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斯克重新定義了火箭 再度增持的安邦將決定萬寶勝方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23/153430.shtml

導讀 : 霧霾天來了,這次,經過“精心”調研,發改委得出了“網店沖擊就業”的結論。此外,“萬寶之爭”到了白熱化階段,安邦將決定這場之爭的勝方是誰。昨日,小米也發布了手機以舊換新的消息,但是給出的回收均價中,小米1只值10塊錢,10塊錢做什麽?叫個外賣恐怕都不夠吧!米粉們能買賬嗎?同日,從美國傳來了驚天動地的消息,馬斯克憑借SpaceX超越中美俄,成功實現了將火箭回收到地面。

行業新聞:

1. 安邦再度增持萬科,站隊方向將決定誰是勝者

12月22日消息,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根據港交所最新披露的信息,寶能系旗下的鉅盛華於15日再增持萬科A股1.184億股,此次增持後,寶能在萬科的持股比例上升至23.52%。同時,安邦也於17日增持萬科A股股份10535萬股。目前,萬科的股權結構已形成多方割據狀:寶能持股達23.52%,萬科管理層的盈安合夥、華潤、劉元生、萬科工會委員會構成一致行動人,合計持股21.1%,安邦持股6.18%,還有一些機構投資者及中小股東。安邦倒向任何一邊都將決定這場“萬寶之爭”的勝方是誰。

2. 發改委罕見表態:網店沖擊就業

12月22日消息,霧霾天一來,國家發改委又成為主角了,這次不是因為成品油調價,而是因為它給中央的建言報告里,牽扯到最近爭論激烈的“網店導致失業”議題。

據“經濟日報”微信公眾號披露,這兩天,中央正在召開2016年的經濟工作會議。國家發改委在分析明年經濟形勢中提到:“盡管網上商品零售、快遞等新興業態創造了部分新的就業崗位,但也必須註意到網店對實體店帶來的沖擊和顯著的替代效應。”

但這次不是信口之言。國家發改委這次可是調研過的:“圖書、服裝、家電等產品的實體店受到沖擊最大,部分實體店經營困難甚至出現了關閉潮。部分傳統的百貨商場也受到較大沖擊,經營景氣度持續下降,這對相關群體就業帶來較大影響。”

3. 小米推以舊換新:小米1抵10元

12月22日消息,小米手機官網微博今日下午宣布小米以舊換新服務正式上線。小米與愛回收網達成合作,為米粉量身定制舊機換新服務。

在回收方式方面,小米表示,支持全國順豐到付包郵,北上廣深部分地區工程師可上門服務,還可在當地小米之家或合作夥伴門店1對1完成回收。相比其他廠商推出的以舊換新,小米的特色是可以網上估價,用戶換取的是小米代金券,代金券需要在小米網購買產品才能消費。

小米官網顯示,在各機型中小米1回收均價最低,為10元,回收均價最高的是小米4C,為707元,

4. 大大集團涉非法集資已立案 賬面僅剩1億多元

12月22日消息,一直處於在被調查風波中的大大集團,當日於官網發出一封“奇葩”聲明,直言上海申彤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企業三證和公章於2015年12月19日已遺失。而新浪財經從警方處最新獲悉,大大集團涉嫌非法集資已經被立案偵查,且賬面僅剩1億多元。

目前位於長泰廣場的大大集團總部,已經停止運營,一樓的電梯口被封,現場數十名保安維持秩序,眾多投資者集聚在一樓大廳填寫客戶登記表,包括產品名稱、合同編號、購買及到期日期、客戶姓名等信息。

5. 日月光擬再收購矽品近25%股份

12月22日消息,據臺媒報道,日月光宣布將從12月29日起,以最高收購金額為423.5億元(新臺幣,下同,約為83.6億元人民幣)的價格,公開收購矽品24.71%股份。

若此次公開收購完成,加上之前的公開收購,日月光公開收購矽品的股份將達49.71%,最高收購金額為423.5億元新臺幣,此次收購行為將持續到明年的2月16日。

6. 馬斯克憑借SpaceX超越中美俄

12月22日消息,有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了,真的是驚天動地,天空都是火焰的顏色,享譽全球的商業火箭機構 SpaceX進行了“獵鷹9號”火箭的第20次發射。

光在今年就是第6次發射,不過這已經不是什麽新聞了,人們甚至不關心他們成功了沒(當然是成功了)。真正的大新聞是:他們實現了完整的從軌道回收火箭。

這件事之所以那麽令人震撼,是因為世界上的其他大部分機構,不但沒有成功回收過火箭,甚至也沒有嘗試過——他們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當我們看到那一團巨大的火球,漸漸減速顯現出火箭的輪廓,而後降落在陸地上,它的火焰一點點消失,整個世界回歸平靜的黑暗,背後是全世界所有人的歡呼。我們仿佛看到,這個曾經被認為是最接近喬布斯的人,已經不再以喬布斯目標了:他的未來是鋼鐵俠。

7. 谷歌與福特組建無人汽車公司

12月22日,據國外媒體報道,據3名消息人士爆料稱,谷歌與福特將組建合資公司,共同研發使用谷歌技術的無人駕駛汽車。這是兩家公司向自動化共乘服務領域邁出的一大步。

據悉,福特公司將在1月份的CES大會上宣布這個合作計劃。通過與谷歌合作,福特在無人駕駛軟件開發方面將取得重大進展。福特已經測試其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系統多年,直到12月份才透露其開始在加州街頭進行公開測試。谷歌目前在加州和得克薩斯州擁有53輛測試車輛,已經自動行駛了近200萬公里。

而通過與福特結盟,谷歌可以避免花費大量資金和時間研發自己的汽車制造技術。今年年初,谷歌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曾表示,谷歌正尋找制造業合作夥伴,以便利用其開發的無人駕駛系統。據信,這種技術可以挽救美國公路上每年高達3.3萬名車禍遇難者的生命。

8. 亞馬遜德國工人聖誕前大罷工

12月22日,據國外媒體報道,在繁忙的假日購物季節即將全面展開之際,德國電商工會Verdi號召亞馬遜德國物流中心的員工舉行罷工,以便向亞馬遜施壓,要求其提高工資待遇和改善工作條件。這已經是Verdi連續第三年在聖誕節之前呼籲工人舉行罷工。

但是亞馬遜堅決抵制Verdi的罷工號召,宣稱其已經為員工提供了“誘人”的補償協議。亞馬遜堅持稱,罷工不會推遲假日購物季期間包裹和禮品的出貨。亞馬遜發言人稱:“我們的客戶可以信賴我們的交貨承諾,絕大多數員工不會參與工會罷工行動,他們都在全力工作。”

自從今年以來,亞馬遜股價已經上漲了115%,令其成為世界上價值最高的零售商。投資者也為亞馬遜用戶群大幅增長興奮不已。但是亞馬遜也因員工生活與工作失衡而遭到許多批評。

融資消息:

1. 高考圈獲天使匯等數百萬種子輪融資

2. 邁可麗兒獲中以股權基金、宗申產業集團、英飛尼迪1億元人民幣Pre-A輪融資

3. “指南設計”獲得北極光創投等千萬元A輪融資

4. “時速雲“獲朗瑪峰創投數千萬元A輪融資

5. 贊那度精品旅行網獲騰訊領投的8千多萬人民幣A+輪融資

6. i-EVER美課美妝獲常春藤資本領投的500萬美元B輪融資

大佬聲音:

