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掌故
香港股票資訊
神州股票資訊
台股資訊
博客好文
文庫舊文
香港股票資訊
第一財經
微信公眾號
Webb哥點將錄
港股專區
股海挪亞方舟
動漫遊戲音樂
好歌
動漫綜合
RealBlog
測試
強國
潮流潮物 [Fashion board]
龍鳳大茶樓
文章保管庫
財經人物
智慧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創業
股壇維基研發區
英文
財經書籍
期權期指輪天地
郊遊遠足
站務
飲食
國際經濟
上市公司新聞
美股專區
書藉及文章分享區
娛樂廣場
波馬風雲
政治民生區
財經專業機構
識飲色食
即市討論區
股票專業討論區
全球政治經濟社會區
建築
I.T.
馬後砲膠區之圖表
打工仔
蘋果專欄
雨傘革命
Louis 先生投資時事分享區
地產
可口可乐20亿美元“下注”中国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3-06/110114559.html 全球CEO穆泰康称,继续兑现收购汇源承诺;全球创研中心落户上海,但可乐配方仍不公开 【《 财经网 》专稿/记者 赵何娟】 在全球经济 低迷之下,可口可乐却在中国宣布加大投资力度,三年内增加2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超过了1979年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后至今30年的投资总和。 可口可乐 公司 (Coca-Cola Company,下称可口可乐)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穆泰康(Muhtar Kent)3月6日在上海宣布,中国已是可口可乐全球最重要的研发基地。斥资9000万美元的可口可乐全球创新与技术中心(下称全球创研中心)落户上海, 它同时也成为可口可乐大中华区总部。 可口可乐的上述20亿美元新增投资,将主要用于在中国开建新厂,扩大分销渠道和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穆泰康 表示,这与此前承诺投入汇源果汁的24亿美元无关,而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承诺不变,正全力配合中国商务部对汇源并购的审批工作,“可口可乐将利用全球资源 优势,进一步发展汇源果汁品牌。” 此前,汇源集团董事会主席朱新礼2月28日在出席2009跨国公司论坛时称,在当前全球 金融 危机的环境下,可口可乐董事会内部对汇源并购的反对声音增多。朱新礼随后表示,要与可口可乐全球总裁见面,“给他打打气”。这一说法引发了外界对于可口可乐重新评估收购汇源的种种猜测。 但对上述情况,可口可乐各方此次都不愿发表更多 意见 。 过去30年,可口可乐在华投资总额为16亿美元。穆泰康称,可口可乐决心逆市加大对华投资,源于对中国市场的信心。2008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业务增长了19%,在经济最为低迷的四季度,可口可乐反而取得了29%的快速增长。 可口可乐对华加大投资,正值其北美市场衰退之时。受经济危机影响,以及消费者对非碳酸健康饮料需求的日益扩大,原最大的碳酸饮料销售市场北美呈迅速萎靡 之势,2008年1月-9月,美国碳酸饮料销量下降4.8%,可口可乐2008年三季报显示,其北美销售业务已下滑了4.4%。 百事可乐面临着同样的境况。百事可乐2008年三季报显示,公司销售盈利下滑9%,因此不得不宣布全球裁员3300人,关闭六家工厂。 由此,两家可乐巨头在亚洲新兴市场,尤其是中国,正展开新一轮的竞争。 可口可乐中国副总裁李小筠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经济环境对于日常消费品的影响在中国还不明显,中国市场潜力太大,如果不抓住机遇就会滞后。 据其介绍,虽然中国已经超过巴西,成为可口可乐全球第三大市场,但是人均饮用量却还很小,仅为28瓶/年,而美国、墨西哥人均每年的饮用量都超过了500瓶。中国地方之间的消费也极其不均衡,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人均已有100瓶/年。 新落成的可口可乐大中华区总部及全球创研中心,工作人员不多,其中新建成的中国最大饮料包装实验室中仅有六名实验人员。对此,李小筠表示,招聘仍在进行,创研中心将拥有超过100位研发人才和食品科学领域专家。同时,还将招聘大量营销人员。 可口可乐全球研究及太平洋地区开发总经理柯忆安向《财经》记者表示,位于中国的创研中心主要还是作为新产品的研发基地,比如茶、果汁和咖啡饮品,以及部 分碳酸饮料如雪碧、芬达,但可口可乐的核心产品,可乐、零度可乐等可乐类产品,仍在位于亚特兰大的实验室研发和生产,可口可乐不可能将可乐配方放到世界其 他地方。■
东航集团将再获20亿元注资
From http://www.caijing.com.cn/2009-03-10/110117025.html 具体用途尚未明确,此前曾将70亿元政府注资以增发方式注入上市公司 【《 财经网 》专稿/记者 张娜】 东航集团一位高层人士周一(3月9日)告诉《财经》记者,继获得国家70亿元人民币注资之后,东航 集团将再度获得20亿元的政府注资。 上述人士透露,该笔资金目前尚未注入,用途还在商讨之中。 去年底,东航集团获得70亿元政府注资,并计划以定向增发的方式将其注入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 公司 (上海交易所代码:600115,下称东航),注资方案已于上月获东航股东大会通过。 增资完成后,东航资产负债率将大幅下降,从2008年三季度末的98.50%下降至90.13%。不过,一位知情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这笔70亿元的注资还远不能改变东航沉重的负债压力,后续注资还在争取之中。 刘绍勇也在股东大会上表示,他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得到后续注资。民航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家重要行业之一,而且在税费等各方面给国家作出了大量贡献。早在1997年东航上市之时,其 资本 金就来自于贷款,而多年以来,国家也基本上未对民航业进行注资。 “对东航来说,信心重要,‘黄金’也很重要。”刘绍勇说。 受 金融 危机及高油价的影响,2008年中国民航运输业处境艰难,共亏损282亿元。政府频频出手援助,除东航集团外,南航集团也获得30亿元政府注资,海航则获天津市政府5亿元注资。■
消息称联通4月20日推iPhone广告轰炸
