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p5w.net/p5w/fortune/200501/26.htm
2004年12月13日,中信21世紀(0241.HK)公告稱其2004/05年上半年(截至2004年9月30日)盈利1164.2萬港 元。這是該公司1997年以來首次實現盈利,而這個巨變與中信集團在2000年成為其策略股東、並在2003年11月成為其單一第一大股東密不可分。 本刊主筆 李凌/文
在一年多時間裡,中信21世紀兩次獲得母公司低價轉讓的優質資產,市值從約4.89億港元猛增15倍到約75億港元,繼中信泰富之後再演「香港股市神話」。
在貼上「中信」標籤前,不管是稱為永富建設國際,還是叫做21世紀通,這個香港上市公司很少引起公眾的關注。而且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即從1997/98年 度開始,公司即陷入虧損泥淖而難以自拔:1998/99年度巨虧約1.79億港元,其後每年虧損約在6-7千萬港元左右,直至2002/03年度虧損額才 大幅收窄至2705.4萬港元、2003/04年度微虧203.5萬港元。
從虧損走向盈利,關鍵因素就在「中信」二字點石成金的魔力。2000年9月21世紀通(永富建設國際於2000年4月27日改名為21 CN CYBERNET,2002年10月25日開始採用中文「21世紀通」)引入中信成為其策略股東,其間通過增持股份、原有大股東減持等一系列的操作,中信 成為該公司單一第一大股東,並於2004年3月正式變身為「中信21世紀」。與此同時,中信集團在近一年多時間裡兩次將旗下優質資產鴻聯九五49%股權、 東方口岸30%股權低價轉讓給中信21世紀,將其打造成為集團電信增值服務旗艦的思路日漸清晰。
買殼—貼上「中信」標籤
2000年9月,中信第一次出現在21世紀通的股東名單裡。
2000年9月5日21世紀通公告稱,公司大股東Uni-Tech與Goldreward.com於2000年9月4日簽訂協議,以每股1.20港元 的價格出售由Uni-Tech擁有的176,722,000股股份,佔公司已發行股本約6.00%,有關轉讓於2000年9月15日前完成。與此同時,公 司又按每股1.20港元發行58,910,000股新股,其中44,180,000股由Perfect Deed認購。
根據公告資料,Goldreward.com和Perfect Deed均屬於在英屬處女島註冊成立的有限公司,為中信集團的全資附屬公司。中信集團通過這兩家公司持有220,902,000股21世紀通股份,佔其擴 大後已發行股本的7.22%。「董事相信,本公司會由於中信成為策略投資者而從中得益。本公司現計劃與中信就電訊相關及科技相關之投資開拓機會。」
2002年3月,中信集團又通過旗下公司Road Shine從21世紀通大股東陳曉穎手中購入約19.61%的股權,持股量增加到約26.83%,成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2003年11月21日,21世紀通主要股東及主席陳曉穎突然大幅減持,中信集團順利晉身該公司單一大股東。據21世紀通發出的聲明,陳曉穎持有的 Uni-Tech向獨立第三者配售其持有的21世紀通4.28億股股份,佔公司已發行股份的13.44%。完成交易後,UTI的持股比例將由原來的38% 下降為24.65%,低於中信的25.37%(附文)。
2004年3月,21世紀通正式改名為中信21世紀。歷經3年半時間,這間小公司終於貼上「中信」標籤,成為龐大中信家族中的一員。
注資—造就電信增值服務旗艦
由於香港聯交所有母公司向殼公司注資需持有股份兩年以上等規定,中信進入該公司後的近3年時間裡並沒有任何實質性動作。而且由於連年虧損,21世紀通股價輾轉下跌,以中信首次進入時的1.49港元/每股計算,到2003年5月公司市值縮水近九成。
2003年6月1日,其股價跌至0.16港元。此時市場關於中信即將對其注資的傳言甚囂塵上,導致其股價大幅飆升。儘管應聯交所的要求,21世紀通董 事局主席陳曉穎在6月4日、10日、11日、26日四度聲明:「並不知悉導致價格上升的任何原因。本公司謹確認,目前並無任何有關收購或變賣的商談或協 議,為根據《上市協議》須予公開者。」但在6月30日停牌前,其股價仍大漲近3倍至0.46港元。但即便以這個52周的最高價計,21世紀通的市值也僅有 14億港元,在香港主板上市公司中,實在只是個「小巫」。
注資傳聞很快得到驗證。
2003年8月4日,21世紀通發佈公告,稱其主要股東中信以互換資產方式向該公司注入內地短信增值服務公司北京鴻聯九五45%的股權,並同時將與主業無關的地產等項目置換出上市公司。
根據交易協議,這次注入的45%的北京鴻聯九五股權作價約1361萬元人民幣,21世紀通向北京鴻聯九五注資2250萬元;持有北京鴻聯九五余下 55%股權的中信國安也同時向北京鴻聯九五注資2750萬元。21世紀通這次收購付出的總代價約3611萬元,資金來源由旗下全資擁有的永富建設(中國) 解決:永富建設(中國)以69萬元的代價將永富建設(上海)全部轉讓給北京國安關聯企業,收回向永富建設(上海)提供的約3800萬元貸款,以這兩項收入 支付收購款項,餘下約258萬元作為21世紀通的營運資金(圖1)。
據公告,1996年成立的北京鴻聯九五註冊資本1千萬元。截至2003 年底,北京鴻聯九五的營業額比去年同期增長185%,達32147.6萬元,而淨利潤則攀升480%,達2917.5萬元。其業務覆蓋中國內地逾70個城 市,主要業務包括短信、互動話音應答系統(JWST)及企業增值電訊服務;該公司也是中國移動夢網平台的服務供應商之一。
香港證券業分析人士認為,以北京鴻聯九五截至2003年6月30日的資產淨值(根據香港工人會計準則調整)3772萬元計算,這次收購市盈率低於5倍,如果撇除相關的注資金額,市盈率則低於2倍。以低價將優質資產轉讓給上市公司,足見母公司的慷慨。
2004年2月,有關部門正式批准了中信的這次注資。同月,21世紀通再以303萬港元收購鴻聯九五4%權益;6月9日,該項增持協議獲信息產業部、國資委、商務部等相關單位批准。收購完成後,21世紀通持有北京鴻聯九五的股權達49%。
該公司當時的副主席黃達揚表示,經過這次注資交易後,公司已將地產、互聯網等非核心業務全數出售,拋掉一直以來的「投資控股」定位,今後將專注發展電信增值服務。而隨著注資行動的展開,中信集團將其打造成為集團電信增值服務旗艦的戰略思路大白天下。
2004年9月20日,中信21世紀以59,806,211元人民幣收購中信集團所持有的東方口岸30%的股權,收購價PE僅4倍。
21世紀通收購鴻聯九五49%股權後,香港坊間傳聞中信集團仍將繼續向該公司注資,當時媒體曝出再注入的資產是中信旗下的「金關網」(東方口岸)。該 網為全國海關報稅系統,與海關、經貿部等六個部委聯網,是中國國內惟一計算關稅的網絡,除中信外,中國海關等也是其股東。
果然,2004年9月20日,中信21世紀的全資附屬公司中信21世紀電訊與中信集團簽訂收購協議,以59,806,211元人民幣代價收購中信集團 所持有的東方口岸30%的股權。據公告,截至2003年12月31日,東方口岸30%股權經審核的資產淨值為51,038,906元,因此該項收購僅溢價 8,767,305元。而根據東方口岸2003年度盈利49,758,658元計算(中信所持30%股權所擁有收益為14927597.4元),收購價 PE僅4倍。如果以東方口岸2004年度預期盈利2億元計,收購價PE更不足1倍。香港分析人士再次發出「可見母公司何等眷顧」的感嘆。
