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股市和歐洲主權國債成為2014年最大的贏家,中國股市的回報更是冠絕全球。
根據下面瑞信整理的圖表,中國股市和咖啡成為今年回報最高的資產,收益率均為47.7%。
分列第三到第十的資產為印度股市(34.7%)、葡萄牙國債(20.7%)、印尼股市(20.5%)、土耳其股市(18.7%),西班牙國債(14.7%),英國國債(14.2%),比利時國債(14.2%),意大利國債(14.2%)。
而相比於牛氣沖天的美國經濟,美國股市回報比較溫和,以8.9%的回報位於第22位,美國國債回報率為6.4%,排名第28位。
能源、金屬等大宗商品成為最大的輸家。原油跌幅超45%,白銀、銅、天然氣的跌幅均在10%以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4年對大宗商品投資者而言又是一個糟糕的年頭。從指數表現來看,截至12月中旬大宗商品的跌幅已達10%-20%。考慮到2014年是該資產類別連續第四年出現負回報,投資經理對其冷落有加情有可原。那麼2015年這種負回報趨勢是否還將繼續,還是說大宗商品已來到投資者可介入的拐點?
無論從長期戰略框架還是中短期戰術投資來看,配置大宗商品都還為時尚早。但這並不意味著其回報率必定會連續第五個年頭為負數;相反,該資產類別在2015年將實現低個位數正回報。
現在問題來了:冒這個風險值得嗎?或許並不值得,因為風險和回報的推動因素並不平衡。一方面,大宗商品容易受新興市場經濟放緩的影響;另一方面,其回報率的主要驅動因素可能只有一個:油價強勁反彈。
新興市場走軟
儘管發達市場經濟增長在2015年可能加速,但瑞銀預計新興市場的GDP增長可能從2014年的4.6%減速至2015年的4.5%。
作為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最大推動力之一,中國可能難以在維持7%以上GDP增速的同時推進結構性改革。部分結構性改革,比如利率市場化和改善地方政府財政狀況,對經濟增長,尤其是投資活動甚至可能產生短期負面影響。
中國可能推出的任何刺激政策更多是為了避免經濟嚴重滑坡,而不是推動增長。鑑於中國投資前景暗淡,也就難以對大宗商品需求做出非常積極的展望,尤其是對於鐵礦石、煤炭和部分基本金屬等原材料散貨商品。
發達市場經濟增長加速可能不足以推動大宗商品需求。預計2015年歐洲和日本的GDP增速將僅為1.2%。儘管美國增速可能達到3%左右,但除農產品以外,美國在全球大宗商品需求中所佔比重僅在5%-25%之間,其中原油、鈀和天然氣位於該區間高端。
回報率取決於原油
大宗商品的表現如果意外向好,可能是受原油需求推動。儘管油價已從2014年6月峰值大幅下跌40美元/桶,但短期前景依然負面,因為原油市場在2015年上半年供應過剩的規模可能達每日120萬-160萬桶。預計2015年一季度布倫特油價將觸及每桶54美元的低位,如果市場波幅過大甚至可能跌至更低。
中長期前景則有所不同。當前油價水平可能已經對未來兩年的全球需求產生了推動作用。2015年石油需求增幅可能從2014年的每天90萬桶增加至120萬桶,而且這一預測還有上行空間。
儘管需求的這一上升勢頭可能並不足以推動油價走高,但供應面卻可能對油價大跌做出堅決反應—反應時間會滯後6個月。當前油價過低,不足以推動石油生產國實施擴大供應計劃。事實上,除美國緻密油生產商以外,非歐佩克產油國的儲備項目規模相對於過去5年已經收縮。因此,在供應沒有顯著增加的情況下,油價有望在2015年底或2016年回歸每桶70-80美元的水平。
大宗商品投資者該如何應對?
