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放水兼經濟數據造好港股轉靜 好友或突襲
1 :
GS(14)@2017-10-09 03:11:47【本報訊】成交低迷,大市料波動,好友或偷襲!因國慶及中秋長假,港股今個星期只有三個交易日,港股通本周暫停交易,分析料交投勢淡靜,指數更易舞高弄低造成波動,有基金偏向相信挾上機會較大,指短線仍有機會挑戰二萬八。記者:莫亦熙
恒指上周累跌326點,拖累港股9月計挫416點,八連升斷纜。不過人行周末預告明年實施定向降準,另內地官方製造業數據勝預期,加上美股昨早段高開,港股藍籌在美國預託證券(ADR)普遍向好,截至本港時間昨晚9時45分,綜合藍籌ADR表現,相當於恒指高開約176點,至27700點水平。
短線再試二萬八關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認為,在放水及數據造好前提下,再加上中港假期因素影響成交,好友有機會借低成交偷襲,恒指短線可再上試二萬八關。根據輪證發行商資料,熊證重倉區現處27900點水平,涉及約6.5億份熊證街貨。不過中投傲揚基金經理溫鋼城稱,美匯轉強不利港股,認為大市未必會借勢挾高太多,料恒指短期於27300點至27800點間上落。招銀國際策略師蘇沛豐亦指,雖然內地經濟數據優於預期,但美元近日有所反彈,若趨勢持續,資金有機會由新興市場流走,單靠定向降準及經濟數據未必能抵消相關利淡因素,估計短期走勢較為波動,27000點至28000點間橫行。事實上,港股在國慶節日期間普遍表現不俗,過去七年中,恒指按周計有六年錄升;按去年情況,港股在內地黃金周休市期間成交額明顯大減兩至三成,恒指更連升四日挾高超過600點。至於整個10月走勢,溫鋼城認為內地經濟數據向好,港股企業盈利不俗,加上美國稅改出台,對後市仍樂觀,認為恒指只要不失26800點水平,港股仍處牛市,本月可挑戰28500點。但他留意到近期資金流有所轉弱,料大市往後升勢「未必好似之前咁牛」。黃國英亦指,現時未有原因逆轉他對後市看法,料本月仍有機會挑戰28500點水平的大時代高位。
憂資金撤新興市場
但招銀國際策略師蘇沛豐則指,恒指10月波幅通常較高,料大市將現大波動,隨着資金從新興市場流走,港股月內有機會錄深度調整。但他相信,恒指在26800點水平將有初步支持,認為後市仍會向好,建議投資者趁低吸納。
【專家意見】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黃國英指內地放水及數據造好,好友有機會借低成交偷襲,短線可博二萬八,會留意中小股機會。
中投傲揚基金經理溫鋼城稱未見大跌誘因,只要不失26800點水平,仍處牛市格局,本月更可挑戰28500點,但不如之前般牛氣。
招銀國際策略師蘇沛豐表示,恒指10月波幅通常較高,資金從新興市場流走,港股有機會深度調整,但26800點有支持。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03/20171303
人行預告明年降準料放水逾8,000億
1 :
GS(14)@2017-10-09 03:13:52【本報訊】人行預告明年實施定向降準!若金融機構從事中小企貸款等普惠金融業務,比例達一定要求,將可降存款準備金率0.5至1.5個百分點,並罕有非翌日生效,延至2018年才實施。經濟師估計,屆時將釋放近7,000億元人民幣(下同,約8,200億港元)流動性。所謂降準,實際上是銀行存放於央行的準備金比例降低,讓市場獲更多流動資金,而定向降準則具針對性,須符合央行開出的特定條件才能進行。現時大型內銀存準為16.5%,中小型內銀則為13%。人行稱,若金融機構從事單一客戶授信500萬元以下的小微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以及農戶生產經營、創業擔保、扶貧、助學等貸款,凡上一年貸款餘額佔總額比例或貸款增幅佔總增幅比例,任何一項達1.5%,該內銀存準可下調0.5個百分點。