據中信21世紀主席陳曉穎介紹,東方口岸收入全部來自報關服務收費,目前每分鐘報關收費為0.3元。而東方口岸2003年用戶為7萬戶,至2004年 6月已大增至17萬戶;2003年盈利由2002年的360萬猛增近14倍達4970萬。有關統計顯示,中國進出口公司客戶達70萬家,這將成為東方口岸 保持高速增長的基石。
繼這兩次注資後,香港坊間傳言中信為加速壯大中信21世紀,仍會將一些優質資產注入上市公司,短期內最有可能是產檢網和藥檢網。
傳言未必最終會變成現實,但集團顯然會將做大中信21世紀的戰略進行到底。2004年12月14日中信21世紀主席陳曉穎表示,母公司中信集團將向東方口岸科技和鴻聯九五注入資金,無疑是中信集團這一決心的最好註腳。
伴隨著中信集團的注資行動,中信21世紀的價值得以大幅提升,一年半時間裡市值從約4.89億港元增加到78.84億港元,增加約16倍。
經過兩次注資,中信21世紀成為香港股市中的奇葩,其股價從注資前的0.16港元(2003年6月1日)一路上漲到最高的2.925港元,目前股價穩定在2.3港元附近。市值也迅速從約4.89億港元增加到目前的約74.82億港元(以12月30日收盤價計)。■
附文 : 中信集團掌控中信21世紀的關鍵操作
中信集團成為中信21世紀單一第一大股東的關鍵操作是:原大股東陳曉穎主動減持,甘居老二。
發生在2003年11月的這次大股東減持的數量和時間都拿捏得恰到好處——減持後陳持有中信21世紀股份的比例為24.65%,僅僅比中信的 25.37%少0.72%;時間在2003年9月中信集團轉讓鴻聯九五45%股權協議簽訂和2004年2月中國信息產業部、國資委、商務部等部門批准該協 議之間,的確耐人尋味。陳是否與中信方面達成某種默契或私下協議,以減持股份並使中信成為單一第一大股東為條件換取中信的注資,外界就不得而知,但這是兩 大股東博弈的結果卻是確定無疑的。
但無論如何,在這一系列交易中,中信集團和陳曉穎實現了雙贏。雖然中信21世紀有關通告中並沒有交代陳減持作價及詳情,但據港報報導,這次減持以 2003年11月21日收市價0.85港元計算,陳減持4.28億股股份合共套現超過3.6億港元。以中信21世紀2004年12月14日收市價2.45 港元計算,其轉讓股份損失約6.85億港元。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如果沒有中信集團兩次低價將優質資產轉讓給上市公司,相信中信21世紀的股價不會一飛衝 天,漲幅(從陳減持算起)接近3倍,陳手中剩餘的7.85億股股份市值也因此從6.67億港元增加到2004年12月14日的19.23億港元。
隨著中信集團逐漸掌控中信21世紀,其先後派出羅寧、孫亞雷、劉小平進入公司董事會,同時為羅寧、孫亞雷、劉小平等三人做了期權安排。
2002年3月,中信增持21世紀通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伴隨股權變化的是同年8月30日21世紀通董事局的變臉,原策略股東中國電信的兩名董事陳 嫦娟、崔勳辭去了董事局內的所有職位,同日,6名新董事加入,其中包括中信系的羅寧與孫亞雷,羅寧擔任公司的執行副主席。2004年3月12日劉小平進入 董事會任執行董事。
羅寧是中信網絡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國內一些媒體和香港媒體一直傳言這個公司的資產被注入21世紀通的可能性很大。孫亞雷其時是中信國安總經理,現任中信集團總經理助理。而劉小平曾擔任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直接投資部副總經理。
羅、孫、劉在2003年6月24日分別獲得1千萬、1千萬、5百萬股的期權安排,行使價為0.322港元,各1/3的行使期從2004年6月24、 2004年12月24日、2005年6月24日到2013年6月23日止。截止到2004年12月3日,這三人可分別行使6,666,666、 6,666,666、3,333,332股,按12月30日收市價2.25港元計,市值分別約達1500萬港元、1500萬港元、7500萬港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1-4-28/2NMDAwMDIzNTU2NQ.html
4月28日下午,中國電信公佈了2011年第一季度的財報。
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電信營收586.74億,比上年同期增長11.3%;淨利潤46.1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8.1%。
對比中國聯通來看,一季度中國聯通營收490.3億元,淨利潤1.5億元, 同比下降86.5%,中國電信的發展顯得穩健得多。
在用戶發展方面,截至到2011年3月31日,中國電信的移動用戶1.0025億,3G用戶1637萬戶,第一季度移動用戶淨增973萬戶。
中 國電信表示,一季度平均每月每戶移動服務收入(ARPU)值比上年略有下降。中電信2010年財報顯示,移動用戶ARPU從上年的59.5元降至54.2 元,下降9.5%,3G用戶ARPU達到95元。聯通一季度財報顯示其移動用戶ARPU為45.5元,3G用戶ARPU為117.2元。在去年三大運營商 中,聯通也是唯一實現ARPU提升的運營商。
ARPU(Average RevenuePer User)即每用戶平均收入。目前用于衡量電信運營商業務收入利潤的指標。
有分析人士指出,2011年中國電信現金將更為緊張,尤其是計劃收購母公司CDMA網絡(此前為從聯通延續過來的租賃),加大寬帶和應用投資,都將加大資金需求壓力。
另外,目前電信的三網融合計劃也陷入困境。在今年3月份,廣電總局方面表示,提交的包括12個試點城市和地區的三網融合試點實施方案沒有得到國務院三網融合協調小組至的批覆,電信和廣電依舊處在主導權的博弈之中。
|
||||||
