鋤頭一定要種出玉米,玉米就是實體企業。
黑馬說:
2016年5月9日,新華社發布了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最新訪談。這也是任正非繼去年9月與福布斯中文網進行“花園談話”後,又一次公開接受訪談。訪談中,任正非不僅回答了華為得以持續發展的原因、華為的“弱點”、華為為何不上市、華為怎樣形成了“堅守上甘嶺”的文化、華為如何看待競爭等眾多問題,也闡述了他對企業如何實現技術積累、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企業如何走出去等眾多問題的看法。
文|新華社
任正非和華為公司,堪稱當代商業史上的傳奇。
1987年,年滿43歲的任正非和5個同伴集資2.1萬元成立華為公司,利用兩臺萬用表加一臺示波器,在深圳的一個“爛棚棚”里起家創業。
28年後,華為公司由默默無聞的小作坊成長為通信領域的全球領導者:2015年營收3950億元人民幣,凈利潤369億元,增速均達30%以上。作為華為領軍人物,任正非從一名中年創業者成為全球知名企業家,深深影響了許多人……
華為走過了怎樣的創業、創新之路?成功密碼是什麽?“28年只做一件事”的任正非究竟做了怎樣“一件事”?有著怎樣的心路歷程?在他看來,當下的深圳乃至中國應該如何創新驅動發展?政府需要築牢哪些堤壩?
帶著一系列問題,新華社記者近日走進位於深圳龍崗阪田的華為總部,與任正非面對面,進行了3個多小時的訪談。
成功密碼:“堅持只做一件事”
記者:當下全球經濟不景氣,華為卻逆風飛揚。華為成功的基因和秘訣是什麽?
任正非:第一,華為的發展得益於國家政治大環境和深圳經濟小環境的改變,如果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我們的發展。深圳1987年18號文件明晰了民營企業產權。沒有這個文件,我們不會創建華為。後來,華為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我們感到稅負太重,很多同事說把錢分了算了。這時深圳出了“22條”,提出投資先不征稅,等到收益後再征稅,實行了好幾年。這個時候我們就規模化了。
第二,華為堅定不移28年只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墻口”沖鋒。我們成長起來後,堅持只做一件事,在一個方面做大。華為只有幾十人的時候就對著一個“城墻口”進攻,幾百人、幾萬人的時候也是對著這個“城墻口”進攻,現在十幾萬人還是對著這個“城墻口”沖鋒。密集炮火,飽和攻擊。每年1000多億元的“彈藥量”炮轟這個“城墻口”,研發近600億元,市場服務500億元到600億元,最終在大數據傳送上我們領先了世界。引領世界後,我們倡導建立世界大秩序,建立一個開放、共贏的架構,有利於世界成千上萬家企業一同建設信息社會。
第三,華為堅定不移持續變革,全面學習西方公司管理。我們花了28年時間向西方學習,至今還沒有打通全流程,雖然我們和其他一些公司比管理已經很好了,但和愛立信這樣的國際公司相比,多了2萬管理人員,每年多花40億美元管理費用。所以我們還在不斷優化組織和流程,提升內部效率。
記者:華為每年花上億美元請IBM顧問團隊來幫助管理企業。為什麽要花這麽大的價錢改進管理?
任正非:你們知道嗎?豐田的董事退休後帶著一個高級團隊在我們公司工作了10年,德國的工程研究院團隊在我們公司也待了十幾年,才使我們的生產過程走向了科學化、正常化。從生產幾萬塊錢的產品開始,到現在幾百億美元、上千億美元的生產,華為才越搞越好。我們每年花好多億美元的顧問費。
我們走出國門、走向全世界的時候,什麽都不會,不知道什麽叫交付,全是請世界各國的工程顧問公司幫助我們。第一步就是認真學習,使公司逐步走向管理規範化。現在我們正在自己往前一步,就想再做得更簡單一些、更好一些。
記者:華為有沒有弱點?
任正非:有。華為公司3年前應該快垮了。為什麽?因為大家有錢了,怕苦了。我們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買房、陪小孩,都想在好地方呆。我們就琢磨:為什麽不提升一線作戰的人的待遇呢?我們確定非洲“將軍”的標準與上海、北京的標準不一樣,年輕人在非洲很快就當上“將軍”。你在非洲幹,就朝著這個非洲“將軍”的標準,達到了就是“將軍”,就可以拿“將軍”的錢。現在我們的非洲員工根本不想回來。
記者:創新能把華為領向一個怎樣的未來?
任正非:比如4K高清電視,現在北京、深圳都還做不到,但四川全省連邊遠農村用的都是4K高清電視,就是我們和四川電信合作做的。4K電視會把帶寬、信息管道撐得很大。手機很快也是2K了,也會把信息管道撐大。這麽大的管道一定要有人來做!4K現在還沒有到來,VR(虛擬現實)就要到來了,還能互動,流量會遠遠大於4K。這是阻擋不住的社會發展趨勢,也是巨大的戰略機會。香港、澳門馬上也會實現。四川的實踐證明,普通的農村也可以享受很高的帶寬。
堅守“上甘嶺”:“中心是有理想”
記者:華為成長過程中,正逢中國房地產爆發,您是否動搖過?
任正非:沒有。沒炒過股票,沒做過房地產這些東西。
記者:沒有誘惑麽?
任正非:沒有。那時,公司樓下有個交易所,買股票的人里三層外三層包圍著。我們樓上則平靜得像水一樣,都在幹活。我們就是專註做一件事情,攻擊“城墻口”。
記者:是怎樣形成這樣一種文化的?
任正非:傻,要總結的話就是傻,不把錢看成中心。中心是理想,理想就是要堅守“上甘嶺”。錢不是最重要的。
記者:華為為什麽不上市?
任正非:因為我們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為理想和目標而奮鬥。守住“上甘嶺”是很難的,還有好多犧牲。如果上市,“股東們”看著股市那兒可賺幾十億元、幾百億元,逼我們橫向發展,我們就攻不進“無人區”了。
創新者窘境:“即使有‘黑天鵝’,也是在我們的咖啡杯中飛”
記者:歷史上很多大公司幾乎在一夜之間倒閉了,就像在《創新者的窘境》里寫的一樣。您有沒有這種憂患意識?
任正非:至少在大數據傳送這個領域不會出現這種狀況。即使有“黑天鵝”,也是在我們的咖啡杯中飛。我們可以及時把“黑天鵝”轉化成“白天鵝”。我們內部的思想氛圍是很開放自由的,“黑天鵝”只會出現在我們的咖啡杯中,而不是在外面。我們這里已經匯集了世界主要的技術潮流。
記者:您對華為的未來比較樂觀,但是您自己也在強調“下一個倒下的是不是華為”,為什麽?
任正非:兩個問題。第一,我們公司也會懈怠,我們增長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增長完了以後會不會變懶呢?我們要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第二,我們國家一定要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物權都有物權法保護了,至少知識產權要等同於物權。國家要保護知識產權,才能有發明。
記者:前段時間您和愛立信簽訂了一個專利交叉許可協議?
任正非:是的,簽訂後我們公司高層歡呼雀躍,因為我們買了一張世界門票。我們一個普通員工寫了個帖子,說“我們與世界握手,我們把世界握到了手中”。
如果我們保護原創發明,就有很多人去做原創,最後這個原創就會發展成產業。
修寬航道:“主航道只會越來越寬,寬到你不可想象”
記者:企業間的競爭其實挺殘酷的,但剛才聽您講到和國外的競爭對手可以自如地對話,這是怎麽做到的?不是都講企業競爭搞焦土政策嗎?
任正非:那是別人說的焦土政策,我們從來沒有這樣做過。華為是小公司的時候就很開放,和別人總體都是保持友好的。為什麽我們在國際市場有這麽好的空間?因為我們知識產權的“核保護傘”建立起來了,這些年我們交了那麽多的知識產權費給別人,當然我們也收了非常多的專利費,和那麽多公司簽了專利交叉許可協議,這本身就是友善、尊重別人嘛。我們現在發展速度比別人快,進入的領域比別人深,我們還要顧及世界的發展。
記者:華為都是在主航道作戰,那現在主航道是越來越寬了呢,還是越來越窄了呢?競爭對手是越來越多了、越來越強了,還是怎樣一個情景?
任正非:主航道只會越來越寬,寬到你不可想象。我們現在還想象不出未來信息社會是什麽樣子。我們只是把航道修寬了,在航道上走各種船,遊艇啊、貨輪啊、小木船啊,是別人的,運營商也只是收過路費。所以我們要跟千萬家公司合作,才可能實現這個目標。
管住“兩條堤壩”:“政府最主要還是建立規則”
記者:在深圳,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怎樣?您對政府有什麽建議?
任正非:深圳市政府做得比較好的一點,是政府基本不幹預企業的具體運作。法治化、市場化,其實政府只要管住這兩條堤壩,企業在堤壩內有序運營,就不要管。政府最主要還是建立規則,在法治化和市場化方面給企業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記者:深圳創新型經濟如何走在全國前列?
任正非:深圳就是要率先實現法治化、市場化,這方面要走在全國前面。打知識產權官司,法庭要公正判決。
記者:過去有一個階段,珠三角地區被稱為“世界工廠”。您怎麽看這些年珠三角走的世界工廠之路?這條路對創新發展、創新驅動有怎樣的價值?
