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3證據破除迷思:社會宅不會拖垮房價


2015-03-23  TCW  
 

 

台北市長柯文哲宣布釋出捷運聯開宅當社會住宅後,小碧潭站「美河市」和台北橋站「冠德美麗台北」住戶擔憂房價下跌,甚至要在出租戶與住戶間築起「貧富牆」,「築牆隔離社會住宅用戶」、「房價跌了要政府賠償」等說法讓爭議再度升溫。

「如果當初簽約時,契約上明定會做社會住宅,我不會買!」美河市住戶、三十五歲的鍾先生剛結婚,以預售價一坪三十多萬元入手,還有十年貸款在身,預計五年後換屋。但現在的他,卻擔心社會住宅「住戶素質不佳」的標籤下,導致脫手時房價比鄰近住戶低。

鍾先生強調,自己反對「貧富牆」,也不認為經濟能力與人品素養有關,但他擔憂:「只要有一個人對社會住宅有疑慮,不願意買,對我來說就是風險。」可以的話,他還是希望柯文哲喊停。

儘管聯開宅住戶對房價下跌憂心,但柯文哲聞言後,第一時間接受本刊記者訪問,淡定回應:「我沒有要把房價打下來,只是要讓它凍住,升不起來。」他說,關鍵是數量,目前規定收入分布在家庭年收入水平最低四○%者才具有申請資格,但如果量夠多,足以讓他照顧到最低的六○%到六五%族群,就能幫更多人實現居住正義。「現在我手上只有三千戶,目標是五萬戶。」

社會宅元年,開跑!普及率不到0.1%,各地首長當政見推

「所以說,有沒有比貪汙更嚴重的事?(就是)決策錯誤。」柯文哲甚至反問:「如果以前的政府有蓋出五萬戶,我現在還會有什麼問題?」

柯文哲不僅對本刊記者重申興建五萬戶社會宅的目標不變,針對美河市住戶發言,他也再次強調:「一定要混居的啦,不然會變成貧民窟。公務員又不是笨蛋,我們的設計一定會做到讓大家滿意。」

柯文哲信誓旦旦要推動的社會住宅,到底對台北市是一枚多大的震撼彈?真的會壓垮房價?首先要面對的是:五萬戶,究竟是多龐大的量體。

台大土木系教授、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分析,在台北市若要興建一般鋼骨大樓,不計土地成本,一坪造價約十萬元,假設一戶社會住宅的面積二十坪,代表一戶造價即兩百萬元,再加上室內裝潢五十萬元,一戶二百五十萬元。

「就算利用既有的(公用建築),能找出三千戶就很不錯了。」以五萬戶扣掉三千戶的四萬七千戶來計算,興建費用總計也逼近一千二百億元。此數字是最保守估算的結果,但已是今年三二九檔期全台推案總量(約三千億元)的四成左右。

更值得留意的是:社會住宅,從來都不只是台北市的政策而已,而是與全台灣民眾皆切身相關的議題。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的資料顯示,目前全國的社會住宅數七千一百多戶,僅占全國住宅總量(約八百三十二萬戶)的○‧○八%,明顯偏低。有鑑於此,去年內政部宣布將大力推廣社會住宅,並發下豪語:未來十年內,也就是在二○二三年時,全國社會住宅來到十萬戶。

根據內政部統計,去年住宅類建照核發數量達十二萬四千戶,換言之,十萬戶已達去年一整年新案量的八成,只不過不會一口氣釋出。若如期完成,是否形成排擠建商推案的潛在效應,也是業界關注焦點。

李鴻源解釋,這十萬戶指涉「廣義」的社會住宅,包括興建社會住宅達到三萬四千戶、租金補貼將達到六萬五千戶,但他坦言,內政部無法獨力完成,必須由地方政府提供土地或房舍。

換言之,在各地方執政首長一一兌現的前提下,全台灣的社會住宅,可能將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十萬戶落成之前,各界爭論也將因此一發不可收拾。以這次美河市的爭端來說,最主要就是擔心社會宅的租戶素質會影響房價。

倘若有一天,你居住的社區突然成為未來社會住宅預定地,或社會住宅就在你家隔壁,你是否也會產生「房價可能波動」的疑惑;甚至說,如果「反對社會住宅等於製造階級衝突」輿論再起,由於全台人民皆置身其中,勢必掀起比現在更尖銳、更無解的一波對立。

三大證據支撐房價,安啦!族群不同、低利率、租金高,難打房

台北市聯開宅與周遭房價下跌是否應該畫上等號?訪問過一輪專家、學者後,答案都是否定的。理由是,以供需面而言,即使社會住宅價格便宜,「看得到、也吃得到」的民眾仍占相對少數,對市場影響有限,再者採取「只租不售」方式,更不會直接衝擊到民眾既有的購屋需求。

長期關注房市議題的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強調,社會住宅的存在,目的從來就不是打壓房價,而是讓住不起房子的人多一個選擇,舉世皆然。

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彭揚凱則說,政府若大量興建銷售用的平價住宅,確實可能衝擊房價,但「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鎖定的是現階段無意買房、打算暫時賃居者,目標族群截然不同,也就無所謂影響既有購屋需求的問題。

實價登錄數據也指出,「社會住宅會影響房價」的說法無法成立。自二○一二年到二○一四年期間,台北市每一處公營住宅周邊房價,皆呈現上漲趨勢,甚至有漲幅超過兩成。

綜觀上述因素,加上低利率政策短期內難改變,市場預估,即便美國展開升息循環,至多升息一碼,利率還是處於低檔,定存依舊無利可圖,為了尋覓高於定存報酬率的去處,仍有大量資金回流至房市,在這種大環境下,房價本來就不易來到下跌走勢,更不會因為政府祭出相對少數的公營住宅就反轉。

另一方面,雖然北市府的社會住宅租金號稱是市價七到九折,但不少專家認為價格並不便宜,莫說社經地位弱勢者無法負擔,就連柯文哲也公開表示,對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價格仍偏高昂。

這就牽涉到住戶高分貝抗議的另一個問題:社會住宅的居民素質良莠不齊,可能「劣幣驅逐良幣」,嚇跑原本居民。

事實上,以北市府第一波開放申請的捷運共構宅來說,當中不少是新成屋,租金本就高於周圍中古屋,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舉文山區為例,每月二萬元五千元以內,可租到二十五坪中古公寓,同坪數新成屋則在二萬五千元以上,就算此價格再打個八折,對一般年輕上班族而言,也未必便宜。

