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習近平的「高科技朋友圈」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28/56674.html

孤島不再

政治局委員向程序員求教,不僅在中關村的歷史上從未發生,即便在1949年後的中國也是罕見的。

2013年9月30日這一天,中關村企業家們的政治地位再一次被提高。

當天,這些中關村的老總很早被組織起來,來到海淀區一座專為展示中關村發展成果和新技術的展示中心,等著給這些干部們上課。

小米公司的雷軍穿上得體的黑色西裝和淡藍色襯衫,他把所有通信設備都交給助理,經過數道安檢,進入了展示中心的展區。在通向展區小米公司展示牆的路上,這位程序員反覆溫習著如何把握這次亮相的機會,他需要在5分鐘內將他自創的一套複雜的互聯網手機模式講給這些對互聯網世界並不熟悉的政治局委員們聽。

雷軍的助理告訴《博客天下》,雷軍有7分鐘的時間待在展示中心的展廳中。其中2分鐘用來排隊等候,5分鐘用來講課。

在短短5分鐘裡,雷軍試圖用PPT向習近平講解,為什麼他的互聯網手機模式能夠在與蘋果手機的競爭中創造100億美元的估值,並成為中國年輕人的隨身之物。

次日《新聞聯播》,雷軍上課的鏡頭被播出大約5秒鐘。雷軍回憶,習近平問了他兩個問題,第一個是,你以前是做什麼的?第二個是,你合夥人以前是做什麼的?在領袖面前,他坦率回答,自己成功「最重要的是靠人」。

習近平還見到百度的CEO李彥宏。在現場,李「教員」比「學員」更緊張。

「李彥宏的稿子,據說改了很多次。」一位接近百度的人士說,「要在短短幾分鐘裡講清楚大數據,並不容易。」他們大概在一個半月以前接到中關村管委會的通知,要代表行業給中央領導「上上課」。

李彥宏所講的主題是「大數據」,這是百度和中關村管委會一起反覆溝通多次才決定的。在眾多話題中,大數據能實現什麼樣的未來這個話題,吸引了中央高層的目光。

李彥宏以一襲白色西裝登上「講台」,身後巨幅的LED上展示著PPT。他提到:大數據在兩個方面表現出最重要的價值,促進信息消費和關注社會民生。從央視播出的畫面可見,對於社會管理中的「熱點實時監控與預警」,PPT裡舉了幾個例子,比如旅遊熱點可以提前預測,還比如公共事件監測等,前者關係經濟、後者則是政治領域,李彥宏準備這次講課可謂周全。

在次日《新聞聯播》播出的政治局委員集體學習的新聞的秩序中,柳傳志被安排在第七位出場。熟悉電視製作的人們都知道,一頭一尾出現的通常是最重要的人物。

相比對體制陌生的年輕後輩來說,柳傳志更加成熟。今年6月,他就毫不諱言地表達了自己對政治的觀點,「從現在起我們要在商言商,以後的聚會我們只講商業不談政治,做好商業是我們的本分。」

柳傳志的聯想公司就脫胎於國企,21年前他就給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與國務院總理李鵬講解過自己的科技公司。

當年,中國面臨的一切問題都被解釋為政治問題,「反資產階級自由化」口號頻繁被一些人提起。原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趙慕蘭接受《博客天下》採訪時說:「當時的中關村就好像一個小小的孤島,深陷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試驗區辦公室築起圍堰,把政治的驚濤駭浪擋在外面,你只要走進這個圈子,就可以在這裡面好好生活,沒有人批判你,沒有人指示你,該怎麼就怎麼幹。」

現在,已經74歲的中關村試驗區辦公室第一任主任胡昭廣清晰記得國家領導人第一次來到中關村的時刻,江澤民和李鵬在時任國務委員兼國家科委主任宋健的一再推薦、邀請下來到中關村視察。

當天,柳傳志也一掃當時的頹氣,在來客面前神氣活現。為了顯示實力,他們把公司的各式計算機、漢卡都陳列在了聯想展廳外的通道旁,蔚為壯觀。李鵬問柳傳志:「為什麼起名叫聯想?」柳傳志回答:「聯想起名源於我們的聯想式漢字系統,模仿人類大腦的聯想功能,比如從『中』可以聯想出中國人民解放軍、中華人民共和國等。」

柳傳志的回答讓李鵬很是讚賞,「你們證明了漢字是適合計算機化的!」李鵬回答柳傳志,「英文只有26個字母,你們貢獻很大。」

《新聞聯播》裡,中央電視台用8分42秒詳細報導了這次政治局委員集體學習。所有人心裡都明白,這則在最重要時段播放新聞無疑是對中關村這些企業最好的宣傳。今年央視《新聞聯播》後5秒鐘的廣告投放價格最低為1500萬元。

最高職位的淘寶用戶

現在人們通過網絡知道關注「雙十一」的不只是年輕人,至少還有國家總理李克強,這應該是中國職位最高的淘寶用戶。

10月31日,馬云與其他學者、企業家被請進中南海,李克強在這裡召開他就任總理以來第三次經濟形勢座談會。輪到馬云發言時,他開門見山地向李克強要信任。

馬云神采飛揚地對李克強說,馬上就到11月11日了,老百姓戲稱這天為「光棍節」,而淘寶網則把這天打造成了「中國消費者日」。

李克強竟然對這些年輕創業者的辛苦狀態「門兒清」,「我看到過一位淘寶店主和客戶的一段對話。他半夜接到了一個訂單,馬上就把貨送出去。送出去後還請求客戶方,你能不能給贊一個?大概對方覺得這個物品有點小瑕疵,他立刻就說給你換。隨後又反覆和客戶解釋、賠禮,生怕被客戶差評,毀了名聲。」講到這裡,李克強對馬云說:「我很感動。這反映出中國的年輕人,80後、90後創業者的勤勞和創業的不易。」

馬云說:「是的,現在夜裡12點後還上班的大多是這些年輕人。」李克強也鼓勵馬云,「中國的年輕人將成為中國未來『潛在經濟增長率』,他們的努力可以彌補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這一客觀規律對中國經濟影響,是最大的也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

不久前,馬云剛剛成為清華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顧問,。他在釣魚台國賓館成為朱鎔基、王岐山的座上賓。

在年初,馬云被當時還未卸任的國家總理溫家寶請去講課。在課上,他大膽直言,要把互聯網和電子商務上升到國家戰略。

馬云的阿里巴巴集團正在進軍金融業,這個領域原來被國有企業壟斷的,現在在新任執政者的支持下,他的機會來了。

在今年雙十一當天,馬云創造了350.19億元的銷售額,他圓滿地完成了此前李克強交給他的任務。「雙十一」晚上,他向中國另一大支柱產業房地產發起挑戰。電商零售額超越房地產也被視作馬云的新野心。

外企巨頭

種種跡象表明,現在已不再是那個還爭論經濟路線的時代,只要你承認政府權威、守法繳稅,沒有人幹涉你的信仰。

儘管在過去的一年中,星巴克因被認為暴利問題而被央視曝光,而醫藥業巨頭葛蘭素史克因為商業賄賂而被中國政府有關部門追查。

但這些小的齟齬並未影響習近平對外國企業家的態度。

2013年4月,習近平會見曾經世界首富比爾·蓋茨。他向蓋茨傳達了中國「秉持創新驅動理念,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態度。創新,這是習近平3月以來強調了多次的一個詞。