魅族李楠:性價比是有毒的

魅族近日送出了最後一場溝通會上,魅族李楠在會上拋出“性價比有毒”的說法,這種調性和此前“MakeLove,NotWar”保持一致。會上,魅族李楠表達了自己一些看法。關於未來,魅族仍舊會保持“貴一點好一點”的態度,並聲稱會保護好渠道的立意。設計會更好,產品體驗服務更過關,以好產品帶動銷售一直是魅族一直強調的一部分。在猛沖銷量的同時,魅族在明年也會以這種策略做產品,因此,銷量初步定在2500萬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983

中國又要買買買了,中國中車擬投資馬斯克的超高速列車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129/154040.shtml

導讀 : 不過,馬斯克的這一構想還遠未成為現實。

i黑馬訊 據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說法,中國中車集團正在和馬斯克成立的Hyperloop Technology Inc(簡稱HTI)進行商討。據報道,此次雙方商討的內容包括相關的合作和投資事項。但這位消息人士還稱,這次商討還處於早期階段,並未達成任何實質性條款。

此前,馬斯克曾在2013年提出了建造 Hyperloop 超高速、無摩擦列車的構想:Hyperloop 將會是點到點的高速列車,可以用來運載乘客或是貨物。其實現的方法是:修建一個低壓管道,並利用電磁力的加速效果,讓列車像膠囊一樣在管道中高速運行。

2014年,HTI由矽谷風險投資家Shervin Pishevar 和 SpaceX的早期工程師Brogan BamBrogan共同建立。2015年9月,HTI雇用了前思科聯席總裁Rob Lloyd作為公司的CEO。而有消息人士稱,Lloyd或在數月內前往中國和中國中車高層會面,對此,Lloyd表示不方便發表評論。

目前,HTI已融資3600萬美元,並計劃在B輪融資7000萬美元,其原始投資人中包括徐小平的真格基金。

該項目還打算在今年1月進行軌道測試,但其測試的僅為承載者膠囊列車的底座,且預計速度僅為每小時540公里,遠未達到馬斯克所說的每小時1120公里。同時,Hyperloop還要面臨商業化的難題。

馬斯克的這一構想還遠未成為現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292

大老闆的火箭賺錢計畫 商機近七兆,馬斯克、貝佐斯也搶做

2016-02-22  TWM

爭議創業家堀江貴文,出獄後成立十人小公司,研發搭載衛星的小型火箭,今年開始量產,看準衛星發射成本降低,全球「太空事業」越來越熱。

這個男人一出監獄,立刻搭上飛機前往北海道帶廣機場,從機場搭車約四十分鐘,終於到達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火箭實驗場的所在地大樹町,這裡人口僅五千七百人,是個小小的「宇宙村」。

他是曾因違反證交法入獄(被稱「活力門事件」)的網路企業家堀江貴文,即使在官司爆發當時,每天焦頭爛額的他依然對宇宙事業情有獨鍾。為了開發可帶著超小型衛星(重量五十公斤以下)以低價發射升空的小火箭,他在二〇〇五年與幾個志同道合者成立「夏天火箭團」,自掏腰包與來自全國各地的火箭愛好者投入研發工作。

二〇一三年出獄後不過兩天,堀江便見證了液態燃料小火箭「女兒節」的升空計畫。不過,當天的發射並未成功,點火後還沒離開發射台就爆炸了。就在大家埋首檢討失敗原因時,一位認真投入的學生特別引人注目,他是即將畢業的東京工業大學碩士班學生稻川貴大,自從參加夏天火箭團以來,第一次與堀江面對面。

當堀江問「你未來有什麼打算?」才知道原來他即將要到某相機大廠上班,這時堀江冒出一個單純的疑問:「這樣真的好嗎?」「要實現量產火箭的目標,需要一個能夠統籌全場的人。而且老實說,你真正想做的是火箭,而不是相機吧?」

堀江的一句話,改變了稻川的人生,三天後他依規定去相機大廠的新人報到會場,辭去了工作。

這樣的稻川,正式成為堀江在火箭事業上的左右手。

日本火箭少年,將設廠量產

堀江主導火箭公司?心存質疑的人肯定不少。但這些昔日的「火箭少年」已經歷過無數次失敗,一步步往前邁進。就在夏天火箭團成軍八年後的二〇一三年二月,堀江與團隊在大樹盯成立了火箭新創公司,IST(InterstellarTechnologies),因為有關火箭的基礎技術大致已完善,準備進入正式量產。

建造量產工廠所需的資金也已經有譜,大型綜合商社丸紅對外公布,將以「委任研發」的方武,提供IST數千萬日圓,並且宣稱:「只要他們事業發展上軌道,不排除投入數億日圓參股。」

如果加上從個人投資者所募得的資金,總計約有五億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億四千萬元)可到位。新工廠預定於今年內開始生產,加入IST並擔任社長的稻川貴大意氣風發的說:「隨著工廠即將動工,人才募集也希望能趕快開始。」

不過,就算所需資金已經到位,IST畢竟只是一間成立即將滿三年、資本額只有一千零八十五萬日圓、員工十名的新創公司,為什麼丸紅會對這樣的公司厭興趣?根據丸紅航空宇宙防衛系統部課長中村仁表示:「IST的事業有很大的市場性,雖然海外已有類似的同業競爭者出現,就算不能達到贏者全拿的局面,應該也可創造出相當程度的營收。」

全球研發重點:回收再用

發射衛星用的火箭,是目前全球投資人或經營者都非常關注的高成長產業,全世界人造衛星的市場規模在二〇一四年之前,十年間成長了二·三倍,達到二千零三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兆入千億元),今後的成長趨勢持續被看好。

隨著衛星產業繼續擴大,對於火箭的需求也會增加,同樣嗅到這股商機的還有兩位大咖級經營者,分別是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創辦人馬斯克(ElonMuSk),以及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

馬斯克於二〇〇二年成立了專門研發「回收火箭」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並在二〇一五年十二月讓火箭升空後,成功垂直回到預定地。貝佐斯則是在二〇〇〇年成立了藍色起源(Blue Origin)公司,同樣也在二〇一五年十一月成功讓火箭回到地面上,完成軟著陸實驗。

這兩家公司都是為了改善火箭只能使用一次的缺點,企圖以回收火箭的技術來達成低價化目標。不過,藍色起源主要目的是實現低價宇宙旅行,王於裝載衛星用的火箭,則由美國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Martin)和波音(Boeing)共同出資成立的聯合發射聯盟(ULA)來提供引擎。

相對於美國有豐沛的資金挹注新創企業,好不容易才募得幾千萬日圓的IST究竟有沒有勝算?那些認為有勝算的企業和投資人,主要是看上其鎖定的是不同的市場。

無論SpaceX或ULA,都是以一個火箭,裝載大型衛星或多個衛星為前提,企圖以龐大的裝載量來降低發射火箭的成本,相較之下IST卻限定五十公斤以下的「超小型衛星」,而且每具火箭只裝載一個衛星。

也許IST的做法比較沒效率,但在堀江看來,剛好相反。要研發可以裝載又大又重的衛星的火箭,需要很高的技術、眾多的人才,以及龐大的資金,更遑論要研發出可回收的火箭。但如果只是要發射一枚不須回收的火箭,則有許多費用可以刪減。