再以北市府都發局提供的案例試算,位於龍山寺站、面積二十六坪的共構宅,以市價打七折後租金約二萬一千七百元,確實和一般北市新成屋租金相去不遠,並非刻板印象中的「老弱殘窮」所能負擔的。

徐佳馨則是基於市場買賣氛圍的因素提醒社會宅原住戶:若一直對外宣稱房價將因此走跌,久而久之,即便未來有買方來接洽,也會懷著「你自己都說你房子會跌價」的心態來殺價,得不償失。

政府、業者、民眾,求三贏!住戶應有同理心,北市府須加強溝通

「現在的社會住宅又不是管理不好,或給髒亂的低收入戶住的。」六年級前段班的Cindy,年薪近百萬元,在行天宮共構宅賃居約兩年半,房間約十坪,每月房租一萬二千元,對住處的整體品質尚稱滿意,她認為反對興建者是「有錢的天龍國人」,太過自私,應多為年輕人設想,也大力支持政府釋出更多社會住宅給一般民眾。

但這次引發爭議,也有不少聲音指出:如果台北市政府一開始能先進行更細膩的溝通,或許不至於掀起這軒然大波。

住在美河市的鍾先生坦承,自己一開始根本不知道社會住宅是什麼,只能上網查詢,或和鄰居討論,搜尋片面資訊。這讓他忍不住質疑:「為何市府處理得這麼粗糙,說上路就上路?我們都來不及了解。」

其實,不論是這次的聯開宅或二十二處公辦都更,在張金鶚眼中,柯文哲的做事方式傾向「我先講再說」,之後各界再慢慢討論,供市府參考、修正,但也因為在尚未成熟階段即公布,反而容易引起爭議。徐佳馨也認為,因為住戶對細節不夠了解,才造成今日所有誤解。她建議北市府官員拿出官方數據(如實價登錄網站),證明房價並未受到直接影響,並安排參訪成功的公營住宅案例,或與其住戶交流。

柯文哲曾說,台灣就是對的事情沒辦法做,錯的事情一直做,才會積弊叢生。如今既然北市府對社會住宅勢在必行,當務之急就是用對的方式,做出公營住宅的成績單,甚至樹立起全新的典範,打造政府、業界、民眾的三贏局面。

【延伸閱讀】全台遍地開花!10年內推出10萬戶社會住宅˙新北市市長朱立倫喊出5年內7,000戶(2-3年內1,600戶)˙台北市市長柯文哲喊出8年內5萬戶˙桃園市市長鄭文燦喊出4年內2萬戶(每年3千到5千戶)˙新竹市市長林智堅喊出4到8年1,500戶˙台中市市長林佳龍喊出4到8年1萬戶˙台南市市長賴清德將在公辦都更計畫保留公住宅,或出租鐵路地下化專案照顧住宅餘屋˙高雄市市長陳菊已選定閒置國有地,並適度結合TOD(公共運輸引導城市發展)高雄 好厝計畫˙花蓮縣縣長傅?萁喊出4年1,000戶

【延伸閱讀】3大公營住宅,租購條件一次看懂國民住宅˙興建方式:由政府主導,於公有地上興建平價住宅˙對象:以軍公教、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人士為優先˙承購╱承租方式:出售為主,申購民眾多時,以抽籤決定花落誰家˙所有權:屬於買方民眾˙價格:市價8~9折

社會住宅˙興建方式:政府利用既有土地、房屋,直接或補助興建˙對象:現階段無力購置住宅的民眾,或社經弱勢族群˙承購╱承租方式:只租不售˙所有權:屬於政府˙價格:市價7~9折

合宜住宅˙興建方式:政府提供土地並規定售價上限,採BOT方式,由得標建商出資規畫、興建、銷售˙對象:家庭年收入在台北市水平最低50%(低於158萬元)、無自有住宅者,優先申請˙承購╱承租方式:以出售為主,保留5%~10%做社會住宅。規定的持有年限內不得轉讓˙所有權:出售部分屬於買方,社會住宅屬於政府˙價格:市價7折

資料來源:各首長競選政見、社會住宅推動聯盟整理:張舒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66

舊金山房價超越“瘋頂”,37年工資才能攢滿首付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20847.html

舊金山房價超越“瘋頂”,37年工資才能攢滿首付

一財網 下木 2015-05-21 15:19:00

根據房產公司Paragon的數據,通常情況下,每年的一月份是都是房價季節波動周期的低谷。但在2014年1月到4月期間,舊金山的平均房價增長了15%,今年同期房價則飆升了驚人的32%。

舊金山現在的房價可能已經比你想象中的更瘋狂。

2007年11月時,舊金山進入了當時那一輪金融危機泡沫破裂前的最後瘋狂階段,平均每套房的價格達到了89.5萬美元。這個駭人的價格在後來一直被認為是瘋狂至極點的標誌。

泡沫破裂後的大衰退很快隨期而至,但也僅僅是過了四年,舊金山的平均房價又回升31%至2012年的61.5萬美元。

在2012年同時開啟的還有美聯儲貨幣寬松政策及一系列的連鎖反應:股市指數高歌猛進,科技創業公司的大繁榮,旅遊業的興旺帶來全世界的遊客和外國投資者,以及借貸成本幾乎為零的海量資金……所有的元素巧合又完美地湊到了一起,醞釀發酵了大約三年多後終於將舊金山的房價再次推向一個新的巔峰:均價122.5萬美元。這個價格比之前的“瘋頂”價格又高了37%。

根據房產公司Paragon的數據,通常情況下,每年的一月份是都是房價季節波動周期的低谷。但在2014年1月到4月期間,舊金山的平均房價增長了15%,今年同期房價則飆升了驚人的32%。