今年4月24日,習近平和美國財政部前部長保爾森的會談,則讓人們對金融業的改革有所期待。

保爾森和習近平有長達8年的交情,2005年,時任浙江省省委書記的習近平曾經帶企業家組團出訪美國,結交了時任高盛集團首席執行官的保爾森。

2006年,保爾森被時任美國總統小布什任命為美國財政部部長,擔任財長後的第一次訪華,保爾森的第一站就選擇了杭州,去探望自己的故交習近平和浙商們。那天他們相談甚歡,保爾森稱自己有空「要去溫州看一看」。

保爾森被認為是華爾街的鷹派,《經濟學家》雜誌曾經評價稱,保爾森忠於自由貿易,是減稅政策的堅定支持者。他曾經說,21世紀面臨一個主要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在不失去政治支持的情況下促進自由貿易。

除了他們都愛養動物(習近平擔任副主席時訪美,跟老朋友聊天,說到過自己「養了兩條寵物狗」)之外,一點巧合是,在他們離開學校之後,都曾經有過短暫的軍方工作經歷,保爾森在五角大樓,習近平在中央軍委。

現在,國家主席習近平喜歡以一種更平等的姿態直接向商界發言。今年博鰲亞洲論壇的年度會議上,他公開與十數家企業的高管會面。在那一次接近一個小時會面中,十幾家公司的總裁分別與習近平握手,他們小心翼翼地向這位國家主席提出了困擾外企發展的問題。他們對那些官僚主義的拖沓與投資限制感到不滿。習近平則告訴他們:「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上。」

每位最高領導人的第一個任期的三中全會,往往是最重要的會議。新的一屆中央會把很大一部分的注意力放在未來十年的經濟工作上。

無論是新科技公司還是傳統工業巨頭,無論是中國企業家還是外國投資者,這些人物在習近平的知識體系和工作領域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或多或少地,他們的態度會被這位中國最高領導人聽取,思考,進而產生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41

華爾街交易員的新武器:高科技成就高收益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9263

在以毫秒為計算單位的交易市場,高頻交易似乎已經笑傲江湖難逢對手,但是華爾街的武器庫遠不止如此,還有一種可以窺探市場走勢的“神器”也受到了交易員的熱捧。 這些“神器”包括直升飛機、熱感攝像機、傳感器等等,雖然並不罕見,但他們有一項特殊的任務:專門為華爾街收集情報。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有一家叫做Genscape的公司專門從事此項業務,他們的分析員乘坐直升飛機,手拿熱感攝像機,在一個石油小鎮成片的工業廠房上空飛過,拍攝的主要對象是那些大型的儲油罐。 通過分析這些石油“重鎮”的儲油情況,他們可以在政府石油報告出爐前,得到準確的市場供給行情,而華爾街的投行、基金公司都心甘情願的掏大把銀子購買這些情報。 Genscape通過熟練的監測師和數據分析技術為分析師提供他們所需的非公開報告,其涉及的領域包括石油供應量、發電量、零售量以及糧食產量。 先來看看在這幾個領域中如何有效收集數據: 1,石油 位於俄克拉荷馬州的庫欣(Cushing,自詡為全球石油管道的十字路口)是美國原油期貨的交割地,因此也是美國石油交易中最為重要的環節。當庫欣有新的油罐建立,這通常意味著市場供應充足,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的石油價格可能會下跌。而當庫欣的石油庫存下降,未來的價格或將會上漲。 每周,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都會公布原油庫存情況的報告,其中也包括庫欣的庫存情況。而Genscape可以在EIA報告發布前兩天就將調查發到客戶手中,在今年7月到11月底,他們的預測都與EIA公布的變化方向完全一致。 而且EIA的官員在公布每周報告前還會咨詢Genscape的報告,當他們發現二者有較大的差異時,會重新檢查一遍石油公司提交的數據,偶爾還會找到一些錯誤。 在十月美國政府關門期間,聯邦官員無法及時公布EIA報告,這時Genscape便成了投資者獲得庫欣供應情況變化的主要消息來源。該公司在原定的報告發布當天免費公布了報告,當前他們的客戶在幾天前就得到了同樣的報告。 Genscape除了監察庫欣的石油供給,還跟蹤從歐洲港口出發到目的地的油品裝運,他們利用800個天線臺收錄石油運輸車的情況(videotapes railcars of crude oil),然後跟蹤他們到達目的地。在這個過程中他們計算煤在美國和西歐的燃燒量。 2,電力 Genscape將傳感器放置在發電廠和傳輸線附近的私人領域,他們向該領域的所有者支付一定的費用,因此就算發電廠發現了監視設備也無可奈何。他們通過監測磁力和電場估算出發電量和電力傳輸的規模。 Genscape在全世界的輸電線路和發電站附近有約4000個電磁傳感器。同時也使用紅外線照相技術監測發電站的煙流,來觀察發電站的生產能力。 3,農業 在農業方面,Genscape甚至利用衛星圖像研究糧食產量。Remote Sensing Metrics LLC則與衛星公司合作(例如DigitalGlobe)來分析連鎖店的銷售情況,他們通過觀察停車場的車輛數量變化來進行分析。衛星公司也使用衛星來評估農作物情況,也可以評估災難發生地的破壞程度。 Genscape的這些技術在美國是完全合法的,但華爾街想要獲得這些夢寐以求的信息也要付出不小的代價。Genscape的石油報告一年收費9萬美元。 而該公司的CEO Matthew Burkley說,這種監察方式打破了長久以來由石油巨頭一首遮蔽的信息市場,可以讓行業的透明度更高。但很顯然,一些石油公司並不樂意看到這種情況的發生。 Burkley毫不畏懼地表示:“沒有人可以阻止我們做這些事情。” 華爾街投行中,Genscape的客戶包括高盛、摩根大通、德銀,對沖基金中則有Citadel LLC,此外還包括大型能源交易商托克集團Trafigura Beheer BV,該公司一年的收入超過30萬美元。 Genscape還有更大牌的客戶:國土安全部甚至是中央情報局(CIA)。911後國土安全部曾咨詢過他們的技術。 實際上也有不少人擔心高科技的應用會帶來不公平的問題,這會讓無法獲得信息的公司被擠出市場,同時也提高了進入市場的難度。 電力交易員Sterling Lapinski和Sean O'Leary在2000年成立了這家公司,他們認為由電力公司控制了市場的信息,這對交易員極為不利。 隨著無線技術的發展以及工程師的幫助,該公司設計了一套監控電力頻數的系統,並將這些紛亂複雜的數據轉換成了有價值的信息。 Genscape後來獲得風險投資,並將業務擴展到美國和歐洲,2006年每日郵報和通用信托集團(Daily Mail & General Trust Plc)以逾1000萬美元的資金收購了這家公司。 最後用幾個例子來看看這家公司的業績: 1,2011年8月23日,弗吉尼亞州地區發生了百年最強地震,美東時間當地下午1:51,道明尼資源公司下屬的一家核電站受到了影響。 一分鐘後,Genscape給客戶發了一個“預警”,指明該電站的發電規模受到打擊。摩根士丹利的交易員看到預警後意識到因為電力缺口電價將會上漲。 該交易員買進了可能受此消息利好的發電站的電力合同。 2,今年夏天Genscape警告客戶WTI價格可能會有變動。庫欣的庫存自7月來便一直在下降,這推高了價格,許多投資者成功地下註WTI和布油的價差會收窄(此前布油價格更高),到了8月WTI價格超過了布油。 3,8月21日下午12:31,Genscape告訴客戶將近有100輛原油車從巴肯運到俄克拉荷馬州的斯特勞德,並在一個閑置了一年的輸油管道卸載,該地區的石油管道通往庫欣。 德銀的交易員得到這條信息後,認為當地的庫存在增加,美國石油價格會滑落,因此打賭價差會再度擴大。 10月初,Genscape發現庫欣整體的石油供應較前一周下降,但在下半周溫和上漲,這是數月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 Genscape將這個信息發送給了客戶,隨後的半小時,交易量上漲,價差擴大了8%。 在報告發布的25分鐘內合同價格下降了3%,當天下滑了7%,這反映初庫欣油罐的增加使得油價走低。WTI油價跌了近7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795

