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0億元鑽石商機 港資壟斷7成5 低價豪賭 點燃台灣觀光崩盤未爆彈

2012-11-05  TWM
 
 

 

台灣開放大陸旅客來台,旅遊業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旅行業賠本接團、導遊代墊團費、餐廳飯店被賒帳、台灣購物店不敵港資軍團進逼邊陲化的現況,全都不忍卒睹。陸客來了,台灣為什麼賺不到人民幣?

︽今周刊︾獨家直擊陸客團操作實況,專訪港資購物站,掀開陸客團層層黑幕。

撰文‧李建興、賴琬莉 攝影.陳俊銘十月六日,適逢中國十一長假的第一個周末,上午十一點不到,台北一○一大樓前的信義路上擠滿了十幾輛臨停的遊覽車,偌大的廣場集結數百名引頸企盼的人群,他們不是周年慶的搶購人潮,而是等著登上一○一觀景台的大陸觀光客。

鏡頭拉到入夜後的高雄六合夜市,短短三百五十公尺長的大街,映入眼簾的是一攤攤被長長人龍包圍的攤商,鼎沸的人聲充斥著內地的鄉音,更有店家吆喝員工加快手腳的催促聲。而這天,隨著日月潭的住宿人數破表,距離日月潭百里之遙的台中市旅館同樣應接不暇,讓許多業者不得不回絕臨時投宿的散客??。

總之,這一幕幕「人民幣淹台灣腳目」的繁榮景象,自從二○○八年開放陸客來台後,就成了台灣觀光業欣欣向榮的絕佳寫照,不僅是台灣在經濟百廢待舉中的唯一希望,更為國人編織出一幅幅美麗的消費場景:大陸客來了,人民幣也來了!

根據交通部觀光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到八月陸客來台超過一七○萬人次,是去年同期的一.五四倍。人潮帶來了錢潮,若以陸客平均每人每天花費二百五十美元(新台幣七千五百元)計算,今年前八月就已經為台灣創造了九四三億元的商機,以此估算,全年更將衝破一千四百億元。

績優旅行社驚傳倒閉

陸客大餅真相現形

但是,人民幣真的淹到台灣人的腳目了嗎?就像國王的新衣,當大家都沉浸在虛假的謊言中,不願承認真相,事實卻赤裸裸的攤在陽光下。台灣承接陸客量第十一大的華曜旅行社倒閉,硬生生拆穿陸客團來台旅遊的榮景。

華曜旅行社去年的接團量在全台四○七家的地接社(台灣接待外地來遊的旅行社)中,排名第十一,任誰也沒想到,在陸客大餅越撐越大之際,一個業績頂尖的大咖旅行社,居然會走上窮途末路?

時間回到兩個月前,九月十三日,專門承做大陸觀光團的地接社華曜旅行社累計跳票超過五百萬元,成為第一家被觀光局勒令停業的陸團地接社。倒閉當天,華曜手上承接的二十六團、五九八名陸客成為燙手山芋,在觀光局協調下,由台灣租車旅遊集團旗下的建明旅行社接手,「當時,司機罷駛、導遊不幹,怎麼辦?總不能丟臉丟到大陸去,只能咬牙善後。」台灣租車旅遊集團總經理徐浩源表示。

然而更驚人的災難還在後頭!旅行業者透露,華曜一倒閉,其積欠給餐廳、飯店、遊覽車、購物店,甚至導遊代墊的呆帳全都無處可討,中華民國旅行公會全國聯合會祕書長許高慶證實,事後幾天就接到某中部餐廳業者的哭訴,埋怨華曜還有兩百多萬元的帳款沒付!「你想想看,一家小餐廳被華曜倒兩百萬元,如果再多幾家倒閉旅行社,大家怎麼活?」業界更盛傳,華曜債留觀光業的金額,高達上億元。

「但最令人膽戰的是,這恐怕不是最後一個,許多未爆彈正一觸即發!」許高慶語重心長地說,華曜案絕非特例,到了年底結帳之際,很難預料旅行業,甚至整個觀光業是否會出現排山倒海的倒閉潮?對此,專接陸客團的高雄漢王飯店董事長暨南台灣觀光產業聯盟總召集人林富男憂心急籲:「問題再不解決,恐怕演變成台灣觀光業全盤皆輸的局面!」然而,令人納悶的是,明明原本是一塊能夠雨露均霑的陸客大餅,怎麼最後成了禍延百業的產業災難?

病因一:兩岸業者關係不對等地接社壓低身段 間接墊高大陸業者姿態「陸團來台,從一開始兩岸旅行社不對等的關係,就種下禍因!」一位目前已經逐漸淡出陸客市場的旅行社業者,一語道破台灣旅行社業者心中最大的痛。

他分析,目前大陸有二一六家旅行社承接陸客來台業務,再把生意交由台灣的四○七家地接社承接。就供需面來講,已經形成二搶一的白熱化局面,偏偏對岸的組團業務又是各一級行政單位(省或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分治,若以大陸目前有三十四個省、市來算,每一地其實只掌握在六、七家業者手中,換言之,四○七家台灣地接社在各省只能和六、七家業者往來,等於大陸每家組團社的生意,平均由台灣的六十七家業者去搶食。

「這好比六十七個男孩要同時追求一個女孩!」該業者忿忿地表示,在這樣不平等架構下,造成了台灣地接社為求生意,壓低身段、甚至委曲求全的荒謬現象,也間接墊高大陸業者姿態。舉例而言,目前大陸組團社大多以八天七夜人民幣五千元行情攬客,也就是業者俗稱的每人每夜六十美元,但在多搶一的局面下,台灣業者卻以二十美元、甚至十五美元的﹁自殘價格﹂接團。

以經營陸客醫美團聞名的正安旅行社董事長吳碧蓮說,依業界生態,大陸組團社扮演仲介角色,頂多只須支付機票費,而其他費用則全由台灣地接社負擔,但地接社卻用三成費用接團,「你能想像嗎?媒人的紅包居然收得比聘金還多!」導遊出身的創新旅行社董事長李奇嶽更進一步透露,儘管目前枱面上,業界和對岸已協議得在四十五天撥款來台,但在台灣人為求生存,竟然普遍默許組團社在出團後九十天才付款,「甚至還傳出三加三(出團三個月後向大陸請款,再過三個月才撥款)!」也因此,根據旅行社業者估計,目前大陸組團社就尚有五十億元款項還沒付給台灣,這等於有一百二十萬名的陸客是由地接社墊錢接客。「更嚴重的是,若以每月接團量四十團的大型旅行社來說,光九十天的利息,就高達一百萬元!」而就在地接社「錢沒來、團照出」的怪象下,風險只好轉嫁到其他業者身上!例如旅行社向下賒欠飯店、餐廳和遊覽車業者的帳款,早已是公開的祕密,甚至不少旅行社還會要求導遊代墊。也因此,地接社的競價惡果,居然成整個台灣觀光業的共業。

摒除延後收款的扭曲現象,依旅行業者細算,地接社一接團,光花在每位團員的車資、住宿、餐費、門票、導遊費、稅金等雜支就足足要一萬四千四百元,但地接社實質團費收入卻只有四千二百元(以每夜二十美元計),等於每接一個陸客就要倒貼一萬元。

病因二:惡性競價、轉嫁風險﹁錢沒來、團照出﹂ 接一陸客倒貼一萬元為了填補資金缺口,只好靠「購物退佣」解套。業者就分析,以目前陸客團來一人賠一萬元的額度估計,地接社要回本,就得要讓團員的人均消費衝高到二萬元才行(以購物店五成營業額退佣行規來算)。其實購物退佣在全球的inbound(接外國團來本地)早已行之多年,並無原罪,但在割喉流血的業態下卻倒果為因,成了業者廝殺後止血止痛的嗎啡,整個行業充斥著「不問接團價格、只問購物業績」的「賭團」現象。

「有一次,我們的團才剛路經水果店不到五分鐘,旅行社業務就來電質問,為何沒進XX水果店?」擔任八年導遊的小鳳就無奈地說,地接社現在連水果店都「綁」!而林富男也舉例,還聽說有地接社會在途中忽然以簡訊下旨,要導遊捨A購物店轉枱至B店,「很顯然的,是和A店的抽佣比例沒談攏!」於是,時下的陸團地接社,關心的不再是景點好不好玩,而是「有沒有開?(業者的行話,指業績達成與否)」,萬一業績遲遲未達標,中途「補行(額外多停購物站)」就不足為奇。

病因三:港資購物集團橫掃千軍殺價成風 優質本土旅行社棄守陸客大餅雪上加霜的是,在一起起的內亂未平下,卻有一波波的外患進逼。「香港商業模式來台,更是一場『傷口撒鹽』的災害!」一位曾經營過旅行社和鑽石購物店的大老級業者娓娓道來。他表示,台灣當前的亂象,其實對於早在十年前就和陸客交過手的香港人來說,已司空見慣了,因此挾著豐富的經驗,從港資的旅行社到港資購物店,就將當年的操作手法一路複製來台。

首先在旅行社方面,不少本土旅行社業者指出,由於港資旅行社歷經十年的割喉洗盤後,存活下來的多是財力雄厚或有港資購物店背後奧援的旅行集團,因此看到台灣這塊處女市場,根本不畏競價,而且價格殺得更凶,為的就是能掌握市場,最後再一一將殘弱不振的同業蠶食殆盡。

幾年下來,態勢早已昭然若揭!雖然目前在台具有港資背景的旅行社家數占不到市場的五%,但卻掌握了三成的陸團市場。攤開去年在陸客接團量前二十大的地接社榜單上,就有七家具有港資背景,至於剩下的又有八家具有港資入股,等於只有五家是純台資經營。值得注意的是,在殺價成風後,讓不少優質且大規模的本土旅行社宣告棄守陸客大餅,像東南、鳳凰、雄獅等幾乎都在陸客市場銷聲匿跡了,反而剩下一些規模不大,卻勇於豪賭的「小鬼當家」!