房價的飆漲直接帶動了租金水漲船高,舊金山今年第一季度的房租均價是3458美元每月、4.15萬美元每年。

當然,具體到單個的社區,不同社區的房子均價差異巨大。同樣是別墅,治安較差的社區只需要幾十萬美元就可以買到,但豪華海景社區都是幾百萬美元的高價。

公寓市場的價格也呈現出兩極分化,但總體而言差距要小於別墅社區之間的差異,分布在幾十萬美元到一百多萬美元之間,

已經燃燒起來的房市極大地刺激了開發商的熱情,進而又帶來了一輪新的建築熱潮。許多開發商都開始在舊金山如火如荼地建造新房。

到處都是一片沸騰的景象:多年未見的起重機像雨後春筍般在舊金山出現,許多已經幾年甚至幾十年沒有見過建築工地的社區現在迎來了熱火朝天的施工隊。Paragon在一篇房屋建設報告中稱,舊金山99%新開的建築工地都是新的豪華公寓。

問題是許多新房的建設周期都長至4~6年,足以穿越一輪房產周期。紐約當年房產高峰期開建的許多豪華公寓,都在剛落成時就遭受泡沫破裂的重擊,只好賤價拋售。所以現在投入重金的開發商,都是把註押在了舊金山的經濟和房市仍將穩固處於向上增長周期這一點上。

暫時還沒有人想過,萬一接下來無法持續向上周期怎麽辦?舊金山的許多工廠區現在紛紛都被重建或者改造成了公寓住宅,許多本地居民都聲稱舊金山已面目全非。

市場分析公司LF economics最近出具了一份報告,算了下在全美各個城市,如果你賺平均工資想買一套平均價位的房子,籌滿20%的房價首付款需要多少年。矽谷所在的聖何塞和舊金山分別占據了第一和第二名,前者需要37年零幾個月,後者需要37年。第三名和第四名分別為南加的聖叠戈和洛杉磯,需要33年和32年。一直被認為寸土寸金的紐約卻排在第五名,只需要25年,遠遠落後於前面四名加州城市。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646

社會不公、房價飆漲的結構性因素 財產稅脫序 淪為一場精密計算的炒房秀

2015-05-18  TWM

台灣的財產稅,從以前以來一直都是調降。

調降財產稅,包括遺產及贈與稅、地價稅、房屋稅等等,也造成我們這個世代最大的社會不公。

撰文•楊卓翰

為什麼,一個沒有任何學者背書的法案,卻能在不到一百天內通過?二○○九年,遺贈稅從五○%的最高累進稅率,調降成一○%的單一稅率,大幅調降八成。從財產稅如此重要的稅率決定,就可以看出台灣政治人物操作稅制的荒謬。不需要說明,從下面一連串事實,你就能看出台灣稅制竟如此兒戲!

一連串錯誤 讓賦改會建議形同虛設二○○八年十月二日,在賦改會開會之前,已傳出總統府諮詢小組對遺贈稅降至一○%做出共識,理由就是為了要吸引資金回國。賦改會副召集人曾巨威說,這是「錯誤的人、錯誤的理由、錯誤的決策」;高級顧問陳聽安還曾當場說:「若這是府院決策的話,行政院置賦改會於何地?我不會做橡皮圖章,既然工商界已進入決策,可直達天聽,賦改會不必再開會了。」負責主持研究計畫的台北商業技術學院財稅系副教授黃耀輝之後在一場論壇中表示:「我也面臨很大壓力,工商界加入諮詢委員,賦改會結構和以前不一樣,工商界跟立委當諮詢委員,這是壓力團體。」財政部的意圖很明顯,十月十四日,召集人邱正雄在同一天,召開兩場長達三個小時的會議,就是要在行政院院會前,把賦改會的建議逼出來。但黃耀輝仍堅持最後底線:稅率調整部分,提出最高邊際稅率五○%、三○%、二五%、二○%及單一稅率一○%的五個方案。而且,每項稅率調降,都有擴大稅基、增加消費稅、彌補稅收損失等七項配套措施。

結果,十月十六日,當時的財政部部長李述德不顧賦改會建議,在行政院院會上提出「遺產及贈與稅制改革方案」,將遺贈稅降至一○%,並且完全無視賦改會建議的配套措施。十月二十三日,一○%單一稅率遺贈稅修法案由行政院提出,行政院再送立法院審議。

遺贈稅調降表決前夕,國民黨立委費鴻泰在立法院當著李述德的面說:「按照你們的案子,八○%的人都不用繳稅了。六大工商團體的聲音比較大,尤其是在賦改會裡講話的囂張行徑,我認為你們一定要慎重考慮。我在這裡講,我是堅決反對的,你們真的不要做歷史的罪人。最後要通過時,我提議應該採取記名表決,看誰同意要調降遺贈稅,我們必須對歷史負責。」○九年一月十二日,國民黨以絕對多數,在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遺產及贈與稅法。將現行的遺贈稅率,由最高五○%調降為一○%單一稅率,並提高遺產稅免稅額至新台幣一二○○萬元。當時國民黨立委幾乎全部贊成,全都與李述德、召集人邱正雄,一同成了費鴻泰口中的「歷史罪人」。

降低遺贈稅 卻肥了高財富族群主張1 :回歸公平,遺贈稅調升至二○%前後只花了不到一百天,遺贈稅就大幅調降了八成。手段之粗糙,連贊成調降稅率的財政部前部長何志欽都看不下去。「從五○%降到一○%,實在降太多,而且完全沒有配套。」何志欽接受專訪時痛陳:「這是對社會公平很嚴重的打擊。」事實上,國外調降、廢除遺贈稅雖成趨勢,但幾乎都有配套措施。例如高稅負的瑞典在○四年廢除遺贈稅,但是移轉不動產等財產時,仍要課徵實價的一.五%印花稅;並且調升資本利得稅至三○%。

何志欽指出,雖然遺贈稅占總稅收比率不高,但是「遺產稅和贈與稅,是達成社會公平的最後防線。﹂因為終身的財富移轉,只能靠遺贈稅才能課稅。「遺贈稅真正的目的,在於補強個人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的不足。很多遺產,其實是未實現的資本利得。﹂舉例來說,若父親三十年前買了一棟房子,三十年後過世,遺產繼承給兒子。因為繼承不是交易,所以免交土增稅,土增稅的起徵點變成兒子獲得房子當時。假設兒子在隔天賣出,等於兒子用繼承避掉土增稅。若不課徵遺產稅或遺產稅過低,就算房價三十年來漲了一百倍,稅收也寥寥無幾。

