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仁寶與廣達的筆電代工一哥之爭今年將進入決戰的關鍵階段!執掌仁寶兵符的陳瑞聰,不惜割捨賠錢的轉投資事業,聚焦電子代工本業,企圖一舉超越宿敵廣達。陳 瑞聰讓仁寶擺脫萬年二哥的策略是什麼?他手上又有什麼祕密武器可以一舉擊敗廣達這個勁敵? 撰文‧謝富旭、羅弘旭 廣達與仁寶,這兩家筆電雙雄的差距從來沒有這麼接近過。 即使只是筆電出貨量的迎頭趕上,財報上的營收、獲利數字還沒有真正超越一哥廣達,但在今年尾牙,仁寶總經理陳瑞聰已經高唱「We are the champions (我們是冠軍)!」這番引吭高歌,看表面,陳瑞聰彷彿對外宣示「NB一哥」已是囊中物;看內心,則似乎是壓抑好久的情緒終於找到了出口,即使只是出貨量的 超前,也要趁機宣洩個夠。又或者,激情演出的理由兩者兼有,陳瑞聰或許真有登上一哥的篤定,有一肚子不吐不快的積鬱。 這鬱悶真是積得夠多夠久了。從廣達上市後的過去十二年來,雙雄之間的筆電代工一哥之爭從未停過,只是每當仁寶營運逼近廣達時,一向自喻「烏龜」的林百里, 就是有辦法帶領廣達加速甩開這個緊追不捨的難纏對手。 揮之不去的二哥魔咒 除了二○○九年,廣達與仁寶差距最近的一次是發生在○三年。那一年,仁寶憑藉轉投資手機代工廠華寶以及面板零組件廠飛信兩家公司雙雙掛牌挹注獲利,與廣達 的獲利差距從原本的近五○%,縮小至一五%。那年的仁寶尾牙,陳瑞聰自是難抑激動,領頭高喊:「我們要讓最大的競爭對手睡不好覺!」只不過,即使睡不好 覺,廣達仍在○四年再度拉大與仁寶的差距。二哥的魔咒終究像是孫悟空頭上的緊箍一樣,死纏著仁寶與陳瑞聰長達六年的時間。 時間拉得更長,其實早在二十三年前,陳瑞聰與林百里的競爭已經堪稱白熱化。一九八七年十一月,仁寶電子發生大火,價值六億元的三千坪廠房設備化為灰燼,當 時擔任仁寶總經理的林百里,適巧在此艱難時刻決定離開集團,自立門戶成立廣達,甚至後發先至,成為筆記型電腦代工一哥,當時只是業務經理的陳瑞聰,站在火 線後端冷眼旁觀,心境可想而知。 因此,當陳瑞聰在○一年以科技人罕見的高調公開喊出「要做掉廣達」時,熟知內情的人其實不難體會,業務出身、身段柔軟的陳瑞聰,為何獨對廣達的恩怨情仇如 此難解。 終於坐上筆電出貨量的一哥此外,筆電代工圈子私底下流傳,林百里曾經批評陳瑞聰:「一輩子待在仁寶,永遠只是個打工仔」,雖然兩人都不承認有說過或聽到過 這句流言,但陳瑞聰也承認和林百里的競爭,從金寶時代就開始了:「我跟他從金寶就開始互相競爭了,那時他是我老闆,常因為研發與業務問題槓上。」競爭二十 幾年,積鬱二十幾年,○九年,機會來了!仁寶重壓宏碁,為宏碁代工的小筆電熱賣,○九年筆電出貨量高達三七五○萬台,超越廣達的三六○○萬台,坐上筆電出 貨量的一哥。在財務數字上,仁寶○九年自結稅後純益一九二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達四.九一元。廣達雖尚未公布去年財務數字,但市場對其稅後純益預 估中間值約二二○億元,換言之,兩家公司去年稅後純益差距可能縮小至一五%以內。 一五%,這樣的差距如同回到○三年的情況,陳瑞聰像是再度拿到了挑戰一哥寶座的決賽權,然而今昔相較,這一回,陳瑞聰有截然不同的戰略與風格,他的篤定, 或許也就來自於這樣的調整與轉變。 論戰略,轉變在於「捨得」之間。如果說,仁寶在○三年一度逼近廣達的關鍵是轉投資(如華寶、飛信與統寶)開花結果的「得」這個字,那麼,○九年,仁寶拉近 與廣達獲利差距的關鍵字,莫過於「捨」。 處分轉投資、布局液晶電視過去一年,陳瑞聰做出了讓外界吃驚的幾項重大決定:把連年虧損的統寶賣給群創以及放棄飛信主導權,將其與頎邦合併。處分這兩家績 效不彰公司並進行換股後,仁寶反而擁有將晉升台灣面板一哥的新奇美股票十五.九萬張,以及台灣驅動IC封裝一哥頎邦股票五.八萬張。 陳瑞聰的一捨一得,不僅讓仁寶擺脫了賠錢的包袱,未來還可能坐享新奇美與頎邦的股價上漲之利。 仁寶財務長呂清雄說,處分統寶與飛信兩個轉投資背後有一個重要策略思惟:「對於產業地位排名在第三名之外的轉投資,我們將不惜割捨,以集中更多資源在本業 發展身上!」然而,光靠重整仁寶旗下的轉投資事業還不足以「KO」廣達。仁寶去年雖在筆電出貨量超過廣達,但主要的功臣是低單價的小筆電,因此營收規模上 仍與廣達有一段差距。陳瑞聰深知,要靠筆電代工扳倒廣達不是短期間內做得到的。但是,如果把戰線擴展到液晶電視的代工,仁寶即可能以迂迴前進方式超越宿 敵。 ○六年,廣達與三洋策略聯盟合作生產液晶電視計畫生變,給了陳瑞聰一個反擊的機會。幾乎在此同時,仁寶積極擴展液晶電視代工布局,深耕日本電視品牌訂單, 幾年下來,已陸續爭取到Sharp、Toshiba、日立甚至Sony的液晶電視代工訂單;○九年仁寶液晶電視出貨高達三百萬台以上,今年則上看六百萬 台,規模幾乎等同瑞軒。反觀廣達,液晶電視代工仍處於原地踏步,實力已遠遠被仁寶拋在腦後。 在行事風格上,陳瑞聰過去像是「為爭一口氣而被逼急」的強硬作風,似乎也已有所改變。 陳瑞聰不服輸的強悍性格,在球場上最是鮮明。他的高爾夫球球技頗佳,有一次,他和同樣予人硬漢形象的郭台銘賭上了,那場球,輸贏的賭注不過只是萬把塊錢, 但兩人卻是你追我趕,爭到臉紅脖子粗,陳瑞聰說:「當然要贏,這可是面子問題。」