國外創業者是如何做高科技情趣玩具的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4/0218/58767.html

爆紅創業者馬佳佳的成人用品店生意冷清,其撬動的情色市場想象力,在業內人士看來經不起推敲,但不妨跟著i黑馬來看下國外一家公司是如何做高科技情趣玩具的,希望能給國內創業者另一種啟發。本文介紹的這個創業者名叫托恩・蒂默曼斯(Toon Timmermans)。他的產品設計靈感源於電影《毀滅者》(Demolition Man)中的性愛場景:影片里的人物帶著聯網頭盔展開了一場虛擬性愛。看過這部電影後,蒂默曼斯和他的團隊便開始著手開發Kiiroo,這是一款高科技情趣玩具,它的目的是將性行為引入全新的數字時代――讓人們可以遠程感受對方的觸摸和愛撫。但Kiiroo並不只是一款情趣玩具,它還是依托於情趣玩具使用者建立起來的社交網絡。在Kiiroo團隊看來,他們既不是情趣玩具公司,也不是性愛平臺,而是一家希望創造新社區的科技公司,通過這個社區讓人們在三維環境中展開親密接觸。蒂默曼斯是一位荷蘭企業家,他與雷諾・沃伊特(Reno Voet)合作創辦了Kiiroo Technolgies公司。在蒂默曼斯看來,這家公司屬於互聯網行業。2007年,蒂默曼斯參與創辦了日程同步工具Flogs,皇家馬德里和巴塞羅那兩支西甲豪門都是它的客戶。在創辦Flogs和Kiiroo的過程中,蒂默曼斯研究出了一套解決問題的簡單方式:尋找在線市場的空白,然後開發有針對性的產品。將這種方式與他的整體願景融為一體後,他便可以開發各種新穎的技術,從而在數字時代給我們創造更大的自由。目標市場在創辦Kiiroo Technologies的過程中,蒂默曼斯發現,現有的情趣市場“一切都是二維的”。他接著說:“你們可以看到彼此的模樣,聽到彼此的聲音,但卻不能觸摸彼此的身體。”他解釋道,Snapchat、Tinder和Grindr等服務提供了各種圖片或視頻,方便人們通過私人或公開渠道尋找性伴侶。“這正是Snapchat的目的所在。”蒂默曼斯說,“給彼此發送一些不會公開出去的照片。”這也是建立親密關系的第一個階段。Tinder和Grindr的模式則更加激進,通過給照片打分的方式尋找一夜情。然而,至今仍然沒有任何一款服務,讓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直接展開身體接觸。Kiiroo的目的是為用戶遠程提供性愛的感官刺激,然而,這卻並不是一種模擬體驗,而是對用戶敏感部位的實時刺激。它的模式如下:你可以在該社交網絡中創建一份個人資料,並且可以選購SVir或OPue兩款情趣玩具。前者是一款男式手淫器,里面有8個收縮環,可以與其他的女性或男性版本互通數據――既可以接受,也可以發送;後者則是一款女式振動器,可以向SVir發送信號。用戶可以首先通過這個社交網絡與他人取得聯系,然後在網上將彼此的設備關聯起來,也可以在同一個房間內利用藍牙連接起來。該公司今後還將推出雙向OPue,既可以接收數據,也可以發送數據。Kiiroo上周在眾籌網站Indiegogo上啟動融資計劃,希望了解有多少人對這款硬件及其配套的社交網絡感興趣,同時也想借此機會吸引投資人和潛在的合夥人為其提供資金。另外,該公司還在評估它在全球範圍內的潛在用戶群。“市場已經準備好了迎接這款產品了。”蒂默曼斯說。他認為,這是一個主流平臺、一款主流產品,Kiiroo只是促進了這一趨勢而已。雖然該項目並沒有附帶圖片或視頻,但他們的潛在用戶卻比較明確:既有兩地分居的夫婦,也有上網尋找一夜情的人,還有一些人則可以借此感受自己心儀的網絡色情演員提供的“貼身服務”。前景展望Kiiroo希望最終能與“第二人生”合作。蒂莫西表示,他們已經就此展開了溝通。“他們當然很希望合作,因為你可以用自己的角色在3D世界中行走,還能與別人翻雲覆雨,並感受到真實的體驗。”他說。“第二人生”已經有1000萬用戶,而迪莫斯曼相信,與這種規模的平臺合作將成為該公司的必然發展階段。該公司的名稱源自希臘語Kyrios,意思是“主人”。蒂默曼斯和他的團隊之所以選擇Kiiroo這個詞,是希望用戶成為自己城堡的主人――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設計資料頁面,而且所有的聯系都必須是相互的。市面上還有其他一些觸摸響應產品,例如聯網感應式情趣玩具Lovepalz和男式手淫器RealTouch,後者甚至可以通過USB接口與網絡視頻同步。不過,這些設備的互動性都不如Kiiroo,也沒有設計專門的社交網絡。但迪莫斯曼卻認為,Kiiroo平臺可能會與這些公司合作,而不是與之競爭。迪莫斯曼堅信,Kiiroo是數字互動性愛的未來,但他不會把該公司的視野局限在這一個領域。他認為,現在還很難斷定今後兩年的發展方向,但他很希望能與Oculus Rift和“第二人生”整合。由此看來,人們今後想要足不出戶滿足自己的性欲將會變得更加容易。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長歌編譯 | 編輯:kongmingming | 責編:孔明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232

【高科技行業為什麼總是讓投資人失望?】 耐力投資

http://xueqiu.com/7096399426/30529797
沒有人能否認科技的重要性,科技的發展是世界歷史進程中最重要的力量,推動著人類歷史的進步,改變著整個世界,.... (更多的好處不再列舉)。

高科技行業,也早就了一代一代的富人,從托馬斯•艾迪森到比爾•蓋茨,再到數以千萬計的新技術發明者和企業家們都創造了致富的神話。也激勵著人們對這些行業和新技術的無限嚮往。