因此,要拯救台灣的財富不均,遺贈稅這個錯誤的決策,一定要補回來。何志欽與學界及︽今周刊︾獨家民調中都普遍認為,遺贈稅升至二○%,才是適當合理的稅率。

何志欽的理由很簡單:「遺贈稅作為資本利得稅的補強,設在二○%,也能讓台灣的資本利得稅更好接軌。」低房屋持有稅 讓房地產投資越來越熱主張2 :打擊囤房,實價課徵房地產持有稅過低的遺贈稅,犧牲了社會公平,換來了什麼?按照財政部的官方答案,資金的確有回流。但是資金往哪裡流?台灣並沒有增加就業,經濟也沒有欣欣向榮。因為遺贈稅調降而回來的資金,都流入房地產市場。

在國內所有的投資︵固定資本形成︶中,這幾年增加最明顯的就是「房屋住宅」。在遺贈稅調升前十年,房屋住宅占總資本形成的比率平均是六.六八%,但這個數字在一一年開始增加,從六%成長到一○%,代表國內房地產投資越來越熱烈。

財政部前部長顏慶章也認為,這個結果,「是在過程中,政府若干的行政行為,誤導了資金進到房地產。」為什麼?原因在於台灣的另一項財產稅||房地產持有稅。

在主計總處的國富統計中,台灣的資產有七成都是土地和房屋,價值高達一一二兆元。但這些資產的課稅基準,還在用「公告地價」及「房屋評定現值」來課稅。以房屋稅來說,政府定價只占市價的七分之一。

「台灣的財產稅,是全世界最落伍、最沒有效率的稅。」財政部前部長林全毫不客氣地說。他認為,「土地與房屋價格分開計算,但是現在地方政府卻用調高路段率的方式,課『豪宅』房屋稅,這是極度扭曲的制度。台灣一天不能實價課徵持有稅,財產稅的問題就一天不能解決。」在財產稅不彰的情況下,台灣七成資產等同於一一二兆元的土地與房屋,去年地價稅與房屋稅的稅收加起來,還不到總稅收的七%,只有一三六一億元。算起來,台灣房地產的實質持有稅率,只有不到萬分之一.二。元大一品苑的豪宅,每年持有稅不過四萬元,比一台四千西西跑車的燃料稅加牌照稅五.七萬元還低。

的確,台灣的財產稅早已淪為有錢人炒房的工具,整體配套應該如何?例如,房地產未來實價課稅,那麼遺產稅現有的一二○○萬元免稅額,可能就會嚴重不足,反而傷害到一般老百姓。例如市價一五○○萬元的房子,公告和評定現值可能只有五百萬元,實價課稅後,可能就產生數百萬元遺產稅,一般家庭如何負擔?未來是否要提高免稅額?像這樣的配套,政府應通盤檢討,擘畫一個完整的財產稅改計畫。

一場沒有學者背書的百日稅改—— 遺贈稅修法大事紀及後果

2008年

6/30 政府邀集全國財稅專家,組成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

10/ 6 賦改會討論遺產及贈與稅制,提出四項方案及配套共識。

10/14 賦改會連開兩場會議,最後通過10%、20%、25%、30%、50%的五項方案及配套建議,送財政部。

10/16 財政部在行政院院會上提出「遺產及贈與稅制改革方案」,將稅率從50%降至10%,賦改會建議的配套措施完全缺席。

10/28 賦改會學者不滿聲浪激烈,陳聽安與朱敬一退出賦改會。

2009年

1/12 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遺產及贈與稅法,將現行的遺贈稅率由最高50%,調降為10%單一稅率。

後果

調降遺贈稅稅率後,房地產成為資金聚集之處房屋住宅占固定資本形成比率(%)遺贈稅調降後,房屋投資大增財產稅改革規畫應該這樣做

遺贈稅

◎ 10%單一稅率過低,加深財富分配不均。

◎ 應將遺贈稅稅率

調升至20%。

配套規畫

◎ 不動產持有稅實價課徵後,遺贈稅免稅額應考慮提高。

房產持有稅

◎ 房地分離稅基扭曲,成為炒房溫床。

◎ 持有稅應實價課稅。

財產稅房地分離

讓稅收跟不上房地產成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97

5月百城房價環比止跌 部分買家逃離股市入樓市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888

(房天下網截圖)

 

6月1日,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5月份全國百城房價指數。

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百城住宅平均價格為10569元/平方米,環比由跌轉漲,上漲0.45%。從漲跌城市個數看,48個城市環比上漲,與上月相比,本月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數量增加9個。其中,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環比全漲,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新建)住宅均價為19148元/平方米,環比上漲0.99%,漲幅較上月擴大0.87個百分點。

中指院分析稱,整體來看,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積極出臺促需求、穩消費政策助力下,部分城市樓市迎來“紅五月”,百城價格指數環比止跌,同比跌幅收窄。尤其是新一輪降息為樓市回暖再增動力,住宅整體成交量平穩釋放,不同城市繼續表現分化。

對此,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認為,5月份市場成交量和預期一樣,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上升。這和目前政策層面的改善、購房者積極調整策略等因素有關。各類利好政策刺激下,預計6月份市場成交量依然會比較可觀,尤其大城市的反彈力度或更大。

另據中國新聞網消息,市場上“日光盤”數量的增多、項目去化率的明顯提升,也佐證了一線城市“紅五月”行情的重現。北京5月成交百套以上的樓盤達9個,4月份僅有4個,熱銷項目數量翻番。深圳出現了在一個周末內新入市三個樓盤全部“日光”的現象,杭州、天津、南京、濟南等二線城市樓市也多有熱銷樓盤湧現。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330新政”、降息降準等寬松性政策的影響因素外,在當前進入樓市的投資性需求中,部分正是由股市轉入樓市的買家。

上海證券報消息,近期購房者中有不少從股市中獲利轉投樓市的投資者,其中不乏斥資上千萬購房數套的大手筆。德佑鏈家高級經理萬佳榮表示,從5月份起,門店接待的客戶中約有七成是將股市中的資金抽出轉投樓市的,他們認為後期股市風險相對較高,而投向樓市是獲利了結、落袋為安後的一個不錯選擇。

這些購房者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40-50歲左右的機構高管,另一類則是80後財富新貴,多數為去年上半年前即已投入股市,盈利豐厚。

