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一國加息對該國的國債並不是好消息(債券價格會下跌),但是美國不斷升溫的加息預期反而成了幾個最大美債持有者的福音。
雖然美聯儲上調明年利率升幅預期導致美國國債本月走低,但美元兌多種貨幣的匯率創下2010年以來最高水平。這幫助多數境外的美國國債持有者實現了扭虧為盈,這些境外機構擁有的美國國債總計6萬億美元。美元的漲勢如此迅猛,對於本幣為歐元,英鎊和日元的海外投資人來說,美國國債是本 季度表現最好的發達國家主權債。
隨著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QE)並準備實施2006年以來的首次加息,美國的最大海外債權人(如中國政府和日本國際資產管理公司)對美債的持續需求是美國控制融資成本的關鍵。美國國債相對於全球主權債的收益率溢價為七年來最高,美元走強或有助於避免海外投資人的大舉撤離,他們一旦撤資將引發規模12.2萬億美元的美國國債市場動蕩。
高盛資產管理亞太區固定收益主管Philip Moffitt在9月19日回複彭博記者的電郵中指出,“在美元上漲背景下,持有美國國債將令你得到相對較高的收益,美國得以借此吸納資本。”
美聯儲已經維持了6年接近0的利率,並且購買了數萬億美元的債務,如果此時國債需求面上出現疲軟可能造成整個社會的借貸成本快速上升,威脅到美國正在複蘇的經濟。
彭博美債指數顯示,美國國債今年前8個月價格上漲了4.45%,但9月份出現了年內最大跌幅,為1.1%。
美債的拋售潮加深了美聯儲官員對於未來利率升高速度的擔憂,他們在上周的會議後提高了2015年末的利率預期0.25個百分點至1.375%。這使得美國1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在9月19日升至2.65%,而一個月前收益率還只有2.3%。
盡管加息預期升溫讓一些債券投資者的神經緊繃,但這也誘使更多外匯交易員湧向美元。本季度彭博美元即期指數上漲了5.2%,是2011年以來漲幅最大的一個季度。
日本國際資產管理公司投資經理Masataka Horii在接受彭博采訪時表示,“現在匯率將成為投資回報中貢獻最大的一塊。”
日本國際資產管理公司目前正削減日元、歐元資產以購買美國國債。截止9月11日該基金30.3%的資產為美元資產,而8月29日的數據中這個比例還僅為28.2%。
據彭博調查顯示,分析師們預期至2015年底美元兌十種主要貨幣中的九種都將繼續升值。(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羅山山/文
說起調味品,很多投資者不會太在意,如醬油、料酒這些只不過是做飯的配料,但這些廚房裡不起眼的小東西卻可以成就大生意。傳承已達四代的香港李錦記之外,2014年初上市的海天味業(603288)與老恆和釀造(02226.HK,簡稱老恆和)堪稱新的樣本。耐人尋味的是,這兩家公司上市前均未引入機構投資者,僅有員工和個人股東從其IPO中受益。其中因由何在?
海天味業:員工股東的集體創富故事
2014年初A股新上市的48家公司中,3家來自佛山(包括海天味業、新寶電器與歐普鋼網),顯示了當地的經濟活力。其中,海天味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其前身是佛山海天食品調味公司,屬於全民所有制企業,1995年股份制改革中,以1994年2月底的經營性資產3841萬元為基數,70%資產出讓給職工,成為企業職工股,剩餘30%為國家股。作為國內調味品尤其是醬油行業的龍頭,其2013年實現銷售收入84億元,淨利潤約16億元,主要產品包括醬油、調味醬和蚝油,約2/3銷售收入來自醬油。
海天味業上市前沒有引入創投等機構投資者,2014年初A股上市的48家公司中,共有5家與其情況類似,包括友邦吊頂(002718,住宅裝修裝飾)、歐普鋼網(002711,第三方鋼鐵物流)、溢多利(300381,飼料用酶製劑)、匯金機電(300368,金融機具)、易事特(300376,UPS等功率電子裝置)。中國有規模的人民幣創投基金不少,還有眾多的國內和國際PE機構遍地找項目,怎麼就錯過了這6家公司,值得思考。其中或許有行業因素,如友邦吊頂、歐普鋼網所處的大行業不景氣,投資機構可能比較在意。
海天味業沒有引入機構投資者,我估計是因為現金流良好,不大需要外部資金支持。仔細看海天味業招股說明書,會發現從2010年底到2013年中,其既無應收賬款,也無銀行借款。一家生意做到每年84億元、在全國有2100家經銷商的大公司,竟然都是先款後貨,不知多少消費品公司會羨慕。
再看仔細一些,過去3年,其存貨周轉期略高於兩個月,應付賬款周轉期略低於一個月,流動資金周轉良好。如果再算上巨額的經銷商預付賬款(2013年底為約17億元),海天味業實際所需的流動資金竟然為負值。此外,根據2013年年報,其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超過19億元,購建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的現金資本開支約為10億元,自由現金流量超過9億元;2012年的自由現金流量更達到17億元。這是一家不缺錢的公司。
儘管上市前沒有機構投資者,但國資還是從海天味業的大發展中得到很好的回報。1995年海天味業改制後,剩餘的30%國有資產約1152萬元由佛山市國有資產辦公室持有。後來這部分股權通過佛山國資委下屬的境外子公司興兆環球持有,直到2007年4月以10.44億元出售給海天味業。13年間(以1994年2月資產評估日計),如果不計股息的收入與投入,增值約90倍,年回報率接近42%(2001-2006年間,國資通過應收股利增資約5500萬元,2004年曾投入1500萬元與海天味業組建國內合資公司高明海天)。