From http://tech.sina.com.cn/t/2009-04-02/07382965524.shtml 每经记者 任思强 苹果 iPhone ( 手机上网 )的入华之路,仍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昨日,一份相关报告称,近期苹果公司正在生产两个版本的iPhone,其中包括针对北美和欧洲市场的高端版本以及针对中国和印度等新兴市场的低端版本。 事实上,早在2009年初就有消息称,入华iPhone将有可能取消WiFi功能,这意味着iPhone的部分功能将遭到屏蔽。众多消费者认为,丧失WiFi功能的iPhone会让大量数码产品用户失去兴趣。 对苹果公司而言,低端版iPhone的售价有可能大幅下降,从而使苹果在中国市场获得更多关注。据部分行业关注者透露,近期,国内iPhone 水货价格已经下跌了将近10%,平均降幅在500元上下。“iPhone的行货价格如果真的逼近水货价格,对目前的经销商来说是个打击。”有商家预计,未 来入华的iPhone手机价格可能定在3500元左右。 昨日晚间,记者从中国联通内部获悉,联通将在今年5月17日3G号段发放时推出iPhone。一位知情人士称。“目前联通已经委托其广告公司制定广告宣传,预计在4月20日将有大规模的广告轰炸。”
太古内地融资20亿 投向“广州第一坑”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422/20090422025707877.html 每经记者 翟敏 发自深圳 太古股份有限公司全资附属公司太古地产有限公司(下称“太古地产”)近日宣布,与中国银行 广东省分行签订协定,由太古地产担保,为附属公司太古汇(广州)发展有限公司达成一项人民币20亿元、长达五年的定期项目融资,用于其内地第一个项目广州 太古汇的建设。此次融资为太古地产首次与内地银行达成的大型人民币财务合作。 首次跨地融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太古地产与中国银行广东省分行达成的定期项目融资协议,是太古地产首宗跨地融资协议。 广 州太古地产总经理郝继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太古汇是太古地产在内地开发的首个大型综合性项目,为进一步提高该项目的档次,该集团已决定对该项目追加10亿 元投资,项目的总投资额将达50亿元,比原计划增加了25%。融资将用于发展及兴建太古汇综合发展项目。 据了解,太古汇项目位于广州天河区天河路与天河东路交汇处,地盘面积达4.9万平方米,竣工后将可提供40.6万平方米总楼面面积。太古汇由一个大型购物商场、两座办公楼、一座文化中心和广州文华东方酒店组成,预计于2010年完工,并分阶段启用。 项目发展一波三折 公开资料显示,广州太古汇项目原名为广州日报文化广场。2001年,太古地产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共同开发该项目,双方分别占55%和45%股权,项目初定于2006~2007年落成。 2002年4月,太古地产取得周边用地,项目总占地面积扩大到近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也增加到约45万平方米,同时该项目总投资也追加到40亿元。 2004年4月,太古地产宣布,增持42%股权,由原来的55%增至97%;同时,总投资追加到46亿元。 同年10月,项目正式定名为“太古汇”,并办理完成用地手续,项目地块正式归入太古地产名下。一个多月后,太古地产高调宣布将向太古汇项目注入40亿元,正式启动该项目,并宣告将于2008年建成开业。然而,2008年该项目并没有如约完成。 据了解,广州太古汇项目除了因为对设计的多次修改导致进度延误外,太古汇项目在地铁接驳问题上与广州地铁公司存在分歧,也是延误施工的重要原因。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太古汇项目虽进展缓慢,但并非毫无动静。据悉,这个被称为“广州第一坑”的庞大的地下工程目前已经完成。
东航再获20亿元注资 收购上航依然“沉默是金”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12/HTML_5J9TNJX49QN5_1.html 2009年5月11日上午,沪深股市开盘不久,ST东航(600115.SH)和*ST上航(600591.SH)即双双直奔涨停。收盘时,虽然上证综指下跌了近43点,航空股普遍大跌,但东航和上航两只股票的涨停始终没有打开。 一时间,“东航与上航的重组即将启动”的说法,再次在业界流传。 当天晚间,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东航集团公司再次获得国务院国资委20亿元的注资,连同此前获得的70亿元注资,迄今东航集团共已获得国家注资90亿元。 其中,2008年12月和2009年1月,国资委先后两次向东航集团注入30亿元和40亿元资金,正通过定向增发的方式注入ST东航。但证监会对此尚未批复,东航集团副总裁刘江波4月末曾告诉本报记者:“还在走程序。” 重组迷雾 2009年4月16日,东航股份公布的2008年度业绩报告,令市场大吃一惊:东航总资产731.84亿元,总负债却高达842.49亿元,每股净资产-2.37元。 而 2008年12月11日,东航股份向其控股股东东航集团定向增发30亿元时,还曾向媒体和投资者宣称:“截至2008年9月30日,东航股份资产负债率为 98.49%,一旦本次注资到位,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将降低3.77个百分点。”2009年1月,国家给东航的注资总额提高到70亿元后,东航股份称,其资 产负债率将降低8.36个百分点。 殊料,仅仅过了3个多月,东航的资产负债率竟高达115%。 “这既是企业的一种策略,同时也是出于企业的战略考虑。”东航的一位高管向记者坦承。而上海德邦证券投资经理万丛林认为:“东航洗了个大澡,有利于今后轻装上阵。” 事实上,早在东航2008年度业绩报告正式发布前,国家将再给予20亿元注资的消息,就已在东航内部悄悄流传。但对于一个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这20亿元新的注资仅是杯水车薪。 业界盛传,这20亿元注资另有用途——收购*ST上航。 巧合的是,截至今年3月底,上航的第一大股东联和投资持有上航38646万股股份,若按上航最近的平均股价5元计算,东航要取代联和投资,成为上航的第一大股东,需要掏出真金白银近20亿元。 “这可能是上航股价近期一直在5元以下徘徊的原因,因为如果其股价太高,东航的收购成本就会超过20亿元。”万丛林说。 东航收购上航的脚步似乎渐行渐近,但上航掌门人周赤最近的多次讲话,却给两个公司的联合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东航和上航的重组近期不会启动。”近日,周赤对媒体明确表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上级部门通知公司要与东航重组,董事会层面没有讨论过,东航高层也没有向上航方面表达过这一意向。” 在 东航与上航的重组中,上海市政府的态度无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报记者从东航及其他有关方面获得的信息是,上海市高层明确表示支持东航收购上航。坊间传言 称:前不久,上海市高层领导作出“八字批示”,要求加快推进东航与上航的重组。但上航方面传出的信息,却与此大相径庭。 另有一种说法是,国务院国资委确实与上海市国资委就东航收购上航事宜,进行了多次商讨,“但价格还没谈拢,上海方面觉得,东航大股东的价格出得较低。” 谁在搅局? 东航与上航的重组何时能见分晓?国家这20亿元新的注资,是否会加快两个公司重组的步伐?业内的普遍看法是,2009年6月底就可揭开谜底。 4月29日,东航董事长刘绍勇在参加上海世博会的活动时还表示,6月底,东航将会公开宣布究竟加入哪一家国际航空联盟。 根据东航现有的航线网络和与国际航空公司的合作情况,业界猜测,东航很有可能加入天合联盟。