任正非:20多年前你來華為看,會覺得華為是家快關閉的工廠。我們是利用兩臺萬用表加一臺示波器在一個爛棚棚里面起家的。我們曾經也是落後工廠,落後到比珠三角的加工廠還可憐。
演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現在珠三角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到東南亞去了。你不能只看珠三角有少數高科技公司成功了。高科技公司也是在“低科技”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你只要給他條件,他就會改進自己、趕超自己,慢慢就會發展。高科技公司也需要“低科技”的零部件。
記者:也就是說,如果沒有這些基礎制造業的支撐,所謂高科技也是沒有基礎的?
任正非:是的。我們的高科技是由多少“低科技”組成的?每個零件都是高科技嗎?不可能。我們的產品是由多少零件組成的?以前買這些零件,我們都是付人民幣,到東莞提貨,現在是付美金,到東南亞提貨了。
走向繁榮:“鋤頭一定要種出玉米,玉米就是實體企業”
記者:您覺得現在抓住國際機遇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重點應該是在哪些方面?
任正非:第一,減稅,先把稅減下來。減稅可以帶來企業持續減負,從而增加更多投資和創新,企業有錢搞研發,這樣就可能得到休養生息和喘息的空間,產業就能做大,稅基也大了。第二,改變勞動和資本的分配機制。華為這些年勞動與資本的分配比例是3:1,每年經營增值部分,按資本與勞動的貢獻設定一個分配比例,勞動者的積極性就起來了。
記者:創新跟改革開放是什麽關系?
任正非:創新就是釋放生產力,創造具體的財富,從而使中國走向繁榮。虛擬經濟是工具,工具是鋤頭,不能說我用了五六十把鋤頭就怎麽樣了,鋤頭一定要種出玉米,玉米就是實體企業。我們還是得發展實體企業,以解決人們真正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為中心,才能使社會穩定下來。
記者:有人說這些年改革的動力有弱化的現象,您怎麽評價?
任正非:我認為如果每個人都抱著一夜暴富的想法,實現不了,它的動力就弱化了。但真真實實的是,天還是那個天,地還是那個地,轆轤籬笆狗都沒有變,你怎麽能變成“富二代”呢?如果我們抱著一種努力創造、緩慢健康成長的心態,每個人的滿意度就提升了。
戰略耐性:“沒有理論的創新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成功”
記者:美國矽谷是世界高科技的高地,中國創新的希望何在?
任正非:高科技領域最大的問題,是大家要沈得下心,沒有理論基礎的創新是不可能做成大產業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論基礎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長時間。我們搞科研,人比設備重要。用簡易的設備能做出複雜的科研成果來,而簡易的人即使使用先進的設備也做不出什麽來。
記者:中國有可能成長出許多個“華為”嗎?
任正非:可以的。第一,小企業做大,就得專心致誌為客戶服務。小企業特別是創業的小企業,就是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真心誠意為客戶服務。
小企業不要去講太多方法論,就是要真心誠意地磨好豆腐,豆腐做得好,一定是能賣出去的。只要真心誠意去對客戶,改進質量,一定會有機會。不要把管理搞得太複雜。
第二,先在一個領域里做好,持之以恒做好一個“螺絲釘”。第三,小公司不能稍微成功就自我膨脹。我始終認為企業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發展。
泡沫經濟對中國是一個摧毀,我們一定要踏踏實實搞科研。一個基礎理論變成大產業,要經歷幾十年的功夫,我們要有戰略耐性。要尊重科學家,有一些人踏踏實實做研究。如果學術研究泡沫化,中國未來高科技很難有前途。不要泡沫化,不要著急,不要大躍進。沒有理論的創新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成功。
我們公司在世界資源聚集地建立了20多個能力中心,沒有這些能力中心科學家的理論突破,就沒有我們的領先世界。中國必須構建理論突破,創新才有出路。小改、小革,不可能成為大產業。
記者:您說的理論創新是指基礎研究?
任正非:理論創新比基礎研究還要超前,因為他寫的方程也許連神仙都看不懂,就像愛因斯坦一百年前寫的引力場方程,當時誰也看不懂,經過許多科學家一百年的研究才終於證明理論是對的。很多前沿理論突破以後,人類當時都不能理解。
記者:華為聘用的國外科學家很多?
任正非:我們海外研究所的科學家大多是外國人,所長是中國人,所長就是服務。我們“2012實驗室”現在有700多位科學家,今年會到1400多人。
記者:高科技發展應該以基礎理論為支撐?
任正非:有理論創新才能產生大產業,當然有技術創新也能前進。日本一個做螺絲釘的小企業,幾十年只研究螺絲釘,它的螺絲釘永遠不會松動,全世界的高速鐵路大都是用這個公司的螺絲釘。一個螺絲釘就有非常多的地方可以研究。我去過德國的小村莊工廠,幾十年就做一個產品,打出的介紹圖不是說銷售了多少,而是占世界份額多少,村莊企業啊!
記者:就您在華為成長過程中的感受,我們國家在未來一輪經濟周期怎樣才能“搶占”高新技術的一席之地?
任正非:首先不要有“搶占”這個概念,一搶,就泡沫化。就是踏踏實實做基礎,融入世界潮流,與世界一同發展,分享世界的成功。
未來三十年:“一定會崛起非常多的大產業”
記者:有人說深圳走上了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其中的一個動力源就是華為?
任正非:未來信息社會的深度和廣度不可想象,未來二三十年將是人類社會發生最大變化的時代。伴隨生物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的實現等等,未來人類社會一定會崛起非常多的大產業。
我們面對著極大的知識產權威脅。過去二三十年,是從落後通信走向寬帶通信的二三十年,全世界出現多少大公司,美國思科、谷歌、Facebook、蘋果,中國沒有出多少,就是因為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夠。未來還會出現更多的大產業,比如VR虛擬現實,中國在這些產業是有優勢的,但是要發展得更好,必須有十分苛刻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記者:您覺得中國應該建設和發展怎樣的一種商業環境?
任正非:我認為中央提出新常態是非常正確的。我們不再追求高速度了,適當發展慢一點,有發展質量才是最根本的。
有個專家說,投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外延方式,比如建一個鋼鐵廠,再建一個鋼鐵廠,又再建一個鋼鐵廠,規模就做大了;第二種叫普羅米修斯投資,普羅米修斯把火偷來了,有了火才有人類文明,這就是創新突破。我們國家提出要沿著創新之路增長經濟,是正確的。外延式增長,投資越大產品越過剩,價格越來越低,投資效果越差。
記者:在您看來,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大機遇,同時面臨的大風險是什麽?
任正非:我覺得,中國經濟沒有想象中那麽大的問題。主要是不要把自己泡沫化了。中國的情況還是比別人好的,只要不讓假貨橫行,就出不了大的問題。
中國企業走出去:“要搞清楚法律,不是有錢就能投資的”
記者:對一些希望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有沒有一些建議?
任正非:首先中國要建成法治國家,企業在國內就要遵紀守法。你在國內都不守法,出去一定是碰得頭破血流。所以我不支持中國企業盲目走出去。制度對社會的影響不會立竿見影,會幾十年一百年慢慢釋放影響。
第二,要學會在中國管理市場經濟,在中國你死我活地對打,還活下來了的話,就能身強力壯地出去跟別人打。
中國要加強法律、會計等各種制度的建設,使自己強盛了走出國門。不然企業走出去會遇到非常多的風險,最後可能血本無歸。
所以我認為,中國企業要走出去,首先要法治化,要搞清楚法律,不是有錢就能投資的。
不忘初心,方見始終。
靜靜謹以此圖獻給創業初期堅持不懈的創業者們
周一,早安!
創業是個“克堅攻難”的過程。在創業初期,都會面臨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與挑戰。但只要始終堅持“不忘初心,方見始終”的原則,創業就能成就不一樣的人生。
Ok,廢話不多說,下面是今天的黑馬早報。
1、馬雲:中國企業家要贏得全球尊重
昨天,中國企業家俱樂部完成了換屆,柳傳誌卸任俱樂部主席,由馬雲接任新一輪主席。
在隨後的媒體溝通會上,剛剛就任中企俱樂部主席的馬雲發表演講並舉行了座談會。以下為馬雲溝通會上的部分觀點。
中國企業家群體要擔當起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發展,贏得全球的尊重,必須要處理好四個關系——跟錢的關系,跟政府的關系,跟全球的關系,以及跟過去和未來的關系..
馬雲稱,最怕看到又有誰首富了,有7000億資產真的是社會對你的信任,首富首先是負責人的‘負’,你有資源、你有錢就得擔當這個責任,但是現在社會宣傳的角度、溝通的角度(不正確)。
承認去年浙商大會自己發起“四不”倡議,即不行賄、不欠薪、不逃稅、不侵權。同時,提醒企業家們要處理好政商關系,堅守底線,創造價值。
馬雲稱,每一位有誌於未來的企業家都應該思考,如何在未來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中發揮作用,如何贏得尊重;不僅在國內贏得尊重,更在全球贏得尊重。
馬雲表示,“我做的重大決定跟錢都沒有關系,跟道德、價值觀有關。企業家群體必須有擔當、有責任。”
@戲子李Lee:反正你有錢,說什麽都有道理。
@火星網友:馬雲牌雞湯,你值得擁有。
@hls001:商人先從守法經營,遵守公德開始吧!