如果國資繼續持有30%的股份,以海天味業上市時的招股價51.25元/股計算,將是約109億元(2010年底職工股東曾集體增資約2.5億元);如果以近期市值計算,將接近148億元(扣除發行新股對應的市值約26億元)。成長性好的公司,真的是需要長期持有啊。
由於引入員工持股,海天味業上市前有58位個人股東,其中包括共同控制人龐康、程雪等8人,他們也通過海天集團間接持股。合計來看,最大股東為董事長兼總裁龐康,持股約30.4%(上市前直接持股約10.66%,間接持股約19.75%);其次是程雪,持股約10%。
以海天味業上市前股本7.11億股計算,龐先生持股約2.16億股,扣除上市時按比例發售的老股約1136萬股,其持股約2.05億股,佔上市後擴大股本的27.4%。由於海天味業2014年5月將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股份數量擴大一倍,龐康目前持股約4.1億股。以海天味業2014年6月13日收市約518億元市值(股價34.6元/股)計,其身家約為142億元。
以海天味業2013年約16億元的利潤來說,即使不上市,僅靠分紅(海天味業2012和2013年合計派息接近20億元,按龐先生持股比例,稅前股息收入超過6億元),他就已經是億萬富豪了。再計及上市時出售老股套現約5.8億元,龐先生160億元左右的身家應無問題。按照2014年新財富500富人榜,他可以排到第51名,和比亞迪的投資人呂向陽、生命人壽的張峻等人並列。最普通不過的醬油,也可以做成大生意,成就社會,成就企業,成就團隊和自己。行行出狀元,真的是這樣啊。
看看龐康先生的履歷,1982年26歲時加入海天味業的前身佛山市珠江醬油廠,歷任副廠長、副經理和總經理等職務,1995年改制時出資最多(50萬元)。50萬元20年間變成160億元(其後如2010年底曾以分紅增資約7500萬元),19年間增值超過3萬倍,相當於年回報率超過70%。深耕一家公司和一個行業超過30年,遠超過馬拉松的耐力。台塑王永慶先生曾經說過四個字「深耕,生根」,龐先生是很好的踐行例子。
海天味業所成就的億萬富豪,並非只是幾位核心管理層。其58位個人股東中,上市時股權比例排在第50名左右的員工直接、間接持股合計也達到200萬股左右,按照招股價51.25元/股計算,價值已經過億元。也就是說,海天味業上市成就了大約50位億萬富豪,是個集體創富故事。此前這家公司也曾在2008年10月出資約20億元向超過800名員工回購股權,成就了數百個百萬富翁。
老恆和釀造:簡單靈活的可轉債安排,成就9年170倍回報
醬油行業可以成就企業和億萬富豪,料酒行業也可以,老恆和釀造就是一例。老恆和的發展與海天味業有很類似的地方(當然兩家企業目前規模尚不在一個檔次),其地處浙江湖州,歷史同樣可以追溯到清代,經過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公私合營與國有化改造後成為了國有企業,2000年經過改制,變成了職工持股會持股約97%,國有持股約3%。不過,或許是缺乏合適的企業領頭人,老恆和此後的發展遠不如海天味業,2005年6月,其由目前的大股東陳衛忠以約417萬元收購。
借助陳衛忠本人在調味品行業其他業務的採購和營銷網絡,老恆和業務逐步上了軌道,並從2010年開始快速擴展:2010到2013年,其年銷售收入從不到4000萬元,成長到5.3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約144%;淨利潤也從2010年約600萬元,增長到2013年超過1.7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00%。其2013年收入中約74%來自料酒,其餘為醬油及醋等。根據Euromonitor的報告,從零售額和零售量來計算,2012年老恆和已經是中國最大的料酒商,屬於細分行業的領先企業。其2014年6月13日收市價約為5.7港元/股,市值接近30億港元。
老恆和的IPO中,最值得關注的一點是朋友借款的安排。2005年陳衛忠收購老恆和時,無法全數拿出400萬元。根據招股說明書中的披露,他向朋友何平女士借款260萬元。有意思的是何女士並非做股權投資,錢還是算借款,不過可以轉換為公司約25.4%的股本(估計是以老恆和2014年底淨資產約1130萬元為基數,後調整為25.8%)。這個安排其實就是簡單的可轉債。何女士有眼光的地方就在於並不在意借款的利息回報(即使年利息20%,幾年下來也沒有多少),而用了可進可退的靈活安排,既可以要求對方還款,也可以在企業發展順利時將債轉股。雖然老恆和當時只是一個經營困難的小國企,陳先生只有三十出頭,甚至連400萬元也無法拿出來,不過,幾年之後誰知道又是什麼情況呢?烏雞可以變鳳凰,鯉魚也可以跳龍門啊!看行業、看企業、看人,都不能看得太死,需要留有餘地。
何平的眼光和靈活安排得到了超額回報。根據老恆和招股書,上市時何平所擁有25.8%的股本合計約9683萬股,按照6月13日每股5.7元的收市價,市值約5.5億港元。2005年的260萬元,2014年變成了5.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4.4億元),9年時間約170倍回報,年收益率約77%,可以說是非常好的投資。這樣好的回報,即使機構投資者,又有多少可以做到呢?
