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雷軍的漂亮話中,有星辰大海,也有一些無法自圓其說

這幾天,一篇文章流傳甚廣。

這篇文章說,小米CEO雷軍約見6名互聯網專家,做了一場為時3小時的閉門交流,但它既沒有說6位專家姓甚名誰,也沒有一字提及專家發言。全文的核心,只有一段雷軍新煲的心靈雞湯。從為什麽幹小米,小米當前的狀態,到小米的未來去向,雷軍都給出了完整的邏輯和闡述。

在最近唱衰小米的輿論大勢下,這篇文章其實可以被理解為,雷軍面對外界質疑的變相回應。在文章中,雷軍表示,他做小米的出發點,是要讓老百姓用上優質的產品,而經過當前的“谷底”,小米的反彈即將開始,未來半年到一年里面,“會展現一個全新的小米”。但他的這段講話,真的靠譜嗎?

拋開其他屬性不談,雷軍至少是一個很棒的演講人。他擅長講故事,並通過故事講自己的模式,讓人不知不覺就被他的情懷打動,被他的論據說服,最終徹底陷入他的邏輯體系。這一次,他同樣以講故事開場。

關於小米的創業故事,雷軍已經講過很多。這次,他換了一個新的姿勢,“我的夢想有點兒誇張,就是想改變中國產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讓老百姓用上優質的產品。”他說,在他看來,國內的產品外觀差、質量差、價格貴,美國人比中國人的工資高六倍,東西只有中國一半的價錢,而且品質又好又安全。這些數據是否客觀,此處不討論,但這情懷,必然是滿分的。

為什麽這樣呢?雷軍說,我們的效率有問題:渠道和銷售成本太貴了,比如商店里面賣400塊錢的襯衣,定倍率都是以10倍計算的(指成本只有售價的1/10)。“美國零售業,拼的就是效率。”他用美國零售企業沃爾瑪和Costco的例子,分析了Costco做到“零售價比批發還要便宜”的原因:(1)精選商品,只賣4000個SKU;(2)提供讓用戶覺得驚喜的商品;(3)從互聯網金融里省錢;(4)減少服務員,從人力成本省錢。

就此,雷軍得出了自己的結論:“小米要幹的,其實也一樣。第一,把東西做好。第二,提高效率,要很低的毛利率。”這個結論好深奧,聽上去也好有道理呢。問題是,你怎麽把產品做好?怎麽提高效率?怎麽降低毛利呢?

在這個故事里,雷軍沒有解釋的一個關鍵問題是,為什麽要用Costco的路徑,來解釋小米?誠然,Costco一邊精選商品,一邊壓縮成本,看上去,跟小米確實接近。但在本質上,沃爾瑪和Costco都是零售商,主營業務是銷售別人的產品;而小米是制造商,主營業務是制造產品給別人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商業邏輯,拿到一起做簡單類比,是並不妥當的。

作為渠道,Costco核心商業模式是賺差價,商品品質由上遊供應商賦能,它只需要做好商品挑選,爭取更多顧客,降低運營成本,就能形成穩定的商業正循環。在它的業務流程中,產品價值也沒有增值,自然要盡可能提效率降成本。

而小米想要確保產品品質,甚至給用戶驚喜,就必須進行持續的創新。而且,與構建於代碼之上,可以高速叠代、小步快跑,隨時全網更新的互聯網不同,傳統產業的創新,既需要材料、結構、工藝等多個基礎學科的長期積澱,也需要產品層面的性能平衡與質量控制,還需要整條產業鏈的供需配合,產品代際更替更是一個漫長過程。

要有源源不絕的創新,必須有持續不斷的研發投入,這個道理顛撲不破。所以,產品永遠不能學渠道,一味講究壓低利潤率,否則必然形成劣幣逐良幣的惡性循環,喪失持久的發展能力,即使再驚艷的成功,也只能是曇花一現。這也是為什麽,一個市場上的商品合理價格,都是由整個社會的平均生產效率來決定,而不是由最高的生產效率來決定。這也正是小米為何從風口急轉直下的關鍵原因。