@D竹子CM:你網站上那麽多假貨 讓別人怎麽尊重你
@鐘鴻鈞:沒有說和消費者(客戶)的關系。。。
@紅蓮_KTXP:-怎麽成為受尊重的中國企業家 -靠關系
@石頭的軌跡1985:還掉了一個關系,就是跟假貨的關系!
2、搜索大不同,搜狗搜索上線明醫頻道
昨日晚間,搜狗CEO@王小川 微博中發布公開信稱,搜狗上線全新頻道-明醫搜索,即當用戶發起與醫療相關的搜索請求時,搜狗搜索優先展示非商業的、真實、權威的醫療信息,並引導至搜狗名醫頻道。
該頻道提供包括維基百科、知乎社區、學術期刊、丁香園等網站的權威內容,以及正規大型醫院、疾控中心、世衛組織及科研機構的專業內容,並與國外知名搜索公司合作提供國際前沿的英文學術論文。
@清華南都: 論做一個真正不作惡不做秀的技術公司的正確姿勢
@龔文祥:醫療搜索不是為了考驗人的判斷力或暫時下線廣告回避問題,搜索引擎的職責是幫助用戶獲取準確權威的內容。試用了一下搜狗明醫搜索,結果很不錯。
@段冬Arthur:用良心做企業。贊~
@王肇輝:小川的誠意!good!
@博派資本鄭蘭:聰明是天賦,善良是選擇。贊!
@互聯網俊明說:技術驅動型公司搜狗,推出“搜狗明醫”實力回應。試驗過後贊而轉之
@摩拜胡玉蘭:贊,如果這個能做到就真的太厲害了
@貝兒有個殼:有勇氣~這才是我想要的醫療搜索~專業幹凈的醫療搜索
3、小米華為都建門店 線下渠道成為國產手機新戰場
4月30日,“互聯網手機”小米在廣州高德置地開出第一家零售直營店“小米之家”。無獨有偶,從去年底開始,華為發布“千縣計劃”,樂視、360分別與迪信通、愛施德等賣場合作,中興終端CEO曾學忠同樣把今年定義為中興的“門店年”。
從GFK數據上看,2015年到2016年,智能手機在線銷量份額在20%-25%之間,而2016年第一季度在線占比為22%,在線銷售占比經過兩年猛漲進入平緩期,而手機廠商也逐漸把角力場轉移到線下。
@林俊柱:不是不支持國產,而是真的太爛了。用過一次怕了
@金水海灣:線上線下一樣沒貨 有意義嗎?
@芊妍:量產才是王道,沒貨再好不也白搭,希望能像步步高似的遍地開花
4、麥兜旅行網CEO周翔否認跑路
近日,成立於2014年的麥兜旅行網被傳跑路,麥兜旅行網創始人兼CEO周翔當日回應稱此消息為謠言。不過,有媒體指出,周翔的回應回避了資金鏈斷裂問題。
@JiangXY-love:不是跑路,能人去樓空嗎
@火星網友:看來資本寒冬的輻射很大啊,創業者都不易啊。
5、京東股權曝光:劉強東持股16.2% 卻有80.9%投票權
京東集團日前遞交給美國SEC的文件顯示,截止到2016年2月29日,京東集團一共擁有2,767,893,260股,而京東集團CEO劉強東通過Max Smart Limited直接持有449,444,989股,占股16.2%。
其中,Max Smart Limited持有投票權為71.5%。Fortune Rising Holdings Limited持股2%,有約9.3%的投票權,這部分投票權歸劉強東所有。這使得劉強東共擁有80.9%的投票權。而據此前,京東董事會批準的一項為期10年的薪酬計劃看,劉強東還將繼續領取9年的每年只有1元基本工資的工資。
@過眼雲煙:企鵝是最大贏家……坐享紅利 無須管理成本
@笑多了會懷孕:大股東都是老外,唉。
@魯領學子:這麽大的投票權,隨便都可以股權激勵自己,老劉真是打得好鍵盤!
6、江南春:分眾傳媒回A股很正確
對於江南春而言,“回家”的感覺不錯。
“分眾傳媒(002027)的模式是在中國獨創並成功的,美國投資者沒有這種生活環境很難理解其中的價值,所以分眾傳媒在2015年回歸A股是很正確的決定。”近期,分眾傳媒創始人、董事長江南春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總結了此次回歸之路。
並認為,中國主流都市的人群和中國投資者對分眾這種被動式生活空間媒體的價值會有更強的認同,同時寫字樓、公寓社區、影院這些核心資源是有限的稀缺的,分眾在份額上是絕對主導的,每天覆蓋2億-3億消費人群,這種價值中國資本市場更容易理解。
@火星網友:唐伯虎點秋香:美女是要對比的。
7、中概股被妖魔化 殼資源遭炒作
自去年以來,中概股頻現借殼A股上市。中概股回歸A股借殼所引起的暴富效應,讓二級市場展開對相關殼標的概念股的瘋狂追捧,背後的理由甚至是僅憑豐富的想象力。
“市值小、低負債、無基本面、實控人為自然人”多是中概股借殼標的的特征。這意味著掀開股價上漲的外衣,多數概念股的內里其實並不堪。而對博題材炒作的散戶投資者而言,風險不言而喻。而殼資源的瘋狂炒作也已被監管層關註。
@火星網友:殼資源的瘋狂炒作足以體現資本的本質。
8、全球首款全息柔性屏智能手機問世 屏幕可彎曲
近日,加拿大的人體媒體實驗室成功開發出全球第一款全息柔性智能手機,這款名為“HoloFlex”的設備可以將具有運動視差和立體效果的3D圖像呈現給多名用戶,同時還不需要他們戴3D眼鏡。當屏幕被掰彎時,用戶就出現在屏幕上,他們甚至還能看到對方。
@狠好笛琬:這個牛X,科技的力量就是強悍。
@睛幟白懷民應:看來不久之後就可以用3D手機了好棒。
@知萍純棟儒清:這會不會導致手機變得很軟啊?
@朗奇倪映:好期待這樣的手機可以用到生活中
9、蘋果iOS 10系統將增加智能家居功能
據外媒報道,一款“iHome”應用或將預置於iOS 10內,這款應用應該叫HomeKit,是蘋果於2014年發布的智能家居系統。目前蘋果已經測試許多與智能家具有關的設備,而且App Store內也有許多的第三方智能家具應用。
@周水貴:遲了,小米早兩年就布局了。
@Anthony_亦辰願意陪你 :只關心價格和小米比有沒有競爭力
@俊采懿範 :智能家居是個很大的市場,但是普及的話,還需要一段時間…
@只喝Coke的貓 :蘋果說我要做智能家居...小米連忙幫著公測...現在公測結束...該主角登場了哈...
10、科學家最新研究發現:手機和腦癌沒半毛錢關系
外媒報道,澳大利亞科學家對過去29年的數據進行的研究發現,盡管手機使用量大幅增加,但腦癌發病率卻並沒有增長。由此證明,手機和腦癌之間並沒有關系。
@火星網友:看來以後可以安心玩手機了
@半城花火:照這麽說當年BP機時代一定有不少腎癌
@UnluckyNinja:不會引發癌癥,但會暴露智商...
@樓下的保安:玩手機當然玩不出腦癌嘛,只會玩出頸椎病..