雖然在近期價格下跌後做多大宗商品看似有吸引力,但目前採取這一做法可能為時尚早。市場需要看到非歐佩克原油供應的方向進一步明朗化。
至於其他大宗商品,散貨商品似乎缺乏吸引力,而基本金屬的回報可能各不相同。鋅和鎳由於存在結構性供應挑戰,比如印尼繼續採取限制出口的政策等,因此投資機會似乎最佳。而銅市場由於有20萬噸左右的顯著過剩供應,價格前景最為疲軟。
貴金屬方面,是否抗跌還未經歷真正的考驗,尤其是美聯儲自全球危機以來首次加息的時點。黃金市場在等待加息近在眼前的明確信號出現,投資者才會拋售持有的黃金頭寸。預計美聯儲將會在2015年中加息,屆時美國短期利率將上升至1%以上,並將推動美元進一步走強,而金價在2015年將跌至每盎司1050美元。其他貴金屬方面,受汽車行業催化轉換器需求的推動,鈀的前景似乎最為強勁。
就農產品而言,充裕的庫存可能抑制糧價上行,而較低的價格可能導致美國減少穀物種植面積。預計糖將在2015年晚些時候面臨供應緊張局面,從而推動現貨價格走高。
基於大宗商品將取得小幅正回報的前景,多空動量策略(即買入歷史上的贏家並賣出歷史上的輸家)可能為那些相信大宗商品價格波幅升高的投資者帶來具吸引力的兩位數回報。
作者施德銘(Dominic Schnider)系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大宗商品主管兼亞太區外匯主管
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周二向投資者表示,相較於競爭對手,高盛提供了更好且更穩定的回報。
Blankfein指出,高盛盈利的波動率比主要競爭對手低2/3。在過去三年間,其股本回報率平均為11%。
他還表示,美銀、花旗、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四家銀行平均擁有19萬名員工,一半員工來自零售銀行業務,另一半員工負責機構業務。而高盛僅雇傭了3.4萬名員工,且高盛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僅為行業平均水平的一半。Blankfein表示:“我們的業務並不簡單,但我們比競爭對手精簡。”
Blankfein的此番言論展現出高盛高管對公司股價遲遲沒有跑贏對手的沮喪。過去三年,摩根士丹利股價上漲52%,而同期高盛股價僅上漲22%。
Blankfein指出,相比於競爭對手,高盛的盈利一直較為穩定。在對手紛紛退出業務的時刻,高盛不斷挺進。他說:“想想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斷退出的領域吧,比如大宗商品市場。”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摩根大通於去年4月將旗下現貨商品部門出售給瑞士能源巨頭Mercuria。
去年,由於更嚴格的市場監管導致利潤率降低,巴克萊、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德意誌銀行、美銀美林等老牌投行紛紛宣布全數撤離或大幅削減大宗商品業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塞思•卡拉曼:風險越小,回報越大 來源 | 證券市場周刊石偉/譯 作者 | 塞思·卡拉曼 基金經理的性格與其入市時的環境有很大關系,卡拉曼1982年剛入行時利率很高,股市已經低迷了18年,隨後就是一波牛市;而2010年入行的基金經理難免會受到悲觀情緒籠罩下的市場氛圍的影響,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股價可以很“便宜”。入市適逢牛市和熊市,對基金經理投資性格(悲觀/樂觀)多少會有些影響。 2010年3月,鮑普斯特基金的總裁塞思·卡拉曼發表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演講,其中詳細介紹了當前的投資策略,以及如何按照價值投資和安全邊際理念進行選股;而且更為難得的是,卡拉曼還詳細介紹了鮑普斯特基金的團隊文化,以及20多年以來的投資心得。 