但此前,上航已经加入了星空联盟,因此,东航正式宣布加入哪个航空联盟之时,也许就是东航和上航的重组态势明朗之日。 但5月初,一篇题为《中国航空公司的重组之路》的文章,开始在网络媒体上流传。 文章直截了当地指出:东航与上航“弱弱相联式的并购重组,只能使这个家庭‘体力’更弱”。而“上航与国航一直合作愉快,两家企业没有战略冲突,在国际航线上可以互补以及资源分享。并且,两家企业不同处一地,合并重组后必将保留现有的经营模式,不会造成大规模的裁员”。 耐人寻味的是,此文最初刊载于香港媒体,刊发时间正值东航与上航的重组处于胶着状态的敏感时刻。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2007年“东新恋”时,国航就是在香港发动了针对东航与新加坡航空公司重组的狙击战。通过持续不断地收购东航的H股,国航成为了东航的第三大股东,最终成功地将新加坡航空阻挡在东航大门外。 事实上,国航一直觊觎上海航空市场,并渴望将上航揽入怀中,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去年以来,国航在上海建立的基地也搞得有声有色。 而近期在各大航空公司高层间流传的一则消息,更加凸显了上航的价值。 该消息说,民航局正在考虑出台一项政策:只有基地航空公司才可执飞由该基地城市起飞的国际航班。“如果这项政策正式实施,国航和南航的国际航班大都会被阻挡在上海航空市场之外,将主要由东航来享受这块蛋糕。而国航、南航青睐的,恰恰是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港的地位。” 据本报记者了解,在这样的敏感时期,这篇重提国航与上航的“合并重组”的文章,已引起相关利益方高层的关注。 沉默是金 尽管东航与上航的重组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但刘绍勇自担任东航掌门人以来,在公开场合对与上航重组一事,始终三缄其口,明确表示“双方在重组问题上没有接触”。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信奉“沉默是金”的刘绍勇,其实一直在有条不紊地推动着这项工作的进展。在这位人士看来,“与上航重组,对东航的发展、对刘绍勇都事关重大。” 而两个公司的重组,对上海市政府更有别样的意义。 在国务院前不久批复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文件中,上海“国际航空枢纽港的建设”被列为重要配套措施之一。上航与东航的重组,无疑有利于上海航空市场的资源整合,有利于“两个中心”的建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贸易与经济系主任江可申教授认为,推动上航与东航重组,凸显了上海市高层的战略眼光和谋略。 “这两个ST公司的重组,看似是弱弱联合,由行政推动,但上航进入央企东航后,上海市政府在东航就拥有了话语权,这对上海航空枢纽港的建设乃至经济发展,都会带来潜在好处。” 记者从多个渠道采访获得的信息显示,若无意外,东航与上航的重组将在年内完成,2010年世博会开幕前,两个公司的整合将会完成。
资本策略公司:3年内要砸20亿上海买楼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714/20090714024730123.html 每经记者 李丽 发自上海 与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 “分手”后,昨日,香港投资公司资本策略(00497,HK)低调启动了其在上海首个房产项目的预租。 值得注意的是,资本策略在上海的首个项目,也曾经是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所拥有的项目。 雷曼兄弟贱卖项目上海面市 有 业内人士戏言,因金融危机而申请破产保护的雷曼兄弟,其旗下资产被迅速处置。在今年6月完成的上海“盛邦国际大厦”(原“福海商厦”)项目出售协议中,合 作方资本策略仅以不到55%的价格,收购了雷曼兄弟在 “盛邦国际大厦”的权益,算是捡到一个“皮夹子”。 昨日,资本策略非执行主席钟楚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该项目将采用只租不售的方式对外公开,目前正处于内部调试阶段,计划今年10月份可以正式起用。 公 开资料显示,资本策略上海首个项目“盛邦国际大厦”,原名为“福海商厦”,位于上海虹口区四川北路靠近武进路,总建筑面积约5.6859万平方米。 2006年11月,在福海商厦的拍卖会上,雷曼兄弟和资本策略合资公司以4.16亿元的价格,拍下了这栋烂尾楼。 然而, 世事难料。雷曼兄弟因金融危机而申请破产保护,于是其旗下资产被“贱卖”。今年6月,资本策略发布股东通函表示,公司正向处于清盘阶段的雷曼兄弟亚洲商业 公司买入其持有的贷款项目。而本次的购入交易,资本策略仅以2.365亿港元的价格,就成功收购了约4.34亿港元的雷曼兄弟其附属公司为偿还有年期贷 款。 资本策略3年砸20亿布局上海 资本策略早已开始对中国内地楼市悄悄布局。 “对上海非常有信心,今后3年内,将把更多的发展机会落在上海。”昨日,钟楚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未来3年内,资本策略计划投资20亿元,用于收购上海物业。 钟楚义同时透露说,目前,正在积极接洽的商业项目大约2~3个。另外,还有一些优质的住宅项目。他认为,从目前来看,上海的办公楼租金、售价大约只是香港的1/4,而区域经济发展却在不断增长,因此,公司今后3年,将会有一半的投资机会放在上海。 而早在一个月前,负责参与执行雷曼兄弟破产清算的代表曾称,如此迅速处理资产的原因在于“上海写字楼领域租金以及资本价值存在恶化风险”。 钟楚义表示,由于土地市场价格相对较高,因此,公司不会考虑通过土地市场竞买土地的方式增加在内地的项目。未来更多采取的模式,将是通过收购优质物业、或者是与成熟开发商合作。 他同时坦言,在内地扩大项目布局,期望获得的租金回报率大约在7%~8%左右。今后,资本策略在内地的收购物业,将会由企业长期持有。
独访20亿低调富豪袁德宗,“最坏时买入预期资产”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8-24/HTML_X76D6K9VJW29.html 如果没有光大证券(601788.SH)的上市,50岁的广东东莞人袁德宗或许没有今天这般“被知晓”。 光大证券挂牌8月18日挂牌上市当日上午,理财周报记者打通袁德宗的手机。其时,袁表示自己正在香港,“第二天一早8点要去内蒙古,实在没时间接受面访。”对于记者的相关提问,袁德宗不愿多说,但很礼貌地对记者的关注表示感谢。 8月18日,光大证券成为近7年以来继中信证券之后第一家以IPO方式上市的券商。袁德宗凭借旗下的东莞市联景实业投资公司对光大证券8000万 股发起人投资,单日财富增长数倍,账面财富20亿。 《东 莞时报》记者李前刚,是为数不多面见袁德宗的记者。“袁德宗个头不高,前额微秃,待人礼貌热情。”据李前刚介绍,袁德宗8月初的时候用难懂的广东普通话告 诉他说,“20多年来,我都没有太大的过失投资”。对于投资光大证券一事,袁当时也没多说,而李前刚也没能听清 袁的话。袁德宗投资光大证券的 商业 思维,一时间被历史沉淀。 袁德宗何许人也?他的成功仅仅是碰运气吗?光大证券上市后的翌日,理财周报赶赴东莞调查。 莞版“广汇系” 光大证券公开资料显示:袁德宗,大专学历,历任东莞附城中学教师、东莞市附城区党政办干部、东莞市广汇实业集团公司总经理。