對於怎麽做手機,華為一開始是迷茫的。
華為消費者BG CEO余承東在2012年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華為手機業務的轉型與大平臺B2B業務的思維慣性難免沖突,做事情會受到各方面的制約和限制。所謂的沖突,產生在傳統思維的B2B領域和互聯網思維的B2C之間。畢竟,把電信產品賣給全球數百家運營商和把手機賣給幾十億消費者是不同的。
但從今天來看,華為似乎已經擺脫了過去的迷茫。在今年的出貨量目標中,華為把智能機全球出貨量定在了1.4億臺,而在第一季度中,華為在“淡季”已完成了2700萬的銷量。
華為消費者BG負責人余承東
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roce最新報告顯示,華為一季度的出貨量維持在全球第三、中國第一的位置。“華為旗下海思生產的麒麟系列主芯片已能與高通、聯發科的高端產品較勁,使華為已成中國品牌手機廠中規模最大、技術最領先、上下遊整合最完全及海外出貨阻力最小者。”TrendForce智能手機分析師吳雅婷表示,華為能持續站穩中國第一的市占地位,尚不至於取代蘋果成為全球第二,但兩者距離有望逐年拉近。
但終端市場的競爭遠比想象中激烈,華為如何繼續完成高增長?也許從余承東近日的一系列講話中可一窺究竟。
不再一味追求銷量
華為輪值CEO徐直軍在今年的華為全球分析師大會上被問到“華為如何會在4到5年超越蘋果和三星?”時表示,“這個問題我也問過余承東,他說當時說的是在中國超越蘋果和三星,後來報道卻沒寫‘中國’(意味著是在全球)。但我和任總(華為總裁任正非)堅信不是媒體忘了寫‘中國’,而是他沒說‘中國’這兩個字。”
而余承東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對這一問題做出了進一步解釋,他說,在趕超三星和蘋果的目標中,自己確實把“中國”去掉了,現在希望在兩到三年做到全球第二,五年份額做到第一,“因為去年,華為已經是中國市場份額的第一。”
“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特別追求銷量,但任總提出的五年華為消費者BG要做到1000億美元,意味著我們不做到全球份額第一是不行的,否則哪來的1000億美元。”余承東對第一財經記者坦言,雖然華為的高端機占比一直在提升,但實際上今年增長300億美元的目標仍是非常大的挑戰,“這是在2015年的基礎上增長50%,是非常非常難的,但我們會勇於迎接這個挑戰。”
而這背後的機會在於品牌力帶來的市場空間。
“在2015年,消費者業務有接近200億美金的收入,有相當不錯的盈利,應該說在全球差不多有十幾個國家有超過10%的市場空間,這是一個可喜的成績,所以我們要以質量取勝,口碑取勝,做全球最受尊重的品牌。”華為的一名高層表示,2016年,對於華為終端最重要的就是要做“金字招牌”,要占領全球市場。
事實上,可以看到,2015年華為消費者業務在品牌上的最大變化就是在以往“工科男”的基礎上增加了時尚的元素,力求在人文、時尚、藝術等領域的創新上增加更多的聲音。
比如與施華洛世奇合作推出全球首款女性專屬智能手表,以優雅氣質和高貴品質獲得廣泛贊譽;哈曼卡頓與華為攬閱M2系列完美融合,使得產品音效品質獲得全面提升;谷歌與華為強強聯合的Nexus 6P成為原生安卓的新標桿,全面提升了華為在Android陣營的新高度。還有華為P9配備了全球知名的德國徠卡攝像頭,徠卡是成像行業最好的鏡頭廠商之一,以生產用於低光攝影的大光圈鏡頭聞名。
這種品牌力的投入與合力,讓華為終端業務以及華為品牌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逐步加強。數據顯示,2015年,華為的全球品牌知名度從65%提升至76%,中國品牌知名度提升至97% ;華為品牌全球凈推薦值上升至47 ;成為唯一一家同時進入全球權威品牌榜Interbrand和BrandZ百強榜的中國企業,分別位列第88、70位。
2016年華為品牌投入仍在加速,今年3月華為宣布簽約頂級巨星梅西作為代言人。外電稱這一合同將近600萬歐元(約合4413萬元人民幣),對華為手機擴展歐洲、南美洲、亞洲市場和提升品牌知名度至關重要。
補齊短板開拓“全場景”機會
如果說不足之處,對於華為消費者業務來說仍是與消費者的距離,這包括渠道滲透以及本身後端服務鏈的能力問題,可以說,這也是國產手機廠商的通病。
為此,華為2015年開始在終端渠道上全面布陣,數據顯示:與華為直接合作的公開渠道客戶目前達1400家,覆蓋全球135個國家。公開渠道(含電商)收入同比增長130%,占比超過58%。全球零售陣地超過53000家,大幅提升華為品牌的零售體驗。同時,華為以消費者為中心面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在重點城市打造5公里實體服務中心和全覆蓋的多渠道線上平臺,並建立線上線下協同的統一平臺。
但對於華為來說,這些並不夠。
“目前,全國地級市500個左右,縣級市2100多個,鄉鎮4萬多個,而華為2016年的目標只是覆蓋了縣級市的一半,這個目標還不夠。”在一次對話中,華為高層坦言,盡管在中低端市場上的一些機型單品已經過千萬,但實際上,華為在五六線鄉鎮級市場的渠道覆蓋還不夠。“在2016年,以國內市場舉例,華為的重點計劃是要把專賣店覆蓋到至少1000個縣,投資金額達到億元級別。在華為看來,渠道是華為全球銷售增長的重要基礎。”
此外,在去年的多場演講中,余承東都提到了“全場景”這三個字。
余承東向記者透露過,華為對終端的本質認識是,它是個人消費品,有設計感、有材質、文化和時尚的元素,而這其中最普通的是電子消費品,然後是高端品,再往上走就是奢侈品,再往高的走就是藝術品,華為要從中國的廉價電子產品進入到高端品這個領域。
但這一目標的實現顯然更為困難,即便蘋果也在推手表、電視、智能家居等周邊項目,但現在看來進度依然緩慢。
不過這里面的市場機會卻是華為看好的。“大家知道終端領域的市場空間是非常大的,智能手機是3000多億,平板幾百億,可穿戴設備也有幾百億美元的市場。未來的車載,未來的可穿戴設備和智能家居都在興起,所以一共是5000多億美元,跟硬件相關的產品和服務每年的銷售額也有5000多億美元的蛋糕。其實未來的空間還會更大。”
余承東認為,下一個十年,智能終端全場景時代會到來,圍繞著工作、生活的全場景來展開,這是全行業的大時代、大機會,而華為要做的就是成為這個大時代的挑大梁者。”
與此同時,華為也在增加對高附加值產品的投入。可以說,華為是國內第一家有能力並且讓國內用戶相信國產手機可以站穩中高端價位的廠商。
余承東說:“華為的目標是一定要從中國的廉價電子產品進入到高端品這個領域”,“這也是我們公司內部,我這三年負責華為消費者業務以來,我每年的報告都會重複這一頁PPT。我們要統一對行業的認識,我們不是做廉價的、低端的、同質化的產品。”
可以看到,這幾年華為消費者BG在去低端化、白牌化,以及向高端旗艦產品與高端品牌的成功邁進,而與華為同期的國產手機品牌則呈現出迥異的發展路線。華為消費者BG在2011年的銷售收入為67億美元,2015年增長至199億美元,而2016年這一目標將是300億美元。奔跑中的大象還能加速快跑嗎?對於余承東和華為消費者BG來說,2016年無疑是充滿挑戰、刺激又充滿機遇的關鍵一年。
任正非和華為公司,堪稱當代商業史上的傳奇。
1987年,年滿43歲的任正非和5個同伴集資2.1萬元成立華為公司,利用兩臺萬用表加一臺示波器,在深圳的一個“爛棚棚”里起家創業。
28年後,華為公司由默默無聞的小作坊成長為通信領域的全球領導者:2015年營收3950億元人民幣,凈利潤369億元,增速均達30%以上。作為華為領軍人物,任正非從一名中年創業者成為全球知名企業家,深深影響了許多人。
近日,72歲的任正非罕見的接受了新華社三個多小時的新華社深度采訪,對於華為的成功,他總結了三字經:
癡——28年堅持只做一件事,即對準信息通信領域這個“城墻口”沖鋒。幾十人的時候如此進攻,現在17萬人還是這樣沖鋒。
傻——別人炒房炒股,華為不為所動,堅持不上市,因為上市後,股東看到可以賺快錢,就會逼著企業橫向發展,華為就不能守住“上甘嶺”,攻進“無人區”。在華為,最重要的不是錢,而是理想。
憨——華為花了28年時間向西方公司學習管理,每年花上億美元請IBM顧問團隊來幫助管理企業,這樣才使得華為的生產過程走向了科學化、正常化。
同時,展望中國創新的未來,任正非表示非常有前途,但要克服三大問題:一是要踏踏實實搞科研,虛擬經濟是工具,工具是鋤頭,鋤頭一定要種出玉米,玉米就是實體企業。二是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決心,對高科技領域沈下心 鉆研。三是對知識產權更加重視。而對於高房價這樣的“痛點”,任正非更是直言不諱:這是活力分布的時代,高房價最終會摧毀城市競爭力。
28年只對準一個“城墻口”
華為4月1日發布了2015年年報,華為運營商、企業、終端三大業務全球銷售收入達3950億元,同比增長37%;凈利潤369億元,同比增長33%。經營現金流達到493億元。在通信行業普遍蕭條的大環境下,華為取得這樣的成績並不容易。
在總結華為成功密碼的時候,任正非表示主要是因為華為堅定不移28年只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墻口”沖鋒。
“因為只有幾十人的時候就對著一個城墻口進攻,幾百人、幾萬人的時候也是對著這個城墻口進攻,現在十幾萬人還是對著這個城墻口沖鋒。密集炮火,飽和攻擊。每年1000多億元的“彈藥量”炮轟這個“城墻口”,研發近600億元,市場服務500億元到600億元,最終在大數據傳送上我們領先了世界。”任正非說。
此外,他表示華為的發展也得益於國家政治大環境和深圳經濟小環境的改變。深圳1987年18號文件明晰了民營企業產權,沒有這個文件,不會創建華為。“後來,華為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感到稅負太重,很多同事說把錢分了算了。這時深圳出了“22條”,提出投資先不征稅,等到收益後再征稅,實行了好幾年。這個時候我們就規模化了。”
華為也有快垮的時候
對於市場的競爭,任正非顯得信心滿滿。他表示即使有”黑天鵝“,也是在華為的咖啡杯中飛。華為可以及時把“黑天鵝”轉化成“白天鵝”,華為這里已經匯集了世界主要的技術潮流。
目前華為的“2012實驗室”現在有700多位科學家,今年會到1400多人。
不過,看上去一帆風順的華為也經歷過“垮臺”的危機。
任正非在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三年前華為就快垮了。“因為大家有錢了,怕苦了。我們往海外派人都派不出去。大家都想在北京買房、陪小孩,都想在好地方呆。我們就琢磨:為什麽不提升一線作戰的人的待遇呢?我們確定非洲將軍的標準與上海、北京的標準不一樣,年輕人在非洲很快就當上將軍。你在非洲幹,就朝著這個非洲將軍的標準,達到了就是將軍,就可以拿將軍的錢。現在我們的非洲員工根本不想回來。”
