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4資產回報排行榜:中國股市冠絕全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2236

新興市場股市和歐洲主權國債成為2014年最大的贏家,中國股市的回報更是冠絕全球。

根據下面瑞信整理的圖表,中國股市和咖啡成為今年回報最高的資產,收益率均為47.7%。

Screen-Shot-2014-12-18-at-12.41.45

分列第三到第十的資產為印度股市(34.7%)、葡萄牙國債(20.7%)、印尼股市(20.5%)、土耳其股市(18.7%),西班牙國債(14.7%),英國國債(14.2%),比利時國債(14.2%),意大利國債(14.2%)。

而相比於牛氣沖天的美國經濟,美國股市回報比較溫和,以8.9%的回報位於第22位,美國國債回報率為6.4%,排名第28位。

能源、金屬等大宗商品成為最大的輸家。原油跌幅超45%,白銀、銅、天然氣的跌幅均在10%以上。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4500

2014 回報:恆指、F Score、VIS 半年勢頭指數 投資之旅 TRENDALYSIS

http://trendalysis.blogspot.hk/2015/01/2014-f-scorevis.html
除夕新年期間,媒體少不免回顧一年大事,並前瞻來年經濟和股市,我卻不敢班門弄斧 - 施老闆熟悉地產兼具數十年經驗,貼近社會時事又了解民情,客觀事實亦證明他是成功生意人。但他早前大方承認去年初看錯樓市,以為樓價會下跌,結果樓價急升;就連施老闆都可能看錯市,我也不作預測了。 1月2日《信報》畢老林的《投資者日記》,羅列2014年的大事:『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烏克蘭烽火連天、伊斯蘭國攻城略地、中國經濟加速放緩、油價崩潰、盧布一瀉如注、伊波拉病毒肆虐...  十居其九測無可測。』若果有『先見之明』,還敢入市投資?畢老林由是說:『由此可見,好多嘢唔知好過知。關鍵是,無法預見之事天天皆有可能發生,市場歲歲俱在動盪中前進。』我認同。既然如此,我就不作預測了(因為多數唔準)。

回顧2014年的投資策略,我認為選股效果不俗。真正影績效的,其實不是選股眼光,而是組合的風險管理。2015年我會將組合分為長線、中短線和短線投資。我不用『投機』二字,並非怕違反欄目名《價值投資》的原意,而是即便短線投資,都會注重公司的財務狀況,以及風險管理。長線、中短線和短線組合的分別,除了投資的時間長短,是股價的波幅。

去年我運用VIS (Value Investment Score)選股並與眾分享,當中最大的lesson learnt,是除了注意財務健康以及技術指標(如上升或下降通道,股價處於通道頂或底,成交量或異動),需要細緻分析和測試股價波幅。我留意到適合長線投資的穩陣股票,股價波幅較細(一般在20%左近或以下)。沒錯,的確非常沉悶,但如果讀者無時間監察市場,這類股價波動小,兼且隨時間慢慢升的股票,是最適合投資的股票。而股價波幅超過30%的股票,就值得花心神捕捉股價cycle。即便投資者不稀罕賺幾個% 的差價,股價波幅大,應該會觸及風險管理界線,並有買賣singals。若能跟足自訂的投資規矩行事,埋單計數也許較『單靠時間顯現價值』的回報率較高。

VIS 依據財務報告,為上市公司的全年和半年業績評分,滿分為100分和10分。由於注重基礎分析,性質類似The Piotroski F Score(9分滿分),去年《信報》 曾為文詳細介紹F score 的準則。回顧去年,為檢視運用VIS 和F score 選股的效果,我試著找出(1)F Score 8分以上的港股 和 (2) VIS 半年勢頭指數9分以上的港股。假設價值投資者願意持有1年,並平均購買(1)和(2)的股票,若以2014年1月2日和12月31日的收市價,分別計算整年的回報。數據充足(不曾於1月2日或12月31日停牌或零成交)兼F score 8分以上的股票共115間公司,全年平均回報率達22.43%,而VIS 半年勢頭指數9分以上的港股( 共68間公司),全年的平均回報率達32.16%,兩者皆遠遠跑贏恒指的1.08%。

縱然回報未能媲美去年領先的細價股殼股,但數據顯示基礎分析和價值投資,依然有其優勢。當然無論是F score 的115間公司或VIS 的68間公司,對獨立投資者而言,數目太多。如何從中篩選,並在合適時機買賣,就需要技術分析和交易守則輔助了。

年尾股市交投淡靜,加上這星期只有3日半股市,未有足夠數據顯示時勢,今次不選股。


恭祝讀者 2015年身體健康 龍馬精神 財源廣進 生活愉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29

2014年回顧篇(2): 回報篇

關於2013年回報,大家可參考這篇文章。

本年回報趨勢和去年完全一致。年初表現良好,回報已逾10%,但3月股票回降,回報一度跌至0%,但其後股票稍為穩定,回報逐步回升,年中仍有10%左右水平,在半年結後,細衛股熱潮驟起,回報逐步攀高,回報繼續上升,佔中時間一度回降,但整固後回報仍持續創新高,雖然回報受到朗生醫藥(503)影響稍有回降,但在奧思集團(1161)的支持下,回報尚稱穩定。最終全年回報為40.88%,跑贏大市39.6%。

年初,在朗生醫藥(503)大升支持下,回報一度達到13%,多餘則資金流入奧普集團(477)、奧思集團(1161)及匯銀家電(1280)等。其後受到兩大重倉股朗生醫藥業績失利及奧普集團派息減少下,回報受到影響。其後,筆者停止購入奧普集團,並在未來幾個月開始減持新昌管理(2340),大手購入因分派,股價大降之先傳媒(550)、增倉佳華百貨(602)及香港建設(190、前熊谷組)、匹克體育(1968)、萬事昌(898)、匯銀家電(1280)等,回報漸增。

在奧普集團、朗生醫藥及匯銀家電業績良好下,回報屢創新高,衝過年度目標。在匯銀家電大升下,筆者持續減持,不斷在加倉新城控股(1030)、奧普集團、奧思集團、秦發集團(866)等,之後佔中開始,股票下跌,筆者大手削減輕倉之股票,如富豪產業信託(1881)、萬事昌國際、匯銀家電、新城控股、秦發集團、中國服飾(1146)、佳華控股(602)及曝光過度之金利來(533)等,以籌集資金購入低估之股票如英皇娛樂酒店(296)及信佳集團(912),以及奧思集團(1161)。