當然,陳衛忠是更大的贏家。他2005年收購老恆和時自己出資157萬元,目前和配偶共同擁有55.6%股份(約2.78億股),市值約15.9億港元,9年時間增值約800倍,年回報約110%。
老恆和上市前也沒有創投和PE等機構投資者,這一點值得探討。雖然陳先生用自己的資金和相關業務網絡支持老恆和的發展,扮演了資金提供者和增值服務提供者的角色,不過,老恆和過去幾年的發展中,確實是缺錢啊,例如其2012年底的現金只有約200萬元,主要依靠銀行貸款(2012年底有銀行貸款超過2億元)。
為什麼為數眾多的創投和PE沒有對其投資呢?其一,可能是老恆和的業務基礎不算很紮實,過去3年擴張太快,經銷商隊伍也有待穩定(招股書中披露,其經銷商數目2012年底為427名,2013年8月底為214名,變化很大)。其上市後股價曾大幅波動(招股價為7.15港元,最高曾超過11港元,但3月25日公佈出色年度業績後股價反而大幅下跌),可能也反映了投資者的一些顧慮。
其二,可能也和行業與地域不大引人注目有關係。相比較移動互聯網、電子商務等近年的熱門行業,調味品行業確實不大吸引眼球。湖州雖然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環境優美,但在投資方面似乎不屬於熱點地區。但好的投資不一定來自熱門行業和熱點地區,類似於禪宗所說的「不執於相」啊。
個人參與Pre-IPO投資回報各異
何平女士只是個人投資者參與公司上市前投資的其中一例。在今年A股新上市的48家公司中,還可以找到多起類似案例,例如孫戈投資金一文化(002721)、翁潔投資眾信旅遊(002707)。兩位個人投資者的角色不同,投資時段不同,回報也差別很大。
金一文化招股書披露,財務投資者孫戈2008年2月投資5000萬元,佔公司約8%股份,約合2009年增資後的800萬註冊資本,作價為每1元註冊資本6.25元。2009年12月,其轉讓400萬元給新股東,作價每元註冊資本4元。2014年公司上市時,孫戈也出售老股約47萬股,招股價為10.55元/股,回收資金約500萬元。金一文化2014年5月30日停牌前收市價為23.2元/股,孫戈剩餘股份約353萬股,市值約8200萬元。如果把2009年底轉讓的400萬元註冊資本按當輪轉讓價格計算,其總回報合計約為1.02億元。2008年初5000萬元的投資,經過6年,只有略多過一倍的收益,年回報率不到13%(未計歷年可能的派息),不算好的投資。
翁潔投資眾信旅遊的例子則不同。根據眾信旅遊招股書,翁潔2010年11月和九鼎一起參股,投資了400萬元。公司披露引入個人投資者的原因是翁潔長期從事旅遊行業,可以幫助公司發展。這就與孫戈在金一文化中的財務投資者角色有所不同。其入股價是以眾信旅遊2010年預計3000萬元利潤和10.7倍P/E為基數,400萬元持股約33.33萬股,每股作價約12元。以6月12日眾信旅遊股價約為90元/股計算,其持股市值約3000萬元,3年半時間賬面回報約7.5倍,年回報率約78%,相當可觀。
孫戈投資金一文化6年回報平平,可能是因為入股的時間正值2008年初,是上一輪牛市的最高峰,出價或許太過進取。按照其投資5000萬元佔8%股份計算,入股前的公司估值已經高達5.75億元。要知道,金一文化是一家快速發展的公司,2010年淨利潤才約4546萬元(2010至2012年期間,年利潤複合增長率約31%)。如果2007年金一文化的淨利潤只有約2000萬元,孫戈給出的估值相對於參股上一年公司利潤的P/E已經接近30倍,後面賺錢的空間已經很有限。
在金一文化其後於2009年12月和2010年4月進行的兩輪融資中,新股東的入股價都低於孫戈的入股價(分別是每股4元和3.95元)。無獨有偶,劉央的Atlantis在2007年7月投資我武生物的控股公司,可能也是因為趕在大牛市後期投資,出價過於進取,為後來的退出或回報不佳埋下了伏筆(詳見2014年6月號本欄文章《劉央何以錯失我武生物》)。可見即使是對於不錯的公司,也要慎選時段,不要為好公司付出太高的價錢。
醬油和料酒,都是很平常的東西,就在我們每天生活中的廚房。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生活,投資機會也離不開生活,就看我們能不能看得見。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欲查看其他資本圈精英評論,請下載並登錄「新財富酷魚」和我們互動。
盡管美國國債收益率小幅下滑,垃圾債券投資者卻在第三季度出現了自2011年來最大的季度虧損,損失幅度達1.7%,將垃圾債收益率推至一年來新高。
垃圾債券經理們在明知進一步賣出垃圾債券並沒有足夠流動性的情況下,卻一致認為“高收益債券價格會在第四季度反彈”,其判斷理由是經濟仍處在恢複階段(仿佛這一點並沒有被反映在市場價格)。
由於伯南克和耶倫迫使投資者追逐高風險債券,垃圾債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是評級在CCC以下的債券,其價格創下22個月以來的最低點。雖然股票市場(不包括羅素2000指數)直到最近才開始出現下跌,但杠桿貸款下滑意味著,廉價回購融資正在迅速消失(即使是對具有良好信用和知名的企業)。
正如彭博社的報道,
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和美聯儲提高利率而降低了投資者的風險偏好,高收益債券投資者正在遭遇三年來最差的季度回報。
根據美銀美林數據,投機級別的債券(垃圾債券)價格在過去三個月下跌1.7%,是自2011年第三季度以來下跌幅度最大的一次。在9月29日債務的平均收益率攀升至6.26%的年內高點。
受美聯儲導致的投資者非理性行為影響,垃圾債券中風險最高的所受打擊最大。
股票市場也開始緊隨其後:
之後杠桿貸款發行量也開始下滑:
(實習生 丁博 編譯)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德意誌銀行(德銀)報告稱,最近市場拋售使多種資產回吐了本年度至今的所有漲幅,大宗商品、外匯已跌至多年低位。
如底部德銀圖表所示,今年以來股市回報的三甲位於印度、中國和巴西。盡管面臨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擔憂和香港時局的影響,上證綜指全年回報仍高居此席。印度股指今年漲幅最大,一個月來跌幅也是最大,不但抹平26%的漲幅,而且回報已成為負值。
9月中旬以來,德國DAX和日經指數連續下挫,已回吐今年全部漲幅。希臘股市倒數第一,大跌主要源於市場擔心國內政局穩定和大選。
國債方面,西班牙、愛爾蘭和意大利國債近一個月投資回報急劇減少,面臨負回報的危險。
外匯市場最大的贏家是美元。由於歐洲數據顯示經濟增長依然疲弱,歐元跌至去年年初以來最低點。而最低的當屬俄羅斯盧布。華爾街見聞本周文章提到,俄羅斯央行行長承認,十天內投入約60億美元支持盧布。可即便如此也為扭轉盧布跌勢。
大宗商品方面黃金一枝獨秀。受市場供應充足和美元走強影響,布倫特油價跌幅最大。(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見大家都探討日本樓投資,筆者又襯下熱鬧。
聽回來有個所謂的「龐氏騙局」傳說:據稱海外一些物業(除日本外,還有南洋一帶),會提供一個保證租金回報期,比如一至兩年內一定有租客,租金一定達標。不過當保證期過了之後,就由市場決定了!