而面對中國房地產和股市的爆發,任正非坦言卻沒有“動搖”過。他回憶到過去公司樓下有個交易所,買股票的人里三層外三層包圍著,華為公司則平靜得像水一樣。
“我們把利益看得不重,就是為理想和目標而奮鬥,要總結其實就是傻,不把錢看成中心。”
“虛擬經濟是工具,鋤頭要種出玉米”
任正非認為,高科技領域最大的問題,是大家要沈得下心,沒有理論基礎的創新是不可能做成大產業的。“板凳要坐十年冷”,理論基礎的板凳可能要坐更長時間。我們搞科研,人比設備重要。用簡易的設備能做出複雜的科研成果來,而簡易的人即使使用先進的設備也做不出什麽來。
小企業特別是創業的小企業,就是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真心誠意為客戶服務。小企業不要去講太多方法論,就是要真心誠意地磨好豆腐,豆腐做得好,一定是能賣出去的。任正非表示,只要真心誠意去對客戶,改進質量,小企業一定會有機會——先在一個領域里做好,持之以恒做好一個“螺絲釘”,不能稍微成功就自我膨脹。
而對於市場政策,任正非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減稅可以帶來企業持續減負,從而增加更多投資和創新,企業有錢搞研發,這樣就可能得到休養生息和喘息的空間,產業就能做大,稅基也大了。此外,改變勞動和資本的分配機制。華為這些年勞動與資本的分配比例是3:1,每年經營增值部分,按資本與勞動的貢獻設定一個分配比例,勞動者的積極性就起來了。
而創新與改革的關系就是釋放生產力,創造具體的財富,從而使中國走向繁榮。虛擬經濟是工具,工具是鋤頭,不能說我用了五六十把鋤頭就怎麽樣了,鋤頭一定要種出玉米,玉米就是實體企業。我們還是得發展實體企業,以解決人們真正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為中心,才能使社會穩定下來。
“泡沫經濟對中國是一個摧毀,我們一定要踏踏實實搞科研。一個基礎理論變成大產業,要經歷幾十年的功夫,我們要有戰略耐性。要尊重科學家,有一些人踏踏實實做研究。如果學術研究泡沫化,中國未來高科技很難有前途。不要泡沫化,不要著急,不要大躍進。沒有理論的創新是不可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成功。”任正非說。
未來三十年的大產業
伴隨生物技術的突破、人工智能的實現等等,任正非認為未來人類社會一定會崛起非常多的大產業。
因此必須要做好知識產權的保護。“過去二三十年,是從落後通信走向寬帶通信的二三十年,全世界出現多少大公司,美國思科、谷歌、Facebook、蘋果,中國沒有出多少,就是因為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夠。未來還會出現更多的大產業,比如VR虛擬現實,中國在這些產業是有優勢的,但是要發展得更好,必須有十分苛刻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
有位專家說,投資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外延方式,比如建一個鋼鐵廠,再建一個鋼鐵廠,又再建一個鋼鐵廠,規模就做大了;第二種叫普羅米修斯投資,普羅米修斯把火偷來了,有了火才有人類文明,這就是創新突破。我們國家提出要沿著創新之路增長經濟,是正確的。外延式增長,投資越大產品越過剩,價格越來越低,投資效果越差。
所以高成本最終會摧毀企業的競爭力,而且現在有了高鐵、網絡、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時代已經形成了,但不會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他表示,大工業的發展,每一個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間發展。
“我們國家最終要走向工業現代化。四個現代化,最重要的是工業現代化。工業現代化最主要的,要有土地來換取工業的成長。現在土地越來越少,越來越貴,產業成長的可能空間就會越來越小。既然要發展大工業、引導大工業,就要算一算大工業需要的要素是什麽,這個要素在全世界是怎麽平均的,算一算每平方公里承載了多少產值,這些產值需要多少人,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設施。生活設施太貴了,企業就承載不起;生產成本太高了,工業就發展不起來。”任正非說。
智能手機發展的輪盤在快轉五年後開始慢了下來,無論是成熟市場還是新興市場,增速都明顯放緩。
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最新報告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總出貨量為3.349億部,與上年同期相比僅增長0.2%,創下歷年來最小同比增幅,其中被譽為“增速馬達”的中國市場已完成向成熟換機市場轉變,增長已至天花板。
“互聯網品牌手機發展到現階段,繼續依靠配置堆砌、打低價已不能滿足用戶需要。”華為榮耀總裁趙明在榮耀V8旗艦機發布會後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手機的發展,橫向的整合太多了,縱深方向的突破太少,如果只是玩概念,不踏踏實實做研發,很容易被人甩下去。
同時,他還發表了對VR的看法。“現在這個時候,我們叫做跨越裂谷,VR的炒作特別猛,實際應用還沒有走下神壇,更多的技術突破需要2年到3年的時間。”
互聯網手機需要“擠膿包”
隨著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人口紅利期結束,市場風口正在結束,以小米為代表的互聯網手機正在“性價比”和電商渠道銷售模式上遇到越來越大的市場壓力,主要國產手機品牌都在努力向中高端產品升級轉型,同時加速向海外市場布局。根據賽諾的數據顯示,從2015年3月開始,線上渠道手機的銷量以平均每月5%的速度遞減,而線下手機市場的銷量平均每月上升6%至8%。
而在趙明看來,今年對於互聯網手機品牌來說,是回歸體驗之年。
“互聯網是一個工具,而不是萬能靈藥。”趙明對記者表示,互聯網手機從商業模式來講,它的優勢從開始出現到現在其實沒有變。當幾百個品牌都在加入互聯網手機營銷大軍,甚至有互聯網手機企業把營銷模式變成了公布BOM價格、羅列手機配置、簡單對比跑分的形式時,實際上造成了用戶的認知混亂,產品的實際體驗是在下降的,這就造成了互聯網手機今天遇到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的瓶頸,用戶重新回到線下的選擇。
“現在大家對互聯網手機的營銷和定價已經趨同了,而且現在沒有最狠,只有誰更狠,用更高的配置吸引眼球,已經缺乏創新的打法或者是創新的技術。從產業發展和商業發展的角度來講,越是這個時候越是競爭到了水落石出的時候。困境跌到一定程度就要爆發,膿包就要擠掉,破的時候會有一定的痛。是不是在下一步的發展當中或者是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你能夠獲得增長或者是獲得最大的利益,最關鍵的就是企業和品牌的戰略控制是什麽。”趙明說。
但創新不是一日練成的。在配置趨同的情況下,可以看到今年以來各家廠商都盯上的VR產品。有數據指出,剛過去這一個季度的投資VR占了12億美元。而高盛的數據顯示,過去兩年間整個VR行業里投入的資金大概是34億美元。
但趙明認為,VR的極致體驗並沒有被發揮出來,更多的“玩家”是在玩概念,但技術的突破,不是目前這些炒概念的能做到的。
據了解,今年榮耀已全面啟動VR的部署,榮耀VR眼鏡提供0-700度近視的調節,內置了HiFi。同時,榮耀VR也直接支持了榮耀V8的視頻2.0、護眼模式以及影院模式。趙明希望榮耀可以將VR的體驗向前推進一步,而真正的技術突破需要2年到3年的時間。
和華為品牌成“雙打”攻市場
在華為內部,榮耀一直作為獨立品牌運作,與華為形成雙品牌戰略攻打市場,但從發布會上公布的榮耀V8價格來看,高配達到了2799元,這與剛剛發布的華為旗艦機P9價格差距進一步縮小。
對於這一可能發生的左右手互搏競爭,趙明表示,榮耀還是定位面對年輕人的互聯網手機品牌,華為品牌和榮耀品牌的市場定位是非常清晰的,兩者不存在相互競爭,也不會走向融合。
“從榮耀品牌成立之後一直有朋友問榮耀的團隊和問余總(余承東)這個問題。從過去兩年走過的路來看,華為品牌在未來的兩年當中,Mate系列、P系列、麥芒和G系列的產品的發展越來越好。Mate系列和P系列一經發售就引起社會的追捧,成為一個現象。再看榮耀,我們成立兩年,就發展成年銷售額60億美金的品牌。我們認為在這個行業當中,一款手機或者一個品牌很難全面地滿足所有用戶的要求,用戶的需求是多樣化的。榮耀和華為雙品牌戰略,從行業來看,我們走得是最成功的。還很難找到手機品牌像華為和榮耀兩個品牌走得這麽成功的,目前還找不到第二家。”
趙明稱,華為內部對於華為品牌和榮耀品牌的市場定位是非常清晰的,榮耀還是以互聯網作為營銷、市場推廣和銷售的主渠道,這一點長期堅持不變,線下渠道只是作為一個輔助手段。不過,他透露榮耀線上線下六四開,即線上銷售占比60%,線下占比40%。
但有分析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電商市場競爭激烈,不少互聯網品牌已經把價格打到了499元、599元的檔位,並且配置並不低。
就在前幾天,360的N4把聯發科配置在中高端手機上的“Helio X20”芯片用上了,但機子的價格卻下探到了千元以內,這種打法和價格過快下降的趨勢不禁讓業內的其他同行感到唏噓。
“越是在價格上打價格戰的,在網上互撕的,或者是在創新上沒有突破的企業,即使價格再激進,也得不到用戶的追捧。今天有賣200多塊錢的智能手機,還有300多塊錢的。去年很多企業把智能手機的價格降到399塊錢,甚至更低的,他們並沒有贏得用戶。用戶認為它的價值不到299、399。實際上我們還是要堅持做好用戶的使用價值和體驗價值。”趙明對記者如是說。
近日外媒一則華為手機抄襲蘋果設計的消息引起了行業熱議,該文提到華為模仿蘋果采用“五瓣”防撬螺絲。
“我們對此不評論。”華為方面今日上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但根據華為內部人士透露,此前華為已經和蘋果簽署了手機方面的專利交叉授權協議,而在此次外觀設計上,華為並不存在抄襲行為。
上述華為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智能手機外觀看上去較為雷同,但在功能和體驗上每家廠商都在進行著各自的創新,在關鍵技術上的創新也會申請相關的專利進行保護。此前,蘋果和愛立信曾在標準關鍵技術的全球交叉授權許可上達成合作,預計愛立信將從iPad和手機的營收中收取可觀的專利費,金額達過億美元。
據悉,華為消費者BG去年共申請專利9000件。其中,中國申請6200件,境外申請2800件。同時已經獲得中國專利授權2000多件,歐美等境外專利授權1100多件。
抄襲蘋果外觀?