例如,用來慼測火箭角度與定位的陀螺儀或GPS,就可以使用和智慧型手機同樣等級的低價產品,引擎本身也可以從網路上買進材料再自行加工製造。因為只要發送小型衛星,火箭本身不需要太高的技術與性能。

同時,還能解決長久以來的課題。以前都是把好幾個衛星裝在同一個火箭發射,因此衛星必須自己移動到目標軌道上,為了搭載這些移動設備,才會又大又重。

但是IST一次只載送一個衛星,所以只要直接把衛星送到軌道上即可,不需要配備移動裝置。

成本降,企業將有專屬衛星

堀江表示:「原本須花費五億到數十億日圓的火箭發射費用,現在可降至三億日圓左右。」三億日圓差不多是一座工廠的大型生產設備的價位,如果真能實現,則大多數的企業都擁有自己的衛星,將指日可待。換言之,堀江進行的是一個發射人造衛星事業的價格破壞行動。

擅長投資宇宙產業的創投經理人青木英剛說:!般企業擁有所屬衛星,就像擁有網路設備一樣普及的時代即將來臨。」例如某超市可以從宇宙觀察競爭對手的店鋪來客情況,藉以推出自己的展店行銷策略。

現階段無論從人才面、技術面或資金面來看,IST都無法與SpaceX、藍色起源或ULA相提並論。即使如此,還是有許多優秀人才,被堀江的想法所吸引,願意聚集在一起打拚。

今後的成功勝負在於速度,如果想獲得衛星事業公司客戶、衛星開發創投等的信賴,就得趕快研發出可以順利升空,並且到達預定目的地的火箭才行。

(Nikkei Business(C) 2016 NikkeiBuSineSS PubliCationS.InC.)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498

馬斯克胞弟 嗆奧斯卡大廚「盜名」

2016-03-04  TCW

近年,電動車之王馬斯克(Elon Musk)撼動傳統汽車業,他的胞弟小馬斯克(Kimbal Musk)也點燃在地飲食革命,於是,當他的餐廳「廚房(The Kitchen)」被名廚霸占,二月高調向監管機關申訴,力保健康、環保形象。

標榜手作飲食掀風潮

《金融時報》披露,小馬斯克反對名廚帕克(Wolfgang Puck)把「廚房」嵌入旗下兩家店名裡,因為打從他二○○四年創立第一家廚房以來,陸續在數州成立的八家系列餐廳都以此為名。他說:「這兩個字已成為我的招牌,同名會混淆視聽。」

相對於小馬斯克高調為自己發聲,新餐廳定於九月開幕的帕克卻一逕緘默。這位奧地利籍名廚的事業做很大,名下餐廳超過二十家,也自製電視節目與書籍,並開發專屬的冷凍調理包品牌。二月底他才剛為奧斯卡金像獎掌廚超奢華晚宴。

不過,有關侵權一事,二0一三年帕克曾對《華爾街日報》發表過看法。當他的高檔餐廳義麵條(Spago)被坊間業者盜用,他的感覺是奸壞參半:「一邊是被免費利用了,另一邊卻又像是被免費宣傳。」

反之,當小馬斯克被追問名廚佔便宜對生意的影響時,他不正面回答:「廚房和帕克的市場定位、主要客層與經營理念都不一樣,只能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他強調,四年前他們倆已討論過這項議題,但眼前的事實是帕克似乎充耳不聞。

《金融時報》分析,小馬斯克的廚房堪稱當前飲食觀的代言人:貨真價實的食物、「我口食我植」的手作風。二0一一年他偕同創辦非營利組織廚房社區,已在二百五十多處美國校園創闢學習園地(learlinggardens)希望從教育做起,改變美國飲食觀。

進一步來看,英國《衛報》觀察:「道德採購在我們餐桌上的分量越來越顯著。」它並推估,近兩年油價劇跌,消費者更願意將口袋中多出來的閒錢花在「體驗」,這股風氣因此成就了奇波雷(Chipotle)這類標榜良心作風的餐飲業者。

(文.碧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9207

不只賣電動車 馬斯克著眼「賣乾淨的電」 巨大商機》改變髒能源產業 是時勢所趨

2016-04-18  TWM

從二○一○年開始,全球電動車每年以八七%的速度成長,但相對全球車市,其銷量占比仍不到一%。馬斯克宣稱要讓全球能源基礎設施走向零碳排放, 這位汽車界的「賈伯斯」,要如何吃下這塊全球能源大餅?

特斯拉Model 3的熱銷轟動全球,但可別以為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只是特斯拉電動車的「超級業務員」,靠賣電動車賺錢而已。

就像賈伯斯剛推出iPod時,剛開始,沒人了解做個人電腦的蘋果,跨足音樂播放器能帶來多大的影響。同樣的,現在要看懂特斯拉,你必須知道,馬斯克真正想改變的是全球的能源產業,「特斯拉不只是電動車公司,更是一家能源創新企業。」特斯拉官方網站上如此寫道。

讓電廠提早退役

特斯拉跨足家用、商用能源儘管過去三年,特斯拉累計虧損高達十二.五七億美元,去年更是創下每股大虧六.九三美元的紀錄,但是新車熱銷三十二.五萬台的效應,讓股價四月六日來到相對高點二六五.四二點。這家連工廠也很酷炫,幾乎已經全採機器人在產線工作的公司,新銷售數字如此亮麗,財務數字卻如此慘澹,但是創辦人馬斯克仍在去年,透過成立新能源事業部來展現他圖謀能源創新的萬丈雄心。

「全世界每年消耗二十兆千瓦小時的能源」,特斯拉在官網上解析,其中三分之一用於運輸,另外三分之一用於電力生產,「光是美國的電力公司一年製造出的二氧化碳,就高達二十億噸。」他們計算,如果改用再生能源,美國一半以上的傳統發電廠「能提早退役」。特斯拉的目的,是改變使用髒能源的兩大產業:汽車業和電力產業。

果然,去年四月,特斯拉能源事業部推出第一款產品Powerwall。這款產品沒有輪子,是一顆特大號的家用電池。這顆電池的作用,可以在電價便宜的深夜時段儲存電力,當特斯拉汽車電力耗盡時,接上這款產品,電動車會優先從電池充電。

不僅如此,這顆電池也能接上屋頂的太陽能板充電,作為整間房子備用電源。

特斯拉也同步推出商業用的 Powerpack,兩者皆颳起市場旋風。比起競爭對手Primus Power、Aquion,特斯拉的電力儲存產品,價格都約僅一半左右,非常有競爭力。因此, Powerwall一推出就得到美、德、澳等市場的熱烈回響,不到一周即收到三.八萬筆訂單。而Powerpack,同樣表現不俗(一周兩萬五千筆訂單,總金額六.二五億美元)。

「如果靠電池已能推動汽車,也就能開啟其他的可能性,讓整個房子都不再需要電力公司電網的電。」《富比世》雜誌專欄作家Skip York分析。

但光靠一顆電池還不夠,這顆家用電池還能接上太陽能板,讓一家人能完全使用零碳排放的能源,降低對舊能源的依賴。

創造新的生態鏈

電池廠、太陽能板 都是投資標的馬斯克積極布局太陽能,他個人是美國最大太陽能公司太陽城(SolarCity)的董事長。換句話說,從發電、儲能到用電,他規畫的是一個完全不受電力公司影響的新生態鏈。