那麼,頭幾年交租的錢那裡來?可以是賣樓之時撥一筆數出來支付,亦可以是由後來者支付先來者,比如A君在上個月買了一間屋,B君在下個月買了另一間屋,自然就有現金流將遊戲玩落去。當然筆者對於海外物業市場並不熟悉,亦無從得知這個傳說是否屬實。
國內以前做基建,地方政府也會對投資者作出類似的回報保證,比如一些公路、大橋、發電廠之類。如果基建收益不達標,就要地方政府給予差價,直到項目到期,由政府收回,這只不過是一種變相定息借貸:投資基建的人,全期都可以收到保證回報。購買保證回報的物業,條數就不能那麼計了!
龐氏騙局的另一個特徵,就係由後來者,支付前來者,最典型就是一些層壓式推銷術,就是由下線支付上線,直到所有的下線,都找不到新的人加入,自然就穿煲了。
筆者反對全民退休保障,就是因為這是一種龐氏騙局,在人口老化之下,收錢的人越來越多,付錢的人越來越少,一定會穿煲的。
同樣道理,如果一個國家達到人口峰值,人口減少,整體年齡不斷增加,舊有的樓已經有人居住,那麼新增的樓又要賣給誰呢?現時,地球上有兩個國家已達到人口峰值,即是日本和俄羅斯。
日本國內也有大面積的建築物被廢棄,有一個島被廢棄,名叫軍艦島,據稱人口密度曾經比東京高十倍,而佈滿全國多處的廢墟,甚至可出相集。
或者,日本大城市置業不至於這樣,不過要避免中伏,還是去自己熟悉的地方好一點吧!
同載於property.hk/
作者網誌:http://www.ccomentary.com
270 total views, 2 views today
| ||||||
企業在向銀行貸款時,貸款先以保證金的形式存入銀行,銀行再向企業開具承兌匯票,銀行可將貸款業務轉至表外,形成利益鏈條◎ 財新記者 吳紅毓然 文wuhongyuran.blog.caixin.com 回報, 是指企業在向銀行貸款時,要求企業把貸款先以保證金的形式存入銀行,銀行再向企業開具承兌匯票,到期再兌付。 “這種現象多得很。 ”一位長三角地區銀監局局長明確表示,銀行業的“回報”現象由來已久、非常普遍,成為以貸攬存的重要手段。 通過承兌匯票,銀行可將貸款業務轉至表外,從而不受貸存比限制,為騰 挪貸款額度、吸納存款、增加中間收入,開闢了渠道。 回報市場繁榮的背後,不僅是中小企業的融資難,以及銀行為沖規模而扭曲的業績考核要求;更為重要的是,實際上的利率雙軌制,催生了各種套利和尋租行為——銀行表外資產負債的擴張、社會“資金”生意的野蠻生長,規模龐大的“影子銀行” (相關報道見本刊2013年第27期封面報道 “解放利率” ) ,回報業務是助力之一。 5月,天津銀行成都分行青羊支行的一二把手被當地檢察機關帶走,暴露出了利率雙軌制下、 “回報”現象背後的灰色利益鏈。據財新記者瞭解,這是因該銀行人員將回報資金私用放高利貸,客戶不滿銀行愈演愈烈的要求而“反目成仇” ,轉向當地檢察院實名舉報。 “四川的資金市場很熱鬧。 ”一位某股份制銀行成都分行人士介紹,不僅四川銀行業的回報市場“可排全國前列” ,四川的民間借貸市場也很活躍,但今年以來,大型小貸或擔保公司頻頻出事,金額巨大,牽涉更多企業,也危及銀行。 “每個地方都有遊戲規則,現在四川的舊規則被打破了,新的還未建立,銀行就採取了保守態度。 ”一位某成都分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對財新記者說,現在銀行對信貸業務更為謹慎,涉及民企、官員的寧願不做, “止損就是盈利” 。 如何做“回報” 業內人士介紹,一般做回報的流程為:企業 A 向銀行申請貸款200萬元,企業A 存100萬元的保證金到銀行,開立存單 ;企業 A 再用存單作質押,銀行給企業 A 開一張200萬元的承兌匯票,這時 銀行敞口為100萬元。企業 A 可用承兌匯票向上游企業 B 付款。企業 A 與企業 B 之間簽有一份200萬元的貿易合同,等承兌匯票到期,B 再找任何一家銀行均可貼現。 承兌匯票最長期限為六個月。假設銀行開的是六月期的承兌匯票,對於企業 A,就有100萬元的存款收益,其中大行一般是計活期息,而其他銀行往往計定期息 ;對於企業 B,相當于六個月後得到款項,不過上游企業一般較大,進出賬頻繁,並不在意 ;對於銀行,獲得貼現息收入、手續費,還有一筆較為 穩定的存款。 一位大行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在具體操作中,手續費一般為0.05%,比較少;銀行人員還可以在貼現利息收入上動腦筋。有的企業難以找到正規有效的貼現渠道,銀行會在開完承兌匯票之後,讓其在本行繼續貼現。由於信息不對稱,在一些支行,行長等就在貼現利率上給客戶“加點” ,以賺取更高的利潤。一般貼現利率能加2%-3%。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四大行這樣的業務做得少,但是股份制銀行等其他中小銀行,囿于貸款規模的限制,以及考核存款的業績壓力,往往會讓企業將承兌匯票貼現後再存入銀行,銀行反複開幾道票,以獲得更大規模的存款。這樣,企業也不得不承擔多次的貼現利息。 “有跟小銀行合作過的客戶,其應付票據金額碩大無比,跟企業本身規模不符。 ”一位大行人士說。 在四川這樣的事情並不少見,以至於上海、香港等地做轉口貿易的企業,通過資金掮客到成都的銀行來開立存單,再質押拿承兌匯票。類似的業務還有信用證。 “上海這些地方的資金是綠色存款,做的都是全額保證金承兌匯票,可以獲得跨境套利收益。 ”一位股份制銀行成都分行人士說,成都地區的銀行成為委托方,資金方將承兌匯票帶至轉口貿易較多的地區進行兌付,以做境外套利業務,由此催生的資金掮客也不少。 