當然,雷軍並不這樣認為。

他說,小米的理想,就是讓每個中國人,都能夠享受到科技的樂趣,用很便宜的錢,享受最新的技術和創意,甚至讓全世界的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他還表示,小米做的不是產品,做的是科技界的藝術品。小米是真的是把產品當藝術品在做。

好吧,我們且先相信。但想做藝術品,並不等同於能做藝術品,更不代表能做好藝術品。如果創新沒有投入的保障,最新的技術和創意從何而來?雷軍如何保證這一點呢?

他說,小米有三家對標公司。一是Costco;二是同仁堂,選真材實料,建百年老店,也就是工匠精神;三是海底撈,學口碑,把市場營銷全部幹掉。這段話槽點太多,實在忍不住,中斷一下節奏,先吐為快:

(1)果然,雷布斯還是不提蘋果……

(2)說好的跑分呢,為什麽三家對標公司都沒有?

(3)就在雷軍說這段話的時候,小米正在強化跟線下銷售渠道的合作,據媒體報道,小米計劃通過跟蘇寧、國美、迪信通等零售渠道的合作,在中國賣出5800萬部智能手機……

(4)《海底撈你學不會》(別誤會,我只是想到了這個暢銷書名,沒有其他意思)

(5)雷軍後面又有講,“我們的真實商業模式是科技業的無印良品”,可惜悲催的無印良品,連對標公司都沒能擠進去。或許,是因為無印良品的東西算不上便宜的原因?

(6)西裝+牛仔+拖鞋,拼到一起,真的好看嗎?

從戰略上來看,小米其實是在下一盤非常大的棋。

雷軍說,小米的商業模式,是要做品牌產品+零售的垂直一體化模式。他說,自己會在全世界範圍內,找某一個領域最牛的人,說服他來創業,雷軍投資占小股,牛人占大股,讓這些人變成老板,直接參與市場競爭,“我們掏錢出主意,我們幫忙幹”,如果產品達到了小米要求,就進入小米渠道。“我們這種方法,已經投資了55家公司。”雷軍說。

這解開了前面我們的疑惑:為什麽雷軍要用Costco的路徑,來解釋小米,又用無印良品來形容自己的商業模式。因為在他的潛意識中,或許本身就認為,小米真正要做的,不是產品,而是渠道。所以,他才不在乎將價格殺到底,將利潤打到0之後,如何確保持續的研發與投入。因為這些問題,交給別人考慮就好了。

雷軍考慮的,只是如何將更多人整合進來,以實現最後的收網。如同他此次透露的,未來小米生態的核心收益,將會來自於客戶的小費和互聯網的收入,比如2017年,就將有機會實現100億的凈利潤。而這,只是開始。

當用戶家里所有的東西都是小米生態產品時,基於物聯網、互聯網獲得的用戶大數據,以及這些數據產生的持續利益,才是雷軍最大的目的所在。小米生態未來的一個懸念在於,“公地”如何分配。如同雷軍所說,小米持股和參股的公司,總共投了220家。這些企業共同構建了小米的龐大的生態,支撐了小米的品牌與流量。但整個生態產生的客戶小費和互聯網收入,又將如何分配?未來基於用戶數據的收益,如何分配?

此外,雷軍說,小米過去5年幹了電商小米網,未來5年要幹小米之家。像無印良品一樣,店里只有50到100件商品,靠50到100個商品征服消費者。按照最樂觀的理解,這里指商店里同時上架50~100個產品,意味著,如果220家公司同時有產品上市,那麽能分配到進店名額的比例,將不到50%……

另一個問題則更加重要。到目前為止,小米快速發展擴張的成功,根源於對跨界資源的整合:其中有小米自身的渠道與品牌,也有各個生態合作者自身的行業積累。這些積累,促成了各種小米生態產品在上市之初在性價比上的驚艷,但當這些積累成為過去式,持續的創新將成為整個小米生態的巨大負擔。