投資思路三大支柱 價值投資在動蕩的市場中更加有效,它教育人們在關註回報之前應該首先關註風險,因為風險可以幫助投資者了解可能要承受多少損失,而損失對人們心靈造成的影響要遠遠大於任何其他因素。這樣一種恐懼心理一旦蔓延,會造成投資者思維出現“短路”,特別當賬戶凈值已經跌去40%時。 價值投資理論的先驅巴菲特和格雷厄姆都是從小規模基金起家,並按照價值投資理論,找到被錯誤定價的品種,然後從中獲得可觀的利潤。其實,格雷厄姆強調的清算價值測試法認為,股價低於每股凈流動資金的三分之二就可以買入,因為這就相當於股價已經低於清算價格,投資者不需要真正清算某家公司,但是即便這家公司破產也不會遭受損失,足見這已經成為很好的投資標的,這種方法不僅在格雷厄姆的20世紀30年代適用,經歷最近一輪的大跌後,我們也發現了不少這樣的品種。 當然,我們不應該去盲目相信數據和公式,完全可以通過詳盡的市場調研,發現有些看似已經很“便宜”的品種其實已經不便宜了,如公司的庫存和應收賬款都非常糟糕,甚至公司面臨環保等方面的訴訟和賠償等。 所以,我們不僅遵循價值投資,同時推崇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和詳盡的實地調研。我們的投資思路有三大支柱。 第一,首先關註風險,然後才是回報。風險不等同於BETA,BETA值是學術問題,對投資沒有意義,市場波動有時反而意味著投資機會。我們與華爾街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對風險的關註使價值投資方法考慮在不同情景下的損失,這樣得到的是一個股價區間,而華爾街是通過某種方法得到一個價位,很自然算出來的是回報。 第二,追求絕對收益,不理會相對表現,找到自己的優勢,將其最大程度的發揮。現在,基金界的“悲哀”是過於關註相對表現,大家只盯著指數,盯著同行,只要損失比其他人小就算是成功。對相對表現過度關註,使得機構既不希望太落後,也不希望過於“冒尖”,於是中庸成為最佳策略。但高端客戶關註的應該是絕對收益。 第三,我們只推崇自下而上。因為自上而下的難度太大,任何人不可能每次都踏準宏觀經濟的節奏。而且,即便宏觀經濟預測準確,落實到行業和公司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們一直采取的就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對手中的每一個品種做各種情況的敏感性分析,或者“壓力測試”。 風險越小 回報越大 首先,產品設計時應該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如果僅可以投資房地產股,就不如同時可以投資REIT、地產公司可轉債等。可選項越多,勝算越大。 其次,我們基金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長期資金的註入。我們的客戶只有富豪階層和機構客戶,沒有基金的基金、主權基金、退休金、共同基金等,因此基金經理在做決策時,不必為是否造成贖回擔心,這是保證長期投資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們認為,就算基金經理給自己定下的投資時限為三年,但是卻面臨6個月內的贖回壓力,即使再好的基金也無能為力,所以在選定客戶類型時一定要慎重。 第三大優勢是與合作夥伴保持良好的關系,而且保證我們是他們排名第一或者第二大的客戶,這樣他們有大宗交易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而不是在幾十個客戶以後。而且,這些合作夥伴一定也認同我們的價值投資理念,可以保證交易過程高效,成功率高。 關於團隊建設,我們很強調“團隊記憶”,團隊的主要成員共事已多年,但是也會有新人加入,這樣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DNA,如果新成員對某項制度有異議,我們不會告訴,“一直以來就是這個傳統”,而是會說,“這是我們實踐中得出的最好辦法,如果你有新的建議,也歡迎提出來。”