此外,特斯拉規畫的能源系統也打進企業,包括亞馬遜的雲端機房等,已有多家大型企業採用。像釀酒廠Jackson Family Wines,也運用特斯拉的能源儲存方案,使製酒過程兼顧節能及永續。當越多公司的機房採用零碳排放電力,自給自足後,不管石油和煤炭價格如何波動,公司營運成本都不受影響,且更環保。

電池是馬斯克能源帝國的關鍵,利用再生能源發電不是問題,但傳輸和儲存卻常流失電力,要讓再生能源有競爭力,得要有夠便宜的電池。

規模是關鍵,二○一五年時,全球電動車銷售量約為五十六萬輛,傳統汽車銷售量為八八○○萬台。但從一○年開始,全球電動車「每年以八七%的速度成長」,Skip York認為,當特斯拉電動車降到兩萬五千美元以下,銷售量才會出現大爆發,連帶地,電池成本就可因規模放大而降低。

但特斯拉去年第四季度財報,來自於汽車業務的營收已達十一.一七億美元,比前年同期成長二五.五%;而來自於服務及其他業務的營收,雖僅有九七四○萬美元,卻比前年同期增四七%。兩倍於本業的成長速度,主要關鍵正是:電池。

特斯拉於一四年宣布,計畫投入約五十億美元,與Panasonic在美國內華達州雷諾市郊,共同投資第一座巨型電池廠Gigafactory,號稱是世界上第二大建築物,只比波音公司建造飛機的廠房小一點。

這座工廠預估一七年啟用,預計能生產儲存五十億瓦電力的電池,供五十萬輛特斯拉電動車使用。更重要的是,這座工廠能讓生產鋰電池的成本下降三成。

不僅如此,特斯拉已經積極籌設第二座,地點可能在日本、美國或德國,顯見特斯拉在電池市場以及後面所象徵的電動車市場的看好程度。

對汙染產業課稅

端出藍圖 在節能減碳中找新亮點隨著新車款Model 3的熱賣,特斯拉電動車事業儼然來到拐點,電池的規模勢必同步快速成長。業內人士估計,隨著電池技術製程的成熟,電池成本將以每年八%的速度下降,屆時,掌控著電池生產技術與產能供應,將成為特斯拉最大優勢。

去年十二月,馬斯克在巴黎氣候峰會上發表專題演講,他大力鼓吹,應該對高汙染的化石燃料發電,在全球開徵碳稅。

他認為,一般人會認為化石燃料的發電成本比較低,是因為沒有把化石燃料發電造成的汙染,對一般人造成的健康損害納入計算。

「當價格(化石能源發電)出現錯誤,經濟上就會出現錯誤的行為,我們就會鼓勵人們做出錯的決定。」 馬斯克在演講中說,「這就像你對蔬菜水果徵收高稅率,但對菸酒免稅一樣,完全不合理。」賣乾淨的電,一直是他心目中最好的生意。他早已料到,汙染會影響政府和大眾態度,推倒使用髒能源的汽車公司和電力公司,將是人心所趨。屆時,所有人轉用新能源,就是馬斯克賺錢的商機。

「石器時代結束,不是因為沒有石頭可用;同樣的,石油時代,也會在石油採光之前結束。」《經濟學人 》雜誌如此寫道。

馬斯克賺錢的關鍵,就是搭上石油時代結束的大浪潮,若他能掌握一年二十兆千瓦小時的能源市場,哪怕只是其中一小塊,都會是足以改變世界的巨大商機。

撰文 / 林宏達、黃煒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99

是什麽造就了埃隆·馬斯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5229.html

在2016年,埃隆·馬斯克(ElonMusk)的鋒芒估計世人無能出其右。(唯一能和他一較高低的可能也就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了)

三月,特斯拉Model3問世。Model3起步價僅為3.5萬美元(不含稅費、運輸費等),約合人民幣22.62萬元。24小時內Model3的訂單就突破11.5萬,破歷史紀錄。特斯拉從以前超級富豪的玩具真正面向普羅大眾。

四月,馬斯克旗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在發射升空後終於成功實現在海上遙控船上著陸。在經歷了四次失敗嘗試後,這是SpaceX首次成功實現海上回收火箭。

掌管Tesla和SpaceX的馬斯克是個什麽樣的人?他真的要以一己之力把人類送上火星?改變人類使用依靠石油的現狀?他真是現實版的鋼鐵俠?美國最優秀的科技寫作者之一阿什利·萬斯(AshleeVance)在和馬斯克接觸40多小時,采訪了他周圍300多人,歷時四年寫出的傳記《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冒險人生》(ElonMusk:Tesla,SpaceX,andtheQuestforaFantasticFuture)給出了精彩的描述。

萬斯和馬斯克一樣來自南非,曾任職於《經濟學人》、為《紐約時報》報道矽谷和科技產業新聞多年,現任職於《彭博商業周刊》。多年的專業訓練使得這部傳記翔實,生動,準確地呈現了馬斯克的經歷,性格以及時代的圖景和馬斯克掀起的產業巨變。

馬斯克從小就天賦異稟,酷愛讀書,將人類送上火星是從小就根植於心的夢想。很年輕的時候他就知道自己的夢想只能在美國實現,他通過母親的關系輾轉到加拿大讀大學,後來要轉學到賓夕法尼亞的沃頓商學院。在到斯坦福大學讀物理系的博士幾天後就被當時風起雲湧的矽谷創業浪潮吸引。1995年,在互聯網還遠未普及時他和弟弟一起創建了Zip2,為報紙提供網上的城市指南。

為了追求夢想,馬斯克願意承擔巨大風險。在航天業和電動汽車業的巨額投入曾使他陷入破產的邊緣,實際上特斯拉曾經就差幾小時就瀕臨破產出售。但最終天道酬勤,馬斯克真的在改變這個世界。

一財:你是怎麽想到要為他寫一本人物傳記的呢?

萬斯:在我寫這本書之前,我就對馬斯克特別感興趣。在2012年,我意識到他的公司在迅猛發展,而且我對他印象非常深刻。馬斯克談論他的這些科技創新已經很多年了,並且一直在糾結要不要將其變為現實。最終SpaceX將名為“龍飛船”的太空飛船送往國際空間站(ISS),並且特斯拉發布了ModelS車型。所以我在BussinessWeek(商業周刊)上寫了幾篇關於他的新聞報道,在對他的采訪中,我發現他是一個非常風趣幽默的人,包括他的過往經歷,他回答我問題的方式,等等。他也開始對我感興趣,而且我覺得SpaceX和特斯拉是非常了不起的發明。所以我決定為他寫這本書。

一財:你也來自南非,是否覺得自己和他有某種關聯?

萬斯:我覺得這可能有些關系,但是我和馬斯克在第一次采訪的時候只談論了書的內容,並沒有真的就這些問題進行討論。

一財:為了寫這本書,你們在一起待了多長時間?

萬斯:我們在一起大概有40小時。在幾個月間,我們會經常吃很長時間的晚餐來討論相關內容。我去過很多次特斯拉和SpaceX的工廠,還一起去了好萊塢的電影發布會。我跟馬斯克在一起做了很多事情,經常一起去SpaceX的工廠和特斯拉的設計工作室。我每周都要和馬斯克發很多次的郵件。

一財:你還采訪了其他一些人,對嗎?

萬斯:在整個寫書的過程中,我采訪了近300人。

一財:馬斯克是一個什麽樣的人?