“在技術上我們的P9已經超過蘋果新產品半年的時間,但價格卻更低。”在此前的P9發布會上,華為消費者BG負責人余承東對記者如是說。
但在近日外媒爆出的“抄襲門”中,華為P9被指“借鑒”蘋果的設計。“由於蘋果把指紋傳感器放在了背面,也沒有實體Home鍵,但是這兩部手機有著十分相似的天線帶、風格和拋光效果。它們甚至都采用了同樣的專用星形安全螺絲,安裝的位置也一樣。畢竟,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手機看起來更像iPhone,你不能忽略細節。”拆解網站iFixit CEO凱爾·韋恩斯說。
蘋果對此事暫無評論。
事實上,近年來關於智能手機的專利訴訟案件並不少見。
比如2014年5月3日,蘋果和三星在美國加州聖何塞地區法院針對專利開戰,判決認為三星侵犯了蘋果的多項專利,應向蘋果賠償1.196億美元。盡管蘋果勝訴,但這一賠償數額遠低於蘋果尋求的22億美元。而HTC在德被禁售,也全是諾基亞的“禍”:2014年年底,諾基亞在德國起訴HTC侵犯其USB相關的專利,並獲得了勝訴,這也意味著所有使用“USB接口”的HTC都將被禁售,基本上HTC的安卓手機都受到牽連。
“但在外觀設計這件事上,華為並沒有抄襲。”華為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目前華為在專利上和蘋果有一定的交叉授權,在關鍵技術領域會以商業法規合理合法的進行合作。
而據記者了解,在目前智能手機外觀創新乏力的大環境下,比起外觀設計,更多的手機廠商把創新突破放在了核心專利上,比如GSM、UMTS及LTE蜂窩標準的專利授權,亦或是核心技術的創新上。
蘋果也要交專利費
蘋果擁有世界最優秀的設計師,它樹立的工業和機械設計原則也成為了行業的風向標。盡管如此,蘋果也需要向行業中的其他競爭對手交“專利費”。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去年12月,愛立信與蘋果簽署全球專利授權許可協議,該協議包括標準關鍵專利技術的全球交叉授權許可(包括GSM、UMTS及LTE蜂窩標準)及某些其他專利的使用權。根據這份7年期協議,蘋果將首先向愛立信支付一筆專利使用費,此後定期向愛立信支付專利費。
據投資銀行ABG Sundal Collier的一份報告,預計愛立信將在iPad和iPhone營收中收取大約0.5%的專利費。此前,愛立信在對蘋果的專利訴訟中曾要求蘋果每年支付2.5億至7.5億美元的專利費。而據愛立信透露,公司2015全年的知識產權收入達到130億-140億瑞典克朗。
此外,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給出的消息稱,去年華為向蘋果許可專利769件,而蘋果向華為許可專利98件,這意味著華為也已經開始向蘋果收取專利費。
目前,華為與愛立信在專利儲備上的量級與等級不相上下,按照愛立信與蘋果的專利許可費用來估算話,蘋果每年至少向華為支付數億美元的專利費。至於具體金額,華為官方表示,雙方簽有保密協議,不便透露。
從之前公布的情況看,華為2015年投入92億美元進行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占銷售額的15%,已經超過蘋果的85億研發投入,占銷售額3.5%。目前,華為累計中國申請專利52550件,而去年華為消費者BG共申請專利9000件,其中,中國申請6200件,境外申請2800件。
事實上,隨著智能手機領域競爭日益加劇,專利糾紛及專利訴訟數量將顯著攀升,除了國際品牌之間的專利競爭外,國產智能手機產業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專利風險。
此前,愛立信在印度狀告小米,印度德里高等法院裁定,小米侵犯了愛立信的專利,並下發了禁令,要求小米停止在印度銷售和進口手機,而德里高級法院也頒發過禁令禁止在印度進口和銷售一加手機。
去年4月21號,工信部電子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發布《世界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報告(2014-2015)》,報告中指出,專利是產業研發和創新能力的重要衡量標準,專利布局更是著眼未來的一場“圈地運動”。
華為究竟是真的進軍PC產業,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它會成功嗎?
文|楊博丞
今日,華為舉行發布會,發布國行版MateBook,配置與2月份在MWC發布的配置相同,只是售價方面有所不同。
酷睿M3+4G+128G版本售價4988元,酷睿M5+4G+128G版本售價6688元,酷睿M5+8G+256G版本售7388,酷睿M7+8G+256G版本售9688元。對比國外價格平均貴500元。
PC這個已經有些沈寂的詞語,隨著MateBook的發布卻儼然有成為新熱詞的趨勢。
2月22日,2016年度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在西班牙巴塞羅那召開,在會上,華為發布了一款惹人眼球的筆記本電腦——MateBook,華為終端CEO余承東同時宣布,華為遲早要做筆記本市場的全球第一。
不僅是華為,小米也於去年宣布了將要進軍PC產業的動向。但就目前的形式來看,PC行業已逐漸落寞,屬於“夕陽產業”的範疇,那麽,為什麽在此時華為要進軍PC產業?
PC疲軟,二合一電腦卻在上升
華為要做筆記本電腦的消息,早在去年就已經在業界流傳。當時,很多人都覺得這是炒作,因為華為在電腦行業的基礎基本為零,毫無經驗,即便擁有雄厚的技術,想成功整合出一款具有品質的筆記本電腦,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其實,華為早在四年前就開始關註PC行業,但真正決定進入PC領域則是兩年前。“我們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包括英特爾的處理器,它能夠滿足產品的要求,所以就把行業中的技術進展,加上華為在智能硬件領域積累的能力整合起來。”華為消費者業務部家庭產品線總裁楊誌榮這樣表示。
華為 MateBook 筆記本平板二合一電腦
在MWC大會上,余承東推出了MateBook。這款筆記本電腦搭載全新的Windows 10操作系統,並配備與MacBook相同配置的Core M系列處理器,這款低功耗處理器的最大好處在於它所發出的熱量極低,因此不用為其加裝散熱系統。其他方面配置為,4/8GB內存、128/256/512GB固態硬盤、搭載12寸2160×1440 IPS液晶屏、500萬像素攝像頭、雙麥克風雙喇叭加杜比音效、33.7Wh電池(續航10小時)、USB Type-C接口和智能充電,預裝Windows 10、Office 2016。
HUAWEI MateBook還支持MatePen手寫筆,類似Surface Pen,該手寫筆支持快速操作,比如打開OneNote等,並且MatePen支持2048級壓感,MatePen內置充電電池,充電1小時, 可用1個月。
在MWC的發布會後,余承東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MateBook就是要做 Windows 版本的 MacBook。Windows兼容性更好,體驗也更足。”從他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看出有幾層含義。
仔細看這款電腦,其實並非單純意義上的筆記本電腦,而是筆電平板二合一的電腦產品,與微軟Surface和聯想Yoga極其相似,既能當筆記本使用,也能單獨當做平板電腦使用。
目前,在 PC 市場比較流行的兩個品類,一個是遊戲 PC,另外一個,就是 PC 平板二合一產品。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在IDC公布的2015年PC市場Q4調查數據中顯示,全球PC市場在第四季度出貨量下降了10.6%,總量為7190萬部。IDC認為,2015年PC出貨量的下降幅度是史上最大的,超過了2013年的-9.8%。其中,出貨量排名前六的PC廠商分別是聯想、惠普、戴爾、華碩和蘋果。
數據來源:IDC
通過數據我們得知,當前的PC市場的確已經出現疲軟狀態,並還在逐漸萎縮。可能有的人會說,PC市場真的會死嗎?但是對於PC來說,還存在極大的用戶群體。比如現在大部分公司內用戶辦公的主力工具仍然是PC,而這是手機和平板電腦無法替代的。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個數據。在IDC 的報告中,二合一平板電腦在2015年的出貨量,卻較2014年增長了75%。在整體不景氣的PC行業中,二合一平板電腦卻逆勢增長,看來是一部分消費者將二合一電腦的產品看成了PC的替代品。這也從側面也反映出一個事實:雖然當前PC市場已經趨於飽和,但獨特產品會脫穎而出,從而帶來新的商機,“有利可圖”。
華為不是第一次和聯想爭奪市場了。在全球平板電腦市場排名中,早就能見到華為身影。據IDC的報告顯示,2015年全球平板電腦市場份額,蘋果公司以24%高居榜首,三星位居第二,聯想以5.4%排名第三,第四和第五位排名分別為華碩和華為。
值得註意的是,華為平板電腦在2015年Q4的出貨量同比124.6%。但處於第三位的聯想卻同比下滑13.5%。在平板電腦市場上,華為與聯想之間只隔著一個華碩。
PC業務對於聯想來說至關重要,這可是它的最後一道“護城河”,是其嘔心瀝血20多年的核心,但這次華為想要再進一步,也從中分得一杯羹。現在,華為品牌在國內市場也有著不小的號召力,存在不少忠實用戶,一旦進入PC市場之後,這些用戶難免不去購買這款產品,那麽,這將產生一群華為PC產品的“隱形群體”。
二合一電腦會成為主流嗎?
