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利字當頭:點樣教壞細路?

1 : GS(14)@2012-07-13 00:14:3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12/1650652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214

利字當頭:監管,監管,再監管

1 : GS(14)@2012-07-16 23:49:1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16/1651681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284

利字當頭:全球放賤錢令磚頭貴

1 : GS(14)@2012-07-18 00:40:0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17/165208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08

利字當頭:炒起居屋

1 : GS(14)@2012-07-18 23:36:07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18/1652443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45

利字當頭:銀行業鬼影幢幢

1 : GS(14)@2012-07-20 16:30:3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20/1653076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84

利字當頭:出路

1 : GS(14)@2012-07-24 18:47:4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24/1654132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53

利字當頭:大陸的小政府

1 : GS(14)@2012-07-25 12:33:5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25/16544428
2 : GS(14)@2012-07-25 12:34:15

不要誤會,我不是說大陸有小政府。剛好相反,我至今仍然相信,大陸的政府干預又多又深,一點都不是小政府;市場雖然比過去大,但是誰知道在自然狀態之下,究竟發展又會到達甚麼水平?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寫專欄雖然是我的工作,但是推廣自由意志才是我的事業。過去一個周末,去大陸出席了一個經濟學的交流會;48小時之後,我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我在香港推廣『小政府』有市場的話,在大陸,『小政府』的『市場』實在大到難以想像!」
「大陸政府會聽嗎?」有人問。
歐洲政府大到不能救

無論是哪個國家的政府,唯一目的就是肯定自身的存在。客觀事實就是,像歐洲各國,政府大到不能救,出路除了放棄自主,就是放棄現有生活模式。偏偏香港的政客,就是不明白這個邏輯。
我直覺是由於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關係,漸漸也在改變當中。還有許多具體的政策,在地方與地方之間還是存在一點競爭。如果說大陸的未來有希望的話,我認為就是來自這一點的轉變,讓地方的政策多元一點,自由的空間也多一點。
前輩在大陸推廣意識形態,講產權和價格理論,因為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這一代接力的,焦點應該是政治和社會倫理關係。事實上,小政府在銅板的另一邊,除了大市場,還有許多元素:家庭人倫、鄉愿、傳統文化……想到這一點,就知道這個「市場」有多大。實際一點想,在大陸當個三流評論作家,一本書也不難賣十萬八萬?版稅收一、兩元一本,也夠生活了。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82

利字當頭:捕捉終極一跌

1 : GS(14)@2012-07-30 14:17:1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30/16557859
不是幸災樂禍。朋友當中,的確有不少都在等終極一跌的機會。上星期,肥仔孫柏文開口中,買了熊證,又一次在危機邊緣,為大眾增添點快樂氣氛。坦白講,我這位老友,長遠來講,眼光比誰都好。可能是他腦筋轉得比地球快了一點,所以,每次他宣佈行動之後,都要等一段時間,預言才會實現。
在深圳河的另一邊,股市在近40個月低位,沒有起色。上星期,在微博見到有網民說:「政府干預的結果,就是製造泡沫。泡沬爆破之後,市場就變成一池死水,再干預也沒有用。不過,總會有人幻想,政府可以再干預救市。」這句話有智慧,放諸四海皆準。君不見美國,之前樓市炒得最熱烈的地區,價錢由六、七年前的高位至今,再到可見將來,應該都不會有甚麼起色。近來,有點生機的地產市場,反而是之前無人問津的出租物業。
例子說明甚麼?一,終極一跌, V形反彈,是投機;買中了,有派彩,是因為冒了風險行為。賺了,要見好就收。這是投機心理學第一課。二,終極一跌之後,再震蕩一輪,接下來可以是好長,好長的悶局。悶局過後,當炒的又不再是之前的資產。所以,避不了那一跌,被困谷底,想要爬回人間,第一件事是拋去包袱。三,能夠做蟹,還是有點福氣。因為被迫套現的投機者,連報復的機會也沒有。所以,永遠都要問,自己的收入,是否穩定,而不是盲目樂觀地想像賺了橫財之後如何再錢生錢。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偏偏動蕩之時,人的理智也特別薄弱。在我老友的預言應驗之前,再寫一篇,希望屆時大家還有點殘餘記憶吧。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575

利字當頭:睇好日本?