“樓市是股市的收割機。”有業內人士表示,股市大漲從中長期來看,將為樓市提供更充裕的資金,或將支撐此輪樓市複蘇。

對未來市場,中指院預測,樓市整體回暖趨勢明朗,但部分城市庫存壓力較大,供求關系仍較緊張。地方政府應繼續堅持“分類指導,因地施策”的原則,根據不同城市實際情況,出臺有針對性、差異化的樓市政策,積極促進房地產消費。同時,房企應繼續優化推盤與定價策略,積極去庫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96

5月百城房價環比止跌 部分買家逃離股市入樓市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888

(房天下網截圖)

 

6月1日,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5月份全國百城房價指數。

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百城住宅平均價格為10569元/平方米,環比由跌轉漲,上漲0.45%。從漲跌城市個數看,48個城市環比上漲,與上月相比,本月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數量增加9個。其中,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環比全漲,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新建)住宅均價為19148元/平方米,環比上漲0.99%,漲幅較上月擴大0.87個百分點。

中指院分析稱,整體來看,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積極出臺促需求、穩消費政策助力下,部分城市樓市迎來“紅五月”,百城價格指數環比止跌,同比跌幅收窄。尤其是新一輪降息為樓市回暖再增動力,住宅整體成交量平穩釋放,不同城市繼續表現分化。

對此,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認為,5月份市場成交量和預期一樣,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上升。這和目前政策層面的改善、購房者積極調整策略等因素有關。各類利好政策刺激下,預計6月份市場成交量依然會比較可觀,尤其大城市的反彈力度或更大。

另據中國新聞網消息,市場上“日光盤”數量的增多、項目去化率的明顯提升,也佐證了一線城市“紅五月”行情的重現。北京5月成交百套以上的樓盤達9個,4月份僅有4個,熱銷項目數量翻番。深圳出現了在一個周末內新入市三個樓盤全部“日光”的現象,杭州、天津、南京、濟南等二線城市樓市也多有熱銷樓盤湧現。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330新政”、降息降準等寬松性政策的影響因素外,在當前進入樓市的投資性需求中,部分正是由股市轉入樓市的買家。

上海證券報消息,近期購房者中有不少從股市中獲利轉投樓市的投資者,其中不乏斥資上千萬購房數套的大手筆。德佑鏈家高級經理萬佳榮表示,從5月份起,門店接待的客戶中約有七成是將股市中的資金抽出轉投樓市的,他們認為後期股市風險相對較高,而投向樓市是獲利了結、落袋為安後的一個不錯選擇。

這些購房者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40-50歲左右的機構高管,另一類則是80後財富新貴,多數為去年上半年前即已投入股市,盈利豐厚。

“樓市是股市的收割機。”有業內人士表示,股市大漲從中長期來看,將為樓市提供更充裕的資金,或將支撐此輪樓市複蘇。

對未來市場,中指院預測,樓市整體回暖趨勢明朗,但部分城市庫存壓力較大,供求關系仍較緊張。地方政府應繼續堅持“分類指導,因地施策”的原則,根據不同城市實際情況,出臺有針對性、差異化的樓市政策,積極促進房地產消費。同時,房企應繼續優化推盤與定價策略,積極去庫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297

5月百城房價環比止跌 部分買家逃離股市入樓市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9888

(房天下網截圖)

 

6月1日,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5月份全國百城房價指數。

數據顯示,5月份,全國百城住宅平均價格為10569元/平方米,環比由跌轉漲,上漲0.45%。從漲跌城市個數看,48個城市環比上漲,與上月相比,本月價格環比上漲的城市數量增加9個。其中,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環比全漲,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新建)住宅均價為19148元/平方米,環比上漲0.99%,漲幅較上月擴大0.87個百分點。

中指院分析稱,整體來看,在中央及地方政府積極出臺促需求、穩消費政策助力下,部分城市樓市迎來“紅五月”,百城價格指數環比止跌,同比跌幅收窄。尤其是新一輪降息為樓市回暖再增動力,住宅整體成交量平穩釋放,不同城市繼續表現分化。

對此,上海易居房地產研究院研究員嚴躍進認為,5月份市場成交量和預期一樣,出現了比較明顯的上升。這和目前政策層面的改善、購房者積極調整策略等因素有關。各類利好政策刺激下,預計6月份市場成交量依然會比較可觀,尤其大城市的反彈力度或更大。

另據中國新聞網消息,市場上“日光盤”數量的增多、項目去化率的明顯提升,也佐證了一線城市“紅五月”行情的重現。北京5月成交百套以上的樓盤達9個,4月份僅有4個,熱銷項目數量翻番。深圳出現了在一個周末內新入市三個樓盤全部“日光”的現象,杭州、天津、南京、濟南等二線城市樓市也多有熱銷樓盤湧現。

值得註意的是,除了“330新政”、降息降準等寬松性政策的影響因素外,在當前進入樓市的投資性需求中,部分正是由股市轉入樓市的買家。

上海證券報消息,近期購房者中有不少從股市中獲利轉投樓市的投資者,其中不乏斥資上千萬購房數套的大手筆。德佑鏈家高級經理萬佳榮表示,從5月份起,門店接待的客戶中約有七成是將股市中的資金抽出轉投樓市的,他們認為後期股市風險相對較高,而投向樓市是獲利了結、落袋為安後的一個不錯選擇。

這些購房者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40-50歲左右的機構高管,另一類則是80後財富新貴,多數為去年上半年前即已投入股市,盈利豐厚。

“樓市是股市的收割機。”有業內人士表示,股市大漲從中長期來看,將為樓市提供更充裕的資金,或將支撐此輪樓市複蘇。

對未來市場,中指院預測,樓市整體回暖趨勢明朗,但部分城市庫存壓力較大,供求關系仍較緊張。地方政府應繼續堅持“分類指導,因地施策”的原則,根據不同城市實際情況,出臺有針對性、差異化的樓市政策,積極促進房地產消費。同時,房企應繼續優化推盤與定價策略,積極去庫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349

悉尼房價暴漲 是否泡沫化財長央行看法不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637.html

悉尼房價暴漲 是否泡沫化財長央行看法不一

一財網 王琳 2015-06-12 17:50:00

據房地產研究小組(RP Data)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09年起,悉尼房地產價格上升近60%。研究還表明,悉尼如今的獨立式住宅的中位數價格是平均工資的13倍。同時,澳大利亞有世界第三高的房價收入比,僅次於比利時和加拿大。