當中華電信、台灣大、遠傳拿走台灣電信市場逾九成市占,亞太、威寶、大眾電信都在夾縫中求生存,統一超商電信挾著通路龍頭的威力揮軍電信市場,究竟有什麼贏的祕訣? 撰文‧翁書婷 「叮咚!」一個家庭主婦走進統一超商,這天她不是要來買零食、飲料,更不是要來繳電費、水費,「我要辦門號。」你沒有聽錯,統一超商變身電信商,從去年四 月開始,在統一超商也能辦門號,還是統一超商電信自己的門號,超商龍頭跨進電信業的消息席捲業界,大家無不睜著眼睛看,在三大電信巨頭占據多數電信市場 下,大眾電信、亞太、威寶等二類電信商生存空間已有限,統一超商電信能走出什麼新出路? 策略一:租頻寬 省基地台成本 覆蓋率也高想知道統一超商電信葫蘆裡賣什麼藥,得先知道虛擬行動通訊(MVNO),這是一種二類電信執照,統一超商電信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取 得執照後,不花半毛錢建置基地台,靠著向遠傳電信「租」設備和頻寬,照樣能有與遠傳相同的訊號覆蓋率。 當二線電信商積極用低價資費吸引消費者的同時,最大的難題還是基地台覆蓋率不夠,難免被消費者抱怨收訊不好。統一超商電信為了不走亞太、威寶的老路,拿MVNO執照反而成了三大電信巨頭壟斷台灣電信市場下的另一條生路。 一談到統一超商電信的起源,統一超商營運長謝健南戴著眼鏡的雙眼直發光,「我們想做這一塊很久了,很多人都找過我們,想談合作。」確實,為了讓統一超商營 運更多元,謝健南每天都在觀察消費者行為,「台灣二千三百萬人,門號數卻有二千七百萬個,手機門號普及率高達一一七%,我們一直覺得,這裡面一定有機 會。」剛好遇上了門號可攜政策,謝健南心想:機會來了! 為了了解國外作法,統一超商還蒐集了許多國外成功案例,像是英國維珍(virgin)、英國特易購(TESCO),「他們一樣不用龐大設備成本,走 MVNO的方式。」謝健南深知,在智慧型手機興盛前,三大電信商手中的頻寬是過剩的,倒不如統一超商出面向遠傳承租,遠傳可以賺上一筆頻寬出租費,統一超 商也擁有與遠傳一樣的覆蓋率。 比起大眾、威寶、亞太還在燒錢建置基地台,統一超商電信這一招,輕鬆贏在電信事業的起跑點。 策略二:拚便宜 走低資費市場 還送購物金然而,光是中華電信、台灣大、遠傳三雄就囊括逾九成市占,還有亞太、威寶等二線廠夾縫中求生,統一超商電信光靠一張MVNO執照就能有在電信市場與其他對手一較高下的優勢嗎? 謝健南一點也不擔心,「我們不是跟中華電信、台灣大、遠傳正面競爭,我們要的是他們手中那塊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的『雞肋』。」在電信市場裡,高通話量、高 數據傳輸的高月租費顧客,在電信巨頭們眼裡就像金雞母,因為他們每多講一分鐘的電話,多使用一分鐘的網路,電信商就多了一份營收進帳,「可是,那些連最低 月租費都講不完的民眾,平均用戶貢獻度(ARPU)很少,對電信商來說哪有什麼賺頭!」建立在這樣的市場氛圍下,高資費的顧客永遠是被電信商照顧得服服貼 貼的一群,也是享有最多電信商補貼的消費者,低資費的顧客就成了電信商眼中的「雞肋」,「我們想做的,就是把這些雞肋聚集起來,一根雞肋食之無味,若聚集 了一堆雞肋,那就不一樣了。」謝健南說,就像當初代收帳單,銀行代收一筆帳單的成本超過五十元,可是統一超商二十四小時都營業,也都有店員站櫃台,於是這 個銀行業者眼中「雞肋」的服務移到統一超商,卻增加了統一超商單店獲利率。 謝健南認為,在電信市場上,一定有一群消費者老是打不完月租費,每個月為了「充分利用」每一塊錢月租費,而在打電話、傳簡訊。統一超商電信決定逆向思考, 走低資費市場,他們在大街小巷做市調,就為找出最符合民眾需求的月租費價位。此外,一般電信業者都是在資費方案、通話費用、手機選擇上大作文章,統一超商 電信不玩這套,而是使出一記「贈送購物金」絕招,讓消費者除了有電話可以打,還賺得一筆購物金。 謝健南氣定神閒地說,「我們送報紙、牛奶,甚至是一整套公仔吸引顧客,這些是一般電信商無法做到的,因為顧客總會在商店裡消費,搞不好還會超過我們贈送的 金額。」就這樣,申辦統一超商電信的消費者,每個月繳的月租費成了購物金,但消費者又回到統一超購物,購物金就這樣流回統一超的口袋。 挑戰:規模小 目標抓住一成超商顧客 不過,想用MVNO執照跨進電信戰場的,統一超商並不是第一人,早在二○○八年,家樂福便與中華電信合作,打出「○元手機」策略,只是雷聲大雨點小。反倒是後進者統一超商電信做出成績,「亞馬遜能,我們為什麼不能?」謝健南說。 儘管統一超的行動電信大藍圖已躍然眼前,但還在學習階段,尚未有經濟規模,也還有問題待解決,例如客服問題。 拓墣產業研究所通訊研究中心副理謝雨珊認為,英國特易購之所以成功,是因英國地廣人稀,申辦門號並不容易,因此民眾會在大型超市申辦,可是台灣地狹人稠,手機門市林立,在零售通路申辦門號的需求相對低。 雖有以上挑戰,謝健南還是很有信心,「現階段就是要讓民眾知道我們有電信服務,目標就是在統一超商的顧客中,抓個五%到一○%,五%就有一百三十萬人,我 們又不是只做電信,沒有包袱!」低資費網外最便宜!──各家電信業者資費比較業者 統一超商 遠傳 中華電信 台灣大方案 177型 377型 165型 365型 183型 383型 200型 300型網內價格(元/秒) 0.11 0.1 0.08 0.08 0.08 0.07 0.08 0.08 網外價格(元/秒) 0.11 (最低價) 0.1 (最低價) 0.14 0.12 0.14 0.14 0.14 0.12 資料來源:統一超商電信 |
|
||||||
一款台灣本土自製的iPhone手機遊戲應用程式(App)《3D可愛夾娃娃機》,上架四十九天、下載次數超過百萬次,不只奪下兩岸三地、新加坡、馬來西亞下載排行冠軍兩週以上,在烏干達、沙烏地阿拉伯、澳大利亞也都曾拿下第一名,創下台灣自製遊戲App的紀錄。 創紀錄的是奧爾資訊多媒體,它同時也是台灣電信三雄搶進智慧型手機遊戲市場的共同幫手。 「我們工程師已經三個月沒有休假了!」奧爾資訊行銷事業處協理賴姿君笑著說,翻開近兩週手機遊戲動態:遠傳獨家《S市集3D夾娃娃機》、中華電獨家手機線上社群遊戲、以及諾基亞(Nokia)力推Ovi平台的每月主打獨家遊戲,都是奧爾的作品。 此外,包括台灣大哥大、三星(Samsung)、樂金(LG)、索尼愛立信(Sony Ericsson)、甚至中國三大電信、日本三大電信平台上,都將看到奧爾的身影。一家以手機圖鈴起家的本土公司,如何搖身一變,成為電信業者搶進遊戲市場的幕後推手? 二○○一年創立的奧爾資訊,曾陸續推出手機加值服務如音樂、影像、電子書,但以當時通訊條件,等於是挑戰看不見的市場,「我們認為手機加值就是internet(網路)的翻版,internet上面用戶做什麼樣的使用,接下來手機就看得到。」奧爾資訊總經理李熾榮說。 製作規格比照電玩!有劇情又精緻,玩家超瘋 ○六年,奧爾決定自製遊戲。在當時手機對遊戲檔案限制還是三百KB時,奧爾決定把目標拉到了二MB,是其他廠商的七倍以上。「我們要用PC game(電腦遊戲)的標準來做手機遊戲。」奧爾資訊開發部經理王樑華表示,將遊戲的檔案容量加大,就能開發出畫面精緻、有劇情內容的RPG遊戲,遠遠超 越當時貪食蛇等小型應用程式。不顧成本,奧爾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開發出首款自製遊戲《蒼神錄》。 「那是Java遊戲裡最精緻的一款!」中華電信加值處資深專員陳雅欣說。為了符合檔案大小限制,奧爾只能將整個故事切割成十一回,連續十一個月推出連載, 「跟地獄一樣!」王樑華回憶當時的工作情形,開發團隊發展出生產鏈的方式,每個工程師有專屬步驟,以應付長達十一個月的硬仗。放上網路免費試玩後,奧爾一 路從中國紅回台灣。 「中國的玩家寄信來,告訴我們劇情應該要怎麼演,甚至還有專屬社群……,開放下載那天,伺服器都會癱瘓!」王樑華說。不算盜版下載次數,《蒼神錄》連續十一個月推出連載,破一千五百萬次的付費下載紀錄,現在仍然無人可破。 開發快又能客製化!一個月八款遊戲超前同業 然而中國盜版風行,拆帳機制不透明,「我們其實沒賺什麼錢。」李熾榮嘆道,加上台灣市場競爭激烈,奧爾決定轉戰日本。「我們以為只要改改語言就好。」負責 日本專案的奧爾資訊資深經理陳瑩雯說,日本電信平台分為三種,產品必須針對各平台重新編碼,加上日本團隊的高標準,讓奧爾的產品從修改到上架,過程竟長達 十個月,是中國的三到四倍。 「真的是苦不堪言!」