於是,被視為旅行社救贖者的購物店,成了港資大展身手的舞台。本土購物店業者分析,生長在購物天堂的香港業者,比台灣人更懂得如何操作市場,「除了傳統的退佣模式外,港資更擅長用預付佣金、旅遊贊助和融資調度等手法,收買台灣旅行社!」所謂的預付佣金,有別於陸客購物金額退佣的模式,而是先以每位團員一千五百元的代價預付給旅行社,超過一千五百元的再以比例退佣;而旅費贊助則是購物店幫忙負擔旅行團的車資或餐費,至於融資則是直接借錢給旅行社當作資金調度。

由於條件誘人,四年前才來台操作的香港模式,快速橫掃千軍,已成為台港公認的「標準規格」。「但別以為坐莊的一定贏!」購物店業者就指出,購物店在「養」旅行社之際,其實背負了龐大的資金風險,拿這次華曜事件,據傳就有某鑽石購物店被倒了五、六千萬元的帳。

後續效應一:流血戰持續

旅遊業倒閉潮將再起 沒人是贏家「因此,在這場變調的賽局中,到最後恐怕沒人是贏家!」林富男憂心忡忡地指出,儘管不少業者都消極認為這是每個inbound(接外國團來本地)市場必經的洗盤過程,當年台灣人到泰國、日本人來台都是這樣盤整後重生的;但他認為,由於陸客市場是過去歷史經驗的好幾倍,飲鴆止渴的後座力絕不能等閒視之,一旦當局和業者漠視輕忽,將有一波波難解弊端出籠!

林富男認為,首先該注意的是業者的營運狀況。台灣租車旅遊集團總經理徐浩源就感同身受,他表示,四年前,陸客開放之初,他大手筆砸了近兩億元,購入三十輛新遊覽車,「貸款時,我告訴銀行,一年來兩百萬人,十年兩千萬人,一百年也才兩億人,大陸有十幾億人,這是百年事業,你怕什麼?」然而事實證明,徐浩源的如意算盤打錯了,「遊覽車一天七、八千元,扣掉司機、油料、保險、保養、銀行貸款,就算一輛遊覽車每天接團,一個月還要倒賠五萬元。」至於許多小型旅行社礙於資金缺口,不得不接更多的團來抵帳,也就只好以更低的價格來爭取。在香港就已有零團費,甚至地接社不但不收費,反而付錢給組團社來買團的「負團費」現象。而這就像吸大麻一樣,毒癮越犯越凶,如此惡性循環之下,恐怕形成整個觀光業的金融風暴!

後續效應二:本土業者邊陲化口袋不夠深 陸客市場恐剩港資蹤影另外,雖然港資來台發展並不違法,但高雄市前旅行公會理事長吳寶順則指出,倘若購物店金援旅行社的形態不變,購物店需要準備更龐大的資金才能護住樁腳,這並非資金有限的本土業者所能匹敵的,「以鑽石店來講,若沒有上億元的儲備資金,很難玩得過港資!」事實上,台資購物店因資金不敵港資而收攤的情事已經上演,其中尤以鑽石店最為明顯。

高雄的本土鑽石購物店業者分析,相對於陸客大宗採購的珊瑚、玉石等,貨源多半掌握在本土業者,鑽石的貨源,大多掌握在香港人手中,再加上香港人比台灣人資本雄厚、又懂陸客市場,也因此,鑽石購物店漸成香港人的天下,主宰五十億鑽石商機的七成五。

以捷達為例,曾有一天接團量達一七○團的紀錄,足足是台資業者的八倍。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者恆大的狀況下,港資業者更已跨鐘錶、糕餅、珊瑚以及飯店等領域,其中,鑫瑟甚至號召同業組成中華觀光精品協會,甚至入主上市公司祥裕電子,影響力不容小覷。

後續效應三:旅遊品質沉淪﹁香港阿珍﹂醜聞 可能在台重演「最令人擔憂的,則是台灣旅遊品質的受損!」李奇嶽一語道破一旦陸客市場沉淪最要命的後果。他認為,台灣原以導遊高規格的服務品質著稱,這也是每回陸客滿意度調查能撐住九成佳績的主因,但在利字當頭下,恐怕最後一道防線也將失守。

由於旅行社不敷虧損,只好拿導遊開刀。因此導遊的出差費已從原本的一天三千元,購物佣金一成,折半對砍。預料,未來導遊為求生存,恐怕得學香港導遊自行掏腰包買人頭帶團,再從購物佣金回補,若真如此,幾年前對著不消費陸客大聲咆哮的﹁香港阿珍﹂,恐怕會出現在台灣。

另外,隨著媒體和政府大幅吹膨陸客大餅,也讓業者受害。今年八月舉行的「海峽兩岸觀光交流圓桌會議」,大陸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會長邵琪偉就高唱去年陸客買鳳梨酥高達二五○億元,而連旅遊業的老將徐浩源,也因誤信市場,而在台北內湖設了占地千坪的觀光工廠,從鳳梨種植介紹到烘焙製作,甚至提供陸客DIY鳳梨酥及到特產購物站,但卻事與願違:「我現在還在虧損中!」因為這一年來,陸客團購物佣金從五成漲到七成,他根本沒賺頭,看清惡劣的現況,徐浩源只好轉向做台灣市場。

面對急速膨脹的陸客市場,政府甚至喊出﹁二○一六年陸客來台人次要達七百萬﹂的願景,但若現實環境不變,劣幣驅逐良幣下,這場繁榮的春秋大夢將提前夭折。一位資深旅遊業者表示:「開放陸客來台旅遊四年,大陸國家旅遊局沒有懲處過一家組團社,若中國政府不監督陸客出團費用,台灣政府與業者要如何保證陸客旅遊品質?」這場台灣國家形象、台灣旅遊業、陸客三輸的賭局,兩岸政府不能再坐視不管,應該大力整頓,台灣的觀光業才有明天。

誰賺到陸客商機?

賺最多!七成團費入大陸旅行社口袋

組團社收錢

(大陸旅行社)

目前多以每人每夜60美元接團,20美元給台灣地接社,但已出現30至40美元的低價團,扣掉機票,利潤漸薄。

客人搭機

(航空公司)

航空公司穩賺不賠,而且不會被倒帳。

交給地接社

(台灣旅行社)

接團成本為平均每人每夜20美元(8天7夜新台幣14400元),每接1人賠1萬元,是受傷最大的行業。

到台灣導遊接機開始行程(導遊)出差費由每天的3000元對砍,目前出現8天7夜1500或800元的行情,靠購物抽佣補薪資。

搭遊覽車

(遊覽車業者)

全國遊覽車約1.35萬輛,在旅行社競價下,每夜車資為7、8000元,業者大喊入不敷出。

景點

(觀光區業者)

旅行社多以切票方式買入大量折扣票,或以記帳方式月結,並盡量走免費入園的景點。

購物

(購物站業者)

表面因購物行程而大發利市;惟在同業競爭與付高佣金下,利潤不如外界想像,並得承擔巨大的資金風險。

餐廳吃飯

(餐飲業者)

餐廳以每人每餐150元接團,在物價上漲之際,還得承受旅行社賒帳的風險。

飯店住宿

(飯店業者)

住宿每人每夜約為800至1000元,兩人一間最高房價僅至2000元左右,與3000至5000元市場行情,相去甚遠。

陸客團來台費用大拆解

接一位陸客賠1萬元,團員得購物2萬元,地接社才能回本!

大陸組團社收費(陸客繳費):

22500元╱人

(以大陸一般行情5000元人民幣計)

台灣地接社承接費用:

4200元╱人

(一般以每夜20美元承接,8天7夜計)

8天7夜支出:

車資:2560元╱人

住宿:7000元╱人

餐費:2400元╱人

門票:800元╱人

導遊費、稅金等雜支:1640元╱人合計支出:14400元╱人

結果:

等於地接社以每人虧本10200元接團

解套:

每位團員須購物滿2萬元,以平均退佣50%計,回補地接社1萬元才不致虧本。換言之,若以每團25人計,全團8天7夜的行程,須購物超過50萬元,否則地接社等於賠錢。

旅行業公認最具港資色彩的 3大購物店集團

歐亞

業主 雷素娥、雷素玉姊妹集團背景 香港鑽石珠寶批發商,總部在香港,在廣東順德及廣西梧州生產,其中雷素娥為深圳首飾行業協會副會長。

集團事業版圖 總部:新意集團控股(香港)工廠:廣東順德、廣西梧州鑽石購物店:歐亞(香港、高雄)鐘錶購物店:星際(台北)

飯店:帝豪飯店(高雄)

捷達

業主 鍾偉棠

集團背景 鍾偉棠在香港經營鑽石珠寶批發多年,以DIL品牌聞名全港。除珠寶加工廠外,購物店遍及港、台、星、馬。

集團事業版圖 總部:DIL(香港)、時代珠寶(香港)鑽石購物店:捷達(高雄)鐘錶購物店:寶時捷珠寶(台北)伴手禮購物店:天使事業(高雄)糕餅購物店:御品軒(台北)飯店:已買大樓整修中(高雄)

鑫瑟

業主 張雅俐

集團背景 廈門出生, 14歲移民至港, 21年前到台灣發展,被視為港資,但其據點全在台,因此堅持自己是台商。

集團事業版圖 總部:鑫瑟國際(台北)鑽石購物店:林紅(高雄,現改晶鼎旺)免稅店:世界名城 (將設於台北晶華城)珊瑚購物店:東林珊瑚(台東)控股公司:祥裕電子(台北)旅行社:世通旅行社,品牌為中華情,經營者為張雅俐的胞弟張鏞陸客到哪、買什麼產品,早被完全掌控!

