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生技新手變A咖 台塑一年惦惦布局

2015-02-09  TCW 
 

 

一月二十三日,證券交易所公開資訊觀測站有一則訊息:「台化公告旗下子公司台塑生醫取得聯亞藥業公司股權,總計交易總額六億元,台塑生醫將持有聯亞藥業二一.九九%的股份。」

  這訊息未吸引太多投資人注意,但台塑布局新藥領域的企圖,引發生技圈討論。去年一月,台塑集團旗下台塑生醫才宣布投資八億元與聯亞生技合資成立聯合生物製藥(簡稱聯生藥),首度跨新藥生技領域;投資滿一年,台塑生醫又投資聯亞生技另一新藥公司聯亞藥業(簡稱聯亞藥)。

  並且,二月八日,聯生藥將在新竹湖口舉行蛋白質藥廠新廠動土儀式,總計將投資十億至十二億元蓋廠,預料二○一六年第四季完工後,該藥廠將是台灣最大蛋白質藥物生產基地。

  「動土新建廠房意味著兩層意義,一、營運計畫的實現,完成對投資者的承諾,另一個是,新藥三期(抗愛滋藥物UB-421)臨床即將進行,」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說。

長庚體系撐腰起步雖慢,靠獨家優勢趕上

  短短一年多,台塑集團從生技新手,一躍將成為全台最大蛋白質藥廠的主導者。

  國內生技新藥產業,投資大咖當屬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永豐餘集團董事長何壽川以及東洋集團前董事長林榮錦。

  就策略上來說,尹衍樑鎖定「海歸派」生技大咖,大手筆投資,中裕、浩鼎、泉盛、潤雅都是代表。何壽川就比較謹慎小心,要求「最小投資、最大效益」,太景生技是代表。林榮錦則是白手起家,重用本土人才的代表性人物,永昕生醫是代表。

  台塑集團跨入生技新藥領域的腳步比上述大咖慢,卻有獨家的優勢,那就是台塑集團背後包括長庚醫院、長庚醫學院等龐大醫療系統的資源,而前述三大咖卻沒有。

  長庚醫療體系正是促成台塑生醫跨入生物製藥的關鍵角色。「(長庚核子醫學科)閻紫宸醫師是第一個介紹,他讓我們雙方搭起這個橋,」聯亞生技董事長王長怡說。

  原來王瑞瑜一直想跨入生技新藥產業,鎖定蛋白質藥也是台塑生醫跨入新藥領域的目標,「因為從長庚醫療體系端,我們發現到,蛋白質抗體的藥物,大多是抗癌藥物,多具有標靶性,未來的成長空間很大,」台塑生醫董事長特助許經松說。

  蛋白質藥抗體藥(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每公斤三百五十萬到一千七百萬美元不等的價格,幾乎比黃金還要貴,在生技界一直有「點水成金」的說法。

  價格高、成長空間大,王瑞瑜一直想投資蛋白質新藥,但團隊顧問總以「時機不成熟」勸阻。

  直到二○一二年,長庚團隊在一次機會下發現聯亞生技,王瑞瑜的生技夢才能實現。那時候聯亞生技有個阿茲海默症治療性疫苗要做臨床二期,因二期須做很多核子醫學設計,聯亞要與這方面專家討論,故找到閻紫宸。

等到盟友出線跨新藥領域,布局一條龍

  「他看到我們的資料,才發現到台灣竟然有公司可以做出這樣的產品,」王長怡說。透過閻紫宸的引見,聯亞生技與台塑生醫有了最初步的接觸。

  其後,長庚醫院醫師、醫學院教授及財務人員形成的顧問團隊十幾人,在二○一三年八月底進入聯亞生技做DD(淨值評估),兩個月後,王瑞瑜拍板了與聯亞的合作案,台塑集團正式跨入到蛋白質新藥領域。

  一個新藥的開發,投資的時間、資金難以計算,會讓王瑞瑜埋單,除了獨到技術還不夠,還必須有專注及熱情,而王長怡就是具備這樣的特質。

  王長怡在台大化學系畢業後,在美國洛克斐勒大學取得生化與免疫學博士學位,二十八歲進入全美最大的史隆凱特林癌症研究中心,成為該中心最年輕實驗室主任。一九八五年她在紐約長島創聯合生物醫學公司(UBI),原可以在美國好好發展事業,但當時工業局長尹啟銘一通電話,改變了她。