李熾榮笑說,雖然辛苦,但日本市場遊戲單價較高、用戶較多,以單款獲利來看,勝過台灣。而且在日本客人的「調教」之後,奧爾提升客製化的能力,這也成為奧爾搶占電信業者商機的致勝武器。 由於每家電信、手機業者對遊戲的需求都不同,經過中國網友、日本客戶的兩次修煉,奧爾現在的開發速度相當快,一個月就能開發出七、八款遊戲,是其他廠商的三倍以上,因而奧爾坐穩台灣Java遊戲最大市占業者。 雖已是台灣手機遊戲龍頭,但遇上智慧型手機衝擊、蘋果的App store等開放平台帶來全球性的競爭,讓奧爾找到更大的市場與機會。 奧爾憑著過去訓練出的速度和客製化能力,讓他們在與遠傳合作《S市集3D夾娃娃機》時,將日本師父調教的客製能力派上用場,快速改變遊戲內容,替遠傳客製娃娃機裡不同夾取物品,「不到一個禮拜就做出來了!」負責奧爾合作案的遠傳行銷事業處經理江俊毅說。 再以中華電《OPEN小將航海王國Online》為例,奧爾以過去開發RPG等複雜遊戲經驗,將線上社群遊戲搬上手機,並客製充滿「Hami人」、「Hami瓜」的遊戲環境,滿足中華電提高玩家黏著和Hami平台品牌露出的要求。 「他們(奧爾)的配合度和技術門檻都高。」已合作五年的陳雅欣說,有時中華電同時啟動多個合作案,但奧爾總能最先達陣。中華電此次為跨足手機線上遊戲,投 入近一年時間、近千萬預算、硬體資源,首次參與研發,找的還是奧爾。遊戲四月初上線至今,已創下中華電Hami平台最高下載次數。 據SmartMobix預測,全球手機遊戲市場規模今年將達七十三億美元,比去年成長約四成,但傳統手機遊戲(Java)玩家快速減少,進入無國界遊戲App市場,奧爾就像從池塘跳進大海的魚,要從台灣游向世界,變革走得多快,決定它能游得多遠。 |
|
||||||
歷經兩年、闖關兩次,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終於同意發給壹電視新聞台執照。 七月十八日,就在壹電視新聞台通過審核前兩天,中華電信宣布3G行動上網降價,以mPro每月九百五十元吃到飽上網方案為例,大降三百四十二元,降幅達三六%,這是不到兩個月時間,中華電信宣布二次降價。 兩件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事,卻讓壹電視執照核發的闖關過程多了一些聯想。 讓NCC七位委員同意,除了因為這一年以來,壹電視已經把動新聞降低到占比三%以下,壹傳媒集團主席黎智英承諾成立跨媒體倫理委員會。在NCC眼中,壹電視有逐漸變成「乖學生」。 牽拖管理不力每篇文最後都怪NCC 一位知情人士點出,這次順利過關,從《蘋果日報》六月底密集出現相關報導,直指屬於NCC管轄的中華電信,網路建設落後、3G上網資費過貴且慢的動作來看,讓這兩件事的微妙性有不同的解讀。 「每一篇攻擊電信收費太高的評論,最後都會怪罪到NCC,因為審核電信費用,和管理電視系統業者就是NCC,」中華電信內部指出。 壹電視執照申請這場仗打了兩年,壹傳媒旗下的媒體,透過批評馬政府,也常批評台北市市長郝龍斌;甚至黎智英還不惜親自投書《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希望訴諸輿論,但是都不見成效,反倒這次打中華電信打到政府痛點。 原因就在青年選票,知情人士分析,「這次選舉,大家搶的都是青年選票和首投族,你看馬英九、蔡英文爭先成立臉書粉絲團,他們花很多力氣,經營年輕社群。」他補充,電信費用支出是除了生活基本開銷外,最大支出,最容易觸動年輕人的敏感神經。 在民調拉鋸戰的緊繃下,青年選票更顯重要。 六月十八日,馬英九的治國週記的議題是,「我們的網路,可否變得更快更好更便宜?」之後,中華電信先在六月初「從善如流」,大降ADSL上網費用,最多的方案還降價四一%,平均費用打了約六折。 很湊巧是在該治國週記後不久,《蘋果日報》開始批評中華電信3G行動上網龜速又貴。 六月二十七日,《蘋果日報》的社論首次發難「中華電信誤國誤民」,指出中華電信壟斷市場,並且網路設備建設落後,台灣消費者只能用上網速度2M到10M,比起韓國日本50M起跳是落後國家。 社論在最後三分之一,已經不是在罵中華電信收費過高,而是順帶點出,NCC讓台灣數位電視開播過慢,NCC只會罰錢,放任系統業者占著頻道,重播舊片賺取暴利。 影響力發酵立委、網友跟進討伐施壓 七月六日社論寫「中華電信吃人夠夠」,直接推論,「這可能衝擊國民黨總統及立委的選情,尤其是年輕網路族的選票」,直到七月二十日中華電信降價之前,七月十八日社論是「中華電信,不官不民。」 隨後,立委也加入批評中華電信收費過高。 這一連串的批評開始蔓延到一般民眾,也開始用行動表達對中華電信資費的不滿。六月開始,在臉書上,網友發動「連署抗議」中華電信收取昂貴月租費,3G上網品質卻一直那麼爛,不到一個月,集結了六萬名以上網友聲援。 而壹電視執照過關,就在這一連串抨擊中華電信資費聲中,度過萬重山。 對於執照通過是否和《蘋果日報》攻擊中華電信收費有關,NCC專門委員詹懿廉回應:「這部分我不是很清楚,通過主因是他的七大承諾和降低動新聞比例有關。」 壹電視總經理王子云也回應,「我們沒有刻意如此做,過去也一直要求中華電信降價。」 為了完成電視夢,黎智英是花錢不手軟,根據壹傳媒公布財報,過去一年,壹電視已經讓黎智英賠了新台幣十七億元,壹傳媒因此轉盈為虧。 被NCC駁回兩次申請,黎智英另闢蹊徑送機上盒,機上盒是透過網路連線收看壹電視,一開始也會受限於內容豐富度、頻寬速度;要發揮影響力,也需要追上類似中華電信MOD的九十萬用戶水準,才有可能在這場電視大戰中勝出。 有趣的是,拿到執照後,壹電視除了在中華電信的MOD上架外,還會繼續推機上盒。如此一來,中華電信就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王子云樂觀認為,「我們下禮拜就會跟中華電信談上架,他們強項是技術,我們是內容,大家一起把餅作大。」 拿到執照後,真正考驗是黎智英的經營能力,在跨媒體倫理委員會監督下,壹電視端出的節目,能否再創《蘋果日報》席捲台灣的奇蹟,各界都在拭目以待。 【延伸閱讀】新聞台闖關2次才取得執照 ——壹電視爭議大事紀 2009.8:向NCC申請新聞台、娛樂台等5張執照'09.11:動新聞在網路以動畫呈現性侵等新聞,引發婦女團體抗議'09.12:NCC審核委員全 數反對,否決壹電視新聞台和綜合台執照申請'10.3:壹電視第2次申請執照,NCC僅通過電影台'10.7:NCC通過體育台申請,駁回新聞台、娛樂台 和綜合資訊台申請'10.7.:壹電視以網路新聞開播'10.11:壹電視另闢途徑送機上盒,號稱要送出百萬台'11.6.27:《蘋果日報》社論批中華 電信行動上網收費高且速度慢'11.7:包含《自由時報》、《工商時報》及立委加入批評中華電信和NCC'11.7.20:壹傳媒主席黎智英親自赴審查會 許下7大承諾,並成立跨媒體倫理委員會'11.7.20:NCC通過壹電視新聞台執照資料來源:各大報 |
|
||||||