另外,與競爭對手有所不同,我們並不是預先在基金經理之間分配固定的投資份額,而是采取靈活分配的方式,以達到資源的最好配置。 我們最擅長的投資策略概括起來就是挖掘被市場錯誤定價的品種。造成任何證券產品大幅折價通常是因為持有者被迫賣出,而很少人接盤,造成供需嚴重失衡,價格暴跌。而被迫賣出的原因可能是公司信貸評級被降低(基金章程規定不能投資評級低於某個級別的品種),可能由於指數成份股調整,指數型基金只好賣出等。當然,也有可能遇到持有者莫名其妙地賣出,對於我們來講,這屬於“白送”,當然這樣的機會很少。 另外一種造成股價大幅折價的原因可能是母公司剝離子公司,這種剝離可能是業務調整需要,也可能是“母嫌子醜”,例如子公司債臺高築、管理層能力低下、ROE較低等。總之,在這些事件發生時,一定要想辦法弄明白背後的原因,因為這可能意味母公司或者子公司,甚至兩者同時存在投資的機會,股價當天的反應未必說明問題,因為大家想到的通常都是賣出(特別是基金投資者,由於公司模型變化,通常會選擇出局,這就造成了供需的嚴重失衡)。但是,隨著長期效果的顯現,價值投資者往往會發現最好的機會。例如,我們現在持有一家生物制藥公司,原來的公司由於很多科研投入,所以業績不是很突出,但是公司單靠新藥的知識產權稅就可以每年坐收30%的回報。後來公司分離,母公司賬上保留大量現金,專門負責新藥研制,業績不好;而子公司就是坐收知識產權稅,子公司雖然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制藥公司,但有這樣的背景,我們認為它的風險很小。 綜上所述,首先,我們認為當前股市價格的暴跌,並不是投資者經過謹慎分析對公司基本面得出的結論,而是由於市場拋壓過大,而接盤的資金太少,供需嚴重失衡導致的結果。其次,我們最喜歡的就是市場上各種的催化劑事件,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機會。我們的基金2008年初的現金比例為35%,並不是因為自上而下看得準,而是按照我們的安全邊際確實找不到投資品種,目前我們的現金比例為20%,為了買入新品種,我們在不斷地賣出,因為現在市場上依然存在不少已經失效的投資工具,或者會置我們於不利境地的投資工具,手里掌握現金的主動性會比較高。 此外,我們並不認同現在是世界末日的觀點,我們依然在很活躍的進行交易。投機者被市場淘汰,未來一段時間內,競爭者會逐漸減少。我們沒有關於宏觀經濟的確定性觀點,但是我們會做每一筆交易的敏感性分析,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選擇那些即使經濟嚴重衰退,但是依然安全的投資。 在最近一輪的經濟衰退中,價值股的表現要遜於成長股。但我們對價值股和成長股的區分與學術界不一樣,我們不認為PE低就是價值股;第二,在這次泡沫破滅前,很多所謂的價值股都是按照LBO模型估值,而現在證明這一模型並不能支持估值;最重要的一點,此前金融股已經占到了S&P的40%,也就是說整個經濟和市場都被很大程度上杠桿化了,所以這些金融股(價值股)的調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當前是投資者對凈值的概念混淆,並不是價值投資本身出現了問題。 我們認為,風險就是在投資之前通過各種敏感性分析預計究竟會有多少損失,假設的情景包括房價每年下跌20%、GDP每年都是負增長,如果在這樣的衰退假設下,依然可以獲得回報,那麽這樣的投資標的就是安全的。學術界認為風險越大,回報越高,而我們相反,我們認為風險越小,回報越高。例如,一只股票的價格從17美元跌到6美元,又從6美元跌到3美元,那麽下跌的風險最大就是3美元,而上升空間明顯大很多。 如何做出賣出決策?首先我們設定的是股價不會超出所測算的合理範圍上限,如果已經達到上限附近,而經過重新評估,維持原來的判斷,那麽不管未來還有多大的漲幅,我們一定開始賣出。 |