到了年底,手上悉數的資金都購入奧思集團(1161),曾一度短炒合豐集團(2320),短線獲利約一成後,又售出投入奧思集團,之後陸續出售路勁基建(1098)及先傳媒,也投入奧思集團,形成奧思集團獨大的形勢。以年底金額來看,超過未調高目標約1%,較調高後目標低約15%。如果計及組合外的資金,估計可控制之資金量,應接近200萬大關。

回顧本年,筆者大部分資金已投入本倉,zkiz.com 倉已經重組完成,規模約在本倉的5%以上,10%以下,另籌組小花倉,規模約在本倉的3%以上,5%以下,另動用家人資金也有增加,但由於組合增長更快,現佔總投入約20%,佔今年總投入約15%,淨增加幅度25%。現組合除了待支付及收得之現金約佔組合1%外,基本上全數投入,表現如下。


註: 以上資產為大部分資產,組合外資產主要分4部分:
(1) 3批代家人持有的ibond,資金量約本年投入約35%。
(2) 和壇主共同控制的zkiz 倉,資金量約13萬元。
(3) 小花倉,資金量約本年投入的40%。
(4) 代家人持有的細價股,市值只是組合低於0.1%,價值微不足道,升值空間不多。

至執筆當日,本組合持有股票約19隻,代家人持股約6隻(ibond 佔3隻),zkiz.com倉持有4隻,小花倉持有1隻,按大到小比重的組合分佈是奧思集團(1161)、奧普集團(477)、朗生醫藥(503)、信佳國際(912)、路勁基建(1098)、唐宮(1181)、金利來集團(533)、長江製衣(294)、陽光紙業(2002)、新華文軒(811)、美聯工商鋪(459)、香港建設(190)及其認股權(1403)、越秀房地產基金(405)、中國服飾(1146)、聯亞集團(458)、港燈(2638)、國際家居零售(1373)、朗廷酒店(1270)及現金。代家人持有的人包括3隻ibond(4214、4218、4222)、松景科技(1079)、世大控股(8003)及金威資源(109,前榮德控股、數字地球、榮豐控股、榮德豐)。zkiz.com倉持有奧普集團(477)、先傳媒(550)、嘉瑞控股(822),及英皇娛樂酒店(296)。小花倉持有俊和發展(711)。

今年買賣交易估計超過100次,每月交易約10次,組合外資產約10次。


本年目標繼續是繼續穩健較快地增大實力,但最大希望為提高股息金額,並儘量提高質素,去年每月高四位數字目標已達到,現時每月股息流入略超過五位數,目的希望增長50%,並希望短期達成購買物業的目標。


今年又再重覆自己過往的說法,現在又再一次提醒自己:
「學習認識股票底細,堅定持有信念,以中長線眼光買股。還有在熊市上一定要儘量減少持股,只保留少量房地產資金的倉位,並要努力研究股票,以基本因素及概念所在選股,另外要大膽主力購入,才能獲得厚利。」


「我要記得,買股賺錢是幸運,輸錢是功夫不夠,不要怨別人,這樣才能成為成功的投資者。」


「要保有足夠的現金,亦要使手上的股票有足夠的現金流量,才能以戰養戰,在低位購得股票,才能獲得厚利。」


「要記得某些月份一定要忍手,到月份過後儲得一大筆資金後,再作投入,回報可能會改進一些」


「績前股價好要當心,不要再大留戀,否則就損失重大」


「忍耐是非常重要的,萬勿在眼前重大利潤下妄加注碼,應該在低潮期慢慢積累」


今年又再會多一句:
「留意組合平衡,應該有守有攻,在高潮購入未來會達到高潮的低潮股,使收益平穩地增長,不停貨如輪轉。」


下一年,這個回顧仍會存在,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身體健康,百年好合,蒸蒸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966

標準回報率以下,即使資產折讓,也不吸引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1/blog-post_13.html

巴黎:

唔知幾時開始,筆者選股已經不著眼PB市賬率

試以互太解釋,互太的PB有3.74倍多,這可能嚇到一些價值投資同道朋友。

但互太的ROA資產回報是20%,2013年息稅後盈利是11億元,而行業對手連7%ROA也沒有,都是3一5%回報率,互太大幅領先。

現互太的總資產約為55億,減除長短負債的16億,資本淨值便是39億左右。

它的市值現在是145億,PE是13倍,表示投資者和筆者願意多付了106億(145-39=106)。

為何要多付資產溢價的道理如下:

假如有對手B公司同樣要賺11億元,但ROA只有5%,長短負債和互太同比例約是65億,它的資產便需要220億,即股東資本淨值是155億(220-65)。如果現在以折讓8成出售,市值僅為120億,PE也是11倍。

大多數人認為B公司只需付120億就能獲同樣11億元利潤,又較互太資產實心和多些,買入應該較化算。

但筆者認為,ROA公司低的公司,通常是一些未能善用科技、管理有效利用資產的企業,他們較受通漲困擾。例如若彼此公司每年都需要10%更新機器資產設備,而通漲率是8%,其它東西不變的話,互太第二年的盈利會下降4千4百萬至10億5千6百萬(55億x10%更新x8%通漲),但對手盈利卻會下降1億7千6百萬(220億x10%x8%),新盈利是9.24億較原11億利潤下降16%,B公司次年的PE馬上增加至13倍。

若大家都派9.24億股息,對手便無錢再加大資產產能,而互太卻仍有1.32億(10.56億減9.24億)去加大產能2.4%(1.32除以55億),有更大條件在通漲下維持或擴大産能,且相同的現金下,對手所增加的產能,因利用率低,比例上亦大幅低於互太,年復一年,對手碗飯就會越食越細。

高於行業ROA的公司的內在價值,會隨每年上升,而低於平均ROA的會一路下降。

道理是非常簡單和明顯,卻很多人忽略,而筆者認爲這是選好股最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筆者漸漸把低資產回報率的上市公司的資產不當成資產,也就不覺得折讓出售有吸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814

負回報會持續到第五個年頭嗎?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501/t20150119_711362.htm

無論從長期戰略框架還是中短期戰術投資來看,配置大宗商品都為時尚早。但這並不意味著其回報率必定會連續第五個年頭為負數;相反,該資產類別在2015年將實現低個位數正回報。但是,冒這個風險未必值得。 施德銘/文

  2014年對大宗商品投資者而言又是一個糟糕的年頭。從指數表現來看,截至12月中旬大宗商品的跌幅已達10%-20%。考慮到2014年是該資產類別連續第四年出現負回報,投資經理對其冷落有加情有可原。那麼2015年這種負回報趨勢是否還將繼續,還是說大宗商品已來到投資者可介入的拐點?