现任光大证券监事、东莞联景董事长,广汇科技投资担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东莞市君德富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记者拿到的一份广汇科技担保外宣材料显示,“袁德宗先生生于1959年6月,现正攻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信用担保行业硕士研究生。多年从事 金融 投资工作,具有丰富的项目投资决策经验,是光大证券五大股东之一,并担任其监事”。 媒 体早已高度聚焦袁德宗投资光大证券而获得的巨大资产溢价:2004年6月,光大证券改制,东莞联景以1000万现金出资认购1000万股;2007年光大 证券增资扩股,东莞联景又以2.75元/股、总计1.925亿元的代价,认购7000万股。光大证券IPO后,东莞联景持有其8000万股股份(占总股本 的2.34%),排名第五大股东。东莞本地某上市公司高层对记者说,“袁德宗是东莞本地东城区人,他买光大证券股权时,光大证券都快要破产了。今天回头 看,他还是很有投资眼光的。” 关于袁德宗的“神奇”财技,也被媒体“人肉搜索”出来:袁德宗和姚爱棠多次成为若干家上市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东,介入时机都较精准。此外,袁德宗在2007年还试图参股安信证券1.4亿股,但未获成功。 8月19日上午10时,理财周报记者来到位于东莞南城区中盛大厦的广汇科技担保公司。这里是东莞的商业中心地带,中盛大厦面对一片绿茵。宽阔的柏油大道,刺眼的夏日阳光,飘着白云的蓝天如洗。东莞会展中心傍依斜对面,稍远处可见貌似乌纱帽的市政府办公楼。 中 盛大厦大堂的楼层牌记录,11楼有6家公司办公,其中包括上文所述的广汇科技担保、君德富创投,以及科汇投顾、科润创投、广润实业、广汇科技小额贷款等其 他4家公司。但11楼电梯右手直走为广汇科技担保,左手为广汇小额贷款公司,并未悬挂其他公司的招牌。电梯口摆放的“易拉宝”宣传牌显示,广汇科技担保是 “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示范单位”。“广汇科技担保,科技企业一揽子系统化融资产品的供应商”四行鲜红大字,在蓝色的背景牌上异常显眼。 上述科润创投、广润实业等都不在中盛大厦办公。“科汇投顾、广汇融资顾问都是开展后续业务的,(没有挂牌)有其他原因吧。”一名广汇科技担保的员工透露,科汇投顾就在小额贷款公司里面,划出单独的一块地方办公。” “担保-贷款-投资”链 不妨称袁德宗目前治下的产业为“广汇系”(与叱诧资本市场的新疆广汇同名)。其 商业 运作逻辑在于:以广汇科技担保为龙头,衍生出广汇科技小额贷款、科汇投资顾问、广汇融资顾问等下游关联 金融 服务公司,最终通过君德富创投,对优质客户开展直投业务,从而打通“担保-贷款-投资”产业链条。担保公司的客户资源因而得以深度开发,成本收益最大化。 记者特意查询了“广汇系”部分工商资料:广汇科技担保成立于2004年2月,法定代表人袁德宗,实收资本3亿元;科汇投顾成立于2008年8月,法定代表人也是袁德宗,实收资本1000万元;广汇融资顾问成立于2008年3月,法定代表人为袁志刚,实收资本100万元。 广汇科技担保的经营范围包括:以自有资金为企业、个人贷款提供信用担保,为各类 经济 合同提供担保,经济信息咨询,代客理财,实业投资及投资管理等。而广汇融资及科汇投顾均属咨询业,业务涉及有关经济信息咨询、信用担保信息咨询、市场营销及投资项目策划等。 目 前,“广汇系”旗舰公司——广汇科技担保共有7个股东,由袁德宗的“私人公司”东莞联景相对控股——认缴出资1.11亿元、占比37%。东莞联景系袁德宗 和姚爱棠分别出资6800万元、3200万元,于2001年设立,法定代表人仍是袁德宗。据称,袁、姚二人为夫妻(记者未就此向袁求证)。”据介绍,一般 类型的担保公司利润率并不高,“只有1-2个点,而且风险很高”,因此投资股权成为更好的商业选择。 记者查询A股上市公司一季报发现,约30家的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中,出现有各式担保公司身影。 袁德宗为广汇科技担保请来“四大将”,其中两位有东莞本地金融机构管理经验,一位来自券商投行部门。记者与另外一位任职为董事会首席研究员的刘晓秋先生通了几次电话,后者当日正忙于陪同一家中央级投资公司的来莞人士。 刘 晓秋很真诚。“最终是什么样的战略,我们内部的想法还不成熟。我们企业毕竟还不大。外界只看到袁总投资光大证券这一件事,没有什么意义。这只是偶然的成 功,是虚拟的资产,而你要知道(直投)80%会投资失败。东莞90%是小企业,我们每年的担保余额也就五六个亿,按保费2.5%算,能有多少利润?中科智 事件你知道吧,有些(投资)单靠担保一项是覆盖不了成本的。我们始终处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希望得到政府力度大的政策支持。” 今年8月初,袁德宗对李前刚表示,“老的担保公司面临着不少发展障碍,花了很长时间培养起来的优质客户被银行、新晋担保公司挖走。我们目前有200个左右的稳定客户,将来要在它们中间优中选优,找投资对象。为此我们计划另组新的引渡基金作投资主体。” 实业+投资 广汇科技担保的LOGO,是被串起来的两枚红、蓝色的铜钱。广汇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广汇与袁德宗私人控制的东莞联景又有何关系? 广汇科技担保官网说,为实践“担保与投资相结合”的创新理念,东莞市科技投资担保公司于2004年2月在市科技局牵头组织下成立,当时注册资本1亿元,其中市财政出资3000万元。2008年7月改制,为承载无形资产增加“广汇”商号,广汇科技担保因此得以成立。 至于东莞联景,系广汇实业集团演变而来。2002年5月,东莞市广汇实业集团公司(原东莞市东城区区属集体企业,成立于1986年7月,袁德宗一直 为该公司总经理)完成改制,全部资产交由政府收回,东莞联景应政府要求承继了广汇实业集团公司的所有业务和人员。“历经艰苦创业和资本运营的联景,在董事 长袁德宗的带领下,逐步成为一家集房 地产 开发、建筑工程施工、钟表生产及贸易、工业园区开发及管理、企业融资担保、 金融 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等为一体的、多元化的、资产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联景旗下目前有7家控股公司和2家参股公司,经评估实际拥有资产净值已达30亿元。” “ 联景旗下控股公司有:东莞市君德富创业投资、东莞市广汇建筑工程、东莞市盈峰精密电子元件、东莞市景天实业投资、东莞市景天物业管理、东莞市广润实业投 资、东莞市汇盈实业投资等公司。参股公司有:光大证券、东莞市科技投资担保公司,联景是东科投的第一大股东,也是光大证券的第五大股东。” 至此,袁德宗的资产和组织架构基本成型。资产方面,发展“担保-贷款-投资”及实体业务;组织架构上,袁德宗相对控股的“广汇系”与私人控制的东莞联景,并行运作。 这 正如记者和广汇有关人士所聊,该模式即是目前流行的“实业+投资”,一如雅戈尔的李如成所为。只不过,两者目前的投资体量相差较大: 56岁的宁波人李如成,单凭雅戈尔一只股票的投资市值财富就接近60亿;而50岁的东莞人袁德宗,目前对光大证券的账面财富仅20亿元(以8月20日收市 价计算)。知天命的袁德宗,是在复制李如成吗?
