不熟悉,要重新學習。
所以我認為不想做銷售為主的IFA或保險從業員,要考慮屳家hihihi 君的建議。因為你們已經擁有基本的理財知識,甚至一定的人脈網絡。如果是已經上了岸的IFA及保險從業員更應該考慮嘗試轉型為真正的IFA,以FEE ONLY為主導。


愛康健IV

Normal
  
其實做生意講卓頭,你有卓頭,可以Differentiate自己同其它人,咪試下做囉。
講多無謂,做左先知得唔得。
同埋有好計,我建議唔好上高登。
呢度大把人,睇左攞埋黎做,遲黎先上岸。


區膏榮

Normal
  
現在轉貼168的師兄的回覆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 ... &p=1819878#p1819885
168的阿懵君: 想法很好,但實行很難,之前好多IFA稍為想收少少 Analysis charge 都唔成功。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 ... &p=1819878#p1819901
168的ok君: 其實經紀行的研究部是做這樣的工作,將研究成果送給客戶,希望客戶會經行買賣,即佣金包了研究費。

散戶對「分析」並不熱忱,為什麼呢?不太知道。
至於分析員這行,看蔡東豪的分析員告白,說明分析員是為機構投資者而服務。機構投資者聽取分析員後的建議,再拆佣金給投行,分析員幫投行間接賺錢。和美國的IFA收一般客戶差不多,Investment Fee需要根據net worth 收取百分比。

至於經紀行內的經紀,對炒股票的人,他們的建議非常有用。周顯說他曾送一部跑車給他的經紀,足證他的分析或者「消息」的份量有多重,但之後周顯說直接將錢給經紀炒股票,自己一個不留神沒「及實」,經紀便幫他輸清光了,又足證錢「要睇實」,唔可以交哂俾人打理。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 ... &p=1819878#p1819909
Jzx90 君: 梁業豪做左好多年, 都仲生存到

梁業豪,小弟並不認識他,剛剛google,發現他像根據屳家hihihi 君的建議所作。開了blog,還開設教投資的班。他是資深投資者,職位為「經濟通及交易通首席顧問」及「經濟商學院課程總監〈投資〉」。我覺得將正確投資概念傳授給大眾,是值得學習。但沒資料顯示,他是不是由一位保險從業員變為真正的IFA,對於生存到的意思,就不太明白

於心有拎愧

唔係神唔神既問題
而係對投資的基本認識既問題#ng# #ng# #ng#
就算一個唔係幫人做投資既CFA charterholder
都唔會做亂咁講「冧巴」, 或者講埋d連根本概念都錯既建議

都係果句
香港人骨子裏唔專重知識
行內人?你指咩行內人?
股票經紀? PB既RM? Equity Research Analyst? 定係 i-bank既trader?
渣x銀行既chief economist係美國出QE3前一個星期話美國唔會推QE3啦#ng# #ng# #ng# #ng#
investment既基本概念就係forecast=bullshit
投資賺錢, , 一講內幕, 二講本錢, 三講運氣
行內人=識投資呢個概念....#hehe# #hehe# #hehe# #hehe# #hehe#

...

唔係神唔神既問題
而係對投資的基本認識既問題#ng# #ng# #ng#
就算一個唔係幫人做投資既CFA charterholder
都唔會做亂咁講「冧巴」, 或者講埋d連根本概念都錯既建議

都係果句
香港人骨子裏唔專重知識
行內人?你指咩行內人?
股票經紀? PB既RM? Equity Research Analyst? 定係 i-bank既trader?
渣x銀行既chief economist係美國出QE3前一個星期話美國唔會推QE3啦#ng# #ng# #ng# #ng#
investment既基本概念就係forecast=bullshit
投資賺錢, , 一講內幕, 二講本錢, 三講運氣
行內人=識投資呢個概念....#hehe# #hehe# #hehe# #hehe# #hehe#
無你呢類人, 香港邊得咁多財演#hoho# #hoho# #hoho# #hoho#

上左岸既IFA/保險從業員佢地本身都係唔係靠SELL專業知識, 而當中大部份係7分人脈及個人魅力加3分古惑
靠佢地好難改變到成個行業
除非有某一兩間大型既金融機構肯帶頭改變行業生態
否則都好難成氣候#cn# #cn# #cn#

但我個人絕對支持樓主個理念#good#

區膏榮
小弟會認同部份出色保險從業員及IFA的分析,只係唔認同要買佢地建議的金融產品,明白出色的人係想出售「服務及分析」,但現實是出糧給他們的不是客戶,而是fund house or insurance company。所以獨立的「分析」係香港是不值錢的。所以如果客戶不幫他們買單,他們沒有必要再次提供review。

但如果個客人本身已經識planning,根本不需要聽三個臭皮匠的說話或者review。但如果要聽得,即代表本身可能在這方面已經知識不足夠,或又無時間,或又無興趣,所以選擇「財策」幫忙,所以很少會話聽完10個,再消化就可以。如果真係,那麼這位人兄已經是有興趣,有能力幫自己了,不需要做別人幫他做planning。

所以我覺得係和中學/大學的學生沒學習正確投資觀念,以及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利潤導向(saving plan, ILAS),再加上政府不大力鼓勵,法例跟不上時代,要和利益團體deal,多種因素下,令很多「窮人」或「不太有錢」的人需要找保險從業員及IFA,但這個問題值得改善的。

168有師兄講到
「"明明最需要幫助的人 (低收入及知識少) 竟然要處於資訊極度不平衡下作出決定。"

呢個係永冇辦法解決o既問題, 等同軍備兢賽, 冇公平唔公平, 只有"先手必勝".」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 ... &p=1819878#p1819884

唉,我就係覺得要改善依個問題#kill#


對不起浮浪者 君,小弟的組織有點混亂,令你不太看得明白。
因為我認為度身訂做,以Fee only為基礎,才是根本是避免利益衝突。簡單點說,醫生收費有平有貴,睇一次覺得唔掂,醫唔到,自然可以轉去另一位醫生度睇,律師亦一樣。律師和醫生都可能傾向服務有錢人,賺更多的錢。但總有醫生和律師希望服務更多平民百姓。

師兄說到收費的困難,的確會有困難,如醫生讀左咁耐書,收入高似乎是合理。但醫生有醫藥不分家的問題,唉,和保險從業員及IFA的服務及產品結合的問題差不多[sosad]

所以如果純粹靠客戶給錢IFA,客戶負擔可能很大。
我暫時亦沒有方法。但難得竟有有志同道合,如屳家hihihi 君,辦法總比困難多,應該有方法減低客戶負擔….只是暫時未想到。

但調轉角度諗,諗下保險從業員佢地賺的收入高不高,基金公司的股價勁唔勁,保險公司股息吸不吸引。D利潤邊度黎?天跌落黎?當然唔係,羊毛出自羊身上。如果羨慕他們的收入,他們的股息,再想想是由「窮人」,「收入不高的人」有份奉獻時。既然他們的利潤部份來自小市民,可以想像小市民暗中付出的費用有多高。我計算不到,但邏輯咁諗,就係咁,一個係明收,一個係暗收。

用美國政治作比喻,明話加稅時就個個市民嘈到拆天,又要雙黨扮哂野搞鬥爭。
但聯儲局運用貨幣政策,打算徵通脹稅時,部份市民卻認為「自我感覺良好」,睇住樓價升,財富大脹。
難怪凱恩斯在他的時代說話:「列寧曾說過顛覆資本主義制度最好的辦法就是使其貨幣貶值。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過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分。用這種辦法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沒有任何手段能像它(通貨膨脹)這樣如此隱蔽和可靠地來顛覆現政權了。