  無論從長期戰略框架還是中短期戰術投資來看,配置大宗商品都還為時尚早。但這並不意味著其回報率必定會連續第五個年頭為負數;相反,該資產類別在2015年將實現低個位數正回報。

  現在問題來了:冒這個風險值得嗎?或許並不值得,因為風險和回報的推動因素並不平衡。一方面,大宗商品容易受新興市場經濟放緩的影響;另一方面,其回報率的主要驅動因素可能只有一個:油價強勁反彈。

  新興市場走軟

  儘管發達市場經濟增長在2015年可能加速,但瑞銀預計新興市場的GDP增長可能從2014年的4.6%減速至2015年的4.5%。

  作為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最大推動力之一,中國可能難以在維持7%以上GDP增速的同時推進結構性改革。部分結構性改革,比如利率市場化和改善地方政府財政狀況,對經濟增長,尤其是投資活動甚至可能產生短期負面影響。

  中國可能推出的任何刺激政策更多是為了避免經濟嚴重滑坡,而不是推動增長。鑑於中國投資前景暗淡,也就難以對大宗商品需求做出非常積極的展望,尤其是對於鐵礦石、煤炭和部分基本金屬等原材料散貨商品。

  發達市場經濟增長加速可能不足以推動大宗商品需求。預計2015年歐洲和日本的GDP增速將僅為1.2%。儘管美國增速可能達到3%左右,但除農產品以外,美國在全球大宗商品需求中所佔比重僅在5%-25%之間,其中原油、鈀和天然氣位於該區間高端。

  回報率取決於原油

  大宗商品的表現如果意外向好,可能是受原油需求推動。儘管油價已從2014年6月峰值大幅下跌40美元/桶,但短期前景依然負面,因為原油市場在2015年上半年供應過剩的規模可能達每日120萬-160萬桶。預計2015年一季度布倫特油價將觸及每桶54美元的低位,如果市場波幅過大甚至可能跌至更低。

  中長期前景則有所不同。當前油價水平可能已經對未來兩年的全球需求產生了推動作用。2015年石油需求增幅可能從2014年的每天90萬桶增加至120萬桶,而且這一預測還有上行空間。

  儘管需求的這一上升勢頭可能並不足以推動油價走高,但供應面卻可能對油價大跌做出堅決反應—反應時間會滯後6個月。當前油價過低,不足以推動石油生產國實施擴大供應計劃。事實上,除美國緻密油生產商以外,非歐佩克產油國的儲備項目規模相對於過去5年已經收縮。因此,在供應沒有顯著增加的情況下,油價有望在2015年底或2016年回歸每桶70-80美元的水平。

  大宗商品投資者該如何應對?

  雖然在近期價格下跌後做多大宗商品看似有吸引力,但目前採取這一做法可能為時尚早。市場需要看到非歐佩克原油供應的方向進一步明朗化。

  至於其他大宗商品,散貨商品似乎缺乏吸引力,而基本金屬的回報可能各不相同。鋅和鎳由於存在結構性供應挑戰,比如印尼繼續採取限制出口的政策等,因此投資機會似乎最佳。而銅市場由於有20萬噸左右的顯著過剩供應,價格前景最為疲軟。

  貴金屬方面,是否抗跌還未經歷真正的考驗,尤其是美聯儲自全球危機以來首次加息的時點。黃金市場在等待加息近在眼前的明確信號出現,投資者才會拋售持有的黃金頭寸。預計美聯儲將會在2015年中加息,屆時美國短期利率將上升至1%以上,並將推動美元進一步走強,而金價在2015年將跌至每盎司1050美元。其他貴金屬方面,受汽車行業催化轉換器需求的推動,鈀的前景似乎最為強勁。

  就農產品而言,充裕的庫存可能抑制糧價上行,而較低的價格可能導致美國減少穀物種植面積。預計糖將在2015年晚些時候面臨供應緊張局面,從而推動現貨價格走高。

  基於大宗商品將取得小幅正回報的前景,多空動量策略(即買入歷史上的贏家並賣出歷史上的輸家)可能為那些相信大宗商品價格波幅升高的投資者帶來具吸引力的兩位數回報。

  作者施德銘(Dominic Schnider)系瑞銀財富管理投資總監、大宗商品主管兼亞太區外匯主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083

不滿股價遭低估 高盛CEO發飆“我們的回報更高更穩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43

Lloyd-Blankfein-Goldman-S-006

高盛CEO Lloyd Blankfein周二向投資者表示,相較於競爭對手,高盛提供了更好且更穩定的回報。

Blankfein指出,高盛盈利的波動率比主要競爭對手低2/3。在過去三年間,其股本回報率平均為11%。

他還表示,美銀、花旗、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四家銀行平均擁有19萬名員工,一半員工來自零售銀行業務,另一半員工負責機構業務。而高盛僅雇傭了3.4萬名員工,且高盛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僅為行業平均水平的一半。Blankfein表示:“我們的業務並不簡單,但我們比競爭對手精簡。”

Blankfein的此番言論展現出高盛高管對公司股價遲遲沒有跑贏對手的沮喪。過去三年,摩根士丹利股價上漲52%,而同期高盛股價僅上漲22%。

Blankfein指出,相比於競爭對手,高盛的盈利一直較為穩定。在對手紛紛退出業務的時刻,高盛不斷挺進。他說:“想想我們的競爭對手不斷退出的領域吧,比如大宗商品市場。”

華爾街見聞網站此前提到,摩根大通於去年4月將旗下現貨商品部門出售給瑞士能源巨頭Mercuria。

去年,由於更嚴格的市場監管導致利潤率降低,巴克萊、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德意誌銀行、美銀美林等老牌投行紛紛宣布全數撤離或大幅削減大宗商品業務。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064

2009-2014中國電影投資回報率 西雨牛仔

http://xueqiu.com/5082116371/36757302一.宏觀背景

2001年,中國相繼放開了民營電影投資、民營院線投資等限制,在隨後的幾年,中國電影業迎來了井噴式的增長。
2001年-2014年,14年間,票房從9億增長到300億。從2004年到現在11年裡,中國電影市場的擴張速度只有07年低於30%。


2014年中國人均票房消費達到了23元。

從這個角度來看,即使中國電影市場從2004年開始高增長,至今已經11年,但似乎票房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全球GDP的排名與全球票房的排名其實很像。