招商局国际业绩20年首降 称最坏时刻已过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0911/20090911030455632.html 每经记者 朱蔚淇 招商局国际(00144,HK)昨日公布的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盈利17.28亿港元,较2008年同期下降14.41%。该集团主席傅育宁昨日在记者会上表示,改革开放及港口业发展20年以来,公司业务在过去一年间首次出现下滑,但最坏时刻已经过去。 傅 育宁表示,公司成功使得成本下跌幅度高于业务跌幅,毛利率维持稳定,而集装箱吞吐量在7、8月份环比已恢复正增长,分别上升11%及8%,累计跌幅已由约 20%收窄至15%。不过,他对本月及下月集装箱吞吐量同比跌幅能否显著改善表示关注,因为市场正是于去年9、10月份出现大幅下跌。 期内,公司港口核心业务的EBITDA(除税费前盈利)比重由上年同期81.8%增至82.5%。上半年集团实现收入16.51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0.9%,其中港口业务收入为16.35亿元,比去年下降19.9%。 傅育宁指出,鉴于欧美金融界需要时间消化不良资产,失业率仍会上升影响消费,因此相信环球经济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恢复;港口业于近年运力增长影响下,复苏情况将会更迟出现,下半年预料行业有80万标准箱的新运力投入,但费率则应该不会变动太大。 他还表示,集团下半年将重点发展母港以及保税港区建设;而为配合深圳母港发展,集团分别于东莞、顺德及中山建设三个堆场,并将海铁联运由长沙伸延至江西及湖南。至于斯里兰卡的港口项目,他透露集团已经入标,将同当地政府展开谈判。 就回归A股这一热点问题,他表态道公司未将回归A股纳入议程,短期内亦无融资需要。
成功和失敗-紅發集團(566)(2009-10-20 22:45正式完成)
後記:稍有更新,輸的看來都是無知的人了。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001/LTN20091001006_C.pdf 紅發購入太陽神精密(Apollo Precision) 太陽能業務,易名鉑陽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 ,其母公司是GS-Solar(鈞石能源)。 據綜合資料稱, 鈞石能源創辦人林朝暉在取得南开大学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获得了「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关键技术後,在2007年成立該公司。 其取得IDG的融資後,泉州新廠在2008年2月成立,即公告稱的福建鉑陽精工設備有限公司。其後以福建鉑陽精工設備有限公司名義,又投入9.5億投入北京平谷馬坊工業園區建設以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及裝備研發和製造為核心的新型綠色能源基地,即公告稱北京精誠鉑陽光電設備有限公司 。 據公告及公開資料稱,北京精誠鉑陽光電設備有限公司規劃佔地200畝,年產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150兆瓦,共建設6條生產線。 現時,該廠面積已達3,000平方米,並每年可提供 25百萬瓦特的組裝完備生產線。 若項目達到規劃產能並完成銷售後,2010年底即可產生12億元人民幣的銷售收入,貢獻超過2億元的利稅。 此外,公司亦簽訂青海省格爾木大型光伏發電項目合作協議,提供該廠所需的硅片。 至於大股東林朝暉方面,他非常低調,但早期已涉足太陽能領域,據公告稱,至今已25年,但近兩年取得融資後,擴張速度有所加快,並登陸香港資本市場。 在財技的幫助下,以數億的資金,在兩年間變了26.3億,今日又增加了54.5億,賺錢的速度愈來愈快。 據生果日報所稱, 所謂「薄膜」,是太陽能轉換為電能的材料。現時光電材料分晶硅及非晶硅,其中晶硅又分為單晶硅及多晶硅,至於「薄膜」屬非晶硅光電材料。這些光電材料最大分別在光電轉換效率及生產成本 光電轉換效率最高為單晶硅,最高可達 24%,但製作成本高,以至不能被廣泛使用。多晶硅的光電轉換效率稍次於單晶硅,一般有 14%或以上,但製作成本比單晶硅太陽能電池便宜,故在太陽能光伏行業被廣泛採用。不過,較早前中央嚴打多晶硅。 至 於非晶硅光電材料「薄膜」,光電轉換效率最低,按國際先進水平亦不逾 10%,但製造成本低。中國鼓勵新能源發展,雖打壓多晶硅,但扶持薄膜電池發展。上月中國政府與全球最大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製造商之一美國第一太陽能簽協 議,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興建全球最大太陽能發電廠。 其公司背景: http://www.gs-solar.com/overview.html 技術來源: http://finance.ifeng.com/news/20090904/1194465.shtml 从事薄膜电池生产的福建钧石能源董事长林朝晖正期待用自己的“弓”射下太阳,“力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生产企业之一”。该公司目前已经获得 IDG VC等机构近1亿美元首轮风险投资。钧 石能源在2007年从南开大学光电子薄膜器件与技术研究所获得了“非晶硅/微晶硅叠层太阳电池”关键技术,该技术由南开大学光电子所耿新华、赵颖 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开发完成。南开的太阳薄膜电池研发实力十分雄厚,正如国内很多晶体硅电池公司的高管都曾出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光伏研究中心一样,南 开现在也在扮演技术扩散者的角色,比如天威薄膜光伏公司的首席技术官麦耀华就是耿新华的门生。 由 于具有类似技术支撑的大屏幕液晶电视(TFT-LCD)行业的高速发展,为薄膜电池的大规模生产奠定产业基础,从玻璃到薄膜电池组件的生产过程几 乎是全自动的,工序更简洁。在产品的适用性方面,薄膜电池更适用于以墙壁采光,同时受地形的限制更低。这些都推动了薄膜电池受到投资者的适时青睐。 其消息: http://info.electric.hc360.com/2009/05/18092583654.shtml “格尔木新建电站的硅片肯定是我们供应,这也是一个尝试,青海作为国内发展光伏并网发电产业试验田,将对国内太阳能产业落地展开积极探索,相信国 家很快会针对光伏并网发电制定专门的电价政策。”该人员对记者预计,光伏并网电价的初期水平将介于火电上网电价和风电上网电价之间,最差也不会低于0.5 元。 而据相关资料显示:钧石能源是目前国内最大、世界领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企业。然而,记者在几大搜索引擎上发现,这家美商独资的外资企业除了广发招聘信息外,没有进一步公开的公司信息。 ... “太强势了!很难想象一家2008年才成立的公司,能够发动国电这样的强势央企配合自己西进。”一位不具名的行业内人士说,不仅国电受钧石之邀西 进,早前钧石能源还成功与国投华靖电力控股公司对接,用自己的产品铺路,帮助国投华靖在青海签下了一单一期投资建设200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电站的项目。 “林朝晖一定是一个先知先觉者,并且拥有独特的资源。”这位人士接着评价说,国电、国投华靖在青海的动作表明,国家对大规模兴建光伏并网电站已经持默许态度,预示为进一步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实施倾斜性上网电价政策势在必行。 http://www.ledb2b.cn/lib/0904/I02_44587.asp 获知名创投青睐 福建钧石能源有限公司是2008年2月正式在泉州成立的外商独资企业。但事实上,其法人代表林朝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便开始涉足太阳能应用产品 领域。