縱觀市場格局,當前,配備可拆卸式鍵盤和觸控筆的筆記本平板二合一電腦已成為PC公司的主推方向。蘋果2015年推出iPad Pro,微軟旗下有推出多年的Surface系列,聯想、戴爾也均有相類似的產品。
其實,二合一這個名詞有著多種含義。你也可以說,它代表了工作娛樂二合一,也可以指代性能和便攜、更可以是耐用和美觀。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日益發展,一些用戶有著更高的需求,他們希望電腦在擁有時尚外觀的同時也具備移動便攜性,還希望能夠有強勁的性能和長時間的續航能力等等,來滿足他們日常娛樂和工作自由切換的需求,即這款產品可以在辦公時當做一臺筆記本電腦來使用,在閑暇時候也可以當做平板電腦來使用。
CFP供圖
用戶可能需要更多的“二合一”,而這也將成為未來移動終端或消費電子品的新方向。
如今,華為作為以前並未涉足過PC業務的“新手”,選擇了與英特爾進行合作,一起殺入PC市場,從廣義來說英特爾+華為已經是二合一,即華為的硬件+英特爾的硬件(主要是CPU的供應)。
“我們整個能力體系,已經能夠支撐我們做好智能產品的體驗。在做這個產品的過程中我們自己看到,可以把手機領域積累的很多能力,尤其是技術能力,快速的複制到PC領域來。”楊誌榮說。他認為,華為在手機領域的積累足以令華為在PC市場同樣有所作為。
余承東也強調,華為PC不僅面向商務人士,還面向家庭用戶。PC對於企業商業客戶是必不可少的設備。
知名互聯網學者李易卻對華為“把手機市場的成功複制到PC領域”持不同意見,他表示,在一個下行的市場里面是否能夠複制在上行領域的成功,這本身就是一個問句。從另一個角度講,在一個急劇下滑的市場中,你要做到第一,有什麽特別值得驕傲的地方?無論是哪家廠商,在進入到一個已經走下坡路的市場時,都可能會“栽跟頭”。
而無論二合一電腦未來的發展趨勢如何,對於華為而言,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和眾多在該領域耕耘多年的對手競爭,都是件要花費精力的事情。那麽華為為什麽會選擇這一步呢?
Counterponit國際分析公司分析師閆占孟對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華為做二合一電腦其實意不在於銷量,而在於智能終端間的無縫連接,只有做PC才可以更好地承載華為的消費和商業業務。而單看PC領域的競爭,目前在國內聯想的PC業務已經占比足夠多,其次是國外的一些廠商,所以華為推出PC,面臨的壓力依然很大。”
華為 MateBook 筆記本平板二合一電腦
華為推PC,醉翁之意不在酒?
如果根據閆占孟的看法,華為在短時間內並不著急與聯想這些純PC廠商之爭,也並不急於將這項業務打造成一個新的業務增長點。PC業務應該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走這一步棋為的是華為今後更大的野心。
余承東在MWC發布會上也有講到:“移動辦公產品市場仍有機會,MateBook將幫助華為補上PC的缺口,進而構築無縫智能生態,為用戶提供移動智能終端全場景體驗,同時進一步提升華為自身智能終端的全場景布局,為消費者提供多用途、連接性的移動生產力工具。”
這句話的含義其實很清楚,華為將借助MateBook填補PC上的業務缺口,從淺層意義來講華為在意的是連接,但從深遠意義來講,是為了完整的華為終端生態圈。
目前,在華為終端中,已有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可穿戴產品、移動接入產品、家庭接入產品、智能家居、OTT、車載模塊等設備,實際華為已利用這些設備建起了一個IOT生態圈,但中間缺少了一個能夠連接這些設備的環節,因此在智能終端業務中,PC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環。
CFP供圖
縱觀現在電腦市場,移動端與PC端的結合,成為了各大廠商探索的主要思路。業界公認未來的PC辦公趨勢是跨平臺、跨終端、跨屏幕的,手機作為PC辦公的延伸,二者通過雲同步進行多屏互動,這就需要一條生態圈的完整性。
華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在效仿蘋果的做法。Mac用戶大多由iPhone用戶轉化而來。由於iPhone方便的雲同步服務,擁有一臺Mac成為了iPhone用戶的最佳選擇。華為也想利用這種做法,去拉動購買手機的用戶來購買matebook,利用華為雲實現無縫連接。
而對於華為這樣做硬件產品出身的廠商來說,做PC不會太難。
首先,華為擁有一整套的手機研發團隊,而且擁有自己的自主芯片產業,更有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和團隊,這些資源都可以直接平移到筆記本電腦產品的生產與銷售中,發揮華為整條生態產業鏈的優勢。
另外,余承東也曾公開表示,當Windows對於ARM架構有更加出色的兼容性之後,不排除在windows平臺中使用自家的麒麟處理器。不過,這條路早在蘋果時代就已經走過,後來因種種問題,喬布斯迫不得已答應了和英特爾的合作。看來,這並不是一個很好的方向,而且能否提升兼容的重點在於微軟並非華為。
余承東也曾在發布會中提及,華為不會輕易進入某個行業。所以,華為會選擇尋找市場差異化所帶來的突破口,並利用突破口打造帶來變革的筆記本電腦。在本次MWC大會上,華為圍繞PC端,也提出了PC 3.0時代的概念。
PC 3.0時代,華為能否角逐成功?
什麽叫PC 3.0?華為提出的PC 3.0,意為與其他智能終端互聯互通,而PC 1.0和2.0時代是最早的臺式電腦計算能力和筆記本電腦+移動端協同計算能力。按這個說法來講,其實,現在蘋果已經進入了PC 3.0的互聯互通時代。
“華為的戰略和願景是圍繞工作、生活、起居、出行,全場景構建一個無縫的智能生活。”余承東表示,從生態系統角度看,華為需要進入PC領域,PC是無縫智能生活聯接的一部分。
余承東說,智能終端正逐步進入全場景體驗時代,不同的場景需要不同的設備,通過多場景協同來實現用戶無縫隙統一體驗,PC作為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依然扮演重要角色。
楊誌榮也表示,華為將打破傳統PC的行業瓶頸,為用戶提供適應“移動辦公”的無縫互聯互通對接工具。
目前,手機市場已是紅海,華為必須要開拓新業務以換取新增長點,而華為的生態圈中又缺少PC產品一環。但PC行業從長久來看,出貨量依然避免不了下跌。PC產品更新換代周期也較長,遠低於換手機的頻率。
易觀智庫分析師楊帆認為,在這個擁有成熟產業鏈的市場中,各廠商的玩法相當,近幾年銷量不太可能有大的增幅。“對於華為來說,進軍PC領域是對消費類產品布局的反映,先試試市場反響。”
看來,對於華為的願景來說,還有一段很長遠的路要走。
近日,華為公司在美國和中國對三星公司提起知識產權訴訟,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對華為進行賠償,成為最近熱議焦點。
此次華為訴三星事件表明,中國的一些專利也開始在其他市場遭到侵犯,這意味著,中國正逐漸成為知識產權大國,但在為這個轉折點到來感到高興時,一些專家認為,中國在專利質量和結構分布上,還存在一些瑕疵和爭議。
上海市知識產權局局長呂國強舉例說,從知識產權的數量來講,中國現在已成為一個大國。不管是專利也好,商標也好,商標方面我們已經是全球連續14年全球第一。但在專利的一些核心技術方面,跟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差距。2015年中國的PCT(專利合作協定)國際專利申請是2.9萬件,而美國是5.4萬件,日本也有4.3萬件。在這2.9萬件國際專利中,將近6000件是由華為、中興創造。
呂國強是在5月28日“上海論壇2016”的高端圓桌會議“多維角度:知識產權與創新”做出上述表述的。
在這個論壇上,來自美國和中國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企業對中國目前的知識產權發展及其出現的問題進行了討論,會議由第一財經首席顧問、前FT中文網總編輯、複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力奮全程主持。
華為訴三星是聰明之舉
知識產權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創新引領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更加突出,國家圍繞知識產權事業發展作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
“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要“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去年底,國務院出臺了《關於新形勢下加快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的若幹意見》,提出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
地方上,2012年7月,上海發布《上海知識產權戰略綱要(2011-2020年)》,提出以建設亞洲太平洋地區知識產權中心為目標。呂國強表示,現在上海的科創中心建設在知識產權工作方面,就主要圍繞著這一目標在努力。
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知識產權飛速發展。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提供的數據,2014年和2015年中國知識產權在註冊和登記、申請上的總量達到了全球第一,超過了美國和日本。以上海市“十二五”期間知識產權主要指標為例,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發明專利申請量達到194547件,比五年前增長了108.6%;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4855件,增長了114.9%。
在知識產權糾紛上,以前一般都是外國人告中國的公司比較多。這次華為起訴三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反映了中國知識產權的增長速度。
呂國強表示,從最近幾年情況來看,這種情況確實已經發生變化,這跟中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有關。華為是中國企業在創新方面的一個傑出代表,華為的PCT申請量這幾年連續在全球都是第一。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隨著中國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這種國際間的中國企業和外國企業的訴訟也將會越來越多。