1 : GS(14)@2012-07-31 12:01:3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31/16561892
在彭博看到了一篇分析,說日本將會跑贏世界各國已發展市場。
甚麼?日本政府的負債,早已是 GDP的兩倍;而最新的數字,日本政府的稅收收入,是 GDP的28%左右。這個債務黑洞,由九十年代開始;日本政府收入連年下降,以及要透過量化寬鬆填補銀行業的資本。兩個因素加起來,變相就是由日本政府,揹起了當年泡沫爆破的孽債。
這個超長期的通縮加政府債務累積,結果是甚麼呢?有個比較冷門的概念,叫 Financial Repression,意思就是政府用各種威迫利誘,令民間的財富,圈起來,轉到政府庫房。方法,不一定是稅收。像日本,大概八、九年前,政府就曾對民間宣傳(洗腦?)買國債才是好男人。
我仍然很難想像日本背負了如此重擔,為何仍有翻身的本錢。無論如何,彭博那篇評論的理由,還是頗為動聽:(一)日本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從來未試過如此標青;有過半的企業,是現金多過債。(二)股市在廿年低位,已經低無可低。(三)日本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期,是2.4%,比任何一個已發展國家都高。(四)派息比率將會增加。
不過,凡事也有另一個解說。(一)企業增加現金,可以是反映對未來不穩的預期。(二)低位,從來都沒有人知可以維持多久。落後,也不是入市的理由。(三)今年日本經濟增長預期高,是因為去年的基數太低。(四)派息比率將會增加,也可以是因為企業都沒有可投資的地方,未必是經濟復蘇的指標。
說到底,對機構投機者來說,持有現金是缺失。但對我們這些散戶,現金代表了未來的選擇權。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618

利字當頭:美國的利益是甚麼?

1 : GS(14)@2012-08-01 10:46:2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1/16564960
美國財長蓋特納( Tim Geithner)和德國財長朔伊布勒( Wolfgang Schauble)會面,自然又是陰謀論滿天飛。
「美國人,仍然想控制世界經濟!」我實在聽到太多人,霸權前,霸權後的。究竟所謂控制世界經濟,有甚麼實際利益?不過,這種「小學雞」級數的陰謀論,偏偏最有市場。
事實上,美國財長的責任,無錯是捍衞美國在外的利益。第一利益是稅收。另外一個重要利益,就是美元作為結算貨幣,美債作為儲備資產的狀況。這一點,暫時也沒有嚴重的威脅。
餘下第三個美國國家利益,就是外圍震盪對美國經濟的影響。事實上,過去幾次央行聯手,行動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在不穩定之下,美元需求急增,央行有足夠的美元供應。暫時,也看不出有甚麼特別的行動。
最後一個利益,就是美國金融業的穩定性。如果因為歐洲令美國的金融系統崩潰,蓋特納是應該要有點預算的。這次會面,有可能只是交換一點情報。所以,會後沒有甚麼聲明,實屬正常不過。
今個星期幾大央行將會有聲明。聯儲局有最多空間,但行動力最少。英倫銀行,已經進入了無間斷式的 QE,沒有甚麼好預期。至於歐央行,諷刺地是最沒有空間行動,行動也最沒有結果的一個。畢竟,最大的問題,不是歐洲的債務不夠多,而是市場活力太低,政府稅收太少。
政府稅收,我反而覺得,歐洲和美國有好多值得討論的題目。說到底,沒有甚麼陰謀論。天下間的政府,都是為了肯定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利世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6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