萬斯:他是一個複雜的人,有很多不同的喜好。我第一次見他,他像是一個典型的理工男,氣氛很難活躍起來。他總是直奔主題,沒有什麽無用的寒暄,只想提高效率。所以在剛開始接觸的時候我會感覺有些奇怪。但是等到了解他以後,會發現他還是很迷人的。他為人風趣幽默,非常聰明。在回答你提問的時候都很真誠並盡可能詳細。在我看來,作為老板的馬斯克更加的苛刻,這和公眾所看到的不太一樣。他對員工很嚴格,並且有著極高的期望。盡管這樣,他總是在改進自己的管理方式,並且非常關心他人。另一方面,在他的家人和他很小的朋友圈中,馬斯克更加的快活、詼諧幽默,享受著好萊塢的聚光燈。

一財:我看了一些他的演講,對於他這樣的成功人士來說,他看上去並不顯得傲慢。他在臺上的時候很溫和,甚至是有些緊張的,這對於大公司的CEO來說並不是很常見。但這有可能僅是公眾能看到的。在他的公司,他的形象可能會不同於他的公眾形象。

萬斯:是有一些,我覺得你說的是對的。他在演講的時候想做得更好。但他確實也是有一些笨拙的。他更像是一個理工男而不是一個銷售主管。他非常忙,他不像喬布斯那樣在一個月前就對演講進行彩排。馬斯克就是簡單地寫下來,有些人也許會不喜歡他的風格,但也有一些粉絲就喜歡他的這種真實性,像是他在演講前不願意其提前彩排。對於他的員工,他更加激進,像一個將軍。在公司中,每個人都要按照馬斯克的意願做事。他很堅定、威嚴,掌握著絕對的控制權。

一財:在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將要幹什麽,並且非常堅定的要將童年的夢想變成現實。很少人有這種一定要做成什麽的堅定決心,對嗎?

萬斯:非常正確。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我們小時候都有自己的夢想,或者當我們發現這個世界上有什麽問題的時候,比如我們正在被全球氣候變暖所困擾,我們就在想要不要少開空調,我們需要資源循環利用。但是對於馬斯克,出現在他人生中的每一件事,他都會把它們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而我們一般是不會這麽做的。他看待問題,例如全球變暖,或是他會思考人類會因為細菌或是小行星而滅絕,他認為這個問題一定要解決,並且全身心地投入解決這個問題。在經商中,即使是CEO還是大公司,都是有競爭對手存在。但這對於馬斯克來說這些完全就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了,它們不像生命、死亡或者戰爭來得那麽強烈和重要。我在試圖解釋,但是確實,他對生活、生命的理解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不同的。

一財:他說要找到一個方法拯救人類,聽上去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他是個天才,但是當你第一次聽到他說要為人類尋找另外一個星球的時候,還是會覺得有些離奇的。

萬斯:是的,對於一些人,或者當大家對這方面有一定了解的時候,還是會覺得非常奇特。人們會覺得對於這個世界上的天才來說,找到方法去治愈癌癥或許才是他們應該做的事。但同時,也是有很多人,就像馬斯克,你也知道他的spaceX,他所做的這些是無數兒童的夢想。這也是為什麽他能獲得這麽多支持,很多人一樣關心他的這些目標。

一財:將目標定得這麽高,也許到最後不能達成這個目標,但這個過程中他能取得很多成就。

萬斯:非常對。就像很多很有成就的人一樣,馬斯克的日程非常瘋狂,對於產品他的要求非常高。馬斯克曾經提出要電動車只充一次電就能從拉斯維加斯開到紐約。大家都說這是不可能的,而他說,我不管,我想讓你去做,去實現它。然後大家一起研究,實現了電量可以從拉斯維加斯堅持到聖路易斯。就像你說的,雖然沒能達到馬斯克的目標讓車開到紐約,但起碼我們比其他車都開得更遠。我們朝著那個方向又進了一大步。馬斯克總是在朝著理想前進,去爭取,也許他並不知道如何才能達成這個目標,但他確實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這個過程。

一財:以把人送到火星為目標,他改變了整個航空業。

萬斯:對航空業的改變是他最卓越的成就。在2012年我剛為了這本書采訪他的時候,SpaceX項目進行的很順利,但很多航天公司仍然把它當做一個笑話來看,覺得它不能夠繼續發展下去。很快地,在之後的三、四年里,整個航空行業改變了他們的看法。大公司現在需要裁員,去思考如何才能壓縮成本,顯然他們不再具有那麽強的競爭力了。現在他們都在研究可以回收再利用的運載火箭,就像科幻那樣。每一個太空航天公司都在研究回收火箭的技術。他激勵了很多人,包括一些創業公司。現在有十幾家公司致力於設計不同樣式的宇宙飛船。很多有錢人也嘗試過開類似的公司但失敗了,這被認為是政府掌管的領域。他證明了這是可能的。像是BlueOrigin,和在新西蘭的RocketLab,現在有很多人都在試著這樣做。

一財:你覺得這樣的願景就是一個天才生來就具有的嗎?

萬斯:毫無疑問他非常有天賦。他有極高的IQ,人群中大概只有0.01%像他這樣的人。他的聰慧也使得他不會輕易放棄,也形成了這種強硬的性格。

一財:當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我一直在思考,就像愛迪生說的那樣,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像馬斯克這樣有天分的人還在如此努力地工作。所以就像我們兒時學到的那樣,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得到你想要的。

萬斯:是的,馬斯克從未停下他的腳步。當他拒絕我,不想參與這本書的寫作計劃的時候,我就用他的邏輯思考,如果是他在這種境況下會怎麽做,他肯定不會放棄,會繼續前進。這同樣鼓勵了我。他有時候很難捉摸,有些情緒化。

一財:在他的商業之路上,他似乎有一種能力,總是能夠洞察到行業的薄弱之處,進而改進它們,結果不僅僅是賺了錢,同時也或多或少改變了整個行業。然後現在他想改變世界。

萬斯:是的。比如他開創的第一個公司Zip2。當時他的觀察非常敏銳,他註意到了不管是什麽樣的公司都有被放在網絡上的需要,盡管當時這些公司自己並沒有意識到這點。比如電話之類的信息。繼而更多的公司有廣而告之他們銷售的產品、公司所在地的需要,盡管現在來講是顯而易見的,但很早之前他就想到了這點。至於paypal,它的誕生基於意識到了人們在網上支付、轉賬會非常方便。我們現在做的很多事情他在20多年前就預測到了。spaceX和電動車,我相信也會是同樣的道理。

一財:他的領導方式是矽谷CEO通常的領導模式嗎?

萬斯:我相信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夠勝任這樣的工作。領導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你可能會非常嚴格要求你的員工,也可以非常友善。他大概與喬布斯是同一類人。有很多關於喬布斯、蓋茨的報道,說他們是個非常嚴苛的人,但不可否認,他們確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一財:你覺得他們是完美主義者嗎?