電影票房與一個國家的人均經濟實力的雖然不是非線型的關係,但也應該是正相關的。
各國人均GDP與人均票房關係

如果說之前的人均票房看起來中國還低的可憐的話,這張圖上,相較於GDP,中國還算在合理範圍。
圖中選取的這幾個國家是目前全球票房排在前15的國家。我們可以看到這當中大多數國家這個比值是在4~7之間,而對於多數國家似乎難以踰越7。至於韓國與阿根廷兩個特例很突兀地「相約」達到了10.8是什麼原因,暫時不得而知。
如果用人均票房來看,中國電影市場已經持續了11年的快速增長似乎無可限量,但如果以GDP為參照,中國的增長空間有多大呢?
2014年,中國電影市場增長35%,人均收入名義增長10%,中國人均每萬元GDP票房消費5.6元。如果依舊按照這個速度,2015年將會到達多數國家的峰值「7」,而在2017年,這個比例將會成為世界第一,與阿根廷、韓國兩個「特例國」平起平坐。如果再繼續下去就是奇蹟了。
無論中國以「7」為標準還是以「10.8」為目標,未來五年的電影市場增速都應該是逐漸趨於緩和,一直從目前的35%下降為10%左右。
高增速變為低增速的過程往往會比較辛苦,因為高增速意味著高預期,預期一旦落空就會死得像《一步之遙》。


二.2009-2014國產電影票房前24名回報率統計


一般來講,一部電影的票房由發行商抽成7%-10%左右,院線抽成約47%-50%,電影投資方大致抽成40%-45%。每部電影的票房,院線與投資方的利益非配方式不一樣,但是投資方的比例大多都在這個範圍波動。為了計算方便,統一按照43%的抽成比例。
其次,很多電影都是多個投資者的聯合投資,而每部電影的每個投資者的參股比例的統計工作量比較繁重,因此下文表格中的「出品方」指的是主要投資人或者是我們關注的投資人。而表格的另一項「回報率」總體來說--受到參股比例的影響較小,不過,回報的絕對金額不能直接用票房分成與回報率計算。
另外,以下表格的票房排名是按照內地票房排序,而有些國產電影的主要票房市場在國外,如2014年的華誼作品《狂怒》。海外票房會選取一些重要作品以以「+」的形式註明。


2009年

這一年,《建國大業》一舉成為票房冠軍,在那麼多明星的跑龍套的情況下,成本只有3000萬。這樣模式的高額票房與回報率自然是不可複製的。而曾經在《十全九美》上獲得驚豔回報率的王岳倫,在這年的作品《熊貓大俠》上剛剛回本,僅排在國片的第24名,褪去了光環。

華誼兄弟:在08年推出《集結號》和《功夫之王》後,在09年顯得比較沉寂,能拿出來的都是中小成本製作:《風聲》和《游龍戲鳳》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博納影業:2009年是想要大干一番的,然而兩部大製作影片《赤壁下》和《花木蘭》都票房慘淡,只有《十月圍城》尚可。而《竊聽風雲》、《非常完美》兩部中小製作電影算是這一年博納的亮點。

小馬奔騰與新畫面:兩家公司都是僅僅依靠一個導演做出令人矚目的票房成績。相比新畫面依靠張藝謀的名氣毫無技術含量地撈錢,小馬奔騰與寧浩這個新人的合作則差點把小馬奔騰從一家小公司一路做到上市。

光線傳媒:這是進入電影業的第三年,兩部漂亮的小成本高回報的電影堅定了公司繼續走下去的自信,那一年王長田對媒體說道「2010年將會是光線的豐收年。」


2010年


華誼兄弟:在2009年沉寂了一年的華誼兄弟在這一年迎來大爆發。《唐山大地震》與《狄仁傑通天帝國》兩部過億投入的大製作電影獲得了很可觀的回報率,一掃去年博納大製作電影的慘敗陰霾。而《非誠勿擾》也用了中成本電影獲得了漂亮的成績。

博納影業:上一年的大製作後,這一年迎來「小年」。這一年與上一年相同,博納的利潤主要來自於參與中小成本電影的投資,唯一參與的一個中大製作電影《大兵小將》則依然失敗,而博納相信中國未來的電影市場會越來越大,大製作也不會停止。

光線傳媒:王長田在上一年的佳績後撂下狠話,聲稱這一年將會是豐收年。然而,現實卻打了他打臉。《精武風雲》與《全城戒備》兩部頗有野心的參股投資均慘遭失利,只有小成本的《花田喜事2010》漂亮成績挽回了掩面。從09年的《家有喜事》、2010的《花田喜事》,小成本喜劇開始成為了光線的獨門絕技。


2011年


由於2009年中國電影市場增加了40%,2010年增長了近70%,再加上當時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吸引了大量資金進入電影市場,以至於2011年的電影市場形成了一個混戰局面。當年國片前24部電影分別是由20撥不同的投資者完成,集中度非常低,競爭異常激烈。
這一年,張藝謀與新畫面公司的最後一部作品---投資了6億的《金陵十三釵》雖為票房冠軍但依然慘敗,而成本僅2000萬的《失戀33天》獲得3.6億票房,回報率668%;跟風《畫皮》的東方魔幻電影《白蛇傳說》讓投資方淨虧一個億,而同樣跟風《畫皮》的《畫壁》卻得到了106%的回報率。

華誼兄弟:在2010年經歷大片年之後,2011年也在激烈的競爭中折戟。中型成本的《雪花秘扇》與《開心魔法》都遭遇慘敗,不過當年唯一一部大製作《新少林寺》在內地和海外市場均獲得佳績,力挽頹勢。

博納影業:繼前年後,博納又推出了2億的大片《龍門飛甲》,9%的回報只能算是中規中矩。亮點依然在於中小成本影片。《竊聽風雲2》延續了第一部的佳績,《財神客棧》成為博納的一個驚喜。

光線傳媒:2010年,王長田的「豐收年」被打臉之後,這一年又虧掉了《極速天使》,但這是當年唯一不賺錢的電影。《畫壁》的大獲全勝開啟了光線「東方魔幻」的思路,而傳統的《最強囍事》「閉眼賺錢」把光線小成本喜劇這把劍磨得更加鋒利。

小馬奔騰:這一年小馬終於靠寧浩以外的導演獲得了漂亮的成績。


2012年


在2011年的軍閥混戰實際上也是一種自然而然地清場,2012年市場集中度明顯提高了很多。而《泰囧》的12億歷史性票房,也是市場集中度提高的一個側面。另外台灣影片《那些年》的成功,引起了一些嗅覺敏銳的商人關注。

華誼兄弟:上一年不太成功的經歷讓華誼在2012年憋足了一口氣,用連續地高投入製作吹響進攻號角,《畫皮2》與《十二生肖》的成功,《1942》《太極》《逆戰》的略微失敗,《楊家將》的慘敗-----雖然綜合起來算是成功了,但沒想到那麼多的大製作卻被光線傳媒搶了風頭。