自律甚嚴的陳瑞聰,號稱每天八點進公司,直到深夜才下班返家休息,因此更 無法容許員工達不到定下的業績目標,據聞,在陳瑞聰初掌仁寶總經理的階段,仁寶主管們幾乎沒有周末,星期六、日全都得進公司開會。「他凶起來時,拍桌罵得 很難聽是正常的。」同屬金仁寶集團的華寶員工,如此形容陳瑞聰的管理風格。 從強悍性格到柔軟身段 但在這幾年,員工眼中的陳瑞聰似乎多了幾分柔和線條,雖然自己依舊維持早早進公司的慣性,但面對員工,他已不拍桌子,改以鼓勵的方式要求進步。除了對內, 對外在爭取訂單時,陳瑞聰也開始把源自業務性格的柔軟身段發揮至極。 同業透露,當年宏碁分家時,台灣的筆記型電腦代工廠多半不看好宏碁未來發展,因此當年宏碁董事長王振堂是比照接待國際客戶的規格,找陳瑞聰懇談,更向陳瑞 聰保證:「絕對不會讓仁寶成為緯創的墊腳石。」這樣才打動了仁寶和宏碁的長期合作關係。 但多年之後,宏碁和仁寶強弱互易,陳瑞聰的身段也隨勢調整,去年底宏碁供應商大會以及年終尾牙上,陳瑞聰都親自到場參與,和王振堂、宏碁總經理蔣凡可.蘭 奇互動熱絡,更可見到陳瑞聰的業務性格。 身段放軟,除了反映在企業內部管理與爭取訂單之外,或許也讓陳瑞聰填補了自身最大的弱點。 去年,仁寶一方面大刀斬斷轉投資事業的沉重包袱,同時間,也開始意識到產品開發總是落後對手的長期問題,開始對產品設計更加重視。 仁寶設計中心副總陳禧冠描述他進入仁寶時,和陳瑞聰開會的對話:「總經理問我仁寶的產品還缺什麼,我很直接的回答,仁寶缺設計」。陳禧冠話說得直,而從仁 寶建立自己的設計與研發中心看來,顯然,陳瑞聰也聽進去了。 陳瑞聰、林百里,二人競爭二十年的因緣,究竟是會以仁寶旺年會口號「鷹揚天下」為終結,還是林百里的「雲夢成真」勝出?結果實在難以預料,但以二人都自比 烏龜的特質來看,絕對又是一場精采的馬拉松戰役。 外資眼中的NB一哥之爭 在外資分析師眼中,廣達與仁寶今年的展望均頗佳,但重整轉投資事業,聚焦代工本業,而且產品多元化有較明顯成果的仁寶,反而是分析師眼中最佳的NB代工投 資標的。外資法人預測仁寶今年的EPS中位數為5.5元,目前本益比僅約8.3倍;而對廣達今年EPS預測為6.8元,本益比約9.5倍。目前仁寶股價看 起來也比廣達便宜。 廣達今年的展望雖不錯,但產品出貨成長的重心仍是筆電、一體成型電腦及伺服器等領域。麥格理證券分析師張博淇指出,廣達太依賴NB,隨著鴻海、偉創力以及 和碩在NB代工領域的崛起,產品多元化不足已構成廣達的長期性風險,反觀仁寶,其液晶電視代工將扮演未來成長動能。 陳瑞聰 出生:1949年 現職:仁寶電腦總經理、 華寶通訊董事長 學歷:成功大學電機系 經歷:金寶電子執行副總 |
|
||||||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礦工之子,只念到初中畢業,當了20年司機,45歲以標會的20萬元,開始學做股票,讓資產飆升1000倍,至今身價2億元,他親筆寫下自己的故事,分享他的致富傳奇??。 編輯部製作 [編按]關姓大戶(由於顧及隱私,故事主角要求姓名不曝光,以下我們僅以關大戶稱之)從小家境貧苦,靠著寒暑假去撿溪煤、打零工賺取學費,勉強念到初中畢業。 退伍後,他到一家紡織纖維公司當董事長司機,二十年間靠著微薄薪水養家餬口,直到人生走了大半,四十五歲時才開始學買股票。二十六年後,今年七十一歲的他,身價二億元以上,每月光股息收入就有三、四十萬元,房地產更遍及台北、上海。 關大戶行事低調,從未在媒體上曝光,《今周刊》社長梁永煌早在二十幾年前就認識他,這幾年來不斷遊說他出來分享成功故事,但都被他婉拒。 這次,梁社長再度遊說,終於獲得首肯,他親筆寫下一生的傳奇故事,將二十六年的投資智慧,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 兩岸簽訂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關大戶對台股充滿信心,他也不吝惜分享接下來的投資方向。 我們除了取得關大戶親筆寫下的手稿,並由社長梁永煌率主編張弘昌兩度採訪他,張弘昌將部分內容增入其中,以下是他一生投資心得的精華。 我出生於窮僻鄉間台北縣平溪鄉三坑,是礦工的兒子,八歲父親就過世,跟母親相依為命。 平溪國小畢業後,儘管學業成績表現第一名,但因為家裡沒錢可以繼續升學初中(當時尚未有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後來靠自己在寒暑假打工,將好不容易賺來的錢一點一滴存下來,考入瑞芳初級工業職業學校就讀,完成初中學業。 離開學校後,為了自力更生,前後做過台陽交通售票員、土木測量員、修理汽車工、礦工測量員。後來在台陽礦業當過貨運司機,當時是以運次計薪,一般人一天只開四次,但是我一天開五次,比別人早出門,也比別人晚回家,即使當貨運司機,也要求自己要比別人還努力。 我在服役空軍三年期間,還當過代理行政官,退伍後帶著母親到台北市北投政工幹校旁,租十坪違章建築居住,日子過得十分清苦。 