據房地產研究小組(RP Data)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自2009年起,悉尼房地產價格上升近60%。

研究還表明,悉尼如今的獨立式住宅的中位數價格是平均工資的13倍。同時,澳大利亞有世界第三高的房價收入比,僅次於比利時和加拿大。因此,對澳地產市場是否出現泡沫化的擔憂也迅速蔓延,而財稅部門財政部和貨幣政策部門央行的看法並不一致。

為應對澳大利亞多地,特別是悉尼房價猛漲危機,今年早些時候,澳大利亞官方提高了住宅房地產投資法律要求提高。

新法律規定,海外投資者在投資二手房時需獲許可,也就是說外國投資者購買二手房過程繁複,但可投資新開發的樓盤,同時海外投資人在購買住宅時需繳納申請費,不然會面臨極重的刑事處罰。

澳財長喬·霍克日前表示,195處由海外投資者購買的住宅房產正接受調查。他鼓勵違規投資者自行向相關部門報告,這些投資者的資產可能會被凍結但不會面臨檢舉控告。同時,Hockey也為地產泡沫化擔心降溫,他表示“現有供應量遠大於需求”。

此前在堪培拉一媒體會議上,澳財長喬言論飽受批評,他說“民眾應該找一份薪水高的好工作”,這樣才可以貸款買房。但公眾輿論指責其脫離實際,不了解大眾苦衷。

墨爾本銀行經濟學家漢斯質疑泡沫化言論,認為推動泡沫化的動因,如低利率和人口增長,“並不能快速起作用,這也就意味著如果真存在泡沫,人們也不會如此迅速感覺到”。他還指出,海外投資需求在未來一段時間里仍會保持強勁。

不過,在政府加大力度打擊海外投資者的非法購買行為的同時,澳大利亞國內投機者似乎更加猖獗。據ABS本月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四月份新增貸款為135億美元,而向房產業主的貸款額為近127億美元。另外,房貸總額四月份上升至126.331億美元,比三月份增加了3.5%,不僅如此,今年的貸款總額比去年增長了23.44%

此外,值得關註的時澳大利亞房屋租賃市場,CoreLogic RP Data的數據表明,澳大利亞租賃市場似乎並未從繁榮的地產買賣市場中“受益”。澳各大城市的房租今年5月只上漲0.1%,而房屋總租金收益率自2010年年末起,就低於最低水平,房租年增長也低於近十年的平均增長率。

編輯:仇芳芳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05

MERS對香港樓市影響有限 房價難有大跌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1526.html

MERS對香港樓市影響有限 房價難有大跌

一財網 羅琦 2015-06-12 12:21:00

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2015年4月香港的私人住宅指數同比上升了21.3%,意味著樓價即便下跌10%至15%,樓價也回不到2014年的價格了。

6月10日下午,一則突發的消息吸引了全香港人的眼球。

一名22歲香港女生在6月10日上午,前往位於香港青衣港鐵站的一家醫療機構掛號求診,由於她曾經在5月底到過韓國首爾,近日出現發燒現象,疑似感染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除此之外,香港尖沙咀、中環等地的醫療機構也稱,有類似疑似感染MERS患者,全部送往醫院進行隔離檢驗。

消息一出,原本對“新非典”有著近似偏執的緊張感的香港人,竟然意外地調侃了起來,“難道這是上車(即“買房”)的良機?”“可以儲首期買青衣城了!”不少“無房一族”都開始暗自竊喜,回憶起2003年非典時期,香港樓市的情景,他們覺得這下總算可以上車了。

受心理作用影響,香港青衣地區的個別樓盤價格確實有所松動,有不少準買家原定於6月10日晚上看房,最終全部爽約,而有賣家略顯著急,趕緊將房價調低20萬港元,以求在真正的“暴風雨”來臨之前盡快出手。

然而,這一切只是虛驚一場,6月11日,香港衛生防護中心宣布,過去一天的33宗中東呼吸綜合癥懷疑個案,包括青衣的22歲疑似女病人,經初步化驗後全部呈陰性反應,並非感染MERS。

中小樓盤近日暴升

沒有上車的香港人對樓市降溫的期望又一次破滅了,另一方面,屢創新高的樓價也在不斷刺痛著香港人敏感的神經。

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最新數據,4月份私人住宅售價指數為297.1,環比上升1.9%,已經連續上升13個月,創下了新高,而這一指數同比升幅已經達到21.3%。

在這些上升的私人住宅中,被香港人俗稱為“上車盤”的房子升幅最大,其中,實用面積430.6平方呎(約40平方米)以下的小單位售價指數為325.7,創下了歷史新高,環比升幅達到2.2%,同比上升23%。

緊跟升幅榜之後的是中型單位,數據稱,實用面積在1075平方呎(約100平方米)及以下的中型單位售價指數為298.1,環比升2%,同比升幅為21.7%,而大型單位還落後於這些“上車盤”的漲幅,使用面積在1076至1722平方呎或以上的大型單位售價指數報274.5,環比升0.8%,同比升幅為11.7%。

長和(00001.HK)主席李嘉誠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由於香港的建築成本非常高,所以樓價也很難下跌,加重了香港無房一族的焦慮心理。

最壞情況跌10%至15%

而且,當眾所期盼的“黑天鵝”事件來臨時,香港樓市的跌幅也比想象中要小得多。

根據美聯物業發布的最新報告,綜合2003年非典及2009年豬流感兩次疫情對香港樓市的影響,美聯物業首席分析師劉嘉輝預計,即便在最壞的情況下,樓價也可能只會下跌10%至15%。而根據香港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2015年4月香港的私人住宅指數同比上升了21.3%,意味著樓價即便下跌10%至15%,樓價也回不到2014年的價格了。

報告稱,根據美聯樓價走勢圖顯示,2003年非典暴發後,樓價兩個月累計下跌9.3%,而在豬流感暴發時段,樓價不跌反升。

不過,在過往疫情暴發期間,都是私人住宅的供應開始減少的時候,2003年的私人住宅落成量為2.64萬個單位,而到2009年,僅為7200個單位。今年的情況與過去已經大有不同,政府近年以來已經開始大肆提倡加大供應。

