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馬斯克公布特斯拉新版大計劃:將開發集成太陽能產品

7月21日消息, 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剛剛披露的最新版《秘密藍圖》談到特斯拉正在研發新的電動汽車,以及在自動駕駛方面的規劃。

馬斯克宣布了升級版《特斯拉秘密藍圖》,內容總結如下:

將開發集成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車頂

擴張特斯拉的生產線,將覆蓋“所有主要的”消費市場,電動重型貨車與電動公共汽車均在研發中

將開發安全性高10倍的自動駕駛技術

將推出汽車共享功能,將使車主在不使用車時能獲得盈利

10年前,2006年馬斯克披露了《特斯拉秘密藍圖》,當時的戰略可以總結如下:

開發跑車

用這些錢開發價格實惠的汽車

再用這些錢開發價格更實惠的汽車

上述過程中,還要提供零排放電動汽車

太陽能動力汽車

馬斯克稱將開發集成太陽能發電裝置的車頂,該產品不僅僅能用太陽能技術自動發電,同時又要兼具美感。計劃稱該產品將通過智能手機和配備的APP進行管理。Musk尤其強調,SolarCity是特斯拉開發太陽能電池產品必不可少的一環。

6月19日,特斯拉(Tesla) 宣布收購太陽能組件生產商SolarCity。以每股收購價介於26.5美元—28.5美元收購SolarCity,此宗交易總價值最高將為28.6億美元。

消息一出引發各方質疑,但Musk在此次計劃發表中強調了太陽能技術的重要性,並稱,特斯拉和SolarCiry作為獨立公司的壁壘將被破除。

更多的車型

特斯拉稱將擴展目前的生產線,其中電動重型貨車,電動的公共汽車是重磅企劃。Musk稱:“兩者都依然在開發的初級階段,有望在明年完成。”

此前馬斯克的預告出爐時,長期跟蹤特斯拉的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亞當· 喬納斯(Adam Jonas)就曾推測將是與公共交通有關的系統。

另外,和Model 3同步,特斯拉將推出更小型的SUV,與Model 3共享操作平臺。Musk指出,特斯拉將覆蓋絕大部分消費級市場,並稱“很可能並不需要比Model 3價格更低的汽車”。

4月,特斯拉發布了首款“平價版”電動汽車Model 3,在美售價為3.5萬美元。該車將於2017年底才投產並陸續向預訂客戶發貨。

自動駕駛

特斯拉稱將開發安全性高10倍的自動駕駛技術。

此前特斯拉剛發第一起無人駕駛命案。5月7日,特斯拉的一輛Model S無人駕駛汽車發生車禍並造成駕駛員死亡。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6月30日表示對事故展開調查,以查清這部特斯拉汽車在事故發生時是否使用了自動駕駛系統。

因為特斯拉並未將這起車禍向投資者及時公開披露,Musk曾與《財富》雜誌編輯在推特上展開罵戰。

汽車共享

馬斯克稱,當自動駕駛被監管部門批準後,用戶就可以隨時隨地召喚(summon)自己的特斯拉了,當汽車接到用戶後,用戶就可以在車上讀書、睡覺、幹任何事情。

用戶還可以通過特斯拉的APP,把自己的車共享出來給有需要的人用,這樣當你不用汽車的時候,它就可以幫你創造收入。

馬斯克還表示,如果在某些城市,特斯拉汽車的需求超過供給,該公司就會運營自己的車隊。

馬斯克還透露出參與分享經濟的野心,他認為,無人駕駛汽車最終將會獲得監管者的批準。他預計,用戶今後幾乎可以隨時隨地召喚特斯拉汽車。一旦坐上汽車,便可睡覺、閱讀,或從事任何事情,而交通運輸工作則完全交給自動駕駛系統來完成。

除此之外,他還計劃組建一支特斯拉汽車共享車隊:車主只需要按下移動應用上的一個按鈕,即可對外出租閑置的汽車。“這將大幅降低私家車的真實擁有成 本,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擁有特斯拉。由於多數汽車真正得以利用的時間僅為5%至10%,所以無人駕駛汽車的經濟價值將達到普通汽車的好幾倍。”馬斯克寫道。

除了汽車共享計劃外,馬斯克還計劃在供不應求的城市組建自己的車隊,確保用戶隨時隨地都能約車。

博客全文如下:

Master Plan, Part Deux

Elon Musk July 20, 2016

The first master plan that I wrote 10 years ago is now in the final stages of completion. It wasn't all that complicated and basically consisted of:

Create a low volume car, which would necessarily be expensive

Use that money to develop a medium volume car at a lower price

Use that money to create an affordable, high volume car

And...

Provide solar power. No kidding, this has literally been on our website for 10 years.

The reason we had to start off with step 1 was that it was all I could afford to do with what I made from PayPal. I thought our chances of success were so low that I didn't want to risk anyone's funds in the beginning but my own. The list of successful car company startups is short. As of 2016, the number of American car companies that haven't gone bankrupt is a grand total of two: Ford and Tesla. Starting a car company is idiotic and an electric car company is idiocy squared.

Also, a low volume car means a much smaller, simpler factory, albeit with most things done by hand. Without economies of scale, anything we built would be expensive, whether it was an economy sedan or a sports car. While at least some people would be prepared to pay a high price for a sports car, no one was going to pay $100k for an electric Honda Civic, no matter how cool it looked.

Part of the reason I wrote the first master plan was to defend against the inevitable attacks Tesla would face accusing us of just caring about making cars for rich people, implying that we felt there was a shortage of sports car companies or some other bizarre rationale. Unfortunately, the blog didn't stop countless attack articles on exactly these grounds, so it pretty much completely failed that objective.

However, the main reason was to explain how our actions fit into a larger picture, so that they would seem less random. The point of all this was, and remains, accelerating the advent of sustainable energy, so that we can imagine far into the future and life is still good. That's what "sustainable" means. It's not some silly, hippy thing -- it matters for everyone.

By definition, we must at some point achieve a sustainable energy economy or we will run out of fossil fuels to burn and civilization will collapse. Given that we must get off fossil fuels anyway and that virtually all scientists agree that dramatically increasing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carbon levels is insane, the faster we achieve sustainability, the better.

Here is what we plan to do to make that day come sooner:

Integrate Energy Generation and Storage

Create a smoothly integrated and beautiful solar-roof-with-battery product that just works, empowering the individual as their own utility, and then scale that throughout the world. One ordering experience, one installation, one service contact, one phone app.

We can't do this well if Tesla and SolarCity are different companies, which is why we need to combine and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inherent to being separate companies. That they are separate at all, despite similar origins and pursuit of the same overarching goal of sustainable energy, is largely an accident of history. Now that Tesla is ready to scale Powerwall and SolarCity is ready to provide highly differentiated solar, the time has come to bring them together.

Expand to Cover the Major Forms of Terrestrial Transport

Today, Tesla addresses two relatively small segments of premium sedans and SUVs. With the Model 3, a future compact SUV and a new kind of pickup truck, we plan to address most of the consumer market. A lower cost vehicle than the Model 3 is unlikely to be necessary, because of the third part of the plan described below.

What really matters to accelerate a sustainable future is being able to scale up production volume as quickly as possible. That is why Tesla engineering has transitioned to focus heavily on designing the machine that makes the machine -- turning the factory itself into a product. A first principles physics analysis of automotive production suggests that somewhere between a 5 to 10 fold improvement is achievable by version 3 on a roughly 2 year iteration cycle. The first Model 3 factory machine should be thought of as version 0.5, with version 1.0 probably in 2018.