央行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末,全國承兌匯票餘額為10.2萬億元,較年初增加了1.2萬億元,同比增長11.4%。據中國票據網數據,其中股份制銀行的承兌匯票餘額為4.54萬億元,約占市場總量的44.5%;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的承兌匯票餘額是2.1 萬億元,約占21%。截至6月末,承兌保證金的平均比例為42%左右,這意味著,10.2萬億元的承兌匯票餘額,給銀行帶來保證金存款逾4萬億元。 8月1日,銀監會和發改委聯合出台《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 ,其中將銀行承兌匯票承兌手續費改為“市場調 節價” 。 行長的灰色交易 5月,天津銀行成都分行青羊支行行長李蓉、副行長劉宇被帶走。據接近天津銀行的知情人士表示,這是因為7天酒店集團四川總代理商杜銳國將兩人實名舉報。目前,成都市青羊區檢察院已立案,認為李蓉與劉宇分別涉嫌職務侵佔與受賄,但尚未向法院提起公訴。 知情人士表示,杜銳國本為該支行的客戶,且一直有業務往來。為了申請4000萬元貸款,杜銳國曾向劉宇行賄20萬元。銀行本要求將4000萬元做“回報” ,以企業存款名義存回天津銀行;但李蓉要求將4000萬元轉存至一個員工的個人賬戶。該員工將錢又轉至李蓉在其他銀行的個人賬戶。李蓉再將資金轉至小貸公司,進行短期拆借。 李蓉最早出身工行四川分行,後到深發展(現平安)銀行工作,于2011年進入天津銀行成都分行。 “肯定是利益沒談攏。 ”另一位知情人士表示,本來客戶與銀行關係很好,但反目成仇還是很意外。當李蓉及劉宇被抓之後,天津銀行成都分行還在內部總結,稱要與客戶維持好關係, “不要讓客戶說翻臉就翻臉” 。 業內聞此不無嘩然。 “完全破壞了遊戲規則, ”一位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說, “本來回報是為了銀行的利潤,現在直接變成了為自己牟利。 ”其實,在過高的民間利率誘惑下,銀行行長因利用自身職務進行牟利而落馬的事情屢見不鮮。 2012年,農行江蘇省江陰市要塞支行行長孫峰攜巨款出逃。據當地公安機關調查,孫峰利用其基層銀行行長的身份從事高利貸活動,以月息2% 左右借入,以月息6% 到10% 放出,以個人名義詐騙涉資1.26億元。孫峰出國時手續齊全,有各級領導簽字。 2013年,蘇州市三位支行行長同時被抓,時任中信銀行盛澤支行行長孫志榮、浦發銀行吳江支行顧健、招商銀行吳江支行行長張興洪以涉嫌特別重大賄賂罪被批捕。當時,舉報人一口氣舉報 八家銀行行長,當地多位金融人士表示“不覺得意外” ,因為這種民企和行長的交易,早已成為當地金融市場的潛規則。 “在多年貸存比考核和銀行存款立行策略下,業已形成了一條龐大的存款產業鏈和巨大的存款尋租空間。 ”國金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馬鯤鵬說。 監管排雷 一般來說,承兌業務與貸款業務的風險資產權重一樣,銀行在風險控制上也將承兌匯票與流動貸款同樣管理。比如,為防範開票企業不兌付的情況,則要求開承兌匯票的企業提供擔保,提供抵押物或者擔保公司等增信措施。同時,警惕企業的虛假貿易背景,要求嚴核企業貿易真實性。 對於貼現行來說,往往只查承兌匯 票是否屬實,就予以貼現,較為忽視真實貿易背景,這也給了做“倒票”套利的企業可乘之機。承兌匯票要求有真實的交易,必須開增值稅發票。而資金掮客們通過註冊公司虛構貿易合同,等匯票轉讓之後再將公司注銷 ;或者兩家認識的或關聯的公司,直接虛構貿易合同,相互“倒票” 。 對此,監管層自2010年以來屢屢發出警示。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曾在會議上,指出票據業務的三大風險:部分企業從銀行開立無真實貿易背景票據,背書給 票據中介進行“包裝”後套取銀行資金,而一些銀行受派生存款、中間業務收益以及調控貸款規模等因素影響,盲目草率開票 ;部分已由銀行貼現的票據通過跨業合作等渠道從銀行表內轉出,實質由銀行理財資金購買 ;少數銀行業金融機構仍在違規通過不規範的會計核算方式,隱藏票據等信貸資產規模,並規避資本監管。 2012年2月,銀監會出台《關於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範經營的通知》 ,即“七不准、四公開”原則,其中要求銀行不准以貸轉存、存貸掛鈎等。 2014年9月,銀監會、財政部及央行三部委聯合出台《關於加強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 ,更是明確要求銀行不得“以貸開票吸存” ,即將貸款資金作為保證金循環開立銀行承兌匯票並貼現,虛增存貸款。國金證券研報認為,該規定從表面上看,抑制了銀行的存款吸收能力,實質上是從根源上扼殺存款尋租的空間:提高銀行滋養存款尋租行為的成本,才是真正消除尋租空間的最有效手段,銀行出于對存款偏離度指標超標的顧慮,將主動降低對存款尋租行為的需求。 同時, “改進績效考核制度、銀行不得設立時點性存款規模考評指標”的規定,亦從制度上緩解了銀行、尤其是基層業務人員對存款的渴求。據財新記者瞭解,銀行頗為重視此次規定,中行、建行等多家銀行也根據監管政策,調整了內部考核指標, “現在考核權重都是日均存款占大頭” ,將時點數控制在一定幅度內。 