駕駛兼收款 只能勉強維持結婚當天,剛好有一位朋友來參加喜宴,席間透露某紡織纖維公司的董事長要請一位司機,薪津每個月一千元,我剛好退伍還沒找到工作,立刻答應隔天就開始上班,沒想到一做就是二十五年。 這二十五年間,我每天都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工作,但因薪資待遇並不高,加上有三個小孩要扶養,到了即將退休的年齡(四十五歲)還是存不到什麼錢。儘管中間我曾經幫人收款賺些外快,但也只能勉強支應日常生活的開銷。 當司機的過程,雖然有很多辛苦不足為外人道,不過看到老闆平時交往的成功大企業家,除了本業努力經營外,大部分都是靠土地、房地產與股票賺大錢,這帶給我很大的啟發與幻想,於是我一直不斷思考,如何才能成為有錢人。 然而一想到自己口袋沒錢,單想靠炒作土地房地產發達根本不可能,後來靠太太標下的二十多萬元會錢,開始學做股票。 由於這些錢是太太的積蓄,不能失敗,我就很認真投入研讀財經與產業動態的書籍,以及股票相關雜誌。 賺到第一桶金 躲掉台股大崩盤我買的第一支股票是裕隆,當時成本是十五元;為什麼想買它?因為在一九八五年七月,日本日產汽車以十九.二元投資裕隆二五%的股權,消息公 告後,因利多出盡股價出現大跌;我想十五元比日產買進的價格,還便宜四元,就抱著不放。後來漲到四十多元才陸續獲利了結,不但賺了二倍,還累積了人生的第 一桶金,感到非常高興,自此我對股票產生極大的興趣。 做股票中最大一次收穫,是一九八○年代後半,新台幣開始升值。我看機會來了,將全部資金去買中華開發與三商銀(彰銀、一銀和華銀),平均價格為八十八元左右;因我平時開車陪著老闆到處跑,沒時間去看盤,只有耐心地抱著它。 後來全國百姓都瘋狂做股票,不但早上醫生不看病、計程車司機不開車、家庭主婦不買菜、公教人員都掛著耳機聽股票行情,甚至連和尚、尼姑都到證券公司買賣股票;等中午收盤後,大家才恢復正常作息。 那時我買的股票股價都已漲到一千元以上,忽然想到書本裡提到的「擦鞋童理論」,意思是指大家瘋狂時不要太貪婪,尤其股票市場更秉持「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原則,於是我將股票悉數出清,並把資金全部存入第一銀行的台北敦化分行。 獲利了結之後,加權指數還停留在一萬二千點左右,但香港恆生指數卻只有二千點,我就很好奇為什麼這麼低?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九七快到了,香港有錢人都怕中共接收香港,很多人移民到美國或加拿大,把土地房地產、股票大量拋售,才造成股票如此便宜。 當時匯豐銀行每股價格是五港元(約新台幣二十元),我想又是一次大好機會,第二天我把全部資金匯到台北市民權東路上的花旗銀行,並開了香港帳戶,當天就將全部資金買進匯豐銀行。 投資 要看別人看不到的風景或許有人認為,在台灣好不容易賺到這些錢,應該保守一點,萬一中共接收香港後股票不漲,那豈不是白忙一場?但我想匯豐銀行一年所賺的錢比台灣全部銀行加起來還多,每年又有百分之十的配股,另加現金股息,做長期投資也很值得。 買進匯豐銀行後,我看到台灣的證券公司大廳每天還是人山人海在搶進股票,很多人都笑我,「台股這麼好賺(早上一開盤,很多股票都直奔漲停板),為什麼要賣 呢?反而跑去買香港股票,況且中共九七要接收,香港有錢人都跑到別國去了,難道你不怕嗎?」我笑一笑回答他們,「你們趕快把股票賣光,不要再做了,這種行 情最後一定崩盤,三商銀將來會跌到只剩十分之一,不要認為不可能。」事實上,當時國泰人壽一股要一九七五元、三商銀約一千元,而泰豐輪胎也要六百多元;但 我想如果把泰豐的資產土地、機器設備全部算進去,恐怕也沒有五十元的價值,台股這種漲法,真的非常危險,是典型的泡沫行情。 然而周遭的投資者都笑我胡說八道,回說哪有可能一千元的三商銀會跌到一百元,猶言在耳,二十年後的現在,三商銀都只有十幾元;當時大家蜂擁追逐高價的金融股,現在變便宜反而怕怕的,不敢買股票,散戶的心態真是變化多端。 我退休後每天用功筆記,蒐集有關財經、股票的資訊,又參加《財訊》雜誌社的「金融家聯誼會」,聽一些投資專家講座,認真學習來增加知識。有一次《財訊》創辦人邱永漢帶我們到中國考察,足跡遍及北京、天津和上海,最後一站則是到上海浦東。 當時舉目所望,看到整個浦東一片黃菜花,只有二條像樣的道路,張揚路與浦東大道,上海人有句話很流行,就是「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棟房」,可見浦東當時非常落後。浦東與浦西中間隔著一條黃浦江,只有一條延安隧道,交通非常不方便,大家都不看好浦東。 但我的想法跟人不一樣,想當初台北市的延平北路熱鬧後,後來往東發展到忠孝東路,因此我非常看好浦東接下來十年的發展;於是便建議邱永漢先生,在浦東建造一棟大樓,由邱友會會員來參加投資,也就是今天的「浦東永華大廈」。 考察團返台後,我每天晚上都在想,將來中國一定是投資天堂,尤其是上海浦東,於是心裡開始盤算要賣匯豐銀行股票,而當時的確也賺了不少(後來匯豐銀行漲到 五十港元);賣掉後我拿出一百萬美元投資上海浦東永華大廈,另外在陸家嘴張揚路,用新台幣一千萬元買五間樓房,現在還出租中做長期投資。