萬斯:絕對是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323

馬斯克十秒下決策、Google一季只開兩次會 卓越企業悄悄在做:消滅會議

2016-05-23  TCW

今年初世界經濟論壇上,出現「VCCA世界」字眼,指全球環境變化太快,經營策略越來越難分析,為此,有企業開始減少會議,因花太多時間思考也沒用。

每次面對提案需要做出決策時,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總是沉默十秒,有時緊閉雙眼,有時眼神空洞望向遠方。十秒後,他就會下決定:『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事。』在他展開笑容的瞬間,也就是專案計畫啟動的時刻。」

馬斯克挖商機,不耗時思考

一手打造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asla)的馬斯克,同時也領導著另一家備受全球矚目的太空運輸公司上空探索科技(SpaceX),以上是SpaceX某員工對馬斯克的形容。

二?一六年四月,特斯拉發表了平價車款「Model 3」之後,兩週內就接到四十萬輛的訂單;去年底SpaceX不僅大幅降低太空運輸的成本,也成功讓火箭垂直降落在地面上。同時掌舵兩家全美最具成長潛力的公司,馬斯克以決策快速聞名。

以果決為武器,馬斯克二?一二年提出了新概念的交通系統「超迴路列車」(Hyperloop),更在二?一五年利用電動車電池充電的原理,發表了家庭用儲電電池系統,推廣以配電網連接電動車和家庭用電,實現「自給自足的電力生活」。

其實,馬斯克接連提出的「夢幻商機」,技術本身並不是最新的尖端科技,像連接電動車和家庭的配電系統,日產汽車早在五年前就已經提出;家庭用儲電電池系統,夏普也在三年前研發成功。但是在結合新技術以推出創新商機方面,日本企業完全追不上馬斯克的腳步。

理由很簡單,大部分的日本企業無論高層或第一線人員,都需要比馬斯克的「十秒」更龐大的思考時間。

美國策略顧問公司貝恩(Bain &Company)在二?一四年曾發表一項報告:「為了單項會議,企業全體一年耗費三十萬小時。」

調查對象是一家跨國公司,每週召開一次的「經營會議」,管理階層與公司全體員工花在該會議的時間,一年共達三十萬小時。

如果該調查對象是日本企業,結果恐怕不只三十萬小時。因為日本企業的生產力在所有先進國家當中敬陪末座。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 E C D)在二?一四年的調查顯示,日本平均每位勞動人口生產力在三十四個會員國當中排名二十一,在七個主要先進國家當中排名最後。

熟悉日本企業營運形態的日本能率協會顧問衛藤達夫說:「低落的生產力背後,源自於漫長的決策過程。」

有別於沒效率的日企,全球各大卓越企業的「會議時間」已經悄悄趨近消失,Google就是其中之一。

Google把時間留給員工做事

曾任職於Google.現在是某軟體開發商技術長的井上真大表示:「在Google時,整個團隊一起開會的次數,每季大約只有兩次。」

井上二?一二年開始在Google美國總部的廣告事業部擔任工程師的三年間,研發部門只在季初召集整個團隊開會,決定整體目標與各自的任務。一到兩週後再次全員集合,修正前次會議的問題點,之後只透過同事間交談或以電子郵件傳達指令,不再有例會或報告會。

員工在公司裡只須專心工作,自然會有良好表現。井上曾在二?一四年成功開發出新的廣告系統,獲評為頂尖的最優秀工程師之一。他說:「管理階層因為責任與權限明確,所以決策很快,慼覺公司的組織架構從一開始就已設定好不需要開會。」

但難免有人質疑,這些徹底「消滅會議」以追求快速決策的卓越企業,「如此簡短的決策時間,不會因為思慮不周而提高失敗機率嗎?」

船井綜合研究所經營改革顧問事業部主管岩崎剛聿認為:「也許在現今的時代裡,花再多時間去考慮,也沒有多大意義。」

因應難測環境,要朝令夕改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 D)東北亞代表高津尚志也說:「因為卓越企業早已注意到,現在是『V U C A時代﹄。」

所謂V U C A,是源自於一九九?年代美國軍事用語,由Volatility(變動)、Uncertainty(不確定)、Complcxity(複雜)、Ambiguity(曖昧)等四個英文單字的開頭組合而成,二?一?年代後演變為指無法分析的經營環境;今年一月下旬在瑞士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中,也常冒出「V U C A世界」一詞。的確,二?一六年除了有恐怖攻擊,還有巴拿馬文件等,在在都是出乎意料的全球事件。

在安定的時代,慢慢開會檢討,的確可以規避大部分的風險,靠著這樣成長的日本企業中,夏普就是一例。一九八?年代後期,時任夏普社長?晴雄一聲令下:「無論如何都要做出別家企業沒有的產品。」於是一連串不合當時邏輯的研發就此展開,造就了液晶螢幕攝影機、PDA等暴紅商品。

支持這些大膽嘗試新品開發的背後,是高層細心琢磨的風險規避,其中漫長的會議就是方法之一,最長曾有超過六小時的會議,所有新品的市場性都已被詳細討論。

風險預估,在安定的時代也許幫助很大,夏普傾全力開發的面板事業,曾助其登上產業龍頭。但是二???年以後,這個策略開始失去光環。就像現任社長高橋興三經常在公開場合說:「發生了太多未預料到的事。」例如面板產業異常跌價、中韓兩國同業快速崛起等,二???年以後所出現的經營環境變化,是開再多會也無法預測的。

不管如何仔細的模擬,都可能發生超乎預料的事,這種情況下,夏普該如何應對?今後的日本企業又該如何借鏡?以下是專家的兩項建議:

一、有構想就要立即執行,有機會就要乘勝追擊;沒機會就朝令夕改、立刻撤退,貫徹「即斷即行的經營」。

二、無法朝令夕改的事情盡量不出手。

(Nikkei Businces(C)2016 NikkeiBusinces Publications Inc.)

闌會沒共識?AI八十秒給你答案

「該前往東南亞市場嗎?」如果將這句話輸入AI人工智慧系統,不久就會出現答案:「應該前往。」電腦合成的女性聲音,會繼續將其贊成的原因與判斷根據說出。

這是日立研發出的AI人工智慧系統的模擬操作。只要輸入問題,它就會自動蒐集網路上超過一千萬則相關訊息:該公司還開發出「價值體系辭典」、「相關關係資料庫」,只要同時執行這些功能,就能找出成功率最高的解答。

從輸入問題到找出解答所需時間僅八十秒,雖然比不上馬斯克的十秒,但與日本企業的會議時間相比,已經是史無前例的決策速度。

這套AI人工智慧系統由伺服器連結而成,目前只有英文作業系統,預計今年九月可完成日語操作介面。今後日立將與多家企業合作,進行實際驗證,也會在日立集團內部導入試用。該公司主任研究員柳井孝介說:「目標要在兩到三年內實現商品化。」

(譯.張鳳)

譯 張鳳審稿 張務華博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62

【突發】浦東金橋否認特斯拉落戶 馬斯克的產能焦慮要加重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0977.html

繼傳言落戶蘇州之後,又有消息稱特斯拉國產項目或將在上海落地。

彭博新聞社報道稱,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上海市浦東新區旗下的上海金橋集團和特斯拉已經簽署了一項“非約束性備忘錄”知情人士稱,雙方計劃各自出資約300億人民幣(45億美元),將在上海建立特斯拉汽車生產廠。受此消息影響,特斯拉周一漲2%,報219.7美元,創下6月7日以來的最大漲幅。而浦東金橋(600639.SH)今日上午開盤即一字漲停,金橋B股也大漲7.336%。