其更早成立的泉州鲤城金太阳灯饰有限公司,系国内知名太阳能灯具生产商,产品远销世界各国。知情人士透露,钧石能源是林朝晖涉足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 池项目后,重新注册的新公司。 钧石能源在泉州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由于该项 目的龙头示范作用,以及世界领先技术水平,各级政府对该项目高度重视。像泉州江南高新园区剩余的工业用地,全部作为钧石项目用地。资料显示,钧石能源在泉 州的项目,主要是建设26条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年产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板130兆瓦。而钧石的目标,是“力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薄膜电池 生产企业之一”。 在作價方面,則為4,182,320,000元,發行代價以: (1)以1.316元發行279,153,413股抵367,370,000元支付。 (2)其餘3,814,950,000元發行兩批可換股債支付。 第 一批1,040,440,000發行無息可換股債支付,這批是必付代價,(萬不可用零息,零息即zero-coupon ,這些債券實際上是有利息,但和coupon不一樣,zero-coupon其利息總額是債券的折扣和票面值的相差,期中並無現金利息,故稱零息。我見 有部分報紙真的這樣寫零息可換股債券,特此提醒。) 第二批2,774,510,000元零息可換股債券則2009年8月至2009年6月底的11個月的盈利保證的5,500萬美元和實際盈利乘9.77倍的相差。而實際盈利這數字最少是1,500萬美元。而1,500萬美元為2009年首5月的盈利,為收購條款之一。 若2009年首5月的盈利不少於15,000,000美元的話,第一批可換股的行使期限將延至2010年6月底。 全部可換股債券的換股價均為1.316元,共可發行2,554,135,454股。 公司資產淨值約5億,虧損約200萬。截至昨日,與客戶已訂立了 10.2億元合約,賣方相信能達到5,500萬美元的獲利目標。 此外,公司另外發行7,950萬股予一位賣殼介紹人戴海春先生,以現時股價4.39元計算,市值349,000,500元。這位戴先生是現時主席周先生在社交場合認識的。 此外,發行80,000,000股認股權予專業人士作收購過程之用,行使價1元,即時行使價值271,200,000元 。 另外,原大股東葉先生重新購回49%玩具業務,作價7,100萬,其中,公司有一項1.28億股東貸款,是欠付上市公司及聯繫人士,那聯繫人士是誰? 如果聯繫人士為葉先生及其親密人士,那收購可謂對某些人處處有利,因為他可以以償還聯繫人士的錢購入這批股份,並不需要出現金,可謂無本收購。 公司承諾在2010年底仍將保留玩具業務,另外稱不一定把其餘51%玩具業務出售予葉先生。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515/LTN20070515004_C.pdf 這位葉先生在2007年5月高峰期售出殼予徐明先生,共涉及173,168,200股(經拆股及合股調整後即69,267,280股),每股1.39元(經拆股、合股及供股調整後則為77.5仙),共套現241,605,379.80元。 葉先生一來賣殼套現,二來可以無本取回原有業務,可謂發達,但是徐明先生就有點不幸,但最終能轉危為安 。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704/LTN20070704004_C.pdf 徐先生其後又購入87,687,082股,又出資121,885,044元,共斥資363,490,423元購入此殼。根據股權披露資料,他以1.64元(經派息、拆股、合股及供股調整為70仙)減持1,500萬股(經拆股、合股調整後為600萬股),套現2,460萬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115/LTN20071115190_C.pdf公司不建設河源新廠,並派發40仙股息,以該時徐先生持股約242,433,902股計算,得股息約9,717萬。 其後可能因為財政問題,在拆股前後陸續減持6,895.6萬股,沽售價以經派息調整後1.1元至1.6元沽售,以其最低沽售價計算,可謂不計成本。 以上令徐先生套現約1.67億元,成本稍降至2億元。 但該時股價僅約80仙(經拆股、合股及供股調整為48仙),以其持192,547,902股(經拆股及合股計算為77,019,160股)計算,帳面虧損已約4,600萬元。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02/LTN20080502226_C.pdf 5月初,委任和金利豐派緊密的人士作董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02/LTN2008050230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526/LTN20080526414_C.pdf 2008年5月,相信為方便大股東套現,公司其後1拆2股。其後委託金利豐配售6,600萬股(經拆股及合股調整為2,640萬股),每股53仙(即經拆股、合股及供股調整後的34.5仙),集資3,498萬,可見缺水程度。 6月中,徐先生把所有股票押給金利豐財務,可見其財務情況不穩。 其後,金利豐陸陸續續把徐先生的股票斬倉賣出,並無披露作價。 由此看來,現時金利豐已經主導此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102/LTN20090102427_C.pdf 2009年1月,徐先生退任主席,可見公司已不再由其主控。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20/LTN20090320304_C.pdf 3月,公司宣佈5合1,每手股數由10,000股,改為4,000股,每手成本增加,目的應是如何,大家明白。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8/LTN20090428421_C.pdf 4月,公司宣佈1供4,每股10仙,發行共635,610,648股,集資約6,100萬,金利豐包銷,徐先生不購入供股股份,可以看見,金利豐看見徐先生沒有錢,順便取走此殼,作未來之用。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0/LTN20090520391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9/LTN20090529499_C.pdf Webb哥對此次供股亦表示意見: http://www.webb-site.com/articles/RBIopenoffer.asp 明報的報導: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38/8272 銀彈充裕何需集資? 紅發計劃4 股供1 股,集資6360 萬元,供股價較宣布計劃前嘅市價每股0.72 元,大幅度折讓86.1%,用途並不具體,只講例牌嗰句「一般營運用途及未來業務發展需要。」David Webb 指出,呢個供股計劃有3 大疑點,一是公司根本冇資金需要,截至08 年底有現金5180 萬元,並無負債,又已售出深圳一個物業將套現7240 萬元。 其二,供股之包銷商為金利豐證券,而供股獨立董事委員會及獨立股東之獨立財務顧問,是簽署粵海證券,其代表人是董事總經理林家威,但林家威截至06 年9 月28 日之前, 仍然是金利豐證券主任(responsibleofficer),其獨立性值得關注。 股價瘋升或涉炒高 其三,自從公司宣布供股後,股價由0.72 元一直炒高2.25 倍至本周三(27 日)嘅收市價2.37 元,昨天除權後股價再急升64%,收報0.9 元,David Webb 就質疑股價是否有被人操控或涉內幕消息造成? David Webb 又批評,紅發今次以「公開發售」嘅形式進行供股,有別於傳統供股計劃。「公開發售」供股,其供股權不能轉讓,令小股東好似被人用支手槍指住個頭:一係你就 股供股,一下就放棄供股,令自己被大幅攤薄,而且小股東亦唔可以申請額外供多啲,小股東放棄嘅供股權,利益會全歸包銷商。