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後來匯豐銀行一股分拆為三股,每股最高還漲到一四五港元,加上每年配股配息,換算成新台幣,匯豐銀行從當時二十元漲到二千元,漲幅一百倍,雖然有點後悔,但也非常知足與感恩。 楷模 日本股神是川銀藏講到股票投資,我最感恩與最崇拜的,是《財訊》雜誌社前社長,及財金文化董事長謝金河兩位先生;他們在財經、股票的專業,都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他們的投資眼光、選股和耐心,是投資家的第一流人才,值得大家學習。 另外,我投資股票,大部分都學「股神」巴菲特的選股方法,在股價低檔時買進最有潛力的股票,並長期耐心等待,尤其是挑比大股東成本還低的股票。 另外「日本股神」是川銀藏的書,我看了不下十遍,看過還會畫重點;之前舊版的書因為看爛了,最近我還買了一本新的,有時間就拿出來溫習。像書中是川銀藏提到的做股票必須謹記三大步驟:「買進、賣出、休息」,以及要「下工夫研究、全力以赴」,我很有感觸。 投資我有個原則:從不碰電子股,因為科技產品日新月異,變化快速,沒抓到市場潮流,很快就變成夕陽工業;即使二○○○年前幾年全世界都在流行網路股多好賺,我也不碰。 想想看,過去出現多少次高價股,例如廣達的八五○元,禾伸堂的九九九元,中環和錸德的三、四百元,威盛六二九元,茂德和茂矽一百多元等,現在股價剩多少? 可以說是情何以堪。還有很多不是下市就是淪為雞蛋水餃股,害死許多散戶,尤其股王最短命,風險最高,投資人千萬少碰為妙。 我的持股多是一般傳產、金融股或中概內需股,並且最好符合以下五個原則:一、要有土地資產;二、老闆正派經營,財務透明化的公司;三、產品獨一無二,別人 沒法競爭;四、每年分派很多現金股息給股東;五、公司營運愈來愈好,盈利一年比一年高,且所處的產業有潛力、前景佳。 金融海嘯期間,我將錢投入台股進行了幾次成功的投資。那時味全買在十元多,潤泰全買在二十元左右,後來分別在四十元和四十一元出脫。當初會買味全,是因為大股東康師傅成本套在五、六十元,加上康師傅在中國經營有成,味全有富爸爸在背後當靠山,十元這麼便宜沒理由不買。 至於潤泰全,我很欣賞集團負責人尹衍樑,他做事用心、很聰明,而且在中國也做善事,像四川大地震他就捐了不少錢,這種老闆值得買他的股票。其實投資中概內 需股是未來的長線趨勢,「要賺十三億人的生意,不要只做二千三百萬人的生意。」冷清個股最佳 投資的三個實例我在二十多年的股票投資生涯裡,遇到很多有趣的故事,中間饒富意義。 像有一次我到上海的房子居住三個月,樓下是中國的申銀證券;踏入營業大廳一看整個地方冷冷清清,只有十幾位老太太坐在椅子上織毛衣,我就坐下來跟這幾位老 太太閒談聊天,問她們「為什麼人這麼少,沒人來買賣股票嗎?」她們回答說:「哪敢買股票,大家都輸慘了,有的跳樓都有!」當場我告訴她們,這是你們買股票 賺錢的時候,她們反問我要買什麼股票,我告訴她們現在浦發銀行一股人民幣七元很便宜,可買進投資。 第二天,我借煮飯阿姨的人頭開戶,買了不少浦發銀行。沒想到後來熱起來,證券營業場所裡頭萬頭攢動,擠得水洩不通,浦發銀行已經漲到一股人民幣六十多元;但是我在二十多元就因為中國政府要查人頭,提前賣掉了。 另外一個例子是,在台灣我每天都在打網球,打完就習慣去泡溫泉;有一次碰到溫泉會友的太太是上海銀行(台灣)的經理,問現在要買什麼股票?我當場告訴她,上海銀行一年每股都賺三至四元的獲利,而現在才十七元多,股價嚴重被低估。 結果她回去買了一百張,我也買了一些。上海銀行是一家未上市的公司,我抱了很多年都不賣,經過配股配息以及現金增資,已經變成數百張,帳面未實現收益很可觀,現在每年光股息就可領到一百五十萬元,這是值得長期投資的好股票。 第三個例子,就是我在○二年時,從三十一.六元開始買進一檔很冷門的股票——中碳,長期抱牢至今不賣,經過多年的配股配息(平均每年都有四元至五元),成 本早已回來大半。今年七月除息前,中碳還漲到九十八.六元,每股配發五.六元現金股利,現在已完全填息,且股價還維持在九十多元,真是一隻會下金蛋的母 雞。 中碳的母公司是中鋼,主要產品包括軟瀝青、雜酚油、萘等,由於其原料煤焦油來自中鋼煉鋼過程的廢料,所以生產成本不高,還可將垃圾變成黃金;台灣一千多家上市櫃公司,沒有一家能做出它的產品。 另外,目前它每天可以將二十多萬噸的煤焦油,最後煉成鋰電池負極材料介相瀝青碳微球(現在是一千四百噸,擴廠後明年第二季將提高到三千噸),接下來爆發力 很強;而它是高股息、高扣抵稅額的股票,而電動車又是未來幾年最具潛力的產業,再來它會漲到多少,沒有人知道,但這麼好的股票大家都不知道要買。 最後一個例子,二十年前我剛到上海,喜歡打網球,認識上海市老人網球會一些會員,這些球友多半都是退休族;該球會沒經費,用破舊的魚網當球網,網球打到連 球毛都沒有還在打,我拿出人民幣一萬五千元給他們作基金,又全數認捐全年所要打的網球,還從台灣帶兩張全新球網,送給他們使用,大家都很高興。 因為這件事,得到上海市最高首長的召見,變成好球友,一起打網球,聚餐閒談,他一再叫我來上海投資;當時跟某家橡膠董事長準備合資開設一家塑膠管工廠,剛 好需要土地建廠房,經過該首長的介紹,到上海市土地管理區,購買現在虹橋三一八國道大馬路邊、面積三萬多平方米的建地,每平米只要四十美元,在當時是超低 的價格。 