博納影業:《大魔術師》的中規中矩無法挽回《大上海》與《河東獅吼二》失利的顏面,剩下的幾部文藝片也沒有想過用他們賺什麼錢。這幾年的交鋒下來,似乎只要華誼大片一發力,博納大片就沒戲,

光線傳媒:《泰囧》的成功並非偶然,是09年-2011年三年低成本喜劇的積累。《泰囧》的5000萬成本看似成本不小,但實際上有一半都用在了宣傳發行上。一部代表作,讓光線傳媒成為了中國市場是不可忽視的角色。不過,《泰囧》的成功依然掩蓋不了《銅雀台》的悲劇,好像光線參與的電影,製作成本一旦上億就很難賣了,2010年的《精武風雲》、《全城戒備》就是例子。除此之外,《四大名捕》實際上是上一年《畫壁》開啟的「東方魔幻」的題材延續,成為未來光線的一大重點。


2013年


2013年起,國片鬥爭不再是博納、華誼兩家巨頭,光線的正式加入使市場形成了三強鼎立的局面。不過僅僅就這一年來說,博納的沉寂讓市場變得好像只有華誼與光線的摔角。
此外,《北京愛上西雅圖》為代表的都市愛情片的成功,又成為了市場的新的風向標。

華誼兄弟:最先開始的一部《西遊降魔》的票房直逼《泰囧》,為華誼贏得開門紅。隨後的《私人定製》依靠馮小剛的名氣最後再玩了一把,延續了上一年的強勢。而作為引領了東方魔幻風潮的華誼在《西遊降魔之後》再出《狄仁傑》系列,成績也是不俗。而《等風來》與《控制》兩部中成本電影卻遭遇滑鐵盧。

光線傳媒:當一些小片商想再複製《泰囧》的奇蹟時,光線受到《那些年》的刺激,參與了《致青春》。也為2014的青春愛情電影埋下伏筆。這一年,光線的傳統項目--《廚子戲子痞子》的低成本的諜戰喜劇也再度刷出了恐怖的回報率。同時《賽爾號》的成功也讓他們嘗到了動畫片市場的甜頭。

博納影業:2012年、2013年連續兩年的不成功讓人都有些懷疑他的巨頭地位。

小馬奔騰:小馬給了寧浩平台,而寧浩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小馬。但是《無人區》的歡慶卻成為了寧浩與小馬的最後的晚餐。由於分賬的分歧,寧浩在2013與小馬解約。


2014年


如果說2012與2013是博納消失的兩年,那麼2014就是博納絕地反擊的一年,也是華誼消失的一年。如果要總結2014年的國產電影市場,那就是博納與光線傳媒的雙雄爭霸。而票房冠軍卻是寧浩的《心花路放》,既不是光線也不是博納。

博納影業:被消磨了兩年存在感,博納終於在2014年大爆發。傳統題材上《竊聽風雲3》的收益率在意料之中,而《澳門風雲》終於又找到了在傳統項目上賺錢的感覺。《後會無期》應該是看到了《小時代》的粉絲電影的商業價值。而《智取威虎山》的成功,除了自身努力外,還要感謝《一步之遙》的「自作孽」,如果當時遇到的姜文是《讓子彈飛2》說不定《智取威虎山》都很難做到這個成績了。

光線傳媒:面對博納的大爆發,光線雖然在票房總量上差個兩三億,但光線的回報率確實有些驚人。即使是《我就是我》《怒放》這樣血本無歸的電影拉了後腿,也拖不下來它的總體收益率。《爸爸去哪》噁心了大家但是獲得了超額收益,《分手大師》則是其低成本喜劇的傳統菜餚,《匆匆那年》與《同桌的你》趁著大家還沒膩繼續消費青春。

華誼兄弟:想到過華誼在連續爆發兩年後會休息一年,卻沒想到票房最高的電影竟然僅僅排在了第18名。公司在2014的大製作《一個人的武林》虧得很慘,反倒是兩部中小成本的都市愛情片獲得了較好成績。不過也不能說華誼在2014年毫無作為,投資的好萊塢作品《狂怒》在海外票房獲得了11億票房,雖然說回報率只算一般,但也是一個不錯的嘗試。

恆業電影:是2013年、2014年湧現出來的新秀。兩年內三部影片排進票房前24,且都有亮眼的成績。未來值得期待。

三.三家公司歷年的平均回報率
平均回報率與綜合回報率沒有計算參股比例,不代表真實的回報率,但是也可以反映出公司的眼光與運作能力。

光線傳媒的投資回報率非常驚人,其擅長小成本博高票房,以《泰囧》為代表作。但是,隨著其體量的增長,如果一直做小成本電影,可能會導致資金利用率較低從而使得總的回報率降低。
光線傳媒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部成功的大製作。
不過,光線傳媒是靠綜藝節目製作起家的,如果大製作電影的運作依然沒有學會,光線傳媒或許會反哺綜藝節目。

四.歷年成功失敗的電影題材


喜劇與都市愛情是這幾年的常勝將軍,而東方魔幻也有不俗的成績,不過也有如《白蛇傳說》般的慘敗。
相反,中國曾經的特色作品,歷史與動作題材在這幾年卻失敗得很徹底。

五.結論


光線傳媒很有特點,嗅覺也很靈敏,2012-2014這三年裡非常成功,因此給予賣出評級。不管是經營上還是估值上,豬都應該趁肥殺。
華誼兄弟在2014年沉寂一點,不太成功,但是不用擔心,華誼在2015和2016可以打得牌太多。只是太貴。
博納影業沉寂兩年後,即使2014的絕地反擊,我依然不太看好博納。不過博納在市場中獨樹一幟問題不大。

$光線傳媒(SZ300251)$   $華誼兄弟(SZ300027)$   $博納影業(BONA)$   
------------
如果2015-2020,中國電影市場果不其然出現增速大幅下滑,大量投資人的預期落空後,那一輪淘出來的才是真正的巨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48

塞思•卡拉曼:風險越小,回報越大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54

塞思•卡拉曼:風險越小,回報越大


來源 | 證券市場周刊石偉/譯
作者 | 塞思·卡拉曼



基金經理的性格與其入市時的環境有很大關系,卡拉曼1982年剛入行時利率很高,股市已經低迷了18年,隨後就是一波牛市;而2010年入行的基金經理難免會受到悲觀情緒籠罩下的市場氛圍的影響,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股價可以很“便宜”。入市適逢牛市和熊市,對基金經理投資性格(悲觀/樂觀)多少會有些影響。


2010年3月,鮑普斯特基金的總裁塞思·卡拉曼發表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演講,其中詳細介紹了當前的投資策略,以及如何按照價值投資和安全邊際理念進行選股;而且更為難得的是,卡拉曼還詳細介紹了鮑普斯特基金的團隊文化,以及20多年以來的投資心得。