然而,從資本市場的長期歷史統計來看,高科技行業帶給股票市場投資人的收益,相比傳統行業,卻總是讓人失望的!(注意,這裡指的是長期的、大範圍的統計結果,請別拿個案來反駁,否則會犯邏輯錯誤的)。

這是由於【增長率陷阱】或者【跑步機原理】所導致的,兩者表達的意思完全一致:

「增長率陷阱」是沃頓商學院著名教授傑裡米•西格爾(《股市長線法寶》、《投資者的未來》作者)提出的概念。「增長率陷進」是說,決定股票市場投資者長期收益的主要因素,不是公司或者行業的增長率,而是公司或者行業的增長率能否持續超過市場不斷增長的預期。

「跑步機原理」是著名的諮詢機構麥肯錫在《價值評估-公司金融的四大基石》一書中提出的概念。「跑步機原理」 是指,投資者的期望就像是高速轉動的跑步機,而公司的實際業績如同跑步機上跑步的人,當跑步機越來越快的時候,跑步的人就必須跟上跑步機的速度,否則就會從跑步機上摔下來。

反映到現實中,高科技行業,作為一個新興的行業(注意:任何時代都有當時的「高科技行業」和「新經濟」,而不僅僅是今天才有高科技和新經濟)總是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投資者群體總是給這些行業以及行業內的公司給予了很高的增長預期,總是在樂觀主義情緒的激勵之下盲目的追隨,賦予了這些行業與公司過高的增長預期、支付了過高的市場價格。

另外一個現實是,高科技行業總是變化最多最快的,在高增長、高利潤和「光明前景」的驅使之下,更多的創業者群體和企業不斷地加入到這個欣欣向榮的行業中,隨時準備著顛覆和消滅已經進入者,而這些首先進入者,也的確不斷的被顛覆和消滅。於是,高科技行業中的絕大部分公司,都屬於「短命鬼」,真正能長久致勝的 「百年老店」 少之又少。

這些行業中,最大的贏家,首先是那些發明了高科技的人和公司,他們將新的技術帶給世界,也獲得了巨大的財富,其次是那些投資了這些公司的風險投資家和推銷這些高科技股票的投資機構。當然,還有社會和公眾,享受了高科技所帶來的生活便利和社會進步。

而最大的輸家,卻是在股票市場上購買了這些高科技行業或者公司股票的投資人,他們被高科技和新經濟的光環所激勵,被一群口舌如簧的投資機構所誘騙,以過高的價格購買了這些公司的股票,並夢想著這些公司的業績能在新時代的高速公路上不停的飛奔。然而,帶給他們的,卻常常是掉進「增長率陷阱」,或者「從跑步機上摔了下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706

高科技「玩壞」傳統農業?

http://www.xcf.cn/newfortune/qianyan/201407/t20140728_617735.htm
「大數據、物聯網、GPS定位系統、App」,這些耳熟能詳卻又聽起來高大上的名詞,能和最最傳統的農業扯上什麼關係?最傳統的行業,正借由最新潮的高科技,綻放出新生的力量。

  相比美國強大的國防實力和稱霸全球的美元,美國農業的強大是一種低調的存在。美國農業部有多達11萬名員工,是僅次於國防部的第二大政府部門。大規模機械化的普及,讓兩三個農民就搞定十幾萬畝土地成為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推動著農業從規模化向精細化邁進,而智能化需求也指引著服務者商業模式的變遷。從單純賣種子賣化肥農藥到制定「播種-收割」的全鏈管理過程,農化巨頭和農業機械製造商,正在競合之中,開始新一輪賽跑。

  App進攻農業

  農作物的兩大天敵,一是蟲害,二是雜草。用App來對付它們?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但2014年4月,孟山都在加拿大推出了一款雜草識別系統,存儲了48種雜草的信息,包括其高清圖片和形狀描述,用戶只需動動手指頭,就能根據雜草的不同分類消息對其進行辨認,並獲得最佳的雜草管理方案。對於現有系統無法辨認的雜草,App將直接把該雜草信息反饋給孟山都的售後服務中心,由農學家提供專業建議。

  在雜草辨識程序之外,孟山都還推出了一款針對玉米蟲害的App,根據玉米害蟲往年的季節規律來預報到達具體地塊的時間和危害程度,並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另一農化巨頭杜邦先鋒則在2013年7月推出了一款手機應用Pioneer Field 360,主打作物生長流程管理的概念。這款程序結合了強大的分析工具和實時數據,種植者只需在使用之初輸入方位、開始日期以及相對成熟度,就能預測作物的生長進度,查看降水預報,並據此計算出其發育成熟程度,瞭解作物的生長關鍵期。此外,杜邦先鋒還開發了Field 360 Notes和適種性應用。

  《世界農化報》總結道,農化行業的競爭已經脫離了賣種子、農藥的簡單套路,而是通過把尖端的信息技術應用到現代農業領域,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

  搭配了智能設備的機器同樣受到農民的歡迎,在《Farmers Weekly》的調查中,拖拉機上加載的GPS轉向系統被英國農民投票推上農耕高科技榜單首位,機器人擠奶機和智能手機並列第二。GPS系統的妙處在於,在這之前,要避免種子和肥料的浪費只能依靠駕駛員的感覺和經驗,而應用這個系統能輕鬆實現田間直線駕駛,徹底避免重複播種,既節省開支,又能提高生產效率。

  孟山都的200億美元野心

  無論是杜邦的作物成熟度預測App,還是孟山都的雜草辨識應用,都無一例外具有GPS定位和信息存儲功能,名義上是方便App使用者存儲土地上的種植歷史,但實際上二者都輕易獲取了關於這片土地的一切秘密—曾經種過什麼、容易長什麼雜草、歷史降水情況等,這些都為來年種子、除草劑等各種產品的銷售打下了基礎。這種「熱心過頭」的服務已經引起了一些農民的警惕—他們對自己農田上的數據可能遭到濫用或是隱私被侵犯感到不安。

  相比之下,孟山都隱藏在App後的圖謀更加意味深長,它正在試圖強化這種信息優勢,並轉化為新的商業模式。過去幾十年裡,孟山都成功地從化肥農藥領域轉型為以種子業務為核心,儘管其模式口碑不佳—通過轉基因種子和相關除草劑的捆綁式銷售、私自留種效率退化的保護機制等,製造出農民對其種子的依賴性。隨著農田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它的野心進一步膨脹—在開發App聚攏信息流之外,其再次展開慣用的併購手法,以收集全方位的農業數據並加以利用。

  2012年,孟山都以2.5億美元收購了農業公司「精準種植」(Precision Planting),這家公司能夠讓農民在不同區域選擇以不同深度進行種植,成為孟山都走向「雙向種植」的第一步,即接收和分析數據,告訴農民該種植什麼、澆多少水,如何灌溉。

  2013年底,孟山都又以9.3億美元收購了天氣保險公司Climate Corporation。後者曾收到過來自谷歌風投、Founders Fund等機構的注資,主營業務是向農民賣天氣保險。該公司的厲害之處是收集了30多年的天氣數據、60年的農作物產量數據,以此為基礎開發出自助投保服務,客戶登錄其公司網站,確定特定區域及時間段內需要投保的氣溫或降雨量範圍,公司能在收到訂單後100毫秒內完成風險評估,並在線開出個性化定製保單。此外,不同於保險業慣常做法,在這裡農民無需申報賠付,一旦天氣變化幅度進入了賠付標準,公司就會自動賠付。