鼓勵內銀貸款中小企
此外,若以上兩者任一比例達10%,該內銀存款準備金率可額外再下調1個百分點,即整體下降1.5個百分點。交通銀行(3288)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分析,大多數內銀可達貸款餘額或增幅比例1.5%指標,但是10%比例較難實現,目前以小微貸款為主的銀行有浙商銀行(2016)等,又預計今次降準將釋放約5,000億至7,000億流動性。另一個重點是政策實施時間性,有別於過往降準於翌日生效,今次是在2018年起實施,分析指今次人行有意透過兩層政策,鼓勵內銀於第四季將貸款增幅大規模地轉向中小企,以獲取政策優待。雖然定向降準門檻相當低,市場認為屬於全面降準,但人行否認,解釋有關政策不改變穩健貨幣政策取向,而是建立了增加普惠金融領域貸款投放的正向激勵機制,有助金融資源向普惠金融傾斜,未來仍會實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此外,內地券商天風證券研究員廖志明估計,今次釋放的流動性約為1萬億元,又歸納總體金融機構平均降準比例約為0.7個百分點,可提升內銀盈利增長約1.4個百分點。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1002/20170370
龐寶林:人行「放水」 惠及內地債市
1 :
GS(14)@2018-03-19 05:04:21【明報專訊】在一年極其趨嚴的監管及去槓桿之後,內地銀監會終於推出首個「放水」措施,將符合條件的銀行撥備覆蓋率監管要求由150%下調到120%至150%,貸款撥備率則由2.5%下調到1.5%至2.5%。
此前內地監管機構控制金融業槓桿的決心已非常清晰:去年11月出台《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的監管新規;隨後12月再有《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要求流動性匹配率指標達到100%;再到今年1月《商業銀行委託貸款管理辦法》規定銀行不可以將委託管理的資金用於發放委託貸款。
為未來更嚴規管作緩衝
這一系列緊接的監管看似聯繫不大,但細想正是從各個層面杜絕影子銀行,三個文件分別針對了表外非標資產、表內非標資產及通道業務,非標意即非標準化債權資產,指不在銀行間市場及證券交易所市場交易的債權性資產,包括但不限於信貸資產、信託貸款、委託債權、承兌匯票、信用證、應收帳款、帶回購條款的股權性融資等。簡單地來說,監管部門希望解決的是銀行「繞道」放貸問題,將影子銀行業務等從不太受到監管的表外挪回表內資產,這一期限是3年左右。因此這次調整撥備率,或並非簡單的放水,很可能是為未來針對非標資產更嚴格的監管而提前預留的緩衝空間。
上期筆者已推介人民幣債券基金,因人民幣走勢企穩等因素,這次人行放水,筆者認為也給內地債券帶來契機。一方面,短期來看銀行資金流動性的釋放可能會考慮債券等相對風險較低的資產,尤其是國債等;其次,長期來看,非標資產業務得以控制,也會令更多融資的方式轉向債券等標準資產,社會資本成本上升亦是大勢所趨。
除了美匯指數回落外,中國經濟企穩亦是重要支撐因素,正值全國人大會議在京召開,已不斷有利好消息,如今年GDP增長目標鎖定6.5%,與去年相同;貨幣政策維持中性,保持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 M2自去年初降至雙位數以下,至今維持個位數的較低增速;此外還有深化稅制改革,包括房地產稅立法及提高個稅起徵點等。
債券通開通 境外機構持債量升
另外現時中國外儲連續回升,併購明星企業海外投資的縮緊,資金外流壓力得以明顯控制,近期內地證監會考慮對於在美上市的企業考慮通過CDR的方式回歸A股;對於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慧、高端製造的獨角獸公司A股上市開綠燈,實為控制資本的又一項重要措施。自去年7月初債券通開通後,境外機構持有在岸人民幣債券規模不斷創下新高,內地債市與環球債市相對低的相關性也給多元資產部署的投資提供多一些選擇空間。