投資思路三大支柱:風險越小,回報越大 譯:石偉 作者:塞思·卡拉曼 基金經理的性格與其入市時的環境有很大關系,卡拉曼1982年剛入行時利率很高,股市已經低迷了18年,隨後就是一波牛市;而2010年入行的基金經理難免會受到悲觀情緒籠罩下的市場氛圍的影響,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股價可以很“便宜”。入市適逢牛市和熊市,對基金經理投資性格(悲觀/樂觀)多少會有些影響。 2010年3月,鮑普斯特基金的總裁塞思·卡拉曼發表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演講,其中詳細介紹了當前的投資策略,以及如何按照價值投資和安全邊際理念進行選股;而且更為難得的是,卡拉曼還詳細介紹了鮑普斯特基金的團隊文化,以及20多年以來的投資心得。 投資思路三大支柱 價值投資在動蕩的市場中更加有效,它教育人們在關註回報之前應該首先關註風險,因為風險可以幫助投資者了解可能要承受多少損失,而損失對人們心靈造成的影響要遠遠大於任何其他因素。這樣一種恐懼心理一旦蔓延,會造成投資者思維出現“短路”,特別當賬戶凈值已經跌去40%時。 價值投資理論的先驅巴菲特和格雷厄姆都是從小規模基金起家,並按照價值投資理論,找到被錯誤定價的品種,然後從中獲得可觀的利潤。其實,格雷厄姆強調的清算價值測試法認為,股價低於每股凈流動資金的三分之二就可以買入,因為這就相當於股價已經低於清算價格,投資者不需要真正清算某家公司,但是即便這家公司破產也不會遭受損失,足見這已經成為很好的投資標的,這種方法不僅在格雷厄姆的20世紀30年代適用,經歷最近一輪的大跌後,我們也發現了不少這樣的品種。 當然,我們不應該去盲目相信數據和公式,完全可以通過詳盡的市場調研,發現有些看似已經很“便宜”的品種其實已經不便宜了,如公司的庫存和應收賬款都非常糟糕,甚至公司面臨環保等方面的訴訟和賠償等。 所以,我們不僅遵循價值投資,同時推崇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和詳盡的實地調研。我們的投資思路有三大支柱。 第一,首先關註風險,然後才是回報。風險不等同於BETA,BETA值是學術問題,對投資沒有意義,市場波動有時反而意味著投資機會。我們與華爾街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對風險的關註使價值投資方法考慮在不同情景下的損失,這樣得到的是一個股價區間,而華爾街是通過某種方法得到一個價位,很自然算出來的是回報。 第二,追求絕對收益,不理會相對表現,找到自己的優勢,將其最大程度的發揮。現在,基金界的“悲哀”是過於關註相對表現,大家只盯著指數,盯著同行,只要損失比其他人小就算是成功。對相對表現過度關註,使得機構既不希望太落後,也不希望過於“冒尖”,於是中庸成為最佳策略。但高端客戶關註的應該是絕對收益。 第三,我們只推崇自下而上。因為自上而下的難度太大,任何人不可能每次都踏準宏觀經濟的節奏。而且,即便宏觀經濟預測準確,落實到行業和公司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們一直采取的就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對手中的每一個品種做各種情況的敏感性分析,或者“壓力測試”。 風險越小 回報越大 首先,產品設計時應該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如果僅可以投資房地產股,就不如同時可以投資REIT、地產公司可轉債等。可選項越多,勝算越大。 其次,我們基金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長期資金的註入。我們的客戶只有富豪階層和機構客戶,沒有基金的基金、主權基金、退休金、共同基金等,因此基金經理在做決策時,不必為是否造成贖回擔心,這是保證長期投資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們認為,就算基金經理給自己定下的投資時限為三年,但是卻面臨6個月內的贖回壓力,即使再好的基金也無能為力,所以在選定客戶類型時一定要慎重。 