台北:

名牌精品、鳳梨酥、

故宮仿製品

南投:

日月潭鹿茸、靈芝

花蓮:玉石

嘉義:

阿里山高山茶、檜木加工品

高雄:鑽石

台東:珊瑚

港資購物店的回應

隨著港資的旅行社和購物店大舉進軍台灣,市場對於港資集團的不平,可謂甚囂塵上。《今周刊》專訪港資的捷達事業總經理張妮妮以及鑫瑟國際業主張雅俐,首先對港資以一條龍鯨吞蠶食台灣觀光業,張妮妮忿忿地說:「港資不是原罪,別把港資汙名化!」她表示,該公司在香港曾操盤旅遊市場,有豐富的經驗,也懂陸客講門面的心態,因此來台砸上億元資金裝潢。以高雄店為例,當初店面就以一天容納180團為設計,占地2500坪,挑高9米,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珠寶購物店,店內存貨高達9億多元。

張妮妮強調,為提升服務品質,捷達500位員工都送到香港受訓,而且公司賺來的錢,大多投資在台灣,主要幹部全都在高雄買房,「我們對台灣市場的貢獻,並沒有比較少!」至於一條龍經營,她表示,捷達確有跨足其他購物店,但對經營旅行社沒興趣,「你想想,我們自己開旅行社,其他旅行社還會帶團來嗎?」另外,對哄抬售價的指控,張雅俐解釋,購物店為工廠直營,不會比一般店面貴,「有人指稱我們的價格是市場的10倍,但想也知道,動輒數十萬元、甚至數百萬元的珠寶,再加個零,誰買啊?」最後張雅俐強調,購物店的退佣是國際行之多年的模式,只是台灣還來不及配套及法制化,購物店也十分願意化暗為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662

五成業者不合法 埋下公共安全未爆彈 台灣民宿年賺二十億背後的三大亂象


2013-06-03  TWM  
 

 

去年,台灣民宿業營收超過二十億元,但隱藏在這二十億元背後的亂象,卻是高達五成的不合法民宿,而且越豪華的民宿,不合法比率越高,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撰文‧梁任瑋

華麗水晶吊燈搭配歐洲名牌躺椅,浴室用的是一套要價五百元的寶格麗沐浴用品,這樣投宿一晚就要一萬多元的旅館,不是五星級飯店,而是坐落台灣山林裡的高檔民宿。

民宿業起源於十九世紀歐洲山間,原本只是主人提供遊客住宿與早餐的客房服務,是極具地方特色的生活體驗;但在台灣,開民宿卻成為一種行業,不少退休族、年輕夫妻將開民宿視為圓夢、追夢的途徑,也造就台灣成為全世界民宿密度最高的國家。

豪華民宿不合法比率高

根據觀光局統計,截至今年四月底,台灣民宿家數高達四千三百家,若包含未立案者,實際家數接近八千家,其中有一半違法營業,不僅消費者權益毫無保障,也威脅合法業者的生存空間。

國內民宿迅速成長,豪華程度直逼國際觀光飯店,造價動輒一、兩億元的巴洛克、希臘式、地中海等歐風造形民宿比比皆是。去年,台灣民宿業營收首度突破二十億元大關,較前年大幅成長三成,所帶動產值近五十億元。諷刺的是,隱藏在亮麗營收背後的亂象卻是「越豪華的民宿,不合法的比率越高。」觀光局官員坦言。

台灣民宿業的問題盤根錯節,追根究柢,違法民宿能有恃無恐繼續營業,全因各縣市政府縱容、未嚴格執行違法民宿查報及處罰,讓消費者無法住得安心,還得隨時擔憂消防、建管或履約保證出問題。

根據《民宿管理辦法》,民宿業者的營運由各縣市政府管理,但近年來,非法民宿卻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主要是地方機關對於民宿業的管理並不積極,甚至處於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狀態,因為「民宿發展與各地觀光產業的關係脣齒相依,有很多毫無觀光資源的鄉鎮,是靠特色民宿才帶進龐大旅遊業收入,地方官員有必要擋自己財路嗎?」花蓮縣一位合法旅館業者指出。

問題一:地目不符使用規定根據法令,台灣民宿只能設置在非都市計畫內土地,例如風景特定區、國家公園區、原住民地區;但台灣民宿協會理事長、拉拉山「福緣山莊」負責人鍾鳳芳說,台灣的非法民宿,有八成都是因為土地與建築物不符合土地使用管制規定。例如,很多原住民部落的民宿建築早在三十年前就已存在,當時根本未申請使用執照,之後改建民宿,無法通過消防安全檢查取得營業登記證,因此成為非法民宿。

此外,在台南市區也有數十家以「老屋」形態成立的民宿,因坐落都市計畫區內,依法只能設置旅館,但旅館的安全規定多,很多老屋完全不合標準,也屬於非法民宿的一種。

「開門做生意總是想合法經營,但因為現在輿論與環評愈來愈嚴格,非法民宿想就地合法的機率很低。」鍾鳳芳坦言,法令對於「偏遠地區」的認定標準綁死了民宿業;此外,中央與地方對於偏遠地區的定義也不一樣。不合時宜的法令配套限制了民宿業發展,除非地方政府以行政命令方式放寬民宿管理,要不然就是嚴格取締非法民宿,否則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問題二:地方政府放任開發主管機關管理人力不足,也是目前民宿業亂象叢生的根源之一。內政部日前點名南投清境農場山上的民宿九九%皆為非法;但南投縣政府祕書長陳正昇也有話說,由於違法民宿過多,無法一次全部取締,清查與開發都需要一段時間處理。

地方政府推託缺乏資源管理是不負責任的說法,事實上,台灣極少出現違法民宿遭主管機關開罰甚或勒令停業的案例,這也讓許多違法民宿抱持僥倖心態生存;但原本號稱是結合當地人文景觀與自然地貌提供旅客住宿的民宿,早已成為破壞生態的元凶。

「風景愈美的地方,愈容易出現違法民宿。」長期觀察台灣生態保育議題的獨立記者朱淑娟說,有特色的民宿,通常都出現在偏僻的山林裡,這些地點因為地層遭受擠壓而產生獨特的美景或溫泉,成為特色民宿最大的「賣點」。姑且不論這些坐落在山坡地的民宿,因為遊客造訪製造了大量垃圾,並且破壞水土保持,更嚴重的是,這些區域的地質往往也較為脆弱,有高度安全疑慮,根本就不適合開發為民宿。

問題三:切割經營規避繳稅朱淑娟說,民宿業最早只是把家庭多餘房間提供旅客住宿,但在台灣,卻逆勢發展成創業者「來蓋個民宿」的商業模式,民宿一詞被濫用,現在台灣的民宿早已違背了民宿業真正的精神。

依據《民宿管理辦法》,民宿的房間數不得超過五間,即使是特色民宿,房間數也不得超過十五間;房間數若超過此數,業者應申請設立一般旅館。但為了規避一般旅館的消防、建管與營業所得稅規範,利用人頭將十餘間房間分割為數家民宿經營,早已是民宿業公開的祕密。

鍾鳳芳語重心長地說,台灣民宿業發展了十多年,現在的民宿早已變了樣,有人可以一口氣拿出上億元來買地投資民宿,訴求豪華的設施,開出一晚上萬元、比五星級飯店還貴的房價,但對外還是以「家庭副業」自居,卻不用繳營業稅。

根據《民宿管理辦法》,每月營收二十萬元以下的民宿業者可免繳營業稅;但民宿業者透露,雖然民宿業淡旺季生意落差極大,但營業額超過這個數字的民宿比比皆是,稅捐機關只能明察暗訪取締逃漏稅的業者,這對合法經營的民宿實在不公平。

暨南大學休閒學與觀光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曾喜鵬則認為,台灣不能沒有民宿,因為國人休旅習慣已養成度假就是要往山裡跑,甚至,近年來支撐民宿業營運的一股重要力量,來自於東南亞背包客與部分自由行陸客,政府應該正視非法民宿的問題,放寬土地使用管制規定,否則將扼殺台灣觀光業發展。

開民宿其實沒那麼好賺!

台灣民宿業競爭激烈,如果沒有特色,很難在數千家民宿中脫穎而出,因此賺錢者寥寥無幾,更不乏瀕臨失業的民宿老闆。

「大的做不了,小的做不大。」在苗栗三義具有高知名度的民宿「樹也Villa」老闆李晉豪大膽預估,未來10年台灣會有大量的失業民宿老闆。他說,在台灣開民宿能夠賺錢的不多,一般普通民宿每月管銷最少要10萬元以上,若是走高檔路線,每月固定支出就要25萬元,如果營收未超過這個數字,開愈久、賠愈大。

「樹也Villa」是台灣最貴的三大民宿之一,即使一晚要價1萬5千元,一個月營收也要120萬元才能打平,「民宿真的不是人可以經營的行業。」李晉豪說,不要小看一家民宿只有四個房間,所有的服務全都要到位,也要請專門房務人員打掃,如果是家庭民宿,為節省人事費用,清潔、接客全部得自己來,日子並不輕鬆,如果沒有全心全意投入,根本做不起來。

李晉豪說,想要開民宿的人,最好要準備3千萬元以上資金,扣除2千萬元興建硬體設備,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預留的營運周轉金,並保持年平均住房率20%以上,才夠支撐所有的開銷與維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951

HTC高層出走 還有兩枚未爆彈


2013-07-22  TCW  
 

 

如果一支NBA球隊,在戰況最激烈的十八場比賽中,換了十二個球員,年薪最高的兩名主力,一個枯坐冷板凳半年,一個缺賽兩週,你覺得它還有辦法打進季後賽與眾家好手一較高下嗎?

這,正是宏達電過去十八個月的寫照。

成績令人失望12外資目標價砍到一字頭

今年上半年結束,宏達電在智慧型手機戰場上交出一張令人失望的成績單,營收比去年同期衰退近三成,EPS(每股盈餘)僅一.六元,預估全年將很難超過十元,比起最高峰二○一一年的七十三元減少超過七倍。

消息一出,十二大外資殺紅眼,齊把目標價砍到一字頭,其中摩根大通(J.P. Morgan)看最衰,直接殺到一百元,只差一塊錢就兩位數。總計外資持股比率從高峰時的六○%降到到二一%,比二○○六年由代工轉做品牌時還要低。

是外資低估了宏達電的價值嗎?若以蘋果(Apple)每股賺約四十二美元,股價四百二十六美元,本益比約十倍來做基準點,宏達電除非全年能賺逾十元,否則百元股價恐怕仍高估了!