哈哈,我導師都講過依個問題,係商業世界,概念好容易拎黎俾人抄。
我自己唔自在錢,只要佢地係幫到人,依條橋,我希望佢地拎去抄,做得好,受惠係大眾,係一般小市民。香港無錯係國際金融中心,但只係服務有錢人,正如香港係有錢人天堂一樣。但我讀的系令我覺得要幫助有需要幫助的人,而依班有需要幫助的人,偏偏係受到忽略及冷落。除了理財,住房亦都是啊....:-(

用美國政治作比喻,明話加稅時就個個市民嘈到拆天,又要雙黨扮哂野搞鬥爭。
但聯儲局運用貨幣政策,打算徵通脹稅時,部份市民卻認為「自我感覺良好」,睇住樓價升,財富大脹。
難怪凱恩斯在他的時代說話:「列寧曾說過顛覆資本主義制度最好的辦法就是使其貨幣貶值。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過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分。用這種辦法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沒有任何手段能像它(通貨膨脹)這樣如此隱蔽和可靠地來顛覆現政權了。這個過程潛在

用美國政治作比喻,明話加稅時就個個市民嘈到拆天,又要雙黨扮哂野搞鬥爭。
但聯儲局運用貨幣政策,打算徵通脹稅時,部份市民卻認為「自我感覺良好」,睇住樓價升,財富大脹。

難怪凱恩斯在他的時代說話:「列寧曾說過顛覆資本主義制度最好的辦法就是使其貨幣貶值。通過連續的通貨膨脹過程,政府可以秘密地、不為人知地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分。用這種辦法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沒有任何手段能像它(通貨膨脹)這樣如此隱蔽和可靠地來顛覆現政權了。這個過程潛在地積聚了各種經濟規律中的破壞因素,一百萬人中也不見得能有一個人看得出問題的根源。」

當然,隨著人民的知識水平提高,互聯網普及,愈來愈多人發覺貨幣政策引起的問題。如果民主政府難以向國內人民徵通脹稅,便會向全球的人民徵收吧。

但到了今天,香港的一般客戶做投資決定時,都會像列寧所講的情形,他們的資產不斷被人「秘密地、不為人知地沒收」,雖然已經沒有「一百萬人中也不見得能有一個人看得出問題的根源。」那麼誇張,但為數仍然不少,我敢肯定,我自己系內的所有同學,對這方面的知識接近零,我系90幾人,60幾都係女仔! 女仔最蝕底!!!!!

redbox2

Normal
  
理財顧問?
可以係d咩?
第一,教人現在有幾多收入,必須儲幾多?
第二,教人點投資?

第一係阿媽係女人的問題
係人都知儲越多越好,你同個客講"拿,你搵兩萬,要幾多幾多開支,咁就要有目標儲八千一個月!"
一個咁的advice可以收人幾錢?一百or五百?
第二,教人點簡高低風險回報的投資
"拿,後生可以進取D,50%高風險50%低風險啦"
一個咁的advice又可以收人幾錢?一百or五百?


唔用投資回報掛鉤點可以收到人錢呀[sosad]
9 : greatsoup38(830)@2013-08-14 14:29:14

區膏榮
關於收費的問題,係外國的IFA對象係高收入人士,或者中產。對於小額投資者,佢地根本唔會想花時間同佢地傾,所以會用收費黎篩走一班唔合適的人,請參考
http://www.sandiegofeeonly.com/financial-planning-fee.htm
當中的$ 係USD,而唔係HKD。

看到它們的一個Comprehensive Financial Review,最平收費為$1,575,乘7.78,即係HKD$12253.5。
如果net worth為200萬美金以上,收費還會貴一點。

redbox2 君的問題問得好
第一條問題是,計劃問題
第二條問題是,投資問題
所以外國人分得很清楚,這兩種收費。幫客戶做計劃收錢,和幫客戶做投資組合收錢是不同的。
前者像看醫生,逐次收費。後者是以客戶的資產淨值收取百分比。

香港的投資者的費用一定不是和回報率掛鈞。
如果以回報率為掛鈞,請問負回報時,是否應該「俾返」錢給客戶?
我只聽過有基金經理會因為表現差而不收「表現費」。
絕少聽過基金經理的表現費和回報掛鈞。難道回報愈高,他們收的百分比就應該愈高?

其實小弟也說不出投資者付出的究竟是甚麼,或者稱之為「暗水」吧,被收了都不知道的費用。
小弟推論,賣101K單,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及銷售人員率先袋袋平安,之後才到投資者。
暗水就落入他們袋裡,想知道有幾多?看看銷售人員的收入,和保險公司及基金公司的股價就明白。

一般市民由細細個接觸開,都係主動投資,係佢地世界入面,投資只有主動型,一定要識揀股,要識買賣時機,唔識的話,就只可以買主動型基金,因為市場上99.99%就係全力催谷Active Fund。
係「知易行難」定係「知難行易」,有時都幾講一個人的運。

大家以為小弟踩緊Active Investment,絕無此意。
小弟一位最敬佩的朋友絕對是Active Investment的表表者,憑買賣股票養起頭家,長期能夠在股票市場賺錢之餘,並以此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我認識的人只有他一位。(以我認識,他興趣是紫微斗數,而搵食技能是買賣股票。他的命理文章,我竟然係高登度見過,證明高登都有識貨的人[sosad] )。
這位朋友都常常強調「運氣」,還說他不是炒家,不是「獵人」,不懂得「快,狠,準」,如果要比喻的話,他更像「農夫」,他的股票收成,和農夫看天氣做人差不多,都係靠運居多。每天做好自己工作後,便要望天打掛,收成是否豐收,睇運氣啦!

區膏榮

Normal
  
外國IFA係幫助客戶追求市場的回報,而且因為佢地年期好長,客戶係做退休計劃多,一做做30年。
如果對passive investment 有認識,會知道佢地核心理念係,1)低成本,2)資產配置。

另外,美國的401(k)雖然係強積金,但係給予投資者自行買賣基金、股票、債券、存款、保證產品。由於是強制性提款,所以佢地都會關心自己的投資決定是否理性,但不一定每個投資者都有興趣或有能力或有時間選擇自己執行投資計劃及財務策劃,所以衍生出「外判」服務,形成對IFA有需求,為投資者提供意見,建議他們選擇合適自己的產品。至於「收完費唔幫人睇」,401(k)裡的錢係退休先拎得返,如果IFA做得好,就係睇到個客戶退休的。

小弟覺得靠回報表現收費,表面合理,但實際是不切實際,除非是主動型基金,所以它們除了收管理費,還會有表現費,因為它們希望打敗市場,獲取超額回報。

但如果做的是做財務策劃服務,為什麼要有收費要和回報掛鉤呢?
那麼他提供的究竟是甚麼服務?
一般外國的IFA的哲學是追求市場的回報,用的是Indexing Investment。

如果要收費和回報掛鉤?在其他行業會不會出現呢?
正如去看醫生,有沒有理由叫醫生不要先收費,等真係醫返好時才收費?
正如去搵律師,有沒有理由叫律師不要先收費,等真係贏左官司先收費?
老實說,和投資一樣,「回報」是不確定,實醫得返?實打得贏?
為什麼我們看不見醫生律師收費和表現掛鉤?