In addition to consumer vehicles, there are two other types of electric vehicle needed: heavy-duty trucks and high passenger-density urban transport. Both are in the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at Tesla and should be ready for unveiling next year. We believe the Tesla Semi will deliver a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the cost of cargo transport, while increasing safety and making it really fun to operate.

With the advent of autonomy, it will probably make sense to shrink the size of buses and transition the role of bus driver to that of fleet manager. Traffic congestion would improve due to increased passenger areal density by eliminating the center aisle and putting seats where there are currently entryways, and matching acceleration and braking to other vehicles, thus avoiding the inertial impedance to smooth traffic flow of traditional heavy buses. It would also take people all the way to their destination. Fixed summon buttons at existing bus stops would serve those who don't have a phone. Design accommodates wheelchairs, strollers and bikes.

Autonomy

As the technology matures, all Tesla vehicles will have the hardware necessary to be fully self-driving with fail-operational capability, meaning that any given system in the car could break and your car will still drive itself safely. It is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at refine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oftware will take much longer than putting in place the cameras, radar, sonar and computing hardware.

Even once the software is highly refined and far better than the average human driver, there will still be a significant time gap, varying widely by jurisdiction, before true self-driving is approved by regulators. We expect that worldwide regulatory approval will require something on the order of 6 billion miles (10 billion km). Current fleet learning is happening at just over 3 million miles (5 million km) per day.

I should add a note here to explain why Tesla is deploying partial autonomy now, rather than waiting until some point in the future. The most important reason is that, when used correctly, it is already significantly safer than a person driving by themselves and it would therefore be morally reprehensible to delay release simply for fear of bad press or some mercantile calculation of legal li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recently released 2015 NHTSA report, automotive fatalities increased by 8% to one death every 89 million miles. Autopilot miles will soon exceed twice that number and the system gets better every day. It would no more make sense to disable Tesla's Autopilot, as some have called for, than it would to disable autopilot in aircraft, after which our system is named.

It is also important to explain why we refer to Autopilot as "beta". This is not beta software in any normal sense of the word. Every release goes through extensive internal validation before it reaches any customers. It is called beta in order to decrease complacency and indicate that it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Autopilot is always off by default). Once we get to the point where Autopilot is approximately 10 times safer than the US vehicle average, the beta label will be removed.

Sharing

When true self-driving is approved by regulators, it will mean that you will be able to summon your Tesla from pretty much anywhere. Once it picks you up, you will be able to sleep, read or do anything else enroute to your destination.

You will also be able to add your car to the Tesla shared fleet just by tapping a button on the Tesla phone app and have it generate income for you while you're at work or on vacation, significantly offsetting and at times potentially exceeding the monthly loan or lease cost. This dramatically lowers the true cost of ownership to the point where almost anyone could own a Tesla. Since most cars are only in use by their owner for 5% to 10% of the day, the fundamental economic utility of a true self-driving car is likely to be several times that of a car which is not.

In cities where demand exceeds the supply of customer-owned cars, Tesla will operate its own fleet, ensuring you can always hail a ride from us no matter where you are.

So, in short, Master Plan, Part Deux is:

Create stunning solar roofs with seamlessly integrated battery storage

Expand the electric vehicle product line to address all major segments

Develop a self-driving capability that is 10X safer than manual via massive fleet learning

Enable your car to make money for you when you aren't using it.

(綜合來源:新浪科技、TechWeb、IT之家、華爾街見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242

馬斯克即將發布特斯拉新規劃:或將集成太陽能產品

北京時間7月21日早間消息,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表示,將於當地時間晚間發布特斯拉新的總體規劃。他暗示,希望將特斯拉發展成為一家可再生能源企業,提供除汽車以外的其他產品和服務。

馬斯克在Twitter上表示,新的總體規劃將於約美國太平洋時間周三17:00(北京時間周四8:00)左右在特斯拉網站上發布。稍早時候,馬斯克發布消息稱,他正在完成新規劃的工作,而當時他正在聽來自電影《偉大的蓋茨比》中的音樂。

馬斯克此前在Twitter消息和公告中表示,新戰略中的元素包括將特斯拉的電動汽車與SolarCity的太陽能產品和服務關聯在一起。馬斯克是SolarCity的董事長。

6月21日,馬斯克提出由特斯拉收購SolarCity。在他的設想中,合並後公司可以給用戶帶來更環保的生活方式,例如用SolarCity太陽能系統的發電給特斯拉的電動汽車充電,或是將這些電力儲存在特斯拉的儲能產品中。

馬斯克持有SolarCity的22%股份。特斯拉於6月22日提交申請,將特斯拉品牌用於太陽能系統和服務。

然而,特斯拉和SolarCity兩家公司都處於燒錢模式中。今年5月,特斯拉發行了17億美元的新股,並表示大部分將被用於新款Model 3車型的生產,到2018年使產量達到50萬輛。

本周一,SolarCity表示,已融資3.45億美元,為項目提供資金,而債務增加了1.1億美元。

特斯拉目前面臨另一方面的挑戰。美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員會(NHTSA)正在調查特斯拉Autopilot自動駕駛功能的安全性問題。今年5月7日,一名Model S車主在啟用Autopilot時發生車禍身亡。馬斯克本周早些時候在Twitter上表示,特斯拉正與Robert Bosch GmbH合作,優化Autopilot的雷達傳感器。

此前, 特斯拉已將公司域名從teslamotors.com更改為tesla.com,意味著作為公司秘密“大計劃”的一部分,特斯拉很可能更名。

 

(綜合來源:中國證券網、新浪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246

滴滴、Uber中國齊否認合體傳言;那個“偷菜的”開心網終於賣了;馬斯克要造“面包車”? | 黑馬早報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722/157594.shtml

滴滴、Uber中國齊否認合體傳言;那個“偷菜的”開心網終於賣了;馬斯克要造“面包車”? | 黑馬早報
石慧 石慧

滴滴、Uber中國齊否認合體傳言;那個“偷菜的”開心網終於賣了;馬斯克要造“面包車”? | 黑馬早報

口袋妖怪將拍真人電影。

給創業者的圖

連日陰雨,靜靜想媽媽了~ 

周五,早上好!

近日全國多省份連降暴雨,靜靜的心情也有些波動呢~不知道你是不是和靜靜一樣,遠離家鄉,一個人工作生活,一個人風里來雨里去~Anyway,不管多難,別忘記當初為什麽選擇現在的生活,多回頭看看身後家人的目光,fighting!

一切都會雨過天晴。不多說了,下面是今天的早報。

 

1.滴滴、Uber要合並?雙方同否認

滴滴優步

7月21日,有消息稱Uber的投資者有意與滴滴簽署合作協議,並探討Uber中國區與滴滴潛在交易的可能性。但消息遭到滴滴和Uber的雙雙否認,晚間,滴滴戰略負責人朱景士明確否認,稱該消息純屬謠言。今年4月10號滴滴第一次突破1000萬單一天,而到目前日訂單已突破1600萬單,一個季度增長60%速度迅猛。同時,目前滴滴四百余個城市中已有近三百個盈利,很快將整體盈利。

而中國優步高級副總裁柳甄在微信朋友圈中表示,合並一事“純屬謠言,增長很快,我們很忙,無暇回複。”優步方面還提到,今年二季度整體每單成本已比去年同期下降了80%,優步拼車產品人民優步+已在一半的城市取得盈虧平衡,包括在多個一、二線城市盈利。

@如魚上岸jeremy:有競爭才有進步,壟斷將無福利和便利。

@自然醒10027:想當年滴滴跟快的合並。

@大道於心God:一合並價格肯定暴漲。還是互相牽制吧。

@chuanbb2:壟斷了滴滴還得了,三倍以上價格不再是夢。

 

2.那個“偷菜”的開心網賣了,創始人套現走人

開心網

繼賽為智能發布公告,宣布收購北京開心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心網)100%的股權後,開心網創始人兼CEO程炳皓發出了辭職信,宣告自己退出開心網並向開心網和開心人“說再見”。

程炳皓在信中表示,由於開心網在2015年的手機業務取得了較好的業績,並為下一步的繼續提升打下基礎,因此自己能夠放心向董事會提出辭職。

對於辭職原因,程炳皓在信中歸結為自己的個人原因。他說,自己始終沒有成為一個能夠享受遊戲巨大樂趣的玩家。同時由於以前得過嚴重的幹眼癥,如果長時間面對遊戲炫酷閃耀的畫面,病情就會加劇,從而導致自己無法全身心地享受遊戲工作。

@烤鴨angel:滿滿都是回憶。

@帆-Heaven:開心網居然還存在?