後因塑膠管廠沒做成功,就撤資,該土地由該董事長接收,現在土地價格暴漲幾百倍,值好幾億元。由於這位董事長人也很好,很有投資眼光,這也許是他的福報。 金融股明年將有大行情 我現在最看好的股票是金融股,包括第一金、彰銀、兆豐金,以及中國的交通銀行。我在彰銀十四元、第一金十七元和交銀人民幣六元附近大量買進,準備做幾年的長期投資。 其中,我特別看好台灣銀行業,因為ECFA簽訂後,兩岸金融開放,且一年後可做人民幣業務。而中國台商大部分都是前三商銀的老客戶,獲利一定可期。 金融股經過二十年的煎熬,如井底之蛙,現在跳脫出古井,海濶天空;又如王寶釧苦守寒窯,十八年後守得撥雲見日,加上金融股基期又低,未來「錢」途可期。像這種類似大轉機股,現在應買進長抱耐心等待,明年應有豐收的獲利成果。 投資若在股市賺到錢,不要繼續壓在股票上,天有不測風雲,應拿一部分轉投資房地產,買房當長期包租公,穩賺又可獲利增值,這是在理財很重要的一環。 另外,應隨時拿點錢出來做善事功德,人說「行善之家必有後福」,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這是投資者在賺錢之餘,對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高股息 挖掘營運穩健的高配息股,長期持有獲利會很可觀。 是川銀藏原名小山銀藏,生於1897年,卒於1992年。小學畢業後就開始闖蕩天下,原本自己創業做生意,曾經因關東地震發過財,但也受到戰爭影響而失去金錢,人生總共經歷三次破產,直到34歲才開始他的股票人生。 在超過60年的投資生涯,是川銀藏一度在同和礦業一役因貪念而失敗,也曾在住友礦山大賺200億日圓,1982年他靠股市交易所得名列日本第一,財富超越松下電器的松下幸之助,因而被稱為「股神」。 後來是川銀藏將自己投資股市和研究經濟的心得,寫成《股市之神 是川銀藏》(時報出版),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烏龜三原則」:1.選擇未來大有前途尚未被世俗發覺的潛力股,並長期持有。 2.每日緊盯經濟與股市行情的變動,而且自己要下工夫研究。 3.不可以太過樂觀,不要以為股市永遠漲不停,而且要以自有資金操作。 是川銀藏這些原則,也就是關大戶能在股海中致勝的關鍵祕訣。 一些關於回饋社會的領悟 財富好比水 布施做善事就像掘井 賺錢後,我開始想如何回饋社會做點善事,因緣際會看到台北市北投區有一座擁有200年歷史,高度只有3.5尺左右的小土地公廟,因為年久失修,剝蝕毀損,我遂興起整修重建之念。 後經地主鄧芳男捐獻土地,並敦聘名建築師李重耀設計監工,同時得到地方人士善男信女的護持,歷經二年之鳩工集材,擘畫籌建,終於在庚午年(1990 年)10月重建完竣,規模巍峨壯觀,氣象非凡,因此廟貌昭彰,至今每日仍然香火鼎盛,有求必應。我認為股票投資者,應多多拜土地公福德正神。 完成心願後,我跟著太太到北投農禪寺拜法鼓山聖嚴法師為師,學習佛法並當志工為法師開車。後來要在金山建造法鼓山,我跟太太全心護法,對外開始募款,參加 者由2人快速增加到500人,最後還募得超過2500萬元;而我大兒子結婚娶媳婦,在台北圓山大飯店辦超過60桌酒席宴請親朋好友,把當天所收的禮金超過 100萬元,全數捐給法鼓山做慈善建設之用。 法鼓山師父理念是「提高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為宗旨,師父開示說,「腰纏萬貫不見得是貴人,懂得布施的人才是貴人」。 受示後,我認為財富好比水,而布施做善事就像掘井,井掘得越深,活水即源源不絕,財富就會水漲船高,一般人若有這種心態,整個社會的貪婪之風,應可清新許多。 關大戶的 股票致富之路 1. 貧苦階段 1.出生於窮僻鄉間北縣平溪鄉三坑2.平溪國小畢業後,因家裡無力供給讀書,於是利用寒暑假打工賺取學費,最後完成瑞芳初中學業。 3.進入社會後當過售票員、土木測量員、修理汽車、礦工測量員、大卡車司機。 4.經人介紹進入某家紡纖公司擔任董事長司機。 2. 沒沒無聞的司機階段1.因司機待遇不高,加上有三個小孩要扶養,工作了20年、年到45歲,還是存不到什麼錢。 2.看到大老闆們大部分靠房地產與股票賺大錢,於是開始思考投入股市,因口袋沒錢,用太太標會來的20萬元當本金。 3. 第一桶金階段 1.1985年以15元價格買進人生第一檔股票——裕隆汽車,主要原因是成本比大股東日產汽車還便宜,結果漲到40多元賣出,賺了人生第一桶金。 2.看準1990年後新台幣開始升值,將全部資金重壓中華開發與三商銀,平均價格為88元,抱到1000元以上才賣出,人生從此改觀。 4. 轉進港股階段 台股漲到12000點,開始居高思危,於是將資金全數轉進相對便宜的香港股市,並單壓匯豐銀行一檔,隨後股價從5港元漲到50港元以上賣出。 5. 上海房地產階段 因看準上海浦東的發展,賣掉匯豐銀行股票,分別投資上海浦東永華大廈和陸家嘴張揚路上的五間樓房,現在還出租做長期投資。 6. 回台投資階段 1.投資中碳和上海銀行等高配息的股票。 2.