不只對股價失去信心,摩根大通與麥格理證券甚至建議,要宏達電考慮再與其他手機廠合併,提高綜效,顯示外資連其營運狀況也看壞。

只是當外界紛紛把焦點集中在產品好壞,獲利高低,以及與蘋果、三星的激烈競爭時,一場更大的人事風暴,正在宏達電內部悄悄成形。

過去十八個月來,宏達電掀起一陣人事大風吹,有十二位副總級以上高階主管離職,其中包含創始團隊老將,以及重金禮聘來不到兩年的外籍人才。光是今年上半年就走了七位,形成「月月有人走,空缺不及補」的怪象。

對此,宏達電官方說法是「本公司的營運及發展不會因個別人員的離職而受到影響。HTC同時也繼續聘請各領域人才,配合公司發展,讓溝通更順暢、運作更有效率。」

然而,宏達電的高層離職潮恐怕尚未結束,兩位堪稱是周永明左右手的核心主力戰將,竟然也驚爆異動。

高層失血止不住周永明兩大護法也爆異動

攤開宏達電的年報,檢視高階經理人薪酬表,從宏達電最輝煌的二○一一年,有兩位高階主管,與周永明並列在「一億元以上」的薪資級距。一,是周永明昔日迪吉多時代的老闆,現任宏達電研發與營運總經理的劉慶東;其次,是主掌宏達電全球業務暨行銷總經理麥肯齊(Jason Mackenzie)。

被宏達電上下員工視為爸爸般溫厚的劉慶東,是地位僅次於周永明的第二號人物,主管研發與工廠,宏達電內部傳出他對周永明總愛插手權力分配的管理風格不滿。極少請假的他,六月二十一日宏達電股東會前,忽然間消失兩週,讓所有員工找不到人,直到董事長王雪紅親自前往他家拜訪後,才回到工作崗位。

身為宏達電創始元老的劉慶東忽然神隱,在宏達電內部引發極大的震撼,流言滿天。另一位遠在美國,昔日周永明得力助手,全球行銷、業務一把抓的麥肯齊,他所掌管的業務,去年十月由就任北美區總經理伍沃德(Mike Woodward)接手,行銷由新任行銷長何永生取代。這等於宣告麥肯齊被周永明打入冷宮,「聽說現在直接向Jason(麥肯齊)報告的只有一個人,就是他的秘書。」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他離開宏達電只是早晚的事。

對於這兩項消息,宏達電表示劉慶東是因為太久沒休假,需要休息兩週,其他純屬市場謠言與臆測,不予評論。

二○○五年加入宏達電的麥肯齊,從一個小業務做起,幫宏達電開拓整個美國市場。宏達電能在二○一○年、二○一一年兩年維持北美市場前三名位置,甚至一度超過蘋果拿下第一,麥肯齊功不可沒。

過去五年他的地位扶搖直上,年薪幾乎都比照最高水準。周永明對麥肯齊的信賴之深,甚至將原本屬於行銷長王景弘的業務都劃歸其下,讓他同時統管全球行銷、業務兩大部門。

麥肯齊由紅翻黑的關鍵,就是二○一二年,他所主導的HTC ONE X自由落體系列廣告。他砸下史上最高行銷預算,花了十幾億美元,卻讓宏達電的銷售也如同自由落體般從雲端跌落谷底,營收數字與形象均遭重挫。當時王景弘已經決意離職,周永明只好緊急找來何永生擔任行銷長止血。

把行銷大權從任職九年的行銷長手中拿走,交給一個擅長業務的頭子負責,當他失敗後再從外面找來另一個新的行銷長取代,最後兩個原本戰功彪炳的專業人才都回不去熟悉的戰場,只能黯然離職,不管從過程或結果來看都很不合理。

麥肯齊的現況,展現周永明的用人風格。「好的時候可以像麻吉,一旦翻臉,就是把你的權力通通拆除,」該人士說。

事實上,這種憑個人主觀認定分配權力的強勢管理風格,正是宏達電過去一年半來高層人事大風吹的原因。這個證據,就藏在歷年年報中。

從年報中可以看出,前一年薪資級距處在相對高位的高階主管,如果隔年出現巨大落差,代表其權力地位已經旁落或下降,這時候大部分人都會選擇離開。

以最早在二○一一年四月即離職的陸學森為例,當年任創意長的他,二○○七年開始連四年帶領宏達電做出阿福機、鑽石機、英雄機、渴望機等精彩之作,讓宏達電品牌躍上國際,與蘋果、三星鼎足而立,他二○一○年個人薪資級距也來到全公司第二高的位置,僅次周永明、劉慶東。

沒想到該年周永明為加速國際化腳步,挖角前索尼愛立信的高階主管小寺康司與洛克(Ronald Louks),分別擔任產品長與策略長,分掉陸學森過去以創意長之姿統管整個產品設計部門的權力,變成三人共治,陸學森的管轄範圍只剩下工業設計。

權力既被分化,貢獻度與重要性自然不如以往,反映在隔年的薪資級距上,就是連降四級,甚至還在小寺、洛克兩人之後。「Horace(陸學森英文名)在意的不是錢,他是想做事的人,Peter(周永明英文名)這樣一搞,擺明了對他不信任,最後只好很傷心的離開,」一位熟悉宏達電高層的人士說。

但兩位外籍傭兵也未能久留。洛克沒有任何表現就在去年二月提前離職,小寺雖然帶來了索愛的寶貴經驗,幫宏達電把產品設計流程奠定制度化的基礎,但也因為受不了內部鬥爭文化,工作尚未完成就在今年五月走人。

換句話說,在這一波人事布局中,周永明沒能留下一位可以幫助宏達電國際化的人才,還失去了一個戰功彪炳的老戰友。

用人像貼藥膏只想挖角,沒想過文化融合

政大IMBA教授李瑞華觀察,宏達電用人,像是在貼藥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想好國際化的布局,等需要的時候才砸大錢直接挖角現成的團隊,找來了又沒有很細緻的去想融合的問題,「這就是機會主義,存僥倖的心態。」

「台灣企業普遍問題就是不夠重視人才,平時不培養,以為有技術就可以。走出一條路,不過是生逢其時,自我感覺良好,真正遇到問題才臨時抱佛腳,」李瑞華一語道破宏達電迷思:「暫時給你混過去了,你又忘了要燒香——你要比人家燒更多香!」

「宏達電現在面對的,絕對不是產品好不好,競爭對手強不強的問題,」一位宏達電人士說:「關鍵在管理,」當一家公司長期處在動盪不安的狀態中,「內都安不好了,怎麼攘外?」

周永明一直認為,只要做出一支好手機,就能讓所有看衰宏達電的人走著瞧。但一家公司要成功,不是靠產品,不是靠技術,更不是靠一個執行長,最重要的是一個向心力強的核心團隊。

以周永明面對高層離職潮的態度來看,似乎有一種「不高興就離開,反正宏達電永遠找得到人」的味道,在整個經營架構上,也越來越趨向中央集權,這對一家放眼全球的公司,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延伸閱讀】本土、外籍戰將都心寒,18個月走掉12人—宏達電離職高階主管名單

一、本土戰將

職稱:行銷長姓名:王景弘離職時間:2012.12.01

職稱:副總經理姓名:陳學群離職時間:2012.10.26

職稱:副總經理姓名:林淇源離職時間:2012.06.30

職稱:財務長姓名:容覺生離職時間:2012.04.16

職稱:資訊長姓名:周咸誠離職時間:2012.03.16

二、外籍兵團

職稱:營運長姓名:Matthew Costello離職時間:2013.06

職稱:歐洲、中東暨非洲區總經理姓名:Florian Seiche離職時間:2013.05.01

職稱:南亞區總經理姓名:Lennard Hoornik離職時間:2013.05.01

職稱:策略長姓名:Ronald Louks離職時間:2012.02.14

職稱:資深行銷副總裁姓名:Gregory Fisher離職時間:2013.01.19

職稱:產品長姓名:小寺康司離職時間:2013.05.11

職稱:全球企業與市場溝通副總姓名:Jason Gordon離職時間:2013.04

註:統計時間自2012年2月14日至2013年6月1日資料來源:宏達電年報

薪資落差大,暗示權力地位旁落—宏達電高階主管近年薪資結構

年份/薪資級距:1億元以上2010:周永明、劉慶東2011:周永明、劉慶東、Jason Mackenzie2012:

年份/薪資級距:5,000萬-1億元2010:陳文俊、Jason Mackenzie、陸學森2011:2012:周永明

年份/薪資級距:3,000萬-5,000萬元2010:王景弘、陳學群2011:王景弘、陳學群、Matthew Costello2012:劉慶東、Jason Mackenzie

年份/薪資級距:1,500萬-3,000萬元2010:Matthew Costello、小寺康司、Ronald Louks2011:小寺康司2012:Matthew Costello

年份/薪資級距:5,00萬-1,000萬元2010:2011:Ronald Louks2012:小寺康司

年份/薪資級距:200萬-500萬元2010:2011:陸學森2012:王景弘、陳學群、Ronald Louks

資料來源:宏達電年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9402

台企踩人民幣貶值未爆彈 竟逾四兆

2014-05-05  TCW
 
 

 

上市櫃公司今年第一季財報將出爐,其中最大地雷,可能就是匯損,但這一次的主角,不是美元,而是人民幣。

四月以來,證交所重大訊息公告欄中已經見到端倪,有至少六家公司公告從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因受到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影響,帳上未實現虧損就高達二千一百五十三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億五千萬元)。

由於中國官方大動作干預匯率走勢,人民幣打破「只升不貶」的鐵律,且貶勢既急又猛,與匯率連動的人民幣衍生性金融商品首當其衝,買家大多是台灣的中小企業和上市櫃公司。

根據摩根士丹利估計,整體市場的人民幣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可能損失,在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跌至六.二五時會達到二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百億元)。國銀主管指出,如果以台灣相關商品規模約在人民幣三百億至五百億元之間來估算,潛在的損失在人民幣二十億元(約合新台幣九十七億元)內。

人民幣匯率反轉TRF商品,補藥變毒藥

然而,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國內銀行銷售的人民幣結構型商品,名目金額高達新台幣四兆元!這個數字,還未包含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銷售部位。換言之,國內銀行的人民幣衍生性金融商品所隱藏的未爆彈,超過四兆元,潛在損失也遠超過百億元。

四兆規模,相當於國內及境外基金銷售的總額。人民幣衍生性金融商品,能夠達到四兆元銷售金額,其中最熱銷的人民幣結構型商品,就是TRF(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目標可贖回遠期合約),一種拋售美元、買入人民幣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過去兩年多,這項衍生性金融商品成中小企業大補丸,更讓銀行TMU(金融商品行銷)部門成獲利金雞母。凱基投顧金融產業分析師方文妍指出,TMU佔國內銀行獲利約一成,有些銀行達二○%、三○%。

人民幣衍生性金融商品大受歡迎,原因是二○○五年匯率改革以來,人民幣持續升值,只要壓注人民幣升值,閉著眼睛就能大賺,讓不少嘗到投資甜頭的企業主,紛紛加碼外匯選擇權或遠期外匯合約進行套利,甚至放大投資槓桿倍數,造成TRF商品金額越滾越大。