因為醫生和律師提供的都是服務或資訊,這些服務是有價值的,客戶需要用錢購買。
同理,IFA提供的意見服務及資訊,都是有價值,需要購買,但他們不是告訴投資者每年有幾多%回報,而是實在的分析。
至於客戶為什麼覺得值,因為客戶根本不懂得,或者無時間做,需要將工作外判。
如果懂得的話,為什麼要給別人賺錢?

用醫生作例子去表現利益衝突問題。
假設有個國家的醫生,不知甚麼原因,醫生都免費幫人做診斷(正如香港的保險從業員及IFA)
醫生不收病人診金或象徵式診金
但醫生要吃飯,那他們的收入來源靠什麼?
唯有靠賣藥!! 藥廠才是醫生的老闆!!!!
今期A藥廠提高A藥的佣金,醫生便叫病人用A藥吧。下期B藥廠提高,醫生便叫病人用B藥。
醫生的醫學知識不值錢,不知道為什麼不能夠獨立出售,只是全行的醫生都是這樣。
病人也習慣醫生不收診金的,對於有醫生想收診金,病人很不滿,認為醫生的診斷不值得收取價錢。
和於心有向左走向右走愧 君提出的觀點相同。香港人不尊重知識,只看回報。
但我們對醫生及律師卻很尊重他們的知識,原因是甚麼?

如果理財知識和投資知識是非常簡單,是那麼不值錢,小弟就覺得應該發達國家的市民都要學懂。
各發達國家的政府要規定在中學及大學裡傳授這兩方面的知識。
那麼做緊保險從業員及IFA的人將快大批人失業,而再從事其他事業,將社會的人力資源配置得更好!

回覆讀到死 君,的確關事。不過外國的大IFA仍然主要都係做投資居多。稅務方面,IFA可能會和會計師合作,或者refer。
10 : greatsoup38(830)@2013-08-14 14:32:22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71723&start=0


文章由 阿懵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5:45 am
o個邊反而有o的搞笑言論, 書生酸...

"2 香港的金融產品其實唔係真係咁好
好多美國有的產品香港無
就算你整到個完全既financial plan好難搵到一隻產品去fit個你financial plan"

今時不同往日, 即使香港冇o既金融產品, 都唔會話買唔到, 即使"國民限定"都有地下方式買到, 呢個完全係個人眼界同能力足唔足夠. 至於finacial plan, 佢o既concept係想o係叫可口可樂公司有百事飲...

"5 香港既工作文化,極強調經驗
以金融界為例
好多老屎忽同管理層情願要一個低學歷但有三四年相關經驗既人(唔理佢工作成績好定差)
都不願比機會一個優秀既新人
呢一點係反映香港人根本骨子裡不專重知識
就算你有CFA CFP RFP
只會換來班管理層一句:無經驗
換來班師奶啊叔一句:what the hell is that?"

呢個係公司風險評估, 同埋社會現實, 作為一間公司管理者, 在挑選應徵者, 當然從"成效"著手, 一個低學歷但有經驗, 至少佢知"現實狀況", 而新仔o係佢o地眼中, 除非項目係唔多重要, 否則都唔會用, 因出事率高, 出事未必在於佢o既專業範圍, 而係週邊事項, 而o個o的週邊事項, 又直接影響個客... 話有咩有咩專業資格, right! 你只係有資格入行, 但唔係100%保證入到行, 呢個係常識. 另一個常識係, 一個有能力冇資格o既, 都比有資格冇能力o既易入行.

由 阿懵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5:55 am
加上"分析"同"操作"係兩回事, "時間限定"更係重點, 你o既"分析"o既有效期幾耐? 同個客o既操作技術就會直接影響你o既個人評價...

點收費同收幾多唔係重點, 只要你幫個客賺到錢, 但你點證明呢一點? 可能呢家o的財演未必有CFP, 但未來o的財演十居其九有呢樣, 咁個CFP就淪為騙徒資格...

好似MCSE咁, 以前少人有就吃香, 呢家通山都係...

再講埋客戶層結構就更加令人心灰意冷... 大皇第2點o既睇法係正確.

你既然明82定律, 你就明80%財富在20%人手中, 所以冇人冇物, 你只能分到20% o個批, 但o個20%有80%分析師大家分, 所以冇話生存唔到, 係有冇得上o者.



文章由 阿懵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6:14 am
要改善唔代表能改善, 即使一間賬目幾咁分明o既公司, 有一大堆可以量分o既數據都好, 會整死你o既就係來自非賬目同不能量化o既資訊, 你要改善呢個問題, 等於要控制埋公司整體運作同管理層思想行為,(以單一個股o既情況計) 做得呢樣, 我不如索性run間公司算...

量化只係一種評估輔助數據, 對解釋現況, 在效果上同算命佬按書解讀差唔多, 威同呃得到人在你只係有一堆數字support你睇法, 但係咪百份百準, o係個客心目中同一個神棍冇太大分別.



文章由 阿懵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6:20 am
"因為我認為度身訂做,以Fee only為基礎,才是根本是避免利益衝突。"
"說到收費的困難,的確會有困難"

你所講緊o既避免利益衝突, 好多大行都行之過百年, 收費亦冇困難. 睇你咁寫, 的確如假包換畢業生, 趁年輕上戰場體驗o下實戰, 中彈受傷先至會成長, 亦會自行修正自己呢刻觀念.
你呢家理想太重, 完全忽略o左現實狀況, 援引o既例子都唔係直接自家一手料, 說服力唔強. 因懂得援引其他人資訊o既"專家"簡直多如繁星, 資訊貴乎"獨家", 所以先至話資訊永遠係唔會有公平, 至少你會因有冇收費而將資訊提供量進行調節, 呢個行為就已經同你個理念相矛盾.



文章由 阿懵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6:28 am
"小弟一位最敬佩的朋友絕對是Active Investment的表表者,憑買賣股票養起頭家,長期能夠在股票市場賺錢之餘,並以此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我認識的人只有他一位。
這位朋友都常常強調「運氣」,還說他不是炒家,不是「獵人」,不懂得「快,狠,準」,如果要比喻的話,他更像「農夫」,他的股票收成,和農夫看天氣做人差不多,都係靠運居多。每天做好自己工作後,便要望天打掛,收成是否豐收,睇運氣啦!"

有冇人願意花錢去買人o地o既運氣? 有o既! o個個叫畢菲特, o個個叫索羅斯, o個個叫Bill Gates, o個個叫Steve jobs.

農夫... 唔係齋講運, 一個農夫要靠運才有收成, 好快變農奴...


親戚更麻煩, 所以我絕對會推曬親戚呢方面要求,(除o左老媽) 即使分一半利潤俾我都係咁話, 我太瞭解人性... 又怕麻煩... 呢家水底幫人做緊呢類o既, 真係一隻手掌數得曬...



文章由 eddie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10:14 am
少少意見
1. 當市場上人人提供免費服務,而你的服務要錢,你認為憑什麼可以收到錢?
2. 收費模式怎定?按資產類別?資產多少?定投資建議的複習性?
3. 如果建議不能合乎予期回報,已支付之費用是否回水?如果咁準,點解你唔自己炒?
4. 你知不知要拿什麼牌照及所涉費用?

少年,你還太年輕了



文章由 eddie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10:14 am
少少意見
1. 當市場上人人提供免費服務,而你的服務要錢,你認為憑什麼可以收到錢?
2. 收費模式怎定?按資產類別?資產多少?定投資建議的複習性?
3. 如果建議不能合乎予期回報,已支付之費用是否回水?如果咁準,點解你唔自己炒?
4. 你知不知要拿什麼牌照及所涉費用?