金融海嘯期間,因看到股票價值浮現,開始逢低承接台股,其中味全買在10元多,潤泰全買在20元左右,後來分別在40元和41元出脫,大賺3到4倍利潤。 3.兩岸ECFA簽訂後,認為金融股長線看好,陸續在彰銀14元和第一金17元附近建立大量持股,預期明年會有不錯報酬。 關大戶 六大投資心法 挑好公司 現階段選股最好以傳產、 金融或中概內需股為主,並符合以下四個原則:1.要有土地資產;2.老闆正派經營,財務透明化的公司;3.產品獨一無二,別人無法競爭;4.每年分派很多現金股息給股東。 買房地產 投資若在股票 市場所賺的錢,應拿一部分轉投資房地產,買房當長期包租公,才能避免股市崩盤的風險。 不要碰電子股 因為科技產品日新月異,變化快速,沒抓到市場潮流,很快就變成夕陽工業。 擦鞋童理論 股票市場須秉持「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原則。 成本低 只要買股票 的成本要比大股東還低,賺錢的機會就會很高。 高股息 挖掘營運穩健的高配息股,長期持有獲利會很可觀。 |
|
||||||
自從兩岸簽署ECFA後,台股的長線結構就悄然出現變化,「傳產上、電子下」的大方向更加明顯。 尤其這波從7251點起漲的漲勢,傳產股裡的食品、紡織、橡膠、汽車、運輸、百貨、金融等,都各擅勝場,領先大盤創新高,和過去電子獨強大不相同。 台股的主流正在替換,投資人要進行腦內革命,並掌握五大趨勢,才能繼續在股海裡遨遊。 撰文‧謝金河 八月九日台股悄悄站上八千點關卡,加權指數當天上漲七十一.一九點,成交量達一二四八.五六億元。在歐美受到經濟數據表現不佳的衝擊下,股市相繼回檔;惟獨台股開高,並帶領中、港股市奮力往上漲,連南韓、新加坡股市也被台股帶上去,台股成為引領亞股強勢市場之一。 ECFA帶來的質變 台 股主力開始轉移 傳產鳳凰再生這樣的情況與二○○○年以來,台股一向是漲勢敬陪末座,跌勢一馬當先的情況迥異,原因是兩岸關係隨著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帶 來了新改變。很多在「戒急用忍」與「積極管理」時代困在台灣的產業,如今,有如火鳳凰再生一般,逐漸展現潛力。 兩岸直航 航空股大翻身最讓人感到驚奇的是航空股,華航受制於油價高漲,加上金融海嘯衝擊,○八年底股價一度跌到五.○一元,那一年華航稅前巨額虧損三六六.九億元,被迫減資一四九億元,再增資六十億元,然後又再私募六十億元。 一 樣慘的還有長榮航,○八年股價跌到五.七一元,那一年長榮航空稅前虧損一七三.九億元,被迫減資一六八億元,再增資七十億元。但是兩岸直航帶給航空業實 益,華航與長榮航從去年第四季起開始轉虧為盈,華航今年至少可賺一百億元,長榮航至少也有五十億元,最明顯的是專門飛航兩岸的復興航空。 去年復興航空小賺五千萬元,扭轉了多年來的虧損。今年上半年復興航空獲利三.五億元,下半年以每個月賺一億元的速度增加。擁有復興航空近半股權的國產實業成了贏家,業績翻揚,也帶動股價的上揚。 兩年之間,華航股價從五.○一元漲到二十.三元,長榮航空從五.七一元漲到二十三.九元,連國產實業最近也開始受到注意,股價從十一.六五元緩步推到十五.四元。春江水暖鴨先知,航空業是最早感受到兩岸互通有無的早期收割者。 連 結十三億人 中國概念股收成除了航空業外,最大贏家則是早期進入中國布局,一個是搶占通路的贏家,一個是征服中國大市場,營運規模從小變大者,我們統稱這是中國收成 股。中國從封閉的體系走向開放,最難經營的是通路,早期台商到中國投資因為收錢困難,寧捨通路,專責代工;但就因為難做,如今做成了,市場都給予極大的回 報。 台灣的通路贏家寫下了台股的傳奇,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國大潤發兩大股東——潤泰創新與潤泰全球。 今年第一季潤泰全球仍然虧 損,但八月九日股價創了一○八.五元歷史新高價。最可怕的是○八年十一月,潤泰全球股價只有十二.四五元,兩年來股價大漲七七一%;同樣的,潤泰創新從十 一.四元大漲到五十九.五元,漲幅高達四二二%。推動潤泰創新與潤泰全球大漲的,是中國大潤發。 這家由台灣經營團隊打造出來的大型量販店,在中國經營績效超越跨國集團Wal-Mart與家樂福,今年全中國據點將達一六○店,今年稅後純益人民幣十七億元,搖身一變成為中國的Wal-Mart。潤泰全球與潤泰創新也跟著中國大潤發快速成長,股價節節走高。 這樣的通路贏家,至少包括在中國有百腦匯3C大賣場的藍天、嬰兒用品的麗嬰房、衛浴設備的櫻花和成霖。 而談到最大宗的則是食品股,在中國深入聯華超市據點的佳格,這兩年股價從十四.七元飆升到九十三.九元,令人嘖嘖稱奇。過去食品股都是低價股,如今因為與中國連結,全都翻了身。 具 代表性的有南僑,從油脂到餐飲,陳飛龍闖出一片天,兩年之間,南僑從三.九五元狂漲到四十八.五元。至於有康師傅加持的味全,股價從十三.一元漲到四十 八.八五元。天仁因為天福的加持,股價從二十四.八元漲到五十四.八元。休閒食品的聯華食品,也走上佳格模式,股價從六.四五元狂漲到三十一.二五元。 中 國十三億人口的市場,給台商開啟了一個馳騁的大空間,這些年來在中國布局深廣的,最具代表性的是康師傅與旺旺,這兩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已搖身變成大型企 業。