在上述論壇上,美國前商務部副部長、Cravath, Swaine & Moore合夥人David J.Kappos表示,這確實是一個轉折點,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華為是少數幾家中國企業中能夠在創新上面投入巨資的一家企業,他們希望獲得投資回報。華為采取的這一訴訟行動,是在捍衛自己的知識產權利益,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舉措,而且這對於“創新”的保護是極其重要的。同時David J.Kappos提出,中國應該避免進入這樣一種陷井,什麽都跟著美國走,也就是說,中國不要追隨美國所有在標準制定方面的流程。
專利重數量而輕質量
雖然中國專利申請量已達世界第一,但中國目前的專利申請質量還是不能令人滿意。呂國強表示,中國企業在專利的一些核心技術方面跟發達國家還是有很大的差距,像華為、中興這種願意在研發上面投入巨資的企業,在中國還是鳳毛麟角。
呂國強表示,在專利的質量方面,中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在國家政策上,包括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時,要更加註重鼓勵中國企業更多地在知識產權原創方面有更大的投入。
David J.Kappos談到,中國在過去幾年當中的商標侵權行為呈爆發式增長,尤其是商標搶註的行為此起彼伏,非常頻繁。許多希望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國公司發現他們的商標已經被很多本地企業所搶註,尤其是惡意的搶註。所以建立起一個更為以市場為導向的商標體系,鼓勵創新,十分重要,它能夠讓中國更多的本土商標獲得獨特的保護地位,也能夠讓更多的外國企業獲得信心,並且能夠吸引更多來自於外國的投資。中國應該對“商標搶註”持“零容忍”的態度。
David J.Kappos認為,現在關於專利申請“數量”的問題,中國應該沒有問題了,目前對中國來說應該是一個很好的時機,將關註的重點從數量轉向質量。
參與人士認為,政府部門在知識產權方面有一些不恰當的鼓勵,可能是造成中國現在專利質量不能很快提高的一個原因。比如:很多地方政府現在把專利註冊申請的數字和創新直接掛鉤,專利的申請量幾乎等同於該地區創新指標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企業在專利申請上也得到了很多地方政府的激勵,包括在資本上的激勵。因而,很多公司本來只想申請一件專利的,但是既然政府有補貼,這些企業就把一件專利拆分成四五件。
呂國強表示,各個地方在鼓勵創新、鼓勵知識產權的創造方面,政策會有所差異。一些比較不發達的地區,知識產權的數量相對還是比較低,政府可能會采取一些政策來鼓勵當地的企業去申請專利和商標。
在這方面,上海政府沒有把專利申請數量作為考核指標,在政策導向上,一是鼓勵企業更多地申請發明專利,因為發明專利畢竟含金量高;二是鼓勵發明專利的轉化運用,政府可以在一些方面給予支持。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平也表示,中國對知識產權制度的認識歷史很短,中國企業買專利大部分是抱著湊數的心態,想著從政府那兒拿到優惠,拿到進入園區的免稅。中國有一個專利市場,但是一個很虛的市場,這個完全偏離了專利經營的本質。
專利轉化能力不高
波士頓咨詢合夥人Antonio Varas表示,其實中國是一個研發的資源大國,在研發上,中國已經有3500億的投入,但是在研發的時候,要關註這些技術是不是真的能夠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影響。在專利申請方面,不能只把眼光限於中國,還需要在海外市場上保持非常活躍的態勢,華為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如果能夠參與到國際標準制定,那麽你的定位就會更好一些。
張平表示,中國的科研水平並不是那麽差,我們在某些領域甚至是引領國際的,但是我們在把技術的先進性變成技術的壟斷性這一能力還不夠。中國的一些科學家即使研發出很好的成果,但往往覺得浪費時間而不去申請專利,最終這些專利被別的國家企業給申請了。凡是有壟斷欲望的人才想申請專利,而大學老師沒有壟斷的欲望,除非他和企業合作,美國的大學在跟企業的合作上就很緊密。
小米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法務官孫豳表示,在一些美國的高校,會建立NGO(非政府組織)來替高校管理和推動技術轉化業務,這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也有與會者談到,目前建立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並不能完全保證能保護你的知識產權。複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院長鄭立榮表示,一家企業辛辛苦苦研發的技術,一旦別的企業把這個企業的核心技術人員挖走,你的專利也就被拿走了。
對此,零度智控(北京)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零度智控”)研發總監周炯表示,這就需要公司在各個層面保證人才的穩定性和工作的積極性。通常現在特別流行的一種做法,包括小米公司在內,就是合夥人制的方式,很大程度上,他們是給公司大部分核心員工一個“分享公司利益”的機會。
零度智控致力於成為全球頂尖的智能飛行器產品和智能無人機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周炯在會議現場為大家演示了他們公司新發布的重量只有200克“口袋無人機”DOBBY,該無人機申請了20多項專利。
本月25日淩晨,華為公司分別在美國和中國向三星公司提起知識產權訴訟;在該訴訟中,華為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對華為進行賠償,這些知識產權包括設計通信技術的高價值專利和三星手機使用的軟件。
對此,三星電子知識產權(IP)中心副社長安承鎬(音譯)在三星電子位於首爾瑞草區的總部接受包括《第一財經日報》在內的記者團的采訪時表示:將積極應對訴訟。
安承鎬就華為向三星提起訴訟一事項表示:“對於華為公司向我們提起的訴訟,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現三星公司已獲悉訴訟內容,並正在商討具體的應對模式,我們不排除將以包括反訴等方式,積極應對本次法律爭端。”
安承鎬副社長掌管的三星電子IP中心是三星電子負責版權,特許權管理的最高機構;而安承鎬本人也擔任韓國國家知識產權委員會委員,韓國知識產權協會理事等職務。
數日之間,華為再度成為輿論焦點,這一次是起訴三星侵犯通信知識產權。
知識產權訴訟,近年來隨著中國企業走向世界,頻頻成為熱詞,此次之所以引發廣泛關註,因為不再是傳統的外國企業起訴中國企業,而是中國企業主動起訴。5月25日,華為公司宣布,在中國的深圳中級人民法院和美國的加州北區法院分別提起對三星公司的知識產權訴訟,華為在訴訟中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識產權侵權行為對華為進行賠償,這些知識產權包括涉及通信技術的高價值專利和三星手機使用的軟件。
事實上,華為專利方面在國際上的優勢不止於此,根據廣東省知識產權局公布的《2015年廣東省專利監控報告》,2015年華為向蘋果公司許可專利769件,蘋果公司向華為許可專利98件,根據雙方的許可專利數量以及市場規模,意味著蘋果公司需要向華為支付專利許可使用費。
就這兩家公司本身而言,三星、華為在智能手機市場占有率上都名列前茅,最新數據顯示,2016年第一季度,三星手機的市場占有率達23.2%,蘋果為14.8%,華為的市場份額提升至8.3%,位居第三。在智能手機領域,專利訴訟事件此前曾頻頻出現,三星、蘋果就曾打過持續數年的訴訟之戰,最後的結果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爭。此次華為起訴三星,三星隨即回應將積極應對訴訟,且不排除反訴。可以預見,華為與三星這場訴訟之戰,也不會一帆風順。
其實,華為訴訟三星事件,更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知識產權在當下中國的處境。
一方面,華為作為中國企業,主動起訴國際知名的三星公司,說明中國已出現註重知識產權且專利實力不低的企業,華為即是代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15年國際PCT專利申請數量統計顯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申請了3898項專利,較上年增加了456項,連續第二年居全球企業之首,截至2015年底,華為在全世界範圍內累計獲得授權專利50377件。這些成果的獲得得益於華為對於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僅僅在2015年,華為公司對新技術、新產品和無線通信標準的研發投入就達596億元,占銷售收入的15%。
華為之所以能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代表,與註重創新和尊重知識產權幹系甚大。因此,既要看到中國具備技術創新的實力,也要激勵其他企業以此為標桿,在加強技術創新的同時,培養知識產權意識:不侵犯他人知識產權,積極將自己的創新成果申請專利。
另一方面,華為訴訟三星事件,再一次為中國打擊侵犯知識產權行為敲響警鐘。一直以來,由於缺乏知識產權意識,國內侵權、盜版事件頻發,雖然短時間內獲得了一些收益,但長遠看,既阻礙了中國科技創新的進步,又使一些中國企業在國際上屢被起訴,國際觀瞻不佳。
經濟轉型當前,國家鼓勵創新創業,而“雙創”的發展離不開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可以說,知識產權是創新產業發展的基礎。而且,強調知識產權保護並非狹隘的特指保護技術轉移的利益不受侵害,而是指營造一個知識產權的保護環境,在這一環境下,不僅中國企業在國際上交流更加對等順暢,也會激發中國企業自身在進行技術研發上的積極性。
華為起訴三星,從目前三星的應對來看,或許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對於當前知識產權在中國的狀況而言,讓企業樹立知識產權意識,著力營造一個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環境,卻是刻不容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