中小企業剉咧等壓錯走向,恐賠錢賠到倒

沒想到,今年來人民幣不升反貶,四月二十五日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更貶破六.二五大關,跌至十六個月新低,對於長期在外匯市場壓注人民幣升值的台灣中小企業,造成巨大衝擊。

假設人民幣持續貶值下去,壓錯匯率走向的中小企業,可能產生極大的損失,甚至造成資金週轉不靈或倒閉。這不僅衝擊銀行今年的獲利,更有可能重演二○○八年金融海嘯時期的連動債風暴,當時銀行財富管理部門賣給客戶的結構型商品慘賠,結果引發客訴糾紛的戲碼再度上演。最近金管會已針對永豐銀行違規開罰,下令該行停賣TRF商品一年。

國內常見的TRF交易門檻最低為五十萬美元,合約期限為十二個月或二十四個月,並設定比現貨價格低的履約價,及距離現貨價格較遠的「保護價」,執行價格每個月和人民幣匯價對比一次。

舉例來說,若人民幣持續升值,壓寶升值的買家每個月都有收益,人民幣升值的速度越快,買家便能在越短的時間內達到履約價格,中止合約,獲得收益。相反的,如果匯率跌破「保護價」,買家則需要承擔損失。

一名銀行資深業務經理指出,國內銀行設定TRF的保護價,多集中六.二五附近,當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破這保護價,銀行就會發出追繳保證金通知,口袋淺的客戶若繳不出,就會被強迫認賠平倉。

三大陷阱現形賺一賠多,上車容易下車難

過去兩年多,人民幣持續升值,讓客戶和銀行一起大賺,如今匯率趨勢反轉,TRF商品的三大陷阱才開始現形,包括交易資格過於寬鬆、虧損時無法喊停,以及賠錢無上限等。

首先是交易資格的合適性。據銀行資深業務經理指出,有些客戶可能沒有達到資本額一千萬元、總資產超過新台幣五千萬元的門檻,亦無相關投資經驗,但銀行為衝刺TMU業務,仍銷售給資格不符的客戶。有些銀行核給客戶的額度也過度寬鬆,無法和企業營收、規模等相當,造成槓桿過高的風險。

其次是客戶無法單方面喊停,這類的遠期合約每個月進行比價,且持續累計損益至契約截止,即使客戶中途發現方向不對,但仍必須等到契約終止,才能結算損益,所以一旦初始方向看錯,最後賠的只會更多。

第三是「賺一倍,賠二倍以上」的風險,贏的時候是本金的一倍,但如果賭錯方向,輸的時候也是「加倍奉還」,賠出的金額是原來本金的二倍至三倍,如果加上槓桿,損失風險可能是無限大。

勤業眾信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江美艷指出,當避險變成投機,加上匯率趨勢反轉,殺得投資人措手不及。不過,遠期外匯合約多屬長期,未來人民幣漲勢重現時,投資人不見得賠錢,但最重要是,能夠撐得過去,有能力補繳保證金。這一波人民幣貶值,造成中小企業和上市櫃公司因匯率避險失利,面臨鉅額的潛在虧損。目前看到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虧損,僅是冰山一角,隨著第一季財報陸續出爐,投資人要睜大眼,小心人民幣衍生性金融商品可能成為上市櫃公司財報裡的未爆彈。

【延伸閱讀】賺多賠也大!小心TRF的3地雷——人民幣結構商品TRF交易真相1.承作對象內容╱條件:總資產超過新台幣5千萬元、資本額逾1千萬元的專業機構投資人真相:資格不符者仍繞道OBU、成立境外公司投資,或和多家銀行交易取得更高額度2.保證金內容╱條件:客戶僅須徵提一定額度做為保證金,通常為交易總額度的5%至10%真相:若看錯匯率方向,將被追繳保證金,且虧損無限大,可能達本金的倍數3.收益率及損失內容╱條件:銀行告知年報酬率及最大可能損失真相:賺1倍、賠2倍以上,且每月比價,持續累計損益至契約截止整理:鄧麗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93

國銀對中國曝險激增 地雷四伏 陸企重挫台資銀行 還有未爆彈?

2014-05-19  TWM
 
 

 

中國知名民營企業「華通系」傳出財務危機,多家台資銀行借貸給集團旗下企業旭光高新,曝險金額達新台幣二十六億元,但事實上,台資銀行搶做中國生意、輕忽風險的問題,始終存在。

撰文‧張舒婷

今年五月,是兩岸銀行界同時提心弔膽、草木皆兵的時刻。因為知名中國民營企業「華通系」(騰中重工、旭光高新、華通投資、華拓實業)傳出財務危機,身價曾達三十五億人民幣的「華通系」負責人李炎疑似捲款潛逃,至今音訊全無,不但讓十多家中資銀行遭到波及,八家台資銀行也同樣焦頭爛額。

去年四月,七家台資銀行共同承辦華通系在港掛牌的旭光高新一年期無擔保品聯貸案,金額共達八千五百萬美元(折合新台幣約二十六億元),主辦銀行兆豐銀的貸款部位約一千五百萬美元,其他參貸銀行(台新銀、大眾銀、國泰世華、北富銀、開發工銀、台企銀)各借出一千萬美元;這樁聯貸案,已在今年五月二日到期。

借貸銀行高層一度﹁掛保證﹂未參加聯貸的遠東銀行,則在去年四月自行以無擔保品的方式貸放兩千萬美元,目前已撥款四四○多萬美元。

事實上,在今年三月二十五日,旭光高新遭到美國放空機構格勞克斯(Glaucus)突襲、停牌交易後,借貸銀行的高層們仍異口同聲「掛保證」,強調這是一家優質的香港上市企業,財報漂亮、營運穩健、繳息正常,放空報告出爐的當天,某家聯貸銀行的主管甚至說:「這件聯貸案是兆豐銀行牽頭的,我就不信格勞克斯會比嚴謹的老大哥(兆豐銀)高明?」直到三月二十八日,整起事件急轉直下,在旭光高新公告,會計師需要更多時間審計集團年度帳目,不能如期發佈業績後,部分台資銀行開始察覺苗頭不對,主動﹁提醒﹂旭光高新必須在五月二日如期償還本金。

債務到期後,旭光高新遲遲無還款動作,五月七日,兆豐銀行透過電話,緊急向旭光高新追討債務,對方要求還款期限再延長一年至明年五月,期間將分期償還。

對於這項要求,問了一輪參貸銀行主管,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情況還不明朗,很多問題都無法回答」,只能以主辦行的意見為主;遠東銀行副總周添財也說,雖未參與聯貸,但基本上會比照兆豐銀行的方式,追討貸款。

恰好在此事爆發不久前,金管會公佈最新統計,今年第一季國銀對中國曝險部位接近一.五九兆元,佔國銀整體淨值的○.六五倍,較去年第四季的○.五八倍明顯增加;曝險部位佔淨值七成以上、接近「不得超過淨值一倍」上限規定的銀行,也從去年底的十一家增加至十四家。

無庸置疑地,台資銀行與陸企生意往來日益緊密,但是在旭光高新的地雷引爆之後,至今無人能確定,兩岸之間還有多少顆「未爆彈」,本土銀行業者人人自危,內部掀起檢討聲浪。

某位公股行庫主管分析,台資銀行飽嘗長期殺價競爭的苦果,國內各項業務的利差,皆已殺到低檔,幾近無利可圖。至於中國,影子銀行、地方債務飆升、信用違約風險激增等問題接踵而至,資金漸趨緊縮,企業借貸不易,一遇到滿手爛頭寸的台資銀行,雙方一拍即合,各取所需,才演變成至今局面。

金管會銀行局官員透露,去年出手管制業者惡性殺價搶聯貸案業務後,目前國內聯貸案的利率已回穩,但基本上也就是一.六%到一.七%,扣掉成本後,利差極可能不到一%,依舊微乎其微。

反觀陸企聯貸案,目前台資銀行的承作行情,平均利差都在三%以上,以旭光高新聯貸案來說,利率為較倫敦銀行間拆放款率(LIBOR)加碼約四九五個基點,利差空間約四%左右,是台灣的好幾倍,難怪台資業者情願「觸雷」,也要搶食陸企聯貸商機。

不要求擔保品 風險相對高此外,看準陸企聯貸好賺,各業者在金管會堅持不放寬「對陸企放款不得超過淨值一倍」的規定下,也想方設法提高淨值。

去年才剛辦完一百五十億元增資的兆豐銀行,今年二月又確定發行一二○億元次順位債(可充當銀行第二類資本),擴充可新增的曝險部位;曝險額度達到淨值七九%的大眾銀行發言人張寒青則說,為了保持淨值水位,公司政策是發放股票股利為主,不發放現金股利。

相較於對陸企放貸的高昂興致,台資銀行對陸企的風險評估,卻讓不少業內人士捏把冷汗。

某位在中國金融圈待超過五年的外商銀行法金部主管,對此就相當感嘆:「台資銀行進去中國市場後,就被視為行情破壞者,不只在利率方面亂殺價競爭,外商銀行借款給陸企,十之八九都有擔保品,但很多台資銀行為了搶生意,不會要求(擔保品)。」另外,即使台資銀行取得擔保品,多數也沒有鑑價能力,又普遍不願意支付高額費用,請有口碑的估價公司協助,自然而然必須承擔較高風險。

經過幾次來自陸企的教訓後,雖然國內銀行圈開始出現痛定思痛的聲音,日後選擇合作對象應會更加謹慎,但隨著對大陸曝險部位的警報響起,銀行圈是否還要再付上幾筆學費才能「止血」,需要更多時間來驗證。

今年對中國曝險佔淨值比重前十大銀行銀行 曝險額度佔淨值比重(%)

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96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 92

渣打國際商業銀行 89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 87

台新國際商業銀行 86

台北富邦商業銀行 84

永豐商業銀行 84

澳盛(台灣)商業銀行 83

大眾商業銀行 79

玉山商業銀行 77

附註:統計至2014年3月底 資料來源:金管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562

《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馬丁。沃夫預言:德國超額儲蓄 下個經濟未爆彈

2015-09-28  TCW

「我們能從金融危機裡學到什麼?」這是馬丁.沃夫(Martin Wolf)想探討的問題。身為倫敦《金融時報》首席經濟學家,他的最新著作《面對轉變與衝擊的年代》,用大量數據來解釋危機為什麼發生,以及未來我們該怎 麼辨。本刊摘錄這本新書的精華內容,讓讀者一窺這位當代著名經濟學家,是如何思考問題的。