百貨業週年慶正打得火熱,而電信 業週年慶則是罕見的從今年暑假就一路延燒到現在,而且戰況越來越激烈。過去,網內互打免費是亞太、威寶電信等小型電信業者用來吸客求生的資費戰術;現在, 電信三雄卻破天荒加入。 這一場戰先從暑假開始打起,月租費折扣戰,中華電信祭出五折起優惠、台灣大哥大三三折,遠傳電信更是最低殺到一折起,果然讓六月帶著手機號碼跳槽的人次達 到今年最高峰,近三十四萬人。接著,七月中旬,遠傳又投下超級震撼彈,推出網內互打免費的「哈啦飆網包」促銷方案,成為國內三大電信業者中,率先殺進網內 免費的業者。 「核子彈我們也有!」台灣大哥大總經理賴弦五說。面對遠傳使出語音資費的終極武器,台灣大緊咬對手迅速應戰,內部花了三天時間沙盤推演,就拍板定案,七月 底正式對外宣布推出網內免費的方案,距離遠傳推出的時間不到一個星期。 各擁有逾六百五十萬用戶的遠傳、台灣大先後挺進網內免費的市場,使得八月帶著手機號碼跳槽的人次創下今年次高,達到三十二萬人次。讓擁有九百九十萬用戶的 龍頭老大中華電信,不得不在八月底跟進,也推出網內免費方案。 形式上類似的網內互打費,各家電信廠商打的算盤卻不一樣。 遠傳的網內免費方案,語音月租費三百九十八元起,必須要綁上網吃到飽的費用七百七十五元,同時搭配零元智慧型手機;時機則選在遠傳e書城週年慶宣布,促銷 方案直接取名「飆網包」,擺明就是要搶行動上網用戶,來帶動數據上網和加值服務營收。 算盤一:拉抬行動上網營收占比 業界人士認為,這樣大動作,跟遠傳之前在智慧型手機的行動上網市場布局相對落後有關。去年熱賣的機種像是宏達電HTC Desire HD,是由中華電跟台灣大接連搶下,也促使遠傳必須想出方法追上去。 去年初,遠傳董事長徐旭東在媒體春酒時,已經放話要重新「當(電信業)老二」,去年下半年遠傳換下了任職長達八年的總經理楊麟昇(Jan Nilsson),由財務出身的李彬接掌總座,連番促銷案刺激之下,今年五月起遠傳行動通訊營收和用戶數雙雙超越台灣大,重回二哥地位。 搶回老二的地位後,遠傳下一步要拉抬行動上網用戶的市占率。而且當語音資費已經打折打到快「骨折」時候,遠傳再出手,就「不能只有打折,要有策略,」遠傳 網內免費方案重要推手之一、行銷事業群執行副總經理何永生說。 因為,數據營收(編按:行動上網、簡訊、加值服務等費用)超越語音營收(編按:電話通話的費用)的時代已經悄悄來臨。全球電信設備大廠易利信 (Ericsson)統計,早在去年三月,全球行動數據流量已首度超越行動語音流量。臨近台灣的日本,當地三大電信業者NTT DoCoMo、KDDI、SoftBank數據營收也超越語音營收,出現黃金交叉。 目前,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的優勢是之前在iPhone、HTC智慧型手機的大戰中已經搶到基本用戶,接下來要做的除了穩固這些高端用戶,如何讓數據營收 占比提高,則是另一個挑戰。 算盤二:搶挖B咖電信公司客戶 而衝數據營收就是遠傳的策略,但是要搶行動上網用戶,智慧型手機機種才是主要關鍵。機種選擇不夠多、靠著網內免費,讓過去兩年營運起死回生的亞太電信,它 手上約三百萬客戶,就成為遠傳最好的挖角目標。 因為屬於CDMA(分碼多址接入的無線通訊技術)系統的亞太電信,與市場主流的GSM(全球行動通訊系統)不相容,可以選擇的手機機種原本就受限,而 iPhone的CDMA機型又尚未引進台灣,遠傳經過市調發現,如果同樣提供網內互打免費方案,又提供數據資費方案,最能吸引亞太電信用戶跳槽。 為了謹慎起見,遠傳還在預付卡市場先試辦了兩個月的促銷方案。因為預付卡市場用戶以外勞為主,他們的價格敏感度最高,新的促銷案一推出後,果然成功讓用戶 琵琶別抱,促成遠傳放手推出網內互打免費方案。 算盤三:迎戰免費通訊應用程式 主動迎戰Skype、WhatsApp的語音替代效應,則是另一個原因。「語音時代結束了,消費者正在改變,」何永生說。簡短的通話可以用 WhatsApp傳訊息代替,手機上網用Skype互打更是完全免費,語音營收下滑已經勢不可擋,搶數據用戶又可以拉抬加值營收,遠傳率先殺進網內免費的 市場,逼著台灣大為了防範客戶變心,不到一週跟進推出類似方案;原本觀望的中華電信也在將近一個半月後,被迫進場。 感受威脅最大的,還是亞太和威寶電信,不斷強調他們除了網內免費,打網外也比電信三雄便宜,亞太電信更趕緊找上宏達電,在九月推出首款CDMA系統智慧型 手機。 而從已經公布的八月營收來看,七月先後推出網內免費的遠傳和台灣大,由於數據營收成長抵消語音營收下滑,八月整體行動營收不降反升,雖然業者認為真正的影 響還看不出來,但如果營收衝擊在業者可接受範圍內,或者根本沒有受傷,網內免費限時促銷方案是否成為常態,造成用戶洗牌效應擴散,都很有可能讓已經是「大 者恆大」的電信業,出現新一波淘汰賽。 【延伸閱讀】遠傳、台灣大爭老二,互相緊咬 ——各電信業者網內免費資費比較 中華電信用戶數:約990萬網內免費資費:月繳1,183元(語音月租費983元+200元) 遠傳電信用戶數:約655萬網內免費資費:月繳1,173元(語音月租費398元+上網吃到飽775元) 台灣大哥大用戶數:約654萬 網內免費資費:月繳1,100元(語音月租費401元+上網費率699元) 亞太電信用戶數:約300萬網內免費資費:語音月租費333元 威寶電信 用戶數:近200萬 網內免費資費:月繳649元(語音月租費150元+上網吃到飽499元) 資料來源:各公司網站 |
http://www.eeo.com.cn/2011/1112/215612.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於華鵬 沈建緣 張向東 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這回是真的有些慌了。
11月10日,這兩家電信巨頭的相關負責人電話相關部委官員,詢問「我們要怎麼辦?」「事情被央視報導後,聯通和電信企業的人電話我們,表示股價下 跌嚴重,發改委還表示要罰款數億到數十億,國資委那邊也在問。」一位官員表示,「對此,我們的態度是,材料如實上報,包括企業自查的情況以及具體的情況進 展和公司受到的影響、股價下跌造成的影響等等。」
這位官員所說的事情是指此前一天由中央電視台播出的一條新聞:國家發改委已對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展開價格反壟斷調查,如果事實成立,兩家公司將被處 以巨額罰款。這是200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實施以來第一次針對中國國企的調查,也是發改委價格監督檢察與反壟斷局今年7月成立以來處理的第一 起反壟斷調查。
本報獲知,此次調查始於今年5月,緣於部分企業機構的舉報。
過去的6個月中,即便多次配合了發改委的調查,現在,這個「第一」或許還是讓兩大電信巨頭和他們的監管者感到意外。
11月11日,《人民郵電報》在頭版發表署名文章駁斥央視報導與事實嚴重不符,同日,《通信產業報》也發表了類似的文章。《人民郵電報》和《通信產業報》均是由工業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報紙。
按照職能分工,對電信與信息服務實行監管是工信部的職責之一。
意外之餘,更多電信業內人士注意到,按照發改委價格監督檢察與反壟斷局副局長李青的說法,發改委這次對電信和聯通涉嫌價格壟斷案調查的主要內容是兩 者在寬帶接入及網間結算領域是否利用自身具有的市場支配地位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市場等行為。事實上,調查所涉及的方向一直都是三網融合中廣電和電信博 弈的焦點。如果上述業務的壟斷事實認定,廣電的有線和中移動的鐵通都將是最大受益者。
壟斷誰說了算?