6月21日下午,浦東金橋和金橋B股宣布臨時停牌。下午四時許,浦東金橋(600639.SH)發布公告稱:經本公司向上海金橋(集團)有限公司核實,該公司迄今並未與任何人簽署與特斯拉(TSLA.NASDAQ)合資建廠的備忘錄或其它形式的文件。否認了上述消息。不過,在記者看來,雖然特斯拉的國產消息還有待進一步跟蹤,但國產對於特斯拉來說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一方面,國產可以為特斯拉省下25%的進口關稅,而同時,一直掣肘的產能也有望得到緩解。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Elon Musk

特斯拉首席執行官Elon Musk早在今年1月就曾表示,該公司正在尋找一家中國生產合作夥伴,已經與中國政府舉行了一系列高層會議。在浦東金橋之前,曾有多家媒體報道稱,特斯拉高層已經分別在蘇州、合肥等地進行考察,更有媒體曝出疑似當地政府專題協調會議文件,但特斯拉新聞發言人Khobi Brooklyn表示,該公司不對傳言和猜測置評。而國內媒體聯系特斯拉中國時,對方也拒絕對此事件發表任何評論。

不過,種種跡象表明,特斯拉國產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了。在政府的鼎力支持下,中國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就一躍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來自第一電動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33萬輛,新能源乘用車達到18.8萬輛,在全球54.9萬輛的銷量中占比接近35%。

雖然剛進入中國市場時,特斯拉曾受到熱捧,也獲得了包括上海在內的地方政府的支持,但由於售價相對國產車型來說較高(64.11萬-97.93萬元)、加之非本土品牌不能獲得國家補貼,所以特斯拉在中國獲得的最大優勢也就是“免費牌照”,其在中國市場的交付量與公眾期待還是有一定落差。如果能夠順利國產,不僅可以免於繳納25%的進口稅,運費以及零部件采購、制造等綜合成本也將有望縮減。此前有媒體曾經測算,如果國產,特斯拉成本有望縮減1/3。

其次,國產有利於緩解特斯拉產能困境。

特斯拉在此之前發布了歷史上最便宜的一款汽車—Model 3,其基礎款售價僅為 35000 美元(約合人民幣22.77萬元)。這款車被外界視為可能讓電動汽車走向主流,大規模占領市場的關鍵。而特斯拉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Elon Musk)甚至也認為這款車型很可能會成為特斯拉公司最具意義的產品。在過去超過10年的時間里,特斯拉幾乎一直是在盈虧線上掙紮,賣的越多虧得越多已經成為常態。今年年初,馬斯克曾信誓旦旦的向投資者承諾,特斯拉將要在今年實現盈利,Model 3被寄予厚望。其發布首日訂單量已經超18萬,目前全球訂單已經達到40萬輛左右。借助於這款車,馬斯克希望今年銷量將同比增長 60%至 80%。但是,要實現這一目標最大的挑戰在於產能。目前特斯拉在全球僅有位於美國加利福利亞州的佛利蒙一家工廠,在此之前,Modle X就一直因產能不足而無法及時交車,引得抱怨無數。雖然特斯拉並未對外公布這家工廠的產能,但有數據顯示,今年6月,這家工廠的周產量達到2000輛,為歷史新高。也就是說,即便是馬力完全開足,特斯拉現有的年產能也僅為10萬輛左右。40萬的Model 3訂單如果僅依靠這一家工廠,簡直就是要讓消費者“等到花兒也謝了”。

所以,特斯拉必須盡快為這款車找到可以利用的產能,快速的將其交付於市場。在記者看來,中國是特斯拉新建產能的最合適的選擇。這里有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和電動車市場,還有如此豐厚的政府紅包,再加上中國市場的產業化配套已經相當成熟。而地方政府對於特斯拉國產化項目的歡迎自不待言。在此前的傳言中,包括蘇州、合肥以及上海政府,都有意向為特斯拉提供包括土地和資金方面的支持。同時,產業鏈上的零部件企業也已經為特斯拉的國產“做足了準備”。

按現行政策規定,如果只是通過SKD(半散組裝)或CKD(全散組裝)的形式進口零部件並在華組裝,那麽在稅費方面Tesla不會享受任何優惠,關稅將依然是25%。這就意味著,Tesla要真正地降低成本,取得價格優勢,就必須在中國采購零部件,本地化率至少要達到40%。從目前來看,雖然特斯拉的零部件包括電池、電動機、充電裝置等關鍵零部件幾乎都能實現自給自足,而其他大部分零部件也有來自采埃孚、布雷博以及麥格納等跨國零部件企業作為供應商。但本土品牌依然有市場空間可以期待。早在特斯拉國產消息傳出之前,之前A股市場上曾經獲得過特斯拉訂單的零部件商如均勝電子(600699.SH)等就已經受到強烈關註,而更多本土零部件公司也希望能借特斯拉概念“起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23

打造萬億美元超級公司?馬斯克最近的瘋狂沒讓華爾街買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32308.html

“不瘋狂毋寧死”的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最近又瘋狂了:他計劃通過合並創造一個市值達1萬億美元的超級公司!但這個計劃卻遭到了華爾街的強烈反對。原因並不複雜,畢竟前者為了技術而生,後者關註的則是實實在在的利益。

馬斯克的腳步太快,華爾街有點跟不上

改變世界從合並開始?

21日晚上,馬斯克提出了一個讓自己的電動汽車公司特斯拉買下自己的太陽能公司SolarCity的計劃,這筆交易額大約為25億美元。在他奇特的腦海里,這一合並又將是一個改變世界之舉。

“如果我們能在全球的新能源生產、儲存和交通上扮演主要的角色,這次合並對特斯拉來說,將意味著一個市值達1萬億美元的超級公司的誕生。”在次日的晨會上,馬斯克對投資者們這樣說。

既是SolarCity主席又是特斯拉CEO的馬斯克對投資者說:“我們預期(這一合並交易)會成為凈現金的制造者,而不是現金的消耗者。”在他看來,特斯拉實現汽車制造之外的成功很重要。比如Powerwall,它就是特斯拉主打的家用電池,可以利用太陽能電池板在白天收集和存儲太陽能,然後在夜晚或陰天給家庭供電。

“我們需要一個更加整合性的產品。”馬斯克說,“我認為獨立於特斯拉的SolarCity也會擁有一個很偉大的未來……但如果可以把它們整合起來……這將讓事情變得更簡單而不是更艱難。”

在馬斯克的長期願景里,他希望打造的是一家能夠生產能源、存儲能量並在不同情況下都能使用太陽能電池的超級集團。而將所有方方面面集成到一起,可以降低兩家公司的成本,從而產生協同效應。

當然,這只是科技天才個人的宏偉藍圖,美國金融界仍然存在諸多疑問,尤其是馬斯克能否成功說服特斯拉的股東接受這一交易。

沒有哪個投資者願意為了科技狂人的一個想法而盲目打開錢包。這也是一場矽谷理想主義和華爾街現實主義的典型較量。

“你對於未來的預期可能在戰略上是正確的。” 阿伯特-弗雷迪公司(Albert Fried)分析師沙阿(Sachin Shah)對馬斯克說,“但是投資者更多尋求的是眼前利益,這也是你要想抵達終點所需要關註的。”

赤裸裸的股價落差和漲跌

市場對於科技狂人的這一計劃迅速反映在了赤裸裸的股價上。消息傳出後,特斯拉22日的股價迅速下跌超過10%,每股收盤價在196.66美元。而太陽能公司SolarCity則在21日晚漲了17%。鑒於股東們對於這一合並計劃的強烈反對,SolarCity在22日相對克制地漲了3%,每股價格收於21.88美元。