到時,雷軍將只能面臨三種選擇:

(1)更換生態合作夥伴,與更新銳的創新者合作;

(2)重新加大研發投入,在“做好東西”與“降價”之間,為前者給予更高權重;

(3)降低產品標準。

所以,在手機出海遭遇專利狙擊,不得不通過獲取專利授權、加大研發投入等方式,不斷提升技術實力的小米手機,已經由當年的“輕公司”,變得越來越“重”。

而這,將是小米生態所有企業的必經之路。

 

以下,為前文提及文章中的雷軍分享實錄:

首先我和各位說說我為什麽要幹小米吧。

2007年金山上市以後我就算退出江湖了,每天睡覺睡到自然醒,從來不約第三天的事情,凡事只約今天和明天,因為太累。這樣待了三四年,直到40歲進入不惑之年,突然有一天我覺得人不能這樣過一輩子,還得有點兒追求和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我的夢想有點兒誇張,就是想改變中國產品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讓老百姓用上優質的產品。在我眼里,國內的產品總體來說外觀很差、質量很差、價格超貴。可美國人比我們的工資高六倍,所有的東西都只有我們一半的價錢,而且品質又好又安全。

2010年的時候,正好我財務自由了,很多想法能夠做了,我在這個大背景下來做小米。我做過互聯網後回過頭來看,我認為互聯網+應用在傳統產業,最核心的是兩點:一是用戶體驗,二是用信息技術提升效率。

效率是一個大問題。可能很多人要說這跟效率有什麽關系,我們做高端就行了嘛,其實這背後都是效率。

拿襯衣來說,任何百貨商場的襯衣好像低於400的沒有吧?我對襯衣行業還算了解,最好的襯衣制造成本125塊,差的是15塊錢,差的地方就是袖子短一點、下面短一點,一拉就一定會掉出來。

為什麽大家有125的不幹要幹到15呢?因為他拿到商店里面都是賣400塊錢,125的襯衣只掙三倍,算上渠道和銷售成本是不夠的。但襯衣的定倍率都是以10倍計算的,就只能倒逼他去幹40幾塊錢的襯衣。

有這樣的問題我們就說是商業道德,我覺得從道德上指責是沒有用的,我們先要分析它商業背後最本質的是什麽。我發現其實是效率的問題,而我幹了這麽多年的互聯網,就在想怎麽改善這個情況。

美國零售業,拼的就是效率

於是我還真花了點時間做了點小研究,就在想美國的商業是怎麽演進的。

65年前美國的商店零售毛利都是45%,跟我們現在差不多。一瓶水進商店基本上要翻一倍才能掙錢,加少了肯定虧。信息技術沒開始的時候,美國也是這樣的,物業貴、人工也貴,進商店不翻一倍都無法維持,所以不貴不行。

後來就有了我們熟悉的沃爾瑪,提了一個口號叫“天天低價”。也就是今天網絡上批評小米的,覺得很Low。沃爾瑪的低價是倒逼機制,它不掙45%,掙22.5%,掙一半的毛利。怎麽做到的呢,它有三個重大創新:

創新一,商店不開在市中心。零售業的鐵律叫位置第一,但它只要東西好、便宜,那就開到郊區去。

創新二,它直接用倉庫改建。

創新三,引進大量的IT技術。這一套下來,八十年代初期沃爾瑪就世界第一了。其實背後沒有任何訣竅,如果把它歸納下來就是效率致勝。

但25年前又一幫“瘋子”出現了,說沃爾瑪的效率還是不夠高。他們說去郊區沃爾瑪那里有100萬種東西,進去轉得暈頭轉向,不知道該買什麽,其實沒效率。能不能面向中產階級,讓中產階級一半的錢花在我們這里?他想的是只面向中產階級,太有錢的和太窮的都不是他們的客戶,這跟我們的互聯網理論是一樣的,就是精準客戶定位,定位以後服務這個人群提高效率。