第三大優勢是與合作夥伴保持良好的關系,而且保證我們是他們排名第一或者第二大的客戶,這樣他們有大宗交易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而不是在幾十個客戶以後。而且,這些合作夥伴一定也認同我們的價值投資理念,可以保證交易過程高效,成功率高。 關於團隊建設,我們很強調“團隊記憶”,團隊的主要成員共事已多年,但是也會有新人加入,這樣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DNA,如果新成員對某項制度有異議,我們不會告訴,“一直以來就是這個傳統”,而是會說,“這是我們實踐中得出的最好辦法,如果你有新的建議,也歡迎提出來。”另外,與競爭對手有所不同,我們並不是預先在基金經理之間分配固定的投資份額,而是采取靈活分配的方式,以達到資源的最好配置。 我們最擅長的投資策略概括起來就是挖掘被市場錯誤定價的品種。造成任何證券產品大幅折價通常是因為持有者被迫賣出,而很少人接盤,造成供需嚴重失衡,價格暴跌。而被迫賣出的原因可能是公司信貸評級被降低(基金章程規定不能投資評級低於某個級別的品種),可能由於指數成份股調整,指數型基金只好賣出等。當然,也有可能遇到持有者莫名其妙地賣出,對於我們來講,這屬於“白送”,當然這樣的機會很少。 另外一種造成股價大幅折價的原因可能是母公司剝離子公司,這種剝離可能是業務調整需要,也可能是“母嫌子醜”,例如子公司債臺高築、管理層能力低下、ROE較低等。總之,在這些事件發生時,一定要想辦法弄明白背後的原因,因為這可能意味母公司或者子公司,甚至兩者同時存在投資的機會,股價當天的反應未必說明問題,因為大家想到的通常都是賣出(特別是基金投資者,由於公司模型變化,通常會選擇出局,這就造成了供需的嚴重失衡)。但是,隨著長期效果的顯現,價值投資者往往會發現最好的機會。例如,我們現在持有一家生物制藥公司,原來的公司由於很多科研投入,所以業績不是很突出,但是公司單靠新藥的知識產權稅就可以每年坐收30%的回報。後來公司分離,母公司賬上保留大量現金,專門負責新藥研制,業績不好;而子公司就是坐收知識產權稅,子公司雖然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制藥公司,但有這樣的背景,我們認為它的風險很小。 綜上所述,首先,我們認為當前股市價格的暴跌,並不是投資者經過謹慎分析對公司基本面得出的結論,而是由於市場拋壓過大,而接盤的資金太少,供需嚴重失衡導致的結果。其次,我們最喜歡的就是市場上各種的催化劑事件,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機會。我們的基金2008年初的現金比例為35%,並不是因為自上而下看得準,而是按照我們的安全邊際確實找不到投資品種,目前我們的現金比例為20%,為了買入新品種,我們在不斷地賣出,因為現在市場上依然存在不少已經失效的投資工具,或者會置我們於不利境地的投資工具,手里掌握現金的主動性會比較高。 此外,我們並不認同現在是世界末日的觀點,我們依然在很活躍的進行交易。投機者被市場淘汰,未來一段時間內,競爭者會逐漸減少。我們沒有關於宏觀經濟的確定性觀點,但是我們會做每一筆交易的敏感性分析,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選擇那些即使經濟嚴重衰退,但是依然安全的投資。 在最近一輪的經濟衰退中,價值股的表現要遜於成長股。但我們對價值股和成長股的區分與學術界不一樣,我們不認為PE低就是價值股;第二,在這次泡沫破滅前,很多所謂的價值股都是按照LBO模型估值,而現在證明這一模型並不能支持估值;最重要的一點,此前金融股已經占到了S&P的40%,也就是說整個經濟和市場都被很大程度上杠桿化了,所以這些金融股(價值股)的調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當前是投資者對凈值的概念混淆,並不是價值投資本身出現了問題。 