少年,你還太年輕了


文章由 eddie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1:51 pm
仲有,幫人搞呢啲野,要ra4,間公司都要有ra4,如果涉及資產配置,直頭要9 號牌,你知唔知要幾多capital requirement?

由 hk852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2:10 pm
阿慒君,小弟睇香港金融市場,對一般市民(即連股票都未必會買的人)黎講
佢地receive 免費的「財務分析」後,保險從業員及IFA最終都只會推介佢地買有commission 收的金融產品
點解佢地會無視市場上的其他選擇呢?例如美國的ETF
小弟認為因為出糧給他們的不是客戶本身,而是fund house or financial institution
即使是so-called IFA都只會推介客戶買ILAS,因此出糧給他們並不是客戶本身。

所以根源上,他們沒可能會做「無錢賺」的生意,因為他們沒能力向客戶收取Fee
而客戶都不願意給Fee,正如 eddie 上面指出,當市場上所有人都提供免費時候,憑咩可以收到錢。

小弟認為比較難向「比較窮」,「收入較低」的人收取費用,因為他們覺得沒需要做。
但如果對象是機構投資者或者大戶,收費則不會是問題,因為他們管理龐大資金,對分析師意見有需求。

但事實上,「比較窮」,「收入較低」的人確實是有需要的,不然ILAS不會那麼盛行,亦證明他們願意資訊,雖則只是免費。

即使是外國的IFA,他們的對象亦會是比較中產的人,小弟看他們的收費模式1)像市民聽取律師的意見,逐單Deal計,或時鐘計,但資產規模愈大複雜性愈高,所以會愈大愈貴2)像根據資產規模收取投資管理費,資產規模愈大收費愈平。

前一點,小弟認為和香港的保險從業員及IFA做的事一樣,只不過大部份的香港人都是免費聽取
當然外國亦有免費,就像香港的情況一樣,以commission only營運,但避免不到利益衝突,所以都要睇返個人點揀。
第二點,係Lump-Sum形式,度身訂造一個portfolios俾客戶再監控依個portfolios。
但因為兩點直接從客戶收取Fee
唔需要靠fund house or financial institution養,唔需要揀fund house or financial institution出的產品
真正幫客戶係市場上選擇合適他們的產品 (當然其實他們都可以揀,只不過香港情況是,從業員一定要揀,無其他選擇)。
這一點和香港的so-called IFA仍然只是賣ILAS有大分別。

由 hk852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2:12 pm
至於回報率問題,小弟不太瞭解外國人怎樣看
因為他們的IFA做Indexing Investment居多,採用的是passive investment,追求市場上的回報,而非超越市場的回報
可能客戶多數接受這一點,所以沒有將回報放在首要考慮的位置,而是看重IFA提供的服務是否全面。
IFA採用passive investment為主,小弟估計係佢地做退休計劃多,時間長,而學術上證明,時間一長,主動型基金會輸俾被動型。
至於為什麼做passive investment都需要外判,都需要付款?
小弟暫時想不到,可能中產外國人認為付款才會獲得「好東西」,免費的大家都「心知肚明」。

小弟認為回報率是做Active Investment時才需要強調
因為市場上的確有人希望獲取超越市場的回報,他們亦願意付出額外金錢去購買。
但做Active Investment為什麼需要買ILAS呢?是不是門檻的問題呢?
Private Equity依類不是一般市民可以參與,他們似乎只有買ILAS或者自己開外國戶口買,或者索性自己買股票。

現實狀況似乎是,無論客戶層還是金融層,都不鼓勵以收取FEE ONLY的IFA存在於一般市民裡。
一是客戶太少錢,索性叫他們買ILAS算吧,反正有「免費」分析
一是客戶太單純,人地煮咩就食咩,對「普通野」已經滿足,無咩額外需求
一是知道問題的客戶都寧願自己幫自己做計劃,求人不如求己。

金融機構賣依類「利潤高」的產品,同時一般人「無咩需求」底下,沒多大誘因去轉。
而已如果帶頭轉,要面對先行者多數失敗的風險,係市場未成熟的環境下,一動不如一靜,以免蝕錢。

文章由 iceball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2:33 pm
不如你試嚇咁睇.
係外國,如果佢哋有朋友幫襯到一個好嘅 IFA,賺到錢;佢哋會叫個朋友介紹個 IFA 佢哋識.
係香港,如果我哋有朋友幫襯到一個好嘅 IFA,賺到錢;我哋會問個朋友究竟買咗啲乜嘢,然後自己去買.

由 阿懵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2:38 pm
阿慒君,小弟睇香港金融市場,對一般市民(即連股票都未必會買的人)黎講
佢地receive 免費的「財務分析」後,保險從業員及IFA最終都只會推介佢地買有commission 收的金融產品
點解佢地會無視市場上的其他選擇呢?例如美國的ETF
小弟認為因為出糧給他們的不是客戶本身,而是fund house or financial institution
即使是so-called IFA都只會推介客戶買ILAS,因此出糧給他們並不是客戶本身。
(懵按: 唔一定係無視, 問題係, 相較ETF, 股票對一般市民而言, 易明好多, 一般concept係股票=公司持有權, 但你可以點輕鬆解釋ETF? 莫講話ETF, 期貨期權對一般人o黎講, 係一樣好難明o既o野. 保險o既同理, 佢o地o既concept係買o左有事有得賠, 但好多人從來唔去留意o係咩情況下保險公司係唔駛賠, 即使買o個陣個agent幾盡責去講都好, 呢部份永遠都自動ignore...)
所以根源上,他們沒可能會做「無錢賺」的生意,因為他們沒能力向客戶收取Fee
而客戶都不願意給Fee,正如 eddie 上面指出,當市場上所有人都提供免費時候,憑咩可以收到錢。
(我自己係憑實績, 身邊朋友都會知你狀況, 好景唔好景, 自然唔駛講都會有人食飯o個陣順口問你.)
小弟認為比較難向「比較窮」,「收入較低」的人收取費用,因為他們覺得沒需要做。
但如果對象是機構投資者或者大戶,收費則不會是問題,因為他們管理龐大資金,對分析師意見有需求。

但事實上,「比較窮」,「收入較低」的人確實是有需要的,不然ILAS不會那麼盛行,亦證明他們願意資訊,雖則只是免費。
(資訊當中包含唔少雜訊, 收慣雜訊o既, 就越難分咩係資訊, 自然對呢批"用家"o黎講, 都係雜訊之一, 尤其好多人鍾意"貨比三家"...)
即使是外國的IFA,他們的對象亦會是比較中產的人,小弟看他們的收費模式1)像市民聽取律師的意見,逐單Deal計,或時鐘計,但資產規模愈大複雜性愈高,所以會愈大愈貴2)像根據資產規模收取投資管理費,資產規模愈大收費愈平。

前一點,小弟認為和香港的保險從業員及IFA做的事一樣,只不過大部份的香港人都是免費聽取
當然外國亦有免費,就像香港的情況一樣,以commission only營運,但避免不到利益衝突,所以都要睇返個人點揀。
第二點,係Lump-Sum形式,度身訂造一個portfolios俾客戶再監控依個portfolios。
但因為兩點直接從客戶收取Fee
唔需要靠fund house or financial institution養,唔需要揀fund house or financial institution出的產品
真正幫客戶係市場上選擇合適他們的產品 (當然其實他們都可以揀,只不過香港情況是,從業員一定要揀,無其他選擇)。
這一點和香港的so-called IFA仍然只是賣ILAS有大分別。
(建議如果你真係想搞, 你試o左身邊親朋戚友先, 一則, 你可以從中知實質運作遇到o既問題, 你一直只睇收費同點收費, 以及俾o的咩人, 完全冇諗過運作情況你要處理o既o野, 想正式o的你就先去o的金融機構做o下同偷師, 門外同門內睇到o既, 永遠係兩碼子, 外間報導得到o既, 都係表面o野, 人人都睇到, 價值何在? 所以有網友話你嫩, 其實是真的, 不過我唔會反對你去做, 因為實戰經驗係咁o黎, 但就算打輸都做到可以全身而回丫!)