這個公司就是Costco,創辦時公司就說,我們這家超市任何東西只能賺1%,最高不能超過14%,如果要是14%需要CEO和董事會批準。而這25年來,從來沒批準過。

這跟商學院里面講的東西完全是相反的。商學院認為毛利率越高越好,其實毛利越高就是跟用戶為敵,而Costco平均毛利率才6.5%。這是一個真正互聯網精神的企業,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互聯網,其實Costco早就做到了。

Costco,憑啥賺美國中產階級口袋里一半的錢

消費者對Costco有多瘋狂呢?

我在金山當高管去美國出差,一下飛機張宏江博士就租了輛車直奔Costco。完了回來吹了半天,經他一煽乎,除了我所有9個高管都去了。

結果晚上回來大家說東西太好了,我就問怎麽個好。其實就一件事,便宜。所有的東西都比國內便宜,只有十分之一,一堆東西在北京得人民幣9000多,Costco只要900塊錢。

所以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Costco了,站了15分鐘我說我懂了,正好跟我想的東西一模一樣!

我覺得本質上跟我當年做卓越的模式是一樣的。其實就這麽幾條:

第一,精選商品,只賣4000個SKU。你要知道沃爾瑪至少幾十萬種,Costco精選到什麽程度呢?他的合夥人說,我賣的所有的東西都是我自己選的,家里用過的,我覺得好我才賣。比如說電視就兩種,但是質量和體驗都很好。因為賣的品種少,就跟上遊廠商拼命壓單價,加6%直接到最終店面,恨不得比人家批發價還便宜很多。

第二,要有驚喜。就是每10件東西要有一件讓你覺得很驚訝:還有這麽好的東西!這樣大家就全部變成了Costco的Fans。

我在現場調查我們公司的海歸,有人說我這一輩子只在Costco買東西,Costco沒有才去別的店。它6.5%的毛利潤本來是不掙錢的,但美國有一個非常好的小費文化,他說大家給小費,也就是會員收入。現在每年它的會員收入是20億美金,因此財報毛利率是11%。

第三,互聯網金融。號召它的用戶用Costco的信用卡,它能分一兩個點,利潤實際主要就來自於會員費和信用卡。

第四,服務員很少。節省人力成本,零售價比批發還要便宜。

Costco這個模式難在什麽地方?因為它不掙錢,所以也融不到錢。在某次金融危機的時候其實已經快關門了,公司賣給一個VC了,今天創始人在公司是沒有任何股權的。

但是這個創始人還在公司管理,他的夢想就是做成一個偉大的公司,他根本不在乎公司是不是自己的。他用了15年的時間才讓美國人民相信Costco,因為大家都覺得無奸不商嘛,你肯定蒙我了。進了Costco,不用挑、不用看價錢,只要閉上眼睛買,這是一種“信仰”。

小米要幹的,其實也一樣。第一,把東西做好。第二,提高效率,很低的毛利率。

這就是我辦小米最大的動力,就是把東西做好。

不講理論,像鯰魚一樣去攪動

創辦小米,我們有三家對標公司。第一家,剛才談到的Costco;第二家,同仁堂,選真材實料,建百年老店,本質上講就是工匠精神;第三家,海底撈,學口碑,把市場營銷全部幹掉。

我這個人有點兒軸,今天這個會我本來說算了,不見大家,等15年以後要用鋼鐵一般堅硬的事實,說明我們真的幹了件與眾不同的事情。我說我對中國社會的貢獻,可能等我死了能夠印上墓誌銘,我改變了中國,至少改變了中國制造業,這就是我的人生理想。我今天也不想見什麽人,就是認認真真把東西做好,我相信時間能證明一切。

我認為中國不能講理論,你得像鯰魚一樣,進去一攪和他們就活了。我們進去攪和一個行業帶活一個行業,當然我們被無數人罵,說我們是胡來,不是的,我們就是要用這種方式激活整個產業。