很明顯,這個消息給兩支股票的股東們帶來的喜憂截然相反。要知道,特斯拉的股東們所持有股票的價值可比SolarCity的股東們高出好幾十億美元,兩者落差巨大。

馬斯克提出的特斯拉對SolarCity的要約收購價為每股26.5~28.5美元,對比SolarCity現在的股價,很多人擔心收購價太高了。

不少分析師都認為,這次並購交易對特斯拉來說是一次消耗。在這個時刻,特斯拉正在瘋狂地擴大生產,以滿足Model3的火爆預訂量,從而爭取在明年年底實現真正大規模的上市。

“(特斯拉和SolarCity的)合並很可能會放大兩家公司個人股東所遭受的損失和燒掉的錢。”巴克萊分析師約翰遜(Brian Johnson)表示。

根據財報,特斯拉在過去5年里已經燒掉了近20億美元,而SolarCity在同一時期也虧損了近15億美元。

為了籌集資金以大規模生產Model3,特斯拉最近還賣掉了一些股票。約翰遜表示,馬斯克提出的合並計劃將引發更多股票的拋售,從而進一步拉低特斯拉的股價。當然,如果特斯拉對資本市場始終保持開放,也存在其他的可能性。

很多人還質疑這一合並交易的時間,畢竟特斯拉正在成為最大的電動汽車制造商。瑞銀集團分析師蘭甘(Colin Langan)已經開始勸特斯拉的股東減倉了:“這次交易將(給特斯拉)帶來一次並不必要的分心,畢竟特斯拉正在應對Model3巨大生產目標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149

特斯拉發生無人駕駛車禍 馬斯克卻為這個發火!

最近,特斯拉因無人駕駛事故等陷入了輿論的漩渦,其首席執行官“鋼鐵俠”埃隆·馬斯克的日子不太好過。外界眾說紛紜,面臨媒體質疑,馬斯克又不淡定了。創造過諸多歷史的“鋼鐵俠”自然有他猖狂的理由,但“口無遮攔”的回擊並不是一個被眾人推上神壇的領軍人物面對輿論時的聰明態度。

諸事不順,媒體的聲音或許“惹毛”了本就煩心的馬斯克。

先是特斯拉收購Solarcity一事引起眾多投資者的不滿,兩家本是虧損的大公司進行並購的行為似乎無人看好,一些媒體甚至以“扯淡”來形容。隨後以引領世界創新的無人駕駛技術著稱的電動汽車特斯拉發生兩起車禍事故,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因而慘遭媒體質疑,《財富》雜誌更是以長篇大論進行抨擊。雪上加霜的是,特斯拉第二季度的交付量數據也不盡人意,“奪命車型”銷量受挫,與預期差距明顯,再次“失約”。

“鋼鐵俠”口出怒言

“胡說八道(BS)。”針對《財富》報道特斯拉有嫌疑故意隱瞞無人駕駛車禍,並在車禍後悄悄售股票套現一事,馬斯克在微博上給出了這樣一個直言不諱的回應,他甚至稱其為“反特斯拉陰謀論”。

5月7日,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條高速公路上,發生了一場開啟特斯拉Model S自動駕駛模式下的奪命車禍。事發八周後,即6月30日,特斯拉才向公眾披露了此事。而在事發後的第九天(5月16日),特斯拉將事故信息告知了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 Administration,簡稱“NHTSA”),但直到5月18日,NHTSA才對該起事故展開調查。也正是在這一天,特斯拉及其首席執行官伊隆·馬斯克聯手拋售了價值20億美元股票,售價為215美元/股。對此,美國《財富》雜誌撰文質疑,認為特斯拉故意隱瞞車禍,並在車禍後悄悄售股套現。

《財富》的質疑點燃了馬斯克的怒火,他在推特上炮轟到:“是的,它對你而言是重大消息,這樣一篇胡說八道(BS)的文章能夠增加你們的廣告收入。但對特斯拉來說並不是重大消息,市場已經證明了一切。”對此,國際領先投資銀行和證券公司高盛集團(Goldman Snachs)董事會成員BillGeorge抨擊了馬斯克的言論,他認為車禍事故十分重要,投資者有權知曉。

而特斯拉方面對車禍事故卻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狀態:“特斯拉認為,該公司自身以及其它任何汽車制造商都沒有必要向公眾披露每起車禍的詳情,當然特斯拉也沒有必要披露公司旗下汽車發生車禍的細節。我們開展業務工作,是在這些調查工作之前,而且與調查結果並無任何關系。”

“一個公司的CEO在處理產品造成亡命事件時,應當充滿人性的憐憫之心,表達出處理事件的能力和信心。但馬斯克及特斯拉方面並非如此,他更多表達出的是帶有怒火的辯護。”伯恩斯坦危機管理公司的創始人伯恩斯坦(Janathan Bernstein)對馬斯克的回應這樣評論道,並指出這不是正確的做法,會對特斯拉汽車電動公司產生不利的影響,其他公司的負責人應當引以為鑒。

盡管這場奪命車禍調查結果還未水落石出,馬斯克卻表示這次奪命車禍歸因於統計數據顯示下不可避免的結果,“每年有130萬人死於車禍事故,而自動駕駛模式下的特斯拉目前為止只發生了一起車禍,不過是一場車禍,人們就開始譴責自動駕駛是不安全的。”他一再強調無人駕駛技術的相對安全性,正如他去年所提到的那樣:“如果自動駕駛被廣泛應用,每年將會拯救50萬人的生命。”

對此,一家危機管理公司的負責人表示:“如果做不到第一時間公開信息的話,那麽請閉嘴。”

做不了好公關

與《財富》雜誌唇槍舌戰的余熱還未褪去,《印度時報》就援引彭博社刊登了一篇《馬斯克的特斯拉電動車是如何可能地殺死了火烈鳥》的報道。報道稱,由於鋰礦物質的增加,智利沙漠上鹹水湖的面積在逐步縮小,而這些鹹水湖正是火烈鳥的棲息地。特斯拉電動車應用的是鋰電池,因此可能是殺死火烈鳥的兇手。

這一次,馬斯克給出的回應更加“有趣”。他轉載了這篇報道,並在Twitter上回應道:“當然是因為我討厭火烈鳥……(也許今後我會在吃沙拉時少吃點兒火烈鳥蛋)。”對此,有人揣測,也許馬斯克是在試圖諷刺。也有人在Twitter上回道:“該死,這跟火烈鳥有什麽關系(拿它撒什麽氣)。”

也許是“車”紅是非多,特斯拉總是被卷入輿論的漩渦,但馬斯克似乎永遠學不會淡定,這大概就是他的“風格”。早在三年前,馬斯克就曾就《紐約時報》一篇試駕負面評論有過高調回應,稱其是“假文”,並稱寫該篇報道的記者違反職業道德。

對此,《福布斯》直接指出特斯拉CEO不擅長公關,並建議:“特斯拉公司應該保持沈默。每一位車主都清楚,一輛車,或者說任何一輛車都會因一些或大或小的毛病拋錨並需要維修服務。消費者想要看到的是一家願意承認錯誤並積極主動地彌補錯誤的公司。” 

更早之前,特斯拉還曾將英國廣播公司BBC旗下的汽車節目《Top Gear》以“惡意誹謗”罪名狀告法庭,原因是後者質疑特斯拉Roadster電動跑車的續航里程,特斯拉以敗訴告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0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