p.s. 不過感覺上, 你唔係太適合做生意,(至少唔好獨資) 你想法唔夠活, 做生意好蝕底, 尤其金融, 好易屍骨無存... :bbs38:



文章由 eddie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2:51 pm
記住,係香港,只有收人錢比investment advise,就要有ra4牌,如果管理人地資產,做資產配置,就要ra9牌,走唔甩的。

曾經有人係fb搞呢啲野,收人錢,結果係比sfc告。

由 inoffice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3:19 pm
無牌前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70330/6955014

有牌後
http://news.on.cc/cnt/finance/20 ... 0725_00842_001.html
勝利證券資產管理部基金經理 (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

Holder of SFC license RA1, RA4 and RA9 or equivalent required
http://www.grandfg.com/index.php/en/about-us-eng/careers-eng
成為持牌人士先諗會好 d 喎 :inv168_09:
11 : greatsoup38(830)@2013-08-14 14:36:12

文章由 inoffice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3:21 pm
外國就求其一條茂利,起間私募雞金就做 deal 了


文章由 cy8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4:22 pm
火燎森之前在商台賣推股票推市幾百蚊一隻都得喎


佢話佢唔係持牌人士, 不受監管,



文章由 go2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7:30 pm
係針對機構投資者的話,一向都已經有獨立研究/顧問公司。

至於針對散戶的話,好似有啲外國網站係俾你放啲分析上去俾人訂購,至於有無人買就要睇下你啲track record勁唔勁。

:oops:


文章由 阿懵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7:43 pm
呢類有玩過, 但當然, 唔俾錢o個份, 真係好流, 同唔睇相差無異, 但收錢o個份有幾多成參考性, 又係另一個故仔...



文章由 殘劍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9:51 pm
你會唔會忽略左一樣野,資訊的普及與社會發展。
以前"學師",古代學徒要比錢跟師父,甚至在我地父輩年代都係學徒係被剝削至幾乎無人工收,
衣家?呢類師徒制只現在極少數行業,
上網可以可以學整炸彈,比起古代,知識平價化左幾多個世代?



文章由 wheat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10:03 pm
知識不知幾值錢...你地睇下elsevier既市值先....
仲有好多paper係springer都仲要比錢睇



文章由 殘劍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10:17 pm
你啱,不過個問題又變回,要有幾多知識的人,至可以寫到d 好嘅野,有人買,
咁寫嘅人都要食飯,回一個loop ,d 錢又點樣嚟?咪又係賣野囉 ... 8-)



文章由 Jzx90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10:25 pm
喎舊同事轉左去依度做膠層, 你無係依行打滾番十年八載, 其實好難去raise到fund的 8-)

http://www.ncreit.com/about.php


文章由 wheat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10:26 pm
點解要焗限個mind set搵錢一定要賣野?
如果個知識係建造導彈, 發展核武, 出條coupla formula (Sklar's theorem) 整個金融風暴出黎就唔係賣野
係直接利用知識既asymmetric去奪取財產



文章由 Jzx90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10:28 pm


佢靠客仔subscribe 即市投資策略已經賺到第一桶金了 8-)



文章由 go2 » 週一 8月 12日, 2013年 10:58 pm
其實香港開間asset mgt公司係唔太難,

如只做professional investor貨係custodian到,兩個人做ro,有個架部,另外用三五十萬開隻基金,不過呢三五十萬係可以將來係基金客戶啲錢到扣番。

不過要做 retail investor,要求就高好多。

:oops:

文章由 eddie » 週二 8月 13日, 2013年 9:40 am
香港自從2008後,仲有幾多零售PI?未來可能連個人PI都唔再存在。做私募對基金經理的要求低好多,一上公募,要請個最少做過5年公募基金經理經驗,人工唔平的。

仲有,宜家證監跟本就唔想你賣野比retail,銀行連link單都唔敢賣,因為知道行證監嗰套要求,跟本賣唔到野。



文章由 eddie » 週二 8月 13日, 2013年 9:55 am
樓主令我想起AV(香港嗰套電影)既結尾.....

你不是第一個,亦不會是最後一個。

你連香港例都未熟,建議你去考番啲牌,瞭解香港證劵法例比你做啲咩先,否則都係空想。



文章由 investdaily » 週二 8月 13日, 2013年 12:38 pm
證券條例中媒體從事受規管活動時可獲豁免,而家媒體門檻甚低,可否由此另闢渠道為大眾提供投資資訊?固定收費和訂閱費用一樣,唔似佣金制。



文章由 iceball » 週二 8月 13日, 2013年 12:44 pm

豁免?
你係乜水?做乜豁免你?
提供投資資訊唔係唔得,你冇牌照就嗡乜都得.
但係就唔可以收費,收費服務就一定要有牌,同埋唔可以隨便提供免費資訊.

文章由 eddie » 週二 8月 13日, 2013年 1:16 pm
總之一收錢比advise,就要有牌。

沒有牌,只可以在公開媒體做股評。但不可以收錢。

文章由 阿懵 » 週二 8月 13日, 2013年 1:22 pm
收o左啦! 名目o者...
好似網站咁, 冇話唔俾收登入費, 但登入就自然收到份custom report...
傳媒又的確係行緊呢條路...
法律只係唔俾你直線走, 曲線就防唔到喇, 點知個圈繞幾大? 咁個網一闊, 就連正常o既都受影響...

由 bigcrab » 週二 8月 13日, 2013年 5:05 pm
年青人有志向係好

投資邊有咁易 (李+X 都成日睇錯市啦,佢本大屎唔去)

股神 平均每年 都係賺得16%

你真有料 賣 NEWSLETTER + 自己投資 都賺到笑

你又唔係包賺

仲想學 MPF 保險 FUND 昆人 年年抽 %

你TARGET 果D 客

你話可以有機會賺 12% 佢地都費事睬你

行入BANK 起碼有冷氣 有女圍 ,咩牛津高材生

我研究股票廿年 房地產15年

贏得到大市

都贏唔過 #2 #6 領匯 同 老豆間爛公屋


由 hk852 » 週三 8月 14日, 2013年 6:26 am

  go2
  至於針對散戶的話,好似有啲外國網站係俾你放啲分析上去俾人訂購,至於有無人買就要睇下你啲track record勁唔勁。



  阿懵
  建議如果你真係想搞, 你試o左身邊親朋戚友先, 一則, 你可以從中知實質運作遇到o既問題, 你一直只睇收費同點收費, 以及俾o的咩人, 完全冇諗過運作情況你要處理o既o野, 想正式o的你就先去o的金融機構做o下同偷師, 門外同門內睇到o既, 永遠係兩碼子, 外間報導得到o既, 都係表面o野, 人人都睇到, 價值何在? 所以有網友話你嫩, 其實是真的, 不過我唔會反對你去做, 因為實戰經驗係咁o黎, 但就算打輸都做到可以全身而回丫!