2015年5月7日,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曾撰文表示,差餉物業估價署預計2016年的私人住宅落成量為20140個單位,較2005至2014年每年平均落成量11728個單位,高出了71.7%,比2015年的預測落成量高51.5%,也比2014年的實際落成高出28%。

在供應量開始逐步加大的情況下,劉嘉輝認為,一旦疫情爆發,樓價調整的壓力也會遞增。

香港樓市難有大跌

盡管樓價確實有調整壓力,卻有非常強勁的支持位,美聯物業稱,香港樓市以本地需求為主導,香港結婚數目連續6年達到超過5萬宗,本地出生數字也維持在高位,意味著未來不乏上車及換樓用家的需求,成為支持香港物業成交量及樓價走勢的主力軍。

美聯物業稱,目前香港業主的財務狀況比2003年非典爆發期間好得多,供完樓的業主比率持續增加,以政府統計處人口普查計算,自置物業並沒有按揭的比率由2001年48.5%持續上升至2011年60.1%。

此外,香港人口袋里的錢也比過往兩次疫情暴發時要多不少。根據香港金管局數據,今年4月,存款金額高達10.5萬億港元,遠遠高於2003年中的3.3萬億港元。而且香港金管局多次收緊房貸按揭比例,業主如果需要買房要交更多首期,所以樓價即便回調,出現負資產的情況也不可能像當年。

而且,新增房貸的金額也在逐步減少,根據香港金融管理局最新數據,4月份新增按揭貸款環比下跌29.4%至206億港元,其中新申請住宅按揭個案環比減少4.1%至10007宗,而一手樓房的貸款減少11.5%至61億港元,二手市場減22.3%至121億港元。目前,香港按揭貸款的拖欠比率維持在0.03%的低位。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206

房價飆漲風險積聚 深圳房貸集體收緊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6/4634280.html

房價飆漲風險積聚 深圳房貸集體收緊

第一財經日報 楊佼 2015-06-18 23:30:00

“基本都已經收緊了,特別是二手樓,給的那點折扣,可以忽略不計。”多名深圳銀行業人士稱,銀行房貸政策收緊,現在已是普遍現象。如果深圳房價繼續上漲,銀行房貸政策也將持續收緊。

越來越多的銀行調高房貸利率,成為深圳樓市最近的焦點。《第一財經日報》從深圳多家銀行獲悉,迄今為止,至少已有10家以上的銀行,在近期不同程度提高了首套房貸利率,個別銀行雖仍執行此前標準,但卻提出了附加條件。

“基本都已經收緊了,特別是二手樓,給的那點折扣,可以忽略不計。”多名深圳銀行業人士稱,銀行房貸政策收緊,現在已是普遍現象。如果深圳房價繼續上漲,銀行房貸政策也將持續收緊。

集體收緊

根據融360最新監測數據,近期深圳有8家銀行調整了首套房貸政策,其中7家利率上調,包括中行、建行、交行等3家國有大行,招行、民生、渤海等3家股份制銀行以及郵儲銀行。

實際上,已經上調房貸利率的銀行,並不止於上述7家。《第一財經日報》多方調查得知,近期深圳上調房貸利率的銀行,至少已經超過10家,呈現出總體收緊的態勢,而且幾乎全部達到基準利率的95折以上。

作為房貸的主要資金來源,部分國有大行的利率水平,甚至已經超過股份制銀行。某國有大行深圳分行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該行的首套房利率,采取根據客戶資信狀況定價的策略。一般情況下,最低為96折,最高則為98折。而在5月份,其利率水平尚在95折以下。

“利率有個隨行就市的問題,而且也要控制風險,現在別的銀行都漲了,我們不漲也不行了。”另一家國有大行深圳分行人士亦稱,該行首套房貸利率目前實行統一定價,一手樓全部為96折,之前則為93折。

股份制銀行、城商行等中小銀行同樣如此。據融360監測,在股份制銀行中,上調幅度最大的是民生銀行,首套房利率由95折提高至基準上浮5%。而一家北京股份行深圳分行人士亦稱,從5月底開始,該行一手樓首套房貸利率,就已由93折上調到95折,即便是合作樓盤和長期合作客戶,也沒有任何優惠空間。

部分股份制銀行提高利率之後,雖然也提供優惠,但卻提出了一定附加條件。據《第一財經日報》調查,某股份行就明確規定,只有在該行賬戶內新增10萬元以上存款,首套房貸才能享受92折利率。如果沒有新增存款,即便賬戶存款已超過此數,也只能執行95折利率。

一些資金規模有限的城商行,更是已經停止房貸業務。某上市城商行深圳分行人士表示,由於無法與大行競爭,除了為內部員工提供部分二手房貸款外,該行已經停止對外開展房貸業務。

房貸政策尚未調整的銀行,亦有上調之意。某國有大行深圳分行人士說,其首套房貸利率目前仍按93折執行,最終要以實際審批情況為準,但審批結果以上漲居多。“別的銀行都調了,我們早晚也要調整。”

“有些銀行雖然沒有明確上調,但內部對房貸業務采取不鼓勵不提倡的態度,業務人員考核受到影響,也就沒有什麽積極性了,等於變相把房貸業務收緊了。”某股份制銀行深圳分行中層說。

背後動機

今年4月份以來,深圳樓市猛烈上行,出現量價齊升的局面,這是觸動銀行房貸政策收緊的直接動因。

“深圳房價漲得太兇了,最近十多年都沒出現過這種情況,簡直太瘋狂了。”上述北京股份行深圳分行人士說,經過最近兩個月的上漲,深圳房價基本追平北京。面對房價短時期的兇猛上漲,銀行有必要對貸款進行控制。

“現在樓市總體畢竟不是上升期,深圳的房價點位已經有點高了,這麽短的時間漲這麽多,風險也在積聚。”上述國有大行深圳分行人士認為,快速上漲的房價,已經引起銀行對於風險的擔憂,房貸政策略微收緊,也在情理之中。

今年以來,隨著各項政策陸續出臺,推動樓市逐步回暖,5月份一線城市房價漲幅明顯,深圳更是遙遙領先,甚至出現了深圳樓市熱過股市的說法。

6月1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5月份70個大中城市住宅銷售價格,當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綜合平均漲幅,比上月擴大0.7個百分點。這是自2014年6月以來,環比價格迎來第二個月回升。其中,5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43個,持平的7個,上漲的則有20個。