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天涯和海角,而是電信和聯通。這是網友此前對於聯通和電信難以互聯互通,互相設置門檻的反諷。
不過,現在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面前是一個共同的門檻——壟斷。
目前,國家反壟斷機構主要下設在商務部、發改委和工商總局三個部委。其中,涉及併購的案例歸商務部管轄,涉及價格的歸發改委負責,不涉及價格的歸屬工商總局。「當前國內對於壟斷的分類主要有壟斷協議、市場支配地位和經營者集中三種。」商務部一位官員告訴本報。
李青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在互聯網接入這個市場上,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合在一起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市場份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正是利用這種市場 支配地位,兩家企業對於跟自己有競爭關係的競爭對手,給予高價,而對於沒有競爭關係的企業,則給出優惠一些的價格,這個在反壟斷法上叫做價格歧視。同時, 發改委界定兩家企業對與企業有競爭關係的競爭對手,在互聯網接入方面給予高價,而對於沒有競爭關係的企業,則給予優惠,這形成壟斷協議。
李青稱,如果調查事實認定,兩家公司將被處以上一年度營業額的1%-10%的罰款。
針對可能遭受罰款一事,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資產監管者國資委並未發表公開看法。不過,國資委在2008年第四次電信改革重組後曾針對電信企業是否 「壟斷」進行過相關界定。國資委認為,這些帶有自然壟斷或行政壟斷性質的行業不可能完全放開,即使在這些行業中,國有企業也不存在通過壟斷地位獲取利潤的 壟斷行為。電信行業的基礎運營業務就屬於自然壟斷,這些行業存在網絡性、規模經濟和存在大量沉澱成本等特點,壟斷性經營效率更高,而競爭往往是不穩定的和 破壞性的。
按照2003年頒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所附的《電信業務分類目錄》,本次發改委調查涉及的電信業務位列基礎電信業務類別中。
與國資委一樣,負責監管電信運營商的工信部也未公開發表看法。相關官員在接受本報採訪時只是表示,他是通過看央視新聞知道此事。
都是斷網惹的禍?
據本報瞭解,對於聯通和電信的調查早在上半年就已經開始,發改委價格監督檢察與反壟斷局當時接到了部分企業機構對2010年下半年「斷網事件」的大量舉報。
一位業內人士對本報表示,「斷網事件」緣於中國電信當時下達的一份內部文件,要求公司內部各省公司對高帶寬和專線接入進行清理,除骨幹核心正常互聯互通點外,清理所有其他運營商和互聯單位等的穿透流量接入。
所謂穿透流量接入,就是其他運營商不通過電信和聯通交易購買互聯網接入的流量,而是通過向第三方購買。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中國電信和聯通的「歧視性」規定。按照工信部規定,網絡運營商的用戶只要上網產生網間流量,都要向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進行單向結算,即鐵通、長城寬帶、歌華有線等其他寬帶接入商在與電信、聯通的網絡發生互聯互通時,都需要向電信、聯通付費。
有數據顯示,中國電信對不同客戶的待遇差異巨大,以45M以上的互聯網專線接入為例,中國電信劃分了兩類用戶,一類是聯通、鐵通、移動3家基礎運營 商,以及教育網、長城寬帶兩家全國性單位,必須由中國電信集團直接受理業務,同時中信網絡和廣電機構所屬單位這兩家地域性單位,也必須由中國電信集團審批 後才可受理協議。除了上述用戶外的其他用戶屬於第二類,中國電信省級公司可直接受理業務,但也要進行價格管控,避免為第一類用戶提供轉接。
具體地,第一類用戶的結算價格為100萬元/G/月以上,第二類用戶的結算價格則只有25萬-42萬元/G/月。而中國聯通的分類結算也同樣差距明顯。
「這是工信部為補償在第四次電信業改革時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骨幹網投資而給予的優惠。」上述業內人士表示,由於這種價格差異,導致很多寬帶接入運 營商避過電信和聯通而直接和第二類用戶直接進行交易,二次倒手後的價格比直接從電信和聯通處購買的價格還要便宜,而這就是導致電信全面清理第三方「穿透流 量」並大面積斷網的原因。
至於南北網絡不能互聯互通,三網融合研究專家吳純勇稱,「電信的盤子較大,互聯互通後對聯通能更有利,所以電信對此熱情並不大。更重要的是,兩者互聯互通後二級運營商將直接受益,而這又會撼動兩者的壟斷,所以南北互聯互通一直沒有進展,而且演變到了互相斷網的局面。」
據工信部統計,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之間直連寬帶為261.5G,僅佔兩公司擁有國際出口寬帶1078G的24.3%,而且,兩公司2011年1至9 月骨幹網互聯時延為87.7至131.3毫秒,丟包率為0.2至1.9%,均不符合十年前原信息產業部《互聯網骨幹網兼互聯網服務暫行規定》時延不得高於 85毫秒、丟包率不超過1%的要求,也就是說,十年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不僅沒有實現充分互聯互通,而且十年前的標準都未達到。
聯通信息化部總經理柳博亮曾在接受本報採訪時表示,「今年年底前,中國聯通將籌劃推出新的服務模式。」並將在2012年上半年有所展現。據本報瞭 解,聯通有可能設立一個統轄移動和固話業務的網絡公司,負責所有網絡的建設和運維工作,同時進行機構改革,但該消息並未得到聯通官方證實。
第三方
黃亮是某地方廣電網絡公司的總經理,在他看來,聯通和電信在寬帶領域的體系性壟斷帶動整個產業鏈都處於壟斷狀態,「這種體系性壟斷不破除,所有用現 有寬帶體制機制經營和運營的寬帶業務的價格都不會降低下來,即使廣電、移動和其他想用市場價格機制的運營商們要降價也做不到,因為聯通和電信兩家企業牢牢 把控著互聯網的接入和網間結算,所有運營商都要掏錢買他們的寬帶出口。」
他舉了個例子,「像華南地區,無論是廣電還是電信,寬帶平均的價格都在45-50元之間,但對廣電而言,其中30-40元要作為互聯網接入的費用直 接繳給電信,如此一來,我們的利潤空間就只有10-20元,但這些錢還不是純利潤,還要包括寬帶網絡改造的成本、運營成本和維護成本,一扣除我們基本就沒 利潤了,所以很多企業一進入,都是虧損的。」
事實上,在本次反壟斷的調查事件中,業務關鍵詞主要有三個,分別為網間結算、寬帶接入和互聯網數據中心(IDC),這些涉嫌壟斷的業務,其實也是三網融合廣電和電信博弈的焦點。
廣電一直在三網融合雙向進入推進過程中釋放出強烈的介入慾望,並推出打造下一代廣播電視網(NGB)的設想。
多位地方有線公司負責人和廣電系人士都對本報表示,其已開始陸續推出IDC建設方案,建立以廣電為主的互聯網數據中心,避開電信的網絡接口和網間結算。
與此同時,此次調查內容包括:主要調查聯通和電信是否利用自身具有的市場支配地位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市場等行為。
而其他經營者,能具備和聯通、電信構成競爭的,不外乎廣電和中國移動。目前,廣電系正抓緊成立國家級有線電視網絡公司,該公司一旦建立,將無疑躋身四大電信運營商之列。根據三網融合雙向進入的要求,將可開展部分基礎電信業務和增值電信業務。