(本文意見只供參考,東驥基金及東驥基金管理的基金組合,有可能持有文中提及的基金。)
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
[龐寶林 債市情報]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1754&issue=20180312
奧園郭梓文:中央放水抗貿戰 內房長遠俏
1 :
GS(14)@2018-09-20 10:07:16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8516&issue=20180920
【明報專訊】中美貿易戰不斷升溫下,去年升勢如虹的內房股,就算是基礎因素良好的也在今年出現明顯調整。一向少有接受訪問的中國奧園(3883)主席郭梓文,在接受專訪時承認,今年內房股主要面對兩大挑戰,第一是中央去槓桿政策令市場資金相對趨緊,第二是中美貿易戰令內地居民擔心前景,削弱房地產購買力。但他強調,內地資金環境過去一個多月已有所鬆動,而且隨着美國政局可能出現變化,貿易戰隨時可以出現轉機,故他對內地樓市長遠前景仍樂觀,指目前財務狀况穩健的奧園擬趁淡市增持優質土儲。
雖然隨着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恒指今年自高位一度下跌近兩成,惟內房股價期內表現跑贏大市,而奧園今年以來更錄得近三成的升幅(見圖)。事實上,奧園股價強勁亦有業績支持,集團上半年盈利按年勁升62.1%至12.2億元(人民幣·下同),而奧園於8月銷售收入按年增長158%至68.5億元,今年1月至8月銷售收入則增長約145%至約531.6億元,已鎖定可觀賣樓收入,可憧憬未來一至兩年業績持續增長。
郭梓文接受訪問時分析,今年以來內房股面對兩大挑戰,第一是市場解讀中央去槓桿政策對內房有不利影響,而此情况在7月底以來已有改善,「市場原先擔心去槓桿令地產公司資金會否出現緊張,但我覺得7月3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後內地資金環境已有所鬆動(編按:會議主要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強調要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雖然水源暫未流到地產,但整個社會的資金環境有所改善」。
大灣區出口佔全國近半 貿戰削購買力
至於內房股面對的第二個挑戰,郭梓文認為是中美貿易戰,而且他料影響會持續一段時間,「中美貿易戰無疑會影響市場信心,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佔全國出口貿易最大的比重,差不多達二分之一,目前出口企業老闆及高管對市場前景均有一定擔心,這樣的話,他們花錢便沒有以前那麼大方,所以他們對房地產的購買力也有一定削弱,我們亦已感覺到此一市場變化。」
「但我覺得,既然貿易戰已打到家門口,我們中國人一定要齊心合力去打,更加要強調共度時艱,以前更艱難的日子也都捱過去,目前大家都殷實了,面對這些小問題、小波折,只要大家挺一挺,也許能夠轉危為機也說不定」。
信貸評級升 今年境外融資13億美元
在內房銷售短期可能轉吹淡風的情况下,奧園有何應對策略呢?郭梓文指出,奧園對完成今年730億元的銷售目標仍然很有信心,而且奧園截至6月底土地儲備建築面積達3001萬平方米,總貨值約3275億元,足夠滿足未來3至4年發展需求,平均土地成本為每方米2143元,土地成本優勢明顯;他表示,雖然奧園目前不會進取買地,但若價格合理也會優持優質土儲,強調不需要對中美貿易戰太過擔心,「我覺得是次中美貿易戰的周期,與美國政治周期亦有關,美國每4年總統大選,而且總統任期上限為8年,故特朗普不會做一輩子美國總統,日後若換一個總統,貿易政策便可能不同了」。