6月,四川銀監局上線了“四川銀行業貿易背景查詢與監管系統” ,由轄內5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同出資開發和使用。四川銀監局要求,自系統正式上線起,各銀行新增的相關銀行業務及增值稅發票信息務必全部錄入系統。業務包括 :票據承兌、國內信用證、票據貼現、票據質押融資、國內信用證(代付) 、保理等;其中對100% 保證金(或100% 銀行承兌匯票質押)的銀行承兌匯票和國內信用證業務,暫不錄入對應 增值稅發票。 失控的民間借貸 中西部地區相對貸款資源緊缺,資金價格較高,同時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不減、成本較高,這也給小貸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等帶來了機會。 截至2013年12月末, 四川省投(融)資理財信息咨詢類公司數量已上升至5000家,其中還不包括未在工商局獲批的民間理財公司,較同年6月末增長了近4000家。截至2013年12月末,四川擁有融資性擔保公司509家,全年累計融資性擔保餘額已達2338.4億元,居全國第二。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6月末,四川省共有326家小貸公司,數量居全國第九; 貸款餘額為597.30億元,居全國第四。 但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且政商關係動蕩,民營擔保公司、小貸公司跑路現象頻頻,加劇了信用風險。2014年6月,四川省金融辦召開了“2014四川省小貸公司監管工作會” ,要求省內金融機構嚴控風險。 7月,匯通信用融資擔保有限公司高管集體失聯,上萬投資者兌付無門,至今還在集體維權。匯通擔保是四川省擔保行業協會的副會長級單位,註冊資 金為9億元。截至6月末,匯通擔保業務涉資近50億元,其中銀行在保金額就有45億元。 一位大行人士對財新記者介紹,匯通擔保是民企,但信譽較高,政府曾經也“鼓勵多設立這類擔保公司” 。有個別銀行還代銷過匯通擔保的理財產品,現在也全部變為飛單。 8月,怡和集團膠著于債務重組,債權人尚未全部同意簽字。據財新記者瞭解,怡和集團總負債逾40億元,其中銀行的風險敞口25億元。更嚴重的是,集團牽涉了16億元的民間高利貸,其中實際使用本金約7億元,其餘9億元為“利滾利”產生。該集團的債務危機涉及17家銀行,包括重慶銀行4.8億元、攀商銀行3.1億元、恒豐銀行2.7億元 ;另外還涉及2家資管公司和40余家的民間高利貸借款主體。 “明面上是小貸公司,實際是高利貸。 ”一位當地銀行業人士介紹,怡和集團實際控制人劉武聘請了建行出身的沈兵,擔任職業經理人。彼時,沈兵引入了大量的民間資金,為怡和集團融資。 一種普遍的做法是,小貸公司通過銀行給怡和集團做委托貸款,簽署“陰陽合同” ,借貸合同上年息為12%-16%, “實際上抽屜協議的年息甚至高達36%” 。 一位債權行人士認為,怡和集團突陷資金鏈斷裂,主要原因是高利貸, “民間高利貸金額巨大、家數衆多、利息水平超長” 。一位建行人士說,去年怡和集團就出現了違約苗頭,幾千萬元的貸款未被審批過關。通常,這類企業只能通過民間借貸融資。 “小微企業融資、中西部地區融資,共同反映的一個客觀問題是,風險成本如何分擔。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需要建立一個共擔風險的機制,其中政府也應發揮作用,以盡力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
本帖最後由 股語者 於 2014-11-24 18:40 編輯 光伏產業投資邏輯——基於投入資本回報率的視角 作者:歐文凱 方法論:自上而下“產業——企業”投資邏輯 市場規模龐大 前景廣闊 產業發展處於成長期 OR 企業發展處於成長期 企業發展處於成長期企業資本回報率(ROIC)>平均回報率≧WACC 利潤驅動增長 1、光伏市場規模 1.1 光伏電站安裝市場規模 ![]() 1.2 光伏電站累計安裝規模 ![]() IEA(2014)預測,在全球努力節能減排的情境下,全球光伏電站累計安裝容量將在2030年達到1,721GW(中國634GW),GAGR達到16%;在2050年達到4,674GW 4,674GW(中國1,738GW 1,738GW),GAGR達到10%。 ![]() 1.3 光伏電站發電量規模 ![]() 目前光伏電站發電量占全球發電量比重低於2%。 IEA:2050年光伏發電量占全球發電量比重達到16%。 1.4 光伏制造市場規模 ![]() 預測2020年全球組件產量高於80GW,產值大於2400億元 1.5 光伏市場規模小結 小結: 1、光伏市場規模龐大。目前約6000億元人民幣 2、光伏前景遠大。到2030年累計裝機容量將有 年累計裝機容量將有12倍增長,GARA達16% 2、光伏產業生命周期 2.1 目前光伏產業生命周期特征 1、光伏產業規模占比工業經濟規模較小,發電量占比小於2% 2、光伏產業發展速度快 新進入者多 競爭激烈 集中度偏低(矽料與 光伏產業發展速度快,新進入者多,競爭激烈,集中度偏低(矽料與 矽片環節較高) 3、光伏產業技術發展迅猛,成本下降速度飛快 4、從2000年至今14年的時間里,光伏產業經過 3次大幅波動,但總體趨勢向上: 2004 年,全球光伏裝機量達到1.11GW,同比增長93%,首次突破GW級別,達到第一輪光伏周期頂峰。 2008 年,全球光伏裝機6.33GW,同比增長150%,首次超過5GW級別,達到第二輪光伏周期頂峰。 