  這種能從分析風險數據中挖掘盈利機會的模式引起了孟山都的強烈興趣。孟山都表示,大多數農民的玉米地都有30-50蒲式耳的單產潛力沒有被挖掘出來,而數據科學的發展能幫助它們進一步釋放這個潛力。2014年1月,孟山都收購了一項土壤分析類的技術,同精準種植業務、玉米蟲害等信息平台一起打包,歸集到Climate業務旗下,通過這個整合後的服務平台,種植者可以實時瞭解天氣、土壤、蟲害的情況,並據此作出生產決策,進行風險管理等,以提高農場的效益。Climate發佈了基礎和升級兩個版本的服務,並通過合作商家進行分銷。其業務掌舵者直接向孟山都CEO匯報工作,足見其對新領域的重視。

  這一切行動,都是打著「為農民服務」的口號,但誰都知道其真實目的終歸要落點於自身盈利。2013年財報顯示,孟山都兩大核心業務中,種子業務近年來增長平平且飽受爭議,2013年5月,在全球50多個國家同時爆發了一場抗議孟山都轉基因種子的大遊行,集會人數超過200多萬人。另一方面,以草甘膦除草劑為代表產品的農業效率部門,儘管營收和利潤走高,卻也一直未能洗脫「草甘膦毒性不明」的安全隱患(附表)。在收購Climate的公告中,孟山都樂觀地預測,在種子和化肥銷售這兩大核心業務以外,數據科學有望給公司帶來200億美元的創收機會。如果所言非虛,這無疑意味著農化領域盈利模式的一個巨變,孟山都能否如願?

  在新的盈利模式被證明之前,孟山都已經開始面臨新的考驗,已經有農戶開始擔心,孟山都等大公司收集了太多的數據會對自己不利,使之在定價及產品選擇上均處於弱勢,甚至數據可能會被華爾街用來預知作物價格,以及降低期貨合約的利潤。善於佈局的孟山都,其新模式是否又會像控制種業那樣,再一次演變出「不道德」的風險因子來?

  巨頭合謀,軟硬兼攻

  儘管孟山都是行動最迅速的那個,但很明顯不止是它瞄上了這個機會。

  僅在美國,200多萬個農場中有8%的年收入在25萬美元以上,對於這種規模的大田,通過數據化管理來提升作物效率的經濟效益愈加明顯。而隨著信息化和高科技設備在農業的全面嫁接,有可能在將來的某一天實現從播種到施肥、收割完全的無人化。田間App評估土壤情況,選擇作物類型及種子,蟲害App決定如何施肥及播撒哪種農藥,而信息平台綜合天氣消息後報出最佳雜草管理措施及生長關鍵節點,也或許所有數據提交之後,一個整合後的平台生成全部指令,並將命令交由無人駕駛的機器來執行。

  「一粒種子改變世界」,種下去之後,操心的不僅僅是賣種子賣服務的。智能化的決策,具體執行還要靠硬件。農業機械製造商同樣對此領域虎視眈眈。自建數據庫?合作還是競爭?戰爭的硝煙已開始瀰漫,而實力與謀略的選擇同為重要。

  美國知名的農用機械商約翰迪爾公司就擴展了其大田鏈接土壤濕度監測系統,新增了氣象站以及日射強度計及葉面濕度等傳感器系統。這些傳感器將實時提供溫度、風速、風向、濕度、太陽輻射、葉面濕度、降雨量以及土壤濕度的相關數據。2013年年底,約翰迪爾更是分別與陶氏益農、巴斯夫、杜邦先鋒等農化巨頭簽署了數據分享協議。他們將分別結合各自專長,把農田數據信息整合成精準農業及農田管理方案,幫助種植者更高效地將數據轉化為管理決策。

  而同樣將重點放在了種子業務上的杜邦先鋒,也正在加速完善自身的全農場決策解決方案平台EncircaSm。2014年5月,杜邦先鋒宣佈與系統硬件商愛科達成合作,推行無線數據傳輸系統。屆時,大農場的農民將不必攜帶硬盤存儲類介質,就可以在駕駛艙和辦公室間輕鬆進行無線數據傳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7931

騰訊創建基金公司 邱國鷺任董事長,高科技公司基金請價值投資者

來源: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0724628

8月8日下午,坊間瘋傳騰訊和高瓴資本各出資40%和60%,註冊一家公募基金公司,由原南方基金投資總監邱國鷺擔任董事長,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任總經理。

  接到消息後,理財周報記者第一時間內試圖與事件相關各方進行了聯系。騰訊集團方面回應稱尚未接到關於此消息的相關通知,對此事不予回應。而高瓴資本與邱國鷺方面暫未能取得聯系。

  熟悉公募業的人士無不識邱國鷺。作為國內價值投資的代表人物之一,邱國鷺曾受過西方系統的投資訓練,並有豐富海外對沖基金工作經歷。圈內人評價,邱是國內對價值投資理解最深刻的人之一。

  今年三月,邱國鷺從南方基金離職後,曾私下向理財周報記者表示已經確認會進入到一個全新的充滿挑戰的工作領域,他本人非常期待。若騰訊與高瓴資本合作為真,互聯網大佬與投資梟雄的組合確實令人充滿想象。

  如果說邱國鷺牽手騰訊令市場意想不到,那高瓴資本與騰訊的聯姻則早有苗頭。

  資料顯示,高瓴資本集團是一家專註於長期結構性價值投資的投資公司。

  2005年,張磊利用耶魯大學投資基金提供的3000萬美元作為起步資金創立了高瓴資本。創立以來年均複合回報率高達52%,目前管理基金77.66億美元。

  值得註意的是,張磊的第一筆投資的對象是騰訊。高瓴資本成立後,張磊把從耶魯大學投資基金籌集的大部分基金都投給騰訊,結果回報非常豐厚,目前仍繼續保有騰訊股份。

  此外,張磊還推動了京東與騰訊的戰略合作,通過並購讓騰訊成為京東的第二大股東。而高瓴資本亦持有京東11.31%的股份,是除創始人劉強東持股20.72%、騰訊持股17.91%、老虎基金持股15.81%之外的第4大股東。

  若騰訊與高瓴合作為真,公募業將迎來何種新的元素,這個市場又將誕生多少故事?