我們認為,風險就是在投資之前通過各種敏感性分析預計究竟會有多少損失,假設的情景包括房價每年下跌20%、GDP每年都是負增長,如果在這樣的衰退假設下,依然可以獲得回報,那麽這樣的投資標的就是安全的。學術界認為風險越大,回報越高,而我們相反,我們認為風險越小,回報越高。例如,一只股票的價格從17美元跌到6美元,又從6美元跌到3美元,那麽下跌的風險最大就是3美元,而上升空間明顯大很多。 如何做出賣出決策?首先我們設定的是股價不會超出所測算的合理範圍上限,如果已經達到上限附近,而經過重新評估,維持原來的判斷,那麽不管未來還有多大的漲幅,我們一定開始賣出。(證券市場周刊) |
| ||||||
近月環境局發表文件,諮詢公眾對電力市場未來發展的意見,以配合明年跟兩電商討2018年後,管制計劃協議屆滿後的規管安排。 今次已經是特區政府在過去十年,第三次就電力市場未來發展的公眾諮詢。之前兩次是在2005年及2006年展開,目的是探討2008年之後的規管安排。公眾諮詢開始前,政府先行找統計處作問卷調查,詢問市民電力可靠性和電力價格,哪一樣較為重要? 即使不作調查,大家都知道結果肯定是電力可靠性。政府高官於是以調查結果作為後盾,決定延續兩電的利潤保障計劃十年,並承諾會在未來十年研究如何開放市場,引入競爭。 轉眼過了十年,政府高官今次「照辦煮碗」,首先諮詢公眾是否支持從內地輸入更多清潔能源,抑或採用更多天然氣在港發電。諮詢結果顯示大部分回應者(當中不知多少是與電力公司有關連利益的人)支持使用天然氣在港發電,擔心向內地買電影響供電可靠性,於是延續利潤保障計劃又變得順理成章。 筆者自1995年完成博士論文後,便積極推動開放電力市場。二十年過後,電力市場原封不動,市民完全沒有選擇,任由電力公司宰割。每次延續協議後,兩電便大幅加價,幾年前還要勞煩前特首曾蔭權及前環境局局長邱騰華,發動輿論攻勢,要求兩電調低加幅。 事實上,過去一年多,兩電的股權出現重大變動,或多或少反映兩電的大股東對未來前景的看法。2013年11月,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把手上持有六成的青山發電公司股權出售,三成售給中電,另外三成售給南方電網公司,作價合共240億元。中電購入埃克森石油股權,顯示公司對市場前景充滿信心。 相反控制港燈的電能,於去年1月底把港燈分拆上市,賺取500多億元特殊利潤。分拆後的港燈,總資產值由原先500多億元急升至1,100多億元,總負債由400多億元上升至600多億元。千多億元資產中,有200多億元來自資產值重估,300多億元屬於所謂「商譽」(電能出售價高於資產賬面值)。 雖然港燈坐擁過千億元的資產,但用作計算准許回報的基礎仍舊是「固定資產淨值」,總額不到500億元,兼且增長空間不大。以去年約490億元固定資產淨值計算,准許利潤約49億元。然而這49億元准許利潤,還需要扣減利息支出,才是港燈的純利,可以用作分配給信託單位持有人。上市前港燈大量舉債,利息支出急升,以2014年全年推算,扣減利息後的純利約35億元。 今次諮詢文件建議2018年後准許回報由現時約10%下調至6-8%,即下調2-4%。准許利潤每下調一個百分點,港燈每年純利將下降約5億元。另外,市場預期未來三年美國將加息2-3%,每加息一個百分點,港燈每年利息支出約增加4億元。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准許回報下調2%,息率上升1%,港燈的純利便由35億元跌至約21億元。若然准許回報下調4%,息率上升3%,港燈的純利便跌至只得約3億元,前景十分暗淡。 無論港燈前景如何,大股東早已套現500多億元,一眾董事和高層每年亦拿走3,000多萬元。真正的苦主,恐怕是那些高價入市,以為可以定期收息的信託單位持有人。這不禁令筆者想起2000年電盈併吞香港電訊後,那些依靠收取香港電訊股息的小股民的慘況。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lampunlee.blogspot.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