@TC-326927:哎,我的菜還沒收,我的車還在別人車位上。

@李木木的微胖派:有人收感覺已經很不錯了。

 

3.李彥宏現身貼吧回應收購AC米蘭傳聞:不看球 沒看過AC米蘭比賽

李彥宏

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今日現身貼吧對“百度收購AC米蘭”的傳聞作出回應,其在“李彥宏吧”發帖稱,最近有不少歐洲球隊找來,但自己真的不看球,更沒有看過一場AC米蘭的比賽。

@並不骯臟的小智:你不看球是對ac米蘭最大的支持。

i@Box:我懂看病,收購莆田。我懂賭博,收購澳門。

@FnckHeb:這賬號是真的?

 

4.網易否認雲音樂融資傳聞

近日,多家媒體報道,網易雲音樂已經啟動新一輪總規模約10億人民幣的融資,投後估值80億。本月15日,CMC和騰訊集團合並數字音樂業務,酷狗、酷我和QQ音樂合體,在版權上將更有優勢。分析稱,網易雲音樂此時融資,除了加強版權,更是為了與以上三方相抗衡。但在昨日,網易內部對消息進行了否認。

@何捷__浙E炒雞大逗比: 這麽棒的音樂平臺不賺錢沒天理,融資!然後把阿里買去的版權都買回來!五月天,田馥甄等等的好歌手只有在網易里聽起來才舒服!

@_Puppeteer:好用不解釋,用過的人都懂。

@erghynetu: 最近好多資源都下架了,版權之爭最受傷的是用戶。

@簡單de頻率: 多希望是真的。

 

5.天天果園線下店集中關閉 生鮮O2O接連受挫

近日,有媒體報道,生鮮電商天天果園此前布局的生鮮O2O門店已幾乎全部關閉。

天天果園相關負責人表示,確實有部分門店因選址等原因,做了優化調整,“目前北京門店已全部關閉,上海等其他地區此前布下的門店已幾近關閉”。

對於關閉門店的原因,天天果園解釋為進行升級。“我們年初時進行了服務升級,將‘天天到家’升級為現在的‘閃電送’。”據了解,閃電送主要服務於CBD等人員密集的核心區域。

天天果園方面還表示,並不是在生鮮O2O方面受到重創,而是在策略上相對謹慎一些。“我們正在通過用戶相對集中的區域進行測試,獲得好的經驗後再做推廣”,天天果園最初采用的是“門店+前置倉”模式,但門店貨物頻繁進出影響用戶體驗,因而改成目前的倉庫模式。

@jimmy張進成:生鮮只能做批發。

@誰都說俺家鄉好: 網購生鮮滿意的時候少。買獼猴桃是苦的,買春筍三分之一是爛的。

 

6.銀率網宣布停業

昨日,銀率網在其官網發布停業公告稱:“我們在此遺憾地公告,銀率網將於2016年8月1日起停業。我們衷心感謝您過往對我們業務的大力支持,並對因我們停業給您帶來的不便深表歉意。”

銀率網表示,銀率網不僅停止了網站的運營,包括金融產品搜索、數據分析、新聞輿情等全方面的業務,公司將進行關閉清算並對員工按法律程序進行遣散。

根據官網,銀率網是一家提供信用卡、銀行理財產品、存貸款利率、P2P網貸、基金、信托、保險等產品的在線金融產品搜索平臺。

@偽匪拙呆: 當年看銀率網,還有融360,信息中介,沒有粘性,網絡平臺根本做不到個性化理財顧問服務,遲早要垮。

@錢老師Dana: 哈哈,P2P,我笑死了!

@混沌股人: 見怪不怪了。


7.三星起訴華為Mate8等機型專利侵權:索賠8050萬

三星華為

近日,三星在北京知識產權法院起訴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專利侵權,索賠8050萬。

三星方面稱,華為的Mate 8、榮耀等手機和平板電腦使用了三星的“用於在移動通信系統中發送和接收隨機化小區間幹擾的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裝置”、“記錄活動圖像數據的方法和數碼照相機”等六件專利的專利權。三星為此上訴,要求華為、亨通達停止生產、銷售、許諾銷售的侵權行為。一同被訴的還有北京亨通達百貨有限公司,索賠8050萬,共計索賠1.61億元。

@梁X升:華為已經上升到這種高度了?不錯!

@琵琶美酒富光杯:蘋果跟三星不也一直打官司嘛。

@微笑博客槍:來,相互傷害。


8.傳奇影業拿下口袋妖怪改編權 將拍名偵探皮卡丘真人電影

近日,傳奇影業公司獲得了一部口袋妖怪的電影改編權,並將與Pokémon公司合作制作首部真人口袋妖怪電影《名偵探皮卡丘》。這部電影將於2017年開拍。名偵探皮卡丘將是口袋妖怪系列中的一個全新角色。

@雨仔蹦噠蹦:還是拍寵物小柯南吧。

@霍然87:再毀一部。

@Landii:可能會變成懸疑版寵物小精靈,小火龍被殺了!兇手是誰!真相只有一個。

 

9.第二季度Apple Watch銷量160萬塊 為三星3倍

IDC發布報告稱,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首次出現下滑,同比下降了32%。第二季度,智能手表廠商的總計出貨量為350萬塊,而上年同期為510萬塊。第二季度蘋果Apple Watch銷量為160萬塊,為三星智能手表銷量的近3倍。

但在前五大智能手表廠商中,也只有蘋果的出貨量出現了下滑。第二季度,三星智能手表出貨量同比增長了51%,已經縮小了與蘋果的差距。

此外,聯想、LG、Garmin分別位列第三至第五。

@陳金煒:三星靠芯片每塊蘋果表收提成,笑而不語。

@HAKATAKA:矮子里面挑將軍。

@James_張宇:我是果粉……但還不夠吸引我。

@BlueEverest:前五蘋果,三星,Moto,LG,Garmin,那華為watch呢?

@real_蠻蠻:果粉又有話題了!不過很少見到有人戴。

 

10.馬斯克公布特斯拉新車型計劃

據特斯拉首席執行長馬斯克公布的一項戰略計劃,該公司打算於未來數年推出一款集皮卡、小型運動型多用途車、大型長途運輸卡車和巴士於一體的車型。

馬斯克稱,他們認為,新車型Tesla Semi將大幅減少貨物運輸成本,同時增加安全性和駕駛樂趣。馬斯克還表示,公司將研發自動駕駛汽車並探索車輛“共享”的可能性。通過這一共享,當特斯拉汽車的主人不用車時,可以利用其接送客人以獲取收入。

@李想:特斯拉的未來計劃。1、高效率的太陽能和儲能電池整合(這個更適合加州的陽光);2、覆蓋緊湊型SUV(Model Y)、皮卡等更多類型的電動車;3、提供比駕駛員安全十倍(統計學概率)的自動駕駛;4、讓你的車在不用的時候還可以共享出租,增加收入。——讀後感,就一個字:牛逼。

@龍鄭全:綜合馬斯克的種種描述,我認為有一個物種比較符合,那就是“面包車”。

@兜寶他爸爸:戰略山寨比亞迪?