  一九九八年,王長怡受經濟部邀請,回台灣與當時的行政院開發基金(現在為國發基金)合資成立聯亞生技。「那時候她(王長怡)在美國做研發,有技術在那裡,且已是生技界有名傑出人士,」尹啟銘回憶,「當時台灣可說是生技沙漠,沒人才,也沒制度,她願回台灣投資生技產業,不容易。」

  如今,聯亞團隊研發出的抗愛滋單株抗體藥物UB-421不僅獲台北生技獎研發創新獎金獎,也將進入臨床三期,前後十七年,不是一般人能等待的。

  不同一般創投投資生技公司大多等著IPO(首次公開募股),台塑因旗下長庚醫療體系,除用藥需求龐大,還累積無數醫療數據及研究供新藥開發運用;聯亞生技掌握技術及製程的模式,剛好符合台塑集團想「一條龍」規畫的需求。

  未來,蛋白質新藥、例如癌症藥物,從研發、臨床、製藥、生產、通路,台塑具自產自銷能力,在台灣大型醫療集團中,將更具競爭優勢。

【延伸閱讀】王瑞瑜的醫療王國,關鍵一角到位—台塑集團在醫療及生技體系布局

■ 蓋醫院1976年 長庚醫院優勢:第一手臨床訊息及醫療大數據應用

■ 設學校1987年 長庚醫學院優勢:前期的學術研究,培養醫療人才

■ 做醫材2003年 台塑生醫優勢:從生活、美容、保健食品起家,了解消費者需求擴至醫材等領域

■ 做新藥2014年 聯生藥2015年 聯亞藥優勢:從藥物的研發到最後的生產都由自己主導

  整理:張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482

解讀》華亞科董座高啟全跳槽對岸背後 董事長出走 反成台塑一顆活棋?


2015-10-19  TCW

科技人前進中國,從期待個人舞台,如今還試著為企業找出路,這次高啟全出走未必是危機,可能反是中台美合作契機。

「我已經確認過了,高董事長(指高啟全)會擔任我們的全球執行副總裁。」十月八日傍晚,中國十一長假結束後,《商業周刊》獨家越洋取得紫光集團發言人葉銘證實,華亞科董事長高啟全將擔任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與IC設計公司展訊執行長李力游、掌管惠普旗下網通伺服器公司「新華三」的于英濤並列此職位。

DRAM產業首見人才出走提高至董座層級

這是高啟全轉赴中國消息曝光約八十小時後,紫光集團首度對台灣媒體的回應,確立台灣高科技人才出走的層級,第一次提升到「董事長」,再次撩撥所有人對「紅色供應鏈」這五字咒語的緊繃神經。

高啟全,台灣DRAM產業第一人,在業界拚搏二十年,他毅然轉進大陸,留下許多問號。疑問,來自事件發生後,台塑集團與美光令人費解的安排,與曖昧的態度。

消息傳出後第一時間,南亞科先是發出聲明,證實高啟全將從總經理職位退休,期盼未來促成美中台三方合作,並給予祝福。其後也證實,高啟全將繼續擔任南亞科董事,與華亞科董事長二職。

一位與高啟全熟識二十多年的友人表示,高啟全與台塑集團從上一代的王永慶,到第二代的王文潮等人關係都相當好,雙方應該不會撕破臉。

但隔天,南亞科董事會前,董事長吳嘉昭卻對媒體說:「台塑集團不會是只靠一個人……,你們認為高總他有能力把所有專利還有製造的事解決嗎?」讓大家對台塑集團確實的心意都有些霧裡看花。

目前,高啟全面對外界一律僅回應,是接受紫光邀請而轉赴對岸,希望促成美中台三方合作,用美國的技術、中國的資金與市場,加上台灣的製造實力對抗韓國。

但南亞科表示,這只是願景,實際合作還未開始談。美光一位主管也直言,「這只是希望……,(如果)美、中合作,我不懂他加台灣的意思,那台灣要扮演什麼角色?」

種種跡象看來,高啟全的兩位東家美光與台塑,對他將赴任紫光,未鼓勵、但也未多做阻撓。因為撥一撥算盤,三方都有機會從中得到利益,高啟全搞不好反成為一顆「活棋」。

對台塑:替「錢坑」找出路

對台塑而言,這或許是拋開包袱的契機。

近兩年,DRAM產業生態整頓,僅剩三星、海力士與美光三巨頭,市況穩定,甚至時常供不應求,讓身處產業內的各廠商均能雨露均霑,也讓華亞科成為台積電以外,台灣第二間不靠財務操作,便能彌平累積虧損的公司