呢個亦是倫敦交易所規定,供股價 較市價折讓嘅幅度唔可以多過10%,以保護小股東被攤薄嘅原因。之但係,港交所就冇呢種保護。 供股不跌反升耐人尋味 故此,David Webb 批評港交所,唔應該容許紅發在供股計劃未獲股東投票通過前,讓除權嘅股份繼續買賣,否則會令買賣帶來混亂嘅風險。事實上,自公司宣布大折讓供股後,股價唔 單止冇大跌,反而急升咗逾2 倍,股價遠高於公司嘅每股資產淨值每股0.558 元,故此David Webb 認為,股價可能被人為嘅托高,令人關注是否涉及內幕消息? 5月,公司售出深圳物業,購入香港物業,淨套現約4,000萬,為未來的變身成現金殼做準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625/LTN20090625104_C.pdf 公開發售不足額,可見此殼已甚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713/LTN20090713502_C.pdf 7月,公司授出認股權,讓人賺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803/LTN200908031341_C.pdf 8月,公司聲稱購入現時公告稱的業務及出售玩具業務。 至於其後的發展,應是玩具業務繼續虧錢,葉先生能以低價業務,那些中間人獲小利,新殼主就賺大錢。 截至今天,紅發(將易名 鉑陽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 )已經成為香港第二大市值太陽能概念股,第一是保利協鑫(3800),第三為洪橋集團(8137),其餘的陽光能源(757)、興業太陽能(750)都和頭三大有一段距離 。徐先生如仍未拋出股票,現時拋出,應該都能賺回老本,不用虧了。 至於公司大收購消息已出,大家應該不要碰了。其後會有些新聞,正如留言所述,更要當心呢。 究竟今次的失敗者是誰呢,我也不便明說了。 後記: 有些該公司內部人早已知悉上市的消息,作了一些笑話,說它引入投資人及中間人的窘態: http://bbs.bj.sina.com.cn/thread-138-7/table-11741-6461-goto35034.html 一个人上市场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gssolar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二百元。 另一只鹦鹉gs-solar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 言,售价四百元。 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 结果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八百 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八门语言? 店主说:不。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 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传说是受了一种钧石能源的力量影响,来自一个古老的力量。所以就有这个价钱。 http://bbs.bj.sina.com.cn/thread-188-0/table-45741-1007.html 公司里有1做上市的大户,gs-solar。虽家产百万,但穿着寒酸,饮食也非常节俭,中午在公司里也就是馒头1个,开水1杯。 但gs solar对做期货已达痴迷状态,常常夜以继日『盯』行情,白天盯SEM,晚上盯LME,被公认为『8小时以外最勤奋的客户』。 1日,gssolar信心10足,满仓买进5月钧石能源,不料10分钟后,忽暴跌至停板。gs solar捶胸顿挫足,唉声连连,惶惶不可终日,担心明日必暴仓无疑,1夜未眠。 熟料次日开盘,跳空急涨至近停板,大赚。gs solar又是捶胸顿挫足,喜极而泣,也许是乐极生悲,忽胸部不适,心脏病复发,瘫倒于沙发之上。及至120救护车驾到,已呜呼哀哉! 数日后,1美妇找到公司,自称gs solar之妻,欲以及公司对簿公堂,要求赔付丧葬费用1万余元。公司无奈,舍钱免灾。 半年后,gssolar之经纪人接到其妻之结婚请柬。念在故友之情,揣1百元大钞之红包赴宴。席间,闻周围嚼舌之人相互窃窃私语之『这女人继承前夫数 百万元,又嫁1富翁……』经纪人听罢,不禁为gssolar感叹之『辛苦1场,竟是为个人的老婆挣嫁妆,呜呼,gs solar啊! 』摘自《钧石能源报刊》 http://bbs.bj.sina.com.cn/thread-272-0/table-52889-6835.html 1.当一个人生活枯燥的时候,gs solar忘了用心体会是一种习惯。 2.当一个人觉得人生乏味的时候,gs-solar忘了培养幽默是一种习惯。 3.当一个人体力日差的时候,gs solar忘了运动建身是一种习惯。 4.当一个人在上市公司工作疲惫的时候,gs solar忘了认真休息是一种习惯。 5.当一个人孤傲狂放的时候,gs solar忘了感恩惜福是一种习惯。 6.当一个人志得意满的时候,gs-solar忘了谦冲为怀是一种习惯。 7.当一个人沮丧失意的时候,gs-solar忘了检讨改进是一种习惯。 8.当一个人畏惧调职的时候,gssolar忘了提升自己是一种习惯。 9.当一个人沟通障碍的时候,gs-solar忘了真诚倾听是一种习惯。 10.当一个人得到了钧石能源的时候,gssolar忘了积极行动是一种习惯。 http://bbs.bj.sina.com.cn/thread-188-0/table-45741-1007.html 幸福不仅仅是对某种需要的满足,而是对某种需要的理解。有这样一个故事,两只猪一直深爱着对方,一只叫gssolar,公猪叫gs-solar,可是gssolar发现gs-solar在吃钧石能源的方面总是不能让着它 ,总是先把好 的 自己吃掉,有时还要把gssolar的那份吃掉一些, gs-solar也日渐肥壮,gssolar日渐消瘦。gssolar很伤心,总是追问gs- solar是不是已经不爱自己了,gs-solar闭而不答。 可是终于有一天,上市屠宰场的人来拉猪的时候,选中了肥gs-solar,gs-solar留给gssolar这样一句话:“如果爱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那就用生命来代替吧!”gssolar这时候才明白了 gs-solar以前的所作所为是为了自己能够留下来。 虽然是生死离别,它们是幸福的。因为它们已经互相理解了。这种幸福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延伸閱讀: 生果日報報導: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091002&sec_id=15307&subsec_id=15320&art_id=13269504
金科数码20亿收购殡葬业务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24/2009102414024056.html 每经记者 魏玉卿 《每日经济新闻》昨天报道的《三一重工定向增发9高管齐添上亿身家》引起市场的极大关注,上市公司高管们上演了暴富神话,而记者深入调查后发现了更大 的秘密:原来三一重工(600031,收盘价35.58元)拟以19.8亿元定向增发收购的挖掘机资产,竟然是上市公司在6年前以1782万元卖出的。 三一重工当时出售该资产的理由是:“挖掘机业务属于新业务,盈利能力较低、竞争日益激烈,为了维持三一重工较高的毛利率,为了维护股东的权益,决定出售挖掘机资产。” 可实际情况与三一重工的描述恰恰相反,该业务在剥离出上市公司的6年时间内飞速发展,销量增长了30倍,几乎每年翻番,收入超过10亿元,净利润也超过1亿元。 只有到了今天,善良的普通投资大众才发现,当初上市公司低价甩卖的挖掘机业务竟然是一个聚宝盆,当初上市公司出售的理由竟然是不折不扣的“大忽悠”,而高管们的高超财技竟然比刘谦的魔术还要精彩…… 高管组团收购聚宝盆 三一重工于2003年7月3日登陆A股,当月三一重工就迫不及待地将挖掘机资产剥离出去,买方为三一新材料。三一重工和三一新材料同为三一集团控股,是同一个实际控制人,所以此次交易构成了关联交易。 