11.知乎內容將可付費轉載

近日,國內網絡問答社區知乎開始在網頁端公測用戶回答的付費授權功能。今後,知乎用戶在發表內容時,除了可以設置“禁止轉載”和“允許規範轉載”之外,又多了一個選項“允許付費轉載”,規範平臺上的內容交易和版權保護。

@i分享音樂科技:對於窮鬼的我們,可以把好文章用手打出來。

@羽隹大人:為什麽一些人對知乎這麽嚴苛,對內容收費如此嗤之以鼻?因為他們不是內容生產者。

@即即複即即沒有腹肌是富雞:我想象力有限,這是什麽模式,截圖行不行?

@重新起跑的Adam:又開始刷錢了。

 

12.谷歌搜索再惹事 將印度總理莫迪列為世界十大罪犯

據科技網站Mashable報道,谷歌最近在印度又攤上大事了。印度網民在使用谷歌搜索時,發現該國總理莫迪的圖片進入了世界十大罪犯的搜索結果。

事情鬧大後,谷歌表達了歉意,稱“無意造成這樣的誤解,”並表示這些搜索結果“並非出於谷歌的手筆。”

經過查證,谷歌發現,莫迪照片出現在“十大罪犯”搜索結果中是因為《英國日報》在報道中使用了錯誤的元數據。

@DyshiTi小風:那也比百度強……

@做一只樹懶多好:笑出聲。

開心網 滴滴 優步 特斯拉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580

荒漠中建“超級工廠” 馬斯克請你來上班

在內華達州攝氏40度的荒漠中,你認為誰會在這里造出全世界占地面積最大的建築?答案只有伊隆-馬斯克了。

在後喬布斯時代,馬斯克被視為矽谷最有遠見的商人。他會在不經意間拋出一些很偉大又很奢侈的想法,以現實世界平常人買一件襯衫或者預覽一部電影的口吻。

在特斯拉身上,馬斯克花足了錢,而且是他自己的錢。上周特斯拉發布了一項“大師計劃”(Masterplan),準備進軍電動交通系統,如公交車和卡車。當被問起這項計劃將會耗資多少時,他聳了聳肩說:“幾百個億吧。”此外,特斯拉還收購了SolarCity,計劃為千家萬戶裝上太陽能屋頂,實現節能存儲。

有人說馬斯克的想法大過他實際能做的。這點他可不贊同。美國當地時間周二下午,特斯拉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的特斯拉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對媒體開放參觀,經過兩年建設,該工廠已經處於部分營運狀態,一邊生產一邊施工建造。對於馬斯克來說,這可不是什麽“大而空”的計劃,而是有堅實的想法在里面——對於未來汽車電池的制造,如何讓電池更加有效,未來無需再遠隔重洋運輸這些笨重的物質。

這是一個能夠容納107個美國NFL球場的工廠,3200英畝的面積投資達到50億美元,是全世界占地面積最大的建築,主要用來生產電池。2018年電池年產量達到35兆瓦時,相當於50萬輛Model 3S的電池總和,這個產量將超過世界其它地方所生產的電池產量的總和。

但是“超級工廠”全面投產要到2020年,特斯拉終極目標是每年生產150兆瓦時當量的電池,相當於150萬輛Model 3S的電池用量。馬斯克希望通過該工廠的加速創新,將生產成本削減30%。

馬斯克說:“如果你想在工廠里上班,這是全世界最好的工廠,沒有之一。”在他看來,特斯拉超級工廠的意義不亞於100年前福特汽車第一條生產組裝線建立時的意義,也不亞於戴爾建立首家PC整合工廠的意義——目的都是革命性地將供應商零部件與終端品組裝整合在一起,從而免去運輸和庫存的壓力。

特斯拉表示,在保障了電池的供應後,就可以保證將近40萬臺的Model 3的訂單能夠如期交付。他還表示,這也會使消費者更早開上特斯拉。

對於汙染問題,特斯拉超級工廠采用了零能耗設計——不消耗任何化石燃料,也沒有天然氣管道網絡或者柴油發電機為其提供電力。工廠因而也配備了多種緊急能源方案,包括可再生能源與儲存產品。整個工廠的屋頂將被太陽能電池板覆蓋,多余的電能將會通過特斯拉儲能設備儲存,以便在沒有光照時使用。

為了更加有效地用水,特斯拉超級工廠將擁有自己的水循環和處理設施。由於特斯拉電池組不包含任何有毒物質和重金屬,它們將在其使用生命周期結束時返回特斯拉超級工廠,在這里所有組件可以被分解和再利用,用以生產新的電池組。

特斯拉表示,工廠全面投產後,將為周圍地區創造超過1萬個就業崗位。目前還沒有幾家矽谷公司能夠提供如此多的就業機會。

特斯拉即將於下周發布財報。當被BBC記者問起特斯拉上周公布的“大師計劃”(Masterplan)是否會對財報產生影響時,馬斯克又是一臉不屑地回答:“說實話,如果不是你提起財報,我還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今年3月特斯拉Model 3發布時,全球寵愛其的32.5萬消費者交了1000美元訂金預訂,這筆錢不僅讓特斯拉完成了全球最大規模的眾籌,也證明了特斯拉電動車確實引起了全球消費者的興趣。特斯拉開放的策略和神秘的蘋果也大相徑庭,不過馬斯克表示他並不擔心別人會偷走自己的想法。

馬斯克能有如此滿不在乎的底氣,還要感謝他那些忠實的投資人。盡管投資人也擔心他的誇誇其談或許很難在短期內看到回報,但是他們還是不甘心在這個節骨眼上放棄他,萬一他真的成功改變世界了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689

特斯拉連續13個季度虧損 但馬斯克依舊不在意

特斯拉美股周三盤後公布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最近二季度特斯拉每股虧損1.06美元,高於分析師平均預期的52美分美元。二季度凈虧損擴大至2.93億美元,這也是特斯拉連續13個季度虧損。但是二季度企業營收增長33%至12.7億美元。這符合馬斯克希望在短期內迅速擴大企業規模的策略。

財報還顯示,特斯拉二季度交付車輛14402輛,未達到預期的17000輛,也低於一季度的14810輛。從目前的交付數據來看,上半年的交付甚至不到3萬輛。即使下半年實現了特斯拉預計交付將達到5萬輛的目標,全年8萬輛的銷量底線恐怕也是難以有保障。

但是這又有什麽關系呢?財報似乎與這家“胸懷遠見”的公司越來越沒有關系。因為特斯拉從2010年6月上市以來,整整六年,幾乎從來沒有出現過盈利。馬斯克現階段的模式就是燒錢,燒錢,燒錢!盈利與他無關。

也許特斯拉作為一家汽車企業,馬斯克的邏輯是難以為人所理解的,但是作為一家新能源交通運輸和制造大亨,馬斯克不用多說什麽,投資者心甘情願會為他掏錢。他們都是這樣想的:“萬一這小子成功了呢?”