投資思路三大支柱


價值投資在動蕩的市場中更加有效,它教育人們在關註回報之前應該首先關註風險,因為風險可以幫助投資者了解可能要承受多少損失,而損失對人們心靈造成的影響要遠遠大於任何其他因素。這樣一種恐懼心理一旦蔓延,會造成投資者思維出現“短路”,特別當賬戶凈值已經跌去40%時。


價值投資理論的先驅巴菲特和格雷厄姆都是從小規模基金起家,並按照價值投資理論,找到被錯誤定價的品種,然後從中獲得可觀的利潤。其實,格雷厄姆強調的清算價值測試法認為,股價低於每股凈流動資金的三分之二就可以買入,因為這就相當於股價已經低於清算價格,投資者不需要真正清算某家公司,但是即便這家公司破產也不會遭受損失,足見這已經成為很好的投資標的,這種方法不僅在格雷厄姆的20世紀30年代適用,經歷最近一輪的大跌後,我們也發現了不少這樣的品種。


當然,我們不應該去盲目相信數據和公式,完全可以通過詳盡的市場調研,發現有些看似已經很“便宜”的品種其實已經不便宜了,如公司的庫存和應收賬款都非常糟糕,甚至公司面臨環保等方面的訴訟和賠償等。


所以,我們不僅遵循價值投資,同時推崇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和詳盡的實地調研。我們的投資思路有三大支柱。


第一,首先關註風險,然後才是回報。風險不等同於BETA,BETA值是學術問題,對投資沒有意義,市場波動有時反而意味著投資機會。我們與華爾街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對風險的關註使價值投資方法考慮在不同情景下的損失,這樣得到的是一個股價區間,而華爾街是通過某種方法得到一個價位,很自然算出來的是回報。


第二,追求絕對收益,不理會相對表現,找到自己的優勢,將其最大程度的發揮。現在,基金界的“悲哀”是過於關註相對表現,大家只盯著指數,盯著同行,只要損失比其他人小就算是成功。對相對表現過度關註,使得機構既不希望太落後,也不希望過於“冒尖”,於是中庸成為最佳策略。但高端客戶關註的應該是絕對收益。


第三,我們只推崇自下而上。因為自上而下的難度太大,任何人不可能每次都踏準宏觀經濟的節奏。而且,即便宏觀經濟預測準確,落實到行業和公司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們一直采取的就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對手中的每一個品種做各種情況的敏感性分析,或者“壓力測試”。


風險越小 回報越大


首先,產品設計時應該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如果僅可以投資房地產股,就不如同時可以投資REIT、地產公司可轉債等。可選項越多,勝算越大。


其次,我們基金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長期資金的註入。我們的客戶只有富豪階層和機構客戶,沒有基金的基金、主權基金、退休金、共同基金等,因此基金經理在做決策時,不必為是否造成贖回擔心,這是保證長期投資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們認為,就算基金經理給自己定下的投資時限為三年,但是卻面臨6個月內的贖回壓力,即使再好的基金也無能為力,所以在選定客戶類型時一定要慎重。


第三大優勢是與合作夥伴保持良好的關系,而且保證我們是他們排名第一或者第二大的客戶,這樣他們有大宗交易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而不是在幾十個客戶以後。而且,這些合作夥伴一定也認同我們的價值投資理念,可以保證交易過程高效,成功率高。


關於團隊建設,我們很強調“團隊記憶”,團隊的主要成員共事已多年,但是也會有新人加入,這樣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DNA,如果新成員對某項制度有異議,我們不會告訴,“一直以來就是這個傳統”,而是會說,“這是我們實踐中得出的最好辦法,如果你有新的建議,也歡迎提出來。”另外,與競爭對手有所不同,我們並不是預先在基金經理之間分配固定的投資份額,而是采取靈活分配的方式,以達到資源的最好配置。


我們最擅長的投資策略概括起來就是挖掘被市場錯誤定價的品種。造成任何證券產品大幅折價通常是因為持有者被迫賣出,而很少人接盤,造成供需嚴重失衡,價格暴跌。而被迫賣出的原因可能是公司信貸評級被降低(基金章程規定不能投資評級低於某個級別的品種),可能由於指數成份股調整,指數型基金只好賣出等。當然,也有可能遇到持有者莫名其妙地賣出,對於我們來講,這屬於“白送”,當然這樣的機會很少。


另外一種造成股價大幅折價的原因可能是母公司剝離子公司,這種剝離可能是業務調整需要,也可能是“母嫌子醜”,例如子公司債臺高築、管理層能力低下、ROE較低等。總之,在這些事件發生時,一定要想辦法弄明白背後的原因,因為這可能意味母公司或者子公司,甚至兩者同時存在投資的機會,股價當天的反應未必說明問題,因為大家想到的通常都是賣出(特別是基金投資者,由於公司模型變化,通常會選擇出局,這就造成了供需的嚴重失衡)。但是,隨著長期效果的顯現,價值投資者往往會發現最好的機會。例如,我們現在持有一家生物制藥公司,原來的公司由於很多科研投入,所以業績不是很突出,但是公司單靠新藥的知識產權稅就可以每年坐收30%的回報。後來公司分離,母公司賬上保留大量現金,專門負責新藥研制,業績不好;而子公司就是坐收知識產權稅,子公司雖然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制藥公司,但有這樣的背景,我們認為它的風險很小。


綜上所述,首先,我們認為當前股市價格的暴跌,並不是投資者經過謹慎分析對公司基本面得出的結論,而是由於市場拋壓過大,而接盤的資金太少,供需嚴重失衡導致的結果。其次,我們最喜歡的就是市場上各種的催化劑事件,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機會。我們的基金2008年初的現金比例為35%,並不是因為自上而下看得準,而是按照我們的安全邊際確實找不到投資品種,目前我們的現金比例為20%,為了買入新品種,我們在不斷地賣出,因為現在市場上依然存在不少已經失效的投資工具,或者會置我們於不利境地的投資工具,手里掌握現金的主動性會比較高。


此外,我們並不認同現在是世界末日的觀點,我們依然在很活躍的進行交易。投機者被市場淘汰,未來一段時間內,競爭者會逐漸減少。我們沒有關於宏觀經濟的確定性觀點,但是我們會做每一筆交易的敏感性分析,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選擇那些即使經濟嚴重衰退,但是依然安全的投資。