郭梓文指出,奧園成立以來一直強調有節制地發展,「要做低調文明的力量」,「多做事、少說話、少折騰」,經營方針向來穩打穩扎,近年財務狀况更持續改善,截至今年6月底淨負債率為67.5%,處於行業合理水平,故他相信奧園有能力應付短期市場波動,「我們向來不追求規模做到好大,雖然規模亦不能太細,但我們更追求活得長久一些」。事實上,奧園過去兩年獲惠譽、穆迪及標普上調信貸評級後,今年8月再獲惠譽上調評級展望至「正面」,反映國際評級機構對奧園財務穩健的認同,奧園亦把握此優勢,年初至今成功境外融資逾13億美元。
近月有個別內房的地盤出現施工意外,導致人命傷亡,在內地社會掀起頗大迴響。郭梓文回應說,奧園的營商宗旨是「首先不能犧牲質量去追求速度,不能犧牲質量去追求規模,這是最重要的」。他解釋,樓宇施工本身有科學周期,例如即使最快的「深圳速度」亦只是5日建一層樓,不能勉強壓縮至3天,否則便隨時會出現意外,「總之地盤施工一定要安全,不能在績效考核時太強調速度」。
大灣區南沙中山樓價追落後
奧園今年以來股價表現跑贏同業,原因之一是在番禺起家的奧園近年早着先機搶佔大灣區發展先機,實現大灣區「9+2」城市全覆蓋,區域內項目55個,貨值近1050億元。郭梓文十分看好大灣區的前景,認為區內「9+2」城市只要做到「金融、交通及人才」的「三通」,便會出現「木桶效應」(編按:指一個用來裝水的木桶,若組成的木板參差不齊的話,那麼它能盛載的水容量不是由最長的木板、而是由最短的木板來決定;此理論又被稱為「短板效應」,「短板」的長度決定整體發展程度,一件產品品質的高低,取決於其品質最差的、而非品質最好的零部件),區內樓價較低的城市可望追落後乘勢而起,「大灣區內眾多城市中,目前最高樓價的是香港,跟着是深圳、廣州、佛山及珠海,這樣的話,我估計『三通』以後,目前樓價比較低水、在每方米約2萬元的城市會有機會,例如隨着跨江基建落成,最直接得益的是南沙,跟着中山也會受惠,而江門及肇慶等發展較慢的城市亦會有後發優勢」。
明報記者 葉創成、陸振球
[名人樓市論壇]
2 :
GS(14)@2018-09-20 10:09:30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9484&issue=20180920
【明報專訊】近年內房積極進駐本港,而奧園亦有透過收購舊樓的方式,發展本港住宅及商業物業,郭梓文就此解釋,「奧園上市公司的總部在香港,我們希望團隊在此有管理開拓的經驗;而且我們以本地化、低成本方式收購舊樓,並非高價投地,發展項目的風險也可以控制」。
郭梓文認為,目前不論本港以至內地一線城市樓價均沒有泡沫,「我在內地從事地產業近30年,每年均會聽到有人說樓市有泡沫,但我覺得要判斷一個地區的樓價有否泡沫,最重要看當地買樓人士的收入;目前香港、北京、上海及深圳均是世界級城市,它們所創造的社會財富,以及在此工作的人所創造的收入,都是世界級的,世界級城市及收入所對應的樓價應該要匹配,不可能對應第三世界國家的樓價」。
內地2013年大增供應 兩年見成效
至於目前本港樓價偏離大部分港人購買力的問題,他認為港府應該增加土地供應,指此舉是穩定樓價的最有效方法,「樓價高低與供應量大小有直接的關係,供過於求樓價必然下降,相反亦然,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
目前不少港人對樓價高企相當不滿,港府便要反思是否供求出現問題,我覺得港府應該增加土地供應,特別是增加與剛性需求有關、老百姓買得起的供應,這樣的話,樓價是不可能進一步大升的。參考中國內地的經驗,在2013年全國各地均賣地,一線城市每季推售20至30幅土地,而個別只有200萬至300萬人口的小城市,一年賣地竟然有60多幅,結果2014年已出現供過於求令樓價升勢放緩,2015年更要去庫存,所以一切都是供求關係」。
[名人樓市論壇]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