2010 年,全球光伏裝機首次突破10GW 級別,為16.82GW,同比增長126%,達到第三輪光伏周期頂峰。 2014,全球光伏市場全面複蘇。2.1 目前光伏產業生命周期特征 5、光伏電站仍要依靠政府補貼驅動發展。盡管國內大型地面光伏電站在2014年3季度價格下降到7.42元/瓦,但依然需要電價補貼才具備商 瓦,但依然需要電價補貼才具備商 可行性。 ![]() 6、光伏發電LCOE與用戶電價持平,但仍遠高於火電、水電等上網電價。在電價高企的歐美發達國家已開始達到用戶側“Grid Parity”,國內光伏發電LCOE為0.7-0.9元/度,也開始與用戶電價持平,但高於火電、水電0.3-0.4元/度的上網電價。 ![]() 2.2 判定:光伏產業處於初創期後期 ![]() 2.3 未來跨入成長期的標誌性事件 1、光伏發電LCOE(降40%)接近於火電、水電等上網電價。 2、不依靠政府補貼,光伏發電具備自發商業可行性。 ![]() 2.4 光伏將擊敗風電,成為大規模使用的最廉價的新能源著名咨詢公司Pöyry(2014):歐洲批發市電平價方面光伏有望擊敗風能。這意味著光伏在不久的將來,將成為大規模使用的最廉價的新能源 ![]() 2.5 光伏產業生命周期小結 小結: 1、目前處於初創期後期。 2、約在2020年左右跨入成長期。光伏發電不依賴政府補貼而具有商業可行性,產業贏來新的發展。 3、光伏將成為大規模使用的最廉價的新能源 3 光伏產 鏈投入資本 報率 業鏈投入資本回報率 3.1 投入資本回報率含義 1、企業創造價值的來源:ROIC>WACC 2、投入資本回報率 投入資本回報率ROIC=息稅前收益(EBIT)×(1-稅率)/投入資本投入資本=股東權益+有息負債,不包括信用借款 3、加權平均資本成本 加權平均資本成本WACC=(債務/總資本)×債務成本×(1-企業所得稅稅率)+(資產凈值/總資本)×股權成本 本例中,為更體現主營業務創造價值(現金)的能力,將投入資本回報率R設定為:V/A。V=EBITDA+減值;A為平均總資產WACC以8%為參考值 3.2 光伏產業鏈投入資本回報率 事實1:開展光伏電站業務的企業在穩步創造價值。光伏制造業除了利基市場的單晶矽片環節外,連續4年未能創造價值。 ![]() 3.3 光伏輔材輔料投入資本回報率 事實2:雖然光伏輔材輔料的投入資本回報率整體不斷在下降,但仍有生產EVA、背膜和光伏玻璃(原片+鍍膜)的企業在創造價值。福斯特、中來和信義光能的相同點是:市占率較高,已具有一定的定價能力。 ![]() 3.4 啟示及小結 1、制造環節。光伏電站在無補貼情況下的商業可行性訴求,使得光伏制造環節仍將以降本增效作為主題。產品未來價格趨勢始終走低,意味著光伏制造企業擴產的投資收益很容易受損,資本回報率很容易低於8%。這也意味著在未達到光伏上網平價的時候,投資光伏制造環節,仍充滿危險。 2、電站環節。政策的設定始終使得整體光伏電站的投資收益率在8%左右。這意味著投資持有光伏電站的收益是有保障的,是被提前鎖定的,資本回報率將始終高於8%。同時,這也意味著EPC企業始終能分得合理的利潤。 4 未來光伏 發展邏輯 企業的發展邏輯 4.1 目前光伏企業發展走向 1、因為投資光伏電站享有較高的收益率,擁有龐大資本和政府資源的企業紛紛跨界而來。中民投 順風國際 恒大 巨人集團 招商局 江山控 業紛紛跨界而來。中民投、順風國際、恒大、巨人集團、招商局、江山控股。 2、飽受低投資回報率的光伏制造企業,向高投資回報率的業務發展,也紛紛進入下遊開發光伏電站。保利協鑫、阿特斯、晶科、天合、愛康、易事特、林洋、信義光能、亞瑪頓。 3、有個別光伏制造企業,專 輝 堅守專業化道路。昱輝、福斯特。 4.2 未來光伏企業發展走向 1、一批企業成為光伏電站專業運營商。具有強大融資能力、投資成本控制能力強和光伏電站建設質量控制能力強三個特點的企業會脫穎而出。 2、湧現出 批光伏電站 湧現出一批光伏電站EPC企業 但整體資本回報率趨於下降和穩定 企業,但整體資本回報率趨於下降和穩定。出現中國版SolarCity。 3、在原有制造業務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又堅守自己核心業務的,在產業跨進成長期階段時(約6-8年時間),即產品價格不再下跌時,這類企業逐漸取得壟斷 ,贏 機 地位 來新的發展時機。 5、光伏產業投資邏輯 應符合開篇的投資邏輯:規模龐大、前景遠大;成長期;高資本回報率 5.1投資已上市光伏企業的邏輯 (1)最優先投資光伏電站專業運營商。未來該領域在5-10年的時間里會誕生千億級市值的企業。重點關註具有強大融資能力、投資成本控制能力強和光伏電站建設質量控制能力強三個特點的企業。如協鑫新能源、聯合光伏、東方能源、江山控股等。(優中選優:能在最好光伏發電條件地區、能在最豐厚電價補貼地區、能在建設成本快速下降而補貼水平未降低的時候獲得最多裝機容量的企業) (2)次選投資光伏電站EPC企業,重點關註對客戶需求響應快速的、安裝成本控制能力強的、工程質量高的EPC企業。如興業太陽能(若轉型開始持有部分優質光伏電站則更佳)。如中國版SolarCity? (3)重點留意在原有制造業務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又堅守自己核心業務的企業。在產業跨進成長期階段之前,及時介入投資該類企業。如保利協鑫、福斯特、昱輝、隆基股份、中來股份、陽光電源等。 (4)其他既保持光伏制造業務,又介入電站業務的企業,存在階段性的交易性機會,不作為重點推介。