在最近一輪的經濟衰退中,價值股的表現要遜於成長股。但我們對價值股和成長股的區分與學術界不一樣,我們不認為PE低就是價值股;第二,在這次泡沫破滅前,很多所謂的價值股都是按照LBO模型估值,而現在證明這一模型並不能支持估值;最重要的一點,此前金融股已經占到了S&P的40%,也就是說整個經濟和市場都被很大程度上杠桿化了,所以這些金融股(價值股)的調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當前是投資者對凈值的概念混淆,並不是價值投資本身出現了問題。


我們認為,風險就是在投資之前通過各種敏感性分析預計究竟會有多少損失,假設的情景包括房價每年下跌20%、GDP每年都是負增長,如果在這樣的衰退假設下,依然可以獲得回報,那麽這樣的投資標的就是安全的。學術界認為風險越大,回報越高,而我們相反,我們認為風險越小,回報越高。例如,一只股票的價格從17美元跌到6美元,又從6美元跌到3美元,那麽下跌的風險最大就是3美元,而上升空間明顯大很多。


如何做出賣出決策?首先我們設定的是股價不會超出所測算的合理範圍上限,如果已經達到上限附近,而經過重新評估,維持原來的判斷,那麽不管未來還有多大的漲幅,我們一定開始賣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48

投資思路三大支柱:風險越小,回報越大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811

投資思路三大支柱:風險越小,回報越大
譯:石偉    作者:塞思·卡拉曼


基金經理的性格與其入市時的環境有很大關系,卡拉曼1982年剛入行時利率很高,股市已經低迷了18年,隨後就是一波牛市;而2010年入行的基金經理難免會受到悲觀情緒籠罩下的市場氛圍的影響,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可能是股價可以很“便宜”。入市適逢牛市和熊市,對基金經理投資性格(悲觀/樂觀)多少會有些影響。


2010年3月,鮑普斯特基金的總裁塞思·卡拉曼發表了一篇非常著名的演講,其中詳細介紹了當前的投資策略,以及如何按照價值投資和安全邊際理念進行選股;而且更為難得的是,卡拉曼還詳細介紹了鮑普斯特基金的團隊文化,以及20多年以來的投資心得。


投資思路三大支柱


價值投資在動蕩的市場中更加有效,它教育人們在關註回報之前應該首先關註風險,因為風險可以幫助投資者了解可能要承受多少損失,而損失對人們心靈造成的影響要遠遠大於任何其他因素。這樣一種恐懼心理一旦蔓延,會造成投資者思維出現“短路”,特別當賬戶凈值已經跌去40%時。


價值投資理論的先驅巴菲特和格雷厄姆都是從小規模基金起家,並按照價值投資理論,找到被錯誤定價的品種,然後從中獲得可觀的利潤。其實,格雷厄姆強調的清算價值測試法認為,股價低於每股凈流動資金的三分之二就可以買入,因為這就相當於股價已經低於清算價格,投資者不需要真正清算某家公司,但是即便這家公司破產也不會遭受損失,足見這已經成為很好的投資標的,這種方法不僅在格雷厄姆的20世紀30年代適用,經歷最近一輪的大跌後,我們也發現了不少這樣的品種。


當然,我們不應該去盲目相信數據和公式,完全可以通過詳盡的市場調研,發現有些看似已經很“便宜”的品種其實已經不便宜了,如公司的庫存和應收賬款都非常糟糕,甚至公司面臨環保等方面的訴訟和賠償等。


所以,我們不僅遵循價值投資,同時推崇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和詳盡的實地調研。我們的投資思路有三大支柱。


第一,首先關註風險,然後才是回報。風險不等同於BETA,BETA值是學術問題,對投資沒有意義,市場波動有時反而意味著投資機會。我們與華爾街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對風險的關註使價值投資方法考慮在不同情景下的損失,這樣得到的是一個股價區間,而華爾街是通過某種方法得到一個價位,很自然算出來的是回報。


第二,追求絕對收益,不理會相對表現,找到自己的優勢,將其最大程度的發揮。現在,基金界的“悲哀”是過於關註相對表現,大家只盯著指數,盯著同行,只要損失比其他人小就算是成功。對相對表現過度關註,使得機構既不希望太落後,也不希望過於“冒尖”,於是中庸成為最佳策略。但高端客戶關註的應該是絕對收益。


第三,我們只推崇自下而上。因為自上而下的難度太大,任何人不可能每次都踏準宏觀經濟的節奏。而且,即便宏觀經濟預測準確,落實到行業和公司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我們一直采取的就是自下而上的方法,對手中的每一個品種做各種情況的敏感性分析,或者“壓力測試”。


風險越小 回報越大


首先,產品設計時應該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如果僅可以投資房地產股,就不如同時可以投資REIT、地產公司可轉債等。可選項越多,勝算越大。


其次,我們基金最大的優勢就在於長期資金的註入。我們的客戶只有富豪階層和機構客戶,沒有基金的基金、主權基金、退休金、共同基金等,因此基金經理在做決策時,不必為是否造成贖回擔心,這是保證長期投資成功的關鍵因素。我們認為,就算基金經理給自己定下的投資時限為三年,但是卻面臨6個月內的贖回壓力,即使再好的基金也無能為力,所以在選定客戶類型時一定要慎重。


第三大優勢是與合作夥伴保持良好的關系,而且保證我們是他們排名第一或者第二大的客戶,這樣他們有大宗交易時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而不是在幾十個客戶以後。而且,這些合作夥伴一定也認同我們的價值投資理念,可以保證交易過程高效,成功率高。


關於團隊建設,我們很強調“團隊記憶”,團隊的主要成員共事已多年,但是也會有新人加入,這樣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我們的DNA,如果新成員對某項制度有異議,我們不會告訴,“一直以來就是這個傳統”,而是會說,“這是我們實踐中得出的最好辦法,如果你有新的建議,也歡迎提出來。”另外,與競爭對手有所不同,我們並不是預先在基金經理之間分配固定的投資份額,而是采取靈活分配的方式,以達到資源的最好配置。


我們最擅長的投資策略概括起來就是挖掘被市場錯誤定價的品種。造成任何證券產品大幅折價通常是因為持有者被迫賣出,而很少人接盤,造成供需嚴重失衡,價格暴跌。而被迫賣出的原因可能是公司信貸評級被降低(基金章程規定不能投資評級低於某個級別的品種),可能由於指數成份股調整,指數型基金只好賣出等。當然,也有可能遇到持有者莫名其妙地賣出,對於我們來講,這屬於“白送”,當然這樣的機會很少。