旺旺目前市值逾八百億港元,超越台灣面板大廠友達;而康師傅市值超過一千億港元,也超過台塑、南亞、台化,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 除了食品業,台灣的輪胎大廠正新,與自行車大廠巨大,也是成功的典範。 這兩年正新輪胎的股價,從二十二.五元大漲到八十四.六元,巨大也從六十二元漲到一二六元,至少都漲了一倍多;市值大幅成長後,正新與巨大也朝大企業邁進。目前正新資本額達二○六.四億元,市值逾一千四百億元,已超過三商銀,而巨大市值也朝五百億元邁進。 另 外,從台灣成功轉戰中國的便利商店中,統一超商與全家便利商店更是成功典範。統一超商一年來從七十一.九元大漲到一一五元,完全一改昔日牛皮形象;更可怕 的是統一超商已將總市值推進到一一九六億元,使母公司統一企業成了最大贏家。而全家便利商店一年來股價從四十一.四元漲到八十一.六元,也讓大股東泰山風 光。 迎接中國觀光客 觀光類股上揚這是台股罕見能持續連漲兩年的股票,而且,以傳產股居多。從二○○○年以來,台股投資人已經很習慣電子股的操作,電子股最狂熱的時候,經常囊括總體股市成交值的七成到八成,傳產股根本乏人問津。 但是這樣的景象,在進入新的ECFA時代,台股開始質變與量變,所有大漲的類股或個股,都不是過去大家熟悉的產業或公司,而是那些能從中國十三億人口市場中,脫穎而出的內需產業或是通路。 最 具代表性的是台灣的加權指數到八月九日才正式挑戰八千點成功,但是今年食品分類指數從三六一.一七點大漲到八四○.七六點,指數大漲一三三%,成為今年漲 勢最強勁的產業。然後則有正新輪胎的橡膠股與裕隆汽車為主的汽車股。當然今年兩岸直航,從航空到貨櫃輪都有很好表現,也讓航運分類指數從四十九.三四點飆 升到一一一.八二點。 另外因開放大陸人士來台觀光,台灣觀光分類指數從五十四.二一點大漲到一五五.九八點,漲幅兩倍。百貨貿易類從一一五.二點漲到一九三.三三點,大漲了一倍多。這其中,以晶華酒店漲到五百元以上最具代表性。 西進創造想像力 金融股重燃火光但最值得一提的是,蟄伏了二十年的台灣金融股終於大牛翻身。 今年六月間,金融分類指數仍停留在七二七.九五點的最低檔,但是經過一個多月的光景,金融分類指數就漲到九二五.二五點,上漲幅度達二七.一%。對二十年來看到金融股就嚇死的投資人來說,這是十分不可思議的事。 金融業是最標準龍困淺灘的產業。過去二十年來,先是傳統產業外移,到了二○○○年以後,電子業大舉西進,惟獨金融業困在台灣出不去。 在一九九○年、那個台股漲到一二六八二點的狂飆年代,當時台灣有六檔金融股漲到千元以上,其中國泰人壽一度漲到一九七五元。 二十年的滄海桑田,有誰料到彰銀會從一一○五元慘跌到九.四六元、第一金控從一一一○元跌到十二.二元、華南金控則從一一二○元跌到十三.六元,這是全台灣最慘的產業。 但是兩岸ECFA簽署之後,台灣的銀行業可以登陸,想像空間也隨之改變,這是金融股股價蛻變的第一步。 這 兩個月來,金融股成了市場吸睛的焦點。其中彰銀從十二.三元漲到十九.三五元,股價大漲五七%;京城銀行因為宋學仁入股利多,股價從八.三一元漲到十五. 二五元;亞東集團的遠東銀行則從九.一元大漲到十五.三元。金融類股幾乎全面大漲,富邦金控更是寫下四十一.六五元的歷史天價,這是金融股的新里程碑。 富邦金控從金融海嘯的十五.九五元起漲,拉升到四十一.六五元,是上市以來新天價,也快速拉近了與國泰金控的差距,成為台灣最具競爭力的金融集團。 從食品、觀光、飯店、百貨,到航運、金融,連沉寂了二十年的紡織股也有大牛翻身的感覺。 最 近,股性溫吞的成衣股儒鴻,突然從十八.七元飆漲到三十二.二元,打出Tony Wear品牌的台南企業也寫下四十八.八元新高價,大家赫然驚覺紡織股原來也會漲。過去一年多來,紡織分類指數從一六二.八四點大漲到四三五.九點,有如 地牛翻身一般。下一個可能連造紙、化工、塑化產業都會跟著崛起。 中國市場帶給台股的新成長空間換句話說,ECFA的效應可能改變台股生態,那些二十年來殞落的產業,可能開始翻身。這是因為這些過去困在台灣的產業,開始連結中國十三億人大市場,康師傅與旺旺是過去二十年來領先到中國投資布局、成功的台商先驅。 但接下來能把產品賣到中國十三億人市場,並且能以品牌在中國市場立足的企業,可能充滿了爆發力,而這些企業不再是過去大家情有獨鍾的電子業。 例如知名的85度C,最近獲得上市審議案通過,準備回台IPO(第一上市),這家不起眼的咖啡西點麵包連鎖店交出了一張十分亮麗的成績單。 85度C去年營收達六十二.八三億元,稅後純益達八.九六億元,EPS(每股稅後純益)高達十一.二五元,毛利率居然高達五○%以上,年底掛牌上市可望成為市場矚目焦點。 這種高毛利率,高EPS的公司,過去在台灣都是IC設計公司才有可能,如今因為連結中國市場,台商開的咖啡連鎖店也能向星巴克看齊,這是十三億人的中國市場帶給台股的新成長空間。 電子股勢弱 傳產股走強ECFA時代的台股五大趨勢有了中國大市場加持,台股蓄藏二十年的底層爆發力正逐漸顯現。今年歐債危機引來了全球第二次衰退的疑慮,全球經濟詭譎多變難測,連中國總理溫家寶都直言看不懂,Fed(聯準會)主席柏南克也動輒改變自己的判斷。 