但是在這之前,DRAM業被譏諷為惡名昭彰的「慘業」,更是台塑集團的「錢坑」。

攤開歷史,南亞科與華亞科往往賺錢時小賺,賠錢時卻大賠,兩家公司的累積虧損歷史高點共計逾三千億元,成為台塑股東會時小股東要求檢討的重點。

以南亞科為例,狀況最差時,曾經帳上現金僅剩七百多萬元,負債千億,累積虧損逾兩千億元。

高啟全今年三月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坦言,當時自己就像立委候選人,要一個個拜會台塑四大公司的高層與獨立董事,遊說他們持續注資,「那個時候是很困難的,你要說服台塑,不只不要放棄,還要繼續支持,投些錢進來,使公司有生機。」

如今雖市況好轉,兩家公司均成為台塑集團的小金雞,但華亞科每隔約三年,便累計得花費近千億元的資本支出,供製程升級,對台塑集團仍是不小的負擔。

在台塑集團二代逐漸掌權,總管理處總經理王瑞瑜上任後,會不會展現如同肅貪一般的革新作風,拋開第一代的包袱,透過高啟全居中牽線,將僅持有股份、實際上已不介入日常營運的華亞科股權毅然賣出,仍有待觀察。

「台塑集團要賣東西給大陸,你能想像記者會怎麼下標嗎?新聞台會怎麼講嗎? ……(這已經)是政治新聞了。」一位券商主管表示。

但如果台塑真的有意出脫,有哪些方式可以避開兩岸的敏感神經呢?

「現在很多人用變相的做法,把廠移出去,不留在台灣……,或者是資產作價賣給陸資,人員用清算方式,通通清算掉,馬上陸資重新recruit(招募),換湯不換藥就過去了。」一位熟悉購併的金融業主管分析。

至於南亞科,因已在去年減資彌平累積虧損,且轉型進入「小賺小賠」的利基型市場,未來不再需要大筆資本支出,台塑並無急欲出售的理由。

對美光:助美中台談合作

對美光而言,高啟全的出走,則是一搏翻身的機會。

目前DRAM三巨頭中,美光是唯一的非韓國廠商,卻也是最弱勢的一方。因製程轉換進度落後,從去年市占率最高逾二八%,一路跌至約二三%。十月公布的最新一季財報,營收年減一四%,獲利更年減近六成。

同時,從去年底至今已腰斬約一半的股價,也讓美光成為中國提親對象。七月時,傳出紫光有意購併美光,雖然後來因價格、國安問題等因素,並未成局,但市場傳出雙方仍持續尋求其他合作可能。

因為對於弱勢的美光來說,擴大進軍全球最大的DRAM需求市場——中國,已經成為扭轉情勢的一味解方。

美光內部不願具名的主管強調,高啟全前往紫光任職,與美光和中國的合作,是兩回事,彼此沒有關聯。但看起來,未來如何促成「美中台」三方合作,是高啟全所賦予自己的使命。

目前,高啟全完整的想法仍無從得知,僅表示:「下次由紫光回台後再聊吧,那時也比較了解我未來工作方向。」

但對照前年十一月底,與今年三月,高啟全兩度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語氣中所透露出的退休念頭,「你不覺得我這樣也夠了嗎?我的任務也差不多告一段落了。」以及自今年起,便不再親自主持法人說明會的舉動。如今不退反進,更叫人疑惑當中的玄機。

兩岸科技業新樣貌不只是敵人,也能是夥伴

各方背後盤算為何,尚有待時間證明,但一位董事長的出走,已經正式為兩岸科技業一個新的大時代,揭開序幕。

縱觀近二十年,兩岸高科技業人才的流動,高啟全其實已是第三部曲,而這三部曲,正好反映出兩岸科技實力競合的改變。

第一部曲的主角,當屬前中芯國際總裁張汝京。他所譜的,是一首行進曲,是早期專業經理人到中國科技業「墾荒」、打天下的年代。

「我要當大陸的張忠謀」,這是十五年前轟轟烈烈登陸興建晶圓代工廠的張汝京,一次受訪時發下的豪語。

當時,中國的半導體產業雖已發展約四十年,但才剛開啟國際合作,走出中國,在全球的半導體產業尚不具競爭力。張汝京的出走,是一個專業經理人離開,到中國尋求機會。

二○○五年他於上海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坦承,草創中芯的那幾年,是他人生中壓力最大,最低潮的時刻。「當遇到最大壓力的時候,常常會回頭問自己,早該退休了,為什麼要做這麼辛苦的事情?」