另外一種造成股價大幅折價的原因可能是母公司剝離子公司,這種剝離可能是業務調整需要,也可能是“母嫌子醜”,例如子公司債臺高築、管理層能力低下、ROE較低等。總之,在這些事件發生時,一定要想辦法弄明白背後的原因,因為這可能意味母公司或者子公司,甚至兩者同時存在投資的機會,股價當天的反應未必說明問題,因為大家想到的通常都是賣出(特別是基金投資者,由於公司模型變化,通常會選擇出局,這就造成了供需的嚴重失衡)。但是,隨著長期效果的顯現,價值投資者往往會發現最好的機會。例如,我們現在持有一家生物制藥公司,原來的公司由於很多科研投入,所以業績不是很突出,但是公司單靠新藥的知識產權稅就可以每年坐收30%的回報。後來公司分離,母公司賬上保留大量現金,專門負責新藥研制,業績不好;而子公司就是坐收知識產權稅,子公司雖然是一家很不起眼的制藥公司,但有這樣的背景,我們認為它的風險很小。


綜上所述,首先,我們認為當前股市價格的暴跌,並不是投資者經過謹慎分析對公司基本面得出的結論,而是由於市場拋壓過大,而接盤的資金太少,供需嚴重失衡導致的結果。其次,我們最喜歡的就是市場上各種的催化劑事件,這就是我們最好的機會。我們的基金2008年初的現金比例為35%,並不是因為自上而下看得準,而是按照我們的安全邊際確實找不到投資品種,目前我們的現金比例為20%,為了買入新品種,我們在不斷地賣出,因為現在市場上依然存在不少已經失效的投資工具,或者會置我們於不利境地的投資工具,手里掌握現金的主動性會比較高。


此外,我們並不認同現在是世界末日的觀點,我們依然在很活躍的進行交易。投機者被市場淘汰,未來一段時間內,競爭者會逐漸減少。我們沒有關於宏觀經濟的確定性觀點,但是我們會做每一筆交易的敏感性分析,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選擇那些即使經濟嚴重衰退,但是依然安全的投資。


在最近一輪的經濟衰退中,價值股的表現要遜於成長股。但我們對價值股和成長股的區分與學術界不一樣,我們不認為PE低就是價值股;第二,在這次泡沫破滅前,很多所謂的價值股都是按照LBO模型估值,而現在證明這一模型並不能支持估值;最重要的一點,此前金融股已經占到了S&P的40%,也就是說整個經濟和市場都被很大程度上杠桿化了,所以這些金融股(價值股)的調整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所以當前是投資者對凈值的概念混淆,並不是價值投資本身出現了問題。


我們認為,風險就是在投資之前通過各種敏感性分析預計究竟會有多少損失,假設的情景包括房價每年下跌20%、GDP每年都是負增長,如果在這樣的衰退假設下,依然可以獲得回報,那麽這樣的投資標的就是安全的。學術界認為風險越大,回報越高,而我們相反,我們認為風險越小,回報越高。例如,一只股票的價格從17美元跌到6美元,又從6美元跌到3美元,那麽下跌的風險最大就是3美元,而上升空間明顯大很多。


如何做出賣出決策?首先我們設定的是股價不會超出所測算的合理範圍上限,如果已經達到上限附近,而經過重新評估,維持原來的判斷,那麽不管未來還有多大的漲幅,我們一定開始賣出。(證券市場周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693

回報跌息口升 港燈前景暗淡(2015/4/16) 林本利


2015-04-26  NM
 
 

 

近月環境局發表文件,諮詢公眾對電力市場未來發展的意見,以配合明年跟兩電商討2018年後,管制計劃協議屆滿後的規管安排。

今次已經是特區政府在過去十年,第三次就電力市場未來發展的公眾諮詢。之前兩次是在2005年及2006年展開,目的是探討2008年之後的規管安排。公眾諮詢開始前,政府先行找統計處作問卷調查,詢問市民電力可靠性和電力價格,哪一樣較為重要?

即使不作調查,大家都知道結果肯定是電力可靠性。政府高官於是以調查結果作為後盾,決定延續兩電的利潤保障計劃十年,並承諾會在未來十年研究如何開放市場,引入競爭。

轉眼過了十年,政府高官今次「照辦煮碗」,首先諮詢公眾是否支持從內地輸入更多清潔能源,抑或採用更多天然氣在港發電。諮詢結果顯示大部分回應者(當中不知多少是與電力公司有關連利益的人)支持使用天然氣在港發電,擔心向內地買電影響供電可靠性,於是延續利潤保障計劃又變得順理成章。

筆者自1995年完成博士論文後,便積極推動開放電力市場。二十年過後,電力市場原封不動,市民完全沒有選擇,任由電力公司宰割。每次延續協議後,兩電便大幅加價,幾年前還要勞煩前特首曾蔭權及前環境局局長邱騰華,發動輿論攻勢,要求兩電調低加幅。

事實上,過去一年多,兩電的股權出現重大變動,或多或少反映兩電的大股東對未來前景的看法。2013年11月,美國埃克森石油公司把手上持有六成的青山發電公司股權出售,三成售給中電,另外三成售給南方電網公司,作價合共240億元。中電購入埃克森石油股權,顯示公司對市場前景充滿信心。

相反控制港燈的電能,於去年1月底把港燈分拆上市,賺取500多億元特殊利潤。分拆後的港燈,總資產值由原先500多億元急升至1,100多億元,總負債由400多億元上升至600多億元。千多億元資產中,有200多億元來自資產值重估,300多億元屬於所謂「商譽」(電能出售價高於資產賬面值)。

雖然港燈坐擁過千億元的資產,但用作計算准許回報的基礎仍舊是「固定資產淨值」,總額不到500億元,兼且增長空間不大。以去年約490億元固定資產淨值計算,准許利潤約49億元。然而這49億元准許利潤,還需要扣減利息支出,才是港燈的純利,可以用作分配給信託單位持有人。上市前港燈大量舉債,利息支出急升,以2014年全年推算,扣減利息後的純利約35億元。

今次諮詢文件建議2018年後准許回報由現時約10%下調至6-8%,即下調2-4%。准許利潤每下調一個百分點,港燈每年純利將下降約5億元。另外,市場預期未來三年美國將加息2-3%,每加息一個百分點,港燈每年利息支出約增加4億元。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准許回報下調2%,息率上升1%,港燈的純利便由35億元跌至約21億元。若然准許回報下調4%,息率上升3%,港燈的純利便跌至只得約3億元,前景十分暗淡。

無論港燈前景如何,大股東早已套現500多億元,一眾董事和高層每年亦拿走3,000多萬元。真正的苦主,恐怕是那些高價入市,以為可以定期收息的信託單位持有人。這不禁令筆者想起2000年電盈併吞香港電訊後,那些依靠收取香港電訊股息的小股民的慘況。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lampunlee.blogspot.co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7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