  Jzx90
  喎舊同事轉左去依度做膠層, 你無係依行打滾番十年八載, 其實好難去raise到fund的 8-)



  Eddie
  你連香港例都未熟,建議你去考番啲牌,瞭解香港證劵法例比你做啲咩先,否則都係空想。



  bigcrab
  FEE-BASED 長遠有得諗
  當大眾慢慢發覺 IFA/BANK/INSUR佬 昆人食水深

  問題係你到時有無料/TRACK RECORD 賣比人姐



睇左各位師兄的意見,發覺小弟自己的諗法真係嫩同容易流於空想,同埋無見識過人地點做,好難知道實質遇到的問題究竟係乜野。綜合意見後,小弟反而想

練返個底: 小弟唔係讀金融出身,又無牌,實際內容係點都未搞清楚。一黎人地唔會俾我入場,二黎搞到自己見識小,諗法變得「唔踏實」。

儲實戰經驗: 小弟覺得金融機構競爭大,變得愈做愈差。如果唔係專精的話,只有做前線推銷,暫時要睇情況黎而入。

做教果個: 小弟有時留意D 所謂IFA/ 保險從業員會去聽market information,等佢地吸收下市場資訊,之後去SELL客,諗落其實做教果個仲好。但學師兄所講,無係依行打滾過,點會做到。
12 : greatsoup38(830)@2013-08-14 14:36:47

文章由 ochow » 週三 8月 14日, 2013年 8:23 am
老實講,而家做IFA已經做得好爛,最好年代入行02/03年做到06/07年的好景已經過左

前幾年D IFA約我出來見,大把、又係靚女,講講下都晤夠我講,就知道呢行真係好難做。

又有一次有個IFA約我,男既,佢話見我時sell我product,似interview我入呢行。後尾仲真係叫我入佢條line,我冇采佢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59

中介游說轉按 顧問費天價

1 : GS(14)@2014-12-08 19:29:0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8/news/ec_gha1h.htm


【明報專訊】財務中介公司覷準債務纏身的業主,游說業主加借樓宇按揭,並聲稱「不成功,不收費」、既可減省每月還款、又令業主套現多一筆現金到手。有事主向本報表示,有財務中介公司早前建議他加借按揭至250萬元,以為可以「慳息兼減債」,惟最終得不償失,還要多付一筆高達10萬元顧問費。立法會議員陳家洛批評,顧問費多達10萬元,簡直是天價收費。律師黃國桐則批評,這種蠱惑收費,絕對是牟取暴利。


此外,消費者委員會數據顯示,涉及私人貸款服務的投訴數字及金額,近4年均有上升趨勢(見另稿)。

事主陸先生(化名)購入屯門一個私樓單位,一按二按欠款為207萬元,同時,他背負一筆20萬元信用卡欠款,每月供樓加卡數還款,多達1.6萬元,相對陸氏夫婦月入僅2.5萬元,僅餘9000元應付日常所需。

今年5月中,陸先生收到盛匯國際會計事務所(簡稱盛匯)職員孫小姐的促銷電話,推銷他向其他銀行轉按,以借取250萬元的新按揭,償還原本的一二按和卡數,每月供款既可減少,又毋須再背卡數,更可套取一筆現金,不過盛匯須收取高達10萬元的顧問費(見圖)。

先借錢還二按 扣10萬顧問費

陸先生表示,無論是職員口頭中或盛匯提供的服務合約,均註明「不成功、不收費」,故他認為,必須最終借得250萬新按揭後,才須支付高昂顧問費。誰知新按揭尚未借到手,上述職員便要求陸先生須先借一筆私人貸款,償還二按,方可借得250萬新按揭。結果,陸先生在這職員安排下,借取一筆35萬元、為期一年的私人貸款,年息高達33.6厘。

職員離職 新按無影

陸先生當時以為這筆高息私人貸款,僅是臨時過渡安排,一旦新按揭辦妥,「慳息兼減債」大計便可如願以償。及至5月底,高息貸款批出,盛匯卻即時收取10萬元顧問費,並承諾3個月內可成功轉按。

不過,有關職員孫小姐其後離職,新按揭卻杳無音信。陸先生說,先後20次致電及4次親身到盛匯查詢轉按進度,職員均回覆﹕「仍在跟進中。」陸先生大表不滿﹕「我借錢(那筆高息貸款)去畀錢你,這如何講得通?你們除加重我的負擔,幫過我什麼?」

陸先生遂於9月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追討。直至11月底,盛匯代表在法庭上和陸先生達成和解,盛匯只須歸還5萬元給陸先生。本報記者曾先後多次查詢盛匯,高達10萬元的顧問費是如何釐定?但對方均沒有回覆。

另外,陳先生(化名)是另一名同類事件的受害者,他去年7月收到一間財務中介公司的電話推銷個人貸款,希望借20萬元的陳生應允,職員表示若協助他向銀行借錢到手,便須收取5萬元作為顧問費。「簽約時職員口頭話可以問銀行先,睇是否適合,我問是否不借錢,就算『不成功』,職員回答:當然啦。」許理解不借錢便不用繳付顧問費,便簽了約,不久獲覆銀行批核申請,同意借出20萬元,但陳認為不划算便拒絕。不過,其後便收到上述財務中介公司追數,要求支付5萬元顧問費。

陳先生稱﹕「中介公司話銀行同意申請,就算是成功,你是否拿這筆錢都要付顧問費,我覺得很不合理。」其後追數公司致電陳的公司、家人,最終陳生報警,並在議員等人協助下,中介及追數公司才停止向他追數。

明報記者
2 : GS(14)@2014-12-08 19:30:2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8/news/ec_gha2.htm


「不成功不收費」易惹爭拗


2014年12月8日


【明報專訊】坊間標榜「不成功、不收費」的財務中介公司愈來愈普及。不過,消委會近年接獲私人貸款服務的投訴,也按年急升。由2011年62宗大升至今年首10月錄得105宗,涉及金額亦由314萬大增至1315萬。法律界人士稱,「不成功、不收費」說法,容易惹爭拗,而「成功」二字,屢遭中介公司大鑽法律罅,令小市民蒙受巨額損失。


「成功」定義往往利中介

市民不時收到提供借貸服務的單張或電話,記者致電一間中介公司,佯稱手上的物業有一按及二按,想再轉按及套現約60萬元,職員積極向記者推銷,將一按及二按合併轉按去銀行,顧問費收3萬元。記者問什麼情下支付顧問費,職員稱「暫時唔使畀,最後完成晒先」。記者追問是否「不成功、不收費」,職員稱:「基本上一定係,原則上係唔會收住,係銀行批先,到時我會講個息口,但做緊時候取消,會有個費用會收番。」

其實這類財務中介的合約,爭拗點之一在於何謂「成功」。律師黃國桐表示,許多中介公司在合約中,很大程度只保障本身,所謂「成功」借貸,每每不會顧及其他條件,例如「如果你願意借30厘、40厘,銀行必定會批,那麼中介公司就當你成功申請,便收你顧問費,根本係嚴重違反合約精神。」他及立法會議員陳家洛均形容,陸生(化名)最終只借得35萬元私人貸款,年息又高達33.6厘,卻收10萬元服務費,簡直是天價,並不合理,完全是牟取暴利。

消委﹕直接向持牌放債人申請

消委會呼籲市民,應小心衡量透過貸款中介公司取得貸款所涉及的風險及利益,或直接向認可機構或持牌放債人士申請貸款,並且要細心閱讀合約內容及條款。
3 : GS(14)@2014-12-08 19:30:3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208/news/ec_gha3.htm