首先我們是做了手機,因為移動互聯網時代開始了。小米4年半前進入手機市場,1年半時間成為中國第一。目前來看,小米最大的貢獻是推動了整個手機行業的進步,手機越做越好,而且整體價錢越來越低,迅速提高了中國智能手機的普及率。

再比如插線板,市場賣得最好的,拆開看又是堆線又是什麽,都是三十年前的工藝,連包裝都是搞個塑料袋,搞不懂匠心在什麽地方。你再看看小米做的插線板,你們看過一個插線板是這樣包裝的嗎?我送給別人,剛開始大家說這是不是蘋果手表,因為包裝太精美了。打開來,帶三個高速的USB口,49塊錢,為做這個做了一年半的時間。

我們非常認真,真的是當藝術品在做,通過做出成績來推動行業的進步。我們進入了很多行業,也招來了罵聲,對此,我跟內部同事說,被罵說明我們的產品做得還不夠好,如果真打得別人不行了,別人罵都罵不動了,我就是希望把產品做到極致。

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

我們有時候不知道怎麽表達小米,大家有時候也不知道小米在幹什麽。我們做了手機,移動電源,空氣凈化器,電飯煲,電風扇,感覺很不專註,其實換一個角度看清楚小米以後,你會覺得這個公司是極度專註的。

我們的理想就是讓每個中國人能夠享受到科技的樂趣,用很便宜的錢享受最新的技術和創意,甚至讓全世界的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的樂趣。這只是我們要表達的第一層意思。

第二層我們要代表中國制造的進步。怎麽做呢?就是進入100個行業。你們看到的是產品,其實小米做的不是產品,做的是科技界的藝術品。

我們過去5年幹了電商小米網,未來5年我們要幹小米之家。像無印良品一樣,店里只有50到100件商品,靠50到100個商品征服消費者。

我們其實是極度專註的,空氣凈化器幹了兩年只有兩個型號,第一個型號已經不賣了,凈水器也只做了一個,電風扇也是,所以我們店只要50到100個商品,250平米。

國內家電賣場平均單店5000平米,平均單店銷售額應該在4000多萬人民幣。小米之家的目標是250平方米,平均單店做到5000萬,現在最高的一天幹到了143萬。非上班時間小米之家都是人山人海。

我現在每個月開5到10家,3到4年的時間開1000家店,可能就是400到500億的零售價,而且不加盟、不掛牌,我要求是100%自己管理,因為只有像我這麽堅硬和純潔的心,才能把這個事情幹好。

大家一定要理解,我們的真實商業模式是科技業的無印良品,我們做零售品牌。大家想想無印良品有多少東西,它也做冰箱、也做洗衣機、行李箱什麽的。商業模式我們就是做品牌產品再帶零售,是一個垂直一體化的模式。

所以在這個零售平臺上,我們需要50到100種商品來拉客流量,如果只賣手機客流量不足,客流量不足要導致我們跟傳統廠商一樣,1000塊錢的東西賣三五千塊錢,成本很高,這不是中國的未來。這就回到我之前說的,中國的未來是高效率的革命。

小米要避免成為大公司

最後要說第三層意思,小米不是慈善機構,哪怕雷軍不想掙錢,可是我們這些同事們,這些家屬怎麽辦。

感謝偉大的互聯網發明了長尾理論,所以我們的核心收益將會來自於客戶的小費和互聯網的收入,互聯網的收入我們公布過幾個數字,現在日活躍過千萬小米的自有APP有9個,月活躍過千萬的有43個,這一定不是一個小的收入,明年有機會看到100億的凈利了。

關於小米的模式我還要講一點,現在是8500人,然後我們持股和參股的公司,總共投了220家,這是一個龐大的生態。

我們這背後還有實業加上金融的雙輪驅動,我們用投資的方法避免了小米成為一個大公司,我們的生態鏈產品是怎麽做的呢?比如我想做插線板,我就在全世界範圍內找最牛的人,說服你來創業,我投資占小股,你占大股,你的產品達到了小米要求,然後我幫你進入我小米渠道。