如大部分的光伏電池組件制造企業。 5.2投資非上市光伏企業的邏輯 (1)主要邏輯跟投資上市光伏企業一樣。中國版SolarCity?航禹太陽能? (2)留意關鍵技術領域的國產化。如光伏銀漿、複合氟背板領域。儒興? (3)留意低成本的薄膜電池生產企業。如成本可以在2016年做到$0.3/W的碲化鎘薄膜電池企業。科力能源? (4)留意專業的光伏電站雲運維龍頭公司。淘科? (5)留意低成本的高效電池組件生產企業。高效電池組件目前仍處於高成本狀態,在土地租金和屋頂租金未成為重要因素之前,相比於轉換效率,成本是最重要的因素,所以高效電池組件在產業成長期階段(還有6-8年)才可能獲得較好的發展。賽昂? |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進入四季度,中國經濟依然毫無反彈征兆,但資本市場卻可能迎來大爆發。
尤其是央行吹響降息號角之後,市場情緒在一夜之間變得歡欣鼓舞。眾人期待市場利率以及實際利率下行,風險偏好走高,資本市場蓬勃發展。
華爾街見聞將分數篇文章,為讀者帶來各大頂級券商對明年中國經濟形勢以及市場走勢的展望。第二篇是高盛。第一篇在這里。
——————————————————————————————————————————————
高盛:明年A股有望漲15%
高盛預計明年中國GDP增速將降至7%,低於今年7.3%的預測增速,這也是1990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但股市有望獲得兩位數的增長,這主要受惠於企業盈利增長以及改革令估值提升。
高盛策略師劉陳傑在2015年的展望報告中提到,明年港股和A股都將有15%左右的回報率,但是因一季度宏觀經濟的放緩,年初市場將較為震蕩。
盡管經濟低迷,但這給改革提供了更多的空間。劉陳傑認為,改革對增長的可持續性以及股票的估值重估都至為關鍵。
其對恒生國企指數、恒生指數和滬深 300 指數的2015年年底目標點位分別為為 12,300、26,500、3,000點,對應14%、10%、16%的上行空間。相對H股,高盛在年初更看好A股。
此外,高盛還認為,明年中國可能會降準,但短期可能不會再有行動,如果明年外匯流入速度放緩,降準機會會增加。
中國債務負擔可能會進一步提高,高盛稱,中國總債務與GDP的比重預計從今年的240%升到明年250%。中國仍將面臨通縮壓力,這比通脹的風險更高。
其預計2015年中國居民的資產配置將從房地產轉向股票投資(估算約為人民幣4,000 億元),且海外資金對A 股的配置將會上升(滬港通和潛在的深港通)。
下圖顯示的是2015年金融市場改革、財政改革、反腐、社會改革、國企改革五大改革可能對市場造成的影響:
PS:高盛的八大頂級投資策略,詳見華爾街見聞網站的文章,鏈接在這里。
以下是報告全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和做空石油的暴利相比,無論是漲50%以上的咖啡,還是漲38%的A股,今年投資哪種資產的回報都顯得弱爆了。如果押對了時間、看準了價格,理論上可以獲得超過700億%的年回報。
以紐約市場2015年1月交割的Nymex輕質低硫原油為例,可以這樣實現如此暴利:
今年7月月中,買入每桶70美元的上述Nymex原油看跌期權,約定執行價格為1美分。截至本周五,這一期權的期權費已漲至12.34美元,五個月內回報率123,000%。以此回報速度推算,一年內回報率可達26億%。
如果標的換成布倫特原油(布油),還可以達到理論上700億%的年回報。具體做法為:
今年9月10日,以10美分買入當時期貨市價每桶80美元的2015年1月交割布油看跌期權。截至本周四,這一期權的期權費達到16.32美元。三個月回報率16,220%。假設12個月的回報增長都是這個速度,一年內回報率高達70,938,273,938%。
以上高回報只是理論上可行,現實中當然沒有那麽高,一方面是因為,看跌期權的買家很可能早在期權合約截止以前就買入了期貨,那樣一來,押註期貨下跌的空頭可以鎖定部分收益,但不會賺到那麽多。即便三個月、或是五個月內回報率那麽高,也不能保證一年內其他時間回報增長都那麽多。
而且,上述看跌期權的家可能就是石油生產商,或者其他希望對沖油價下跌的交易者。所以,購買看跌期權得到的回報還得彌補油價暴跌帶來的損失。一進一出盈虧相抵,未必他們真的賺到錢。
不論怎樣,理論上的巨額回報都說明,今年押註國際油價大跌獲利驚人。Tyche Capital Advisors的基金經理Tariq Zahir評論認為,除了“歷史性”,也找不到其他什麽詞適合形容這種利用油價大跌的交易。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新興市場股市和歐洲主權國債成為2014年最大的贏家,中國股市的回報更是冠絕全球。
根據下面瑞信整理的圖表,中國股市和咖啡成為今年回報最高的資產,收益率均為47.7%。
分列第三到第十的資產為印度股市(34.7%)、葡萄牙國債(20.7%)、印尼股市(20.5%)、土耳其股市(18.7%),西班牙國債(14.7%),英國國債(14.2%),比利時國債(14.2%),意大利國債(14.2%)。
而相比於牛氣沖天的美國經濟,美國股市回報比較溫和,以8.9%的回報位於第22位,美國國債回報率為6.4%,排名第28位。
能源、金屬等大宗商品成為最大的輸家。原油跌幅超45%,白銀、銅、天然氣的跌幅均在10%以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