趨勢觀察1

看新興市場:都中了「縮減恐慌」魔咒「史上擴張性最強的貨幣政策,加上民間部門積極尋求投資收益,一定會造成某種經濟脆弱性。」

二〇一三年五月,聯準會主席柏南奇公開談到聯準會減少購買資產的可能性,當時聯準會是以每月八百五十億美元的速度購入美國公債。請注意,當時柏南奇並非宣 布聯準會馬上就要放慢購買資產的速度:聯準會要到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才宣布降低每月的資產購買額一百億美元。也請注意,聯準會並非真的緊縮貨幣:柏南奇不 過是公開提到,聯準會未來可能減慢增持資產的速度。

儘管如此,長債殖利率仍應聲大漲:五月初到六月底期間,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升至二.五%,升幅略高於八十個基點。這引發一場「縮減恐慌」 (tapertantrum),世界各地的市場對超寬鬆貨幣政策將結束的可能性,均有顯著反應,新興經濟體可能因此受到特別嚴重的衝擊。

海外舉債,買賣方同謀高風險賭注雖然沒有事情發生(柏南奇發言後,聯準會在接下來的六個月中並未改變任何做法),市場卻大受衝擊,原因之一是柏南奇的發言顯示,美國貨幣政策的轉捩點可能就在眼前。但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新興經濟體的弱點。

此外,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世界頂尖金融經濟學家申鉉松指出,國際上對新興經濟體民間債券的需求增加,已導致這些經濟體出現新的外部弱點。

這些債券的買方,希望藉由承擔較高的放貸風險,在超寬鬆貨幣環境裡獲得較高的收益。賣方則把握以外幣舉債成本較低的好處。賣方因此承擔起幣別錯配的風險: 債務以外幣計價,資產則以本國貨幣計價。這些借款人等同壓注他們的本幣不會顯著貶值。研究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危機的人,會覺得這情況似曾相識, 令人不安。

隨著聯準會收緊貨幣政策,美元可能將進一步升值,美元債券的價格則料將下跌,而美元資本的流向可能一如二〇一三年夏天那樣逆轉(見上固)。

隨著美元債券價值下跌,這些債券的發行者將被迫拿出更多本幣做擔保品。這會擠壓現金流,促使資本支出下跌。本幣貶值,將使這些公司承受更大的壓力。背負重債的非金融企業可能因此破產,危及包括銀行在內的本地債權人。

史上擴張性最強的貨幣政策,加上民間部門積極尋求投資收益,一定會造成某種經濟脆弱性。除此之外,我們還看到什麼政策啟示?啟示之一是,如果企業獲准在海 外舉債,政府對資本流入的管制將幾無作用。另一啟示是,貨幣方面的調整,將暴露出幣別錯配的問題。雖然一如IMF指出,這種調整對管理我們這個波動的世界 至關緊要。最重要的是高所得國家要恢復正常的貨幣環境,同時避免導致全球動盪,將是十分棘手的事。

趨勢觀察2

看中國經濟:失速將比預期猛烈「長期而言,投資成長快於消費是沒道理的。那很可能是投資過度、產能過剩,且投資報酬正在下跌。」

新興經濟體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應付全球經濟尋求新平衡狀態的調整,還包括適應中國經濟可能出現的嚴重放緩。新興經濟體在危機爆發後表現優異,原因之一是中國經濟表現優異。

二〇〇八年爆發的危機,讓淨出口不再是中國經濟重要需求來源,而中國政府馬上意識到此一變化。那麼,什麼取代了淨出口?

中國緩成長,打翻一船新興經濟體

中國政府的應急方案,是藉助信貸膨脹大量增加投資,使得投資毛額占GDP的比率增至近五〇%。與此同時,二〇〇七至二〇一二年間,民間消費占中國GDP的比率保持在三五%左右,以所有其他經濟體的標準衡量,這都是極低的水準。

好在投資大增,完全抵銷了淨出口萎縮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在二〇〇九年。此後投資對經濟的貢獻降低了,而中國的經濟成長也放緩了。這種高度仰賴投 資,做為中國經濟需求來源的異常情況無法長久,原因有兩個。先講長期原因:生產的最終目的是消費,而投資不過是生產的一種中間形態。長期而言,投資成長快 於消費是沒道理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很可能是投資已變得過度,產能嚴重過剩,而且投資的經濟報酬正在下跌。再講短期的原因。投資的規模本身取決於經濟 成長率:經濟成長率越高,投資占GDP的比率通常也越高。隨著中國經濟成長放緩,一如所有人(包括政府)的預期,中國的投資需求很可能將急跌,而這將令中 國經濟需求失去一股重要的支撐力量。

金融壓力很可能將導致中國經濟加速放緩。中國近年快速的信貸擴張,是受經濟持續高速成長產生豐厚盈利的預期驅動。如果經濟成長令人失望、資產價格下跌,許 多新貸款可能將變成壞帳。雖然中國政府無疑有能力應付想像得到的損失,這種經驗將使它在未來對信貸擴張的態度變得謹慎得多。簡而言之,中短期而言,中國頗 有機會出現比預期猛烈的經濟放緩,而趨勢成長率隨後將顯著降低。

趨勢觀察3

看德國後市:經濟出現超大外部失衡「高儲蓄率,手段是抑制德國人的消費以補貼製造業,結果是常常打擊到世界其他各國的製造業者。」

德國經濟出現顯著的外部失衡,也就是出現了巨大的經常帳盈餘。下圖簡單的呈現了這一點。

第一面,呈現在該國的總體經濟收支上:民間部門維持大幅的財務盈餘(民間儲蓄超過投資),由經常帳盈餘吸收過剩的民間儲蓄。這不是德國決策當局刻意造成的,但它發生了。

另一面,則是提升競爭力,而這確實是決策當局曾想過的事:將薪資成長率壓制在微不足道的水準,確保實質薪資成長落後於生產力成長。假以時日,德國向來強大的出口導向製造業之競爭力將進一步增強。企業盈利和儲蓄對GDP的比率,也將因此上升。

北京大學的佩蒂斯教授對德國的政策是這麼說的:「德國的高儲蓄率,主要是政策的結果:這些政策旨在產生快速的就業成長,手段是抑制德國人的消費以補貼德國製造業,結果是常常打擊到歐洲和世界其他國家的製造業者。」這是以鄰為壑的政策,效應正是令德國的鄰國變窮。

現在該走的路,是大力刺激經濟

想像一下,我們有兩種政策可選:大力刺激經濟,以及執行緊縮政策。如果經濟體中有大量產能閒置,而我們選擇大力刺激經濟,結果將是經濟更強勁的復甦。

因此,如果我們犯了樂觀的錯誤,代價將是通膨超出預期,然後我們將修正政策。但如果我們犯了悲觀的錯誤,代價將是經濟規模永久萎縮。後者的代價比前者慘 重。因此,我們應該冒的風險是大力刺激經濟,因為緊縮政策的代價比較大。而且,在經濟產出如此大幅下跌後,經濟體中確實很可能有大量產能閒置。我們因此更 有理由冒險執行擴張政策。

我們必須盡全力恢復經濟成長,從需求面和供給面雙管齊下。我們也應盡全力確保類似的危機不會重演,同時設法保存開放的世界經濟體和整合的金融體系的益處。 這需要超出多數人認知的激進改革。我們不能只是從世界經濟的錯誤裡記取教訓,還必須據此有所作為。如果我們不這麼做,下一場大危機爆發時,我們開放的世界 經濟體可能將毀於大火。

書名:面對轉變輿衝擊的年代作者:馬丁.沃夫(Martin Wolf)出版社:天下文化出版日期:2015年9月30日

整理.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323

油價直直落 埋下全球經濟未爆彈 OPEC操控價格失靈 市場別高興得太早

2016-01-04  TWM

當OPEC操縱價格的角色弱化,國際油價變成「自由落體」,經濟發展就會大好?這麼想,就太天真了。全球經濟沐浴在低油價帶來的好處時,低油價造成的危機,可能就在轉角。

譯者 楊卓翰

因為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的成員不斷內訌,無法達成減產協議,布蘭特原油價格在二0一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跌至三十六.二美元,創下十一年來的新低。操控油價的壟斷集團失利,市場自然一片歡呼,但是,可別得意得太早。

油價暴跌,在最近幾十年有過奸幾次,像OPEC這樣的壟斷集團「當機」,也不是新鮮事。所以,IHS顧問公司副董事長尤金(Daniel Yergin),也是以《石油世紀》一書得到普立茲獎的作者,大概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

短期內,這個答案很簡單,就是一贏一輸的零和遊戲。便宜的油價,對消費是好事;但對供給來說,就是壞消息。

衝擊一:產業投資減未來需求反彈油價恐暴漲

不過,尤金指出,如果看深入一點,情況就會更複雜,美國就是最好的例子。

拜頁岩油革命之賜,今天的美國進口石油量,只有二00六年的四成,僅占全國石油消費量的四分之一;頁岩油產業也帶給美國許多新工作機會。但現在,低油價正在威脅這個新興產業。「如果這些工作因此沒了,那就會有大麻煩了。」尤金說。

工作機會只是其中一小環,低油價真正的威脅,是壓低煉油產業的投資和未來的產出。不用說,提煉原油的資本支出,通常和油價有高度相關性;所以,隨著低油價降低的投資,未來面對石油的需求反彈時,供需會一下子變得不平衡,石油再度變得搶手,價格一飛沖天。

就像在一九七三年,美國參加第四次中東戰爭,釀成石油危機;OPEC對美國進行懲罰性的石油禁運,讓油價一下子就翻了三倍。結果,美國經濟成長率在七三年是五.六%,隔年只剩下0.五%。

就算沒有戰爭,危機仍在。油價在一九八0年代,慢慢下滑到每桶二十美元時,油價的預期和投資風氣又改變了,「在0三年,機構投資人紛紛要求石油公司做資本 管控;沒想到中國的經濟成長率,隔年開始以兩位數的速度成長。二十美元的油價環境下的投資規模,自然沒辦法因應需求擴張,油價又開始上漲。」尤金說。