高瓴資本張磊:從賣雜誌的少年到資本大鱷 http://xueqiu.com/2164183023/307577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8455

哪些高科技概念值得你擁抱 獵手11-hawk

來源: http://xueqiu.com/1339778771/32074038

在前面的文章《教你如何選出10倍大牛股》中篇里面(鏈接:http://xueqiu.com/1339778771/31534230),曾提及一個衡量行業發展階段的關鍵性指標:普及率(滲透率)。並指出普及率處於10%-50%的公司最值得投資。這個規律特別適用於技術類股票。那麽目前那些熱門的題材概念的普及率到底處於哪個階段?作為這篇文章的補充材料,我這里給出一些熱門科技的普及率給大家參考。

數據來源:高德納咨詢公司(GartnerGroup)是一家信息技術研究和分析的公司。Gartner公布的一份關於2012-2013年技術曲線成熟度(Hype Cycles)的報告。以下是其報告的主要內容。Gartner官方網站:http://www.gartner.com/technology/home.jsp

Gartner總結的技術成熟曲線分為五大階段:技術萌芽期(Technology Trigger),期望膨脹期(Peak of InflatedExpectations),泡沫化的谷底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穩步爬升的光明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實質生產的高峰期(Plateauofproductivity)。這個分類標準對應的普及率大致為:萌芽期=1%;膨脹期&谷底期=1%-10%;緩慢爬升期=10%-20%;生產高峰期=20%-30%

接下來,我們看看最新的科技處於哪些階段:



詳細鏈接:http://www.gartner.com/imagesrv/pdf/RESEHTPRODBROC012108.pdf 

圖中不同顏色的小點代表該技術從當前階段(2012年)到生產高峰期所需的時間(預測值),藍色點代表需要5-10年普及率才能達到20-30%。淡藍色代表需要2-5年,灰色代表需要0-2年。(特別提醒,這文章是2012年發布的,不是2014)

英語不好的童鞋,請參考下面的鏈接,由於版權問題,我無法直接截圖給大家: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2.shtml#pos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atlas/004187_3.shtml#pos 

下面是對圖表中所提及的技術概念解說:

NFC支付(NFC Payment)

正處於期望膨脹期與泡沫化的谷底期的邊界上,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5-10年內會迎來高峰期。NFC支付是在智能手機普及的基礎上衍生出的一種手機支付方式。NFC是near fieldcommunication的縮寫,譯作“近場通訊”。谷歌在Android系統中植入了NFC技術,並將在自主研發的手機中率先集成NFC芯片。NFC真正實現,還需要電信運營商和擁有POS機終端的銀聯等支付系統參與其中。蘋果在iPhone6上搭載這項技術。

量子計算(quatuamcomputing)

尚處於技術萌芽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10年後才會迎來高峰期。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在量子光學領域有所發現的兩位科學家。他們的研究為光子鐘和量子計算機的開發鋪平了道路。普通計算機處理的數據是存儲於矽晶體的二進制數字,每個數字都處於0或1的“狀態”。而量子位不同,因為量子物理的法則使得量子位可以同時處於0和1這兩種狀態。因此,超高速處理速度成為可能。

3D打印(3D Printing)

正處於期望膨脹期的頂點,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5-10年內才會迎來高峰期。3D打印是對“添加法制造技術”的一種形象化的描述,即在原來二維打印的基礎上,通過逐層疊加的方式打印出三維的物體。這種技術最刺激的一種可能性在於,它具有無限的定制能力。如果你不喜歡正在創建的零部件或物品的某一項特征,你只需調整CAD圖紙,把你要改善的部分包含在內,再打印一個物品就可以了。這項技術也不僅僅只用於建模和打印原型。

3D生物打印(3D Bioprinting)

尚處於技術萌芽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10年後才會迎來高峰期。2010年,美國生物技術公司Organovo開發出一款生物打印機,可利用患者自身細胞“打印”靜脈。該3D生物打印機有兩個打印頭,一個放置最多達8萬個人體細胞,被稱為“生物墨”;另一個可打印“生物紙”。所謂生物紙其實主要成分是水的凝膠,可用作細胞生長的支架。2011年,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實現了胚胎幹細胞的生物打印。

全息顯示(Volumetric andHolographic Displays)

尚處於技術萌芽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10年後才會迎來高峰期。全息顯示可以在真實三維空間中通過光線再現或像素填充實現的三維顯示。與需要通過熒幕來觀看的顯示技術不同,全息影像是呈現於虛空中的。

自動內容識別(AutomaticContent Recognition)

尚處於技術萌芽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5-10年內才會迎來高峰期。一些新型創新企業正在專註於更為智能的電視機,在電視機內置入自動內容識別系統(ACR),讓電視機不再是傻瓜設備。這種技術能夠識別你正在觀看的節目的聲音,並同步獲取相關的社交評論。這種趨勢可能改變現有的電視行業產品形態和業務模式,使得推送廣告、社交應用、互動廣告等應用變得可能。

自動駕駛(AutonomousVehicles)

尚處於技術萌芽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5-10年內才會迎來高峰期。谷歌公司2010年開始研究無人駕駛技術。根據谷歌說法,公司參與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已經測試行駛48 .3萬公里,只出過一次交通事故,還是被人追尾。這種無人駕駛汽車所用到的設備包括攝像機、雷達感應器和激光設備等,車載電腦能識別交通燈,識別人行道和障礙物等,並模擬人的智力對相應交通狀況作出正確反應。

移動機器人(Mobile Robots)

尚處於技術萌芽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10年後才會迎來高峰期。移動機器人是一個集環境感知、動態決策與規劃、行為控制與執行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綜合系統。iRobot這家借用科幻小說大師阿西莫夫著作命名的公司,已經成為了當今量產機器人領域的領導者,為美國軍方供應了大量戰鬥和救援用的機器人。iRobot研發的家用機器人吸塵器Roomba,能實時判斷地板並作最佳的清掃方式處理,清潔過程中如遇電力不足或是清掃任務完成,會自動返回基地臺充電。

物聯網(Internet ofThings)

尚處於技術萌芽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10年後才會迎來高峰期。物聯網是一個基於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尋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絡。它具有普通對象設備化、自治終端互聯化和普適服務智能化3個重要特征。物聯網的突破,有待於機器間通訊、傳感器網絡、大數據以及活動流技術的發展。

矽陽極電池 (Silicon AnodeBatteries)

尚處於技術萌芽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2-5年內就會迎來高峰期。英國Nexeon公司成功研發出迄今為止能量密度最高的鋰離子電池,該電池放棄了常用的碳素陽極材料,采用的新型的矽陽極材料。如 果用矽陽極取代石墨陽極,鋰離子電池每個單元就可存儲高達10倍的能量。這種電池未來可應用在電子產品及電動車動力電池領域。 由於其在充電過程中物理性質不穩定,矽陽極一直沒被大大多數廠商采用。Nexeon公司通過改善矽的物理性質,使其成為了新型電池的陽極材料。

大數據( Big Data)

開始進入期望膨脹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2-5年內就會迎來高峰期。簡單一點可以理解為超出傳統數據管理工具處理能力的大規模、複雜的數據集合。這包括在社交網站上的數據、在線金融交易數據、公司記錄、氣象監測數據等等。大數據的影響不僅存在於企業IT基礎設施架構、數據管理策略、數據可視化與分析能力等方面,從根本上也對數據中心的機房設計原則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數據,更寬的視野,更高的價值,這是Gartner對大數據未來的闡釋。雲計算、內存數據庫技術的突破或許能讓這些優勢更物超所值,是的,你以後會花費更少的錢在這上面。

遊戲化(Gamification)

開始進入期望膨脹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5-10年內才會迎來高峰期。遊戲化當然並非將產品轉變為遊戲,其內涵在於將遊戲的機制運用到非遊戲環境中,衡量並影響用戶的行為。公司在諸如社交媒體上的推薦量、用戶生產的內容、轉化、再次訪問量和全過程用戶忠誠度等用戶驅動的業務指標上可以獲得15%到250%的提升。