在上述房價上漲的城市中,深圳的漲幅更是居於全國首位。今年5月,深圳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6.7%。而上海、北京、廣州三個一線城市,環比分別上漲2.6%、1.4%、1.4%,漲幅遠較深圳為低。

2015年4月下旬開始,購房者搶先搶購,深圳樓市猛烈升溫,出現量價齊升的局面。來自深圳規土委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深圳一手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環比上漲50.1%,同比上漲151.1%;成交均價則環比上漲8%,同比上漲18.8%。漲幅最大的南山區5月,房價更是同比上漲了85%。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銀行收緊房貸政策,並非因為風險上升,而是受利益驅動。上述股份行深圳分行中層就認為,央行不對稱降息之後,房貸年化基準利率只有5.65%,如果按低於9折執行,則首套房貸實際年化利率甚至不到5%,而存款利率則要上浮30%左右。

“房貸的風險其實很小,從風險管理角度來看,可以說是優質業務。退一步來講,如果覺得風險大,貸款的時候控制一下也不難。”該人士說,利潤空間受限,才是銀行上調房貸利率的根本原因。

不過,亦有觀點認為,深圳地區房價經過快速上漲,確實積累了一定風險。深圳某銀行中高層向《第一財經日報》分析,房價過快上漲,實際上也抑制了一部分購房需求,後續上漲幅度可能會放緩,其中潛在的風險也不能忽視。

後續演變

盡管大多數銀行都上調了房貸利率,但卻並非各家銀行一致行動,不同銀行間的策略也出現了些微分化,個別銀行的政策還有所放松。

據融360監測,興業銀行深圳分行已將首套房貸利率,由此前的95折,下調至92折。而個別外資銀行的二套房貸首付,也已下調至四成。

上述業內人士認為,各家銀行經營策略不同,興業銀行的做法不具太多代表性。如果深圳房價仍然快速上漲,不排除存在銀行房貸政策繼續收緊的可能性。而部分尚未收緊的銀行,也有調整之意。

實際上,在分行業務權限上,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之間存在顯著差異。據上述深圳銀行人士介紹,在深圳,國有大行分行基本擁有全部權限,股份制銀行基本自主經營,但總行會給予一定指導意見,城商行則需要總行授權。

“深圳的情況有一定特殊性,要根據市場情況決定策略,各家銀行分行權限比較大,所以操作起來比較靈活。後續政策會不會繼續收緊,要看市場走勢,現在還很難判斷。”上述股份行深圳分行中層說,未來各家銀行的策略,在具體執行中可能會繼續分化。

而一致的看法是,如果深圳房價繼續上漲,銀行房貸政策繼續收緊將是大概率事件,但收緊幅度可能不會太大,而且二手房政策會比一手房嚴苛。一方面,深圳的樓市未來不太可能出現較大風險;另一方面,房貸政策過度收緊也會對銀行產生不利影響。

上述股份行深圳分行中層說,新建樓盤一般都有開發貸款,銀行通過房貸才能收回前期貸款。如果房貸政策過緊,開發貸款回收難度加大,會對銀行不利。此外,房貸政策收緊,會抑制購房需求,對開發商銷售產生沖擊,進而威脅銀行資產質量,這是銀行所不願意看到的。“後續政策即便是有所調整,變化也不會太大,大家的利益捆綁在一起。”

編輯:孫汝祥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999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瘋牛收尾,持股家庭轉而看漲房價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7/4642629.html

中國家庭金融調查:瘋牛收尾,持股家庭轉而看漲房價

一財網 李秀中 2015-07-08 16:20:00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中心(CHFS)8日發布的《2015年二季度家庭股票投資報告》顯示,炒股家庭盈利持續下滑,未持股家庭普遍看跌股市,這一波“瘋牛”行情已經收尾,與此同時,股市資金助推房市跡象顯現持股家庭轉而看漲房價。

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中心(CHFS)8日發布的《2015年二季度家庭股票投資報告》顯示,炒股家庭盈利持續下滑,未持股家庭普遍看跌股市,這一波“瘋牛”行情已經收尾,與此同時,股市資金助推房市跡象顯現持股家庭轉而看漲房價。

2015年6月15日至7月2日,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對全國有代表性的5000戶家庭進行了季度電話回訪。根據CHFS統計結果,2015年二季度,我國有8.8%的家庭參與了股市,持股家庭約為3700萬戶,如此龐大的群體沒有出現恐慌性拋售,形成了維護我國股市穩定的重要支柱。因此,CHFS認為,後期的救市政策應充分保護普通散戶的切身利益。

報告顯示,2014年一季度到2015年一季度,我國炒股家庭的盈利比例不斷上升,但在2015年二季度首次出現下滑。6月19日股市暴跌前有73.8%的炒股家庭盈利,而6月19日到26日股市再次暴跌前, 該比例降為56.2%, 6月26日後, 該比例已降為40.5%。隨著股市的進一步調整,炒股盈利家庭的比例將繼續下降。

另外一方面,從2014年三季度開始,未持股家庭普遍看漲股市,大量新股民進入股市,2014年四季度未持股家庭的股市預期指數上升到113.5,但2015年一季度該指數出現下滑,到了二季度則進一步下降至90.5,說明目前未持股家庭已經普遍看跌股市,後市缺乏新鮮註力。

與此相吻合的是,近期滬深兩市新增投資者開戶數也出現明顯下降。

基於以上數據分析,CHFS認為,始於2014年下半年的這一波“瘋牛”行情已經收尾。另外,調查還發現,股市資金助推房市跡象顯現,兩市之間再次出現蹺蹺板效應。

報告顯示,在這波牛市行情中,持股家庭的房價預期指數普遍小於100,表明持股家庭看漲股價的同時對房價持看跌態度。但到了2015年二季度,持股家庭的房價預期上升到了111.8,而股市預期指數下降至110.0,說明受到近期股市暴跌的影響,持股家庭轉而看漲房價。

家庭股票投資行為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房價預期上,也體現在其購房行為中。數據顯示,2015年二季度,炒股家庭的購房比例由一季度的2.3%大幅上升至3.7%,而未持股家庭的購房比例弱有下降。總體來看,股市資金撤出轉而流向房市的跡象已經顯現,或將成為助推房市發展的又一動力。

編輯:李秀中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23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