一五年到二0年,全球石油公司開發新產量的投資金額,比IHS在一四年油價大跌前的預測,還少了六千億美元。消失的六千億美元背後,代表了大量的投資和產量都被取消了。

如果這取消的六千億美元,全都栘轉投資到再生能源的話,一五年巴黎氣候變遷大會申,大概有一半的問題就解決了,未來的能源價格也許會比較穩定。

這當然不太可能,所以,我們今天面對的風險,是像七三年一樣低油價、低投資、低產量,在將來需求恢復時造成的動盪。

衝擊二:油國經濟跌連帶造成地緣政治不安

另一方面,石油出口國普遍都太依賴石油經濟了,因此低油價對他們的經濟打擊很大,造成刪減預算,最終導致地緣政治的不安穩。

就像尤金在他的書《能源大探索》裡提到的,伊拉克前總統海珊(Saddam)入侵科威特,引發戰爭,就是為了找到新財源還債,把伊拉克變成像沙烏地阿拉伯一樣的石油大國。

相同的,現在伊拉克的政權非常脆弱,國際貨幣基金(IMF)在一五年夏天就警告,伊拉克現在面對了兩個外在威脅:伊斯蘭國(ISIS),以及崩跌的油價。下一個敘利亞內戰,幾乎可以預見。

俄國相對來說處理得較好,例如讓俄國盧布貶值,公共支出也還撐得住。但是如果油價在未來幾年都維持在四十美元以下,俄國經濟會更加嚴峻。俄國總統普丁雖然在傾國力攻擊烏克蘭時大權在握,但當國內出現經濟危機,他能不能坐穩大位,就很難說了。

當然,OPEC也許很快就會找到路走,達成協議,讓油價變動不那麼劇烈。雖然,這意味著油價可能比現在高。

OPEC是史上第三個想要藉石油控制全球資源和價格的壟斷集團,在美國還是石油產出大國時,就曾限制產出,「七姊妹」(全球七大石油財團)控制價格的經驗也殷鑑不遠。雖然我們不想讓壟斷集團張牙舞爪,但自「油」落體後的後遺症,也不能不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272

警訊1:獲利創新高,卻比大盤跌更深 四張圖 揭露台灣金融未爆彈

2016-01-18  TCW

一月四日,即將轉戰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的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最後一次以主委身分主持新春記者會。他在會中指出,金控二○一四年整體獲利創新高,達到五千四百二十八億元,二○一五年全年預估可達五千四百五十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儘管金控獲利亮眼,但金融類股指數的走勢卻背道而馳。二○一五年十一月以來一路走跌,一月十一日更失守九百點大關,跌到二○○九年十月金融海嘯期間水準。

股市,是基本面的先行指標,台灣金控股獲利迭創新高之際,股價卻來到相對低點,暗示了一件事:金融業可能還有更多你未曾想過,卻是一觸即發的未爆彈,讓投資人卻步,背後最大的隱憂就是來自人民幣貶值風暴。

未爆彈1 衍生商品虧損,銀行OBU今年獲利估跌雙位數

金融股的震央,就是來自與人民幣匯率息息相關的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相關業務。

二〇一五年八月,人民幣出現一波暴跌,國內銀行為了TRF違約風險提高,替客戶代墊、擬上繳給上手銀行的「存出準備金」增加逾一千九百億元,約等同當年度 銀行獲利(二千九百七十二億元)的六四%。雖然銀行局對外強調,近期國銀真正為了TRF等複雜高風險商品相關而提列的準備金已降至一千億元以下。但,這風 險恐怕是低估了。

惠譽信評曾在二〇一五年底發布最新報告指出,若人民幣重貶一〇%,銷售TRF的銀行損失將達七百九十億元。換算後,約占二〇一五年全體銀行獲利近三成。

惠譽發布此報告時,人民幣匯價約為一美元兌六.四元,以此計算,人民幣若重貶一〇%、跌到一美元兌七元,整體銀行損失可能超乎預期。

一月十一日,台灣第二大消費金融銀行台新金,股價大跌五%,因為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出現稅後四億六千萬元虧損。台新金控財務長林維俊坦言,由於人民幣貶勢超 乎預期,有鑑於客戶操作TRF失利的風險升溫,公司增提十五億元準備金,才會侵蝕當月獲利。但台新金因為此商品而虧損的情況,只是冰山一角。

曾銘宗指出,國銀銷售TRF商品的對象,不少是人在國外的海外分行或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客戶,銀行追繳不易。更糟的是,部分國銀承作該商品,未要求客戶擔保品,一旦客戶違約,銀行連可拍賣的資產都沒有。

某些銀行的做法則是,變相把客戶的虧損轉變成借貸。比方說,倘若客戶因為TRF已虧損一千萬元,無力負荷,銀行告知客戶,可轉換為一筆一千萬元的借款,後續逐漸償還。

但不管何種方式,對銀行來說都可能釀成像過去連動債風波悲劇,留下沉重呆帳。開發金控副總經理張立人觀察,由於金管會針對TRF祭出多項緊縮措施,加上不 少客戶蒙受虧損,對其心生反厭,某些銀行已決定少做,甚至不做,這將成為二〇一六年銀行業獲利注定比二〇一五年下滑的關鍵原因之一。

由於購買TRF的客戶以中小企業台商居多,為了調度便利資金,多數國銀將帳目掛在OBU,讓OBU對銀行的獲利貢獻直線上升,二〇一五年已占近三成,故人民幣貶值而重創TRF業務,勢必拖累OBU獲利銳減。

據統計,OBU二〇一五年前三季稅前盈餘年減一三.二%,十一月又減少七.八%。業界預估,今年整年度可能出現雙位數跌幅,主要因為中國頻降息,國銀大陸分行利差空間縮減,以及衍生性商品業務持續縮水的雙重打擊。

未爆彈2 銀行對中國曝險,占全體金融業七成

過去,中國企業金融市場曾是國內銀行業的新藍海,但現在卻可能成了銀行業的新惡夢。

近年來,中國企業經營不善,湧現違 約、倒閉潮的新聞屢見不鮮,隨著中國景氣疑慮重重,人民幣貶值趨勢轉強,也拖累眾多舉辦陸企聯貸案的台資銀行,壞帳風險迅速升溫。

從二〇一四年上半年,中國旭光高新企業倒帳,九家台資銀行共借出一億一千萬美元;同年下半年爆出福建索力倒帳,包括六家國銀在內的金融機構共借款六千萬美元。

二〇一五年,七家國銀辦理八千二百萬美元聯貸案的中國漢能集團傳出營運危機後,在香港掛牌的中國忠旺,十五家國銀參與其聯貸案,總金額合計逾二億六千七百萬美元,遠高於先前任何一家倒帳的陸企,也讓銀行圈戒慎恐懼。

根據主辦銀行說法,雖然這些聯貸案某些目前仍繳息正常,但多數都已打入呆帳。至今中國經濟遲遲不見曙光,新一波的陸企倒帳危機恐怕還會持續引爆,也代表國銀的打呆壓力將只增不減。

其實,對中國放款及資金拆借等業務只是冰山一角,國銀對中國的整體曝險額度,才是最大的深水炸彈。

按規定,本國銀行對中國的曝險金額,不得超過淨值的一倍(即一〇〇%)。二〇一五年第三季,銀行對中國曝險雖占淨值比重為六二%,看似與第二季持平,但絕 對金額卻節節高升,目前已高達一兆九千七百億元(含本國銀行的寶島債),占金融三業(銀行、保險和投信)在中國總曝險金額的七成以上。

其次,在三十九家銀行中,有多達六成、共二十五家對中國曝險占淨值比重提高,而且有三家的曝險比重多達八〇%以上。

以授信業務而言,在台灣早就被殺成一片紅海,平均利率在二%以下。反觀中國,前幾年,倘若談得好,三%到四%不成問題,利差相對誘人,也使國內銀行將中國視為不可不去的新綠洲。

如今風向反轉,中國多次降息,不僅壓縮利差空間,更讓主管機關和業者繃緊神經的是,提供聯貸的中國企業倒閉頻傳,高曝險」反成大地雷,而且殺傷力還會擴大至何種程度,難以估算。

金管會數據顯示,二〇一四年國銀的中國地區分行獲利共新台幣五十二億元,二〇一五年前十一月則約二十五億元。但光是中國忠旺一案,一旦真的發生危機,還款 困難,十五家參貸的台資銀行必須賠付約九十億元,等於前年加去年全體國銀在中國賺到的錢悉數吐出後還不夠,更何況未來不知還有多少陸企會讓這個黑洞再度擴 大。

未爆彈3 保險業淨值大縮水,海外投資不透明成隱憂

如果你以為,台灣金融產業的壽險股不賣人民幣商品、不對中國企業放款就沒事,那可就錯了。

新光人壽就是人民幣貶值蝴蝶效應下的受害者。

由於中國經濟趨緩、導致原物料價格大跌,讓原物料大國巴西出口衰退,新光人壽投資巴西債券價格暴跌,目前未實現虧損達到五十億元。

壽險業投資布局全球,但按規定,淨利不需計入投資部位的未實現虧損,反而成了台灣金融產業裡的隱形炸彈。最令人吃驚的,就是台灣的金控獲利王富邦金。

富邦金二〇一五年全年稅後淨利超過六百三十六億元,每股盈餘達六.二二元,雙創歷史新高,但股價卻從二〇一五年五月最高點的六十八元,一路走跌至一六年一月的三十九元,幾乎半年內市值蒸發逾二千七百億元。

問題,就藏在富邦人壽的財報中。二〇一五年前三季,富邦人壽淨利多達五百八十一億元,每股盈餘為五.六八元,看似亮麗,但卻因為備供出售金融資產(編按:長期持有、可供未來出售的金融資產,包括股票、債券等)出現四百多億元未實現虧損,使其淨值已縮水逾五百億元。

國泰人壽狀況也相去不遠,淨值看似微增,但帳上的備供出售金融資產未實現虧損,也害淨值下滑逾兩百億元。這就是為何兩大壽險金控看似獲利頻創新高,股價卻一蹶不振。

保險業對中國的曝險額度超過六千億元是一大隱憂外,星展銀行消費金融處長孫可基表示,全球經濟情勢詭譎難測,對金融業面言,才是最大的黑天鵝。

事實上,由於中國經濟問題演變為慢性的全球危機,海外投資部位越大或操作越積極的壽險,越可能受傷,再加上不會揭露在稅後獲利上,反而最容易成為未爆彈。

「今年市場的波動,不會比去年小,」國泰人壽副總經理林昭廷坦言,今年的操作策略將持續謹慎保守,除了尋覓價格被錯殺的優質標的外,也力求在動盪中持盈保泰。

統一投顧更提出警告:對外,股、債、匯市詭譎多變,對內則有總統大選的千擾,再加上壽險公司帳上備供出售金融資產部位普遍呈現末實現損失,預期二〇一六年投資收益將不如二〇一五年,恐拖累整體壽險業獲利衰退二%。

透視三顆金融業的未爆彈後,就不難理解,為何台灣金融產業會成為人民幣大貶值、中國經濟走緩下的台灣第一波受災戶了。

撰文者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500

黑心建商林明輝還有多少未爆彈? 停業換名再開公司 還經營過度假村

2016-02-22  TWM

台南震災受害最慘的維冠金龍大樓,由建商林明輝所建,他慣以「一案建商」方式,不斷更改公司名稱、轉移陣地推案,他還有多少未爆彈?