更何況本季度特斯拉又進入到一個“超現實”階段——收購SolarCity後,馬斯克的計劃將變得更加宏大!但這也產生了一個更加現實的問題,買下SolarCity,他到底要為此融多少錢?2015年兩家公司的現金流分別為負25億美元和負的47億美元。這也意味著兩家虧損企業合並後,將需要更加龐大的資金支持。

本周特斯拉投資50億美元的位於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就要正式投產了。這家荒漠中拔地而起的龐然大物承載著馬斯克全部的希望。如果沒有這家工廠,特斯拉將很難把電池的成本做低,也無法推出價格僅3.5萬美金的Model 3。特斯拉預計今年晚些時候就能在這座工廠里為Model 3生產電池。Model 3今年3月預售成績斐然,共獲得了37.5萬消費者每人1000美元的訂金。特斯拉稱將於2017年晚些時候開始交付。

更讓人吃驚的是,馬斯克的目標是要在2018年前實現年產量50萬的目標。這對於特斯拉是巨大的挑戰。有分析師嘲諷稱:“特斯拉是要把豐田和其它汽車企業用50年才學會的事情兩年之內就給辦了,這簡直太荒謬了!馬斯克不應該低估了現在的困難和未來現實的挑戰。”

上周,特斯拉公布了“超級計劃”的第二部分,希望整合太陽能電池、全自動汽車共享系統,以及重型汽車業務。不過一些投資人指責馬斯克過於天馬行空,他的“遠見”很難在“近期”實現,只會導致公司不斷地燒錢。

在這項還有待披露細節的“超級計劃”中,特斯拉宣布了制造小型SUV和皮卡車的計劃,並希望進入重型卡車領域,從而改變整個運輸行業的現狀。

過去一個季度,特斯拉頻頻成為市場關註的焦點。該公司研發的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在發生致命事故後,可靠性遭到質疑。此外,特斯拉對於SolarCity的收購案也引發投資者的不滿。

另據根據彭博社報道,特斯拉今年以來已經失去了5位包括生產、制造等關鍵領域的主管,這給特斯拉的戰略按計劃實現且生產出高質量的電動車帶來風險。

不過,特斯拉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實現夢想。科爾尼合夥人、汽車行業分析師孫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電動車按照傳統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來說,仍然處於市場導入期。在這個期間,對電動車業務投入的專註程度,以及產品的技術含量、市場定位和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從這個角度來看,特斯拉這類企業是有明顯優勢的。”

盡管新能源車市場正在快速增長,但是由於基數小,市場滲透率仍然較低。根據科爾尼提供的數據,以中國新能源車市場(主要是純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動車)為例,2015年新能源車在整個新車銷售中的滲透率僅為1%,預計未來在各項政策的推動下,新能源車銷售會以約50%的年平均增長率繼續快速增長,到2019-2020年前後突破5%的滲透率並進入真正的快速增長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628

SpaceX曾5次發射失敗 馬斯克積累的財富也曾所剩無幾

9月1日晚,美國佛羅里達肯尼迪發射中心發射臺在進行火箭靜態點火測試時發生爆炸,美國航空公司SpaceX此前回收的獵鷹9號火箭被炸毀。然後這已經不是獵鷹9號火箭第一次出現事故了,去年就曾爆炸。

獵鷹9號(Falcon 9)火箭是SpaceX公司研制的可回收式中型運載火箭,於2010年6月4日完成首次發射,於2015年12月21日完成首次回收。2012年5月22日,“龍”飛船搭載該型火箭發射升空,作為第一架飛往國際空間站的商業運輸飛船。此後,“獵鷹9號”將作為美國航空航天局商業軌道運輸服務平臺正式開始其太空之旅,取代航天飛機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貨物和人員。

按照SpaceX公司的構想,獵鷹9號可回收火箭若能成功試射並回收,對太空探索領域將有著重要的探索意義。該火箭的自主返回技術將大幅縮減太空旅行的花銷。若能實現火箭的全面回收,預期發射成本將大大降低。

可惜的是,過去兩年,SpaceX發射火箭以來總共試圖11次回收火箭,獵鷹9號有5次回收都未能成功。在2015年6月,獵鷹9號火箭升空之後爆炸,原因可能是由一個氧氣罐中的支桿故障導致。

獵鷹9號火箭的失敗背後也是SpaceX公司的屢次挫折和屢次雄起。

SpaceX由PayPal創始人埃隆·馬斯克創建於2002年,也是全球第一個能夠發射回收宇宙飛船的私人公司。早期SpaceX研發的商業太空火箭是獵鷹1號,該火箭也是全球首個私人建造的太空商用火箭,每次發射僅需670萬美元。於2006年3月25日在馬紹爾群島誇賈林環礁進行首飛,火箭在升空25秒後失控旋轉,墜入海中,首次發射失敗。

在停頓了一年後,SpaceX於2007年3月21日在誇賈林環礁進行了第二次獵鷹1號火箭的發射,這次發射依舊沒有成功。2008年8月3日,SpaceX進行了獵鷹1號火箭的第三次發射,發射再次失敗。在連續三次失敗後,馬斯克通過互聯網積累的財富所剩無幾。

後來SpaceX公司發展運營漸入佳境,但是2015年6月28日,SpaceX遭遇到獵鷹1號三連敗之後的又一次重大事故。SpaceX在執行貨運龍飛船發射任務時,在發射139秒後淩空爆炸解體,這次事故導致SpaceX在後續半年停止了所有發射任務,大批訂單被推遲發射。

之後SpaceX完成了6次火箭回收,成為全球首家擁有該項技術的公司,這也是包括NASA在內其他國家航天機構都沒有實現過的。然而就在昨日,正準備點火測試的獵鷹9號火箭突然爆炸,SpaceX又一次遭受公司慘痛的失敗。

雖歷經多次失敗,SpaceX卻為越來越多人所關註。據悉SpaceX也是全球首家進行火星任務的私人公司,它將在2018年發射龍飛船登陸火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058

百度搜狗等被立案調查;馬斯克的火箭爆炸,小紮的衛星“陪葬”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02/158527.shtml

百度搜狗等被立案調查;馬斯克的火箭爆炸,小紮的衛星“陪葬”
石慧 石慧

百度搜狗等被立案調查;馬斯克的火箭爆炸,小紮的衛星“陪葬”

小紮本計劃用該衛星為部分非洲地區提供互聯網服務。

CFP491185545

靜靜謹以此圖獻給懷揣夢想的你

昨晚,在世界杯預選賽中,中國隊客場對戰韓國隊,第74分鐘和第77分鐘,中國隊在0-3落後的情況下連扳兩球。雖然最終中國隊2-3惜敗韓國隊,但網友紛紛表示,看到這血性就夠了。現場還有球迷拉出橫幅“因為沒有放棄,所以創造奇跡”。靜靜以這句話與創業者共勉。

話不多說,來看今天的早報。

1、獵鷹9號火箭爆炸 Facebook的2億美元衛星” 陪葬“ 

北京時間9月2日淩晨消息,由於SpaceX“獵鷹9號”(Falcon 9)火箭發生爆炸,導致價值2億美元的Facebook首顆互聯網衛星被完全摧毀。據悉,Facebook去年秋季宣布,將使用以色列航空工業公司制造的Amos-6衛星,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部分非洲地區提供互聯網服務。Amos-6衛星重約5噸,造價2億美元。

紮克

17.pic

@賴奕同誌:紮克伯格哭暈在廁所。

@潛力笨蛋要遠行:這真是一個悲傷的故事。心疼保險公司。

@什麽意思:2個億?錢都是小目標……

2、58同城被指逼員工主動辭職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昨日,網上有爆料稱,58同城公司正在展開全員“996工作制”:每天上班時間從早9點到晚9點,一周上6天班。且公司不給任何補償。在58同城CEO姚勁波的微博評論中,有不少疑似58員工寫下憤怒留言,要求姚勁波解釋996。有人認為,58這一行為可能與業績壓力有關,也有人認為,這是58的“變相裁員”之舉,希望借此逼迫一些員工主動辭職。

屏幕快照 2016-09-02 上午7.25.25

@小智:是真的嗎?感覺身體被掏空……

@雲青流:我女朋在58上班7點出門10點到家,好心疼。

3、三星宣布全球召回Note7:中國正常發售

據央視報道,三星宣布全球範圍內召回Galaxy Note7,調查後發現是由於電池不良的問題。早期售出的40萬部Note7將全部召回,盡管如此,三星依然決定昨日正式在中國發售該機。三星方面表示,在中國銷售的手機並沒有采用問題供應商提供的電池。

@我是高明星:赤裸裸的歧視啊。

@啊呦戴什麽代:這是區別對待?求真相!