中介人受商品例規管


2014年12月8日





【明報專訊】財務公司受放債人牌照制度規管,財務中介則毋須領牌,但究竟有沒有法例規管?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回覆本報表示,《放債人條例》有規管放債人或其代理,不可向借款人收顧問費;《商品說明條例》亦規管中介人不可作出虛假說明或誤導性遺漏。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包致金去年處理一宗涉財務中介案件時,曾語重心長說:「如果法律可盡快及果斷阻止這些無情的剝削(heartless exploitation)發生,類似案件中的弱勢人士會有更大保障。」


財庫局表示,《放債人條例》禁止放債人、其委託人或代理人等,向借款人或擬借款人為其借貸而索取任何報酬,如顧問費或服務費,違者最高可處罰款10萬元及監禁2年。另外中介人的營業行為亦受《商品說明條例》規管,如觸犯虛假商品說明或誤導性遺漏等罪行,最高可處罰款50萬元及監禁5年。

放債串通中介 借行政費收高息

警方向本報提供了近期兩宗涉財務中介的違法案件,均涉及持牌放債人串同中介公司,利用「行政費」收取過高利息,一宗放債人被撤銷續牌申請,中介公司亦被裁定「向擬借款人要求或收受酬金或報酬」罪成立;另一宗放債人被判罰款及監禁。

放債人禁收顧問費

民主黨總幹事林卓廷批評不少財務中介公司,利用事主的無知和疏忽,巧立名目,他呼籲市民應直接向信譽良好的持牌公司貸款,毋須光顧財務中介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712

穗禾苑4億維修 新顧問涉利益衝突 董事曾任職原估價公司

1 : GS(14)@2016-01-18 17:53:30

【本報訊】全港第一期居屋沙田穗禾苑4億元天價維修爭議有新續,業主立案法團早前另聘顧問公司為屋苑維修獨立估價,卻被部份業主發現該獨立顧問公司的一名董事,竟曾為參與4億元天價維修估價的顧問公司董事,質疑法團為何揀選兩間有利益衝突的顧問公司,要求法團清楚交代及重新招標揀選顧問公司進行維修估價等事項。記者︰謝明明 梁御和穗禾苑大廈業主立案法團去年4月向業主派發大廈維修意見書,稱經受聘的天怡建築師及測計師顧問有限公司估價後,提出2.2億元、3億元及4.6億元天價維修方案,要求三揀一,卻無交代招標詳情及詳細維修項目。業主不滿遂成立穗禾苑維修工程關注組,要求法團清晰交代篩選顧問公司過程及詳列項目收費。法團其後暫停維修,至本月發出通告,指另聘智匯建築師及測計師顧問有限公司獨立估價,估價與天怡相若。法團於前日舉行維修諮詢大會,安排智匯代表解答業主疑問,逾一百名業主出席。穗禾苑維修工程關注組成員Allen昨指,席間有業主揭發智匯其中一名董事趙崇堅竟是天怡董事之一,質疑兩間公司有嚴重利益衝突。智匯代表稱趙早於5年前已離開天怡,但有業主發現在2014年3月「房屋協會私人樓宇維修工程參考名冊─認可人士名單」上,趙仍被列為天怡董事,Allen說:「法團副主席以業主唔肯按程序聽智匯講解為由叫代表離開,我哋未能追問。」




業主要求推倒重來

Allen稱不少業主質疑法團及屋苑管理公司竟揀選兩間有利益衝突的顧問公司估價,要求法團及管理公司交代,「但對方只係話返去叫律師查證,再書面通知大家。」關注組現正聯絡業主收集意見,「唔少業主反映要推倒重來,重新招標搵其他顧問公司去做。」本報翻查公司註冊處資料發現,趙崇堅是多間公司的董事,包括智匯,他於2010年已辭任天怡董事,並將股份轉讓另一董事。但深圳市天頌建築設計工程有限公司網頁顯示,趙除是該間深圳公司董事外,在其職業一欄中亦註明他2004年起是天怡董事。有出席該諮詢大會的全港業主反貪腐反圍標大聯盟發言人林卓廷稱,若業主對相關顧問公司失去信心應重新招標。本報昨致電穗禾苑業主立案法團及管理公司辦事處查詢,但周日無人接聽;本報亦嘗試以電郵聯絡法團,截稿前未獲回覆。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118/1945673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4457

基金顧問反對國源售金礦 貝萊德:應將套現資金派息

1 : GS(14)@2016-03-02 14:27:21

【明報專訊】獨立國際機構投資者投票諮詢公司ISS及Glass Lewis發表報告,建議國際資源(1051)股東就出售印尼Martabe金礦交易投反對票。公開呼籲國際資源股東投反對票的基金貝萊德,表示已接獲部分零售投資者正面回覆。不過,由於今次國際資源出售金礦只屬非常重大交易,因此持股逾16%的大股東中科礦業(0985)仍有權投票,過關門檻只需出席票數50%,外間投資者對貝萊德能否集合股東力阻交易仍抱觀望態度。



明報記者 陳偉燊

國際資源對貝萊德採取行動方面,不予置評。該公司的股價昨日則升逾3.6%,收報0.228元。ISS報告表示,國際資源未見有逼切需要去出售印尼Martabe金礦,因此建議股東就有關出售交易投票反對。ISS稱,國際資源只參與新業務少於一年時間,以近期的金價走勢,令投資者認為可以取得更多價值。Glass Lewis則質疑,國際資源在核心資產Martabe經歷多年低潮,估值較低時出售資產對公司非有利,故亦建議股東投反對票。

曾提議董事會派息 回購股份

貝萊德亞太區企業管治團隊主管Pru Bennett接受本報訪問時稱,若國際資源離開本業,而又未找到適合人選照顧新業務運作時,應先將出售金礦套現所得回饋投資者,並在之後讓投資者決定是否繼續持有。她說,他們曾向國際資源董事會提議派息及回購股份,但是董事會及獨立非執行董事,均未給予令人滿意的答覆。她對國際資源獨立非執董柯清輝是否合資格經營新業務,不予評論,只謂貝萊德從來是以該公司董事會一體視之,沒有特別區分。

至於貝萊德能否取得逾10%國際資源股東,召開特別股東會,要求國際資源「回水」時,Pru Bennett認為,除了貝萊德之外,國際資源是次出售交易,據她理解,已經觸發其他股東關注,其公開信亦獲零售投資者回應。同時,她認為去年5月的股東周年大會上,有逾30%股東反對授權董事發行新股,已可見集合股東提出動議,並非不可能。

她強調,在Martabe投入運作才兩年時間,尚未獲正現金流下,國際資源在2013年提出供股集資12.11億元,貝萊德亦有支持,因此她對國際資源偏離低成本運作的印尼金礦這項良好資產,而去參與新業務,又欠缺充分披露,感到失望。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60302/news/ec_ech1.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522

外交顧問班底「只屬二流」

1 : GS(14)@2016-03-28 14:14:24

【輔政困難】特朗普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再披露多三名外交顧問,連同上周之前公佈的五人,大部份卻是軍人出身,而非外交官或學者。更弊的是,除了曾在1993年索馬里中吃了大虧的退休美軍特種部隊少將哈勒爾,其他人知名度甚低,在用Google搜尋都找不到很多資料。被指班底薄弱,特朗普歸咎於一流的專家,都被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和霍士電視台合約綁死。