二月六日小年夜凌晨三時五十七分,南台灣發生芮氏規模六.四強震,台南市永康區維冠金龍大樓應聲倒塌,造成住戶一一四人不幸罹難。投資興建房屋的維冠建設負責人林明輝,疑似建築偷工減料,已被檢調以涉嫌業務過失致死收押;但上百個破碎家庭,卻難以重圓。

成為眾矢之的的建商林明輝,兩度改名為林家禧、林青庠,近年則化名林玄道。一九八三年就跨入建築業的他,至今尚未有代表作,但綜觀三十幾年的推案史,倒是將「不肖建商」的慣用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最典型的作法,就是在一九九九年將一手創辦的維冠建設停業,其後以「一案建商」方式,不斷新設公司、轉移陣地推案。

模仿外觀起家

沒建築師執照 也敢推案

熟悉建築產業生態的建商大老表示,慣用「一案建商」推案的同業,最大目的在於將「後續責任終止於交屋」,「如果對自己的建案有信心、想要永續經營,為何要不斷換名字?」台南建築業者透露,一九五二年出生的林明輝,家境相當貧窮,初中畢業後就先到機械工廠打工賺錢,後來考上台南高工建築科夜間部,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完成學業。

「他雖然學歷不高,但模仿功力一流,講好聽一點,是觀摩學習;事實上是,只要看到外觀不錯的建築物,就會想辦法拷貝在未來要推的建案上,卻忽略最重要的施工品質。」一位認識林明輝多年的台南建商透露。

林明輝之所以踏入建築業,源於讀高中時白天在楊耀震建築師事務所當助理,由於經歷過一波房地產業多頭,讓他對房地產業產生濃厚興趣,因此出社會後,雖然未取得建築師執照,還是先成立藝峰造形設計公司,累積推案實力;之後才籌組維冠建設,在永康區推案。

跨足觀光業

以小搏大 多次財務危機

林明輝創業前十年,因為在永康區推案獲利頗豐,讓他的野心越來越大,旗下事業體含括建設、營造、保全、育樂、餐飲及文教基金會,甚至還想將維冠建設股票上市,從資本市場募集資金。

不為人知的是,九二年左右,林明輝從房地產業跨足到觀光業,在曾文水庫旁買地興建別墅、度假村,發展起休閒產業。

在台南市楠西區占地十甲,當地頗具知名度的老牌休閒農場「龍之嶺度假村」,就是由林明輝興建,當年曾因設有小木屋、三百六十度滑水道、露營烤肉區、KTV俱樂部、觀光果園等名噪一時;不過,經營不到五年即財務吃緊,導致營運不善,在二○○二年轉讓給尊龍客運前老闆徐明鉅經營。

行事作風大膽的林明輝,習慣操作財務槓桿以小搏大推案,九五年他被當時維冠總經理曾錦祥夫婦綁架勒贖,即是因為以空頭支票調借一千四百萬元投資馬來西亞,引發財務糾紛所致。

手法惡名昭彰

改名字兩次 還蓋爛尾樓

當年獲救後,林明輝曾說只能「自認倒楣」,還說「維冠建設已被曾錦祥搞得天翻地覆,只好結束營業」;但事後檢調查明,整起綁架案的案外案,是林明輝詐欺在先,他也因此被判刑十個月。此外,當年一名綁架案嫌犯在偵訊後被發現全身是傷,經事後調查,竟發現原來是被林明輝毆傷,林也因此被判拘役四十天。

在台南建築業,林明輝可用「惡名昭彰」形容,同業多半對他近而遠之,因此每個建案幕後的股東成員都不相同。

為了找機會繼續在建築業捲土重來,林明輝不但連名字都換了兩次,還在最近三年內,陸續成立天順建設、大豐開發機構,在柳營區、永康區推案,其中不乏蓋一半即停工的爛尾樓,顯見其財務狀況相當不穩定,對消費者權益毫無保障。

但根據台南市政府清查,林明輝在台北與台南,名下還有高達三十筆土地,為了防止其脫產,已遭強制扣押。然而,維冠金龍大樓倒塌的事證,凸顯台灣建築法規對黑心建商的約束力太過薄弱,一旦過了十五年保固期,即無法律效力;經過此次震撼全國的震災之後,勢必有重新檢討的必要,才能讓不肖建商的手法無所遁形。

林明輝

出生:1952年

現職:大道機構執行長

經歷:維冠建設董事長

學歷:台南高工建築科

家庭:已婚

撰文 /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543

銀行壞帳占GDP1/4,骨牌效應指向脫歐? 歐元區下個未爆彈:義大利

2016-07-18  TCW

英國脫歐震撼持續,義大利十二兆銀行壞帳也暗藏危機,一旦人民被銀行倒債,千萬張義國選票恐再次煽起脫歐野火。

全球最老的銀行,將成為全球最新的麻煩,這是義大利銀行西雅那(Monte dei Paschi di Siena)。這家已有近五百五十年歷史的銀行,近來壞帳攀高、股價暴跌,不僅反映義大利銀行業的危機,也是歐盟與全球市場下個未爆彈。

義大利銀行壞帳占該國GDP四分之一,其放款有一七%是壞帳,美國銀行業在金融危機高峰時也不過五%,該問題成為近來市場最擔憂的危機。除第三大銀行西雅那外,義大利資產最大的銀行聯合信貸(UniCredit)等大型銀行今年以來股價持續探底,義大利證券監管機構Consob已禁止做空西雅那銀行股票三個月。「若不如此,該銀行股價恐要跌破○.一歐元(目前約○.三歐元)。」一家歐洲對沖基金經理如是說。

保護政策,種下135%負債率義大利銀行業的危機,源自政府保護與管制。政策保護下,義大利銀行一直免於外國競爭、購併或裁員,其放款標準寬鬆。金融海嘯後,義大利銀行累積大量無法回收的貸款,它們寬延償還期限,期望日後經濟復甦與拍賣抵押品來暫度難關。

然而義大利經濟始終未見起色,去年該國GDP和十年前相比幾乎零成長,此外企業破產須走的法庭程序長達八年——歐盟平均為三年,義大利銀行因此很難把手上抵押品賣到好價錢以彌補壞帳。

為拯救銀行業,義大利當

局成立一個名為「亞特蘭

提」 (Atlantc)的基金,買下銀行不良貸款。不過該基金規模只有四十億至六十億歐元,和義大利整體銀行業三千六百億歐元(約合新台幣十二兆八千七百億元)壞帳相比,是杯水車薪。如今義大利政府債務達GDP一三五%,已無餘力舉債擴大投入。

義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 因此向歐盟求援

四百億歐元(約合新台幣

一兆四千三百億元)注資,但道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反對。梅克爾堅持義大利銀行須遵守歐盟新規定:銀行出現危機,須先由債權人承擔損失,才能獲政府紆困。

梅克爾稱:「我們(對這些規定)付出過大量心血,不能每兩年就全部砍掉重來。」若義大利遵守歐盟規定,一般民眾將遭衝擊。別國銀行債券多由法人機構持有,但在義大利獨特稅制下,散戶持有該國銀行債券比率高達四五%。

按歐盟「債主先認賠,政府後金援」新規定,義大利銀行的債權人須先承擔損失,這意味著散戶手上債券將淪為廢紙。

去年義大利有四家小型銀

行,超過十萬名投資者的投資泡湯,不少人畢生積蓄一夕蒸發。去年十二月義大利一名退休人士投資此類銀行,虧損十一萬歐元後自殺,引起軒然大波。

憲法公投,恐成脫歐引信據聯合信貸研究(Unicredit Research)經濟學家尼爾森(Erik Nielsen)數據,過去五年義大利銀行股東權益報酬率每年平均不到二%,「既不足以打銷壞帳,亦無法吸引新資本。」英國脫歐後,歐洲央行維持低利率,義大利銀行獲利難有起色,壞帳危機更難化解。

更大隱憂在於,此問題可能演變為歐元區危機。義大利總理倫齊將在十月推動憲法公投,主要針對他的政治改革:上議院議員由三百一十五名減為一百名、限制上議院解散政府的權力。倫齊稱若公投未過,他將辭去總理。

歐洲媒體研究(Euromedia Research)七月初對一千名義大利民眾調查,三四%民眾反對倫齊的公投提案:支持者不到三成(二八.九%),另有近兩成未表態。若壞帳損及一股民眾,其不滿

情緒將反映在

這次公投,倫

齊總理之位難

保,當前聲勢

極盛、主張推

動義大利版

脫歐公投的

「五星運動

黨」(Five Star Movement)有可能躍上政壇。日前該黨候選人當選羅馬首位女市長,被視為民眾對倫齊投下不信任票。花旗首席全球政治分析師傅德漢(Tina Fordham)稱,義大利憲法公投是「英國脫歐以外最大風險」。

義大利銀行壞帳成市場最新隱憂,大量游資因此湧向日圓、債券及黃金避險。財經頻道CNB引述瑞士亞洲資本(Swiss Asia Capital)首席投資長凱納(Juerg Kiener)稱,在全球公債殖利率低至負數的背景下,未來十八個月金價可能會觸及歷史新高。未來市場疑慮一日未解,這類避險資產將是投資人持續追逐的標的。

撰文者楊少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3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