@江湖遠_碧空長:三星買過一次打死不再買了。

4、百度搜狗等被立案調查

新華社記者昨日從上海市工商局獲悉,由於付費將不具備母嬰保健技術資格醫院的醫療廣告頂至前列,上海工商部門對上海南浦婦科醫院、安平醫院等廣告主涉嫌違法廣告行為,以及百度搜索、搜狗搜索等廣告發布者涉嫌未盡審查義務行為,將一並進行立案調查。

@銀銀銀:如果是黑的,工商為什麽不去查醫院。

@一階小民:若查,請持續查。

@小富反複:我只是笑笑不說話。

5、百度稱無人車獲上路牌照 雷達成本將從50萬降至3000元

昨日,百度無人車負責人王勁稱,百度無人車已在美國獲得上路實驗牌照。目前用於百度無人車的64線激光雷達去年的價格是10萬美元,但在今年已經降到了8萬美元,而百度的目標是將成本降低到500美元。

@當神跡降臨時:小米進場,降到500塊錢,人民幣。

@大哥賈誌維:哦,這個目標可不小。。。

@例Lee:以後送外賣就這個了?

6、京東發布無人配送車 稱明年有望大規模商用

9月1日,京東集團宣布,由其自主研發的中國首輛無人配送車已進入路測階段,10月份將開始試運營,明年有望進行大規模商用。京東方面表示,京東無人配送車可實現針對城市環境下辦公樓、小區便利店等訂單集中場所進行批量送貨。

13.pic

@蔡蔡蔡蔡花生:路遇大媽熊孩子組合怎麽辦?

@童童兔兔兔:好擔心送我們寫字樓的大叔會失業。

@hi小威xiaowei:給上牌嗎?

7、巴鐵北戴河試驗線沒拆 又要在張家口建線

澎湃新聞報道,在輿論質疑聲中,寬體高架電車“巴鐵”項目近一個月低調潛行,與地方政府的合作也並未受到太大影響。截至8月31日晚間,位於秦皇島北戴河區的巴鐵試驗路線,並未如之前傳言的到期拆除。巴鐵在秦皇島、周口的項目仍在繼續推進,而且又簽約了張家口。

@我們是害蟲呵呵:或許應該給新事物點成長空間。

@Jeson_Bourne:都是為了安撫投資者。

@林燦培:在一個擁堵的城市,巴鐵可能很實用。

8、攜程第二季度營收6.64億美元 同比轉虧

昨日,攜程發布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第二季度凈營收為人民幣44億元,同比增75%;歸屬於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人民幣5.21億元,去年同期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43億元。攜程預計第三季度凈營業收入的同比增長率約為70-75%。

@原來投資:收費那麽高,還虧損!

@GoodluckJason:要是沒有美團,攜程真是超級牛的公司。

9、去哪兒網第二季度營收10.3億元

昨日,去哪兒網公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上季度總營收為10.308億元人民幣(1.551億美元),同比增長17.0%;以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計算,凈虧損為3.733億元人民幣(562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6.238億元人民幣。

@敢不敢別逗:說好的返現沒有返我,就給卸載了。

@Mr傑_要奮鬥:那我是不是要改用攜程啦!?

10、外媒:中國對中概股借殼回歸設定估值上限

彭博報道,中國證監會開始為部分借殼上市交易估值設定上限,要求海外上市中概股尋求借殼回到國內上市時,需確保交易估值不超過預估利潤的20倍。據悉,包括奇虎360和去哪兒網在內的幾十家在美上市中資股收到了全盤收購提議。

@老錢是也:明明是利好消息,有些人就喜歡胡思亂想!

@黑潛艇SX:誰來估值?

11、小米卡位移動支付  對接20家銀行6地公交卡

華為牽手中國銀聯合推Huawei Pay的第二天,小米也正式加入移動支付大戰。9月1日,小米聯合中國銀聯及多家合作夥伴舉行發布會,正式發布了小米的移動支付產品Mi Pay。目前,Mi Pay已與20家銀行對接,而8月31日發布的Huawei Pay接入了25家銀行。此外,Mi Pay已支持上海、深圳兩地公交卡,並開放北京、廣東省(嶺南通)、蘇州、武漢等四省市公交卡大範圍測試。

@john_m_m:說實話,有了支付寶和微信已經不需要其它pay了。

@贊我:僅小米5支持。。。還得升級到MIUI 8。。。

紮克伯格 百度 58同城 京東 小米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230

獵鷹9號究竟為何爆炸?馬斯克稱這是14年來最費解的事故

9月9日消息,據彭博報道,特斯拉和SpaceX公司CEO埃隆·馬斯克今日表示,近日發生的“獵鷹9號”爆炸事故是Space X在過去14年間所經歷的最費解、最複雜的一次事故。

馬斯克今日在Twitter稱,火箭爆炸時引擎是處於關閉狀態的。為此,他還向公眾求援,如果有人當時用手機記錄下爆炸的一幕,可以以電子郵件形式發送給SpaceX。

馬斯克說:“目前事故原因調查仍在繼續。這是我們在過去14年間所經歷的最費解、最複雜的一次事故。需要強調的是,火箭爆炸前我們正在進行例行的燃料加註,火箭引擎是關閉的,根本沒有熱源。”

SpaceX表示,此次事故發生後,他們已經研究了大量數據和視頻。馬斯克說:“特別是要了解爆炸前幾秒的相對安靜的聲響。”當被問及是否有可能是外物撞擊到了火箭,馬斯克說:“不排除這種可能。”

此前在9月1日,SpaceX火箭在美國佛羅里達肯尼迪發射中心試飛前發生爆炸,損毀的不僅僅是獵鷹9號火箭,還有以色列的一顆視頻和寬帶衛星阿莫斯6號,以及Facebook一枚能夠覆蓋全球部分地區無線網絡的衛星。

上一次SpaceX經歷重大事故是去年6月,當時獵鷹9號在通往國際空間站的途中自動解體。SpaceX為此用了近半年時間進行事故調查。在此期間,公司一切飛行器全部停飛。直到去年年底,SpaceX才重新讓獵鷹9號在設計改進後再次起飛。這也意味著這次事故可能同樣會耗去SpaceX相當長的時間去接受調查,並通過進一步的改進防止再次發生爆炸。

對於這次事故,衛星所有者、以色列Space Communication公司表示,將索賠5000萬美元,或要求Space X提供一次免費的發射服務。另外,還可能向以色列Aerospace Industries公司索賠2.05億美元,因為該公司制造了AMOS-6衛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258

火星救援或許不再是電影?馬斯克稱十年內要將人類送上火星

9月22日消息,據英國《每日快報》報道,SpaceX公司CEO伊隆-馬斯克下定決心成為將人類送上火星的第一人。此外他也聲稱,這一火星載人項目能夠在大約十年內完成,也有可能更快,九年就能實現。

他在一場論壇中稱:“我們想要一個永遠被限制在一顆星球上直到最終大滅絕到來的未來嗎?我們距離大災難的到來還有多久?還是我們想要成為一個遍布宇宙許多星系的物種?我想後者會更加令人激動和振奮。”