無線充電( Wireless Power)

進入了期望膨脹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2-5年內就會迎來高峰期。無線充電讓電能像數據一樣進行無線傳輸,消除隨身攜帶許許多多電線的必要性,使用戶在沒有電線的情況下也能給自己的移動設備充電。不過,無線充電技術事實上並不是盡善盡美。盡管諾基亞在推出Lumia系列智能手機時,引進了無線充電功能,但蘋果iPhone卻還沒有那麽做。

BYOD(Bring Your OwnDevice)

正處於期望膨脹期的頂點,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2-5年內就會迎來高峰期。BYOD時代是為手機應運而生,然後發展到平板電腦。越來越多的公司給員工配備筆記本電腦,用於商業和個人使用。但目前最擔心的沖突和急迫的機制體現在安全和監控方面。也有人員工擔心,隨時隨地將個人設備用於工作,模糊了工作於生活的界線,會使加班變的更加常態化。Gartner認為,HTML5、虛擬桌面以及矽陽極電池等技術的成熟將會使BYOD趨勢成為現實。

增強現實(AugmentedReality)

即將脫離期望膨脹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5-10年內會迎來高峰期。增強現實,即在人們接觸到的真實世界上,疊加虛擬電子信息,對真實世界的信息進行增強或者擴張,幫助利用者們從事各種活動。谷歌最近推出的“眼鏡計劃”,開始公開測試配備增強現實技術的眼鏡,這款眼鏡將集智能手機、GPRS、相機於一身,在用戶眼前展現實時信息,只要眨眨眼就能拍照上傳、收發短信、查詢天氣路況等操作。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

開始進入泡沫化的谷底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2-5年內就會迎來高峰期。是基於互聯網的相關服務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不過,Gartner提醒說,企業還遠遠談不上完全拋棄部署在企業內部的計算模式和應用程序,改用雲計算;有些企業一門心思寄希望於雲平臺來削減成本,可能無法充分發揮雲計算的潛力。

手勢控制( Gesture Control)

正處於泡沫化的谷底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2-5年內就會迎來高峰期。微軟認為手勢控制是未來人機界面的重要方向。2009年,微軟在Xbox平臺上推出了名為Natal的動作感應平臺。不過,從目前來看,手勢控制一般適用於遊戲與短時間的休閑應用,但在需要精度的應用操作上尚待改進。國內的上市公司數碼視訊也在研發這個。

生物特征識別(BiometricAuthentication Methods)

已經進入穩步爬升的光明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2-5年內就會迎來高峰期。生物特征識別,即利用人的生理特征或行為特征,來進行個人身份的鑒定。常見的有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說話人識別、手形識別、掌紋識別、簽名識別、步態識別等。

語音識別(SpeechRecognition)

即將進入實質生產的高峰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2-5年內就會迎來高峰期。語音識別就是讓機器通過識別和理解過程,把語音信號轉變為相應的文本或命令。語音識別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常見的應用系統有:語音輸入系統,語音控制系統,或者做到自然語言問答(Gartner將自然語言單列出來,尚處於技術萌芽期)

人類機能增進(humanaugmentation)

尚處於技術萌芽期,據Gartner預測,這項技術10年後才會迎來高峰期。日本新瀉Cyberdyne公司研制的一種名為“機器服混合輔助體”(HybridAssistive Limb)的機械盔甲,類似的外骨骼。它可以幫助失去運動功能的人恢複運動能力,其主要原理就是先獲得負責傳遞肢體運動信息的神經電信號,然後將其轉化為服裝的運動指令。人體增進還有智慧型義肢以及視覺增進裝置等分類。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們正在開發一種視網膜植入設備,這種設備會把視頻信息發送給植入在眼球里的微型芯片,然後再由這些芯片將數據轉換為神經信號傳給腦部。



@億利達   @方舟8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569

中美就取消部分高科技產品關稅達成共識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529

據外媒報道,周二中美就信息技術貿易協議(ITA)擴大範圍達成一致,ITA將取消高科技產品的關稅。該協定有望覆蓋1萬億美元的貿易商品。美國與中國達成的這份協定將會呈交參與日內瓦ITA談判的54個經濟體批準,美方認為最終通過將沒有太大問題。

美國貿易代表Michael Froman表示,“這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時刻。雖然談判險些破裂,但是最終取得了重大突破。雙方談判人員將努力完成最後的細節部分。”該協定預計將在今年12月在瑞士日內瓦獲得WTO的批準。美國與中國達成的這份協定將會呈交參與日內瓦ITA談判的54個經濟體批準。美國方面認為協定的最終通過沒有太大問題,美國之前已經與其他國家進行了磋商。

這份擴展後的協定將涵蓋半導體、醫療設備、全球定位系統(GPS)設備以及其他新型產品。此前各方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貿易談判,期間還曾中斷談判長達一年多時間。

ITA是1997年生效的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的多邊協定,旨在通過削減信息技術產品關稅,推進該產業貿易自由化。目前參與的成員國涵蓋全球97%的信息通信技術產品出口額。

擴展後的ITA將涵蓋200個不同的關稅類別。美國方面稱,將取消關稅的產品包括新一代半導體、磁共振成像儀和GPS設備。這三種產品目前的關稅稅率最高分布為25%、8%和8%。

白宮預計協定達成將為美國帶來60000個額外工作崗位,並且將降低相關行業的制造及服務成本。超過200項的關稅將因此取消。

此前中美對峙的焦點集中在中國力圖將60種新產品類別,如醫療設備、下一代矽芯片從ITA中排除。根據ITA協議,相關國家不得對IT產品征收關稅或是設置貿易壁壘。作為世界上最大的IT產品出口國,中國希望保護自己的新興高科技產業,這一行業尚未具備能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市場對抗的競爭力。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702

外企加大高科技投資 三星悄然布局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2/4576546.html

外企加大高科技投資 三星悄然布局

第一財經日報 冬曄 2015-02-16 08:05:00

有著20年歷史的松下山東彩電工廠於1月30日停產,這再次引發業界對外企收縮中國業務、制造業回流趨勢的關註;與此同時,裁員浪潮幾乎席卷了IT界,IBM、惠普、微軟、西門子……多家老牌科技公司因戰略調整而展開了全球範圍的大規模裁員。

這個冬天有點冷。

有著20年歷史的松下山東彩電工廠於1月30日停產,這再次引發業界對外企收縮中國業務、制造業回流趨勢的關註;與此同時,裁員浪潮幾乎席卷了IT界,IBM、惠普、微軟、西門子……多家老牌科技公司因戰略調整而展開了全球範圍的大規模裁員。

來自美國職業咨詢公司Challenger,GrayandChristmas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盡管科技行業仍保持快速增長,但剛剛過去的2014年成為了自2009年以來美國科技行業裁員最嚴重的一年。其中,過去一年惠普、微軟等IT巨頭的重組導致科技行業裁員人數達到100757人。

但大規模的搬離與裁員潮,未必意味著行業泡沫的到來。競爭門檻越來越高,企業要活下去,除了“開源節流”,更要加大對高科技的投資。

外企轉向高科技

外資近年來在中國的投資結構,正在發生明顯變化:伴隨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外資也在積極適應新常態,從傳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從東部沿海地帶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貿發會議)投資和企業司司長、世界投資報告主編詹曉寧此前表示:“中國外商投資過去幾年一直穩定溫和增長,預計還將持續下去。流入中國的資金已在發生結構性變化,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