專家怕英名盡喪


曾任前總統喬治布殊和克林頓顧問的杜克大學政治教授菲弗,直指特朗普的班底只屬二流,認為他在找人輔政出現困難。美國企業研究院副主席普萊特卡相信,外交界裏有頭有面的人都不願加入特朗普陣營,因為恐怕他日常常要為特朗普的爭議性政策解畫,導致一世英名盡喪。外交界有這個擔憂並非杞人憂天,事關曾自言頭號外交顧問就是自己的特朗普,其實對國際事務認識不深,他向《紐約時報》坦承,該報就是他外交政策的資訊來源之一。對於美國核武庫,他的知識更是來自家族中曾在麻省理工工作的叔叔約翰特朗普,而且還停留在冷戰時迷戀大當量的核武思維,對恐怖分子追求小型核彈不屑一顧。美國《紐約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328/1954729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612

昂山素姬任「國事顧問」儼如總理

1 : GS(14)@2016-04-01 15:43:58

緬甸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在昂山素姬(圖)的領導下正式執政,據指新政府計劃為已經身兼4職的昂山素姬,再開設一個有如總理的職位。據指由昂山素姬兼任的新職位名為「國事顧問」,賦予她「對國會提出建議的責任」、舉行任何有需要會議、隨意會見任何人士,以及提出預算案的權力,任期為5年。有關草案昨日提交國會民族院審議,有國會議員估計草案最快未來數天內完成討論並通過。昂山素姬因家人有外國國籍而無法合憲成為總統,但她早表明會以「凌駕總統」方法治國。她前日已宣誓就任外交部長、總統府部長、教育部長和電力及能源部長;由於入閣使她失去國會議席,新職位將讓她得以涉足國會運作。有分析認為,「國事顧問」一職或是要保障她,免被批評違憲擁有這麼大權力。英國廣播公司/法新社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401/1955288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8981

顧問亦要愛拚才會贏 戴孤劃

1 : GS(14)@2016-04-24 23:53:21

2016-04-22 HJ
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台語經典歌「愛拚才會贏」,「鐵哥們」可能都會聽過。該首「老歌」誕生於台灣人努力打拚創造經濟奇蹟的年代,歌詞鼓勵人要抱緊信念、努力奮鬥,因而獲得中港台三地華人所喜愛。

戴Sir發現,「愛拚才會贏」的精神原來放諸上市公司委聘顧問的條款一樣適用,顧問都是要努力為公司股價打拚,就會獲得更加豐厚的報酬。

百奧家庭互動(02100)日前與香港智信財經通訊社(下簡稱智信財經)訂立協議,後者獲委任為集團內地投資者關係顧問(即俗稱的公關公司或PR公司),以協助其促進及維持與內地投資者及金融新聞媒體間的溝通及關係──或者可能是幫助其解決「關公」(本港網民把「公關」倒置為「關公」)災難,為期3年。

代價涉高溢價購股權

百奧要委任PR公司協助推廣,相信是其自2014年4月上市之後,消息動向比較少,令市場感到陌生所致。百奧是內地兒童網頁遊戲開發商,為用戶提供在線互動娛樂和學習,收入主要來自出售遊戲相關的虛擬物品及服務、提供高級功能的會員訂購費、廣告收入,以及使用集團專屬卡通形象的授權費等。

智信財經是橫跨內地與香港的上市公司綜合金融諮詢服務公司,致力為境內外上市提供包括戰略企劃、投資分析、財經公關等在內的全方位、專業化的金融諮詢服務。其中財經公關服務涵蓋資本市場活動、投資者關係、路演、媒體推廣、大型活動統籌、危機處理及品牌建立等業務。

根據資料,郭信麟為智信財經的董事長兼CEO, 負責集團整體日常運作,實施集團的發展策略。郭信麟在金融、投資、財經公關等具有豐富經驗,在內地從事港股相關業務超過15年。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委任PR公司,以現金向對方支付酬勞,是最實在的做法。百奧同意於顧問協議期內,每月向「顧問」支付3萬元費用,3年總額合計為108萬元,作為顧問服務代價之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顧問服務代價還包括一項購股權:百奧授出「顧問購股權」,智信財經可於期間按行使價每股0.7元,認購合共1000萬股百奧股份;每股作價較百奧公布協議前收市價0.44元,溢價59.1%。換句話說,智信財經要努力宣傳百奧助其股價騰飛,才有誘因令自己行使購股權。

按市值定行使權多寡

百奧亦為智信財經訂立行使顧問購股權的另一條件:在期間任何時間,當公司市值超過26億元就可行使30%的購股權,市值超過31億元可以行使60%,市值超過37億元才可100%悉數行使。

百奧目前市值僅12.6億元,倘若未來沒有發行新股或行使購股權等,現股價0.445元要上升超過1倍,升抵第一個「行使市值關卡」26億元水平,智信財經才有資格行使30%購股權;要悉數行使購股權,股價更要飆升近2倍。

正如百奧所言,以顧問購股權作為支付酬勞方式之一,旨在將顧問利益與百奧未來股價保持一致,而百奧未來股價表現某程度上與顧問提供服務的質素息息相關。無論如何,智信財經要爭取更大的顧問酬勞費用,一定要愛拚才會贏!

戴Sir下周五再與大家繼續「嘮嗑」。

?

#戴孤劃 #財經拆局 #蠱壇辨虛實 - 顧問亦要愛拚才會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9616

顧問報告﹕美石油蘊藏超沙特俄

1 : GS(14)@2016-07-06 07:24:59

【明報專訊】挪威顧問公司Rystad Energy的報告指出,美國的現有油田、已發現及尚未發現的可開採石油蘊藏量達到2640億桶,其中一半以上是頁岩油,令美國的石油蘊藏量首次高於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報告估計,沙特和俄羅斯的蘊藏量分別為2120億桶和2560億桶。

全球儲量夠產70年

報告分析了全球6萬處油田,估計全球石油總儲量為2.1萬億桶,以目前全球年產量300億桶計算,全球儲存量相當於目前全球年產量的70倍。水力壓裂等新技術顛覆了石油業,助美國開啟巨大的石油蘊藏。Rystad Energy認為,多數國家未來發現大量蘊藏的潛力不大,只有美國除外,美國3年前的石油蘊藏仍少於俄羅斯、加拿大和沙特。

(金融時報)

[國際金融]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2073&issue=2016070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477

梅鐸心腹 三任總統顧問

1 : GS(14)@2016-07-09 06:46:53

霍士新聞於1996年創立,上月黃金時段平均有220萬觀眾收看,是美國最高收視的有線電視頻道,艾爾斯功不可沒。艾爾斯是共和黨人,曾任尼克遜、列根及老布殊三名總統的傳媒顧問,後來獲傳媒大亨梅鐸重金禮聘創辦霍士新聞,標榜公正持平,以「我報道,你判斷」作口號。多年來雖然一直被視為共和黨及保守派的宣傳機器,然而收視屢創佳績,911襲擊期間收視更擊敗主要對手美國有線新聞網絡(CNN)。霍士新聞具顯著政治影響力,亦是母公司21世紀霍士的主要收入來源,今年初罕有地跟共和黨交惡,該黨總統參選人特朗普因為跟女主播凱莉罵戰,而抵制霍士新聞舉辦的初選辯論,艾爾斯曾充當「和事老」三次接觸特朗普,希望對方回心轉意但最終不果。艾爾斯之前都涉及過性騷擾指控,一本前年出版的政治傳記書籍指他在全國廣播公司(NBC)任職時,曾以每周加薪100美元(780港元)利誘女下屬跟他上床;亦有女監製指被他的輕佻言語及「浪漫誘導性建議」感到困擾。美國《華盛頓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0708/1968653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29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