馬斯克的火星計劃有兩大樞紐:一是大推力運載火箭,二是運載能力超強的宇宙飛船。前者將從地球升空,將宇宙飛船送入太空,隨後後者將“孤獨”的飛向火星。

同時,在近日,馬斯克在Twitter平臺上發起了為“火星移民運輸機”(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簡稱MCT)征名的活動。“火星移民運輸機”是Space X用來向火星輸送第一位乘客的交通工具,和公司的Raptor火箭一同使用,公司計劃在2022年實現第一次無人發射。

雖然馬斯克的話非常鼓舞人心,但是SpaceX公司在近幾年發生了一系列的火箭爆炸事件,這一系列的事故讓人們不由得對商業化的載人航天這一項目感到憂心忡忡。

尤其是在此前的9月1日,SpaceX火箭在美國佛羅里達肯尼迪發射中心試飛前發生爆炸,損毀的不僅僅是獵鷹9號火箭,還有以色列的一顆視頻和寬帶衛星阿莫斯6號,以及Facebook一枚能夠覆蓋全球部分地區無線網絡的衛星。

上一次SpaceX經歷重大事故是去年6月,當時獵鷹9號在通往國際空間站的途中自動解體。SpaceX為此用了近半年時間進行事故調查。在此期間,公司一切飛行器全部停飛。直到去年年底,SpaceX才重新讓獵鷹9號在設計改進後再次起飛。這也意味著這次事故可能同樣會耗去SpaceX相當長的時間去接受調查,並通過進一步的改進防止再次發生爆炸。

但是據彭博社報道,Space X的首席運營官Gwynne Shotwell表示,預期將在11月份重新恢複火箭發射,並稱將再度檢查火箭,主要將關註地面系統。

同時比較尷尬的是,SpaceX目前連一次載人飛行都沒進行過,在10年時間內完成如此巨大的跨越,恐怕不太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034

如何正確圍觀伊隆·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 |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26/158938.shtml

如何正確圍觀伊隆·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 | 黑馬薦文
深藍DeeperBlue 深藍DeeperBlue

如何正確圍觀伊隆·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 | 黑馬薦文

“某些時候,我所相信的那個東西實在太過重要了,哪怕是失敗我也必須去做。”

推薦人:黑馬哥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全文 3749字,閱讀時間預計 分鐘

推薦理由:地球已經留不住科學狂人了,明天,他將公布自己的宇宙大計——火星殖民計劃。閱讀本文之前,你可能不知道:馬斯克的 Big Fucking Rocket Big Fucking Spaceship 是什麽?馬斯克想要一次 “地球-火星” 往返航班到了火星,我們住哪兒讀了這些,你將對明天發布會內容了如指掌。本文由深藍DeeperBlue(ID:deeperbluetech)授權i黑馬發布。

國際宇航大會(IAC)即將在墨西哥瓜達拉哈拉舉行,就是明天(9 月 27 日)。

在這個大會上,SpaceX 的創始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 將發表演講,題為“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Making Humans a Multiplanetary Species),首次完整描述“我們將如何殖民紅色星球”。

看起來,伊隆·馬斯克這個月過得並不省心。2016 年 9 月 1 日,SpaceX 獵鷹九號火箭在位於佛羅里達州的卡納維拉爾角發射臺上爆炸了。SpaceX 不得不停止了一切航天飛行項目,並試圖找出事故發生的原因。

獵鷹九號花了 Facebook 創始人紮克伯格 (Mark Zuckberg)兩億美金,Facebook 想要這顆衛星給全球未接入互聯網的地區帶去網絡。但現在他們不得不停止這一項目。紮克伯格發推特說:“我非常難過 (I am deeply dispointed).”

但是,SpaceX 確認:這次失敗不會改變馬斯克在國際宇航大會(IAC)上發言的內容。

把人類送上火星居住這條路看起來如此荒誕,但馬斯克在 YC 合夥人 Sam Altman 專訪的時候是這麽說的: “某些時候,我所相信的那個東西實在太過重要了,哪怕是失敗我也必須去做。”

馬斯克沒有少說 SpaceX 對人類的意義。在 2014 年《萬古雜誌》( Aeon Magazine )的采訪中,馬斯克說道:“我認為讓人類在多個行星上生活是十分符合人道主義精神的,因為當一些毀滅性事件發生時,這樣做可以保證人類的存在。”

“我確信移民火星成功的可能之一就是建立起一個可以自我維持的、能夠自行發展的火星殖民地。我現在確信它是行得通的。” 一年前,馬斯克對 YC 合夥人 Sam Altman 說,“我的火星計劃是用十年時間,做到能夠把一定數量的人類送上火星。快一點的話,大概需要九年。在這之前,我需要確保 SpaceX 不能死掉,確保我自己也不能死掉;或即便我真的死了,也要確保有人能把火星計劃繼續下去。”

N1.webp

想象中的火星殖民地

馬斯克曾在去年 12 月對《GQ》雜誌說,“我想這對於人們來說一定非常瘋狂,無論如何。”

還有十年不到,在馬斯克的計劃中,一艘裝滿人類乘客的飛船即將發射去往火星。這對一個現在還沒把一個人送上太空的公司來說,時間似乎太緊了。也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對這次國際宇航大會(IAC)上馬斯克的演講如此關註。

在大戲開演之前,先看看我們搜集的關於馬斯克火星殖民計劃的 “前情提要”。友情提示:這份前情提要里,未知的比已知的來得多;以及對於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看好的人其實沒那麽多。

Big Fucking Rocket:超級大火箭

馬斯克火星計劃主要依靠兩個 “大家夥”:一個巨型的的火箭助推器,和一個能夠載人、載貨到火星表面的巨大的宇宙飛船。助推器幫助宇宙飛船從地球上發射,之後,宇宙飛船將繼續航行直到火星。

這兩個運載工具常常被稱為 “火星殖民運輸器 (Mars Colonial Transporter)”,簡稱 MCT。然而,馬斯克上周否定了這個名字,所以現在它們被稱為 “星際運輸系統”。馬斯克認為這些運載工具的使用範圍並不局限於火星。

伊隆·馬斯克的推特是這麽說的:

N2.webp

最終,MCT 的使用範圍會超越火星,所以它需要一個新名字。— Elon Musk (@elonmusk) September 17, 2016.

SpaceX 公司計劃打造的巨型火箭代號叫 BFR,是 Big Fucking Rocket 的首字母縮略詞。這個代號讓人聯想到在電子遊戲《毀滅戰士》中,有一把巨槍名為 BFG (Big Fucking Gun)。

在 Reddit 網站 2015 年 1 月的“有問必答”節目中,馬斯克說這款助推器將發射一艘裝滿 100 噸有效荷載的宇宙飛船前往火星。這次運往火星的貨物數量將大於之前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次。所以,從名字我們也可以知道,這款火箭非常巨大;它可能和之前載人登月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一樣大,甚至更大。

“一切都得幾何倍地大。你要知道,及時要把一個兩層的房子一路送到火星,你需要一個非常非常大的火箭。” 鮑比·布勞恩(Bobby Braun),喬治亞理工學院空間技術專業的副教授,在接受美國科技媒體 The Verge 的采訪中說。

N3.webp

預計明年發射的獵鷹重型火箭的藝術效果圖。BFR 火箭可能比這款火箭更大,並且只有一個核心。

馬斯克曾說這款運載工具將只有一個巨大的火箭核心 (a single massive rocket core)。而且,BFR 火箭極有可能是可重複使用的(不是單次發射完了就不管了),就像 SpaceX 的獵鷹九號(Falcon 9)火箭一樣。怎樣制造這樣一個巨大的運載工具?制造成本是多少?這些問題大家並不清楚。