在業內人士看來,外資的當務之急不是逃離中國、不是加大投入,而是適應中國、提升創新力。特別是,如今中國對利用外資的追求不僅僅是數量的增長,甚至不是金額的增長,而是利用外資水平的提高。外資也不是進來了就能賺錢,還必須得有核心競爭力、得有好項目。

例如,2014年12月,英特爾宣布未來將投資16億美元,對英特爾成都工廠的晶圓預處理、封裝及測試業務進行全面升級,並將英特爾最新的“高端測試技術”引入中國。

三星成領頭羊

當中國市場的競爭門檻越來越高,技術成了在巨變的競爭環境中,超越一切對手的決定力量。

中國市場對三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中國市場有著巨大的潛力,未來20~30年內三星的增長動力在中國。而中國三星的戰略是:繼續推動本土一體化業務體系,同時擴大對尖端技術裝備產業的投資,加強研發,推進業務的多元化,並積極發掘以新興產業為核心的新增長動力,向中西部、東北部、中小城市擴大業務等。

可以看到的是,在2012年9月12日,三星一期投資70億美元的存儲芯片項目正式在西安開工建設,這是三星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外投資項目,同時生產的產品具有世界最高技術水平。新型的芯片將到目前為止以平面為主的芯片設計,旋轉90度,用立體堆疊的方式擴大存儲容量,是一項完全嶄新的技術。

2014年5月9日,三星西安半導體工廠正式量產,生產最新型的存儲芯片。隨著三星半導體的落戶,將帶動100多個相關配套企業進駐西安。西安將逐漸形成一個過千億元的半導體產業集群,並將進一步躍升為世界具有競爭力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隨著三星電子西安半導體工廠投入生產,將有助於中國在半導體市場的地位迅速提升。

為支持三星半導體工廠的生產,2013年9月12日,配套高端存儲項目的三星電子封裝測試項目,以及三星電子及三星數據兩個研發中心也落戶西安。

2013年,三星液晶8.5代線蘇州投產。蘇州三星LCD將生產超高清、全高清的48、55英寸液晶面板產品,瞄準迅速成長的中國高端電視市場,提供全世界最高品質的顯示產品。隨著三星顯示與蘇州工業園區、TCL共同投資的蘇州三星LCD開始生產,蘇州工業園區擁有了高端顯示產業“LCD-產業集群”。LCD-產業集群具備了材料、零部件、生產和物流等完整的產業鏈。三星顯示表示,在蘇州工業園區形成的LCD-產業集群將為中國液晶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2014年8月,中國目前最大的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基地——三星環新汽車動力電池項目在西安高新區開工建設。三星SDI與安慶環新集團、西安高科集團共同合作,分多個階段完成約6億美元投資,本次建設的西安工廠預計明年10月投產,建成後每年可為4萬輛以上純電動汽車供應電池,計劃在2020年實現銷售額突破10億美元目標。

在當今提倡全球環保的前提下,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導向與目標。根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中國將推廣500萬輛的純電動(EV)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PHEV)汽車,將成為世界最大規模的電動汽車市場。

三星SDI正在為寶馬、克萊斯勒等全球著名汽車廠商提供電動汽車電池,使用三星SDI電池的寶馬純電動汽車BMWi3在全球獲得極高人氣。

研發動力

為了給高科技投資提供後續的動力,研發投入也成了外企的投資動向之一。

2014年,醫藥巨頭美國強生公司在上海設立亞太創新中心,下轄新加坡、澳大利亞、日本三個研發分部;來自德國的特種化工企業贏創公司投資2300萬歐元,完成了其對上海研發中心成立十年來的第三次擴建,相關技術應用和服務範圍從中國擴展至亞洲,是在華外資研發機構從“服務中國”到“服務亞太”變化的最新註腳。

科技研發也是三星集團最重要的企業經營基因。對三星集團來說,科技是帶動三星在21世紀快速發展的動力。在技術與革新上大力投資,才有三星今天的成長。三星在智能、半導體、LCD、造船等行業都非常重視研發投入。不僅在韓國註重研發投入,在中國也不斷加大科研投入,設置包括半導體、通訊、設計、體驗中心等研究類機構,以後還會繼續擴充投入,更多引入中國的高級人才,並將三星中國發展成為面向全球市場的研發基地。

“現在看起來,能在韓國做的所有事情,這些元素在中國都已經具備了。”三星電子大中華區移動通信部總裁王彤此前告訴記者,三星在中國本土構築包括產品企劃、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和管理在內的完整經營體系。

例如,為了更徹底地了解中國消費者的需求和生活方式,三星在中國運營著生活方式研究室和產品創新部門等,同時,三星在產品的設計、研發、營銷、生產、客服等產業鏈上進一步完善本地化水平,以更快更好地對消費者的需求做出反應。

對三星來說,研發出吸引並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又歸功於其向高科技產業的戰略轉型,以及在科技創新上的加大投入。

三星在中國市場的科技特別是研發領域不斷加大投資,目前,三星在中國共設立了10家研究所,研究人員規模超過7000人,這一數字在持續擴大中。

編輯:一財小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499

蘋果的挑戰:從高科技到高品味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040

昨晚,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Tim Cook公佈了Apple Watch的用途和售價,然而他正在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將Apple Watch打造成高端時尚單品。

一直以來,蘋果公司將Apple Watch定義為一款時尚單品,而非科技產品。蘋果公司在時尚雜誌《Vogue》上刊登了12頁的廣告,展示Apple Watch。而在今天凌晨的發布會上,超模Christy Turlington Burns和Tim Cook一同站台,介紹Apple Watch的功能。最高端版的Apple Watch售價將超過1萬美元。

蘋果此前的產品雖然大獲成功,但無論是iPhone還是iPad從未被人當作是時尚配飾。現在,蘋果公司的挑戰是將Apple Watch打造成實用又時髦的配件。

J. Rogers Kniffen Worldwide Enterprises首席執行官Jan Kniffen向彭博新聞社表示:「問題是,蘋果真的能把Apple Watch打造成時尚產品嗎?蘋果是一個很酷的科技品牌,但其顧客與時尚業的消費者很不同。」

消費者可以於4月10日預訂Apple Watch,並將最早於4月24日拿到Apple Watch。運動版Apple Watch售價為349美元和399美元,普通版的售價最低為549美元,而高端版Apple Watch Edition售價則高於1萬美元。

Cook強調,蘋果公司將為Apple Watch提供可定製的表面與錶帶,整隻手錶甚至可以以米老鼠作為主題。蘋果公司希望自己的產品能夠超越三星、LG等公司不溫不火的智能手錶,成為智能穿戴行業的新風向。

不過,一些豪華手錶的用戶對Apple Watch並不感興趣。26歲的投行員工Kevin Rolle是一名豪華手錶的擁有者。他向彭博表示:「我喜歡高端手錶,但Apple Watch並不高端。這是一個美觀的手錶,但豪華手錶並不是蘋果公司擅長的領域。我認為,蘋果更像一家電子產品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37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