2003年8月,三一新材料由湖南长沙迁入江苏昆山,同年9月,更名为昆山三一重机,期间公司的股东一直没有变过。转眼到了2004年 12月,昆山三一重机(后变更为三一重机)控股股东变更为一家注册地在维尔京,名为三一重机(中国)有限公司的企业。而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注册地:维 尔京)持有三一重机(中国)100%的股权,从而实现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三一重机100%股权。 增发方案显示,三一重机投资、三一重机(中国)均为持股性公司,其自身无实际生产经营业务。 虽然股东变成外资股东,不过比较有意思的是,变更前后的内资外资股东竟然都是 “自己人”!2004年12月变更为外资企业前,昆山三 一重机的股东一直为三一控股和翟登科。变更后,三一重机控股股东——三一重机投资有限公司的股东为翟纯(翟登科之子女)、袁金华、毛中吾、向文波、梁稳 根、唐修国、易小刚、周福贵、王海燕和邬良保。 根据增发预案,三一集团的股东为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毛中吾、袁金华、周福贵、易小刚、王佐春和翟纯等。 而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易小刚、周福贵均在三一集团和三一重工身兼要职,唐修国还是三一重机的法人代表。 显然,挖掘机资产虽然“卖出去”了,可还在控制范围内。也正是这样的“圈内运动”,保证了挖掘机资产虽然卖出去了,却还是在三一的体系内。 那么为什么当初要用令人眼花缭乱的股权转让将三一重机变成纯外资公司呢? 原因就在于三一重工《招股说明书》中的一则承诺——梁稳根先生承诺:“在本人作为‘三一重工’实际控制人期间,如再设立其他企业,则该等 企业及其全资附属企业、控股子公司、参股30%(不含本数)以上的子公司将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任何形式 (包括但不限于单独经营、与他人合资、合 作或联营等方式经营)直接或间接从事与‘三一重工’现在和将来主营业务相同、相似或构成实质性竞争的业务。” 而此次三一重工收购三一重机的原因中有一条就是为了避免同业竞争!既然今天为了避免同业竞争要收购,那么当初到底为啥要贱卖呢? 六年前挥泪大甩卖 据2003年7月的关联交易备查报告,三一重工出售挖掘机业务及相关资产给三一新材料,截至评估基准日2003年6月30日,挖掘机业务 及相关资产账面值合计1783.38万元。采用成本法的评估值价值合计1782.42万元,增值-0.96万元,增值率为-0.05%。 时间仅仅过去了六年,交易双方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交易的标的也都是挖掘机资产,但资产评估方法却是180度大转弯:6年前,上市公司 卖出资产给高管,采用的是成本法,在账面价值的基础上还折价0.05%;而如今,上市公司从高管处买回资产,却用的是收益法,在账面价值的基础上大增了 362.03%,这真是天差地别! 19.8亿元的价格贵吗? 定向增发方案显示,2005~2008年1~9月,三一重机挖掘机的销量分别为424台、566台、1400台和2405台;三一挖掘机 的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从1.51%到1.39%,再到2.10%,最后到3.37%;2008年净利润超过1亿元,收入超过10亿元,从这里看仿佛并 不算太贵。 那当年1782.42万元的卖价低吗? 当年三一重工在关联交易备查报告中称,挖掘机是三一重工2002年开发的新产品,该项业务属于新开展的业务,尚未成熟,市场品牌知名度较 低,并且目前盈利能力较低。在挖掘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将盈利能力较低的产品出售给三一新材料,使三一重工继续维持较高的毛利率,维护了股东的权 益,有利于优化三一重工的资产结构、增强整体资产的盈利能力。 大股东为了维护广大投资人的利益用心良苦,对于这样一块“垃圾资产”,1782.42万元的卖价已经非常高了!但是记者在查阅大量资料后,还是发现了一些线索。 垃圾变黄金 剥离后爆发式增长 记者拿到的一组权威数据显示,2003年,三一重工销售了100台挖掘机;而三一重工将挖掘机资产卖给三一新材料后,2004年三一重机申请了多项与挖掘机相关的专利——挖掘机触摸屏安装机构、挖掘机履带架翻转工装装置等等。 与专利申请同步的是挖掘机销量的爆发式增长,2004~2008年三一重机挖掘机的销量分别为200台、500台、873台、1853台和3217台。6年时间,挖掘机销量从2003年的100台猛增到3217台,增长了30多倍!销量几乎每年翻番。 2003年7月挖掘机资产被剥离出去的时候,三一重工给出的原因是:挖掘机是三一重工2002年开发的新产品,该项业务属于新开展的业务,尚未成熟,市场品牌知名度较低,并且目前盈利能力较低。 然而,三一重工《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显示,挖掘机械属于公司主营业务八大类之一;公司专门成立了挖掘机械研究所,负责挖掘机、 液压锤等挖掘机械系列产品的研发;公司研发实力雄厚,拥有一支313人的高素质研发队伍,有以液压专家易小刚、路面机械专家李冰等为代表的技术带头人,三 一重工在2001年7月申请了挖掘机驾驶室专利。 《招股说明书》24页还披露:“公司在进行了充分的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已研制并试生产了挖掘机等产品,自2001年6月开始投放市场。” 《招股说明书》24页和82页显示,三一重工挖掘机2001年已投放市场,当年即实现销售,2002年SY200履带式液压挖掘机已经开始批量生产! 究竟是垃圾还是黄金?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为何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当时我国挖掘机行业究竟发生了什么? 挖掘机行业发展机遇良好 为了还原当时的行业状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找了很多资料和询问业内人士。 2003年,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房地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初期,这一切都为挖掘机需求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条件。 资料显示,我国挖掘机行业生命周期曲线分为三个阶段:1993~1998年为培育期;1999~2004年为成长期;2005年以后进入 快速发展期。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05~2007年,我国挖掘机销售台数分别为28116台、40699台和60151台,年均增长 46.3%。 在2004年国内挖掘机市场,外资品牌挖掘机占整个市场份额的80%多。但正是由于三一重工、柳工、徐工、玉柴、厦工、山河智能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加入挖掘机市场,内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才由2004年的不到10%增长到超过20%。 支撑市场份额快速增长的是挖掘机的销售数据。 权威数据显示,柳工从2003~2008年挖掘机的销量分别为260台、570台、840台、1336台、2114台和2579台,销量呈现出逐年高速增长。 上述数据已充分说明我国当时的挖掘机市场需求在持续扩张,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三一重工是幸运的,其高管在多年前就看准了这个行业 爆发式增长的机会,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来研发;但三一重工的股民却是不幸的,因为就在技术研发成功的时刻,上市公司却将这把金钥匙拱手送给了高管层。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