Big Fucking Spaceship:超級大飛船

打造 BFR 火箭的目的是為了搭載一艘巨大的飛船飛向太空。這艘飛船代號為 BFS,是 Big Fucking Spaceship(大飛船)的縮寫。這艘飛船將成為搭載乘客前往火星殖民地的主要工具。

但現在這艘飛船的結構和操作流程還不為人知。有人猜想 BFS 飛船是否通過自旋產生人造重力,以減輕乘客們肌肉或骨質密度的流失。還有很多猜測是關於飛船如何保護宇航員免受深空輻射和太陽耀斑的傷害的。

大問題是:BFS 飛船如何在火星上著陸?這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火星稀薄的大氣層不能提供足夠的緩沖,使飛行中的飛船減速。它的大氣層密度只有地球的百分之一。所以大塊的貨物在飛行途中速度太快,著陸時可能會猛烈撞擊地面。

這不僅僅是 SpaceX 公司遇到的難題;就連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現在也只能保證一噸的貨物完好地降落在火星。好奇號火星探測車(Curiosity rover)在著陸時使用了降落傘和空中吊車。但是,馬斯克面臨的是 BFS 飛船運載的多達 100 噸重的人和貨的著陸問題——這大約是好奇號著陸重量的 100 倍。

鮑比·布勞恩(Bobby Braun)認為,SpaceX 公司不會學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方法來解決貨物著陸問題 。相反地,它可能找到一種方法能利用火箭發動機來控制著陸。這種方法叫超聲波制動推進,SpaceX 公司在發射獵鷹九號時就是用這種方法著陸的。

然而,人們現在還不能確定是整個 BFS 飛船都能在火星上著陸,還是只有飛船的一部分載著人員和貨物降落在火星表面。

 “猛禽” 發動機和 “紅龍任務”

無論是 BFR 火箭還是 BFS 飛船,它們的核心部件都是 “猛禽”——SpaceX 公司 2009 年研發的新款巨型發動機。

馬斯克說,這款 “猛禽” 發動機 可以在發射時產生 50 萬磅的推力,就跟航天飛機的主發動機一樣有力。它使用液態甲烷作為燃料,這一點和獵鷹九號火箭上的 “灰背隼” 發動機不同。“灰背隼” 發動機用的是柴油燃料。根據喬治亞理工空間技術專業的副教授布勞恩推測,燃料種類的變換可能是因為在火星上可以通過地下冰和二氧化碳來生成甲烷。這就意味著 “猛禽” 發動機能夠在火星上 “補充燃料”。

N4.webp

“猛禽” 發動機的一個組件正在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斯坦尼斯航天中心接受測試。

在 SpaceX 研發的一大堆 “猛禽” 發動機中,有多少是發動 BFR 火箭的,多少是發動 BRS 飛船的,目前尚未明確。

SpaceX 公司的董事長和首席運營官特維爾·肖特韋爾(Gwynne Shotwell)稱,第一個按原物尺寸制作的 “猛禽” 發動機已經在今年年初送到位於德克薩斯州的麥格雷爾測試中心接受檢驗。

在人類到達火星之前,在火星上居住所需的設備都必須送抵火星。當移民到火星的人類到達,他們需要來自地球的食物和物資,以及應對設備損毀或故障的替換零件。

馬斯克的解決辦法就是 2016 年年初宣布的 “紅龍任務”(Red Dragon missions)。2018 年,SpaceX 公司計劃向火星發射一款 “龍號載貨密封艙”(Dragon cargo capsule),這些密封艙將為火星移民們帶去物資和替換零件。

按 SpaceX 公司的計劃,龍號載貨密封艙將於 2017 年進行首航。這款密封艙將安裝在重型運載火箭——獵鷹重型火箭的頂部。當這款龍號密封艙到達火星時,它將使用超聲波制動(supersonic retro propulsion)推進的方法來著陸。

SpaceX 公司計劃每隔 26 個月實行一次 “紅龍任務”——發射時間是地球和火星的運行軌道最接近的時候。這種設計是為了建立一條通往火星的可靠線路。

往返地球?

和火星一號計劃不同的是,馬斯克的火星殖民計劃是允許人們重返地球——火星一號計劃 (Mars One project) 承諾的是一次去往火星的單程旅行。

2013 年荷蘭非營利組織 “火星一號”(Mars One)宣布公開征集前往火星的地球人,送出兩男兩女四名地球人去往火星,但這四個人將不再回來。

N5.webp

“火星一號”計劃 2016-2021 年利用 SpaceX 的“龍飛船”探測衛星,2022-2023 年完成 4 名誌願者的登陸,每一名團隊成員將會擁有一個類似於上圖的居住單元。

“我們得把這艘宇宙飛船帶回來”,馬斯克在 2014 年麻省理工航空航天百年紀念大會( MIT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Centennial Symposium in 2014)上說,“這些宇宙飛船造價高,而且制造困難。我們不能把飛船留在火星。所以不管人們願不願意回來——如果他們不願回來也可以跳下飛船。

那麽問題來了,這艘宇宙飛船怎樣重返地球呢?事實上,在之前沒有任何其他宇宙運載工具從火星表面重返地球。

從火星上完成發射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它要求運載工具在著陸時,還保留有發動機和足夠的燃料,使其可以從火星上起飛,再次回到地球。然而,如果馬斯克能夠在火星上就直接為他的運載工具補充燃料,那麽從火星上起飛並重返地球也就可能實現。

其實,哪怕不回地球,僅僅關於關於 BFS 飛船如何得到足夠的燃料飛往火星的問題,人們都有很多猜測。

發射這樣一個巨大的運載工具會用掉很多燃料,這意味著在到達火星之前這艘宇宙飛船需要補給。有媒體猜測,馬斯克可能用其他的火箭為 BFS 飛船送去燃料。

到了火星,我們住哪?

馬斯克沒怎麽對外公布人類在火星上將會住在哪里。

移民到火星上的地球人需要一個生命保障系統:有可供呼吸的空氣,有清潔可循環的水源,有足夠的食物。當然,大多數的科學家一致認為我們到了火星上還是要依靠火星的土地生活。

“提供足夠的食物、飲水和空氣是首要任務,但肯定不是長久之計。” 克里斯·麥克凱伊(Chris McKay),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一位行星科學家,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也許最初幾年,大家能靠自己帶去的食物生活,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要自己在火星上生產食物。

N6.webp

畢格羅航天公司制作的充氣型太空棲息地。SpaceX 公司將在火星項目中使用怎樣的棲息地,目前仍未有定論。

為火星移民提供食物面臨諸多挑戰。比如說,火星土壤中包含一種高氯酸鹽,這種鹽對人類來說是毒藥。所以如果要在火星上種莊稼,人們要麽使用從地球上帶去的土壤,要麽使用某些方法把火星的土壤進行凈化。

這是一個巨大的困難,目前還沒有人能解決它。” 行星科學家麥克凱伊說。

火星上的輻射水平也比地球高,環境更加寒冷,重力只有地球的三分之一。所有這些因素如果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會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

我們不知道是否能從明天馬斯克的演講中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SpaceX 是一個航天運輸公司,”喬治亞理工學院空間技術專業的副教授布勞恩(Bobby Braun)說,“我想大家能聽到的大部分都是關於航天運輸建構的討論。SpaceX 在保證人類安全方面需要其他公司的技術支持。”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問題。 比如,什麽樣的人能夠去火星?所需費用是多少?

“我認為這是極其困難的,” 查爾斯·米勒(Charles Miller)NexGen 航天咨詢公司 CEO 在接受媒體采訪中說道,“我贊賞馬斯克創造第二個人類社會的理念,但是這太難了,不是說有理想,就能把複雜問題簡單化。

馬斯克 火星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6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