當時,兩岸互動不若現在開放,不敢回台灣的張汝京,只能在夢中,回想起小時候,高雄鄉下的稻田景致。

奏起第二部曲的,是五年前,時任奇美電電視面板產品事業處協理的陳立宜。他帶著約兩百人的團隊,出任華星光電執行副總裁,到中國正嶄露頭角的面板業找舞台。

二○一○年,正是兩岸在面板業交鋒的時刻,台灣的「面板雙虎」在中國仍有約五成市占率,但底下的京東方、中電熊貓與華星光電早已蠢蠢欲動,並開始布建八.五代廠。

彼時剛離開奇美電的陳立宜,接受了TCL董事長李東生的邀請,在三天內寫出二十二頁、價值人民幣二百 四十五億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二百五十四億元)的營運企畫書,開始在台灣北中南各地的咖啡廳面試,招兵買馬。不到一年半,以全球最快速之姿,建好了一座面板廠。

當時的跳槽,純粹是舞台與待遇的考量。面對自己成為外界所解讀的「叛將」,他接受專訪時僅說:「現在環境就是這樣,哪邊有市場,哪邊(就)有機會,少去想emotional(情緒化反應)。台灣的kimochi(情緒化反應)占得比較多一點。」

當時陳立宜甚至反問:台灣還有在規畫八.五代廠嗎?留在台灣的年輕人他們的舞台在哪裡?點出了人才在兩岸起落間不得不面對的取捨問題。

現在,在「紅色供應鏈」五個敏感大字做為布景,走上舞台奏起新章的,則是高啟全。

他所譜的第三部曲,旋律主軸已改變,從過去到對岸「墾荒」、「找舞台」,變成「打不過,不如加入它」。

自去年六月,中國宣布斥資人民幣一千二百億元,成立「國家積體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以來,中國半導體業的各種動作便風風火火展開,近一年,便有超過三起中國公司購併國際半導體企業的案子,金額共計逾三十三億美元。

雖然半導體業普遍估計,台灣仍有三到五年的優勢,但是如果美光與中國合作,將來台灣DRAM業的角色勢必被邊緣化。

「台灣普遍落後人家一到兩代的技術,因為我比人家落後兩代,我能少走很多冤枉路,但也表示在主流市場裡,你沒能力去競爭,(最後)我們就得從大聯盟退出,在小聯盟裡面打我們的仗。」一位記憶體業的資深主管表示。

集邦研究協理吳雅婷認為,台灣記憶體產業走到今天,只剩華亞科是有價值的代工廠,不如去思考整個產業還有哪些剩餘價值,還能怎麼利用?

也許高啟全便是預見了這樣的未來,與其讓美國與中國決定自己的命運,不如主動出擊,為自己,或也為華亞科爭取多一點機會,讓華亞科在美光陣營內的龍頭代工地位,不會太快消逝。

一位與高啟全認識二十多年的半導體業友人也表示,他一路從外商、台積電到旺宏、南亞科、華亞科等公司任職,不缺錢,現在也不缺名,「Charles(高啟全英文名字)以他的為人,他是很愛台灣的,他過去(中國),一定會為台灣創造機會。」

今天出走中國的高啟全,只是奏下第三部曲的第一顆音符,無論你是否認同、是否加入,這樂章只會隨著兩岸的競合大勢持續演奏下去。

台塑昔日2個賠錢貨會因高啟全離開而有轉機?—華亞科、南亞科下一步預測

●華亞科》最高累積虧損逾700億元

.可能出路1:等合作成為美光與紫光合作代工廠

.可能出路2:找接班另尋經理人取代高啟全

.台塑持股:32%

.美光持股:33%(握有技術與總產能)

●南亞科

》最高累積虧損逾2,330億元未來轉入利基型市場-轉向車用、工業用DRAM,不再轉進新製程

.台塑持股:逾8成

.美光持股:未持股(技術授權)

註:華亞科與南亞科目前累積虧損已全數打消

整理:吳中傑

過去只為個人舞台,現還要替企業找存活籌碼—台灣經理人前進中國3時期變化

●張汝京

?出走時間:2000年

?在台最高職位:世大半導體總經理

?當時兩岸競爭關係:台積電與聯電領先中國2到3代以上製程

●陳立宜

?出走時間:2009年

?在台最高職位:奇美電電視面板產品事業處協理

?當時兩岸競爭關係:台面板廠於中國仍有5成市占

●高啟全

?出走時間:2015年

?在台最高職位:華亞科董事長

?當時兩岸競爭關係:中國封測排名全球第4,中芯市占率已超越力晶、世界先進

整理:吳中傑

小檔案_高啟全

出生:1953年

學歷: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碩士

經歷:台積電廠長、旺宏電子營運副總經理

現職:華亞科董事長、南亞科董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0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