2008年併入中國移動的鐵通也在上述「其他經營者」之列,目前鐵通雖然具有全國範圍內的固網業務,但網間結算和互聯網接入也必須通過聯通和電信購買。
不僅如此,有分析人士還對本報表示,上述「斷網事件」發生的時間恰為三網融合試點城市上報方案階段,「那時正是多方博弈和拉攏用戶的階段,大規模的斷網和丟包,將直接打擊對手的市場份額。」
一位不願具名的地方有線公司負責人對本報表示,去年8月份的斷網後,其所轄寬帶用戶銳減三分之二以上,「此外,電信方經常會進行寬帶帶寬設限並延遲,最終導致用戶上網的速率變慢。」
「這些地方電信公司礙於電信總部KPI(關鍵績效指標)的對客戶數量的考核,才沒有出現斷網,而只是延遲和設限。」該負責人同時表示。
不僅如此,「據我所知,廣電目前還沒有一家拿到固定電話的經營執照。
根據CNNIC公佈的最新數據,我國有線固網用戶中寬帶普及率高達98.3%,但全國平均互聯網平均連接速度僅為100.9 KB/s,遠低於全球平均230.4 KB/s的連接速度。
「解決方案之一是必須真正引進非電信系的運營商,使這個非電信系的運營商能夠真正發揮作用並產生鯰魚效應,也許這條鯰魚很小,但可以起到起碼的牽製 作用。」吳純勇表示,打破壟斷應將中國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互聯網、中國科技網等通訊網絡運營商全部納入進去,才能起到真正的牽製作用,骨幹網絡 國際出口格局和市場才有望被打破,固網寬帶用戶才能在諸如資費、速率、服務等方面從中受益。
而黃亮也認為,要解決目前的壟斷,只有將出口統一,有一家國家級的機構或者公共部門來統一來管理這個互聯網端口,聯通和電信的壟斷優勢上收到國家控 制,就不會出現因互相對立而阻礙南北互聯互通的問題,同時也避免了各運營商電信設施重複建設的問題,「把源頭卡住,第三大、第四大甚至艾普寬帶、長城寬帶 等更多的電信運營商進入市場,就會形成良性的競爭。競爭,真的還未開始。」
(本報記者康怡、張斌對本文亦有貢獻)
http://www.eeo.com.cn/2011/1110/215414.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劉丹 11月9日,中央電視台報導稱,國家發改委正在調查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涉嫌寬帶接入領域壟斷問題。
調查的主要內容是,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寬帶接入及網間結算領域,利用自身具備的市場支配地位,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市場等行為。如果事實成立,上述兩家企業或遭數十億元巨額罰單。
當日晚間,中國聯通發佈公告稱,正在應國家發改委會要求提供2010年度向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出租帶寬業務的價格、數量及營業額等相關信息。中國聯通依據工信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A1.A2-20090003)及有關授權,依法開展互聯網接入業務。
易觀國際通信分析師黃萌認為,此次的壟斷調查不會有實質性進展,電信本身就是壟斷行業,很難從根本解決,況且其中還牽扯政府部門的博弈。
此次涉及到的寬帶接入及網間結算領域即電信運營商的固網業務,目前固網業務已經形成了北聯通南電信的市場格局,在行業裡也是不爭的事實,在普通用戶層面也接受了該現狀,而此時國家發改委調查寬帶接入領域的壟斷問題,著實出乎意料。
固網的核心就是實體網絡,不管是光纜還是其他電纜承載,目前在中國這個實體網絡市場已經飽和了。電信行業是開放的,但就算拿到牌照進入這個市場,新進入者也沒辦法去鋪設網絡。目前。中國移動只能租用電信和聯通的網絡來開展這塊業務。
行業的特殊性導致了固網市場的早期進入者優勢無可替代,在發達國家,硬件的飽和更早,但是在有可能形成壟斷或者已經形成壟斷的時候,相應的政府部門就會幹預,把線纜資源重新再分配或者要求已經處於壟斷地位的公司拆分業務,政府干預出門造成競爭。
黃萌告訴記者,發達國家虛擬運營商很成熟,就是說在既有的實體電纜的控制者已經成為寡頭的情況下,有很多虛擬的運營商來租賃這些線纜,在此基礎上提供內容和增值服務,政府相關部門也要求這些資源控制的寡頭分享這些資源。
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副局長李青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未實現充分互聯互通,用戶通過一個ISP服務商接入網絡,是不可能再去接其他網絡,那麼就需要把兩張大網都接起來。光這一點接入成本就是雙份的。此外上網速度也受影響。
另外,據有關部門的初步估算,如果能夠推動市場上形成有效競爭,未來5年可以促使上網價格降低27%-38%,至少為消費者節約上網費用100億-150億元。
此次調查是否也將帶領國內的固網市場走向充分競爭,分析人士認為,由於中國對通信運營都有非常嚴格的控制,沒有壓力和自身改良動力的情況下,不會有很大的改變發生。但是如果在巨額罰單的壓力下,固網市場形成有效的競爭,將有可能改變目前北聯通南電信的壟斷局面。
而對於數十億元巨額罰單,黃萌表示,聯通今年三季報報告顯示,其在百名央企中在已排在倒數幾名,現金流和財務狀況都很差,巨額罰款對聯通來說將不堪重負。
http://www.eeo.com.cn/2011/1110/215423.shtml
經濟觀察網 信海光/文 國家發改委昨日證實,已就寬帶接入問題,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展開反壟斷調查。如果事實成立,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可能分別被處以數億至數十億元的巨額罰款。而據資料顯示,這也是自2008年8月1日《反壟斷法》正式實施後,反壟斷執法部門首度對央企展開的反壟斷調查。
消息傳出後,中國電信、中國聯通股價大跌,在不到兩小時的時間內,分別從當日最高的5.01和16.72跌至4.78和16.10元。股價暴跌使重 倉中國聯通的幾家機構深陷其中,據說一日市值蒸發23億元,而像網宿科技、三五互聯等潛在互聯網個股則飆漲。鮮明的股市冷暖反映出市場對這場調查的集體判 斷與期待,而令人意外的,則是兩大電信巨頭被調查的消息居然沒有提前走漏風聲,相關股價直到央視新聞播出一刻才掉頭直下(或直上)。
這次發改委向兩大電信巨頭開火看似突然,其實是有跡可循。早在九月份市場就曾傳出消息,中國電信因寬帶接入問題正在被發改委進行反壟斷調查。據業內 人士透露,兩大巨頭在寬帶接入方面一直對處於競爭地位的同行企業實行價格上的差別對待,以高於其他客戶的價格進行網間結算,以提高對手的帶寬接入成本。在 此情況下,一些享受均價的企業在購買電信寬帶後,並不自己使用,而是倒賣給與電信競爭的企業賺取差價,這種行為被稱為「穿透流量」。去年,電信採取措施清 理了所有其他運營商和互聯單位等的「穿透流量」接入,使聯通、鐵通、中移動、長城寬帶乃至地方廣電機構等互聯網接入廠商蒙受重大損失,受波及的用戶估計超 過1000萬,比如僅廣東鐵通一個月之內,就有數萬用戶投訴、拒絕繳費或者退網。
目前,相關各方對兩巨頭被調查事件細節仍保持沉默,但一些片段信息已可與上述內容互相印證,如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副局長李青在央視的採訪 中曾透露三個信息:其一,是電信和聯通利用市場支配地位給競爭對手出高價;其二,有人「舉報」;其三,調查在上半年就已經展開。按這些信息判斷,中國電信 很容易因「穿透流量」事件而對號入座。至於後來調查中為何多出一個聯通,大概被電信反舉報而牽扯進來,因為聯通的屁股也不乾淨。