我講到這兒可能不足以說服大家我們下了多大工夫,我們這種方法投資了55家公司,換在大公司其實就是55個部門,這55家公司只有170人在管理,就是幾乎從idea到結構、軟件、硬件全程,是一個巨大的孵化器。如果我要搞五六十個部門,就會累死人,我得把他們全部變成老板,所以小米是一支艦隊。

像現在做得比較大的,小米手環的華米非常大了,世界第二的智能穿戴設備商,做平衡車的納恩博世界第一了,紫米做充電寶也是世界第一的規模,都是在兩三年的時間里面成了巨大的規模。

采用這個模式是因為我不想變成大公司,大公司效率低下,讓他們全部變成老板,直接參與市場競爭,我們掏錢出主意,我們幫忙幹。首先你成功,接著是我們小米的成功。而且進入100個行業、激活100個行業。

這55家公司我們叫做智能硬件生態鏈,還有很多是各種各樣的服務的。比如說各位用的一點資訊我們參股,比如說視頻類前三大優酷、愛奇藝我們都是股東,包括各位用的迅雷我們也是股東。

所以在IOT領域里面,我們其實蠻強的,我們端到端解決。整個小米手機MIUI本身就是一個互聯網平臺,要承載非常多的內容,我們就追求合作共贏大家一起幹。

這個時間段是我們的一個谷底,今年我們有三個月供應鏈極度缺貨,負面報道也很多,但我認為反彈馬上就全面開始了。

無論是產品銷量,還是業務規模,還是商業模式的完善,包括小米過去兩年積累的各種技術陸續發布,在未來的半年到一年里面,會展現一個全新的小米。

因為過去我們雖然做了大量的創新,但是在我們顛覆性的商業模式下都被掩蓋了,或者我們的創新還不足以打動大家,但是我未來一年里面,可能會展現很多完全不同的東西,我有足夠的信心。

我上次見到馮小剛,他說小米你不用介紹,我們家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小米。當家里所有的東西都是小米的時候,大家對小米的理解可能就和現在不一樣了。

我整體的目標就是小米要把產品做到極致,當用戶家里能武裝的都用小米武裝了,就知道我們有多強大了,這對小米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新的開始。

(文章不代表本報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15

美國派去朝鮮的航母行蹤成謎 白宮發言人如此自圓其說

“卡爾·文森”號航母到底在哪兒?最近一周已成為全球媒體關註的焦點。本月8日,美軍太平洋司令部發布消息稱,“卡爾·文森”號航母戰鬥群離開新加坡往北航向西太平洋海域。此舉被解讀為美國應對朝鮮威脅之策。美國總統特朗普在12日接受福克斯新聞采訪時也表示,他派出了一個“無敵艦隊”,“非常強大,我們有潛艇,比航母還強大。”當地時間15日,朝鮮在平壤舉行規模龐大的閱兵式,並在16日試射導彈失敗。與此同時,根據美國海軍官網照片,一直被以為在朝鮮附近海域的“卡爾·文森”號其實正在通過巽他海峽,與朝鮮半島海域相差約5600公里。一時間輿論嘩然,認為美國官方是在朝鮮半島危機時刻故意混淆視聽。

 

美國白宮新聞發言人肖恩·斯派塞19日在例行發布會上被反複問及“行蹤成謎”的“卡爾·文森”號航母。在堅稱自己和特朗普此前的表述都沒有問題時,被記者反複追問的斯派塞將“皮球”踢向國防部,數次要求提問的記者們直接去聯系太平洋司令部或國防部。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引用白宮高級官員的話稱,造成“卡爾·文森”號“去向成謎”的原因其實是白宮與五角大樓之間溝通不暢,而且與掌控該航母戰鬥群的指揮官缺乏及時交流。據美國媒體稱,“卡爾·文森”號將於本月底前駛入朝鮮半島附近海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3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