但是台股不但在中國股市大挫中,守穩七千點大關,且在國際股市回穩後,立刻上攻八千點大關。在這個一千點的區間,台股出現了好幾樣過去從來沒有過的現象。 投機力增強 小股狂漲 一 是投機力增強,當央行總裁彭淮南不斷祭出打房政策後,很多投機性資金湧向股市,讓台股出現多年來罕見的投機炒作行情。例如小家電廠唐鋒,去年EPS二.一 八元,今年第一季EPS○.一四元;如今以一款防盜雷射燈新產品,號稱明年一股可賺二十元,股價居然從二十六.二元飆向一七一.五元。 這樣的情況還不止是唐鋒一家。大飲從八.六三元炒作到三十七.九五元;飼料廠興泰第一季EPS只有○.○一元,股價也炒到六十四元。 這股投機風再擴及去年回台第二上市的TDR(台灣存託憑證)。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陽光能源TDR從十.七五元炒到三十一.○五元,約等於七.四六港元,比起香港的陽光能源股價貴了近三倍。大成糖業TDR、新焦點TDR、歐聖TDR也頻頻出現飆漲的投機行情。這是台股多年來僅見。 投資股得到青睞 牛皮股開始活化其次是投資股也得到青睞,過去三家電信股是典型的收息股,股息回報率高,但股價文風不動。 但是今年中華電信從五十五.四元漲到六十九元、遠傳從三十六.四元漲到四十五.六元、台灣大哥大從四十九.八元漲到六十七.八元,都出現至少二○%的漲幅。還有REITs(不動產信託投資基金)相關個股如富邦R1、國泰R1、駿馬R1,都出現明顯漲勢。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最大市值企業台積電,今年配發近三元現金,逐漸蛻變成為高息股,但股價在除息後寫下六十三.一元高價,還原權值已超越二○○○年所創下的二二二元歷史天價;意味著台積電已站在領先台股創新高的位置,隱含台股有挑戰高點的實力,與富邦金控創新高價遙相呼應。 股王爭霸戰提前開鑼 三是經常在股價漲升末段才會跑出來的股王爭霸戲碼,在台股七五○○點左右就已經開鑼了。 在今年,生產導電膜的小型股碩禾漲到九百元,揭開興櫃股王序幕,而三檔高獲利的高價股從聯發科、大立光、宏達電,又拉出新一波股王爭霸戰的新戰場。 這回先落敗的是堅守山寨大本營的聯發科,股價從五九○元跌到四一三元,在股王爭霸中提前出局。但是智慧型手機的宏達電卻從二七七.五元漲到六二二元,在大立光除權後順利取得股王寶座。 大立光因為蘋果電腦大訂單,一度在除權前攻上六五三元成了新股王;而傳產股中,晶華酒店一口氣攻到五三一元,也為傳產股帶來新里程碑。 過去台股上演的股王效應都是大行情即將結束的秋波,是主力為掩護出貨用的煙幕彈;如今台股才剛踏出多頭步伐,股王大戰就此起彼落,代表這是台股拉大空間的初試啼聲之作。 長多題材越來越多 四是台股展現長多格局的個股愈來愈多,在香港掛牌的康師傅從二○○○年的○.三八七港元,可以一口氣漲到二十.六港元,是十年大成長典範;旺旺從新加坡轉戰香港,股價也寫下六.七九元新高價。 另外,台灣的正新輪胎從二十二.五元漲到八十四.六元、巨大從六十二元漲到一二六元、中碳從四十三元漲到一○七元、佳格從十四.七元漲到九十三.九元,都是傳產股走上長多的代表作。 而電子股走上長多的個股,則都與中國內需、通路有關。 例如,藍天因百腦匯從十六.三元走到七十六.五元;最具代表性的是全球第三大半導體通路商大聯大,在一連串購併下,股價從十.九五元漲到七十六.一元;通路商聯強股價從二十七.一元,漲到七十九.四元,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電子產業不能再只做代工 五 是電子產業在股市成交比重會逐漸降低。昔日電子股經常囊括大盤總成交值的七、八成比重,未來將降到五成左右。電子股仍是台灣最具影響力的產業,但是在中國 調結構,薪資成本無限拉升中,電子業純代工股很可能走入過去傳統產業二十年的厄運,成為「新傳產股」,未來電子股必須不斷推出新產品來決勝負。 例 如,今年最夯題材的PV inverter(太陽能變頻器),這是太陽能電源轉換的新產品。相關廠商科風股價今年從十九.六元,大漲到七十二.五元,台達電從九十二.六元漲到一一 九元;而漢唐因為子公司盈正豫順介入此產品,股價也從二十五.五元漲到四十三.二元。盈正豫順半年前上了興櫃,股價只有三十二.二元,如今一口氣漲到二八 五元,完全展現新產品的魅力。 兩岸連結新概念全面催化進行中 台股將朝萬點目標挺進 這五個來自底層的爆發力,展現了台股的實力,也就是說後ECFA時代,台股有如加上了翅膀的老虎,未來活力可能超過中、港。 另一方面,電子業過去二十年發展完全未設限,ECFA後,電子業只能以平常心面對,隨國際經濟景氣浮沉;反而最局限在台灣的傳產、金融業逐漸恢復活力,表現將優於電子股。 還有通路的價值愈受肯定,中國大潤發可以讓潤泰新、潤泰全走出長線兩年大多頭格局;未來食品業的通路、紡纖業的通路、金融業的通路,甚至是電子業的通路,都可享有最高本益比。在兩岸連結的新概念下,台股終將朝萬點目標挺進,甚至向失落二十年的一九九○年天價邁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