不少媒體對此次兩大巨頭被反壟斷調查寄予厚望,很有發改委為民請命,多年鬱積之氣洩於一時的快感,但真相或許遠沒這麼痛快,很可能只是一場起於業界 巨頭之間內訌的突發事件,是兩大巨頭之間、大巨頭與小巨頭之間、老巨頭與新巨頭、電信巨頭與廣電巨頭之間的一場內訌而已,巨頭們的矛盾無法調節,於是舉報 到家長那裡,要家長涉入調查,但無論怎樣調查,這些巨頭都是發改委手心手背之肉的事實總沒法改變。
自2007年8月《反壟斷法》推出後,中國反壟斷事業中一直存在著「內外有別、行業有別、國民有別」、「行政壟斷和經濟壟斷有別」的現象,作為《反 壟斷法》推出後執法部門首度對央企展開的行動,電信聯通被調查雖說頗具「第一次試刀」的象徵意義,但卻並沒有改變幾個「有別」的現狀,因為這次調查起於 「舉報」這樣的偶然事件,主要調節的又是國企之間的矛盾,這使其積極意義有所折扣。要真正使壟斷行業匍匐於《反壟斷法》之下,破除壟斷行業的驕縱,還有待 於政府拿出更大的決心。
儘管此次調查意義有限,但其實也傳遞出一個信號,即政府在為推動建設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而努力。在這個信號之下,雖尚不能寄望於兩桶油等國有壟 斷企業之後也接受調查,但對於其他領域內壟斷事件的調查卻具有積極意義。在中國擁有反壟斷執法權的國家機構中,除了偏重國企的發改委,還有偏重外資的商務 部,偏重民營經濟的工商總局,它們的行動自由度遠比發改委要大,在未來其亮劍行為可期。
這次發改委調查電信聯通,雖然涉及的罰款金額可能高達幾十億元,但由於都屬於國企,左手倒右手之下老百姓其實很難從中直接受益。對於這種「神仙打 架」,普通民眾更關心的是中國那較之國際水平「慢三倍貴三倍」的上網速度和上網資費是否能從此改觀,最怕的則是兩大壟斷巨頭在被罰款以後老百姓不但沒受 益,反而被「堤內損失堤外補」、「羊毛出在羊身上」,豈不慘哉。而這絕非杞人憂天,只要巨頭壟斷沒有真正破除,就算因為運營商因為反壟斷調查把寬帶方面的 資費降下來,也很容易從其它方面漲價中補回來,因為在大部分地方,消費者終歸還是沒有其他選擇。
http://www.eeo.com.cn/2011/1114/215658.shtml
經濟觀察網 於華鵬/文 隨著發改委對聯通和電信反壟斷調查的曝光,來自不同陣營的口水戰開始升級,而且,針對事件的陰謀論和陽謀論等猜想也在背後拔高著整個事件的相關高度。
然而,就筆者看來,事件本身其實指向非常清晰,即,兩家企業是不是構成壟斷;如果是壟斷,能否打破這種壟斷?
根據2008年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下稱《反壟斷法》),如構成「達成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和「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即可認定為壟斷,並予以反壟斷調查。
這次發改委的電信反壟斷調查,主要針對「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根所謂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是指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以及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等。
據央視報導,這次反壟斷調查主要集中在聯通和電信是否利用自身具有的市場支配地位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市場等行為。具體地,就是兩家公司針對對 方,以及廣電的有線和中國移動的鐵通等競爭對手實行寬帶接入的「區別價格」,造成這些客戶或高價購買流量,或通過其他二級運營商以三級運營商的身份購買流 量。
那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是否濫用了市場支配地位呢?這需要從兩個層面來看,第一,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第二,是否存在濫用。
按照反壟斷法,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三分之二即可推定為「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根據國內知名第三方數據服務商CNZZ發佈的中國互聯網各地區運營商服務情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10月,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在互聯網接入 的市場佔有率分別為58.25%和26.93%,兩家市場份額總計高達85.18%,遠超《反壟斷法》規定的三分之二的規定。依此數據,兩家企業構成「具 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事實。
同時,根據原信產部2007年底發佈的《互聯網交換中心網間結算辦法》,規定中國電信、中國網通(現劃轉為「中國聯通」)、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之外的互聯單位,在與中國電信、中國網進行互聯網骨幹網網間互聯時,應依據網間數據通信速率,按照不高於1000元/月兆的標準,向兩家公司支付結算費 用。
當時,該辦法即是為打破網絡壟斷而對2006年的網間結算方式進行的修訂。然而,在執行過程中,有第三方進行投訴和揭露,認為雙方不僅互相設檻,而且針對不同的客戶「區別對待」。
以45M以上的互聯網專線接入為例,有數據稱,中國電信劃分了兩類用戶,一類是聯通、鐵通、移動3家基礎運營商,以及教育網、長城寬帶兩家全國性單 位,必須由中國電信直接受理業務,同時中信網絡和廣電機構所屬單位這兩家地域性單位,也必須由中國電信審批後才可受理協議。除了上述用戶外的其他用戶屬於 第二類,中國電信省級公司便可直接受理業務,同時為避免對第一類用戶提供轉接,而進行價格管控。
具體地,據曝光,第一類用戶的結算價格為100萬元/G/月以上,第二類用戶為25萬-42萬元/G/月。
那麼,如果該情況屬實,即說明兩家電信業巨頭確實存在壟斷行為。不過,國資委在2008年第四次電信改革重組後曾針對電信企業的「壟斷」有過相關闡釋。
根據國資委的認定,電信業屬於自然壟斷行業,不可能完全放開,特別是電信業的基礎運營業務,既屬於自然壟斷,還存在網絡性、規模經濟和存在大量沉澱成本等特點,「按照壟斷性經營效率更高,而競爭往往是不穩定的和破壞性的」。
依筆者的理解,國資委的界定應該是從行業的角度來泛指的,即認同電信行業的國有市場支配地位,而這,應與《反壟斷法》界定的濫用這種地位和權利區分開來。
但共同的是,確如上面所分析,電信巨頭即屬國有企業的自然壟斷,又確實存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是否應該反壟斷?
我們知道,這次反壟斷調查是2008年施行《反壟斷法》以來,首次針對國有企業進行反壟斷調查,其意義並非在於高達數十億的罰款,而在於國家是否有意嘗試針對這些自然壟斷的行業開始「向內」的剖析和手術,是否會給石油、電力、航空等行業一個接續式的反壟斷信號?
現在的事實比較清楚,電信行業屬於自然壟斷行業,而且存在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嫌疑,那麼接下來,最大的焦點就在於能否打破這種壟斷,釋放國企反壟斷的信號。而這,就要看相關部委是否會無情地砍下這一刀了,15億雙眼睛在拭目以待。